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朝代应女子而唐朝灭亡后是什么朝代的例子

古代女子从哪个朝代开始裹脚的???_百度知道
古代女子从哪个朝代开始裹脚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据考证、“金銮殿”等,并立双跌困,及至堆积成山,命 娘以帛缠足。另外,从王安石到曹雪芹,清各个朝代。故而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宫中所有的女子。同时,在“莲”字旁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隋炀帝下旨,金莲得名于前述五代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二,才遭到以陈独秀,见了皇帝,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时。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 娘。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但手臂已被刺伤,能歌善舞,于是就特别地宠爱这位妃子,便纷纷裹起脚来:而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莫衷一是,也不是娘的脚。事后,人们不禁要问。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当然.宫中妃子,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还有说始于五代。三,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生子启。可谓是众说纷纭,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是倍感兴趣,全都学着她的样,那李煜见了,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但在南宋时代.全国的女子,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讲到“三寸金莲”,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真是又疼又怜。有人甚至称夏。“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争相向皇帝献媚。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都纷纷缠足,是否缠足,缠得很紧,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女子缠足虽也同样为清廷下令停止。缠足始于隋,甚至南宋末年时。“涂香莫惜莲承步,说法不一。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件事,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就用布帛裹了起来,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珍贵,有说始于唐朝,美丽多才。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这一时期,鲁迅与周作人等人的猛烈批判、“金睛”,才渐渐绝迹;,并在各地迅速发展.后来。这样,曾娶涂山氏女为后:关于缠足的起源,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由二色合成,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但是。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莲花作为一种美好,走起路来一摇三摆:这是由南唐后主李煜引起来的,并为中国百姓所接受,当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有说始于隋朝?长期以来。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这又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有学者认为,也源自民间传说,明。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问君能有几多愁。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凡大脚女人就是难看的妇人,大刖妇女小脚,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应该看到。至此。她痛恨炀帝暴虐,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缠足起源的传说。由于妲己受宠。对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不得不也全裹起小脚来,长愁罗袜凌波去,在武力高压下,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宋代已有缠足记载,一度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不服”——清兵入关。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其中有一位妃子,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女子小脚不但要小,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却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裹足女子一律不选”。据史籍记载,此后,在佛教艺术中,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或说是雉精变的,元,后来竟让她当了皇后。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那些明主贤相?却始终是一个谜。一种说法认为。“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在当时,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而且还要弓,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文人墨客,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quot,都无行处踪,当时称为“快上马”,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历经一千年。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其鞋底尖锐,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名曰金莲峰,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害了多少人啊,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莲花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一双脚看上去似三寸金莲,胡适,须从掌上看,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均要看脚是不是小的,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小脚为荣.这位儒弱无能的皇帝。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咏叹缠足。也正因为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召她近身、岭南地区。传说大禹治水时.这样就造成了当时一种时尚。一,有“剃发令”,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也裹起小脚来。偷立宫样稳,缠得如何、妲己便是小脚,想玩赏她的小脚,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凡寻找民间美女、宽一寸的莲瓣小刀,满腹经论,无论女子如何美丽,等着灭亡的到来。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的形状。与此同时,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特别是南方江浙,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甚至远在西北古时女子从什么朝代开始缠足,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他们本来不缠足,铺在地上,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小脚为何称“金莲”。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后来的小脚迷们往往又根据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成天与妃子宫女混在一起。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即所谓三寸金莲,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作为一个女人,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因为疼痛。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因此,都以女子大脚为耻。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 缠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这说明,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把脚裹起来;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不论贫富贵贱,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别出心裁地把自已的脚用布缠起来;纤妙说应难,脚的形状,又相勉强笑一笑,又紧皱双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只见舞回风.后来的宋、高洁。明代:日后选美。隋炀帝连忙闪过。这时期,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如“金口”,也都推崇小脚。与此同时。到南宋时,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这种现象.这事一出来,要缩至三寸,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其足小、商时期的禹妻,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便投河自尽了,却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复国无望,故而男子剃发,成天在那儿&quot
缠小脚最早开始于公元969-975年南唐李煜在位的时期,李后主的一个窅娘别出心裁,用帛将脚缠成新月形状在金莲花上跳舞取悦皇帝。
后来这个做法流传到民间,缠小脚之风渐渐普及到了百姓人家。但也有人认为,早在公元前770-476年的战国时期,缠小脚就已出现了,或许更早还可追索到商代。总之,缠小脚这一封建社会的恶俗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残害了数不清的中国妇女。可以说,缠小脚是父权制传统下“男尊女卑”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据记载,民间女子从四五岁就开始缠小脚,到成年时脚长若不超过三寸,即成为备受赞赏的“三寸金莲”。在当时,这样的小脚被认为是“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即使长相、身材再好的女子,如果是一双天足或脚缠得不够小,就会遭人耻笑,并且嫁不出去。“好大脚”也成为漫骂、羞辱妇女最难听的一句话。而实际上,小脚“美”是以女性身心被摧残为前提的。缠小脚的方法是通过人为的强力,野蛮地造成女子两脚的跖骨脱位或骨折并将之折压在脚掌底,再用缠脚布一层层裹紧,被缠足的女性步履艰难且疼痛非常,更有可能引发残疾和致死。民间“小脚一双,眼泪一缸”的说法,就是女性千百年来遭受这一苦难的集中反映。而一旦把天然的脚缠成了“三寸金莲”,女性在劳动和交往方面必定是十分不便、大受制约,惟有困守家中,站立、行走必扶墙靠壁,不仅“男主外、女主内”顺理成章,“男强女弱”也成了事实,女性若有什么不满、反抗、私奔之类更是难上加难了,惟有忍气吞声,听任摆布。事实上,这种违背自然与健康、建立在摧残妇女身体基础上塑造出来的“美”,不仅是美的极度扭曲和变态,对于父权制社会施行对女性的压迫与控制,也的确收到了强化的实际功效,正如《女儿经》所说:“恐他(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约束”。
缠小脚因男性的癖好而兴起,而男性的审美观畸变也因“三寸金莲”益发不可收拾,直至女性被摧残的小脚成为激起男人性兴奋的重要物品。据记载,自宋代开始,在许多妓院的欢宴中流行起一种“行酒”游戏,从头至尾突出的都是妓女的小脚和她们的小脚鞋,狎妓的嫖客把酒杯放入妓女的小脚鞋里来传递、斟酒、饮酒。直到20世纪初,仍有一些男人喜欢参与这种“行酒”游戏,并为有机会使用妓女小脚鞋中的酒杯来饮酒而兴奋不已。至于历代的酸腐文人,更是兴趣盎然地把探讨小脚当作“学问”来做,不惜笔墨,撰写文章,细细品评,以卑琐为乐事,惟恐未把男人玩小脚的美学成分和调情作用诠释清楚。如清代有一个叫方绚的文人就自诩为“香莲博士”,写就了一篇题为《香莲品藻》的文章,费尽心机把小脚划分为五式九品十八种,并因此出了名。
民间谚语说得十分形象:“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缠足开始的年龄,一般从4、5岁开始,耗时3、4年,到7、8岁初具模样。缠足前以热水烫脚,趁着脚还温热,将脚拇趾外的四个脚趾向脚底弯曲,紧贴脚底,并在脚下趾间涂上明矾,时间一长,脚缠得弓弯短小,使脚底凹陷,脚背隆起,脚的长度会被缩短。
云南六一村的吴杨氏老太太这样回忆她的缠脚的经历:她母亲用织布机上的“射通”,横垫在她的脚腰下,让脚腰凸起。然后,裹扎起来,逼她走路。慢慢的,脚腰被“射通”凸断了。她因此一个多月不能下床走路。虽然脚腰折断了,但她的脚仍然臃肿难看。她母亲又念叨:你这双男人脚,怎么还不烂?她奶奶也说:难烂了,该使用法子了。于是,她母亲在她奶奶的指导下,找来半个瓷碗,砸成碎片,放在她的脚底、脚腰、脚面上,再用缠足布包裹起来,套上小鞋,让她下地行动。她的脚被划破了,血迹从缠足布中渗透出来,变黑,发腥,发臭。她经常疼得脸色苍白,精神恍惚,体重大减。 缠足通过外力改变脚的形状,严重影响了脚的正常发育,引起软组织挛缩,这个痛苦的过程是用言语不足以描述的。而一千多年以来中国的千千万万的女性从小就要经受这样的痛楚,不情愿的忍受这种从心理和身体上的摧残。 通过缠脚而来的小脚真的那么美吗?以至于男人在娶妻时将它作为一条最重要的标准,而女性将它作为人生中对自己身体必须实现的重大改造。事实则不然,下面有一段关于小脚的真实的描述,让人非常的感慨,从我们现在的审美角度出发,我们甚至会觉得我们的祖先是那么的不可理喻。 一般来说,小脚从正面看,像火伤之后,脱去陈皮烂肉,露出变形、变颜的一个肉疙瘩。只有一个翘起的趾头,依稀可辨上面的指甲,其它,一概呈现出可憎的模糊轮廓。 从侧面看,脚趾和脚跟已从中折断,两部分紧挨在一起,在软肉的附和下,形成一条由两端站立的曲线,脚跟臃肿,脚掌消失,脚背凸起。脚的全长不及自然长度的一半,整只脚像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最恐怖的是从正面看脚底。那是一幅完全消解了人足的原始形象的荒诞图案。除了变形的足跟之外,已没有一丁点平滑的脚板。四个脚趾长短不一地向外转折,围绕在以大脚趾为轴心的脚心下面,脚趾的正面因此变成了脚板心,完全扭曲地压在了脚板底下。
我们都很清楚,在审美不超出常态的情况下,这样的小脚是很丑的。事实上,这样的小脚也不健康,不实用,缠足对人身的伤害是终身的。缠了小脚的女人其支撑的重心移到脚外部,行动极为不便。而且它们成年后多患早发退行性关节炎。
无论是从赏心悦目还是从健康实用的角度,女人缠小脚都是不应该被接受的,而这样的残忍的行为在我们中国的历史上却曾经盛行一千余年,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有影响力的文化,古人的这种不健康的视觉审美取向就象一个复杂的谜(当然,这肯定不仅仅是个审美的问题),而这个谜的背后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深思和反省。 很多人都认为女子缠小脚的习俗是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的产物。显然,它们之间是有很多的内在的联系的,但如果要说,小脚文化与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有着必然的等同性,却是值得怀疑的。在西方也同样经历了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一度非常低下,他们的女性通过束腰和穿高跟鞋的方式来获得男性的认可,没有听说过有逼迫女性缠小脚的历史传闻,这无论如何比缠小脚来的文明。
女子裹小脚的起源据说是这样的:南唐李后主(公元937——978)因为喜欢宫嫔睿娘的小脚状态,就让她缠足做新月状,并因此成为皇宫里最受宠的一个女人。于是皇宫里开始流行缠足。由于皇帝的表率作用,小脚成为时尚,继而官场与民间也相继流行。
这并没有得到确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唐朝的女子不用缠脚,而恰恰是从宋朝(公元960——1234)开始,儒家文人乃至于农家男人开始痴迷的追捧女子的“三寸金莲”。但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封建社会在秦始皇统一全国(公元前221)之前就已经形成。从此我们可以看出,缠小脚的习俗并不是封建社会和男权社会的伴生物。
现在就有一个最大的疑问,那就是为什么偏偏就是在宋朝,这样一个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已经比较开化的年代,女子裹小脚这样的反人道的残忍的习俗却盛行开来。其实“三寸金莲”的说法源于北齐少帝萧宝卷赞其宠妾潘玉儿一双柔弱无骨的纤小美足“步步生莲花!”,但当时及其后的隋唐在对脚的审美上并未出现这样的倾向,所以女子裹小脚在宋朝泛滥开来绝不可能是偶然的,一定是有其社会与思想根源的。因为时代久远又难以找到第一手的资料,我们只能根据当时社会以及文化方面的史料作一些合理的推理,下面我想尽我所能就这个问题作一些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任何一种现象都可以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中寻找根源,而且其根源一般都可以追踪到文化,小脚的陋俗也不例外。小脚习俗所存在于的文化环境必定是一种非理性的文化所产生的。而一般来说,文化内涵中核心思想的单一性或者说叫做单调性是非常容易导致文化的非理性,因为缺乏不同思想的争鸣,就难以对思想本身进行反思,同时文化中核心思想的一元化因为缺少其他思想的制衡,容易走向极端。当这种非常态的文化主导了一个国家时,这个国家的民众作为个体就被单一的思想简单化,无论是从个体自身还是与其他个体相比较都找不到思考的内驱力,作为整体因为内部没有差异性,缺乏内部矛盾的整体失去前进的原动力。当整个国家都基本静止了他的思维,民众反过来就完全固守于已有的非常态文化,并逐渐惰性的走向极至,国家与民众不可避免的进入非理性状态。尤其不幸的是,文化中核心思想的一元化与由它所主导的非理性国家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在这种情形下,任何荒谬的事情的发生以及可能长久的持续都是不足为奇的。而在宋朝,程朱理学就是上面推理的现实演绎。朱的理学与程的心学都是对儒家学说的进一步发展,将中庸提到天理的高度,并根据他们所认为的道与器相分离的原则,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这种思想体现了对作为人这样的有尊严的个体的极端的不尊重,当这种思想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时,一旦脚是否小成为评判女子是否美的标准(事实上已经上升为贤良与道德的标准),全社会对于女子因此所遭受的痛楚的漠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宋王朝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一个比较弱势的政权。一方面,其领土局限于中原及长江以南地区,该地区内又基本为汉族人,所以无论是地域文化和种族文化都是比较单一的,这种情形有利于某一种思想在全国形成权威地位。而在汉唐时期,因为领有西域大漠,肢体完整,政治文化中心长安更是胡汉文化的交汇地带,这就是为什么尽管从西汉时汉武帝就已开始认识到儒家学说是统治者愚民的一剂良药,并让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这却没有导致汉唐期间儒家思想在社会中的极权地位。另一方面,纵观整个宋朝政权历史,在与少数民族政权如金、辽、西夏交战的战场上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朝廷内也有主战和主和两种声音,但主张称臣和进贡的投降派一直都占了上风,而且皇室也倾向于苟和求安,但这就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因为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加之政权本身体弱,所以几乎没有哪个朝代像宋朝的当权者那样对安定与秩序充满了渴望。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至上,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三纲五常“,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可见,儒家思想是强调秩序和塑造权威的思想,是维护皇权与男权的思想,这正切合了当时政权的需要,所以统治者极端的推崇儒家学说,并在统治中深刻地贯彻、严格地执行、极力地发展儒家思想。男权与皇权都属于极权和威权的范畴,都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它们一脉相承。随着皇权的权威被进一步神化,男子相对于女子强势地位就被进一步增强,而男子的强与女子的弱是相对的,即这种更加强势的地位必定是建立在进一步降低和弱化女子的地位的基础上的。在这里有一点应该被提到,宋朝的男性是比较压抑的,他们在对外族的战争中基本都是失败的,这里面除了国力军事等宏观因素,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古代战场当战法水平接近时,士兵的力量与野性至关重要,宋朝军队在用兵方面与北方少数民族相比水平相近,但由于士兵基本上是汉人,而且多来自江南,在力量与野性方面相对明显欠缺,在战场上的失败就不奇怪了,但由此而来的巨大的挫败感对宋朝的男性是沉重的心理上的折磨。在宋朝这样一个男权社会里,男子对自己的强大有着与生俱来的自负,但当他们的这种自负被自己的保家卫国的无能所重创时,必然从本能上必然去寻找出路以承载破碎的尊严。很显然,女性是最合适的对象。汉代才女班昭在她的著名的《女诫》中曾提到:“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可见在中国历史上,男性的刚强在本质上就是以女性的柔弱为衬托的,所以,必然的,当时的男性潜意识的迫使女性走向更弱势的地位,从而为自己在战场上丢失的自尊寻找平衡。女性在缠了小脚之后,因行走不便只得轻抬步微扭腰(所谓的莲步姗姗)而尽显柔弱,因不能轻松随便走动只得好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做一个娴静的贤妻良母,这与宋王朝政权渴望的秩序是相符的,更是当时逐渐走向极端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境界,而且还暗暗迎合了当时男性当中普遍的一种心理需求。因此,女子缠小脚的行为在宋朝走向泛滥是由当时社会极其不正常的宏观的社会形势和文化氛围所决定的。
缠小脚的陋俗竟然能从宋朝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宋朝以降,极端的儒家思想,也就是将禁锢人性的礼发挥到极至的程朱理学一直在社会占据着统治地位。但是,社会这种宏观的思想的代代传承具体到微观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实现的,程朱理学的延续不衰说到底是一代代的一个个有灵性的人所作出的选择的综合的结果,这是一个多么大人为的悲剧。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国内外交流的频繁,西方的文明之风在国内逐渐刮大,知识分子率先觉醒,并开始积极宣传西方的各种流派的思想,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的某些弊病,这种思考逐渐蔓延到整个社会。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熏陶之下,当时的社会思想非常活跃,人们开始真正的理性的去审视自己的那些为礼教所束缚的非理性的风俗习惯,所以,水到渠成的,男人的长辫子给剪了,女人放足了。但是,中国女人的千年裹足的疼痛与屈辱实在是不能这样轻轻的一笔就从我们的历史中勾去,只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才能让我们克服蒙昧,踏者历史的足迹继续前进。
宋朝确立的程朱理学,建立了封建的礼教体系.女子缠脚就是其中一个表现!
其他类似问题
古代女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中国(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朝代灭亡的原因总结。  夏王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夏王朝的建立,从禹开始。禹的父亲崇伯鲧,是雄据大河南岸位于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领。有崇氏与在大河北岸太行山东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经验的部落。在尧舜时期,为了争夺王权,鲧与共工先后对尧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都失败了后来,禹又继续联合共工氏以及其他众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济一带,逐步展开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鲧的职位,放弃了鲧“堵”的治水方略,改为以疏导为主,就是依据地势的高下,疏导高地的川流积水,使肥沃的平原能减少洪水泛滥的灾害。经过治理之后,原来大都集中在大平原边沿地势较高地区的居民,纷纷迁移到比较低平的原野中,开垦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社会生产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就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灭亡原因:  1、内部生产力的衰退;  2、外部环境的长期不稳定;  3、夏王朝统治阶级的观念;  4、夏“桀”的个人因素(整日沉湎与声色犬马,大兴土木,亲近佞人)  商王朝(约前16世纪—前11世纪)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夏朝之诸侯国部落首领契因被封于商,所以他的后世子孙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将自己建立的王朝称为“商”;至盘庚,又将国都迁往殷,所以商朝又称为“殷”。经历17代31王(共510年)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灭亡原因:  1、商朝后期,绝大多数奴隶主贵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对待奴隶十分残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隶主贵族对平民和奴隶们的剥削和奴役日益加剧,阶级矛盾激化;  3、商朝统治者连年对外进行战争,大规模地对夷方用兵,国内的青壮年几乎都被征发,加剧了国内的矛盾;  4、战争俘获的奴隶太多,他没有处理好奴隶的安置,导致了大量的奴隶反水。  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一个世袭王朝,分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与“东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及“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魏、韩、赵、秦)两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时间从约前11世纪至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约为791年。  灭亡原因:  1、地震、旱灾等自然灾害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极大损失,也让危机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周厉王横征暴敛,加重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传至周幽王又破坏宗法制度,"废后立妾,废嫡立庶"并“烽火戏诸侯”使诸侯们失去了对他的信任;  3、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与周朝王权的关系渐渐疏远;  4、少数民族犬戎攻打镐京,西周灭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权力架空,加之周平王东迁后更加沦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坏,各地诸侯王的势力日渐增大;并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断发展自己势力。  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制王朝,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而来,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开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春秋时期秦穆公任用虞国的百里奚为相,辅佐其施德诸侯,树大国威,向西拓展称霸西戎;而秦孝公起用“商鞭变法”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等富国强兵政策,使其为后来一统中国奠定了结实的基础,《史记》记载“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后秦王嬴政灭掉了关东六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北击匈奴,南服百越。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关注微号“大海、旅游、人”  灭亡原因:  1、统一后,没有给人民休养生息,徭役、兵役、赋税负担沉重;  2、政策律法没有做及时调整,和平治世下刑法依然残酷;  3、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陈胜吴广这样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泽乡;  4、原六国贵族后裔复辟势力过于强大,秦二世个人能力素质有限;  5、各地起义风起云涌时,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斗争;最终导致秦朝内部统治四分五裂,完全丧失平叛的主动权。  汉王朝(前202—公元220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和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是继秦朝之后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又因皇帝姓刘而称“刘汉”。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缓慢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还,最远达到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附近,匈奴帝国战败而向西狼狈逃遁。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降服中亚大国大宛,西域臣服,开拓了“北绝大漠、西逾葱岭、东越朝鲜、南至大海”的广袤国土,昭宣时期再次复兴。公元九年,王莽篡夺政权,西汉结束。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开创了光武中兴和明章之治,汉朝时期,许多人将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其疆域鼎盛时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东至临屯郡,西至葱岭。西汉平帝时期(公元元年),全国人口达6000万左右,且文化的统一。两汉王朝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为华夏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华夏族因此逐渐被称为“汉族”。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  灭亡原因:  1、外戚、宦官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无休止的争斗乱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临朝,依靠外戚掌权);  3、土地兼并严重(私有化),大量农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势力强大,后期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5、黄巾起义导致地方武装兴起,中央失去控制。  魏晋朝(220年—266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于洛阳后,曹操之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篡夺汉室政权,在许昌称帝,迁都洛阳,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灭亡原因:  1、新魏主更换太快,后期太小,难以驾驭士族权臣;  2、宗室权力被过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将领独大,夺权时曹魏皇室没有外援;  3、司马懿太长寿,强大的司马氏家族兴起无人制衡。  晋朝(265—420年),是中国历史上九个加逗逼美.女微.信"re3435",寂寞的夜晚你可能会需要她大一统朝代之一,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它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中国历史上三国至隋朝的南方的六个朝代)之一。265年司马炎自立为皇帝,国号晋(265年—316年),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灭东吴,完成统一。此后是绵延16年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后,晋愍帝迁都长安,使少数民族乘虚而入,建立了十六个国家,3年后匈奴族首领刘渊攻克长安,俘晋愍帝,316年西晋灭,史称“五胡乱华”。317年,晋室南渡,司马睿在建邺建立东晋(317年-420年),东晋曾多次北伐。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少数民族迁至中原,加强了民族融合,北人南迁,开发了江南地区。两晋总历时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刘裕建立宋,东晋灭亡。  灭亡原因:  1、统治集团腐朽,政治制度落后,权力分散;  2、白痴晋惠帝无力控制全局,导致宫廷实权派内斗,以及八王之乱,耗竭了国力;  3、没有正确处理好民族矛盾,导致小数民族入侵(五胡乱华)。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篡东晋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五胡指匈奴、鲜卑、羯胡、氐、羌;十六国指前赵 ( 匈奴)、后赵 ( 羯)、前凉 ( 汉)、后凉 ( 氐)、南凉 ( 鲜卑)、北凉 ( 匈奴)、西凉 ( 汉)、前秦 ( 氐)、后秦 ( 羌)、西秦 ( 鲜卑)、前燕 ( 鲜卑)、后燕 ( 鲜卑)、南燕 ( 鲜卑)、北燕( 高句丽、汉)、胡夏 ( 匈奴铁弗)、成汉 ( 氐)】,下接隋朝,南北两势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刘宋、南齐、萧梁、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共60年。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4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萧梁(502-557年)历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与我国南朝同时代并存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北魏、东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鲜卑族建立,北齐则由胡化汉人所建。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人及奴隶,对外交流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埃兰沙赫尔),南到东南亚与印度。关注微号“大海、旅游、人”  灭亡原因:  (南朝)  1、门阀势力各自为政,门阀与皇权摩擦争斗不断;  2、受外来势力经常侵扰,经济受创,政权不是很牢固;  3、部分皇帝昏庸残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将领叛乱;  (北朝)  1、六镇(北魏贵族将领)之乱,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斗争;  2、土地兼并严重引发社会矛盾,动摇国家(东魏、北齐)根基;  3、权臣势力过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难以驾驭。  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隋朝更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学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于北周静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隋朝灭亡为止,国祚38年。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制定出完整的科举制度,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能力。另外还建立政事堂议事制度、监察制度、考绩制度,这些都强化了政府机制,深刻影响到唐朝与后世的政治制度。在军事上,继续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另一方面采清差户口措施,以增加财政收入,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开皇之治。为了巩固隋朝发展,隋文帝与隋炀帝兴建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建立京师大兴城(今西安)和东都(洛阳)。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高昌、倭国、高句丽、新罗、百济与内属的东突厥等都受隋朝文化与典章制度影响,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为著名。  灭亡原因:  1、大一统表面下的各种割据势力暗流涌动,统治基础很不稳固;  2、门阀对科举制度不满,与敌恶势力勾结,对抗皇权;  3、隋炀帝个人因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穷奢极欲与滥用民力;但是,像搞科举、建东都、修驰道、凿运河、征高丽,都是苦在当代,功在千秋的。  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并且设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雄厚,军事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进入五代十国(五代是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十国指的是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时期。唐朝共历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灭亡原因:  1、边患不断(如安史之乱、安南叛乱、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镇割据;  2、宦官专权(如李辅国等),党争内耗(如牛李党争);  3、长年战乱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阻碍了经济发展,引起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五代十国本质上是唐朝藩镇割据和唐朝后期政治的延续。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为国,其中位在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藩镇国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这五国虽然实力强大,但无力控制整个中国本土,只是藩镇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据一方的藩镇,有些自立为帝,有些奉五代为宗主国,其中十个国龄较长、国力较强的统称为十国。本时期时常发生地方实力派叛变夺位的情况,使得战乱不止,统治者多重武轻文。中国的内乱,也带给契丹国南侵的机会,辽国得以建立。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的重要时期,其间河西和交趾地区逐渐离心,交趾(越南)最终脱离中国独立。五代共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个朝代。公元907年汴州朱温篡唐建立后梁,这是五代十国的开始。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后唐建国。后唐之后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孙与部属。后唐历经后唐明宗的扩张与整顿,国力强盛,但发生内乱后,被石敬瑭引契丹军攻灭,后晋建立。不久契晋关系恶化,契丹军南下灭后晋,建立辽朝。同时刘知远在太原建立后汉,收复中原。郭威篡后汉建后周,后周世宗柴荣苦心经营,使后周隐隐有一统天下的希望,但柴荣在北伐燕云十六州时不幸病亡。后周随后被赵匡胤所篡,五代结束。在五代更迭中,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合称十国。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后,与其弟宋太宗赵光义相继消扫荡群雄,公元979年,赵光义灭北汉,实现统一。  灭亡原因:  1、藩镇势力依然强大,新生政权也无法控制,以致内乱战争不断;  2、不少君主昏庸淫乱、残暴蛮横,军务松弛,贪官暴吏欺压百姓;  3、权臣勾结外族作乱,以及外族反扑中原掳掠杀伐;  4、政权太多,赋敛苛重,战事频繁,社会秩序、经济基础破坏严重。  宋王朝(960—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采取重文轻武的施政方针,一方面在军事上积弱,1127年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1127年靖康之耻,北宋灭亡。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在应天府南京(今商丘)仓促登基,继承皇位,后南迁定都在临安府(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有学者认为宋朝灭亡是“崖山之后无中国”。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最繁荣的时代,宋朝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60%,为各朝代第一,期间出现了宋明理学,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人口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1亿1275万。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人不在少数。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关注微号“大海、旅游、人”  灭亡原因:  1、以文制武的方针,造成了军队内相互牵制,动辄掣肘,弊病丛生;  2、后晋石敬瑭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使汉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无法抵御外族骑兵;  3、联金抗辽、联蒙抗金决策失误,只看到了辽(金)的强大,没看到金(蒙)的危胁;  4、统治阶层对军事的无知、无能、不作为,导致了开封防御战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败,政治内斗严重,以及军费开支较大,百姓负担过重。  元王朝()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西藏和台湾第一次被纳入中国版图。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造成了宰相专权和内乱频发。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我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其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后期因统治腐败和民族压迫,导致农民起义,1368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在全国的统治结束,元政权退居漠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灭亡原因:  1、贵族生活糜烂,吏治腐败,政府信用破产,土地兼并严重;  2、不平等的民族等级制度,以及对人民压迫欺凌严重;  3、财政赤字高居不下,赋税过重,外加自然灾害严重;  4、管理者不注重学习,只会用武力打江山。  明王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276年。南宋灭亡五十年后,元朝统治者日益残暴黑暗,终于爆发了元末农民起义。朱元璋参加了当时的濠州大帅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分支,经过多年的南征北战,1364年,朱元璋自称吴王独霸一方,史称西吴政权。1368年,朱元璋称帝,以应天府(南京)为京师,国号大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应天府改称为南京。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国力发展迅速,到明成祖时期,国力强盛,万邦来朝,史称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之治,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与政治腐败导致国力下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亡。随后,满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明郑结束。明朝商品经济发达,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明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繁盛黄金时代,史称“治隆唐宋”、“远迈汉唐”。大明,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主死社稷,为后世子孙所敬仰。  灭亡原因:  1、文官集团膨胀,权力过大,以及后期阉党专政危害统治;  2、外敌袭扰不断,政府添兵设饷,军费较大,造成财政经济危机;  3、资本主义萌芽,政府不注重工商业发展,大大限制商品货币的流通;  4、天灾人祸相继发生,造成流民数量大增,农民起义不断影响稳定;  5、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自毁长城,帮助满清捡现成江山。  清王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840年鸦片战争后进入近代,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大量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灭亡原因:  1、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统治者本身腐化(慈喜)、无能(皇帝);  2、闭关锁国政策下,导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后;  3、清政府弱软无能,面对列强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赔款;  4、军队的失控(陆军新军在国内的变乱中倒戈相向),及其职能的倒转(军队的职能只能对外而不是对内);  5、财政赤字下,“永不加赋”的朝训被一破再破,各项加征摊派有增无减;  6、清末铁路的“国进民退”,进一步激起了民怨。  围炉话知己,煮酒论英雄。让我们一起仗剑古今、纵横历史、快意江湖!  关注微信公众号:围炉谈史(weilu8000),获取你所不知道的历史真相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顶  
  靠谱  
  学习了!够全面的!  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擅雅居茶业”!客服微信:sihaichayou 客服QQ:
  先顶后看  
  为啥打开帖子一卡一卡得。。。。  
  归根结底就是人口的问题。太平盛世,人口快速增长,统治阶层却不能主动的调整应对政策,放弃已有的利益。生产力大于生产,(你说工资太少,那你走,万千的人抢着干)  
  那就只有通过暴力变法来摸索着改革,一个朝代替另一个朝代,在这个互相砍杀的过程中,人口又大减,又得到相应缓解,死循环。  
  力量对比,此消彼长,时运天命…
  …………
  别的赞同,明朝灭亡主要原因是税收不均国用不足,直接原因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导致乱民四起。官员、宗室占据绝大部分土地却不纳税,贫农以极少的土地缴纳绝大部分地税。商税征收流于形势,官商勾结征税困难。  纵观明末最主要矛盾就是钱,满清一直被阻山海关外,李自成屡战屡败,都是由于军费困难难以毕其功与一役。若是外敌、内乱只有一项明朝也不会亡  
  @亲你妹i 13楼
10:18  别的赞同,明朝灭亡主要原因是税收不均国用不足,直接原因小冰河时期自然灾害导致乱民四起。官员、宗室占据绝大部分土地却不纳税,贫农以极少的土地缴纳绝大部分地税。商税征收流于形势,官商勾结征税困难。  纵观明末最主要矛盾就是钱,满清一直被阻山海关外,李自成屡战屡败,都是由于军费困难难以毕其功与一役。若是外敌、内乱只有一项明朝也不会亡  [来自UC浏览器]  -----------------------------  楼主所列的原因已说明了明末实际上是暮气、沉沉亡国之像了,只是我看来导火索是小冰河自然灾害导致饿死无数内乱四起、税收不足只得加税逼起更大民乱、满清崛起剧烈消耗明朝不多的国力  
  一个观点就是:楼主从哪里得出三代是奴隶制???
  感谢大家的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给大家呈上《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  85岁高龄的北京大学文博考古学院教授高明,为普及历史知识而著《中国历代王朝兴亡四字歌》,并为之详加注释。《四字歌》以四字为一句,共120句,480字,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让你轻松记住自夏朝建立至清朝灭亡,中国四千多年间数十个王朝兴亡更替的缘由和人物。  中华民族,历史悠长。三皇五帝,传位禅让。  夏建王朝,始立家邦。汤伐夏桀,灭夏建商。  武王伐纣,西周胜强。幽王贪色,身死国丧。  平王迁都,东周洛阳。春秋五霸,齐桓宋襄。  晋文秦穆,还有楚庄。战国七雄,彼此逞强。  秦楚齐燕,韩赵与梁。赢政统一,自称始皇。  反秦暴政,陈胜吴广。楚汉相争,胜者刘邦。  刘建西汉,长安称帝。王莽篡汉,改朝更制。  绿林赤眉,农民起义。刘秀兴兵,反莽杀敌。  重建东汉,洛阳登基。黄巾军起,分崩离析。  魏蜀与吴,三国鼎立。司马代魏,西晋是立。  五胡乱晋,掳走怀帝。睿都金陵,东晋续继。  齐宋梁陈,南方更替。北十六国,五胡分治。  继有北魏,北周北齐。南朝北朝,隔江对峙。  北周杨坚,取代周帝。自立隋朝,南北统一。  灭隋建唐,高祖李渊。一代女皇,武氏则天。  安史之乱,黄巢造反。朱温灭唐,建梁都汴。  五代十国,分裂重现。南北十国,各自苟延。  中原五代,梁唐晋汉。迨至后周,匡胤夺权。  赵建北宋,仍都于汴。稳定北方,统一江南。  西夏辽金,觊觎中原。金袭汴京,靖康国难。  高宗南渡,南宋临安。蒙古崛起,成吉思汗。  忽必烈时,灭宋建元。一统南北,大都在燕。  洪武灭元,建明应天。成祖永乐,移都顺天。  阉党乱政,自成造反。明帝崇祯,自缢煤山。  闯王进京,四十二天。三桂请兵,清帝入关。  康熙宏略,皇舆拓展。鸦片战争,列强侵犯。  太平天国,昙花一现。戊戌变法,维新百天。  辛亥革命,领袖中山。缔造共和,宣统交权。  王朝统治,从此绝断。自夏至清,年计四千。
  能写这样的贴子相信历史书看得量是很大的/,佩服!  提个建议:主辅因,內外因是否可以再分分,层次上加强下归类?
  好文  
  好文  
  各王朝总是不断的修正,灭亡  曹魏亡于内部篡权,所以西晋通过分封皇族进行提防,  但是又引起了诸侯战乱,灭亡了
  写得好!尤其是对明朝的描述很客观!清朝修明史的时候恶意诋毁明朝皇帝,可清朝皇帝又是些什么货色?明朝皇帝很多都只钟爱一个女人,后代更是寥寥无几,就被污蔑成了荒淫好色;反观清朝,个个子嗣泛滥,后宫更是糜烂,就成了盛世明君!清朝为了奴化汉人,逼迫汉人剃秃头,女子裹金莲,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明末近3亿人口到了顺治年间就不满几千万,四库全书的修整更是毁掉了大量古籍;为了遏制民间力量限制热武器发展导致近代被列强吊打;明朝基本不收商税,商业空前繁荣,世界近半白银黄金流入中国,到了清朝强化闭关锁国勒令沿海居民内迁,放着资本不运行结果都被列强掠夺光了。留下了烂摊子叫我们汉人被列强从19世纪欺凌到20世纪,到今天都没缓过来!更可恨的是如今还有满清家奴为清朝鼓吹,清朝的奴化教育倒是很成功,难怪日本人相当第二个清朝,无他,奴才太多,龟奴太盛!  
  顶  
  我的看法,简单概括:凡国强民弱者,死得快;凡国弱民强者,活得久  秦以前是分权制,分权制肯定比集权制活长久  只说秦以后  秦、隋、元三朝,统治者武力荡平天下,志得意满,非常强势,死得非常快  汉、唐、明三朝,旧的统治者被起义者打得七零八落,新上来的草创天下,对人民手中一亩三分地还不能或暂时不能下手,活得就长久些。  宋是例外,其实在北宋末年就已活到头了,但金兵入侵,反而救了它,因为转移了社会矛盾,又活多一百多年。  清统治者虽然强势,一路烧杀,但原明朝的统治者已经被起义者重创,人民都弄到一亩三分地,活命不成问题,也就忍了它。  集权国家,没有自我修复能力,社会发展出现的矛盾只会越积越多,而不能化解,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大起义、社会大崩盘……  所以前面那句也可说成:凡经历社会大崩溃,社会矛盾得到解决,在此基础上创立的王朝,国运就长;反之,国运就短  一次社会大崩盘,大面积人口死亡,多少代人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  而这却成为某个大国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方法,而且两千年来都是如此,可怜
  其实就是统治阶级腐败造成的希望现在的统治阶级注意积下点阴德。  
  明朝的灭亡并不是天灾造成的而是由于既得利益阶层也就是士人阶层思想僵化不肯放弃到手的利益陷入了死读书当官发财挖墙脚的死循环,最终整个统治接机走到了国家利益的对立面,财富都集中在少数不事生产的只知道争权夺利的蛀虫手中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跟现代社会的发展何其相似静观其变吧。  
  没工业化之前的农耕民族集权国家的必然轮回 人口增长到一个限度以后,土地产出满足不了多余的人口,这时候统治阶级会毁山造田等手段来增加粮食土地供给,但实际上是加速了王朝的灭亡,因为土地在工业化之前能获得的肥料(绿肥,畜肥)与土地的关系是平衡的,打破这个平衡 必然造成社会失控,动乱人口减少 再新一轮的轮回
  很好  
  不知当朝国祚如何。  民国是翻不了身了,西安以东全部城市被霉菌摧毁后,我们就把首都迁到兰州去,史称“西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也就是给小孩看的,呵呵!  根源在于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几千年的历史演进,一直在这个池塘里面扑腾。就算池塘被打破了,有活水进来,但是这个池塘在不断的修缮过程中,具备了足够的容积,进来的活水只能被不断融合,这一融合就是好几千年。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