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丶元丶明清文学与文献时期最大的文学样式

关于中国古代汉丶唐丶宋丶元丶明的代表文学有哪些?_百度知道
关于中国古代汉丶唐丶宋丶元丶明的代表文学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汉朝的赋《子虚赋》,唐朝李杜诗篇,宋朝苏轼的《前赤壁赋》,明代小说、戏曲《本草纲目》,
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
其他类似问题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国内 (12篇)
国外 (1篇)
原生态文学家、诗人钱玉録!原来可以这样写诗朋友张云波民族服饰、首饰、挂包...
我来自于原始的古滇部落,古越人的后裔,古时称“僚人”,官方称我们为“壮族”,北方人称我们为“南蛮”,当地人称我们为“沙人”,我们自称为“布越”,我们称同胞为“贝侬”!&&&
&&最近迷上古滇文化,以后会陆续转载相关专家的有关古滇国文化的相关文章,敬请各位专家谅解!
& & & 壮族服饰
壮族群众用山歌歌颂文艺新政策
师宗双语宣讲团走进壮乡宣扬文艺座谈会精神
“有了金太阳,月亮才会明;有了芭蕉林,鸟儿会唱歌;有了雨露水,小草硕壮长;有了好政策,文艺花儿开更艳…..”云南省师宗县龙庆彝族壮族乡黑尔壮族村委会壮族群众用壮族山歌歌颂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好政策。10月23日,就在这首歌的引领下,云南省师宗县“精彩师宗”双语宣讲团走进龙庆彝族壮族乡黑尔壮族村委会宣讲活动拉开了帷幕。该村村两委、各组组长、文化传承人以及当地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演员等共60余人现场聆听宣讲。山歌唱完,宣讲团普通话宣讲员杨雄、壮语宣讲员张爱民分别用汉壮双语进行宣讲,及时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贯彻落实民族地区群众当中,为当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艺传承和创作指明了方向。
“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受鼓舞,作为一名最基层的领导党员干部和业余文艺演员,深感责任重大。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带领好、指导好、把关好基层文艺创作;二是作为少数民族地区业余文艺演员的一份子之一,我一定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紧扣挖掘与整理、传承与创新,积极创作出更好更多的优秀作品,让少数民族文艺之花发扬光大”该村党总支书记兼“南江组合”
民谣乐队队长何红明对记者说。黑尔位于曲靖、文山、红河三市州交界处,隶属师宗县龙庆彝族壮族乡黑尔壮族村委会,辖属14村民小组,人口4000余人,是纯壮族的村委会。黑尔地处于北回归线以北附近的低热河谷槽区,槽中良田万亩、溪河丛横、瀑布连台、梯田垒垒。黑尔不但风景秀丽,而且民风淳朴,民族文化悠久。尤其民族歌舞最具特色,其中铜鼓舞、金钱舞、碗舞、酒歌等民族歌舞闻名于省内外。2013年3月,黑尔村荣获“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称号。龙庆彝族壮族乡党委副书记周云辉表示:“下一步,乡党委政府一定按照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创作,不但把黑尔建设成为‘乡村旅游’目的地,还要把黑尔打造成为‘民族歌舞之乡’”。
& 普通话宣讲
今年以来,师宗县结合着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的开展,积极组建成立“精彩师宗”宣讲团,将“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作为工作重点,深入到各乡(镇、街道)、各部门、各少数民族地区组织开展了“党的十八大”、“中国梦”等宣讲活动。为扩大宣讲成果,让更多的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该县在宣讲形式上做了很大的创新,不但使用双语宣讲,还邀请了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文化传承人为广大人民群众讲政策,讲党史,讲文化,不断拉近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关系。宣讲团选择《土地管理办法》、《治安处罚法》、《涉农惠农政策宣传读本》、《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民间保护法》等与各族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宣讲内容,深入田间地头,为老百姓宣讲党和国家的政策法律知识。
&壮族群众聆听宣讲
自双语宣讲在基层开展以来,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欢迎。据了解,该县已经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宣讲活动10余次,受益群众达1000余人次,确保了每户至少有1人受益,让群众及时了解政策、法规,促使群众知法、守法,实现依法治乡、治村的目的。(田昌维)
菌子山的石头(九州风物)
《 人民日报 》( 日 12 版)
没想到师宗菌子山的石头,是这样的独特,这样的美!
你看,这一块,只有拳头大小,可我怎样向你描述它的形状,它的被时光岁月被大自然风雨雕琢的纹理图案呢?在它面前,我感到了表达的贫乏,文字的无力。我只有虔诚。是的,它像一尊微型的豁了嘴的金字塔。不太规则的菱形。对称的纹路,使它的一个侧面,又有如一个异国土著人的侧影,忧郁中有一种沉默的质朴和高贵;那头饰虽然没有遍插羽毛,还是神似了得。最大的一个斜面,布满灰白的浅淡的凹痕,流云一样远去……它的顶端锋利,整个是一柄远古的石斧!
刚下过雨,石头们亮闪闪的,都在说着沐浴了雨水的快乐,在苔藓的鲜绿里它们再次握住古老的青春。我们来不及过多的想象,走在石径上,我们被满眼或整齐或凌乱的石头所震惊!
石头们一律有横切的纹路,扑卧着的像书案,像茶几,像棋盘……还像什么?说不出。也许什么都像吧。不过,它还像,还像老实的、安详的、心地善良的一个凳子,就在路边,让走累的人坐下来小憩。那些叠码成堆成垛的,则像很多人都想象的书册,巨大的,真正厚重的,经过时光老人圈阅过的经典。各种版本的,各种装帧的,无法翻动的书册上,阳光、风、雷暴闪电和雨、月亮和星星、虫、落叶、花瓣和藤萝、雾气,写了许多神秘的符号、图画或文字,它们,这些万古的经典,沉默着,有点寂寞地等人去读懂去破译。至于整座由巨石镶嵌而成的山壁,苍老中总透着威严。人们说像城堡,像关楼城池。我欣赏着。树、藤、草和野花、青苔,从撑开的石缝里长出来,长出来,油绿而亮,花朵或灿黄或粉红,都一个劲地向我们宣示生命的顽强与智慧。我坐在石凳子上,靠着一棵粗壮的栎树,欣赏人们说的城堡城池。我突然觉得更像一段古长城,一段“飞来的长城”。我笑了。低头瞥见一块石头,它张着嘴,想说什么。我擦掉风霜给它涂上的灰白的沙粉,它以清亮的肌肤告诉我它的纯美……
有朋友认为“菌子山”这个名字太土,提议另取新名。我想,许多人都会在这片妙不可言石头上打主意。我也这么想过,边走还边在心里胡诌着什么“树影读石破万卷,花摇叶香著文章”啦,什么“沧海变桑田,石书终成山”啦,又有什么“树影读石静,花摇香有声”啦,等等。我几乎被这些石头搞晕乎了。细细一想呢,觉得还是就叫“菌子山”吧。菌子山周遭十二公里,满山的菌子,就等一声让它们冒出来的口令。一旦菌子们从树脚下、草窝里、石缝间冒出来,菌香飘摇,整个菌子山是何等迷人!而“菌子山”这个名字又是那样的朴素。喊出这个名字的,也许是一个放羊姑娘,一个剽悍猎人,或者是一个少年,一个小小孩吧?其实,在有人喊出这个名字之前很久很久,菌子山早就安安静静地存在了。出菌子的季节,乡街子上到处是卖菌子的,问一声这菌子是哪里捡的,回答不都说是“菌子山”吗?菌子山这个很民间的山名,沉淀了储存了多少乡村记忆啊!菌子山涵盖了也包容了这片石头。
那还是叫菌子山吧。只是你到了菌子山,一定要来拜访这些石头。真的,你会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惊喜,你飘渺的思绪会因为石头的苍古而悠远!
《越人歌》古代使用壮侗语族语言民族的古老民歌。
《说苑·善说篇》记载:公元前528年,楚国令尹鄂尹子皙举行舟游盛会,百官缙绅,。在盛会上,越人歌手对而歌。据语言学家研究,《越人歌》的语言可能与壮语有系族上的关联。因而也可以说它是一首古老的壮歌。
《越人歌》清楚表达了越人对鄂君的爱慕,说明人民的亲密关系。这首诗在民族历史、民族语言及文学史的研究中,具有一定价值。
越语(古壮侗语):
滥兮抃(&bi&n&)草滥予(y&、yǔ),
昌枑(h&、dǐ&)泽予昌州州,
饣(sh&)甚(sh&n) 州焉乎秦胥(xū)胥,
缦(m&n)予乎昭(zhāo),
澶(ch&n)秦逾(y&)渗(sh&n),
惿(、sh&)随河湖。
汉语(古时候汉语译意):
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
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夜晚哎欢乐相会夜晚
我好害羞,我善摇船
摇船渡越,摇船悠悠啊,高兴喜欢
鄙陋如我啊,王子殿下竟高兴结识
隐藏心里在不断思恋哪。
或马来语译读:
泉井久之助
我祈祷您啊,王子
我祈祷您啊,伟大
我认识了您啊,伟大的王子
正义的王子啊,尊贵的王子
我真幸福啊
我忠心地服从您
让所有的人都繁荣昌盛吧
我长久以来一直敬爱着您。
壮族学者& 稳
今晚这是何晚
坐在船正中的是哪位大人
王府中王子驾临
王子接待又赏识我,小人感激
不知何日王子与小人再游玩,小人心喉感受。
逐字直译:
夜啊,多好(的)夜。
我搀王子,我撑船。
在水中央呵,我意好喜欢呵。
早想亲(近)你,心思谁可诉?
越人歌:我是你锦衣拂过的枝
公元前540年,洞庭,玉界琼田三万顷。青山白水之间,一曲《越人歌》呓语般。
深夜吟来竟如儿时仰望窗前的月光,皎洁得不带一丝人间烟火。
那华服而立倚舷而望的男子是楚国皙吧——鄂邑的封君,飘逸绝世,高高在上。你看他乘一叶扁舟、泛波洞庭、锦袖飘扬。
船头,是为他摇桨的越人,那岸边低垂的杨柳、舟桨荡漾的碧波、一圈圈刚刚散尽又开始激荡的涟漪,似越人纠缠的心事吧。
轻舟红藕、卷浪、你听她在软软吟唱——
今夕何夕兮,搴州中流。今夕何夕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像那在瓦砾中破土而出的小小笋尖,挣脱了碎石羁绊、一下子就那么随性而发了:我是多么荣幸、能与您一起乘船啊、而我爱慕着您、您却不知。
越人小心翼翼地唱了一支歌,唱出自己的婉转和爱恋,像船桨过处摇曳的水草,幽怨而不哀伤,没有攒眉千度、清泪成行,有的是窃喜与释放——
江粼流长、舟船游弋、在这无垠的汪汪白水,我从湖底托起一颗忐忑的心啊、水迹未干、呈现在您面前。
此刻、心中所想正是这曲《越人歌》,一支无望而寂寞的歌,两千多年前,越人在子皙的船头、惊喜娇羞款款而唱。
如今、以此歌送予仰慕的你,把这‘心悦君兮’的秘密藏于心间、如此便可着手描刻、你依稀的模样[1]。
你是高高在上的王子啊、而我、是被你的锦衣拂过的枝,从此沾染你的忧伤。如果上天怜我,再为你撑一次桨,卑微的陪你泛舟碧波。
能遇到让自己仰视之人,已然不易,还能奢求何等?我只盼你心中欢喜,从不盼你回头、望我。
正本清源《越人歌》by earnest
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饣甚
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怎么样?是不是读得一头雾水?这三十二个字,或者准确的说,
三十二个汉字记音符号,就是2000多年前一位在江汉大地的茫茫碧波间撑篙摇橹的越人船夫唱给他爱慕的人——楚国王子子皙的歌,没错,它就是文学史上大大有名的《越人歌》,是楚人或生活在楚国的越人用古汉语音记录下来的原汁原味的越语歌辞,大家也许对它的楚歌体汉语译文更为熟悉:
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
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我们不知道为子皙当场口译的是越人还是楚人,但可以确认的是,这位不知名译者的即兴译诗给中国文学史留下了楚辞体最早的也是最优美的诗篇,他的也成为有史可证的第一篇汉语译诗,其文学、语言学和历史价值不可估量。《越人歌》的另一项“第一”也许就不那么著名了,至少在近年以前,学界有意无意的回避了这个问题,那就是——它是现存先秦文学作品中可以肯定为同性恋诗篇的重要文本。
《越人歌》最早收录于西汉刘向的《说苑》卷十一《善说》第十三则“始封之日”篇。刘向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四世孙,自幼生长楚地,祖上藏书丰富,家学渊源有自,淹通经史,谙熟掌故,成帝时刘向领校中五经秘书,就是负责西汉皇家藏书的整理,借机通览了当时所能见到的最全面的典籍。在校书之余,为了“言得失、戒”,“助观览、补遗阙”,刘向根据皇家所藏和民间流行的书册编著了几部颇具故事性的杂著——《说苑》、《新序》、《列女传》——作为政治教科书呈献给汉成帝刘骜。书中记录了先秦以至秦汉时期许多流行于民间的故事、传说。这些事例的来源和出处,十之八九还可在现存典籍中探讨源流,互相参证;但有一部分却是早已散佚,文献无征,只靠《说苑》等书保留它一点遗文琐语,“襄成君始封之日”便是其中的一篇。需要明确的是,虽然
“襄成君始封之日”篇的原作者已不可知,但可以推断,刘向在记录这则掌故的时候一定参考了其他文献依据,只是可惜前人旧书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要格外感谢《说苑》为我们保存了这则在文学、历史、语言学、甚至中国古代性学研究中都具有不可估量价值的故事和故事中的《越人歌》。
上面说过了,《说苑》是刘向为汉成帝编著的政治教材,意在借古通今,明君臣之道,其中《善说》一卷收录的都是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士人、宾客、孔门弟子等能言善辩进行游说的轶事。所谓“善”主要包含三个因素:一是所说的内容要正确、珍贵;二是说话的人要有辩才、讲求技巧;三是能打动对方的心,使之乐于接受。西汉时期,同性恋风习十分流行,“前汉一代几乎每一个皇帝有个把同性恋的对象,或至少犯一些同性恋倾向的嫌疑。”(见费孝通译霭理士《性心理学》附录《中国文献中同性恋举例》),刘向本人对当时颇为流行的男风并无任何特殊的关注,收录“襄成君”的故事是为了从庄辛说服襄成君的事例中总结辩论的智慧,但在无意间为我们保存了一则有趣的同性恋故事。还有一点要提到,除了襄成君始封之日”篇,《说苑》中还记载了另外几则有名的战国时代同性恋故事——安阳君与龙阳君是最广为人知的两例,前者又见于《战国策·楚策》,后者又见于《战国策·魏策》。
就是这首《越人歌》,如果没有同它一起流传至今的本事,似乎很难从字面断言它是两男相悦之词,还是男女相悦之词。但庆幸的是,刘向为我们记录了这段“本事”,为《越人歌》的“性向”确定了可供辨识的语境。
洞庭---来源壮侗语系的地名译音,“洞”壮语“坝子、一片良田”之意,“庭”壮语“湖泊”之意,“洞庭”就是壮语“湖边的坝子"之意!
僚人是原生活在今桂云贵荆楚地区的群体,后来经过诸如秦汉以来绵延唐宋的汉人入桂,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僚人入蜀等民族大迁徙而更广泛的分布或曾经分布于两广云贵乃至于巴蜀地区。
僚人是原生活在今桂云贵荆楚地区的群体,后来经过诸如秦汉以来绵延唐宋的汉人入桂,以及南北朝时期的僚人入蜀等民族大迁徙而更广泛的分布或曾经分布于两广云贵乃至于巴蜀地区。
所谓“獠”是古代封建皇朝对在部分的蔑视贬称,僚常和俚并称“俚獠”、“”等。为此在这里我们把“獠”写作僚。
僚人称谓最开始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桂云贵地区,后来伴随着秦汉以来绵延唐宋在元末明初达到顶峰的、以及时期的僚人入蜀等民族大迁徙而扩展到、等地。
后来,有学者认为僚人与先秦时的、人及汉代的、人等岭南少数民族有关系,所以也将之称为僚人。
僚人在元末明初主要生存在(即今桂西)、桂东、桂南及越南北部等地。后称百越夷蛮,《通考舆地考》说:“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蛮夷之国,是百越之地。”因此,人们通常将古代珠江流域的土著民族称为“”。“”既不是一个民族,也不是一个族群,而是多个土著部落的统称。
秦汉时期,“”归属中央王朝管治。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引发持续三个多世纪的中原汉人移民潮。与此同时,珠江流域各土著民族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后始称俚僚。
唐后期“俚”续渐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獠”。史籍常将俚僚并称,有学者据此认为俚僚本为一个族系。
僚是壮语、RAEUZ(我们)的译词,《魏书》称为古南蛮的别种。在岭南地区,僚常和俚并称。在云南、贵州一带,僚常与濮相混。开西南夷时,在境内的民族大部分为“夷僚”。汉初在夜郎地区设置的17县,都有僚人分布。东晋时,居住在今广西和贵州境内的僚人部分北上进入四川,分布“自以达于邛笮”的广大区域内。
唐初,僚人与乌蛮、白蛮和蛮等交错杂居。南诏(649-902)、大理(937-1253)时期,云南僚人的一部分与濮、鸠僚分化组合为金齿、茫蛮、白衣等族,部分仍保留僚的名称。广西的僚人也产生了分化和聚合,出现了西原蛮、黄峒蛮等称谓。贵州境内出现了葛僚、仡僚等名称。四川东部的,住干栏,女多男少,妇人任役,男子左衽露发赤脚。此外,还有飞头僚、乌武僚等。广东部份僚人发展演变成,部份僚人渐与瑶人相混结合称为瑶僚、蛮僚、瑶僮。
因土地的争夺,僚人与汉人进行了长期的战争,粤西僚人他们曾多次举行反抗唐朝封建统治的起义。《旧唐书》武德四年,置及五县.以
獠反寄.贞观元年废,以所管县并属泷州.二年,獠平,复置南扶州,自泷州还其故县。贞观五年,盎来朝,太宗宴赐甚厚。俄而罗窦诸洞僚叛,诏令盎率部落二万为诸军先锋。时有贼数万屯据险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语左右曰:“尽吾此箭,可知胜负。”连发七矢,而中七人,贼退走,因纵兵乘之,斩首千余级《资治通鉴》贞观十四年三月,道行军总管击罗窦反獠,破之,俘七千馀口。《新唐书。高宗传》说:永徽二年十一月,、义州蛮,桂州都督刘伯英败之。这次大战,粤西地区的僚人错误地放弃信宜山区险要地带,转战桂林边境,结果损失惨重,大战加上战后大屠杀,罗窦洞僚人逃亡他方,有的逃进深山与瑶人杂居丶有的被迫与南下中州汉人融合,窦州史上,被称罗窦诸洞僚的僚人渐渐消失。
岭南僚人溪洞豪族世代传袭,在高度中央集权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唐王朝为力矫积弊,不得不在选官制度上作的改革。由中央直接控制的南选代替豪族势力相妥协为特征的地方都督府除授制。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岭南豪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政治基础。
开元十一年,被调离家族传统势力范围泷州,任澄州刺史。被调往偏远也是粤西西原蛮势力中心的澄州,朝庭这种调任做法,无疑打击了岭南豪族的根本利益。与各溪洞豪族首领知道唐王朝中央削弱地方势力的意图,联络各溪洞豪族首领积极准备反叛。开元十六年3月回到,在泷州(今太平镇潭白)称帝。国号:大泷。何游鲁称定国大将军,冯璘称南越王,割据岭南。《册府元龟》卷九八六《外臣部·征讨五》则称“獠首领泷、澄州刺史、广州首领冯仁智、何游鲁叛反,遣骠骑大将军讨之”《新唐书·杨思勖传》云:“思勖悉众穷追,生缚之,阮其党六万。”经过这场大规模的战争,泷州僚人以及大量其他僚人溪洞豪族都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直到五代丶宋丶元丶眀几朝,粤西残存的僚人与南下的瑶人杂居,僚人名字发生了变化,史书上称作瑶僮,
作为俚僚与瑶人融合的瑶僮人,在明朝的粤西历史上,谱写了一曲保家护土的英雄赞歌。
明朝统治者对以镇压为主,激起各民族的强烈反抗。正统十一年(1446)广西瑶民攻
陷化州,执知州茅自得,杀千户汪义。正统十三年(1448)六月,都指挥佥事陈德、布政使率兵俘杀信宜瑶人。年末,瑶民赵音旺率众进攻泷水、电白等处,攻陷神电卫城,自称|“天贤将军”。成化二年(1466),起义瑶民十余部屯驻高州境内,屡受官军镇压,信宜西垌瑶民攻至高州、雷州,与官兵激战,双方死伤惨重。高州知府通过招抚,瓦解部分起义队伍。
天顺四年至成化三年()广西起义军和当地起义农民攻陷信宜县城。派部将率兵往夜袭起义军侯大六(广西博白人)营寨,符琼战死。
嘉靖末年,罗旁地区(东界新兴、南连阳春、西抵玉林、北连西江,万山联络)瑶民聚众起义。万历四年(1576年),两广总督调集官兵20万人分10哨征讨罗旁谣人,是年十一月出师。高州参将率一哨从进军怀乡,怀乡地区瑶民首领肉翼大王率瑶民抵抗。瑶民利用山地作战之长,攻所短,取得很大战果;瑶民运用"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的战术与陈璘周旋。后设计四面埋伏,佯作退兵,引诱肉翼大王尾追陈兵。肉翼大王误中陈璘之计血溅虎跳,瑶人大部分被残杀。接着,连续荡平90多个瑶寨。怀乡地区遂成"草木茂畅,兽禽繁殖"的丘圩。
&&明史—陈璘传:总督将大征罗旁,先下令雕剿。璘所破凡九十巢。已,分十道大征。璘从入,会诸军,覆灭之,以其地置罗定州及东安、西宁二县。&&
罗旁战争:克巢五百六十,俘斩招降四万二千八百余人,邻境瑶僮皆惧.&&;明.凌云翼传&&
罗旁战争后,部分瑶僮逃往广西,改称为僮(即)。僚的族称在文献上消失,融合发展为今天西南的一些民族。部分瑶僮退居粤北连南地区,发展成现在的广东瑶族。部分瑶民与汉人溶合,成了土著汉人。
是百越人的直系后裔,中国人口最多的(1700多万,2001年),(侗台语族)里的一个典型代表。
现代僚人就是分布于及越南北方的、和岱-侬族,从历史渊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分布状况来看,是共性大于个性的同一人群,遵循其普遍自称“布僚”Bouxraeuz(我们的人),将之统称为——僚人。
1、剪发、、赤足与拔牙
《史记·赵世家》说:“夫剪发文身,错臂左衽,之民也。”剪发在古代被认为是奇风异俗的。有的地方则行椎髻之俗,《骡国乐》诗云:“玉螺一吹椎髻耸,千击文身弱。”
是在身体上刺花纹图案,并涂上颜色,使留下永久的标志。《汉书·地理志》称:越人“,以避蛟龙之害”《》说:“黎,海南四郡岛上蛮也。蛮皆椎髻跣足,插银铜锡侪,妇人加,耳坠垂肩,女及殡,即黠颊为细花纹,谓之绣面。”
赤足,《》说,(南蛮)人椎髻跣足,或者木屐,衣清花斑衣。赤足(冬天穿木屐)之谷在一直延续到本世纪60年代。
拔牙之俗又称“凿齿”、“缺齿”。《太平寰宇记》载:“(贵州)有,皆为乌髻女既嫁,便缺去前齿”,()悉是雕题凿齿,画面人身,“()又有僚子,巢居海曲,每岁一移,椎髻凿齿。”
2、原始婚嫁风俗
《后汉书·循吏列传》载:“建武初,骆越之民无嫁取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区,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可见当时还保留着原始群婚的习俗。
《》记:“南州法度疏略,婚姻多不正,村落强暴,窃人妻女以逃,转移他所,安居自若,谓之,言卷以为伴侣也。”这是原始抢婚俗的残存。
俚僚还盛行“不落夫家”婚俗。元《文献通考》记婚俗:“婿来就亲,女家于五里外结草屋百余间与居,谓之入僚。半年而后归夫家。”不落夫家习俗至今在仍有残存,其形式为婚后新娘除节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娘家,直到怀孕临产时才定居夫家。
《》云:“南方有僚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饭食皆如乳妇又云,越俗,其妻或诞子,经三日,便澡身于溪河,返,具糜以饷婿。拥应抱雏,坐于寐榻,移为产翁。其颠倒有如此。”
先民开始时在树上搭巢而居。《博物志》说:“南越巢居,北溯穴居,避寒署也。”后来发展成为离地构筑的房子,即干栏。《北史·段传》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今桂南偏僻地区的居民仍为人居其上而畜处其下的干栏建筑形式。
5、喜食槟榔与鼻饮
喜食槟榔。唐《岭表录异》说“岭表之俗,多,日至数十。”粤西汉人后来也承袭了此俗,道志《电白县志》载:“槟榔连壳咀嚼,以扶留和石灰掇之。”
喜鼻饮。在《》:“南边人习鼻饮,有陶器如杯碗,旁植一小管若瓶嘴,以鼻就管吸酒浆。暑月以饮水,云水自鼻入咽,快不可言。”《》:“邕州溪峒及钦州村落,俗多鼻饮。鼻饮之法,以瓢盛少水,置盐及山姜汁数滴于水中,瓢则有窍,施小管如瓶嘴,插诸鼻中,导水升脑,循脑而下入喉。富者以银为之,次以锡,次陶器,次瓢。饮时,必口噍鱼?一片,然后水安流入鼻,不与气相激。既饮必噫气,以为凉脑快膈,莫若此也。”
今越族尚存此俗。
《墨子·鲁问》载:“楚国之南有啖人之国者,其国之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美则以谴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南州异物志》载:“交广之界,民曰乌浒,东界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恒出道间伺候二州行旅,有单回辈者,辄出击之,利得人食之,不贪其财货也出得人归家,合聚乡里,悬中当,四面向坐,击,歌舞饮酒,稍就割食之。”
崇拜雷一直在其后裔民族中留存。海南黎族妇女文身的文饰,其主调是雷电纹。巫师跳神时唱的《九天赞》云:“我是上天雷王子,显圣生化在云头.家住雷州雷王庙,年年行鱼教田畴”。粤西和海南的汉人也继承了崇雷的习俗。方志记载,岭南的庙以以南,高、雷、钦、廉等地为多,远达海南岛,其中最著名的是雷州雷王庙。十分崇敬雷神,家家户户都挂有雷神像,“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以酬雷”,崇拜雷神,其铸造的乃雷的象征,上的文饰、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关。
8死者竖棺葬
《酉阳杂俎》载:“僚人在
,死则竖棺葬之”。《魏书·僚传》曰:"死者竖棺而埋之。"在信宜水囗镇马岭岗等遗址,考古队员发现了7座船形竖穴土坑墓,这些船形墓显得原始但神秘:它们保留了“越人墓”狭长的特点,长宽比超过了4:1,3米半长的墓形又比“越人墓”改进不少,两头呈圆角,形似一叶扁舟;此外,与当时汉人墓极大的不同是,墓坑底部中央挖有腰坑(商周文化因素),内放圜底钵、双耳盆等随葬品。
《》西南蛮笠,以竹为身,而冒以鱼毡。其顶尖圆,高起一尺余,而四围颇下垂。视他蕃笠,其制似不佳,然最宜乘马。盖顶高则定而不倾,四垂则风不能飏,他蕃笠所不及也。交址有笠如,而顶偏,似田螺之臀,谓之螺笠。以细炽成;虽曰工巧,特贱夫之所。现在信宜农村的形制,与西南蛮笠依然一样。
《》僚人以蓝染布为斑,其纹极细。其法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镕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染斑之法,莫猺人若也。茂名县志五代,窦州瑶僚种蓝制靛染布,且有多余于集。明清以来,广东佛山形成了布匹集市,染布作坊与工场众多,其主要染料大部份来自粤西山区,罗摆墟是蓝靛的最主要集散地,佛山很多商贾都专门派人在水摆长期采办。罗定泗纶,连州,分界以及信宜等山区都普遍种蓝。
《隋书·地理志》说:“岭南,尽力农事,刻木以为符契,言誓则。“在、桂南、海南及越南北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有大批的石铲、石锄、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锛等农业生产工具和石磨盘、石磨棒、石杵等谷物加工具,说明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耕生活。在桂东、桂南的秦汉墓中,出土有稻谷、、芋头、麻、橄榄和荔枝等,还有羊马猪鸡狗及仓库等模型,说明当时的农业和畜牧业生产已达到相当的规模。
不过,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直到隋代岭南的生产力和经济水平都是远不及中原的。“自岭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湿,皆多瘴疠,人尤夭折”。特别是所居的闭塞山区,生产力更加落后,正如唐人张九龄在《曲江集》中所说的,“岭诸州居人,与夷僚同俗,伙耕水褥,昼乏暮饥。”
俚僚的祖先很早就掌握了冶铜技术。两广春秋墓中出土有不少具有明显地方色彩的青铜器以及铸造用的石范。广西还发现古代冶铜遗址,年代西汉开始延至隋唐。
俚僚冶铜术中组有意义的是铸造,史学上有“铜鼓文化”之誉,东晋《广州记》说:“俚僚铸铜为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北流出土的一面春秋晚期,直径165CM,通高67.5CM,重近达300公斤,被称为“铜鼓之王”,铜鼓制作工艺精良,鼓面和鼓身饰有太阳纹、云雷纹、菱形纹、水波纹等集合图案,还有骑兽纹、鸟型纹、虫型纹等。是权力的象征,于庆祝、娱乐、作战等场合使用。
祖先自战国开始也已会铸铁,并具有相当高的水平。西瓯人已懂得制造铁质斧、刮刀、双肩钺、锄和兵器。广西出土的西汉铁器有两百余件。
俚僚制陶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商周时岭南已出现种类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几何印纹陶。广州发现的南越过陶器有49种。茂名地区也出土有釜、壶、罐、盅、环等类汉代陶器。高州和广西象州等地还发现汉代陶窑遗址。
《汉书·地理志》说南粤“地处近海,多果、布之凑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聚吞织绩。”广西贵港罗泊湾一号墓出土有丝绸、麻布、织锦、漆俪、纱帽等残片。纺织品中最出名的是葛布,《广东新语》说:“雷人善织葛。其葛产高凉,塷州,而织。”张心泰《粤游小记》云:“粤中多产葛,惟着知名最久,齐武帝佐客乐曲,被管弦,乘龙舟游江中,令榜人皆着郁麻布——即今之郁林葛也。”
习于水性且擅长"伐木为舟".据考察,早在东汉至魏晋期间,化州长歧一带就有了独木舟的制作工场。化州长歧、中垌和电白谭莲等地屡有汉至唐时的独木舟出土。后来的独木舟向艇、陵、舸等拼板船发展。《淮南子》云:“越绫蜀艇,不能无水而浮。”
重视集市贸易,也是僚文化的一大特点。《史记·货殖列传》说:“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褥,果随赢蛤,不待贾而足。”可见汉时岭南尚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到南北朝时岭南农村已有集市贸易,刘宋《南粤志》说:“越之市为墟,多在。”但是,“俚民皆巢居鸟语,不闲贸易之宜。每至买银,为损已甚”。有的地方,后裔直到宋代仍实行以物换物的原始贸易。宋人苏过《斜川集》载:“黎人处,盐酪金斧器用,悉资之华人,特以沉香吉贝易之耳。”《太平寰宇记》载“三日一市”,容州(今广西容县)“呼市为墟,五日一集”。这一习俗沿袭千年不变。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柳州峒氓》诗云:“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青鲡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墟人。”也表现了僚人“趁虚”(赶集)的热闹景象。
《魏书·獠传》有简略的记载:“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獠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其中“鼓”即,说明贵。
刘恂《岭表录异》说:蛮夷之乐,有焉,形如腰鼓,而一头有面。鼓面圆二尺许,面与身连,全用铜铸。其身遍有虫鱼花草之状,通体均厚,厚二分以外,之妙,实为奇巧。击之响亮,不下鸣鼍。贞元中,骠国进乐,有玉螺(:玉螺,盖螺之白者,非琢石所为)即知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也。周去非《》载:其制;正圆而平其面,曲其腰,状如,又类宣座。面有五蟾,分据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负也。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纹如织簟,或为人形,或如琰璧,或尖如浮屠,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各以其环成章。合其众绞,大类细画圆阵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大者阔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县用以为更点。晋裴渊在《广州记》中所说的:“俚僚铸铜为大鼓,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初成,悬于庭,克晨置酒,招致同类,来者盈门”。
广东信宜()地处古高凉州北地带,,远古就是俚瑶生活的地方,僚人与一样崇拜雷神。其铸造的铜鼓乃雷的象征,铜鼓上的文饰、蹲蛙、羽人都有祀雷有关。僚人认为盘古是他们的祖先,能呼风唤雨,妖物,保卫人间和平、安宁与五谷丰登。
信宜出土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信宜是中国西汉至明代时期,南部及西南部地区铸造和使用的特种器物。它既是战鼓,又可作乐器使用。当时对于的占有量,不仅体现了财产的富有,而且也是统治权力的象征。信宜古代的陆续出土,为研究粤西桂东地区相应时期、僚人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隋书·地理志》说:“俚僚贵,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秦末汉初,粤酉地区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财富的进一步积累,阶级对立现象也不断增大。少数人成为君长、;大部分人则沦为奴隶。的出现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应的。体型高大,壁薄均匀,花纹精细,铸造工艺复杂。的铸造过程,需经做模、翻模、镶芯、浇注、拆范、整理等工序。按此推断,在能够生产的年代里,其青铜器铸造业已达到一定水平,而且具备了铸造大型容器的经验和能力,这是铸造铜鼓本身的技术条件。此外,还有原料来源问题,有采矿、冶炼等物质生产问题。这些都是生产中必备的物质条件。
到了隋唐,岭南地区由于山高路远,中央王朝难以对其实施有效的统治。因此中央王朝对岭南地区的推行“以故俗治”的政策,让各部落的君长、都老等大首领,分别治理各自的部落。由于各部落的君长、都老等首领享有对其部落控制的权力职能,因此各部落仍然保存着“好相攻击”的陋习,他们互相用战争来掠夺旁郡的财富和人口。《隋书·地理志》上说“欲相攻,则鸣此鼓,到者如云。”
实际上其作用远不只用于战争。主要的还有用以报警、祭祀、驱逐猛兽、镇压“邪魔”以至于娱乐等等。屈大均《广东新语》记载说:“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竟作,弥日不绝。”
宋《寰宇记》说;“”(广东信宜)、“昭州”(广西平乐)“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聚会作歌”。届时,男男女女,盛装椎髻,光着脚板,聚于,且歌且舞,,尽欢而散。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经过化装的,椎髻上插,手执斧头和葫芦笙,双臂舒张,昂首阔步,有比较规范而又夸张的舞蹈动作。
是我们的国宝,在古代,铜鼓象征权力和富贵,鸣击铜鼓更是吉祥之兆。信宜是中国的之乡,是广东省出土铜鼓最多的县(市)。该市出土始于800多年前的宋代宋嘉泰元年(1201年),此后陆续有铜鼓出土,至今已先后出土铜鼓55面(解放后出土31面),其中有多面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国家博物馆、省博物馆均收藏有信宜出土的铜鼓。
在粤西,僚人留下的风俗依旧:
宋朝周去非《》中说:西南蛮笠,以竹为身,而冒以鱼毡。其顶尖圆,高起一尺余,而四围颇下垂。视他蕃笠,其制似不佳,然最宜乘马。盖顶高则定而不倾,四垂则风不能飏,他蕃笠所不及也。交址有笠如兜鍪,而顶偏,似田螺之臀,谓之螺笠。以细竹缕炽成;虽曰工巧,特贱夫之所戴尔。现在信宜农村的大岗帽形制,与西南蛮笠依然一样。窦州“三日一市”,容州(今广西容县)“呼市为墟,五日一集”。这一习俗沿袭千年不变。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所作《柳州峒氓》一诗描述:“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也表现了僚人“趁虚”(赶集)的热闹景象。粤西地区依然流传墟日习惯,一然农民依然以戴大岗帽趁墟为乐。
&&·屋室&&中说:广西诸郡富家大室覆之以瓦,不施栈板,唯敷瓦于椽间。仰视其瓦,徒取其不藏鼠,日光穿漏。不以为厌也。小民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或以竹仰覆为瓦,或但织竹笆两重,任其漏滴。广中居民,四壁不加涂泥,夜间焚膏,其光四出于外,故有「一家点火十家光」之讥。原其所以然,盖其地暖,利在通风,不利堙窒也。未尝见其茅屋,然则广人,虽于茅亦以为劳事。周去非文中所提到的:垒土墼为墙而架宇其上,全不施柱。不施栈板,唯敷瓦于椽间。正是粤西桂东地区的特有建筑泥砖屋。其实这种屋在我们粤西很普遍的,从唐代起,百越地区告别了干栏式巢居,就是以这种建筑为主。这种房屋建筑优点是冬暖夏凉,吸潮快,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建造工艺简单,缺点是洪水过后,泥砖屋被淹过而容易倒塌。泥砖的制作方法:田泥掺沙约三分之一,加稻草碎,加水拌成糊泥,然后用规格的木模压印成块,晾干之后甚为坚固,便可垒砌成屋墙。使用它一百几十年是没有问题的。当住户发现泥砖有松腐现象时,将它拆下,成了十分珍贵的土杂肥。所以农家喜用泥砖屋。泥砖屋的墙脚有的以卵石砌成,有的以青砖砌成,其作用是防水浸淹。这种屋只建一层,高约4米,很少有超过两层的,怕建得太高不稳固。这些房屋用田泥制成的长方形砖垒叠而成,十分简朴大方。有的泥砖屋至今仍保持完好。泥砖屋直接在墙上架梁,梁上直接竖钉椽(格子),用烧制的小青瓦片,阴阳覆盖,上面压几块山石或砖条。泥砖屋平排数间成巷,数巷成村寨。这种较原始的建筑,今在丘陵地带和山区,还有普遍采用。它造价低,山区没水灾的地方多建泥砖屋。
据清光绪《信宜县志》记载:“迎春,装戏剧鼓乐,迎上牛于春牛亭,士女纵观为乐。”表演时,演员和观众同声欢呼,互相逗乐,气氛浓烈融洽,充满着农家特殊的欢乐情趣。鞭春牛,也叫舞春牛,是粤西山区农村民间的一种演唱舞蹈。具有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郁,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信宜舞春牛,主要流传于安莪、茶山、洪冠、朱砂、旺沙、贵子、平塘、合水等新图山区地域。解放前后曾盛极一时,后来一场“文革”,这些节目作为封资修被扫除。八十年代才得以恢复,随着时代进步,这种民间舞蹈现已较少见。每年春节或开耕时节,山区农村便盛行这种春牛舞。“春牛”一般由两个演员扮舞,一人舞牛头,一人舞牛尾,牛头用木头或竹篾扎制,外形比真的牛头大一倍,弯弯的犹角,大大的眼睛,黑的皮毛,牛鼻被穿着,和真的一样。牛身用布做,遮住里边的演员,牛身和牛尾由一人操舞。表演前,“牛”躺在一边,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由一位老农打扮的角色把牛牵起,绕场走几周,并对“牛”说几句打诨话,引观众发笑,然后边舞边唱:打起锣鼓响悠悠,人家舞狮我舞牛,人家舞狮得快乐,我地舞牛庆丰收。一段锣鼓之后,接着又唱下去。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是随着牵牛人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牵牛人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着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如摸摸牛头摸牛耳,农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头摸牛眼,薯粟豆麦粮增产;摸摸牛头摸牛尾,耕夫步步紧相随。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摸摸牛头摸牛脚,晤愁吃来晤愁着。牛儿是个农家宝,农民爱牛乐呵呵;相依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唱词内容朴实,曲调深沉,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在春牛舞了一阵之后,又有几名秧歌队上场,边扭边唱,敲锣打鼓,十分热闹。表演者还一边唱,一边做骑牛、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有的手扶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晤在行,丁丁园园犁紧转,样般中间晤开行。表演者即顺便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是你不知我心意,留出中间做鱼塘。使得气氛更加热烈。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伞,肩挑花篮,边舞边唱相际
唱一阵,扭一阵,又敲一阵锣鼓。唱到兴高采烈时,有几个人走入场中边拍掌边跳,和演员一齐起舞,大家互逗互乐。春牛舞唱词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曲调深沉缠绵。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俗称“春牛调”。
宋代《》卷之百六十三中谈到窦州信宜县风俗时载:“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獠传》有简略的记载:“往往推一长者为王,亦不能远相统摄。父死则子继,若中国之贵族也。獠王各有鼓角一双,使其子弟自吹击之。”其中“角”即水牛角造的号角,“鼓”即铜鼓。男男女女,盛装椎髻,光着脚板,聚于打谷场上,且歌且舞,夜以继日,尽欢而散。僚人跳舞,舞蹈者一般是经过化装的,椎髻上插羽翎,敲着,吹着号角,手执斧头和葫芦笙,双臂舒张,昂首阔步,有比较规范而又夸张的舞蹈动作。
现信宜金垌径口还有地堂戏的习俗,秋收过后,看地堂戏便成信宜金垌、径口等地的村民的娱乐节目之一。所谓的“地堂戏”是指人们仿照粤剧的动作,唱法,把民间流传下来的故事表演出来,演戏的人大多是乡中的农民。现天马山旅游区按百越古史记载,恢复了古僚族芦笙舞及跳竹竿,游客跟随舞者围绕火堂跳舞高歌尽兴。
本报讯(特约记者&田昌维)3月24日,2012年师宗千花会暨五龙“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当天,来自省内及贵州、广西等地的3万多名游客集聚五龙河畔,与当地壮族同胞一同跳竹竿舞、泼水狂欢、对唱山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
一大清早,在五龙乡水寨村村口,200多名壮族妇女两路排开,百米竹竿“咚咚”响起,游客们在身着民族服饰的壮家小伙、小姑娘的引导下跳起了欢快的竹竿舞。跳竹竿舞成为每一个远方客人进村入寨体验民族风情的第一关。
上午9时30分,在水寨村桥头的千年榕树下,几位壮族男老人在长老的带领下祭拜“龙”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禽畜满圈。在五龙广场图腾柱下,老人们手拿橄榄枝向天地洒下圣水,祈求族人平安健康,世界和平安宁。
下午2时,在五龙乡开发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节的舞台上,本土演员、本土歌星闪亮登场,身着壮、彝、苗、瑶等民族服饰的演员分别表演着壮族舞蹈《晒场》、彝族舞蹈《绑神猴》、苗族舞蹈《苗山春色》等具有当地特色的文艺节目,为八方宾客奉献美妙的视听盛宴。
“三月三里木棉红,妹若有情把歌唱。”一位壮族帅哥一边唱着山歌,一边荡起悠悠的竹筏,向对岸的姑娘划去。壮族山歌对抗赛在五龙河畔激烈进行,来自广西西林和云南丘北、罗平等地的50多位壮族歌手逐鹿“歌王”、“歌仙”称谓。而在一旁的河面上,年轻人划着竹筏,你来我往,泼水狂欢,整个壮乡成了欢乐的海洋。
晚8时,开发区的广场中央,激昂而欢快的音乐响起,游客们与当地壮族同胞一道,手拉着手围着熊熊燃烧的篝火,挑起欢快篝火舞。
在师宗千花会暨五龙“三月三”民俗文化旅游节期间,游客们随便走进任何一家农家乐,都可以品尝五色花米饭、火烧牛干吧、酸笋鱼、米酒等充满壮乡特色的美酒美食。同时,游客还可以到土特产品一条街,看壮家妇女纺线、织布、染花饭,体验壮家民族风情。
周滨何许人也?
摘要:周滨就读的是石油院校,那是被称为“石油黄埔军校”的西南石油大学,地处四川。此事由时任中石油高层大秘、毕业于该学校的李华林一手安排。周滨也从此进入了一个由校友组成的圈子,他的“学长”们李华林、冉新权、王道富早围绕着他的家族组成了一个权力庞大、影响中国石油行业的圈子。
  这是从一出生就注定好的命运。“周”这个姓氏给了他前半生无数荣华富贵,也将在后半生让他身陷囹圄。
  周滨,现在全国最著名的“神秘商人”。围绕着他,建立了一个隐秘庞大的政商帝国。但如今,从北京到成都再到海口甚至远及海外,从正部级的国资委主任蒋洁敏、中石油的副总、成都市原市委书记李春城、海南省原副省长冀文林等显赫高官,再到刘汉、吴兵等黑社会老大、市井之徒,这个隐秘的“黑金帝国”在一次次抓捕中逐渐土崩瓦解。
  作为核心人物的他,成了人人皆知的“猎物”。
  石油“少主”
  周滨的公开身份是“北京中旭阳光能源科技股份公司原董事长”,今年42岁,1972年1月出生,眼睛细长,与他父亲一样身材高大。出生那年,他的父亲还在辽河石油会战指挥部工作,这也注定了周滨一生与石油、能源结缘。
  周滨就读的是石油院校,那是被称为“石油黄埔军校”的西南石油大学,地处四川。此事是时任中石油高层大秘、毕业于该学校的李华林一手安排的。周滨也从此进入了一个由校友组成的圈子,他的“学长”们李华林、冉新权、王道富早围绕着他的家族组成了一个权力庞大、影响中国石油行业的圈子。
  从东北到西南的四川,当时周滨或许没想到,他的未来与四川有颇多交集。
  在大学就读期间,周滨结识了一个好兄弟,那就是米晓东。据《财新》的调查,1970年5月出生的米晓东,比周滨大两岁,是老海油子弟,米晓东在湛江的南海西部公司家属院长大,其父曾在新疆的中石油油田工作,中海油成立后调至南海西部公司任副总经理,颇有威望,已退休多年。在西南石油大学期间,周滨学的是科技英语专科,米晓东则应该在储运系。
  同一时间,一直“江湖”打拼的广汉“操哥”(黑社会)刘汉在广汉特油供应站当副经理、经理,其实他真正的生意在别处,比如开设赌博游戏机厅歌厅等,他和兄弟刘维网罗一批“操哥”,纵横广汉。而另一个四川商人吴兵正在四川青年实业开发总公司任办公室副主任。
  这两个市井起家的四川人,在未来成为周滨在石油系统外的另一支得力助手。
  毕业后,周滨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州,那是石油行业的重镇,攻读石油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位。“大师兄”李华林也“恰巧”被中石油派驻美国,在工作之余,亦成为照顾周滨的“保姆”。
  在美国德州,周滨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黄婉。黄婉在北京出生,其父黄渝生是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之子,黄汲清正是发现大庆油田的功臣,母亲是詹敏利,黄家也算是“石油世家”。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她跟随爹妈到了美国,加入美国籍,先是读高中,后来移居到德克萨斯州。在那儿,周滨与黄婉相识相恋,并结婚。
  父辈的旗帜
  2000年前后,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周滨和黄婉两人回到中国,在北京定居。周滨回国后曾在全球知名的油田服务公司斯伦贝谢供职,当时他的名片职务是“工程师”。
  2001年,周滨时隔多年再次入川,寻找商机。
  同年,四川商人吴兵成立中旭投资有限公司,在此之前,吴兵在四川还籍籍无名。吴兵得以发迹,是与业已被查的四川省原副省长郭永祥关系密切。和李华林、冀文林一样,郭永祥也曾是周父秘书。搭上郭永祥后,吴兵的业务迅速扩张。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鼓励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一切资本参与水电投资,水电资源丰富的四川石棉县掀起水电开发第二轮高潮,并在四川省率先实行水电资源有偿转让。吴兵的中旭公司出人意料地战胜了众多资质、实力雄厚的国企,将龙头石水电站揽入怀中,该电站每年的发电收入为8.99亿元,甚至项目不动工,马上转手就可以获得10亿元。从一开始,吴兵并不打算修建,计划的是将项目转手卖给国企,吴兵可谓“空手套白狼”。
  在大渡河的支流松林河,中旭投资还与四川天丰、花样年成都联合注册成立四川松林河流域开发有限公司,而四川天丰的股东之一正是周滨的岳母詹敏利。
  “中旭系”还在四川有颇多业务,在房地产领域,一度与两家香港上市公司花样年、佳兆业进行合资,土地储备据说上千亩;在高速公路领域,一度控股成温邛高速公司51%股权;在金融领域,参股成都银行。中旭系在成都项目的顺风顺水时,主政成都的正是李春城。
  很快,周滨和吴兵的生意就渗透到利润更为丰厚的石油行业,那个高度封闭的行业十分仰仗关系,而周滨最不缺的就是关系。虽然周父调任四川,但周家在石油系统的势力已然根深蒂固,中石油上下都是周父的属下,周滨等待的是时机以及站在台前的“白手套”。
  2004年,中旭阳光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大股东还是周滨岳母詹敏利。公司成立伊始,就拿下了中石油旗下8000多个加油站零售终端的信息化的大单。此外“中旭系”还涉足石油勘探等利润丰厚的上游领域。中旭能科的一份改制文件显示,其与塔里木油田、吉林油田、长庆油田、辽河油田等存在业务往来。
  但吴兵毕竟不是石油系统出身的,要做石油生意,周滨需要一个更得力的帮手。
  于是他找到了老同学米晓东。2006年前后,米晓东来到北京,与周滨合伙做生意。
  据《财新》的报道,2007年,米晓东到中石油长庆油田总部西安,当时冉新权担任长庆油田党委书记。冉新权不但是周滨的“学长”,更是周父的前手下。
  米晓东在西安成立陕西德淦公司,公司的一个股东还是周滨的岳母詹敏利。德淦公司花了千万元从长庆油田拿到批文,拿到批文,米晓东就着手倒卖油区的地块。在被某国企拒绝后,该项目最后以5亿元将项目卖给了“东北石油大亨”王乐天。2008年起,油价开始飙涨,王乐天也获利不少。
  米晓东就在陕西这块打理周滨油田买卖的业务。据说,蒋洁敏2006年11月当集团总经理后,曾将长庆油田的两个“相差很大”的区块“换包”,批给相关人对外合作。当时相关副总也签字了,但写的是按照蒋总的批示办。
  年,在米晓东具体操办下,周滨作为中间人,曾将数批国产的采油树设备销往伊拉克米桑石油油田的中方作业公司。《财新》特稿详细报道了,他们利用关系帮助销售,赚取中介费。但当时伊拉克不接受原产地为中国的井口设备(高压部分),米晓东运作的这批采油树设备是从中国绕道美国,再转口到伊拉克。但是在伊拉克方的监管下,这部分设备并不能真正投入使用,只能悄悄消化掉。
  周滨和米晓东赚足了中介费,但中方石油作业公司却损失巨大。
  有米晓东帮助,周滨及其亲属在石油的业务突飞猛进,拿下了中石油的诸多项目。
  甚至还介入了公租房项目。北京“秋海旭荣”控股公司,是北京某公租房项目的主要承接方。两名出资人还是米晓东、詹敏利出资1800万。
  22亿的杀人执照
  2001年,刘汉被列为公安机关查处名单,欠下数条人命的刘汉,岌岌可危。
  那一年,周滨的入川改变了刘汉的命运。据《新京报》报道,刘汉高价从周滨手中购买项目“为了维护关系”。刘汉的付出有了回报,他花的巨资攀附上某位领导,那位领导一个电话将他从查处名单上撤除。
  据知情人王军透露,2001年,为讨有关领导欢心,刘汉在阿坝州投资建设两座水电站。2005年,刘汉把经济效益良好的天龙湖电站和金龙潭电站卖给四川汇日电力公司。资料显示,汇日电力是一家外商独资企业,注册地为英属维尔京群岛,法人代表叫陈炜民,香港人,而周滨也经常往来香港等地,照顾其他生意。刘汉以近5亿元的价格卖掉电站,2个月后的2005年2月,汇日电力将这两座电站以27亿元卖给大唐电力集团旗下桂冠电力公司,转手净挣22亿元。
  那位知情人士说“以刘汉的精明和不会吃亏的性格,他会把营利的水电站转手给人,背后一定有很复杂的关系,也许是为了讨好某位高层,也许是洗钱,很难说清。”
  日,曾经因为生意纠纷而派人刺杀刘汉的袁宝璟三兄弟因雇凶杀人和杀人罪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当时四川省政法系统一资深人士认为,袁宝璟案,三兄弟均被判死确实有点过重。
  此后,刘汉成了“领导的人”,这位原本出身广汉市雒城镇的“操哥”,也摇身一变从不入流的黑社会老大迅速成为横跨矿业、资本的亿万富翁,他也因此获得了“杀人执照”。在长达10多年里,刘汉黑社会组织涉嫌实施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严重刑事犯罪案件数十起,造成9人死亡,9名被害人中有5人是遭枪杀身亡。
  覆巢无完卵
  2012年12月,成都市原市委书记李春城因为涉嫌严重违纪接受中央纪委调查。
  日,中石油旗下运营商昆仑利用总经理陶玉春,被有关部门控制。同一天,因涉嫌窝藏、包庇等严重刑事犯罪,刘汉在北京被警方控制。
  2013年6月,四川省原副省长郭永祥因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8月26日,中石油副总经理兼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永春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8月27日,中石油副总经理李华林、中石油副总裁兼长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冉新权、中石油总地质师兼勘探开发研究院院长王道富等3人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9月1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中石油原董事长蒋洁敏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
  2013年9月,四川富商吴兵卷入中石油窝案。
  米晓东在2013年国庆前后,被有关部门带走。
  自此,周滨外围、核心的关系被一网打尽。
  所有人都在等待最后的谜底揭晓。
  (综合财新、新京报、人民网、中国经营报、东方网等报道)
黑耳壮乡一幅画
杨秀杰& 田昌维&
(原载《大观周刊》)
黑耳,地处曲靖、红河、文山三市、州的南盘江岸。
千百年来,无论趋于何时何境,无论归属何地何缘,黑耳,这块僻静而富饶的土地,一直像副画一样,美得那么不真实。
黑尔初印象
清早去师宗的火车上,人很少,有一种悠闲的味道。阳光暖暖照在身上,空气中的飞舞的尘埃让人有一种迷离的感觉。
我试图在脑海中勾勒出黑耳的模样:历史悠远的发蒙古渡一定还定格在木棉花的艳丽中;雄奇壮观的飞塘瀑布一定还装扮着两侧群山的俏皮;古老精致的黑耳铜鼓一定还能发出笃笃的铿锵之音……
3个小时之后,我们到达师宗县城。为了尽快见到黑耳的真面目,我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去龙庆乡,从乡政府出发,15公里的路程便到达黑耳。
一路上,弯道极多,加上黑耳地处海拔700米的坝子地带,低气压不断侵袭,适应不了海拔的极具变化,我微微出现了头晕、想吐的症状,只能闭目养神,故作镇定。陪同我们一起上路的龙庆乡党委周副书记也一再要我坚持,并保证“曲径通幽处”,黑耳定不会让我们失望。
行驶的汽车突然停至路边,周书记一边招呼我们赶紧下车,一边用手指指向我们脚下的“低槽”说道,“看,那就是黑耳”。
精致玲珑。我确定,就是真真切切的第一眼,黑耳把我融化了。
小河从村子的中心蜿蜒而过,新修的公路极容易分辨。从近处的田野、树木到远处的群山,从青绿、翠绿到墨绿,层层叠叠的绿色海洋把白砖黑瓦的民居衬托得更加神秘。
“与温和雅致的大理相比,黑耳更显清绝”,“与清丽脱俗的丽江相比,黑耳更显矜持”,“与最接近天堂的香格里拉相比,黑耳更是人间仙境”……站在一定的高度俯瞰整个黑耳,难免心中感慨万千,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着黑耳的超脱气质。
这样的感慨或许夹带了些所谓“文化人”的个人情愫,但黑耳的美丽远远不能用单调的词语来形容。或许,黑耳的平静还能在她没有声名大噪前保持一段时间,但她静静的山、清清的水和蒙蒙的雾气,绵绵亘亘,久久萦绕心间。
黑耳“布越”(壮语“越人”的意思),是古越人在不断南迁西移中,飘落在滇东大地上的一颗种子,而她完全没有因地处曲靖、红河、文山三市、州的南盘江岸,动摇了自己的精神之根。千百年来,无论趋于何时何境,无论归属何地何缘,黑耳,在这块僻静而富饶的土地上,一直像副画一样,美得有点不真实。
黑耳——鱼米之乡
汽车终于驶进了黑耳村。
我们为这段迟来的近距离接触付出了小小的代价——问不完的问题和抑制不住的兴奋,让我们看起来像是没有见过青山绿水的“土包子”。
车刚刚停稳,黑耳村委会的壮族村干部也赶来了,“当地人称黑耳为黑耳嶆子,农耕是我们壮乡人民生存的依靠。”
正如所看见的一样,黑耳嶆子的东西两面都是陡立的高山,正南面是一道约70度微微上仰的坎坡,从坡脚开始,一条呈带状的平坝向西北方向慢慢延伸开来。
黑耳,山高谷阔,川河交错,低海拔地势形成了独特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8度,属于典型的低热河谷嶆区,一年四季很少有霜雪寒冻。黑耳独特的地形特征和水文条件,为水稻的成长提供了天然的保障。
“立秋过后,是黑耳最美的时候”,村口开小卖部的李师傅是土生土长的黑耳人。从小卖部的门口放眼望去,便是一马平川的稻田。“熟透的稻子,金灿灿的,风一吹过,就是高低起伏的稻浪。”李师傅说最让他印象深刻的是稻子成熟的香味,说那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用“鱼米之乡”来形容黑耳,最贴切不过。
黑耳嶆子的壮族乡亲一直以来继承了壮族“那”(壮语“稻田”的意思)文化的精髓,保留了农耕民族对自然的原始信仰和崇拜:正月“祭田坝”、六月“叫谷魂”、七月“尝新米”……他们很多风俗习惯都与稻作文化有关,以祈求神灵保佑稻谷免受病虫灾害,颗粒饱满。
很遗憾,此次的出行还是迟到了两个月。“风吹稻浪,金香溢满平川”的景象我们没有亲眼看到,但从黑耳村民中带着微笑的描述中,我分明也想成为一名“稻田守望者”,亲自看一看黑耳醉人的金黄,闻一闻黑耳甜蜜的稻香。
“明年立秋,你们再来一次。”看我有点闷闷不乐,周书记试图转移我的注意力,“运气好的话,你能在这座山上看见猴子。”顺着周书记手指的方向,是嶆子的正北面,只能用壮语叫出山名的高山座座耸峙,雄山之间便是“波动了无痕”的南盘江。
听当地人说,高山上的密林间,经常有猴群出入。
“猴子来过村子吗?”我好奇地问当地的村干部。
“猴子一般不会来人们聚居的村子里面,偶尔会有村民在偏僻的山林小路上看见猴子。”
村干部的回答让我悬着的心落了地。新闻上常有山上的动物因为没有吃的,而被迫到村落突袭的事件;而在黑耳,猴子占山为王,人们以“那”而居,两者各自守着自己的领地,和谐而易趣十足。
黑耳——壮锦文化
若把金黄的稻田比喻成是黑耳图画中一抹浓妆,而彩色线条织就的壮锦就是黑耳图画中的一道道彩虹。
壮族妇女心灵手巧,秀外慧中。在田间地头,她们经得住劳苦;在房前屋下,她们担得起责任;在人前人后,她们有被人称赞的美丽。于是,村口拄着拐杖走过的壮族老阿妈也让我忍不住多看几眼。
村干部告诉我们,不管年纪大小,很多黑耳的女子都会织壮锦。
我们在村口唯一的一家“民族服装店”里,找到了今年52岁的赵第四。她正在聚精会神地用缝纫机为刚做好的衣服打着针脚,见我们走近,她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
小店的墙壁上挂着一些琳琅满目的壮锦半成品和成品:背小孩用的裹背、小挎包和衣服……图样、样式都是经过她亲手设计并绣制上去的。
“今年是服装店经营的第五个年头了。”赵第四开服装店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自己喜欢。用她的话来说,
“做衣服、织壮锦就像每天必不可少的三餐饭一样,不做一天,心里会不舒服,手艺也会渐渐生疏。”
当年,年仅14岁的赵第四第一次使用针线,“后来,妈妈慢慢开始教我用织布机,教我怎样织出美丽的图案。”赵四第说起初学织壮锦也没有想过会持续了大半辈子,而现在,黑耳的大山、黑耳的小河、黑耳的鲜花、树木、鸟儿,经过赵第四的十指,都会变成栩栩如生的壮锦图案。
“织布机绣出的图案更加有立体感,但是比较费时间。”赵四第向我们介绍,壮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用各色丝线与黑棉线相互交叉。在织布机上,几根黑线缠绕几根彩线,都是有讲究的。搭配稍有偏差,之后的图案就会看着别扭。我们一行的男士们不得不感慨,“织壮锦实实在在是一项考验个人的眼力和耐心的大工程。“
赵四第听了捂着嘴,呵呵地笑着。
从柜子里翻找了一下,赵四第拿出了一块四四方方的壮锦,“这是我用三个月时间做出来的。”大小不过60平米的壮锦,但制作工艺却比较复杂,市场价大概600多块,“当小孩的裹背用,十几年不会变形、不会破。”对于壮锦的质量和自己的手艺,赵四第信心十足。
店里的织布机是老公公亲自做的,赵四第用了7年,为家里人做出了不少衣服,每一件都能穿很长时间。
赵四第的小孙女今年4岁,她说等到孙女14岁的时候,也要手把手教孙女织壮锦,“老祖宗的手艺还是要一代代传下去,不能让好东西后继无人。”
在我们的央求下,赵四第亲自给我们示范了织布机的操作方法,看她娴熟地用着木撑挑出黑线,绕进彩线;手脚配合协调,一切动作流畅地像一首歌一样。&&&&&
虽然织布机上只看得到壮锦的背面,但松紧适中,间距合适的纵贯线条已经预示着又一道道彩虹将点缀在黑耳的每个角落。
黑耳,我们的黑耳
黑耳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足,尽管她占尽天时地利,依山傍水,但相对单一的农业产业链,使大部分黑耳居民全部的勤苦劳作只够满足基本的生活开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不羡慕外面的风花雪月,不抱怨生活的不尽人意,他们积极乐观,开朗热情,对待客人像自己的亲人一样。
由于我们的好奇心,周书记答应带我们到南盘江边看看,然而就是这样的机缘巧合,我们在南盘江边又遭遇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南盘江水质清澈,野生鱼种类很多,吸引了不少县城甚至是昆明的垂钓爱好者。”听着周书记的介绍,我只是想象着像水库一样的地方,没有过多的期望。
汽车一路顺势而下。南盘江边的黑耳是另一番味道。
“悠悠一江水,密密两岸山”,此情此景中,我只能在记忆中搜寻相似的意境,但无果。这里的黑耳独一无二的。
南盘江边的黑耳安静得出奇,偶尔划过的渔船也轻轻巧巧,不忍打破这份宁静。丛林里不知名的鸟儿叫唤着,青山倒映绿水,山间萦绕的雾气像仙境一般。&
所有噪音都被屏蔽了,时间仿佛凝滞在一起,我错觉进入另一个时空……
一阵汽车喇叭声把我拉了回来。
原来是从师宗县城来这里钓鱼的杨师傅。“我一般一个月来两三次,每次来了都会呆上两三天”。杨师傅说,这里是天然的大氧吧,来这里平心静气、修身养性最好不过。
“我们黑耳,山好、水好、米好、酒好,自然样样好。”村干部一边笑盈盈地说着,一边抬来小板凳招呼我们坐下。
一排简单的水泥平房,总共六七间的样子,其中三间用作客人的住宿,一间是客厅,一间用作厨房。每间客房里摆放三张高低床,有简单、干净的行李铺盖。简简单单“农家乐”,能为垂钓者提供一日三餐和床铺。经营农家乐的老板和老板娘是老实巴交的农民,不爱说话,只是一个劲地洗洗切切,为我们准备原生态的农家晚餐。
说说笑笑间,一桌生态晚宴已备齐:放养的乌鸡炖汤、糟辣子洋芋丝、鸡汤白菜、姜片炒火腿,都是简单的家常菜,但在这样的绝美风光中,便有一种享用“御膳”的感觉。
黑耳人的生活,简单中透着精致。蒸饭用的木桶是木棉花树制成的,蒸熟的饭软硬适度,还带着一股淡淡的清香。“我们黑耳热情好客,吃饭要吃两碗,酒要喝两杯。”村干部边说,边给我们倒满壮乡人自己酿的包谷酒,顿时酒香四溢。
“我们黑耳的人直得很”,老板终于跟我们打开了话匣子,“想吃什么尽管自己夹。”我们尽情地享用着主人家的酒酿和饭菜,尽情地碰杯,天南地北地海侃。初来乍到,却没有一点生疏之感;初次相识,便能无话不说,这样的亲切感,想必只有在黑耳才能最深刻地体会。
吃喝尽兴之余,我又好奇江边没有灯,那些垂钓者怎么还在苦苦坚守。“头顶那么大个月亮还怕什么。天气好的话,他们会守到两三点。”老板解释说很多时候来钓鱼的人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需要的只是一种心境。
我忽然间明白了:在黑耳,没有我们日常观念中的时间表,没有日常行为规范的条条框框,你只需要跟着你的心,融入到环境中就好。
我们离开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两三个垂钓者还静静站在南盘江边,渐渐融成黑耳夜晚的一部分。
黑耳的交通与吃住
交通:自驾游可从昆明走昆石高速到达师宗县城,往龙庆乡方向政府沿乡道15公里到达黑尔村。也可以到东部汽车客运站,坐昆明—师宗的客车,还可以再昆明站直接乘坐火车到师宗站下车。在师宗县城客运站有直接到黑耳的班车。
美食:褡裢粽、糍粑、甜白酒、油炸粑粑都是以黑耳特产的香糯米制作而成的,口味独特,每年壮族根寿节还有用天然染料染成的糯米花饭。野江鱼和龙庆黑火腿也是特色美食。
住宿:龙庆乡有很多干净卫生的旅馆,价格在50-120元之间。在黑耳住宿的话,只能在南盘江边的垂钓农家乐里,一日三餐包住宿,每人每天60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清时期的历史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