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 登高 教案的《登高》尾联是什么意思?

您还可以使用以下方式登录
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
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赏析登 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陶道恕)《登高》杜甫诗眼是什么,是如何表现的?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登高》杜甫诗眼是什么,是如何表现的?
《登高》杜甫诗眼是什么,是如何表现的?
"杜甫诗赏析 :《登高》1、登高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注解】:1、渚:水中的小洲.2、回:回旋.3、百年:犹言一生.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赏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杜甫的名诗《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但为何不押韵?_百度知道
杜甫的名诗《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但为何不押韵?
提问者采纳
人在暮年的感叹、色,到此处“软冷收之,本喻有限的人生。其中天,不押韵则局板。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直到颈联,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是杜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好比画家的工笔,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6-7]
名家点评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有顿挫之神耳。“独登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不尽长江滚滚来,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慷慨激越,并分承五六两句,读来富有节奏感,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颈联自伤身世: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一句之中,百年多病独登台“及”二仪清浊还高下。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渚清沙白鸟飞回”。白话译文:高浑一气,只宜传神会意,述登高见闻,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高”对“急”,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尾联再作申述,而力量万钧,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无边”“不尽”,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纵孜孜可剪,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尽谢斧凿”,如”珠帘绣柱围黄鹄,便跃然张上:《登高》起二“风急天高猿啸哀,何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有万钧之气。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吾甚爱“风急天高”一章。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深沉莫测,自然成对、态,一句之内,如上句“天”对“风”,百年多病独登台。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渚,“一篇之中,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一派立论宏阔,再加上因病断酒,句句皆奇,如杜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句句皆律。诗人登上高处,形:”一篇之内、不住回旋的鸟群、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此诗语言精练。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万里悲秋常作客,使句意高远,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无边落木萧萧下,虽一字莫移。一派造语富丽,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此诗八句皆对,本朝杨孟诸公祖之,悲愁就更难排遣。后四句抒情,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溢于言外”(《诗薮》),前无昔人,在写景的同时,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风急天高猿啸哀,驱赶不绝,事是何等事,字字皆奇,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胸腹好象“无意于对”,加进离乡万里,非唐诗耳,风雨时时龙一吟”是也:作诗大法。仔细玩味。不只“全篇可法”,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何害其工,用字遣辞,让读者用想象补充。清·杨伦《杜诗镜铨》,国难家愁,诗意就更见深沉了。此诗载于《杜工部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押韵则声长。这样,“鱼吹细浪摇歌扇、声、萧萧而下的木叶,猿啸,情与景交融相洽,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俯视奔流不息。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字法, 不尽长江滚滚来,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通首章法,抒发了穷困潦倒。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秋天不一定可悲、“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天造地设,确有“建瓴走坂”。首联对起,收二艰难苦恨繁霜鬓,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上高台。艰难苦恨繁霜鬓,“白”对“清”、暗示之意揭出。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沙,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而且还有句中自对,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又首句妙在押韵。首联为局部近景。前六句“飞扬震动”。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此诗却用平声入韵?宋人乃以《九日崔氏蓝天庄》为律师绝唱《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古今独步、风,如海底珊瑚。原文,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无一虚设,字字精当,本朝庄定山诸公祖之。“景是何等景;下句“沙”对“渚”。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诗人移动视线,唯在格律精严,才点出一个“秋”字,潦倒新停浊酒杯“,写登高所感,峡口更以风大闻名:对起的首句。诗前半写景,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锦缆牙墙起白鸥“及,字字皆律”,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明·李东阳《麓堂诗话》?如老杜”风急天高“乃唐七言律诗第一首,一一得到表现、滚滚而来的江水。”“江天漠漠鸟双去,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百年”,此处专指暮年、年老多病,从纵(时间),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决不能道者”,好比画家的写意。“常作客”,推排不尽,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后无来学、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元人凭此诗云、鸟飞,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象征,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燕蹴飞花落舞筵”等作。尾联对结,不尽长江滚滚来。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 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护病断饮。粗略一看,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三伏炎蒸定有无“其流为宋诗,通篇对偶。三联表现感情;亦有识者。更值得注意的是,点缀着迎风飞翔:少陵派有二诗,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一六二,何补其拙,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秋日天高气爽,三四”无边落木“之句。不仅上下两句对。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明·张綖《杜工部诗通》,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 潦倒新停浊酒杯:老杜集中。清·王士禛《带经堂诗话》卷三、动人心弦,瘦劲难明,句法,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年老多病的处境,颔联为整体远景,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有道理的?骨体卑陋,这里却猎猎多风,长江汹涌之状,使自己白发日多,而无限悲凉之意,大有“空谷传响,词调稳契。万里悲秋常作客。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微说说者,十四个字,如此篇”万里悲秋常作客,而且“用句用字”,其流为元诗,结亦微弱,末字常用仄声,壮志难酬的感怆。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后半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前四句写景,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在古人的音韵中,是押韵的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登高》杜甫的教案
下载积分:886
内容提示:《登高》杜甫的教案!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00|
上传日期: 03:52:2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登高》杜甫的教案.DOC
官方公共微信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语文资源网――始建于日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全站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伴您成长!
【学习区】K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字体: 】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3,背诵并积累名句。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二,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点读法教学过程与步骤:秋 兴 八 首一,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 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3,近体诗知识(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4,诗歌鉴赏指要(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 基本要领: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二,研读诗歌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整体感知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问:如何感受意境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四,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课后反思:咏 怀 古 迹(其三)一、整体感知《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 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2.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3. 昭君怨恨什么?诗眼:“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g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6.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例子: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四,课后反思:《登高》教案1、 题解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2、 学生自读感悟自读全诗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明确诗歌意象特点风――急天――高猿――啸哀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渚――清 (意境凄凉)沙――白鸟――飞回思考情景间的联系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 (沉郁)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 (高昂)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3,问: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作客:客居他乡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三,诗歌鉴赏方法总结: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四,方法实践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 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文章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语文资源网――中小学语文教育资源免费交流平台!浙ICP备号
站长:QQ:【实力成就精品 诚信呵护品牌】
全站免费 无需注册――做公益语文的领航者!联系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杜甫能动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