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彦文武则天葬在哪里里了

吴宓简介_什么是吴宓_吴宓指什么_吴宓拼音、示例、用法、来源
吴宓拼音:wú mì 目录  个人履历  1917年23岁的吴宓赴美国留学,早岁负笈清华,留学哈佛,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为“哈佛三杰”。攻读新闻学,1918年改读西洋文学。 留美十年间,吴宓对19世纪英国文学尤其是浪漫诗人作品的研究下过相当的功夫,有过不少论著。  1921年吴宓回国,即受聘在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讲授世界文学史等课程,并且常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印度佛学整理及中国儒家学说这四大传统作比较印证。吴宓诗集吴宓在东南大学与梅光迪、柳诒徵一起主编于1922年创办之《学衡》杂志,11年间共出版79期,于新旧文化取径独异,持论固有深获西欧北美之说,未尝尽去先儒旧义,故分庭抗议,别成一派。这一时期他撰写了&中国的新与旧&&论新文化运动&等论文,采古典主义,抨击新体自由诗,主张维持中国文化遗产的应有价值尝以中国的白璧德自任。他曾著有《吴宓诗文集、《空轩诗话》等专著  吴宓离开东大后到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外文系任教授,1929年9月钱钟书考入其父钱基博曾执教的清华大学外文系,成为吴宓的得意门生,师生间常有诗词赠答与唱和,然而1937年因钱钟书一篇书评,师生关系曾紧张了多年。  吴宓于1941年被教育部聘为首批部聘教授。年吴宓代理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1944年秋到成都燕京大学任教,1945年9月改任四川大学外文系教授,1946年2月吴宓推辞了浙江大学、河南大学要他出任文学院院长之聘约,到武昌武汉大学任外文系主任,1947年1月起主编《武汉日报?文学副刊》一年,其间清华大学梅贻琦和陈福田一再要他回去。至1949年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陈序经以文学院院长之位邀他南下,且其好友陈寅恪亦在岭南,教育部长杭立武邀他去台湾大学任文学院长,女儿要他去清华大学,而他即于4月底飞到重庆到相辉学院任外语教授,兼任梁漱溟主持的北碚勉仁学院文学教授,入蜀定居了。1950年4月两院相继撤消,吴宓到新成立的四川教育学院,9月又随校并入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后到中文系)任教。结果是虎落平阳,晚景甚为不佳。  至&文革&到来,吴宓成为西南师院批斗的大罪人,以种种罪名蹲入&牛棚&,到平梁劳改,受尽苦难。76岁的老人干不动重活,还被架上高台示众,头晕眼花直打哆嗦,被推下来跌断左腿。之后又遭断水断饭之折磨。腿伤稍好,即令打扫厕所。  1971年病重,右目失明,左目白内障严重,就只好让他回重庆养病。1977年吴宓已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好让其胞妹吴须曼领回陕西老家终于使他得到了一些兄妹深情的照顾和温馨,延至日病逝老家,终年84岁。日,吴宓的骨灰,由吴须曼送至安吴堡,葬在白雪笼罩的嵯峨山下。吴宓的爱情  吴宓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大师印象,但他的婚恋却如同一枚坚涩的青果,令后人不敢恭维。   有人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好色之徒”,话虽偏激,却折射出了他在婚恋上不安分的一面。为此,陈寅恪看得颇为透彻,说他本性浪漫,不过为旧礼教道德所“拘系”,感情不得舒发,积久而濒于破裂,因此“犹壶水受热而沸腾,揭盖以出汽,比之任壶炸裂,殊为胜过”。   中国有句古老的名言“媒人跳进花轿里”,意指为人做媒的第三者与当事人中的一个相爱,反倒成了新郎或新娘,上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花轿。吴宓的婚恋悲剧便是这句名言的最好注脚。  1918年11月,留学哈佛的吴宓,突然接到清华留美同学陈烈勋的来信,欲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为妻。信中说陈心一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完全科,现年24岁,为浙江定海县一位小学教员,心气很高,择婿特别苛严。陈烈勋在信中明确指出,其妹在家中曾多次听他谈及吴宓,后又阅读过《益智杂志》、《清华周刊》中吴宓的诗文,尤其是看到《清华周刊》上吴宓的照片,萌发爱慕之情,愿嫁吴宓,侍奉终身。吴宓接信后,怦然心动,立即回信认可,旋即收拾好行装,迫不及待地赶回了国内。悲剧的帷幕徐徐拉开。   1921年8月,留美归来的吴宓没休息两天,便匆匆赶往杭州,相晤陈心一。然而,这次的相晤极富戏剧性,似乎从一开始便隐示着某种悲剧的意象。到了陈家,吴宓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一副海外学子的风采。陈心一被牵引出来,按吴宓日记的叙述,大家只是默默相对。不曾预想,一会儿工夫,另一位女主角翩然出场。   这便是吴宓人生悲剧中最为关键的另一中心人物―――毛彦文。事也凑巧,毛彦文本与陈心一是好友,这天,她神采飞扬地来访,准备别过闺中密友,去北京上学,不想与吴宓不期而遇。除却毛陈二女本是同学这层关系外,毛彦文的未婚夫朱君毅还是吴宓清华读书时的同桌好友。朱君毅长毛彦文4岁,为姑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但在毛彦文9岁时,由其父做主,把她许配给了方姓朋友之子。毛彦文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方家怕生变故,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亲的大轿抬至毛家大门之际,不甘命运摆布的毛彦文从后门勇敢地逃离。此前,她和表哥朱君毅早已月下为盟,私订终身了。毛家在方家退婚后,由双方家长做主,毛彦文与朱君毅正式订婚。吴宓作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早在清华读书时,便知道了毛彦文。那时,朱君毅每次读完表妹的情书后,都会让吴宓过目。吴宓作品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心中便涌动出异样的情愫,碍于同学之谊,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隐藏在了心底。   吴宓在美留学时,收到陈烈勋欲将其妹说合给他的信时,曾委托朱君毅,让毛彦文打探陈心一的情况,彼此沟通二人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毛彦文实际上是吴宓与陈心一的媒人。这次,突然在陈心一家中不期而遇毛彦文,吴宓本就怀有好感,但见对方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吴宓顿时在心中暗生出一丝落寞,怎奈毛彦文名花有主,且是挚友之未婚妻。   下午,毛彦文告别他们回了上海。吴宓与陈心一一见如故,在陈父的安排下,双双泛舟西湖,吴宓心中殊为快活。第二天,二人再度早游西湖,其乐融融。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道: 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家国身世友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所未数得者矣。   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   随后,吴宓与同学朱君毅双双被南京东南大学聘为教授。事实证明,如此仓促的婚姻对吴宓和陈心一来讲,都是一个悲剧。本来,吴宓当初慎重地委托毛彦文在国内打探陈心一的情况,毛彦文并不因自己与陈心一是同窗好友,而一味溢美夸大。她认为,陈心一人品不错,交友可以,贸然订婚则无必要。吴宓与陈心一见面后,早忘了毛彦文在信中的忠告,好友陈寅恪劝他道:“一个男人,学问不如人,很是可耻;大丈夫娶妻不如人,何故难为情?” 吴宓遂与陈心一匆匆完婚。   不过,在东南大学,毛彦文真真实实地走入了吴宓的生活中。朱君毅这时候突然变卦,他以近亲结婚有害下一代为由,坚决提出与毛彦文解除婚约。守候6年,逃婚只为下嫁表哥的毛彦文始料不及,她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助吴宓夫妇。吴宓于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往返于两人之间,极力救火说和。怎奈朱君毅去意已决,坚决不肯与毛彦文缔结白首。结果,朱、毛之合未成,终致解除婚约。   本欲救火的吴宓却引火烧身,他居然在朱、毛二人分道扬镳后,不顾有妇之夫的身份,向毛彦文表白了自己的爱意。毛彦文断然拒绝。吴宓-1令她不可容忍的是,撇开媒人身份、友情关系不说,吴宓的举措实在荒唐。他几乎在每次信中,都会不厌其烦地赘述自己从某年某月起,自朱君毅处读到她的信而渐渐萌生爱意,这令毛彦文大为反感,何况她与吴宓的结发之妻陈心一原本就是要好的朋友和同学。   细想起来,这也是吴宓情感旅程中的劫数。当初,两位女主角初次亮相,同时出场。陈心一和毛彦文都是在吴宓生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女人,陈是他结发之妻且育有三个女儿,毛则是他至死不渝的情人。   当然,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却是吴宓自己。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   吴宓为毛彦文所拒后,并不甘心。他索性做得更加离经叛道。结婚7年后,陈心一不忍吴宓情感上的叛逆,最终仳离。这一石破天惊之举,让世人目瞪口呆。“学衡派”同仁几乎一致谴责,其父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以维持旧礼教者而倒行逆施。”   毛彦文由默默不见经传的人物立时成为了“三人间的中心人物”,她心中叫苦不迭,但面对吴宓的求爱,仍是不愿就范。吴宓毫不气馁。对毛彦文的追逐愈演愈烈,成为了一场爱情的马拉松,中间包含了太多的故事,以至于在30年代的上海滩,他们的故事成了小报津津乐道的话题。   吴宓的锲而不舍最终打动了美人芳心。女人的骨子里,总是喜欢被爱的,毛彦文亦不能免俗。可是,两人的爱情未因来之不易而最终瓜熟蒂落。吴宓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保守与浪漫,新派和旧派居然会对立地存在着。当毛彦文心仪于他,准备谈婚论嫁时,吴宓却生出了一丝隐忧,既想和毛彦文成为夫妻,又担心婚后会不和谐,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让吴宓彷徨不已,患得患失。吴宓-21931年3月,吴宓赴巴黎进行学术交流。他一反以前温情脉脉的样子,将电报拍到美国,措辞强硬地令毛彦文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各自分手。有人指出,他动辄向毛彦文发出最后通牒,用语十分恶毒。与此同时,据传说他还写信回国,向一位叫贤的女人示爱,同时又与一位金发女郎打得火热。   毛彦文来了巴黎。   吴宓又不想结婚了,改为订婚。满腔热情而来的毛彦文大为狼狈,原来是对方费尽心机追求她,现在她松口了,对方又变了卦。毛彦文哭着说:“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出发点即是错误?”   吴宓不为所动,冷静地说:“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对此,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   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吴宓文集好一个“用情失地”。饶有兴味的是,吴宓在此期间,却对小报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鲁迅、许广平之恋陡生艳羡,他说:“许广平夫人,乃一能干而细心之女子,善窥鲁迅之喜怒哀乐,而应付如式,即使鲁迅喜悦,亦甘受指挥。云云。呜呼,宓之所需何以异此?而宓之实际更胜过鲁迅多多,乃一生曾无美满之遇合,安得女子为许广平哉?念此悲伤。”   这次巴黎论婚作罢后,吴宓与毛彦文从欧洲归来。毛彦文留在上海,一直在等待吴宓迎娶。1933年8月,吴宓又一次南下,目的是先去杭州,向卢葆华女士求爱,如不成,再去上海,和毛继续讨论是否结婚。友人劝他别老玩爱情游戏,此次南下必须弄个老婆回来。结果又是两头落空,毛觉得他太花心,因此也唱起高调,说她准备做老姑娘,尽力教书积钱,领养个小女孩,“归家与女孩玩笑对话,又善为打扮,推小车步行公园中,以为乐”。天真的吴宓并未察觉出这番话中的潜台词,他大约觉得毛反正是跑不了的,依旧热衷于自己的多角恋爱。毛彦文一气之下,嫁给了熊希龄,一位比她爹还大的老头。吴宓没想到会有这步棋,毛的嫁人,让他觉得自己有一种遭遗弃的感觉,同时也很内疚,认定毛是赌气,自暴自弃,不得已而嫁人。很长时间里,吴宓都没办法确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负情郎,还是被负情的痴心汉,两者都是,又都不是。不管怎么说,毛是他一生最钟爱的女人,只有真正失去了,才感觉到珍贵。毛彦文结婚以后,特别是三年后熊希龄病故,吴宓一直纠缠不休,既是不甘心,同时也是真心忏悔。  1999年,台岛内掀起一股“吴宓热”。已是102岁高龄的毛彦文,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冲淡她对吴宓负情的怨恨,她说,自己从未爱过吴宓。吴宓――理想的使者倘使吴宓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吴宓与毛彦文的爱情马拉松随着毛彦文的悄然去台,而走到了终点。解放后,吴宓已近暮年,心态渐趋平和,但这时,他又迎来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婚恋。   1953年6月,吴宓与原重庆大学法律系毕业生、20多岁的邹兰芳结为夫妻。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是爱情的魔力诱使多情的吴宓陷入黄昏恋,还是他的怜悯之心驱使他去救助一个生活窘困的弱女子?是邹兰芳利用了他的性格弱点,利用了吴宓多情善感,喜欢自己女学生的心理,亦或是邹兰芳设套布阵,捉弄了吴宓?凡此种种,在许多人心中打下了大大的问号,延至今日,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邹兰芳的身世委实可怜,这位生于地主家庭的千金小姐走出大山沟到重庆求学,并最终完成学业,完全依靠两位供职原国民党川军的哥哥救助。解放后,两位兄长因参与武装叛乱,被共产党镇压,留下了几个无人照顾的遗孤。邹兰芳不泯兄长情,只得接过哺养遗孤的重担。要命的是,她出身不好,本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处境可谓艰难。当她看到了吴宓在《新华日报》上的“思想检讨”文章后,眼睛一亮,像抓了根救命稻草似的,决定立刻抓住吴宓。   于是,她先是热情洋溢地主动写信给吴宓,声称自己佩服其道德文章,虔诚地崇拜他。吴宓戴着老花镜,将来信读得滚瓜烂熟,然后书生气十足地回了信。随即,邹兰芳不请自入,登门求教,并以学生身份为老师缝洗浆补,渐渐地,她不避世俗,终于使吴宓迅即迎娶了她。吴宓像须知,吴宓这时是二级教授,有不菲的工资,再则,他还是高级统战对象,政治待遇远远优于他人。吴宓却叫苦不迭。师生恋已令他抬不起头,加之邹兰芳是一个病秧子,终日浸泡于药物中,不能解脱。事后吴宓曾对朋友说,这哪是黄昏恋的爱情,实是在为兰芳治病,在养兰芳一家九口人。   三年后,邹兰芳因肺病不治,香消玉殒。吴宓从此背上了一个还不清的情债,他以自己的正直、善良,用他工资的大半,接济养育邹兰芳的几个侄儿、侄女。这种接济和养育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宓不能自顾时才中断。   吴宓与毛彦文    20世纪30年代,毛彦文以其才貌双全,善于交际,曾使得不少文人雅客倾慕,毛彦文这其中就包括风流才子吴宓。吴宓时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已经结婚生子,遇到毛彦文后,立刻坠入万劫不复的情网。“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吴宓公开发表情诗,为了追求毛彦文,他真的与发妻离婚,抛弃了三个幼小的女儿。吴宓的石破天惊之举,遭到了大多数同人的谴责,父亲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但吴宓依然我行我素,对毛彦文痴心不改。  然而,毛彦文并不爱吴宓。他们一个是新潮女性,热衷于政治、公益事业,一个是旧派文人,只会写旧体诗,真可谓两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她对她只有敬重。面对吴宓锲而不舍、愈演愈烈的追求,毛彦文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与他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吴宓认为这是她的矜持,或是在考验自己,于是爱得越发热烈。就这样,7年过去了,吴宓深陷情网不能自拔,毛彦文却果断地嫁给了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失恋后,吴宓痛苦不堪,大写“忏情诗”,一连38首,诗句凄苦悲凉,皆是自怨自艾之作。诗句四处发表后,吴宓并没有博得别人的同情,反而被很多人嘲笑为自作自受。吴宓仍不醒悟,又把这些诗拿到课堂上去讲,成为学生们的笑料。吴宓最得意的门生钱钟书深感痛心,他怒其不争地写了首诗送给老师:“有尽浮生犹自苦,无穷酸泪倩谁偿。”因为在对待毛彦文的问题上与老师的观点大相径庭,还导致了钱钟书与吴宓之间几十年的误解。  熊希龄去世后,吴宓又燃起了追求毛彦文的希望,他写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长信表达自己的情思,结果一点回音也没有得到,有的信甚至被原封不动地退回。吴宓仍不死心,痴痴等待那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佳音。后来,毛彦文漂洋过海到美国,吴宓得知消息后,又千方百计向海外归国的人打听她的消息。吴宓的后半生,抑郁凄苦,因思念太深,经常会在梦中与毛彦文相会,一觉醒来,泪湿枕巾。“文革”期间,饱受折磨的吴宓终于在对毛彦文无尽的思念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1999年的一天,研究吴宓的专家沈卫威教授在台北拜访毛彦文。此刻,毛彦文年逾百岁,眼花耳背。沈教授大声地对她说:“大陆出版了《吴宓日记》,里面有很多关于您的内容,表达了吴宓先生对您的爱慕之情。您有什么话要说吗?”毛彦文面无表情,冷冷地回答了一句:“好无聊。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这是吴宓痴情苦恋一生得到的最终回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情感的世界里,这是一句害人不浅的“至理名言”。能够释读天书、洞察世事的吴宓教授,一生也没有参透这个简单的道理。鲁迅先生曾说:“强不爱以为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吴宓的爱情观  任何男人和任何女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对的,都在“多”之中。因此,一男爱一女,一男爱多女,一女爱多男,多男爱多女,或同时,或先后,这种种情形形而上学地说都是有道理的。由此使恋爱极不稳定,如沙上筑屋,常是轮盘式,三角式,交织式,很少互相式的,遂导致痛苦和悲哀。吴宓自己是一个经历了失恋痛苦和离婚悲剧的人,所以这番话不仅是出于理性思考,吴宓的情感世界而且包含着身世之叹。事实上,世上确无命定姻缘,男女之爱充满着偶然和变易的因素,造成了无数恩怨。因此,爱情上的理想主义是很难坚持到底的。多数人由于自身经验的教训,会变得实际起来,唯求爱宁,把注意力转向实力或事功。那些极执着的理想主义者往往会受幻灭感所驱,由情入空,走向虚无主义,如拜伦一样玩世不恭,或如贾宝玉一样看破红尘。吴宓也是一个极执着的理想主义者,但他不肯放弃理想,试图在爱情上也寻求“一多并在”的中庸,于是提出“由情入道”,“由情悟道”,即“由爱情入宗教”,“籍人生的痛苦经历而逐步理解和信仰上帝的世界”。  吴宓对想像的生活比现实的生活更丰富,一个人的情感很难说是受现实还是受想像影响的。吴宓唐.吉诃德&骑士&一样的真情实感,多少象个笑话。不过话说回来,吴宓不成功的爱情却使俗到&无我&的后人看到一个民国文人别样的风采与态度,让人在好笑同情之余生出几分感慨。吴宓轶事一 读书入神 过目不忘  吴宓幼时,读书刻苦,每餐必由家人送至书房。一晚,家人送饼一只,油泼辣椒一碟,吴宓读书入神,误用饼子蘸墨大啖,连曰:“香,香,香。”  吴有即颂成章,过目不忘之才。1955年回安吴老家,于迎祥宫碑前小站片刻,只将碑文口诵一遍,即能一字不漏默写而出。吴宓的字二 站着乘车  吴性刚直,一贯克己守公,从不占人丝毫。  1944年,他去宝鸡访友,购得三等车票,上车无座位,只好站过道。其时,恰遇妹夫王俊生,该王持有免费乘车证,遂将他带至二等车厢,找一空座.吴不知情,待查票时,列车员说:“三等车票,不能坐二等车厢。”王即出示证件,说明身份关系,查票员亦谦笑允准,但吴却生气异常,愤然返回三等车厢,依旧站于过道,直至宝鸡。三 “吴宓风”与“对牛弹琴”  吴对《红楼梦》研究,造诣极深,饮誉中外,凡听吴宓红学演讲之人,无不屏息凝神,如醉似痴。末了辄发深叹:“那不是听报告,简直是看演出。”  吴一人将林,王,薛,贾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四十年代,西南古城即刮“吴宓风”,时人赞誉:“郭沫若与吴宓的报告,倘能一字不误记录下来,便是第一等绝妙好文。”1947年,吴宓来西安讲学,知识界奔走相告,盛况空前。  一日,陕西“三青团”一帮政客故做风雅,约请吴讲《红楼》,吴素鄙此等人物,遂婉辞拒谢。谁知,这帮人搬出吴父建常先生极力通融。吴宓无奈,便胡谄一通,待其走后,吴父诘之:“何故未讲?”  吴答:“彼等似庙中之神,泥塑木雕,对之若谈红楼,犹对牛马奉琴耳。”四 邱吉尔夫人的故事  吴宓平日表情严肃,不苟言笑,但心怀坦荡,为人宽厚。1955年,他从安吴回西安,在三原搭乘火车,一列车员倒开水时,不慎将吴手烫伤,慌忙中未及赔礼,吴却站起,毫不介意地说:“无妨无妨,请勿耽误公干。”  服务员离去,同行数人,均感诧异。询之于吴,吴曰:“昔英相邱吉尔去议会发表演讲,下车之时,夫人手被车门夹伤,血流不止。邱氏瞥见,神情慌急,但夫人却一脸镇静连说“无事”,待邱演讲完毕,夫人方以实情告之。”  吴宓意在喻告人们,凡事不可以小误大,以私误公五 争来“反革命”桂冠  吴宓品德高洁,言不阿贵,行不偎荣。  文革时,他是“货真价实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受到残酷批斗和监禁劳改,但他依然不思“悔改”,蹲身牛棚,犹大写其“姚文元在江青的卵翼下”,“我罪实质,是认为中国文化极有价值,应当保存并发扬光大。”一类文字。  于是,批斗升级,劳改加重,帽子再加一顶“现行反革命”。在批斗中,老人被架上高台示众,头晕眼花,直打哆嗦,但还被西南师大中文系的红卫兵推倒在地,致左腿骨折。后来又双目失明。  其时,识时务者说:“吴宓的反革命帽子是自己争下的。”吴宓晚年六 小人施诈 哲人受骗  吴宓心善,乐于助人,因此也常受人之骗。他戴的进口手表,被两个无赖以仅值六元的小闹钟哄骗而去。又有张姓之人对吴言说,吴一学生因病就医,急需二百元住院费,吴不疑,即刻凑钱交付。嗣后,此张又来,言称那学生开刀治疗,又急需费用若干,吴此时手头已空,正筹思之际,此骗子以为吴有疑虑,便拿出一封“求援信”,高声朗读,恰逢保姆进来,惊见客人正念白纸一张。(盖此时吴患眼疾,视物不清)。于是保姆唤人,将骗子扭送公安机关。吴对此不胜感慨,又对保姆的精明称赞不已。七 最后时刻  1977年,吴戴“反革命”帽子住在老家安吴,犹似老农,棉衣鹑结,衣食难继。一日,偶与妹闲谈,知乡间中学未开英语,问其缘由,答曰:无外语教师。吴遂急切言曰:“那他们何不找我?我在美国呆过多年,我可以给他们讲课。” 盖吴此时双目失明,全身瘫痪,行将就木之人,拳拳之心实可感人。八 临终时刻  吴宓墓地“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这是吴宓1978年临终前的呓语。在一个做学问的人的眼里,教授是一个了不得的头衔。在知识不曾贬值的日子里,教授货真价实代表应得的荣誉和地位。教授的意义,是我们今天许多俗人无法理解的。 可见,“文革”中的不幸遭遇给老人的创伤是多么至深!“教授”两字,在吴宓心中是多么的崇高!吴宓有着真学识、真性情,却自比为古希腊悲剧的英雄,而他的命运,恰恰中了他的谶语!相关词条
Copyright&&()熊希龄的祖父母、父亲墓葬墓碑及夫人毛彦文手迹惊现芷江
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
的祖父母、父亲墓葬墓碑及夫人毛彦文手迹惊现芷江
(&03:08:07)
“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的祖父母、父亲墓葬墓碑及夫人毛彦文手迹惊现芷江
&&&&&&&&&&&&&&&&&&&&&&&&&&&&&&&&
近日记者经实地调查采访发现“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曾任民国内阁总理、北京香山慈幼院创始人熊希龄的祖父母、父亲墓葬墓碑及夫人毛彦文手迹惊现怀化芷江
芷江明山熊家坡惊现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祖父一品振威将军熊廷燮的墓葬。
在芷江明山脚下,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妇女告诉记者,有一个姓熊的葬在山十万坪村的熊家坡。这座坟很怪,是个什么将军。坟被开棺挖了两三次了,讲是里面有金珠宝贝。坟前有一眼塘,从来没有干过。有一个人还把鱼苗放在里面,平时牛在里面洗澡。这个妇女说她也是放牛到那里。
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到了熊家坡山顶上,前面果见一口塘,后面果然是一座老坟。在坟与塘之间是一块墓碑,倒是完好,只是罩着碑的歇山顶式的石屋顶无影无踪了。
仔细看碑,果然是一个一品将军墓。
只见墓碑中间写着“皇清诰封振威将军显考熊公讳廷燮府君大人之墓”。
这就是熊希龄的祖父,从一品振威将军,其级别相当于今天的省军区司令员。
右边是“生于嘉庆壬申十七年十月十四日寅时,殁于光绪丁丑三年五月二十七日亥时”。
这讲的是熊希龄之祖父生于1812年,逝于1877年。享寿65岁。熊希龄生于1870年,1877年,刚好七岁。
左边是:“孝男兆祥、兆飞、兆瑞率孙汜、岳、九、鹿、佑、焘龄曾孙焕藻、焕芹”。
时间是“光绪丁丑三年季秋月初一日”。
这里“熊汜龄”应是熊希龄的早期名字。
墓碑两侧的两根石柱上是一副对联:屏列名山佳城同马鬣,蒂环秀水吉地兆牛眠。
到周围查找,发现“熊姓界止”小石碑标志六个。
记者提了一个问题,熊希龄的父亲的坟在哪里?向导说不知道,在芷江城里下菜园村三组熊家还有后人,到那里一问,肯定有答案。
记者一行回到与大马路交叉的路口,问一个老农,这个风水宝地的名字叫什么?他说听说是仙鹅孵蛋。又问那塘里的水为什么不干?他说熊希龄家倒了几担朱砂水,当然水没干。
记者回到芷江县城,坐摩的直奔风雨桥下面的大桥那头的下菜园村三组熊氏后人处。问一问罗旧到底葬得是熊希龄的什么人。
熊希龄的二弟熊焘龄的后裔聚居芷江城关镇下菜园村二组,记者意外发现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的祖母赫红色墓碑。
到了芷江城关镇下菜园三组。找到熊氏后裔熊冬桥。
据熊冬桥说从龄字辈下来是焕字辈、兴字辈、明字辈,熊冬桥正是明字辈,熊希龄是他的曾祖父辈。下菜坪这一支是熊希龄的二弟熊焘龄的后裔。不过这中间还有一个缘故,熊希龄由于只有一个残疾儿子四十岁就死了,终生无娶无后,熊焘龄的儿子熊焕熙过继给熊希龄为儿,熊焕熙后来死在溆浦大江口葬于曾林坪。焕熙生兴杞、兴农,兴农曾任芷江一中校长,现退休住凯旋花园。兴杞务农,住芷江城关镇大桥头下菜园。杞农生四子熊春桥、冬桥、明清,明华四子。现熊春桥生有一男一女,熊冬桥生一男,熊明清生二男,熊明华生二女一男。熊春桥之子熊清远今年考起大学。熊冬桥还介绍说他保存曾祖母熊希龄的遗孀毛彦文女士从台湾写来的两封信。
得知记者刚从明山熊家坡下来,一家子男男女女聚了拢来。冬桥先生听记者说起碑,马上说这里也有一块碑,记者要求一观。冬桥先生把记者带到猪栏前,果见一丛干柴几根木头下面压着一块赫红色的碑,冬桥先生耐烦地把上面的杂物拿走,一块从中间析为两块的碑现了出来,经仔细辩认,只见中间是这么几个大字:
“诰封一品夫人慈妣熊母陈老夫人之墓”
“生于嘉庆庚辰年五月初五日卯时大限
殁于光绪戊寅年十月初三日申时寿终”
左边是:孝男兆祥、兆飞、兆瑞率孙熹龄、九龄、岳龄、昆龄、焘龄、鹿龄曾孙焕藻、焕?(?为缺一字,根据熊廷燮的墓碑,此所缺字应为芹字)
光绪五年已卯岁季春。
此碑正是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的祖母之碑,熊希龄的祖父是从一品振威将军,自然祖母陈老夫人是一品夫人,生于1820年,殁于1878年,享年58岁。1878年熊希龄刚好八岁。此时熊希龄还是叫熊熹龄,而嫡亲弟弟焘龄、燕龄,其焘、燕二字下面都带四点水。熊希龄原来名叫熊熹龄,倒是一个新发现。立碑时间1879年,此时熊希龄已有九岁了。
从熊廷燮与陈老夫人夫妇墓碑的碑文上可见熊氏当时在芷江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可谓一品府第。后来沈从文说的芷江的熊公馆,在当时应是将军府。熊兆祥有三子,兆祥、兆飞、兆瑞。熊燕龄估计当时还没出生。熹龄与焘龄是嫡亲兄弟,九龄、岳龄、昆龄、鹿龄为叔伯兄弟。根据熊希龄祖父熊廷燮的墓碑所载六孙名:“汜龄、岳龄、九龄、鹿龄、佑龄、焘龄”与熊希龄的祖母的墓碑所载六孙名“熹龄、九龄、岳龄、昆龄、焘龄、鹿龄”对照,汜龄对应的是熹龄,也就是后来的熊希龄。佑龄对应的是昆龄。前后相隔两三年,为什么名字会出现如此变化?还得进一步研究。另外还有一个燕龄,一个晋龄,此时应还不降生。
意外之中发现了民国内阁总理祖母的墓碑,这样熊希龄的祖父母夫妇的墓碑就全了。据熊冬桥先生介绍,熊希龄的祖母并没有与祖父葬在明山熊家坡,而是葬在飞机坪一带,后来修飞机场坟就不知所踪,还剩这块赫红色的碑在一户人家给人架水桶,有人告诉熊家,于是熊家就把这块碑抬了回来。
现在熊氏家族熊廷燮的嫡系后裔在芷江还有十六、七个人在下菜园聚族而居。兴杞一人,熊冬桥四兄弟夫妇八人,下一代八人,刚好十七个人。熊兴农校长那里还有一些人,具体情况不详。
记者向冬桥先生打听罗旧所葬何人,冬桥先生介绍在芷江与怀化的中点罗旧镇花山寨所葬的是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之父熊兆祥。花山寨那个地方全是石头山,山上不长草的。
芷江县罗旧镇钟架寨芭茅湾惊现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之父熊兆祥的墓葬
熊兆祥的墓碑从罗旧几经辗转最后来到芷江文庙
记者决定到罗旧镇寻访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之父熊兆祥的墓地。
在一个叫张小牛的老农带领下上了芭茅湾的岩山,张小牛边走边讲说:“当年棺木是用白布两边兜起从蒋记湾上来的。三十年前墓碑被搬到姚坪村的井坎去了。这件事有个叫麻雀子的老人家知道,你只管去问他。据说当时坟只埋了半个月七天,是熊万希的儿子搞的,是旁边的孙子,把坟掘了,得到一根金拐杖。”
过了一岩脊,又往上爬,在人多高的小竹林子里和松林里穿行,简直成了在青纱帐里穿行的八路的干活。
张小牛一声“到了!”直起腰,这就是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之父的归葬之地,只见确实被人掘了墓。还剩一个长坑。掩蔽在纵横交错斜出的小竹子林之中,再高的就是马尾松。记者赶紧照了几张照片。
张小牛说:“这个地方四向把水口,笔架山。周围全是岩山,只有这个地方有黄土。”
至于碑在何处,几经周折,最后确定碑现放在芷江县文庙。
记者在文庙一侧的走廊。果然见到一块赫红色的石碑。上面中间的字被人凿掉了一些,但还是看得清楚。
只见碑中间一行大字是:“皇清诰授武显将军熊公兆祥老大人墓”
武显将军清武散官名,在清朝是正二品。可见民国内阁总理之父的品级不低,是朝廷的高级官员。
右边是“生于道光壬寅年三月初十日戌时,殁于光绪辛丑年十月十一日辰时”,生于1842年,殁于1901年。终年59岁。此年熊希龄31岁。熊兆祥28岁时生熊希龄。
左边是孝男燕龄、希龄、焘龄&&孙焕仁、焕?(?为字迹模糊不清)
光绪癸卯年十月吉日立
此碑为1903年立。立碑之时熊希龄33岁。
至此,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祖父、祖母、父亲三块墓碑惊现芷江,其中祖父墓葬惊现芷江十万坪村明山熊家坡,祖母葬于飞机坪,修机场湮灭无闻。父亲墓葬惊现芷江县罗旧镇钟架寨芭茅湾。三碑惊现芷江为民国内阁总理熊希龄故里又一实物佐证。
在北京香山脚下的熊氏墓园熊兆祥还有与妻子吴太夫人的合葬墓
熊希龄的祖父母,父亲都葬在故里芷江,那么母亲归葬何地呢?
据北京香山慈幼院校友会编辑的《北京熊希龄先生归葬纪念册》熊希龄先生在1919年以320块银元从一马姓人手中在风景秀丽的香山脚下购得六亩地,此地西临香山慈幼院旧址,园中植松柏两百余株,杨树、榆树一百余株。园中葬有熊希龄先生的母亲吴太夫人,前妻朱其慧夫人,有爱子熊泉。1931年11月为自己在园中生了生圹。
日熊希龄在香港突发脑溢血病逝,享年68岁。暂葬香港。
1989年香山慈幼院校友会受熊夫人毛彦文院长之委托负责主持墓园的修复及熊希龄先生骨灰迁葬事宜。
1990年12月至1991年5月墓园第一期修复工程完工。1992年熊希龄迁葬北京香山熊氏墓园。
熊希龄先生的碑文为蔡元培先生敬书,上刻“先考熊公秉三之墓”八个大字(从香港拓印原碑文制成),根据毛彦文夫人的意见,将熊母吴太夫人墓改为熊父(熊兆祥)熊母(吴太夫人)合葬墓。位于熊希龄先生墓正上方。朱其慧夫人墓位于熊希龄先生墓之南侧,子熊泉墓位于朱其慧夫人墓之东,毛彦文院长生圹位于熊希龄先生墓之北侧。
熊希龄在北京办香山慈幼院时,建议以工代赈,拔六万元经费,雇用灾民修通西山的马路,比万寿山起经香山、八大处至阜成门,此路一通,交能便利,此路取名仁慈路。解放战争中,毛泽东主席驻香山指挥全国战争,使用的就是这条著名的石子公路。
&&&&&&&&&&&&&&&&&&&&&&&&&&&&&&&&&&&&&&&&&&&&&&&&&&&&&&&&&&
汤蕉媛的邮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则天葬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