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会议后的彭德怀怎么体现彭德怀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勇气和精神的

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2)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胜利。&(3)实事求是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期,我们没有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果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极大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丰富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4)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顺利发展,背离了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遭受挫折。历史证明,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0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第一次提出实事求是的概念&1941、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解释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和精髓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和根本点,贯串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实事求是充分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和发展,是从事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10:19&P.M.(1)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哲学思想,它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自由和必然的统一。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2)实事求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法宝。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在这条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取得了革命胜利。&(3)实事求是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法宝。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期,我们没有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果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极大的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丰富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在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4)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顺利发展,背离了实事求是,革命和建设事业就遭受挫折。历史证明,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呵呵,我也找了一点毛泽东的资料来哦&毛泽东():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13年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1926年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4年在上海&1927年大革命失败前在武汉&1925年冬至1927年春,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思想。&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在1927年8月中共中央紧急会议上,他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并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湖南、江西边界领导秋收起义。接着率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创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同朱德领导的起义部队会师,成立工农革命军(不久改称红军)第四军,他任党代表、前敌委员会书记,朱德任军长。以他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国民党政权统治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展武装斗争,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了阐述。&1936年在保安&1945年在延安&1930年5月,写《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同年8月,红军第一方面军成立,任总政治委员。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从1930年底起,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将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他们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1934年10月,参加红一方面军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召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结束长征。12月,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境内,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同年12月,同周恩来等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成为由内战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局转换的枢纽。1936年12月,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7年夏,写《实践论》和《矛盾论》。&1938年春在延安撰写《论持久战》&抗日战争开始后,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努力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了许多大块的抗日根据地。这些抗日根据地大部分是在华北山区,但也有的是在河北平原和苏北平原。1938年10月,在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指导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发表《论持久战》、《〈共产党人〉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1942年,领导全党开展整风运动,纠正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使全党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1943年,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生产运动,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同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主持召开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大会制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战略。毛泽东思想在这次大会上被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他从七届一中全会起至1976年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中共中央主席。&1947年3月转战陕北前&抗日战争胜利后,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他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赴重庆同蒋介石谈判,表明中国共产党争取国内和平的愿望。&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1947年3月至1948年3月,同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指挥西北战场和全国的解放战争。1947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在以他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1949年4月渡长江以后的作战,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规定了党在全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号召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7月1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规定了人民共和国的政权的性质及其对内对外的基本政策。&1949年主持开国大典&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他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0年6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总任务。同年10月,迫于美国军队攻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年,在他的领导下,进行了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和其他民主改革,开展了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他在这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1949年与毛岸英、刘松林、李讷在香山&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这个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接着,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同年9月,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后来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1961年在庐山查阅图书,同年7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的要求。1958年,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主持召开庐山会议。他本想纠正已经觉察到的错误,但在会议后期错误地发动了对彭德怀的批判,会后在全党&错误地开展了“反右倾”斗争。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1965年5月重上井冈山,但在1962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他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绝对化,发展了他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以后提出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观点。年,发动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提出运动的重点是整所谓“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从50年代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66年,由于对国内阶级斗争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因受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而变得特别狂暴,大大超出了他的预计和他的控制,以至延续十年之久,使中国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在“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也制止和纠正过一些具体错误。他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不让江青、张春桥等夺取最高领导权的野心得逞。& &1974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南海&游泳池客厅亲切握手。中为邓小平&在对外政策方面,他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和中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并且开始打开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日,在北京逝世。& &毛主席纪念堂&毛泽东在他的晚年虽然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研究新情况,分析解决社会实践中所提出的新问题。解放思想要求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场和观点,又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他们当时所处的实际得出的个别理论观点和个别结论,不能以教条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勇于开拓和创新,并进一步用理论创新的成果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我们新的实践。&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在从事革命和建设、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不唯书、不唯上,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要求我们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既要坚持基本原理,又要反对教条主义,既要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又要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尤其不能用那些已被实践证明是过时的、错误的个别理论观点来束缚实践的发展,而是必须要用实践的成果去推动理论的发展和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得以确立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理论成果。&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必然要求我们不断地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求我们抛弃那些传统的观念、教条和模式,大胆地试验大胆地闯,勇于开拓和创新,这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表现。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也才能真正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解放思想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也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总之,实事求是必然要求解放思想,而解放思想又恰恰是实事求是的具体体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正是由于坚持了两者的统一,才有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才有中国革命的胜利,也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胜利前进。&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归根到底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然要求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全心全意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倡导和发扬光大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正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出发,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放思想,就必然要求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中吸取开拓创新的动力。总之,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也就真正掌握和实践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进程中,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标准。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基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要以生产力发展为前提。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根本目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结论之一,正确理解把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应把握以下几点:①“三个有利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是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对生产力标准的进一步具体化;②“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的提出,正是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③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从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出发所必然得出的结论;④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有助于反对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更好地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道理所在。&我们党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了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战胜挫折,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又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然要求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在于与时俱进。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因素,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是要正确地回答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中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等重大问题。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先导。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做出新概括。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是我们长期要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subject":"|彭德怀传| 第三十二章 身在庐山","content":"发信人: yaclear (清一), 信区: People
标&&题: |彭德怀传| 第三十二章 身在庐山
发信站: 水木社区 (Mon Apr 10 05:08:37 2006), 站内 &&&&  &&  && 第三十二章 身在庐山&&   &&&&&&&&&&&&&&&&&&第一节 “其如天下有忧何”&&&&&&&& 彭德怀是在并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奉命上庐山开会的。日至6月13日,彭德怀率领中国军事代表团,先后对苏联及东欧各国进行了近50天的友好访问。回到北京的第二天,他便不顾旅途疲劳到旅坛寺国防部大楼去办公。总参谋长黄克诚向彭德怀询问了访问的情况和观感,然后向他汇报国内经济形势和当前部队的思想情况。使彭德怀感到担心和意外的,是国内非常严峻的经济形势。黄克诚向他汇报时说,全国不少地方灾情严重,特别是甘肃省,有的地方已经断粮,外出逃荒的群众越来越多…… &&&& 听到这里,彭德怀再也坐不住了。他背着手,在室内踱来踱去。甘肃省是他亲自考察过的省份,就在几个月之前,省委领导和下面干部还告诉他,全省每人平均可占有粮食1500斤。现在怎么忽然变成了严重缺粮省? &&&& 在回国的最初几天里,彭德怀阅读了中央文件和各地送来的大量有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材料。他发现国内形势远不象他在国外从报纸上看到的报道那样乐观。全国的粮食、日用品、建筑材料、电力、运输……都处于紧张状态。月末,彭德怀接到中央办公厅通知:中央决定7月2日在江西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政治局委员,各省、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一些部、委的负责同志参加会议。 &&&& 彭德怀沉思良久。他想让黄克诚去庐山开会,自己留下值班。彭德怀所以有这个念头,是因为他考虑到:黄克诚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对地方的情况比自己熟悉;另外,彭德怀计划写一本关于建军经验的书,想抽空做些准备,并看看出访期间积压下来的文件材料。当彭德怀找到黄克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时,一向不避辛劳的黄克诚却出乎意料地没有立刻表态。这位素来稳重的总参谋长考虑得更多一些,他想到在不久前的上海会议上,毛泽东突如其来地点名批评彭德怀,口气严厉令人摸不着来由,使彭德怀一连几天迷惑不解,闷闷不乐。黄克诚惟恐彭德怀不出席庐山会议引起毛泽东的误解,便非常恳切地说:“老总,你是政治局委员,你怎么能不去呢?还是我留下来值班,你去开会的好。”无论是彭德怀还是黄克诚,都没有预料到庐山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们当时考虑的,只是两个人中一个上山,一个留守,谁去谁留的问题罢了。 &&&& 彭德怀是7月1日早晨到庐山的。和他一起到达的有:贺龙、李富春、习仲勋、陆定一、康生、张闻天、贾拓夫等。他们从北京出发,乘一组专列先到武汉,然后换乘江轮到九江,由九江登岸乘汽车上山。在火车上,彭德怀一直埋头阅读这一时期中央发的重要文件、内部资料和群众来信。50多天的八国之行,与国内隔绝,他需要了解的情况太多了。 &&&& 在火车上,保健人员发现彭德怀吃饭很少,两顿饭都是只吃几口就把碗筷一放,回自己的包厢去了。在包厢里,他长时间地凝视着窗外,闷坐不语。保健人员便不安地问:“是不是病了?”彭德怀轻轻摇摇头。“是在车上睡眠不好?”彭德怀又摇了摇头。接着用手指了指窗外说:“你看看他们……叫人怎么还能吃得下去!” &&&& 这时保健人员才注意到,在列车停靠的站台外边,拥挤着许多人。他们衣衫破烂,蓬头垢面,有的背着肮脏的行李卷儿,有的妇女怀里还抱着吃奶的孩子。他们一个个面带菜色,用手把着站台边的白色栅栏,向列车这边张望着。很显然这是一群被保卫人员赶到站外的灾民。1959年的庐山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的两次重要会议的总称。7月2日至8月1日是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8月2日至8月16日是中共八届八中全会。开始的计划只是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彭德怀7月2日到达庐山后,被安排住在河东路一侧的176号别墅。这是一座有一间大厅,两头各有一套卧室、书房、卫生间设备齐全的美式建筑。7月的庐山,万木葱郁,气候宜人。变幻莫测的庐山云雾,给本来就千姿百态的峰壑不断地改变着容颜,为她涂上一层又一层神秘虚幻的色彩。 &&&& 毛泽东把第一阶段的庐山会议称作“神仙会”。上山之前,与会人员得悉会议的议题主要是继续纠正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传达毛泽东提出的十三个问题。上山以后,毛泽东在接见一些负责同志时,也明确地说过:“这次会议主要是纠‘左’,要搞一个文件。” &&&& 7月2日开过一次中央常委会,会上确定的庐山会议正式议程,是分组讨论毛泽东先后陆续提出的十九个问题:一、读书;二、形势;三、今年的任务;四、明年的任务;五、四年的任务;六、宣传问题;七、综合平衡问题;八、群众路线问题;九、建立和加强工业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提高工业产品质量问题;十、体制问题;十一、协作区关系问题;十二、公共食堂问题;十三、学会过日子问题;十四、三定政策;十五、农村初级市场的恢复问题;十六、使生产小队成为半核算单位;十七、农村党团基层领导作用问题;十八、团结问题;十九、国际问题。 &&&& 当时,毛泽东把国内形势概括为这样三句话:“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毛泽东的概括,使初上庐山的彭德怀对会议满怀希望,以极大热情参加了小组会的讨论。 &&&& 会议初期,气氛轻松、融洽,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有点神仙会的味道”。白天开会,晚上看戏、看电影、跳舞。 &&&& 但是,这“神仙”般的生活只继续了不长的时间。随着讨论的深入,思想认识上的差异和分歧逐渐显露出来,会议气氛开始发生变化。分歧是从对毛泽东概括形势的三句话那中间四个字“问题不少”的不同解释开始的。 &&&& 庐山开会的时候,全国城乡的经济情况,已经开始有所缓和,但没有根本好转。从1958年冬到1959年7月,毛泽东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己经从思想上提出纠“左”的问题。他多次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和中央全会,制定一些方针政策,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并且获得了一些成效。毛泽东对于这方面的成绩是相当满意的。 &&&& 但是,由于当时所有这些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仍然是在肯定“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前提下提出和实行的,因而这种纠“左”的工作也是很不彻底的。一再修改后的指标仍然偏高;公社中仍然保留着供给制、公共食堂等许多“左”的做法,严重危害着人民生产和生活的正常秩序。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在彭德怀和一部分与会者中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要求,主张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迅速扭转紧张局势。 &&&& 对当时形势,特别是对存在的问题的不同看法是:一部分人认为,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伟大成就要充分肯定,缺点和错误只不过是“一个指头”或“不到一个指头”的问题。而且经过195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一系列会议采取措施后,缺点错误己经纠正,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持这种观点的人,大都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积极的领导人。他们不喜欢听别人谈“大跃进”中的问题和缺点。认为那样就会否定“大跃进”的成绩,是“给伟大的革命群众运动泼冷水”。 &&&& 另外一部分人则认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也暴露不少问题,有些问题性质是严重的,值得重视。中央虽然开了一系列的会议,制定了一些措施来纠正“大跃进”和公社化运动中的缺点错误,如批评“共产风”、“浮夸风”, 生产上的比例失调,干部作风中的简单粗暴、强迫命令等等,但收效甚微,有的地方还在发展,还需要下大力才能解决。持这种看法的人认为,“大跃进”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好好总结。把成绩讲够,把缺点讲透,不是给群众运动泼冷水,而正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这样做不但不会否定己经取得的成就,相反,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克服缺点,纠正错误,把今后工作做得更好。 &&&& 彭德怀是属于持后面这种观点中的一个。 &&&& 彭德怀登上庐山,对于闻名遐迩的匡庐胜境没有多少心思去领略。“暇日登临固宜乐,其如天下有忧何。”在山上,他除了参加国务院的会议以外,就是整天翻阅中央和各部、委的文件,以及参加小组会议讨论。 &&&& 会议是按照当时的行政大区编组的,共分6个组,彭德怀参加的是西北组。从7月3日到7月10日的8天中,他先后作了7次发言和插话。以他自己一贯的风格,发言开门见山,毫不拐弯抹角。有的话直涉毛泽东,他也不加回避: &&&&“解放以来,一连串的胜利,造成群众的头脑发热,因而向毛主席反映情况只讲可能和有利的因素。在大胜利中,容易看不见、听不进反面的东西。” &&&&“我们党内总是‘左’的难以纠正,右的比较好纠正;‘左’的一来,压倒一切,许多人不敢讲话。” &&&&“人民公社我认为办早了一些,高级社的优越性刚发挥,还没有充分发挥就公社化,而且没有经过试验。如果试验上一年半年再搞,就好了。” &&&&“要找经验教训,不要埋怨,不要追究责任。人人有责,人人有一份,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我也有一份,至少当时没有反对。”“现在是不管党委集体领导的决定,而是个人决定;第一书记决定的算,第二书记决定的就不算。不建立集体威信,只建立个人威信,是很不正常的,是危险的。” &&&&“成绩是伟大的,缺点是一个短时间(9月至11月)发生的,而影响不只三个月。换来的经验教训是宝贵的,要把(认识)问题搞一致,就团结了。 &&&& 4个月前,在上海会议上,毛泽东在关于工作方法的讲话中,号召大家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学习海瑞批评嘉靖皇帝的勇气。他说:明朝皇帝搞廷杖,甚至当众把人打死,还是有臣下敢进言。当时尽管海瑞对皇帝攻击得很厉害,他对皇帝还是忠心耿耿的。会后彭德怀返回北京,一直到出国访问,大约半个多月的时间里,他的案头总是放着一本线装的《明史·海瑞传》,批阅文电之余,便拿起仔细阅读。在彭德怀作以上发言和插话的时候,他脑子里是否想到了海瑞,人们不得而知,但是,他从毛泽东号召讲真话、学海瑞中受到了鼓励,则是可以肯定的。 &&&& 在那次上海会议期间,彭德怀和陈云同住在瑞金二路五号,同席进餐,饭后一起散步,交谈过不少问题,而且对许多问题的看法比较一致。在修改和调整当年的钢铁生产指标中,毛泽东在会上多次称赞陈云关于这方面的正确意见,还说有时候真理是在一个人手里。会后,毛泽东即委托陈云领导中央财经小组,研究落实钢铁生产指标的问题。彭德怀对陈云坚持实事求是,不随声附和而又勇于直言的精神,一直是很敬佩的。 &&&& 彭德怀在小组会上言人所不敢言,有人赞同,有人为他捏一把汗,还有人冷眼旁观。 &&&& 彭德怀从来不看人家的脸色讲话,仍然照直说下去: &&&&“毛主席家乡的那个公社,去年搞的增产数,实际没有那么多嘛。我去了解了,实际只增产了百分之十三。我又问了周小舟,他说那个公社增产只有百分之十四,国家还给了不少贷款和帮助。” &&&&“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全中国人民心目中威信之高,是全世界找不到的。但滥用这种威信是不行的。去年乱传毛主席的意见,问题不少。” &&&&“过日子,国家也要注意。风景区,人工湖可以慢点,浪费很大。好多省都给毛主席修别墅,这总不是毛主席让搞的。”“什么‘算帐派’,‘观潮派’,……帽子都有了,对于广开言路有影响。有些人不说真话,摸领导人的心理。” &&&& 彭德怀在发言中还间或加杂有粗俗的言词,引起了一些人的极大不快,这是不难理解的。 &&&& 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在他那本著名的《西行漫记》中说过:“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的印象很深。他谈话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很使我喜欢,这是中国人中不可多得的品质。” &&&& 彭德怀不仅在小组会上直言不讳,当着毛泽东的面也不隐讳自己的观点。在毛泽东主持的一次常委会上,当有人说到1958年全国土法炼铁,地方已补贴20余亿元,国家还要补贴20余亿元时,彭德怀插话说:“这个数字好大!比一年的国防费开支还要多。用这笔款去买消费物资,把它堆起来,恐怕会有庐山这样高。”&&&&&& 毛泽东说:“呃,不会有这样高。”彭德怀接下去说:“那就矮一点吧,总而言之不少!” &&&& 在庐山,经常和彭德怀见面的有政治局候补委员、外交部副部长张闻天,他们两人的住所只相隔一条甫道。还有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湖南省委副书记周惠,水电部副部长李锐等。周小舟、李锐二人在不同时期当过毛泽东的秘书,被毛泽东称为“秀才”。他们对国内经济形势的看法和彭德怀相近。特别是周小舟,曾向彭德怀反映了许多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情况和问题。 &&&& 7月12日,周小舟到176号去看彭德怀,谈到粮食问题时,周说:“去年粮食产量造了假!是压出来的。一次上报说粮食数字不落实,第二次上报又说不落实,连造了几次数字,下面干部就摸清了一个底——要虚报,不要实报。” &&&& 彭德怀愤怒起来:“乱弹琴!只能有多少报多少,不能虚报也不能少报,怎么能这样胡来!” &&&&“做不到,上面压力太大。”周小舟谈了自己的体会。过一会儿他又对彭德怀说:“现在农民在公共食堂吃大锅饭,就要大锅大灶,烧柴禾也不节省,劳力也不节省。小锅小灶,妇女、弱劳力都可以煮饭,现在非强劳力不可。搞了公共食堂,家里用点热水也不方便,群众对公共食堂有意见。” &&&&“这些问题,你该照实向主席反映一下。”彭德怀说。“我昨天向主席谈了一些。” &&&& 周小舟把头天晚上他和周惠、李锐在毛泽东那里谈话的情况,向彭德怀详细谈了。接着又建议说:“彭总,主席对我们的意见是能听得进去的,你也找机会同主席当面谈谈吧。” &&&& 彭德怀说:“军队方面也常反映一些社会情况,我都送给主席看了。”在山下,彭德怀常常把部队反映的一些问题转呈毛泽东,他希望引起毛泽东更加重视工作中的问题。 &&&&&&&&&&&&&&&&&&&&&&&&&&第二节 上书 &&&&&& 彭德怀在西北小组会上的发言,并没有如实地反映到毛泽东那里去。会议印发的《简报》中,把彭德怀意见中那些言词最尖锐的部分,特别是直接涉及毛泽东的一些话,都删去了。发现这种情况,彭德怀很不满意。其实,负责整理《简报》的工作人员是出于一片好心。 &&&& 7月10日,毛泽东在各组长的联席会议上讲话。 &&&& 毛泽东那天情绪乐观,态度轻松,对于城乡仍然存在着的紧张局势,很少提及。他说,从全局来说,还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问题,算总帐不能说得不偿失。他认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发生的问题,经过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己逐步解决了。他还一再提出坚持农村公共食堂和社员分配中的供给制。在工农业生产计划指标上,他的设想也仍然是过高的。 &&&& 毛泽东显然是过于乐观了,他的讲话与当时全国城乡出现并日益发展的严峻形势,相距甚远。 &&&& 就在7月10日前后,毛泽东指定了胡乔木、谭震林、曾希圣、周小舟、吴冷西、李锐和田家英,成立一个起草文件的小组,胡乔木任组长。由他们负责把各组对十九个问题的讨论意见加以集中、整理,写出庐山会议议定的记录(草案),印发各组研究修改,准备最后定稿,然后作为中央文件下发到全党贯彻执行。 &&&& 这个文件的草稿,于14日印发给各组,名叫《关于形势和任务——日至×日庐山会议诸问题的议定记录》。按照毛泽东的设想,再用几天时间把《议定记录》修改好,通过一下,印发下去,庐山会议就可以按期结束了。许多人看出这种趋势,会上不再谈什么缺点、问题,研究经验的空气也淡薄了。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已在筹划下山的路线和交通问题。这样的结果与彭德怀原来对会议的期望,存在很大距离。特别是听到会议将于7月15日结束的消息后,他更加着急:开了这么多天会,问题并未很好解决,难道就这样结束了?想到这些,彭德怀在7月11日晚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 7月12日上午,彻夜未眠的彭德怀踩着晨露向毛泽东住的“美庐”走去。经过一夜的反复思索,他决心找毛泽东面谈,把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看法统统告诉他,希望毛泽东能在会议上把当前存在的严重问题,再着重讲一讲。在他看来凭着毛泽东的崇高威望,扭转这些问题并不困难。 &&&& 事有不巧,“美庐”的警卫人员告诉彭德怀:主席昨晚一夜没有睡,刚刚躺下。 &&&& 彭德怀只好怅然而归。 &&&& 在战争年代,彭德怀为了紧要事情,曾经排开警卫人员的阻拦,掀过毛泽东的被窝。那时,闯毛泽东的卧室,毛泽东都是急急披衣起坐,谈完要谈的问题,有时候还笑着说:“只有你彭德怀才会在人家睡觉的时候进来提意见!” &&&& 现在的情况虽然也紧急,但毕竟已不是当年了。从彭德怀住的176号别墅到毛泽东住的“美庐”,走林荫雨道不过200来米,但是一次面谈的机会却失掉了。 &&&& 当晚,彭德怀从周恩来总理处开会回来,向随行参谋王承光说: &&&&“这次会议开了十多天,味道不大。小组会上尽谈一般性问题,听不到有思想性的发言。我在西北小组会上讲的一些意见,简报上也没有看到,恐怕也不会引起大家注意。” &&&& 随行参谋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彭德怀又说: &&&&“去年大跃进的经验很丰富,发生的问题也不少,本应该认真研究一下,可是在会议上,到现在还没有人讲这个问题。我有些意见又不好在小组会上讲,想给主席写封信,请主席在会上讲一下。只要主席讲一次,就会起很大的作用。” &&&& 这是彭德怀第一次明确表露给毛泽东写信的想法和动机。在此之前,周小舟到176号别墅去看望彭德怀,两人也曾谈到写信问题。彭德怀在笔记中记下的情况是这样的:周小舟向彭德怀问了一些他出访八国的情况,话题就转到这次会议上来。彭德怀问周小舟:“你们小组对于国内形势讨论得怎么样?\" 周小舟说:“不怎么样。讨论不容易展开。” &&&& 周小舟谈到小组会上发言时,只要一谈缺点和问题,就会被人打断。 &&&& 彭德怀说:“西北小组讨论得不错。我还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不便在小组会上讲,打算把没有讲完的意见,写一封信给主席。”周小舟说:“你同主席当面谈谈不好吗?” &&&& 彭德怀说:“当面谈固然很好,不过我说话总是不容易说完全,又好顶撞。主席对问题的看法很尖锐,看得很深。对问题没有很好研究时,当面谈不仅浪费他的时间,有时还容易引起误会。” &&&& 周小舟说:“那你就写信也好,把你在西北小组会上的插话加以充实,写给主席看看,也就很好了。” &&&& 彭德怀笑着说:“你当了我的参谋了。” &&&& 7月13日中午,彭德怀拿着拟好的提纲,把参谋王承光叫来,口述了他给主席写信的内容,让参谋起草初稿。然后,彭德怀作了修改,交参谋誊清,成为二稿。7月14日中午,彭德怀又对二稿仔细作了修改,交参谋誊抄清楚后,彭德怀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下午5点半左右,王承光奉彭德怀之命,把信送给毛泽东的秘书高智。 &&&& 这就是触发了一场政治风暴的所谓彭德怀给毛泽东上书的简单过程。 &&&& 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接受批判时,为了保护身边工作人员,一直坚持说这封信是自己花一夜的功夫写成的。王承光在抄信时,把彭德怀信中说大炼钢铁“有得有失”错抄成“有失有得”。毛泽东在批判这封信时,对“有失有得”四个字特别指责说,把“得”放在后面,“失”放在前面是经过仔细斟酌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彭德怀也没有作一句解释和辩驳。他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株连身边的工作人员。 &&&& 这封具有特殊价值的信,全文如下: &&&& 主席: &&&& 这次庐山会议是重要的。我在西北小组有几次插言,在小组会还没有讲完的一些意见,特写给你作参考。但我这个简单人类似张飞,确有其粗,而无其细。因此,是否有参考价值,请斟酌。不妥之处,烦请指示。 &&&& 甲、1958年大跃进的成绩是肯定无疑的。 &&&& 根据国家计委几个核实后的指标来看,1958年较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八点四,其中工业增长了百分之六十六点一,农副业增长了百分之二十五(粮棉增长百分之三十是肯定的),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三点五。这样的增长速度,是世界各国从未有过的。突破了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成规,特别是象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技术设备落后,通过大跃进,基本上证实了多快好省的总路线是正确的。不仅是我国伟大的成就,在社会主义阵营也将长期的起积极作用。1958年的基本建设,现在看来有些项目是过急过多了一些,分散了一部分资金,推迟了一部分必成项目,这是一个缺点。基本原因是缺乏经验,对这点体会不深,认识过迟。因此,1959年就不仅没有把步伐放慢一点,加以适当控制,而且继续大跃进,这就使不平衡现象没有得到及时调整,增加了新的暂时困难。但这些建设,终究是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在今后一两年内或者稍许长一点时间,就会逐步收到效益的。现在还有一些缺门和薄弱环节,致使生产不能成套,有些物资缺乏十分必要的储备,使发生的失调现象和出现新的不平衡就难以及时调整,这就是当前困难的所在。因此,在安排明年度(1960年)计划时,更应当放在实事求是和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加以认真考虑。对1958年和1959年上半年有些基本建设项目实在无法完成的,也必须下最大决心暂时停止。在这方面必须有所舍,才能有所取,否则严重失调现象将要延长,某些方面的被动局面难以摆脱,将妨碍今后四年赶英和超英的跃进速度。国家计委虽有安排,但因各种原因难予决断。 &&&& 1958年农村公社化,是具有伟大意义的,这不仅使我国农民将彻底摆脱穷困,而且是加速建成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的正确途径。虽然在所有制问题上,曾有一段混乱,具体工作中出现了一些缺点错误,这当然是严重的现象。但是经过武昌、郑州、上海等一系列会议,基本己经得到纠正,混乱情况基本上己经过去,己经逐步的走上按劳分配的正常轨道。 &&&& 在1958年大跃进中,解决了失业问题。在我们这样人口众多的、经济落后的国度里,能够迅速得到解决,不是小事,而是大事。 &&&& 在全民炼钢铁中,多办了一些小土高炉,浪费了一些资源(物力、财力)和人力,当然是一笔较大损失。但是得到对全国地质作了一次规模巨大的初步普查,培养了不少技术人员,广大干部在这一运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虽然付出了一笔学费(补贴二十余亿),即在这一方面也是有失有得的。 &&&& 仅从上述几点来看,成绩确是伟大的。但也有不少深刻的经验教训。认真地加以分析,是必要的有益的。 &&&&&& 乙、如何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 这次会议,到会同志都正在探讨去年以来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并且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通过这次讨论,将会使我们党的工作得到极大好处,变某些方面的被动为主动,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经济法则,使经常存在着的不平衡现象,得到及时调整,正确的认识“积极平衡”的意义。 &&&& 据我看,1958年大跃进中所出现的一些缺点错误,有一些是难以避免的。如同我们党二十多年来领导历次革命运动一样,在伟大成绩中总是有缺点的,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现时我们在建设工作中所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由于比例失调而引起各方面的紧张。就其性质看,这种情况的发展已影响到工农之间、城市各阶层之间和农民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因此也是具有政治性的,是关系到我们今后动员广大群众继续实现跃进的关键所在。 &&&& 过去一个时期工作中所出现的一些缺点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客观因素是,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不熟悉,没有完整的经验。对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体会不深,对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没有贯彻到各方面的实际工作中去。我们在处理经济建设中的问题时,总还没有象处理炮击金门、平定西藏叛乱等政治问题那样得心应手。另方面,客观形势是我国一穷(还有一部分人吃不饱饭,去年棉布平均每人还只十八尺,可缝一套单衣和两条裤衩)二白的落后状态,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现状。其次是国际形势的有利趋势。这些也是促使我们大跃进的重要因素。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适应广大人民要求,加速我们的建设工作,尽快改变我们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创造更为有利的国际局面,是完全必要的和正确的。 &&&& 过去一个时期,在我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也暴露出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这主要是: &&&& 1、浮夸风气较普遍地滋长起来。去年北戴河会议时,对粮食产量估计过大,造成了一种假象。大家都感到粮食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因此就可以腾出手来大搞工业了。在对发展钢铁的认识上,有严重的片面性,没有认真地研究炼钢、轧钢和碎石设备,煤炭、矿石、炼焦设备,坑木来源,运输能力,劳动力增加,购买力扩大,市场商品如何安排等等。总之,是没有必要的平衡计划。这些也同样是犯了不够实事求是的毛病。这恐怕是产生一系列问题的起因。浮夸风气,吹遍各地区各部门,一些不可置信的奇迹也见之于报刊,确使党的威信蒙受重大损失。当时从各方面的报告材料看,共产主义大有很快到来之势,使不少同志的脑子发起热来。在粮棉高产、钢铁加番的浪潮中,铺张浪费就随着发展起来,秋收粗糙,不计成本,把穷日子当富日子过。严重的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容易得到真实情况。直到武昌会议和今年一月省市委书记会议时,仍然没有全部弄清形势真相。产生这种浮夸风气,是有其社会原因的,值得很好的研究。这也与我们有些工作只有任务指标,而缺乏具体措施是有关系的。虽然主席在去年就己经提示全党要把冲天干劲和科学分析结合起来,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看来是没有为多数领导同志所领会,我也是不例外的。 &&&& 2、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性,使我们容易犯“左”的错误。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我和其他不少同志一样,为大跃进的成绩和群众运动的热情所迷惑,一些“左”的倾向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总想一步跨进共产主义,抢先思想一度占了上风,把党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作风置诸脑后了。在思想方法上,往往把战略性的布局和具体措施,长远性的方针和当前步骤、全体与局部、大集体与小集体等关系混淆起来。如主席提出的“少种、高产、多收”, “十五年赶上英国”等号召,都属于战略性、长远性的方针,我们则缺乏研究,不注意研究当前具体情况,把工作安排在积极而又可靠的基础上。有些指标也逐级提高,层层加码,把本来需要几年或者十几年才能达到的要求,变成一年或者几个月就要做到的指标。因此就脱离了实际,得不到群众的支持。诸如过早否定等价交换法则,过早提出吃饭不要钱,某些地区认为粮食丰产了,一度取消统销政策,提倡放开肚皮吃饭,以及某些技术不经鉴定就贸然推广,有些经济法则和科学规律轻易被否定等,都是一种“左”的倾向。在这些同志看来,只要提出政治挂帅,就可以代替一切,忘记了政治挂帅是提高劳动自觉、保证产品数量质量的提高,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加速我们的经济建设。政治挂帅不可能代替经济法则,更不可能代替经济工作中的具体措施。政治挂帅与经济工作中的确切有效措施,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重偏废。纠正这些“左”的现象,一般要比反掉右倾保守思想还要困难些,这是我们党的历史经验所证明了的。去年下半年,似乎出现了一种空气,注意了反右倾保守思想,而忽略了主观主义“左”的方面。经过去年冬郑州会议以后一系列措施,一些“左”的现象基本上纠正过来了,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这个胜利既教育了全党同志,又没有损伤同志们的积极性。 &&&& 现在对国内形势已基本上弄清楚了,特别是经过最近几次会议,党内大多数同志的认识已基本一致。目前的任务,就是全党团结一致,继续努力工作。我觉得,系统地总结一下我们去年下半年以来工作中的成绩和教训,进一步教育全党同志,甚有益处。其目的是要达到明辨是非,提高思想,一般的不去追究个人责任。反之,是不利于团结、不利于事业的。属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等问题的不熟悉方面,经过去年下半年以来的实践和探讨,有些问题是可以弄清楚的。有些问题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摸索,也是可以学会的。属于思想方法的和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已经有了这次深刻教训,使我们较易觉醒和体会了。但要彻底克服,还是要经过一番艰苦努力的。正如主席在这次会议中所指示的:“成绩伟大,问题很多,经验丰富,前途光明。”主动在我,全党团结起来,艰苦奋斗,继续跃进的条件是存在的。今年明年和今后四年计划必将胜利完成,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奋斗目标,在今后四年内可以基本实现,某些重要产品也肯定可以超过英国。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成绩和光明的前途。 &&&& 顺致 &&&& 敬礼! &&&& 彭德怀 &&&& 日,信送上去之后,彭德怀如释重负,静待毛泽东的回音。在萌生了写信的念头之后,彭德怀曾对人谈过他在写这封信前的一些考虑:他知道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对当时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左”都有觉察和担心,但他认为刘少奇不便讲;周恩来刚被批了“反冒进”不能讲;陈云、邓小平在山下没有机会讲;只有他来谈谈比较适当。他认为:“如果有意见不讲出来,那我们党还有什么战斗力!” &&&& 彭德怀估计毛泽东看完信后会找他去谈谈,或把信拿到中央常委会上议一议。但毛泽东对那封信的处理方式,完全出乎彭德怀的意料。 &&&&&&&&&&&&&&&&&&&& 第三节 “鼓咙胡”的回声 &&&&&& 1959年庐山开会时,毛泽东住的“美庐”别墅,门牌为180。彭德怀送去的信,毛泽东看后,没有立即作出评论。两天以后,7月16日,毛泽东在彭德怀信上加上《彭德怀同志意见书》的题名,并批示:“印发各同志参考。” &&&& 毛泽东对中央常委的几个同志说:“要评论这封信的性质。”并决定会议讨论的时间延长一周,并且通知留住北京的彭真、黄克诚、薄一波、安子文立即上山来参加讨论。在电话上还告诉彭真说,如果林彪身体情况允许,请他也一起上山。毛泽东要中央办公厅将会议小组重新划分,由原来按大区编配的6个小组,改为各地区穿插编配的6个小组。目的是为了各地区便于交流情况,交换意见,避免同一个地区的人谈来谈去总是一个调子,问题展不开。 &&&& 毛泽东的这一决定,使彭德怀感到十分突然。他事后在一本笔记中写道,我是给主席个人写的信,是供他参考的,怎么一下子变成了《意见书》,事先也不跟我招呼一声,就印发给大家呢?第二天上午,《彭德怀同志意见书》印发给到会人员。它象一块巨石投入本来已不很平静的湖水,激起层层波澜。原已沉寂下来的“神仙会”骤然活跃起来。人们的发言由研究《议定记录》(草稿)转向集中讨论《意见书》。有些没有讲话的人开始谈出自己对形势的看法,模糊的观点趋向明朗,会上开始有了不同意见的争论。 &&&& 从7月17日到22日,各组共讨论了6天,完全赞同或明确反对《意见书》的,只有几个人。大多数人是基本上赞同《意见书》的看法,但对其中个别问题的提法、分寸掌握和文字表达上,有些不同意见。有的认为,《意见书》对1958年“大跃进”的成绩是讲够了,但在讲如何总结经验教训时,有的话讲得重了一点。还有人说,《意见书》中“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和“大跃进”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政治性”等说法不妥,值得斟酌。赞同《意见书》的人,包括参加起草会议《议定记录》(草稿)的几位“秀才”表示,彭德怀信里的观点和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有的说:“只有彭老总才有胆量敢于这样写。”他们认为,彭德怀的信对于引导大家畅所欲言,对于打破会议的沉闷空气,把讨论继续引向深入是很有好处的。当讨论中听到有人批评信里的某些提法不妥时,有人还起来为彭德怀解释、辩护。 &&&& 关于“小资产阶级狂热性”,他们说,有的地方热得过火,有的县提出三、五天消灭文盲,两年进入共产主义等等,说它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也并不过分。 &&&& 关于“政治性”一语的提法,他们说:刮共产风,一平二调,严重影响了党与群众的关系,说它是政治性也未尝不可。过去中央转发上海市委文件的批语中,也说过市场紧张是政治问题。许多人在发言中,称赞彭德怀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而大胆直言的精神。一位省委书记说:“彭总那封信里虽然有个别地方提法需要斟酌,但信的总的精神是好的。个别字句可以不去计较,要看总的精神,我们目前需要彭总这样的精神。”一位在中央负责国防工业的领导人,在会上联系自己作检讨说:“过去一个时期经济生活上的脱节现象,不能不说己使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威信受到了些微的影响,造成一定的被动。作为高级干部,由于自己缺乏经验,头脑发热,向中央反映了一些不确切的情况和资料,以致造成这种后果,想起来感到很沉重。” &&&& 也有人基于某种经验,表示了自己的担心,悄悄对人说:“这封信可能要惹乱子!” &&&& 在为数众多的赞同的发言中,最重要的是黄克诚、周小舟和张闻天3个人的发言。 &&&& 黄克诚是7月17日早晨才到达庐山的,上山后和彭德怀共同住176号别墅。一个住东头,一个住西头。他们两人在庐山第一次见面时,彭德怀就问黄克诚,“我给主席写的信你看了吗?你觉得写得怎么样?\"&&&&&& 黄克诚坦率地说:“我看了,这信写得不怎么样。有意见可以当面说嘛,写信干什么。信里有些提法和用词也不太妥当。”在7月19日的第五小组会上,黄克诚作第一次发言。他表示同意主席对形势估计的三句话:“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光明。”他认为现在争论的主要点是中间那句话——“问题不少”。他同意《议定记录》(草稿)中所提的三条缺点。又补充了几点:第一、对农业生产成绩估计过高;第二、经济各部门比例失调;第二、1959年计划指标过大。 &&&& 他认为,作风上的主要问题是:只讲成绩,不讲缺点;讲好的高兴,讲坏的不愉快。 &&&& 工作中的缺点造成的后果是:一、紧张。粮食紧张是解放以来没有过的,基建原材料、市场副食品也紧张;二、党与群众的联系受到了影响;三、党在国际上的威信也受到影响。黄克诚在发言中没有使用“小资产阶级狂热性”“政治性”等等词句,但可以看出,他对形势总的看法和彭德怀的信是一致的。7月19日,周小舟在第二小组会议上发言。他说,庐山会议是高级干部会议,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应着重总结经验教训。他赞成刘少奇所说的“把成绩讲够,把缺点讲透”。他说,基层干部的强迫命令、浮夸作风,与我们上面的计划偏高偏大是有很大关系的。“我认为彭老总给主席的信总的精神是好的,我同意。至于某些提法、分寸、词句,我认为是可以斟酌的”。 &&&& 在赞同和支持彭德怀《意见书》的发言中,观点最鲜明,对问题分析最透彻的,要算7月21日小组会上张闻天的发言了。他的长篇发言,分作13个问题,系统地阐述了对“大跃进”以来的成绩和缺点、经验和教训的看法。自庐山会议开幕20多天来,象这样态度严肃,内容精辟,对大跃进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的发言还没有第二份。 &&&& 在谈到彭德怀的《意见书》时,他表现了毫不含糊的赞同与支持:“这份意见书提出了一些问题,中心内容是希望总结经验,本意是很好的。但是从各方面的反应看,不少同志似乎对彭德怀同志这个出发点研究不多,只注意了他这封信的一些具体说法。其实,他的信是好的,是肯定了成绩的。他说成绩是基本的。这同大家说的一样。至于个别说法,说得多一点少一点,关系就不大。”他对《意见书》中某些不大准确的提法,逐个为彭德怀作了解释。在张闻大谈的13个问题中,特别强调说,“现在的问题是要防止骄傲自满、麻痹大意的情绪。要多多地看到存在着问题的一面。有些地方发生浮肿病,死了一些人,数字虽不大,但问题是存在的。我们胜利一个接一个,胜利本身有消极面,囚为它容易使人头脑发热,骄傲自满,问题也就随着发生。这一点必须严加警惕。谦虚一点有好处。头脑冷静一点,倾听一下不同意见,苦苦想一想,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把热锅上的蚂蚁变成冷锅上的蚂蚁,否则,满足于成绩,虽然心宽体胖,却研究不了问题,接受不了教训……” &&&& 这几天,黄克诚,周小舟,张闻天的发言,还有许多人的虽然不很系统但观点鲜明的发言,都是对彭德怀《意见书》的有力支持。 &&&& 在分组讨论《意见书》的几天里,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表态,但他对各组讨论的情况一直是十分关注的。他仔细阅读会议“简报”,接连分头召见持各种不同意见的代表人物和各组组长谈话。 &&&& 鉴于有些发言中提到《意见书》中有些提法和分寸需要斟酌,彭德怀在小组会上又作了几次发言,反复说明他给主席的信,是在听到会议即将结束的消息之后仓促写成的。他申明他的信在文字上、逻辑上有不少缺点,有些提法不够准确、严密,未能充分表达他的本意,他欢迎大家对信多提意见。他说自己的信原是写给主席个人参考的,他建议会后把信收回来存档。 &&&& 对《意见书》持反对态度的人,为数不多。在7月23日毛泽东讲话以前,他们很少发言,发言也是笼统地提到彭德怀的信“不是个别词句和分寸问题” ,“是看问题的思想立场有问题”等等。但也有人明确地说彭德怀的《意见书》“刺”很多,“是影射毛主席的”;更有人加以发展和推论说,“既然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就是路线性质的问题,路线错了,就必须改换领导才能纠正错误!”&&&&&& 持反对意见的人从彭德怀的信中仔细挑“刺”,大多也无恶意,他们主观上是在忠心耿耿地维护党的利益,因为那时大家都认为并坚信,维护党的利益的最高标志就是无条件地相信毛泽东。
  &&  &&&& --
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1.151.90.88]
","ajax_st":1,"ajax_code":"0005","ajax_msg":"操作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庐山会议后的彭德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