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寿辰多少岁

选读 | 一百岁:我与女儿说杨绛 - 微信公众号导航
选读 | 一百岁:我与女儿说杨绛
发布日期: 16:17
新京报书评周刊微信ID:ibookreview『与96000位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我与女儿说杨绛□赵一凡(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钱锺书先生弟子。)  7月17日是杨绛先生百岁寿辰,谨以此版聊表致意。日前《新京报》来电,说7月17日杨绛先生将满百岁,报社要纪念一下,请我赐稿,字数以两千为宜。用两千字祝寿,显然简陋些了。但我深知,钱杨简朴一生,洁身自爱,并不喜欢铺张作势。  回想1990年11月,我曾在《读书》发表两篇《围城》书评,向钱锺书先生祝贺80寿辰。老人看了文章,挺高兴的。如今杨先生百岁之喜,我也奉上一篇短文,权当一碗清汤寿面,由儿孙们给奶奶上寿了。但我这篇文字,仿照给钱老祝寿的例,只录下两段对话——都是我同女儿聊天的琐事儿。  2003年4月某日,非典疫情消散,江南风和日丽。我被女儿催着,陪她一道出门。苏州十全街头,熙来攘往,春装鲜艳,活脱一幅清明上河图。漫步至观前街,又听四下里吴侬软语,闲适如故。于是逛书店,搜一摞古色古香的旧书。复进书馆,听几曲如诗如梦的评弹。  及至夜市阑珊,女儿仍不想回家,索性钻进采芝斋。我在这里有贵宾卡的。只要上楼,店家自会沏好碧螺春,送上茶点,由我父女二人,占一间临街雅室,各自懒懒看书。除非召唤,人家从不扰客。  这苏州书店也怪,尽卖些玩物丧志的闲书。女儿检到一本《外商投资法》,便埋头用功,脊背对我。而我手中,则有陈从周《说园》,陆文夫《老苏州》,顾颉刚《吴歌甲集》。还有一本煞是好看的《苏州文选》,它瑰集历代精品:从白居易、苏舜钦、苏轼,一路蜿蜒到俞樾、林语堂、徐志摩。看得我想入非非,直想找到编者,问他何以漏掉了唐伯虎、董小宛、柳如是?▲三个时期的杨绛  让我小吃一惊,其中还夹有钱锺书和杨绛的两篇文字。钱先生那封《致钱穆书》,我从没见过。据编者按,苏州建城2500年庆典前,市政府拟邀台湾穆老回乡同喜。苦于无人牵线,便托人到京,拜锺老大笔飞鸿。200字请帖,居然“骈散相间,典丽风华,不减魏晋尺牍之高致”。再看帖子落款,为1985年3月。那阵子我尚在美国读书,哪晓得苏州城里惊天动地,有此庄重一请。念及穆老不来,锺老已去,不由心下戚戚。  再看杨文,复转欢喜。这是一篇标准杨绛式散文。它婉约如水,亦庄亦谐,实以80高龄,翻检少女记忆,得此一段《记章太炎先生谈掌故》。话说1926年,杨季康(杨绛)考入苏州振华女校,才15岁,上高一。那会儿,她梳一条粗短辫,穿湖色纱衫,白夏布长裤,白鞋白袜。天真烂漫至此,毛笔字也写得稚嫩,老师说她“拿笔像拿扫帚”。  这一日,学校请名人讲演,老师坐满一堂。不知为何,偏让小不点儿的杨绛上台做笔录。前来讲演的嘉宾,却是如雷贯耳的革命家、学问家章太炎。杨季康对他一无所闻,丝毫不为所动。只好奇那老头“个子小小的,脸色苍白,戴一副老式眼镜,左鼻孔里还塞着些东西”。加之他呜哩哇啦大讲杭州官话,害得小姑娘两眼发懵,全不知那掌故“是什么时候、谈的是何人何事?”  次日苏州报上登出新闻,说章老先生讲演,小女生上台笔记,结果是一字未录,整个儿交了白卷。偏那白卷女生,心下不服,娇娇顶嘴道:“且别说他那一口杭州官话,即使他说我家乡话,我也一句不懂,掌故岂是人人能懂的!”直到80岁,杨先生病中回忆此事,依然喜形于色:“我原是去听讲的,没想到高高坐在讲台上,看章先生讲掌故!”哧的一声,我笑得喷出茶水,引来女儿抢看,接着又连声喊:杨奶奶真棒,简直酷呆了!  女儿9岁辰光,因喜看《围城》电视剧,知道有个聪明爷爷叫钱锺书,特佩服。后随我去钱家,见到奶奶。奶奶管她叫小妹,拿小凳给她坐,取书给她看,又不知哄她说了些什么话。从此女儿改换门庭,将杨绛置于钱锺书之上。小学未毕业,《杨绛文集》就囫囵看完了。还得了一个魔症,就是喜欢听掌故。起因是《围城》里面掌故多。她一边看,一边要我讲解。结果就有如今这番情景:我若巴结她,便要讲掌故。吃喝玩耍,反倒是次要的。  今日她的首个问题是:杨绛上高一那会儿,像谁?什么样儿?我张口就答:她可不像你这种愣头愣脑的北京妞。倒退70年,她还是个苏州小囡。女儿再问:苏州小囡啥模样?我想到一首竹枝词,于是欣然唱到:“苏州女儿最妖娆,爱吃椒盐小胡桃。深巷偶遇轻薄子,回眸骂声杀千刀。”  看女儿大笑、跟唱,我略觉不妥,转而补充道:这说的是苏州市井女孩儿,开口嗲兮兮,回眸更有趣。杨先生17岁考入东吴大学,就是现在的苏大。你要寻找读书识字的姑娘,苏大侧门边的百步街,尽是文雅秀丽的女学生。你不是读过戴望舒的《雨巷》吗?那里头小巷深深,细雨霏霏,幽然走过一个打伞女孩,半遮面孔,一袭花香,那就是让诗人颠倒的丁香女子了。  弹指七年过去,女儿从美国法学院毕业,回到北京。2010年4月某日,女儿打电话问我:北外有没有教法语的夜校班?因为她所在的公司,常派她去巴黎出差,所以临时抱佛脚,想要补法文了!  我又一次忍不住,对她说起了杨绛(说别人效果不佳):杨先生早年留学英法,英文法文自然好。文化大革命中,她以60岁高龄,自学西班牙语,并从西文翻译了《堂吉诃德》。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正好西班牙国王访华,邓小平拿它当大礼,送给了国王。  女儿闻之赞叹:杨奶奶真是才女耶!接着问:奶奶现状如何?我也不甚知情,只晓得老人孑然一身,每日清淡饮食,笔耕不辍。每每收到稿费,就交给希望工程,或托清华大学代管。据说清华设了一个助学基金,里面存了钱杨几百万稿费。女儿是学法律的,自然关心二老的著作权和版税。我开玩笑道:你那套知识版权法,对杨先生无用。她在清华设的助学金,根本就没用钱杨的名字。女儿着急问:那用了谁的名?我说只有三个字:“好读书”。  女儿沉默一阵,又问起当年她去过的钱府:“还是老样子吗?”我简略告诉她:听说那个老宅子,还同钱先生在世时一样:水泥地面,老旧钢窗,粗布沙发。奶奶每日在屋里慢走,锻炼身体,腿脚还蛮灵活。女儿再问:就没人为她装修一下?我说政府曾经想过,但被杨先生拒绝了。奶奶的理由是:“虽说是国家的钱,到底是老百姓的,所以不要破费。”女儿听后无语。  ▲钱钟书、杨绛夫妇*来源:日《新京报》————新京报书评周刊————如果觉得以上内容可读和有价值,欢迎推荐给其他朋友和在“朋友圈”转发。点击标题下方“新京报书评周刊”字样,关注我的公众账号。或查找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搜号码ibookreview,也能成为我的朋友。
点击分享到:
选读 | 一百岁:我与女儿说杨绛相关文章
最新微专题
最近搜索微信公众号致力于中西文化沟通的林语堂【word格式】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致力于中西文化沟通的林语堂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活的艺术 林语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