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书《我不要你的承诺死于一事无成》、《天空的另一半》的电子版,多谢。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内容概要:法齐娅?库菲,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自童年开始便亲眼目睹阿富汗人民的苦难与悲惨,立誓投身政治,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也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死亡的威胁……《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读后感,来自网友:“我为什么努力活着?”――或许是每一个成年人都有过的思考,但大多或许都和我一样,最终因为对答案的求之不得而不了了之。而那些伟大的哲人总会用了拗口而晦涩的文字试图就这个问题给我们某种启发,愚钝如我,却总无法觅得真谛。《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是一位阿富汗母亲写给自己两个女儿的17封告别信,每次出门她都要为不能再回来做好准备,她希望用这些信告诉女儿们: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请不要悲伤,你们要从中汲取,犹存的力量。本书的作者是法齐娅?库菲,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在阿富汗,作为一个女性议长,她理所当然地接收到质疑、诽谤甚至于暗杀与迫害。但在整本书中,法齐娅?库菲始终流露出来的都是对于理想的坚持和激情。法齐娅?库菲以时间为序,在描写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也将一个真实的阿富汗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以前只知道阿富汗的女人是缺乏自由的,却从来不知道是如此悲惨的。而有着一个幸福却被父亲忽视的童年的法齐娅?库菲,打小就因为看到母亲被父亲暴力对待而对于女性地位有所思考,后来因为在阿富汗经历了被侵略、游击队的统治、内战的悲痛直到塔利班的专制独裁等等一系列恐怖时期,亲眼看到阿富汗一日比一日更像人间地狱,亲身感受到作为阿富汗女性所受到的侮辱与蔑视――甚至于在21世纪,阿富汗的男人仍然因为心疼一只羊而不肯给重病的妻子治病……所以,法齐娅?库菲开始有了自己的理想,她愿意为阿富汗女性争取更多本应属于她们的权利。然而随着政治生活更多 参与,法齐娅的关注范围最终远远超出了性别和女性问题,而是试图在阿富汗推行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公平和教育,正视贫穷问题,消除贫穷根源,于是她决定参加竞选,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重大胜利。无论今天的阿富……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的读后感,来自的网友:一本自传,同时也是写给法齐娅女儿们的17封家书,借由自己的故事她以平行的角度还原被时代裹挟着的、逐渐觉醒的、逐渐掌控自己命运的阿富汗人,尤其是伟大而坚忍的阿富汗女性的真实历程,她控诉塔利班的暴行,并向世人澄清,塔利班是打着伊斯兰文化旗帜的暴徒。在他们亵渎伊斯兰教义,甚至凌驾于真主安拉之上的暴虐统治下淳朴、善良的阿富汗平民展现着教义的光辉。会比较少地阅读女性作品,下意识地觉得女人的感性甚至会葬送好题材。否则就如李清照文风转变得犀利。感性充斥于理性显得太不纯粹。但这次不一样。法齐娅说过:“如今,人们认为我首先是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个女人,我为此感到非常骄傲。”――《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看到这样的自述,首先,正襟危坐,大概这不是一本陈村先生说的“躺着读的书”。蒋方舟:“作为一本描写阿富汗的书,它远远超过了《灿烂千阳》,让我从头哭到了尾。”未拜读过《灿烂千阳》,却也不曾“从头哭到尾”。不过确实真实得打动人心,屡次被发生在法齐娅身上的幸运和不幸震撼、打动,眼眶湿润、心惊胆寒然后敬佩、感恩。战争摧毁美好的自然环境,战争使得平民饱受欺凌,战争使得犯罪得不到法律的约束,战争使得人们不得不直面死亡,战争夺去一个一个的家人,同时战争让无忧无虑的孩子成长,让他们变得坚忍,战争让伟大坚强的阿富汗妇女们肩负起了保护家人的责任,战争考验着阿富汗男子坚守教义保护家人的信念,战争的压力下信仰依然保护着阿富汗人民淳朴善良的本质……真挚的语言,不像是一位政客。法齐娅是2014年阿富汗总统选举的有力人选之一,这本书在我看来可能一定程度上是有在争取“政治资本”目的的(这世间基本没有这么纯粹的事情,比如封1封2上对依服阿琳珂椅(待通过版本)的介绍)。确实法齐娅在为阿富汗女性争取权益,提高女性地位上的努力有目共睹。梁文道先生不提倡看人物传记,因为往往这样的书会让人变得偏颇,忽略了人性的残酷和邪恶而盲目乐观。这样的一……
网上书店推荐
电子阅读器推荐
最新读后感??????????
热门文章??????????
Copyright&&2006 ()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号
合作伙伴:内容简介:&&& 法齐娅&库菲,阿富汗唯壹壹位女性国会议长,自童年开始便亲眼眼见阿富汗人平易近的苦难与楚切,立誓投身政治,面临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天色,壹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气力抗争,也幸运地躲过了壹次次死亡的威胁。  她有壹个&我永远不会站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的丈夫和壹段凄美至极的恋情。她代表阿富汗最贫穷区域人平易近的利益,代表正义的气力,她每壹次走还俗门都是充满危险的未知旅程,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否平安前去,于是她只能在每次出门前给最亲爱的两个女儿留下壹封信:似果她不在了,请不要悲伤,你们要从中汲取,犹存的气力。  尽管人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这本书里的每壹段悲痛的情节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信仰超越了死亡,岁月沉淀了从容,人生绽放出最夺目的声望。作者引见:&&& 法齐娅&库菲是阿富汗第壹位女议长,也是著名的妇女儿童权利激进主义分子。目前,她是2014年阿富汗大年夜选的主要候选人之壹,曾接受过英国广播公司、《时代》杂志、《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美国有线电视新听网、加拿大年夜《全球邮报》等多门第界知名媒体的采访。2009年,库菲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被授予&全球青年领袖&殊荣。2002年至2004年间,中选议员之前,她曾受雇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担任儿童保护干事。目前寓居在喀布尔,育有两女。文章试读:&&& 我父亲有23个孩子,我是第19个,也是我母亲生的最后壹个孩子。母亲是父亲的第贰个妻子,怀我的时候,她已有7个孩子,养育这么壹群孩子使她筋疲力竭,偏偏在这个时候,父亲新娶了壹个年轻的妻子,令她拾分沮丧,所以她真的不想把我生上去。&&& 我是在田间出生的。每年炎天,母亲都邑和壹帮西崽到附近最高的几个山岳上往放牧旅行。由于那里的草甜美可口,他们就在那放牧奶牛和绵羊。这是她能够出门的好时机,而且壹走就是好几个星期。她负责安排整个行程,带上充足的干果、大年夜米、食用油,够壹帮人在外头吃上弎个月。行前的准备和收拾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每壹件事的准备工作都做到了极致,然后,大年夜家才骑着马和驴起程,穿越山道,寻找更高的山岳。&&& 母亲喜欢这样的旅行。骑着马穿过壹个个村庄,暂时开脱了家庭和家务的枷锁束缚,呼吸着新鲜的乡下空气,她的神情也很明显地轻松了起来。&&& 在当地有壹种说法,壹个女人越强大年夜、越有激情,她穿上蒙面长袍骑在马背上就越好看。人们也常常夸奖说,没有人骑在马背上比我母亲更好看。她骑马的时候背部挺直,端庄高贵,自有壹种气派。&&& 然则,1975年我出生的时候,母亲并不怎么开心。13个月之前,她站在我们家的呼利大年夜宅门口,观看壹场婚礼。呼利大年夜宅是壹间单层的大年夜屋子,墙壁全是泥巴做的。母亲就站在大年夜宅的黄色大年夜门口,看着壹群迎亲队伍沿着山路蜿蜒而下,迂回着朝我们村中心走来。新郎是我母亲的老公。我父亲正迎娶第7个妻子,壹个才14岁的女孩。
在百度里搜索""更多相关内容
在谷歌里搜索""更多相关内容
* 本站资源大多为PDF格式的书籍,请使用专业免费PDF阅览器阅读。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网际快车或迅雷下载本站书籍。
* 请一定升级到最新版WinRAR3.80才能正常解压本站提供的书籍!
* 如果您发现下载链接错误,请点击谢谢!
* 站内提供的所有书籍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通知我们!您当前位置:&->&&->&
更新时间:
文件大小:18.46 MB
语言要求:简体中文
浏览次数:人浏览
同类热门资料
资料下载地址
(确认已经开启迅雷或电驴)
中文名: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作者:[阿富汗] 法齐娅&库菲
译者:章忠建
资源格式:PDF
版本:扫描版
出版社:[阿富汗] 法齐娅&库菲
发行时间:2012年06月
语言:简体中文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简介: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内容简介: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法齐娅&库菲,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自童年开始便亲眼目睹阿富汗人民的苦难与悲惨,立誓投身政治,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也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死亡的威胁。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她有一个 &我永远不会站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的丈夫和一段凄美至极的爱情。她代表阿富汗最贫穷地区的利益,代表正义的力量,她每一次走出家门都是充满危险的未知旅程,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否平安返回。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她只能在每次出门前给最亲爱的两个女儿留下一封信:如果她不在了,女儿们要怎样面对生活。请不要悲伤,你们要从中汲取,犹存的力量。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这本书里的每一段悲痛的情节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信仰超越了死亡,岁月沉淀了从容,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内容截图: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目录:&
身为女儿,没人疼爱
正义何处寻?
一个平凡的星期四
游击队败北
全线飘&白&
一场塔利班式婚礼
准备迎接新生活
二女儿诞生
一切为了变革
后记:战乱之国的梦想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相关内容资料:
【免责声明】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分享知识,学习和交流!请下载完在24小时内删除。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禁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您喜欢《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请购买正版,谢谢合作!
爱学习,请到学习资料库查找资源自行下载!
相关学习资料
《问史求信集——江青第一
&&&& &&&&&&&&&&&&&&&&
学习资料库,由广大资源爱好者通过共享互助而共享各种学习资料,但学习资料库无法保证所共享资料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版权所有 Gzip enabled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讲述了法齐娅·库菲,唯一一位女议长,她每一次出门都会遭遇各种暗杀,她写给女儿的每一封信也许都会成为绝笔书。库菲用她的亲身经历,带我们感受政局动荡、战火纷飞、反人类杀戮、恐怖统治下,一名阿富汗女性如何用坚韧的意志让信仰在风中飘荡。我们所浪费的今天都是昨天死去之人所奢望的明天,而活着,是有使命的。不要死于一事无成,共勉。图书信息&图书封面  副标题: 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  原作名: Letters to my Daughters  作者: [阿富汗] 法齐娅·库菲  译者: 章忠建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年: 2012-6  页数: 320  定价: 2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0内容简介&  法齐娅·库菲,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长,自童年开始便亲眼目睹阿富汗人民的苦难与悲惨,立誓投身政治,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也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死亡的威胁。  她有一个 “我永远不会站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的丈夫和一段凄美至极的爱情。她代表阿富汗最贫穷地区的利益,代表正义的力量,她每一次走出家门都是充满危险的未知旅程,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否平安返回,于是她只能在每次出门前给最亲爱的两个女儿留下一封信:如果她不在了,女儿们要怎样面对生活。请不要悲伤,你们要从中汲取,犹存的力量。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这本书里的每一段悲痛的情节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信仰超越了死亡,岁月沉淀了从容,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作者简介&  法齐娅·库菲是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女议长,也是著名的妇女儿童权益活动家。目前,她是2014年阿富汗总统大选的主要候选人之一,曾接受过广播公司、《时代》杂志、《邮报》、《时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环球邮报》等多家世界知名媒体的采访。2009年,库菲在世界经济论坛上被授予“全球青年领袖”殊荣。现居住在喀布尔,育有两女。文本选读&亲爱的舒拉和莎哈扎德:  “家”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字,但或许是一个孩子学到的最重要的字。家是孩子出生的场所,是一个让他觉得安全、温暖、受保护的地方。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火箭子弹,家应该永远保护着一个孩子。在家里,孩子可以在母亲的臂膀里睡得安稳,父亲站在一旁幸福地看着。  很遗憾的是,许多孩子,包括你们俩,没有父母双全。但至少你们还有一个母亲,她爱你们,尽力弥补你们因失去父亲所失去的一切。有些孩子甚至连母亲都没有呢。有多少阿富汗孩子在战争中失去了所有亲人,没有人抚养?!兄弟姐妹之情也是家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有多少兄弟姐妹连我自己都数不过来。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存在竞争和妒忌,尤其是在我父亲的那么多妻子中间,但从来没有哪一个孩子觉得自己缺乏爱。每一位母亲都平等地爱着所有孩子,被那么多母亲爱着,我真觉得幸福。我的父亲,也就是你们的祖父去世时,我母亲挑起重担,将所有的孩子团结在一起,所以我们才有了一个完整的家。  我和兄弟姐妹们会吵架,互相拳打脚踢,甚至揪头发,但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相爱,也从不会对彼此漠不关心。我还跟哥哥们斗争,为的是能够上学,能够学会独立。尽管他们并不喜欢我这样,但还是同意我这么做。当然,他们如今都为有我这个政治家妹妹而骄傲。他们也为曾经思想够开放,帮助我实现梦想而自豪。如此一来,我们保住了家族的地位,也保持了我们家的政治名声。  我多么希望能给你们生个弟弟,一个品行良好、谈吐得体的弟弟,他一定会非常爱你们这两个姐姐。我敢肯定你们还会和他吵架,甚至打架,但是,我也相信你们一定会爱他。如果真的有这么个弟弟,我会以我那已经牺牲的哥哥的名字给他命名——穆基姆。  挚爱你们的妈妈正义何处寻?  1992年5月  先给舒拉和莎哈扎德讲个故事。  一个星期五的夜晚,从兴都库什山脉刮来了一阵狂风,还夹杂着暴雨。喀布尔灰尘满地的道路很快全是泥浆,踩上去又湿又滑。露天排水沟暴涨,褐色污水四溢,形成一个散发着恶臭的水池。街上空无一人,只有一个几乎看不出形状的阴影在移动。那是一个男人,在漆黑的夜里大声喘息。雨水打湿了他的胡须,像一条小溪,顺着他的身子流下去,流进了脚踝深陷的水坑里。他手里拿着一支AK-47突击步枪(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这支苏联制造的枪又重又滑,他松了松手,慢慢地前进。他故意往黑魆魆的泥沼里走,每一步都迈得小心翼翼,在完全踩下去之前先用脚轻轻试探。  接着,他转身朝向六英尺高的大院围墙,轻轻地举起枪,架了上去。即使在这样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这件武器没拿好掉到墙上发出的撞击声也能传得很远。他平衡了一下身子,停了下来,双臂举过肩部,接着双手一把抓住院墙,然后像猫一样蹿了上去。他把脚指头伸进砖缝,在湿漉漉的墙面寻找支撑点。由于用力控制体重,他的手臂和背部肌肉紧绷了起来。接着,他把右手肘甩到墙头,脸贴着粗糙冰冷的水泥墙面,左腿弯成弧形一甩,勾住了墙壁的边缘。等整个身体上了墙头,他轻轻地固定好位置,扫视了一下院子,看有没有警卫。见没有卫兵,他跳了进去,脚一触地,发出了一阵溅水声。他用拇指推了一下AK-47上的保险杠,做好开火的准备。  他弯下腰,借着果树的阴影朝着正房走去。院子内一片漆黑,大雨阻碍了他的视线,他就着门上铜把手一阵乱摸。随着门闩的一声刮擦,门开了。他屏住气,轻轻地打开一条缝,然后慢慢推开,眼睛朝漆黑的房间张望。房内一片寂静,因为瓦片厚,大雨的声音在房间内听起来轻了许多,但他可以清晰地听到身上的水滴落在地板上的声音。他依旧弯腰穿过客厅,手里的枪随时准备发射。凉鞋踩在地板上,发出“嗒——嗒——嗒”的声音,在大厅里,密闭的砖墙越发反衬出其响亮。他一找到卧室的门,便停下了脚步,准备好步枪,用右手拿着,像是在握一把手枪,左手去转门把手。锁开了,门露出了一条缝。  就这样,这个男子残忍地将我哥哥杀害了。  杀手打光了枪膛里的子弹,将正在睡觉的穆基姆射死。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的弹夹可以装30颗子弹,杀手打光了弹夹里的所有子弹,然后飞速逃离现场。  我的另一个嫂子听到枪声后醒了,她和我的另一个哥哥住在另一侧的楼上。我那个哥哥想安慰妻子,对她说,枪声可能是有人朝空中开枪,用来庆祝婚礼或者庆祝赶走了苏联人。而就在这时,一个惊慌失措的邻居突然从院子外面大声呼喊——穆基姆被人枪杀了。  穆基姆遇害时年仅23岁。他是一名系的学生,高大、英俊、聪明,获得过黑带,在那个时代,就算在喀布尔也是很罕见的。他是我最喜欢的兄弟之一,从小到大,我们一起玩过、吵过,也打过,但彼此仍然相爱。只要他说一句好话,我就可以开心好几个小时;而他一句严厉的话立刻会让我大哭。他、恩内亚特和我一直以来都是铁三角玩伴,还很小的时候,穆基姆就是在一名妇女的裙子底下死里逃生的。可是这一回,再也没有人能够隐藏他、保护他了。  这真是沉痛的一击,我甚至觉得自己身上的肉被割走了一部分。自从父亲死后,所有的兄长在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都变得更加重要起来。穆基姆喜欢用他家长式的权威命令我做这做那,比如叫我洗他的袜子,要不就是洗衣服。身为小妹妹的我非常崇拜他,所以并不介意他那副家长作风,我只想得到他的赞同与关注。  大多数时候,他鼓励我好好学习。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法齐娅,我希望你能成为。”每每得知他对我怀有这么高的期望,我心里就会感到自己与众不同。但在生气或是沮丧的时候,他就不准我第二天去学校,还会用手指着我,严厉地宣布:“明天你待在家里。你是个女孩,对女孩来说,做好家务就够了。”  可见穆基姆哥哥的观点还是很传统的。不过,我仍然能体谅他,因为这是他缓解压力的独特方式,在这点上他有点儿像我父亲。通常,在跟我说不许去学校的第二天,他回家时总会给我带礼物——一个新书包或者是新文具盒。然后他又会叫我回学校,夸我是多么聪明,将来能干一番大事。如果我的其他兄长叫我别去学校,那绝对是他们的真心话。但是,我知道,穆基姆的话只是说说而已,不会当真。  无论是从他穿的衣服还是吃的食物来看,穆基姆都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人。他刚上大一时,学的是法律,他告诉我爱上了一个女同学,是学医的,长得非常漂亮,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他以前还经常指着我最漂亮的布娃娃说:“我女朋友跟这布娃娃一样漂亮,唯一的区别是她还有一双蓝色的眼睛。”  穆基姆追求了她四年,但这么长时间内他都没有当面表白。他经常围着她的房子转,一转就是好几个小时,为的就是能够瞥见她一眼。他写了不知多少情书,但她原封不动一一退了回来。她是个很传统的女孩,未经家里同意,是不随便打开追求者的信的,而穆基姆希望能有所突破。他期望我母亲尽快回到喀布尔,拜访这个女孩的家,提出这门亲事。如果父亲还在的话,这事就是父亲去做的,既然他不在了,就该由母亲作为家长出面。遗憾的是,还没等母亲正式去提亲,穆基姆就遇害了。  挚爱的家人的死讯是很难让人接受的,我感到无比的失落。穆基姆的死就像一个巨大的空洞,无论什么都无法填补。你再也无法见到那个人,这样的痛苦就好比牙疼,只是牙疼还有止痛药,而丧亲之痛根本无药可解。  由于游击队和政府还在交战,警方也没办法展开调查,即使像我哥哥米尔卡沙伊这么高级别的局长也没办法将杀害穆基姆的凶手绳之以法。凶手留下的唯一证据就是逃跑时掉在墙边的一只沙滩鞋,但穿这种鞋的男人阿富汗到处都是,再则,当时DNA检测也还没面世,法证手段也不流行。阿富汗还处于战时状态,战争时期死人很正常。穆基姆的遇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本算不了什么,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人被害,妇女遭到强奸,家庭遭到洗劫和破坏。食物和水都还奇缺,更别提正义了。  米尔卡沙伊为穆基姆的死深深自责。身为警察,他没有抓住凶手,而且他还觉得自己对穆基姆的死负有责任。他是个警察局长,手下有一支警卫队,无论他走到哪里,他们都会跟随。夜间,他们的职责就是保卫米尔卡沙伊和家人的就寝。穆基姆遇害当天是星期五,正是祷告纪念日,在这个风雨交加的夜里,米尔卡沙伊体恤他的警卫,早早打发他们回去和家人在一起。穆基姆从体育馆回来大约是晚上十点钟,他全身湿透,还说有一只眼睛发炎了,我嫂子从化妆包里给他弄了点儿眼线膏。在巴达赫尚省,妇女们常常用一种山间草药制成眼线膏,据说治疗眼睛发炎有奇效。她涂了一点儿到他的眼睛上,然后他就去睡了。没想到那一刻竟成了永别。如果警卫在岗,枪手根本进不了屋子,穆基姆也就不会遇害,米尔卡沙伊因为打发警卫队回家而懊悔不已。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自问的一个大问题就是为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我是个教徒,有着自己的信条。我相信这些信条都是真理,它们构成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相信只有真主才能决定我们的命运,他决定我们什么时候生什么时候死,但即使有这个信念也依然不能减轻我失去亲人的痛苦。  至于穆基姆的死,我们根本无法回答为什么。为什么有人会杀害这么一个善良、聪明、温和的年轻男子呢?他是个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想过自己的生活。他只想有一份工作、一个妻子和一个家庭,他没有对任何人构成威胁,可他的生命顷刻之间就被夺走了。按照伊斯兰教的习俗,临死之人必须三呼真主安拉,可怜的穆基姆都来不及这么做。  来不及跟爱的人道别,这个我渐渐地习惯了。至于为什么,我想这个问题也没意义。那段日子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各方评论&  她的人生是一次次劫难,可她在劫难后收获的是勇气。她的民族经历一遍遍暴虐,可她在断璧残垣中仍要寻找正义。这不只一本自传,也是从泪水和战火中淬炼出的至诚、至善的声音。  ——《新周刊》主笔   “自由地过你们想要的生活,实现你们所有的梦想。”本书中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是母爱这种伟大的力量,包含了一个母亲的言传身教和对孩子的人生期望。库菲更是一个把最高的抱负献给国家,把最深的爱留给女儿的坚强不屈的传奇女性。  ——《南方人物周刊》资深 薛芳  她的每一次活着,都是正义力量的又一次胜利。  ——《三联生活周刊》 贝小戎  面对困境,越挫越勇,这就是本书对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有时读来令人残忍,有时令人震惊,称其鼓舞人心一点儿不为过。读罢此书,好好感恩生活赋予你的如许机会吧。  ——著名 安德里亚·布斯菲尔德  库菲亲历的故事引人入胜,读来令人身临其境……她巧妙地勾画出一个在文化传统和标准上都历经变革的阿富汗,并阐述其对女性产生的深远影响,其笔触之细腻,是关于阿富汗女性生活的一般报道所不可企及的。……这确实是一个鼓舞人心、勇敢大胆的故事。  ——《穆斯林媒体观察》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给女儿的17封告别信》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不该被我们忘记和忽视的世界。  ——《明州星报》  作为阿富汗最直言不讳的民主运动激进分子之一,库菲亲身经历并勇敢地揭露了阿富汗在战乱年代,造成阿富汗许多无谓杀戮的根源。  ——《环球邮报》相关书评&  祖国与爱情  又是一部描述历史事件与时代主题的书,不同以往的是,这是一个经历了战火硝烟,从瓦砾碎片中挺拔而出的真实经历之树。这棵树也许没有那么跌宕起伏,充满玄妙;行文言辞也不像花一样绚丽流畅。这棵树给人感觉苍老、几近磨难举步维艰,但它却仍能让读者的心伴随着作者一起,看国家政权瓦解、内战迭起、民不聊生;看凄美的之花在断壁残垣的夹缝中坚强萌芽,最终又黯然消逝;看一个最卑微的“可怜女孩儿”如何在一次次痛失亲人的打击后,顽强拼搏,接受生活和真主对她的考验,终于直面塔利班镇压的残忍淬炼……发生在那里的一切都让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我可以失去家,但我不能失去祖国!  最近,我们总是在看到听到和经历了国家各层级啼笑不得的事情之后,戏谑的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我总觉得,也许我们只是不想尴尬的承认对祖国的爱有多么沉重多么真挚而已,我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这份感情,又对她寄予无限遥不可及的期望,这份爱让我们对她无奈、恨却无法割爱。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不深深热爱自己的祖国,即便这片土地已经满目苍夷!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对国家的要求就像一个对孩子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总是在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各种优秀品格之后对自己的孩子指指点点,然而每一个父母又深深明白,人无完人,自己的孩子终归是自己的孩子,自己如何教训都不为过,却不能允许别人对他半分言责,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我们不能割舍对祖国的爱,哪怕它曾一而再再而三的伤透了我们的心。  法齐娅出生于,也许在我们看来阿富汗既落后又贫穷,都什么年代了,竟然还有一夫多妻制,而虐打妻子竟然是公认的普遍现象,在那里女孩儿的命运猪狗不如,更别提上学接受教育,未成年的孩子就被家庭强迫进行婚配行为……这种严重的重男轻女观念在那里无情的剥夺和扭曲了人们的自由和心态。说:“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不能忍受生命中注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软弱和愚蠢的表现。”法齐娅注定不是懦弱和愚蠢的,在经历多次生死危机,她坚信自己是被真主赋予了使命的存在。法齐娅字里行间点点滴滴都向我们宣告着她的勇敢和不屈:父亲离世的悲痛犹在心间,就又要被迫接收流离失所的厄运,紧接着兄弟姐妹失散离世,母亲最终也抵抗不了命运的袭击,一个个沉重的打击不仅没有剥夺她对光明的向往,相反的,面对被恐怖势力笼罩和压榨的国家,她内心中对祖国深深地热爱就像苏醒的火山一般喷薄而发。  这是我一生的浪漫,除此之外,不再拥有别的爱情。  战火纷飞中最容易滋生刻骨铭心的爱情。法齐娅作为一个阿富汗妇女,她比任何一个人都幸运,因为她在这样一个狼藉的国家却拥有最闪光的爱情。就像法齐娅在书中说的,阿富汗妇女的存在只是为了繁殖后代,在她们的生命长河中不存在“爱情”这两个字。但是法齐娅却拥有了,她和哈米德之间几度离合的奔波式爱情让我们看到希望。即便一个国家已经伤痕累累,即便恐怖组织的压迫如乌云般压顶,但爱情力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始终会给你带来可以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念。也正是因为法齐娅和哈米德两人彼此的依赖,使得两个人互相理解支持。然而,哈米德最终却没能打败疾病这场战役,最终带着遗憾离开法齐娅。  看到这里,我不禁开始相信法齐娅的那句话,真主让你活着,是有使命的。就像她即便已经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依然能顽强的怀揣着活下去的希望,她那么爱哈米德,有了哈米德的人生如获至宝。相信哈米德的离世对她来说无异于挖走她胸口炙热跳动的心,她完全的投身于工作当中,从此不再谈论感情。因为她知道,哈米德是她一生的浪漫,除此之外,不再拥有别的爱情。  作为一个“卑微的女性”,残喘于一个失控的国家,法齐娅知道光是忍受远远不够表达她内心深处的愤怒,因为爱得深沉,更因为她作为一个母亲,无法接受自己最爱的两个女儿像她一样要被迫接受不公正的命运。为了祖国,为了女儿,更为了广大的阿富汗妇女,她血液中那股强悍的斗志被点燃,像熊熊烈火席卷整个阿富汗,更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作者谢长留)
词条分类[]
按学科分类:
按行业分类:
按地域分类:
开放式分类:
注释信息[]
扩展阅读[]
相关词条[]
申明:1.中文百科在线的词条资料来自网友(一些人是某学科领域的专家)贡献,供您查阅参考。一些和您切身相关的具体问题(特别是健康、经济、法律相关问题),出于审慎起见,建议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有针对性的答案。2.中文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及时给予删除。3.如需转载本页面内容,请注明来源于www.zwbk.org
词条保护申请
* 如果用户不希望该词条被修改,可以申请词条保护
* 管理员审核通过后,该词条会被设为不能修改
注意:只有该词条的创建者才能申请词条保护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不要你管纪录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