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表达了诗人诗人内心深处的 ?

急需几首描写山水的古诗 要有 作者,背景介绍,整体感知 名句赏析 最少得5首 越多越好_百度作业帮
急需几首描写山水的古诗 要有 作者,背景介绍,整体感知 名句赏析 最少得5首 越多越好
山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呵,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注释  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
⑤戍客:指戍边的兵士.
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写作背景  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李白此诗,就是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关于李白出生地,众说纷纭,大致有两种说法.其一,李白出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李白约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其二,李白出生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
天宝初,入长安,贺知章一见,称为谪仙人,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璘起兵,事败,白坐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是唐代著名诗人,有《李太白集》.李白所作词,宋人已有传说(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证以崔令钦《教坊记》及今所传敦煌卷子,唐开元年间已有词调.然今传篇章是否果出于太白,甚难断定.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作品注释  (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县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4)厌:满足.[1][2]  作品译文  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1]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2]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李白《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其一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望庐山瀑布 其二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望庐山瀑布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1]  庐山:我国名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
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状像香炉且山上笼罩烟云而得名.
紫烟:指日光照射的云雾水气呈现出紫色的云雾水气.
遥看:从远处看.
川:河流,在这里指瀑布.
三千尺:形容山高,这里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
银河:又称天河.古人指银河系构成的带状星群.
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此处指极高的天空.
遥看:从远处看.  绝句来源于两汉,成形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大唐.当时都是四句一首,称为“联句”.《文心雕龙·明诗》所谓“联句共韵,则柏梁余制”.唐宋两代,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绝句风靡于世,创作之繁荣,名章佳什犹如群芳争艳,美不胜收,可谓空前绝后也. 绝句,又叫“绝诗”,或称“截句”、“断句”,截和断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诗法源流》的解释,绝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诗四句,或截首尾二联,或截前二联或后二联,或是中间二联.另外一种说法是从“五言短古,七言短歌”变化而来,唐人赋予它以声律,使它定型,就成绝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律绝是律诗兴起以后才有的,古绝远在律诗出现以前就有了.南朝陈代的徐陵主编《玉台新咏》就有“古绝句”的名称.但这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zè)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的约束.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句仍然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句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少.
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平仄,讲究粘对  在这两首诗中,第二首流传较广,其诗意是:
被太阳照射的香炉峰生起紫色烟雾,
远远看去瀑布像匹白练挂在山前.
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直泻而下,
好像是璀璨的银河水落自九天.
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你看!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真美呀!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编辑本段名句赏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色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2]  杜甫的《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岳:此指东岳泰山,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
夫:读“fú”.发音词,无实在意义,强调疑问语气.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即山东地区.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故后世以齐鲁大地代称山东地区.
青:山色.未了:不尽.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神秀:指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
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阴阳:阴指山北(水南),阳指山南(水北).割:划分.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荡胸:胸中荡气回肠.
曾云:重叠的云.曾,通“层”.
决眦(zì):决:裂开.眦:眼角.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入归鸟:目光追随归鸟.入:受到眼里,即看到.
会当:古人口语,终要,一定要.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译文  泰山有何等威仪呢?从齐到鲁青翠连绵.一望无际.
大自然将天地间的神奇秀美都赋予了你,山南向阳,山北背阴,明暗分别,判若晨昏.
远望层云叠起,不禁心胸坦荡,目送归鸟入巢,眼眶几乎都要睁裂.
我就快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举目纵观群山的低矮渺小.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不仅表现了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写出了作者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运望 远望 ,颔联近望,颈联仰望,尾联俯望.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  那神马,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其一其二两首,由于第一首流传较广,所以注释好像只有第一首.见谅.有其他问题,联系我就好.唐宋八大家
当前位置: &&
&& 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注释(1)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2)尽:没有了。 (3)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4)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5)厌:满足。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创作背景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一共七次游览宣城,这首五绝作于753年(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赏析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人以“闲”写出了孤云的状态,突出了离去的过程,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或者借景抒情,而是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评价说:“传独坐之神。”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独坐敬亭山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