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茂林潘氏字辈来茂益祥天维善宝百世物流其

泾县茂林镇人民政府 | 泾县茂林镇先锋在线工作站-->茂林古代各姓宗族简介
当前位置: &
(拥有村级网站14个)
&&&您现在的位置:泾县茂林镇人民政府 | 泾县茂林镇先锋在线工作站&&&&茂林春秋&&&&茂林春秋(续集)&&&&文章正文
茂林古代各姓宗族简介
发布时间:
9:24:23 被阅览数: 3726 次 来源:
泾县茂林镇人民政府 | 泾县茂林镇先锋在线工作站
吴宗彭& 吴振球
&&& 近年来,海外和祖国大陆各地有不少人来茂林寻根问祖。信们所表现的故土之恋,桑梓之情.十分感人。为了给这些祖居茂林的炎黄子孙寻根提供一些方便,现将茂林古代各宗族扼要作一介绍。
&&& 一、天氏
&&& 茂林之吴氏初称“泾川吴氏力,源于黄帝至周族部落领袖古公直父的姬姓一脉。以吴泰伯为得姓始祖(无嗣),仲雍为生身始祖,传至18世是吴王寿梦。他生4子,茂林是长子诸羹所传.因敬仰诸樊弟“延陵季子”而称“延陵世家劳0 3 1世祖是汉初长沙王吴芮。后继祖有东汉名将吴汉。 61世祖是唐代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徽。其子吴巩又名昊,新安人,居官太素博士。他的长子叔源,唐天宝(742——755)间徒居江西上饶.至77世有吴君锡避兵随家奔建康而居泾县魁峰(今茂树东南郊)。他撰有家谱,后遭兵火,仅存一系图,南宋时冀入《泾川吴氏宗谱》。
& 南唐末有吴文举(954——988),又名举,历官江陵尉、羹阳令,特升循州司马。宋将曹彬伐南唐,遣菠劝降。他固守城池。城破被俘,授官不受,流亡至宣州,继君锡为78世,成为茂林吴氏的开族始祖.他娶汪氏,生希贤、希圣、希天&&& 3子。皆景佑()进士。
&&& 79世.吴希贤(978-1061),历官衔州教授,兵部巢阁。景德元年(1004)来居东庄湾(今茂林乔吴村),娶金氏,生觌京、安国、魁国。
&&& 80世,觌京留东庄。安国(?-1118),俗呼号公,屡荐不仕,乐于与兄弟共守田园。但东庄地狭,见濂溪东岸,岳父宋家所住的地方,地域广阔,土地肥沃,于熙宁八是 (1075)在宋家坦(今茂林吴氏大宗祠基)建“延陵新宅”而居。魁国()迁长安(今安吴乡辖,古属茂林都。)
&&& 8l世,安国子宗悫(),觌京子宗固。开始记录家族世系,酝酿修谱。长安魁国有子宗茂。
&&& 82世,宋家坦有宗悫子忠鲠(),乔吴(东庄湾之更名?)有宗固子忠厚。长安有宗茂子忠泽。
&&& 83世,有伟、侃、杰、傍、份等。吴伟是忠厚子,绍兴甲科进士,官州府教授。他带部分眷属迁至北乡仙石铺(今太元乡辖)卒葬茂林瑶培陇。侃、杰是忠鲠子。杰由宋家坦迁乔吴(昌桥吴氏谱载迁长安)傍是忠泽子,其后式微。吴份曾入建康留守王遂布、工词赋、官县令、父名失考。
&&& 84世,有吴侃子时亮(),吴伟子时庸、时显、时及。吴时显(),住乔吴绍兴进士,官至广南东路运判。县志、府志、《江南通志》皆有传。他娶汪少师之女不育,抱弟子时及为嗣。再娶王氏生四子。有四女分别嫁汪全、宋大鼎、奚仲裔、汪钧四进士。他留意谱牒,遗有手稿。
&&& 85世,可知者仅德桎、德椐、德榴、德桐、德桢、皆时显子,时称“五子皆贵”。德桎又名桎,岳州平江主薄致仕.历时效年赴皖南十多县查核家世.于嘉定十六年(1223)修成《泾川吴氏宗谱》。德椐任舒城县令。德榴任缙云县尉。两入皆迁新安。后失考。德相去向不明,德桢留居仙石。
&&& 86世,茂林有德桄子惟烨、惟辉、惟灿。乔吴有时显孙惨照、惟焘、惟杰。仙石有德桢子惟焕、惟焱、惟熬。
&&& 87世,茂林有鹏、龙(绝嗣)、铜、通(绝嗣)、达s人,分居上、中、下三宅。吴达居下宅,成为九甲派袒。吴鹏后来成为一、六甲共祖。他购洪氏东山庵改为宗祠。桥吴的同辈人待考。仙石仅有吴均卿。
&&& 88世,可考者有凤兴、熊兴、魁兴,俱吴鹏子。凤兴号竹居,精医,喜与知名士唱酬,后成茂林西村水涝里支族祖。熊兴号兰居,后繁衍最盛。仙石有均卿5子怙、恃、恒、恪(以上4人迁新安)o情,迁北乡昌桥,成为昌桥吴氏宗族始祖。明代该族很兴,编成5个甲,迁徙也广,有人经商定居广东碣石卫。入清后衰落,现省戏剧作家吴炳南是其后裔。从此仙石无吴氏。
& 89世,风兴子有彦秀、爱秀。魁兴子有庆秀(后来成为六甲祖)o熊兴子有彦孙、彦才。吴彦孙,乳名炎保,生于元初o元代宋家坦宋氏仅剩孤丁。他与螟蛉弟洪孙买下宋氏全部土地房产,于泰定元年(1323)续了宗谱。
&&& 90世,因六、九两甲支谱未见,现仅能介绍一甲派。彦秀子有宗源,爱秀子有滚源。彦孙子有祖源、隆源。彦才子有彦真,徒居江北无为州。
&&& 91世,宗源子有官生、福生。滚源子有太生、得生。祖源子有透关、度关、玉关。隆源子有利生、尧生、安生、义生。其中玉关(1367——1412)后裔最兴。尧生于永乐八年(1410)做了永定徐氏的上门女婿,成为水岭(今南容乡辖)吴氏族祖。&&&
&& &此后,茂林吴氏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期,每代都是成倍增长.茂林村范围不断扩大.村子附近也建立许多支族聚居点.今茂林镇辖的苟家坑、山下、青山、汪井洞、西洪、五子并炉里、陈坑,捌蓬棵等自然村.较密集的吴姓居民,盏是茂钵吴氏族裔.
& &&晚明时,茂林的一、六甲,已基本形成, 8大分的格局.这八大分是水涝里,88世风兴裔;二、六甲,89世庆秀裔(晚清时茂林基本无存,现知黄村乡平垣村存一支);三、茂摊}|中玉关四子,92世的海昌、河昌、泅昌、济昌裔(占四大分);四,茂林村西北隅,仁和长子, 93世的均安裔;五、庄仃荫,.94世的请缘裔(据说因支援太平天国革命被诛族)。
& &&以往茂林民间有一年一次的祭神大典为“南坛会一,有9分轮做会首,据说是加了89世螟蛉洪孙裔。
&& &九甲吴氏亦较兴盛,明初有吴彦高父子任太医院医官.以后九甲建满公祠,可见最兴的是吴满孙一支。
& &&桥吴吴氏,虽然迁徒频繁,但本土人口也有增长,民国初曾单独修谱。
& &&明代中叶起至清嘉庆时,茂林吴氏有很多人远贾他乡.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定居繁衍了后代,有的成为当地的族望.如无为吴氏,人才辈出,明末兵部侍郎吴光义曾访故里,自称侨居无为.清代布衣学者吴元桂前来寻根,留有紫荆树诗.
&& &明代中期,济昌所生的钮安、镀安,钊安后裔分为酋、中,后三分e中分迁到江西新建县。前后两分,富商大贾,名宦文人最多。前分有明代的布致使吴尚默,副总兵吴谈。后分有嗣总兵署布攻使吴江龙,清代有都察院左都御史署吏部尚书吴芳培.迁江西的中分,据闻伽稆兴阡.此外,八大分中& 河(昌)公分.晚清出了山东巡抚吴廷斌。
&&& 茂林吴氏宗谱,明代修过两次,据说清康照时也修过一次。后因迁徙太多,统宗涣散丽未能续修。
&&& 现将从始祖吴文举起用的50个字辈附录寻根 时查找:&&
&&& 万大乾坤伯,干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
&&& 安缘子道尊。有永囊萎蓁!橐萎羹守之。
报本宗同茂,传家福光邦,光华先泽盛,
千戴庆鸿禧。
&&& 二、潘氏
&&& 古溪潘氏是古代茂林地区的族望之一。源于姬姓,周武王封从姬季孙为荥阳侯,采邑在潘,后裔以潘为姓。称“荥阳世家”。3世祖是位至三公的伯启。12世是楚国上卿祖柽。17世绥卿与孙济民皆上卿。25世琳,字汝佩、官右丞,徙居山西,子仁英与孙圾俱仕汉拜相。30世祖是扶风太守桂芳。34世睿,被三国吴王孙权封为奋威将军、浏阳侯。37世是孙吴名将潘璋之弟,西晋东安太守潘瑾。42世潘攻,字伯民,隋晋元帝南渡定居乌程,尊父潘尼为乌程派始祖。45世祖是桂林太守潘京。47世是南朝宋司徒潘沔,迁居义兴(今江苏宜兴市),但他有子潘玑,孙潘综仍居乌程。66世祖潘良辅,字朝阳,任新安刺史,唐广明元年(880)避乱到篁墩,后迁文笔山下。70世祖潘仁卿任西安令而定居。生三子,以官衔分别称三宣议、五宣议和六宣议,六宣议迁返新安篁墩,生子日蜘、日喧、日珍、日宝等,北宋初,诸子避乱远奔.日喧定居太平(今黄山市黄山区&,日珍扎根建乎(今郎溪县)。
&&& 潘日宝,字良贵,吧官称五朝议,是荥阳侯季孙的74代孙.与妻张氏率2子来泾.初居茂林西山白杨坞,旋迁古试旁(后称“10古溪潘氏”)。长子名延和,在茂林繁衍生息,明清时编达lo个甲。次子富和迁到马岭,成为西乡诸潘族的共祖。后日宝的8世孙文皮从茂林徙居泾北仁义乡双浪韶(今孤峰乡辖),他的子孙明清两代编了35个甲。10世有疆重九迁青阳,& 12世有潘龙一迁芜湖石碗。13世有潘倪郎和潘公孙迁青阳,潘辰招造贵池赤岭,潘槐六迁南陵。23世有潘有麟迁贵池午鸾乡。宣城新田山也有分支。明清两代,还有不少潘氏商贾定居于池州、芜湖、当涂、安庆、常州、苏州、上海。有些官吏后裔入藉山东、福建、浙江等省。川、湘、鄂、赣及北京也有苗裔。
&&& 茂林潘氏是人才济济之族,南宋有潘士鹏(1127-?)字子杨,号南渠,绍兴进士,曾任乐平(今山西昔阳)令,官至评事。第士鹗(1130-?),字子荐,号西塘,绍兴进士,官知浮梁(今上饶地)州。明有潘满在陕西任知县。双浪支族有潘满昌,官至济宁知州。潘有望和潘云龙同登天启辛酉武举榜,皆任守备,潘良栋也任守备。清代,潘乘龙、有孝名.曾任内阁中书。潘成章,字达夫,历官金乡知县莱州同知,有廉声。潘锡恩(),字芸阁,三甲人,嘉庆进士,历官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左待郎,江南河道总督兼漕运总督。他的长子潘骏文,曾以山东按察使护理巡抚,又任福建布政使。次子骏望,官同知江苏候补知州、工西洋画,三子骏猷,官广东肇阳罗道。四子骏德,官直隶清河道,五子骏群,分发江西任知府。他的孙辈都是同治、光绪间人.芸孙,江苏候补知府.延祖东河候补同知.庆澜,刑部主事,顺庆知府.广蓍,福建候补县丞。禄祖,光禄寺署正.庆琮,户部候选主事。光福,候选大理寺丞.应祖,光禄寺署正.锡,恩侄辈有方来·在四川任知县;方毅,四川候补知州;时敏,江苏华亭知县;骏章,官福建盐法道;庆瑛,广东候补同知;文风,以福建候补知州任蚶江通判.另有兆奎,起知府衔候选通判々兆芬,江苏柘林通判。兆基,湖北候补知县.同治以后,他们终于何官,现难确知。这些在外官员,为家乡当时的战后经济恢复做出了贡献。&&&
&&& 此族13——40世派行是:端忠道口,仁贤友也,尚汝有守,良廷宗周.来茂益祥。天维善报,百世其昌。
&&& 三、吕氏
&&& 茂林西境渣溪边有吕姓,公屋门眉刻着“渭水流长。四字,村名叫做“下马坎”,纪念周文王下马访贤,这里似乎住的是姜太公吕望苗裔。其实是汉化了的古代少数民族氐族的后代。
&&& 渣溪流域,古属冠盖乡永定都。居民中的吕氏有两宗,分住四村:金竹山、下马坎、宦里(今茂林镇辖)和今属铜山乡新岭村吕家。
&&& 一宗是金竹山吕氏,谱牒中以吕望为得姓始祖,传至22世,有公子进迁河南羊翟。25世祖是秦相吕不韦。34世名受益,迁洛阳。令人注目的是将东晋时后凉国创建者吕光列为48世祖。吕光是甘肃境内的氐族人。范文澜云“氐是一向居住在中国西部的旧族。魏晋时,氐人散居扶风、始平、京兆等地,加速了汉文化的吸收汉语成了通用的语言”。郭沫若云:“在进入中原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中间,氐族受汉族封建文明的影响较深”。金竹山吕氏是吕光的后代,必然是汉文化氐族的传人,以姜子牙、吕不韦为祖,是一种汉化的表现0 55世祖是潼、漾兄弟,迁河东.59世祖吕伸及弟吕昌迁金陵& (今南京市)。唐广明元(公元880年)有77世的吕从庆及弟从善,避黄巢起义兵从金陵逃至歙县揭田。光启(885-887)中,从庆又迁到旌德丰溪,自号丰溪渔叟。他的后裔有的迁到泾县麻园(今昌桥乡辖),和修德乡(今西阳乡有吕氏)。他的4世孙吕万午于五代末或宋初迁到泾县茂林地区磊金竹山,成为一族之祖。他生子道二,道二生婆孙,婆孙雉富道,富道生8子,由此族兴。历来宗谱由旌德丰溪统修,世派似乎曾用《千字文》为序。与相邻的官里吕氏区别的标志是:1、灯笼标为“齐国世家”,2、祠堂楹联是“丰溪奕世家声重;渭水分流德派清”。3、定当地八景是“龙潭映月、石壁、凌云、围城青松、金竹绿竹、龙门牧笛,西峰樵歌、黄潭钓叟、宅下噼夫。4、对历代祖先的尊称是“府君”。
&& &另一宗是宦里吕氏,据说来自徽州,疑是揭田吕从善的后裔。从现存的一张祭祖祝文看,开族始祖是吕六四,2世是可同、可订,3世行昕,4世不详,5世廷翰,6世承奖,7世仁逞,8世不详,9世吴。合族分上、中、下三分,上分式微,中分最兴。曾有族人迁徙太平周潭和江北黄墩。宗祠有名“追远堂”。可知的派行是:“奇祥文之德,世守惟一善,百代其宗枝。家学口可必,登榜应有时”。与金竹山吕氏不同的是:1、称“河东世家”;2、宗祠的楹联是“源远流长,万派均沾先世泽;根深叶茂,千秋犹见后枝香”。3、八景是:甘泉井、狮子峰、长沙船、半月形、紫荆坞、万绿墩、插花坞、黄金山。4、对祖先的尊称是“朝奉”。
&&& 四、梅氏
&&& 约在13世纪中叶,茂林地区有了梅姓人家居,逐渐形成宗族.族裔修谱追朔世源,出于子姓的商族.商潮封了同姓的梅国(故城在今安徽毫州市).梅国的梅伯在朝任卿士,因批评纣王荒谣无道而遭杀害,他的后入遂以“梅”为氏.西汉至东晋,出过梅锩、梅颐等名入,后散居各地.唐昭宗光化(公元898——900年)间,汝南(今湖北武昌)藉吴兴人到宣州任橡吏,因黄巢起义军到,他无法返吴兴,就在州城西街安了家。传至第四代,人文蔚起,分居三地成为“汝南世家”的“梅氏三望”。&&&
&&& 北宋熙宁、元祜间(1068——1093),进士梅及中徙居宣城与南陵交界的青弋江镇章务里,成为“章务望”族袒。南宋时,梅及中的6世孙梅景秀和7世孙梅云龙从章务迁到茂林柏山溪口,成为溪口梅氏族祖。到了明代,有梅云龙裔孙梅大崇迁徙到宣城天门山繁衍了一族。继迁外地的又有中村水埠、碱石冲、周家桥诸支。以后溪口仅梅景秀的lO世孙梅福传后。他生进、问、积、燧4子,成为4大分。明清时,他们有的子孙先后迁到当涂、淮西黄墩、河南光山等。
&&& 溪口梅氏,旧有两个宗祠,后圯,清嘉庆二十年建了福公祠,命名“追述堂修。早年此族的排行沿用宣城“梅氏三望一所定,从梅远起,依次用“昌、聪、亨、大、春、应、国、士、天、廷、尚、熙修等字排辈。此族曾与泾县其他“三望玢支族联合修谱,最后一次纂修是在光绪二年(1876),谱谍中载存了历代有关梅氏的《诰敕》、《奏议》、《碑铭》、和梅询、梅尧臣二入年谱。
溪口梅氏族历来以水上运输为主,兼营农商各业,较为杰出的人物有梅克济,明万历间由考城主薄升升州知州.工书法,大字尤佳。梅象先,考中了武亚元,
&&& 五、洪氏
&&& 洪氏定居茂林,迄今已有700多年。洪氏本炎角所出,蒡姓,古属黄河两岸的共工部落。夏代初,被大禹驱逐到江南蛮荒地。汉武帝置墩煌郡防匈奴,共氏族翼充边,东汉灵帝时,武阳侯共熙的儿子共普为避仇,共字之旁成为“洪”氏。族裔因凉州(今甘肃省)时有战争而分别迁到齐鲁和淮河流域。有洪大茔从下邳(今江苏环县)迁到泾县。三国吴时,先后任会稽,庐江太守的泾县人洪矩是他的长子。次子洪规,西晋时任越州太守,隐居萧山传了一宗。
&&& 洪矩以为官清廉闻名于世。曾在泾县筑洪陂、建洪塘(今黄村乡村洪行政村有古洪塘),兴修水利发展水作农业。后来洪矩的子孙多数转辗迁徙。唐代有洪禺定居歙县黄墩。后有洪延寿从黄墩迁婺源。传至洪玉,避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而迁到江西乐丰(今德兴县地),又传至洪源,生3子:长洪华,迁湖围;次洪蔚,徙岩前;三洪茂,留乐丰。从此江西境内有了“洪氏三脉”。
&&& 北宋末,波阳(今江西波阳)有文学家洪皓(),建炎三年(1129)使金被扣13年,拒受金官,秘密为宋提供情报,精神可比苏武。被释回宋后,遭秦桧迫害,病死于南雄州(今广东省辖)。他有数子。长子洪适(),官至宰相,著述甚丰。(有裔孙迁泾县东乡柯村,即今榔桥镇)。其弟洪迈、洪遵亦有名,史称“三洪”。
&&& 洪皓的第六子名邈,他有裔孙洪壁(谱名魁四)于南来来年迁来泾县,定居于“茂林坦”(与宋家坦毗连)。从此成为茂林洪氏的开族之祖。明清时,洪氏已在茂林都编了三、四、五3个甲。古代向外地迁徙的,有洪来祥、洪记祥、洪豪祥三支謇曼南陵;洪阔祥、洪延长定居宣城罗公团。此外,无为开城桥、庐江黄泥河等地也有洪氏商贾定居。&
近黛:,洪尝在茂林形成9个支族。支族祖依次是;吉源、斗生:一.竺嚣、仲海、振岭、调岭、仲凯、仲英、光耀。
&&& 现茂林地区土著洪姓居民较为密集的自然村是:,四甲、九狮墩(皆茂林镇辖);金盆、栗山(皆凤村乡辖)。&&&&&&& 洪氏曾在茂林苟家宗祠,栗山有支祠。标灯笼为“敦煌世家”。罕辈是:
&&& 奎炳贤祖宗,一福敬荣之。万世同尚友,良善永可继。德光启荣昌,文良报国祥。现以德字至昌字五辈人为多。民间有谱珍藏。
&&& 六、文氏
&&& 文氏出自四姓,茂林唐里文氏所认的远祖是西汉文翁。他名党(前197-前IOI),字仲翁,庐江郡龙舒(今舒城人。任蜀郡太守时,在成都兴办文教,推动了当地的文明进步,后蜀人为他建祠,与诸葛武侯祠相等。唐代末年,他的后裔散居于丰城(南昌),长州(苏州)成都和故土。
&&& 北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文翁的后代,舒城人(一说安庆文翁巷人)文道南,年三二来泾任教谕,定居于县西震山之麓。他原是皖北一位较有名气的学者,泾县的凌策(曾任工部侍郎)和合肥名宦挑铉都是他的学生。凌策赞他是“中原文献方家”。后又请他当了子侄的老师。他卒葬县西鸿峨山,县人尊称他“道南先生”。
南宋时,震山文氏已成族望。道南12世孙文登源,字孟
硼,公元ll31年中进士,曾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法.弟洪源,字季渊,随后也中进士,历官天河(广西省境内)令。
&&& 兄弟二人晚年居家,曾接待过当时任宜州太守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有“过震山别孟渊、季渊兄弟进士”诗。
&&& 约在两宋间,震山文氏就有族人徙居茂林东溪。文家井就是当时所掘。据说是因住房周围的芭茅滩望善;主群野狼出没而被迫他迁。
&&& 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文洪源三孙文继昌从震山迁到茂林齐云山下,因居地有古塘一口而称“唐里文家”o明清为永定都辖。因此又称“永定文氏”。1 4 5 7年、1 567年两次修支谱,1 5 74年建宗祠。其族称“雁门世家”,字辈沿用震山文氏所定。最后的1 6字是:宣义时太,春国万收。祖居世富,永定尚周。
&&& 七、王氏
&&& 古之冠盖乡茂林都有王氏一族。因此族的始祖最初定居于安吴县城故址,故称安吴王氏。又因东晋在此落过殒石,据说其散发的高温灼焦了河边的石埠,因而又名落星潭王氏和焦右埠王氏。
&&& 安吴王氏也是姬姓黄帝的苗裔。周灵王时,太子晋始以王为姓,传17世,秦武侯王离生元、咸2子。分别成为琅琊,太原两派始祖。五元为避秦乱迁琅琊(今山东辖境),其后,晋司徒王文献迁至江右(今江西省),传20世,有王璧字大献,(874晋4 8代孙。按《安徽人物大辞典》载,他。在唐乾符(87 4~879)中与婿郑传,集众堵击黄巢军,以功历补军职。乾宁(894- -898)中,随族兄(按谱牒载,是同父异母兄)王抟征讨董昌叛军,任浙东节度判官。后曾从事坤福西讨杜洪。从王茂章南击安全义。累加金紫光禄夫。杨& 行密争,子缀继位,蹩被贬祁门每,邀请老定居张门.
&&& 宋代.王簸的不少后裔分别从祁门、婺赧迂到经县各乡,形成-十三至”,包括太平新事王氏).其中婺穰王恩谅裔有千一,千一兄弟俩于南宋绍熙嘉定(1190—1224)闯迁入泾县,于一定居汀潭(今云岭乡镑)开族.千二定居襄峰(今章渡镇辖,据说即今靠山王&千二传至6世,有玄二以明
经任四川巴县教谕,睨洪武间,避乱逃亡陕西宁夏卫(今宁夏回族自治州),他的幼子,后隐蓉城(今四川成都).留寨峰有4子.其中福生、德生、庆生3子迁往水南都,形成郭峰王氏族。
&&& 泾县西乡还有一个厚岸王氏宗族,是太原派。宋初宰相王溥的族孙于南宋时从徽州来泾县所传,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样出于此族。
&&& 安吴王氏本是郭峰王氏的后裔,却与厚岸王氏联了宗。其原因,据说郭峰王某有一侧室,是位意志坚强,品德高尚的女性.夫死时她有孕在身。为了使遗腹子不受岐视,他放弃在家继承一份遗产的权利,背着一尊麻石雕成的土地神像卜地徙居。当走到安吴一口塘边,力不能支,她认为这是神指定的“风水宝地”,因而结茅为庐,就地安家,兴起一族。族裔与厚岸王氏联宗后,厚岸人叫她“九奶奶”,安吴人称她“麻石奶奶”。
&&& 安吴王氏的始祖叫泽民。他的后嗣先分上升官与下升官两支.再分是上四分和下四分,共8大分。下四分的王世良一分,又繁衍成小四分。族人聚居地除安吴外,在今茂林镇晓内有湖埂洲和茅王洲。
&&&& 这一王氏与泾县其他五氏相比,历史上所出现的人物是较多的.明有王汝舟.字济甫,从吉安周七泉学,后弃举业,专攻王阴明学说,为王龙溪、罗汝芳推重。其子王徽,有名于吴门复社。王善和仕金华知县,王有执任鳌山卫釜蒜:量初有王鸱化任金县知县。民国初有王维墉,任北洋磅院顾问,其子王达任京兆尹(即民国的首任北京市长)。
&&& 茅王溯与茂林村相连,虽弹丸之地,却钟灵毓秀,安吴王氏的杰出人物,大多出生于此村。
&&& 安吴王氏与厚岸王氏的宗祠皆名“一本堂”,并用此堂名标灯笼。清康熙时联合修谱,同定的字辈是:景运立德良,惟受锡命光。振作肇基远,文运日茂芳。
&&& 民国6年修谱又续20字:笃厚相承启,作福多永昌。同本益亲受,绵延定久长。
相关同类新闻:
[前一条信息]&[后一条信息]&
主办单位:安徽省泾县茂林镇人民政府
联系电话:、2265118
备案编号:
建议使用 IE6.0以上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世汇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