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诗 苏东坡的诗句

景德镇康乐阗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苏轼诗词欣赏研究性学习
上传: 黄世征 &&&&更新时间: 18:11:42
& 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2087&&& 更新时间: &
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词的基本知识 2.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 操作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准备 ① 资料的搜集和小组人员的确定 ② 初读课文,感悟作品内涵,设计课题 2.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首先由每组成员推荐一位同学在班上向同学介绍本课题提出的理由、意义以及操作的可行性,然后由同学(也可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补充意见)讨论课题实施的具体细则。 ①& 词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②& 浅谈苏轼词风特点&&豪放、清新 ③& 苏轼的旷达人格和词风的豪放 ④& 比较苏词和辛词的差异性 ⑤& 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 ⑥& 浅论词的欣赏方法 ⑦& 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 3.研究方案的制订: 资料搜集方式 ①& 利用手头资料(课本和读本) ②& 利用图书室和阅览室 ③& 利用intet查找资料方法 4.教师指导 如何开展个人研究 ①& 阅读方法: ② 论文写作格式的指导 ③ 参考资料提供(部分) 二.课题实施阶段(课内外结合) 1.个人研究实施阶段 对收集的资料分析,分门别类。初步拟定课题提纲,形成观点。 2.组内讨论:此阶段主要是交流个人经验,相互补充完善阶段,并拟订发言提纲。 三.研究成果展示阶段 1.本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力主在课堂内,时间大约为一节课。 2.方式和要求 模仿论文答辩和辩论赛形式 ① 每一小组推荐一人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② 允许质疑,可对别组成员的课题进行质疑。 ③ 受质疑的小组必需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四.教师小结 (一)方案一:作品欣赏方法 1.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如此才能理解作品。 2.由表及里法:从诗词外在形式的文辞,来探知诗人的实在意图,使认识逐步深化。 3.思索涵泳法:对于诗词,要尝味、寻味、玩味、赏味,即品诗。 4.择善而取法:诗词评说很多,我们要从以下几点择善而取:合理性、艺术性、深刻性。 5.朗诵吟咏法:觅取诗趣、悟出情理、获取艺术享受。 (二)方案二: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一.设身处地 法国作家蒙田说:&我设身处地,常把旁人的痛苦变成我亲身的痛苦,让旁人的情感篡夺了我本心的情感。&举例: 联系苏轼身世、经历及所处社会环境,运用&设身处地&原则阅读苏轼的在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所作的一首词,进行鉴赏、创造。 西江月 (之一)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简析: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元丰二年(1079)秋,因做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后贬到黄州;旧党执政后,升迁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旧党的一些做法,再贬出知杭、颖、定三州;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又贬到惠州、琼州。被贬谪黄州,这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对其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首次年作于黄州的中秋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真实的心情。词的上片寓情于景,感叹世事如梦,人生短促;下片借景抒怀,感叹世道险恶,人生寥落。词中充满了作者人生受挫后悲愤难抑和孤寂难耐之情,以及寻求理解的渴望之念,在牢骚和怨愤之中,还寄寓着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心态和情怀在古来怀才不遇的志士仁人中是不少见,因此千百年来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尽可能地挖掘出文字所包蕴的信息,这便是创造性阅读,学会灵活运用&设身处地&原则,把自己幻化为苏轼,思其所思,想其所想,揣摩此时苏轼的心态,从而把握住他创作时的真正意图。这种幻化,正是&设身处地&的一种境界。 二.知人论世 因&诗言志&,故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设法研究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以及情感抱负。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身世和诗歌风格,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因此,学会知人论世,在某种意义上,就有点&终南捷径&的味道了。就个人风格而言,如:李白的诗中往往流露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诗风多以浪漫飘逸为特色,而杜甫的诗中处处体现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心志,风格多沉郁顿挫。再如,陶渊明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风格多恬淡自适,而苏轼开创豪放词派,风格多豪放达观。就时代风貌而言,例如,三国鼎立战乱频繁,才促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再如,唐朝既是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富强的时期,也是诗歌繁荣的黄金时代,因此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所以才有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概。 再看苏轼,在苏轼的复杂思想性格中,佛道儒对他都有吸引力。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同心圆,而是一种交叉关系。其中儒家思想应是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就是功业思想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从本词来看,苏轼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建功立业的激情。在其它的三首是悼念其亡妻的词作中,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去感受,并不难发现在其淡淡的悲伤中还夹杂着对祖国江山的美好憧憬和期望。由此足见苏轼是一位爱国诗人,即便是在亡妻的痛苦情感下,他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社稷君主的统治政策。 苏轼一生,历经磨难和挫折。但他在不幸的际遇面前,却在人生处世态度上,始终不改其乐。究其原因,除去旷达豪迈的个性使然这一因素外,从思想角度分析,主要的,是儒家乐天知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感召,在其潜意识中发挥着一以贯之的主导作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处于地老天荒之地,以贬官罪臣之身,吟咏出如此旷达的诗句,这就是苏轼。 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联系人物的经历、思想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就更容易创造性地发现作品的内蕴。 三.推敲&三词& 诗词的语言形象、凝炼、富于表现力,需反复咀嚼,方能领略其中深刻、隽永的含义,理解炼字炼意的技巧。 作家都善锤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上下功夫。即:形容词、动词、副词,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 二字,皆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如苏轼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谁怕&&微冷&&归去&在整首词中的点睛之妙。 又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中的&独&&孤&&寂寞&等词就是理解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知,我们在阅读中,要善于去推敲&三词&,挖掘&三词&背后所蕴藏的信息。怎样推敲&三词&呢?笔者认为可用以下三法: (一)形象感受法。将动词、形容词的意义在脑中&立体&为画面形象,细心揣摩如前文&绿&、&闹&字。 (二)换词比较法。以&到&、&满&等字换取&绿&字一比较,效果全出。 (三)省略比较法。省略后审读对比,高下便知。 四、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置疑问难意味着否定,而否定就意味着创造。在阅读时,我们脑中时时要装着&为什么&、&怎么样&。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究竟是谁&神游故国&?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新教材只给出一种解释,但在老教材中却有两种理解:①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②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对于这两种理解,旧教材的《教学参考书》认为:第一种理解较合理。到底是谁在神游故国呢? 我认为明确是谁&神游故国&,必须抓住两个词,即&故国&和&神游&。 先看&故国&。课本注释说:&故国,旧国,这里指旧地。&这里的&故国&&旧地&显然是指赤壁(当然此赤壁非彼赤壁,这只是作者的推测)。那么,赤壁是谁的&故国&&旧地&呢?赤壁本不属于哪一个人所有,但词里却让它归了周瑜,称之为&周郎赤壁&。周瑜与赤壁之间的关系密切,赤壁因周瑜而闻名,周瑜也借赤壁而扬名。由此可知,赤壁是周瑜的&故国&,而不是苏轼的&故国&。 再看&神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神游,感觉中好像亲游某地。&即精神魂魄游某地,而不是亲身游某地。课本注释说:&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可见苏轼是&身游&赤壁,而不是&神游&赤壁,&神游&赤壁的应该是周瑜。由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句是词人苏轼的想象,大意是:周瑜虽死而心恋故地(若死后有灵的话),精神魂魄游东吴,游赤壁,和自己相遇,将会笑多情的&我&,事业未就而华发早生。周瑜那么年轻就完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业,显示了非凡的才能(24岁为吴将,吴中称他为&周郎&;34岁指挥赤壁之战)。而此刻词人已年近半百(47岁),被贬黄州,无所事事。此时让周瑜&神游故国&,&笑&词人(苏轼),即饱含着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也带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意味。据此,我认为第二种理解更好,更符合语境,更符合作者的思想实际。 可见,综合运用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意识,置疑问难,新颖别致的观点就会出现。 五.相关比较 俄国教育家别里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的确,从不同角度比较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方法意识。 如:《定风波》《浣溪沙》之比较: 定风波 &&&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浣溪沙(之一)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简析:这两首词都作于1082年,第一首是行于黄冈东南的沙湖道中所作。第二首是游蕲水(今湖北浠水)清泉寺而作。这两首词都是触景生情,即景抒情之作。从自然界引发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并且这两首词中构建了同一的哲学思想。作者因官场受挫,对人生社会已有所彻悟,看待世相有一种冷静的态度,能超越宠辱得失,坦然,自若面对生活,也正是这种思想,使苏轼能一次又一次迎接命运的挑战,身处逆境而创造生命的辉煌。通过比较苏轼的在黄州的所创作的一些诗词,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流露出的思想,特别是把握&人生如梦&的含义。 比较要点: (1)选择相关的比较对象。 (2)确定比较点。内容方面,如写作意图、主题、情感、背景、人物性格等;形式方面,如写作技巧、构思、风格等。 (3)探究异同的原因,得出新见解。 六.涵咏玩味 在阅读鉴赏时,不能只停留在已获得的艺术初感,阅读时第一印象,最初感受,虽然这种直觉有时能帮助理解作品,但仍须多次咀嚼,细细品味,&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九渊《读书诗机》正是强调涵咏玩味的。又如朱熹说,读书&譬如饭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金代元好问也说:&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优秀的作品都是蕴含深刻的,阅读一次不可能升入堂奥,只有沉下心来,反复体味涵咏,方可得其精髓,方可有所创造。而且,同一作品,心境不同时,读的感受也不同;年龄不同时,理解也不同。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简析:这是苏轼元丰三年(1080)初到黄州时所作。词中一写幽人独处无人见,一写孤鸿寂寞无人省,运用双关手法,幽人、孤鸿两两相应,写鸿即是写人,鸿、人一体。作者以幽人自指,又以孤鸿自比。孤鸿甘愿寂寞,自守在冷漠的沙洲,而不愿栖息于高寒之枝,又有谁能理解它心中隐含的凄恨和苦痛呢?孤鸿高洁的形象,正是苏轼清高自守、矢志不移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写照;而词中展现的清空幽绝的境界,也正是苏轼谪居时愁闷孤独、悲慨难遣的心境的生动体现。词境与心境相一致艺术上达到了精妙的境界,如黄庭坚所评:&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 苏东坡在黄州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又他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苏轼在这阙著名的《卜算子》中,就是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在反省中走向成熟。涵咏玩味往往能让我们认识一个真正的苏轼。 附一:参考资料 1.《秋雨散文》& 余秋雨著 2.搜狐网站& 苏轼的生平及生活时代背景 3.新浪网站& 苏轼的词作品37则 4.《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 中国文学&&诗画俱工的苏轼& 浙江教育出版社 5.《宋词全集》 序&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6.《宋词名篇赏析》& 臧维熙撰,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年2月 7.《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版 8.《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   && 最 新 推 荐 &标点符号用法表 (1592) &高考语文(2011)系统复习资料 (6023) &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之非常解 (4514) &我心中理想的教研组长 (1305) &玉树不倒:我们都和玉树&在一 (607) &记叙文得分要诀 (2280) &《行路难》教学实录及评点 (1217) &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教书 (4689) &高考常见意象汇总 (4547)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5213) && 最 新 热 门 &中考高分作文的七个关键词[419] &标点符号用法表[1592] &2011年浙江省高考考试大纲(语[543] &班级系列化主题活动的实践与[764] &高考语文(2011)系统复习资料[6023] &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之非常解[4514] &做一名快乐的语文班主任[2505] &开学了,做个优秀的班主任要[989] &学期开学 班主任要做好八件事[1201] &班主任开学讲话[1627]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 &&&& 我爱语文焦点消息 & 大量资源等你下载
文章录入:王茹&&& 责任编辑:杨立新&&&&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您对本文发表意见!&&   & & 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2087&&& 更新时间: &
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词的基本知识 2.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 操作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准备 ① 资料的搜集和小组人员的确定 ② 初读课文,感悟作品内涵,设计课题 2.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首先由每组成员推荐一位同学在班上向同学介绍本课题提出的理由、意义以及操作的可行性,然后由同学(也可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补充意见)讨论课题实施的具体细则。 ①& 词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②& 浅谈苏轼词风特点&&豪放、清新 ③& 苏轼的旷达人格和词风的豪放 ④& 比较苏词和辛词的差异性 ⑤& 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 ⑥& 浅论词的欣赏方法 ⑦& 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 3.研究方案的制订: 资料搜集方式 ①& 利用手头资料(课本和读本) ②& 利用图书室和阅览室 ③& 利用intet查找资料方法 4.教师指导 如何开展个人研究 ①& 阅读方法: ② 论文写作格式的指导 ③ 参考资料提供(部分) 二.课题实施阶段(课内外结合) 1.个人研究实施阶段 对收集的资料分析,分门别类。初步拟定课题提纲,形成观点。 2.组内讨论:此阶段主要是交流个人经验,相互补充完善阶段,并拟订发言提纲。 三.研究成果展示阶段 1.本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力主在课堂内,时间大约为一节课。 2.方式和要求 模仿论文答辩和辩论赛形式 ① 每一小组推荐一人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② 允许质疑,可对别组成员的课题进行质疑。 ③ 受质疑的小组必需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四.教师小结 (一)方案一:作品欣赏方法 1.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如此才能理解作品。 2.由表及里法:从诗词外在形式的文辞,来探知诗人的实在意图,使认识逐步深化。 3.思索涵泳法:对于诗词,要尝味、寻味、玩味、赏味,即品诗。 4.择善而取法:诗词评说很多,我们要从以下几点择善而取:合理性、艺术性、深刻性。 5.朗诵吟咏法:觅取诗趣、悟出情理、获取艺术享受。 (二)方案二: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一.设身处地 法国作家蒙田说:&我设身处地,常把旁人的痛苦变成我亲身的痛苦,让旁人的情感篡夺了我本心的情感。&举例: 联系苏轼身世、经历及所处社会环境,运用&设身处地&原则阅读苏轼的在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所作的一首词,进行鉴赏、创造。 西江月 (之一)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简析: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元丰二年(1079)秋,因做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后贬到黄州;旧党执政后,升迁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旧党的一些做法,再贬出知杭、颖、定三州;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又贬到惠州、琼州。被贬谪黄州,这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对其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首次年作于黄州的中秋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真实的心情。词的上片寓情于景,感叹世事如梦,人生短促;下片借景抒怀,感叹世道险恶,人生寥落。词中充满了作者人生受挫后悲愤难抑和孤寂难耐之情,以及寻求理解的渴望之念,在牢骚和怨愤之中,还寄寓着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心态和情怀在古来怀才不遇的志士仁人中是不少见,因此千百年来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尽可能地挖掘出文字所包蕴的信息,这便是创造性阅读,学会灵活运用&设身处地&原则,把自己幻化为苏轼,思其所思,想其所想,揣摩此时苏轼的心态,从而把握住他创作时的真正意图。这种幻化,正是&设身处地&的一种境界。 二.知人论世 因&诗言志&,故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设法研究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以及情感抱负。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身世和诗歌风格,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因此,学会知人论世,在某种意义上,就有点&终南捷径&的味道了。就个人风格而言,如:李白的诗中往往流露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诗风多以浪漫飘逸为特色,而杜甫的诗中处处体现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心志,风格多沉郁顿挫。再如,陶渊明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风格多恬淡自适,而苏轼开创豪放词派,风格多豪放达观。就时代风貌而言,例如,三国鼎立战乱频繁,才促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再如,唐朝既是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富强的时期,也是诗歌繁荣的黄金时代,因此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所以才有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概。 再看苏轼,在苏轼的复杂思想性格中,佛道儒对他都有吸引力。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同心圆,而是一种交叉关系。其中儒家思想应是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就是功业思想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从本词来看,苏轼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建功立业的激情。在其它的三首是悼念其亡妻的词作中,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去感受,并不难发现在其淡淡的悲伤中还夹杂着对祖国江山的美好憧憬和期望。由此足见苏轼是一位爱国诗人,即便是在亡妻的痛苦情感下,他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社稷君主的统治政策。 苏轼一生,历经磨难和挫折。但他在不幸的际遇面前,却在人生处世态度上,始终不改其乐。究其原因,除去旷达豪迈的个性使然这一因素外,从思想角度分析,主要的,是儒家乐天知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感召,在其潜意识中发挥着一以贯之的主导作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处于地老天荒之地,以贬官罪臣之身,吟咏出如此旷达的诗句,这就是苏轼。 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联系人物的经历、思想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就更容易创造性地发现作品的内蕴。 三.推敲&三词& 诗词的语言形象、凝炼、富于表现力,需反复咀嚼,方能领略其中深刻、隽永的含义,理解炼字炼意的技巧。 作家都善锤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上下功夫。即:形容词、动词、副词,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 二字,皆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如苏轼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谁怕&&微冷&&归去&在整首词中的点睛之妙。 又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中的&独&&孤&&寂寞&等词就是理解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知,我们在阅读中,要善于去推敲&三词&,挖掘&三词&背后所蕴藏的信息。怎样推敲&三词&呢?笔者认为可用以下三法: (一)形象感受法。将动词、形容词的意义在脑中&立体&为画面形象,细心揣摩如前文&绿&、&闹&字。 (二)换词比较法。以&到&、&满&等字换取&绿&字一比较,效果全出。 (三)省略比较法。省略后审读对比,高下便知。 四、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置疑问难意味着否定,而否定就意味着创造。在阅读时,我们脑中时时要装着&为什么&、&怎么样&。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究竟是谁&神游故国&?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新教材只给出一种解释,但在老教材中却有两种理解:①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②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对于这两种理解,旧教材的《教学参考书》认为:第一种理解较合理。到底是谁在神游故国呢? 我认为明确是谁&神游故国&,必须抓住两个词,即&故国&和&神游&。 先看&故国&。课本注释说:&故国,旧国,这里指旧地。&这里的&故国&&旧地&显然是指赤壁(当然此赤壁非彼赤壁,这只是作者的推测)。那么,赤壁是谁的&故国&&旧地&呢?赤壁本不属于哪一个人所有,但词里却让它归了周瑜,称之为&周郎赤壁&。周瑜与赤壁之间的关系密切,赤壁因周瑜而闻名,周瑜也借赤壁而扬名。由此可知,赤壁是周瑜的&故国&,而不是苏轼的&故国&。 再看&神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神游,感觉中好像亲游某地。&即精神魂魄游某地,而不是亲身游某地。课本注释说:&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可见苏轼是&身游&赤壁,而不是&神游&赤壁,&神游&赤壁的应该是周瑜。由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句是词人苏轼的想象,大意是:周瑜虽死而心恋故地(若死后有灵的话),精神魂魄游东吴,游赤壁,和自己相遇,将会笑多情的&我&,事业未就而华发早生。周瑜那么年轻就完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业,显示了非凡的才能(24岁为吴将,吴中称他为&周郎&;34岁指挥赤壁之战)。而此刻词人已年近半百(47岁),被贬黄州,无所事事。此时让周瑜&神游故国&,&笑&词人(苏轼),即饱含着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也带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意味。据此,我认为第二种理解更好,更符合语境,更符合作者的思想实际。 可见,综合运用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意识,置疑问难,新颖别致的观点就会出现。 五.相关比较 俄国教育家别里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的确,从不同角度比较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方法意识。 如:《定风波》《浣溪沙》之比较: 定风波 &&&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浣溪沙(之一)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简析:这两首词都作于1082年,第一首是行于黄冈东南的沙湖道中所作。第二首是游蕲水(今湖北浠水)清泉寺而作。这两首词都是触景生情,即景抒情之作。从自然界引发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并且这两首词中构建了同一的哲学思想。作者因官场受挫,对人生社会已有所彻悟,看待世相有一种冷静的态度,能超越宠辱得失,坦然,自若面对生活,也正是这种思想,使苏轼能一次又一次迎接命运的挑战,身处逆境而创造生命的辉煌。通过比较苏轼的在黄州的所创作的一些诗词,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流露出的思想,特别是把握&人生如梦&的含义。 比较要点: (1)选择相关的比较对象。 (2)确定比较点。内容方面,如写作意图、主题、情感、背景、人物性格等;形式方面,如写作技巧、构思、风格等。 (3)探究异同的原因,得出新见解。 六.涵咏玩味 在阅读鉴赏时,不能只停留在已获得的艺术初感,阅读时第一印象,最初感受,虽然这种直觉有时能帮助理解作品,但仍须多次咀嚼,细细品味,&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九渊《读书诗机》正是强调涵咏玩味的。又如朱熹说,读书&譬如饭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金代元好问也说:&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优秀的作品都是蕴含深刻的,阅读一次不可能升入堂奥,只有沉下心来,反复体味涵咏,方可得其精髓,方可有所创造。而且,同一作品,心境不同时,读的感受也不同;年龄不同时,理解也不同。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简析:这是苏轼元丰三年(1080)初到黄州时所作。词中一写幽人独处无人见,一写孤鸿寂寞无人省,运用双关手法,幽人、孤鸿两两相应,写鸿即是写人,鸿、人一体。作者以幽人自指,又以孤鸿自比。孤鸿甘愿寂寞,自守在冷漠的沙洲,而不愿栖息于高寒之枝,又有谁能理解它心中隐含的凄恨和苦痛呢?孤鸿高洁的形象,正是苏轼清高自守、矢志不移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写照;而词中展现的清空幽绝的境界,也正是苏轼谪居时愁闷孤独、悲慨难遣的心境的生动体现。词境与心境相一致艺术上达到了精妙的境界,如黄庭坚所评:&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 苏东坡在黄州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又他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苏轼在这阙著名的《卜算子》中,就是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在反省中走向成熟。涵咏玩味往往能让我们认识一个真正的苏轼。 附一:参考资料 1.《秋雨散文》& 余秋雨著 2.搜狐网站& 苏轼的生平及生活时代背景 3.新浪网站& 苏轼的词作品37则 4.《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 中国文学&&诗画俱工的苏轼& 浙江教育出版社 5.《宋词全集》 序&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6.《宋词名篇赏析》& 臧维熙撰,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年2月 7.《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版 8.《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   && 最 新 推 荐 &标点符号用法表 (1592) &高考语文(2011)系统复习资料 (6023) &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之非常解 (4514) &我心中理想的教研组长 (1305) &玉树不倒:我们都和玉树&在一 (607) &记叙文得分要诀 (2280) &《行路难》教学实录及评点 (1217) &周国平.教育的七条箴言.教书 (4689) &高考常见意象汇总 (4547) &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5213) && 最 新 热 门 &中考高分作文的七个关键词[419] &标点符号用法表[1592] &2011年浙江省高考考试大纲(语[543] &班级系列化主题活动的实践与[764] &高考语文(2011)系统复习资料[6023] &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之非常解[4514] &做一名快乐的语文班主任[2505] &开学了,做个优秀的班主任要[989] &学期开学 班主任要做好八件事[1201] &班主任开学讲话[1627] &&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 &&&& 我爱语文焦点消息 & 大量资源等你下载
文章录入:王茹&&& 责任编辑:杨立新&&&&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欢迎您对本文发表意见!&&   & email: qq号: & & & 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2087&&& 更新时间: &
苏轼诗词欣赏的研究性学习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词的基本知识 2.能力培养目标:掌握诗词欣赏的基本方法 操作程序: 一、确定研究课题 1.准备 ① 资料的搜集和小组人员的确定 ② 初读课文,感悟作品内涵,设计课题 2.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首先由每组成员推荐一位同学在班上向同学介绍本课题提出的理由、意义以及操作的可行性,然后由同学(也可由其他组的同学提出补充意见)讨论课题实施的具体细则。 ①& 词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②& 浅谈苏轼词风特点&&豪放、清新 ③& 苏轼的旷达人格和词风的豪放 ④& 比较苏词和辛词的差异性 ⑤& 苏轼豪放词风形成的原因 ⑥& 浅论词的欣赏方法 ⑦& 关于&人生如梦&的思考 3.研究方案的制订: 资料搜集方式 ①& 利用手头资料(课本和读本) ②& 利用图书室和阅览室 ③& 利用intet查找资料方法 4.教师指导 如何开展个人研究 ①& 阅读方法: ② 论文写作格式的指导 ③ 参考资料提供(部分) 二.课题实施阶段(课内外结合) 1.个人研究实施阶段 对收集的资料分析,分门别类。初步拟定课题提纲,形成观点。 2.组内讨论:此阶段主要是交流个人经验,相互补充完善阶段,并拟订发言提纲。 三.研究成果展示阶段 1.本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展示课题研究成果,力主在课堂内,时间大约为一节课。 2.方式和要求 模仿论文答辩和辩论赛形式 ① 每一小组推荐一人上台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 ② 允许质疑,可对别组成员的课题进行质疑。 ③ 受质疑的小组必需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答。 四.教师小结 (一)方案一:作品欣赏方法 1.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了解作者创作的背景,如此才能理解作品。 2.由表及里法:从诗词外在形式的文辞,来探知诗人的实在意图,使认识逐步深化。 3.思索涵泳法:对于诗词,要尝味、寻味、玩味、赏味,即品诗。 4.择善而取法:诗词评说很多,我们要从以下几点择善而取:合理性、艺术性、深刻性。 5.朗诵吟咏法:觅取诗趣、悟出情理、获取艺术享受。 (二)方案二:研究性阅读的方法 一.设身处地 法国作家蒙田说:&我设身处地,常把旁人的痛苦变成我亲身的痛苦,让旁人的情感篡夺了我本心的情感。&举例: 联系苏轼身世、经历及所处社会环境,运用&设身处地&原则阅读苏轼的在被贬黄州的第二年所作的一首词,进行鉴赏、创造。 西江月 (之一)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简析: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元丰二年(1079)秋,因做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后贬到黄州;旧党执政后,升迁翰林学士,后又因反对旧党的一些做法,再贬出知杭、颖、定三州;五十九岁时,新党再度执政,又贬到惠州、琼州。被贬谪黄州,这是他生平遇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对其人生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首次年作于黄州的中秋词,就反映了他当时真实的心情。词的上片寓情于景,感叹世事如梦,人生短促;下片借景抒怀,感叹世道险恶,人生寥落。词中充满了作者人生受挫后悲愤难抑和孤寂难耐之情,以及寻求理解的渴望之念,在牢骚和怨愤之中,还寄寓着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这种心态和情怀在古来怀才不遇的志士仁人中是不少见,因此千百年来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尽可能地挖掘出文字所包蕴的信息,这便是创造性阅读,学会灵活运用&设身处地&原则,把自己幻化为苏轼,思其所思,想其所想,揣摩此时苏轼的心态,从而把握住他创作时的真正意图。这种幻化,正是&设身处地&的一种境界。 二.知人论世 因&诗言志&,故在鉴赏古诗词时,我们应设法研究诗歌创作时的历史背景、作者的际遇以及情感抱负。特别是放到当时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其诗歌艺术的奥秘。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身世和诗歌风格,这是因为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的时代风貌,而如果掌握了时代风貌,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把握住了。因此,学会知人论世,在某种意义上,就有点&终南捷径&的味道了。就个人风格而言,如:李白的诗中往往流露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诗风多以浪漫飘逸为特色,而杜甫的诗中处处体现其&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心志,风格多沉郁顿挫。再如,陶渊明寄情山水、歌咏田园生活,风格多恬淡自适,而苏轼开创豪放词派,风格多豪放达观。就时代风貌而言,例如,三国鼎立战乱频繁,才促成了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再如,唐朝既是封建社会最繁荣最富强的时期,也是诗歌繁荣的黄金时代,因此产生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诗人,所以才有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豪迈气概。 再看苏轼,在苏轼的复杂思想性格中,佛道儒对他都有吸引力。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同心圆,而是一种交叉关系。其中儒家思想应是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表现,就是功业思想是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从本词来看,苏轼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建功立业的激情。在其它的三首是悼念其亡妻的词作中,如果我们能够认真地去感受,并不难发现在其淡淡的悲伤中还夹杂着对祖国江山的美好憧憬和期望。由此足见苏轼是一位爱国诗人,即便是在亡妻的痛苦情感下,他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社稷君主的统治政策。 苏轼一生,历经磨难和挫折。但他在不幸的际遇面前,却在人生处世态度上,始终不改其乐。究其原因,除去旷达豪迈的个性使然这一因素外,从思想角度分析,主要的,是儒家乐天知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感召,在其潜意识中发挥着一以贯之的主导作用。&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处于地老天荒之地,以贬官罪臣之身,吟咏出如此旷达的诗句,这就是苏轼。 在阅读中有意识地联系人物的经历、思想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就更容易创造性地发现作品的内蕴。 三.推敲&三词& 诗词的语言形象、凝炼、富于表现力,需反复咀嚼,方能领略其中深刻、隽永的含义,理解炼字炼意的技巧。 作家都善锤炼语言,&语不惊人死不休&,而作家锤炼语言时多在三类词上下功夫。即:形容词、动词、副词,这三类词是语言中最富表现力的。古典诗歌中的佳句就多是挂在这三类词上,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破&、&弄& 二字,皆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如苏轼的《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谁怕&&微冷&&归去&在整首词中的点睛之妙。 又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词中的&独&&孤&&寂寞&等词就是理解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知,我们在阅读中,要善于去推敲&三词&,挖掘&三词&背后所蕴藏的信息。怎样推敲&三词&呢?笔者认为可用以下三法: (一)形象感受法。将动词、形容词的意义在脑中&立体&为画面形象,细心揣摩如前文&绿&、&闹&字。 (二)换词比较法。以&到&、&满&等字换取&绿&字一比较,效果全出。 (三)省略比较法。省略后审读对比,高下便知。 四、质疑问难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置疑问难意味着否定,而否定就意味着创造。在阅读时,我们脑中时时要装着&为什么&、&怎么样&。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究竟是谁&神游故国&?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新教材只给出一种解释,但在老教材中却有两种理解:①我(苏轼)神游故国,应笑自己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②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苏轼)多情善感,头发早变白了。对于这两种理解,旧教材的《教学参考书》认为:第一种理解较合理。到底是谁在神游故国呢? 我认为明确是谁&神游故国&,必须抓住两个词,即&故国&和&神游&。 先看&故国&。课本注释说:&故国,旧国,这里指旧地。&这里的&故国&&旧地&显然是指赤壁(当然此赤壁非彼赤壁,这只是作者的推测)。那么,赤壁是谁的&故国&&旧地&呢?赤壁本不属于哪一个人所有,但词里却让它归了周瑜,称之为&周郎赤壁&。周瑜与赤壁之间的关系密切,赤壁因周瑜而闻名,周瑜也借赤壁而扬名。由此可知,赤壁是周瑜的&故国&,而不是苏轼的&故国&。 再看&神游&。《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神游,感觉中好像亲游某地。&即精神魂魄游某地,而不是亲身游某地。课本注释说:&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现在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所作。&可见苏轼是&身游&赤壁,而不是&神游&赤壁,&神游&赤壁的应该是周瑜。由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本句是词人苏轼的想象,大意是:周瑜虽死而心恋故地(若死后有灵的话),精神魂魄游东吴,游赤壁,和自己相遇,将会笑多情的&我&,事业未就而华发早生。周瑜那么年轻就完成了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业,显示了非凡的才能(24岁为吴将,吴中称他为&周郎&;34岁指挥赤壁之战)。而此刻词人已年近半百(47岁),被贬黄州,无所事事。此时让周瑜&神游故国&,&笑&词人(苏轼),即饱含着词人对自己身世的深沉感慨,也带有一种自我解嘲的意味。据此,我认为第二种理解更好,更符合语境,更符合作者的思想实际。 可见,综合运用研究性阅读的方法意识,置疑问难,新颖别致的观点就会出现。 五.相关比较 俄国教育家别里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的确,从不同角度比较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方法意识。 如:《定风波》《浣溪沙》之比较: 定风波 &&& (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浣溪沙(之一)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简析:这两首词都作于1082年,第一首是行于黄冈东南的沙湖道中所作。第二首是游蕲水(今湖北浠水)清泉寺而作。这两首词都是触景生情,即景抒情之作。从自然界引发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并且这两首词中构建了同一的哲学思想。作者因官场受挫,对人生社会已有所彻悟,看待世相有一种冷静的态度,能超越宠辱得失,坦然,自若面对生活,也正是这种思想,使苏轼能一次又一次迎接命运的挑战,身处逆境而创造生命的辉煌。通过比较苏轼的在黄州的所创作的一些诗词,有助于我们理解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流露出的思想,特别是把握&人生如梦&的含义。 比较要点: (1)选择相关的比较对象。 (2)确定比较点。内容方面,如写作意图、主题、情感、背景、人物性格等;形式方面,如写作技巧、构思、风格等。 (3)探究异同的原因,得出新见解。 六.涵咏玩味 在阅读鉴赏时,不能只停留在已获得的艺术初感,阅读时第一印象,最初感受,虽然这种直觉有时能帮助理解作品,但仍须多次咀嚼,细细品味,&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陆九渊《读书诗机》正是强调涵咏玩味的。又如朱熹说,读书&譬如饭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金代元好问也说:&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优秀的作品都是蕴含深刻的,阅读一次不可能升入堂奥,只有沉下心来,反复体味涵咏,方可得其精髓,方可有所创造。而且,同一作品,心境不同时,读的感受也不同;年龄不同时,理解也不同。 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简析:这是苏轼元丰三年(1080)初到黄州时所作。词中一写幽人独处无人见,一写孤鸿寂寞无人省,运用双关手法,幽人、孤鸿两两相应,写鸿即是写人,鸿、人一体。作者以幽人自指,又以孤鸿自比。孤鸿甘愿寂寞,自守在冷漠的沙洲,而不愿栖息于高寒之枝,又有谁能理解它心中隐含的凄恨和苦痛呢?孤鸿高洁的形象,正是苏轼清高自守、矢志不移的自我形象的生动写照;而词中展现的清空幽绝的境界,也正是苏轼谪居时愁闷孤独、悲慨难遣的心境的生动体现。词境与心境相一致艺术上达到了精妙的境界,如黄庭坚所评:&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跋东坡乐府》) 苏东坡在黄州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又他给李常的信中说:&吾侪虽老且穷,而道理贯心肝,忠义填骨髓,直须谈笑于死生之际。&&虽怀坎于时,遇事有可遵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祸福得丧,付与造物。&苏东坡刚刚写了上面这几句,又立即加一句:&此信看后烧毁。&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苏轼在这阙著名的《卜算子》中,就是用极美的意境道尽了这种精神遭遇。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在反省中走向成熟。涵咏玩味往往能让我们认识一个真正的苏轼。 附一:参考资料 1.《秋雨散文》& 余秋雨著 2.搜狐网站& 苏轼的生平及生活时代背景 3.新浪网站& 苏轼的词作品37则 4.《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文化、艺术》& 中国文学&&诗画俱工的苏轼& 浙江教育出版社 5.《宋词全集》 序&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6.《宋词名篇赏析》& 臧维熙撰,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84年2月 7.《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年版 8.《苏东坡传》&& 林语堂著 &   &&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东坡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