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没有讲如何处理2015国家大事事

南怀瑾 《论语别裁》 学而第一
回首十五年的岁月,不算太多,但也不少。可是我对于时间,生性善忘,悠悠忽忽,真不知老之将至,现在为了出版这本《论语》讲录,翻检以前的记录,才发觉在这短短的十五年历程中,已经讲过三四次《论语》。起初,完全是兴之所至,由于个人对读书的见解而发,并没有一点基于卫道的用心,更没有标新立异的用意。讲过以后,看到同学的笔记,不觉洒然一笑,如忆梦中呓语。&言亡虑绝,事过无痕。&想来蛮好玩的。
第一次讲《论语》,是1962年秋天的事,当时的记载,只有开始的六篇,后来出版,初名《孔学新语&&〈论语〉精义今训》,由杨管北居士题签。有一次曾经在有关单位讲了半部《论语》,没有整理记录。再到1974年4月开始,又应邀固定每周三下午讲两小时,经过近一年时间,才将全部《论语》讲完。而且最可感的是蔡策先生的全部笔录。他不但记录得忠实,同时还替我详细地补充了资料,例如传统家谱的格式,另外还有对传统祭礼的仪范,可惜他事情太忙,未能全部补充。蔡君在这段时间,正担任《中央日报》秘书的职务。一个从事笔政工作的人,精神脑力的劳碌,非局外人可以想象,而他却毫无所求地费了十倍听讲的时间,完成这部记录,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此外,这本讲录,曾经承唐树祥社长的厚爱。在《青年战士报》慈湖版全部发表(自1975年4月1日开始到1976年3月16日止);同时《人文世界》刊登大部分。又蒙李平山先生见爱,资助排印成书。不过,这部《论语》的讲述,只是因时因地的一些知见,并无学术价值。况且&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更谈不到文化上的分量。今古学术知见,大概都是时代刺激的反映,社会病态的悲鸣。谁能振衰补敝,改变历史时代而使其安和康乐?端赖实际从事工作者的努力。我辈书生知见,游戏文章,实在无补时艰,且当解闷消愁的戏论视之可也。
至于孔子学说与《论语》本书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现在正当此书付印,特录宋儒陈同甫先生的精辟见解,以供读者借镜。
如其告宋孝宗之说:&今之儒者,自以为正心诚意之学者皆风痹不知痛痒之人也。举一世安于君父之仇,而方低头供手以谈性命,不知何者谓之性命。&而于《论语》,则说:&《论语》一书,无非下学之事也。学者求其上达之说而不得,则取其言之若微妙者玩索之,意生见长,又从而为之辞:曰此精也,彼特其粗耳。此所以终身读之,卒堕于榛莽之中,而犹自谓其有得也。夫道之在天下,无本末,无内外。圣人之言,乌有举其一而遗其一者乎!举其一而遗其一,是圣人犹与道为二也。然则《论语》之书,若之何而读之,曰:用明于心,汲汲于下学,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则他日之上达,无非今日之下学也。于是而读《论语》之书,必知通体而好之矣。&
本书定名为&别裁&,也正为这次的所有讲解,都自别裁于正宗儒者经学之外,只是个人一得所见,不入学术预流,未足以论下学上达之事也。
岁次丙辰(一九七六)年三月南怀瑾记于台北&
现在各大专学校的学生,有一个新称号&&&三四教授&。假如我们看见一位
不认识的教授,想知道这位老师是教什么的,往往被询问的同学会说:&哦,三四
教授。&这句话含有非常轻视的意思。所谓&三四教授&就是教三民主义、四书五
经的教授。他们在学校里是没有人看得起的,同军训教官一样,被学生另眼相视,
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八九年前,和一位国立大学教书的朋友谈起,问他怎么搞的,教得学生对三民
主义如此反感?他说这件事没有办法。我认为不是没有办法,表示愿意代他教几个
小时。后来有个机会,一位某大学的学生要我去参加他们开会,他说他们要开会讨
论&中国文学的再革命&,听到这个题目,我说:&你们要搞这个东西?!我晚上
我约了那位三民主义教授一起去参加。参加开会的都是调皮学生,他们激昂慷
慨,说了一大篇话,最后要我讲话。我就告诉这些同学们,首先应该了解&革命&
是什么意思。这所大学是国立的最高学府,在这里的青年知识分子,对它的意义不
能不懂,要知道&革命&一辞,出于我国最古老著作之一的《易经》,然后讲了许
我说,譬如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
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
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
此一刀斩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
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
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你们现在讲文学再革命,讲白话文学,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推行白话。在
&五四运动&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
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
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
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语文的变与不变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
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
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
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
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
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只是因为教育不普及,
大家对于这个国文的修养没有学好。当时提倡&五四运动&的部分人士,求进之心
是对的,在学问修养上,老实讲,还有商量的必要,于是这一文学革命就出了问题。
举例来讲,生活上每天必有的一件事&&上厕所,我们小时候叫&出恭&,后
来叫&解手&,现在叫&上一号&了,看看几十年来,变了好多。因此,我们翻开
资料,对&五四运动&前后的白话文,现在看来,简直不通;到了现在的文章,说
它不好吗?真好。好吗?文章看完了,价值也完了,多半没有保留的价值。将来怎
样演变还不知道,所以你们为什么要文学再革命,我就不懂。
因此,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
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
现在你们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吗?
我这番话一讲,他们听傻了。这个会后来也就搞不成了。无形中也把大专院校
中这个小风波平息了。因此,我告诉那位教三民主义的朋友,一定替他教几个钟点
课,因为大学生中,信仰坚强的固然很多,而对三民主义头痛的也大有人在。后来
我去替这位朋友讲课,起初不讲三民主义,而讲中国文化与中国思想演变的原因道
理。分析自上古到现在为什么变得这样,演变到后来,所以才有我们国父的三民主
义出来,问同学对不对?对!有没有价值?有价值!所以要读三民主义,读了以后
再加批评都可以,不能盲目的不去看它,就说这个三民主义是党八股。党八股你懂
不懂?不懂就不能随便批评。这一来,引起他们读三民主义的兴趣了,这是我所经
历的故事。
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讲到四书也是一样,我们在这里讲推行复兴文化运动,而在外面,尤其是新的
教育&&国民义务教育施行以后,讨厌四书五经的情形,是无以复加了,而问题出
在四书五经的孔孟思想被讲解错了。这不是现在才开始,从唐宋以后,乃至远从汉
唐以来,许多要点,就一直讲解错了。
要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也要讲一个实际的故事。
我们这一代,就时代背景而言,是生活在夹缝中,是新、旧、中、外,交接巨
变中的人生,我的幼年在私塾中度过,当时读四书五经也非常反感,因为以前老师
对学生的质疑,只说&将来你会懂&,这个&将来&不知要&将&到几时。所以后
来&五四运动&,闹新学派风潮的时候,我们虽然没有参加作打手,但是多少也有
点愤慨。步入中年以后,对中外思想,尤其在这个时代的演变,看到了这么许多,
自己要找症结了。所谓找症结,那也是十七八年以前,好几位先生在一起谈起,大
家认为要救中国就要复兴文化。于是有些教授学者们,主张把四书重新编辑。他们
认为四书杂乱无章,要分门别类编在一起,讲孝的归到孝,讲仁的归到仁,把《论
语》的篇章整理一遍,希望我也负责一个部门。当时我答应考虑考虑,回家拿出四
书重读一遍后,发现这个改编方法有问题。第二天开会,我就反对,不赞成改编,
因为,以全部《论语》来讲,他本身就有一贯的系统,完全是对的。我们不需要以
新的观念来割裂它。问题出在过去被一般人解释错误了。我们要把握真正的孔孟思
想,只要将唐宋以后的注解推开,就自然会找出孔孟原来的思想。这叫做&以经解
经&,就是仅读原文,把原文读熟了,它本身的语句思想,在后面的语句中就有清
晰的解释。以这个态度研究《论语》,它可以说前后篇章贯而通之,因此我不主张
被忽视的道家
后来,在一些地方讲解《论语》,我就提起一个问题了。就是我们自&五四运
动&以来,有个口号,叫&打倒孔家店&的问题。
中国文化的演变发展,大致分两大段。譬如一提起秦汉以前的中国文化,人们
就拿孔孟思想代表了一切。其实所谓孔孟思想,只是中国文化中间主要的一环。另
外还有道家、墨家、诸子百家&&很多很多,都是中国文化一个系统下来的。如果
把它缩小范围,则有儒、墨、道主要的三家。尤其中国文化在政治上历代引用的是
道家思想,这一点我们要注意。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
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这是我们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关
键,身为中国人,这个历史关键是应该知道的。
孔孟思想,本来与道家是不分家的,这种分家是秦汉以后的事,到了唐代,讲
中国文化,已不是儒、墨、道三家,而是儒、释、道三家了。
&释&就是印度来的佛学,代表整个印度文化的精华,它从东汉末年开始传入
中国,一直到宋代。宋朝以后,印度本身已没有真正的佛学,而被阿拉伯民族的伊
斯兰教思想及婆罗门教等所占据,佛学思想在印度式微了。现在要研究真正的佛学,
只有到中国来。欧洲人乃至日本人讲的那一套是不正确的。
三家店卖的是什么
唐宋以后的中国文化,要讲儒、释、道三家,也就变成三个大店。
佛学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去逛逛。逛了买
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
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道家思想,包括了兵家、纵横家的思想,乃至
天文、地理、医药等等无所不包,所以一个国家民族生病,非去这个药店不可。
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
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打倒了粮食店,我们中国人不吃饭,只吃洋面
包,这是我们不习惯的,吃久了胃会出毛病的。要深切了解中国文化历史的演变,
不但要了解何以今天会如此,还要知道将来怎么办,这都是当前很重要的问题,因
此我们要研究四书。
研究中国固有文化并不是开倒车,而是要以最新的观念去理解它。并且,我们
要了解中国上下这两千多年的文化、思想、历史,不管它是什么政体,大致都以司
法为中心,司法与行政是分不开的。谈到司法就讲到法律,现在我们只讲两大法系,
所谓海洋法系与大陆法系。司法方面的立法,也根据这两个法系的精神而来。我们
却忘记了中国自秦代以来,汉、唐、宋、元、明、清,有我们&中国系统&的一个
法律系统。这个中国法律系统的哲学背景,就是以四书五经作基础,例如过去中国
许多判例的根据,就是根据四书五经中的道德观念而来。所以这部四书五经,在过
去无宪法观念时代,严格说来就是一种宪法思想,也就是政治哲学思想的中心,法
律思想的中心。其他各种哲学思想也都归之于它,这是讲好的一方面。
冤枉的一打
讲坏的一方面,孔家店为什么会被人打倒?&五四运动&当年,人们要打倒它,
这是必然的。但为什么道理呢?后来才发现,实在打得很冤枉。因为这个店,本来
是孔孟两个老板开的股份有限公司,下面还加上一些伙计曾子、子思、荀子等等,
老板卖的东西货真价实。可是几千年来,被后人加了水卖,变质了。还有些是后人
的解释错了,尤其是宋儒的理学家为然。这一解释错,整个光辉的孔孟思想被蒙上
一层非常厚重的阴影,因此后人要推倒孔孟思想。
现在我们有个更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宝库。因为现在中年以下
的人,对此几乎一无所知。尤其现在中学以上到大学的青年,根本不知道中国文化
的宝藏。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今天开始讲四书,并从《论语》讲起。
再论《论语》
《论语》,凡是中国人,从小都念过,现在大家手里拿的这一本书,是有问题
的一本版本,它是宋朝大儒朱熹先生所注解的。朱熹先生的学问人品,大致没有话
可讲,但是他对四书五经的注解绝对是对的吗?在我个人非常不恭敬,但却负责任
地说,问题太大,不完全是对的。
在南宋以前,四书并不用他的注解,自有了他的注解,而完全被他的思想所笼
罩,那是明朝以后,朱家皇帝下令以四书考选功名,而且必须采用朱熹的注解。因
此六七百年来,所有四书五经,孔孟思想,大概都被限制在&朱熹的孔子思想&中。
换句话说,明代以后的人为了考功名,都在他的思想中打圈子。其中有许许多多问
题,我们研究下去,就会知道。所以各位手上这本朱熹先生注解的书,值得参考,
但不能完全相信。
我们既然研究孔子,而孔子在《易经&系传》上就有两句话说道:&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以现代观念来讲,意思是人类的语言不能表达全部想要表达的思想。
现在有一门新兴的课程&&语意学,专门研究这个问题。声音完全相同的一句话,
在录音机中播出,和面对面加上表情动作的说出,即使同一个听的人,也会有两种
不同体会与感觉。所以世界上没有一种语言能完全表达意志与思想。而把语言变成
文字,文字变成书,对思想而言,是更隔一层了。
我们研究孔孟思想,必须要从《论语》着手。并不是《论语》足以代表全部孔
孟思想,但是必须从它着手。现在我的观念,有许多地方很大胆的推翻了古人。在
我认为《论语》是不可分开的,《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文章。我们手里的
书中,现在看到文句中的一圈一圈,是宋儒开始把它圈断了,后来成为一条一条的
教条,这是不可以圈断的。再说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来,是一整篇文章。至少
今天我个人认为是如此,也许明天我又有新认识,我自己又推翻了自己,也未可知,
但到今天为止,我认为是如此。
学而有何乐
现在这篇《学而》,包括了孔门当年教学的目的、态度、宗旨、方法等等。过
去我们把它圈开来,分作一条一条读,这是错误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三名话连起来看,照字面讲,凡是中国人,无论老少,一定都知道。照古人
的注解,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亦说乎&,&说&是古人借用字,就是高
兴的那个&悦&字,是很高兴的。假如这是很正确的注解,孔子因此便可以作圣人
了,那我是不佩服的,连大龙峒孔子庙我也不会去了。讲良心话,当年老师、家长
逼我们读书时,那情形真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孔子如果照这样讲,我
才佩服他是圣人,因为他太通达人情世故了。
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似通非通的,什么道理呢?从一般人到
公务员,凡靠薪水吃饭的,是&富不过三天,穷不过一月&,遇上了穷的那几天,
朋友要来家里吃饭,当裤子都来不及,那是痛苦万分的事。所以是&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惨&乎。&绝不是不亦乐乎。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所谓&愠&,就文字解释,是放在
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那么,别人
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那我宁可不当君子,你对我不
起,我不打你,不骗你,心里难过一下总可以吧!这也不可以,才是君子,实在是
根据书上的字面,顺着注释来看,就是这样讲的。所以几百年甚至千多年以来,
不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对四书反感,过去的读书人也对四书反感。因为它变成了宗教
的教条,硬性的法律,非遵守不可。
事实上不是这么一回事,等到真正了解了以后,就知道孔子真是圣人,一点也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首先要注意,孔子的
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作&学问&。普通一般的
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
篇里就有。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
渊博;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也可能有学问&&作人好,做事对,绝对的
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
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作人做事,如何完成作一个人。
真人和假人
讲到作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
&真人&。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
纯阳叫&吕真人&。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
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
德到了家的人。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作人道德的最
高标准。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
就是学而之人。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
作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
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这个
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学问&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
随时随地要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
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
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他不听,你心里当然
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你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
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说&,不是哈哈大笑。悦者,会心的微笑,有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
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寂寞的享受
第二点接着下来,是说做学问的人要准备一件事,就我个人研究,有个体会&&
真正为学问而学问,&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杀头也不
干,所谓&仁之所至,义所当然&的事,牺牲自己也做,为世为人就做了,为别的
不来。因此为学问而学问,就准备着一生寂寞。我们看历史&&即看孔子就知道。
孔子一生是很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到。但
是他没有积极去求富贵。怎么知道这一套他不来呢?因为他明知当时有拿到权位的
可能,乃至他的弟子们也要他去拿权位。因为孔子时代中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人,在
这几百万人中,他有三千弟子,而且都是每一个国家的精英,那是一股不得了的力
量。所以有些弟子,尤其是子路&&这个军事学的专家,几乎就要举起膀子来:
&老师,我们干了!&那种神气,但是孔子不来。为什么呢?他看到,即使一个安
定的社会,文化教育没有完成,是不能解决其他问题的。基本上解决问题是要靠思
想的纯正,亦即过去所谓之&德性&。因此他一生宁可穷苦,从事教育。所以做学
问要不怕寂寞、不怕凄凉。要有这个精神,这个态度,才可以谈做学问。
虽然做学问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
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
着眼的时候,正是他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
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不一定是远方外国来的,说外国来几个人学中
国文化,我们就乐了吗?那是为了外汇,多赚几个钱罢了。《论语》不是这个意思,
他这个&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我们有句老话:&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
任何一个人作了一辈子人,包括你的太太、儿女、父母在内,可不一定是你的知己,
所以人能得一知己,可以死而无憾。一个人那怕轰轰烈烈做一辈子,不见得能得一
知己,完全了解你,尤其做学问的人更是如此,所以第二句话跟着说:&有朋自远
方来,不亦乐乎&&&你不要怕没有人知道,慢慢就有人知道,这人在远方,这个
远不一定是空间地区的远。孔子的学问,是五百年以后,到汉武帝的时候才兴起来,
才大大的抬头。董仲舒弘扬孔学,司马迁撰《史记》,非常赞扬孔子,这个时间隔
得有多远!这五百年来是非常寂寞的,这样就懂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了。
谁来了解你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
人了解,也&不愠。&
&不愠&这个问题很重要了。&怨天尤人&这四个字我们都知道,任何人碰到
艰难困苦,遭遇了打击,就骂别人对不起自己,不帮自己的忙,或者如何如何,这
是一般人的心理。严重的连对天都怨,而&愠&就包括了&怨天尤人&。
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怨天、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
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的学问、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
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
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君子才够得上做学问,够得上学习人生之道,
拿现代的新观念来讲,就是讲究人生哲学的开始。
再说,连贯这三句话的意义来说明读书作学问的修养,自始至终,无非要先能
自得其乐,然后才能&后天下之乐而乐&。所以这三句话的重点,在于中间一句的
&不亦乐乎&。我们现在不妨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作为参考:&如何是独乐乐?
曰: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如何是与人乐乐?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如何是众乐乐?曰:此中空洞原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有此胸襟,有此气度,
也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了。不然,知识愈多,地位愈高,既不能忘形得
意,也不能忘形失意,那便成为&直到天门最高处,不能容物只容身&了。
接下来是有子的话: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
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
人之本与?
首先就讲到孝悌,是人的根本,仁孝是孔子学问的基本。但是,&孝弟&就是
孔家店要被人打倒的&罪状&之一。为什么孝悌会成为被打倒的&罪状&之一呢?
这要先知道一件事,就是司马迁作《史记》是一件大事。他当时对汉武帝有些作法
是反感的,但又不能不服从,服从吗?在良心上又不安,他就作《史记》,将自己
的思想,容纳到《史记》中去。如记帝王的事,称为本纪,而他将未做皇帝的项羽
也列到本纪中去,就是暗示汉高祖与项羽,一个是成功的英雄,一个是失败的英雄。
又如《史记》中&世家&本来是记载诸侯和大臣的事,而孔子不是诸侯,也列入世
家,司马迁的意思,是孔子有千秋的事业,说孔子的言行思想,影响将及于千秋后
世,所以将他列入世家。
孔子思想言行表现在书本上的有多处,而孔子最大的重要著作为《春秋》,他
著《春秋》后最重要的两句话是&知我者《春秋》,罪我者《春秋》。&千古以来,
这两句话各有各的解释,都非常暧昧,到了我们这种时代搞清楚了。为什么呢?自
从民主时代以来,大家都骂孔子帮助专制皇帝,因为专制皇帝的思想和制度,用了
孔子&尊君&这一部分思想精神,后来我们打倒他,也就认为他是这样的。现在再
读《春秋》,再研究孔子思想,不是这样一回事了,而是另有一番道理。
第二点我们讲到孝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讲到这里我要说两个现实故事。
十多年前,有一个哈佛大学博士班的学生,跟我作中国文化的论文,他回国之
前,我嘱他回到美国去提倡中国文化的孝道,他说很难。我告诉他这是千秋事业,
不是现世功业,告诉他孝道是什么东西。我说,中国人谈孝字,&父慈子孝&是相
对的,父亲对儿子付出了慈爱,儿子回过头来爱父亲就是孝。&兄友弟恭&,哥哥
对弟弟好,弟弟自然爱哥哥。我们后来讲孝道:&你该孝,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这说法有问题,天下的确有些&不是的父母&,怎么没有&不是的父母&呢?这不
是孔孟的思想,是别人借用孔孟的帽子,孔家店被人打倒,这些冤枉罪受得大了。
孝道是这样一个东西
且看世界上的生物&&人也是生物,中国道家过去叫人为&倮虫&&&不带毛
的光光的虫。人号称万物之灵,是人自己在吹,也许在猪、牛、狗、马看起来,人
是万物中最坏的了,&专吃我们猪、牛、狗、马&,这是立场不同。拿生物学的思
想,从另外一个观点来说,&倮虫&与其他生物是一样,人之所以与其他生物不同,
就是加上人文文化。由此可知文化的可贵。
为什么讲这个道理?世界上凡是动物,猪、牛、狗、马、鸡、鸭等等,都是一
样的,以母鸡保护小鸡的现象来看,可见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性。等孩子带大了,
走开了又各不相顾。各种动物都是一样,人原来何尝不是这样,但人现在为什么不
会这样?于是谈到人文文化的教育来了。
秃头的十字架
西方人常自称为十字架的文化&&爱下一代。大家知道,美国是孩子的天堂,
中年人的商场(等于赌场),老年人的坟场。到现在为止,西方文化的结晶就是如
此,只知道爱下一代,下一代长大了,结婚了,就是夫妇。对父母、兄弟、姊妹都
不管了。由男女变成夫妇,而家庭,而社会,而国家,横着向世界发展,又下而爱
孩子。就这样循环下去。他们自认为是十字架的文化,我看这个十字架断了,是丁
字架的文化,因为没有上半截了。我这样说他们也许不承认。但是谈自然科学,他
们可以把我们当学生,谈到人文文化,他们作我们的学生还不够。美国立国才两百
年,我们有五千多年历史,谈到人文文化,靠经验而来,尤其中国历史,多少失败,
多少破碎,一直到现在,才完成了这个文化系统。当然他们不承认十字架文化没有
上面,因为上面有上帝。但却看不见,摸不着,谁相信呢?姑且承认有上帝,但是
由人到达上帝的桥梁,在中国文化有孝。&孝&是什么呢?就是他们西方文化叫的
&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
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孝道的精神就在这里,假使
一个人连这点感情都没有,就不行。
那么西方文化有没有这个爱呢?绝对有,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而已。父母到子
女家,尽管要事先写信给子女,使他得准备,子女还是会思念父母的。又如祭祖宗,
西方人不一定清明节扫墓,但到了坟场,在亲人的坟墓前,悲哀的情绪是一样的,
只是表达方法不同而已。遗憾的是,外国人没有把&孝道&在文化上培养起来的心
&孝&的问题解决了。什么叫作&弟&呢?&弟&就是兄弟姊妹的友爱。中国
的五伦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中四伦都讲得通,为什么加朋友
这一伦?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朋友在五伦的思想上也占一席,为什么呢?有时
候有许多话,许多心情和苦痛,上不可以对父母,下不可以对妻儿讲,只有找朋友
讲,所以朋友为五伦之一。朋友是一种感情的结合,这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处,这个
&弟&就包括了对兄弟、姊妹,一直到朋友,伸展到社会的友情。
说到这里,又一个故事来了。五六年前,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来访问,他问了
好几个问题,中间他提到一个问题,他非常佩服我们《大学》一书的思想,&但是
《大学》思想有一个问题&,他说:&我是一个社会学教授,而《大学》中有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间没有社会思想,这是个遗憾。&我听了哈
哈大笑,然后告诉他,《大学》思想包含有社会思想在内,其中&齐家&即是社会
思想。中国&齐家&的家,不是到教堂中一结婚就成了家的家,那是西方文化小家
庭制度的家。过去的中国文化是大家庭制度,有宗族、有祠堂,所谓五世同堂,聚
族而居。大家庭固然有许多小毛病,但也有它的好处,像宗族的发展,即由此而起,
这是孝道的精神。因此,我要重复说一句,&齐家&的&家&就是社会。
又如江西人称&老表&,是最亲切、最好的称呼。其由来是古时候战乱,江西
人很多移民到湖南,许多年后,年轻的后代,还回到江西扫墓,而留在江西的后代
子孙,以为是祖宗坟墓被他人误祭或盗葬,次年预先守候,两方相见,论起家族上
代渊源,认出是表亲关系来,而称&老表&。这个&老表&就说明了宗法社会对血
统、家族的重视。如以西方制度电气化的小家庭,来看我们&大家族&的&齐家&,
岂不是大笑话?
把这几个问题解决了,我们再来看这里的书就懂了。有子是谁呢?有子名有若,
孔子的学生,字子有,少孔子四十三岁,孔子死后,学生们怀念孔子,因有子的学
问好,曾请他上堂讲课。所以孔门弟子编这一篇书时,立即提出有若的话,因为当
时他等于一个助教,先由他讲。他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看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
孝,对兄弟、姊妹、朋友是否友爱。
&而好犯上者鲜矣&,犯上就是捣乱&&&孝弟&的人有深厚的感情,这种人
是不好捣乱的。
中国文化中的&感情力量&是巨大的,尤其是宗族的力量最大。所以由&友道&
形成的这套结合,我名之为&特殊社会&,就是后世所讲的帮会。我国的帮会,从
秦、汉以来,唐、宋、元、明、清,历代一直都有。曾经有人说,中国的农民与知
识分子一结合,就会发生变乱。这说法我不同意,我认为中国过去的农民最乖了。
他们只要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少找麻烦,有口青菜豆腐饭吃就好了。中国怕的
是半农民,不是真农民。中国知识分子与特殊社会一结合,社会就会乱。但是这种
特殊社会非常讲仁义之道。这种特殊社会包括孔子、墨子、游侠三种思想的结合,
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力量很大,但是他们凡事是诉诸情感的。所以我们要看清
楚他们所打击的,就是我们固有的好东西。至于应该如何去发扬光大,这是另一个
所以有子说,一个人有真性情,就不会犯上作乱,不好犯上而好作乱的,这是
不可能的,因为这种人有分寸、有限度。
因此,大家要知道学问的根本是什么呢?&君子务本&。文学好,知识渊博,
那是枝节的,学问之道在自己作人的根本上,人生的建立,内心的修养。所以&本
立而道生&,学问的根本,在培养这个孝悌,孝悌不是教条。换句话说,培养人性
光辉的爱,&至爱&、&至情&的这一面,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他
说这个是&人&的本。至于什么是&仁&,下面有一专篇,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它。
这个&仁&,就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
有子的话讲完了,接下来就是: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什么是&巧言&?现在的话是会吹、会盖。孔子说有些人很会盖,讲仁讲义比
任何人讲得头头是道,但是却不脚踏实地。&令色&是态度上好像很仁义,但是假
的,这些与学问都不相干。&鲜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这个学问的境界,
因为那是假的。我们从电视中就看得到,那个小丑表演的角色,动作一出来,就表
示&巧言令色&。
&巧言令色鲜矣仁&,我经常也跟同学们讲,作领导人第一个修养是容忍。有
的人不一定像小丑那样的&巧言令色&,但每个人都喜欢戴高帽子,人若能真正修
养到戴高帽子感觉不舒服,而人家骂我,也和平常一样,这太不容易。所以知道了
自己的缺点和大家的缺点,待人的时候,不一定看到表面化的&巧言令色&。大家
经验中体会到,当你在上面指挥时,觉得那种味道很好;但是这中间很陷人、很迷
人,那就要警惕自己。你说素来不要名、不要钱,只讲学同,就有人来跟你谈学问。
要注意,&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他那个学问是拿来作工具的,所以除了要懂
&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个道理以外,相反的,我们作学问要踏实,不能&巧言令色&。
下面讲要怎样作学问: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
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为孔子的学生,名参,少孔子四十六岁。由这一点我们看到,孔子回到鲁
国讲学传道的时候,都是培养年轻的一代,同我们的心情一样,怕自己死了以后,
这个命脉,这个根本失传了。和我们现在一样,对于年轻学生,拚命讲给他们听,
好办一个交代。
曾子在当时孔子的学生中比较鲁,鲁就是拙一点,其实并不是笨,只是人比较
老实,不太说话,后来谪传孔门道统。他著《大学》,孔子的孙子子思著《中庸》,
也是跟他学的,所以现在一般人拿《大学》、《中庸》,代表了孔子思想,我们千
万不要这样跟着搞错了。《大学》是曾子作的,原来是《礼记》里的一篇,后来到
唐宋的时候,才把它拉出来,变成了四书之一。所以把《大学》、《中庸》思想,
就认为是孔子的思想,是不大妥当的,这仅是孔子思想的演变。孟子是子思的学生,
孔子三传的弟子,这时已经到了战国时代。孟子的思想又与孔子的思想有些出入,
孔子温文儒雅、修养极高;孟老夫子,有时好像卷起袖子伸出拳头,有点侠气,也
有一谈就使气的味道,和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关。这也代表了时代和文化思想的演变。
曾子说,我这个人做学问很简单,每天只用三件事情考察自己。要注意的,他
做的是什么学问?&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做事,是不是忠实?什么是&忠&,
古代与后世解释的&忠&稍有不同,古代所谓的&忠&是指对事对人无不尽心的态
度&&对任何一件事要尽心地做,这叫做&忠&。这个忠字在文字上看,是心在中
间,有定见不转移。&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我答应的事如果忘了,就是不忠,对人
也不好,误了人家的事。&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与朋友交是不是言而有信?讲了
话都兑现?都做得到?第三点是老师教我如何去作人做事,我真正去实践了没有?
曾子说,我只有这三点。我们表面上看这三句话,官样文章很简单,如果每一个人
拿了这三点来做,我认为一辈子都没有做到,不过有时候振作一点而已。
曾子这几句话,为什么要摆在这里?严格地说,这些学问不是文学,要以作人
做事体会出来,才知道它难,这就是学问。
这个学问讲到这里,都是个人的修养。但是学问只讲个人修养是不是可以?不
是的,扩而充之就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所以上面是讲学问的内涵,下面就讲学
问的外用了。引用孔子的话: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道&是领导的导,换句话就是孔子也教我们领导之德、领导的修养,以领导
千乘之国。
讲到&国&字,研究中国文化便要注意,看到秦汉以前古书里的&国&字,很多
学者都容易产生很大的误解。比如老子曾说&小国寡民&,讲老子的思想,就讲小国
的政治,在民国初年,又有人对无政府主义与老子思想拉在一起。要知道秦汉以上,
到汉代初期的&国&字,不是现在的国家观念,那个时期的&国&字、&邦&字都是
地方政治单位的名称。所谓&诸侯就国&,就是中央政府下一个命令,要这些地方官
(诸侯)各自回自己的岗位(封地)去。那时地方单位有千乘之国,百乘之国。&千
乘之国&用现在的观念比方总是不伦不类,还是不作比方的好。&乘&,古代以战车、
壮丁、田赋等合在一起计算的。汉、唐以来有很多考证注解,不必多说。换句话说,
领导一个大国家,或者领导一个单位,乃至领导地方的政治,要&敬事而信&,这是
很难的。&敬事&,对一件事认真做为&敬事&,一项职务宁可不接受,既接受了就
要认真去做,现在就有许多地方许多人不敬其事的。至于&而信&是使下面的人绝对
信服。争取下面的&信&,如何得到&信&,就要敬其事,说了的话一定要兑现。如
好的将领,身先士卒就是敬事,那么谁也会受感动而信赖他。所以要&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节用指经济政策的措施,对经济要能够节省,是经济原则。节用是
为什么呢?不是为我,而是为&爱人&。
第三点&使民以时&,用人时应该把握时间。这个&时&很重要。在军事思想方
面来讲,包括很大,所以孙子兵法讲时讲势,也有用势之道。对人在道德上要知道
&时&,比如部下生重病,你不去慰问,反责备他不来上班,这就是不&爱人&,
&使民不以时&了。所以&使民以时&是用人要在时间上恰到好处。这样部属都听你
指挥,乃至全国老百姓自然跟你走。这是道德的修养,也就是学问。
这些话不但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当时针对社会人情的弊
病而指点的。我们只要研究春秋战国时代的史料,为什么那个时代是那么的紊乱,便
可了然于心了!
可爱的小学生
以上讲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便是孔门做学问
的目的、态度和方法的记录。说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
的经验中去体会,并不是读死书。假使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只能说他文学好;这个人
知识渊博,只能说他&见闻广博&,不一定能说他有学问。一个人即使没有读过书,
可是他作人做事完全对了,就是有学问。何以见得呢?下面就是一个证明了,跟着讲
学问的道理。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话在文字上解释当然容易,但我们深入研究一下。所谓弟子,古代称学生为
&弟子&,中国古代老师对于学生,看成自己的儿子一样。讲到这里,我们有点感慨
了,中国的文化,师生之间有如父子,过去有&一日从师,终身若父&的情形,而老
师对于学生,也负了一辈子的责任。我们亲眼看到的,几十年前,还保留了这个风气,
一个学生纵然中了状元,官作得很大了。回到家乡,看见老师,而老师既没有功名,
也没有地位,学生对他一样的要跪拜,和当年从师一样。学生对老师是如此,老师对
学生,也是负了一辈子责任。
举个特殊的例子来说,我们很明显的看到明朝的方孝孺,后来水乐帝要杀他的时
候,他为了要作忠臣,不怕死,他说充其量灭我的九族,而永乐偏偏要杀他的十族,
加上的一族就是他老师的家族,认为老师没有教好。
从这件事情,我们可看出过去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精神,那就是&师道精神&。谈
到过去的道,在人文世界的道中,就有这三道:一个是&君道&,讲究如何领导,如
何当家长,如何当国家的领袖,乃至如何当一个班长,这都是&君道&。其次是&臣
道&,就是说我们怎样做一个忠实的部下,怎样帮助人完成一件事。再其次&师道&。
中国过去文化中,这三道是合一的,所谓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换句话说,那时
的教育、行政、司法和教化(教育与教化,应该有其不同的意义,我们将来再讨论。)
集于一身。那么师道的精神就形成了中国人尊师重道的观念,所以老师称学生为弟子,
弟等于兄弟,有朋友之间的友情,又等于自己的孩子,所以学生称弟子,再传称门人,
这个观念和习惯是这样来的。
到了我们现在,值得研究了,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
道精神。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我想诸
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
怎么说的。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
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
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
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
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
得,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
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至于说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道义关系、感情关系,除非这位老师很有地位。据我所
经验的,每个学生要拿学位,作论文的时候,便随时来找:&老师怎么办?&很亲切。
我还碰到过这样的事实,有个要拿学位的学生天天来,来了非常恭敬,甚至觉得他恭
敬得过分,我家里的孩子们说:&这个学生好,真有礼貌。&但是,你得注意,这是
&币重言甘&哪!他也的确送礼来,还送得蛮讲究,我说你送礼送得这么重,虽然有
研究费领,可是一个月的研究费也不够买这些东西,何苦呢?他说:&对老师应该恭
敬。&我晓得这不是诚意的话,因为他的言语太恭敬,太甜了。&巧言令色&、&币
重言甘&是靠不住的。结果毕了业以后连影子都看不见了。这就是现在中国文化的怪
现象,是文化道德的普遍事实。国民道德的修养从教育界开始,是应该彻底研究的,
所以我在这里要讲到师生的道理。
吕端大事不糊涂
现在,孔子告诉我们说,这个学生&入则孝&,在家里是个孝子。(怎么才叫孝,
下面有很多地方研究孝道,在此暂且不谈。)&出则弟&,出门在外面与兄弟分开了,
怎么弟呢?就是在外面,对朋友、对社会、对一般人能够友爱,扩而充之爱国家、爱
天下都是这弟字的意义。&谨而信&,作人非常谨慎,但是谈到这&谨&字要注意,
不要变成小器。谨慎与拘谨是两回事,有些人作人很拘谨,过分了就是小器。&谨慎&
在历史上有个榜样,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崇拜人物之一的诸葛亮。所谓&诸葛一生唯谨
慎,吕端大事不糊涂。&这是一副名联,也是很好的格言。吕端是宋朝一个名宰相,
看起来他是笨笨的,其实并不笨,这是他的修养,在处理大事的时候,遇到重要的关
键,他是绝不马虎的。那诸葛亮则一生的事功在于谨慎,要找谨慎的最好榜样,我们
可多研究诸葛亮,这里暂且不提。
总之,所谓谨慎不可流于小器,这点修养要注意,这个人能谨慎处世而信&&在
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一切都言而有信。同时又&泛爱众&,有伟大的胸襟,
能够爱人,尤其在此时此地来讲,对同志的友爱,扩而充之,对其他人的友爱。理论
上讲起来很容易,而广泛的爱人,那就是&君道&&师道&的综合,爱天下人就如爱
自己一样,理论容易,要修养到如此真难。孔子说,假使一个人对这些都做到了,
&而亲仁&,再亲近有学问道德的人做朋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做到以后,还
有剩余的精力,然后再&学文&,爱作文学家也可以,爱作科学家也可以,爱作艺术
家也可以,爱作别的都可以,那是你的志向所在,兴趣问题,可以量力而行,各听自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
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这几句话,是接着证明了学问的目的,不是文学、不是知识,是作人做事。子夏
比孔子少四十四岁,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后,在战国开始的初期,他讲学河西,
在战国时期一般对时代有影响的大学者,蒙受他的影响很大。所以这也是我们大家要
注意的。领导历史、领导国家社会的,到底还是学问思想。
现在引用子夏的话,证明学问是什么。我们看原文&贤贤易色&,两个贤字,第
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因为中国文字有时候是假借的。第二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
学问修养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们,是怎么解释的呢?他们对&色&字解
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这样受冤的。)
&贤贤易色&就是看到贤人&&有学问道德的人,马上跟他学了。&易色&,女色都
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恋爱中的,把女朋友都丢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
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说法,我认为孔夫子不是圣人了。因为圣人,是不会违反人情的。
孔子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确是孔子对于人生的看法&&
形而下的,不讲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离两件大事:饮食、男女。一个性的问
题,一个生活的问题。所谓饮食,等于民生问题。男女属于康乐问题,人生就离不开
这两件事。有时候看到有关中国文化的文章说&食色性也&是孔子说的,错了,这句
话不是孔子说的,是与孟子同时的告子说的。以后引用文章,不要将错就错,一错再
这个性的问题,究竟先天的性或后天的性呢?以后再讨论。但宋儒解释&贤贤易
色&,为了作学问,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丢开,这是不通的。
这个&色&字,很简单,就是态度、形色,下面还有证明,所谓&态色&就是态
度。&贤贤易色&意思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的确很行,
看到他就肃然起敬,态度也自然随之而转。这是很明白,很平实的,是人的普通心理,
不管一个如何坏的人,看到一个好人,总会不自觉地对这好人比较友善,这是人之常
&事父母能竭其力&是讲孝道。这句话有一个问题产生了,子夏为什么提到&竭
其力&呢?重点在这个&竭&字。过去一般人讲到对父母的孝顺,是&非孝不可&。
其实孝道也要量力而为,孝要竭其力,不要过分了。前一两年,有个年轻人基于天生
的(不是教育的)孝心,为了孝养父母,去做了小偷,犯了法,对于这样行孝的人,
在心理道德上,我们觉得这个人&非其罪&也,因为他为了孝顺,为了医母亲的病,
结果偷了钱,犯了法,这是可以原谅的。但是在学问修养上看,对他的批评是&这个
人没有受良好的教养&。在道理上来讲,这个青年是好心,但是好心要学识来培植它,
使他知道要&竭其力&而不要做过分的事。中国古人有两句话综合起来的一副对联说:
&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
少完人。&其&原心不原迹&就只看他的心孝不孝。比如一个人很穷,想买一罐奶粉
给父母吃,但实在没有钱,买不起,因此心里很痛苦,只有希望慢慢积蓄点钱再去买。
只要有这个心,只要他这份情感是真的,我们就不能说他不孝。&原迹贫家无孝子&,
如果一定要在事实上有表现,那穷人家里就没得孝子了。这个道理非常清楚,我们用
这个道理来解释,就是说明&事父母能竭其力&是尽自己的心力做到了就是孝。
&事君能致其身&这个&君&字,成为过去打倒孔家店的口实。他们认为这是专
制思想,是捧帝王、捧独裁的古老教条。事实上不是这么回事,我们先要了解中国文
化的&君&字是什么意思。从文字的字形上看,&君&字古写,头上&尹&字,&尹&
字的古写是&丮&。我们的文字,是由图案演变而来的,手里拿一根拐杖,下面一个
口,代表一个人,这个人年龄大了,学问道德很高,拿根拐杖,也等于指挥杖,所以
凡是拿拐杖的,指挥杖的,都是君。后来才转借变成皇帝的专用,其实中国文化中的
&君&也不是皇帝的专用词,比如我们过去写封信给平辈,不好称他先生,也不好意
思称他老弟;乃至一位老师写给学生,这位老师谦虚一点就称学生&某某君&,如果
说君是代表皇帝,就是&某某皇帝&了,通吗?没有这回事。日本人学我们中国文化,
写信通常都是以君为尊称词。
这句&事君能致其身&的意思是:不论朋友或同事,他跟你感情好,他了解你、
认识你,认为非你帮忙不可,而你答应了,那他就是君,你既已答应帮忙朋友完成一
件事,要抬轿子就规规矩矩一定尽心,答应了就言而有信。&能致其身&,竭尽自己
身、心的力量。就好比结婚一样,要做到从一而终。否则当初不要答应,既然答应了,
讲作人的道理,就要有信。至于替人家做事的道理就是忠,也就是尽自己的力。不可
以表面上愿意帮忙,做出部下很恭敬的样子,背地里却一切不同意,反而捣乱扯腿。
即使在外面做主管,也常会碰到这些事。这就是作人的&臣道&不够,简单说就是不
所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白话解释就是看到好的人
能肃然起敬,在家能竭心尽力地爱家庭,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人、对国家,放
弃自我的私心,所谓许身为国。还有&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再三提到,在感
情上说,每个人都认为做到了对朋友言而有信。据我自己的反省,虽然很想彻底做到,
事实上却很困难。有时候对朋友答应了的事做不到,心里非常难过,为了自己道德的
要求,想尽办法去做,所以仔细研究起来,&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句话,实在很不
容易。所以子夏说,能够做到这样,&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尽管这个人没有
读过一天书,我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不是说明&学而时习之&并不是说一定读死
因此,我们不要跟着宋儒一段一段地去解释,整篇连贯读下来,自己就搞清楚了。
没有朋友的上帝
下面讲到学问态度,那就更妙了。引用了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讲到这里,说句笑话,朱文正公及有些后儒们,都该打屁股三百板,乱注乱解错
了,所以中国文化,给自己人毁了。我们怎么看出来的呢?不知道诸位是否跟我一样
都见过的,清朝末年,老一套的学者,大体上许多都是这样的,他们读了这句&君子
不重则不威&的书,就照宋儒他们的解释学样起来,那样子,用现代的话来讲,对于
年轻人真是&代沟&。那时老头子们在那里谈笑&&你不要以为老头子们谈笑会有第
二个方式,还不是一样谈饮食男女,人事是非。再不然就谈调皮话,不管他学问多高,
都是人嘛!人很普通,都是一样。可是那些老头子明明正在谈笑不相干的事,看到我
们年轻人一进去,那个眼镜搁在鼻尖上,手拿一根烟筒的老头子,便蹩起嗓子道:
&嘿!你们来做什么?好好念书去!&一副道学面孔。他们认为对年轻后代要&重&,
可是他们不知道&重&是怎么解释,以为把脸上的肉挂下来就是&重&,为什么呢?
&君子不重则不威&,硬要重,&学则不固&,不重呀!学问就不稳固了。
接着&无友不如己者&,照他们的解释,交朋友不要交到不如我们的。这句话问
题来了,他们怎么注解呢?&至少学问道德要比我们好的朋友&。那完了,司马迁、
司马光这些大学问家,不知道该交谁了。照他这样&&交朋友只能交比我们好的,那
么大学校长只能与教育部长交朋友,部长只能跟院长做朋友,院长只能跟总统做朋友,
当了总统只能跟上帝做朋友了?&无友不如己者&嘛!假如孔子是这样讲,那孔子是
势利小人,该打屁股。照宋儒的解释,那么下面的&过则勿惮改&又怎么说呢?又怎
么上下文连接起来呢?中国文化就是这样被他们糟蹋了。
事实上是怎么说的?&君子不重则不威&的&重&是自重,现在来讲是自尊心,
也就是说每个人要自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拿现代话来讲,也可以说是自己没有
信心,今天中午有一位在国外学哲学的青年,由他父母陪来找我,这青年说:&我觉
得我自己不存在。&我说:&你怎么不存在?&他说:&我觉得没有我。&我说:
&现在我讲话你听到了吧?既听到了怎么会不存在呢?根据西方哲学家笛卡儿的思想,
&我思故我在&,你能够思想,你就存在,你怎么没有?&他说:&没有,我觉得我
什么都不行。&我说:&你非常行,比任何人都行。&事实上这个孩子是丧失了自信
心,要恢复他的自信心就好。
我们要知道,人都天生有傲慢,但有时候,对事情的处理,一点自信都没有,这
是心理的问题,也是大众的心理。比如交代一个任务给诸位中间任何一人,所谓&见
危授命&,你有时候会丧失了这个信念,心理非常空虚,在这地方,就须要真正的学
问,这个学问不是在书本上,这就是自重。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
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
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
那么&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
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我们既然要自尊,同时要尊重
每一个人的自尊心,&无友不如己者&,不要认为你的朋友不如你,没有一个朋友是
不如你,世界上的人,聪明智慧大约相差不多,反应快叫聪明,反应慢就叫笨。你骗
了聪明的人,他马上会知道,你骗了笨人,尽管过了几十年之久,他到死终会清楚的。
难得有人真正笨到被你骗死了都不知道的,这个道理要注意。
所以,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
一点会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
这个家伙的行为太混蛋了,但有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意见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为
他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印象不好,而对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对了。
有时候&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人一开口就骂人,说粗话,你认为说粗话的、土
包子,没有学问,然后把他整个人格都看低了。这都不对,不能偏差,&无友不如己
者&,世界上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我们应该用其长而舍其短,所以&过则勿惮改&,
因为看到了每一个人的长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不要怕改过,这就是真学问。
据心理学的研究,人对于自己的过错,很容易发现。每个人自己做错了事,说错
了话,自己晓得不晓得呢?绝对晓得,但是人类有个毛病,尤其不是真有修养的人,
对这个毛病改不过来。这毛病就是明明知道自己错了,第二秒钟就找出很多理由来,
支持自己的错误完全是对的,越想自己越没有错,尤其是事业稍有成就的人,这个毛
病一犯,是毫无办法的。所以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
那么,我如何来证明这个&无友不如己者&是这样解释呢?很自然的,还是根据
《论语》。如果孔子把&无&字作动词,便不用这个&无&了。比如说,下面有的
&毋意&、&毋我&等等,都用这个&毋&字。而且根据上下文,根据整个《论语》
精神,这句话是非常清楚的,上面教你尊重自己,下面教你尊重别人。过去一千多年
来的解释都变成交情当中的势利,这怎么通呢?所以我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
错,都是店员们搞错了的,这要特别修正的。
下面一节,等于一个结论: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古人对于这一句的解释,我也有点意见。拿孝道来讲,过去讲中国文化的孝道,
本来很重要,我们看历史上给皇帝的奏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这句话。等于是
宪法的基础精神,过去我们没有&宪法&这个名称,但是有这个精神&&宪法的哲学
精神,以孝道为基础、作中心。所以过去的皇帝,权倾天下,一到内宫,见到母后,
皇帝也要跪下来,皇太后对什么事讲一句不应该,皇帝就非改不可。(但是出了内宫,
母后则不能干政。)固然,我们向来以孝治天下,但硬拉上了作解释,也是不对的,
古人就解释&慎终追远&是孝道。所以过去在大陆,人家大厅里的祖宗牌位上面,总
是&慎终追远&四个字,这就是因为古人解释&慎终追远&只对孝道而言的。他们解
释:慎其终者,是说对过去了的,死了的先人,我们要怀念他。&民德归厚矣&,他
们解释,如果大家都能孝顺父母,孝于祖宗的话,社会风气就趋于厚道了。
这是有问题的,意思对,但牵强附会。为什么引用曾子的这一段话讲学问呢?
&慎终追远&是什么意义?&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用现在观念
的一句话来讲就解决了,&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
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佛家的菩萨,大致相当于中国儒家的圣人,圣人们非常重
视一件事情的动机。比如有一个朋友来约你作生意,这个动机,也就是这个初因,我
们要注意,也许是善因,也许是恶因,如果是恶因,即使叫你作董事长,将来坐牢的
也是你,那么这个因要注意了,所以菩萨是怕这个因。而&凡夫&&&普通一般人畏
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学问的人,对每一件
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也就是刚才说的,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
就是开始就要慎重。
有人不择手段的创业,经常喜欢引用西方宗教革命家马丁&路德的&不择手段&
这句话。但是你要注意,对马丁&路德这句话,不要只说一半,他是说:&不择手段,
完成最高道德。&现在把这句话拦腰一刀,砍去一半,把&不择手段&拿去用,而不
是&完成最高道德&,这就很危险了。
所以&慎终追远&的意思,是说与其要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西方文化中
有一句俗话:&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也是这个道理。大家认识了这个道理,则
&民德归厚矣&。社会道德的风气,自然都归于厚道严谨。这是&学问&的道理。
孔子的素描
讲到这个地方,一直太严肃了,所以下面来个滑稽的事情。在这里,也可窥见孔
门弟子写文章的笔法,并不呆板,是活泼生动的。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
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
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名亢,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孔子一生讲学,尤其是周游列国回来,专
心培养后一代,教育后一代,所以学生都是年轻人。子贡是孔子弟子中最出色的一个
人物。吴越之战,也和他有关,他为了保护自己的父母之邦&&鲁国,自动以国民外
交的身份到吴、越去动之以利害,而引起这场战争。
这一段是说有一天子禽问子贡的话,如果把它改编作话剧,那一定是一场很滑稽、
很有趣,令人莞尔的戏。好像是子禽悄悄地扯了子贡的袖子,把他拉到门边,避开了
孔子的视线,然后压低嗓门轻轻的问道:&喂!子贡!我问你,我们这位老师,到了
每一个国家,都要打听人家的政治,他是想官做,还是想提供人家一点什么意见,使
这些国家富强起来?&子贡答得很妙!他说:&我们的老师是温、良、恭、俭、让以
得之的。老弟,夫子不是像你们这一般思想,对于一件事情总把人家推开,自己抢过
来干的。他是谦让给人家,实在推不开了,才勉强出来自己做的。假如你认为老师是
为了求官做,也恐怕与一般人的求官、求职、求功名的路线两样吧?&可见他没有作
正面的答复,只把反面的道理告诉子禽,等于对年轻后进同学的一种教育方法,这方
法是启发式的,不作正面解答,要受教的人自己去思考判断。
温、良、恭、俭、让。现在先简单的解释这五个字的五种观念。
&温&是绝对温和的,用现代的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
&恭&是恭敬的,也就是严肃的。&俭&是不浪费的。&让&是一切都是谦让友好的、
理性的、把自己放在最后的。上面这五个字,也可以说是五个条件。描写了孔子的风
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这五个字包含了许多,也就是中国儒家教人作为一个人,要在这五个字上作重大
的研究,多下功夫。
五字串通五经
讲到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就又牵涉到中国文化的全体根源。因此,我
们首先就要研究一本书&&《礼记》。它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宝库。我们的&大同&思
想,就是《礼记》中《礼运》篇里的一节。要了解&大同&思想的哲学基础,必须要
把《礼运》这一篇全盘搞清楚。所以《礼记》是我们文化的宝库,也是过去几千年来
宪法精神的所在,里面包括了现代的学问: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科学,
什么东西都有,乃至医药、卫生,以及中国人过去的科学观念,都有了。所以要了解
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岂但是《礼记》,换句话说,要了解我
们中国文化,了解孔孟思想,了解尧、舜...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5年发生的国家大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