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论孩子》是谁的全译本是什么意思?

您已经赞过此文了。
三个最奇怪的词·三个休姆诺诗语译本
原作者:Wislawa Szymborska
发表时间:浏览量:10768评论数:15挑错数:0
辛波丝卡经典诗作“三个最奇怪的词”分析及翻译。
三个最奇怪的词·三个休姆诺诗语译本
作者:江烈农()
  本文讨论辛波丝卡非常著名的一首诗,废话留到后面再说。下面是原文及英文译本,均转自诺贝尔奖官网(;)。
Trzy s?owa najdziwniejsze
Wis?awa Szymborska
Kiedy wymawiam s?owo Przysz?o??,
pierwsza sylaba odchodzi ju? do przesz?o?ci.
Kiedy wymawiam s?owo Cisza,
niszcz? j?.
Kiedy wymawiam s?owo Nic,
stwarzam co?, co nie mie?ci si? w ?adnym niebycie.
The Three Oddest Words
By Wislawa Szymborska
Translated by S. Baranczak & C. Cavanagh
When I pronounce the word Future,
the first syllable already belongs to the past.
When I pronounce the word Silence,
I destroy it.
When I pronounce the word Nothing,
I make something no non-being can hold.
三个最奇怪的词
当我说“未来”这个词,
第一音方出即成过去。
当我说“寂静”这个词,
我打破了它。
当我说“无”这个词,
我在无中生有。
(陈黎译本系由英文转译,见湖南文艺出版社《万物静默如迷:辛波斯卡诗选》161页,电子版见花莲县立花岗国民中学全球信息网:)
三个最奇怪的词
希姆博尔斯卡
林洪亮 译
当我说出“未来”一词,
第一个音节便已成为过去。
当我说出“寂静”一词,
我就立刻打破了这种寂静。
当我说出“乌有”一词
我就在创造一种无中生有。
(林洪亮译本由波兰语直译,见漓江出版社《呼唤雪人》308页)
原文及译文分析:
一、说不说
  陈黎译文似是最近颇受追捧的一种,文字虽美,但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其贯穿全文的关键动词,“说”,用得不妥。“说”是一个主观能动性很强的动作,是有意识的行为,对应波兰语 mówi? 更准确,英文可以理解为 to say。而 wymawiam(原型 wymawia?)则明确专指“发音”,对应英文 to pronounce,这个动作既可以有意识,也可以无意识。辛波丝卡使用看似更模棱两可的动词,实际意思反而更清晰明了:这个“发音”的动作不以动作主体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个动作单纯只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个动词描述的只是“发音”这个客观动作本身,而不与任何人的意图、想象、假设相关。所以我不太认同使用“说”这个动词,而十分认同林洪亮译本的“说出”,因为我在读到林洪亮译本之前,也是将这个动词译为“说出”。关于“说”与“说出”造成的搭配区别,以第二句为例:
二、静或默
  中文说“打破沉默”,英文说 to break the silence,波兰语则说 przerwa? milczenie,这三种都是常用固定搭配。当然我们也看到 przerwa? cisz?(打破安静)的波兰语说法,而辛波丝卡这里使用的正是 cisza(宾格即 cisz?)。对于这一点,我认为辛波丝卡选词一则出于语音的考量,二则因为上述同样的原因:排除主观能动性。(当然,这对诗人而言,完全有可能是无意识行为,毕竟波兰语是她的母语。)
  波兰语 cisza 与 milczenie 如果翻译成英文,都是 silence,二者也常以近义词的姿态出现,甚至在某些波兰语佛学文本中,对“无言”、“良久”(取引申义)等词的翻译也混用这两个词,列为同义。但世界上任何两个词都不可能完全同义,而 milczenie 比 cisza 多的一分含义,恰恰就是主观能动性。
  从词法上讲,cisza 只能是名词,而 milczenie 则可以做动词,比如:milcze?(to keep quiet;保持肃静)。弗罗茨瓦夫大学(UWr)的基耶尔保丝卡(Amelia Manuela Kie?bawska)在其文章《论哑剧艺术的沉默》()中,从艺术、语言、哲学等角度分析了“沉默”(milczenie)这个词的含义,并表示她同意波兰哑剧艺术大师涅季亚尔柯斯基(Stefan Niedzia?kowski)对“沉默”(milczenie)与“安静”(cisza)两词区别的看法:“沉默”是有意识地停止言语行为,前提必须是有一个施动者(人)的存在;而“安静”则可以脱离人而独立存在。所以“沉默”比“安静”更多了一层人类中心主义的维度。
  又如雅盖隆大学(UJ)扎拉碧昂卡教授(Prof. Zofia Zar?bianka)在其文章《二十世纪波兰诗歌选例“安静”面面观》()中提到:从物理角度看,在听觉层面,“沉默”(milczenie)与“安静”(cisza)确实及其相似,因为二者都没有声音;然而,在精神层面,两个词却全然不同。教授还斩钉截铁的论断:
,, Milczenie mo?e by? cisz?, mo?e wyrasta? z ciszy i do niej prowadzi?. Niekiedy zatem milczenie bywa wyrazem ciszy.”
“默可静,亦可出静而挈之,故时作静之表达也。”
  当然教授这里并没有讲古文,其实质与涅季亚尔柯斯基的观点大同小异,所以我随便换个方式表达一下,强调一下“静”、“默”两个关键字。从词义搭配上讲,我们可以组词“静默”(milcz?cej ciszy),字面直译可理解为“默许的沉静”,由此,也可看出两个词的微妙区别与联系。
  实际上,这里的争议主要也就落在中文“静”与“默”的区别。“默”,《说文》(今本及段注本)曰“犬暂逐人也。假借为人静穆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说文》此处显然有个错别字,“暂”应作“潜”(见沈涛《说文古本考》对唐本《说文》的考据),意“狗儿悄悄尾行于人”,只此一条即可看出区别:静者静,乃曰静;动者静,乃曰默。更不必提“静”的反义就是“动”,动则有声,静则无动无声——自然是可以脱离人、狗、动作、主观能动性而客观存在的状态。
  所以陈、林二人译文都使用了“寂静”这个词,这是合理的,现代汉语中“寂静”的广义就是“安静”的同义词;狭义暂时用不到,后文再谈。但“寂静”这个词,在陈译中与动词“说”搭配之后,则几乎颠倒了语义。两个主观能动性极强的动词连用:“当我说‘寂静’这个词”与“我打破了它”形成了惯性的语义。读者极有可能被引导,并先入为主地默认:这个“说话者”是有意识地“说”这个词,并“打破”它。
  然而实际上,这里原文第一个动作并非有意识而为之,所以第二个动作根据逻辑惯性,其实是表现了“我”作为施动者的无可奈何或无动於衷:“我”无意识地“发”出了代表“寂静”这个词的含义的“音”,却因此无意间打破了它。
  可以说,由于“说”字的不恰当使用,本来翻译恰当且精准的“寂静”也几乎变成了不恰当的“沉默”。可以说,在这个译文中,“寂静”的所指在读者解读中,与作者对其既定能指的理解脱节了。使用“说出”,则可以适当减少这种脱节感。
三、有与无
  陈、林二人均使用了“无中生有”这个词,显然是借鉴了道家思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我认为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些突兀,与全诗语境不符——不是因为道家思想不符,而是因为诗文其余部分都是平日再寻常不过的概念,而“无中生有”在普通语境中最常用义,是其作为成语的衍生义:比喻毫无事实,凭空捏造。这就产生了一定的误导。
  波兰语的原文是这样的:[S]twarzam co?, co nie mie?ci si? w ?adnym niebycie. 这句子后面的定语从句是个简单的否定句,但因为 niebycie 本身是 by?(to be;是、存在)的否定动名词(not-being;不是、不存在),所以这句子读起来有一点“伪双重否定”的意味。Baranczak 与 Cavanagh 合译的英文译本因此处理为同样的“伪双重否定句”:I make something no non-being can hold.
  实际上,这个波兰语句子是可以字面直译英文的:I-create something, that does-not fit in with any not-being. 当然这样的直译英文相当拗口,不过我们可以借此清晰了解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显然,其句义与“无中生有”有一定区别。字面讲,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制造(一些)东西,它不属于任何“无”。
  这个加引号的“无”(niebycie),是动名词“有”(bycie)的反义词,可以是四大皆空的“空”(???????),可以是“空集”(?),可以是萨特的“虚无”(néant),可以是黑格尔的“绝对无”(absolutes Nichts)——它当然也可以对应老子所谓“有生于无”的无,但仅限于道家概念,而与广义“无中生有”的暗示——“‘凭空’捏造”——无关。从这个角度讲,“无中生有”虽然是个很妙的词,甚至单独看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几乎可以说完美对译,但由于上文语境的影响,这个词产生了一些不太符合原诗、不太具有好意的暗示。毕竟,我仍然坚持前面的分析,那就是辛波丝卡写这首诗是极度客观的,排除了所有可能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所以译文中任何具备动作性的暗示,都是不好的暗示,都是无中生有——这恰恰讽刺地违背了辛波丝卡这首诗的意味。
  我总认为辛波丝卡是喜欢佛教思想的,这首诗收于诗集《一粒沙看世界》(Widok z ziarnkiem piasku),这部诗集的同名诗作“一粒沙看世界”对佛教思想的融会贯通则太明显不过。而本文讨论的这首小诗,“三个最奇怪的词”,除了反映作者从语词的角度直面语言本质外,也许也暗含了她对另一个佛教概念的思索:不可说。
  不可说(?????????),在“不可言说”概念之外,还包含一个极大数字的概念。佛教中最大数概念即是“不可说不可说转”,等于“不可说”的八次方,出《华严经》(??????????????????????????)“阿僧只品”第三十(见《八十华严》卷45、《六十华严》卷29、《四十华严》卷10)。由于《华严经》梵文本业已失传,所以我只能根据现有中英译本构拟“不可说不可说转”的梵文写法,仅供参考:???????????????????????????(音 anabhilāpya-anabhilāpya-parāv?tti)。
  据称,一“不可说”等于10的6次方,而一“不可说不可说转”则等于10的28次方。(数字计算未验证,参考来源一:郭忠生;二:高杉親知;三:百度贴吧·刘慈欣吧·主贴及评论)
  这个极大数的意思是:1后面有28个0。我试着想象一下这个概念,确实只能报以静默,不知道还有什么可说的……
  顺便再看一页克里瑞(一直不知道托马斯是兄还是弟)的《华严经》“屌丝”英译本吧(),竟然直接把各种数字表达换成阿拉伯数字了哈哈哈哈好坑爹的赶脚(似乎还算错了……)。
  克里瑞这个翻译策略显然有问题,阿拉伯数字可以用来补充说明那些大数概念,但直接替换原文则导致文本无法顺畅阅读,意义不大。这些专有概念显然应该音译为主,并在此基础上争取音义兼备。
  玩笑之余,言归正传,辛波丝卡这首小诗总让我想起维特根斯坦《名理论》(Logisch-Philosophische Abhandlung)第七命题: “不可言者吾当以默”(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über muss man schweigen.)。维特根斯坦一说到这里,似乎也报以沉默了,不知道还有什么可说的……而辛波丝卡看似信手拈来的这三个“奇怪”的词,其实与第七命题一样深入浅出、震撼人心,让人不得不思考:也许怪怪的词远不止这三个——也许所有的词语都不可说,一说即错。
三个最奇怪的词
当我说出这个词:未来,
第一个音便已成为过去。
当我说出这个词:寂静,
我摧毁了它。
当我说出这个词:无,
我创造了一些什么,它不属于任何虚无。
  我很喜欢这首诗,以前曾在不同的场合读到过不同语言的译本,但从来没有认真研究过波兰语的原文。我今天的译文由波兰语译出,参考了上文所举的中、英三种译本。这个译文也许不如陈黎或林洪亮的文字优美,但我希望它能在二者的译文旁边,提供另一种或许更为精准的中文解读方式。
  辛波丝卡冷静、深刻地探究了名词的终极本质,探究了作为话语的名词的意义——这是与“未来”、“寂静”、“无”格格不入且完全相左的一种什么——姑且将其总结为“有声的过去”。辛波丝卡这首诗启发了我进一步思考,我想探究作为话语的动词是否也具有同样的属性,便立刻想到了很有趣的另外一条:
当我说出:我死了,
其实我一定还活着。
  同理,将上文对“静”与“默”的辩证分析借用过来,我们也可以说:
当我说:我要沉默,
其实我打破了它。
  两句都“说”了动词,而非名词。同样表达“没有声音”,这里用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沉默”,与辛波斯卡原诗、陈黎译文、林洪亮译文,及笔者译文第二节比较一下(中文均使用“寂静”),差别应该是十分明显的。
  再次回到寂静这个概念,我现在再来谈谈“寂静”这个词的狭义吧。一开始提到了,没有细讲,其实“寂静”也源自梵文,???????,在佛教语境中,除表示“摆脱一切烦恼忧患的纯静心境”用以形容涅槃(???????)后的境界外,恰好也是一个数字概念。但它不是极大数,而是极小数。它是10的负24次方,亦即0.,是佛经中的最小数。这个概念虽然没有“不可说不可说转”夸张,但仍然还是值得想象一下的:假如你每天的工资只有一“寂静”人民币,那么你不休假连续工作大约三千兆年之后(即“三千亿亿年”后),终于就挣到了:一分钱。能安心干这种工作而不抱怨忧烦的,就达到了涅槃的境界,要知道地球的岁数也才46亿年而已。
  最近在研究休姆诺诗语(Hymmnos),此前在微博发过一张夜间卡片:
  其实当时我手中已经有了诗语译本的初稿,不过相当粗糙,羞于见人。今日分析此诗中译,顺便对诗语译本再做修改,干脆一并发出,抛砖引玉:
EXEC_over.METHOD_SZYMBORSKA/.~dri wart oz maxim foul
Sev mea yerwe wart :/futare/:,
xA rre noi ale mNaYNmLYN ess firga/.
Sev mea yerwe wart :/quive/:,
qNgYNsLYN sor/.
Sev mea yerwe wart :/num/:,
mNtYNyLYNy whalt <-x fLYNwYNrNeh zz a.u.k. sphaela/.
  需要说明的是,我用了“直控”(Ar tonelico/EXEC)兼与“爱种”(Infel Phira/METHOD)混合的诗魔法语法,所以在中央正纯律的基础上混用了很多新约帕斯塔利亚的单词和句法,显得有些奇怪。但根据魔塔大陆后期设定,这种混合语法确实就是长这样的。如果有歌姬愿意吟唱这首诗,又觉得新约帕斯塔利亚的高速吟唱太困难(真得很难),以至无法正确连接到魔塔伺服器,那么我也可以改用较简单的中央正纯律语法翻译。虽然动词准确度受到一点局限,但至少发音方便了,也可以低速吟唱了:
EXEC_SZYMBORSKA/.~dri wart oz maxim foul
Sev mea yerwe wart :/futare/:,
Nn num gagis ree noi ale rehaf tes firga.
Sev mea yerwe wart :/quive/:,
Nn num gagis degle sor.
Sev mea yerwe wart :/num/:,
Nn num gagis pomb whalt den her renha tes na zzcest.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语法换用了纯粹的直控式,但单词还是用到了许多正纯律以外的方言词汇。之前我也在微博上提到过,我认为这是符合一般语言学规律的,与魔塔的原始设定并不冲突,各位诗魔法少女、诗语者们不必盲目接受死板的设定,否则诗语文本将大大受限于其本身狭隘的词汇量。其实诗语是允许使用者自创词的,所以即使自创词法、语法,只要科学合理、符合逻辑,那么休姆诺诗语的发明者土屋晓应该也会认同有价值、有益的观点,或甚至将这门人工语言新的发展体现在下一款魔塔大陆游戏中。
  在上个译本的基础上,不得不说,这首诗的三对诗句,恰好可以用双体吟唱句再次转码,真是完美的搭配。难得有机会玩一玩,这首诗是1996年辛波丝卡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发表的,所以我就以1996作为数字公式,将诗语升级到第三种译本吧。不知道辛波丝卡如果还在世的话,看到这样的怪东西,将会作何感想?
EXEC_SZYMBORSKA/.~dri wart oz maxim foul
=> NN Nx UM GAx GIS SEx V REE NOI MEA YEx ALx E REx HAF TES RWE WART FIRx GA FUx TARE
=> Nx N Nx Ux M SEx V Gx Ax MEA YEx GIx S DEx GLx E RWE WART SOx R QUx IVE
=> NN NUM GAx GIS POMB SEx V WHx ALT MEA YEx DEN HER REx NHA TES RWE WART NA ZZCEST Nx UM
EXEC hymme 2x1/0>>
相关译文来自无觅插件
老师还懂波兰语,orz
辛波斯卡的原文似乎是押韵的,但是英译和汉语都没有押韵
辛波斯卡此诗的一个西班牙语译本
Las tres palabras más extra?as - Wislawa Szymborska
Cuando pronuncio la palabra Futuro,
la primera sílaba pertenece ya al pasado.
Cuando pronuncio la palabra Silencio,
lo destruyo.
Cuando pronuncio la palabra Nada,
creo algo que no cabe en ninguna no-existencia.
chunfengqiushui
辛波斯卡的原文似乎是押韵的,但是英译和汉语都没有押韵
:原文没有刻意押韵,只有第一句 Przysz?o?? 和 przesz?o?ci 压了清龈颚擦塞音[?]。
chunfengqiushui
辛波斯卡此诗的一个西班牙语译本
Las tres palabras más extra?as - Wislawa Szymborska
Cuando pronuncio la palabra Futuro,
la primera sílaba pertenece ya al pasado.
Cuando pronuncio l...
:西班牙语念出来果然………………一股西班牙味儿哈哈哈哈哈。这个西语版本译者是谁?看样子是从波兰语直译的,或至少没有受那个英译本影响,不简单。
脑残粉无脑顶……当然我是看不懂的……T.T
脑残粉无脑顶……当然我是看不懂的……T.T
:认真看应该能看懂吧,我并没有刻意要写成让人看不懂的样子……
很巧合,就在我看到这篇文章的前几分钟,我在豆瓣上瞎逛,碰到了这首诗的陈黎译文
脑残粉无脑顶……当然我是看不懂的……T.T
:我说后面那……那幅画……
补充一条微博@中南大学翻译硕士教育中心 的评论:
未来不可说,言出时已逝;寂静不可说,言出声已喧;虚无不可说,言出已着相。佛曰:不可说。(不可说我还翻译干啥?不可译不可译。)
严格讲不能算对辛波丝卡这首诗的翻译,但确实是十分契合原诗,又高度概括了我这篇冗文的要点,真棒。
补充一条微博@殆知阁 的评论,也很棒:
我言未来,未已来;我言寂静,静已去;我言没有,没已有。
梵语都整出来了,开始一看以为是俄语,太强悍了
楼主,太强大了
楼主,太强大了
当我说出“未来”一词,未来便成为过去;当我说出“寂静”一词,便已打破寂静;当我说出“虚无”一词,便已再无虚无。
这个自己译的版本,我看不懂波兰语,是对着英文翻译的,虽然比起你推荐的两个古文版本意境差了相当多..
诗艺者,Ars Poetica;诗译者,Trans Poetica。常言道诗词歌赋,诗者首当其冲。诗所以合意,歌所以咏诗,词者配乐而歌,不歌而诵谓之赋。盖古今中外,经所以传佛旨,颂所以评功德,另有楚辞、元曲、乐府、骈文,亦有日本能乐、印度梵剧……自希腊露天悲喜汇演,至西人百老汇大合唱者,凡此种种,通归于诗,皆合于意。合意知音,心领神会,琴瑟和之,人之天性也;天人共鸣,渊源流传,福泽万世,自然之道也。循此道者,古之荷马与今之列侬几无二致;传此道者,古之玄奘今之烈农亦别无二般。子曰:君子好美,但求之以“译”。
——组长:江烈农
@江烈农:川西江氏,南蛮象者,略事狄鞮,亦晓洋字若干。流亡,会巫术,党不助。妄称“烈性格律例外语言笑骂名人文学习艺徒劳囧迫力求索居家眷恋爱智度心理科普通达观照彻底蕴藉慰勉励行动画癖好奇特立命运筹谋生活变革新鲜明星夜猫精灵慧根勘正义愤激赞梵译诗歌迷幻觉敏感伤神鬼怪异常识古奥博大方正果农”,自诩百之九九皆中然不足百一矣。专业英翻汉,请洽【wjia6827@uni.sydney.edu.au】
Copyright & 2014 yeeyan.org&&|&&&&|&&
北京译言协力传媒科技有限公司
京ICP证号&&京公网安备99号
&&|&&&&|&&
&&|&&&&|&&&&|&&纪伯伦《先知》中“爱”的理念探析(待修改)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纪伯伦《先知》中“爱”的理念探析(待修改)|纪&#8203;伯&#8203;伦&#8203;《&#8203;先&#8203;知&#8203;》&#8203;中&#8203;“&#8203;爱&#8203;”&#8203;的&#8203;理&#8203;念&#8203;探&#8203;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5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文档免下载券下载特权 全站付费文档8折起 千本精品电子书免费看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法布尔的《昆虫记》 谁的译本好些?_百度知道
法布尔的《昆虫记》 谁的译本好些?
提问者采纳
1995 年广东人民出版社租型印刷过。下面主要介绍几个比较重要的中文译本,王光译,梁守锵校,它不是将法布尔的名著《昆虫记》改写成浅显易读的儿童读物。鲁迅先生本人也一直钟情于《昆虫记》,这个版本的英译者是上面提到的德·马托斯,黄亚治译。要知道鲁迅先生原本是学医的,配3 0 幅插图。在我们介绍的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年出版的《昆虫记(彩色故事版)》。鲁迅先生泉下有知,共同点是认为这本书是有趣的。1992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由法文原版选译的本子《昆虫记》。1 9 9 7 年花城出版社出版了据法文本选译的《昆虫的故事》,终于有了从法文原文直接翻译的全本。1933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王大文据英文改写本译成的《昆虫记》一册。在中国第一个介绍法布尔《昆虫记》的。 这个本子在法布尔的翻译介绍上有其地位。这个本子以后多次重印。立足点都是中国国民性的改造和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中文全译本共200 多万字,直到去世前还委托身在外国的友人帮忙购买尚未凑齐的《昆虫记》,希望翻译《昆虫记》多少还夹杂有对生物科学的感情因素,为出版界的“昆虫总动员”划上了一个句号,由此引发了新一轮的《昆虫记》出版热潮。这部经典在经历了百年的介绍和节译后。2001 年1 月花城出版社推出由法文原本译出的《昆虫记》十卷全译本,他在1923 年发表《法布耳〈昆虫记〉》,书名改回为《昆虫记》,《昆虫记》的中文译本多为从英文本或日文本转译过来的节选本,24 开、有益的。王大文的译本1956 年修订重印,改名为《昆虫的故事》,十余万字。正是由于他们的推崇和介绍,而是强调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并在同年发表了两篇转译自英文的《昆虫记》选篇。原著当然是法文,是鲁迅(周树人)的弟弟周作人。1 9 2 7 年上海出版了林兰的选译本《昆虫故事》,就是这个版本,罗大冈作序、对青少年来说是难得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知识的普及读本,并且很想翻译这部作品,后面我们还会提到。一直以来。这个本子1 9 7 4 年在台北出版。这个被转译的英译本的译作者是德·马托斯。全书共十卷,彩色插图14 幅,并且着手翻译,改写人为斯托夫人。周氏两兄弟对《昆虫记》的推崇,国人开始知道法布尔和《昆虫记》,只是没有成功《昆虫记》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耗费毕生心血著成的一部昆虫学巨著,也该欣慰了
其他类似问题
《昆虫记》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飘谁的译本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