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 字里藏医医中的思与想

我的更多文章
同时转发到微博& 《字里藏医》 思
“思”,繁体字写做“恖”,“心”的上面加“囟”。囟门是婴儿大脑发育完成最后闭合的地方,代表大脑。道家认为脑为先天“元神之府”,心为后天“识神之府”。所以“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意识的结合统一,是仅次于悟的层次。  《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思是说,心理活动形成了意,保存的意就是记忆,叫做志。根据记忆进行变通的考虑就是思,基于思考对将来有预测期待就是虑,对虚幻还没发生的事情进行抽象思维就是智。  举例来讲,当人的手碰到火的时候,很快就抽回来,这种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不经过思考的,被称为觉。有了被火烫的经历以后,记住了感觉或知识,形成了记忆,就是志。根据记忆,以后就会远远躲开火,这就是识。自己没被火烫过,但是看到类似的场面,或者被人告诉过类似的经验,这就是知。掌握知的方法,就是学。实践所学的知识,就是习。  大多数动物都会发展到这个层面。但是人类的伟大在于“心有所忆”,“因志存变”,也就是在觉、知、志、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变通,形成意识和思想。就火而言,人类通过思考,晓知利害,不仅不再畏火,反而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火取暖、炙烤食物、治疗疾病、吓阻野兽。这就是人类思想之所在,伟大之所在。  “思”有时也用来代表本能、欲望。《素问·热论篇》:“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意思是说,发烧十天以后,寒气在足太阴脾经逐步衰减,腹部不像原来那么胀了,就有了食欲,想吃东西了。《素问·痿论篇》中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为白淫。”这里说的是性幻想,不着边际,无穷无尽的欲望想法,无法实现满足。因为后天意识过于急迫强烈,性交的时候用力、用时过度,最后导致阴茎疲软萎缩,出现漏精、遗尿的毛病。人们所说的饱暖思淫欲也是这个意思。  另外,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之常情。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思伤脾”。《素问·举痛论篇》说“思则气结”。意思就是说过度地思考问题,用心用脑过度,就会使气机阻滞,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很多人饭后就觉得困倦,非得睡觉不可,其实就是思虑与脾胃气血产生了矛盾,导致身体顾此失彼。有的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书、读报、讨论思考问题,最终导致消化不良,这就是因思伤脾。而有的人吃得过饱,饮食过量,肠肥脑满,也就没了心思去研究思考问题,这就是因食伤思。人想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求知欲,还是吃个七八分饱,留点儿饿的念想为好。  《灵枢·本神》说:“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这是说因为过度害怕,出现了心慌心跳,加上思虑过重,最后伤神,出现莫名无由的恐惧,吓得遗精、大小便失禁。  在更深的感情层面上,思表现为相思、牵挂、惦念,严重的就是相思病。这是后天意识与先天情欲二者的共同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勾魂,所以失恋的人被称为失魂落魄。  有个小故事说久居深山的小和尚进城,第一次见到了女人,就询问老和尚那是什么。老和尚吓唬他说:“那是吃人的老虎。”晚上回到了深山寺院,小和尚翻来覆去睡不着,老和尚问他怎么了,小和尚说他想老虎。女人触动的是小和尚先天的本能、元神,而老和尚灌输给小和尚的是后天的思想、意识,两者如果矛盾对立的话,人就会迷惑、痛苦。  人生一世,不可能让思想完全顺应先天本能,那样的话与动物无异。大马哈鱼为了洄游产卵,牺牲自身为后代提供营养。雄螳螂性交射精后即被雌螳螂啃食。那些恣情纵欲、酗酒、服用春药的人似乎顺应了本能,但是耗散了真精,湮灭了神明,缩短了生命。这时候,理性冷静思想的光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思”是不及物动词,“想”是及物动词。思是自思,也就是考虑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物。所以习惯上说我想你,不能说我思你;我自思,不能说我自想。《黄帝内经》上说的“高下不相慕”,就是有思无想的境界,不相干、不攀比,也就省去了很多麻烦。  人类不能无限度孳生扩张自己的思想,压抑本性,违背自然、人生之道。更不用说那些基于错觉、幻觉、谬识、伪知形成的思想,更会给自身、社会带来灾难。老子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是,我们今天的社会从小灌输给人们的思想就是竞争、斗争、名利、货殖、攀比,等等,使得很多人忘记本性,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伤寒论·序》)。这些人真的需要改变价值观,进行一些“忘我”的治疗了。这个“我”,就是被后天环境塑造的思想。改造思想,确实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了一个理想的做人境界,那就是先天本能欲望和后天意识思想的完美统一结合,也就是做圣人的境界。书中说:“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大意是说,比起出世离俗的真人和至人而言,圣人不仅顺应天地的变化,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入世随俗,和普通大众和谐共处,不愤世嫉俗,不标新立异,无论穿着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随自己的心愿,也让别人看着舒服。外面没有加班加点、点灯熬夜的工作,内心没有什么想不通、整不明白的思想,过着平平淡淡、坦然从容的生活,能自得其乐,用不着求别人,形体身躯功能健全,不残不缺不痿不废,活个百八十年没有问题。
连载: sohubook@原创: yuanchuang@书友会: sohubook@听书: 010-字里藏医有得 - 思君的主页
&&近日,我看了一遍《字里藏医》一书,对原先不太明白的一些东西,有了新的理解,是为一喜字了得。
&&&穴位之得名,与其部位特征,有相当高的关联性。古人思维,“近取诸身,远取他物”,以象喻物,名实相符,这对我们了解中医,学习中医有好处,因为形象的东西,是最好记忆的。如人体的三百六十一经络穴位,都依其气象而命名,突起的叫做腧、陵、丘、墟、突;凹陷的叫做穴、井、沟、谷、谿;回流的叫做渊,平静的叫做池,波澜壮阔的叫做泽、海,生动活泼的叫做泉。
&&&对脂溢性脱发的理解,我是几经曲折。一是经络上说肺主皮毛,想头发的好坏与肺的功能强弱有关。二是发为血之余,发落血亏。想必也与肾肝有关。可我看了徐冬斌的这一书后,才知是因为“脂溢性脱发,源于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湿,非关肺事。”想一想也有道理。心包是心之外层包装,心包有火,影响心之功能,当然与血相关联。三焦主气的运化,三焦功能不好,自然就会对气之运行产生不良影响。
&&&&“膏肓的代谢,直接隶属于心包和三焦,心包的背俞穴、三焦的背俞穴外侧,就是膏肓俞和肓门,膏的原穴是鸠尾,也就是调节膏的合成和分解的反应点。”,“肓的原穴是气海”。这对我理解为何感冒了,按摩这个两个穴就能快速治好的道理。
&&&“一般来讲,通过调理元气和三焦之气,化膏肓生阴血,还可以治疗不孕不育症。”&,“膻中两侧有神封、灵墟、神藏三穴,”明白了,那是人体的魂魄之所在,亦为人的中丹田所在。
&&&&&通过阅读,了解了膀胱与胆等诸多经络的功能所在,中西医,医理相通。
&&&&人体是一个大的系统,系统生成,各有功能,构成一体,为人的生生不息,创造了条件。所以人体的穴位,也就成了治病的的良方妙药。&[转载]字里藏医魂魄思想
《字里藏医》 魂 魄
“魂魄”是道家和中医的基本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留下深深的烙印。人们常说的成语有“失魂落魄”、“魂飞魄散”、“三魂七魄”、“勾魂摄魄”、“神魂颠倒”、“魂不附体”、“借尸还魂”、“惊心动魄”,等等。人们习惯的用语有“神灵”、“幽魂”、“灵魂”、“魄力”、“鬼魂”。葛洪在《抱朴子》中说:“人无贤愚,皆知己身有魂魄,魂魄分去则人病,尽去则人死。”时至今日,传统文化屡遭破坏、打击,中华文明逐渐湮没消失,“魂魄”二字也就剩下一具空壳,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含义了。现在是到招魂的时候了。
&&&&要解释“魂魄”,就必须先说“神”。我在《精神》一文中重点介绍了“精”,在本篇就得说说“神”。神有天神和人神,道家认为二者是一个,二者相应、感应,故称天人合一。
&&&&《说文解字》:“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示是“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申是引申、延伸的意思。“神”其实就是造物主,翻译成英语就是god。
&&&&人以及人神也是自然的产物,为神所引申。《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个体的人以及人神是父母之精结合的瞬间诞生的。《灵枢·本神》又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来自父母的精也就是说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瞬间,新生命的“神”就诞生了。
&&&&婴儿在母体等到身体和神发育到了一定阶段就出生了。外国人以出生日期为生日,计算年龄。中国人以精卵结合瞬间为生命开始,胎儿在母体之中就已经计算年龄,故称虚岁。《灵枢·天年》曰:“血气已知,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把神细分的话,可以分为魂、魄,魂随着无形的神气运动,魄则伴随着有形的精出入,一阴一阳,一高一低。
&&&&《人身通考·神》中说:“神者,阴阳合德之灵也。惟神之义有二,分言之,则阳神曰魂,阴神曰魄,以及意智思虑之类皆神也。”又说:“盖神之为德,如光明爽朗,聪慧灵通之类皆是也。魂之为言,如梦寐恍惚,变幻游行之境是也。神藏于心,故心静则神清。魂随乎神,故神昏则魂荡。”
&&&&《素问·五藏生成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白天的时候,魂魄皆藏于心(囟)中,胸腔之内,膻中两侧有神封、灵墟、神藏三穴,颅顶有本神、百会(百神之会)两穴;到了夜间,魂入血,藏于肝休眠,魄司职,藏于肺,故在背俞穴肺俞旁有魄户,肝俞旁有魂门。
&&&&孔颖达的解释是非常到位的,他说:“魂魄,神灵之名,本从形气而有,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控制无形的能量、信息、思想、意识、情绪、情感、智慧的神叫做魂;控制有形的身体,影响人的知觉、饥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诸多本能的神叫做魄。可以粗浅地说,魂是脑和心的功能,魄是脊髓功能。我上大学时,在生理课上为青蛙做活体试验,现在想起来有些残忍。先用钢针从椎空捅进青蛙的脑袋,把大脑破坏了,这时候青蛙算已经死了,再把浸泡有浓硫酸的小纸片放到青蛙的肚子上,这时候已经死了的青蛙蹬动双腿,往下拨拉烧灼自己的纸片。这个场面现在想起来都很震撼。这就是典型的魂去魄在。
&&&&汪蕴谷在《杂症会心录》中指出:“人之形骸,魄也。形骸而动,亦魄也。梦寐变幻,魂也。聪慧灵通,神也。分而言之,气足则生魂,魂为阳神,精足则生魄,魄为阴神。合而言之,精气交,魂魄聚。其中藏有真神焉,主于心,聪明知觉者也。若精神衰,魂魄弱,真神渐昏。”
&&&&所以人们说锻炼体魄,野蛮其体魄,培养魄力,就是在物质层面上说的。我的法国学生学习太极拳以后,跟我说自己最大的收获就是本能反应增强了。以前打篮球别人传球给她,她接球总是慢半拍,篮球老是砸在自己脸上,不知道毁了多少眼镜。现在反应迅速,再也没有换过眼镜。
&&&&想了解魄的功能,观察一下人睡觉就可以了。这时候人仍有心跳、呼吸。伤魄或落魄的人,会打鼾、憋气,甚至会呼吸、心跳骤停。肠胃仍然在消化,头天晚上虽然吃饱,早晨起来又觉饥饿。反之就会出现食积不化、嗳腐吞酸、口臭咽干的症状。小肠在泌别清浊,膀胱在贮存尿液,反之就会出现遗尿、起夜。性功能也在夜间恢复生机,头天性交疲软,凌晨阴茎自然勃起。反之则出现滑精(无梦而遗精)、带下。沉睡之中,人知冷热,热蹬被子,冷加覆盖,都是魄在工作。不知冷暖,感受寒凉邪风,也是魄离职守。睡梦之中人有惊觉,随时觉醒,也是魄的功劳。睡死过去、梦魇不醒,或者警惕过度、睡眠浅显,都是魄的问题。道家讲的七魄,大约就是分别表述以上功能。七魄的具体名称是:尸狗、伏矢、雀阴、蚕贼,非毒、除秽、臭肺。
&&&&想了解魂的功能,就要观察人的精神、情绪、情感、智慧,以及晚上的梦境。道家细分三魂:胎光、爽灵、幽精。胎光就是生命之光,故称神明,是人最可宝贵的。所谓黯然神伤者,就是胎光晦暗,人就会出现抑郁,满眼灰色,了无生趣,甚至求死。丢魂若失胎光,就是所谓的行尸走肉,虽然身体仍然在活动,也有思想意识,但是在道家和中医眼里已经是死人一个。胎光也是人生命力和自愈能力的源泉,医家判断可治不可治的标准也是看有神无神。胎光泯灭,就是司命之所属,扁鹊、华佗亦无能为力了。
&&&&爽灵是人的快速灵动的反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聪明、智慧。灵是沟通天地鬼神的功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直觉、第六感。“灵”繁体字写做“靈”,是巫觋念动咒语、祈求下雨的意思。人神沟通天地鬼神谓之灵应、灵验。国人说话中的“灵不灵”也是此意。人们常说的灵魂,本义就是单指三魂之中的爽灵。小孩子聪明伶俐也就是天赋爽灵出色,弱智的孩子要么是丢了爽灵,要么就是爽灵发育不良。腧穴中有灵台、灵道、青灵三穴,是提高智力的要穴。
&幽精相对低调、冷静,是控制人体性腺、性器官、性取向、性高潮的关键。女子十四、男子十六天癸至,来月经,出现遗精,就是幽精在发号施令。同性恋、恋物癖、裸露癖、异状癖、兽交、恋童,等等,都与先天的幽精有密切的关系,当然也受三至七岁后天环境影响。成年以后幽精已经定型,想变也不可能,不如顺其自然,做个光明正大的gay,或者去做变性手术,总之是让后天服从先天为好。情爱也出自幽精,是精神享受。男人看见异性,阴茎勃起,瞳孔放大,这是魄的反应,未必触动心神,只有同所爱的人性交,才会有愉悦的享受,才是触动幽精。很多人找妓女性交或者手淫,以满足身体欲望,但事后感觉悔恨、内疚,就是魂伤神伤的表现。
&&&&支持胎光、爽灵、幽精神明之火燃烧的就是炁(元气)。炁由精化,由丹田沿任督脉上济于心脑。元精、元气不足是神明泯灭的根本原因。
&&&&三魂夜晚藏于肝,本当静养休息,但是如果各种原因搅扰神魂,就会出现魂不附体,出现难以入睡、早醒的症状,或魂魄飞扬,出现多梦浅睡的问题。有人整宿无眠,睁着眼睛到天亮,时间长了,就痛不欲生,但求一死。其实就是魂魄不得交替,有动无静。
&&&&伤魂之最,莫过于情绪和情感刺激。《灵枢·本神》曰:“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有“邪哭使魂魄不安者,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之说。养魂之法全在养心,“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护心之法要培养坚强的意志,端正生命为贵的价值观。还要增强心包的功能,使心安而不惧。已经失魂者,古有招魂的仪式法术,现代人很少知道、相信。中医使用艾灸神阙,针刺神门、人中等办法快速回神。
&&&&伤魄之最,莫过于纵欲无度。《灵枢·本神》又曰:“喜乐无极则伤魄。”养魄之道全在调息,魄藏肺中,有意识地掌握呼吸方法,调节呼吸的节奏,有利于安抚将养魄。肛门又称魄门,有意识地做提肛动作也是存魄的好方法。
&&&&药物之中,人参、茯神、琥珀、龙骨、龙齿、龙眼肉、朱砂、女贞子、磁石、生铁落,等等,都有安精神、定魂魄或养魂魄的作用。古人的经验值得我们尊重、学习。
&&&&下面附上几则医案,以便大家更好地理解魂魄。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魂魄离体的记载:“有人卧则有身外有身,一样无别,但不语,盖人卧则魂归于肝,此由肝虚邪袭,魂不归舍,病名离魂。用人参、龙齿、赤茯苓各一钱,水一盏,煎半盏,调飞过朱砂末一钱,睡时服,一夜一服,三夜后,真者气爽,假者即化矣。”
&&&&清代鲍相敖的《重订验方新编》中也有离魂症的记载:“忽有人影,与己随行作卧,多则成形,与己无异。用党参五钱(脉有力者用人参一钱,或用高丽参三钱亦可),辰砂、茯苓各三钱,煎服数剂,形影不见。”
&&&&清代沈源的《奇证汇》中记金少游治徐太乙之女案:“年十六,许字巨族。而太乙日窘,女忧虑不食不寝,常卧目不瞑。太乙往郡城售丝未归,女卧床上,自言曰:若许,丝止价四钱八分,不满五数。待询其何以知之?答曰:予方随父入市。太乙归,少游也问其丝价,太乙言其数,果符。游曰:此离魂病也。用人参、黄连、龙齿安魂等药,平复。”
《字里藏医》 思 想
&&“思”,繁体字写做“恖”,“心”的上面加“囟”。囟门是婴儿大脑发育完成最后闭合的地方,代表大脑。道家认为脑为先天“元神之府”,心为后天“识神之府”。所以“思”几乎涵盖了人的所有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与后天意识的结合统一,是仅次于悟的层次。
&&&&《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存变谓之思,因思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意思是说,心理活动形成了意,保存的意就是记忆,叫做志。根据记忆进行变通的考虑就是思,基于思考对将来有预测期待就是虑,对虚幻还没发生的事情进行抽象思维就是智。
&&&&举例来讲,当人的手碰到火的时候,很快就抽回来,这种本能反应是无意识的,不经过思考的,被称为觉。有了被火烫的经历以后,记住了感觉或知识,形成了记忆,就是志。根据记忆,以后就会远远躲开火,这就是识。自己没被火烫过,但是看到类似的场面,或者被人告诉过类似的经验,这就是知。掌握知的方法,就是学。实践所学的知识,就是习。
&&&&大多数动物都会发展到这个层面。但是人类的伟大在于“心有所忆”,“因志存变”,也就是在觉、知、志、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变通,形成意识和思想。就火而言,人类通过思考,晓知利害,不仅不再畏火,反而学会了钻木取火,用火取暖、炙烤食物、治疗疾病、吓阻野兽。这就是人类思想之所在,伟大之所在。
&&&&“思”有时也用来代表本能、欲望。《素问·热论篇》:“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意思是说,发烧十天以后,寒气在足太阴脾经逐步衰减,腹部不像原来那么胀了,就有了食欲,想吃东西了。《素问·痿论篇》中云:“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为白淫。”这里说的是性幻想,不着边际,无穷无尽的欲望想法,无法实现满足。因为后天意识过于急迫强烈,性交的时候用力、用时过度,最后导致阴茎疲软萎缩,出现漏精、遗尿的毛病。人们所说的饱暖思淫欲也是这个意思。
&&&&另外,思是“七情”之一,与喜、怒、忧、悲、恐、惊并列,属于人之常情。激烈和过度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心包和心的功能,进而影响脏腑、气机的运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思伤脾”。《素问·举痛论篇》说“思则气结”。意思就是说过度地思考问题,用心用脑过度,就会使气机阻滞,影响消化和吸收功能。很多人饭后就觉得困倦,非得睡觉不可,其实就是思虑与脾胃气血产生了矛盾,导致身体顾此失彼。有的人喜欢在吃饭的时候看书、读报、讨论思考问题,最终导致消化不良,这就是因思伤脾。而有的人吃得过饱,饮食过量,肠肥脑满,也就没了心思去研究思考问题,这就是因食伤思。人想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求知欲,还是吃个七八分饱,留点儿饿的念想为好。
&&&&《灵枢·本神》说:“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这是说因为过度害怕,出现了心慌心跳,加上思虑过重,最后伤神,出现莫名无由的恐惧,吓得遗精、大小便失禁。
&&&&在更深的感情层面上,思表现为相思、牵挂、惦念,严重的就是相思病。这是后天意识与先天情欲二者的共同作用,也就是所谓的勾魂,所以失恋的人被称为失魂落魄。
&&&&有个小故事说久居深山的小和尚进城,第一次见到了女人,就询问老和尚那是什么。老和尚吓唬他说:“那是吃人的老虎。”晚上回到了深山寺院,小和尚翻来覆去睡不着,老和尚问他怎么了,小和尚说他想老虎。女人触动的是小和尚先天的本能、元神,而老和尚灌输给小和尚的是后天的思想、意识,两者如果矛盾对立的话,人就会迷惑、痛苦。
&&&&人生一世,不可能让思想完全顺应先天本能,那样的话与动物无异。大马哈鱼为了洄游产卵,牺牲自身为后代提供营养。雄螳螂性交射精后即被雌螳螂啃食。那些恣情纵欲、酗酒、服用春药的人似乎顺应了本能,但是耗散了真精,湮灭了神明,缩短了生命。这时候,理性冷静思想的光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思”是不及物动词,“想”是及物动词。思是自思,也就是考虑自己的事。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物。所以习惯上说我想你,不能说我思你;我自思,不能说我自想。《黄帝内经》上说的“高下不相慕”,就是有思无想的境界,不相干、不攀比,也就省去了很多麻烦。
&&&&人类不能无限度孳生扩张自己的思想,压抑本性,违背自然、人生之道。更不用说那些基于错觉、幻觉、谬识、伪知形成的思想,更会给自身、社会带来灾难。老子说过:“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可是,我们今天的社会从小灌输给人们的思想就是竞争、斗争、名利、货殖、攀比,等等,使得很多人忘记本性,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伤寒论·序》)。这些人真的需要改变价值观,进行一些“忘我”的治疗了。这个“我”,就是被后天环境塑造的思想。改造思想,确实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中提到了一个理想的做人境界,那就是先天本能欲望和后天意识思想的完美统一结合,也就是做圣人的境界。书中说:“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淡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大意是说,比起出世离俗的真人和至人而言,圣人不仅顺应天地的变化,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入世随俗,和普通大众和谐共处,不愤世嫉俗,不标新立异,无论穿着打扮,还是行为举止,都随自己的心愿,也让别人看着舒服。外面没有加班加点、点灯熬夜的工作,内心没有什么想不通、整不明白的思想,过着平平淡淡、坦然从容的生活,能自得其乐,用不着求别人,形体身躯功能健全,不残不缺不痿不废,活个百八十年没有问题。
《字里藏医》 意 志
“意”和“志”都是名词,是心理活动“忆”的结果。“忆”的繁体字写做“憶”。《灵枢·本神》说:“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人有多种心理活动,最浅的心动层次是欲。人们常说的七情六欲中的六欲,就是指耳、目、口、鼻、肛门和阴茎(阴道)的本能欲望。饥欲食,渴欲饮,精满欲交合,男需女,女要男,腹满欲便溺,目欲见色,耳欲闻声,鼻欲嗅香。《吕氏春秋·贵生》中说:“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意思是说人活得不仅要有量,还要有质,前提就是这六种基本的欲望得到满足。这种心理活动是先天本能,不教而会,不学而能。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无异。
&&&&人为万物之灵,在于人有更深层次的心理,比如说“情”,也就是情绪变化,也就是七情六欲中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之常情,但是长久、过度、剧烈的情绪变化,则会影响身心健康。《素问·灵兰秘典论篇》中说:“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意思是说手厥阴心包的募穴在膻中。心包就是掌管控制人的情绪变化的器官。心包功能强大的人,一般比较平和,不会因鸡毛蒜皮的小事影响情绪。而心包较弱的人,一般比较情绪化,易激动,好悲伤,情绪起伏跌宕,久久不能平静。反过来讲,外界刺激过于剧烈,也会伤及心包的功能,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伤心,最终就直接影响心神,进而影响全身气血运行。《灵枢·口问》中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由此导致气机紊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篇》)或者伤及全身脏腑功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恐伤肾,悲伤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
&&&&人的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层次就是“感”,也就是感情和情感活动,就是所谓的动情,诸如爱恨情仇、贪嗔痴怨。如果说七情六欲仅仅是动物本能的话,感情似乎为人类所独有。比如情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动情生爱直接触及人的心神,让人产生如痴如醉、欲仙欲死的感觉,使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一旦丧失,便失魂落魄,如行尸走肉。
&&&&人的心理活动最高级层次就是“悟”,或称觉悟、顿悟,结果就是通神。《素问·八正神明论篇》载:“岐伯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这种开慧觉悟的层次,是众多修行、参禅人的追求,也是成佛的标志。
&&&&我们要说的“忆”是介于“感”与“悟”之间的心理活动。简单地说“忆”就是思考,忆的结果是“意”。“意”是出生以后人为训练培养出来的意识、思维、思想。古人将意归于后天之本脾,认为“脾藏意”。被保存的记忆是“志”,比如永志不忘、日志,等等。古人认为“肾藏志”,这和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有直接关系。现代人所说的志,变成了志向、愿望的意思。
&&&&人类没有虎豹的尖牙利爪,马鹿的奔跑逃逸速度,仅仅依赖人的本能很难生存。所幸有意识思维,懂得利用火焰、工具,趋利避害。所幸有记忆,得以代代相传,增益累积。所以,意志是人类最可宝贵的。意是后天培养形成的,所以和生存、生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现代有很多关于呆傻的狼孩、猴孩的报道,就证明即便有先天的遗传,不经过人的教养,人和低级动物言行无异。
&&&&意的最初阶段是识,也就是辨识、意识。目辨色,耳辨音,鼻辨臭,舌辨味,身辨觉,进而辨利害、美丑、善恶等等,形成判断。得意的主要手段是学,以学获知,通过学可以掌握前人积累的经验教训。学的重要手段就是背诵,也就是志,以此来大量存贮知识。有了知识以后还需要亲身实践,使得死板的知识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此所谓习。通过学习,再加上自己独立的思考,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正如荀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为心音,是内心的振荡、波动、起伏,流露出来为声,或言或语,写出来为文,画出来为图符,刻出来为篆纹,塑起来为偶像,保存在内心成为记忆就是志。如果内心相通,产生共鸣的话,根本就不需要流露表达,此所谓心心相印、拈花微笑、尽在不言中、得意忘言、得意忘形。如果言语拙劣,互不理解,就会出现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意在言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等等诸多问题。
&&&&《庄子·天道》中称:“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意思是说,语言有时跟不上人的心理变化,所以有的心意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陶渊明有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所以古人传授心意,思想往往是口传心授,强调心领神会。磨炼调节学生的心境,就像调收音机的波段、电视机的频道一样,调整对了自然会产生共鸣,理解老师的意思。如果学生的根器形质有问题,那就是如同磨砖成镜,白费功夫。
&&&&常言道:“医者,意也。”关于这句话有多个版本的解释论述,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明白了。这句话就是:“巫者,神也。”巫觋用神通看病,望而知之,祝而治之。医生还需要用后天的意来看病,没那么神,但是一样有效,而且不伤医生的身心,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隋唐间人许胤宗,“每疗,无不愈”。故人问曰:“公医术若神,何不著书以贻将来?”胤宗答道:“医者,意也,在人思虑。又脉候幽微,苦其难别,意之所解,口莫能宣。且古之名手,唯是别脉,脉既精别,然后识病……脉之深趣,即不可言,虚设经方,岂加于旧。吾思之久矣,故不能著述耳。”许胤宗内心对疾病的认识和体会已经到了用言语、文字难以表达的境界。
&&&&《后汉书·郭玉传》载:“郭玉对曰:医之为言,意也。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于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可得言也。”郭玉所说的就是后天意识与先天神明相通的一种境界。
&&&&人为的思想、意识如果符合自然之道的话,我们称之为德。违反自然之道的思想,可谓无德或缺德。养生处世之道,不过就是调和后天的意志与先天本能、神明的关系。“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灵枢·本藏论》)如果我们完全顺应自然先天的本能,那也就是个动物。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后天的教育压抑自己的本性活着,就会很痛苦。关键就是要在意志和欲、情绪、情感、神明之间找个平衡点,这样才能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可惜从古至今,很多人不是“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就是“思想无穷,所顾不得,意淫于外”,最终结果只能是“半百而衰”。
《字里藏医》 安 定
&北京有个安定医院,专门治疗精神疾病。人们经常服用的治疗失眠的药也叫安定。还有一种治疗早搏、心律不齐的药叫做心得安。情绪、情感、精神的不安、不定,确实是困扰现代社会人们的主要问题。
&&&&“安”是会意字,有女在家,有家护女。女属阴性,主内主静,主封固闭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所以“安”有保全、稳定、静谧的意思。
&&&&从风水、堪舆的理论来讲,三面环山封闭,一面开口出入的地势被称为安。因为它易守难攻,有安全保障,适合定居建设城市。中国城市凡是地理环境符合上述条件的,一般都以“安”字命名,比如长安、临安、安阳、淮安、黄安,等等。
&&&&建城是这样,盖房子也是一样。汉武帝有金屋藏娇的典故。普通人也渴望安居乐业。安居不是定居,正如歌中唱道:“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杜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梦想,是因为他的草堂被狂风卷去了屋顶,自己的身体在凄风苦雨中瑟瑟发抖,不安和渴望安全的心情油然而生。普通人身体得到了庇护,内心才会感到安全。强者以天为被,以地当床,四海为家,无处不安。弱者即便是待在保险箱里面,一样感到恐惧紧张,没有安全感。
&&&&就安身立命而言,欲求“形与神俱,度百岁乃去”,就必须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说的那样去做:“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人神最贵,心为君主之官,为藏神之所。心包为臣使之官,护卫心脏。人神若得心血涵养,心包卫固,自然安生。《黄帝内经》数次提到了“五脏安定”一语,就是由于五脏属阴,主藏精气神而不泄。
&&&&如果人的情绪出现剧烈变化,就会突破心包,搅扰心神。中医七情致病学说详细精确地描述了这一病理变化规律。正所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忧思则气结,悲则气消,喜则气缓”。常人皆知五脏六腑,学中医的知道应该是六脏六腑,还有手厥阴心包一脏。说白了,心包就是包裹在心脏、血管外面的脂膜,也叫膏肓。此脏前募膻中穴,后出厥阴俞、膏肓俞,与三焦相表里,触及元气,为心脏做护卫,触及心神。心包形气俱足,则充满喜乐。《素问·五藏生成篇》云:“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心包形气不足,或邪气过盛,就会伤及心脏,殃及心神。轻则心神不定,出现心慌、心悸;重则门户洞开,出现心神外露,惊恐不安。
&&&&如果人的感情出现剧烈的变化,就会直接伤心扰神,出现比情绪变化更为严重的症状。所谓感情,简单归结起来,就是爱恨情仇、贪嗔痴怨。人人皆渴望的怦然心动、心头鹿撞,玩的就是心跳的感觉,其实就是触动心神。产生美好感觉的同时,也孕育着深深的危险。动心出神之时,神明失去封藏,最易受到伤害。轻则黯然神伤,重则失魂落魄,甚至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很多为情所伤的人都会出现令人不安的症状,表现为莫名的恐惧,没有安全感,敏感多疑,害怕黑暗、声音,等等,其实就是心神散乱、失落的表现,《黄帝内经》谓之“神殚散而不藏”。凡动物本能,感知危险之后,一则奔逃,一则拼命进食,储存能量。很多抑郁躁狂的病人,也有类似的无目的出逃的倾向和不可抑制的食欲增强。
&&&&治疗这种不安的症状,轻度的应该补益心气,使用安神之药,比如人参能“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填充心血,用血肉有情之品,还有阿胶、鸡子黄,等等。重度的应该先驱心中邪气,针刺十三鬼穴,艾灸膻中,使用矿物药,比如朱砂、琥珀、龙骨,等等。
&&&&“定”也是会意字,有留止于家的意思。《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就是相对静止、不变不动的意思。同义词有固定、决定、稳定、镇定,等等。
&&&&所谓的心神不定,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不知所止,贪婪的欲望无限膨胀,“贪心不足蛇吞象”。司马迁说过:“欲而不知止,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反观当下社会,人心浮躁,物欲横流,上至贪官近乎病态地疯狂攫取以至于失身丧命,下至百姓竞争攀比,伤心劳神,都属于此列。
&&&&心神不定的第二种情况是散乱,难以聚精会神、集中精力。军事作战有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人在使用有限的精神的时候,如果能专心致志,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话,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如果四处出击,面面俱到的话,则事倍功半。看看现在的学生学习的时候听着MP3,嚼着口香糖,开着电视,晃着腿,摇着笔的样子,就知道他们的心神是多么的不定。
&&&&心神不定的第三种情况是迷惑,也就是面对多种选择不知所措,所谓五心不定,输个干干净净。此类情形我在《疑惑》一文中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心神不定大多源于心火。轻度的可以采用食疗,食用冰糖莲子、苦丁茶会有帮助。重度的就需要用苦寒泻心的黄连、胆星了。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静坐、站桩,肾水上济,津液满口,吞咽入丹田,心火自降。
&&&&总而言之,“安”和“定”只是近义词,很多人现在混用了,当他们说自己内心不安的时候,其实想表达的是内心七上八下不定的感觉。不安和不定中医辨证不同,一虚一实,治疗也截然不同。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开篇就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起码说明医生先安定,才能让患者安定。当医生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为衣食住行发愁的时候,当医生算计医药代表给的提成的时候,当医生为股票的涨跌牵肠挂肚的时候,他怎么会静心,聚精会神为患者检查,体会病机气机的变化,耐心细致地给予治疗?当社会大环境逼得医生缺德的时候,受难的只能是患者了。
《字里藏医》 宁 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此语出自《诫子书》,充分体现了诸葛亮这位积极入世的道学大师的修身之道,与其在《隆中对》中论述的三分天下治国之道一脉相承。淡泊就是《黄帝内经》倡导的“以恬淡为务”,也就是摈弃身体过度的本能欲望与后天强加人为的意志,才能让先天本性自然显现流露。
&&&&现在简体字的“宁”,本读zhM,是“贮”的本字,是贮藏钱财的意思。“宁”的繁体字是“寧”,从宀(miWn),代表家居;从心,代表心情、心神;从皿,代表吃饭的碗盆;从丁,代表儿女。组合起来表述了一种安居、足食、子归、心安的状态。反过来说,居无定所、流离失所算不得宁;有居无家,比如鳏寡孤独、未婚离婚,也算不得宁;家里没有饭吃算不得宁;没孩子或孩子远游不归,都算不得宁。简单的一个“宁”字,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对安居、团圆、稳定、祥和的企盼,兼具了回归、安定的意思。
&&&&古人把子女回家探望父母就称为宁,比如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就被称为“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又如宁省(探望年长的亲属)、宁亲(省亲)、宁觐(返里省亲)。父母去世,孩子回来守父母之丧,也被称为宁。《汉书·哀帝纪》:“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又如宁丧还家、宁告(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宁考(亡父)。《水浒传》二十四回:“只把唐牛儿……刺配五百里外,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宁家。”宁家就是回家。
&&&&成语“鸡犬不宁”的意思首先是鸡犬不回窝,再者就是闹腾的意思。把在大街上示威游行的人,在山上的土匪赶回家种地务农,都算是“息事宁人”了。类似的词汇还有宁内(安定国内)、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宁家(使家庭安定)、宁乱(平息灾祸战乱)、宁亲(使父母安宁)、宁边(使边境安定)。这种用法大概和国人长期形成的心态有关,在外总是不安全、漂泊不定,只有回家才安定。
&&&&诸葛亮说的“宁静”是修身、齐家之道,在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子孙环绕的平静祥和的状态下谋求长远,也许是长期治国,也许是养生长寿,这和中医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中医认为“宁”不仅是一种客观实际,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五脏关系和谐类似于人有家;心包、心脏坚固,类似于人有居,可以保护、安藏心神;精气充溢,滋养心神,类似于人有饭吃;心神内敛,日藏于心,夜藏于肝,类似于人有子归家。
&&&&中医说的宁神,就是心神回归本位的意思,相对的就是失魂落魄,心神散乱。胸腔正中的膻中穴旁边两侧肾经上,有三个重要的穴位,分别是神封、灵墟、神藏,意味着心藏神,就在这里面。中国武术功夫讲究含胸拔背,其实就是有意识地护藏涵养心神,不使外露、外泄。普通人见到陌生人或危险人物的时候,习惯上本能地抱起胳膊护在前胸,也是同样的道理。中国传统的佩玉习惯,是在膻中穴上挂个玉件,也是通灵护心的意思。不明白的可以看看《红楼梦》贾宝玉的故事。
&&&&可是现代人的教育是挺胸抬头,似乎很威风,其实很容易受伤。特别是芭蕾舞演员,职业性的训练和习惯导致了经常挺胸,结果不仅乳房发育不好,而且心理心神特别脆弱,容易受伤,甚至失神。现代女性穿高跟鞋的结果,也是使人挺胸收腹,模样似乎好看了,性感了,结果却是伤害了自己。人的本能是力由足起,高手可以踵吸,可是,妇人脚后跟踮起不着地,力气也就无从谈起。
&&&&当我们张开双臂,暴露胸膛,迎向我们信赖爱恋的人的时候,要想到这时也是我们最不设防、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时候。治疗抑郁症多年,我发现伤人心的都是自己最亲近最信赖的人,而敌人顶多伤我们的意志、思想和情绪。伤神的结果就是形神的分离,轻则失魂落魄,如行尸走肉,重则身死魂亡。
&&&&当我们寄情于物、托命于人的时候,也就是信誓旦旦、山盟海誓的时候,其实就是放逐心神于身外的时候,一旦失物、丢人,自己的魂灵也就随之丧失。所谓被人勾了魂,被事物迷了心窍,都是心神不宁的表现。多少人因为丢了心爱的物件,失去了心爱的恋人、朋友而茶饭不思,目不交睫,痴迷呆傻,魂不守舍。
&&&&所以,当我们说一个人心神不宁的时候,描述的就可能是心神外越的人,在临床上表现为极度的敏感,甚至可以听到很远距离人的谈话,严重的还会出现幻听、幻视。还有魂不附体,表现为嗜睡多梦,梦境如同电视连续剧,情节曲折变化,匪夷所思,甚至醒来以后还能继续做同样的梦。有的甚至在梦中与人交欢,夜夜春宵。有的是魂飞魄散、失魂落魄,这些人神情恍惚、注意力难以集中、行为乖张、言语无序。也可能是恐惧、惊疑的不安状态,或者是经脉阻滞、心神失养的极度疲惫的状态,甚至是鸠占鹊巢、邪鬼入主的疯癫状态。
&&&&收摄魂魄就是宁神的主要目的,比起安神、定神,宁神要困难得多。古代巫医有招魂的仪式和法术,比如《离骚》的巫咸降神,《招魂》的巫阳下招。李贺自称“我有迷魂招不得”,抑郁而亡。招魂在民间和宗教场所还有,作为一种神秘的有效的心理精神疗法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研究。
&&&&临床上我一般建议患者通过动笔写日记的方法,从当下开始追溯过去,辅助具体人证、物证,收集点滴的记忆,逐步唤醒患者的记忆,达到回心宁神的目的。
&&&&就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来讲,艾灸神阙和点按本神穴是最好的宁神的方法。酸敛的药物比如五味子、山茱萸、莲子、龙骨,也有助于收摄心神。
&&&&古语有云:“见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是当为失神者座右铭。
《字里藏医》 惊 悸
&“惊”是简化字,繁体字写做“驚”,形声兼会意,意思是马受到恐骇刺激以后突然跃起、嘶叫、狂奔。《说文解字》:“惊,马骇也。”马这种动物眼睛大,胆子小,容易受惊。我记得小时候学习的英雄欧阳海就是为了拦惊马不幸牺牲的。文革后期有个电影叫做《青松岭》,说的就是村里的马每次走过村口,看见一棵奇形怪状的老榆树的时候就会受惊,开始狂奔。唯一知道内情的就是富农出身的钱广,村里只好把赶大车的肥差交给他。他驾驭惊马的秘诀就是在惊马的耳朵上抽一鞭子,惊马就平静了。
&&&&后来用“惊”来指人受到突然的恐吓刺激以后,尖叫(惊叫、惊呼、惊叹)、心陡然提起(揪心、心提到嗓子眼)、心跳加速(心惊肉跳)。总体来讲,这是人的心神受到突然刺激、袭扰以后出现的不安不定、紧急应变、张皇失措,所以有惊心动魄、惊魂未定、胆战心惊之说。神明紊乱导致气行失常,中医总结为“惊则气乱”。
&&&&人神藏于心中,外有心、心包护卫。气血充盈,心和心包坚固的人轻易不会使心神受到外界滋扰、刺激。即便“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也不动心,始终处于安定、归宁状态。
&&&&未有预期、突然发生的声色、事变是惊心的主要原因。惊蛰的春雷,可以把冬眠沉睡的动物唤醒。突然的雷声,曹操的英雄之论,惊得刘备把筷子都掉到了地上。恐怖片的剧情、声音、画面惊得观众尖叫连连。突然发生的事情会让人惊奇、惊异、惊喜、惊诧、惊呆。
&&&&如果心、心包气血虚弱,无力护持心神,人就变得特别敏感,未必有大的刺激,人也容易被惊扰。有人会被梦魇惊醒,冷汗不止。有的人不敢独卧,害怕闪电雷声。有的人不敢出行,害怕嘈杂喧闹,闭户塞牖,向隅而泣。
&&&&古人审案、说书都用惊堂木(醒木),现代的法庭也用木棰敲击木座,整肃现场听众。这种木头的撞击声的确有效果,不悦耳,但是惊心。
&&&&《素问·阳明脉解篇》说:“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翻译过来就是,黄帝问道:“足阳明胃经脉有问题的人,讨厌见人和火,听到木头击打的声音就害怕、惊恐,而不为敲钟鼓的声音所动,这是为什么?”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无形之中属于土,因为木克土,土恶木,所以听不得敲击木头的声音。”
&&&&十人九胃病,一般人多少都有些消化、吸收不良的问题。所以都会对敲木的声音敏感。前几天看电视,山西华阴老腔《将令一声震山川》,几位关中大汉拨着琴弦,肆无忌惮地扯着嗓子吼着,那叫一个酣畅淋漓。其间一位老者突然搬个凳子跳将出来,用手中木块敲打凳子,啪啪作响,那叫一个惊心动魄,真是触及灵魂。
&&&&中医把惊归于七情,七情过度变化会伤害心神。古人以平抑七情为养生之道。现代人寻求惊险刺激、玩的就是心跳,蹦极、冲浪、攀岩、过山车,不一而足,实在是有违自然之道。平时养生,我建议人们睡觉的时候就把电话关了、拔了,免得深更半夜熟睡的时候被电话铃声惊醒伤神。人们习惯于上闹钟叫醒自己,其实也不好,不如睡前静心对自己默念几句该几点起床,到时候生物钟自然唤醒为好。
&&&&“悸”的意思是能感觉到自己快速的心跳。成语中有“心有余悸”一词。
&&&&人的心无时无刻不在跳动,但是正常的情况下人感觉不到。偶尔在激动、兴奋、害怕的时候感觉到了心跳,比如心头鹿撞,甚至心快跳出来了,很快平静恢复也算正常。但是,长期自觉或不自觉地能感觉到自己快速的心跳,那就是病态了。其实这就是心神外越,也就是心神不宁的表现。心悸大多由惊而起,起因和初期症状为心跳加快,严重到自己能感觉到,甚至失魂落魄症状为悸。
&&&&宋梅尧臣《送天台李令庭芝诗》:“至险可悸栗,至怪可骇丧。”意思就是说惊险、怪异的刺激能使人心悸、战栗、恐惧、失神。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说的就是这种惊心动魄、自觉心跳的感觉。
&&&&遇到出乎意料、不能理解的事变,也容易让人惊悸。汉应劭《风俗通义》卷九:“世间人家多有见赤白光为变怪者。五月末所,于中门外卧,夜半后,见东壁正白,如开门明。呼问左右,左右莫见,因起自往,手擦摸之,壁自如故,还床,复见之,心大悸动。”说的是有户人家出了件怪事,在阴历五月底没有月亮的时候,人在院子中门外面睡觉,半夜以后,忽然看见东墙现出白光,赶紧叫左右人来看,他们都说没看见,前往用手抚摸,东墙还是那样子。此人又回到床上躺下,结果又看见东墙白光,于是心狂跳不已。
&&&&有的人是被噩梦惊吓,遂至心悸。《魏书·世宗纪》记载,南北朝北魏武帝元恪的?亲高夫人,“梦为日所逐,避于床下。日化为龙,绕己数匝,寤而惊悸,既而有娠。太和七年闰四月,生帝于平城宫。”说的是元恪的母亲梦见自己被太阳追赶,吓得躲到床下,太阳又变成龙,在她身上绕了几圈,她被惊醒后仍心有余悸,后来就怀孕了,在公元483年在大同生下了元恪。
&&&&心悸日久,失魂落魄,也就离死不远了。《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七讲了吴氏与道士偷情,不惜杀害亲生儿子的故事。后来县官识破奸情,杀了道士,看在孝子面上放吴氏回家。吴氏回来以后“只是思想前事,未免悒悒不快,又有些惊悸成病,不久而死”。
&&&&《汉书·王莽传》云:“太师王舜自莽篡位后病悸,浸剧,死。”说的是太师王舜自从王莽篡位以后,受了惊吓,得了心动过速的毛病,病情渐重,最后就这么死了。
&&&&《老子》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人若希夷,何得惊悸?
《字里藏医》 怔 忡
&&怔忡是心悸恶化到一定程度以后出现的症状,就是在自觉心慌、心跳、心动过速的基础上,出现了自觉心跳突然停顿或者突然启动,也就是自觉心跳不规律,心律不齐。有的人偶尔能感觉到,到了医院心电图又检查不出来。有的只好上跑步机,诱发检测出来。有的则是有明显的影像学检查的改变,被诊断为早搏、房颤、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怔”是形声字,发音同“蒸”,含义是停顿。人常说的“愣怔”,就是这个意思。
&&&&说起“怔”,就不能不说到贾宝玉,这个不谙世事的呆子,就经常发怔。发怔的原因可能是受到了突然的惊吓,惊呆了。《红楼梦》第三十回:“宝玉素日虽是口角伶俐,只是此时一心总为金钏儿感伤,恨不得此时也身亡命殒,跟了金钏儿去。如今见了他父亲说这些话,究竟不曾听见,只是怔呵呵的站着。”这厮调戏女孩不以为意,不料出了人命,被父亲责问,以至于此。
&&&&也可能是碰到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事情,脑子转不过来。《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玉怔了半天,方解过来是薛蟠哄他。”凡事都往心里去,给个棒槌都当针的人,容易出现这个问题。《红楼梦》七十八回:“宝玉听了,怔了半天,因看着那院中的香藤异蔓,仍是翠翠青青,忽比昨日好似改作凄凉了一般,更又添了伤感,默默出来。”黯然神伤的感觉就有心跳停止一出。
&&&&还有可能是心不在焉,神游物外,空余皮囊呆立。《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话说宝玉正自发怔,不想黛玉将手帕子甩了来,正碰在眼睛上,倒唬了一跳,问是谁?林黛玉摇着头儿笑道:‘不敢,是我失了手,因为宝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给她看,不想失了手。’”宝玉被称为呆雁,其实就是在出神,等回神的时候只能被吓了一跳,发怔的样子被刻画得很传神。
&&&&还有就是情到深处,不仅心跳停顿,呼吸停止,大概地球也停止了转动,时间也凝固了。《红楼梦》第三十二回:“林黛玉……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
&&&&从脉象上看,怔的表现是心跳和脉动出现间歇、停顿。中医把伴有规律停顿的脉叫做代脉,一般在有规律的搏动中出现有规律的停跳。这还属于早期,容易治疗的怔。严重的就是出现完全没有规律的停顿,中医把心率缓慢的叫做结脉,心率很快的叫做促脉。
&&&&“忡”,发音同“冲”,含义相近,是突然启动、加快的意思。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习惯读为“中”。其实还有另外一个词“怔忪”,其中的“忪”发音同“中”,含义与“怔”相近,而“忡”的含义正好与“怔”相反。
&&&&《诗经·召南·草虫》:“未见君子,忧心忡忡。”描写的是相思的人急切、冲动的心情,类似的词还有忧心如捣、忧心如焚。其他的情绪、情感变化,同样也会影响到心率和心律。比如元张可久《小桃红·倚阑花影背东风曲》:“恨忡忡,一春愁压眉山重。”更不必说焦虑、烦躁导致的心跳突然加速。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宝玉把诗改成“茜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以至于“黛玉听了,忡然变色,心中虽有无限的狐疑,外面却不肯露出”。这个“忡然”就是突然心跳加速、气血上涌的样子,以至于脸色大变。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本来黛玉就是个敏感多疑的主儿,加上这番话语的刺激,心情、心神不被触动才怪。
&&&&“怔忡”两个字同用,相反相成,意思就是心跳忽快忽慢、忽起忽落。这是典型的心气不定、心神散乱的表现,属于危重症。人人皆知,匀速跑是最省力的,忽快忽慢的变速跑最耗气力。竞赛的时候,一个团队总要牺牲一个队员,让他去突然启动或者减速,或领跑或尾随,以期打乱对手的节奏,护持匀速跑的队友夺冠。心跳也是如此,心神安定的有规律的心跳,是健康长寿的保证。俗话说:“事不关心,关心则乱。”怔忡就是心乱的具体体现。
&&&&看看《红楼梦》第七十回:“争奈宝玉因冷遁了柳湘莲,剑刎了尤小妹,金逝了尤二姐,气病了柳五儿,连连接接,闲愁胡恨,一重不了一重添,弄得情色若痴,语言常乱,似染怔忡之疾,慌的袭人等又不敢回贾母,只百般逗他顽笑。”这种感情的伤害远比情绪的刺激要剧烈,以至于宝玉出现了心律、精神失常。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诘其意,曰:‘三日来,心怔忡无停息,意金华妖物,恨妾远遁,恐旦晚寻及也。’”这里的心怔忡无停息,就是自觉每天每夜心跳忽而停顿,忽而启动。
&&&&预防怔忡的发生,以护心为首要。首先避免情绪的剧烈变化,喜、怒、忧、思、悲、恐、惊中,以惊最易导致怔,忧易致忡。其次要避免感情、情感伤害。爱恨情仇、贪?痴怨都很容易导致心神不安定,甚至散乱。“怔忡”的反义词应该是“安定”、“宁静”、“心如止水”、“波澜不起”。古人形容人镇定自若,“泰山崩于后,麋鹿戏于前”,皆不为所动。这种定力,需要身心的培养和训练。
&&&&对已经出现怔忡的病人,在调理其情志的同时,必须用针药养护、安定心神。比如人参能“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茯神能利水,解除心脏负担,治疗心悸,使心神得伏藏。琥珀能安魂定魄。炙甘草汤能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以艾灸关元、神阙回神,针刺神门、曲泽调整心律,也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与朱元思书中心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