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人生的经典句子如朝露,悠悠我心什么意思?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怎么解释这诗_百度作业帮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怎么解释这诗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怎么解释这诗
曹操《短歌行》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注:“对酒当歌”一句,很多学者认为“对”和“当”是对称同意,两个字的意思是一样的,此句应译为:面对着美酒与乐歌.呈现的是曹操与众臣齐集厅堂,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歌舞表演的情景.)好比早晨的露水,苦于过去的日子太多了!(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虽然席上歌声激昂慷慨,但过往的忧愁却难以忘怀.(慨当以慷,忧思难忘.)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喝酒方可解脱.(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有才识的人啊,是我深深的牵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只因为你的缘故啊,让我思念到如今.(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麋鹿找到了艾蒿,就会相呼相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要是有了嘉宾,一定要鼓瑟吹笙.(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那皎洁的月亮呦,何时可以摘取呢?(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掇:摘取.)因此而忧心啊,一直不曾断绝.(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中国诗歌的真正开创者&(二)
&&&&&&&&&&&&&&&&&&&
曹操:中国诗歌的真正开创者
&&&&&&&&&&&&&&&&&&&&&&&&&&&&&&&&&&
2.第一次将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结合起来,超越了就事论事的感慨模式和功利意识。
&人,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生物,意识到死亡是个体生命意识觉醒的开始,也是有了真正的时间感觉的开始。我们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过程,就会发现,我们是从第一次意识到死亡那个时刻起,开始逐渐长大成人的。这个逐渐长大成人,与生理年龄没多大关系,只与心理年龄有关系。在曹操之前,人们当然也认识到人是会死的,当然也会感叹时光的流逝。例如《诗经》里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表达的就是这种感慨。但如果我们撇开它借景抒情的高明手法,就会看到,作者实际只是就事论事地说:我离开时还是春天,现在回来就已经是冬天了,时间过得真快啊!真让人惆怅啊!曹操就不同了,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观沧海》,写了一件事,这就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到碣石这地方去看大海,一次观光旅游。他写了他看到的沧海景象:“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但他没有局限在看大海这事情本身,也不停留在对沧海景观与气象的描写上,他在描写沧海景观与气象时,选择了那些能暗示自己感慨的景观与气象,并且在关键处略点数字,便将自己的生命意识与以沧海为代表的宇宙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强烈对比:何其博大、永恒,诞生万物又收容万物的的宇宙,何其渺小、短暂的个体生命!前面已经说到的明人钟惺的评论“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和王夫之的评论“不言所悲,而充塞八极无非愁者”的依据,就是这个强烈对比。曹操高出前人的地方在于他在构成这个强烈对比后就嘎然而止,“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就结束了。不言己悲,也不说那些建功立业之类的话。这就超越了功利,并且超越了个体,他是在代表人类在看大海,在感叹人的渺小和生命的短暂的同时又庆幸自己幸甚至哉,可以代表其他人来感受沧海感受宇宙,抒发效仿宇宙笼盖吞吐的胸怀。——“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最后两句,一般都看成是歌行体裁的例行结束语,也就是说它是套话,而不加注意。其实,结合它前面的那些诗句来看,它是套话不套,是全诗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它的意义在——这意义就是我刚才说到的对自己能来看大海有这些感受而感到幸运。甚至,我们也不妨推想,曹操选择这歌行体来写他的观沧海,是有他的用意在的:可能就是先有幸甚至哉的感受,从而选用了可以写进这句话的歌行体的。
我们再来看看曹操的另一首代表作《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对酒当歌”很容易被误解为对着酒就应当放歌。其实这儿的“对”和“当”是互训,《广雅》、《经籍撰诂》都说:“对,当也。”就是说,对的意思也是当,当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对。“对酒当歌”的意思就是应当纵酒放歌。为什么呢?人生几何啊。对酒当歌也可以解释为面对着酒和歌。当,也可以解释成是面对的意思。面对着酒和歌,不禁要想到:人生几何? &&
&慨当以慷:当慨而慷。以,同而。 
杜康:相传是我国最早发明酿酒的人,这里用以代指酒。 
青衿:周朝时学子的服装,用在诗里代指学子,这里是指有智谋、有才干的人。衿,衣领。 
悠悠:形容思念的深沉和久长。 
沉吟:低声吟咏。指深切怀念和吟味的样子。《诗经·郑风·子衿》里有一段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原是一首写男女恋情的诗,曹操在这里把它加以变化,用以表示自己对贤才的思念。 
苹:艾蒿。 
鼓;弹奏。《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一篇诚恳热情地欢宴宾客的诗。 
掇;同辍(Ch&0),停止,断绝。月光不可阻塞断绝,以比喻人的忧思不能抑止。掇,一作拾取、捉取。以月光不可捉取比喻忧思不可排除。 
越陌度阡:古谚有“越陌度阡,更为客主”,是说友朋之间互相过从的事;曹操这里用其成句以言贤士之远道来投。 
枉用相存:如同说“屈尊贤士们来光顾我。”枉,枉驾,屈驾。存,存问。 
契阔谈宴:即宴谈契阔,在欢乐的宴会上畅叙离别怀念之情。契阔,本义是两件东西放在一起相合(契)与不相合(阔),后来用以代指人的会合与离别。这里用为单指;离别。 
旧恩:旧日的友好情谊。 
匝(zā扎):周。圈。乌鸦绕树无枝可依,以喻乱世中人才的无处依托。当时中原地区战乱频仍,有许多人士南逃依附刘表或孙权。 
厌:满足。《管子·形势解》:“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曹操将它简化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吐哺: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指中途停止吃饭。《韩诗外传》卷三记载周公曾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史记·鲁世家》中也有与此大致相同的文字。
对这首历史名篇《短歌行》,历代的解读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是“求贤若渴”说,说曹操借用《诗经·郑风·子衿》原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改思念情郎为渴求贤才。随后,又借用了《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别开生面地描写了欢宴嘉宾的场面。以鹿鸣起兴,以瑟笙渲染气氛,一派和乐融融的景象,表示了欢迎贤才的诚恳情意。“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则是以月比人,说贤才犹如清明之月,何时才能求得;心中绵延不绝的愁绪正由此而来。等等,等等。其实这是牵强附会,与古代许多人注释《诗经》非要附会到帝王事业上去完全一样。
另一种观点是 “及时行乐”说(唐代吴兢“言当及时为乐”《乐府古题要解》)。但这观点越到这首诗的后面就越不符合句意。很明显是难以解释得通的。魏源有眼光,他说:“对酒当歌,有风云之气。”有风云之气还会是宣传及时行乐?
再一种就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的解读,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是不祥之句,在赤壁大战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预示曹操必败。这显然是迷信的说法,不足为训。
那么,《短歌行》究竟表达的是什么呢?其实只要从诗的字句本身去理解,就能得出符合这首诗的解释:
该喝酒时就喝酒,能放歌时就放歌,因为你们想想看,人生能有多长?人生的价值又能有多少?所以,要只争朝夕,该做的和可以做的,就要去做。
《汉书》里李陵对苏武说过:“人生如朝露。”是这样啊,你看那早上的露水,什么都没来得及做,就去了,它去的时候心中应该是很苦的。但我们比它又能好多少?所以,能慷慨的时候就慷慨激昂吧,让那深深的忧思缠绕在心头吧。实在痛苦时,有这可以解忧的酒啊。
可是,就像情郎青色的衣领总在那女子心中晃动一样,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让我一直沉吟到现在。感谢你们这些嘉宾到来,让我能够在弹瑟吹笙中得到快乐。
可是,那问题的答案,就像天上的月亮,明亮地挂在那儿,我怎么就总是可望而不可及,摘不到它呢?我的苦恼就是从这儿而来的,不能断绝啊。
看到你们跋涉而来,屈驾向我问好,在这欢乐的宴会上畅叙离别怀念之情,的确让我深深地感觉到友谊的可贵。
不过,友谊不是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标准答案啊,一抬头,那轮月亮已经更明亮了。天空浩瀚,星星稀少,它应该也像我一样,要独自面对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难题吧?你们看见那只南飞的乌雀了吗?它不断地盘旋,似乎想落到庭院的树上,但绕树房了几圈后,却发现没有可以让它栖息的树枝。
我找不到这个答案,就像这找不到树枝的乌雀。我为什么非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管子》里说,山不满足于已有的高,海不满足于已有的深。另外据说周公吃一次饭竟然都因为怕会失去人才而三次中断,天下这才归心于周。像周公这样能使天下归心的伟大政治家,应该是实现了他的认识价值了吧。
可见,在《短歌行》这首诗里,曹操表达的是他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苦恼与思考。生命的意义在哪里?人生的价值是什么?这是古今人们都面对的一个终极问题。曹操“人生几何”的一问,其实是人类对这个问题的千古一问。他的苦苦求索,也是人类的千古求索。而在中国诗歌和中国文学中,他这一问是第一问——在他之前,虽然有屈原的《天问》,有屈原的九死其犹不悔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屈原发问的原因和求索的东西,是忠君,是就事说事,而曹操的发问是超越了这些的,是代表所有人,甚至代表了他身后的每一代人的一问。中国诗歌史上,只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可以相比,但陈子昂已经是唐代人了。
正是因为代表了不分时间的所有人的这一问,和每一代人一样,都孤独地面对着天地,面对着人生,试图在自己短促的生命中寻找出生命价值的终极答案,所以《短歌行》和《登幽州台歌》才打动了每一代人,直到今天,还能唤起我们的共鸣。
由此可见,是曹操,第一次在诗歌中将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结合起来,超越了就事论事的感慨模式和功利意识,从而给中国诗歌带来了哲思和阔大的审美空间。
3.第一次建立和展示了慷慨、苍凉与刚劲融为一体后形成的美学风格:风骨。
先说说风骨这个文学批评的术语。
“风骨”一词,是当时品评人物的流行词语,褒义的,大致是指人的内在风神。刘勰将它用于诗文评论,在《文心雕龙》里写有《风骨》篇。大致地说,情感表现为风,思想表现为骨,但又不能将风骨简单地等同于情感与思想——风是情感表现得好所产生的效果,骨是思想表现得好获得的效果。风力要清遒,骨气要峻朗,风清骨峻,是刘勰对风骨的标准。风清骨峻的“风骨”,自然就有刚健的意味,这种刚健,在刘勰看来,主要是由文章符合经典大义,“事信”、“义直”,进而“结言端直”而产生的逻辑力量来获得的。因为曹操等人的建安文学忘了经典大义,离经叛道,不符合刘勰符合经典大义也就是是宗经的要求,所以刘勰对建安文学的评价并不高。另一个批评家锺嵘,在他的著作《诗品》里使用了“建安风力”这个说法,对建安文学的评价比刘勰好一些,但他这个“风力”只指抒情产生的效果,不包括“骨”。
过了400年吧,到了唐朝初年的陈子昂,反对六朝绮靡诗风,提倡“汉魏风骨”,“风骨”才被用来概括建安文学和紧接着的正始文学,建安文学才因具有以前诗文都没有的风骨而被刮目相看,而成为历代诗人作家效仿的楷模。李白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之句,可见他是以建安风骨为心仪的诗歌标准的。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也是近于魏晋。白居易文辞浅白、直率,更可以看出魏晋的影子。
宋代评论家严羽的《沧浪诗话》更直接称之为“建安风骨”,备家推崇。这样,一代代地继承,发扬,建安文学乃至魏晋文学才声名大振,辉煌夺目。
陈子昂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一昨于解三处见名公《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陈伯玉文集》卷一)“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这就是陈子昂所认为的风骨。严羽所认为的风骨是“气象混沌,难以句摘”,“
不可寻枝摘叶”。综合一下,风骨就是刚劲爽朗,遒劲浑成。
现在,我们已经大致知道“风骨”的含义了,可以用它再来看看曹操的诗。还是用刚才讲到的《短歌行》做例子。这首诗,既有激昂的高格,也有低回的忧愁之情调,跌宕悠扬,极尽慷慨、苍凉之感,不失刚劲与爽朗。全诗浑然一体,语言质朴自然又含蓄蕴藉。完全符合“风骨”的要求。但是,我们知道,在曹操之前没有这样的诗,也没有“风骨”这个美学标准,因此,写出这样的诗的曹操,是为中国诗歌和文学建立和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美学风格:慷慨、苍凉与刚劲融为一体后形成的风骨。考虑到这种风骨对后来的中国诗歌和文学的持续的、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曹操率先为中国诗歌和文学塑造出了骨骼。
4.第一次以自然景物为主来营造形象,引导了中国诗歌中一个重要品种山水诗的出现,但更重要的是使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进入了诗,并且得到了基本成功的结合与体现。
他并且喜欢和善于将要表达的意义放在被描写的景物的形象之中,从而形成了意象,而意象,作为一种技巧,或者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对后来的中国诗歌和文学以及文学批评,有着重大意义。
自然景物入诗,曹操当然不是第一个。但以自然景物为主,他却是第一个。例如《观沧海》,就全部是自然景物。这启发、影响了在他之后的一些诗人,从而产生了一个诗歌新品种:山水诗。
但产生了一个新品种山水诗,还不是诗的意象以自然景物为主的重要意义。诗的意象以自然景物为主的重要意义是,使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进入了诗,用现代话语来说,就是使宇宙意识进入了诗,并且得到了基本成功的结合与体现。把自然和作者自己都对象化、客体化,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精神进入诗,并且能够得到成功结合与体现的重要方法,甚至是唯一的方法。曹操使用的正是这种方法,例如他的名篇《观沧海》、《短歌行》和《龟虽寿》,其中有“我”,但这个“我”又绝对不仅仅是作者曹操,它是所有的“我”。大我。这样的“我”,就是对象化、客体化的“我”。通俗地说,就是被作者当成对象当成客体来看来观察来思考的包括他自己。把自然和作者自己都对象化、客体化,这是通向哲学思辨的关键道路。哲学思辨虽然不是诗歌应该直接表现的对象,但是在意象中贯注了哲学精神的诗歌,是会更具深度、厚度和震撼力感染力的。
仅仅是让自然景物大量入诗,只要想到了,做到就并不难,难的是将要表达的意义放在被描写的景物的形象之中,从而形成了意象。意象,不是意义加形象,或者形象加意义,而是只写形象,在写形象时选用的那些字词,在描写了事物的形象的同时,能暗示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这就比较难。尤其是如果一首诗中全部都是景或物,没有主观叙述或者交代的句子时。而且我们还要想到,在曹操之前还没有人这样写过,也就是说,没有可供他参考、模仿的范文。比如说,《诗经》里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归,雨雪霏霏”,好象是自然景物入诗了,好象是有意象了,但是,要说那杨柳和雨雪是意象的话,顶多也只是半意象,因为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虽然没有完全说出,也说得差不多了——“杨柳依依”前面说了一句“昔我往矣”,“
雨雪霏霏”前面说了一句“今我来归”,并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今我来归,雨雪霏霏”紧紧衔接以形成强烈的对比,依靠这反差强烈的对比来补充说出那没有说出的一半。而曹操的《观沧海》,除了歌行结束时的缀语,简直就是“天何言哉”,全部都是在写景物,想表达的意思全都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把想表达的意思全都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产生的是什么效果?就是我们中国美学中极其重要的“言外之意”,“言有尽而意无穷”,就是意境,就是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等等,总之,我们中国人的,有中国特色的诗文审美趣味,艺术审美趣味,乃至园林建筑的审美趣味(比如说园林的藏),都是从这儿来的,慢慢发展、完善、丰富起来的。曹操自己可能并没有想到这一点,甚至他也不知道什么叫意象,他只是想到这样写而已,但就是他这么灵机一动地一想、一写,就对中国诗歌中国文学和中国的美学做出前人没有的贡献了。
曹操是一个非常富有革新精神的人,他的诗中有不少是用乐府的现成题目来写的,古人就已经指出,他只是形式上用了,实质上是革新了的。有哪些革新呢?仍然拿《短歌行》做例子。《短歌行》就是乐府的题目和体制。但曹操在这里面玩了许多新花样,例如在艺术手法上,有像现在的电影手法蒙太奇,镜头在有限的宴席和浩阔的空间中来回拍摄,不断地切换,跨跳和闪回都十分自然。这手法在现在当然不算什么,许多作品中都有,可曹操写《短歌行》那是什么年代啊?那时不说不可能从电影上看到蒙太奇,从文字作品里也看不到的。并且,《短歌行》熔叙事、写景、抒情、说理于一炉,而且意象生动饱满,寓托含蓄委婉,用典自然恰切,尤其是借用《诗经》成句竟能信手拈来,赋以新意(这点很重要,因为没有新意,就是剽窃了)。语言质朴自然,又含蓄蕴藉,富有暗示力和感染力。总之,经过曹操“偷梁换柱”的《短歌行》,已经绝对与乐府的《短歌行》没多少关系了,是已经创新了的《短歌行》。
曹操留存到现在的诗不多,除去他早期那些有叙事性质的,其它的诗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就是时间与生命。《龟虽寿》最为明显,《短歌行》、《观沧海》也是。在他之前也有涉及时间与生命的诗,但反复抒写并且成为自己许多诗作共有的主题的,曹操可能也是第一个。而且,考虑到许多魏晋诗人,包括陶渊明,他们的诗为什么都反复吟咏起时间与生命来了?这个现象,应该是受到曹操的诗的影响才产生的。曹操之前没有这个现象,从逻辑上说,是因为还没有谁看出时间与生命是一个重要主题,值得反复吟咏。这个推论应该是可以成立的。推论成立,那么,在把时间与生命看成重要主题而反复吟咏反复思考上,曹操就不是“可能是第一个”,而就是第一个了。
把时间与生命看成重要主题,标志着个体意识和宇宙意识的觉醒,它使人既站在自己个人的立场,也站在所有人的立场,去观察、体验、感受和思考万事万物,也就是整个宇宙中的一切。以前那种只从纯粹个人的立场,并且只就事论事的诗,与这不可相比——那多么小家子气!甚至是鼠目寸光。所以,曹操把时间与生命看成重要主题,不仅提升了他自己作品的高度与深度,而且,因为它产生的使其他人和后人群起而效之的影响,和由这群起而效之所形成的文学传统,曹操也在无意中提升了从他开始的中国诗歌和文学的高度与深度。
时间与生命成为重要的共同主题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是内容方面的,而且还是形式方面的。为什么这么说?时间与生命怎么就参与到形式结构中去了?这要从时间与生命的二元结构说起。有一个口号,尽人皆知,深入人心,这就是“时间就是生命”。不错,时间就是生命,时间与生命在一定的长度上相等,同步。但是再一想,这说法又错了,因为时间又并不就是生命——时间哪管你生命不生命啊,一个生命结束了,时间仍然嘀嘀答答地继续走它自己的。所以,时间与生命是二元的,有重叠,有分离,有同一,也有矛盾甚至对立。当以这有同一又有矛盾,甚至是对立的时间与生命做主题时,有同一又有矛盾甚至对立的这两个方面,就自然地而且是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作品,参与并且决定了这作品的形式结构,因为你要考虑怎样使它们和平共处在一个作品之中,谁把另一个踩下去而它自己的头昂得太高了,作者就要把它按下去,把被踩得太低的拉上来。看起来好象这样的过程中是作者在做主,但实际上作者是受时间与生命这二元牵引的,时间与生命就这样参与甚至决定了作品的形式结构,它们的二元性质成为作者生发、组织、构造意象系统时的形式要素。它们的同一、矛盾对立的消长或平衡,决定了一个作品的结构跌宕起伏的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们形成了作品的深层结构——文字表现出来的那个结构叫做“表层结构”,深层结构是隐藏在表层结构下面的那一层,抽象,内在,但会读诗的,都是从表层结构的标志深入下去,看到了这个是潜伏的深层结构,从而读懂了诗的。通俗地说,深层结构所起的作用,就是避免直说。只有表层结构的诗,诗意都淡。甚至常常不是诗,因为它几乎没一点诗意,原因就在于它完全直说了。
从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时间与生命成为重要的、被反复吟咏的主题,在形式结构方面也对中国诗歌有着不能低估的重要性。
曹操在诗歌方面创造了这么多“第一”,与他的创新精神有关,但也是无意得之,或者说是自然得到的。不过,这样的自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比如说,最杰出的诗人,都是那些胸襟气度自然呈现于作品中的诗人,是像苏东坡所说的那样,写作时“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诗人。这样的诗人是天才诗人,他们的作品具有不可模仿的性质——为什么胸襟气度能自然呈现于作品中?为什么能够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都是因为自然。自然是不可模仿的,因为你没有那自然而然的天才,一模仿就画虎不成反类犬了。但是向天才可以学习,争取画虎不成但也还像只猫,有些虎的模样和神态,遗憾的是比虎小了不少。
曹操就是这样一位胸襟气度自然呈现于作品,写作时“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的天才诗人。
如果单纯从作品看,在他之后,当然有比他的诗更好的诗,但是,我们必须历史地看,看到他的诗的开创性质,看到这个开创性的影响和决定性并不局限于建安七子或者建安文学,而是影响和参与决定了在他之后的中国诗歌和中国文学的走向和性质的。看到了这些,我们还能吝惜对诗人曹操的赞扬吗?何况,曹操还给中国历史和文学贡献了两件大作品:他的儿子曹植、曹丕。
附记:曹操的诗从他写出就被研究到今天,但我读曹操诗歌认识到的这些“第一”和由此认识到的曹操诗歌对于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学史的开创性意义,仅仅只是我的认识,也就是说,尚无持相同或者相似认识者。抛砖引玉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文学论文 → 古典文学论文 & 浅谈曹操对乐府诗(四言诗)的继承和创新
文学论文 → 古典文学论文最新范文
········
文学论文 → 古典文学论文排行榜
文学论文 → 古典文学论文推荐范文
········
文学论文 → 古典文学论文相关范文
········
文学论文 → 古典文学论文
浅谈曹操对乐府诗(四言诗)的继承和创新
查阅次数:336次
发布人:admin
浅谈曹操对乐府诗(四言诗)的继承和创新 [摘要]:曹操是三国时代的英雄,同是也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四言诗内容丰富,既有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感叹,又有建功立业、实现理想的抱负,还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对人才的执著追求等等。曹操创作的四言诗篇,使得四言诗在《诗经》之后重放光彩,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曹操;乐府诗(四言诗) 在历史上,曹操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我们现在离曹操生活的那个年代更远了,要去评论他,不能存先入为主的成见,而应仔细阅读有关曹操的诗歌和文章,从中发现历史上曹操的庐山真面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曹操在史上年代也是颇短的,自然也逃不了被后一朝人说坏话的公例。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的。&[1]确实是这样,曹操是一位英雄,他在政治、军事方面的能力是那么的突出,同是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是那么令人佩服。《三国志》注引《魏书》说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夕达旦。&如果将他的政治、军事能力排除在外不加以评论,那么单凭他在文学上的天赋及创作成就看,我们可以称他为天生的诗人和音乐家。曹操现存的二十几首诗,都是乐府歌辞,体式大致可分为三类:四言、五言、杂言。这几种体式中,四言、五言的成就较大,其中四言诗的成就就更为出色。 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景象引人注目,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都有其发展历程,但四言诗的创作在中国诗歌史上是有断层的。《诗经》中的四言诗历来被世人所传诵,也正是因为有了《诗经》的出现,才使得四言诗作为一种正式诗体而存在,但在那之后,四言诗却处于衰微之势,后人往往模仿《诗经》的体式、内容,没有突破性的创作,因而想在历史上留下痕是很难的,想要超越《诗经》更是不可能了。在这段时间里,五言、七言诗体却呈现出一派繁荣发展的景象。直到曹操四言诗的出现,才使得四言诗重新获得艺术的生命力,改变了《诗经》之后四言诗少有佳篇的局面,成为《诗经》后的又一丰碑。这是曹操创作的诗史奇迹,沈德潜评价&曹公四言,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2]对曹操的崇高评价,是恰如其分的。 曹操的四言诗继承了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反映了丰富且深刻的社会生活,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及对历史的深刻认知融入到创作中去,同是他的四言诗又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抒情传统,既有汉乐府的精神所在,又能在叙事中饱含深情,抒发自己的情怀,从而达到事理结合、情景交融的境地,并逐步形成一种悲凉慷慨的诗歌风格,这也是曹操的诗歌之所以能在《诗经》之后独树一帜的原因。本文试析曹操对乐府诗,尤其是在四言乐府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上的创新。一 正因为曹操重实际,尚通脱求朴实,他的诗歌富有创新精神。他自觉地向汉乐府民歌学习,运用乐府古题来写时事,写新的时代的内容。他的四言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抒发政治理想抱负,表现积极进取精神这一内容在他的四言诗篇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短歌行》也是汉乐府曲名,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一首诗也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建安时期诗歌风格的作品之一。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沉至今。呦呦鹿鸣,食我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此诗的创作时间是在赤壁之战以后。在这之前,曹操凭借其实力和能力,成为魏、蜀、吴三国中魏国的开创者,为统一天下大业进行着不懈努力。曹操一直维持了长江以北半壁江山的统一,在进军荆州时遭到了赤壁之战的惨败,因而只能退守北方,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形成。作为半壁江山的统治者,他自然心怀天下,想统一国家,成就大业。诗中表达了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建功立业的渴望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他对人才的执着追求等等,有着浓烈的抒情气氛。全诗的主旋律是招贤纳士,诗歌中反复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情感和愿望。诗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穿着黑衣领服装的读书人啊,我心里常常地思念着你。只是为了想念你的缘故,我一直低吟《诗经》的诗篇,将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与思念之情表达了出来。&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贵宾来我这里了,我将用鼓瑟吹笙来相待,将自己招贤纳士的诚意表达了出来。虽然有诚意去接纳贤才,但至今未得,作者不由得发出了&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叹息声,诗人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向贤才们再次发出邀请,&契阔谈宴,心念旧恩&进一步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最后八句先用乌鹊比喻贤才,希望群贤毕至,然后归结到自己身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才真正点明了诗的主题,对那些前来辅佐他实现统一大业的贤士,他将象周公一样热诚地接待他们。作者道出了自己求贤的目的是希望更多的贤才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他在《求贤令》中曾说:&今天下未定,此特求贤之时也&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在&&求逸才令&&中更说道:&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侮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3]可见曹操对贤才的渴求,他敢多次大胆起用那些犯过大错和来自敌对方的文臣武将,并坚信不疑,唯才是用.确实是这样,要成就大业就离不开贤才的辅佐,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诗人用诗的形式将自己对贤才迫切追求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使诗中包含厚重的情感内容,这样既能牵引当时贤能之士的心,又使得此诗能流传后世,成为不朽的篇目.整首诗的基调是积极的,是充满奋发进取精神的,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混乱的现实中建功立业的艰难及其坚定的信心. 《龟虽寿》是《步出夏门行》这一组诗中的第四章,是我国古代诗歌富有理趣的典范,也是曹操四言诗在的佳作。在这首诗中,曹操那种积极进取的精神,进一步得到了体现,诗中写到: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歌前四句,作者以自然界寿命最长的神龟和腾蛇终有一死为例,慨叹自然界的人更是逃不了一死的命运。即使是英雄也不例外。我认为这不是作者消极情绪的反映,相反的却是作者正视生命的勇气和其忧患意识的体现,为他下文抒发豪迈之情作铺垫。&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千里马到老伏在马槽上吃草时,志向却在千里之外,比喻刚健而有作为的人到晚年,雄心壮志也不停止,这是全诗的核心,也是全诗的灵魂。作者认识到生命的有限,希望用有限的生命去积极进取,建功立业,来完成自己暮年时的心愿,真的是&志在千里,壮心不已&,有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作者也认为人的寿命不一定全由天定,通过修身养性,或许可以延长寿命,他的这种思想在当时有其进步意义。诗中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胸怀,节奏紧促,感情昂扬,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读来令人振奋。 这两首诗风格悲凉慷慨,雄健苍劲,那种壮志未酬的忧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老当益壮,雄心不已的激情,在诗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此外,还有一首表达曹操政治理想的抒情诗,即《善哉行》。这是一首借古事抒发自己政治观点的诗。诗首十二句赞扬了周朝的开国元勋古公和让国的先贤太伯、仲雍、伯夷、叔齐,赞扬他们为了天下的稳定宁愿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品质,从而表示他尊奉汉室的苦心。&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职。&[4]&智哉山甫,相彼宣王。何用杜伯,累我贤臣。齐桓之霸,赖得仲父。后任竖刁,虫流出户。&对周宣王、齐桓公后来未能用贤深表遗憾;第六解对晏婴的德行兼备,表达了他统一天下的抱负;最后作者对孔子的赞美使臣,深表敬意,再一次表达他忠于汉室并无异心。在《述志令》中谈到一&奉国威灵,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愿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5] 曹操四言诗所表现的另一思想内容是感叹人生短暂和世事沧桑。在三国那种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社会里,人们失去了安全感,随时都可能面临灾难,生命朝不保夕,很多人对生命有了忧思,曹操当然也不例外,他毕竟也只是个凡人而已。在《短歌行》一诗的开头,作者便感慨道: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诗人由眼前的酒宴和歌舞场面说开去,以悲凉的情调唱出了对人生积久的忧思:人生几何?他感叹到人生如朝露,时不我待,岁月催人老,再加上当时还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他的那种感叹时光飞逝功业未成的悲凉之情就越显得沉重。然而这种悲凉之情并非贯穿着整首诗,正因为生命短暂,作者才更加珍惜,努力去追求不朽的功业,获得生命的价值。这首诗在悲凉苍怆的基础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是主要的,达到了悲凉与慷慨的完美结合,这是曹操诗歌风格的重要体现。 曹操四言诗还有一个内容,那就是描写自然景物,融情入景,抒定情怀。《观沧海》一诗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滥觞,被誉为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全诗如下: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辣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首六句,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将登山后看到的山、水,还有草木的姿态都形容出来了。诗歌写得轻松舒缓,这是为下文描写洪波涌起的大海作铺垫的。接着写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前的静景,在这就是一幅波涛汹涌,有吞没一切之势的壮阔海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多么壮阔啊,日月星辰好像在大海的怀抱中似的,诗人的想象力如此丰富,将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万物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从中可见作者博大的胸襟,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情怀。曹操能从写景方面入手去表达自己的心志、以景写情,可谓高也。我们经常会用这样一句话去评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关于曹操是忠是奸,我们暂不去讨论,但他肯定是英雄,这一点相信世人都不会有太大的争议。确实,也只有曹操这样的大英雄才能有这样的博大胸怀,才有这样的吞纳宇宙的气势。 曹操四言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还有对战争时代现实风貌以及气候民风的描写。《步出夏门行》中的二、三章就是其中的代表。在《冬十月》一诗中,诗人将自己北征乌桓凯旋南归后所见到的景象,不加修饰的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在途中作者刚好经历了一个冬季,天气寒冷,动物正准备过冬,田家的农事也已忙完,饭店正在整理布置,准备做生意。虽处在行军打仗时,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还是有的,正像朱乾所说的&《冬十月》,叙其途路所经天时物候。又自秋经冬,虽当军行而不忘民事也。&在《土不同》这一章中,作者流露的情感更多,全诗如下:乡土不同,河朔隆冬。流澌浮漂,舟船行难。锥不入地,蔌蔌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此诗描写作者由易火到邺县之间的所见所感,&锥不入地,蔌蔌深奥。水竭不流,冰坚可蹈。&连年战争,导致田地荒芜,农业凋零,社会动荡不安。&士隐者贫,勇侠轻非。心常叹怨,戚戚多悲。&河朔人士忧痛的是贫困,他们强悍武勇,轻易做非法的事,我常常为此叹息,心里充满着悲伤。对于河朔地区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这一现实,作者不禁为此叹息。虽然此章中作者没有像在《篙里行》中将战乱破坏对人们造成的苦难描绘得那么深刻透彻,但诗人的忧伤之情仍清晰可见。二 曹操四言诗有着慷慨悲凉,雄健苍劲的鲜明特色,这是建安风骨的重要体现。所谓建安风骨,我们可以看王运熙先生谈到的&我认为建安风骨是指建安文学所具有的鲜明爽朗、刚健有力的文风,它是以作家慷慨饱满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不是指什么充实健康的内容。&[6]我们为王运熙对建安风骨的分析具有片面性,只是谈到了慷慨与悲凉的结合。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就是这方面的有力代表。就以《短歌行》为例,在诗中作者慨叹道:人生如朝露,时光易逝,且因为还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而&忧思难忘&,忧郁环绕;而诗末尾则写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多么壮大的胸怀啊。这其中,既有作者因时光流逝,功业未成所流露出的悲凉情感,又有作者为实现统一大业而积极进取的精神所在,这就是悲凉与慷慨的完美结合,正如敖陶孙诗评中谈及的:魏武帝如幽老将,气韵沉雄。&[7]很恰当的指出了其诗歌特色。 曹操四言诗有着直抒胸臆、博大雄伟的特点。作者以雄健的笔力,生动饱满地描绘了沧海的形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多么雄伟、壮阔的大海啊,日月星辰好象都在大海的胸怀中运行一样,作者将大海塑造成一个能包容宇宙万物的形象,从中可见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叱咤风云的气概。沈德潜评为&有吞吐宇宙气我象。&[8] 曹操四言诗能运用传统的托物起兴手法,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与评价,达到述理、明至、抒情的目的,把深刻的哲理与具体完美的艺术形象融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风格。作者在《龟虽寿》一诗里,开头就以神龟、腾蛇作比,说明死亡是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正因为生命短暂,所以要建功立业,要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态,表明自己虽形态衷却志不减,有&壮心不已&的胸怀,哲理与诗情得以融汇。 曹操四言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一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活用成句,特别是活用《诗经》中成句。《管子.形势解》中有&海水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曹操化这段话为《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两面三刀句,含蓄地表明了&明主不厌人&这一意思,希望群贤毕至,帮助自己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曹操化用《诗经》中的成句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另外,&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原是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作者在《短歌行》中将整句引用。在《诗经》中,那是天子宴群臣嘉宾的诗,体现的是种欢乐、和谐的氛围,用在《短歌行》中,将自己对贤才梦寐以求的思念及贤才归附自己后将如何款待的诚意表达了出来。虽然是将《诗经》中的句子全部引用,但与上下文契合,安排的非常巧妙。 曹操四言诗,语言古朴简洁,诗行关系也显得较独立。他的抒情写景,就是以结构独立而句意连贯的散句来构成美丽的画面,如作者写到&心念旧恩&,但之后就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句与句之间是相对独立的,而且画面是那么的优美。曹操的四言诗不仅在内容上有所创新,在句法、词汇上也是有创新的。他的这种创作特点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如嵇康、陶渊明等,后人的四言诗创作,也是沿着曹操的路子走下去的。总之,曹操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而言,我们可以借用鲁迅的一句名言,曹操是一位&改造文章的祖师&。[9]参考文献:[1]、[9]:李景华,建安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2]:刘晓莉,曹操诗歌对汉乐府叙事题材的突破,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10月[3]、[4]、[5]、[7]:魏晋南北朝文学参考资料,中华书局,1978年[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8]: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另外:余冠英选注,三曹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7月刘逸生主编,赵福坛选注,曹魏父子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叹人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