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辛弃疾疾水头吟的愁 恨 泪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描写相思之苦的古典诗歌_百度知道
有什么描写相思之苦的古典诗歌
全诗可以写出来吗
提问者采纳
? 只愿君心似我心、《蒹葭》(出自《诗经》)
蒹葭苍苍? 此恨何时已;
溯游从之;
溯游从之,道阻且右,宛在水中沚,宛在水中坻,白露未晞,在水之涘,君住长江尾,
所谓伊人, 共饮长江水;
溯游从之,邓丽君的演唱版也非常好听。
蒹葭采采。邓丽君根据这个唱过《思君》2,道阻且跻,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在水之湄,在水一方。
所谓伊人。
蒹葭凄凄。
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白露为霜。邓丽君根据这个唱过《在水一方》这两首诗都是非常经典的相思之作。 此水几时休。日日思君不见君、《卜算子》【宋】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白露未已。
溯洄从之, 定不负相思意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0条回答
卓文君接到信后,觉得卓文君配不上他了,男儿重义气,送往成都,也可倒读被称之为回文诗。万语千言把郎怨,日上山融雪涨江,则成为。茶余饭后。 而这首诗也不是回文诗。 大文豪苏东坡留下了几首回文诗? 司马相如于官拜中郎将后,于是就处心积虑想休妻。 鸥飞满浦渔舟冷,偶尔读几首回文诗,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 无论是顺读还是回读,会令人情趣盎然,百无聊赖。 她立即回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郎呀郎,九九重阳看孤雁,又谁知五六年,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 一别之后,明旦沟水头,鱼儿何徙徙。游径踏花堙上走,日落观山四壁回,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闻君有两意,嫁娶不须啼。一转眼五年时间过去了,浑成自然,龙团小辗斗晴窗,十里长亭我眼望穿,十依阑干,不但可以顺读,则具有审美价值,百思想,虽有些文字游戏的味道,只见写着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八行书无信可传。 广东茂名市有一座观山寺,不论是顺读倒读都是一首渔舟唱晚七律诗,但从欣赏汉语的文字美上看,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他在一首题为《记梦》的诗中写道,漾倾酒尽落花空,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弦琴无心抚弹,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江涨雪融山上日。从此,白首不相离,拆开一看。幽林古寺孤明月,沟水东西流,九连环从中折断。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 诗曰卓文君的《白头吟 不是回文诗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红焙浅瓯新火活,二地相悬,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都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七言诗,何用钱刀为,另娶名门千金,无限妙趣,沉湎于声色犬马,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愿得一心人,写出了梦中火炉上温酒畅饮的情趣,蹀躞御沟止,他一心做学问,故来相决绝,千系念。
竹杆何袅袅。 这首诗如回读: 空花落尽酒倾漾,鹤伴闲亭仙客来,冷井寒泉碧映台。后来,有些诗,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司马相如读后深受感动,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万般无奈叫丫环、纸醉金迷,只说是三四月: 悠悠绿水傍林偎。
今日斗酒会,流溪远棹一篷开,活火新瓯浅焙红,很有趣味。
凄凄重凄凄: 窗晴斗辗小团龙,石壁上刻有一首回文诗。 回文诗
现代流行歌曲也可以表达。比如,梁静茹的《会呼吸的痛》“相见不能见最痛”这一句就足以表达相思之苦了。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还有: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张九龄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晏殊 君住长江头 妾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江 南 行 〔唐〕张潮??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花开不见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闺 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秋 夜 曲? 〔唐〕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春 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寄 人? 〔南唐〕张泌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 离别最恨相思苦,一片痴心向丹青.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句不是的,是写亡国恨的李煜《相见欢》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仙剑中有许多这东西 有时间的话 你不妨在百度里搜搜 仙剑诗词 其中也许有你满意的 我这里有一部分 你看看仙剑一赵灵儿於成亲之夜所吟 既不回头,何须誓言。 既然无缘,何必不忘。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 明日何夕,君已陌路。 酒剑仙 御剑乘风来,除魔天地间。 有酒乐逍遥,无酒我亦癫。 一饮尽江河,再饮吞日月。 千杯醉不倒,唯我酒剑仙。 算命仙之吟 魔非魔,道非道,善恶在人心。
情非情,欲非欲,姻缘由天定。 酒剑仙尚书府施法 狂饮琼浆数百钟,醉舞长剑指空虚。 脚跟戏蹑群星斗,长啸一声天地红。 酒剑仙为彩依所感动 春花那堪几度霜,秋月谁与共孤光。 痴心若遇真情意,翩翩彩蝶化红妆。 酒剑仙山神庙见面诗 仗剑红尘已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
游星戏斗弄日月,醉卧云端笑人间。 赵灵儿在妖塔的磐龙柱上 仙灵神岛水月宫,莲池仙女藏仙踪。 巧识少年情深种,错付痴心一场空。 林月如隐含结局 红颜如月有圆缺,君名逍遥莫悲切 。 昨日总总心深种,他夜梦里现芳踪 。 李逍遥与赵灵儿对诗 昨是今非望无尽,生死相隔两茫茫。 解愁肠,度思量。 人间如梦,倚笑乘风凉。 赵灵儿隐含结局 自古英雄出少年,似水红颜惹人怜。 今生情尽空悲切,来世再续未了缘。仙剑二灵散红尘渺无迹 月迷巴蜀似木人
霜叶舞剑真似假 狐媚情仇有还无
刀剑辉映情难禁 恩怨纠缠叹无份
千里烟波寻踪影 魔神旋舞乱烟尘
——仙剑二主题诗
平静江湖波澜生,舞剑霜飞刀光冷。 风定,烟水雨云各西东。 神魔相斗苍生恼,飘摇, 天蛇杖泣甥女渺,风云色变云黑罩, 祈祷,何年相守永桃夭。 游戏中诗 霜落倍凄凉,愁肠千百转。
——齐弄霞 蜀山峰,入云霄, 掌门逍遥人品高, 平魔卫道不辞苦, 江湖奇人大英豪。
——杭州村童 死生自有命,聚散皆是缘。 有幸说坤地,无心话乾天。 娲皇怜世意,苗裔永遵循。 悲悯人间苦,蒙怨亦无恨。
——江宁算命仙与忆如对诗 六朝景色致陈迹,江南古都飞瑞雪。 玄武湖心青莲绽,金陵风云齐来聚。
——子扬 家贫何所计,卖艺酒肆问。 岁岁复年年,旋舞不得闲。
——宣樱 秋笛哀哀诉思情,软语绵绵忘忧心。 爱君择倩断恩义,幻歌声声为君唱。
——荆州幻歌 人生漂泊无依,有如浮萍菱花,随水飘流。
——酆都旅人 有缘系丝萝,兼鸟鲽两情深。 奈何命无后,无语问苍天。
——冯和元
更多诗集 有缘系丝萝,兼鸟鲽两情深。 奈何命无后,无语问苍天。
——冯和元 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 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 波澜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诸葛明月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与归,宜其室家。
——酆都宜家 风起天末杨别柳,月照陵上望故园。
——鬼都颦儿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刻难为情。
——鬼都司徒 解愁肠,度思量~~~~~ 人间如梦,倚笑乘风凉。
——李逍遥 水涟溪畔忆旧梦,景在情断心凄凄。 虽见血雠不忍弑,干回万转君可知。
——水涟溪苏媚 多舛红颜芳踪渺,挥别郎君断情恼。 人妖殊途难成双,愿汝永结秦晋好。
——全剧终 仙剑三诉衷情·旖旎情 星沉月落夜闻香 素手出锋芒 前缘再续新曲 心有意 爱无伤 江湖远 碧空长 路茫茫 闲愁滋味 多感情怀 无限思量 一剪梅·寥落风 大梦初醒已千年 零乱罗衫 料峭风寒 放眼难觅旧衣冠 疑真疑幻 如梦如烟 看朱成碧心迷乱 莫问生前 但惜姻缘 魂无归处为请牵 贪恋人间 不羡神仙 眼儿媚·朦胧雾 身世飘零叹孤独 回顾盼相扶 情天不老 雷霆易逝 雨过云舒 相逢不忍轻离别 携手更如初 风疾波涌 扁舟不系 终恋江湖 采桑子·凄凉雪 刻舟行远人归去 笑靥无凭 私语无踪 魂断香销弃旧情 玄冰刻悔风吟恨 好梦成空 泪眼迷蒙 遥看春花朔雪中 谒金门·萧瑟霜 情眷恋 古往今来相看 几度流光人更远 伤离方寸乱 回梦空传幽怨 依旧尘缘未断 碧落黄泉寻觅遍 愁来天不管 御街行·失魂雨 纷纷雪落人飘坠 同死生 共玉碎 前尘后世君莫问 柔肠百结如醉 情丝未断 尘缘难了 萦绕千千岁 舍却残生犹不悔 身已空 尽成泪 路长梦短无寻处 总是情愁滋味 眉间心上 柔肠百结 尽付东流水 十年一剑(一) 苍茫蜀山觅仙踪 挥剑试问情 人间韶光几度 莫负好花好景 前世约 今生盟 翻覆六界 啸聚五灵 舍却三生石刻 补情天 再塑苍穹 十年一剑(二) 苍茫蜀山觅仙踪 挥剑难断未了情 千载之下同晓梦 生死不渝共鸳盟 永忆江湖初相逢 欲回人间共形影 海枯石烂心不弃 誓补情天鬼神惊 宜男草·紫萱 碧水连天静无浪 转东风 滟纹微涨 个中趣 莫遣人知 年年日日 兰舟共上 平生书癖已均恙 解名缰 更逃羁网 春近也 梅柳频看 花间闲度 细雨流光 阮郎归·龙葵结局 临流揽镜曳双魂 落红逐青裙 依稀往梦幻如真 泪湿千里云 风骤暖 草渐新 年年秋复春 闻香软玉燕依人 再启生死门 长相思·雪见结局 花似伊 柳似依 叶叶声声是别离 雨急人更急 湘江西 楚江西 万水千山远路迷 相逢终有期 画堂春·紫萱结局 灵珠有泪自千行 等闲芳草斜阳 离人过客暗凄凉 偷羡鸳鸯 伤心脉脉难诉 风剪存存柔肠 神仙人鬼两茫茫 情短恨长 醉花阴·花楹结局 锦瑟年华谁与度 莫问情归处 只影向斜阳 欲把风留驻 天涯芳草无归处 回首花无数 解语自销魂 弱袂迎春 尘缘不相误 误佳期·完美结局 千金难求珍宝 家和易得欢笑 人生自是有情痴 愿做双飞鸟 情两难分付 是一丝烦恼 蓦然回首神仙地 还道人间好 换巢鸾凤·制作群片尾 弃剑封刀 大隐归闹市 自觉逍遥 断江湖旧梦 任六界风飚 金窗绣户看妖娆 情丝暗生 心事难描 佳期晚 怕流年暗消年少 春到 人难老 回首仙家 自是人间好 旧雨新知 两难分付 别有一丝烦恼 几度轮回误尘缘 换巢鸾凤教偕老 羡鸳鸯 纵千金难买一笑 点绛唇·重楼 酒入愁肠 一生惆怅情多少 纵横吟啸 思念相萦绕 魔堕凡尘 难遣流年老 人间道 天涯芳草 依旧多情好 无题 飞琼神仙客 误落古桃园 乱云天一角 弱水路三千 鬼炼狂魔 别梦依依刀谢家 乡郎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 犹为离人照落花 紫萱 宣花别样红 亭亭发几丛 凝露仰宿雨 窈窕舞熏风 宜男不忍佩 仙人岂相通 解语朝暮伴 忘忧了残生 仙剑四谪仙 瑶宫寂寞锁千秋 九天御风只影游 不如笑归红尘去 共我飞花携满袖 天河 琢磨 匣浅难羁宝剑锋 玉藏石中也玲珑 初试清啼长天破 云光凝碧远岚平 菱纱 翩翩 执手看歌敲金钗 笑语落珠明眸睐 忽然蝴蝶春风满 焉叫冷镜瘦朱颜 紫英 明光 瞳凝秋水剑流星 裁诗为骨玉为神 翩翩白衣云端客 生死为谁一掷轻 梦璃 离歌 谁言别后终无悔 寒月清宵绮梦回 深知身在情常在 前尘不共彩云飞 玄霄 永劫 峰壑辗转日月追 谁闭尘关不得归 长欲挥剑断逝水 却尽青春铸劫灰 琴姬 情殇 草色没春光 花影曳沉城 弦上情未极 泠泠动悲声 世上岂有神仙哉 涛山阻绝秦帝船 汉宫彻夜捧金盏 玉肌枉然生白骨 不如剑啸易水寒 逍遥游 意气凌霄不知愁 愿上玉京十二楼 挥剑破云迎星落 举酒高歌引凤游 千载太虚无非梦 一段衷情不肯休 梦醒人间看微雨 江山还似旧温柔
柳--送别,离情 梅花--坚贞,高尚 杨柳——(代表)惜别 菊花——傲视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古迹——怀旧 下面是我找的,你看看不知道有没有用. 1、落花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我国历史上优秀诗词数不胜数,本文我只想撷取其中的一朵奇葩——含有“落花”意象的诗词,来略谈一二。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这样几层意思。 A、一是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给人的感觉是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各种颜色的花儿在风中轻扬曼舞,美妙极了。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B、一是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是《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花落巳葬,己去谁葬,暗含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落花,道尽了心中的绵绵的悲苦。 C、还有一种是以落花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 “花落春常在”清道光年间考生俞樾在礼部复试,以此句为诗开头,寓意希望在人间。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暗寓诗人宁可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粉身碎骨,也不愿委曲求全同流合污。 2、流水 A、因水具有柔和清冷的特点,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 的事物。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诗人借水的清冷,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B、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十国南唐•李煜《虞美人》),词人经历亡国之痛后,尝尽了人生的愁苦滋味,他用东去的“一江春水”抒写愁恨,让读者看到那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腔幽愤尽泻如注,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3、“捣衣”和“砧声” A、关心家人冷暖,为全家人缝制衣服,是古代妇女的主要职责之一。在进行捣衣这种机械重复的劳作之时,她们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思念远离家乡的亲人。单调悠长的砧声有助于摒除外虑,心志专一,对思念之情起到凝聚与强化的作用。正因为这些原因,捣衣的动作和与之相关的清砧的声响,成为古典诗歌中“思妇”主题下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李白《捣衣》) “不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杜甫《捣衣》) “飞鸿影里,捣衣砧外,总是玉关情。”(宋•晏几道《少年游》) B、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C、古典诗歌表现了捣衣与砧声意象,也塑造了这种意象。它不仅感染、感动着置身情境之中的思妇与游子,即使平常诗人,也往往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十国南唐•李煜《捣练子》) “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林景熙《夜意》) 4、雁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春天大雁从南方飞归北方,主人公眼见南方的大雁飞来,心头顿时生出一线希望,兴许大雁会带来故国江南的音信。可等待半天,大雁飞过,音信全无,留下的只是更深的失望.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诗《天池》:“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还有“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汉代焦延寿的《易林•二复之丰》:“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所谓“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的《乐章集•夜半乐词》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云:“孤鸿海上来。” 5、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A、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通过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吴融《简州归降贺京兆公》) B、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 “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南宋•文天祥《念奴娇》) C、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南宋•文天祥《金陵驿》) 6、鹧鸪 A、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B、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 “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郑谷《席上贻歌者》),它借所谓“江南客”之不忍唱鹧鸪曲,表达诗人不愿继续游子行的思乡之情。 7、燕子 A、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词人以“燕双飞”这乐景反衬“人独立”这一哀情,即看到燕子成双飞翔,想到自己孑然一身,心爱之人不在身边,孤独想思之苦油然而生。 B、又由于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昔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南宋•文天祥《金色陵驿》) 8、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旦夕,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因此,寒蝉又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唐•骆宾王《咏蝉》),这里“西陆”即“秋天”,“南冠”即“囚徒”,诗人以闻蝉起兴,借寒蝉自喻,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李商隐《蝉》),天将破晓,寒蝉巳声嘶力竭,而它所栖息的高树(喻指所期望的人)却仍然一片碧绿,似乎对寒蝉的哀鸣,全然无动于衷,诗人以蝉自况,喑喻为人作幕,寄人离下,空有不平之鸣,依然为薄官所羁绊。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宋•柳永《雨霖铃》),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巳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曹植《赠白马王彪》。 9、月亮 A、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B、明月还常常蕴涵边人的悲愁。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悲亢幽怨。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出塞》)的悲壮雄浑。 C、有时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把酒问月》),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D、由于月亮的特点是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宋•吕本中《采桑子》)即借月亮的这两个特点来喻人事。 10、船 A、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古人常说“舟马劳顿”“水陆兼程”,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购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写于船上的诗,或写到船的诗,俨然成为一个颇为壮观的部落。 下面这两首诗中的“船”意象更多地融入了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 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 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刘鹩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这两首的主题与意象群极为相似:两位诗人都漂泊异乡,栖身客舟之中,暮色四合,夜风吹动岸上的树叶,发出凄清的声响。在作客他乡、旅途孤寂之时,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想到昔日朋友,写诗以寄情。作为诗的中心意象,前者是“月照一孤舟”,后者是“孤舟兼微月”,都强调“月”与“舟”的组合.而最为直接地以船为喻、表现自身漂泊之感的诗歌,恐怕当属李商隐的《木兰花》: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 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B、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 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 下面两首以“船”意象表达自由感受的诗,是历来为人所传诵的: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司空曙《江村即事》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11、青山 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A、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唐•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 B、另一方面,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历史中的形象。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都渴望归依青山。 “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 C、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宋•林逋《长相思》) D、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友人的身影如飞鸟从泪眼中消失,青山依旧伫立眼前,以其恒定提醒人的分离,倍添伤感和惆怅。唐代诗人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根据考官的要求,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画面中隐藏着一颗哀怨的灵魂,一双追索的眼睛。“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12、梅 古往今来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梅。” A、 寒梅,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被诗化、典型化。这枝寒梅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所以,王维独问“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战土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有思乡的情调。 B、 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前者的代表是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后者的代表是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陆游一生爱梅、咏梅、以梅自喻。他赞美梅是“花中气节最高坚”的,俨然梅的知音、梅的化身:“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陆游《梅花绝句》)以后的咏梅诗,都只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13、菊花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欺霜傲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战国楚•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则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寒菊》)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是借菊花来寄寓诗人崇高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 14、莲花 莲花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A、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 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南朝乐府《西洲曲》)这里虚实相生,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 B、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其他有关“莲花”的诗句】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古辞《江南》)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李商隐《无题四首》)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唐•张籍《春别曲》) 15、竹子 A、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藏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B、 此外有表现竹子高风亮节的。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刘兼《新竹》)。 C、 有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D、 有表现忠诚的。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等等。 16、青松 青松是耐寒树木,经冬不凋,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因此常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 “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李白《赠书侍御黄裳》),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三国•刘桢《赠从弟》),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 17、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唐•王昌龄《长信秋词》),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 “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冷雨打在梧桐叶上,凄苦之情可想而知。其他如: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南宋•李清照《声声慢》)等,大体上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 18、柳 A、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B、普普通通的杨柳易勾起人从未明确意识到的感触与联想。诗中少妇“不知愁”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唐•王昌龄《闺怨》) C、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所以,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诗人们喜欢以柳入诗,原因大概在此吧。 19、另外,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还有: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骏马”喻志向{如“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房兵曹胡马诗》};以“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感恩多》);以“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以“杨花”写离情{如“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苏轼《水龙吟》)};以“青草”喻离恨{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以“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如“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葛胜仲《点降唇》);以“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如“枯藤老树昏鸦”(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宋•秦观《满庭芳》)。还有“青苔”、“长江”、“青鸟”、“红尘”、“青云”等等.
参考资料:
摘抄的,不知道对你有用没。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古典诗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龙吟 辛弃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