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孝传统文化的价值作用和价值的区别

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_会议讲座_新浪财经_新浪网
&&& &&正文
以孝文化为切入点,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朱国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教育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高等教育持怎样的发展理念来定位、改革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树立和践行科学、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创新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推动、创新和保证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是拥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孝文化底蕴。当前社会发展也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仅仅在专业知识上,更应该不断在道德品质、人文关怀、思维方式等方面完善自身。作为培养者的高校和教师应该创新各种途径,利用传统的孝文化资源,探索高等教育德育新模式,以孝文化为切入点,构建以感恩教育为特色,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主阵地,职业精神与创业教育和德育综合评价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下功夫,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孝道到感恩,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传统孝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更多地包含了我们民族的优秀的带着共性的传统和精华。孝文化作为民族的文化传统,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民族意识之中。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孝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特别是以孝文化传统深厚的齐鲁大地,要科学梳理,深入挖掘,充分发挥孝文化的优势。孝文化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来看,包含着对人的整体性和社会性的理解,对人的历史传承关系的肯定;孝文化从情感上包含着人类真挚的亲情,特别是对他人的关爱;孝文化从价值观念上推崇对人的社会价值的理解,强调人的责任,从道德伦理上,孝文化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节。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是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机制。观念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方式、方法如何创新,成为了高校领导者的一个非常重视的的问题。
  人文精神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文精神是一种高度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和关切,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更是为人类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和方向保证。可是由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更注重显性的科学知识的教育,对于隐性的人文素养关注不够。事实上,只有具备高度的人文素养,大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对自身和他人命运、人格和尊严的关注,及至对社会发展长远前途的关心。
  高等院校要在加强高校内部的科学管理,挖掘教育内部的潜力,向教学管理和市场要效益的同时,必须解决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观念,那就是创新思想政治的观念。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的变化,高校都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也随之而变,科技不断在增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转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我们以弘扬传统的孝文化入手,营造感恩和亲情的校园文化氛围,搭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基础平台。高等教育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从弘扬孝文化,创新高校德育工作入手,构建以“感恩、责任、忠诚、奉献”为培养目标,以感恩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职业精神与创业精神教育和德育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德育体系。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不断探索寻求适应高等院校发展需要的方式、方法,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就是要为全院师生员工营造一种尊重、信任、心情舒畅的人际环境,特别是在高校面向市场经济培养社会各行各业所需人才的条件下,要广泛听取师生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使广大师生对学院产生强烈的向心力、责任感。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作用于队伍建设,真正发挥
  激励、引导广大师生的作用,收到预期的效果。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同样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那就是方法的创新,管理方法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手段要创新。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势必引起各种工作手段的变化,这些都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也在逐步实现质的飞跃,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要不断创新。不断提高高校广大师生的科技意识和人文素质。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战斗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要不断创新
  高校德育工作是一个体系,健全的德育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德育工作机制,其中重要的是德育评价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机制,既是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评价,也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验,还是保障德育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我院不仅将感恩教育、专业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孝文化为特色的高校思想教育体系,还将这一教育体系与科学的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形成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
  大学生的党建工作应以大学生党员形象教育和大学新生党章学习教育为主,提高大学生党员的自觉性,保持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政治现实,有效带动和激发大学生参与富有时代特色的专题党内学习活动,启发其形成对党的正确认识,自觉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
  组织大学生党员专题党课,提高大学生党性修养。通过开展专题党课学习、与老党员座谈、参加高年级学生活动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加强党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培训,使之具有与大学生党员身份相符的系统的理论基础。
  组建大学生党支部,开展形式活泼的组织生活。要求大学生党员参加党支部活动,使大学生党员在组织关系衔接期接受学校和院系党组织的双重教育与管理,感受组织生活的纪律性与严肃性。组织大学生党员外出参观,深入社会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和体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的理解,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利用社会资源展开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我院将感恩教育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对家庭父母的感恩,推衍到对学校、社会的感恩。在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发现感恩的典型,总结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作用。学院掀起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社会的活动热潮,将感恩教育引向实践,内化为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市场经济已经在我国基本确立,市场意识、经济意识和竞争意识等已经深入所有社会成员的头脑。但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经济利益至上、片面崇尚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也已经极大地成为了我国科学发展的阻碍。在这个时期,社会极大地呼吁人文精神,呼吁人们之间的人文关怀,呼吁终极关怀。高校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必然会造就一大批能够反思和人文关怀他人的人,形成一股合力,消除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并促进全社会人文精神的构建。
  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
  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不断创新是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体制、机制的创新来相互支撑,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高等教育又快又好的发展保驾护航。从“责任”到“忠诚”,启发敬业创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敬业和创业精神,要求学生忠于职责、忠于职守、忠于事业,要培养学生忠诚的职业精神。
  传统的孝文化中,“孝”和“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孝的本义是孝敬父母,包含主动地承担起对亲人、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由孝而忠,善事父母,忠于民族和国家。通过弘扬孝文化,激发学生对亲人、对事业、对祖国的爱,倡导学生树立责任感,拓展孝文化的现代内涵,将孝文化教育融合到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培养
  学生对职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忠诚。
  大学生党员的发展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部分。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对培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院校的学生具有鲜明的职业特点。通过提高在校期间党员的发展质量,使培养的大学生党员更加符合党和国家的需要,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作用。以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党员素质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根本着力点,强化大学生党员的能力培养,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充分认识党在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要求具有事业心和责任心,工作态度端正的人才,要提升团队合作意识,加强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国家和学生家长所期盼的是后代能够成家立业、事业有成、回报社会。这与古代的孝文化对后代的要求从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现在的学生更要有自立自主的精神。学院从尽孝的责任入手,将孝文化教育与学生入学的认知教育结合起来,与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要求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熟悉和热爱专业,学好本领,立业创业,培养学生的职业感情。
  从忠诚到奉献,深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孝文化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传统道德、传统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传统的道德人文精神和社会整体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社会主义道德有相通和传承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其核心的是在肯定个人价值基础上,坚持将社会共同利益和人类命运放在首位的价值观念。而孝文化强调社会的整体性、人类社会的历史的继承,强调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强调对民族国家的忠诚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是在肯定个人利益和满足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坚持把回报社会、为人民服务放在首位。孝文化所强调的是尊敬父母、友爱兄弟、尊长爱幼、感恩父母、报效国家等基本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思想也存在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的道德实践,强调加强自身修养,有正确的荣辱观。孝文化强调修身克己、立身齐家、和谐和睦,并将这些基本的道德修身要求提升到治理国家的境界,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八荣八耻”是对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是孝文化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社会主义的道德思想强调在彰显个性、肯定个人的价值,肯定他人和社会的价值,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性与社会的共性的辩证统一,并将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因此,社会主义道德思想是孝文化中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发展。而作为传统的孝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思想和伦理观念,与人们的亲情相连,融化在人们的社会意识之中。以孝文化为底蕴,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能丰富思想道德教学的素材,增强课程的感染力。
  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内涵
  探索解决思想政治层面的实际问题,提高大学生发展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当代大学生政治理论知识不够深入系统,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理想信念受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冲击,思想政治层面存在着的实际问题,给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大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引导,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充实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使培养的大学生符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内在要求。这就需要在大学生党员的发展培养过程中强化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和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丰富党的教育深刻性和实效性。教育内容不能只停留在解释理论方面的层次上,要联系实际,与时代同步,把在党的领
  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党员在行业领域的发展成果,丰富的到现有的教育内容中来,使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时代赋予大学生党员新的责任和要求。对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要求更加广泛,如政治上的先进性,对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的要求;作风上的先进性,对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的要求;能力素质上的先进性,对知识的获取、职业能力的要求。在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过程中,强化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能力并举的意识,丰富和充实党员的素质内涵。以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标准来弘扬党的先进性,激励更多的青年学生把党员的标准作为努力的方向。
  高校要树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教育者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前提。
  高校要立足于学生长远的、终身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应该认识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正确理解教育的逻辑起点,教育不仅仅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劳动工具,更是为了丰富他们的知识,开放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经过教育能在更高的境界与层次上正确把握自身的价值。只有通过这种以人为本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大学生才能摆脱那种短视的成才理念,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脚踏实地、艰苦奋斗,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身。
  高校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做法,从思想理念上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摆在更高的位置,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人文精神为宗旨,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注重提升人的理想、情操、道德的完善和提高。
  加强社会文化环境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转变,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让学生学会自我判断;让学生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生态利益;关心全球的生活条件;关心他人、关心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关心自己健康。
  加强大学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学校环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极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
  高校的发展要从战略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出发,要科学地提出“内强素质创一流,外塑形象铸精品”的发展思路,要围绕一个核心――创建国内一流高等院校;搞好两个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现代化新校区建设;完成三个转变――规模向质量转变、一般向特色转变、普通向精品转变;实现四个突破――办学理念突破、办学条件突破、办学模式突破、办学水平突破。随着高等院校立体办学格局的形成和办学质量的提升,充分发挥高等学院的品牌效应。
  要预见到高等教育必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腾飞而迅猛发展。要抢占先机,决胜未来。要明确“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之路”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创建全国一流示范性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要创造性地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为中心,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和以社会需求为依归,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一为途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质量和特色为根本,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以课程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质量保障建设等体系为支撑,培养教、学、研创新型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构建独具特色的教育理念。蕴含“以专业建设为核心”和“全员育人”两大创新性成果,纵向反映全过程育人的思想,强调学生应当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协调发展;横向反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强调高等学院应当质量、结构、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
  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实现高等院校整体快速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保障。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党中央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要全面贯
  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要求,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战略任务,高等教育肩负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使命。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推行产学结合、教研合一、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在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中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提高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扩大高等教育的社会正面影响力和强大竞争力,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模式和品牌。
  开放性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特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的背景下,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教学内容科学、先进,支持培养目标的实现,教学条件满足培养目标实现的需要,培养途径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在教学过程中保证人才培养达到设计标准。
  党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高等院校领导者的基本能力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要增强院校长对高等院校战略规划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高等院校的领导者要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到强化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上来,对高等院校的未来发展规划,办学理念更新,专业设置与调整,课程建设与改革,教师队伍优化等工作,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把学院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到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上来,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一的办学方针,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真正把教学质量当作院校发展的生命线。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等院校党建的工作方式,充分利用网络开设网上党校,建设网上组织生活,利用互联网感染力强、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等特点,努力通过网上的红色阵地,占领大学生实际的思想阵地,让思想政治工作乘上网络快车。
  加强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积极作为,主动引导大学生了解党、热爱党。大学生党建工作需要制度上、经费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把握当代大学生特点、创新富有实效的党建教育模式,努力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摒除功利、健康成长、追求进步、向党靠拢的良好环境,让更多的大学生凝聚在党的旗帜下,不断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要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技术应用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在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同时,为了提高学生在未来社会的持续发展能力,要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掌握必需、够用的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回顾近几年来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在于高等教育具有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特色,从这个意义上讲特色就是生命,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质量。正确地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的特色,并在教育教学中强化这些特色,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品牌的基础和关键。
  改革开放三十五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正逐步走向辉煌,三十五年的风风雨雨,三十五年的前赴后继,三十五年的继往开来,三十五年的锐意创新,三十五年的薪火相传。她浓缩了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史,是高等教育共同擎起的火炬,是一个踏向胜利彼岸的新里程碑的起点。
  (作者系德州科技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朱国材)
&&|&&&&|&&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试析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孝,始于上古,成于先秦,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之一。几千年来,其影响绵远流长,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点,而且已经内化成了一种民族精神。孝的意义,就个人而言,是对生命来源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尊重;就社会而言,是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今天,我们如果能够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上,以理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么就不难发现它实在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精神宝库,是可以为我们当代社会所利用的。现结合青少年教育和养老敬老这两个家庭建设的永恒话题也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来分析探讨一下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当代价值。 中国论文网 /9/view-957395.htm     一、孝道在于青少年教育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直接与家庭幸福、社会稳定有着紧密的关系,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在近几年表现出来的青少年问题中,最让人痛心和难以接受的就是自杀和犯罪现象。大学生自杀身亡的事件屡见不鲜,自杀已成为15自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要抑制青少年这种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主要应以教育预防为主。教育的方式除了提高法律素养、加强心理辅导等常规手段之外,我认为中国传统孝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对防止未成年犯罪具有突出的作用。新中国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青少年犯罪曾达到有史以来的最低点。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发生,是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相辅相成形成的良好的社会风气的结果。现择其中国传统孝文化的两点来说明: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身体、四肢、头发、皮肤,都是父母所给予的,如果你本人作为一个孝子就不能让它们有轻易的伤害,这就是孝的开始。儒家文化将“贵生全体”作为孝的重要内容,将保全身体视作最初步的践行孝道。这样,能否保全身体就上升到对父母孝与不孝的高度上了。当然这种说法具有人生依附的嫌疑,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合时宜了。但是,倘若我们抹去历史沉渣,从更高的精神层面去,理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便会发现它仍有合理性。因为子女由父母含辛茹苦抚养长大,父母在子女身上倾注了毕生的财力心力,并且都对子女寄予了深厚的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将子女视为父母生命的延续也未尝不可。而且如果因为自己不爱惜身体而丧失健康甚至生命,父母老了就会无依无靠,失去了奉养父母的最基本的前提,当然是大不孝了。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所谓立身就是要成就一番事业。子女应怀着对家庭的义务感、责任感去为人处世建功立业。儿女有了成就,做父母的就会感到高兴;儿女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父母就会得到荣耀赢得社会的尊重,这就是孝。限于能力儿女即使不能大有作为,至少不应做违法乱纪等社会所不允许的事情。相反,如果走入歧途就会给父母精神上带来沉重的负担、耻辱或负罪感,这是大不孝了。现在有些年轻人走上犯罪道路,同缺乏起码的道德意识、缺乏对家庭的义务感、责任感有很大关系。   孝应该说在中国人的心里有着深厚的基础。因此如果能对孝道孝行的合理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吸取其有用的部分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使他们认识到爱惜生命、珍惜名誉不仅仅是个人的私事而且与父母有直接关系,是对家庭和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便有可能促使他们逐渐摈弃狭隘、自私、唯我独尊等不良心理。这应该对抑制自杀率和犯罪率有很大的作用。因为这是源自内心的教育,唤醒的是人的真实情感,或许比单纯的依靠法律等外在约束来得更为持久和深入。青少年进行孝敬父母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呼唤。      二、孝道在于养老敬老      我们常听说,人类在18世纪发现了儿童,在19世纪发现了妇女,在20世纪发现了老人。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达到1.67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4%,这就意味着全世界每四个老年人中就有一个中国老年人。另外,一个普遍现象是目前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都是人均GDP在5万美元以上的发达国家,已经具备了足够的社会养老能力。然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与之相比还相差较远,可谓陷入了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家还不可能把赡养老人的义务全包起来,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的主要养老模式仍将是“反哺式”的家庭养老。在这样的情况下,弘扬孝道精神就变得相当重要了。一些年轻人在组成小家庭后只顾营造自己的爱巢,而忘记了赡养父母的责任。当前,关于老年人的诉讼案件中,不少都起因于子女的不孝。除了一些侮辱、殴打父母、将老人逐出家门等极端违背孝道的事例外,更多的是一些“隐性”的不孝。例如,有的青年夫妇尽管自己有经济独立的能力却仍然与父母同吃同住,占用着家中的好房间而且不交纳生活费;有的成年子女视父母为佣人,不仅要父母替自己做家务,而且把抚养孩子的义务也全部推给父母等等。人格得不到尊重给老年人带来精神刺激;生活上得不到照料使老年人肉体上遭受痛苦;物质上得不到供养导致老年人失去起码的生命权利。社会上这些屡见不鲜的违背孝道的行为,从反面说明了弘扬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我认为,传统孝道文化中对解决老人问题有价值、值得弘扬的思想有以下两点:   1.养亲   《诗经》上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抵我畜我,长我育我。”《诗经》亦有注曰:“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子女是父母所生,靠父母所养而成长,等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后,则有赖于子女的辅助,这是人之常情;鸟兽尚思反哺之情,子女对父母尽孝,这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赡养父母在传统孝道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它表明在家庭是社会最小经济单位的状况下,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反映了人生从小到老的自然规律,是应该继承,加以弘扬的。   父母抚养子女含辛茹苦,子女成人后理应尽心尽力供养双亲,照料双亲,使父母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得到满足,这是儒家孝论最基本的要求。如同俗话说:“你养他小,他养你老。”这是一种互助,倘若所有儿女都不尽赡养、扶助年老父母的义务,那么天下的父母将横下一条心,绝不生育儿女,人类岂不绝了后断了种吗?劳动力没有了社会生产不就停止了吗?人类的历史不就终结了吗?由此观之,赡养父母以尽孝心符合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在当今现实的家庭中,总还有一些成年子女以反对封建孝道为借口,不管父母。不错,封建社会曾把赡养父母涂上一层神秘色彩,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剥去“孝”字上虚伪的外衣,发扬亲子间真诚的爱,而不是说不养父母。要告诉青年们,侍奉老人不是封建,不是资产阶级思想,而是人类的美德。可以说,孝这一传统美德既是维持社会伦理的重要支柱,又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在当今中国,孝的这些功能也是为社会所需要的。   2.敬亲   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敬”是“孝”的最本质要求和最集中的表现。在孔子看来,对父母仅仅是养活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对父母不是由衷的敬爱,那么养活父母无异于狗马等牲畜。“能养”是最低的要求,再加上“敬”才可言“孝”。“敬”的具体要求是子女在侍奉父母时应将内在的敬仰之心显著情貌,和颜悦色。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色难指的就是对父母的态度问题,必须通过努力才能做到。要以恭敬的态度关照父母的日常生活,要以愉快的心情供养父母,要以忧虑的态度为父母生病操心,要以发自内心的悲哀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以严格的标准祭祀纪念自己的父母长辈。直白地说,要以诚挚的感情孝敬父母。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当今社会,子女“不远游”几乎是不可能了,千千万万的农民远游城市,打工挣钱是件好事,所以说,年迈的父母需要有人照顾时,子女不应该出远门这条规定可以作废,子女完全可以出远门进大城市打工挣钱,关键是理解孔子的最后一句“游必有方”。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无论你是坐办公室还是跑业务,无论你是从事脑力劳工还是体力劳动,把对父母的爱心、孝心深系于怀非常重要,心里装着父母,充满对父母的爱心,孝心,能激发人的勇气,启迪人的智慧,会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人们奋力拼搏,勇往直前。   每个人都要经过幼年、青壮年、老年的阶段,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今天的老人正是昨天的青壮年,今天的青壮年又是明天的老人。总之,老年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老年人就是关心自己的未来。在我国这样一个目前还只能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国度里,一旦失去传统孝道的约束,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将难以保障。可以说,弘扬孝道是实现老人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人的一生就生活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家庭关系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肩负着育幼和养老的双重功能,家庭和睦是社会和睦的基础,而以“尊老、敬老、养老”为核心的孝道思想对建设和睦家庭意义重大。我们坚信我们的国家是有文明传统的国家,我们中华民族是讲究礼貌的民族,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可以形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古老的道德准则必将获得新的内容而大放异彩!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传统文化孝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