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期的大刀现在能值多少钱

《抗日战争时期澄西地区的大刀会》 俞乃章【摘要 书评 试读】图书
iPhone/iPad/Mac
Android手机或平板电脑
请输入您的手机号码或电子邮箱,获取Kindle阅读软件的下载链接。
通知出版社:
没有Kindle设备?,或者下载免费 。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日)
ASIN: B00CWJC7JY
目前还没有用户评论
查找其它相似商品
查看产品详情页面完毕后,在此处了解返回您感兴趣的页面的方式。抗日战争时期,对付日军的刺刀用什么方法最好?
抗日战争时期,对付日军的刺刀用什么方法最好?
日本军方自从建军以来就非常注重士兵拼刺训练,新兵一律接受严格的刺杀训练。

  日军向来以步枪精确射击和拼刺二大技艺作为武士道精神的体现。

  除了部队严格训练以外,日军为了在拼刺中占到上风,还特地设计了新式的30式刺刀,单单这个刺刀就长达0.53米,极为锋利。直到文革时期有很多流氓打架还是使用这种军刺,比如著名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的小流氓。加上三八式步枪1.2米的长度。全枪连刺刀长度超过1.5米,为全世界同类枪械中最长的。

  日军在二战中生产了多达620万把30式刺刀,对拼刺的重视可见一斑。

  要知道,当年侵华日军平均身高不过1.56米,这样一来三八枪连刺刀的高度超过日军士兵身高,夸张了一点!

  如果单单就拼刺来说,很少有国家能超过当年的日本。

  以中国为例,国产汉阳造和中正式就算配上新式刺刀,全枪长度也和日军三八式相差不少。中国方面在兵器上占了劣势。而就拼刺技术来说,日军训练严格,国内颇有经过多年训练的预备士兵,一经征召就有几十万有过完整训练的老兵赶赴中国战场。但是中国士兵大多是临时征召的农村青年,还有部分是抓壮丁来得。由于前线损失大,新兵草草训练训练一下,会打枪了就送上战场。从拼刺技术上,中国士兵也逊了日军一筹。日军刺杀虽然厉害,但西北军的大刀确实日军刺刀的克星。

  西北军在众多中国武士大师的指导下,练习了一套专门克制日式刺杀的使用刀法。

  说是刀法,其实就是简单的二招。

  面对日军的直刺,西北军士兵用刀背对这敌人,刀锋对着自己。在刺刀过来的一瞬间,用刀背由下往上猛磕敌军刺刀。由于大刀重量在4斤以上,加上双手使用,这样一磕的力量很猛,日军刺刀绝对会立即飞开。

  此时大刀已经挥舞到上方,刀锋正对着日军。此时日军的刺刀已经被磕到外门,不能构成威胁。西北军士兵用大刀只要顺势砍落,日军立即人头落地。这个刀法虽然只有二招,但是绝对非常实用,也容易练习。

  刀法关键在于一个快字,一磕一砍二招一般只要一到二秒钟时间完成。只要大刀能够磕开日军刺刀,那么日军是必死无疑。刀法虽然简单,但正是中华武术的精华所在,也是以刀破刺不二的法宝。

  实战中,越简单的就越有效。《水浒》里面,武松,林冲,鲁达等人多次打斗不过三招二式。像李连杰在武侠电影中舞刀弄抢打上十几分钟才分出胜负,现实中是不可能的。一个训练有素的西北军士兵,一把大刀就可以连续对付好几个日本兵。

  实战中,这种刀法非常有用。日军在喜峰口罗文峪共伤亡了2000多人,其中死亡1500人。一般来说,战斗再激烈,死亡和受伤的比率一般就是一比二或者一比三。死亡率如此之高,还是因为大刀的关系。

  据当时西北军老兵曹建章回忆:有一个敌人端着刺刀就对着我刺来,嘴里还喊着:&呀呀呀。&日本人打仗是有两下子的,气势汹汹。我抡起大刀,用刀背用力往左磕他的刺刀,他的刺刀歪了,然后有个回力,我的大刀借着回力从后往前抡了一圈,再向前一刺,刺中他,再使劲儿一拧,我听见他&啊&地一声惨叫,死了。(马老边说边情不自禁地示范当年的动作)现在我老了,动作慢了,当时是很快的。整场战斗,我只刺死了这一个敌人,幸运的是,我没有被敌人刺死。这场白刃战打了1个多小时。当时二十九军的战士还是很英勇的,是积极主张抗日的。我们不是怕日本人,还有点儿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的刺刀不如我们的大刀片儿。

  日军方面由于缺乏有效对付中国大刀刀法的办法,甚至发明了一种可笑的铁围脖来对付。用一块半月形的铁片,将其折成半圆,在上沿两头打两个洞,用铆钉铆在钢盔上,戴上钢盔时,铁围脖即围在后脖子上面。据说可以有效防止大刀砍头!在后来的丰台战斗中,日军大部分配备了铁围脖。不过实战效果很不佳,还被世界各国作为笑柄。
的感言:谢了
其他回答 (14)
冷兵器用大砍刀
当然是枪拉,敌人无法靠近呀
我军的装备也大多是缴获自日军,刺刀应该也是,我想应该是用同样的刺刀拼杀,有大刀或长矛的当然比较占便宜!
用机枪,或直接用大刀跟鬼子拼
用大刀劈,三八大盖是木结构,一刀下去就成两半,再是放冷枪最有效,能给分么
用大刀,可以劈坏三八大盖,大刀队有一些对付的招术
人手一只汤姆逊或是波波沙,突突了鬼子。
用中正的刺刀 比三八的长
呵呵,大刀队啊。短枪加大刀
刺刀!日本刀!这叫以牙还牙!
冷枪!一枪一个!
38式加刺刀有一米五长,但比较轻,中国军人用的是大刀,长一米但比较重,可以刀锋向内用刀背磕开刺刀。然后上步翻刀砍头。一气呵成十分好用。
国民党正规军一般不喜欢拼刺刀,他们喜欢用自动武器(冲锋枪和轻重机枪)扫射成群冲上来的日本鬼子,如果一定要拼刺刀,那他们会用大刀砍,大刀虽然厚重,但韧性高于日本军刀,相反日本军刀虽然锋利轻便,但很容易折断,和大刀拼占不了便宜,再说国民党正规军大量装备的中正式步枪加刺刀达不到三八式步枪加刺刀的长度(只有汉阳造加刺刀能达到三八式步枪加刺刀的长度,但各地生产的汉阳造刺刀长短不一,汉阳造的威力因此大打折扣)。

八路军除了大刀和步枪刺刀以外,还装备红缨枪(就是所谓的梭镖),有的地方甚至还有什么“梭镖营”。红缨枪有几个优点,就是在枪上加个红缨,红缨的作用据说是,缨穗吸血,可以阻止枪头上的血顺着枪杆流下来不利于持枪者发力,而且红缨枪长达两米,枪杆用白蜡木杆制成,质量轻,方便握持,在与日军拼刺刀时占尽了便宜。但白蜡木杆容易被劈断,这是一个不太好的缺点。后来八路军优化了装备,红缨枪就被淘汰了。
大刀在抗日战争中被8路军大量使用过但是需要战士运用一定的刀法否则面对训练有素的日军刺刀的直刺是吃亏的,所以在与日军肉搏战中8路军首先是扔手榴弹然后开枪最后才肉搏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军事武器领域专家资料:抗日战争中29军的大刀队(图)
14:25:49 来源:  
冷兵器的最后一次表演---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29军最早在喜峰口让大刀扬名,诞生了那首最棒的抗日战歌.但装备大刀不仅是西北军的传统,红军第五军团就有很著名的大刀队。可以说,当时大部分抗战军队都装备,包括八路军,平型关战斗中很多八路军都用大刀,比如最著名的385团5连长“猛子”曾贤生,先用大刀砍,刀卷了再抢了一支三八大盖,挑翻数名鬼子后,被鬼子刺中腹部,毅然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
为什么普遍装备大刀?首先是当时中日两军都以非自动武器为主,肉搏战经常发生;其二是中国军队刺刀产量不足,那东西虽小非得由工厂生产,而大刀铁匠铺也能打,质量糙点而已。抗战大刀形形色色,但是有相对标准的形式,就是工厂量产的,造型统一,工艺较精,有的还经电镀。
在下这把是很标准的样式,掂着很趁手,不太沉,刀背最厚处达7毫米,电镀,铜护手,把子上缠的布都是当时中国军队蓝灰色军装的粗布。
鬼子叫它“青龙刀”,胡说。是对关羽的侵权,看三国演义看多了。常见日军举着缴获中国军队的大刀照相,可见日军很在意这家伙,鬼子怕大刀有原因的。下面转贴几则相关的资料,供大家研究。
29军大刀队的师承
29军的大刀队的刀法是经过名家指点的。不知道大家听过“韩慕侠”的名字没有?韩慕侠出生在天津静海县河卫南洼白村一个贫苦农民家里,原名韩金镛。十六岁时,在一位镖师的推荐下,韩慕侠拜名震京津的武术家张占魁为师。张占魁是八卦掌宗师董海川的八大弟子之一,韩慕侠随张占魁一直苦练武功四年多,深得真传。一天晚上,张占魁对韩慕侠说:“你来这里四年有余,我已将八卦绝技悉数都传授与你,了却一桩心愿。”接着为其改名,把韩金镛改为韩慕侠,就是期望他能象民族英雄岳飞,戚继光那样,为国为民,成就一番事业。韩慕侠与东北军首领张学良素有交往,于是,他尚武救国的抱负终于在张少帅的支持下得到了实现。
张学良对韩慕侠的建议非常感兴趣,他令十六军军长拨1000名士兵,组成武术团,并任命韩慕侠为总教官。团部就设在南开南门外于家坟洪元里一号韩慕侠的家中。韩慕侠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武术团的训练中。他把形意连环枪简化后用来训练军队刺杀,把劈枪、崩枪、横枪等形意枪法变化为刺、拨、挑、崩、劈五下刺杀动作,简单易学,很有实战价值。随后,又训练武术团集体冲锋格斗,整个练兵场杀声不绝在训练中,韩慕侠还注重思想教育,士兵出*前都要唱一首战歌:“三国战将勇,首推赵子龙,长坂坡前逞英雄……”
韩慕侠为了破日军的拼刺,决定将武术团改为大刀队,所谓大刀,就是二尺的把和不轻不重的刀片,又称“双手带”,用八卦形意“缠头裹脑”,顺步砍、左右砍、连剁带劈,动作虽简单,却使敌人防不胜防。东北军解散后,大刀队被编入宋哲元二十九军,在喜峰后战役中,大刀队奋勇杀敌,一夜砍杀日军数百人,杀得日军心惊胆战,闻风而逃,打出了国威、军威。
本文来源:综合
我来评两句
网易通行证:
网易新闻今日推荐
今天网友最关心的新闻
(评1426条)
——女子读完大学后“回炉”读初中
——70后女子网上炫富狂骂80后、90后
——司机撞死男童后逃逸 被抓还嘴硬
——大学女老师银行大厅当众脱衣 考验众人承受能力
——"中国最大烂尾楼"复活 更名中石化大厦
——男子持刀爬上楼顶卖身 叫价50万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抗日战争时期的临沂兰陵:大刀砍得鬼子嗷嗷叫
&&琅琊网&&&&&&&&发布时间: 09:47:00
  “轰轰轰……”几架敌机低空朝兰陵镇飞来,一枚枚炸弹落下,原本安静的兰陵镇遭到了敌机的轰炸后一片狼藉,血肉横飞。
  抗日战争时期,临沂市兰陵县新兴镇下湖村村民面对日伪军的暴行,在上级党组织的组织下先后成立了大刀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村民们利用大刀、长矛、三节棍以及长枪、土压五、老套筒等武器积极抗日,割电线、破坏公路,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佳话。1944年秋,下湖村被鲁南军区、兰陵县委县政府授予“抗日模范村”荣誉称号。
老人们一起聊当年打鬼子的故事。
  日军烧杀掠夺,民愤四起
  下湖村年逾八旬的老人对本村当年顽强抵抗外来侵略者的暴行都比较清楚,早在1938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军在占领向城不久后,几架日本飞机就开始轰炸兰陵镇。村民王庆元介绍说,当时在兰陵镇的十字路口西侧,有农户家里正在操办丧事,乡邻要好的亲戚进进出出过来送逝者最后一程,可能是人流多的缘故,盘旋在上空的敌机朝人群方向飞来,一阵炸弹狂投放。
  “轰!”的几声爆炸后,乡邻们有被炸伤的,有被炸死的,血肉横飞。就连事主家的棺材也被炸飞到了天上。
  随后,日军指挥官骑在大白马上,挎着战刀,胸前挂着望远镜,趾高气昂的带着翻译和骑兵朝兰陵镇扑来,后边全是扛着大盖枪、头戴钢盔的步兵,全身黄呢子军装,脚上皮靴,迅速尾随其后行军。步兵后边跟着汽车队,浩浩荡荡前行。远远望去,密密麻麻一大片。行军的队伍两侧不时还有骑兵来来回回巡逻。
  一行日军行至艾曲大庙处,一位名曰“五道人”的老者从寺里出来。日军上前问话,因为语言不通,加之翻译对方言不了解,再加上五道人被眼前这阵势吓得胆战心惊,一时间摇头摇手,随后急忙转头回到庙里,紧闭庙门。日本兵以为对方没有什么情况,随即向兰陵镇的丘后村奔去。
  丘后村距离艾曲仅有一里多路,日本兵刚到村头正好碰到有人在庙里放鞭敬神,恰巧当时小仲村还有一家娶媳妇的人家放鞭炮,还放了几响土炮。“这两个村离丘后村都不过一里多路”,日军自然听得非常真切,但是又因为不懂当地的民俗,误以为有人在放枪开炮,队伍随即停止前进。那个曾在艾曲问话的日本兵带着几名骑兵拨马而回,到了艾曲庙即破门而入,将五道人夫妇刺死,还用战刀劈死了他们年幼的孩子。
  消息很快传到了艾曲一带,当地村民们闻讯后对日军的暴行又恨又怕,于是,各家都扶老携幼,收拾行李惊慌向西边的下湖村逃去避难。
  这年的秋天,刚砍完高粱,驻在兰陵等地的日军200多人到小仲村、艾曲、下湖一带扫荡,这伙强盗进了下湖村,翻译官在小学堂里发现了用粉笔写的“打倒日本鬼子”的字样,便放火烧了房子,把教师打得死去活来。
  建立党小组,积极抗战
  地处向城镇与兰陵镇之间的新兴镇下湖村,村里人或亲眼目睹或听闻日寇的侵略暴行后,许多青壮年要跟鬼子拼个你死我活。
  秋初,有村民已经在陈桥、王桥成立了抗日武装组织,这个消息传到下湖村以后,村民吴振东找了七家有枪的青壮年一起去寻找抗日武装队伍。当时,地下党员,艾曲人王增已经在下湖一带秘密开展党的组织活动。吴振东的后人介绍说,当时经过缜密的观察,两个月以后,王增专程来到他们家,找到吴振东,由王增介绍,吴振东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很快,在上级党组织的批准下下湖党小组成立。
  最早,下湖秘密党小组以“防土匪,保村庄”的名义组织大刀会。“大刀会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每天操练会之前,首领都会在鱼膘纸上写上字,看完后就烧成灰烬,然后放在清水里每人一碗一饮而尽。”村民们介绍,正是由于大刀会带有迷信色彩,所以党的活动不容易引来敌人的注意。
  1940年的冬天,大刀会成员已经迅速发展到了几百人,大刀会成员晚上集合起来在拳房操练,大刀、长矛、三节棍、七节鞭等大家练得很刻苦,还演练如何使用长枪、土压五、老套筒等土枪土炮。
  很快,村里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等组织也相继成立。平时由农救会发动群众向敌、伪、顽抗捐、抗税、抗摊牌。王庆元说,村民们有组织地不定期地进行割电线、破公路活动,还到据点附近喊话、散发传单,投劝降信。也正是因为如此,敌人把下湖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1943年11月,顽军开始到下湖村逼粮要款,大刀会发现后将对方赶出了村子。结果第二天早晨,日军、汉奸约有400多人朝村庄赶来。下湖村得知日军和汉奸朝村里赶来,自然第一时间紧闭大门。村里人介绍,当时日伪军来到村前的河边看到桥头堆积了很多木棒、树杈子,气急败坏的敌人无法过河,朝村里乱放了一阵枪后发现村里没有动静,于是分两路将村庄包围了起来,准备攻村。
  西南方向的一股敌人绕了村庄大半圈,在逼近西围墙的地方端上刺刀猫腰着前进,当这股敌人快要接近围墙的时候,吴振东带领大刀会的队员瞅准时机放起土炮。突然,轰隆隆巨响,铁砂子、碎铁片、碎犁铧跟下雨似的射在敌人跟前,黄土飞起,石块被炸飞后又如冰雹一般落下来。
  另外一股敌人来到村庄的东头,从马车上卸下大炮,恶狠狠地朝着村里一阵狂轰乱炸。顿时,万家、黄家、陈家等等,房屋被炸塌,有几口牲口被炸死。此时,隐蔽在村庄东北角坟子地的大刀会成员开始出击,一时间,土压五、老套筒等等猛烈地朝敌人射击,400多名大刀会成员和手持武器的群众向敌人冲来,面对突如其来的阵势,敌人踉跄逃窜。
  南桥、鲁坊一带今日仍有尚武习俗
  下湖村地处鲁南,这一带村民自古以来就有练拳习武的传统,抗战时期自然民不可欺。
  距离下湖村不远的青竹村,一个远近闻名的武术村,青竹太祖长拳在苍山一带小有名气,冷氏族人都习得此拳法。上世纪三十年代以前,每年秋收以后,冷氏族人便集中演练、切磋太祖长拳。平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街头巷口,随处可见挥舞长拳强身健体的村民。
  青竹村村民们习武一方面可以强身健体,抵御土匪袭扰,另一方面可以靠此赚点小钱。以前,每逢春节前后,青竹村附近稍有财力的村庄都会聘请青竹人到村里表演拳法,以此烘托热闹的节日气氛。苍山、郯城一带的庙会也少不了青竹人耍拳的身影。
  除了青竹村以外,地跨临沂枣庄两市石城崮,在新兴镇和枣庄市接壤的地方,下湖村就在石城崮脚下。崮顶海拔248米,山体为石灰岩构成。因为石城崮南临苏北大平原,气势雄峻,甚是壮观。
  据《临沂县志》记载,1234年,这一年是金朝灭亡,元朝尚未正式定鼎,因此,碑首难以书写朝代名称,碑额为篆体,书“胡公迁葬祖先之碑”八字,碑文首先讲述了尽忠尽孝的道理,说明移葬祖先的缘由。接下来记述了立碑者胡义的身世。胡义,字忠卿,其先祖为汉朝太傅胡广。胡广的后代鉴于世道不义,耻于为官,避世用晦,因此很少有人显名于世。胡义幼小聪颖,成人以后诚实守信,孝悌远近闻名,为乡里人所敬重。不仅亲自参加耕作,庄稼种得好,而且精通琴棋书画,骑射弓刀娴熟,文武兼备。胡义本来不想做官,但是金元之际,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他决定挺身而出,誓救一方百姓于水火之中。于是带领100多名家乡亲人上了石城崮,构筑城垣以躲避战乱,投奔他的人像赶集一样多。胡义募集起壮士10000多人,并对他们进行军事训练,组成保卫石城崮的军事力量——石城军,有了这支准军事力量,散兵游勇不敢到石城崮骚扰,土匪强盗也不敢到石城崮抢掠,胡义和石城军威震山东。
  据苍山党史工作者介绍说,胡义为首的这支准军事化力量已经有了后世在保甲制度上建立起来的民间自卫组织——团练制度的影子。搞民间自卫是少不了练习武艺的,时至今日,南桥、鲁坊一带的民间仍然保留有尚武的风俗,追根溯源,是与胡义当年组织乡亲练兵习武有一定联系。
  记者车少远 通讯员刘明才
来源:琅琊新闻网-沂蒙晚报&&编辑:丁文成
【】【】【纠错:】
琅琊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琅琊网所刊登的临沂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媒体各类新闻﹑图片、信息和各种原创专题资料版权,均为琅琊网及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所有。未经许可,域内(临沂)商业性网站或组织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域内商业网站转载本网信息须经书面授权,域外网站转载请注明来源:琅琊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琅琊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临沂老照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争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