液体眼线笔的画法的热胀冷缩图怎么画

必修作业 >教科版课标小学科学三年级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混合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小学科学三年级)
(&张掖市小学科学一班 )
评论数/浏览数:
发表日期:
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研究活动。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一、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2、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3、继续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4、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了解混合的世界有两种情况;
5、帮助学生理解观察到“发生变化”和“不发生变化”具有同样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研究活动。
难点: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五个、火柴、碳酸氢钠、醋、石灰水、自来水一杯
引入教学活动
与学生谈论上一节课。
出示研究材料,提出探究内容:仔细观察,说说两个杯子中的物质有什么特点。
介绍所观察的物品的名称。
提出探究任务:你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
&&& 回忆上节课的活动,说说上节课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
学生猜测,并交流。
&& 从观察与讨论中捕捉探究的问题,明确探究任务。
探究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的情况。
谈话:打算一下,你们准备怎样去研究,研究时注意什么?
谈话:你看到了什么?和你猜测的情况一样吗?
视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讨:
1、你认为,气泡是从哪里来的?
2、气泡到哪里去了?
3、你认为跑出来的是什么气呢?
学生小组制定简单的研究步骤,明确研究的过程和注意点。
学生小组展开研究活动,观察研究现象。
学生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看法。
明确研究任务,保证有序合理地开展研究活动。
重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
通过问题的引导,加深对实验现象的理解。
教师演示点燃的火柴伸进空杯和装有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物的杯子。
教师设问:你见到了怎样的情况?有什么想法?
从师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混合中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空气的气体。
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说说见到的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对此现象的想法。
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整合两种混合的现象
设问:今天的混合后的结果和沙与豆子的混合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
归纳学生的话得出:上一次的实验中,混合后的沙与豆子是能分离开的,也没有什么新的物质产生。今天的混合实验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
&&& 小组组讨论,交流观点。
促进学生新旧经验的融合,使其更全面地理解混合的世界。
教师出示一杯石灰水,让学生向水中吹气。要求观察现象。
设问:这个实验属于哪一种混合。
(机动)混合1/4杯自来水与石灰水,引导学观察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种混合。
学生做一做。
交流现象,并做出判断。
扩展认识,形成判断。
生活中的混合
学生说说,见到过哪此混合物。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混合物,引导学生看标签,说说是由哪物质混合成的。
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两种混合物,并记录它们的成份。
想一想说一说。
观察教师提供的混合物。
分 离 混 合 物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2、学生通过对面粉和粳米、铁钉和木屑分离方法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本身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4、指导学生按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根据分离物质的本质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1、粳米和面粉、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每小组一份。
2、纸盒、筛子、彩色墨水、滤纸、烧杯、滴管等每组各一份。
四、教学过程:
1、举例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齐读课题。
通过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为下文作好铺垫。
1、辨别物品。
2、回答对面粉和粳米的认识。
3、小组讨论分离的方法。
4、动手进行分离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
5、汇报分离的结果。
6、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得出要根据事物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7、再次进行分离操作。(运用其它方法。)
8、汇报分离结果。
学生通过辨别和猜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对面粉和粳米作用的认识,知道分离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启发指导学生自己研究设计分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1、说出物品的名称。
2、小组想办法分离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
3、汇报分离的方法及选用此方法的原因。
4、分析这两种物品还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5、根据不同特征再次选择分离的方法进行分离。
在学生对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选择分离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铁钉和木屑特征的研究,选用有效的分离方法进行实验,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1、 观察分离好的黑墨水的样品。
2、 听介绍。
3、 动手试着分离黑墨水和绿墨水。
4、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黑墨水和绿墨水是不是混合物。
墨水对于学生来说很想到它是混合物,特别是采用什么方法分离更是无从着手,教师通过出示分离好的样品可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很顺利的进入对墨水的分离这一环节。通过分离黑、绿墨水,使学生了解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激发学生对分离混合物的研究兴趣。
1、 总结这节课中使用过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2、 说说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本质特征选择分离的方法。
3、 在家长的帮助下分离盐和水的混合物。
通过对本堂课中运用的分离方法的总结,加深学生对常用分离方法的认识,最后让学生回家对盐和水的混合物进行分离,可以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分离方法,同时也把有限的课堂40分钟打破,使之延伸到了课外。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综合应用学到的知识研究土壤,制度简单的研究计划。
2、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同学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3、通过讨论参考再讨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设计方面的能力得到加强。
二、教学重点:
&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思维在前,实践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
三、材料准备:学生采集土壤,并记录采集地点;
&&&&&&&&&&&&& 小组材料:土样、白纸、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镜、筛子、
酒精灯、石棉网、火柴(证明有腐殖质的器材)、
玻璃杯、水(证明有空气的器材)。
四、教学过程:
1、土壤是混合物吗?
师板书学生说的要点。
2、如果土壤是混合物,可能是由哪些物质混合而成的?如果土壤不是混合物,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土壤不是混合物?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不是混合物?
学生讨论和交流
1、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研究实际问题,思维活动在前,实践活动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
2、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和表达,促成学生把所有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二、设计研究计划和实验
土样、白纸、透明塑料瓶、水、放大镜、筛子、酒精灯、石棉网、火柴、玻璃杯、水
1、实验前,先说说打算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样分工和合作。
2、研究土壤
参照“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实验:
(1)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里有什么,找出土壤中的小石子、植物的根和生活在土壤里地小动物。
(2)取比较干的土壤捻碎,然后用不同网孔的筛子筛。
(3)加水混合、摇晃、沉淀,借助水观察土壤中有死亡了的植物、动物变成的腐殖质、泥土和细砂。
3、然后按计划研究土壤。
4、土壤里还有什么?用什么方法证明?
学生讨论并协商。
讨论以后再参照“王康这一组的研究方法”分组制定计划。
学生实验。
先按经验作出判断,再想方法证明的方式证明土壤里水分和空气。
先讨论并设想,接着参考一个较完整的实验过程,再讨论和设计。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计划设计的能力得到加强。
四、交流和表达
1、你们都观察到了土壤中的哪些成分?
2、我们可以判断土壤是不是混合物吗?
学生综合得出结论:土壤是泥土、沙、死亡了的生物残体、水、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种花需要怎样的土壤?
2、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土壤中?
一、&&&&&&&&&&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运用多种方法感知空气的存在,了解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空气占据着我们的周围空间。让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
2、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选择材料,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了解空气遭受的污染,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空气的存在、流动以及空气占据着空间。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材料准备:
教师用:水槽、气球、塑料袋、可乐瓶、三角漏斗、平底烧瓶、集气瓶等材料。
学生用(4人一组):水槽、可乐瓶、气球、剪刀、铁钉、吸管等。
一、&&&&&&&&&&& &
塑料袋、气球
1、我有一个谜语,大家猜猜看是什么?
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我们的生命里不了。
2、关于空气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关于我们还有什么问题?
3、今天我们就用观察和做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关于空气的一些问题。
1、收集空气。
我们怎么把空气摆放到课桌上来研究呢?大家想想办法。
2、感觉空气。
3、交流对空气的感觉。
现在就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4、概括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
学生提出问题
1、学生用手摸、按,感觉空气充满塑料袋,有弹性,能变形;扎一个小孔让空气吹在脸上感觉气流,体会空气像水一样能流动;听一听气流发出的声音;尝一尝、闻一闻体验空气没有味道、没有气味。
2、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发现。
激发兴趣导入
通过运用感官充分感觉空气,使学生对空气形成多方面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通过描述,学生头脑中的空气会由零散的表象向概念化的方向发展。
三、纸的奇遇
四、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我们从哪里还知道空气占据空间
六、&&&&&&&&&&& &
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
1、大家想变魔术?先认真读课文上“纸的奇遇”这段文字。
师介绍魔术(实验)的注意点。
魔术成功了吗?有什么发现?
2、解释纸团为什么不会湿?
3、这一部分让空气占着,所以水进不去。这叫空气占据空间。
1、再来做一个魔术。  会做一个魔术还称不上魔术师,大家还能用桌子上这些材料再做一个魔术吗?
指导学生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
2、是谁赶走了第二只杯子里的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
在做魔术的过程中,我们都有些什么发现呢?
3、再把第二只杯子直立着压到水底,观察杯子里的空气会怎么样?和第一个魔术里的结果一样,说明空气占据空间。
这个魔术的秘密和第一个魔术的秘密是一样的。
1、刚开始我们用塑料袋装空气,塑料袋鼓起来了,说明空气占据了塑料袋里的空间。"空"杯子里有一满杯空气,空气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还有什么地方空气占据空间?
在哪里还能找到空气?
学生实验。用桌子上的水槽、水、玻璃杯、废纸片做魔术。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交流并讨论,揭示秘密。
学生观察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第二只杯子里的水是怎样跑出来的。
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结合经验,寻找结论。
通过魔术,认识纸团不湿的秘密是空气占据空间。
引领学生借助可见媒介--水,使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空气不仅存在,并且还占据空间能流动。同时使学生感受一种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即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来研究不可见的物质。
学生通过做这个实验不仅亲眼"看到"了空气和它的流动,而且能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种科学方法的魅力。
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经验去说,并引导他们去推想。
拓展学生的思路。
材料准备:
每个小组的学生准备两个可密封的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要洗净),一只两用打气筒,一架天平;气球两只;一根线;一根小木棒;每个学生一张科学文件夹。
1、上节课我请同学们找一找哪个地方还有空气,现在请同学们说说都在哪里找到了?
2、上节课的实验告诉我们,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的地方水就进不去了。那空气占据的地方还能不能再进去一些空气呢?
学生思考。
复习旧知,承上启下。
2.瓶里的空气。
透明玻璃瓶(如带胶塞的医用盐水瓶)、两用打气筒、橡胶管、水
1、往盛满空气的瓶里再打人一些空气。
  现在的玻璃瓶里盛满了空气,我们把它密封起来,用打气筒再打入一些空气,大家猜想一下,结果会怎么样呢?
  现在大家来看瓶里的空气有什么变化?
  一满瓶空气,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空气增多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2、从充满空气的瓶里抽出一些空气。
  打入一些空气后还是一瓶,抽出一些空气后结果会怎样?猜猜看。
  结果怎么样?一满瓶空气,抽出一些空气后还是一满瓶空气,瓶里的空气减少了,它的体积变化了吗?
3、两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4、如果往盛满水的瓶子里再打入一些水,结果会怎样?抽出一些水结果会怎样?说一说观察到的现象。
5、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打入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空气、水同样都是一满瓶,分别抽出一些空气、水,结果有什么不同?
  通过比较发现空气和水的形状和体积有什么不同?
学生实验。
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实验。
说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尝试解释,不追求完全解决。
引导学生结合过去的经验进行推测。
让学生实际进行操作,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先猜想,再实验证明说明空气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它的形状和体积取决于盛装它的容器的形状和体积。
这个推测和实验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物体的一些性质:通过比较瓶中的空气和水,进一步认识空气(一定量的)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而水(一定量的)虽然没有一定的形状,但却有一定的体积,它不能随时充满它所在的空间。
3.称称空气
透明玻璃瓶、天平、气球、线、小木棒
1、称空气。
  用空气做跷跷板的游戏。
  把两个盛满空气的玻璃瓶放到天平的两边,把天平调节平衡。这说明天平的两边怎样?往一边的玻璃瓶里打入一些空气,再称,结果怎样?
打入空气的这边为什么变重了?这说明了什么?
2、 用简单秤测量空气有没有质量。把两个吹了气的气球挂在杠杆的两边,调节平衡。如果一边变轻了,秤会怎么样?
&&& 放掉一边气球里的空气再称,结果怎样?轻重怎样变化了?
3、我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测并讨论。
学生猜测并实验。
结合经验,寻找结论。
通过比较认识空气有质量。
质量是一个特殊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里主要还是渗透,仍需要使用"重量"、"轻量"的说法。
4.综合认识,整理资料,比较、认识固体、液体和气体。
科学文件夹
1、根据过去的认识填写科学文件夹。
  我们对石头、水和空气都不陌生了,现在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在实验中获得的认识,来填写我们的科学文件夹。
2、科学文件夹里的资料都是我们自己的发现,我们来分析这些资料,大家比较一下,看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3、说说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
4、认识固体、气体和液体。
  教师可在引导学生表达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说明石头、水、空气的不同特点,然后分别给出固体、液体、气体的概念(是名词,不是下定义)。
学生填表,综合经验,整理资料。
学生通过整理资料,对比分析,获得认识。
主要是综合前面探究的收获,并进行整理,然后进行比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空气的特殊性质,进而初步建立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概念。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两层。
  课后踢踢足球或拍拍篮球,体会有什么感觉?足球、篮球里的气少了要怎样做?还有哪些地方有类似的做法?
附:科学文件夹
有一定的形状
能占据空间
有一定的重量
有一定的体积
被压缩的空气
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2、运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3、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
二、&&&&&&& 教学重难点:
&&&&& 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
三、&&&&&&& 材料准备:
按组准备小皮球、注射器、橡皮、空气枪、纸面巾、水;每人准备科学文件夹。&&&&&
篮球两个(一个气不足,一个气足)、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
四、教学过程
(一)感知空气可以被压缩,初步感受压缩空气有弹力。
(二)用实验的方法知道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三)日常运用
(四)整理器材
篮球两个、一支充气针、一个打气筒。
1、(出示小皮球)你打算怎样来玩这个球?
2、玩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做好记录)
3、你们组有哪些发现?
4、对于这些现象你能提出哪些问题?(选定今天的研究课题)
(1)&&& 为什么小皮球能被捏瘪?
(2)&&& 手松开后为什么能弹回?
(3)&&& 为什么有的小皮球弹的高,有的弹不高?
5、你们猜测一下是什么原因?
(1)&&& 空气可能可以被压缩。
(2)&&& 压缩空气可能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3)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
1、(出示注射器)谁有办法证明空气可以被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会产生弹力?
(做好记录)
2、谁有办法证明压缩空气越多,弹性可能会越大?
3、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
1、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哪里利用到压缩空气?
2、怎样获得更多有关压缩空气的知识?
1、学生回答。
2、学生观察、记录。
3、学生汇报、交流。
4、学生汇报、交流。
5、生讨论,汇报,交流。
1、分组探究,记录,上台汇报、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
一生上台实验。
1、学生汇报、交流。
玩空气枪。
2、学生汇报、交流。
让学生在实验中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验证假设。
得出结论。
课题:流动的空气
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知道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空气的热的也有冷的;
2、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嗅觉来体验风的存在;
3、鼓励学生用画图、想象等多种方法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二、教学重难点:空气可以流动形成风。
三、材料准备:一瓶花露水、每组同学一支香、一盒火柴、一把扇子。
四、教学过程:
1、出示谜语;
2、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风的知识?
讨论,猜谜;
思考,回答。
用猜谜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播放关于风的VCD;
2、提问:怎样看到风?大自然中都有哪些类型的风,我们是怎样判断的?
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视觉、听觉来了解风的知识。
1、在教室门口打开花露水的瓶盖;
2、提问:谁把香味带到了你的鼻子里?
闻到香味后举手,观察其他同学闻到香味的先后顺序;
画出香味在教室里飘散的线路图并作说明;
回答问题。
让学生用游戏的方式通过嗅觉来亲身感受风的存在。
1、巡视指导学生实验,提醒学生不要对着香吹气;
2、展示学生画的空气流动路线图。
点燃香,观察烟飘的方向;
观察其他小组的烟飘的方向;
画出教室里空气流动的线路图;
想象空气在教室里流动的情况。
通过实验来感知教室里空气流动的情况;通过想象来感受教室里风的存在。
指导学生制造不同的风。
用手头的工具制造出不同方向、不同大小风;
想制造热风和冷风的方法。
让学生亲自动手制造风,进一步了解空气的流动产生风;
收集关于空气和我们的生活,以及和动物、植物生活的关系的资料,思考如果地球上没有了空气会怎样?
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感受,体验空气对于生命的重要性。
2、通过经历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过程,体会运用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3、使学生知道空气是所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保护空气、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保护环境价值观的教育。
4、通过引导学生经历对压缩空气运用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调查活动,使学生体会科学技术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技术能够改善我们的生活。
二、教学重点
认识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空气是我们维持生命的必需条件。
三、教学难点
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四、材料准备
1、教师为学生每人印制一张心跳次数记录表,一张压缩空气调查记录表。
2、课前组织学生收集关于人、动物、植物和空气关系的资料(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影像资料等)。
3、有条件的话,教师可准备有关多种媒体资料(课件、音像等)。
五、教学过程
教 师 行 为
教 学 思 路
1复习,前面我们研究了空气的哪些特点?
2师问:我们还会发现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密切关系?
3师述:课前我们进行了调查,收集了一些有关空气的资料,我们发现空气不仅和我们的生活有关,和动物、植物也有密切关系。
4师:今天我们来讨论空气和我们的人类、动物、植物有哪些关系?
2学生发表意见
激发学生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我们离不开空气
每人一张呼吸记录和挂钟一只
我们每分钟呼吸多少次?
3讨论:我们没有空气能活下去吗?
4推测:潜水员在水中为什么要带上氧气瓶?
1学生完成游戏并做好记录。
2参与憋气比赛(不能超过一分钟)
3学生发表意见
通过游戏的实际感受,认识到人的生命离不开空气。
三、收集资料,讨论动物、植物、人类和空气的关系
1出示:漫画
2出示:关于生活在水中的动物图片
3出示: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的图片
4出示:气垫船、高压充气钻等图片
1师问:漫画告诉我们什么?
讨论:(1)在自然界里,我们和动物、植物是什么关系?
(2)我们和动物、植物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才能生活得好?
(3)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
生活在水中的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
植物、昆虫、土壤里的小动物是怎样呼吸空气的?
&& 人们在哪些方面利用压缩空气?
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组讨论、交流
4小组讨论、交流填好《我的调查记录表》
采用收集资料和讨论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向学生渗透珍惜生命,珍惜和保护空气环境的情感。
四、举办展览
组织举办展览会
学生收集有关图片、事例和实物进行展览
通过举办展览,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从中受到成功的快乐
五、延伸活动
1你学了本单元后,知道了空气的哪些方面的知识?是怎样知道这些知识的?
2通过收集资料,阅读课文中的材料,我们又想到了什么?
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空气的欲望
&&&&&&&&&&&&&&&&&&&&&&&&&&&&&&&&&&&&&&&&&&&&&&&&&&&&&&&&&&&&&&&&&&&&&&&&&&&&&&&&&&&&&& &&&&&&&&&&&&&&&&&&&&&&&&&&&&&&&&&&&&&&&&&&&&&&&&&&&&&&&&&&&&&&&&&&&&&&&&&&&&&&&&&&&&&&&&&&&&&&&&&&&&&&&&&&&&&&&&&&&&&&&&&&&&&&&&&&&&&&&&&&&&&&&&&&&&&&&&&&&&&&&&&&&&&&&&&&&&&&&&&&&&&&&&&&&&&&&&&&&&&&&&&&&&&&&&&&&&&&&&&&&&&&&&&&&&&&&&&&&&&&&&&&&&&&&&&&&&&&&&&&&&&&&&&&&&&&&&&&&&&&&&&&&&&&&&&&&&&&&&&&&&&&&&&&&&&&&&&&&&&&&&&&&&&&&&&&&&&&&&&&&&&&&&&&&&&&&&&&&&&&&&&&&&&&&&&&&&&&&&&&&&&&&&&&&&&&&&&&&&&&&&&&&&&&&&&&&&&&&&&&&&&&&&&&&&&&&&&
种子变成芽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种子的外形、颜色、结构及如何变成芽
2、培养学生观察与记录的能力
3、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种子如何变成芽
难点:让学生了解种子变成芽的过程
三、教学准备:
蚕豆、毛豆、玉米、稻谷、麦的种子、放大镜、镊子;蚕豆、毛豆、玉米、稻谷、凤仙花四种种子的发芽过程。
四、教学过程:
、观察种子
1、& 观察种子
2、& 推测种子发芽时的样子
二、了解中变成芽的过程
1、& 出示四种种子的发芽过程
2、& 设计观察方案
3、& 选择方案
4、& 实施观察并记录
5、& 每组比较种子发芽过程中的不同
三、猜测发芽后的发展
投影仪出示种子、
出示几种方案
投影举例发芽表格
出示种子的发芽
导入:这些是什么植物的种子?如果放入土中有什么变化?(入题)
问: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并巡视引导
问:你想象种子是怎样发芽的?
猜猜这是什么种子的发芽
我们应该如何对这些种子发芽过程的观察呢?
我们比较一下哪种较好
让学生观察
问:种子在发芽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你想象以后会怎牙膏内变化
分辨、识认
用放大镜观察
用语言、手比划、身体动作、画画都可以
每组一种种子
分组讨论、制定表格
发表看法、自主评选
学生观察、记录
从颜色、大小、长短等方面
学生想象或回忆
思绪集中到种子
让学生熟悉种子的结构,为种子发芽铺垫
激发学生对种子发芽的情趣
主要是让学生了芽与种子的关系
让学生自主探索
发挥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自己观察自己记录的科学研究习惯
从整体上了解种子的发芽过程
让学生对种子变成芽后有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下一课的研究学习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芽长成苗的过程及其各部分呈现的特点
2、培养自主探究芽长成苗过程中变化特点的本领
3、培养探究自然奥秘的情趣及爱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凤仙花苗一周内的高度变化是整个种植活动的观察记录
难点:了解凤仙花芽长成苗的整个变化过程
三、教学准备:
四种种子由芽长成苗的系列变化过程、尺、放大镜、镊子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凤仙花苗三周里的生长变化
1、观察4种苗一周期的样子
2、观察苗二周期的样子
3、3、观察苗三周期的样子
4、找出不同
二、了解凤仙花苗的成长过程
三、猜测以后几周的变化
出示凤仙花苗
投影凤仙花的成长过程图
问:与赏赐的猜测一样吗?入题
每组一个系列苗
请同学们观察记录他们的特点
请同学们观察记录他们的特点
他们有什么不同
问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你觉得凤仙花苗以后还会有什么变化
回顾想象是否与猜测一样
学生观察,用尺量、用放大镜看、用笔画
小结观察记录
学生观察记录
学生猜测发展
与芽联系起来,承上启下
让学生了解苗的幼时特点
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结果有汇总的习惯。
发挥想象能力
开花了,结果了
一、&&&&& 教学目标
1、及时反馈学生对凤仙花的观察记录,并鼓励他们持续地、多方面地进行课外观察;
2、指导学生解剖花的方法及对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认识;
3、初步认识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
4、指导学生认识果实的形状及颜色的变化。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凤仙花花的结构的观察和认识。
难点:学生对花与果实关系的认识。
三、&&&&& 材料准备
长有花朵和果实的凤仙花植株、科学文件夹中的记录卡和长有花芽的凤仙花图画、镊子、放大镜
四、&&&&& 教学过程
师生一起种植的凤仙花
1、今天老师站在这鲜花盛开的教室里,心情感到无比的舒畅,你知道为什么吗?
2、大家说地真好!因为老师看到你们亲手栽种的凤仙花终于开花了,真为你们感到自豪。
3、那么,大家有没有对凤仙花进行认真的观察记录?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先来交流一下我们的观察记录,好吗?
1、 学生猜测老师高兴的原因。
3、学生回答。
1、 对学生劳动成果的肯定。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凤仙花的种植和观察记录。
二、交流过去几周观察的记录
学生的观察记录、多媒体投影片
1、谁来回答上节课我们预测的三个问题?(⑴凤仙花会继续长高吗?⑵花会长在什么位置?⑶什么时候开花呢?多媒体出示)
2、通过我们的汇报,我们发现前两个问题的预测和实际结果相一致,你们真了不起!但第三个问题,好象我们的回答各不相同。现在请你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到其他小组去了解开花的情况,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最先发现花芽?哪一组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
3、现在请大家谈谈交流结果。
4、让我们为最先发现花芽、最早出现花蕾和开出第一朵花的小组鼓掌。因为如果没有他们认真及时的观察、记录,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发现。
5、现在,我们的凤仙花还在继续长高吗?
6、你知道凤仙花高度增长缓慢甚至停止增长,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讨论一下。
7、分组汇报。
1、 学生根据记录回答实际情况。
2、 各小组间交流观察记录。
3、 学生回答。
4、 学生鼓掌。
5、 学生回答。
6、 各小组讨论后回答。
1、教会学生通过预测前和预测后相对比的方法了解事实。
2、通过“哪一组最先发现花芽?哪一组种的凤仙花最早出现花蕾?第一朵花是哪一天开的?”一系列问题既激发了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及时积极的进行观察记录。
三、观察凤仙花
学生花盆里的花、实物投影仪、放大镜
1、你知道凤仙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现在请大家从花盆里采一朵花,接下去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花的结构好吗?
3、先说说你准备怎样观察花?
4、我们可以用镊子细心地从外到内撕下花的各个部分,粘贴到学生活动手册上后,认识花的结构。分组活动。
5、谁来说说凤仙花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6、哪些部分和结果有直接关系,请各小组讨论以下?
7、讨论好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回答?
8、凤仙花的果实长在哪里?
9、我们用手轻轻挑开干枯了的花瓣,就看到果实了。
1、 学生回答。
2、 学生采下凤仙花。
3、 学生回答。
4、 学生解剖花,认识花的结构。
5、 学生通过实物投影讲解。
6、 小组讨论。
7、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8、 学生回答。
9、 学生动手观察。
1、教会学生花的解剖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实物观察,突破重点——雌蕊发育成了果实。
四、课外延续
1、你对果实的观察又有什么发现?
2、果实没有明显变化的小组可以到其他小组观察。
3、回去以后,请大家密切关注果实颜色的细微变化,并做好记录。
1、 学生回答。
2、 学生自由的到其他小组观察果实。
一方面指导学生及时发现果实颜色变化,另一方面果实成熟就可以教学下一课时。
果实和种子
一、&&&&&&&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一粒种子长出了多粒种子,从中理解植物生命周期的涵义;
2、整理记录资料,形成新的认识。知道凤仙花的生长过程、生长周期、植株高度变化特点以及凤仙花身体的6部分;
3、通过“阅读与扩展”,引领学生认识凤仙花种植的真正意义。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能运用观察、测量、记录数据,整理、分析凤仙花的生长情况。
难点:引导学生用观察凤仙花的经验,观察周围的各种植物。
三、&&&&&&& 教学准备
科学文件夹、各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
四、&&&&&&& 教学过程
科学文件夹
1、教师让大家回去以后密切关注果实颜色的变化,你们观察到了吗?
2、除了颜色的变化,还看到了什么?
3、有些果实已经开裂了,它们的种子到哪里去了?
1、学生回答。
2、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
3、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督促学生及时、认真观察。
二、估算种子,理解“繁殖”意义
长着果实的凤仙花植株
1、轻轻捏一棵已经成熟的凤仙花果实,有什么现象发生?
2、大家都来试一下。
3、数一数一个果实里有多少粒种子?
4、那么,一棵凤仙花上一共有多少粒种子呢?
5、数一数一棵凤仙花上共有多少个果实?(包括已经开裂的果实,接近成熟的果实,将要长成的果实)
6、请大家计算一下你们小组的凤仙花大约长出了多少粒种子。
7、请各组汇报你们的估算结果。
8、我们亲手种下一粒种子,尽然长出了那么多的种子,真了不起!如果我们再把它们种下去,那么将来就会产生更多的种子,这个过程就是植物的繁殖。
1、学生回答。
2、学生动手实验。
3、学生数出一个果实里的种子。
4、学生猜测。
5、学生数出果实个数。
6、学生进行估算。
7、学生汇报。
学生经历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又通过自己对种子的估算,将会更好的理解植物“繁殖”的意义。
三、整理记录资料形成新的认识
1、生长过程
各生长阶段的凤仙花植物图
1、大家都把记录资料带来了吧,请把不同时期凤仙花的图片拿到老师这儿来,根据凤仙花的生长情况,给它们排列一下。
2、谁能根据排列图描述它的生长过程?
3、大家的本领真大,一个比一个讲地好。凤仙花从种子变成芽、芽长成出现花蕾的苗这一过程是凤仙花在长身体。从花到种子成熟这一过程凤仙花是在繁殖后代。
1、学生在投影仪上进行排列。
2、学生分别进行描述。
学生以观察记录为基础,通过排列不同时期的凤仙花,认识了凤仙花的生长过程。
2、生长周期
科学文件夹
1、根据你们对凤仙花生长日期的记录,你知道凤仙花的生长周期吗?(生长周期就是从播种到种子成熟的时间)
2、让我们任选一组一起来计算一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演。
1、学生回答。
2、师生一起计算生长周期。
通过计算认识生长周期。
3、高度变化特点
科学文件夹、多媒体幻灯
1、在我们的记录中,还收集到了凤仙花不同时期的生长高度,如果我们把它画成折线图,看看又有什么发现?
2、教师通过多媒体绘画折线图。
3、请大家从课桌下拿出折线图把凤仙花的高度用折线画出。
4、认真观察折线图,你有什么发现?
5、凤仙花在哪一段时间里生长最快?长出花蕾以后不再长高同什么有关?
1、学生回答。
2、学生学习画折线图的方法。
3、学生画折线图。
4、学生回答高度变化特点。
5、学生回答。
1、三年级学生画折线图还是第一次,教师通过多媒体指导学生怎样画,可使学生较快画出。
2、教师通过问题的提出,可使学生容易认识凤仙花高度变化的特点。
四、凤仙花身体的6部分
凤仙花植株
1、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观察,你知道凤仙花的身体有几部分?
2、请你在凤仙花植株上指出。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回答。
2、学生分别指出6部分,在大脑中形成系统记忆。
通过直观认识可使学生加深对植物身体6部分的认识。
四、课外拓展
多媒体课件
1、多媒体出示“阅读与拓展”资料。
2、如果我们还想研究周围的其它植物,你会怎样研究?
3、对了,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去研究其它植物。
4、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外继续研究,去发现植物世界里更多的奥秘。
1、学生观看资料。
2、学生回答。
通过“阅读与拓展”引导学生用观察凤仙花的方法去研究其它的各种植物。
迎接蚕宝宝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并鼓励学生开展养蚕活动,引导学生在养蚕过程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通过养蚕活动的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亲近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
2、& 亲历养蚕的过程。
3、& 经历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的过程。
4、& 经历对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过程。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蚕由“卵→蚁蚕→幼蚕”的过程。
教学难点:付出一份爱心,细心地进行养蚕活动。
三、材料准备
蚕卵、放大镜、记录用表、鸡蛋、虫卵图片、青蛙各阶段的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不同卵的异同点
纸盒中装入一些蚕卵
各种动物及卵的图图
出示“装蚕卵的纸盒”,创设情景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生命(小动物),让你们见识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
设问:这些卵是生命吗?
设问:你知道的与蚕卵相似的生命还有哪些呢?
教师出示一枚鸡蚕,提出观察要求:蚕卵与鸡蛋有哪些相似之处,哪些不同之处呢?
教师随时依据学生的反馈情况,引导学生重点从大小、形状、颜色、数量等方面认识蚕卵相对鸡蛋的不同之处。教师可以简单涉及各种卵的构造相似以及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的环节相相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
(简单观察盒子,猜一猜。)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蚕卵。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从蚕生命演变的已有知识角度认识蚕卵与生命的关系。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对比观察。
学生交流反馈。
师生对话。
&& 让缺乏自主运动能力的生命体(蚕卵)与学生已有的生命概念形成冲突,创设情景。
将蚕卵与学生更熟悉的禽蚕、蛙卵等联系起来。
通过蚕卵与鸡蛋的对比帮助学生进行更细致的观察活动,使观察也更具目的性。
从鸡蛋等学生熟识的生命变化形式来认识蚕卵可能扮演的生命角色,对于不熟悉蚕的学生来说可能是合适的。
讨论蚕宝宝出世前的准备
&&& 设问:你知道在我们出世前,妈妈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 设问:小鸟出世前,鸟妈妈会为小鸟做哪些准备?(侧重)
设问:在蚕宝宝出世前我们该为它们做些什么准备呢?
教师归纳学生的想法,出示一些学生该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参照教科书P35中间部分的话。)
了解督促学生的准备工作。
&& 学生谈一谈。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阅读了解。
&&& 课外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并及时做好记录。
& 创设情景,迁移至要为蚕宝宝的出生做好准备。
& 明确工作,为课后的准备工作建立基础。
从卵中诞生的小生命
设问:如果有一天突然发现有一条小蚕诞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
在学生的交流中可抓住以下几点进行:
1、你有没有刚出生不久的照片,为什么爸爸妈妈要给你们照一张照片呢?你想拥有这样的照片吗?
2、出生后,妈妈是怎样关心和照顾你的?你怎么照顾蚕宝宝呢?(食物、安适的“家”等等)
3、蚕宝宝一天天地长大,我们还应该做哪些重要工作呢?
让学生设计一个观察记录方案。
出示老师的建议。(可以参考教科书P36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
一定要使学生明白,除了对小生命的情感关心之外,我们的记录和饲养是科学观察记录中的重要环节。
学生小组讨论,预设方案。
交流方案。
学生了解老师的建议。
学生设计记录表。
& 可以将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一条蚕出生后,也可以放在出生前的讨论时明确。
& 让学生明确在蚕宝宝出生后该做些什么。
讨论观察记录的一些技巧
设问:你认为哪些是需要我们观察和记录的?
设问:你用什么好办法可以把蚕宝宝各时期的样子记录下来呢?
教师教习测蚕体长的方法。
学生发表想法。
明确图画、照片可以记录下蚕的样子;测量、放在尺的刻度上照像可以记录下蚕的体长和大小等等。
& 学习一些观察与记录的技巧
教师出示一张P36记录表
学生说说打算什么时候进行记录和观察。
使学学生明白随时观察和记录的重要性。
可爱的蚕宝宝& (共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5、& 能将自己对蚕的观察发现和同学进行交流与探讨。
6、& 注重对观察现象的进行思考,并尝试做出解释。
7、& 训练学生对蚕进行一些简单的专项探究活动(如:如何吃食物的)。
4、尝试联系其它动物的特征认识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对蚕的生活习性及生长特点进行观察,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难点:对生物的“变态”发育过程尝试进行理解,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
三、材料准备
蚕、桑叶、二周左右的观察记录、放大镜、有关蚕一生的记录片、一些生物不同阶段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交流各自饲养过程中的观察发现
& 学生观察记录
& 蚕宝宝体长变化统计图
& 蚕、桑叶
谈话:我们的蚕宝宝出生已经有两个星期了,说说这两个星期中,你们是怎样照顾它们的?
教师对学生辛勤的饲养工作进行肯定,同时设问:在这两个星期中,你以现蚕宝宝有哪些变化?
教师抓住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内容进行着重讨论?
1、&&&& 两个星期中,你的蚕宝宝长大了多少。
&&&&&&& 出示学生或教师准备的“蚕宝宝体长变化统计图”。
&&&&&&& 适时切入蚁蚕的体色特点,设问:蚕两周中,蚕宝宝的身体颜色是怎样变化的?
&&&&&&& 教师提供两周来蚕体色的主要照片,让学生说说图中的蚕应是在几天左右拍摄的。
2、&&&& 蚕宝宝每次能吃多少桑叶?它是怎么吃桑叶的?
谈一谈自己在蚕宝宝出生后的两周中都作了哪些事情?
学生查阅自己的观察记录,向同学交流自己两周来的观察发现。
学生交流。
阅读统计图,说说蚕的体长变化情况。
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认识。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时间允许,让学生给蚕喂一喂桑叶,尝试计算一下。
引出教学活动,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不知不觉的两周中,自己付出了了不起的爱心,还对两周的饲养活动做一个小结。
& 随机抓住学生的交流情况深入探讨蚕的生长发育情况。
& 进一步回忆蚕的生长变化情况。
& 暗示学生在饲养过程中,可以观察的东西很多。
幻灯或小黑板
&& 3、蚕的蜕皮过程。
抓住学生的交流,设问:
(1)、你发现蚕蜕了几次皮?
(2)、蜕一次皮用了多少时间?
(3)、蜕皮前蚕有什么反常的情况?
(4)、蜕皮前和蜕皮后的蚕有什么不一样?
(5)、你认为你的蚕还会蜕皮吗?
(6)、你认为蚕为什么要蜕皮呢?
&&&& 出示一段蚕蜕皮的录像。
(依据各自学生的交流情况而定)
& 小组依次讨论问题,并交流各自观点。
& 学生观看。
& 对蚕比较独特的生长发育形式有初步的印象。
& 弥补自发观察的不足。
观察蚕宝宝的身体
蚕、放大镜
&&& 谈话:各组细心观察蚕宝宝的身体,先计划一下怎样观察,比比哪组发现得多。
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提出一些学生忽视的方面进行再次观察。
让学生给自己的蚕宝宝画一张像。
& 学生观察。
& 让一些小组将蚕放在展示仪下交流自己小组的发现,对重要的或独特的发现说说是怎样观察的。
&& 学生动手画一画。
&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的方法观察。
& 通过画对蚕进行进一步的观察。
小结与延伸
设问:你认为我们的蚕宝接下去会发生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根据?
&&& 谈话:时刻注意留心自己有蚕宝宝,有什么发现及时记录下来,及时与同学交流,看看他们是否和你一样细心。
& 发表自己的见解。
& 对事物的发展状况进行预测。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选择在蚕上山的时期。)
其他动物宝宝是什么模样
一些动物的图片
出示图片,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动物?
设问:图中哪一种动物与蚕宝宝最相近,说说自己的理由。
让学生比一经这些动物母子之间的相似与不同点。
& 学生观察,并说一说。
&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 比一比,说一说。
& 初步感知昆虫的具有“变态”特征。
吐丝前的蚕宝宝
快要结茧的蚕宝宝
&&& 设问:许多同学都认为毛毛虫与蚕很相象,那蚕也会变成像“蝴蝶”一样的动物吗?
&&& 再设问:蚕宝宝什么时候变成“蝴蝶”一样的动物呢?
出示一些蚕,设问:这些蚕什么时候结茧呢?你有什么根据?
&&& 谈话:每对就快要结茧的蚕宝宝你有什么想法吗?
&&& 视情况着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讨论:
(1)、蚕宝宝的肚子里本来就有丝吗?
(2)、吐丝后的蚕宝宝在茧子里做什么呢?
& 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情况。
&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蚕会结茧。
& 学生观察手中的蚕,细心的学生可能会从蚕的胸部变透明了,嘴中有少些丝吐出推测出蚕就要结茧了。也有可能学生的个别蚕已经开始结茧了。
& 学生提一提,师生共同讨论。
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探测。
蚕宝宝为自己盖新房
播放一段蚕农为蚕宝宝上山结茧作准备的录像。
学生课外为自己的蚕宝宝结茧做些准备。
& 学生观看。
布置后继观察与研究的内容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蚕是怎样结茧的。
蚕 宝 宝 变 了 新 模 样
&&&&&&&&&&&&&&&&&&&&&&&&&&&&&&&&&&&&&&&&&&& &&&&&&&&&&&&&&&&&&&&&&&&&&&&&&&&&&&&&&&&&&
一、教学目标&& :& 1.蚕蛹是蚕的一身中又一种生命形态及其特点。
&&&&&&&&&&&&&&&&&& 2.了解蚕茧是蚕一生变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 3.培养学生对蚕茧的观察能力,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自己 动手抽丝。
二、重&&&&& 点: 对蚕蛹的观察和描述
难&&&& 点: 指导学生如何抽丝
二、 教学准备:&
学生:蚕茧 、小剪刀、手电筒、竹签
&&&& 教师:&& 热水、小碗
四、教学思路:&
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复习使学生对蚕的前一段时间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刻的 印象,自然的过到本节 所学的内容——蚕宝宝变了新模样。
在学习新知的时候,围绕着两个活动进行,第一个活动围绕着“蚕宝宝变成了什么样”进行。在活动之前首先让学生想象一下,蚕宝宝把自己裹在蚕茧里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学生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见,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蚕宝宝变成了蚕蛹,再组织学生对蚕蛹进行细致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学生观察蚕蛹的变化的过程,注意蚕宝宝和蚕蛹的比较,发现蚕蛹的身体特点。另一个问题是蚕变成蛹以后,还会不会变成其他形状做出猜测。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当学生对蚕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来进行第二个活动对“蚕茧的观察”。在这一活动中,我打算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探究积极性,第二步指导学生拉蚕丝活动。这一活动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老师应对拉丝方法做适当指导。在两个活动完成以后,再对所学知识做以适当拓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上节我们学习了“可爱的蚕宝宝”知道蚕前一阶段的生长过程。哪位同学起来说一下?
2. 当蚕宝宝住进自己的 新房以后,猜测一下蚕宝宝的形状仍是原来的样子还是发生了变化。
3. 既然大家的猜测不一样,那么我们就想办法来看一看到底蚕宝宝变成什么样。
4. 请大家用剪刀把蚕茧剪开进行观察。
5. 蚕宝宝变样了没有
6. 板书课题
1.学生思考回答
(1-2名学生)(2分钟)
2.学生讨论回答(2分钟)
3.学生想办法。讨论并回答(2分钟)
4.学生用剪刀剪开蚕茧观察(1分钟)
6.学生回答(1分钟)
二、观察蚕蛹
(18分钟)
既然蚕宝宝住在自己的房子里变成了蛹。那请大家想一想这一节课重点研究了什么?板书蚕茧
请大家把自己的蚕蛹放在比较安全的位置进行观察,讨论,小组长做好讨论记载准备发言。
教师来回巡视做适当指导。
教师指导小组交流汇报。
教师对学生的汇报预以评定。
请大家想一想蚕蛹和宝宝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请大家再观察一下蚕茧里面还有什么东西?
蚕变成蛹以后是否还会变成其他的形状呢?
教师小结。(是否变成其他形状是我们下一节要研究的内容。)
请大家画一个蚕蛹。
1.生答:(1分钟)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讨论,小组长记载。(6分钟)
3.学生汇报,并把蚕蛹放在实物投影上予以说明。(5分钟)
4.学生思考回答(3分钟)
5.学生观察回答 (1分钟)
6.学生思考后回答(1分钟)
三、观察蚕茧
(12分钟)
1. 刚才我们对蚕蛹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蚕宝宝的房子我们还研究不够,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蚕宝宝的房子——蚕茧。(板书)
2. 请同学们把一个完好的蚕茧放在桌子上进行观察。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的观察,并要求汇报。(教师适当点拨应用眼手耳对于蚕茧的长度可以用尺子量一下。)
4.蚕茧有什么作用呢?
5.请大家选一个蚕茧试把蚕丝抽下来。大家想容易吗?
6.请大家想办法怎样使蚕茧变得容易抽丝?
7.指导学生抽丝。
&&&&& (点明蚕丝是极细的纤维容易断,请大家小心地绕在木板上。看谁的断头少。)
1.学生观察蚕茧。(注意应用各种器官)(3分钟)
2.学生交流回答 (2分钟)
3.思考回答 (1分钟)
5.学生讨论回答,教师适当指导。(3分钟)
6.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抽丝&
四、拓展延伸
1. 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本节所学内容。
2. 讨论蚕丝制品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喜爱?
1. 学生归纳。
2. 学生讨论。(如有时间请学生回答,如没有时间做为课外讨论)
蚕的生命周期
一、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在养蚕的活动中发现生命的发展变化,并通过养蚕的活动经历和体验,进行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2.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对蚕卵、蚕宝宝、蚕蛹、蚕蛾等蚕一生形态变化的观察和描述过程、用蚕的一生的发展变化与其他动物相比较,发现动物生命周期的过程。并且能坚持不懈地做好观察、描述和记录。
3.组织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观察内容。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的内容
三、材料准备
学生对蚕宝宝一生所作的记录。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了解学生的预备经验,引入本课主题的探究
蚕茧发生的变化
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
小结蚕的一生
认识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
课件(蚕茧、蛹)
蚕蛾的放大投影
蚕和蛹的放大投影
课件:蝴蝶的 生命周期
青蛙的生命周期
出示部分动物的生命周期图
在前面的课中我们谈到了蚕宝宝变了新模样,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然后重新描述一下蚕宝宝的新模样。
变成蛹之后的蚕宝宝还会变模样么?
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
蚕茧里现在还有什么?
蛹到哪里去了?
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
想一想:蚕蛾的身体各部分是从蛹的的哪些部分发育而成的
引导学生从卵的数量、颜色上进行观察比较
引导了解蚕一生所经历的变态
是不是所有的动物都与蚕、蝴蝶、青蛙相同的经历呢?
请同学们利用课外的时间选择一种动物进行研究,并做好观察记录
翻阅活动记录、描述
交流活动记录、小组讨论描述
描述蚕蛾的身体、并画一只蚕蛾
观察蚕蛾和蛹比较不同
找蛹和蛾的相同点
结合课件交流雌蛾产卵的观察结果
四人小组讨论并整理记录
研究蚕的一生经历几个阶段适当注名每个阶段所用的时间
用文字或图表示
交流(展示小组内的研究成果、结合图表描述蚕一生经历的变化)
讨论:蝴蝶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变化
讨论:青蛙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变化
记录好课外的观察研究任务并做好初步的计划和观察方案
通过回忆翻阅活动记录让学生能很快进入探究活动中去
通过交流发现更多的问题
通过画画对蚕蛾的形体特征有个更深刻的印象
结合图表能直观感受到蚕的生命周期及蚕经历的各个阶段的不同形态变化
让学生能以养蚕的直接经历为模型去认识各种动物的生命周期
冷水与热水
一、教学目标:
1.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为烫、热、温、凉、冷的过程,试图以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变换角度、变换方法去研究冷水和热水有什么不同。
2.引领学生认真观察、收集有关物体的冷热的事实材料,整理、研究这些材料。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学生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有关冷热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经历用触摸的方法按冷热程度把水分为烫、热、温、凉、冷的过程,经历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研究冷水与热水的过程。
三、材料准备:
每组4只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水槽、热水、冷水、小塑料袋(每组两个)、皮筋或线绳、天平或自制小秤。
四、教学过程
一.冷热不同的水
      
二.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
三.研究热水上浮的原因.
一壶热水,一壶冷水,几只杯子.
小塑料袋,红墨水,冷水和热水
气球皮,试管,小秤,皮筋或线绳.
1.&&&&&&&&&&& 引入:今天感觉教室外边冷还是热?
2.&&&&&&&&&&& 准备好热水与冷水
3.&&&&&&&&&&& 给热水分类
4.整理平时发生烫伤的场合,怎样避免烫伤?
1.冷水和热水除了冷热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能换一种方法来
1.&&&&&&&&&&& 提出目标: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我们在这节课中发现了什么?
1.学生到教室外体验一下.
2.请一位同学上讲台先猜后摸摸两种水.
3.用一瓶热水和一壶冷水倒出版商杯冷热不同的水.描述和触摸4杯水的感受,联系课本开水和冰水的插图给水分类:烫水,热水,温水,凉水,冷水.
4.&&&&&&&&&&& 学生互相说说,反馈.
1.在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看看有什么发现?把装冷水
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把装有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又有什么发现?怎样解释以上现象?提出自己的假设.
1.&&&&&&&&&&& 观察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自己互相讨论,实验.
2.&&&&&&&&&&& 把装满冷水的试管用气球皮蒙上,并用皮筋扎紧,放入热水中.发现了什么?放到热水中,又发现了什么?
1.初步感受冷热的变化.
2.强调冷热是用触觉感受.
5.&&&&&&&&&&& 具体感受惹热水热的的程度和冷水冷的程度.
4.应用到实际.
1.&&&&&&&&&&& 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冷水与热水的其他不同
1对水的体积的变化的观察,认识到热水上浮的原因。
学生互相说说。
热胀冷缩(第一教时)
一、教学目标:
&&&&&&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的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知道一些水的热胀冷缩生活中相关应用。
二、教学重点: 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 启发寻找探究方法。
三、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橡胶塞、红墨水(或用插细塑料管的青霉素瓶代)小水槽、暖瓶(内装热水) 另备水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体。
 演示实验:试管、水、酒精灯、铁架台、气球皮,橡皮筋、插管饮料纸盒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热胀冷缩的现象。
1、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水。
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或问题?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重在争论增减和水面、体积等变化)
观察思考讨论:水为什么没开就溢出来了?
提供感知,产生认知失衡,激发思维、争论。培养探求欲望。
2、举证:试管装水用橡皮蒙紧,放入冷水或热水中。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看清了吗?能想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吗?
初步观察感知热胀冷缩的现象,讨论思考如何改进实验。
给学生空间,尝试进行探究思考、学习。
二、实验观察水在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
1、提供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红墨水。
1、认识器材,说说你准备怎样用老师的器材做实验?
明确实验要求,正确组装实验器材。
自主探究掌握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为什么要加红水?想一想:用一根细玻璃管有什么好处?
2、提供热水,进行水的热胀实验
1、每个组来一人,领一杯热水。
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2、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3、提供冷水,进行水的冷缩实验
1、每个组来一人,领一杯冷水。
2、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3、说说装水的平底烧瓶放进冷热水中有什么不同的?填空:水有____的性质。
什么条件下水体积膨胀?什么条件下水体积缩小?
进行实验总结。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三、水的体积变化反应水的温度变化。
趣味问答:(有条件可以配图)
1、由于太忙,老师做好实验,平底烧瓶放在实验室讲台上好几天没动.有位同学天天来看,发现细玻璃管中的红色水柱早晨下降,中午又上升了,天天如此。这位同学想了好久才明白。你知道吗?
2、二个好朋友相约一起放风筝,各带了满满的一瓶开水,口渴时打开一看,一瓶是满满的,一瓶少了很多,你知道这是为什么?
3、小明家来了很多客人,可高兴了,忙放了满满一壶自来水,准备烧水给客人泡茶,可妈妈要小明倒掉一些水,小明纳闷了,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思考相互讨论,深入理解水的热胀冷缩与生活实践相系。
让学生体会: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其它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
提供酒精、食油、醋、等易分辨的液体,利用水的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验证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水能热胀冷缩,酒精、食油、醋、等液体,也能热胀冷缩吗?其它液体呢?
2、小组讨论,你们准备选择什么液体进行验证?
3、分领材料,分组实验。
学生讨论、猜想、实验验证。
尽量让学生自己经历一个猜想验证的解决问题的过程。
五、总结。
说说你今天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学习到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固体、气体也会热胀冷缩吗?)
一、教学目标:
&&&&& 继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之后,观察探究气体固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培养探索自然科学奥秘的兴趣。知道一些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二、教学重点: 探究认识空气和铜等气体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 启发寻找探究方法。
三、材料准备:
 分组实验:平底烧瓶(建议使用250ML以上)、橡胶塞红墨水细玻璃管(或用口径相当的小气球封口代)小水槽 ; 
自制固体教具(参阅未尾自制方法)和酒精灯、火柴。     
 演示实验:固体线胀仪、酒精灯、火柴、小水槽。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出示空平底烧瓶等。
上节课我们用它做了什么实验?知道了什么?
复习回顾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以旧引新,为知识正向迁移准备,也为学生探究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方法上奠定基础。
现在空瓶里装着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能想个法让大家每个人看清楚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
回忆液体热胀冷缩实验方法,尝试改进实验。
能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做?需要解决几个新问题?空气会向四下里流动,流走怎么了办?无色无味看不见怎么办?
二、实验观察空气在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
1、提供材料:平底烧瓶、细玻璃管插入橡胶塞、红墨水滴瓶。(或平底烧瓶和小气球)进行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
1、认识器材,说说你准备怎样用老师的器材做实验?
明确实验要求,正确组装实验器材。
自主探究掌握空气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为什么要用小气球封住平底烧瓶的中?
1、你准备怎样让空气受热受冷?
进行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2、你现在能独立做实验,来观察空气会不会热胀冷缩了?
3、说说看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2、提供空气热胀冷缩的生活实例与应用。
1、夏天,停在太阳下的摩托车轮胎突然爆裂,这是为什么?
2、冬天,打足气的篮球,为什么第二天又瘪了?
3、乒乓球踩扁了,你有什么办法?
认识思考生活中空气热胀冷缩的现象。
发展学生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观察固体受热受冷的体积变化。
趣味过度:(有条件可以配图)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钢轨,是一根连一根的焊接在一起的。 结果,到了炎热的夏天就变得七歪八扭,左右弯曲,甚至还会朝上拱起;而到了寒冷的冬天,钢轨竟冻裂成几段。
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猜想?
根据相关信息思考猜想:钢轨会不什么热胀冷缩?
培养学生利用现有知识,对周围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获取知识的意识。
你能证明吗?
用线胀仪演示,铜球会热胀冷缩。说说到了什么?说明什么?
进行固体实验探究、交流、小结
想不想自己也来试一试?演示自制教具,说明要点与酒精灯的用法,分组实验。
想一想:水泥中面为什么要用切割机切成一段段的?
为什么新拉的电线很松很松?
五、总结,
说说哪些物质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你又有什么猜想?& 准备怎样去研究?
&&&&&&&&&&&&&&&&&& &自制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
&&&&&&& 固体热胀冷缩实验一向被列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以下现象:①由于铜球体积较大,所以在铜球加热时所需时间较长,②在铜球加热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主动参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制约了学生探究心理的发展。为此我们改进了实验的装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制作方法如下:
&&&&&&& 用直径为1mm长为20cm的护套线,剥去一端塑料护套,长约10cm,把铜丝按玻璃弹子大小围成一个圆,扎紧固定,圆与塑料护套距离2cm。学生做实验时可先用铜环套一套玻璃弹珠(通不过),在洒精灯上加热铜(铜环受热膨胀) 铜环再套一下玻璃弹珠(通过),这样的实验装置教师制作方便,学生能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兴趣高,缩短的实验所需的时间,实验效果好。
&&&&&&&&&&&&&&&&&&&&&&&&&&&&&&&&&
温度和温度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温度计、使用温度计的过程。
2、通过细心的观察和同学的研讨发现温度计的构造,尝试与同学交流和合作。
3、通过比较发现温度计的设计原理。
4、在比较中发现正确读、写摄氏温度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难点:选择正确角度观察温度计上的读数。
三、材料准备
一杯热水、一杯冷水、红色煤油温度计、水银温度计、干湿温度计、最高最低温度计、热胀冷缩实验装置、温度计模型。
四、教学过程
2、观察几种温度计。
3、了解温度计的原理。
4、认识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5、摄氏温度的读和写。
6、课外延伸。
投影片或课件
出示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先让学生猜测哪杯冷哪杯热?
再让学生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提出问题:热水比冷水热多少?
引出课题:要研究热水比冷水热多少,我们需要借助一个仪器来测量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这个仪器叫什么呢?
出示一种温度计,提示学生: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构成。
分发一种温度计,提示学生:先想一想你准备怎样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
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发现。
大家的观察结果是否一样,有什么不同意见?可以通过再一次仔细观察来解决你们的不同意见。
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的3个)”,提示学生:这3个问题你都解决了吗?如果没有,再观察一次。
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
讨论: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分发几种不同的温度计,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出个题目考考你:“25℃”,你会读吗?
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呢?
“28摄氏度”怎么写?
“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
观察温度计上的液面,每人各自记下自己观察到的读数。
交流一下:结果是否一样?为什么会不同呢?
出示三种从不同角度看温度计的图片,让学生选择认为正确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小组讨论概括正确认读温度计的方法。
回家找个温度计,尝试测量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的温度,并记录下来,下次上课带来交流。
思考,验证。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
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
学生交流。
通过再次观察解决小组内的不同意见。
学生对照问题,检查自己是否都解决了。
学生实验,观察。
学生讨论。
学生观察,交流。
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试读。
学生回忆。
学生观察,记录。
学生思考,交流。
学生选择,说理由。
学生讨论概括。
学生课外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活动。
通过猜测冷热和验证活动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
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对学生正确使用温度计作一次强化训练。
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温度计的兴趣。
重视学生对温度的读写感受。
引发学生对不同认读结果的思考。
及时给予必要的材料辅助。
将活动引向课外,为下一次活动作准备。
测量物体的温度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液体(水)、气体(空气)、固体(沙子)的温度的过程。
2、在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习惯。
3、尝试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分工和合作,尝试小组内相互评价。
4、通过阅读引起学生对温度测量的深度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水的温度。
难点:测量空气时的耐心等待。开水的测量。
三、材料准备
选择供学生练习测定气温的场地。
小组用:温度计4只、开水、热水、温水、冷水,各种装水的器皿。
四、教学过程
2、测量水的温度。
3、测量空气的温度。
4、测量沙子的温度。
5、阅读材料,课外延伸。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各种温度计,回家后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尝试测量了热水和冷水的温度。
说一说:你在测量时得到爸爸妈妈的哪些帮助?
这节课我们继续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空气和沙子的温度。
下面我们分别来测量四种温度不同的水。用什么方法可以使我们测量的数据更准确一些呢?
出示“测量水温的方法”提示学生,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哪些地方应该值得注意?
要求学生将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
开始测量。教师密切关注学生测量开水,引导学生注意安全。
水的温度会测量了。空气的温度会不会测量呢?
猜测一下:测量空气和测量水会有什么不同?
我们每个小组要测量4个地点的温度,你们准备怎么分工呢?讨论一下。
分组测量,记录。
交流数据:有什么发现?
沙子与液体的水、气体的空气不同。我们怎样测量沙子的温度泥?可能会遇到哪些新情况?小组讨论一下。
按讨论的方法尝试测量沙子的温度,记录下来。
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怎样改进测量的方法?
再交流:什么地方改进了?和测量水、测量空气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有用的温度数据”和“测量人体温度的体温记”,想一想:能像我们今天那样去测量这些温度吗?在测量这些温度时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哪一项测量我可以课外去做来验证一下?
课外查一查有关这方面的资料。
及时了解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况,给予高度有关注,保持学生兴趣的持久。
学生回忆课前的测量活动情况。
学生阅读并讨论注意的地方。
学生测量,记录数据。
学生猜测。
学生讨论分工。
学生测量,交流,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尝试测量。
交流,讨论。
学生猜测,讨论。
查阅有关资料。课外开展活动。
引起学生的活动兴趣,同时复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特别注意有危险的测量活动应事前考虑周到。
尝试讨论分工,学习分式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
引导学生对数据的关注 和分析。
教育学生尝试前作一些必要的估计。
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即使错了,也可以通过改进再尝试,再改进,再,再尝试。重要是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敢于通过细致的思考加以改进。
学生课外不断地开展研究活动才是我们真正的目的。
评判留言&&
本文章还没有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液体的热胀冷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