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到底如何看未来一步步来了讨价的 最终谁赢了

[转载]刀口评论:中国的反导系统独步天下
中国的反导系统虽不能说比美国的更先进,但是至少要比美国以下的所有国家都技高一筹
隐身人 发表于
为什么是飞豹呢?豹子是用来干大船的吧~
相山览胜 发表于
海军航空兵8架飞豹战机将外逼、驱离外国侦查飞机
来源:解放军报
为什么是飞豹呢?豹子是用来干大船的吧
中俄东海大演习为什么用飞豹可能是一开始大家就很迷惑的一件事,老刀分析一二,看看有没有道理哈!
首先,飞豹是常驻上海的中国海军航空兵编制,这个事,上海人最清楚。上海那么人口稠密的地区,飞豹都常常飞来飞去。这批飞豹一共是一个编制师,某某师。
所以,第一个道理是离得近,又是海军航空兵,正好用上。
第二个道理也很有意思,就是自从2005年中俄大演习至今,所有的中俄演习,不管是陆上还是海上,只要是中国出动战斗机的,都是飞豹,这个资深军迷应该是最清楚了。
所以,第二个道理是“混的脸熟了”。
第三个道理就更有意思了,凡是中俄大演习,中国的苏式战斗机和歼十一B系列都不去,这也是让人一头雾水的事情。
红灯记里,铁梅唱到: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表叔来了,侄子侄女不见面,呵呵,为啥?
最大的可能是,侄子和侄女吃转基因粮食多了,基因有变化,又不想让表叔知道。
第四个原因:
飞豹的特长是超低空超音速突防,(我们的中国好视频收藏帖子里有飞豹超低空突防的视频,精彩之极),世界上吹牛逼超低空突防的飞机很多,但是能超低空超音速突防的,算来算去其实只有中国的飞豹一家。飞豹的纺锤形机身和较大的翼载荷特别适合超低空突防,说白了,飞豹更像一枚巡航导弹,相比较,苏27系列和美国的F16F15超低空超音速突防是不行的。美国航母舰载机超级大黄蜂FA18E经常玩的就是超低空突防,所以,我们就看出来了,中俄这次海上大演习的想定的目标,其实是对付美国的航母。
第五个原因:
既然第四个原因成立,那么,真正担任驱赶美日战斗机和侦察机任务的其实是机动性更好的苏30苏27和歼十一B以及歼十,他们的特长是机动性和制空。
说让飞豹担任保护舰队和驱赶美日飞机的任务,其实是个美丽的幌子,你信?道理已经给你说的很清楚了,这个理由根本是瞎扯淡。
演习背后的故事很多很多,整个东海,海陆空天是一起动的,还有许多秘密。
=========================================
军事:俄否认中俄共建反导传言 中国实力更强但难兼容
多家俄罗斯媒体21日报道称,俄罗斯外交部官员在上海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俄外交部没有掌握亚太国家,特别是俄中两国,构建联合反导系统的消息。尽管如此,这一表态仍然引起外界对中俄联合打造反导系统的可能性产生无限遐想。有专家认为,从技术角度来看,中俄共建反导系统存在技术基础,但在实际操作层面难度非常大。
  俄否认中俄共建反导传言
  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21日报道称,当天在上海有记者向俄罗斯外交部亚太合作司司长哈基莫夫提问“您是否了解有关中国和俄罗斯准备联合建造反导系统的信息”,对这一问题,哈基莫夫表示,俄外交部没有掌握亚太国家,特别是俄中两国构建联合反导系统的消息。俄罗斯与中国并不打算在亚洲建立联合反导系统,以对抗美国在这一地区部署反导系统的计划。他说:“我首次听到这个消息。莫斯科和北京反对美国在亚洲地区建立反导系统,这点很清楚。而且大部分亚洲国家也反对建立反导系统,这点也是客观事实。”
  而这次已不是第一次有关中俄等国联合研制反导系统的传言了。早在几年前,就有西方媒体称,中、俄、伊朗要联合研制部署反导系统。据俄新网日报道,俄罗斯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帕特鲁舍夫在俄中第八轮战略安全磋商结束后表示,俄罗斯与中国将共同应对美国的亚洲反导系统,这是俄官方首次表明这一立场。
中俄有构建反导系统的实力
  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军事专家介绍,从技术角度上看,中俄具备联合研发、部署反导系统的技术实力和物质基础。俄罗斯具有较为完善的导弹预警系统,包括天基的导弹预警卫星和地面大型导弹预警雷达。该系统一方面为其战略火箭兵部队提供预警,另一方面也向用于保卫莫斯科的A135反导系统进行预警。A135反导系统采用以核反核的方式进行反导拦截,由于误差较大,其拦截弹采用核战斗部,依靠核爆的强大电磁脉冲和冲击波击毁来袭导弹,基本上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处于被淘汰的地位。目前,俄罗斯还在研制具备防天反导能力的S-500防空系统,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描述,其大致相当于美国的“萨德”系统,用于中近程弹道导弹的末端区域拦截。但俄罗斯至今未公布其详细性能。
  中国也曾两次宣布进行过弹道导弹中段拦截试验。这意味着中国具备研制类似美国地基反导系统的常规反导系统。从技术角度上看,该系统应该比俄罗斯现役的A135更为先进。另外,中国具有研制导弹预警卫星和大型导弹预警雷达的技术实力和物质基础,美俄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部署这些预警系统。
  从上述分析来看,中俄两国具备共同研制部署反导系统的技术基础。
  两国反导系统能兼容吗?
当然,中俄具有的这种技术基础并不能成为中俄联合构建反导系统的主因。中俄在很多装备技术领域都具有一定基础,但实际上,两国几乎还没有在某一装备领域进行过对等的联合研发并装备两军。有专家称,中俄在军事上的独立性都非常强,有各自的技术风格,这之前对联合研发的需求不大。另外,中俄对反导系统需求不同。例如,中国面临的弹道导弹现实威胁要超过俄罗斯,而且既可能包括常规弹道导弹也包括核导弹,可能的国家也不止一个,而俄罗斯则重点针对美国的弹道核导弹。如果仅仅从对抗美国反导系统的角度考虑,也没必要对应发展过于烧钱的反导系统,而只需在导弹突防能力上做文章。
  而从技术角度上看,现有中俄的反导系统很难实现深度交联。真正一体化的反导系统可以实现这样的功能:俄罗斯的预警卫星发现敌方导弹发射,可以将数据传输到俄罗斯或者中国的指挥所,由指挥所将有关数据传输到导弹预警雷达进行精确跟踪,然后自动启动落点附近的拦截系统实施拦截,无论这些导弹预警雷达和拦截系统处于哪个国家。这种交联需要在雷达格式、拦截系统、通信协议等方面实现高度一致,而这在目前看来仅从技术角度就不容易实现。将一方得到的情报简单通报给对另一方很容易,但这种通报对反导作战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前两天老刀刚刚说过这件事,算没白说,小编们算长教训了。
明摆着,中国的反导系统虽不能说比美国的更先进,但是至少要比美国以下的所有国家都技高一筹,真正算起来,技高三筹都不止。
能在800公里高度击毁一台电视机大小目标的,就比在200公里高度击毁一辆中巴汽车大小的目标的技术高超!
这就像打靶,500米击中一个鸡蛋的,就比100米打中一个南瓜的强。
真正懂行的应该知道,反导的关键不完全在预警卫星,因为有预警卫星不过是早知道目标的弹道,应该有更足够的计算时间,应该打的更准。
反导的关键其实主要是起到瞄准和制导的大型相控阵雷达,有没有预警卫星单说,瞄准和制导的雷达才是关键。
我们打个比方,预警卫星就是个望远镜,大型相控阵雷达就是狙击步枪,打的准不准,关键在枪。预警卫星是不能瞄准和制导反导导弹的,它就是个望远镜的作用。大型相控阵雷达才是具体定位、搜索、瞄准、制导的“枪”。
中国有红外预警卫星,这个很早已经有报道,没有红外预警卫星,中国又怎么能在袋鼠着火时提供全天候的卫星图呢?
中国的大型相控阵雷达制导的精度高,还体现在今年1月9日的“助推-滑翔载具”太空水漂上。太空水漂的技术主要是精确的再入段的“下压角”要非常精确,美国的HTV2就失败在这个上面,中国的太空水漂在制导精度上超过美国是无疑的,科学没有偶然。
另外,中俄联合反导从实际需求和政治需求包括地缘战略需求上还有差距,单从技术上,还有个中国转让技术的问题,同时也有个责任问题。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
最终谁赢了?
我们今天来解析中俄天然气谈判的背后艰难曲折、鲜为人知的背后动向。
事实上早在1994年,中俄就签订了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1999年,俄气集团和中石油达成意向性天然气出口协议。
2004年10月,普京访华,中石油与俄气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由此正式拉开了中俄天然气十年谈判的序幕。
近十年来,几乎每次中俄领导人高层会晤,都会谈及中俄天然气谈判。但价格问题成为中俄双方博弈的关键,一度导致谈判接近破裂。
2012年4月,时任中国副总理的李克强访俄,代表中方提出了“上下游一体化”的合作新思路,其基本要旨是俄方参股中国天然气管道建设,中方参与俄上游天然气开发,以做到优势互补、双方共赢和风险共担。
由此,谈判出现转机。
2013年3月,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的第一次出访,首站就是俄罗斯,见证中石油与俄气签署了初步共识协议。.
半年后的9月,习近平再次访俄出席G20峰会,中石油与俄气又在两国元首的见证下,签署了双方经过多轮谈判,就定价原则、价格公式、价格与石油市场的捆绑关系等技术性、框架性问题达成的框架协议。
所有的技术性问题都已经解决,但谈判中最关键的一步——价格问题仍然悬而未决。
2014年2月,应普京之邀,习近平又一次来到俄罗斯,出席索契冬奥会开幕式。期间,两国元首专门会谈了天然气价格问题。
随后的俄罗斯卷进乌克兰争端中,国际局势的变化令俄罗斯陷入一定程度的被动,这也让中国方面的要求获得的更有力的支撑。
但一直到完全达成共识的5月21日凌晨4点,双方仍在不停的就最后的供气协议价格在谈判,当然最终还是达成了协议。
双方开价的理由都分别是怎样的呢?
首先,作为卖方,俄罗斯是打算如何制定自己的心理价格的呢?这就首先涉及到俄罗斯自己的参考底线——对欧洲出口价了。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23ee180_size60_w600_h628.jpg" NAME="image_operate_56375"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按俄罗斯的想法,俄天然气抵达德国边境的到岸价是400美元(为简化价格讨论模型,本文所提价格均为现今时价,下同),那么请中国朋友也按这个价钱买单。但买家中国不干。
笔者在上一篇强调过,天然气运费大于气价(出井价)是常事。
并且,中土天然气管道就是一个实例——输送2000公里,千立方气价格从200美元(其中包含了土方的资源主权权益)变成350美元,上涨了150美元。记住这个参考值,这对于建立起对天然气市场的概念很重要。
中国方面发现了什么蹊跷呢?就拿俄罗斯出口到德国的价格400美元的构成来分析,其中出井价只是100美元(笔者在前一篇提过,并且俄罗斯成熟大气田的开采成本很低),运费则占到了300美元。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eaa2e5bd5_size42_w600_h454.jpg" NAME="image_operate_85916"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为什么运费那么贵?俄罗斯出口欧洲的主力气田分别分布在西西伯利亚的秋明州和亚马尔半岛,输送到德国国境的管道距离高达4000公里,300美元运费很正常。
而俄罗斯预计用来出口中国的油气田在哪里呢?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bcab9ac189d_size37_w600_h484.jpg" NAME="image_operate_10638"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按计划,主供气源地为东西伯利亚的伊尔库茨克州科维克金气田和萨哈共和国恰扬金Chayanda气田,尽管因为要绕过贝加尔湖和外兴安岭增加了距离,但输送到中国国境(黑龙江满洲里口岸)的距离也只有2000公里左右,按理说运费只有150美元而已。
很自然,中国方面参考此标准,大笔一挥,砍价到250美元,这运费该是多少就是多少。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dab276e_size29_w600_h408.jpg" NAME="image_operate_9900"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俄罗斯方面也不干。我把天然气输送到你我的国境线是我自己的事情,自己花了多少成本去运,这和你无关。国际标准从来是按到岸和到岸价格计算的。我卖德国400,卖你我就同样想收400。否则那边我还要怎么卖?
于是乎,双方就此陷入了漫长的扯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该怎么办呢?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d91e5ead6b_size32_w600_h459.jpg" NAME="image_operate_09199"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正因在天然气的价格构成中,运费很可能占到决定性因素,所以天然气的供应模式就呈现出比石油更加鲜明的“地缘特征”。天然气也就形成了由地缘和距离决定的一个个区域性市场,而不像石油那样有一个全球性的指导价格。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f1f958e05aaf1e8f7ca_size20_w600_h376.jpg" NAME="image_operate_8815"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中国确实向卡塔尔、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签署了规模同样不小的液化天然气海运协议,但是价格真的很贵——到岸价高达700美元每千方以上。
这是因为,海运的液化天然气LNG,由于运输距离遥远,加之要将气体冷藏液化运输,到岸后又还原为气体,运输成本很高。因此只能成为不得已情况下的一种补充(海运LNG为什么能成为补充,为什么这么贵还能卖得出去我们以后再说)。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de11a2e7_size27_w600_h406.jpg" NAME="image_operate_08138"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这样,就进一步赋予了拥有地缘优势的天然气供应者话语权——你不选我家的气可以,你选别家的,更贵,不划算。
环顾俄罗斯与中国接壤的东北亚地区,像日韩也都仰赖于遥远的海运LNG,俄罗斯是这一区域唯一的本地性大宗供应者。它有足够的坚守理由。
中国与土库曼斯坦签订并付诸实施的供气协议,给了双方一个重新议价的基础。
随着2009年“土气”的开通,中国方面提出,请俄罗斯按土库曼斯坦的到岸价(现今为352美元左右)重新定价。我现在手上已经“一鸟在手”,我也有我自己的坚守理由。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dffc9b2c_size41_w600_h394.jpg" NAME="image_operate_33292"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俄罗斯虽然看上去总是蛮力制胜,实际上在谈判桌上大家都是精明的。
俄罗斯转眼一看,“土气”是“到岸”了,可距离你中国的人口密集区和用气区域还有好大一段距离呢,就拿运到北京计算,从霍尔果斯口岸运过去,至少还要走上3000公里,而我的“俄气”从满洲里口岸只需要1500公里。我还是拥有1500公里的距离优势,一折算可以有75美元运价优势。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ee53fed93f327e697fa_size39_w600_h414.jpg" NAME="image_operate_31289"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这75美元的入境后运距运价差,就是俄罗斯坚守报价的空间和底气。在俄罗斯看来,而我400美元的叫价只不过比“土气”高了50美元,这下我的报价更有理由了,我不开425美元已经是很有良心,很“友情价”了。
诸位读者看到这里,应该会进一步认识到,在天然气价格中,距离是多么重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edd2f7fdf9a_size31_w600_h351.jpg"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经过一番又一番的比较、苦战,中俄最后天然气的报价进入了这最后75美元或者说50美元运输差价的砍价中。双方搬出各种测算的模型、支持己方报价的理由,在本文这里就无法一一详尽地展开了。
实际上,整个谈判过程都非常艰苦卓绝,双方到最后是一美元一美元的角力拉锯。
大家都是精确的衡量了对方需求和市场环境特点,充分发挥了自身优长,并同时考虑到了自己的情况,都是强悍的谈判对手!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eec4382359d_size39_w600_h406.jpg"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最终的结果,认真阅读了上一篇文章的读者都知道,“俄气”只比“土气”贵了9美元,是361美元(其国内输送距离有的部分比“土气”短,有的比“土气”长)。
也就是说,双方议价的天平最终向中国方面倾斜了41美元,也就是88%(从75美元算起则是倾斜了66美元)。
按这个结果,按运抵北京和上海的最终总成本价格计算,也就是华北和华中地区这两个最急需清洁燃气,来改善大气环境、消除雾霭的地区,“俄气”比“土气”尽管进价贵9美元,但最终能够节约出66美元。
这是不是中国的一个胜利,或者说重要收获呢?笔者想当然是的。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b7a8cd93db1ae6d87_size17_w600_h333.jpg" NAME="image_operate_67085"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至于俄罗斯也没输,俄罗斯也是赢家,361美元的到岸价,2000公里的输送距离,还是比出口4000公里外的西欧中欧能多节省110美元左右的运输成本,也就是说,能比卖给欧洲多赚110美元。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b996feb_size40_w600_h357.jpg" NAME="image_operate_67481"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当然,从本质上来说,还是距离的因素,卖给欧洲和卖给亚洲是两个互相无法替代,也就缺乏直接可比性的市场。但从实际的油气收入或者成本来说,双方都赢了,这就是“距离”这一因素发挥的奇特效应。
一方实实在在的省了钱,一方也实实在在的多赚了钱,这才是真正的“双赢”。而不是什么别的虚头巴脑的东西。
正因如此,官方新闻通稿中的评价“中俄东线天然气合作,是在中俄两国领导人亲自关心和推动下,在两国政府直接指导和参与下,在双方企业长期共同努力下实现的,是中俄加强全面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又一重要成果,充分体现了互信互利原则”,这些都毫不为过。
<img 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real_src ="/ifengimcp/pic/ed2ac5c9ebf77a4055_size22_w600_h336.jpg" NAME="image_operate_95304"
ALT="[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TITLE="[转载]唐驳虎:中俄到底如何一步步讨价的&最终谁赢了?" />
至于很多专家学者、战略分析家们所强调的“互为依托”,那当然也很重要。但一个能长久维系的双边友好关系,还是得建立在互利共赢之上。
“邻居是无法选择的!”这句有名的西谚套用在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上,似乎再贴切不过了。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正确理解目前行情所处的阶段
正确理解目前行情所处的阶段
可能一来了反弹,各路“诸侯”们都开始憧憬大牛市。如果盲目的激进投入,可能最后又是“猪猴”般的灰溜溜离场。结合目前整个经济的宏观和调控策略,行业发展状态等我们融会贯通梳理梳理。
经济放缓已是不争的事实。GDP增速现在提的调调都是保7,但实际GDP应该还会有水分。
我们观察GDP的意义在于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失业率。
克强曾经谈过,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人数也由100万上升至130万甚至150万。但,反过来想,如果GDP下滑呢?有多少人失业?
官方从来没有详细公布过过中国就业人口和失业的情况的统计口径,这对于我们去理解和观察GDP的实际增长效果是缺乏论证的。
人社部最近发布的信息称中国一季度失业率4.08%,失业人员略增加,对于这个数据,我想相信的人不会多,也没有任何指导意义。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GDP的增长速度还是处在下降的状态,东部地区有些企业甚至出现了用工需求下降的情况,但目前就业仍然保持一个稳定增长的状态,这个有悖常识不是,中国总是能创造各种数据奇迹。
这些不提也罢,我们从几个能理解和观察的层面来确认目前大概的形势:
1)GDP增速下滑,产能过剩和去库存压力长期存在。
就算到了14年,四万亿的恶果不会那么快消散,相反,现在正在以各种方式侵蚀着长期以来靠投资拉动积攒的各种“财富”。历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快速的扭转颓势的方式是让企业破产,兼并,淘汰。让一切受制于历史问题的企业消亡在经济自我革新的尘埃之中。
毋庸置疑或者否认,我们确实错过了08年危机最好的换血的机会。四万亿不仅仅是拖延了这些病态,落后产业的转型,更让目前各种决策更加被动,当时的危并没有转化成机。
大量的,疯狂的基建投资,不仅仅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基建计划,更是让钢铁,水泥等等这些原本要调结构的企业更是拖入了产能无序扩张的深渊。
大量的,集中性的投资,我们通过目前的反腐也可以看到,各种贪官的落马,绝非偶然。这并不是官员没有党性,而是利益纠葛太多太深,需要分利的人太多,纵使在位者能低档一个两个人的利益诱惑,也低档不住一批又一批的长期“棉衣炮弹”,阵亡在所难免,批量阵亡也是因为上马的项目着实太多,太多,太多。
而就算房地产作为拉动GDP的有效手段,也在这几年的各种超前的政策刺激下,陷入去库存的尴尬境地。一些利益集团的喉舌嚷着中国房地产没有泡沫,长期城镇化还能消化。我就乐了,就算房地产是永久性的刚需,我们是不是已经用十年跑完了别人五十年的路?现在房地产政策看似松动,但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往下走的预期。
于此,就算是GDP连续10年高速增长至今天,大量民众的可支配性收入依旧无法达到“小康”的程度,这样的增长是否健康我想已经无需再用什么数据论证。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股市,08年熊途末路到今天,就是经济最真实的佐证!他已经用走势真实的记录了目前中国整体经济悲观的状态。
再说一次银行,不要扯那么多高深的各种数据,如果只是从利差这个角度去看银行,他们这几年的成长,是否也是靠投资拉动的这个背景蓬勃发展起来的?因为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投资,有大量的放贷项目来盘活放在银行里面的存款。那么现在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银行不敢放贷了,投资项目现在基本缩减,房地产投资更是谨慎,企业投资也都失去活力,之前放出去的能不能收回来?而且是健康的收回来,这是一个问题。不用惊讶阿里等各种宝居然要被“扼杀”,这让目前的银行利益集团已经坐如针毡,内忧外患。机构资金连番退出银行股,也都佐证了大资金对于这类资产的担忧。
所以,不要寄望那些和基建,投资拉动的传统行业立马就能起身,他们还要再经历一次生与死的磨砺才能新生。因为这不是我们常规理解的周期行业的起伏,而是产业结构上大规模的调整,用周期性来理解目前的低迷,是会迷惘的。
2)消费股是否能独善其身?
衣食住行游购娱+医疗消费,企业消费
我们之前看消费股,可能典型的就是看房地产和汽车,这个在消费支出里面占比是大头的存在。
但是从目整体购买力的一个动向的时候,我们可以简单去理解:
房产依旧会有消费群体,依旧还有人购买,但是相对于之前蓬勃的购买力,现在的房企面临的是房价下跌,新房滞销的问题,已经没有任何溢价的预期,当然,反射到上市房企上,可能存在反弹,但绝对不会有反转。
同样我们去反观汽车消费也是一样,当保有量已经上升到目前这个阶段,市场上给予预期的,也是新能源这种可能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一个增长路径去给估值,而传统发动机汽车的消费,已经到了一个高位的瓶颈,企业的溢价估值也趋于保守。
衣食这一块由于进入门槛和竞争激烈的原因,上市企业的格局已定,只有小众的产品可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达到一定高度或者说市值规模的企业,受限于整个产业的份额而很难再有超预期的可能,纯粹的生产型企业已经很难享受高溢价,而市场挖掘的可能是销售模式,份额抢占能力有预期的标的,因为这对应的是提高利润率和消费规模的几个指标,于此,选择一些潜力品种,低市值品种,借助互联网有创新的企业还有可能享受到成长溢价,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所谓的阿里概念,腾讯概念受到追捧的原因,但也需要去伪存真去看真实的对企业的影响。一些有资源优势的品种,在经历了行业或者说困境之后出现新的反转机会也是要去把握的。
娱乐消费,其实这一块可能我们去理解的时候,把游戏股,旅游股放在一起,而里面诸如一些比较有新意的,结合互联网模式的销售方式来创新的个股能享受市场溢价。而传统的旅游消费,诸如酒店,餐饮则因为整体经济的低迷,高端消费的萎缩而受到影响。
而新兴的电子产品,我们可以理解为娱乐消费的一个分支,因为它提升的是我们的人生体验。这一块我们依旧会去挖掘那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新品种。诸如之前的苹果系,三星系,从功能机到智能机这个换代过程中的产业机会。
医药消费:这一块其实目前也在发生分歧,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现在谈的是一个全民医保,全民医保的主要买单者是国家,那么在国家财政吃紧的当下,社保出现亏空的这个背景下,那么对于很多医保类项目的限价预期就产生了。而医药反腐则给市场一种更直观的压制,因为这预示着很多企业无法通过特殊的销售手段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和产品售价。
那么倒逼资金去寻找可能不受医保费用调控影响的标的,研发类医药医疗,医疗服务,医疗诊断,诊断类器械,美容医疗等等方向。
但不管怎么选,万变不离其宗的依旧是药企本身的议价能力,这又可能回归到企业规模,品种组合,研发优势等等综合考究上来选取企业,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产业依旧是未来值得我们去守候的品种。
企业消费:企业消费其实就是我们理解的企业服务于企业或者政府的需求,这其实是国际分工下的必然产物。类似我们挖掘的CRO甚至CMO企业,他们受益于优势行业(医药医疗)国际分工下的效率提升需求,而且这种需求还会长期持续高景气。
军工消费,我想为什么军工企业一直享受高溢价,可能来源于国家层面的信用保证和需求预期的固定性。但换言之,服务于政府或者相关行业的企业,如果行业处于一个长期的景气周期的,那么也是值得我们去观察的,诸如列举的卫星导航定位,高精度测绘这类标的等等。
3)关于转型和战略新兴产业
各位要深刻理解,转型一定不是短期就能完成的。这犹如病入膏肓,想短期立马变得生龙活虎是不现实的,而且,我们现在的转型,需要权衡的利益太多。没有大刀阔斧的砍下去的魄力,需要依靠市场自我修复和调整的能力来实现结构调整注定是漫长的。
更不用说各种利益集团对于固有利益的保护。
举个例子,我们之前谈的自贸区,现在基本没有新的动态了,唯一可能见效的,就是周边的房价和地价,对于真正的制度上的推动,诸如自由贸易,利率市场化依旧还是各方利益在那边纠葛。
再就是国企改革,中石化虽然打响了混合所有制的第一枪,我们也曾高预期去期待能有更多突破。但就算到现在,傅成玉领导下的改制依旧还是步履维,很多东西依旧突破不了。
但尽管如此,我们依旧相信各种努力终究会会带来一些新的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对明天抱有希望,不正是支撑我们走下去的预期么?
那么新兴产略的扶持和成长同样也需要时间,这里面也会大浪淘沙,但盯住政策倾斜的相关产业机会,也能找到很多有益的标的。
综上,对于大规模的行情我们依旧持保留意见,但局部的机会依旧是我们持续认真挖掘的所在。因为中国经济虽然不乐观,但整个市场上依旧有资金需要寻找机会,而切实享受行业增长的个股,我相信会是这种背景下能走出来的标的。
更大的行情需要制度上,政策上再来一些真正的突变,这才会带来下一波更好,更壮观的行情,否则,在目前这个阶段,切勿看到反弹就盲目乐观。对所选品种依旧需要仔细甄别,而且依旧需要耐心。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fboys舞蹈一步步教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