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炎三年汉朝之后是什么朝代代?

中国江西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夏炎:手持吉他写青春
  本报记者 廖亮 实习生 喻莎
  他是一位北京80后男孩,他酷爱音乐与写作。十余年来,他手持吉他走遍全国各大演出场所,被业内人士誉为“新生代吉他手领军人物”和“最帅吉他手”,他是郑钧乐队主音吉他手夏炎。
除了弹吉他,夏炎将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写作上。2008年,他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简单未遂》,广受青少年的喜爱,今年
8月,他又出版了《手持青春奔跑》,写尽少年时代的疯狂、叛逆和迷茫,得到演员高圆圆和知名音乐人老狼的推荐。
  一手吉他,一手笔杆,一直以来,夏炎都坚持音乐与文学道路并进。在接受《民营经济报》记者的采访时,他说:“我喜欢用打动我的艺术形式去创作,
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上,这都是我一直坚持创作的理念。只有先打动自己,才可能去打动别人,这样才称得上是创作。”
  吉他手爱上文学创作&
  夏炎从小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书虫”,和绝大多数孩子的童年一样,儿童时代的他除了玩玩具,就是抱着一堆儿童读物度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阅读在他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孩提时代的他就向往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内心。
  1999年,他开始学习弹奏吉他并疯狂地爱上它。然而,对音乐的痴迷并没有让他对文字的热忱褪减半分,他说:“音乐和写作我都非常热爱,在我心中难分轻重,文字和音乐旋律都是我生命的表达方式。”从接触吉他起,他就一边弹吉他,一边写歌、作曲。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他从一个“小书虫”变成了一位“实力派”现场吉他手,与两岸多名知名艺人有过合作。
  在音乐道路越走越宽的同时,他还不忘进行自己的文学创作,同样是从一段桀骜不驯的青春走过来的他,看到了新生一代人的青春迷茫与彷徨,
2008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简单未遂》出版后深受好评。音乐人老狼说,夏炎是个有趣的北京男孩儿,他弹吉他,写歌儿,还写书,他写的故事可以成为当代骨肉皮的入门必读。
“第一次知道夏炎是看郑钧乐队演出,主音吉他;接着在胶片电影里看到他,男一;后来在棚里碰到他,词曲、制作人;上一次是在杂志上看见他,男模;最近这次是看到他小说的书稿。虽是小说,但里面投影出夏炎的种种生活。”演员黄觉曾这样评价夏炎。
  有了第一次创作经历后,夏炎仍觉得“艺无止境”,他开始着手构思更加丰满的故事情节,塑造更加贴近生活、给人启迪的人物形象。今年8月,夏炎的《手持青春奔跑》登上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谈到小说创作时,他笑着说:“音乐和文学相辅相成,在古代常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现代,也有’音乐是诗歌的翅膀’一说。完美的文字,与完美的旋律,基本可以说是一种东西。”
  小说创作灵感来源生活&
  《手持青春奔跑》讲述的是一群处于青春期迷茫叛逆的学生的成长故事。夏炎说,他在写小说创作时靠的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基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整合而来的。在这部青春之作的故事里,塑造的人物和事件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原型的,只有真实才能更加贴近读者的内心世界。
  现实生活中的夏炎,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每天除了听音乐、弹吉他、阅读,就是看电影、搞摄影,他喜欢这种生活方式,因为有助于他在安静的环境中思考问题和创作。创作源于生活,虽然《手持青春奔跑》映射了夏炎的生活,但这并不是他的个人青春自传,而是一代年轻人人生活的写照。
  从《简单未遂》到《手持青春奔跑》,在此过程中他付出了许多努力,虽然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有进步,但他始终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好。在小说的每一次情节的修改中,他都会竭尽全力做到贴近生活,让人物从故事里走出来,走近读者的生活。有读者这样评价他的作品:“他细腻的文字里描述了一个个让人热血沸腾、又伤感不已的青春往事,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写书靠实力不靠名气&
  依赖自身的名气,许多明星都爱出书,其出版的书大多都是畅销书,如音乐人高晓松的《晓说》不仅视频在网上火爆,图书也排在书店各大畅销榜上。有人质疑名人靠名气出书,出的书质量大都一般,都是“粉丝书”。对此,夏炎表示:“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典型的音乐人出书的案例,在《手持青春奔跑》这部小说的出版过程中,没有太多人在意我的音乐人身分,我在音乐界也没有火到可以靠自己的身分出书。这部小说的出版,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它从文学角度得到了出版界的认可。”
  在夏炎看来,音乐上的声誉并不足以影响一本书的被接受程度,相反,正是因为在书里读者找到了他们自己的影子,所以才会有更多的人读懂他的音乐心声。《手持青春奔跑》的畅销,靠的不是夏炎的名气,而是它触动了年轻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目前,夏炎正着手在写两个长篇和中篇小说。他说自己会坚持音乐与写作,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写作实力,“期待着自己有更好的作品,与音乐与爱好者和文学爱好者的见面。”夏炎如是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民营经济报》-眼球周刊-文眼)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图】【南北朝资料大索引】_lzhip的收集_我喜欢网
希望诸君共同努力,将南北朝吧打造成一个学术与趣味并存的历史贴吧。各类电子书中:txt、exe、chm格式的可以直接打开,nh、kdh、caj格式的可以用CAJ Viewer 7.0软件打开,pdf格式的可以用AcroReader、Foxit Reader等软件打开,djvu格式的可以用djvu格式阅读器打开,pdg格式的可以用超星专用阅读器打开。PS:本贴当前只是一个初始版本,还需日后不断补充完善。 顶 特别提示:本贴所罗列出来的资料,有相当大一部分可以在新浪爱问上搜到。爱问地址:爱问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善于利用者必能淘得珍宝,不多说,你们懂的哦!另外,众位吧友可展开资料互助,需要某种资料而自己的确找不到的,可在本贴留言并留下邮箱,别的吧友有此资料的自会提供方便。一、基本史料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周书、北齐书、隋书、南史、北史。资治通鉴.胡三省注。全南北朝诗、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金楼子、荆楚岁时记、三国典略、建康实录、六朝事迹类编,等等等等。注:上述这些,国学网上基本上都有在线版;国学网上没有的,就到爱问去淘。历代会要丛书之:南朝宋会要南朝齐会要南朝梁会要南朝陈会要……二、入门、扫盲读物南北史演义(虽名演义,但几可当正史来读),民国,蔡东藩细说两晋南北朝,沈起纬华丽血时代,赫连勃勃大王悠悠南北朝(一共两部),陈羡后三国时代(上下),赵王2000南北朝那些事儿(出了好几部了),云海孤月南北朝风云史话,姜狼才尽南北朝故事,作者不明(南史演义、北史演义之类的就算了,演绎成分太多,不推荐)三、断代史、通史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六朝史-张承宗、田泽滨、何荣昌主编魏晋南北朝史略-何兹全北魏史-杜士铎主编六朝精神史研究-吉川忠夫六朝美学史-吴功正白寿彝版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部分范文澜版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部分史仲文版中国全史魏晋南北朝部分,包括以下分卷:第031卷.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第032卷.魏晋南北朝经济史第033卷.魏晋南北朝军事史第034卷.魏晋南北朝思想史第035卷.魏晋南北朝宗教史第036卷.魏晋南北朝习俗史第037卷.魏晋南北朝科技史第038卷.魏晋南北朝教育史第039卷.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第040卷.魏晋南北朝艺术史 四、学术著作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着作目录及篇目索引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论文资料索引()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15辑),目前只能找到1、7、15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万绳楠整理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陈寅恪北朝胡姓考-姚薇元府兵制度考释.谷霁光府兵制度研究.岑仲勉北周六典.王仲荦.中华书局.1979北周地理志.王仲荦.北朝隋唐的均田制度-韩国磐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杨际平北朝文学史-周建江南北朝文学史-刘跃进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逯耀东,中华书局东晋南北朝学术编年,刘汝霖东晋文艺综合研究-张可礼九品官人法研究九品中正与六朝门阀均田制的研究-[日]堀敏一梁武帝制断酒肉之主张与中国佛教素食文化之关系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资料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刘跃进金楼子研究四萧研究南朝经济试探-韩国磐士权与军权——上古汉魏六朝政治权利分析士族的挽歌:南北朝文人的悲欢离合士族轶事隋史新探,金宝祥等魏晋南北朝外来文化之输入及其对时人生活的影响魏晋风度研究—崩溃与重建中的困惑魏晋狂士竹林七贤--毕珍--武汉大学出版社魏晋南北朝兵户制度研究-陈玉屏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蔡镜浩魏晋南北朝官僚制研究-日文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著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傅刚魏晋南北朝史论丛及续编-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探索-郑欣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编魏晋南北朝隋唐政治与文化论稿-李文才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沈任远中古文学史论集-王瑶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梁满仓============以上是确定可以在新浪爱问找到的,以下的呢,就要看运气了。 4楼 四、学术著作续1:刘驰《六朝士族探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年梁满仓《汉唐间政治与文化探索》,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卫广来《汉魏晋皇权嬗代》,书海出版社,2002年。马植杰《马植杰秦汉三国史论文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高敏《魏晋南北朝兵制研究》,大象出版社,1998年。谢宝富《北朝婚丧礼俗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李书吉《北朝礼制法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陈良伟《丝绸之路河南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李小树《秦汉魏晋南北朝监察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王利华《中国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周建江《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胡阿祥《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雷依群《北周史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傅克辉《魏晋南北朝籍账研究》,齐鲁书社,2001年。王启涛《魏晋南北朝语言学史论考》,巴蜀书社,2001年。汪波《魏晋北朝并州地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李凭《北魏平城时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熊德基《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2000年。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程维荣《拓跋宏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朱大渭等《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黎虎《魏晋南北朝史论》,学苑出版社,1999年。黎虎《汉唐外交制度史》,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王素《高昌史稿——统治编》,文物出版社,1998年。王素《高昌史稿——交通编》,文物出版社,2000年。王素《敦煌吐鲁番文献》,文物出版社,2002年。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三联书店,2001年。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李蔚然《南京六朝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巫鸿主编《汉唐之间的宗教艺术与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巫鸿主编《汉唐之间文化艺术的互动与交融》,文物出版社,2001年。杨泓《汉唐美术考古和佛教艺术》,科学出版社,2000年。孙机《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文物出版社,2001年。刘长东《晋唐间弥陀净土信仰研究》,巴蜀书社,2000年。米文平著《鲜卑史研究》,中州古籍版,2000年朱大渭《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薛瑞泽《嬗变中的婚姻——魏晋南北朝婚姻形态研究》,三秦出版社,2001年薛瑞泽《汉唐间河洛地区经济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唐长孺《唐长孺社会文化史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胡阿祥《六朝疆域与六朝政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周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刘磐修《盛世探源——汉唐农业发展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江苏古籍,2003年1月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中华书局,2002年11月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5楼 康中乾《有无之辨--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孙明君《汉魏文学与政治》,商务印书馆,2003年3月谷川道雄著、马彪译《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世界汉学译丛),中华书局,2002年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章义和《地域集团与南朝政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李文才《南北朝时期益梁政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2年丁福林《宋书校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许福谦《南北朝二史八书疑年录》,北京出版社、文津出版社,2003年王青《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张承宗《六朝民俗》(六朝文化丛书),南京出版社,2002年卢海鸣《六朝都城》(六朝文化丛书),南京出版社,2002年李裕群《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文化出版社,2003年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文化出版社,2002年姜波《汉唐都城礼制建筑研究》(考古新视野丛书),文化出版社,2003年陶新华《魏晋南朝中央对地方军政官的管理制度研究》,巴蜀书社,2003年田余庆《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年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罗维明《中古墓志语词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韩树峰《南北朝时期淮汉迤北的边境豪族》》(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刘季高《东汉三国时期的谈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9月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2002年2月孙若风《高蹈人间—六朝文人心态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林超民丵、王跃勇主编《南中大姓与爨氏家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许辉、李天石《六朝文化概论》(六朝文化丛书),南京出版社,2003年戴洪才、周瀚光《六朝科技》(六朝文化丛书),南京出版社,2003年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六朝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唐翼明《魏晋清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连镇标《郭璞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王家葵《陶弘景丛考》,齐鲁书社,2003年钟国发《陶弘景评传》汤伟侠《汉魏六朝教育思想研究》,巴蜀书社,2001年彭自强《佛教与道教的冲突与融合——以汉魏两晋时期为中心》,巴蜀书社,2001年范新干《东晋刘昌宗音研究》,崇文书局,2002年小林正美著、李庆译《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章启群《论魏晋自然观——中国艺术自觉的哲学考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刘纯鑫《魏晋南北朝诗文韵集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周伟洲《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胡宝国《汉唐间史学的发展》,商务印书馆,2003年李万生《南北史拾遗》,三秦出版社,2003年李万生《侯景之乱与北朝政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高敏《南北史掇琐》,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张金龙《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年梁武帝及其时代-梁武帝传-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艺,田晓菲刘勰评传-作者:杨明 6楼 四、学术著作续2:新见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著部分书目大陆:《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王晓毅-中华书局-2003。《“八王之乱”丛稿》-林校生-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荆棘铜驼——西晋“八王之乱”》-罗宏曾-三联-1997。《北朝儒学及其历史作用》-刘惠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李吉和-民族出版社-2003。《士人·皇帝·宦官》-马良怀-岳麓书社-2003。《北魏盛乐时代》-王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生态史学视野下的十六国北魏兴衰》-张敏-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材不材斋文集》-祝总斌-三秦出版社-2004。《魏晋名士研究》-邱少平-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汉末魏晋南北朝坞壁考论》-夏毅辉-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古史新论》-王大建-齐鲁书社-2004。《孙吴文化》-王永平-南京出版社-2005。《东晋文化》-张学锋、傅江-南京出版社-2005。《南朝文化上》-万林、程章灿-南京出版社-2005。《南朝文化下》-李天石-南京出版社-2005。《五凉史探》(增补本)-赵向群-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六朝文史论丛》-邱敏-南京出版社-2005。《枳室史稿》-齐陈骏-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中国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宗法文化研究》-廖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祁山遗恨——三国政治哲学初探》-傅小凡、杜明富-敦煌文艺出版社-2005。《氐族研究》-孙功达-甘肃人民出版社-2005。《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修订本)-胡阿祥-学苑出版社-2005。《魏晋南北朝刑法体制研究》-薛菁-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魏晋人物品题研究》-黄少英-齐鲁书社-2006。《江南社会经济研究·六朝隋唐卷》-胡阿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柳春新-岳麓书社-2006。《汉晋之际道家思想研究》-马良怀-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魏晋南北朝史论文集》-巴蜀书社-2006。港台:《五胡史纲》-赵丕承-艺轩图书出版社-2000。《魏晋名士人格硏究》-李淸筠-文津出版社-2000。《魏晋儒道互补之硏究》-蔡忠道-文津出版社-2000。《谈有论无:魏晋玄学》-王德有-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逯耀东-东大图书公司-2000。《五胡史论》-刘学铫-南天书局-2001。《陈朝的政治结构与族群问题》-吕春盛-稻香出版社-2001。《汉魏六朝佛教概观》-蔡日新-文津出版社-2001。《慈悲清净—佛教与中古社会生活》刘淑芬-三民书局-2001。《公主之死—你所不知道的中国法律史》-李贞德-三民书局-2001。《两汉魏晋哲学史》-曾春海-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情感与制度:魏晋时代的母子关系》-郑雅如-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出版-2001。《六朝建康》-郭黎安-香港天马图书公司-2002。《关陇集团的权力结构演变—西魏北周政治史研究》-吕春盛-稻乡出版社-2002。《魏晋南北朝形尽神灭或形尽神不灭的思想论证》-郑基良-文史哲出版社-2002。《中国中古官僚政治论集》-毛汉光-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2。《中国中古官僚婚姻论集》-毛汉光-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2。《曹魏时期中央政务机关之研究——兼论曹操与司马氏对政制之影响》-黄炽霖-文史哲出版社-2002。《从拓跋到北魏:北魏王朝创建历史的考察》-张继昊-稻乡出版社-2003。《六朝隋唐医学之传承与整合》-范家伟-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4。《门阀士族时代下的司马氏家族》-胡志佳-文史哲出版社-2005。《魏晋六朝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倪佩君编-东吴中文系-2005。《六朝道教上清派研究》-萧登福-文津出版社-2005。《汉传佛教与中古社会》-张厌弓-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5。《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严耕望遗着、李启文整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2005。 7楼 《北魏唐宋死亡文化史》-卢建荣-麦田出版-2006。《汉唐财政史论》-陈明光-岳麓书社-2003。《北朝隋唐均田制度新探》-杨际平-岳麓书社-2003。《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研究》-余太山-中华书局-2003。《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李吉和-民族出版社-2003。《四-六世纪内迁胡人家族制度研究》-柏喜贵-民族出版社-2003。《中国中古史论集》-张国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张金龙-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中国古代及中世纪史》-何兹全-鹭江出版社-2003。《一得集》-张泽咸-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九品官人法考论》-胡舒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任重、陈仪-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魏晋南北朝经济史探》-蒋福亚-甘肃人民出版社-2003。《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蒋福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官僚制度研究管理》-陶新华-巴蜀书社-2004。《秦汉魏晋南北朝史论考》-高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魏晋南北朝禁卫武官制度研究》-张金龙-中华书局-2004。《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殷宪主编-商务印书馆-2004。《隋唐帝国形成史论》-[日]谷川道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秦汉魏晋史探微》(重订本)-田余庆-中华书局-2004。《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法]谢和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两晋南北朝徙民中若干问题研究》-杨洪权-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坞壁》-[韩]具圣姬-民族出版社-200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与政治的关系》-李传印-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中古世家大族清河崔氏研究》-夏炎-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九品中正制略论稿》-张旭华-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中国中古良贱身份制度研究》-李天石-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建安七子研究》-王鹏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魏晋玄学史》-余敦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魏晋文学中的中原文化》-卫绍生-学苑出版社-2004。《魏晋南北朝中间地带研究》-陈金凤-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王永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魏晋南北朝史发微》-高敏-中华书局-2005。《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侯旭东-商务印书馆-2005。《魏晋隋唐婚姻形态研究》-李金河-齐鲁书社-2005。《孙吴政治与文化史论》-王永平-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汉晋家族研究》-阎爱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李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两汉魏晋南朝州,刺史制度研究》-汪清-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魏晋南北朝隋陵》-潘伟斌-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六朝帝陵》-[日]曾布川宽-南京出版社-2004。《北朝晚期石窟寺研究》-李裕群-文物出版社-2003。《六朝文化概论》-许辉、李天石-南京出版社-2003。《六朝科技》-戴洪才、周瀚光-南京出版社-2003。《六朝史学》-邱敏-南京出版社-2003。《高昌国——公元五至七世纪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移民小社会》-宋晓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三国史研究》-张大可-华文出版社-2003。《北魏史话》-管芙蓉-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魏晋士人人格精神——<世说新语>的士人精神史研究》-宁稼雨-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中国史学思想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庞天佑-黄山书社-2003。《中国政治通史·分裂与对峙的魏晋南北朝政治》-胡戟-泰山出版社-2003。《汉晋唐时期农业》-张泽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六朝经学与玄学》-田汉云-南京出版社-2003。《中国五-十世纪的寺院经济》-谢和耐著-耿升译-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8楼 《六朝史学文献学论丛》-邱敏-南京出版社-2004。《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罗新、叶炜-中华书局-2004。《六朝宗教》-许抗生-南京出版社-2004。《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孟宪实-齐鲁书社-2004。《魏晋南北朝正史订补文献汇编》-徐蜀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要注》-余太山注-中华书局-2004。《清河崔氏与北朝儒学》-王华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中古时代的兰陵萧氏》-杨荫楼-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簪缨世家琅邪王氏家族》-李伯奇-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北朝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大同平城北朝研究会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北朝法制研究》-邓奕琦-中华书局-2005。《三国志补编》-&lт;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两晋南北朝九史补编》-&lт;二十五史补编&编委会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云冈石窟与北魏时代》-李恒城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武汉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刘玉堂主编-武汉出版社-2005。《从游士到儒士——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查屏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五朝门第》-王伊同-中华书局-2006。《王伊同学术论文集》-王伊同-中华书局-2006。《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牟发松主编-华师大出版社-2006。《汉魏制度丛考》-杨鸿年-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吕思勉读史札记》-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洛阳伽蓝记校笺》-北魏.杨炫之著。杨勇先生校笺-中华书局-2006。《乌桓与鲜卑》-马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氐与羌》-马长寿遗著。周伟洲整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马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突厥人与突厥汗国》-马长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汉赵国史》-周伟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敕勒与柔然》-周伟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南凉与西秦》-周伟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土谷浑史》-周伟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三国前传》-于涛-中华书局-2006。《朱绍侯文集》-朱绍侯-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赤壁之战研究》-张靖龙-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玄学与魏晋社会》-李建中、高华平-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南北朝八书二史疑年录》-许福谦-北京出版社-文津出版社-2003。《六朝文物》-罗宗真、王志高-南京出版社-2004。《胡汉之间——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罗丰-文物出版社-2004。《玄学与长江文化》-马良怀、徐华-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吴简研究·第1辑》-北京吴简研讨班编-崇文书局-2004。《魏晋作家创作心态研究》-王晓卫-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长沙三国吴简暨百年来简帛发现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2005。《中国东南佛教史》-严耀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西晋作家的人格与文风》-叶枫宇-上海三联书店-2006。《浙江通史·第3卷·秦汉六朝卷》-王志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北朝研究存稿》-李凭-商务印书馆-2006。《宋书校议》,作者:丁福林著。出版社:上海古籍-2002《魏晋南北朝史》(中国断代史系列)-王仲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王永平-江苏古籍出版社-2003。《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吴正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广陵余响——论嵇康之死与魏晋社会风气之演变及文学之关系》-牛贵琥-学苑出版社-2004。《古史文存·秦汉魏晋南北朝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曹道衡-中华书局-2004。 9楼 《六朝史籍与史学》-郝润华-中华书局-2005。《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罗宗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东晋门阀政治》(第四版)-田余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以中古士族现象为个案》-陈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石刻文献全编》-国家图书馆善本金石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吴简研究·第1辑》-北京吴简研讨班编-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吴简研究·第1辑》-北京吴简研讨班编-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吴简研究·第1辑》-北京吴简研讨班编-湖北辞书出版社-2004。《内蒙古地区鲜卑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科学出版社-2004。《魏晋十六国时期的西北少数民族》-洪涛、奇曼·乃吉米丁主编-新丵疆大学出版社-2005。《云冈石窟与北魏时代》-李恒成-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李建超-三秦出版社-2006。《汉唐之间的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巫鸿主编-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汉晋文化思潮变迁研究:以尚通意趣为中心》-汪文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汉晋名人年谱》-国家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佛教灵验记研究:以晋唐为中心》-刘亚丁-巴蜀书社-2006。《六朝吴兴郡大族和文化》-余方德、嵇发根-昆仑出版社-2003。《中国小通史·第三册·两晋南北朝》-王春瑜主编-刘精诚著-金盾出版社-2003。《道家与中国哲学·魏晋南北朝卷》-陆建华等-人民出版社-2004。《六朝瓦当与六朝都城》-贺云翱-文物出版社-2004。《齐鲁文化通史·魏晋南北朝卷》-李伯齐、王琳、任怀国-中华书局-2004。《二十四史南北朝时期西域史料译注》-新丵疆大学人文学院中亚所编-新丵疆人民出版社-2004。《汉族风俗史·第二卷·秦汉魏晋南北朝汉族风俗》-周耀明、万建中、陈华文-学林出版社-2004。《中国学术通史·魏晋南北朝卷》-张立文主编-向世陵著-人民出版社-2004。《中古诗人群体及其诗风演化》-阮忠-武汉出版社-2004。《西晋文学研究》-[日]佐藤利行著-周延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刘屹-中华书局-2004。《魏晋南北朝室内环境艺术研究》-赵琳-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六朝货币与铸钱工艺研究》-江苏省钱币学会编-凤凰出版社-2005。《汉魏晋南北朝诔碑文研究》-黄金明-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魏晋南北朝卷》-张岂之主编-刘学智、徐兴海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陆学艺、王处辉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汉魏六朝文学与宗教》-葛晓音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一城阅千年:洛阳汉魏故城论文集》-洛阳汉魏故城博物馆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国家与社会:中古历史变迁》-张国刚-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福建通史·第一卷·远古至六朝》-徐晓望主编-陈存洗、陈龙、杨琮撰-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增订本)-汤用彤-昆仑出版社-2006。《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朱偰-中华书局-2006。《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景蜀慧-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赵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中国文化小通史·两晋南北朝》-王春瑜主编-刘精诚著-200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10楼 以下是单篇论文的索引:魏晋南北朝社会史论文索引() (一)社会史总论 三国时期的人民生活 武仙卿 北平华北日报史学周刊16期
魏晋南北朝时代人民经济生活 吴立端 中丵央日报 (二)等级身份与职业生活 1.社会结构总论与社会流动 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结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熊德基 魏晋隋唐史论集,第一辑1981 中国社科出版社 溦勈駶h统治集团的社会构成 李开元 文史知识1985.6期 两晋南朝社会阶级考 李源澄 文史杂志5卷5、6期1945.6 略论“九品中正制”在两晋选官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汪征鲁 学术月刊1985.6期 2.等级结构 (1)士族、庶族、寒门与官僚地主 论汉末魏晋之际世族地主势力的消长与曹魏政权的灭亡 马植杰 史学月刊1965.5期 论魏晋南朝门阀士族的形式 汪征鲁等 福建师大学报1979.2期 豪族地主和庶族地主初探 史祝 西北大学学报1975.3期 关于魏晋南北朝隋唐门阀政治的几个问题 郑欣 中国古代史论丛 第一辑1981 论两晋南朝门同制度 张祥光 贵州社会科学1983、1期 略论两晋南北朝门阀土族在文化上的特点 张祥光 贵阳师院学报 1983.1期 溦挞T阀士族制度 魏俊超 杜绍顺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32期 士族的形成和升降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中华书局1983 论中古时代出租车族 程憬 中央大学社会科学丛刊1卷1期 1934.5 关于门阀士族问题学术讨论综述 刘静史 光明日报 西晋以下北方宦族地望表 贺次君 禹贡53卷5期1935 崔浩“国史”之狱与北朝门阀 谷霁光 天津益世报史学 六朝门阀 谷霁光 武大文哲季刊5卷4期1936.6 文化建设 3卷5期1937.2 南北朝之士族 杨延贤 东方杂志 36卷 7期 1939.4 地主世家和豪族形成的历史考察 简修炜 西南师范学院学报 1981.3期 六朝世族形成的经过 蒙思明 文史杂志 1卷9期1941.10 南朝之北士地位 余逊 辅仁学志 12卷1、2期 1943.12 中国中古时期之门阀 方壮以 中山文化季刊1卷4期1944.5 东晋和南朝的素族 王和光 大公报(天津)文史周刊13期 1947.1 “东晋和南朝的素族”之溡?俞启超 大公报(上海)文史周刊23期
再论东晋和南朝的素族(兼答俞启超)王和光 大公报(上海) 文史周刊27期 北魏门闻社会征路 谢之勃 学原 2卷2期.1948.6 六朝时代贵族门阀的形成 刘尧庭 新史学通讯1953.3期 南朝士族之社会地位与政治权力(上、下) 陶希圣 食货月刊复刊4卷7、8期 南朝士族的衰落 唐长孺 历史教学 1957.2期 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丵府对待之政策 周一良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三联书店 从户籍和里任制度中看东晋南朝的阶级关系和土族地位的变化 朱绍候 开封师院学报 1962.3期 北朝胡人士族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刘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1985.3期 从南北朝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差异看南北门阀 万绳楠 安徽大学学报1963年.1期 士人荫族特权及士族队伍的扩大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中华书局1983 试论十六国时期汉族士族的历史作用 张秀平 浙江师范学院学报 1984.1期 刘裕与晋宋之际的寒门士族 陈勇 历史研究 1984.6期 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中华书局 1983 读史释词:素族、寒士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中华书局 1983 庶族、素族和寒门 陈琳国 中国史研究 1984.1期 素族、庶族解 祝总斌 北京大学学报1984.3期 封建门阀制度简论 简修炜 中国古代史论丛 第九辑 1985 福建人民出版社 试论魏晋南北朝地主阶级的消费特征及其影供 刘爱文 湘潭大学学报 1985.3期 (2)自耕农、均田农与唐代客户 三国时期国家的三种领民 何兹全 食货 1卷11期 1935.5
三国时期的自耕农经济 黎虎 北师大学报1984.2期 (3)商人及工商业劳动者 魏晋南北朝官工业中之刑徒 鞠清远 天津益世报食货周刊5期
魏晋南北朝的匠师及其统辖机关 鞠清远 天津益世报食货周刊 12——13期;3.2 魏晋至唐官府作场及官府工程的工匠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 三联书店1959 (4)客、门生、义故等 三国时代的客 鞠清远 食货 3卷4期1936 两晋南北朝的客、门生、故吏、义附、部曲 鞠清远 食货2卷12期 1935 东晋南朝的门生义故 韩国盘 社会科学战线1980.2期 六朝门生辨 唐景崧 天津益报读书周刊36、37卷、27 曹魏屯田制和两晋占田制 范士兴 教学与研究集刊(沈阳师院) 1955.1辑 试论曹魏屯田与西晋占田上的某些问题 张维华 历史研究 1956.9期 关于屯田制和占田制 朱绍侯 史地教学通讯1957.7期 关于曹魏屯田制度的若于问题 郑佩查 文史哲1961.3期 曹魏屯田客是有徭役和兵役负担的 陈振江 天津日报 青州兵及曹魏屯田客叛变 罗继祖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 第一辑 魏晋南朝“客旨注家籍”说质疑 童超 天津师院学报1980.4期 魏晋南北朝的“佃客”田 严耀中 中国史研究1984.3期 曹魏屯田客的兵役徭负担问题 郑欣 齐鲁学刊1985.5期 (5)部曲 部曲考 何士骥 国W论丛1卷1期1927.6 部曲沿革略考 杨中一 食货1卷3期1935.1 三国志“部曲”不是私兵 李则芬 联合报 魏晋南北朝时期部曲的含义和身份 南炳文 汤纲 南开大学学报1978.3期 南北朝以后部曲的含义和身份 南炳文 汤纲 南开大学学报 期 魏晋部曲初探 柯友根 厦门大学学报1978.4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部曲的社会地位 罗宏曾 历史教学1980.2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客和部曲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中华书局1983 (6)士家、军户、吏干 《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三联书店1955 秦汉曹魏初期兵士社会地位的变迁 陈玉屏 西南民院学报1983.4期 三国士家制度商榷 陈玉屏 西南民院学报 1982.4期 曹魏两晋兵户身份的卑贱化 陈玉屏 西南民院学报1985.1期 略论曹魏出租车家屯田 赵光尧 许道勋 中国社会史研究1984 1期 关于曹魏士家制度的几个问题 赵克尧 学术月刊1985.6期 试论曹魏西晋时期军屯的两种类型 黄惠贤 武汉大学学报1980 4期 两晋南朝之军户及补兵 李源零 史学季刊 二卷2期1941.3 北魏末军户制的衰落 朱大清 中国古代史论丛1982.3期 略论东晋南朝时期的“吏”民 曹文柱 北京师院学报1982.4期 魏晋南北朝的“役”和“力” 严耀中 上海师大学报1985.3期 南北朝色役考 武仙卿 食货5卷 8期1936;天津益世报 、16、23日 释“干” 程应□ 中华文史论丛 1979.2辑 僮干释疑 彭神保 中华文史论丛 1981.3辑 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干 李春润 中华文史论丛1981.3辑 东魏、北齐的食干制度研究(上、下)高敏 社会科学战线 期 (7)寺观依附人户 中古大族寺院领户研究 何兹全 食货3卷4期1936.1 南北朝时期的寺院地主经济初探 简修炜 夏毅辉 学术月刊 1984.1期 南北朝隋唐寺观户阶层过路(兼论钱口依附制的演变) 张弓 中国史研究1984.2期 敦煌寺院文书中“梁户”的性质 姜伯勤 中国史研究1980.3期 论敦煌寺院的“常住百姓”姜伯勤 敦煌研究1981.1期 (8)奴婢 试论魏晋时代奴隶的农奴化问题 陈连庆 社会科学辑刊1983 6期 两晋南北朝奴婢概况 李鼎芳 北平晨报艺圃、29、31 晋代土地问题与奴隶制度 傅衣凌 现代史学2卷3期1935.1 关于拓跋宏时奴婢的几个问题 韩国盘 学术论坛1957.1期
南朝奴隶考 陈连庆 社会科学战线 1983.2期 关于隋唐五代奴的的性质问题——与韩国盘先生商榷 翁俊雄 北京师院学报1980.4期 (9)平齐户、杂户及其它 魏晋南北朝的农奴制人身依附关系 黄佩瑾 历史研究1985.2期 “平齐民”与“干齐户”试释 许福谦 北京师院学报1982.4期 平齐民身分与青齐各士族集团 严耀中 上海师院学报1983.1期 《“平齐民”与“平齐户”试释》商榷 邢丙彦 上海师院学报 1983.4期 北魏的青齐士民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略论杂户的形成和演变(十六国北朝至隋唐时期) 张维训 中国史研究1983.1期 略论杂户“贱民”等级的消亡 张维训 江西社会科学1982.4期 “代迁户”初探 卢开万 武汉大学学报1980.4期 (10)知识分子 魏晋士人人生观探讨 张祥浩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4.4期 论魏晋时代知识分子的分化及其社会根源 范宁 历史研究 1955.4期 魏晋时代之士风 刘衡如 广播周报93期1936.7 魏晋时代三国大夫与三国文人 成本俊 汗血月刊3卷1期 1934.4 两晋士大夫 恽崶 金声1卷1期1931.5 论晋代的隐逸思想和隐逸诗人 傅懋勉 文史哲1958.4期 五代兵灾中士人之逃亡与隐居 赵效宣 新亚书院学术年刊5期1963.9 两晋士大夫清谈误国 陆光宇 越风4期1935.11 论中原士大夫对前燕慕容氏封建化的影响 邹洪礼 新疆师大学报 1985.3期 (三)血缘关系与社会生活 1.宗族 (1)宗族 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 唐长孺 魏晋南北史论丛 1955 魏晋时代之族 陈啸江 史学专刊 1卷 1期 1935.12 汉魏大族的概况 武仙卿 北平华北日报史学周刊21期 南朝大族的鼎盛与衰落 武仙卿 食货 1卷10期1935.10 六朝门阀 谷霁光 武大文哲周刊 3卷4期1936.6 文化建设 3卷 5期 1837.2 读翻书“李冲传”论宗主制 余逊 史语所集刊20本下1849.12 关于宗族、宗部的商榷——评《魏晋南北朝史论丛》 贺昌群 历史研究1956.11期 关东与关西的李姓和赵姓 劳干 史语所集刊 31本 1960.12 试论汉晋时期“南中大姓”的政治活动 方国瑜 学术研究 1962.3期 论曹操宗族墓志铭的性质及有关问题 赵超 考古与文物1983 4期 敦煌李姓世系考 孙修身 西北史地 1983.3期 谢安与谢氏家族 刘宁勋 文史知识 1983.6期 东晋南朝的琅琊王氏 冷鹏飞 自修大学(哲经专业)1984.4期 论南中大姓 陈天俊 贵州史学丛刊1985.1 论北魏宗主督护制 李凭 晋阳学刊 1981.1期 后魏先世考略 吴志镇 新文化月刊 1卷5期1934.5 拓跋氏先世考 程芸 齐鲁学报 2期1941.7 北朝帝室族考 姚微元 说文月刊 4卷1944.6 论宇文周之种族 周一良 史语所集刊7本4分册1938.5 五凉政权与西州大姓 武守志 西北师院学报1985.4期 关于鲜卑的族源、族称、族原地问题 才一正 逯輲煂?W报 1984.1 播州杨氏族属初探 章光恺 贵州文史丛刊1982.4期 蒲鲜万奴姓氏考述 王慎荣 社会科学辑刊1982.6期 西魏赐姓源流考 朱希祖 张菊生先生七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1937.1 论史乘中胡名之考澄(“北朝胡姓考”序) 陈寅恪 读书通讯69期(2)1943.7 吐谷浑之世系与名义 丁啸 边疆研究论丛 民国31—33年度 1945 (2)谱牒之学 南北朝谱牒形式的发现和索引 陈直 西北大学学报1980.3期 (3)寺院 中古时代之佛教寺院 何兹全 中国经济2卷9期1934 南北朝国家寺院士族的协和与冲突 武仙卿 文化建设3卷1期 1936 北朝的寺院地主 金家瑞 历史教学 1953.7期 佛教经律关于专院财产的规定 何兹全 中国史研究1982.1期 南朝的寺院和僧侣 金家瑞 历史教学1953.1期 2.家庭与婚姻 (1)家庭关系 论乡族势力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的干涉——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的一个探索 傅衣凌 厦门大学学报1961.3期
家族制度与中国固有法系之关系 陈顾远 中华法学杂志 1卷7 期 1937.3 (2)婚姻礼制 魏代“三世之贱”的分析 周勋初 南京大学学报1985.1期 三国时代的几种社会风俗之研究(二)关于家族世系婚姻制度 赵殿浩 新文化月刊7、8、9、10期 1934 论汉唐时代的离丵婚 董家遵 社会研究季刊1卷1期1935.10 六朝之门阀婚姻 舒连景 励学(山东大学)2期1934.6 六朝人物与婚姻 李天佑 中丵央日报 汉唐之和亲政策 王桐龄 史学年报1期1929.7 3.小区社会 (1)坞壁、庄园、社邑 论魏晋南北朝的坞壁 赵克尧 历史研究1980.6期 魏晋时期均壁组织的性质及其作用 欧源熙 广州师院学报1981. 4期 晋永嘉流人及其所建的壁坞 史念海 责善半月刊1卷12期 1940.8 东晋初黄河南北的坞屯壁垒 翦伯赞 大学6卷1期1947.6 敦煌的“社”及其活动 郭锋 敦煌学辑刊 1983.1期 述社邑 宁可 北京师院学报 1985.1期 魏晋时期庄园经济的雏形 何兹全 食货 1卷1期1934.12 魏晋的庄园经济与山水诗的兴起 韦风娟 江汉论坛1982.10期 魏晋的时期北方豪门世族田园经济的发展 郑佩鑫 历史教育问题 1959.1期 均田制度下的北朝农村经济 黄松 现代史学1卷3、4期 1933.5 (2)城市、行会、市镇 西晋外患下的北方都市与农村 刘广惠 文化批判3卷1期 1935.12 (四)人口与社会救济 1.户口统计与人口变动 (1)户籍制度 从户籍和里任制度中看东晋南朝的阶级关系和士族地位的变化 朱绍候 开封师院学报1962.3期 从北魏八郡的户口变化看三长制的作用 周一良 社会科学战线1980.4期 从北朝的九等户到宋朝的五等户 王曾瑜 中国史研究 1980.2期 论北朝户口的编籍与检括 肖黎 求索1982.6期 略论“土断”与“却籍”的成败及其原因 舒朋 北京师院学报1986.2期 (2)人口统计与分布 由户口变动看蜀汉时期巴蜀地区的地主经济 蒋福亚 北京师院学报1978.2期 晋初都县户数表 黄席群 禹贡 1卷 6期 1934.5 东魏户口统计表 柳彭龄 禹贡 3卷1.期1935.3 我国及西域地区人口小史 智生辑 新疆日报 南北朝人寿之研究 刘汝霖 师大月刊 10期 1934.3 (3)人口之流移 汉末晋初的年数和户口数 何兹全 光明日报 汉末至唐户口变迁的考察 杨效曾 禹贡2卷10期1936.1 汉末大乱中原人民之流徙与文化传播 贺昌群 文史杂志1卷5期1981.6 汉末至南北朝南方蛮夷的迁徙 金宝祥 国贡5卷12期1936. 8 汉末魏晋流人考 刘汝霖 历史教学2卷2期1951 汉末魏晋之流民 谷霁光 夭津益世报史学34期 魏晋时人口大移动中之农民与地主的关系 傅安华 北平华北日报史学周刊87期1936.5. 28 魏晋南北朝间蛮族之北徙 丹秋 北平华北日报史学周刊65—66期、19 三国时人口与都市的南移 高亚伟 中法大学月刊9卷2—3期1936.6 三国时代的人口移动 陈啸江 食货1卷3期1935.1 晋惠帝时代汉族之大流徙 刘炎藜 成大史学杂志1卷1期 1929.7 晋永嘉丧乱之民族迁徙 谭其骧 燕京学报15期1934.6 晋永嘉乱后中原流人及江左居民 史念海 西北论衡7卷15期 1939.8 永嘉乱后江左对于流人的安置 史念海 责善半月刊2卷9期 1941.9 西晋末年的“流人”及其叛乱 翦伯赞 学习生活3卷2期 1942.11 敦煌之移民 李玉林 方志9卷1期 1936.1 五胡乱华前胡族的内徙 杨莲生 大公报史地周刊111期 乞活考——西晋东晋流民史之一页 周一良 文史杂志1卷5期 1941.1 魏晋时期北方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罗宏曾 历史教学1981.12期 南北朝时期内地与边境各族的大迁移及融合 方国瑜 民族研究1982.4期 魏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向西北地区的迁徙及其分布 周伟洲 民族研究 1983.5期
2.人口类别与结构 (1)妇女 两晋南北朝的宫闱 刘广惠 食货 2卷5期1935.8 北朝皇后多出家为尼 夏毅辉 历史知识1986.2期 中华妇女缠足考 贾伸 史地学报3卷 3期 1924.9 妇女缠足考 傅振伦 新苗10期 1936.10 (2)外侨(华侨) 两晋南北朝时期移居日本的汉族“归化人”及其贡献 张声振 社会科学战线 1982.4期 3.少数民族一般 西晋时代北方各族活动情况简述 韩时勉 历史教学1962.11期 传统悠久的胡民族 李铁 民族团结 1982.1期 实厥社会制度初探 林干 社会科学战线1981.3期 突厥法初探 蔡鸿生 历史研究 1965.5期 突厥汗国的军事组织和军事技术 蔡鸿生 学术研究1963.5期 论突厥人和突厥汗国的社会变革 马长寿 历史研究期 试论突厥汗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兼与马长寿先生商榷 侯尚智 兰州大学学报1959.1期 西突厥的形成、属部及其它有关问题 杨建新 西北史地1984.4期 北魏至隋唐室韦的经济类型和社会性质初探 冯继钦 求是学刊 1983.1期 对四世纪末到十世纪初契丹族社会历史的分析 驼峰 内蒙师院学报1959.2期 渤海的族源 孙进已等 学习与探索 1982.5期 公元四世纪至七世纪初的高车、敕勒和铁勒、维丵吾丵尔族的起源和居地续考 穆广文 北京文苑 北京出版社 1983.总 1期 氐族的兴衰及其活动范围 张建昌 兰州大学1982.4期 吐蕃种族来源考 翦伯赞 中山文化季刊 1卷 4期 1944.5 唐五代以后的吐谷浑及后裔及其民族特征 李文实 青海社会科学 1981.4期 晋代东夷诸国考 盛襄子 新亚细亚 12卷 4期 1936.10 孙吴开辟蛮越考 高亚伟 中法大学月刊 8卷1期 1935.11 三国时山越分布之区域 叶国庆 禹贡2卷8期1934.12 山越考 刘芝祥 史地学报3卷 4期1924.12 汉晋时期“西南夷”尤中 历史研究1957.12期 4.社会救济与慈善事业 我国古代备荒的理论和措施 郑昌淦等 人民日报 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 全汉升 食货 1卷4期 1935.1 中国古代公医制度 孔繁煜 华西医药杂志 2卷6、7期 1947.10 汉魏南北朝从国外传来的医药文化 伍曼炎 新中医学1955.3期 (五)生活方式与风尚 1.物质生活习俗 (1)居室、陈设 魏晋风流与私家园林 吴世昌 学文1卷 2期 1931.1 新发现的北朝木构建筑 王泷 美术研究 1979.9期 略论魏晋至五代的瓷器装饰 冯先铭 文物1959.6期 关于出土熨斗砚和灯的辨别 袁炎兴 考古1960.6期 汉魏独坐式小塌初论 陈增迅 文物1979.9期 漫话屏风——家具谈往之一 易水 文物1979.11期 2.丧葬礼俗 (1)丧葬礼制 三国时代的丧葬礼 余维炯 正风半月刊3卷4期1936.10 谈六朝墓葬 涵唐 杂志13卷3期 1944.6 四神、巾子、高髻 王去非 考古通讯1956.5期 略论江苏地区出土六朝墓志 罗宗真 南京博物院集刊2期 1980 南京地区六朝墓的葬地选择和排葬方法 李蔚然 考古1983.4期 南朝墓葬的类型与分期 冯普仁 考古1985.3期 3.文化娱乐 (1)体育、百戏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嬉 周到 戏曲艺术1981.2期 两晋南北朝民欢融合对体育发展的影响 谭华 体育文史1983.2期 试考我国隋唐以前的马球 唐豪 中国体育史参考数据2辑 人民体育出版社1957.12 南北朝围棋九品 石风 体育报 从安阳出土的围棋盘谈围棋 邱百明 中原文物1981.3期 (2)戏曲、舞蹈、音乐 魏晋人对音乐之嗜好 梅应远 文化先锋 6卷24期 1948.6 西晋南北朝是各族乐舞大交流的时代 王克芬 舞蹈1979.1期 北朝的拨头舞探源 常任侠 南亚研究1979.1期 六朝文士之声乐与技艺 李源澄 真理杂志 上卷2 期 1944.4 中古游牧民族的音乐与诗歌 张长弓 国文月刊 68期 1948.6 4.其它风气习俗 魏晋风流 郭麟阁 中国学报1卷 6 期 1944.8 魏晋时代的“啸” 孙机 文史知识 1983.7期 晋代之民族自卑心理 钱穆 责善半月刊 2卷15期 1941.10 天师道与滨海地域的关系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初编 不讳“子”考 薛军力 中华文史论丛1983.4期 记载古代民间习俗的名著《荆楚岁时记》 高路明 文史知识 1985.6期 5.少数民族生活 两晋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 高光晶 湖南师院学报1981.1期 元魏前期之制度及其习俗 李源澄 华文月刊4卷1944.6 突厥文化及其对唐朝之影响 林恩显 食货月刊复刊2卷7期 靺鞨命名与歌舞服色 游寿 哈尔滨师院学报1963.1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融合 孙钺 史学月刊1980 1期 南方少数民族的概况及其与汉族的融合 朱大渭 中国史研究 1980.1期 突厥的习俗和宗教 林干 民族研究 1981.6期 6.宗教生活 两晋南北朝之佛教与艺术 沂支 燕大月刊1卷 3期 1927.12 北魏取经团 高部 中国文学2卷 5期 1940.7 六朝时代中国境内之西域佛僧 江应梁 新亚细亚12卷4期1936.11 佛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封建统治 谷方 中州学刊1985.5期 北朝的弥勒信仰及其衰落 唐长孺 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中华书局 1983 论东晋南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 刘琳 历史研究1981.5期 有关五斗米道的几个问题 卿希泰 中国哲学1980.4期[em11]
南北朝时期文献光盘版·本专题收录548篇 001.南朝与北朝对高句丽政策的比较研究 002.陈叔宝及其皇室文人述论 003.北魏爵禄制度研究 004.试论北魏洛阳城建规模及特点 005.“蜡鹅事件”真伪与昭明太子后期处境 006.《北齐书·宋世轨传》“台欺寺久”浅释 007.试论北齐文化的特征 008.《南齐书》考疑七 009.南朝吴兴武康沈氏之学术文化述略下——沈氏之家风、家学研究之二 010.盛弘之《荆州记》的价值析论 011.太武帝大规模“灭法”原因初探 012.论缪钺先生对魏晋南北朝史研究的贡献 013.论宋武帝刘裕 014.六朝帝王陵寝述论 015.《宋书·谢晦传》小议 016.南朝国婚的门第观和人物观 017.《南齐书》考疑六 018.南朝国子学考略 019.刘宋“分荆置郢”与夏口地位的跃升 020.突厥在北周灭北齐中的作用 21-30略论南北朝学风的异同及其原因 南朝王谢家族内部关系比较 北归士族在北朝发展的几种模式初探——以太原晋阳王氏、渤海刁氏、琅琊王氏北归后的发展为例 慧震还乡与刘勰卒年——与周绍恒先生商榷 略论吴兴沈氏的没落 论水灾在南北朝对峙及战争中的作用 魏燕战争以后的北魏与高丽 赵暄墓志与都洛北魏朝廷的道教政治因素 《南齐书》考疑五 试论麴氏高昌王朝的绾曹郎中 31-40晋阳在东魏北齐时的霸府和别都地位 宗王出镇与南朝文化 北魏平城政权动态的财政平衡 浅议降附北魏的柔然人 试论六朝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地域集团、萧沈对抗与刘宋政制 在题无剩义之处追索 北魏中央与地方中正组织的分张及其意义 南朝都督诸州军事与其所领将军职的关系探讨 北周孝闵帝在位时期硖州尚未设置——兼述西魏北周两朝拓州、硖州的设置及其历史沿革 41-50南朝岭南民族政策新探 北魏直勤考 从两类贱民的地位变化看拓跋政权的汉化历程 刘宋政权重视赈民的原因 《宋书·州郡志》脱漏试补 何物“均田制” 《宋书》与《南史》异文避讳考 于平凡中见功力 为后学者树典范——读高敏教授著《南北史掇琐》 南朝时期学术走向及其意义 南朝吴兴武康沈氏之学术文化述略上——沈氏之家风、家学研究之二 51-60千五百年前的禁捕虎狼诏书 萧沈对抗与刘宋政治 论平城兵变与废太子恂被杀 《南史》考疑十二 北齐的并州尚书省 《梁书》不载《金楼子》考——兼论《梁书》编撰问题 南朝寒门士族政治地位上升之原因探析——政治系统良性运行的客观选择 北魏地方都督制补论 回望如梦的六朝 南朝卫尉及其职掌考述 61-70“后魏尤重门下官”说新探 论南朝四史史传人物的文集记载 从《洛阳伽蓝记》看北魏时期洛阳的经济发展状况 户籍样、田令和“均田制” 东魏北齐左右卫府制度考论 南朝史官制度述论 拓跋焘歌颂臣子 《茶经》“晋安王”考略 北魏末的文化模式与尔朱荣的败亡 从宗庙祭祀制度看北朝礼制建设 71-80略论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朝议 论北魏长城—军镇防御体系的建立 宕昌羌源流管窥 南朝学士考论 也谈北魏前期“百官无禄”之原因 陈武帝“汉高、魏武之亚”、“无惭权、备”驳议——宋、齐、梁、陈开国四帝简论之一 刘宋孝武帝朝政治与禁卫军权 陈朝疆域变迁与政区建置考论 论三峡盘瓠“蛮”系冉氏、向氏起义 北魏前期北方世族在政权中的地位再认识 81-90北周总管府制度研究 有关北魏前期百官无禄制的两个问题 南朝士人隐逸观 北魏货币使用研究 试析南北朝帝王对佛教发展的影响 北魏后期的中正制新论 北魏孝文帝反贪 东魏、北齐征讨都督论略
《南史》考疑十 敕勒族及其建立的“高车国”的宗法统治 91-100从南北朝官场世风透析科举考试的萌芽 北魏都城洛阳在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地位——《洛阳伽蓝记》研究之一 从太子恂被杀看北魏的迁都斗争 魏孝明帝时期北南双方在益梁地区的争夺 北魏政治家崔浩死因再探 试论北魏文成帝的文治政策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礼制建设 平城弃守与北魏灭亡——读《太和十五年——北魏政治文化变革研究》 杨坚放火烧邺城 北朝豪族家庭规模结构及其变迁 101-110高闾民族观述论 北魏后期南来吴裴与河东裴氏之比较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与拓跋民族精神的丧失 论北朝法制之改创 论北魏汉人的军功 论后燕的法制 未及整合的政治群体——南朝寒门、寒人入政心态剖析 北魏学校教育与鲜卑族的汉化 李苗之疑年 力微生卒年考 111-120南朝宣诏呈奏机枢制度略论 略论北朝遣使制度 简论北魏皇室“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制度 北魏平城京畿行政区划的演变 六朝时期浙江苕溪流域的农田水利建设及其作用 中华书局本《南齐书》校勘商榷、补遗十例 萧梁统治集团阶层和地域的变化 史官也不好当——重新认识魏收人品及作品 试析北周武帝释放奴婢的原因 小议柔然与北魏的关系 121-130南朝人物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浅探 浅析南齐尚书、中书的地位与权力 西魏北周政治斗争与中央集权之加强 民族译坛添奇葩——评维文译注本《北史》 魏收生年补证 北朝的兴佛与灭佛 南朝监局及其军权问题 北朝汉族士人对待南朝政权的态度分析 论东魏北齐的积极进取——兼论东魏北齐历史的一种分期法 我国古代精简机构裁汰冗员事例续一 宋文帝论 矜才负能的代价——崔浩心态悲剧的剖析 宋孝武帝至齐武帝时期宗王府典签与行事新探——以出镇宗王府为中心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制度散论 南朝帝王与南朝佛教 北齐、北周交聘探析 论魏收的门阀士族思想 试论刘宋东宫武官制度 北朝谱学与北朝政治 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速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李显甫集诸李开李鱼川史事考辨——兼论魏收所谓的太和十年前 《颜氏家训》成书年代论析 北魏县令长的相关问题 北魏孝文帝以后北朝的清浊官、流外官和吏 鲜卑汉化——论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的调整 南朝宋文帝初年政争与禁卫军权 南朝征讨都督探讨 元嘉中期君相之争与禁卫军权 “河表七州”和北朝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迷信与政治 “九品官人法”性质辨析 《南史》考疑七 北魏内外秘书考略 北魏早期朝廷体制的变动与汉化的曲折推进 试论北魏前期的官员薪酬分配模式 北朝的再嫁、后娶与妾妓 北魏前期禁卫武官制度考论——以史籍记载为中心 论梁陈二朝对江州的控制 关于陈文帝祭“胡公”——陈朝帝室姓氏探讨 后梁政权与南北朝晚期政局 《南史》考疑九 文成帝《南巡碑》所见北魏前期禁卫武官制度 政治文化变革中的民族性问题——读《太和十五年》 魏晋南北朝评屈述略 关于道武帝早年身世的若干问题 王弘论 吴兴沈氏、雍州豪族的分合与刘宋政治 吴兴沈氏与刘宋皇权政治 《南史》考疑八 陈宣帝太建北伐述论 才思无穷 正直刚方——南朝秘书任昉与《奏弹曹景宗》 北朝隋唐源氏家族研究——一个少数族汉化士族家族门第的历史荣衰 寇谦之与佛教因缘考 拓拔鲜卑统治者的心态与崔浩国史之狱 北魏“宗主督护”制始行时间试探——兼论“宗主督护”制的社会影响 论北朝时期汉族士人的政治心态 论拓跋鲜卑的原始祭天 南北朝时期寺院性质考察
赵佺墓志铭及相关史事考述 典签制度与南朝政局 论北魏“孝文改制”的历史特点 文化的变革——读《太和十五年》 魏燕战争前后北魏与高句丽的交往 孝文帝关于“六辅”的设计与其身后政局的走向 陈史二题 梁武帝的功德 刘宋朝救荒措施述评 北魏时期之南朝流亡人士行迹考述——从一个侧面看南北朝之间的文化交流 南北朝史二题 南朝编年史述略 从《魏书·礼志》第一卷看拓拔鲜卑祭祀的汉化 从“陶”字避讳说起 北魏的盐业经营及文化意义 论冯太后在北魏太和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高欢、高澄父子与东魏的汉化 《南齐书》中部分拓跋鲜卑语名词的复原考释 北朝黄河以南地区的学术与文化 试论北魏前期的官吏生活保障制度 萧子良研究的几个问题 北齐流内比视官分类考述上 北齐流内比视官分类考述下 六朝文化与《文心雕龙》之关系 论北朝鲜卑贵族的尊师兴学之礼 冼夫人与民族团结 论北魏的西郊祭天制度 拓跋传统祭天时地考 北魏邻里关系研究 南北朝时期北魏与中间地带蛮族合作探微——以北魏和桓诞、田益宗合作为中心 贞白先生本清白——试论胡适《陶弘景的〈真诰〉考》及《真诰》与《四十二章经》的关系 《齐民要术》的成书背景再论 从民族关系角度看道教与北魏的政治结合 陶弘景与梁武帝——陶弘景交游丛考之一 论北朝民族大融合对唐代文化的影响 论北魏专制皇权的形成 论北周武帝废佛的作用和意义 北魏太武帝时期的西域经济战略 关于北魏的太子监国制度 《宋略》散佚年代考 也论裴子野的《宋略》 北魏“三都大官”若干问题考辨 论陇西李暠家族 平城的居民规模与平城时代的经济模式 读史札记论北魏兵士除六夷及胡化之汉人外似亦有中原汉人在内 魏太武帝和鲜卑拓跋氏的汉化 北魏征讨都督考略 北魏道武帝早年经历考辨——与李凭先生商榷 《南史》考疑六 《南史》考疑四 《南史》考疑五 南朝后期吴兴沈氏考释 《南史》考疑二 《南史》考疑三 《南史》考疑一 南北朝关系述论 关于东阳王元荣任瓜州刺史的时间和卒年 丘迟年谱 北魏的农田水利建设 论北魏女性出家为尼现象 善于谋事而不善于谋身的薛道衡 孝文帝改革何以成功 南北朝时期寺院奴隶制残余初探 南朝人物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 南朝人物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 琅琊王氏与齐、梁、陈三朝政治之关系 范缜籍贯考辨 一条线索贯穿一个时代 于细微处显考证功夫——评《北魏平城时代》 北魏太武帝与周武帝灭佛之异同 论南北朝文风交融的途径 试论南朝奴客的身份问题——以刘宋符伍问题的讨论为中心 北魏孝文帝的安民之策 宋文帝与父皇刘裕的顾命大臣 《荆楚岁时记》的历史学阐释 关于魏孝文帝改汉姓之思考 论梁武帝对前朝宗室的态度 论拓跋鲜卑民族的融合 萧纪治蜀二三题 巫筮图谶与北魏前期的政治斗争 《北周贺兰祥墓志》及其相关问题 庾信所撰碑铭史实考索及其意义 北魏后期禁卫武官制度考论 北魏前期西北战略述论 北周外交二三题 梁初入蜀的康居国僧释明达 由一通摩崖造窟碑记看北朝厍狄氏的起源及其早期活动 北朝国家政权管理机制中的吏治整肃 梁武帝父即萧顺之考 论“《广雅》云”的作者及《广雅》作者时代——兼与周文棠先生商榷 沈约年谱 从《金石萃编》卷30《敬史君碑》看东魏、北齐的僧官制度 关于萧畅之死的考辨 试论梁武帝一生事功的的成败得失——兼论梁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陈郡谢氏在刘宋 《宋书》校点研究 南朝正史与佛典二题 北齐并省官考略 萧嶷与齐武帝之“夙嫌”析——兼及与文惠太子之关系
北魏道武帝对汉士人的任用 《洛阳伽蓝记》自注的再认识 北魏的内河航运 六朝世族思想信仰主流再认识 论北魏前期的“新民” 北朝乡里制与村民的生活世界——以石刻为中心的考察 北魏都督诸州军事制度试探 北魏王朝与涿鹿黄帝庙祭 十六国北朝时期渤海封氏的变迁 襄阳柳氏与南朝政治——南渡士族个案研究之一 论周武帝“取乱侮亡”灭北齐 张敬儿、王敬则政治生涯之异同及其时代意义 孝武帝诛竟陵王事与刘宋宗王镇边问题 试论元勰对北魏历史的杰出贡献 谈孝文帝促成改革成功的手段 清正廉洁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 魏晋士风形成的远因 论南朝齐梁士族对政治变局的回应 南朝时期侨居雍州的河东柳氏与京兆韦氏发展比较 李延寿与《南北史》 南朝人士之北奔与江左文化之北传 从南北朝的治国之术看北强南弱局面的成因 侯景的氏族及相关问题 南朝岭南社会阶级的变动 吴姓士族与刘宋建国 试论元嘉九、十年间的益州民乱 试析南朝典签制度 拓跋焘诛杀崔浩原因再探讨 北朝妇女婚嫁述论 六朝政权与朝鲜半岛国家之间的交流 试论南朝的典签 论侯景叛东魏的原因及结果 论诸凉入魏人士对北魏的政治、军事贡献 试论刘宋时期郢州的设立 从性比例失调看北魏时期拓跋鲜卑与汉族的民族融合 东晋南朝宾客述论 北齐诸帝诸王生卒年考 评魏孝文帝的纳谏与用人 岁时生活与荆楚民众的时间观念——《荆楚岁时记》研究之一 论侯景之乱对南朝阶级关系变动的影响 论南齐永明年间的和市——兼论三吴在宋齐之交已成为我国封建时代新生的经济重心 试论侯景之乱 论魏晋南北朝士族宗室的宣佛志怪小说创作 说北周大象二年杨坚假黄钺杀五王克平三方构难 关于北齐北周反汉化问题的认识 论北魏的均田制 勘访丹阳梁武帝后裔 论东晋南朝体育文化的高雅趋向及其成因 钟嵘交游五考 从五朝六道田令看均田制的改革 蠡论苻坚 从《颜氏家训》看颜之推的思想矛盾 竺道爽《檄太山文》的文化意蕴 谈魏晋时期门阀士族的非正常消费 《北齐书》纪传疑年录 “■道”辨——从南朝梁吴承伯起义谈起 “侯景之乱”论析 关于梁武帝“舍道事佛”的时间及其原因 论侯景叛东魏的历史原因 程度的强化与基础的脆弱——试论寒人政治下的南朝皇权 前凉政权用人政策刍议 从刘峻《广绝交论》看萧梁士人的交往状态 试论北魏封建化进程 试论魏晋南朝选官重才渐胜于重德 六朝岭南农业开发的综合考察 南朝刘宋时期门阀士族从中心到边缘的历程 评刘知几论《北齐书》 萧吉与《五行大义》 《辞源》“昭明太子”条注释指误 读《南史·王琨传》札记 南北朝中书省的外交丵管理职能 虞龢及其著作 北魏四夷馆论考 简论西魏北周改革——兼论孝文改制未尽之历史任务 南北朝时期农政概述 元魏史撰修考说 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 从六朝民歌看原始阿注婚残迹上 后梁兴亡与南北统一 略论侯景之乱中梁人的向背及奴婢的作用 “后魏御射碑”宣武帝年庚质疑 北魏大使出巡评议 有关北朝博陵崔氏的几个问题 东晋南北朝时期的淮河流域漕运 南北朝宗教文化之地域分野 萧综生卒年考 北魏洛阳社会与胡汉体制 盛弘之《荆州记》校考 萧衍覆齐建梁考论 敦煌研究院藏《北魏军官籍簿》辨析 南北朝时期的北南通和使者身份、地位和作用疏议 南朝军制述略 任昉为褚蓁表若干问题考辨 郢州与南朝政局 北朝时期平棘李氏的望族之道 顾野王《舆地志》初步研究 南朝风情话乳名 《南齐书》纪传疑年录 柳元景与沈庆之
孝文改制与民族融合 略述南朝士庶政治势力之消长 北朝魏、齐、周宗室女性的通婚关系研究 梁武帝天监三年“舍事李老道法”事证伪 北魏对西北地区的统治措施 西魏北周时期的河西 《虞山招真治碑》考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商业的曲折发展 尔朱荣述论 论宇文泰建立府兵制——鲜卑部落制与汉化及军权的初步中央集权化的结合 也谈北魏均田制实施的起始时间 台壁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 北魏军镇制度探析 北魏孝文帝 兰台留佳绩 风水大著于世的六朝丧葬习俗 南朝诗风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也谈北魏均田制实施的起始时间续 周武帝灭齐统一北方可能性探析 北朝社会婚姻状况刍议 任昉代褚蓁表和相关的《文选》旧注 谢■生平及诗文系年考论 拓跋焘的用人之道及其统治时期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 “太和改革”的历史反思 《北齐书》校议五则 周齐军阶散官制度异同论 《南齐书》考疑二 南齐书考疑四 《南齐书》考疑三 《南齐书》考疑一 论北魏文明太后的族属及所受教育 由《洛阳伽蓝记》看北魏的中原法化 论南北朝时期南北双方的主要战争及其影响 “敕勒歌”不是鲜卑族民歌 江陵纵火焚书谈 无愁天子齐后主 北朝宦官探论 北魏佛教传帖原件《大慈如来告疏》研究 北魏孝文帝门阀制新探 六朝时期镇江的崛起 南朝时期的雍州中下层豪族 北魏孝文帝巧用《革》卦促进迁都——《资治通鉴》所涉《易》文辑谈之一 北燕政治史四题 雍州势力的发展与齐代政治 北朝史学与北朝政治 天学史上的梁武帝 《梁书》刘杳“十三丁父忧” 纠误 论刘裕的家世与执政过程 北朝无神论思想家邢邵 娄昭君平议——兼论北齐乾明政变 宇文恺开凿广通渠 《陈书》纪传疑年录 北魏首都洛阳城市经济 从“诊籍”看淳于意病因及卫生思想 “北魏孝文帝”与“魏文帝” 北魏京师洛阳与河洛文化 浅论北魏孝文帝太子元恂之死 《南齐书》研读札记 郦学札记十四 稷下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建树 也谈北魏均田制的实质 《南齐书》校点札记 论侯景之乱的影响 司马门之变的积极意义 李贤传略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鲜的社会风俗 论北魏均田制产生的社会原因 鲜卑拓跋族统一中国北方原因初探 梁武帝最严重的失策不是纳降侯景 论魏延的悲剧 宇文泰与原州 南朝时代的幼王出镇 略论拓跋焘统一中国北方地区 设计一幅插图 魏文帝改革是否有当代意义 北朝墓葬的地下形制研究 冯太后对北魏封建化的历史作用 从太武帝免杀古弼说起 南北朝时期大阳蛮原居地考辨 南北朝北强南弱局面的成因 说北魏孝文帝班俸禄 郦道元与《水经注》 一部奇书——《洛阳伽蓝记》 川康三年 飞鸟样式南朝起源论 就魏晋吏部官僚的选任论“清”的不同理念 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浅析 试论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的特殊政治形态 《元和姓纂》有关北魏宗室族裔记载之证实与正误举例 未必有这么高 北朝赵郡李氏的迁徙分布及其与李唐先世之关系 六朝时期广东的开发 冯太后、孝文帝改革刍议 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 从北朝骑射女杰到唐代女侠传奇 论刘宋时期的南北关系 论北魏后期的奢侈风气——从一个侧面看北魏衰亡的原因 南北朝与西域关系述考 崔亮与《停年格》 行悖天道_祸国殃民——略评梁武帝堰淮 北魏平城明堂初步研究 对南北朝史家范晔的再评价 试论魏晋风流的“清” 试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 徐孝穆年谱 论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思想 魏孝文帝改革为何成功 南北朝的政治流亡者
刘宋初期对强藩的分割 读《瓜沙史事概述》札记 全国文物考古刊物交流会在京举行 艾子智驳齐宣王 南朝宋齐还资述略 胭脂井:陈叔宝与张丽华 南北朝国策比较 魏晋南北朝时期洛阳地区的佛教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 北齐史馆考辨 北朝妇女再婚考述 拓跋珪与北魏封建化 论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评价 东魏北齐的文士及其命运 河西士人在北魏的政治境遇及其文化影响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绿洲大国称霸现象 《梁书》、《陈书》的编纂得失 庾信:南北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文化特使” 北魏铁浑仪考 北朝时期瓜州建置及其所属郡县考 江陵焚书一千四百四十周年祭 魏孝文帝改革后的封建统治者不是地主 南北朝人名与宗教之关系 南朝世家大族衰亡论 是“高山”方能“仰止” 浮山堰——南梁的一件蠢举 自取身荣 不存国计——记陈朝秘书施文庆、沈客卿 北魏金陵考索 北魏平城 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兼评王仲荦先生的迁都原因说 试论北周、隋与突厥的“和亲” 梁、陈之际寒人崛起的新动向 梁武帝统治述论 三国时期的另一个孔明 诸葛亮与巴蜀古迹 潜心治史 新意迭出——《魏晋南北朝史论稿》简评 一位历史改革者的启示——关于北魏孝文帝改制的思考 北魏太和改制前胡汉形势论 宋文帝治水 北朝妇女的经济地位初探 北魏《国书》案抉隐 二周皇帝 相似何多——周武帝与周世宗的比较 从“去故崇新”看北魏孝文帝的价值观 两晋时期苗族先民的反压迫斗争 评介两部魏晋南北朝史著作 气候变迁与文化带移动——晋宋时期黄河流域文化带南迁浅探 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北地支酉起义考略 对盖吴起义与北魏封建化的一点看法 裴子野与《宋略》 略论冯太后平城时期的政治经济改革 万俟丑奴与波斯狮子 北朝皇后与佛教 九品中正制创立原因辨析 略述李后主与书画及文房四宝 浅论元宏勇于改革的气魄、胆量和智谋 论北魏太和八年的班禄酬廉 也谈魏孝文帝拓跋宏的迁都——兼评王仲荦先生的迁都原因说 昭明太子和梁武帝的建储问题 读《颜氏家训·后娶篇》论南北嫡庶身分的差异 再论西魏恭帝纪年——兼与金科、均显同志商榷 论北齐的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问题之管见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艺术形象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史论稿》评介 陈朝崇佛与般若三论的复兴 论北魏冯太后 论元嘉政局
啊呀呀呀,吧主太牛了,居然能搜集这么全面的书目啊,我早已看得目瞪口呆了。 其实如果能给个链接会更好 爱问的链接已经给了,只要复制了相应的书名去搜就可以了,不可能还要将每本书的链接一一都列出来吧?鱼竿给了,自己解决口粮问题,不可能还要人帮你钓鱼吧? 谢谢吧主了~ 请问吧主,入门与扫盲读物类里,那部最好? 请问吧主,入门与扫盲读物类里,那部最好?这个嘛,我建议从《细说两晋南北朝》和《南北史演义》看起~~~
仰慕吧主。。。。。。大学历史系系主任?
请问吧主,“历代会要丛书”有北朝的么?有吧?(加了省略号的)
吧主,那些“能不能搜得到要看运气”的史料您是从哪里看到的,省图书馆么?好想知道如果国学网和新浪上都没有哪里可以看到 这份书目是我从别人整理的几分书单里综合汇总的,做那些书单的人基本上都是魏晋南北朝史方向的研究者,博士以上学历是可以肯定的。我本人,业余爱好者而已。至于某些会要,有没有,窃以为自己动手搜索一番,不就什么都知道了吗?^_^爱问和国学数典都没有的书,额,那估计整个网络也难找到了。到图书馆查查,也许会有吧,特别是文科大学的图书馆。 顶
所属专辑:
我喜欢网&2015 奇虎360版权所有&|& | 京公网安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朝之后是什么朝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