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和西周青铜器颂簋相同的器形

众多“梅长苏”傲立在雪中,画面太美不忍直视。
按照订票公司的操作给对方汇款,竟然汇了26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媒体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的考古发现,荣获了2011 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而这一重大考古发现是起始于一次非常偶然的事件。2010 年岁末,湖北随州淅河镇蒋家寨八组的村民,在平整土地过程中,居然挖出了一批商周青铜器,发现青铜器的地方当地人称之为叶家山。所谓叶家山实际上是位于漂水东南岸的一块不大的高岗地。漂水是 水的一个支流。事件虽然很偶然,但在随州也并非奇怪,言及当地农民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发现青铜器的事件,这在随州也不算第一次了,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类似事件多有发生。随州位于大洪山与桐柏山之间的随枣走廊的核心区域,历史上,尤其是先秦时期,有诸多的方国位于其中,而曾国是其最为重要的诸侯国。这次出土的青铜器,一是时代较早,铜器风格具有明显的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的时代特点;二是青铜器出土的地点位于庙台子遗址附近,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发掘的庙台子遗址的主要遗存时代为商周时期,青铜器与遗址遗存的时代相符。经考古钻探发现叶家山是一处重要的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墓地。
  2011 年、2013 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博物馆联合对墓地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共揭露面积8700平方米,发掘墓葬140座,马坑7座。出土青铜、陶、玉、原始青瓷等器物2100件(套)。叶家山考古发掘的部分资料已发表在《文物》、《考古》、《江汉考古》和《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地》中。其中包括有部分玉器资料。
  叶家山出土玉器大多应该是属于组佩的组成部分,极少是单独的器物。其器形包括有西周早期的器物之外,还有较多的前世的遗玉,包括有红山文化的玉器,如勾云器,商代的高领璧等。造型上多姿多彩,龙、凤、鹿、兔、鱼、蝉,还有半人半兽、半人半禽、龙凤合体的造型。以下将对叶家山出土的部分玉器进行分门别类的逐件介绍。
  一.仿生造型
  仿生造型玉器是古代玉器的主要门类,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商周时期尤其盛行。叶家山出土仿生玉器器形有龙、凤鸟、鹿、兔、蝉、鱼等。
  龙是玉器中最为常见的仿生造型,商周时期十分的流行,且形制也特别的丰富。叶家山墓地出土以龙为造型的玉器也较多,有双首双身交尾龙、扁体爬行龙和夔龙体璜形佩等。
  双首双身交尾龙(M27:121-23)(图 1-1)
  白玉,玉质细腻温润,局部表皮有泛黄沁。器形呈“S”形,而造型极为特别,其双龙皆作昂首顾尾,龙首兽形,龙身蛇躯,以阴刻细线条勾勒轮廓,二龙龙躯交结为一体,似为双龙交尾状。龙尾微微回卷,相互抵在另一龙的颈、腭部。龙嘴大张,上唇翘起,阴刻有简易的梭眼;头顶凸有蘑菇柱状角,在蘑菇柱状角上刻有云形线条,似为龙耳。一只龙角上钻有圆孔。龙体各有凸出的棱,一为长方形,似榫;一似翘起的鳍,又像龙的足。长4.2、宽 2 厘米。“S”形龙造型,东周时期较为流行,而商周时期的极为罕见,目前仅此一例。双首一躯且作交尾状龙的西周玉器,也是属于孤品。而此二龙交尾造型与中国传统伏羲女娲是否相关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图 1-1)
  扁体爬行龙 (M27:120-5)(图 1-2)
  扁体爬行龙雕琢精巧,造型生动,形似走兽,动态感明显。原资料发表时被称之为玉虎,然观察其造型特征,其兽首上有龙所特有的蘑菇柱状角,故称之为龙更为准确。青玉,质地泛绿,杂质较多。器体扁平,雕琢龙形为行走状。兽首兽躯,凸肩翘臀,背内凹,长尾上翘回卷。龙首宽嘴凸鼻,嘴中部钻有一孔。阴刻简易梭眼,头顶蘑菇柱形角,上阴刻内卷尖角纹,似为龙耳。龙肢斜刻出似回纹形,刀法简练而轮廓清晰。下肢屈踞,龙爪着地,表现出强烈的力度感。龙的后肢简略为一小圆凸钮。尾体粗壮,上刻回纹连弧线,既添加了力度感,又增加了美感。长 10.6、宽 2.9、厚 0.4 厘米。这种造型的龙形,商周时期较为多见,该器的时代应是西周早期。(图 1-2)
  以鹿为造型,是商周时期流行的玉雕动物作品之一。叶家山墓地出土的玉鹿较多,见诸发表资料有三件,皆作回首顾尾状,造型也都很生动,各具特色。
  长角站立状玉鹿(M28:69)(图 2-1)
  青玉质,较为温润,含较多黑色絮点,酱红色沁。造型为站立回首顾望状,肢体健壮有力,前后腿轮廓清晰,后腿宽大肥硕,臀部浑圆,微微翘起,有小短尾。腰、腹曲弧,长颈上扬,颈部钻有小孔。鹿首轮廓清晰,面目却较为模糊,似为凸鼻长嘴,梭眼大耳,眼以阴刻线条表现,而下颌部则雕有线条明显的小圆凸凹。头顶上有粗壮而长的鹿角,枝杈分明,惜有残断。长 6、宽 2.7、厚 0.3 厘米。(图 2-1)
  屈踞状无角玉鹿(M28:145)(图 2-2)
  青玉泛绿,杂质较多,红沁。鹿的前、后下肢弯曲作屈腿俯卧状。鹿体肥臀细腰,粗壮的长颈作弧形回转,鹿首作180度的反转,形成回首顾尾的造型,头颅后有轮廓清晰的叶形大耳。长形脸颊,嘴鼻雕琢明显,梭形大眼,下颌部雕有线条明显的小圆凸凹。此器在整体上显得线条柔美,神态恬静。长3.1、宽4.5、厚 0.4 厘米。(图 2-2)
  大耳短颈站立状玉鹿(M1:10)(图 2-3)
  形体肥大粗壮, 为站立状, 回首顾尾。短颈大头,头上有扇形大耳,张扬舒展,堪比兔耳。头颅上的额部与面部分别较为明显,脸面雕刻较为模糊,似为凸眼,凸鼻大嘴,下颌平直。鹿体背脊也较为平直,腹部较为肥硕。前肢直立,后腿前伸,小尾肥臀。颈部钻有小圆窝。长 4.2、宽3 厘米。(图 2-3)
  兔造型的玉器是商周时期最为常见的器物。
  兔(M1:33)(图 3)
  该器轮廓清晰,特征突出,作昂首蹬伏状,形态生动自然。硕大的圆眼和尖长的大耳,彰显出兔的特征。长 5.25、宽 2.75、厚 0.1 - 0.25 厘米。(图 3)
  4.凤鸟
  以凤鸟为对象的玉雕器物,是中国玉文化的重要题材。从红山文化开始,商周至汉代尤为风行,直至明清而不衰。叶家山出土的凤鸟题材器物也是最多的,其式样也较为丰富。
  扁平无冠翘翅鸟(M1:21)(图4-1)
  钩喙圆首,圆眼短颈,硕身宽翅。鸟翅舒展,翅根作窝圆状,以线条刻画出羽毛, 羽翅张开呈弧形上翘, 翅尾形成尖锋。鸟尾弧形下垂, 尾端呈鱼尾形。 鸟足前伸,曲爪回钩。长3、宽2.8、厚0.4厘米。 (图4-1)
  回卷形冠凤鸟(M28:73-A)(图 4-2)
  青玉质,较为温润,局部有沁蚀。扁体长形,雕琢精致。长喙下钩,圆眼扁首,首后冠粗壮向后伸展尾端回卷成小圈。胸腹浑圆,羽翅呈云纹状展开,尾翼卷曲下垂。腹下有短小的鸟足。长 5.1、宽2.8、厚 0.15 厘米。(图 4-2)
  钩形冠凤鸟(M65:147)(图 4-3)
  青玉,局部有沁。长喙突出,圆眼短颈,首后有冠短小呈钩形。胸腹丰满,曲足展翅,尾翼下垂,在尾翼与翘翅之间有上翘的羽毛伸展,似刀形。长 4.2、宽 3.3、厚 0.6 厘米。(图 4-3)
  雌性双鸟交尾状玉佩(M65:134)(图 4-4)
  青玉,玉质较好,有褐色沁蚀。雕琢精致,造型也极其美妙。扁平体,造型为双鸟相叠,上雄下雌作交尾状,动态感极强。 雄鸟体形肥硕宽短, 首上有凸为冠,圆眼圆睛,两侧呈波形。鸟喙上翘下钩,形成圆孔。足踏雌鸟首,尾翼下垂。尾根部下垂圆圈。 雌鸟体形健壮瘦长, 无冠,长尾回钩翻卷。双鸟体上羽毛雕琢的纹理清晰,而鸟的形态生动自然。长8、宽4.4、厚 0.7 厘米。(图 4-4)
  双柱多齿冠立状凤鸟玉佩 (M28: 65)(图4-5)
  青玉,较为温润,质地中有较多的絮及斑点。局部有沁色。扁平体,造型为拟人形的直立状凤鸟。 昂首钩喙, 扁首圆眼,头顶立有双菌形多齿花冠,菌柱上雕有涡云纹。短颈挺胸,颈后披长羽冠。宽大的翅膀作云纹形,短粗的鸟足作直立状。尾翼自然下垂。鸟身上羽毛纹理清晰美观。长8.8、宽3.5、厚0.4厘米。 (图4-5)
  鸟首残件(M1:9 ) (图 4-6)拓片
  仅存鸟首局部。细长钩喙,大圆眼,有平顶菌形冠。残长 1.4、宽 2.3、厚 0.4厘米。(图 4-6)
  5.玉蝉
  叶家山出土玉蝉的数量不多,但形制区别较大,而时代上的差别不大,都应该是西周早期的作品。
  尖尾玉蝉(M27:121-7)(图 5-1)
  青玉温润,雕琢精美。宽额圆凸眼,尖嘴突出。头顶上刻有阴线三角形。颈部较宽,上有凸棱,与双侧斜线形成阳线三角形。两翼较长呈扇形,尾圆末尖,紧贴蝉身。中脊内凹,有线条装饰。蝉尾部凸出, 斜尖状。 底面横向刻有数道浅槽,而喙呈倒尖形。长 4.5、宽 1.5、厚 0.6厘米。(图 5-1)
  圆尾玉蝉(M65:156)(图 5-2)
  青玉,较为温润。有沁蚀。二件,形状大小相同, 一件沁蚀严重。 蝉体宽短,器身边缘呈波形。 头首呈山形, 圆眼凸嘴,头顶有阴刻斜尖。颈部以两道凸棱表现。羽翼、背脊与蝉身浑然一体,以对称内卷“U”纹为轮廓,中间用横向的长短凸凹线条表现。蝉尾部浑圆。在颈部及近尾部钻有小圆孔。长 3.5、宽 1.9、厚 0.5厘米。(图 5-2)
  6.玉鱼
  玉鱼是商周时期最为常见的器形。叶家山也出土有较多的玉鱼。形制也较为丰富。
  扁体长形鱼(2 M1:27、28)(图6-1)
  扁体长形,鱼头呈弧边扇形,尖嘴张开,圆形大眼。头与身之间以线条区分,界线明显。鱼身较为宽长,背脊上脊鳍呈多齿状,腹下前、后胸鳍轮廓清晰,似扉棱。 鱼尾细长, 尾端上下略展呈尖状。残长7.15、宽1.2、厚0.4厘米。 (图6-1)
  扁体短宽玉 鱼(M65:137-1A M65:137-1B )(图 6-2)
  青玉质,沁蚀严重,呈灰褐色。两件,形状大小相同。鱼头怪异,斜状大嘴,嘴下旁有小圆孔。鱼身较宽,背鳍细密如篦齿,腹鳍较为宽大。尾翼呈扇形。这种玉鱼的头嘴造型与出土的部分凤鸟的头嘴造型非常相似,会不会有某种内在的联系,也应该是一个有趣又值得考虑的问题。可不可以考虑它们之间是不是有相互转化的可能呢?长 5.9、宽 2、厚 2 厘米。(图 6-2)
  二.人兽(禽)合体造型
  半人半兽(禽),或半兽半禽是商周时期玉器中常见的器物。叶家山出土玉器中,就有人首鸟身、兽首鸟身、鸟首人身造型的玉佩,雕琢的都很精美。
  人首鸟身玉佩(M27:120-3)(图 7-1)
  青玉,扁平体。造型为立状的人首鸟身。资料发表时称之为人龙形玉佩,有失准确。 言人首而更像猴首。 圆头凹脸,尖鼻长嘴,下颌前凸,臣字形眼,云朵形大耳。头顶上有S形小龙为角。鸟身明显,涡云纹形羽翅向后伸展,翅下似还有尾翼。 腿似人的下肢, 尤其是足部宽大。肩背上有凸出的扉棱,惜上下皆有残断。这种人首鸟身的玉器在商周时期较为常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长7、宽3厘米、厚 0.5 厘米。(图 7-1)
  兽首鸟身玉佩(M2:42)(图 7-2)拓片
  扁平体,立状兽首鸟身造型。言其兽首,也有几分似人首。鸟身是显而易见的。脸面宽大,耳垂其后,圆眼凸嘴。头顶之上有双菌状多齿立角,柱体上刻有桃形云纹。云纹形翅羽,翅根部呈涡云状,中部曲折向后伸展。后有短小的尾翼,前有粗短的鸟腿。鸟爪向翻卷呈钩形。若倒向观察,形似鸟首鸟喙。该器在资料发表时,被称之为“龙形玉璜”显然有错。其一,器型与璜相距太远;其二,造型与龙形也相差太大。误读的实在太不应该。这种造型的玉器在商周时期也较为常见,多有发现, 是这一时期具有时代特征的玉器之一。长 9.7、宽 3、厚 0.4 厘米。(图 7-2)
  鸟首人身形玉璜(M27:120-19)(图7-3)
  青玉,质较温润,色泽明亮,局部有沁蚀。 扁平体, 造型为一站立的拟人凤鸟,其身下肢及足似为人体。 长喙钩形, 扁首,大圆眼。头顶斜刃刀形,刀体上刻有曲折的线条形,似为冠。短颈硕身,身饰雷纹。粗壮的肢体显露出腿足,脚形尤似人足。长10.6、宽2.9、厚0.4厘米。(图7-3)
  三.礼仪玉器
  礼仪玉器的种类包括有玉琮、 璧、 环、璜、戈、柄型器等。
  玉琮(M28:67 )(图 8)
  玉琮是一种很古老的礼仪玉器。叶家山出土玉琮不多,器形也简单。青玉,有光泽。 局部有褐色沁蚀斑点。 内圆外方,矮射平口。素面无纹。高3、边长 4.6、孔径 3.7 厘米。(图 8)
  有领玉璧 (M28:56)(图 9-1)
  礼仪用玉, 形体较大, 时代可能更早,是属商代晚期的典型器物,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墓中有出土。该器玉质较差,表明呈花褐色,局部泛青,沁为白、红、黄杂混花色。璧孔中有明显的对钻错位痕,孔边起凸领,凸领较为规整。璧面上以同心圆旋凿有凸凹弦纹为饰。凸领旁有凹弦纹一道,由内及外有较宽的五道凹弦纹在外侧凹弦纹边上有两道阴线细弦纹。相应形成七道凸弦纹。在较宽的五道凹弦纹中又有细线条的凸弦纹填充,形成了阴阳相合,粗细相套,高低参差,内外相递的形态,将简单的凹凸弦纹演绎成为令人眼花缭乱的复杂格局,仿佛是一副星空上的众多星宿在旋转运行之中的情形,很自然的让人联想到玉璧礼天玉琮礼地的宗教礼仪功能,更为这礼天之器增添了许多的神秘感。直径 19.8、孔径 6.2、厚 2.5厘米(图 9-1)。
  小孔薄体璧(M2:43)(图 9-2)拓片
  形体极小极薄。小孔宽肉。素面。为组佩之组件。直径 3.9-4、孔径 0.4、厚 0.2 厘米(图 9-2)。
  玉璧(M65:150)(图 9-3)
  青玉,沁蚀较严重。扁体圆形,外侧较为粗糙。外径6.8、内径3、厚0.28-0.4厘米(图 9-3)。
  环(M2:41)(图 10)拓片
  扁体圆形,外侧不规整。直径 7.5、孔径 4.2、厚 0.6 厘米。(图 10)
  夔龙体璜形佩(M27:120-7B)(图 11-1)
  青白玉、玉质较为温润,局部有沁,表皮泛浅黄沁。器体为夔龙体呈璜形。夔龙一足。夔龙头之上刻阴线形成“臣”形眼,前端张嘴作吞食状,中有小圆孔。夔龙嘴上唇微翘。龙首之上有菌柄状角,龙角紧贴在细长的龙颈上方。龙角体上饰有减低凸现简单的云纹。龙的前肢及前足以极为简单的阴刻线条显现,肢体与腹背浑然一体。上、下肢分界明显,上肢肥硕,下肢细长。龙足露四爪,足前有小凸圆,二者之间有小凹界分。龙后体有较为明显的两个层次的界棱递薄递窄,尾端呈刀形。长 8.3、宽 0.2 厘米。此器时代特征明显,性质明确,璜属于礼仪用玉,以龙体和龙纹饰璜,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 商代、 西周时已十分流行。该器时代应属西周早期。(图 11-1)
  凸圆首璜(M2:44)(图 11-2)
  桥形璜,欠规整。两端有小圆孔。长6.6、宽 1.9、厚 0.5 厘米。(图 11-2)
  弧援戈(M1:20)图12-1 拓片
  形体小,为组佩组件。长援弧边,前锋尖锐似剑锋。短内平直,其上有齿。内边有小圆孔。长 4.7、宽 4.1、厚 0.2厘米。图12-1
  弧援戈(M1:23)(图 12-2)
  形体小,为组佩组件。援较宽长,弧边上较平缓, 下边内弧明显。 斜边尖角。短内直边, 有齿。 内旁有两小圆孔。 长3.7、宽 1.5、厚 0.3 厘米。(图 12-2)
  直援玉戈(M65:153)(图 12-3)
  形体较大。青玉,质地较差,石化较为严重,有斑点沁。长援短内,直援直内。援面较宽,似有脊,双边有刃。斜边剑锋。短内略窄,尾端平直,有扉牙。内上有小圆孔。长7.5、宽2.15、内厚0.2厘米。(图 12-3)
  6.柄形器
  柄形器流行于商周时期,是当时最为流行的玉器之一。叶家山出土柄形器较多,形制也较多。
  梯形首厚体柄形器(M65:26)(图13-1)
  简报称之为玉圭,显然也是被属于误读误判的器物。实为一件平常的柄形器。该器较为厚实,为梯形首,长颈内束,上有数道细凸线。体较长,直边内敛,尖尾似剑锋。长9.5、宽3、厚4厘米。 (图13-1)
  窄首长体柄形器(2 M1:31)(图 13-2)
  器形窄长似削刀,扁体。窄首平顶,细长束颈,颈中部有数道细细的凸线为饰。柄身细长,两边平直,尾端呈斜边尖角状。长 13.6、宽 1.1、厚 0.7 厘米。(图 13-2)
  宽首柄形器(2 M1:32)(图13-3)
  首为梯形,束颈。首、颈、身之间有明显的凸棱,分界明显。器身较长,边平直内收。底端平直,一侧抹角。长10.8、宽 1.6 - 1.9、厚 0.7 厘米。(图13-3)
  宽首柄形器(M65:149)( 图 13-4)
  青玉,玉质较为温润。局部有沁。宽首梯形,短束颈,颈上有数道凸细线条。短身,两边向下内收。底为斜边尖锋形。长 10.3、宽 3.3、厚 0.3 厘米。( 图 13-4)
  四.其他玉器
  其他玉器有勾云形器、扉棱、翘角佩饰片等。
  勾云(龙凤)形玉佩(M65:146)(图 14)
  勾云形玉佩是典型的红山文化装饰玉器,在西周墓葬中出现,很显然是属于红山文化的遗玉。玉质温润,青绿色。体呈扁长形,四角有较为粗壮的圆柱凸起,上下大小不一。在器的前后边沿上有大小不等的小凸棱。上端一侧一圆凸棱钻有小圆孔。 器体圆润工整。 从外轮廓看,好似一条盘踞的龙,龙首支撑在卷尾之上。而卷尾延伸到器中心,中心呈透雕作C云形孔,孔中的实体似勾云状,又似动物的卷尾,更似一只立状的凤鸟作回首状。从而形成了龙凤双首一体的造型。从整体上观察,器形好似由龙、凤体渐变为云,或由云演化为龙、凤过程之中的状况。看侧立的形象,就颇似站立状的龙体回首顾尾的龙纹,下端的柱凸似前后立足,上端的柱凸即为龙首上的蘑菇柱状角,而这种形状的蘑菇柱龙角,在商周时期是非常流行的形制。下面的造型很像一只凤鸟站立,作回首状的形象。这种龙凤一体的构成为后世的龙凤合体图形开了先河。勾云形器极有可能就是龙、凤的一种形态,龙、凤形态的一种造型。当然,作为神灵动物造型的龙、凤,本身就与天上的云有很密切的关系,完全可以将勾云形器视作为抽象化的龙凤,就应该更名称之为勾云龙凤形器。长9.3、宽 4.3、厚 0.35 厘米。(图 14)
  2.扉棱(M1:8)(图 15)
  简报称之为“象形玉佩”1,很显然是误读误判。此玉片应该就是一扉棱,跟玉象没有一点关系。扉棱状玉片是作为某器物的附件,很可能是漆器上的附件。平底翘顶伸角,一侧为弧边,一侧有齿牙扉棱。 上有横切齿槽, 中间以先钻圆孔,再横截形成扉牙。长 2.5-2.8、宽 1.5、厚 0.4 厘米。(图 15)
  3. 翘角佩饰片(M1:22)(图 16)
  扁平体,弧边翘角形,上有小圆孔。器形似,而体短且宽,其解节之实用功能不大,作为组佩上的佩饰更为确切。上有阴刻线条,似与器形无关联,应该是属改制玉。长3、宽2.4、厚0.25厘米。(图 16)
  牛角形玉(M1:19 )(图 17-1) 拓片
  牛角形。尾根斜平,弧边上翘,形成尖角。尾脚处有小圆孔,似作为组佩之器物。长4.3、角根宽1.7、厚0.25厘米。(图 17-1)
  兽形柄圆弧形玉(M65:135)(图 17-2)
  兽形柄圆弧形玉是商周时期常见的器物之一。类似造型在考古发掘中也多有发现。叶家山出土的这件器物为青玉质,无沁蚀,较为温润。器形似削刀,造型精巧,握部雕琢成一卷尾屈腿的爬行的虎,卷尾处形成一圆圈。虎首之上圆雕圆眼大耳,虎嘴大张,吞咬着一柱,柱前端为一尖刀形,而尖端凸圆。长8.5、宽1.4、厚 1.2 厘米。(图 17-2)
  以上只是选择性的介绍了随州叶家山早期曾国墓地出土玉器的极少部分。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出土玉器数量多,种类全,商周时期流行的器物大多都有发现,大致可以表现出“时玉”的时代面貌和特征,而出土器物中的“遗玉”,则保留了前世古玉的风格,或许也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时任的寓意。出土玉器制作大多非常的精致,玉质精美者也较多,而对小片玉器的改制,说明当时玉料是非常的稀缺和珍贵。
  从现已经发表的资料可以看出,玉器都出土于大型墓葬之中,显然是与墓葬的等级相联系。出土的玉器位置也都是位于墓主人的棺内,显然是作为墓主人的佩饰入葬的,多为组佩的形式随身陪葬。尽管在行文中对出土玉器进行了分类,但它们都是作为玉组佩的组件而存在的客观事实是肯定的。至于每一件器物所包含的寓意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是需要进行细致探讨的重点。限于文章的篇幅,不暂进行深入的讨论。
  笔者在文章中对一些玉器的图纹进行了尝试性的释读,有些看法可能还不是很成熟,但作为探讨性的解读,应该是对研究的深入有些许的益处的。如对“勾云形器”进行了图像学的分析,有了一点点意外的体会,发现了在简单的“几何”图形中,也隐喻着具象的“龙凤”图像存在。其实,每一件文物都是属于古代历史文化遗产,每一件文物所蕴含有一个小宇宙,在这个小宇宙中蕴含有巨大的能量,存在着生命的气息。通过对图像学的阐释,就会得出意外的发现,会发现它是有生命的,是有情绪表达的,甚至会发出强烈的呐喊,仿佛是会讲述故事的小精灵,也曾经谱写出惊天骇地的事迹。它是有灵魂的,有时是有力量的,时而是纯洁的、时而是欢乐的、有时是简单的,偶尔又是神秘的,闪烁着迷幻的点点星光,充满着神奇而看上去却又是那么的平常。
欢迎举报抄袭、转载、暴力色情及含有欺诈和虚假信息的不良文章。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搜狐媒体平台官方账号
生活时尚&搭配博主 /生活时尚自媒体 /时尚类书籍作者
搜狐网教育频道官方账号
全球最大华文占星网站-专业研究星座命理及测算服务机构
弘扬中华文化,展示艺术精品。鉴藏知识,文化交流,行业交流,...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举例说明商代,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及特点_百度作业帮
举例说明商代,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及特点
举例说明商代,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艺术的发展及特点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1、夏代青铜器:夏代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有关文献里多有提及夏代的铜器.2、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因为大量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所以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 饕餮 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后期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殷墟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3、西周青铜器: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酒器减少食器增多.西周中、后期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菱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长篇铭文是这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①列国器物大量出现.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②地域风格的形成.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③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④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器物制作方面主要体现在合范法铸造的高度发达、失蜡法的应用、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处理技术等.春秋时代对于周天子及其维护者而言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直接结果是新价值观、新风格、新趣味的不断确立,艺术新潮的涌动因而成为遍及春秋列国的历史现象.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物质文化已进入铁器时代.这时的青铜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装饰手法也愈来愈多姿多彩,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等无不技艺精湛.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图像,也出现在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中,标志着青铜器艺术的世俗化.纹饰与铸造工艺 :以春秋战国为代表的青铜器纹饰,时代特点尤为鲜明,从纹饰的内容到形式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格局,以接近生活的写实面貌和比较自由地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人间趣味,体现出艺术与现实的密切关系.春秋末期线刻艺术开始萌芽,到了战国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金属细工得到充分发展,错金银,嵌红铜,嵌松石、针刻红铜,鎏金都是此期出现的新工艺,出土与传世的器物很多.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明了失蜡法工艺.这是我国匠师的绝技,这种铸造法首先以蜂蜡做成器物的模型成为蜡模,再用细泥浆在上面反复涂抹,然后加热烧制,蜡模熔化流出成为空腔,最后浇注铜液.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光洁,精密度高.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盘尊”即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最精品.铭文 :有铭文的青铜器减少,且文字简短,书史性衰退,多记载容积、重量,这与当时经济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这一时期无论是兵器上还是其它器物的题铭常有职官名.“物勒工名,以考其诚”是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特点.铭文格式一般包括器主、作坊的工匠、放置地点、容量、重量等.铭文字体呈现多样化,文字繁简并用,南北风格截然不同.中原文字端庄秀美,行款排列较整齐;南方诸国文字笔划纤细,清新秀丽并在春秋末年出现了以鸟虫作装饰的美术字,亦称“鸟虫书”,即把文字画成或加上盘旋曲折的鸟虫形,风格独特,多施于兵器上,极难辨认.夏商到战国初年,一千多年的时间,都算是青铜器的鼎盛期,这段时间中国的青铜工艺有最大的发展.战国末年开始,整个社会有很大的发展,新材料的运用于发现,慢慢得让青铜器越来越走下 坡,但工艺上活泼许多,有时会用其他金属来装饰点缀,甚至是彩绘,但大量器物的日用化,青铜器逐渐被排挤在外,到东汉末年之后,青铜器的发展几乎就只剩下铜镜的舞台了 .
删减点咯。考试用。THANK U。
1、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动物纹样。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后期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殷墟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2、西周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酒器减少食器增多。西周中、后期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菱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长篇铭文是这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3、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相同, 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大量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
①列国器物大量出现。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②地域风格的形成。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
③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
④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器物制作方面主要体现在合范法铸造的高度发达、失蜡法的应用、模印法制范、镶嵌工艺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处理技术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周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