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了比是哪个儿童陶艺故事

睡眠的重要性
睡眠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婴幼儿,睡眠时间的长短与质量的好坏,都直接影响到宝宝的身体发育和心智发展。良好的睡眠有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的更新、生长激素的分泌、免疫力的增强、智力发育、脾气好、减少成年后肥胖和近视的几率、增强宝宝的智力和体力。因此作为家长,需要细心关注宝宝睡眠,给宝宝香甜安稳的美觉。不同时期的宝宝需要的睡眠时间和睡眠方式都不一样,他们有着这一时期独特的睡眠要求,熟悉了解宝宝的睡眠需求,是保障宝宝能够安睡的重要前提哦,为了宝宝的睡眠,先来了解一些关于睡眠的知识吧!
睡前故事&音乐排行榜
【这一时期主要是通过故事来安抚宝宝,让宝宝感觉安全,从而顺利入睡为主。】
【这个时期主要是让宝宝融入到故事情节中,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安然熟睡。】
<ul class="ul_2"
【这个时期宝宝已经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拓展力,主要是在各种美妙的故事情节中入睡。】
【这个时期宝宝已经很懂事了,基本上能自我安睡了,有时候只不过是需要父母的陪伴而已。】
除了晚上给宝宝讲睡前故事外,白天其实还可以给宝宝多听听音乐,这样不仅可以陶冶宝宝的情操,对宝宝的发育也是很有好处的哟~~~
讲睡前故事的5个小秘诀:&【声音丰富】讲故事时适度变化一下您的声音,听起来一定更加生动。【要有感情】为孩子讲睡前故事,要用感情来表现气氛,而且要轻柔甜美。【故事安详】高潮迭起的故事当然能引起孩子注意,但也容易使孩子过度兴奋,不适宜睡前讲述。【爱心和耐心】如果昨天的故事还没讲完,孩子就睡着了,那么今晚讲故事时,最好要有“前情提要”,以便孩子适度衔接。【适度改编】孩子的吸收能力和兴趣都不同,爸爸妈妈可以根据他的能力范围,小幅度变动故事内容。讲睡前故事的5个好处:【帮助神经系统发育】研究表明,当父母用语言和孩子讲故事时,孩子的进步是非常惊人的,这会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能缓解压力。【培养良好习惯】睡前故事可以帮助宝宝养成好习惯或纠正他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解决育儿难题】很多时候,通过讲故事可以缓解宝宝的心理问题,帮助宝宝健康成长。【愉快学习知识】故事并不是一讲就什么都没有了,宝宝通常会在故事中学习到很多知识。【塑造优秀品德】让宝宝在听故事过程中,逐渐地明是非、辨美丑、懂事理、讲礼貌。&
往期专题回顾
我来说说我的经验举例说明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_百度知道
举例说明儿童文学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儿童文学的作用是指它的社会作用,也称“儿童文学的社会功能”。它是依靠儿童对作品的阅读、欣赏、接受,在心理上得到愉悦的满足,精神上受到美的熏陶,对其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转化为物质力量的一种作用。通常也称为儿童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它可以归结为: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娱乐作用。
  一、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
  儿童文学的认识作用是指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帮助儿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丰富生活经验、增长知识、启迪心智时所发挥的作用。比如,儿童通过阅读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就可以了解普法战争时期法国被迫割让亚尔萨斯和洛林两省而丧权辱国的历史;通过阅读比安基的科学童话《尾巴》,就会获得关于动物尾巴功...
1、儿童文学,启迪孩子的智慧,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说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里面那些天马行空的故事.2、大人懂得欣赏美,孩子也同样有感知美的能力.文学作品可以给孩子美好的心灵体验.3、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4、有很多好的文学作品对孩子有正面的教育意义,对孩子的善恶观、荣辱观有很大影响.比如说司马光砸缸的故事.类似的还有很多,希望可以帮到你
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
  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在于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使儿童在阅读、欣赏儿童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启发和教育,以及情感、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感染和影响.
  凡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具有强大的教育感染力量.别林斯基说过:“文学有巨大的意义,它是社会的家庭教师.”(《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潜水艇的创制者西蒙·莱克在自传中所写的第一句话是:“儒勒·凡尔纳是我一生事业的总指导.”许多卓有成就的杰出人物在谈及童年往事的时候,都非常感谢文学给他们人生道路的启迪.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个一心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坚强不息的革命战士保尔·柯察金这个艺术形象,就曾鼓舞和教育了我国整整几代人,从普通的农垦战士到杰出的吴运择、张海迪等,而且它还必将影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儿童文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陶行知小故事汇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陶行知小故事汇集
陶&#8203;行&#8203;知&#8203; &#8203;小&#8203;故&#8203;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摘自《人民教育》2012.1
作者:成尚荣
一、故事与儿童立场。
1.故事是伟大的。
不要小看故事,不要小看故事讲述,千万。
20世纪的思想家汉娜&阿伦特认为,“特定的人类生命,其主要特点……就是它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9312;的确,故事与人类生命紧密相连,进而可以认为,故事本应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形态,创造故事是在创造生命,讲述故事是在讲述生命意义。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故事叙述界定为“戏剧性的模仿和人类行为的构想,而叙述故事的艺术便给予我们一个人人可以分享的世界"。&#9313;的确,故事的叙述与倾听,是在交流、分享,是在感悟和思考,在这一分享世界里大家都在进步。
理查德&卡尼,这位波士顿学院的教授认为,“叙述故事就是将时间从零碎的时刻与个人无关的消逝向一种模式、情节、神话转变。从而将时间人格化"。&#9314;的确,人格已融化在时间里,融化在故事里。创造与讲述故事的深层意义是对时间的追寻,对价值完善的追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汀阳用一个比喻来描述故事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是一个故事”。的确,讲述故事正是讲述文化,享用文化,文化这一故事让我们拥有文化的思考,而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迈向自由的境界。
所以,故事是伟大的。
2.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教育有自己的立场,教育立场说到底是儿童立场。只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上,才会有真正教育、良好教育的发生;如果抛弃儿童立场,站在另外的立场上,教育很可能是一种“伪教育",甚至是“反教育"。
儿童立场既复杂又简单。说其复杂,是因为儿童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复杂、丰富而又神秘的世界,要对儿童立场进行界定、阐释,还涉及诸多问题,需要认证、厘清,也是很复杂的事。说其简单,是因为陶行知早就认为,“儿童社会要充满着简单之美"。&#9315;儿童立场,就是把儿童当主语,从儿童出发,把儿童发展当作评判教育的根本的、唯一的尺度和原则。因此,说简单,其实不简单,真正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谈何容易?
法国女革命家、思想家卢森堡曾经批评那些革命家,在急急忙忙赶往伟大事业的路上常常没心没肺地撞倒孩子,她认定这是一件罪行。而我们呢,我们也常常在赶往教育这一太阳下最崇高事业的路上,撞倒了孩子,因为我们不知道儿童是谁,儿童在哪里;因为我们没有站在儿童立场上。不管是自觉还是无意,我们也会“犯罪"——这是站在儿童立场上勇敢的自我发现与自我批判。
斯霞、霍懋征、李吉林……决不会这样,因为她们有坚定而鲜明的儿童立场。儿童立场,既是教师的教育法则,又应成为教师的人格特征。实践与理论、历史与现实都告诉我们,优秀的教师首先是坚定地站在儿童立场上的出色的儿童研究专家;甚至可以说,教育家首先是儿童教育家,说到底是儿童教育家。
所以,儿童立场是神圣的。
3.儿童立场在故事中。
儿童立场不是虚无缥缈的,它实实在在,有自己的落脚点和载体。教育行为是儿童立场的落脚点,也是儿童立场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儿童立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不同的教育行为折射出不同的儿童立场。
一个个教育行为或者教育事件,其实是一个个教育故事;教育故事是教育行为、教育事件的凝聚。犹如文化是一个故事,教育也是一个故事,是一个个教育行为编织的故事,一个个故事中透析着儿童立场的密码。
儿童喜欢听故事。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不一定是知识、概念、道理,而往往是故事。要让知识、概念、道理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应当把它们寓于故事中,故事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正是教育走进了儿童心灵世界。
儿童本身就是故事。童年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故事世界,在童年的天空下,是一片故事的田野。从这个意义上去说,建构、丰富童年生活就是建构、丰富童年的故事田野。同样,教师建构、完善、坚守自己的儿童立场首先要建构、丰富自己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田野。事实上,一个有故事的教师,一个会讲故事的教师是一个有魅力的教师。教师的教育故事与儿童立场融为一体,所以,端正、坚守儿童立场不妨从创造与解读儿童故事和教育故事人手。
故事中的儿童立场,更具体生动、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更易于流传,能影响更多的人。我以为,故事中的儿童立场,应该成为教师校本研修和培训的课程,关于儿童立场的故事,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可以想见,当所有教师都讲故事中的儿童立场,都有自己关于儿童立场故事的时候,这该是一种多么精彩、神圣的教育情景与气象啊!
所以,从故事中去寻找、明晰儿童立场,是一种智慧。
二、经典故事中的儿童立场。
第一个故事:一棵倒长的树&#9316;
一棵树树根向上翻长了,而树枝树干往地下长了,它倒长了。一个穷人家的小孩刨地时发现了这棵奇异的树,压抑不住好奇心,顺着树干往下爬。爬呀爬呀,这棵倒长的树里是一个奇妙的王l国里美丽富饶,而且,想要什么,只要一按电钮,就来什么了,这真是个科学化、现代化的童话世界。可是,这世界不见一个人影,静寂得可怕。当他爬到最下边,也就是树冠顶端的时候,眼前一亮——他看见了一个人,而且是与他年纪一般大小的小孩!那小孩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一动不动,原来是一个小皇帝。小皇帝没有脚,一双手只剩下右手残存的一根食指。小皇帝看到不速之客欣喜若狂。小皇帝告诉他,老皇帝已将整个王国的生活都自动化了,需要什么只要按动电钮就能办到,于是老皇帝把除了他们父子外所有的人全部杀掉,因为王国里已不需要人干活了。小皇帝不喜欢这个华丽、富有却寂寞无比的世界,老皇帝害怕儿子离开,死前就把儿子的脚和9个手指都砍掉,反正只要一个食指就能无穷无尽地享受。小皇帝陷入孤独痛苦的深渊,央求穷小孩带他离开。于是,穷小孩背着他从这棵倒长的树往上爬,虽然树根外面有着许多的苦难和纷争。
这是个幻想故事。现实世界中的树不会倒长,倒长的树虽然发生在幻想的世界中,却是现实世界的映照。对这棵倒长的树,可以有许多角度的解读。但是,重要的是,我们要站在儿童立场上来解读。倒长的树,是一种隐喻和象征,它是从儿童的眼光和心理来看世界和教育,表达了他们对成人世界的控诉与抗议,也表达了对真正属于自己世界的呼唤和争取,其中隐藏着许多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其一,儿童是人,所谓儿童立场,首先是把儿童真正当作人的立场。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失去了自由,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故事中,老皇帝砍掉了小皇帝的脚和手指,正是剥夺了小皇帝作为人的权利和自由——小皇帝已不是人了,更不是孩子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剥夺有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爱。这是爱吗?在儿童立场上,爱是对儿童作为人的自由的保护,否则,再多的爱也不是爱,因为,这样的爱是一棵“倒长的树”。其二,儿童发晨有自己的规律,所谓儿童立场是遵循规律,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儿童的发展应当向上、向前、向外,犹如一棵树,伸向蓝天,伸向太阳。倒长,不是规律.是违反了规律。违反规律的教育必然是对儿童成蛮、残酷的绑架与残害,是从根本上扼杀了儿童,“倒长的树”,伸向的是黑暗和地狱。儿童应当成长为一棵向上的树。其三,儿童发展要经受锻炼,所谓儿童立场就是要让儿童在锻炼中成长。倒长,违反了规律,但“顺长”并不否定挫折和困难,免不了苦难与纷争。“顾长”需要爱心支撑,还需要意志的支撑,只有在风雨中,才能长成一棵坚强的树。其四,儿童需要过完整的生活,要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伙伴,所谓儿童立场。就是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生活方式。儿童脱离了伙伴,就会寂寞无比,甚至恐怖至死。儿童也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否则就成了一具物质的躯壳。让儿童去活动、去劳动、去游戏、去合作,才会长成一棵健康之树。
这就是故事里透析着的儿童立场。假若,还是用树作比,站在儿童立场上的教育,就是让儿童长成好大的一棵树。
第二个故事:鲜奶油蛋糕。
有一天,拉拉和弟弟(故事中的“我”)看见冰葙里有个大蛋糕,妈妈告诉他们蛋糕是请客用的,不许碰,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夸天会采。妈妈说完就去买咖啡了。拉拉打开冰箱,看那个蛋糕。“我”说,不要碰它,那是给客人的!拉拉说,我根本不想碰它,我只是在想,鲜奶油蛋糕也许坏掉了,如果环掉了,姑妈吃了就会中毒。“我”当然不想让姑妈中毒,就问道,我们该怎么办?很简单,拉拉说,我们先尝一口看看。“我”当然赞成。拉拉尝左边,“我”尝右边。啊,真好吃!“我”说,蛋糕没有坏掉,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不会中毒。但是,拉拉说,我们只能说这两边没有毒。其他地方呢?于是姐弟俩尝遍了蛋糕的每一边,确实也没有毒。“我”说,蛋糕周围都是好的。是的,拉拉说,外面这一圜是好的,但是中间也许坏掉了。姐弟俩拿来刀子,切开蛋糕,尝了它中间的部分。当妈妈回来时,看到蛋糕的样子,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我们不希望爱玛姑妈和可瑞姑妈中毒!”拉拉和“我”赶紧解释。“你们这两个馋鬼。都给我吞下去!”既然妈妈这么说。姐弟俩就照着做,把整个蛋糕都吃光了,最后一起肚子痛了。“你看!"拉拉对“我”说,“这个蛋糕真是坏掉的吧!”
读前一个故事,心里有点沉重,读这个故事,会情不自禁地在心里发出笑声。忍俊不禁的是:孩子就是个孩子!没有责怪,只有感叹:孩子真可爱。
这就是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儿童。真正认识、发现儿童才会真正站到儿童立场上去,否则,儿童立场只能是一句空话。
我们对儿童既熟悉又陌生:有时熟悉有时陌生,有的地方熟悉有的地方陌生,有的熟悉,实际上是陌生,自以为熟悉了就忽略了陌生。所以,我们其实对儿童不熟悉,如果让熟悉遮蔽了陌生,说到底是成人的视角遮蔽了儿童。这是因为,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几米说得对:“大人自以为能分辨梦与现实,小孩们却觉得,分辨梦与现实是全天下最无聊的事。”“小孩信赖大人,大人却不一定值得依赖。大人不依赖小孩,小孩却常常值得依赖。”只有站在儿童立场上,才能摆脱成人世界的束缚,走进儿童世界,教育也才能成功。
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首先要让孩子说孩子的话。大雁为什么排队?因为大雁排队是为了去吃蛋糕。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因为小猫眯捉不到老鼠害羞了。吃饭时为什么不能看书?因为吃饭看书会把书吃掉……这就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语言、儿童表达的方式。对儿童话语方式的尊重,才会有与儿童共同的话语,才会有共同的心灵。在共同话语、心灵的互动中,儿童立场才会慢慢建构起来。
儿童的话语,在其内部其实是他们的心理和思维。拉拉和“我”真的想吃蛋糕,想的办法是“蛋糕坏了,会中毒”,这是智慧的借口。先吃两边,再吃四边,再吃中间,最后全都吃掉了,目的达到了。可是,肚子吃坏了,却说“这个蛋糕真的坏掉了”。这个看不见的儿童心理,让我们看见了,体会到了,发现了。妈妈的伟大之处在于:“你们这两个馋鬼,都给我吞下去!”不是责怪,只是嗔怪;不是痛打,而是把蛋糕都吃完的“惩罚”。如果她不了解儿童心理,不会有这样的处理方式。显然,这是从儿童立场出发的智慧之举;智慧教育是遵循儿童心理特点的、坚定地立足于儿童立场上的教育。
第三个故事:成为路边鼓掌的人。
台湾女作家刘继荣多年前写过一篇文章《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说的是女儿的故事。士儿被同学叫作“23”号,因为在50人的班级里,她的成绩排名经常是第23名。爸妈为此想了很多办法,但女儿的成绩仍是中等,而她的梦想竟然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这大大出乎爸妈的意料。可有一次,老师告诉家长说.在语文考试附加题“你最欣赏班上哪住同学,请说出理由”的答案中,除女儿之外,全班同学写的都是女儿的名字。刘继荣回去问女儿,没想到女儿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只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故事简单,也写得简洁,但内涵相当丰富,意义十分深刻。这一颇具思想张力的故事,在表达着对儿童立场的认识与理解。
首先,故事告诉我们,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宗旨。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知识?是分数?是升学?当然,这些追求都没错。正如怀特海所说,认知教育总得要传授知识;培根“知识就是力量”尽管有失偏颇,但不能忽略知识的力量。同样,让学生有一个好分数、好成绩、升一个好学校,也无可非议。但问题是:这些是教育的核心吗’是教育的唯一吗?是教育的终极意义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个性健康发展,这既包含知识、能力,又超越了知识、能力,更超越了分数和成绩。成绩不能说明一切,分数更不能决定一切,学生素质发展、成长则比成绩更重要。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是一种对自我的定位,是一种素养。此外,教育并不反对精英人才的培养,但绝不能实施精英主义教育,况且,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英雄,即使成为幼儿园老师,成为路边鼓掌的人都是成功的,所以,所有学生都可以发展自己的智力优势。显然,学生可能性的发现和发展比名次更重要。
其次,儿童立场关乎教育对儿童的认识。这种认识带来的是一种“慢活”,需要慢慢来。慢慢来,是对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完整、准确的把握,是对急功近利、浮躁、浮华教育的抵抗和拒绝。因此,当孩子不能名列前茅时,不能心急,不能焦虑,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同样是一种进步。也许,他永远不能跑到队伍最前面,但他永远在队伍中,永远在发展中。教育需要这样的心态。与儿童立场背道而驰的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是把教育、把人生当成了百米赛跑,因而带来心态的异化、心理的不健康以至阴暗。儿童立场的深意在于教育的平常心、在于教育的顺其自然以及顺其自然中的积极引导;在于学生的每一次参与,每一个进步,每一次起跑,只要他在跑,就在发展。而这一切都基于儿童的认识,对儿童发展的认识。
再次,儿童立场关乎教育的方式。不言而喻,教育是一种唤醒,是一种引导,是一种鼓励。杜威把教育比作输电管,而非输水管,其深意在于开发学生生命能量,积蓄发展能量,这需要鼓励的方式。当女儿坐在路边为同学鼓掌的时候,她鼓励的是同学;当班上所有同学都最欣赏女儿的时候,同学的认同、赞赏鼓舞了女儿;当女儿回答父母,我不想成为英雄的时候,父母受到了教育和鼓舞;当母亲把女儿的故事写成文章的时候,她肯定了女儿,鼓励了女儿,当然也鼓舞了所有的人。任何人都需要鼓励,儿童更需要鼓励,鼓励之于儿童犹如温暖的阳光。立足于儿童立场的教育,就是要在儿童前行时给予各种鼓励,把阳光洒满道路。儿童怀揣着阳光,正是怀揣着自尊、信心和希望。此时,儿童立场已伸展为一条快乐、幸福之路。
三、在创造故事中建构、坚守儿童立场。
如前文所述,故事是伟大的,儿童立场是崇高的,而儿童立场往往存活于故事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来建构、坚守儿童立场,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说明这是一个准确的切入口,也是有效的突破口。亦如前文所述,教师应当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是一个有故事的人,是一个创造故事的人。这样,儿童立场就会萌发、生长,而基于儿童立场,教师通过体验、感悟、反思、行动,可以成长为智慧教师,成为有魅力的教师。
1.生活就是故事,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故事,并悉心观察和体悟。生活中有许多故事,生活本身就是故事,生活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所以,教师应当开发生活中的故事,使故事成为自己生长教育智慧的资源和途径。一位教师深有体会。她和5岁的“小芝麻”散步。一天,“小芝麻”问妈妈:“妈妈,月亮的样子为什么不一样呢?今晚的星星为什么很少呢?”妈妈正准备给她讲一番科学道理,“小芝麻”自己回答说:“我看了好多天了,月亮很圆很亮的时候,星星就很少;月亮变成小船的时候,星星就很多。为什么呢?”妈妈鼓励她说:“是呀,为什么呢?”“小芝麻”说:“因为呀,月亮像小船的时候,是月亮没有吃饱,肚子瘪着呢,所以星星就多啊!等到月亮饿到好瘦好瘦的时候,她实在受不了了,就开始吃小星星了,慢慢地吃饱了,肚子就圆圆的.星星就少了。”妈妈笑着点点头,心想,原来“月朗星稀”还可以这样解释。以后,这位教师总是陪孩子去散步……故事很真实,作为教师的妈妈,智慧之处在于鼓励孩子观察、大胆提问,而自己还悉心观察、耐心倾听,不抢先回答,更不包办代替,不以所谓的科学答案纠正小孩。陪孩子散步是一种生活,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生活中的故事就会跃然眼前。生活一定会开启智慧之门,儿童立场定然随着故事的创造而生长。
2.教育细节是故事,教师要在教育现场中细心捕捉细节、创造故事并认真思考。教育现场充满不确定性,正是不确定性让教育现场丰富多彩,充满魅力。细节往往无处不在,等着我们去发现。一个小女孩因为画不出画来而生气。老师弯下腰
看了看白纸,让小女孩在纸上随便画什么。小女孩抓起一支笔,在纸上狠狠地戳了个小小的点,老师让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周以后,那位女孩走进美术教室时,惊讶地发现老师办公桌的上方挂着一幅画——她画的那个点,老师还用波浪形的金色画框装了起来。“我还能画出比这更好的点!”小女孩涂啊涂,用好多颜色画出了好多好多的点,还画出更大更大的点。几个星期以后,在学校举办的画展上,这个小女孩画的点引起了轰动-…--这也是个真实的故事,名字叫作“一切从‘点’开始”。孩子画不出画来生气了,这是常常发生的事;老师不仅不责怪,反而鼓励她只要画一个点;把画挂起来……&这些都是细节,老师没有让细节“溜走”,而是敏锐地抓住,细心地去开发,于是就有了故事。犹如那个“点”一样,教师的智慧也是从一个圆“点”生发的。的确,细节是教育理念的具体显现,开发细节是教育灵性的闪现。在一个个细节的开发中,教师的教育智慧慢慢汇聚,儿童立场也慢慢地凸显。这样,看似偶然的细节也就成为体现教育规律的必然。也不难理解,评判教师的儿童立场,可以从关注和分析他的教育细节开始。
3.经典中存活着故事,教师要在经典阅读中读懂故事,潜心领悟和逐步提升。经典之于教师的智慧生长和专业水平提升的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读经典,是否潜心,是否与自己的心灵滋养联系起来,效果是不同的。比如,爱,大家都知晓,教育不能没有爱,爱是教育的力量,也是教育的方式,不过,孩子究竟需要怎样的爱呢?教师又怎么施爱呢?不是所有教师都清楚的。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洛&梅曾写过一本书《爱与意志》,他认为,爱与意志是教育中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爱的意志,只能是一种操纵,而没有意志的爱则是平庸、肤浅的。最近看了王周生写于2011年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桥在水上》,我将其称之为经典,因为,我认为经典不完全由时间来裁定。她写在爱尔兰的某一个早上,一位妇女带着两个孩子,让他们去桥上给发烧的、浑身肮脏的流浪汉送早点,孩子邀请没有家的流浪汉到家里去,和他一起玩玩具,3人拥抱在一起……故事的结尾这么写:“天空越来越晴朗,太阳升高了。桥头的母亲抬手看了看手表,喊道:孩子们时问到了,该走啦!孩子依依不舍地站起来,和流浪汉说再见。可是不一会儿,两个孩子再次狂奔而来,每人给流浪汉男子手里放了一张纸币。女孩说,妈妈说了,谢谢你陪我们玩得那么开心!男孩说,谢谢你让我们有这么快乐的早晨……我用眼角遥望对面桥头的母亲,她依然站立在那里,粉红的围巾在飘动。”无须多说,桥在水上,爱在心里。这一经典,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真正的爱,怎样去爱,怎样教学生去爱,当然,也提醒我们思考:儿童立场在哪里?
4.实验研究和写作中活跃着故事,教师通过研究去创造故事,并要用心去表达对儿童立场的认识。写作让故事沉寂,也让故事沉淀,正是在沉寂与沉淀之中,儿童立场从深处显露出来。写作,也是对故事的淬化与升华,原本略显模糊的会慢慢清晰起来,原本略显表面的会渐渐深刻起来,原本略显分散的会越来越聚焦。我有一个感觉——因为还没作科学的统计和分拆——文章写得好的或者故事写得好的教师,对儿童立场的认知程度总是比较高,行动也比较自觉。而写作的基础常常是教育研究与实践。最近看到一份资料,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对小学生作文进行过实验。实验中,托尔斯泰说: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有可能重复着同样的错误:在教师看来是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却是复杂的。多少年以后,托尔斯泰编写了他享有盛誉的作品集《23个故事》。后来他又说:“只有当实验成为学校的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当每所学校都是一所教学实验室时,学校才不会落后于普遍的进步水准。”&#9319;托尔斯泰的写作基于他的实验,在他身上实验与写作是合二为一的。教师这样去做,我们就会自豪地站在儿童立场上,把脚踮得更高,去瞭望未来。
参考文献:
&#9312;&#9313;&#9314;[爱尔兰]理查德-卡尼著,王广州译:《故事离真实有多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第3、2、3页。
&#9315;陶行知:《陶行知教育言论集》[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5,第108页。
&#9316;侯样样主编:《我的人文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9,第161~162页。
&#9317;朱自强:《解密童书中的儿童哲学》[N],北京:中国教育报,20124 2,第11版。
&#9318;徐迅雷:《“23号”对了》[N],上海:文汇报2012.7。
&#9319;柳夕浪:《世界文学巨人的作文教学实验》,北京:基础教育课程,2012 6,第82页。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陶艺制作过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