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扩张的影响对殖民扩张的影响地区的影响

河北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论西属美洲殖民地的白银生产 姓名:曹洁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世界史 指导教师:张家唐
摘要摘要白银生产是西属美洲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不仅对西属美洲殖民地、对欧 洲旧大陆,乃至当时的世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第
一章,介绍西属美洲殖民地白银生产的背景。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商 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造成欧洲市场上交换媒介――金银贵金属的极度缺乏。在“黄金 欲”的驱使之下,哥伦布冒险远航穿越大西洋并发现新大陆。对黄金趋之若鹜的殖民者 随之而来,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了地域广大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在殖民地并没有找到令人 欣喜若狂的黄金,却发现有储量惊人的白银。于是,西班牙殖民者对其殖民地白银资源 的开发与掠夺开始了。 第二章概括了西属美洲殖民地白银生产的方法,包括开采和冶炼两部分。西班牙王 室制定了专门的采矿制度,对殖民地白银的开采、冶炼和运输进行严格管制。他们为了 提高矿区的生产力更新采矿设备,尝试先进的冶炼技术,奴役大量的印第安人做苦力挖 掘矿石。 第三章介绍了白银产量的变化。影响产量变化的因素有开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印 第安劳动力的数量变化,以及东西方贸易逆差三个方面。由于这三个因素的影响,西属 美洲殖民地的白银产量,在殖民地时期出现了较高的增长。 第四章主要介绍白银生产所带来的影响,包括对殖民地、宗主国和全世界经济三方 面的影响。矿区的繁荣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刺激了殖民地内部商品经济有所发展。白 银矿业的生产起到了联系殖民地内部各种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的中心环节作用。 西班牙 的财宝船把从美洲殖民地开采出的闪烁白银源源不断的运往西班牙宗主国, 然后流向整 个西方世界,引发了价格革命、商业革命,也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之 一。它促使国际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使世界市场从欧洲拓展到美洲、亚洲、非洲,世界 各地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关键词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白银I AbstractAbstractThe silver production is the Major pillar of the spanish colony in latinAmerica .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panish colony in latinAmerica, European and world economics In that age . The first chapter focuses on the background of silver produc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uropean capitalism, the precious metal was extreme lacking. Columbus was enticed by the &Golden desire& and passed through the Atlantic ,then discovered the New World. The colonists rushed to this new areas and Spain established a broad colony. It's disappointed to say that the Spanish haven't found the gold that making people excited but they discovered a large of silver.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method of the production in silver mine.The Spanish royal family made a special mining rule to manage the mine、smelting and the transportation .Because of improving the productive forces of the mining, they updated the equipment, tried the new technology and also enslave a lot of indians . The third chapter describes the change of the silver output .The Technical enhancement of the Mining and smelting, labor force of Indians,and the trade deficit between east and west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 of silver output.There is a high growth of silver output in colony age.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fluence of the silver production to colony、 suzerain and world economics . The prosperity of the mine lead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timulated the economy of products in colony. The silver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tracting all the economy activities in colony . The Spanish transported all the silver which comes from the Latin America colony to Spain and then to all arou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These caused a price and business revolution and made the silver mining to be the source of Primitiv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ism. It had an important affect to make the American、Asian and Africa take a part in the global market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become more frequently .The economy contact of all the world increased ever then before.KeywordsSpanishAmerica colonysilverII
序言序言15 世纪末,西班牙人为了寻求贵金属向海外拓殖。殖民者对美洲的印第安人发动 战争,征服了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使其沦为殖民地。西班牙王室为掠夺财富,采用各 种手段严格控制殖民地的事务并在当地开发银矿,把白银源源不断地运回宗主国。白银 流入欧洲增加了货币量,不仅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也导致了欧洲价格革命的发 生。 随着各国贸易的扩展, 美洲白银在世界范围内流通, 促使世界市场逐渐形成。 所以, 美洲的白银生产成为研究拉美殖民地社会经济领域内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于拉美殖民地白银生产问题的研究在我国并不多见。 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的 刘婷将安第斯地区作为拉美现代化研究对象。 她认为白银生产是殖民地美洲最重要的经 济活动之一,对该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生活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她的文章认 为,白银生产是拉美依附性现代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拉丁美洲沦为欠发达地区的 根源。 在我国出版的论著中,比较权威的有李春辉的《拉丁美洲史稿》 ,张家唐的《拉丁 美洲简史》 。李先生的《拉丁美洲史稿》 ,对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残酷剥削印第安人的 介绍比较详细。书中对拉美殖民地的矿藏的开采,有关宗主国矿业开发的政策法规,及 其剥削印第安人的徭役制度等做了论述。张先生的《拉丁美洲简史》对殖民地矿业开采 技术、白银冶炼的过程等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于拉美殖民地白银生产问题的材料, 最早来源于殖民地时期统治者的官方文件和 官员写给西班牙国王的信件,以及西班牙白人写的家信等。西班牙传教士是参与殖民战 争的急先锋,他们对当地的见闻进行详细的记录,在他们的著作中也有对白银生产的描 述。此后,欧美和拉美的学者在对殖民地社会经济的研究中,也开始关注白银矿区的一 些相关问题。 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者将眼光投向拉丁美洲,白银问题也成为一个重点 研究课题。 西方史学家在研究拉美殖民地矿业问题时, 比较关注以下几点: ①白银产量。 ②劳动制度的发展变化。③商业贸易方面,主要是白银的流通。④白银的用途,如铸造 货币或者是做成饰品等等。这一时期出版的著作研究的范围比较广泛,有的学者把白银 开采同社会经济结合到一起进行分析,有的单纯就白银的开采产量进行研究,还有的史1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学家从18、19世纪的白银矿主和商人的角度论述了当时白银矿的状况。 对于拉丁美洲白银问题的研究,很多的文章都是站在西方人的立场上,论述美洲白 银生产问题。本文力图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以西属美洲殖民地 白银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对白银矿区的发现、开采、产量及影响进行比较全面的探讨。 通过对白银生产这一侧面的研究, 来揭示西班牙宗主国对西属美洲殖民地财富的大肆掠 夺及其影响。2 第1章白银生产的历史背景第 1 章 白银生产的历史背景14、15 世纪左右,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 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达, 货币逐渐取代土地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 与封建地主阶层的理解完全不同,新兴的商人阶级认为财富不只包括土地,还包括货币 和用货币估价的商品,特别是黄金才是财富的真正象征。[1]此时,对财富的追逐促使欧 洲兴起了寻找贵金属的热潮。 造成欧洲寻金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东方的贸易逆差造成贵金属外流。 东西方 的贸易往来古已有之。 “丝绸之路”开辟以后,东西方的贸易日益加强。东方的丝绸、 瓷器和香料远销到欧洲,成为欧洲社会上层人士所享用的奢侈品,欧洲人以穿着丝绸和 使用中国的瓷器为荣。由于从东方运来的货物数量有限价格昂贵,需要用大量的贵金属 用以交换。而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社会的贵金属已经出现供不应求的趋势,可是 每年还要花费大量的金钱去购买东方的奢侈品。为了保证流通领域的供需平衡,欧洲人 需要更多的贵金属以铸造货币。然而,欧洲原有的一些矿区已经逐渐呈现出枯竭状态, 产量逐年减少,不可能再产出更多的金银。因此,要寻求黄金只能开辟新的途径,到欧 洲以外的地区去获取。[2] 正当欧洲人渴求黄金之际,14 世纪出版的《马可?波罗行记》一书给他们指明了 寻求财富之路。书中记载:“东方‘黄金遏地,香料盈野’ ,大量的金砂顺着湍急的河流 滚滚而下;还有闪光的宝石、雪白的珍珠。东方有‘天堂之城’――行在(指杭州),城 内有 1.2 万座大理石拱桥,高楼林立,帆樯如林,居民恬静,妇女娟好,浑身绫罗,遍 体锦绣。东方的大海上有 7448 个岛屿,到处弥漫着香料熏染的空气。其中一个叫希潘 戈〔日本〕 ,位于契丹(指中国)蛮子省(指南宋王朝)海岸以东约 2400 公里的海上……” 。[3]“希潘戈……的黄金要多少有多少, 简直用不完, 而且金矿又是采不尽, 挖不绝的。 ……宫殿的屋顶盖着薄金片,就象我们把铝盖在教堂的屋顶上一样。客厅的天花板也是用这 种贵重金属制做的,不少房间有用厚实而沉重的金子做的小桌子,窗户上可以看到许多 镂金饰物” [4]该书一经出版便引起巨大的轰动。一直以来欧洲人对中国的印象只有丝 。 绸和瓷器,而《马可?波罗行记》所展示出的东方文明和无尽的财富,使得欧洲人对中 国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所以欧洲人想去往东方以求发展更深层次的贸易,获取更多的3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财富。 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原来有三条:两条是海路,即由波斯湾经两河流域到地 中海东岸叙利亚一带;另一条从红海,然后由陆路到埃及亚历山大港。然而在这 两条路上,阿拉伯苏丹控制了东西方的要道,意大利商人又把持住了地中海内的 贸易,随意哄抬物价。除海路外还有一条陆路,由中亚沿里海、黑海到达小亚细 亚。15 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兴起,占领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地区, 控制住东西方间的商路要道,对过往商贾横征暴敛,百般刁难。因此,东方去往 欧洲的商路严重受阻,能够运到欧洲的商品数量明显减少。又因为运输商品的途 中关税提高使得物品的价格成倍上涨。于是西欧各国急需开辟一条新航路通往印 度和中国与亚洲国家直接从事商品贸易,所以开发新航路势在必行。 [5] 当时的欧洲流行“地圆学说”。法国的达里伊发的《世界的面貌》一书,认为陆地[6] 成圆形。 哥伦布采纳了当时的地理研究结果,认为大西洋是可以横渡的,只要沿着同一条纬度向西航行,那就能到达东方。为了实现自己的设想,哥伦布向西班牙王室提出 了航行计划, 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 西班牙位于欧洲西南部伊比利亚半岛, 东邻地中海。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加便于航海,西班牙比欧洲的其他国家更具有海外探险的优势。 15 世纪末,西班牙已经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和中央集权的过程,并且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但是由于征战损耗,它已经是债台高筑、经济困窘。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来弥补国内的 财政空缺,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海外的殖民掠夺。所以,西班牙大力支持开辟新航路 的活动。哥伦布的请求与西班牙的扩张需求不谋而合。1492 年,西班牙王室接受哥伦 布的请求,资助他进行远航探险并与之签订了《圣达菲协议》。哥伦布得到资助后便率 领船队从帕洛斯出发向西航行,10 月 12 日,船队航行到达美洲西印度群岛中的一个小 岛。这是一件人类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哥伦布完成了从西路进入太平洋世界的 最重要的一步。[7] 西班牙人为了在美洲获取财富,用暴力征服土著印第安人,使美洲沦为自己的殖民 地。殖民者到处寻找金矿,但是殖民地的金矿资源并不丰富,他们却意外的发现了储量 惊人的银矿资源。所以殖民者把重点放在了银矿的开采上。4 第2章白银矿的生产第 2 章 白银矿的生产2.1 白银矿的开采美洲殖民地的白银矿藏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和包括秘鲁、智利、玻利维亚等国家的安 第斯地区。 “大自然借第三纪的造山运动把矿产财富广布各地,从而产生了这些金属的 流动。 安第斯山脉和墨西哥山脉在第三纪上升时期, 许多地区的岩石裂缝充满金属矿物, 其中就有银矿石。由此造成的银矿脉远非都是富矿,矿脉常在很高的高原形成(例如波 托西即高达 15700 英尺)。在秘鲁和查尔卡斯,几乎所有的矿脉都位于 10000 英尺以上 的地方,在新西班牙则在 6000 到 8000 英尺之间”。[8] 殖民者广泛地开展勘探活动。1530 年首先在墨西哥城附近的苏提皮科发现了银矿。 同年,在新西班牙总督区的科利马、祖潘戈、济马潘、特万特佩克、特古西加尔巴开发 银矿。 此后开发的银矿有米却肯 (1531 年) 瓜达拉哈拉 、 (1543 年) 萨卡特卡斯 、 (1545 年)、瓜那华托(1550 年)、帕丘卡(1552 年)、松布雷雷特(1558 年)、圣巴巴拉 (1567 年)、帕拉尔(1567 年)、圣路易斯波托西(1592 年)、罗萨里奥(1650 年) 奇瓦瓦(1703 年)、博兰奥斯(1740 年)等地区,储量丰富的银矿相继被发现。而后, 在南美的许多地方发现了银矿,1538 年开发了波尔科银矿。1545 年,秘鲁总督区的上 秘鲁(今天的玻利维亚境内)的波托西,发现了蕴藏量更加惊人的银矿。还有查查波亚 斯(1550 年)、基拉科雅(1551 年)、塞罗德帕斯科(1630 年)、巴巴科亚斯(1680 年)、诺维塔(1690 年)、华尔盖奥克(1771 年)。在今秘鲁地区卡斯特罗维雷纳是[9] 而且不仅仅是波托西, 最为丰富的白银矿区。 当时在殖民地发现的是品质较好的矿藏,美洲的白银矿藏遍布大陆, 是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 丰富的白银矿成为了填补殖民者 “黄 金欲”的代替品,他们开始了对美洲白银的掠夺历程。 银矿开采的最初阶段,因为没有足够的专业人员事先探明矿区的地下矿源,所以矿 主们只能使用野蛮的开采方式。他们掘开地表土层,先开采露天矿藏和浅层矿脉。把露 天矿藏挖掘殆尽后,在顺势向更深处采掘。但并不是所有的露天矿藏下都有更多的地下 矿,所以他们的如意算盘不是每次都管用。[10]关于 19 世纪初新西班牙银矿石的开采, 德国旅行家、采矿工程师亚历山大?冯?洪堡写道:“任何人大体上看了新西班牙矿井5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作业,将吃惊地发现在美洲已经使用了三个世纪的技术仍旧处于原始时期……”。[11] 矿区里基本上都是使用 “鼠洞开采法”,“利用印第安人从已经形成的弯弯曲曲的通 道运出矿石的方法,比起开凿专门的竖井,用绞车提出矿石更加节省成本”。[12] “西班牙法律规定:殖民地的所有地下资源全部归王室所有,任何矿区都必须把矿 产品的 1/5 交给王室,另外 4/5 的产量留在私人手中” [13]也就是说,所有在殖民地发 。 现的银矿都属于宗主国所有,而且国家有权拥有 1/5 的矿产品。纵观西班牙王室对殖民 地开办矿业的矿主征收的矿业税数额呈现递减态势, 1/5 减为 1/10, 甚至减为 1/20。 由 其原因是王室为了能够攫取到更多金银,利用减少矿业税的手段刺激资金流向,对开办 新矿的矿主采取鼓励措施。在那些矿源丰富的矿区,则不允许其他矿主开采,只能由王 室直接经营。开采银矿的丰厚利润,诱使殖民地的富人们纷纷投资采矿业。为了赚取更 多的矿区使用费“国王把申请购买矿区土地的面积限制在长 110 码、宽 50 码之内,开 采价值不大的小矿场数目激增”。各地的白银矿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为了节省成本尽快 牟利,小矿主们很少会采用科学的开采技术。矿主依靠当地大量的印第安人进行劳作, 他们通过残酷奴役剥削印第安人的手段,使得矿石的产量不断提高,这也是矿主不愿意 支付高昂的价格购进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的原因。[14] 到 16 世纪后期,印第安人口越来越少,劳动力供应不足,矿主必须通过改进技术 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最重要的一项技术革新就是开凿平硐。平硐是指对矿山、矿 井等进行采掘时,直接与地面相通的水平巷道。它的作用类似立井,有主平硐、 副平硐、排水平硐和通风平硐等。这种“坑道从地面掘进,坡度小,同矿井下的横坑 道交叉。平硐更利于通风、排水、运出矿石和废弃物。一个平硐打进密集的工作区,一 举穿过几个矿井,显然是最为有利的。……在波托西山顶,……1556 年那里开始有了 一个平硐……到 16 世纪 80 年代初有 9 个平硐在工作,也同样是不足为奇的。……与波 托西同名的墨西哥矿区圣路易斯波托西,在 17 世纪初以极其出色的效益使用一个平硐 在其矿石的主要产地塞罗F圣佩F罗矿井进行开采活动。平硐到那时,已是地下坑道技 术的一个标准部分,并且到今天依然如此”。[15]为了提高产量,矿主还在新西班牙建立 矿业学校,提高矿工的素质和劳动技能,而且还邀请外国采矿专家现场考察指导生产。[16]在 18 世纪的新西班牙矿区, 新技术的使用还包括绞盘和鼓风机。“绞盘已成为排水和提出矿石的常见手段。当矿场工作区扩大的时候,绞盘的力量变得更大了。在巴伦西6 第2章白银矿的生产亚纳大竖井不少于 8 台绞盘同时进行工作。这些绞盘是由骡子或马拉动的”。[17]18 世 纪时,爆破法的出现对于矿藏的开采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更大面积的矿藏被暴露,深 地层的矿石被挖掘出来, 矿主有了更大范围的开采选择。 由于广泛的使用先进开采技术,[18] 殖民地时期的矿区规模日渐扩大。 例如在“新西班牙有 10 个最大的矿山,平均每座矿山达 1000 人,固定资产达 100 万比索。 其中墨西哥瓜那华托的巴伦西亚纳矿,于 18 世纪 90 年代曾使用 3000 人,它有 4 个矿井和许多生产管道穿过矿脉,很象一个地下城。石砌 结构的八面形中央矿井周长 32 码,井深 600 码,由 8 只骡子拉的绞车带动运输矿石。仅 矿井的切割和涂抹就耗资 100 多万比索。就劳动力和投资而言,欧洲几乎没有什么企业 可与其伦比”。[19] 在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有自己的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劳 役制度。殖民者为了役使印第安人在矿区劳动,套用印第安人当地的一种类似于奴役制 的“亚纳科纳制”,使当地人容易接受便于统治。后来又推行“委托监护制”,“委托 监护制”也叫“大授地制”,是一种封建的土地制度,这种制度是殖民者从宗主国移植 到新大陆的。 “委托监护主对于土地并不享有所有权,所有权属于西班牙国王。委托 监护主只对委托监护地范围内的土地和印第安人有‘监护’、利用和管辖之权。他有责 任使自己的委托监护地区内的印第安人认可西班牙的‘文明’和基督教福音;而印第安 人为了‘表示感谢’,应对委托监护主承担一定义务。印第安人名义上为‘自由’的人, 并被准许分到一小块不良的土地。印第安公社内部的事务,由印第安人的首领卡西克掌 管。印第安人不能离开自己的居留地。必须在委托监护地区域以内永久居住。他们每年 必须为委托监护主从事一定时期的无偿劳动,或者交付代役租”。这样,印第安人的命 运完全由土生白人贵族担任的监护主所支配, 监护主就把自己监护区内的印第安人发配 到矿区劳动。[20] 矿主为了节省开支, 主要依靠劳动者的人力来完成作业。 在极其恶劣的生产条件下, 加上高强度的劳动量,导致了大批的工人死亡。印第安工人“每天得干 12 个小时的活, 下到 420 英尺有的甚至 700 英尺深的矿井里去,那里永远是黑夜,永远需要靠烛火照明 来劳动,因为地下不通风,空气混浊污秽,上下极其危险,他们爬上来的时候都要在背 上绑着一小袋金属,需要花四五个小时一步一步走到地面,万一不小心踏空一步,就会 跃进 700 英尺的深渊;侥幸到达地面的时侯,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即或找到一个矿主7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那儿暂时栖身, 喘息一会儿, 矿主也以恶言相加, 骂他们上来得不够快, 背负得不够多, 或是找一点鸡毛蒜皮的茬儿让他再下矿去……”。[21]“死亡是他们唯一的休息。他们整 天呆在矿井中,连免费的空气也不容易享受到。绝大部分印第安人常因繁重劳动或不堪 虐待而死去,死亡率高达 4/5。由于死亡过多,尸体堆满了矿井口,啄食尸体的乌鸦往 往布满了天空。有些人工作未完即死,尸体拖出后只剩下一副骷髅”。[22]由于饥饿、劳 累和殖民者的虐待,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死去。殖民者认为把一个印第安人累死,再替 换上另一个,比花钱照顾他便宜得多。印第安劳动者用血汗和生命,填满了殖民者的钱[23] 包,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所以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于矿井,……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24]“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5]这些话彻底揭露了 殖民者侵略的罪恶。2.2白银的冶炼银极其容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银矿石的生成情况也非常复杂。 “初生的银矿石沉积在地球深处的岩石裂缝里, 叫做深成矿石或原生矿石。 这些矿石通常是硫化银。 它们可能是富矿石(例如瓜纳华托的矿石),但通常并不是富矿石;西班牙美洲多数大银 矿中心从经过富集的深成矿石取得其财富。矿石的富集由两种方法形成。第一,下降水 的作用使深成的硫化银氧化, 通常把它们变成含银量比例较高的氯化银(角银矿)。 然而, 这种由氧化作用形成的富集滞留于地下水面,因为在地下水面以下没有游离氧。但是, 富集通过第二道程序在地下水面之下继续进行。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叫做下降再 生富集,产生比深成氯化银含银量更高的硫化银。简言之,这些过程的结果,是在地下 水面上下创造出一个富矿区:在地下水面之上产生氯化银,在地下水面之下产生硫化 银”。[26]正是由于银矿石的复杂成分,导致它的冶炼过程非常的繁琐。关于白银冶炼方面的技术,印第安人早在印加帝国时期就有了记载。 “他们把铅矿 石和银矿石掺在一起,用这个方法来熔炼白银。他们把两种矿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好,装 在用泥巴做成的小炉子里,不用风箱也不用扇风,而是用铜管吹。经过多次试验矿石仍 然不能融化,印第安人就借助自然风力,但是风力太强,就会又费木炭,且矿石不易升 温;风力太弱,则火力不够,矿石不能熔化。因此,人们常常在夜间到山上或小丘上去, 按照风力的强弱来选择高低不同的山坡,以便根据各个地方受到风力的不同来进行调8 第2章白银矿的生产节,熔炼白银。有时,山坡上有 10000 甚至 12000 至 15000 个小炉子火势熊熊。在山上 进行初炼后,还要再用铜制短管进行多次提纯后,才得到白银”。[27] 最初西班牙人依赖于印第安人的炼银技术。 矿主会雇佣矿区内懂技术的印第安人提 炼白银,这些印第安人在规定工时之外可以获得额外收入来源。为了节省成本,西班牙 矿主们一直想摆脱印第安人对技术的垄断,并进行了无数次的冶炼实验。比如,他们建 造自己的熔炉来提炼白银,制造出巨大的风箱来模拟自然风向炉火吹风。还有“欧洲移 民贡献了新的熔炼技术, 这种技术主要是由福格尔金融公司在1528年派往加勒比海岛屿 和委内瑞拉的德国采矿工人传入的。这些德国工人中有一部分人迁移到了新西班牙,制 造了粉碎机和熔炼炉。主要的是卡斯蒂利亚熔炼炉。这种炉子是一个中空的直立圆柱, 约3英尺见方,4至6英尺高,用石头或土坯砌成。炉壁开有气孔,用于鼓风或者放出矿 渣和溶化的金属。用这种熔炉提炼后得到的银子通常是不纯的,含有矿石中存有的铅物 质”。所以矿主们的这些实验都失败了,虽然使用了先进的机器,却不能冶炼出高纯度 的白银,仍旧必须依赖印第安人的技术。[28] 汞齐化法是指用水银混合在白银矿粉之中,使白银与其他杂质分离开来。这种办法 是16世纪50年代,由西班牙的梅迪纳从欧洲传入新西班牙的。此后,又传到了秘鲁。汞 齐化法的过程是把“已粉碎的矿砂堆积成堆,每堆约重磅;然后每100磅矿砂 搀2.5―3磅食盐。其它的反应物也可使用。最常见的是燃烧过的黄铜矿石;每一堆添加 8-12磅。然后把装在结实的布袋中的水银挤压出来,透过布洒在矿砂上面;每堆矿砂用 水银10-12磅。最后加水,矿砂堆摊开形成延伸90英尺的糊状物。在不断搅拌的作用下, 通过化学亲和力使白银和水银相结合。在殖民时代的大部分时间里,这种搅拌工作是由 印第安人来作的;他们光着脚在泥糊糊的混合物中踩来踩去;直到18世纪80年代他们才 用骡、马代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通常是6到8个星期(然而,根据提炼技巧、环境 温度和矿石质地的差异,3个星期至5个月不等),炼银厂的监控人员用化验来确定银子 和水银已然进行了最大限度的配合; 混合物于是被铲进清洗装置――通常是一只安装有 搅棒的大木桶,搅棒由畜力或水力带动。水然后流经木桶,带走废物,沉重的汞合金则 沉淀下来。汞合金然后被装进袜状的帆布袋,拧绞布袋排出游离的水银。最后用蒸发法 把银子和水银分离: 置汞合金于金属罩或粘土罩之下, 在汞合金下面加热, 使水银汽化。 冷却罩子,使汞蒸汽在罩子内面凝结,回收水银”。[29]9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汞齐化法的出现,使矿主们更加轻松的提炼出比较高纯度的白银,也意味着矿主能 从贫矿石中以低廉的成本提炼出白银,所以殖民地炼银场的数量猛增。[30] “1600 年左 右,当时处于全盛期的波托西大约有 65 座炼银厂;新西班牙总共约有 370 座。在殖民 时期的西班牙美洲,任何时候大概都有 400 到 700 座炼银厂在工作 ”。[31]10 第3章白银产量的变化第 3 章 白银产量的变化3.1 技术改进下的产量增长殖民者初到美洲时,依靠开采露天矿和浅层矿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大量的 白银。 年,墨西哥米却肯地区首先发现了银矿,1550 年左右墨西哥地区一系 列白银矿相继被发现。“这一时期内,墨西哥提供了全世界用银总量的 1/3”。[32] 1545 年波托西地区发现了比墨西哥更大的银矿, 秘鲁的白银产量从 16 世纪 40 年代的每年产 量 47 百万马拉维迪,增长至 1580 年的 2668.1 百万马拉维迪。[33]因为殖民者自己试验的白银熔炼技术未获得成功,而汞齐化法又未得到普及,所以 这一时期里殖民者依赖印第安人的开采及冶炼方法进行作业, 使用的是印第安人的土著 方法熔炼白银。以秘鲁为例, “从
年秘鲁白银产量在 4371 百万马拉维迪;
年,产量在 3050 百万马拉维迪; 年,产量在 1439 百万马拉维迪;
年, 产量在 2224 百万马拉维迪;
年, 产量在 2106 百万马拉维迪” 。 可以看出,这时期的白银产量是在逐渐减少的。这是因为土著的熔炼方法不能完全彻底 地提炼出矿石中的银,所以必须使用成色非常好的富矿石作原料。但是,由于竭泽而渔 的开采使得可以供熔炼法使用的矿石产量逐年减少,因此白银产量就出现了下降趋势。[34]16 世纪 50 年代,汞齐化法传入美洲。这种炼银方法可以从贫矿石中提炼出纯度较 高的白银,所以在殖民地受到极大地欢迎并广泛使用。但是,由于当时的美洲大陆还没 有发现水银矿,所以殖民地的白银矿主必须从宗主国进口汞。 年进口汞的数 量为 890 夸特, 年为 3000 夸特,自 1562 年开始西班牙水银出口量猛增。水 银很昂贵,100 磅水银的价格在 30、40,甚至 60 杜卡特。这样宗主国从汞出口中获得 巨额利润,而矿主们则要花费更多的金钱用于购买水银。这就促使殖民者在美洲新大陆 寻找汞矿,1563 年在秘鲁的万卡维利卡附近找到了朱砂矿,并在圣巴腊矿井开始采掘。 万卡维利卡汞矿产量不断增加, 年为 2000 夸特,1581 年为 8000 夸特,1582 年为 13600 夸特, 年为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万卡维利卡每年提供拉美平均 所用 363 吨汞的 215 吨。万卡维利卡的水银矿“在殖民统治时期中的 245 年间,其总产11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值达 1 亿英镑,成为秘鲁经济的第二大支柱(第一大支柱为银)”。[35]于是,在殖民地的 矿区里汞齐化法得到普及。“从 16 世纪后半期开始,新大陆的西班牙殖民地生产的白 银突然增加。由于利用汞银混合物提炼白银的新方法的使用,从银矿石中提取的白银比[36] 率急剧增加,从大约 30%到 70%”。 在此期间,西班牙从美洲殖民地运回的白银数量就可以证明。 年西班牙运回白银总量为 1118592 公斤; 年,达到 2103027 公斤,将近是上一个时期的两倍; 年,运回白银 2702626 公斤;从 这以后,运回的白银数量基本与往年持平, 年,2213631 公斤; 年,2192255 公斤。“1560 年,新西班牙生产白银
比索”。[37]秘鲁的白银产 量也可以说明广泛使用汞齐化法的明显效果。 “秘鲁的白银产量
年, 1748 在 百万马拉维迪,可是在
年,产量一下子提高了 6 倍,达到 7930 百万马拉维 迪。在
年,白银产量达 12218 百万马拉维迪,几乎是上一个时期的两倍。
年,产量达到 14463 百万马拉维迪,一直到 1600 年都保持在一个高水平的 产量上”。[38] “从
年,波托西大概生产了西班牙美洲全部白银的一半”。[39]可见,汞齐化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矿石的使用率,是产量获得巨大提升的重要原因。 18 世纪爆破法的出现,使殖民地的白银产量又有了一定幅度的增长。由于炸药的使用,更深层次的矿脉被发掘,“爆破法是生产工艺的一个已知的重大革新,有助于提 高产量的是井下工作区的面积的日益扩大和工作秩序的日益井井有条”。[40]这一时期殖 民地白银总产量是呈逐渐递增趋势的, 年,白银产量是 355600 公斤;
年,略微增长是 431200 公斤; 年,533145 公斤; 年, 652740 公斤; 年,879000 公斤。只有到了 18 世纪最后的 20 年,白银的产 量才有了稍高的增长,整个 18 世纪白银产量都保持着缓慢的增长状态。3.2印第安劳动力影响下的白银产量西班牙殖民者除了采用先进技术来提高产量这一手段之外, 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驱使大量的印第安人到矿区劳动。 但是由于恶劣的生产条件以及殖民者对印第安人惨无人道 的压榨,使得土著人口锐减,“委托监护制”下的印第安人也不能满足矿区对劳动力的 需求。[41]一时间,由于劳动力奇缺,造成矿业开采的停滞不前,白银矿减产就不足为奇 了。17 世纪由美洲殖民地运输到宗主国的白银量就可以说明问题, 年,输出 白银 2145339 公斤; 年产量开始明显减少,只有 1396759 公斤;12 第3章白银产量的变化年,1056430 公斤; 年,白银产量更是锐减至 443256 公斤。这段时间的白银 产量是呈很明显的下降趋势的,17 世纪 50 年代的产量比上个时期的一半还少。 白银矿主们为了提高生产率,首先革新开采技术,在矿区使用了平硐。 “平硐可以 用来把几个工作区合并成较大的体系。到 17 世纪中叶,矿主开始进行这种合并,购买 邻近的矿区土地,用平硐和水平巷道把它们连结起来。这种一体化工作区的规模与时俱 增” [42]由于可以挖掘更大范围的矿区,矿主们需要更多的劳动力。为了尽快解决这个 。 问题,殖民者在印第安人中推行“米达制”“米达制”意为“轮班制” 。 ,源自印第安人 的克丘亚语, 是在印加帝国时期就存在的一种征调性劳动。 在劳动力出现大规模缺口时, 矿主也会采用具有雇佣性质的方式,招募工人补充自己的矿工队伍。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的地主圈占了大片土地,造成许多土著居民和其他种族的人失去自己的土地等生产资 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为生。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雇佣劳 动制。[43] “在 1603 年的时候,矿工中有 4780 人是服‘米达制’的印第安人,另外还 有 5600 人是合同工。合同工的待遇较高,日工资 7 雷阿尔,服米达制劳役者也有工资, 日工资为 4 雷阿尔”。 “18 世纪下半叶,墨西哥的矿工全部是自由劳动者,矿工可以选 择自由受雇或拒雇”。[44]自由雇工的出现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美洲的白银矿藏大部 分都是品质较好的,在更新生产技术,保证劳动力充足的条件下必定会促进白银产量的 提高。3.3东西方贸易逆差引起的白银产量变化在欧亚贸易中,白银绝大部分流入了中国。当时中国的“纯银和纯金的比率仅为10 比 1,至多是 12 比 1,而在欧洲则在 14 或 15 比 1,西班牙是 13 比 1”。“中国是一 个比欧洲任何地区更为富裕的国家,中国和欧洲的生活资料的价格差别非常大。黄金和 白银在最富的国家自然具有最大的价值”。[45]白银在中国的购买力要比在欧洲大得多, 所以欧洲人把从美洲殖民地攫取来的白银用于与中国交换廉价的产品。“从 1545 年到 1800 年,美洲出产了 13.3 万吨白银,其中大约 75%,即 10 万吨输出到欧洲。而欧洲输 入的白银有 32%(即美洲总产量的 24%),即 3.2 万吨输出到亚洲。……在 17 世纪和 18 世纪,美洲生产的白银大约有 70%输入到欧洲,其中 40%又转运到亚洲”。[46]西班牙占 领了菲律宾之后,便把它作为与中国贸易的踏板。“在 1800 年以前的两个半世纪里,13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可能通过马尼拉获得了 10000 吨甚至更多的白银,从 16 世纪中期到 17 世纪中期, 中国占有了世界白银产量的 1/4 到 1/3”。[47] “中国从 16 世纪开始吸收来自新大陆的白银,18 世纪初白银在中国作为一种纳税 的手段,同时是大额贸易的支付手段。白银在中央政府的财政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可以 部分地说明中国经济何以吸收如此大量的白银的原因” [48]中国的白银产量并不很丰富, 。 当时的明王朝社会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对贵金属的需求量很大,加之中国的白 银和黄金比又低于欧洲,所以,贸易中白银自然流向了东方。白银的流失引起宗主国的 恐慌,“金银的外流成了欧洲政治家心目中深恶痛绝的事。1593 年西班牙议会在给菲 力二世的报告中,以西班牙的观点鲜明地表达了这种看法。报告中说:‘瓦利阿多里德 的会议于 1586 年请求陛下不准蜡烛、玻璃器皿、珠宝、小刀等一类物品再输入西班牙 王国;这些来自国外的对人们生活不必要的东西要用金银去交换,就象西班牙人是印第 安人似的……我们缺乏货币的一般原因在于这个王国过多地消费了外国商品, 阻止了不 少金银的流入,那证明对我们是不利的。要是不输入那些不实用的商品的话,这些金银 本来是会替代玩具而流入的……’”。[49] 西班牙殖民者不得不想方设法的增加金银储 量,以弥补空缺。最直接的一个办法就是从殖民地开采更多的白银。16 世纪下半期, 殖民地广泛使用汞齐化法促使白银产量猛增, 但同时期由菲律宾转运到中国的白银数量 也大大提高。“从
年,白银输入量为 28.5 万两; 年,88.9 万两;
年,18.5 万两; 年,104.1 万两; 年,103.7 万两;
年,90.1 万两; 年,139.8 万两; 年,68.8 万两”。[50]也就是说,殖民者费尽心力增加产量从美洲掠攫取来的白银,最终还是与之前一样流入了中国。 东西方贸易的不平衡, 迫使欧洲通过在殖民地增加白银产量来平衡贸易逆差, 从而导致殖民地白银产量不断增加。[51]14 第4章白银生产的影响第 4 章 白银生产的影响4.1 白银生产对殖民地的影响在白银的诱惑下,越来越多的西班牙人来到美洲。西班牙人的饮食是以小麦、橄榄 油、葡萄酒、牛羊肉以及蜂蜜和甜食为基础的,他们不习惯美洲的饮食。所以在殖民地 初期,宗主国向新大陆派遣的船只都装运种子、植物和家畜以满足西班牙人生活消费的 需要。 西班牙人在美洲的土地上开始种植适合自己食用的作物, 驯养旧大陆带来的牲畜。 西班牙殖民者甚至要求印第安人以实物交纳人头税, 而这些实物指的就是小麦和其他原 本生长在欧洲后来移植到拉美的农作物。 印第安人把自己土地上的传统作物铲除重新种 植小麦。可是,由于没有种植经验,小麦等欧洲作物的产量远远低于本土作物的产量。 所以,为了交纳人头税,印第安人只能开垦更多土地种植欧洲作物。由此产生的结果就 是印第安人传统的作物产量减少,他们接受小麦作为口粮的一部分,接受西方的食品逐 渐改变了饮食习惯。[52] 殖民地的畜牧业通过与旧大陆的同化,也有了飞速的发展。美洲原来除了羊驼外, 没有牛、马、羊等动物,后来殖民者把这些家畜带到美洲进行饲养繁殖。绵羊与美洲的 羊驼相似很快被印第安人接受;牛在草肥水美的美洲草原迅速繁殖;印第安人把马作为 放牧的坐骑,马的奔跑速度快,而且耐力好,印第安人可以去更远的地方放牧。家畜种 类的增多,使印第安人的餐桌上多了牛、羊肉这一类肉食,丰富了他们的饮食结构。[53]在殖民地发现的矿源数量不断的增多,宗主国对其投入了人力物力进行开发。随着 矿业的发展和矿区的繁荣,聚集的人口也越来越多,促进了殖民地社会需求量的增加。 而由于不同地区生产的差异,地区间的贸易交换逐渐增多。例如波托西,原本是荒凉的 山区在很短时间内聚集了几万人。由于人口数量的激增,出现了对食物、水和服装等生 活必需品以及对建筑材料的大量需求。围绕波托西这个消费中心,周围的乡村地区建成 为矿区提供产品的生产基地。比如,周围的村镇种植谷物供矿区食用,饲养牲畜为运输 白银提供驮畜等等。这是因为波托西处于山区的地理位置,土地荒凉所以不适宜种植粮 食。 因此, 它周围的地区便成了它的粮仓。 秘鲁的利马也是由银矿生产发展起来的城市。 作为消费中心,它的需求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利马北部的地区是赤道气候,15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雨量充沛,温度和季节差异很小,优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使之成为非常利于种植作物 的农场,主要出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为利马提供小麦、玉米和牲畜的饲料。这个地区生 产的产品除供应利马外,还被运到墨西哥和波托西等大的消费中心进行交换和贸易。地 区间生产的差异性,导致它们之间产生了商品贸易交换的需要。[54]“新西班牙的玉米、龙舌兰种植业随即发展了起来,专门为市场提供粮食和龙舌兰酒。而今阿根廷西北部地 区、智利和秘鲁则为波托西银矿区生产小麦、种植葡萄和棉花、饲养骡马。畜牧业的大 发展就是因为殖民地内部的市场,需要大量的驮畜用于交通运输。美洲殖民地的商业活 动存在于殖民地各地区之间,调节着各地区的工农业产品的流通。殖民地各地区互为市 场,供其所需。阿根廷向巴西、古巴提供腌牛肉;委内瑞拉向墨西哥运销可可、烟草; 巴拉圭的马黛茶销至智利、阿根廷;智利向秘鲁市场销售小麦;阿根廷向上秘鲁供应驮 畜、布匹、葡萄酒;墨西哥向哥伦比亚、秘鲁等地运销面粉、蔗糖、皮革、棉花等商品” ,[55]商品的交换使殖民地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虽然殖民地内部的手工业生产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但是由于殖民地的对外贸易受宗主国贸易垄断政策的控制,其内部的产品无法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西班牙王室成立了 统治的中心机构――“贸易署” 。贸易署是专门负责为与殖民地进行贸易的船只办理许 可证的机构,它还负责征收捐税、处理殖民地的所有事务等。由于西班牙宗主国禁止殖 民地直接与外国通商,所以商人必须在贸易署办理特许状得到批准后,才能从事贸易活 动。而且商船必须在西班牙指定的港口出航、靠岸,经过验货、纳税后,才可以装船或 卸货。对走私和外国商船一经发现,船上货物将被全部没收,船员将被判处无期徒刑。 宗主国规定,殖民地的对外贸易必须是由西班牙的港口完成,还制定了双船队制,把殖 民地的贸易控制在自己手中。[56]西班牙在“1543年,正式采用“双船队制” ,并用军舰护航, 所有开往美洲的船只都要组织起来, 分为两个船队。 第一个船队在四五月间起航, 开往维拉克鲁斯,途中在波多黎各、海地、古巴停靠,所载的货物运往墨西哥、中美洲 和加勒比海各岛屿。第二个船队在八九月间起航,到达南美北部海岸加塔赫纳停泊一段 时间以后,再驶往贝略港。两个船队在殖民地指定港口卸货并装上回航的货物后,要在 哈瓦那会齐。次年3月,两个船队一起回到西班牙。这种制度约维持了两个世纪” 。这种 垄断贸易利润极其丰厚,有些商人在一次单程航运中所得利润极高。起初,殖民地出口 的基本是贵金属,但是随着殖民地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对外贸易的内容有了很大的变16 第4章白银生产的影响化。宗主国进口欧洲的工业品,如呢绒、武器、丝绸、玻璃、瓷器等等,然后把这些出 口到殖民地,而殖民地输出本土出产的贵金属、蔗糖、棉花、烟草等农产品。即便是从 宗主国间接的进出口货物,殖民地与外界的贸易也有所加强。[57] 美洲白银为殖民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更为商业贸易的往来提供了充足的资 金。美洲殖民地的银矿主和白银商人成为了商业资本的主要持有者。[58] “18 世纪后, 银矿主和白银商人试图建立信贷机构。1752 年,波托西信贷机构的活动超出了单纯的 贷款范围。开始从生产者那里购买白银铸造货币。18 世纪末,西班牙国王在秘鲁和墨 西哥建立了矿业同业工会。这些工会被指定向生产者出借资金” 。[59]“殖民地的地方性的商业也很活跃。通过各个层次的商业活动,促使在殖民地产生出了一大批商人,培育 出了一个商业资产阶级。这些商人拥有的财富是矿主和庄园主的信贷来源之一;而实际 上,他们本人往往就是庄园主、矿主或者是牧场主” [60] 。 随着大量白银矿藏的发现,更多的西班牙人由宗主国迁移到美洲大陆。他们成为了 殖民地社会的上层,很多人成为白银矿主。这些矿主在采矿的过程中积累了大批的资本 成为富翁。 “到 17 世纪 40 年代前后,波托西的一些大矿场主在女儿结婚时,妆奁很少在 50 万比索以下” “有一个土生白人矿场主,为了迎接新总督来利马,竟用金子铺了一 , 个十字路口” [61]但是这些富翁不仅仅把财产用于奢侈浪费,也用于投资矿区建设扩大 。 生产。 批发商往往把资金借给矿主用以租用大地产主的土地,矿主利用印第安人、 “ 黑人、 某些白人进行开采” [62]白银生意利润巨大,殖民地的白银商人的势力不可小觑。 。 “在利 马,有些富有商人的家产达到上百万比索以上,很多商人拥有 50 万比索,更多的商人 拥有 10 万比索。这些富人中很少有人经营零售店,他们将资金投到海外市场,比如西 班牙、墨西哥和其他地区。他们中有些人还专门从事与中国的贸易。许多商人拥有因地 产带来的收入” [63]这些矿主和商人成为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中的重要部门的 。 大权依旧被他们所掌握,尤其是作为财政收入重要来源的商业更是被他们垄断。而殖民 地内部的商业又是以白银贸易为主体的,所以白银矿主和白银商人的社会地位是很高 的。[64] 由于殖民者大量地屠杀印第安人,致使劳动力数量急剧减少。所以,宗主国从非洲 运输黑人奴隶进行补充。黑人奴隶被广泛的应用于矿山和种植园。在西班牙人社会中, 黑人奴隶在矿区中的境况与印第安人同样凄惨。17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人口的增加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到 1548 年,从墨西哥高原往南远到智利, 西班牙在沿海和内地都建立了城市控制中心。 它们中的许多是人们熟悉的现代国家的首 都:墨西哥城、巴拿马城、波哥大、基多、利马、拉巴斯、亚松森、圣地亚哥。加拉加 斯建于 1567 年,而布宜诺斯艾利斯经过 1535 年到 1541 年的短期殖民以后,在 1580 年 永久地建立起来”。[65]“西班牙人占领和改建了印卡首府库斯科,却将自己的首府建于 海滨的利马。与此同时,远在高原之上的波托西采矿业的繁荣,使该城人口大大超过其 墨西哥的城市。到 1557 年,即发现银矿的 12 年以后,该城就有了 12000 名西班牙人; 到 1572 年,各种族人口上升到 12 万人,到 1610 年,即衰落的前夕,人口达到 16 万。[66] 这个数字如果准确,波托西就成了这个半球最大的城市”。 布宜诺斯艾利斯作为内地通向海洋的一个港口,随着殖民地对外贸易量的增加,其规模也逐渐扩大,人口数量的 增多就是证据,“1740 年以后的一个世纪里,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居民从 11000 人增加 到 65000 人”。[67] 西方殖民者对财富的欲望促使他们开辟了美洲殖民地并带来大量的移民建立城市, 殖民地出现了多种族聚居的情况。长期的共同生活、发展和融合,使殖民地内的多种族 人民形成了共同的心理和文化,使得他们有别于宗主国,这也是后来殖民地独立的原因 之一。4.2白银对宗主国的影响殖民征服之后,宗主国在美洲大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殖民机构对美洲的政治、经济进行统治,把美洲纳入自己的殖民体系之中并大肆对其进行掠夺,把美洲白银源源不断 地运回宗主国。 “整个殖民地期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从美洲榨取了1亿公斤白银” 。[68]由于大量白银的涌入,西班牙国内的社会经济也曾经一度呈现出繁荣的局面,资 本主义萌芽也已出现。 “16世纪的前半期,西班牙的呢绒、丝绸、制革、武器和造船业 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毛纺织业的中心塞维利亚有作坊16000千家、纺织工人达13万 人;托菜多有织丝作坊3000家、从业工匠30000人,沿海的许多城市很快发展为通商大 埠。拥有大商船致以千计,来往频繁。当时这些工业部门的资本主义因素有了―定的发 展” [69] 。 国势的日渐强盛,使西班牙的统治者妄自尊大,开始扩充军队为称霸欧洲发 动无休止的战争。查理五世在位期间“仅西班牙在佛兰德的部队就有 86000 人。半18 第4章白银生产的影响个世纪后,菲利普四世骄傲地宣布,他指挥的武装部队在 1625 年已达到 300000 人。在 所有这些军队中,实际人数的增长是在步兵方面,特别是长枪手。……在海军方面,菲 利普二世时,他已拥有 146 艘大帆船。庞大的军队助长了西班牙的嚣张气焰,国王们开 始四处征战。1536 年到 1537 年,查理五世皇帝仅仅在伦巴第就动用了 60000 人去防守 他刚刚征服的米兰和入侵法国的普罗旺斯。1552 年,查理五世在各条战线上――意大 利、德国、荷兰、西班牙、大西洋和地中海――同时受到攻击,于是他在德国和荷兰出 动了 109000 人,在伦巴第出动了 24000 人,在西西里、那不勒斯和西班牙出动了更多 的部队”。[70]查理五世之子菲利普二世也是一个战争狂。自 1567 年开始出兵尼德兰镇 压革命开始,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一直打了 40 多年;1571 年,他又同土耳其进行战 争;1580 年又派兵入侵葡萄牙;1588 年派出“无敌舰队”远征英国。“16 世纪中期, 西班牙帝国达到了自己的鼎盛时期。这时,它的领土在欧洲大陆上从三面把法国包围起 来,经伊比利亚半岛向地中海和大西洋上的岛屿延伸。在大西洋的对面,统治着除巴西 之外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在太平洋上它统治着菲律宾群岛。这个殖民帝国在其全盛时期 领土面积达到了 1054 万平方公里,超过古代罗马帝国的两倍,是近代西方国家建立起 来的第一个最大的殖民国家”。[71] 为支持庞大的军队开销,西班牙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即使从殖民地运来的白银再多 也不能填补财政漏洞。 “镇压尼德兰革命的西班牙军队数量庞大,几十年间每年都要花 掉西班牙政府总收入的 1/4, 即使如此皇帝还是难以按时发军饷, 甚至导致了军队哗变。 西班牙从美洲矿山得到的巨额收入与皇帝的军队花费比起来,只是一个不太大的数字。 16 世纪 40 年代,美洲来的收入大约是 20 万金币,到 80 年代,达到了 200 万金币,但 仅建造无敌舰队的费用就高达 1000 万金币,而这 1000 万金币在 1588 年的几天时间内 就打了水漂。查理五世在位期间从未还清过债务。16 世纪 40 年代,他发动了对阿尔及 尔、法国和德国的新教徒的战争,结果发现自己的所有收入都不够开支,而且连未来的 税收都抵押给了银行。于是只好采取饮鸩止渴的办法,没收从美洲运回西班牙的金银, 夺取西班牙的所有硬币,以支撑战争。但这样还是不够开支,仅 1552 年的梅斯之战, 就花费了 250 万金币,约相当于当时每年从美洲得到的正常收入的 10 倍。皇帝只好再 借新债,但欧洲的银行家们提出的借债条件一次比一次苛刻。由此又引起恶性循环,即19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借债越多,利息越高,正常收入中用于偿还借款利息的也越来越多。1556 年他退位时, 留给菲利普二世的国债竞高达 2000 万金币”。[72] 美洲白银运到欧洲后,使市场上的贵金属的使用量超过了需求量,从而导致白银价 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这种现象被称为“价格革命”。价格革命波及到整 个西欧国家,例如,法国物价上升了两倍半;而英国比原来的物价水平上涨了三倍。对 西班牙的影响则首当其冲,“16 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涨了 4 倍多,谷价上涨 5 倍”。[73] 由于价格革命的影响,导致西班牙的物价要远远高于英、法等国。西班牙人不再愿 意把资金投入到工业生产上,致使本国的工业萧条。西班牙只好把从殖民地送来的“订 单”转手让给了西欧其他国家,从西欧购买手工业品,把英国等手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当[74] 成了自己的生产基地。 “17 世纪末, 西班牙运往美洲殖民地的货物总值 5100 万到 5300万埃斯库多,其中 25%属法国、22%属意大利、20%属荷兰、10%属英国、10%属佛 兰德、8%属汉堡,只有 5%属西班牙”。[75]这些货物的支付手段都是从美洲殖民地掠 夺来的金、银贵金属。西欧通过接受西班牙的“订单”,间接的从美洲殖民地获取了大 量的白银。以上的情况指的是合法的贸易往来,没有涵盖海盗和走私的情况。而实际上 走私摆脱了西班牙宗主国的控制,把美洲金银输送到欧洲各国,利润空间更大,直接促 进了欧洲工业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76] “布罗代尔和斯普纳曾估计,1500 年时,欧洲 有大约 3600 吨黄金存量和 37000 吨白银存量。雷乔杜里和哈比布低估了这些数字,认 为在 1500 年时整个旧世界有 3600 吨黄金和 35000 吨白银。当美洲殖民地开辟以后,白 银源源不断的运往欧洲,为旧大陆的资本积累添砖加瓦。美洲在 16 世纪生产了 17000 吨白银, 几乎都运到欧洲。 世纪和 18 世纪分别生产了 37000 吨和 75000 吨, 17 各有 27000 吨和 54000 吨运到欧洲,两个世纪合计 81000 吨”。[77]美洲金银通过贸易往来流入了英 法等工业发展水平较成熟的国家。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欧洲以外直接靠掠夺、奴役和 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78]这样,西班牙为满 足本国和美洲殖民地的需要只好依赖于欧洲的工业品, 也就意味着西班牙失去了发展工 业的好机会。 西班牙人手里有美洲的银矿做后盾便忘乎所以, 把精力放在了奢侈浪费上而无心生 产,甚至还以此为豪。“1675 年,一位西班牙人还很得意地夸耀整个世界在为他们而20 第4章白银生产的影响工作的情况:‘让伦敦满意地生产纤维吧,让荷兰满意地生产条纹布吧,让佛罗伦萨满 意地生产衣服吧,让西印度群岛生产海狸皮和驮马吧,让米兰满意地生产织锦吧,让意 大利和佛兰德生产它们的亚麻布吧,我们的资本会满足他们的’。惟一可以证明的是, 所有的国家都在为马德里训练熟练工人, 而马德里是所有议会的女王, 整个世界服侍她, 而她毋需为任何人服务”。1690 年至 1691 年间驻马德里的摩洛哥大使讲道:“今天, 在基督教诸国中,西班牙人财富最多、收入最高。但是对奢华的热衷和文明的舒适征服 了他们。你很少发现西班牙人像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热那亚人那样为从事商业奔 走海外。类似地,这个国家蔑视社会下层和普通民众从事的手工艺行业,它自视比其他 基督教国家高出一等。所以其国内的手工业被其他国家的手工业者瓜分了。热那亚人在 西班牙掌握了食品、羊毛、丝、铁的交易的垄断权。金融业一般掌握在德国的富格尔家 族和热那亚的金融家手中。皇帝总是把征税权出租给这些外国人。有大量的外国人在西 班牙干活,法国人特别多。有人讲到,在纳瓦拉和阿拉贡,大部分的葡萄园主、农民、 木匠、泥瓦匠、旋工、大车工、制绳工、石匠等都是法国人。17 世纪中,仅在马德里 就有 40000 外国人从事各种产业”。[79] 美洲的金银没有转化为资本,其中相当一部分被王室与贵族挥霍浪费了,使西班牙 的工业只能走向衰落, 国内生产日渐凋敝。 “17 世纪 20 年代, 仅萨拉戈萨一地即有 1.2 万台织机停产”。[80]西班牙的衰落是从美洲白银登陆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价格革命中最大的受益者是按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农牧场的新贵族,而那些收取封建性质地租 的地主的经济地位却下降了。物价上涨首先影响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由于手中的货币 购买的生活用品的数量大大减少,破产和饥饿随处可见,西班牙呈现出萧条景象。但影 响更大的是西班牙的生产业。西班牙生产出的工业品价格要比欧洲其他国家贵的多,在 国际市场上根本不具备竞争力。因此西班牙商品全面失去在欧洲北部的市场,甚至失去 本国市场。这样,西班牙为满足本国和美洲殖民地的需要不得不更加依赖于欧洲的工业 品,也就意味着西班牙不可避免的衰落了。[81] 英、法等国家的工场手工业,却因从西班牙手中接过的美洲市场的“订单”逐渐增 多而蓬勃发展。 “当时已经出现雇用几百人的手工工场。18世纪,大型的手工工场发展 更为迅速。1763年,英国一家大尼绒工场有600台织机。18世纪中叶,金属加工所用的 锤已有500余种,制针劳动已分解成18种不同作业流程。法国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21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虽不如英国那样迅速,但在进入18世纪之后,由于市场需求的推动,手工工场在数量和 生产技术方面均有显著的提高, 雇用千人以至几千人的大型工场开始出现” [82]亚当? 。 斯 密对于这一现象做出过解释,正是因为美洲市场的形成,欧洲的工场手工业“就有机会 实行新的分工和提供新的技术,而在以前通商范围狭隘,大部分产品缺少市场的时候, 这是绝不会有的现象” [83]欧美贸易往来的加强也促使欧洲沿海一些港口城市的兴起和 。 发展。 “英国的利物浦,在17世纪末还是个不为人知的小镇。当时名城布里斯托尔上缴 的船税高达0.2万英镑,而利物浦上缴的船税却只有15英磅,到1785年,它的实际税额 已高达64.8万英镑,从而一跃成为世界名城” 。[84]对于英、法等工场手工业发达的欧洲国家来说,满足美洲市场的需求,是其资本主 义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以及欧洲国家瓜分世界、争夺市场奠定 了基础。[8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述了殖民主义的恶劣行径“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 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 [86] 。 16 世纪开始,西欧等国家对西班牙的海外贸易进行蚕食。西班牙实行的“双船队 制”保护了宗主国的利益,但是限制住了西欧与美洲殖民地这个大市场的贸易往来。所 以,在大西洋上西欧的走私活动十分猖獗。到 l 7 世纪的时候,走私形成了体系,欧洲 的商人同西班牙美洲的关税吏、参议官和总督等互相勾结,进行向美洲殖民地的走私活 动。在菲利普二世统治时期,美洲殖民地进口的产品中有 9/10 是来自西班牙以外的国 家。[87]到了 16 世纪末 17 世纪初,西欧等国家已经开始分割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西 班牙仅
年间,就有近 500 艘驶向葡萄牙港口的船只在途中遭到袭击或受到 威胁。英国 1623 年在圣基茨登陆,两年后又在巴巴多斯登陆。这时法国人也来到了圣 基茨, 这两个国家自行分割了这个岛屿。 这时, 英国的议会决定设立西印度公司。 从此, 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纷纷占领了西印度群岛上的一些肥沃的岛屿,把它们作为招钱 树。比如,牙买加成了英国甘蔗种植园的中心。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当时西班牙人尚未 正式占领的北美洲活动,先后在那儿建立了一块块殖民地。通过这些在加勒比海和在北 美的跳板,他们不断向西属美洲渗透,特别是商业和经济上的渗透,通过这种渗透及在 大西洋上开展三角贸易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88] 此时的西班牙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抵抗外来的威胁了。 在西班牙发动的一系列的 战争中,代价最惨重的就是“无敌舰队”远征英国。菲力浦二世为了加强西班牙的海上22 第4章白银生产的影响霸权,于 1587 年 7 月派遣“无故舰队”进攻英国。可是英国海军在“无敌舰队”还没 有出海之时就把它打败了。7 月下旬英国海军又在英伦海峡重创“无敌舰队” 。自此之 后,西班牙一蹶不振。 拉丁美洲殖民地白银的输入,极大地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资本主义兴起 阶段,正是原始积累的时期,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资金来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的需 求。美洲作为欧洲资本家的财富源泉,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可以说,如果没有新大陆 的资源做后盾,欧洲的资本主义就不可能顺利发展。而宗主国西班牙的经济没有得到快 速发展, 根本原因是封建生产方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 尤其是从 “无敌舰队” 被打败后, 西班牙就长期处于下降的趋势中,国民经济的发展落后于欧洲的英法等国,国际地位每 况愈下,西班牙从世界头等强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4.3美洲白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新航路开通之后,世界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各国与各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加强,整个世界日益联 系为一个紧密的整体,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在此过程中, 美洲白银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 促进了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自从美洲殖民地的银矿得到开采之后,美洲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的白银数量不断增 加,“从 1493 年到 1800 年世界白银产量的 85%……来自于美洲。美洲白银在 16 世纪 给世界白银存量增加了 17000 吨,或者说增加了一半,到 1700 年在新的基数上又增加 了 80%,即 42000 吨,到 1800 年又增加了近 80%,即 74000 吨。世界白银存量从 1500 年的大约 35000 吨增加到 1800 年的 168000 吨,几乎增加了 4 倍”。[89] 美洲白银的出现满足了世界贸易需求, 从殖民地产出的白银几乎悉数都被殖民者运 回了欧洲,并通过贸易流散到世界各地。“根据巴雷特的估计,美洲的白银产量迅速增 长,16 世纪总计约为 17000 吨,平均年产量为 170 吨。17 世纪平均年产量上升到 420 吨。总产量为 42000 吨,其中大约 31000 吨输入到欧洲,公共帐户占大约 1/4,私人帐 户占 3/4。欧洲又把 40%,即 12000 吨以上的白银运到亚洲,其中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 国东印度公司分别直接输送了 4000 吨到 5000 吨。此外,还有 6000 吨输出到波罗的海 地区,有 5000 吨输出到黎凡特,这两个地区留下一部分后把另外一部分继续向东输出23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到亚洲。18 世纪,美洲白银总产量为 74000 吨,平均年产量为 740 吨。其中 52000 吨 输入到欧洲,另外 40%,即 20000 吨以上运到亚洲”。[90] 美洲白银的大量输入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 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日益扩大的殖民地为产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销售市 场,但殖民地也要求欧洲的手工工场能够生产出更多的商品以满足需求,然而落后的手 工生产方式逐渐不能适应这种需求, 工业革命势在必行。 这时, 美洲白银大量流入欧洲, 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当时在资本主义经济最强大的英国, 1765 从 年开始步入了工业革命时期,大量的机器如纺纱机,织布机为人们所发明,英国人瓦特 改良的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到 19 世纪上半期,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 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随着资本 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在 1789 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 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此后,德国、美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入 工业革命的行列,到 19 世纪末,这些国家都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使生产力 大大提高,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资本 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91] 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大量的产品需要找到销售市场。 为了占取更多的贸易机会, 殖民者不断的开发争夺新市场,展开商业竞争。东方的奢侈品对于欧洲人来说是必不可 少的,与东方的贸易也非常有利可图。所以在殖民扩张的同时,西班牙殖民者为了与中 国贸易更加便利,在1565年占领菲律宾使之沦为自己的殖民地。菲律宾是一个既不出金 银又不产香料的地区,西班牙人占领它的根本目的只是利用其绝佳的地理位置,发起了 大帆船贸易――利用美洲的白银交换马尼拉的中国产品。 大帆船贸易一直被西班牙王室 垄断,为西班牙人赚取了极其丰厚的利润。大帆船把美洲地区的白银运送到菲律宾,白 银再通过菲律宾向亚洲流通。 贸易往来把亚洲和美洲联系在一起。 大帆船将中国的丝绸、 瓷器、香料等从菲律宾的马尼拉运到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货物在那里又通过各层市场 被运输到美洲各地。贸易结束后,大帆船满载交易换来的美洲白银返回马尼拉,白银再 通过商品交易分流到亚太各地。这样,亚洲手工业品进入了美太市场,其中有大量的中 国工业品,尤其是中国的丝绸,它构成大帆船贸易中的最贵重部分。 “中国的衣物和丝 织品在墨西哥的进口总额中有时占1/2以上” 而西欧等工业较发达的国家也逐步侵入美 。24 第4章白银生产的影响洲,占领销售市场。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 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威尼斯、热那亚等地的商业地位开始衰落,里斯 本、塞维尔等城市更是后来居上,成为新的海上贸易中心。 [92] 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 但并不是各国国内市场的简单相加。 随着各 大洲之间贸易往来越发密切,商业强国不断的扩展贸易范围,新的商品出现在各国 市场上,流通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欧洲人把旧大陆的牛、马、羊及他们的农作 物带到了新大陆;而美洲的农作物也传播到了欧亚大陆,如玉米、甘薯、马铃薯 等,还有花生、西红柿,这些食物极大的丰富了各个地区人民的餐桌,到现在仍 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基本食品;原产美洲的烟草、可可等农作物已经遍布世界 各地,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这些必需品成为后来世界贸易内容里不可缺少 的部分,促使世界范围内的商品贸易往来更加频繁。在各国经济和世界贸易不断发 展的过程中,美洲所生产的大量白银作为资本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25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结语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白银生产,是殖民者为了满足对贵金属的需求,而对美洲大陆 的白银矿资源展开的野蛮掠夺。西班牙殖民者用暴力征服了美洲大陆,把美洲殖民地当 成财富源泉,并驱使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为其开采白银。随着矿业的发展,殖民地的人 口剧增,城市兴起,农业、牧业、商业等方面虽然也有发展,但这些都是为宗主国服务 的依附性经济。 西班牙把掠夺来的财富用于发动战争和购买奢侈品, 却忽视了发展经济, 致使国力衰退。 而英、 法等西欧国家通过向西班牙出售工业产品换回了大量的美洲白银, 由于大量白银的输入,造成欧洲社会通货膨胀,导致价格革命的发生,加速了封建社会 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的资本主义的势力逐渐强大,并且开始对外进行 商业扩张。殖民者通过海外贸易使美洲白银流向世界,使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世界市场 和世界分工初步形成,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此前各地区、各民族独立发展的历史逐渐 汇入全球发展的历史。2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Earl J. Hamilton, The History of Price Before 1750[M].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Historical Sciences.Stockhlm,. [2] 参见[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第 156-169 页。[英]波斯 坦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 2 卷 [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第 579-629 页 [3] 李隆庆.《哥伦布全传》[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 年 11 月,第 151 页 [4][德]保罗?维尔纳?朗格.《哥伦布传》[M].新华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22、23、25 页 [5] 参见[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管 理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17-141 页。张德政.《西班牙简史》[M].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19 页 [6] 张家唐.《拉丁美洲简史》[M].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20 页 [7] 参见张德政.《西班牙简史》[M].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8-20页 [8]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管理 出版社,第110页 [9] Hamnett. Brian R, A concise history of Mexic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p83 [10] 参见[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 管理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12 页 [11] [德]亚历山大?冯?洪堡.《新西班牙地区政治随笔》(墨西哥,1996 年)第 365 页,转引自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管理 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11 页 [12]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管理 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12 页 [13] 张家唐.《拉丁美洲简史》[M].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第 70 页 [14] [15] 参见[英] 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12、113 页 [16] Jan Bazant,A concise history of Mexico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管理出 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14 页 [18] 参见[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 管理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52 页27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19]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殖民时期的西班牙美洲》(L.Bethell:Colonial Spanish America), 剑桥 1987 年版,第 145 页。转引自陆国俊《论独立运动前夕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因素及特点》 [J],《世界历史》 ,1997 年第 2 期,第 60 页 [20] 参见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82-85 页 [21][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3 年,第 77-78 页 [22]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92-93 页 [23] 参见[苏]米罗舍夫斯基《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解放运动》[M]三联书店,1960 年版,第 32-35 页 [24]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1867 年),[M]《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第 255 页。 [25]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1867 年),[M]人民出版社 1975 年版,第 829 页。 [26]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经济管理出 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10-111 页 [27]〔秘鲁〕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印卡王室评述》[M]白枫森 杨衍永译,商务印书馆 , 第 642 页.转引自刘婷 《白银生产与安第斯地区印第安人社会的变迁》 [J].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2002 年 5 月第 14-15 页 [28] 参见刘婷《白银生产与安第斯地区印第安人社会的变迁》[J].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 年 5 月,第 15 页 [29]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管理出 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17-118 页 [30] 参见刘婷.《白银生产与安第斯地区印第安人社会的变迁》[J].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 年 5 月,第 15 页 [31]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管理出 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14-115 页 [32]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91 页 [33] 参见马继武《论拉丁美洲殖民地经济结构的形成》[J].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年 4 月, 第 16 页 [34] 参见刘婷.《白银生产与安第斯地区印第安人社会的变迁》[J].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 年 5 月第 17 页 [35]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92 页 [36][日]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M].王玉茹 赵劲松 张玮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 52-54 页28 参考文献 [37]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管理 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43 页 [38] 刘婷.《白银生产与安第斯地区印第安人社会的变迁》[J].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 年 5 月第 17 页 [39] [40]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 管理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50 页,第 152 页 [41] H.G .Wells,Outline of History[M] , published by The Macmillan Company,
[42] [英]莱斯利?贝瑟尔主编.《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M], 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济管理 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113 页 [43] 参见齐世荣主编.《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M].三秦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 166-183 页 [44] 郝名伟 《西班牙、 葡萄牙美洲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产生、 发展及其特征》 [J]. 《史学理论研究》 , 1994 年 1 期.第 97 页 [45][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商务印书馆,1974 年,第 246、229 页 [46] [47]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第 203,208 页[48] [日]滨下武志. 《中国、 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 [M]. 王玉茹 赵劲松 张玮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 61 页 [49] [特]埃里克.威廉斯著.《加勒比地区史( 年) (上册) 》[M].辽宁大学经济系翻译 组译. 辽宁人民出版社,1976 年 10 月.第 60 页-61 页 [50] 李铁军. 《明清时期海外贸易与中国货币体系的嬗变――以银通货为探讨中心》 [J]武汉大学硕 士论文,2007 年.第 14 页 [51] 参见[日]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和历史的视角》[M]. 王玉茹 赵劲松 张 玮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四章 [52][53][54] 参见刘婷.《白银生产与安第斯地区印第安人社会的变迁》[J].北京大学博士论文, 2002 年 5 月.第 17-22 页 [55] 郝名玮《西班牙、葡萄牙美洲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一种研究方法的提议与 试用》[J]《史学理论研究》1994 年第一期 第 96、98 页[56] 参见张家唐.《拉丁美洲简史》[M].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 54-56 页 [57] 齐世荣主编.《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M].三秦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 194-195 页 [58][59] 参见刘婷.《白银生产与安第斯地区印第安人社会的变迁》[J].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 年 5 月第 23 页 [60] 巴勃罗?马赛拉 《历史研究论文集》第三卷 利马 1977 年西班牙文版 第 167 页.转自郝名玮29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西班牙、葡萄牙美洲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种研究方法的提议与试用》 [J]《史学理论研究》1994 年第一期 第 98 页 [61]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91、92 页 [62] 陆国俊.《论独立运动前夕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因素及其特点》[J].《世界历史》,1997 年第 2 期.第 60 页 [63] John Lynch ,The Hispanic World in Crisis and Change() [M].USA , [64] 参见刘婷.《白银生产与安第斯地区印第安人社会的变迁》[J].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2 年 5 月第 23 页 [65][66][67] [英]莱斯利? 贝瑟尔主编. 《剑桥拉丁美洲史 第二卷》 [M].中国社科院拉美所组译 经 济管理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 78、87、97 页 [68] 齐世荣主编.《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M].三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183 页 [69] 张德政.《西班牙简史》[M].商务印书馆,1983 年.第 28 页 [70][71] 齐世荣主编.《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M].三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307、306、 192 页 [72] [73]齐世荣主编.《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M].三秦出版社,2005 年 5 月.第 310、308、 319 页 [74] 参见齐世荣主编.《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M].三秦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 6 章 [75] 郝名玮.《外国资本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发展》[M].东方出版社,1998 年.第 8 页 [76] 参见齐世荣主编.《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M].三秦出版社 ,2005 年 5 月第 6 章 [77]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第 202、208 页 [78]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2 页 [79] 齐世荣主编.《西班牙、葡萄牙帝国的兴衰》[M].三秦出版社, 2005 年 5 月. 第 279-281 页 [80] 希利奥?罗埃尔.《殖民时期社会经济史》[M],利马 1970 年西班牙文版,第 42 页.转自郝名 玮 《西班牙、 葡萄牙美洲殖民地资本主义的产生、 发展及其特征―一种研究方法的提议与试用》 [J]《史学理论研究》1994 年第一期 第 95 页 [81] 参见喻继如《美洲的“发现”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J]《拉丁美洲研究》1991 年第 6 期, 第 21-24 页 [82] 樊亢等著《主要资木主义国象经济简史》[M].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第二章。转引自转引 自罗建国.《全面评述大西洋奴隶贸易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J]《江西大学学报》,19841 年第 6 期.第 2 期,第 64 页 [83]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商务印书馆,1974 年.第 20 页30 参考文献 [84] 艾里克?威廉斯前引书,第三章,(三)英国浴口城市的发展,转引自罗建国.《全面评述大西 洋奴隶贸易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J]《江西大学学报》,19841 年第 6 期.第 2 期,第 65 页 [85] 参见喻继如《美洲的“发现”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J]《拉丁美洲研究》1991 年第 6 期, 第 21-24 页 [86]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1867 年),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第 2 卷[M],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819 页, [87][88] 参见齐世荣主编. 西班牙、 《 葡萄牙帝国的兴衰》 [M].三秦出版社 ,2005 年 5 月. 第 327-330 页 [89] [90]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年.第 202-203 页 [91] 参见喻继如《美洲的“发现”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J]《拉丁美洲研究》1991 年第 6 期 [92] 参见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3 年版.第 326 页31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首先诚挚的感谢指导老师张家唐教授, 老师悉心的教导使我得以一窥拉丁美洲领域 的深奥,不时的讨论并指点我正确的方向,使我在这些年中获益匪浅。老师对学问的严 谨更是我学习的典范。同时还要感谢宋东亮副教授、张殿清副教授以及孙艳萍、刘研等 老师对我的悉心指导和帮助。 本论文的完成另外亦要感谢南开大学历史系韩琦教授的大 力协助。因为有您的指点,使得本论文能够更完整而严谨。 三年里的日子,同学在生活的点滴、学术上的讨论、生活中的关心,都让我终生难 忘……,感谢同窗们不厌其烦的指出我研究中的缺失,且总能在我迷惘时为我解惑,感 谢郭志恩、孙俊杰、申魏涛、朱亚丽,我们一起顺利走过这三年。你们的陪伴让三年的 研究生生活变得绚丽多彩。 最后,谨以此文献给我挚爱的双亲。3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在《工会博览》发表论文《简述煤炭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在《大众文艺》发表论文《简述古罗马从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原因》33 论西属美洲殖民地的白银生产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曹洁 河北大学本文读者也读过(3条) 1. 孙俊杰 论阿根廷的“黄金时代”[学位论文]2010 2. 郑厚全.何博 浅析西班牙殖民统治下印第安人境遇的嬗变[期刊论文]-黑龙江史志. 郭志恩 论 年美墨战争[学位论文]2010本文链接:http://d..cn/Thesis_D079107.aspx
论西属美洲殖民地的白银生产―汇集和整理大量word文档,专业文献,应用文书,考试资料,教学教材,办公文档,教程攻略,文档搜索下载下载,拥有海量中文文档库,关注高价值的实用信息,我们一直在努力,争取提供更多下载资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殖民扩张的影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