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英雄4魏征说普天之下能御驾亲征残局 屡战屡胜者非吾皇莫属啊是几集里?

中国武当道教协会
?您当前位置: &
道教杂志2006年第4期--[下]
发布时间: 15:16:52  文章来源: 文章编辑:
武当山道教音乐概述
一、武当山概况
武当山在湖北均州(今淹没丹江水库中)南,距城一百二十华里。山势险峻,重峦叠嶂,绵亘八百余里,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五台五井、三泉三潭、三天门、三洞天、一福地、风穴雷洞,药圃丹炉、霄馆龙宫、庆云彩雾等奇景;天柱峰高出云表,海拔一千六百公尺,名胜甲天下。
秦皇、汉武巡游五岳,没有发现此山景色出众,因而在秦汉时代,此山风光不闻于世。魏晋以后,五胡乱华,南北纷争,时局动荡不安,部分文人产生了厌世思想,寻求桃花源,以为栖隐之所。东晋咸和(公元326-334)年间,罗山县令谢充弃官引退,逃循此山,隐居起来,因而有谢罗山之称。从此,僧道术士接踵而来,结草为庵,以为修真养性之所。奇峰幽谷、醴泉甘露、奇花异草,为养生家与旅游者所羡向往,视为灵山宝地,正如一位游客留诗所形容的那样:
万丈雄山势欲模甯呶逶澜犹烀牛
秦皇汉武封禅日,不受虚荣亦自尊。
北宋建都汴梁(今开封),京城内经常失火,钦监仰观天象,对皇帝说:“南方火旺,均州天柱峰,其形似火炬,而为汴京应山,京城多火灾,与此有关,可用水星玄武镇之!”
宋真宗赵恒迷信道教与堪舆学说,遂令工部在武当山上建修庙宇,诏令选精铜铸造龟蛇,以为北方玄武神象,封为北极佑圣真君。于天禧二年(公元一0一八年)七月七日,派使臣登山禳祭,明傀岳《正祀典疏》说:“谨按传记,北极佑圣真君者、真武神也,真武本玄武,宋真宗尚道教,避圣祖讳,改玄为真。玄,龟也,武,蛇也,此本北方玄武七里星,虚危星形似之,故因而得名,后乃以玄武为真圣,而作龟蛇于下(见《皇明经世文编》卷六三)。”
现在武当山紫霄官与天柱峰上金殿内的真武大帝足下的龟蛇铸象,就是这样来的。真宗初名玄朗,后改名恒,为避圣违,遂改玄为真,真武就是玄武,与青龙、白虎、朱雀合而称之四神。
元世祖忽必烈崛起漠北,入主中国后,建都北京,称为大都,他听信了翰林学士王盘的五行生克学说,认为宋以火德王,蒙古居北方,上应玄武星,而当以水德王,水能克火,元足以亡宋,遂即崇祀北方玄武星神。至元六年(公元1269)十二月,有龟蛇出现于河北高梁河畔,诏令在当地建起昭应宫,以供奉水神,称为玄帝,至元十二年又在湖北武当山修建五龙灵应万寿宫,落成之后,诏令大学士揭斯写祭神歌词,带领雅乐队,登山祭拜,词云:
圣人作兮百神依,永德集兮应虚危,
诣此山兮祝皇,玉虹施兮紫电飞。
笙磬合兮斗柄垂,冠七星兮龙霞衣,
进有秩兮退有仪,绿章腾兮启天扉。
风萧萧兮云披披,令帝寿兮亿万期,
赤索宛兮绕绿龟,外不惊兮内不疑。
来莫知所从兮去何之?神皇皇兮谵忘归。
玄旌扬兮剑陆离,嘉祥见兮大庆随。
吾皇永兮继皇羲,如世祖兮御九围;
神降祥兮无已时。
现在道教掌坛师,主祭真武大帝时,头戴七星冠,身穿龙霞衣,乐器合音以笙磬为准;上表祭拜,踏罡步斗、手舞长剑,象徵玄帝斩妖辟邪的神力,种种仪式与元代祭祀山川的仪注相去不远。
统治者以神道设教。不惜耗费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之工,以建修庙宇。而愚民百姓不辨真伪,更是笃信崇奉无以复加,天柱峰下有一座铜殿,铭文记载是元大德年间襄阳与武昌的信士合资铸造出来的,与明代的金殿遥遥相应,前后并辉。
明成祖朱棣为了争夺皇位,起兵燕京,南下金陵,他听信了军师僧道衍(姚广孝)的计谋,假借神道以兴兵,托言有玄天上帝相助。明人李卓吾《初谭集?藏书》云:“成祖初起燕,问师期,姚广孝对曰:未也,候吾师至。”及期、出祭纛(帅子旗),见被发而旌旗者蔽天,问:‘何神?’曰:‘吾北方之将,玄武也’。成祖即被发仗剑以应之,后崇祀武当盖由于此”。
武当山真武大帝的神像,据说是按照燕王的真容铸造出来的。另一传说是:燕王令画工绘制真武神像,画工不知真武什么形状。难于下笔,前来请示,燕王正在洗澡,即时从浴池中出来,披上龙袍,散发赤足,端坐金交椅上,令画工描绘。所以,武当山真武大帝的圣像,实际是燕王朱棣的真实写照。
靖难兵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十三日,直抵南京城的金川门下,谷王朱B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降。当时皇宫中大火突起,烈火升腾,最后只从灰烬中找到几个被烧焦的人,由于男女尸体无法辨认,只得权当帝后草草埋葬了事。
燕王朱棣率师攻破南京的第四天(六月十七日),在文武将吏的一片劝进声中当了皇帝,对建文帝朱允傻难菥沙迹拗捎樽锎λ溃⑹褂盟槭⒂团搿ぁ⒊榻睢⒇嘌邸⒏钌嗟瓤嵝蹋诓怀な奔淠冢ㄎ牡木沙急簧钡镁还狻F仁姑糠叫⑷迤鸩菁次悔椋獾骄芫街幢适樾矗骸把嗤醮畚弧彼淖郑萑唬躺肆搜嗤醯耐创Γ灰蛑┡缋祝罂苯洹V镆木抛澹烦啤肮下保嗤跞绱瞬斜獾饺济竦姆且椤
永乐帝即位之后,耿耿于怀的一件事,就是建文帝朱允傻南侣洳幻鳎械乃到ㄎ牡墼诠凶苑俣溃挥械乃刀汲窍菔苯ㄎ牡巯鞣⑽伤莱龀窃蹲吡耍挥钟械乃到ㄎ牡鄢舜汉6サ鹊取V谒捣诅。б皇恰N懊俳ㄎ牡墼傻淖偌#扉α罨Р扛轮泻醣榉霉谥菹叵缋铮迸商嘀:统龊Q罢遥芯汲恰材希ㄔ侥希⒐爬铩⑿「鹄迹ㄓ《任骱0叮㈠呗蓿ㄌ┕⒄胬埃砥艺⒐贤邸⒛县美铮ㄓ∧幔⑽忌剑ㄋ估锢伎ǎ⒘锷剑ㄎ迹⑴砗啵砝次餮牵⒙技樱砝窗氲海⑺章唬ǚ坡杀觯⒌ぃㄑ嵌。⒅敝练侵薅0兜哪竟嵌际袼髀砝锸锥寄拥仙常┑热喙曛茫瘴凑业浇ㄎ牡鄣南侣洹N谌硕浚选按畚弧弊锩龌阉担骸敖ㄎ牡墼刹辉傅被实郏颖嘉涞鄙叫拚嫒チ耍源擞夼济瘛>墒贝莅寤杏形涞毙拚嫱家环窃鼐怖只屎竺瓮倘赵拢吃猩铝颂樱慈赵潞鲜槲鳎怖止跆又傅恼敲鹘ㄎ牡邸N嘣旎蜒钥颜庖蛔镌穑扉ι贩芽嘈模览质辏ü1412年)命工部侍郎郭Q率军夫三十万人来武当建修宫观,历时十二年之久。从均州城内的静乐宫到天柱峰的金殿下,一百二十华里,建成一批雄伟壮观、风格不一的建筑。计有房宇二万多间,建筑面积达一百六十多万平方米,拥有九宫二观,三十六庵 ,七十二岩庙,十二亭、十祠等庞大的道教建筑群。由均州城内至天柱峰下开辟马路一条,全部铺上石板。经过的小河沟溪共修石桥二十九座,桥墩石孔上安石雕龙头,桥上两侧安石雕狮子、栏杆,香客与游人称此道为神路。为宣传神话,明人金象斗编写《北游记》,又名《北方真武玄天上帝出身志传》,记述真武降妖的故事,以此愚惑群众。宏伟的宫殿楼台、神奇的故事传说,招引着人们不远千里来朝山拜顶,还香了愿。
当时荆州与襄阳两郡的赋税,十二年不曾上交,全部花费在武当山的工程建设上,陕西、河南、四川诸省亦参与此山的工程建设,供给建筑材料和人力,王士祯《武当歌》如实的记述其事:
是时岂独疲荆襄,雍豫梁益皆为忙,
&太和绝顶化城阙 ,玉虚仿佛秦阿房;
南崖宏奇紫霞丽,甘泉九成差可当,
十年二百万人力,一一舍置空山旁。
工程繁重,耗费人力物力远远超过前代,秦修阿房宫,汉修甘泉宫,唐修九成宫也远远比不上如此规模。修成之后,宏伟壮丽,三山五岳与之相比,大有逊色。因而名之曰太岳太和山,言其地位超了五大名山。山上道观中设六品道官名为提点,以主持宗教事务;分派八百道兵以维持治安,拔给庄田四十八处,收稞租以供养道人。明张开东《大岳赋》云:
“道官提点,太常祠部不下百员,羽客廪食殆千有余人;桂殿兰宫、琼台石屋。各据峰崖、并相连属。戛玉撞金,鸣z吹竹,飘飒云端,同工殊曲。使元老巨卿、王孙公子、燕姬赵、蜀媛吴娃、重妍万里,敬}金帛。击金钟兮镗,鸣银H兮琅琅。琪花蹁跹而自舞,金爵若将飞而欲翔”。
永乐帝朱棣敕建武当紫霄、五龙、南崖、遇真诸宫落成后,诏遣隆平侯张信驸马及驸马都尉沐昕等人登山致祭,并敕封武当主持张清为嗣教真人,恩遇崇敬无以复加。皇帝对武当如此隆重崇拜,诸蕃王竟相仿效。把朝拜武当作为一件重要的典礼和政治任务来抓,都在此山建修庵堂,以为朝山拜顶的下榻处所,入清以后,庵改为观,今有玉清观(原名晋府庵)、太清观(原名襄府庵),知白观(原名庆府庵)、守真观(原名秦府庵)、紫阳观(原名楚府庵)、无余观(原名崇府庵)、无为观(原名潞府庵)、开济观(原名瑞府庵)、闲心观(原名福府庵)、元始观(原名沐府庵)。朱氏皇族的王爷们对武当的奉祀,异乎寻常,甚至比凤阳祖庙还要重视多倍,其原因何在?翻阅明末清初文人的论述与诗词,即可领略其奥秘所在,潘宗洛《武当歌》云:
君不见,秦王伏甲争储宫,求取贝叶来华中,
又不见,燕王渡江号靖难。编访邋遢披苇蒙;
英雄失德思忏悔,每假幻怪彰神功。
唐太宗李世民为争夺皇位将他的哥哥弟弟建成,元吉杀死在玄武门前,一场惊心动魄的争权夺利的惨剧演完之后。隆重迎接前赴印度取经回来的玄奖法师,诏令他在长安译经、讲学,大力提倡佛教与道教,祭祀天地山川,念经参禅,粉饰太平,使人们忘掉人间的悲剧。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兵夺取皇位,惨杀无辜,甚于前代,大兴土木之工,利用宗教麻醉臣民,以洗刷血迹,也远远超过前人。
马克思说过:“要知道,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见《马克思致阿?卢格》1842年11月30日《马克思全集》第27卷第436页)。这是至理真言。对于宗教在人间的作用,中国的学者也有类似的见解。章太炎先生《检论?原教》说:“古者政令假威鬼神,故文之以祭天,以肃其志;文之以秩群神,以扬其威,是其示威也”。
在科学不昌明的古代,封建帝王利用宗教迷信、鬼神观念以统治人民的思想,而他们自己却超然物外,不信神鬼与长生不死之说。明成祖朱棣就是如此,《明史》载:“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欧宁人有进金丹及方书,上曰:此妖人也,秦皇、汉武一生为方土所欺,求长生不死之药,朕无所用金丹,令自食之!方书即毁,勿令别欺人也”。
另一方面,却令修建庙宇,印刷经卷、令乐师编制法曲,颁赐古刹寺庙的僧道们。明杨慎《廿一史弹词?明纪》载:“帝(朱棣)潜心释典,作佛曲,刊佛经传布,颁至大报恩寺,续颁佛曲至淮安。又捧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称歌曲,往河南陕西颁给,屡见卿云祥光之瑞,由是建立梵刹,祈福者两京内外云”。
襄阳的广德寺保有明永乐年间颁赐的《金刚经》、谷城承恩寺保有成化年间颁赐的《金刚经》,现珍藏在襄樊图书馆与谷城群艺馆中,武当山上的《皇经》也是明永乐年间颁赐的。僧道两家的法曲流传各地,有待我们深入地进行挖掘,皇室继承永乐衣钵,对武当庙宇屡次修葺,明世宗朱厚卸缘澜逃任绨荩尉改昙湓诰莶莸晷藿ㄐ烂乓蛔宰彻垠浮G宄跷娜私]《登武当》诗评论建修武当的得失云:
文皇欺世世宗愚,靖难是非仙有无?
直四三山六五岳,广辇黄金填清都。
太宗文皇帝朱棣本不信神鬼,但在发动靖难兵时,他却假说有玄天上帝的神兵相助,以此愚兵愚民,实际上是欺世之谈。他的九世孙世宗皇帝朱厚谐缧诺澜蹋笮廾碛睿耆鲇谟尬段拗Nㄐ尬涞泵碛睿训幕平穑么蟪翟嗽兀恢涫钊肭逶瓢孜碇腥チ恕N涞苯ǔ芍螅吧婷睿笔苟E罾橙缮皆鑫纳剑逶莱闪肆馈S擅饔览制衿甙俣嗄辏涞鄙揭恢笔堑澜袒疃闹行模浣ㄖ锲裆形旰茫昀粗丶有薷矗傥糜问さ兀怨┕谕庥慰偷橇偕屠馈
二、武当道教乐的沿革流布及艺术特色
古代的文化艺术与哲学思想及科技类都掌握在僧侣阶级手中,中国也不例外。秦汉以前的宗教以巫教为主师是古代的文化人,东汉未年天师教张道陵与太平教张角、张宝、张梁等人兴起,奉道家创始人老聘为教主,称为道教,与外来的佛教及儒家平分秋色,形成儒道释鼎足而立,被统治者利用为思想统治的工具,对中国的三千年来的文化艺术影响极深。
道教是从巫教脱胎而来,沿用传统的神鬼观念和风俗习尚,借佛教中国的组织形式。订立教规,形成了一个有群众基础的宗教组织而登上了历史舞台。封建统治者最初用兵力镇压,但不能消灭掉这样一个为公众的拥护的宗教势力,才改变方法,采用拢络何用的政策道教因之得以发展成长,流传迄今。道教与巫教关系至为密切。巫以歌舞娱神,道教亦重视歌舞。《吕氏春秋》说:“楚之衰也兴巫音”。屈原《九歌》就是战国时代荆楚巫师们演唱的神歌,如今巫师与道士做法事时所唱的招魂词与《楚辞?大小招》辞意基本相同,而仅有俗雅之分,巫师顾生不顾死,招生魂不招亡魂,请神招魂复魄,为了使病人恢复健康;道士顾死不顾生,招亡魂不招生魂,请神招魂,为了使亡者忏悔生前罪过,免受地狱之苦,好超升仙界。巫教、道教与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唐刘禹锡(公元772――842年)请迁建平郡(今川东巫山县建平区),听到当地儿童合唱《竹枝词》,吹短笛伴奏,举袖以舞,歌者以曲多为贤。审其音商,正合黄钟羽调。他感叹地说:“昔屈原居无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屈原的《九歌》历经秦汉魏晋六朝至于隋唐犹未失传,所祭神祗也没有变更。刘禹锡在《武陵书怀》中说:“初项羽杀义帝(楚怀王孙儿)于彬(今湖南郴县),武陵人曰:”天下怜楚而兴,今吾王何罪乃见杀?郡民披素哭于招屈亭,高祖闻而义之,故亦曰义陵(今常德)”。于是作诗以咏其事:
俗尚东皇祀,谣传义帝冤。桃花迷隐迹,楝叶慰忠魂。
楚人崇祀的东皇太一,唐代义陵人犹能唱奏其迎神曲,鼓舞神前,虞诚祭拜。每年端午节吊祭屈原,则用糯米棕子,裹以楝叶,缠以五色线,投入水中,划龙船以唱《招魂词》。这些习俗流传迄今,不曾断绝。
《新唐书?礼乐志》载:“唐高宗(李治)自以李氏老氏之后也,于是命乐工制道调”,对道士潘师正特别尊敬,诏今在嵩山建修崇唐观、奉天、安置、潘、师正作主持。宫观落成之日,礼部太夺奉献新宫名曰:《祈仙》、《望仙》、《翘仙》,令庙中道童演唱,以为祭神乐章,(见《新唐书隐逸列传》)。
唐玄宗李隆基是个音乐家,他对道教非常崇拜,而尢喜爱神仙飘举、遨游、长生不死之说:“诏道士司马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待郎贺知章制《紫清道曲》、《上圣道曲》。太清宫成,太常韦_制《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六曲,又制商调《君臣相遇》乐曲”。
唐明皇编作的《霓裳羽衣》曲,据说是罗公远、叶法善两位道人帮他完成的。《唐逸史》云:“罗公远引明皇游月宫,掷一竹杖于空,为大桥,色如金,行十数里,至一大城阁,罗曰:‘此乃月宫也’,明皇素晓音律,乃密记其声,及归,便伶人继其声,作《霓裳羽衣曲》”,完成了唐代一部有名的歌舞剧。天宝之乱,梨园弟子流散各地,把《霓裳明衣曲》传播于民间,襄阳越调戏的声腔据说是由《霓裳羽衣曲》的遗音发展起来的。伴奏越调声腔的四胡,名曰“上天梯”,传说是按照罗公远的竹杖制作出来的。《碧鸡漫志》说:“明皇改婆罗门为《霓裳羽衣》,属黄钟商,时号越调,即今之越调曲也”。宋代诗人石曼卿说:“本是月宫仙音,翻作人间之曲”,所以越调也称月调。
唐明皇的梨园弟子中也有僧道参加伴奏,安禄山反叛,攻破了长安,有一个和尚法名惠澄从梨园中逃出,跑到襄阳来避难,太守设宴招待,请他吹奏法曲,诗人严纵撰诗以记其事:
听惠澄上人吹竹
秦僧吹竹闭秋城,曾在梨园称主情。
今夕襄阳山太守,座中流泪听商声。
唐代法曲的保存,传播者主要是寺庙中的僧道,南宋音乐家姜白石游衡山,从南岳庙内的道士传抄了《霓裳羽衣曲》谱,载入《白石曲集》中,流传于今。
武当山道人与襄阳民间艺人,为感报罗公远在道法与音乐艺术方面所出贡献,特在郧阳柳陂区建修罗公庙一座,以为祭拜纪念之所,陕西洋县也有一座罗公庙。说明罗公远在道教与民间一个很有影响人物。
唐代道教法曲不仅在本国流传很广,并远传到日本去,日本音乐史家林谦三先生的《东亚乐器史》及《唐代琵琶四调研究》中说:“日本镰仓院保有唐代法曲《返枫香》一首”。《返枫香》亦名《返魂香》。汉东方朔《十洲记》载:“返魂、树名,在西海中聚窟洲上,花叶香闻数里,状如枫香,煎其汁可为丸,名曰震灵丸,亦名返生香,又名却死香,死尸在地,闻其气乃活”。《山海经》载:“黄帝杀蚩尤,弃梏桎化为枫,其汁入地千年为琥珀”,古人招魂则燃枫香,以引游魂归来,《楚辞?招魂》云:
“皋兰被径兮,斯路渐。
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河岸上长满芳香的兰草,道路已被杂草遮掩。
汨罗江水流逝清湛湛,江岸上燃起枫香烟。
可知燃枫香招魂,是楚人旧有习俗,道士焚香招魂,保存着古风。
道教乐曲源远流长,可以上朔大朝清乐与隋唐燕乐中来,如祭祀武当山真武大帝时所唱的《步虚祠》其声腔远在魏晋时代已经盛行于世。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卷五云:“陈思王(曹植)游山,忽闻空中诵经声,解音者则而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唐张籍《张四业集》卷四有《送吴师归王屋诗》:“却到瑶坛上头宿,应闻空里步虚声”。
《乐府诗集》七八引《乐府题解》云:“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类”,唐《王建诗》五《赠王处士》云:“道士写将行气法,家童授与步虚词”。唐张仲素《上元日听太清宫步虚》云:
仙客开金,元辰会玉京。
灵歌宾紫府,雅韵出层城;
声杂音徐彻,风飘响更清。
纡徐空外尽,断续听中生;
舞鹤纷将集,流云住朱行。
谁知九陌上,尘俗仰遗声。
明郑世子朱载帧独致扇椤返牟慰际槟坑小冻勺嬗菩汤终缕住贰⑹雷凇队菩汤终缕住贰缎械览终缕住贰恫叫榇势住贰⑹章加凇队览执蟮洹分校斯队览执蟮洹繁坏酃饕迩康燎雷撸倩伲钊送葱模≌庑┕诺淅制拙靡咽Т庀氩坏狡渖熘两袢粤鞔诘拦酃琶碇小Q婊
明谢肇J《五杂俎》说:“道经以正月望为上元,七月望为中元,十月望为下元,遂有三元三官大帝之称”。春属木,木能生火。所以正月十五日为火帝祝融生日,是日夜为元宵节,也称灯节,燃灯烛,放焰火;玩狮子龙灯旱船等游艺以祭拜火神。道士念《火官经》舞莲花D,为万民祈祷福禄。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旧时代一些有钱的人家请僧道做斋事,为亡人诵经超度,祭祀孤魂野鬼。道家称为“放赈济”,佛家称为“放焰口”。斋事演唱的大曲,道教以《叹骷髅》为主,佛教以《大悲咒》为主。从这两首曲中,可以看出僧道两家音乐素养的深浅,出家人学习音乐的基本功也是从此入手,老师对学徒的传授,要求非常严格。俗说:“道士唱会《叹骷髅》,头上打的血破流,和尚唱会《大悲咒》,脑壳上疙瘩不断头”。足见学习难度很大,用功非常艰苦。
《叹骷髅》是道家根据庄子《南华经?至乐篇》中所载庄子梦与骷髅谈话的一段寓言编写成的,编作时代最迟不晚于唐宋。明末丁耀元的《续金瓶梅》第二十六回,录道士说唱庄子《叹骷髅》一篇,叙述庄子救活骷髅武贵后,反遭诬陷。他又以法术使骷髅复现原形。
张禄《词林摘艳》丙集,明吕景儒增补的《庄子叹骷髅》、般涉调,哨遍二、三,五煞,明代的道士们演唱《叹骷髅》以笛管伴奏。调子以诸宫调的般涉调c为准。唱到热闹处。加上口哨以助兴。因为口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农民起义,吹口哨以为集合暗号,所谓哨聚山林,猎人出坡捕兽,亦吹号子惊赫野兽,表现鬼哭狼嗥的声音。金元时代的杂剧演奏,亦加口哨,称为哨遍,此种形式是从宗教乐中模仿得来。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有《起死》一则,也是以庄子叹骷髅为题材编写出来的,庄子文章诙肆汪洋,如天马行空,意境很高,脍灸人口,永久是艺术的珍品。
中元节,僧道举行水陆法事,诵经演道,唱奏法曲禳祭野鬼的习俗,流行很广。《房县志》载:“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道书为地官赦罪之辰,僧家举行盂兰会,建施食台,放河灯照幽冥,谓之祀饿鬼”。
《施南府志》卷十载:“中元前以纸封包,或以金锭装笼,书祖先名讳。所谓清明记坟,中元记名,祭于中庭,男女上食,如生之日,焚之于外,各庙作盂兰会。赈济无主孤魂"。
《湖北通志》卷廿二载:“ 蕲俗七月朔夜,于景佑真君庙、伐鼓吹螺,以小钲巡于市,名收兵,兵鬼也。此月十五日,士庶家各祭亡者,又自九夜至望日七日内,敛钱作佛事,所谓乌蓝盆。《道书》云:中元考校也,有司皆出行香(见顾景星《白茅堂集》)。”
《江夏县志》载:“七月初一至十五日,僧道作盂兰会,糊纸万盏,注油然灯,燃白莲花灯,承以芦苇置水中,云照幽冥以度鬼,散布上游,顺流而下,红灯万盏,灿烂江波,黄鹤楼头,观者颇众;或于陆地施放,则曰路灯,是夕宝通塔七层,赫赫若火也。”
仅就以上记述。道教于七月中元节,放赈济、吹打念唱,演奏玉阳玄科、由恩施、房县、蕲春、至于武汉三镇,上下千余里,范围之大,场面之热闹,亦足以令人惊叹。据初步了解,这些地方旧时代都有真武庙的建筑物,与祖师会的组织,信徒遍于各地,武昌的长春观中有真武殿,随县擂鼓墩、枣阳唐子山,襄阳城西南的九宫山、宜城的青牛山、谷城的真武山,郧阳的赛武当,保康欧店的望父山、长阳的天柱峰、河南南阳的独山、镇平的五朵山、内乡的麦子山,西峡的菊花山都建有真武庙,供奉元帝神像。道士们学习的经卷朝科大部分来自于武当,流布各地,因语言不同,各有独特风格。僧道诵经演唱,六朝以来多以襄阳语方为准。刘宋时代赞宁和尚编的《高僧传》卷二十《谈诵论》云:“如天下言音,令人乐者,以襄阳人为准。彼汉音也,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所以寺院道观中的僧道们流传着的行语说:“河南的吹,襄阳的念。武昌省里文书一大片”。就是说河南的僧道长于吹奏,器乐曲较多。襄阳僧道长于诵经,演唱的法曲牌子较多。武昌的僧道学问好,长于书写祭神的表文。
镇平五朵山下的三官殿道教乐谱有:《大开门》、《小开门》、《木本经》、《五声佛》、《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天子拜东岳令》、《天子拜西岳令》、《天子拜南岳令》、《天子拜北岳令》、《太子拜中岳令》、《汉中山》、《水落音》、《镇南枝》、《报桩台》、《打蛮船等》等(静庵道长传授)。
新野文昌宫道教乐谱有:《帽头》、《文赞子》、《武赞子》、《武耍孩》、《清江尾》、《叠罗》、《双叠翠》、《剪靛花》、《银纽丝》、《哭娘》、《钉缸》、《满江红》、《五声佛》、《海清词》等(王明仪传)。
襄阳程河道人白明杨传授襄阳道教乐谱有:《大开门》、《清河令》、《小开门》、《汉中山》、柿子铺詹万书传《弦子曲》、《五声佛》等吹奏牌子。
谷城袁学训,王明强等传授的道教吹奏乐《元通鼓》、《净瓶乐》、《大曲头》等。
俗说十曲九不同,器乐曲如此,法曲的演唱也是一样,谷城与南漳接界,两县道士诵经演唱,大相迳庭。《叹骷髅》一曲,旋律调式全然不同,南漳薛坪闰启禄以羽调式演唱,而谷城周秉相,王文铎等则以宫调式演唱,但曲词却完全一样。因为这是依照经文制作,不容随意更改。经文外有宝卷,如《湘子宝卷》、《麻姑宝卷》等,是向群众宣传道法的,称作俗讲,演唱曲牌与昆曲略同。谷城道教保有的《西天宝卷》一本,所用曲牌有:《开金锁》、《度人舟》、《开鸿蒙》、《照幽灯》、《西江月》、《阳复》、《洗尘埃》,《三棒鼓》、《浪淘沙》、《步步娇》、《驻云飞》、《满天飞》、《新水令》、《望远行》、《梅花引》、《浮云飞》、《瑞仙鹤》、《散风云》、《雌雄剑》、《朝丹墀》、《望北斗》、《灵芝草》,《鹧鸪天》,《步蟾宫》、《驾宝筏》、《月上弦》等二十七个牌子曲。其他经卷内容不同。吹打念唱,亦各有其独特风格。曲词、乐谱、音调、旋律变化无穷,所以道教乐与教佛教乐的梵呗实为古典乐与民间音乐中之两大宝库,历史悠久,含藏量非常深厚。谷城道人周秉相先生说:“道教经卷繁多,往时富豪大家做斋事,全部演奏,可唱念七七四十九天。学道者勤修苦练,终身不能尽其底蕴,往时人们说,十年能熬出一个举子,熬不出一个道士,儒家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而道家却有八艺,即吹打念唱雕画竹剪,包括了音乐美术。前辈老先生为督促后学勤奋进修,编作歌诀:
举唱声音似流水,诵经演道雁行游。
行藏坐卧皆如此,不枉坛门学道友。
以此为座右铭,与同道者共同切磋砀琢磨,长期一块儿排练,唱奏应和,丝丝入扣,才能臻于妙境,感动听众。这说明道教乐由古迄今,传授不易,道人们实际上是披着宗教外衣的音乐家。他们所演唱的法曲有俗有雅,对民间音乐影响很大,唐宋以来道士们对群众宣讲教义,手敲鱼鼓、简板,所唱之歌称为道情。清代的音乐家徐大椿《乐府传声?道情序》说“道情之唱,由来最古,其声则飞驭天表,俯视八,意在冲漠之上,寄傲宇宙之间,慨古感今,有乐道徜徉之情,故曰道情。迨今,世俗所唱之《耍孩儿》、《清江引》数曲,全无超世出尘之响”。这说明道情已经世俗化了。《耍孩儿》与《清江引》两个曲牌流传很广,山西、河南的罗戏唱腔由此发展而来。河南坠子书也是由道情发展成的。艺人们自称是道教龙门派邱祖弟子。河南周口地区鹿邑县有道情戏。而湖北随州有卷戏,这两个剧种是由道教中宝卷与道情说唱乐衍发出来的。
道教乐的特点是什么?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说:“三教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内容决定形式、曲调、旋律与结构同样受内容的制约,有组歌体,也有板腔体,《湘子宝卷》是道家表演夫妇爱情的戏曲,《刘海戏蟾》、《砍樵》表演刘海与狐狸精恋爱的一段故事,是道家根据全真派刘海蟾师(刘玄英)的名字编出来的,花鼓剧种旧时代作为神戏演出。由此看道教乐曲,是比较随习俗近人情的,因而名之曰道情。
三、武当道教乐的流派及代表人物
武当山是十万丛林,道教各派均可来此挂单栖住。北方的全真派、南方的正一派,茅山派的道士都曾在这里传过道。明洪武年间全真派道人周自然住武当五龙宫,以医药济人。茅山派道人任自恒,永乐年间被选为武当玉虚宫提点,宣德年升任太常寺寺丞。著有《太和山志》行于世,仙逝之后,还葬江苏勾容茅山。现在山上的道人依然是来自五湖四海。师承不同,所学道法与音乐艺术,自然各有千秋。能掌握吹打念唱等艺术,首推龙门派喇万惠老道长。
金元以前,“全真”与“正一”为道教南北两大派。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阳在山东宁海(今牟平)全真庵讲经说道,教旨以“潜心定意,抱元宁一,存神固气”为“真功”,“济贫拔苦,先人后已,与物无私”为“真行”,功行俱全,故名全真,王重阳的再传弟子郝大通创立华山派。后五十年其徒邱处机,为元世祖忽必烈的军师,创立了龙门派,被尊为国师,世称长春真人,居住北京白云观,他教弟子们学习儒家的《孝经》,佛家的《心经》和老子的《道德经》,取三教之所长。“随方设教,礼节度人”。这样一来,消除了儒道释三教的对立,协和起来。将老聃、孔子、释迦牟尼同聚一处,建立三教堂,以供奉祭拜。从这时起,龙门派的道教,受到各界拥护,迅速发展,信徒众多,墨守全真派教义的华山派相形见少,俗说:“龙一阁,华半偏”。就是说龙门派多于华山派,两派各有谱牒,以记宗派行辈。
华山派谱牒诗:
至一无常道,崇教演全真,
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
嘉祥宗太宇,万里赴元享。
清静同全化,体群吾成名。
龙门派谱牒诗:
道德通玄镜,真常守太清,
阴阳来复本,合教永远明;
志理忠诚信,崇高嗣法兴,
诗景荣为茂,超生云会登;
位修贞仁义,昔日乾子宁,
夫妙冲黄贵,圣体全用功。
龙门派采纳了儒家的伦理观念,以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见《孟子》)”,允许娶妻生子,称为“在家道”,或称“火居道”,与火居僧大旨相同。
明谢肇J《五杂俎》卷八载:“天下僧惟凤阳一郡,饮酒食肉娶妻,无别于凡民,而无差役之累。相传太祖(朱元璋)汤沐邑,以此优恤之也。至吾闽之邵武、汀州、僧道公然蓄发长尔妻子矣。寺僧数百,惟当户者一人僧削发,以便出入公门,其它杂处四民之中,莫能辨也。按陶Y《清弄录》请僧妻曰梵嫂,《番禺杂记》载:“僧有室家者,谓之火宅僧,则他处亦有之矣,此真所谓幸民也”。
江苏无锡瞎子阿丙的父亲就是个火居道人,他的琵琶、二胡演奏技法那样精妙,实出自于家学渊源。像阿丙这样的音乐家在湖北各县亦不乏其人,惜往时无人留意,他们的艺术被埋没在人间,“遁世而不见知”。
解放来,反对迷信,宗教乐在禁止之列,因而无人问津。老一辈艺人逐渐凋零,现存者平均年龄在七十以上,多年不演奏,不经群众鉴定,很难确定谁为某派代表人物。但就笔者亲自接触、感受,可以举出几个县的道教乐的代表人物,谷城县管乐师以袁学训为最精练,唱念以周秉相为最纯熟,字正而腔圆,他们有一个完整的乐队,可以自成一派。
襄阳城西南隅有一个小山,形似龟,名曰九宫山,又名小武当。据《太岳太和纪略》载:“真武观去本宫”(即武当紫宵宫)三百六十里,在襄阳府城西南二里九宫山,即岘山之麓。谒太和者先奏表于此。永乐十年,管运武当山琉璃诸物至襄,小舟万计,泊祠下,时风涛方作,顷之祥云数见,水天一色,咸谓元帝显应,遂崇建焉”。此山唐代有建峰寺,至永乐十年改为真武观,香火很盛。解放初期,真武观道人有二十余人。道长三人,有华山派二十四代的任太根、姜太发,龙门派二十五代的邵信善。他们长于经卷朝科,诵经演道以笙管笛箫伴奏,以铙钹鼙鼓为节;为亡人点主,则用唢呐长鸣伴奏;三献后,吹笙鼓簧,唢呐吹戏,以助余兴。这三位道长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相继去世,九宫山被辟为石料厂,真武观、檀溪寺的卢桥(刘备马跳檀溪)等古迹全被破坏,九宫山已被炸烂。年轻的道人还了俗,尚有冯善义、罗太发、邹太知等健在,山上道教乐随着宙宇一并被毁掉了。樊城东萧岗有萧大定,伙牌有刘发仁、泥咀有王如意等火居道人,对九宫山道教乐尚为熟悉,这属于小武当派道教乐。
枣阳县城内有马天德老先生,年已八十多岁,通经史,精于书画,祖传道教乐,为掌坛师,吉河镇杨茂宣先生精通道教吹打乐,兼通古筝三弦弹奏,太平区刘庄刘华启精于道教乐的笛管吹奏,他们唱奏的曲牌与襄阳大不相同,可称为枣阳派。
随州擂鼓墩出土的钟磬琴瑟笙笛之类的乐器,震动全世界,如何演奏?湖北歌舞团已经试探成功。古曲音调从那里去找寻?僧道入儒生与民间鼓吹乐师傅是古乐的保存者。这些礼器怎样入土?D钟铭文有:“奠自西阳”的记载。“奠”是一种祭仪,丧礼出棺前,耍举行遣奠礼,执事者将礼器陈列棺前,掩铭旌,绕棺三匠,孝子与陪祭者手执水壶,向捆绑灵枢的绳索上浇水,以免滑脱,随州鼓吹乐中有《舞水壶》一曲,就是在绕棺时吹奏的。行至墓地,落棺后,孝子哭奠斟洒,道士演唱《三杯洒》,继唱《招魂》、《祝龙》,然后撒土封墓,一系列仪礼,从古传之于今。据考古人员讲,曾侯乙墓中有一小匣,内藏乐谱,朽腐难辩,当时乐师的音调语言,历经千年决不会绝然消失,《汉书?礼乐志》说:“夫乐本性情,浃肌肤,而藏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余烈尚犹未绝,至春秋公子完奔齐,陈、舜之后,韶乐在焉”(《论语?子在齐闻韶》引)。因此,考究擂鼓墩曾侯乙时代的礼乐,当从随州民间乐师,僧道巫师中去找活的参考资料。去年(1986年)11月份《襄樊报》刊载随州何店区有道人做斋事,受到干涉。笔者1987年春节到随州尚市,听说那里胡营村有一位老道人,精于音乐,有待进一步访问。十里乡俗不同,随州为文物之邦,其道教乐必然自成一派。
从以上四县的道教乐曲分析,它和民歌一样,地域性很强,因师承不同,而各成一派,流派多少?有待深入调查,经过研究之后,才敢于下结论。
四、武当道教乐的属性与大体结构
道教乐雍和肃穆、古朴生动,表现天上的神仙,地下的幽魂。沟通人神之间的感情。对死去的亲人寄以哀思;祭悼亡者,奏乐歌唱,大致可以用赞,叹、慰三字概括之,即赞亡人生前之功,叹亡人亡去之哀,慰亡人在天之灵。为要祈求天神保佑亡者的幽魂,使亡者免受地狱之苦,超升仙界。有请神安位,上表仪式,都有乐曲伴奏,因而做法事,则用组歌体,吟咏、说白连贯其中,和演戏一样。但演唱者必须庄严作象,手结密印,口诵真言,意专观想,身与口协,口与意符,意与身合,三业相应,面对神明,虔心敬意,始能感动人神,获得应有的效果。因而道教乐与世俗音乐,有炯然不同的界限,它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雅乐,毫无媚俗的气氛。这些,前人已有论述。
《文献通考》载:“宋仁宗尝问辅臣以今古乐之异同。王曾对曰:‘古乐用于天地、宗庙、社稷、山川、鬼神;今乐不然,徒娱人耳目,荡人心志“。这是从音乐的功能上,辨别出雅俗之分。曲词上有五言、七言绝句,也有杂言体的长短句。每一个曲牌前都缀有诗词一首,先朗诵而后演唱。如唱《叹骷髅》前,先吟《西江月》接着同声赞诵《叹骷髅》而后演唱正词:
昨日荒野外,忽见白骨交加,
无言无语卧黄沙,又被风雨洒;在世堆金积玉,死后那显荣华!
三寸气断咬银牙,仰面在西江月下。
叹骷有偈,同声赞曰:
为官只望封侯,劝君莫过强求,身世谁前后?接唱《叹骷髅》。
有的高公师唱《叹骷髅》前只简便地吟四句诗,而后接唱正词,诗云:
白芒山下一骷髅,许多白骨无人收,
昔是庄周曾叹过,今宵道场叹骷髅,
每段曲牌前都有类似这样的诗词,一人朗诵,众人接腔。有独唱,齐唱、甲乙对唱,一唱众和,穿插说白问答。起承转合,表现喜怒哀乐的情景。有上下句、三段体、四段体,有重头、有缠踏、有前奏,有尾声。循序排列,甲乙丙丁互相连结,构成套曲。曲体与金元时代的杂剧结构极为相象。这些法曲今人只在荐亡中演唱,唐人对此毫无忌讳,每在宴会中唱奏。杜甫诗云:“法曲声转变,满座涕潺薄K窍不短硐直У那省
演唱宫调依照演唱者的声腔高低而定,一般多用平调C或高平调bB。落于宫音 (do)或徵音(so),而成宫调式或徵调式。唱&&返魂香&&与&&叹骷髅&&则用枫香调即d调,古称清商调,前曲落于徵(so),而名徵调式,后曲落于宫(do)而为宫调式。移宫换羽,变换自如。调式、调性随宫调转换而变更。
五、武当道教乐的乐器与乐队
武当山天柱峰上的金殿前两个小亭内悬挂金钟玉磬各一枚,金殿后放置一口大铜钟,铭文署刻::大明永乐十四年龙集丙申吉日铸造”。正中间刻联语云:“D氏功高,丙乐协和平之奏;蒲牢力钜,九阊开荡佚之音”。下缀:“敕建太岳太和清徵宫”。以此,可证道教乐是古代郊祀乐的遗音,与清乐同源。迎神曲多用清徵调,清徵为十二律之林钟宫,相当于钢琴之g调。《唐会要》载:“林钟宫、时号道调曲”。因而道教乐以清徵音为准,清徵能招致天神下降。
《韩非子》有一段记载,晋平公要听清徽调,和师旷的对话。平公曰:“清徵可得而听乎?师旷曰:‘不可,古之听清徵者,皆有德义之君也’。公曰:‘愿试之’!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而二八来集,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琴音徵调能招致玄鹤飞来,瑟音徵调亦能招致玄鹤飞来。沈约《赵瑟曲》云:
邯郸奇弄出文梓,萦弦急调切流徵,
玄鹤裴徊白云起。
道教乐请神曲描写天神下降,常常是乘鸾跨鹤、腾云驾雾而来,如《签押》一场的请神曲,就是如此:
(步虚腔)
道场起,法筵开,设齐正,幡扬五彩;
一心叩仰紫金台,望天阙云路徘徊。
十方三界齐将鉴,众神仙赐福消炎;
乘鸾跨鹤满空,云霭霭帝降临来。
此种仙曲历史悠久,唐代刘禹锡谪迁建平郡,游洞庭湖时就听到巫师们歌唱迎神曲,留下了难以泯没的印象。他的《浪淘沙词》九首末两句云:“令人忽慰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这位文学家被民间巫歌引到了神仙境界,也回唱起迎神曲来。
三代以上的乐器分为八大类:匏(笙)、土(埙)、革(鼓)、木(方响)、石(磬)、金(钟)、丝(琴瑟)、竹(笛管),以此与八卦乾(天)、坎(水)、艮(山)、震(雷)、巽(风)、离(火)、坤(地)、兑(泽)等相配合,演奏起来能表现天地山泽雷风水火等自然界的形象与其动态:并能召唤八方之风。何谓八风?《吕氏春秋?有始》篇说:“东北曰炎风,东方曰滔风,东南曰熏风,南方曰巨风、西南曰凄风,西方曰 风,西北曰厉风,北方曰寒风。”《说文》与《淮南子》所谓八风与此略异。《乐记》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就是以此为根据的。
古代人们有一种信念,认为音乐有召唤风雨霜雪的魔力。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子》有一段记载说:“匏巴鼓琴,而鸟舞鱼跃,郑师文闻之,弃家从师襄游,柱指钩弦,三年不能成章,师襄曰:‘子可归矣’!师文舍其琴叹曰:“文非弦不能钩,非章之不能成,文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在声,内不得于心,外不应于器,故不敢发手而动弦。且小假之以观其后?无几何,复见师襄,师襄曰:“子之琴何如?师文曰:‘得之矣,请尝试之!’于是当春而叩商弦,以召南吕,凉风忽至,草木成实:及秋而叩角弦。以激夹钟,温风徐,草木发荣;当夏而叩羽弦,以召黄钟,霜雪交下,川池暴洹:及冬而叩徵弦,以激蕤宾,阳光炽烈,坚冰立散。将终,命宫而总四弦,则景风翔,庆云浮,甘露降,澧泉涌,师襄抚心高蹈曰:“微矣子之弹也!虽师旷之清角,邹衍之吹律,无以加之,彼将挟琴执管而从子之后耳”!
从以上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我们的古人对音乐有一种及其幼稚想法,他们以为音乐有一种支配自然的魔力,把音乐看得很神奇,这种观念不仅我国古代普通存在,其他民族也有类似这样的想象。古代印度人相信有些圣歌能唤来甘霖普降,有些圣歌却能招来一片黑暗。有些圣歌不准凡人演唱,唱了上天就要降下大火烧死他,有些歌唱出来后,听到其声音的人和禽兽便要受其支配。希腊神话里的奥菲斯ORphors唱歌时,野兽失去凶顽的习性。安菲Anpnprg唱歌时,树木跟在后面走。犹太人的传说里杰利哥Penipo的墙壁听到祭师们吹的号角声音就倒了下来。这些例子说明了人们对音乐的敬畏、和音乐在人们心中激发起的幻想和感情。道教乐就富有这样的神秘性。
战国时代道家庄子所谓天乐,阴阳家邹衍所谓天人感应说,流行于世。于是人们便将五声十二律与五声十二月相配,九歌八音与九宫八卦相配,间架结构紧密凑合,组成后来儒道释三教所共有的音乐体系,把乐理学蒙上了神的外衣。奏乐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年四季,每月祭神都按照一定的律吕宫调,一定的曲牌歌词演奏、演唱,此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武当道人有律吕歌诀如下:
黄钟子月律初分,大吕年终太簇生,
二月夹钟三姑洗,四当仲吕五蕤宾,
自从六月林钟节,夷则还归七月陈,
南吕居八无射九,应钟十月注分明。
(见《圣教教育文稿》卷三,安化文社印)
中国三千年以前已经发明了三分损益律,相传黄帝使乐官伶伦往大夏之西,昆仑山阴,取O谷之竹,仿效凤鸣之音,以为黄钟之管,制十二c,上下损益以成律吕。
蔡邕《铜龠铭》说:“黄钟之宫长九寸,空围九分,容黍一千二百粒,称重十二铢,两之为一合,三分损益,转生十二律”。律吕不仅用于音乐方面,度、量、衡也是以此为准,累黍为尺,乃以羊头山所产的黍籽,纵放一处,积十粒为寸,百粒为一尺。黄钟之管容纳黍籽一千二百粒,重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钱的重量也是如此,汉代有五铢钱,半两钱。所以律吕为万事之本。道家所用的笙管笛箫,其律吕度数均依照黄钟之宫,定其长短高低,音韵才得协和。古人说:“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见《孟子离娄篇》),武当道人所用的吹管乐器,大部分是按古代乐律标准制作出来的,他们依照前人传下来的长短尺寸,指定其节,耳齐其音,笙管笛箫全部都能自己制造,既是演奏家,也是乐器制作者。吹法以管为最难,他们说:“年箫月管当时笙,三年管子不中听”,所以讲道家乐当从管开始。
管的历史悠久,殷商时代,宗庙祭祀,以管为领音乐器,《诗经?商颂》云:“鼗鼓渊渊,す苌!绷岳矗庸曜却吹睦制髦杏畜袤觯牍芡啵陕拦鞑痪∠嗤
《文献通考》说:“今教坊所用筚篥,上七孔,后三孔,以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十字谱其声。”
《前汉书?律历志》载:“竹曰管,”孟康曰:“《礼?乐器记》,管以漆竹,长一尺,六孔”。唐冯翔子《桂苑丛谈》说:“每于一筚篥中,常容三管,声如天际,自然来”。筚篥与管不同之处,是它的音孔有十个,而管只有六孔;筚篥的口径较粗,能容纳三个小管子,而小管的口径可插一中指。筚篥的粗细长短与大管略同,民间称为“郎子”。今武当及谷城道人所用的管约有六种,即平调(正宫调)其宫音相当bB,五眼调其宫音相当于C,四字调其宫音相当于D,三眼调其宫音相当于bE,乙字调其宫音相当于F,二五眼调其宫音相当于G,歇指调(亦名鸡识调),其宫音相当于A。六宫与元曲昆曲略同。
王光祈《中国音乐史》说:“元曲昆曲的六孔管或称筚篥,筚篥亦作v篥,西周时期已经有了此种乐器,与龟兹筚篥不大相同。《诗经?豳风》有“一之日v发句”意思是:寒风刮得和吹筚篥一样响。唐宋以来筚篥成了道教坛门中的主要乐器。《齐东野语》卷十三优语条云:“俗呼黄冠(道土)为筚篥”。筚篥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唐代诗人李颀有《听安万善吹筚篥歌》:
南山截竹为筚篥,上乐本自龟兹出,
流转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音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飕,九雏凤鸣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与管配合协奏的还有笙笛。笙起源很早,《旧唐书?音乐志》载:“笙,女娲氏造,列管于匏上,纳簧其中,今之笙竽并以木代匏而漆之,无匏音矣”。
湖北竹山县宝丰区有女娲山,相传女娲氏曾在此炼石补天,造笙作乐以庆其功,女娲也称庖娲,庖也作匏,俗名葫芦,葫古文作瓠,陆佃《埤雅》说:“长而瘦上曰匏,短颈大腹曰瓠”。远古时代人们涉水过河,带着葫芦,起到救生圈的作用。《左传》所谓:“苦匏不材,与人共济而已”。再者葫芦多籽,象征妇人生儿育女,古人以簧管插入葫芦内,吹奏起来声音洪亮而优美,遂将此乐器命名为笙。随州擂鼓墩出土葫芦笙一个,证实了笙斗最早是以葫芦制成的,唐代才改制成木质笙斗。
明朱载《律吕精义》说:“尝命良工列簧匏中吹之,终不如代匏之为妙也,由是始悟匏之为言,即今笙斗之别名耳,谓之匏是也,谓之斗非也,木代匏者其制甚精”。
秦汉以前,笙竽以荆楚为妙。《阚子》云:“楚笙冠中国”。又《列子》云:“墨子俭啬而非乐者,往见荆王,衣锦吹笙,必楚俗好笙也”。
《楚辞?九怀》云:“闻素女兮微歌,听王后兮吹竽(笙)”。楚人好笙,古籍文献与出土文物均已得到证实。
木质代匏笙有方园两种,园形笙管环列,呈园形,俗称匏巴子笙。逊清末年河南禹县王莽寺和尚释焕,将笙管横列三排,改制方形,于是捧握方便,一指能按数孔管,形成自然和声,因之吹奏技法得到改进,很快流传各地,非但僧道使用,民间鼓吹乐与戏曲音乐也使用了方笙,现在武当及各县道教乐用的都是方笙。
笛有横吹竖吹两种,中国的古笛是竖吹的,和洞箫极其相似,惟吹口不同,而呈0形,即以笛子的一端为吹口,吹以下唇接触吹口之半边,卷吞向笛管中激气,使气流柱震动而发声,此种乐器俗名叫“楚”,1955年夏河南省文化局举行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开封相国寺和尚曾用此种乐器演奏法曲。会后,我拜访了住在灶爷庙的沙学法师,向他请教,问起这个乐器的名称?沙学法师说:“这个乐器名叫愁”我问:“为什么叫愁?”他说:“开始学习,掌握不住方法,根本吹不响,令人发愁”,后来读朱载帧独致删濉肪戆耍娜吃兀骸肮诺讶子虢竦岩欤胨状党咂南嗬喽煌吮币簦独窦恰匪较幕a是也,笛乃楚音,《左传》所谓南a是也,俗呼为楚有以也夫”。
“a”从字形上看,象编管乐器,与排箫同类,《诗经?卫风》云:“左手执a,右手秉翟”,意思是:左手拿着吹管乐器的a,右手拿着雉鸡翎,边舞边吹,和现在苗族跳月时吹芦笙一样,排箫可以一手拿着吹,不用指按,笙笛必须指按而用两手拿起吹奏,后人解释a即笛,甚为不妥。
《楚辞?招魂》云:“竽瑟狂会,鸣鼓些。宫庭震惊,发激楚些”。竽、瑟、鸣鼓与激楚对称,可知激楚与竽瑟鸣鼓同是乐器。
《乐律精义内篇》卷八云:“笛声清激,谓之激楚,古赋云:清a发徵,激楚结风。又云扬激楚之清宫。楚人多好吹笛,故宋玉有《笛赋》,至今二孔笛犹以楚呼之,疑即《周礼?笙师。》所掌之是也”。
西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了铙歌横吹及摩珂兜列调,横吹的笛子才流行宫庭、民间。但竖吹的笛子激楚之音依然被保存在庙宇以内。
今武当与民间火居道人奏乐,多用横笛,因道家戒用油腔滑调,笛子的上眼不用笛膜即芦管内的薄膜,乃贴以白纸。
敲击乐器有大小铙钹,有三子、四子、五子等类,陈氏《乐书》云:“铜钹、穆土素所造,大者出于扶南、高昌、疏勒诸国,后魏宣武时有钹沙锣,沙锣即钞锣,然此乐盖始于南北朝,唐朝司马承祯制《元真道曲》、《大罗天曲》有铙钹,其钹不知何似?今铙两扇,与铺钹相似而铺宽过数倍,微享单不平,惟园边一线相触成声,其中凸起处可以入握,不用韦贯,左右手错转向击,不似《周礼》注之如铃无舌,有柄。博古图之,上圆下方,下作疏棂,中含铜丸者,即此可知古今之物同名异状者多矣”(见清王侃《江州笔谈》四十一页)。
笙管笛箫曲牌依工尺记谱,乐师按谱演奏,翕然应合,铙钹敲打乐,亦有曲谱,大铙大钹合奏,则用光X、光X、光光X。小铙小钹合奏,则用三五、三五、三四五,大小穿插,与笙管笛箫合拍应节,悦耳动听。锣有包锣,直径长二尺许,锣中心有包凸起如小碗,敲之音响洪亮,余音嗡嗡不绝。韵锣音响按律吕制作,演奏依照工尺,与笛管等乐器可用同样曲谱配合演奏。
清汪@《乐经律吕通解》卷四云:“韵锣器小,其声难辨,故伶人之审音者,执一锣当耳测听,使另一人吹笛命之。如韵锣属合字,则笛吹合字,锣于耳侧自然之声应之。吹他如四一等字,则锣不应。其他如锣之四上尺工者,相应亦然。”韵锣俗误为云锣,《文心雕龙》所谓:“同声相应谓之韵,异音相从谓之和”。韵锣大小厚薄,振动频率,相应相和,构成律吕,和编钟一样,有九韵锣、五韵锣,排列成套,放在一个架子上,代替了编钟。
《乐律通解》又说:“编钟之用,如今韵锣相似。歌钟以和弦歌,大约只四倍或八倍黄钟,笙钟以和笙奏,或八倍或十二倍十六倍黄钟,余律因此三分损益,钟律皆定,全悬二十八钟,每悬每钧七钟,若欲加清声,则或十二钟,或十六亦无不可”。
众多的乐器,需要众多演奏员来掌握,多则二十余人,少则十余人,唱奏合一,一人掌握两三种乐器,相互配合。掌坛师二人,一为高公,一为都讲,高公掌握令牌、金刚铃,诵经演道,鼓师击大小鼓与杖鼓,坐次与高公相对,左右两排道众掌握笙管笛箫与大小铙钹,兼司唱奏念打。众口同声,唱奏协和,而能引人入胜。元人叶子奇在他的《草木子》中说:“古人定律吕以考中声,迨今罕得其真,莫若因古人之遗器,庶得其声之近,若今道家金钟玉磬及琴笙埙篪之属,皆古之遗器也,以协其声,使与革木之类,相夺伦,谅必得中和之调”,这是对道教乐最恰切的评价。
六、道教的科仪与古礼
《乐记》说:“安上治下,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治国安邦,必须礼乐并用。道教乐保存了古代郊祭天地鬼神,与丧祭仪式,每做一场法事,都有许多科仪,要虔诚地加以表演,法曲随着科仪的动作而唱奏。
祭祀亡灵的科仪有:发文、借地、悬像、净坛、颁告、藏棺、迎鸾、接驾、上表、宿起、桥渡、扬幡、净厨、清水、祝龙等仪式。
朝拜武当山祭真武大帝时,道教高公师率领道众登山叩拜,到紫霄宫前,脱下鞋子,换上新鞋登殿,先在香案前铺上罡丹(布制九宫八卦二十八宿与四神图)然后梵香唱念祝文,足踏八卦,口念《真武经》虔诚拜祷。踏罡步斗而有歌诀云:
举步先走四七宫,三十六天在其中。
箕起履行东斗宿,南北二斗两交冲。
转身六步三台位,回度五常却从东,
九灵还从坎宫起,往前三步度罡风。
脱鞋登殿,踏罡步斗,这些仪式都是出自古礼,明朝初年建文帝登极,祭祀天地山川的仪式就是这样作的。方孝儒《郊祀颂》云,“皇帝肇于上下神祗,自元旦至于祭日,天地开朗,日月华曜,氛屏除,风气穆清。方当出郊,龙旗徐行,万骑不惊。山川草木,皆有喜色,六军百姓,忻跃聚观。泊将展礼,玉辂望门,降趾而趋。脱舄登殿,秉璧奠瓒,兴俯跪拜,寅畏慎恭,如对天颜,与神明居。星妃兵君,海王渎长,翕忽腌霭,若歆若格,夜半礼成,仰瞻霄汉,焕朗澄莹,上为动容”(见《皇明经世文编》卷九)。
今译:皇帝登极,举行祭祀皇天后土及天神地祗的大礼,从元旦佳节到祭祀的那一天,天朗气清,日月光华外清明,天空中没有一丝乌云雾障,走出郊外,龙旗招展,慢慢前行,护驾骑兵万人,井然有序,行程中没半点惊惶动作,山川草林也仿佛为皇帝的登极庆幸而有喜色,六军百姓欢欣跳跃,都围聚来观赏盛典。皇帝的龙车玉辇行至天坛前,望见祈年殿的大门,恭敬的从车下来,趋步走到门前,脱了鞋子,走进殿内,手捧玉璧,圭瓒玉盘等类礼器,敬献神前,俯首跪拜,谨慎恭敬,好象面对上帝,和天神会见了一样。天后星,破军星、四海龙王、五岳四渎,名山大川的神灵,一齐来临,好象是在坛前欣赏音乐,品尝酒味一样,到半夜时分行完了礼,仰观太空,银河左右星辰灿烂,晶莹放光,皇帝以为天神受了感动,喜形于色。
道教中的祭祀乐舞,其台步称做阶步,因为诵经演道做法事多在庙堂的台阶上面,所以称做阶步。《隋书?乐志》说;“近代舞,出入皆作乐,谓之阶步”。其唱词称为阶步歌。道教乐舞保留着这样的传统,演出结束时的下场诗,总以台阶为韵。做《赈济玉阳玄科》下场时吟咏道:
寒林树下紫金台,中央黄金白玉阶,
今霄演罢施食金,请师稳步下法台。
踏罡步斗,也称踏八卦,此种乐舞盖出于唐代庙祭乐舞。《唐会要》载:“贞元十四年(公元797年),德宗以中和节自制“《中和舞》,舞成八卦”其歌辞云:
前庭列钟鼓,广殿延群臣。
八卦随舞意,五音转曲新。
道教乐舞丰富多彩,保存了中国古文化,研究中国古代的礼乐,它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惜往时重视不够,许多高明的道人相继辞世,许多宝贵的乐曲绝响,竟成了《广陵散》。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文化,继承和发展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作为一个音乐工作者,对道教乐的抢救,亡羊补牢,是义不容辞的工作。
(1987年5月4日晨脱稿、1987年9月中国民间器乐集成暨首届宗教音乐集成编辑会议交流)
究中国武当中草药志之志彰显道教医药文化特色
八百里武当,南连原始森林神农架,北临古老的汉江,西接秦岭大巴山脉,东邻历史名城襄樊、荆州,道教医药博大精深,不仅中草药资源丰富,而且道教医药文化渊源流长,成为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武当山“十道九医”。历史上有葛洪、陶弘景、药王孙思邈等一大批著名道医在这里采药炼丹。武当武术泰斗张三丰、宋代名道陈抟等集武当武术与道教养生术于一体,代代相传。据明朝宣德年间(公元1428年前后)任自垣编箸的《太和山I》记载:永乐20年,钦差礼部左待郎胡]见“清微”新宫落成,境界非凡,幽雅殊胜,故将平昔所集医书成帙,名曰《卫生易简方》,上表进奏。其遗稿本《镂版山中》,大概是武当山道教医药专著的的最早记录。
&&&&&&&& 明代医圣李时珍也亲临武当山采药制药,悬壶济世。千百年来,珍贵的武当道教医学秘方和武当道教养生秘笈等,为国内外道教爱好者和中医药爱好者所关注。如果说博大精深、涵蕴丰厚、内容独特的武当道教文化使武当山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仙山、世界文化遗产,那么,追求健康长寿,救已济人为终极目标的武当山道教医药就是盛开在这个世界文化遗产沃土上的一朵艳丽夺目的奇葩。
&&&&&&&& 道教医药总是伴随着道教的诞生、发展而发展。武当山道教的结构是一个十分庞大、复杂、精彻而又密不可分的道教文化体系,该体系组成概括起来大约有这样10个方面:武当山道教的经典、教义、教理、教规,道教法事道场的科仪规范,道教宫观建筑的理论实践和艺术品位,以内家拳术为主要内容的武当武术,内丹外丹的修炼方式方法,道教的传承、弘扬与传布,道人严谨而又神秘的宗教生活,道教神仙的祭祀与安奉,道教与社会的适应,以中草药为主的武当道教医药等。同其它的宗教名山相比,武当山道教医药则更显得独树一帜,标新立异,鲜明地彰显出武当山道教文化的特色。
&&&&&&&& 一、中草药是道教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 什么是道教医药?《大中国百科全书》诠释指出,“道教为追求长生成仙,继承和汲取传统医学的成果,在内外修养的过程中,积累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武当山道教医药也正是沿着这个轨迹产生,运作和发展的。当然,武当山道教医药更是同武当山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区位条件密不可分。鉴于武当山道教的宫观庙宇以武当山为轴心,辐射十堰市所辖的五县、一市、两区,甚至更广。由此,武当道教医药的内容,包括散失在上述地区民间中与传统医学有关的医疗保健理论等武当中医药文化和经验、单方、验方、中草药资源。武当中草药资源包括分布在上述地区的以传统理论为指导的中药资源、民间药资源和民族药物资源。
&&&&&&&& 长期以来,由于对武当道教医药缺乏系统的整理,许多确有疗效的道教医疗验方和养生秘笈散在于武当山各道观、武当山周边地区民间及全国各地,未能充分发挥防治疾病、保健养生的作用,特别是武当山地区中草药资源的品种、数量、资源的贮量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状况等亟待进行调查研究,道教医药亟待整理发掘。
为了传承和弘扬道教医药、传统医学、道教养生医学,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武当山道教协会联合组成课题攻关小组,自1994年开始着手武当道教医药研究。2004年,十堰市科技局将此列为十堰市科技攻关计划和软科学项目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尤其是十堰市太和医院在人力、物力上鼎力支持,为课题顺利进行提供重要保障。课题组的同志发扬神农尝百草的吃苦精神,风餐露宿,攀悬岩、走峭壁、涉深涧、访药农、询民医、查药书、问道人,挖掘整理抢救武当医药珍宝,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抢救工程保护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傅广典、湖北省民协秘书长严维新的高度重视,认为《武当中草药志》不仅具有医药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医药文化价值,特地申请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该项目通过对武当山中草药品种采集、整理、鉴定,编辑出版《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系列丛书。
&&&&&&&& 二、《中国武当中草药志》主要内容
&&&&&&&& 《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第一卷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简要介绍中药资源的概念,武当中草药资源品种状况及特点,武当道教医药的特点,中草药真伪鉴定技术平台的构建、真假何首乌鉴定专辑和中草药安全用药概述等内容,并附有海内外知名专家的题辞和编著者进行采集整理武当中草药的部分图片,旨在传承道教医药文化之精华,促进中药的“安全、有效、可控”。
&&&&&&&& 各论收载具有武当山地方特色的中草药118种,按照根和根茎、茎木、皮、叶、花、果实种子、全草、菌藻和动物药等分类。每味药分别介绍其名称、来源、产地与分布、化学成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含量测定、炮制、功能主治、用法用量、道教验方及道教歌诀等。质量控制重点介绍中草药显微组织特征和粉末特征图,并配有308幅组织粉末特征图和128幅原植物(动物)形态和药材外形彩图,全书110万字,在形式上图文并茂,在内容上查阅方便,突出武当山中草药资源特点和道教医药特色。
&&&&&&&& 三、《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的八大特色
&&&&&&&& 第一、追求科研创新。一是第一次全面系统的报道中国武当山地区(十堰市所辖丹江口市、房县、竹山县、竹溪县、郧县、郧西县、茅箭区、张湾区及其毗邻的神农架林区)中草药资源状况(品种、数量、分布情况等)。初步摸清武当山地区及毗邻地区的中草药品种数量达2518种之多。据1993年出版的《武当山志》载:“武当山药用植物繁多,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1982种中草药)中记载(武当山有)400多种。故素有‘天然药库’之誉。据1985年药材普查,己知全山有药材617种,其主要品种有天麻、七叶一枝花等14种”。而这次武当中医药课题组发现武当地区中草药品种2518种,比李时珍《本草纲目》1982种多536种,比《本草纲目》中记载武当山有400多种多2100多种。二是图谱清晰。有原植物(原动物)形态特征及药用部位彩图照片,图中套图,图文并茂,使用方便。三是介绍了识别混伪品中草药的最新研究成果。有获得科技成果奖的何首乌混伪品鉴别、532种假劣中草药的鉴定,处处体现了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基本宗旨。四是收集编纂了部分道教医药秘笈验方和武当地区民间医药验方。五是部分品种新增了武当医药歌诀,向世人展示了武当医药文化的丰富内涵。六是研究提出了武当医药资源的保护及其开发策略等。通过中草药资源现状研究,发现八角莲、金果榄、江边一碗水等野生品种几乎濒临灭绝,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迫在眉捷。中草药资源不仅是自然资源的一部分,而且许多中草药品种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如何保持中草药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和难点。该书列出了武当山地区濒危中草药物种,为政府主管部门提出保护濒危物种的措施和实施方案,旨在保持武当山中草药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
&&&&&&&& 第二、学名鉴定准确。参加编书的人员历经十余年的资源普查,采集整理中草药标本2000多份,原动、植物学名经过湖北中医学詹亚华教授、中南民族大学万定荣教授的系统性审定,品种鉴定准确,为医药专家学者深入系统的研究武当山中草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为医药院校广大师生学习药用植物学和生药学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
&&&&&&&& 第三、保障用药安全。一是收载容易产生混淆的品种,便于鉴别真伪,确保广大游客用药的安全有效。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品种混淆,甚至造成误服中毒。武当山游客来自海内外,澄清混乱,事关游客的生命安全。该书图文并茂,正品伪品的区别一目了然,有利于准确无误的鉴定中草药品种,防止误用、乱用。二是广大药农可以根据原植物形态彩图采药、种药,减少经济损失。
&&&&&&&& 第四、交流医药文化。武当道教医药是武当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港、澳、台地区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很多人信崇道教。本书对武当医药的特色进行概述,有利于以研究武当医药及道教文化为载体,加强海内外医药文化交流。
&&&&&&&& 第五、突出地方特色。武当山地区位于中原腹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中草药品种具有南北分布的过渡性,品种繁多,许多品种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或具有较大的开发应用前景。例如江南红豆杉、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文王一支笔、金果榄、灵芝、扣子七等。
&&&&&&&& 第六、突出图鉴价值。志书中许多具有地域特点的珍稀动、植物照片,均为首次发表,不仅为药学教学和药农栽培提供了参考,而且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很强的观赏价值。
&&&&&&&& 第七、史料价值珍贵。该志书的编撰出版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房书亭副局长、中国医院院士程莘农教授、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常务副会长、台湾中华道教总会秘书长张柽、台湾中国玄门宗师陈通贤等著名人士分别题词祝贺。中国文化报社副社长、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杨开金先生鼎力支持,特别是请到了与启功齐名、中国著名书法家、九十六岁的谢冰岩老先生为《中国武当中草药志》无偿题写书名,深感荣幸;颇受画家徐悲鸿夸奖的弟子、著名画家、书法家马萧萧和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杨献珍的秘书、解放战争时期新华社陕南分社随军记者肖岛泉等都欣然为《中国武当中草药志》题词。中国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委员会委员、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傅广典、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鄢维新等对《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的宝贵医药文化价值作了充分肯定,还特地报请国家民协将《中国武当中草药志》列为中国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程,省民协将此书列为湖北省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工程重点项目。在收集中药性味功能资料方面,参考了《中国药典》、《中药学》等书籍。武当验方是在走访了上百名道人和鄂西北民间医生的基础上总结而成,大多第一次与读者见面。书中对每味中草药性味、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道教验方做了详细的介绍,特别是许多真伪品种的鉴别检索表,药用部位的显微组织结构绘图等,对满足海内外了解应用武当医药文化,具有重要的史料珍藏价值。
&&&&&&&& 第八、满足游客需求。武当山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逾百万人次,其中港、澳、台胞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俄、美、德、日等地游客颇多,许多游客爱好武当道教医药,愿意购买介绍武当道教医药文化方面的书籍。《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等系列专著的出版,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广大游客选购武当道教文化系列丛书的需要。
&&&&&&&& 编辑出版《中国武当中草药志》系列丛书,仅仅是整理发掘武当道教医药文化所迈出的第一步,已经为医药科研教学及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关注。特别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在将中医理论、针灸、中药向世界卫生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扬光大祖国传统医学迎得新的契机,相信与中医药密切相关的武当道教医教文化将会伴随着祖国传统医学新的腾飞,更加艳丽多彩。同时,挖掘整理武当医药文化,促进武当山毗邻地区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相信经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让世界了解武当医药,让武当医药走向世界”的目标一定能早日实现。
(作者系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教授?熏十堰市民俗学会副会长 武当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
紫霄宫创建于何代
张华鹏& 张富清
《道藏?武当福地总真集》卷中P19―656:紫霄宫“宋宣和中(1119年―1125年)创建。”1994年出版的《武当山志》卷四P131也援引此记载。明确肯定紫霄宫创建于宋代。说明在创建紫霄宫前,这儿是原始森林,很偏僻。明清、民国等《州志》、《山志》对宋代创建紫霄宫年代均未记载,值得商榷。可是古史记载不是这样――唐代在这儿发生了影响武当山发展的大事。
&&&&&&&& 唐贞观(627年―649年)中,天下大旱,飞蝗遍起。唐太宗敕祷名山,俱未感应。武当郡节度使姚简被命、诣紫霄宫建坛祈祷,当即雷电霖雨,遍布天下,草木禾稼,俱各荣茂。歉回为稔,人皆享升平之乐,免沟壑之患。姚简具其兹灵异奏闻朝廷。唐太宗李世民降圣旨敕建武当山五龙观,以表其圣。这就是史称的“五龙唐兴”,武当山拉开了国家营建的序幕。成了武当山皇帝营建的里程碑。唐宋以后的武当地方史志均记载此重大事迹,不必赘述。
&&&&&&&& 宋代有本书叫《玄天上帝⑹ュh》,卷一P19―578收录了一通碑刻:“甘霖应祷,记云大唐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岁值苦旱,朝廷下诏,有司祷于天下名山大川。是时武当节度使姚简,奉命躬诣武当紫霄宫斋醮致祷,建坛……。”这通碑就立在紫霄宫东威烈观前的紫极坛,明代太常寺寺丞任自垣还看到此碑,并收录于《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十二《五龙旧观记碑》。从这通碑可知:①唐朝建国伊始,不可能创建紫霄宫供“斋醮致祷”。说明唐以前紫霄宫不仅已经存在,并且香火很旺;②“建坛”之坛,即指紫霄宫东的紫极坛,宋代还有道士在此坛看守,《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卷四称“紫极坛”为古迹:“在紫霄宫东(原文北为误,今更正),威烈观下。故址尚存。”今名“姑姑坟”;③说明唐代姚简建坛祷雨在紫霄宫,当时五龙一带只有岩庙,不具备建坛祷雨的条件。
&&&&&&&& 从上文可知,紫霄宫不是宋代创建,而是唐代以前创建的,到底是何代创建的呢?
&&&&&&&& 按《九丘经纬天地历》云:“禹平水土之后,分治九州,拜立五岳,定封四渎,围坤厚,名山大川悉以神主之,……武当山,建宫,曰紫霄宫。专为崇奉玄帝香火之所。自后神仙卜栖者众矣。”这里明确指出,紫霄宫的创建,最早是在夏朝,是开国帝君禹王所为。大禹创建的紫霄宫一定不是现在的重檐歇山琉璃瓦的殿宇,因那时连砖瓦都没有,只是一座简易的土墙草屋,内供奉玄帝神像就叫宫。《释名》:“宫,^也。屋见垣,上^隆然也。”《仪礼士昏礼》:“古者贵贱所居皆得称宫,至秦,始定为至尊所居之称。”又:“宗庙亦曰宫。”故说禹创建的武当山紫霄宫是土墙草屋。随着时代的变化,建筑材料也随之发展而不断改变,紫霄宫得以建筑成今天见到的雕梁画栋的辉宏规模。
&&&&&&&& 紫霄宫是不是大禹创建的,仅凭上述记载显然不足以令人信服。还要从历史背景,禹王是否在武当山地区活动过来看,才有说服力。
&&&&&&&& 《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筅5佳魅牒海挥侄桌酥!闭飧觥安桌酥本褪俏涞鄙蕉钡囊欢魏核某莆健K得鞔笥碓谖涞鄙揭淮疃
&&&&&&&& 《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湖北历史悠久,远古时期属‘三苗’之地。”《吕氏春秋?召类》:“尧战丹水之浦已服南蛮。”《续辑均州志》:均州“盖自征伐,有苗鬼方始。”又:卷十四《古志叙》:“禹E茫茫。”等。都说明武当山地区远古时属“三苗”之地。尧、舜、禹三苗之战就始于武当山东北的丹水,最后灭三苗的仍是禹。《尚书》、《墨子》、《韩非子》、《史记》等都有记载,不必赘述。说明禹不仅治水在武当山,灭苗战争也始自武当山,禹对武当山是很了解的。《墨子?非攻下》:禹攻苗“雨血三朝……后乃遂几。”“几”的意思是隐微。由此可知武当山地区山高林密,被打败的苗民留存下来,不少苗民部落改头换面地保存下来,不再打三苗的旗号,后来成为汉人。楚国人自称“蛮夷”即渊于此。于是“发达的苗蛮文化”随之保存下来,并且汉化了。玄武神就是古苗族崇拜的神灵(详见《太和山?武当山之名源渊》一文)。禹作为夏朝的开国皇帝。当然懂得“圣人以神设教,而天下服矣。”的统治哲理。禹作为一个灭苗的战胜统治者,建个紫霄宫以统治臣服苗民是可以理解的。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九丘经纬天地历》记载禹创建武当山紫霄宫是应当可信的。
&&&&&&&& 武当山地区现在已经考查统计在册的有二十五座道宫,唯独紫霄宫前存有禹迹池、禹迹亭、禹迹桥等建筑,这就是为纪念大禹创建紫霄宫而建的,这些建筑也就有解释了。
献给武当山朋友们之真诚敬意
美国的山和中国的山
都来自同一混沌:
地壳移动和火山熔岩,
星球是万物之母,
也是你我祖先的渊源。
自古以来天下一气,
中国古代,黄帝,老子,孙不二,
美国印弟安人远古领袖,
你们和我们还在呼吸自古流传的元气。
蛇,龟,守护真武――玄天上帝。
你们把中国的真武精神带到龟岛,(古代印弟安人称美国为龟岛)
和印第安人的雷神精神会合,
使两种伟大精神真谛合二而一。
印第安人的神轮,
中国道家的神论,
东,西,南,北,
玄武,朱雀,白虎,青龙,
红,黄,黑,白,
四海一家。
共同顶礼膜拜无形之神,
知外玄妙,
互尊,互存,
万物皆空。
白令海来往无阻,
大禹和印第安人共舞熊姿,
印第安人精通针炙,
中国宝玉如何能在墨西哥发现?
谁知道,这些是从中国传到美国,
还是从美国传到中国?
我们都是行者,所行非道,
道可道非常道!
(作者为美国白人信士)
武当山修真有感
凭栏远眺万重山,
晨曦四射霞光满;
重叠山岭白云帐,
巍峨峰峦碧水涧!
山人常行大岳路,
道侣时见巨石眠!
运转乾坤揉清气,
抽坎填离结圣丹。
武当仙人名久远!
大明皇朝建圣殿,
十万工匠山间布!
千百良才绘仙山。
非凡建就紫霄宫,
威颜真武笑容欢;
四海游客朝圣帝!
香火明烛耀九天。
(三)读道德经悟
宇宙宝典道德经,
洋洋洒洒五千文;
丰富哲理经中宝!
玄妙圣谕修上乘。
精论善德参大道!
人生奋进指路灯;
思想灵魂受陶冶,
无为高德心底明。
(四)题太上感篇
太上圣谕感应篇,
从古迄今数千年!
万万善信遵圣教,
千千高人居品莲。
今日立志苦修道,
明天功满至上仙;
脱俗了凡一刀断,
归家认祖谒圣颜。
(六)四时道情
春风和暖,百花盛艳。求道士人志气坚,闲来探妙、忙时参玄,扭转坤乾!
夏日炎炎,绿柳红莲,子午卯酉炼金丹,早晚皆来静坐、经忏,了凡登仙!
秋气爽天,菊桂香远!红枣山果似珠丸,采吞种播我丹田,婴儿坐莲。
冬天雪寒,红梅吐艳,雪压大地兆丰年,俺闲执笔绘江山,雪里神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御驾亲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