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经历磨难中培育出了哪些民族精神

当前位置:
>>>经历了100多年的磨难与抗争,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落后..
经历了100多年的磨难与抗争,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最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请回答:(1)根据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概括指出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对中国的重大危害和影响。(2)扼要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题型:综合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1)割地、赔款、主权受损,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2)是中国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1)问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答题时要注意把帝国主义侵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概括为几个方面,然后分析其危害和影响。(2)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回答时,既要答出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影响,又要答出其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经历了100多年的磨难与抗争,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落后..”主要考查你对&&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全民族的抗战九·一八事变日军的滔天罪行(南京大屠杀、潘家峪大扫荡、七一三部队对中国人的杀害)中国远征军的滇缅作战
全民族抗战背景:进行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事变等军事侵略活动,抢占中国领土、掠夺中国资源。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典型事件有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作实验。
中共抗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其领导下,国共两党相互配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进行了百团大战,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争,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国民党军队不仅在国内抗击日军,还派出远征军赴缅作战击败侵缅日军。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抗日反蒋:1、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推行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2、造成了红军革命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却助长了日本侵略的气焰的内外局势。逼蒋抗日1、在中共的号召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2、东北杭日义勇军坚持抗成,激发了民族爱国精神。3、“一二九”运动掀起全国杭日救亡运动新高潮。4、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联蒋抗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年7月—1945年8月):
1、阶段性特征:中华民族与日本的民族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以合作为基础,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其抗日战争有以下特点: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全国各个阶层,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抗争;②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具有双重性;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⑤最终以弱胜强,这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帝斗争完全胜利;⑥抗战具有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2、三条线索: (1)一对主要矛盾: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 (2)两条抗战路线和两个战场:国民党执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执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的路线。在两条不同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分别出现了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和国民党负责的正面战场。(抗日战争的全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战场、两条路线、两个政党、两个政权、两支军队的抗战局面。) (3)三个发展阶段: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①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防御阶段。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全国抗战的开始。这一时期,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出现两个战场抗战的局面,这是中国抗战的重要特点之一。②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初是相持阶段。1938年10月,日本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这一阶段,日本改变了侵华策略;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蒋介石集团发生动摇,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使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对抗战胜利具有决定的意义。③1945年8月至9月是反攻阶段。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美国动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中国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至此,中国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 &九一八事变:
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盛京事变、满洲事变、柳条湖事变等,是指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日军以中国军队炸毁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为借口而占领沈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国会和内阁总理大臣权力下降,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这次事件爆发后的几年时间内,东北三省全部被日本关东军占领,被中华民国政府视为国耻日。九一八事变爆发的原因:①侵华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既定国策。中国东北是日本重要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地,农业、重工业原料供应地,“东方会议”确立了先占领东北,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政策。②内部原因是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促使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日本统治集团急于利用侵略中国东北的对外战争来摆脱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③外部条件是,国际上,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忙于应付本国经济危机,无暇东顾;中国内部,蒋介石政府集中重兵“围剿”红军,无心北顾。这给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以可乘之机。
九一八事变的结果:①九一八事变后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陷,根源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蒋介石政权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他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以求巩固自己的统治。②国际联盟对中日冲突的态度是力图通过“国际合作”使中国东北成为帝国主义各国的殖民地。这使得蒋介石国民政府想依靠国联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成为幻想。③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殖民地的严重步骤,中日民族矛盾开始向主要矛盾地位上升;④九一八事变也开始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加深了英美等帝国主义国家和日本的矛盾。关东军: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军强占了中国原被沙俄“租借”的关东州(指辽东半岛普兰店至皮口一线以南地区)和南满铁路,1919年在旅顺口设关东军司令部。关东军是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元凶,控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太上皇。他们在东北屠杀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资源,实行残酷的军事镇压和殖民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关东军总数约百万人,是日本陆军中最精锐的主力和战略预备队。1945年8月,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包括抗日联军和苏联红军一起歼灭了日本关东军。
不抵抗政策:蒋介石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持不抵抗政策。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于8月16日已给张学良铣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文史资料选辑》第6辑)事变发生后,又电令张学良“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西安事变资料》第1辑第1页)东北军奉命:“即使勒令缴械,占入营房,均可听其自便”。(《九一八事变真相》,《革命文献》第34辑第879页,台北1978年版)对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爱国士兵愤慨不已。据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报告:“士兵各持枪实弹,怒眦欲裂,狂呼若雷,群请一战,甚有持枪痛哭者,挥拳击壁者。”
东北三省沦陷:由于蒋介石的不准抵抗,十余万东北军不战而退,使东北大片土地迅速沦陷:19日晨,日军占沈阳,同日又占长春、营口、鞍山、抚顺、安东等20座城市,掠地千余里。21日,日本驻朝鲜的三十九旅团渡过鸭绿江,进入中国东北,分向辽宁、吉林进击。同日,代理吉林省主席熙洽叛国投降,吉林城陷。22日起的一周内,辽、吉二省基本丢失。接着,日军又于日陷锦州,2月5日占哈尔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东北三省全部沦陷。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对南京和平居民进行大屠杀,被杀害的总计三十万人以上。 潘家峪大扫荡:1941年,日本在河北丰润县潘家峪村屠杀村民1200多人。 “七一三部队”: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的“七一三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 日军南京大屠杀:日,日军攻占南京。在日军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六师团长谷寿夫指挥下,侵略军进行了长达六周之久的烧杀抢掠,对中国军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调查报告:无辜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被集体杀害,并焚尸灭迹的有十九万多人;被零散屠杀,尸体经慈善团体掩埋的有十五万多人,总共有三十多万人丧生。在南京城郊,侵略军大肆洗劫机关、仓库、商店、民宅、村舍,古玩文物,鸡鸭猪牛、粮食蔬菜,无所不抢。全市约有三分之一的建筑物被日军烧毁。这就是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
日本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1、表现:(1)军事上: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①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企图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 ②在华中:发动“清乡运动”,对抗日爱国人士实行恐怖政策。 (3)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①方针:把沦陷区经济变为自己的附庸经济。 ②表现:农业:强占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工矿交通运输业:定为“统制事业”,由日本专营公司。金融业: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开设金融机构,滥发伪币;印制军用票;增加苛捐杂税;劳动力:大肆掠夺劳动力。 (4)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实现其同化政策。2、影响:日本达到了的目的,沦陷区成为补充日本侵华不足的基地。 沦陷区人民过着的生活,中共领导了各种形式的斗争。揭露日军侵华的暴行:
日军侵华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如:(1)军事上:不断扩大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2)政治上:实行“以华制华”政策,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权。(3)经济上:野蛮的经济掠夺。(4)文化教育上:推行奴化教育。这里学习的关键是要结合事例对日军侵华的暴行进行深刻的揭露,如南京大屠杀、细菌战和毒气战。要把南京大屠杀作为揭露日军暴行的学习重点。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对于这段史实,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战后中国在南京、上海、北京等十个地方成立的审判日本战犯法庭均认定:侵华日军在南京对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了疯狂屠杀。总计被集体屠杀者19万人,被分散屠杀者15万人,被害总数30万以上。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不断发现的大量史料一再证实这两个法庭对南京大屠杀案件判决的正确性。然而日本右翼势力却全然不顾事实,一再制造事端,妄图掩盖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日本右翼否认侵华历史也总是从否认南京大屠杀做起。其卑劣手法有二:一是以质疑三十多万被害者人数来否定大屠杀本身的存在;二是以战争中有伤亡乃天经地义、日本人也有伤亡为由否认屠杀罪行。如日本新编历史教科书称:“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日中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大量中国民众。关于这一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有许多疑问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还在持续争论。”该书通篇渲染日本士兵和平民的伤亡人数,对亚洲各国的巨大损失和伤害情况却只字不提。 中国远征军:
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为支援英国军队在缅甸殖民地对抗大日本帝国陆军、及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安全,而组建、出国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部队。是中国与盟国直接进行军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战争以来中国军队首次出国作战并立下赫赫战功。日,中英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国远征军。从中国军队入缅算起,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月,中国投入兵力总计40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 远征缅甸(1942——1945年):原因:1942年初,日军由泰国、缅甸北上侵入我国云南境内。目的:为确保滇缅公路这条国际交通线 。战果:中国远征军救出被围英军七千多人;1945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中国远征军组建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陷于欧洲战场无力他顾,对于英国的战略方针而言在远东地区首要之务就是保卫输出最多资源的殖民地印度,并将其余殖民地视为保卫印度的战略纵深;但是对于中华民国而言,缅甸此地为争取国外援助的最后生命线,如果滇缅公路不保外援即无法轻易进入中国,与日本的对战也将陷入补给不足之劣势,因此中华民国方面极力争取与英国间的军事同盟以保障作战资本。  为此,1941年春,英国邀请中国军事考察团赴缅甸、印度、马来亚考察。几经协商,在同年的12月23日于重庆签订了“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中国远征军就是根据中英军事同盟而组织的。  当时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西屏英属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中国的西藏和云南接壤。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日本进攻缅甸对于其自身来说也有着很多意义,比如孤立中国,以及作为入侵印度的基地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短时间内席卷东南亚,随即矛头直指缅甸。1942年日本用于进攻缅甸的军队大约有6万人,大大超过英国在缅甸的防务力量。  1942年初,日本侵占马来西亚后,开始入侵缅甸。1月30日,日军攻克缅甸东部重镇,随后分两路继续前进,3月8日,日军占领缅甸首都仰光。3月到4月间,日军进攻重镇曼德勒,企图切断滇缅公路。此时,在英国依照协定求助由中华民国组建远征军协防缅甸,远征军司令长由罗卓英担任(而后史迪威的压力下以杜聿明接任代理司令长官),由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指挥,集合当时精锐力量的中国远征军约10万人向缅甸进发。
发现相似题
与“经历了100多年的磨难与抗争,中华民族终于走上了复兴之路,“落后..”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2137723906022097124422520676422506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民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