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指水仙花的事例。只追求物质的事例生活与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好的

材料作文: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_高考满分作文_中学数学网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材料作文: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
材料作文: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 点击数: 更新时间: 10:31:4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说的。
  你心中有一朵自己的水仙花吗?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感觉到一种心灵的愉快和精神的舒畅吗?
  自拟文题,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整体把握]
  这是比喻型材料。材料很简单,关键就是穆罕默德的名言――“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原话是:“谁有两个面包,卖掉一个吧,用来买水仙花,因为面包是身体的粮食,水仙是精神的粮食。”这是一个比喻。“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心情舒畅。
  “水仙花”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要从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的角度进行写作。
  拥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质生活;拥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在拥有两块面包的前提下,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有两层意思:1.为什么“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用一块去换而不是用两块去换,就是说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2.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就是说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而结合这句名言下边的设问――“当你的心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我们发现材料还是侧重第二层意思的。
  从内容上来说,我们可根据自己的写作的特长,或取材于历史,或取材于当今;或取材于自己,或取材于别人。从文体上来说,可写成议论文,围绕“面包与水仙花”,谈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可写成散文,针对一个人或多个人,围绕话题这个中心,旁征博引;可写成记叙文、小说、寓言……但不管怎样,考生都要辩证思维,围绕着“面包与水仙花”来写,立论不能太绝对,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
  [最佳立意]
  精神生活很重要。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写作时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应落到“面包”即“物质生活”、“水仙”即“精神生活”上。
  [写作提示]
  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但如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道德却在进一步堕落,审美情趣进一步低下,那将是人类的灾难。这个话题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你可以敞开写换“水仙花”的故事,那个故事一定美丽;你也可以就精神文明建设发表你的见解,那见解也一定很独特、很有价值。
【精彩例文1】:
水仙花的芬芳
一片火红的枫叶尚使白居易缓缓吟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慨;一滴清甜的甘露尚能唤回蜻蜓的回心;一朵茉莉花的芬芳尚能唤回蝴蝶的翩翩起舞一缕明媚的阳光尚能唤起小草的绿意盎然;一片绿叶尚能唤回花儿的明艳,那么一片“面包”也能唤回“水仙花”的芬芳。
李白一生平揖王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毅然舍弃了高官厚禄、豪华宫殿这块人人欲得之的面包,换来了自由奔放,潇洒一生。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用物质的面包换来了享受田园、感受大自然的精神水仙花的芬芳。被誉为“镭”的母亲――居里夫人,当时以她的社会条件,完全可以享乐人生。但她却放弃这块人人羡慕的面包,毅然在艰难的环境中,艰苦的工作,为人类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好一朵水仙花啊!你的美丽,你的芬芳让多少人为之折腰、为之倾倒。
也许你正过着食不裹腹、衣不蔽体的生活,但你只要不放弃,只要你心中拥有“水仙花”的芬芳,那么你的灵魂就不会老去。正如司马迁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就是对精神的一种诠释吧!有些人即使是住着豪华的宫殿,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绵衣玉帛,有的是金银珠宝,整天碌碌无为,水仙花的芬芳对他来说也是遥不可及的星辰。
读一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就会知道水仙花的芬芳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看一看葛朗台,你就会明白,纵然你有许多“面包”,也换不来精神的光芒。闻闻断壁悬崖上盛开的百合,你就会领悟到:要想“水仙花”的芬芳,就必须用“面包”去作为代价。
好一朵美丽的水仙花,你的芬芳满乾坤。
换一朵精神的水仙花吧!让你的灵魂由此得以升华,你的人生得以散发魅力。
我愿为你折腰――水仙花!
【点评】:文章起笔以散文的笔法,用排比的句式进行了强有力的铺垫蓄势。“那么一片面包也能换回水仙花的芬芳。”这一中心论点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畅自然。文章对比有力。如“读一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就会知道水仙花的芬芳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看一看葛朗台,你就会明白,纵然你有许多”面包“,也换不来精神的光芒。”在对比中使文章主题深化升华。语言鲜明而有文采。如“我愿为你折腰――水仙花!”等。
【精彩例文2】:
心中的水仙花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逝残红。”为了母体跨越冬的禁区,梅减余香,保全枝干承接春的呵护。
物质与精神在冲突中两全,思考的芦苇便在烈火中涅,躯体的消亡后是灵魂孤兀的屹立。
抚今追昔,猎猎的寒风下,两个孤魂,飘荡在殷城之外,伯夷不食周粟,义薄云天,以物质的匮乏立下精神的丰碑。历史的奇崛使高义不灭,他以几尺微命挑起家庭的悲辛,抚养了一个脆弱的女孩,洪战辉以精神抚养了希望。
茕茕相对的历史与现实凝视生灵的孤寂。汨罗江畔,是他,孤傲的屈大夫,峨冠飘发,指天詈月“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万物又归于寂静,惟有江水激浊起胸中震荡。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乐筑声还在耳畔,那刺秦的壮士呵,将去成就壮烈。“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滚滚的易水只是无语流淌,向着雾迷津渡的远方……
亚圣有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不食嗟来之食,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
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威逼利诱未能使他动容,忠心可鉴日月,吟诵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心声。
为了精神的完整多少人舍弃了物质的丰盛。人只为活着一口气,仰不愧天,俯不怍地,方是大丈夫所为!
李大钊面对国民党的软硬兼施,只是固守心灵的净土,固守对信仰的忠贞不二,水仙花绽放的季节里,他获得了永生。
生命只有一次,一次的生命如白驹过隙,一瞬而已,而有的人使一瞬间成为永恒,生得伟大,死得光荣。有的人使一生成为一瞬间,为了私欲,放弃了人格的崇高,在人民的唾弃与责骂中含泪死去,比鸿毛还轻。
雷锋说过,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我们不是圣人,可是我们要固守水仙花生长的土壤,固守精神的一席之地,在未来的憧憬中实现梦想的价值,实现生命的永恒。
心灵的水仙花不会凋零,有了心的呵护与汗水的浇灌将使它保持绽放,绽放在我们的心坎。
天空回荡的可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古训,那尘土下的古训指引着心灵前进。
  例文:1、绽放于心田的水仙花
  当庄周垂钓于濮水之上,当他于濠梁之上与惠施玩味着“鱼之乐否”时,我们怎能不钦佩他那宁愿曳尾于涂中不为红尘的所得的仙风道骨?也许他是贫穷的,他家徒四壁,但因精神世界的充盈,一朵水仙花便于世俗尘埃中绽放,灼灼其华,雄视百代。
  在现今物欲横流之时,人们似乎淡忘了“点一瓣心香”的感动,疏远了秦淮河上桨声灯影的浪漫,至于张岱夜船中的悠闲与文趣只怕也在灵性深处黯淡的落上了灰。殊不知,单翼难飞,独木难支,精神如水滋养心灵,物质若山支撑生活,山环水绕,高山流水才是和谐。
  洛克菲勒早年吝啬狭隘,垄断市场后仍是抑郁难舒,物质的享受并未带来片刻的欢愉,医生断定他活不过60岁,可之后他捐款助人,借帮助他人丰富自己那早已枯竭的心,不久他开始活的饱满,充实。用一颗温暖,善感的心去味这世间的美好。谁又会忧愁满腹呢?
  生活本就是一杯白水,杯子的华丽与否并不会改变水的香甜。可水若是变质了,再美的杯又有何用?
  在那个人性泯灭道德沦丧的年代,多少人不堪侮辱,选择离开。好的坏的,都淹没于尘埃中,可有那么些人坚守心中的水仙花,相信终有一天天地澄明,于是再深的伤害,再痛的打击也一笑置之,不然,胡风如何在几十年牢狱中忍受孤独,杨绛怎么挨得过牛棚中那艰难的岁月?生活中有各种痛与苦,唯有精神的力量才能帮助我们抵过风浪。(大气豪放,行云流水。)
  李白曾“花间一壶酒,对影成三人”,他的寂寞与无助像海一般深,可他寄情山水,逍遥酒中,他是失意的贫穷的,可精神上的水仙花都让他成就了一世英名。
  一直很喜欢一句诗:掏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不是物质上那种富贵奢侈的享受,只是简单的美,纯粹的与自然共舞,失水天烂漫。可那自有人生的真谛,让我们在经历了无数的捶败后,知道原来生活也可以如此浪漫。如同文君当垆,为了一个身无长物而才华横溢的才子,即使环堵萧然,也愿意度过相濡以沫的幸福,简单地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
  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的诋毁,寂寞孤独,自有人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也有人感慨“最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秋霜”,这时,再多的黄金也只是冰冷而无情的,而它可以饱腹,但水仙花才给你安适,心灵的充盈。
  二战后,日本成了一片废墟,可废墟中的一盆花却象征了日后的迅猛发展。
  你心中的水仙花在何方?花在,才能诗意的栖居!
  2、春暖花开
  窗台上,一缕葱绿吸引住了我的眼球,一抹黄轻盈地点缀着,微风吹过,水仙花开,馨香满室……
  惊觉,又是一个春天。于是,满园春色妖娆重现。
  花开是新生的希望。
  是什么原因让这树一定要送走所有败叶的纠缠才肯花开?是什么原因让这树一定要送走所有残花才肯结果?是什么原因让这棵树一宁要飘飞了所有的棉絮的牵挂,才肯发芽?
  为的是这个充满奇迹的季节,为的是这象征一切有所突破美丽的时刻,或许,只是为了一个美好的祝愿,一个新生的希望:花开不败!一定要让这春天开尽我所有花,让这芬芳传递万里,让这短暂的生命成为永恒!
  花开,或许只为了让爱传递。
  这个季节太美丽。每一朵花开都在诉说着对绿叶的依恋,每一朵花开都在期盼着果实的降临,每一朵花都在雨露和阳光的爱中成长。
  泰蕾莎修女说:“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你给予必得使你有付出,而你所给予的不只是在你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东西,你也得给予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或是你不想失去的,你非常喜欢的东西。”
  于是有了绿叶衬托,花开繁华。有了花开花落,硕果累累。
  不是只有花儿才懂得春天。大千世界,纷纷扰扰,如果没有希望,没有了爱,人类又何以赖存?
  远在上古时期,神农尝百草,不惜以身试毒,为的是延续他人的生命。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孟子,心怀人民,在一次次挫折中成长,千锤百炼之后终成一宗之师。
  奔波于他国之间的孔夫子,为了那“苛政猛于虎”的天下,游历四方。
  无数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希望,爱的世界。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渐推演绎的方式得出主题,独特。)
  3、李白的月亮
  花与酒都谢了,诗和梦都醒着。 ――题记
  如果说“但愿人醉不复醒”是李白沉浸美酒中的物质享受,那么“欲上青天揽明月”,便是他终其一生的精神追求了。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终究是不甘心且歌且醉地放任一生,也不求有酒即醉地逍遥一时。他借着豪畅的醉意,话声召唤着自己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梦想?是那满地如霜月影堆积起乡情?是那青山绿水扁舟散发的惬意?是蜀道上的乱石苍松?或是灿烂满山闲听琴声的野花……然后,醉眼朦胧,李白终于跃进了那溶着月亮的水中。“消失,是圣人最好的归宿。”
  正如同陶行知先生所说:“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李白,用酒为自己带来享受,过多地用在物质上便是奢靡,多留一份给自己的精神,才能最终觅得生命真谛。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日曾经照古人。
  李白离开后,世界仍在轰轰烈烈地变化着。
  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物欲横流,纸醉金迷。人们用手中的面包换来了更多的面包,甚至牛排,甚至山珍海味。但,谁又能听到身后传来的那阵水仙花璀灿的声音?
  当楼房越来越高时,我们离李白的山花却越来越远;当蜀道上挤满游人和垃圾时,那隐在诗后的神秘与惊叹早已老去;当我们终于以人类的一大步抵达了李白的月亮时,那种同样重要的心境,是否依然稚嫩得淳朴?(感悟极高,抒情精致。)
  虽然,物质上我们已拥有了李白不曾拥有的一切,但精神上的空虚与空白,我们谁会去为自己添补?要知道,体肤之饿,筋骨之劳,尚且可以增益人所不能,而心灵上的,精神上的以及灵魂上的苍白,却会让人如行尸走肉般悲惨。
  这个世界上或许还有寻着李白的月亮的人?我们只能乐观地憧憬着,在水仙花复苏时的馨香中。
  (以上三篇的思维洋溢,表达酣畅,功底深厚,漂亮优秀。然多数同学不宜模仿)
  4、舍得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那便是说,假如你舍弃了一块面包的滋味,用它便可换得一朵水仙花的芳香。然而在这个充斥着有形与无形的世界里,又有多少人愿意舍弃手中握得住的实在,去换得一份看不见摸不着的温情呢?
  懂舍与得的人,是看得清幸福的人。(正面)
  愿意舍去而懂得的人们,往往看得到,得比舍,更能够让自己收获幸福。世界道富比尔•盖茨舍弃身边的财富,捐助支持非洲的教育事业,他收获的不仅仅是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笑脸,还有来自心底的那一份感动与满足。武打明星李连杰舍弃自己工作的时间,宣传慈善事业“1+1”计划,他收获的不仅仅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的响应,还有来自内心的那一份挚诚与肯定。香港名流霍英东舍弃开发新项目的工作安排,忙于奔波于内地支持地区开发项目,他收获的不仅仅是一座座高楼大厦的拔地而起,还有来自内心的那一份希望与欣慰。
  他们,是懂得了舍与得的人,是有勇气舍去收获换得的人。他们的舍弃是一种坦然,他们的换得是一种幸福。他们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没有被风潮吹卷走心底的那一份良知,没有在来来去去的人潮中跌跌撞撞,也没有在纷纷扰扰的人群中迷失自己的位置。他们有的是一份淡定,一份洒脱,一双懂得舍弃懂得换得的手,和一双看得清幸福的眼,这样的人,是我们所追求的人。
  不懂得舍与得的人,是看不清幸福的人。(反面)
  死死守着身边看得见的美好,不愿意舍与得的人们,往往看不到,舍弃一种释放,换得就是一种新生。贪官成克杰看不到,固守搜刮的财富,换来的是牢狱之灾。作家周作人看不到,谋取偷得的权利高位,换来的却是人们的唾充与遗忘。黑砖窑的厂主看不到,抓紧不放的是农民兄弟的命,换来的却是法律严厉的制裁。
  他们,是不懂得舍与得的人,是没有胆量舍去收获换得的人,他们的固守是一种担惊受怕,他们的换得也是一种得不偿失。在充满诱惑的世界里,他们站不住脚跟,只能选择随波逐流。在可观诱人的利益面前,他们停不下被欲望控制的心,只能选择不择手段。在应该舍,应该得的时候,那紧紧攥住的所有早已将他的双脚困住,那眼前飞舞的假像早已将他迷住,使他看不清自己,看不见未来,看不见舍得换来的幸福。这样的人,是被人遗忘的人。
  舍得之间,往往充满了许多困阻,许多挑战。敢舍,那需要一种魄力,需要一份胆识。换得,那不过是意外之物,是自己对自己的款待。但懂得舍得的人,一定会看到这个世界之外的世界,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天空。舍得,便能看得清幸福,便能活出一种超然,活出享受。(角度极新,站在材料之外冷静思考。本篇是本期作文奇崛之作。)
  5、撒种一片水仙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题记
  面包,广而言之,是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水仙花,以其意译之,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境界。
  (对材料交待非常清晰,值得借鉴)
  人,不能只为物质而生存。若是如此,那么人只是一具躯壳,一个只有五脏六腑,只有四肢再加一个头颅的“机器人”!是的,人不可能活着就只为物质,那么,就让我们撒种一片水仙吧!
  撒种一片水仙于心灵,是为得到一种精神。水仙花常开于四季,它的葱绿让它很适合作为盆景,永久收藏在心中。这便是一种精神,一种四季如春的愉快与蓬勃的精神。在你空虚之际,郁闷之时,闻一缕水仙的清香,看一片水仙的葱绿,听一曲水仙的赞歌,都可以让你精神焕发,这便是水仙精神所带来的奇异功效。
  撒种一片水仙于心灵,是一种态度。将面包换为水仙花需要的是一种态度;一种不贪图物质享受的态度,又是一种不沉溺物质世界的态度,一种不留恋物质生活的态度。人们需要的是物质与精神结合的结晶,回望历史,历代文人墨客,在将自己的心种满水仙后都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唱响了多少绝唱!李白,一位家中极其富有的贵公子,年少便不贪图物质,不爱金钱却爱文学,年纪轻轻的他便游遍了大江南北,饮遍了各地的河水。造就了他万世的美名,传下来的是他的创作,是他精神的香气与霸气。他舍弃了万众青睐的物质生活,去自己内心的水仙花地里,享受一份宁静,超越一个自己,于是李白成就了另外一个太白,靠得是他的那一种纳天地于胸怀的态度,一种超越现实的态度。他整个人,洋溢着水仙花香。
  撒种一片水仙于心灵,为得是一种境界。汉武帝时的汉朝是强盛的,强盛的朝代不缺乏强大的人。张骞,一个响彻神州大地的名字,一个创造“丝绸之路”的人,一种神人境界的代名词。他出使西域,却被匈奴所掳夺,与国家一别几个春秋。在匈奴地区,他虽娶妻生子,却始终牢记自己是谁的儿子,自己是谁的儿子。他虽站在匈奴的大草原上,却时刻神游于祖国之间,时刻在他内心深处的水仙林里,呼吸属于自己的气味。这些气味守住了他,守住了他内心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让他对得起“张骞”,让匈奴们惭愧得无地置容,那么大的草原,竟守不住张骞。我想他们错了,因为守不住张骞,是因为他们无法动摇张骞心中的任何一株水仙。张骞如此,境界如此……
  让我们撒种一片水仙于心灵吧,为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境界。让这些水仙在我们心中深深地扎根,让我们的身体萦绕在水仙花香中吧……
  (此文角度平常,取胜于板块及语言,体现了清晰的思维路线。作者写作态度严谨,照应有序。)
  6、拥有信仰
  面包,我所欲也,水仙,亦我所欲也。二者可以得兼,甚好!如若不能,舍面包而取水仙者也。 ――题记
  法国思想家说过:“一口气,一杯水都足以致死一个人,生命脆弱轻如芦苇,但人即使死了也比芦苇高贵,因为他至少知道自己的死亡。”人与动物植物一样,无非就是造物主用元素捏在一起的东西,唯一不同的便是我们是有思想的,如果连这也丧失了,又与蝼蚁有何区别?
  面包,养活我们的肉体;信仰,喂养我们的灵魂,使其开出那鹅黄色的水仙花。
  每个人都需要信仰。
  菩提树下,明镜高台,释迦牟尼顿悟成佛。普渡众生是他的信仰,如果丧失,他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却永远成不了几千年信众预礼膜拜的神话。
  冰冷的江水,吞噬着黎明前的黑暗,沦落风尘的杜十娘怒沉白宝箱,投水自尽。追求真正的幸福是她的信仰。如果丧失,她根本不会有勇气与李甲私奔,根本不会有勇气为忠贞的爱情自尽,她可能只能作为风尘中的怨妇惶惶一生。
  信仰支持着人们追求的脚步,信仰使人的灵魂走向高尚。
  敦煌的石窟里,装载着华夏古老的文明结晶,守护这个宝藏却是一个没有知识,没有信仰的王道士。每每,当外国商人用几个银元换走敦煌献策十箱壁画文献时,他总会帮着装箱,恭敬地送着他的“贝老爷”、“律老爷”等等。就是这样一个无信仰的人卖掉了半个敦煌,留下的是有良知的中国人,无法泯灭的伤痛。
  一个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怜可恨的,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更是可怕的。
  以色列建国可以说是犹太民族的信仰建成的,犹太民族在丧失国土后二千年间,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摧残,却始终保持着自我的宗教、民族信仰。二千年后,居然还能复国,这难道不是一个信仰的奇迹吗?
  相比之下,鲁迅笔下曾经活过的那些人:吃酒的看客,流氓般的阿Q戏弄小尼姑,麻木地围观者……是多么悲哀,鲁迅是一个有信仰的人却生活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他用他的信仰去努力唤醒这个缺乏信仰的民族。
  跳出历史的洪流,走进现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信仰似乎正渐行渐远。其实,拥有信仰真的很难吗?你的信仰可以很简单,一生做个好人;你的信仰可以很伟大,为世界和谐而战。你的信仰只要不伤害他人,无论多么普通,都是灵魂肥美的养料。
  甘地、鲁迅、马克思……一个个为信仰而战的人已经远去,留给历史一个背景,被久远地时间拉得很长很长。而我们,也应在他们的伟大中受到启迪:拥有一个高尚的信仰,让你的心中每天开出一朵花!
  (本文把水仙花具体为“信仰”。情绪昂扬,富感染力。)
  7、水仙依旧在,只待为我开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是陶行知先生借用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名言作的物质与精神的比喻。(交待明确)
  以“面包”换“水仙花”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十分愚蠢的做法,他们宁愿将两块面包一同吞进肚子里,也不愿去闻一闻水仙花的温馨,赏一赏水仙花的英姿。身边不乏有朋友年纪轻轻就告别校园,每日游荡在城市之间,追求最大的物质满足,却忽略了心灵的修养,直至品味低俗,人生乏味。
  相对比他们,我庆幸自己仍呵护着属于我的“水仙花”――文学。而我的零花钱大部分是用来买书籍,白纸黑字依然有数不清的美丽。
  你知道约翰•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吗?他是瑞典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亦是我的一朵“水仙花”。他领我走入了“红房间”,向我揭开了社会的面纱,虚伪,欺诈、腐朽,暴露无疑。他在其中呐喊、讽刺,抨击,他为我的精神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遇见你我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我的心是欢喜的。并且在那里开出一朵花来。”张爱玲的文字,唯美传奇,像一朵水仙花,葱郁而热烈的开放着却有不可言说的静美洁净之态。“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这是她对人生的总结,爱恨情仇,不需要太多借口,她爱了,无悔了,足矣!
  歌德说:“谁不聆听诗歌,谁就是野蛮人!”当我低吟“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心随着泰戈尔来到了最遥远的距离,黯然伤神。当我呢喃“青春都一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我似乎看到了柳三变倜傥风流的身影,在岁月中得到升华。如果爱,请深爱;如不爱,请放开!当我浅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你可否想像的到如此美好拥有希冀的海子竟是自杀而亡,你又可否了解他背后的悲凉与孤独……
  一朵朵水仙花在心中热烈绽放,花香弥漫,似要进入五脏六腑,提升我的人格,让我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面包换作水仙花,依旧实现了价值。我的梦里持续着绵长的花香,临到肩,临到眼,飞成诗句。
  依然不想醒来。
  8、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每当我读起这句诗时,不禁想起了一代文豪、东坡肉的发明者苏轼,一个如此爱吃肉的人竟宁可不吃肉,也要居于竹林中,可见精神的享受是多么重要。
  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但精神享受同样重要。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这是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拿来教育学生的一句格言。
  面包,指物质享受;当我们的物质享乐得以满足时,精神享受就犹为重要。没有物质者难以生存,而没有精神者难以快乐,精神享受会换来心灵的愉悦及精神的舒畅。(清楚交待“面包”和“水仙”的本体)
  古时懂得精神享受之重要的人实属不少。陶渊明归隐于无车马喧之精神乐土,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之情,精神的享受已达“欲辩已忘言”的境界;辛弃疾驰骋沙场,但也不忘借诗言志的精神追求,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唱响了自己的豪情壮志;醉翁欧阳修,为追求精神享受游于琅琊,醉于亭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精神追求,足以令他忘乎所以,尽情享乐。古时文人是最懂得精神享受的,他们内心的感受全寄于诗文,流芳百世,他们对水仙对竹的理解随着诗文流传千年。
  回归现代,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人们心中的水仙败了,竹枯萎了,人们对精神的追求越来越少,大众传媒也有转向低级趣味的趋势,因此,在人们心中水仙凋亡之前,我们需要陶行知这类文人来灌溉心田;在人们心中竹树枯死之前,我们需要苏轼等文人来重建社会对精神的追求。现实中,不仅需要经济发展型人才,更需要如老舍、巴金等追求精神之文人。我们要让心灵的水仙常开,竹树常绿。
  展望未来,相信人们绝不忘对精神的追求,物质的丰富,促使人们更看重对精神的追求,人类这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品质会源远流长,富泽万世。
  当我们身心俱疲时,我们不妨回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永葆对精神享受的追求。
  9、就像天使在人间
  我们总会羡慕,羡慕那些有钱人。羡慕电影女星可以衣着光鲜娇艳迷人;羡慕王宫贵族可以登堂入室舒适安逸,事实上,我们常常忽略,忽略了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享受自己美妙人生的同时,也在追求,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用自己水仙般洁净的爱去温暖人间。
  她是个美丽的女人,很多人都这么说。她是《罗马假日》里清纯可爱的公主,她是《龙凤斗》中活泼聪明的“精灵”。她太完美,以致于奥黛丽•赫本这个名字,甚至成了高雅美丽的代名词。她凭借自己精湛的演技和美丽的外表获得了无数鲜花与掌声,然而事业正如日中天的她却毅然放弃了这一切。她褪去了华丽的晚礼服,束起了柔软的头发,她说她拥有了太多的爱,现在要去爱更多的人。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给非洲饥饿的孩子们送去温暖,照片中的她穿着普普通通的衣服,却笑得无比灿烂。
  我想,我能懂赫本的笑。那是发自内心的满足的笑,那是多少荣华富贵都换不来的一屡纷芳,就像在嗅一朵水仙花一样,宁静而安祥。
  此刻,突然想起另一个女人,也是个美丽的女人――黛安娜王妃。她是位来自民间的王妃,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引来无数人的惊羡。她跨入了英国皇室,拥有了金钱与荣耀,然而她不顾宫庭礼教,勇敢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她在外交晚宴上翩翩起舞,舞步轻盈却留在了每一个人心上。她一生都奉献给了英国的人民,她去修道院与修女们交谈;她去孤儿院看望孤独的孩子;她在国际反地雷基地亲身实践,在呼呈反地雷的演讲上掷地有声;她在红十字会的医院中了解情况,成于英国皇室第一个拥抱艾滋病者的成员……那一场车祸无情地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却怎么也带不走英国人民对她深深的敬仰!
  家缠万贯,美丽动人,都不足以概括一个充满爱心的人。她们不满足物质的享受,追求着精神上的富足,她们像玫瑰一样鲜艳,像水仙一样芬芳,谁能否认,是爱,让她们更美丽,就像天使在人间?而她们那种发自内心的信仰,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追求,去铭记。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字体: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中礼貌待人的事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