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草书字帖陆字巧记怎么记

0965 姓氏略考-眭姓-名人名篇
十.名人名篇:
  眭凤鸣在1997年所撰《眭氏历史考证》:
  一.眭姓的源流:
  根据历史的传说:&眭姓是肥子国的后裔,原为姓圭,有圭王皇帝。其后裔怕受害而累及全族,改为眭姓&。
  上面所说的肥子国根据史书的记载,是春秋时代肥国被晋国灭亡之后。肥国国王绵皋被晋国安置的地方名称,其地址在现今的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镇。眭姓为肥子国后裔的传说,在昔阳县眭姓成员聚居的十余个村庄,以及河北省赞皇县两个村庄,临城县的一个村庄,高邑县的三个村庄的,眭姓子弟都是人人皆知的。而且东冶头村庄的其它姓氏,或附近村庄的群众也知道这种传说。从昔阳全县来说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知识分子一谈起肥子国在昔阳县的遗址,就要联系到它的后裔是眭姓。昔阳县政协出版的《昔阳文史资料》第一辑中的&关于肥子国的传说与考证&一文中就明确的写着:&现在东冶头姓&眭&的人,就是肥人的后裔&。
  这种传说不仅是肥子国遗址附近村庄眭姓后裔知道,而远在江苏省丹阳县、镇江市的眭姓后裔也是知道的。在1965年春天,有一位研究生到我所工作的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二部做化学实验,她叫眭秀楣,是镇江市人。一天我们相互攀谈起来,她说,在她来北京做研究生时,曾到上海市向她的伯父眭震深辞行。她伯父对她说:&你到北京后接触的人多了,见识也广了,你打问一下肥子国在什么地方,就知道咱们眭姓的发源地了。咱们眭姓是肥子国的后裔,原为姓圭,为怕圭姓有人犯罪累及全族,而改为眭姓。可是肥子国在什么地方,我们都不知道,你要多加询问&。我听了她的叙述之后认为与我们那里的传说是一致的,当即对她说:&肥子国在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镇,是我的家乡所在地。你们那里对肥子国与眭姓的传说与我们家乡的传说是一致的&。
  西省昔阳县与江苏省的丹阳县、镇江市相距一千多公里,隔着黄河与长江和千山万水。在过去交通不便,讯息闭塞的情况下,两地眭姓族人根本没有联系,是互不了解的。在我幼小的时候曾听到我祖父与父亲、叔父们说过&丹阳县有姓眭的后裔&,他们是从书本上看到的。而我是在1949年进入城市之后,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看到的。在眭字的条目下,有眭烨、眭石等人,都是丹阳县人,是明朝的进士,做过大官。但两地眭姓并无联系。我与眭秀楣的谈话,可以说是在一千多年的时间之内与距离一千公里之外两地的眭姓第一次沟通了关系。
  1992年11月份我在访问陕西省大荔县的眭家村与澄城县的寺前村眭姓后裔时,他们说是从山西省迁来的,但不知是在山西省的什么县,什么村庄。关于眭姓是肥子国的后裔,由姓圭改为姓眭的传说即是一致的。由此看来眭姓是肥子国后裔的传说,是可信的。肥子国是在什么时候与什么原因下,建立在现在的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镇这个地方呢?根据史书的记载,肥子国的前身叫做肥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所在的地址是现在河北省藁城县境内。现在的昔阳县是春秋时代东山皋落氏的所在地,东山皋落氏被晋国灭亡之后,即归晋国所管辖,后划归赵国所有。西汉时定名为沾(音dian电)县,后汉时改名为乐(音lao烙)平县,直到中华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才改为昔阳县。东冶头镇是一个小城,建于春秋鲁昭公时代。既叫肥子国,又叫昔阳城,是一个地方有两个名字的特殊小城。
  《春秋左传》中记载,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晋伐鲜虞。&晋苟吴伪会齐师者,假道于鲜虞,遂入昔阳。秋八月壬午,灭肥,以肥子绵皋归&。晋国将肥国国王绵皋软禁到东冶头镇这个小城里。因为是肥国国王绵皋属于子级,给这个小城定名为肥子国,而不叫做肥国。这就是东冶头镇这个小城在春秋时代名为肥子国的来源。在鲁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时,晋国又灭亡了鼓国(鼓国在现在河北省晋州市区),把鼓国国王鸢鞮也软禁到肥子国的城中,又给加了一个名字叫做昔阳城(昔阳原来是为鼓国都城的名字)。这就是东冶头镇在春秋时代又叫昔阳城的来源。于是形成了一个小城有两个名字,而且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现在的昔阳县的名字就是沿用了春秋时代昔阳城的名字。以上这些情况,我曾收集了许多历史资料,写成一篇&肥子国与昔阳城的考证&,做为附件供大家研究。
  1990年lO月在肥子国、昔阳城的东北隅的眭姓老坟中,出土了一块石碑,是元代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眭仁、眭义为其父眭让立的墓碑,碑文的第一句写着:&眭为天下之著姓也,世居大卤、乐平东山、静阳&,所说的大卤是太原府的别称,乐平东山是乐平县的东部山中,静阳是村名。静阳这个村名有文字记载的是五代时期,那时称为静阳寨,以后还称过静阳镇。东冶头村是从静阳村分出来的,时问是明朝嘉靖时代。东冶头村的范围即只是原肥子国、昔阳城的城墙之内的地盘。明代碑文记载为&野头&,后改为&冶头&。又因当地有几个村都叫做冶头村,不好区别,就前面加了一个方位字,叫做&东冶头村&、&南冶头村&、&西冶头村&等。从此之后,肥子国、昔阳城的名字就与东冶头村的名字联系到一起了。眭姓起源的传说,是肥子国的后裔,就是从东冶头镇这个肥子国起始的,肥子国在昔阳县东冶头镇。所以眭姓的起源也就是现在的山西省昔阳具东冶头镇。
  眭姓的根源是在山西省昔阳县东冶头镇,而分布的情况分述于下:在昔阳县的分布是以东冶头镇为中心,周围有十余个村庄,都居住着眭姓成员。比较集中的是东冶村一百余户五百余人,其次是黄岩村也是一百余户、五百余人,东冶头村北面的乔家峪沟的前庄、北庄,东冶村东面的孔氏村、李家庄村,东冶头村南面的静阳村、葱窝村、东崖寨村,以及黄岩村话面的水泉沟村、安平村、杏丹峪村,都有眭姓成员居住着。每村多者七十多户,少者十余户。总共人数达两千多名。明朝末代从东冶头村迁到河北省临城县官都村的眭姓成员,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发展了十七代,人丁达到一百多户,四百余人。从清朝初年东冶头村迁到河北省赞皇县胡家庵村的眭姓成员已发展了九世,共一百多人。清朝初年,从东冶头村迁到河北省赞皇县三阵村的眭姓成员,已发展了九世,人丁接近二百人。河北省赞皇县城北街也有一支眭姓成员,也是山西省昔阳县迁去的,大约在民国初年,已发展了七世,共二十多人。
  以上所述的这些村庄,有文字记载的世系表,开始于明朝的建文二年(公元l400年)。第一世为进士眭彦,直到现在已发展到二十五世。一世到五世为单传。从六世到十一世的排辈是统一用字,十二世起即各村排辈,用字就不是共同统一了,而是各村自己确定用字。由于相互间关系密切,所以辈数并不紊乱。近年来,由东冶头村与黄岩村的几位族长共同研究修订谱书并重新整顿班辈用字,统一了今后排辈起名的用字,共五十六个字,编成八句话。现抄录于下:&元志宝守茂永君,天公华道长安振。春光一季青云景,秉汝思家时兆廷。友绍仲允碧存玉,承延应之希德宗。万自若叔士子敬,弘国清正大荣东。&这八句话并不表示什么意义,只是为了统一辈数与好起名字,而且规定每一个字是代表一辈,每个字又是每个人名字的第一个字。还规定元字是二十二世的用字。直到七十七世用完这五十六个字,时间可达一千二百年,从七十八世起再从元字开始一直用下去。这样循环运行可供若干年使用,就不知后代人能否按此执行。
  河北省高邑县东林村的眭姓在东晋时代迁去的,他们那里的古坟有高大的松柏树,据说有千余年的年龄,并有几个高大的墓碑,但都在&文化大革命&中破坏了。在南北朝时,这里出过有名的人物,他们是眭迈、眭邃、眭夸、眭寂、眭豫、眭中让等人。五代时期的眭昭符也出生在高邑县里。东林村现只有十二户人家,数十口人了。还有从这里迁到高邑城北关几户。另外高邑县的东富村也有眭姓成员三十多户,共一百二十口人。他们在着手建立谱书。在河北省赵县里有一个眭家营村,全村二百多户一千多人。而且又向周围的村庄发展到沙河店、西厢洋、高村、大石桥、南泥河、南门村、石塔村、赵庄、固城等九村。根据该村成员介绍,他们这一支是从湖北省南漳县迁来的,是一位军人调到赵州任职。并带来了他祖母安置在赵州居住,他脱离了公职后就安家到这里。后代子孙繁衍独住一村名为&眭家营&。这位军人就成为落户&眭家营&的始祖了,可惜不知其名字,时间大约在明代末年。根据光绪年间《赵州志》的记载,科目表十三页有眭石的名字,是万历辛丑年(公元1601年)的进士。而《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中眭石的民籍是直隶丹阳,另括号中是直隶赵州,他实际是丹阳人。从他的履历上看是一个人。可是《赵州志》中也收录进去了。可能赵州的眭姓是眭石的后代,而且辈数亲近。故在编辑《赵州志》时也收进去了。这是表明眭家营的眭姓后裔是从丹阳县眭姓中支出来的。
  元朝时代从东冶头村迁居到四川省成都市一支。根据是元朝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的墓碑记载,眭让之弟眭玉,于乙卯年间(公元1315年)为本户军役,征于蜀川,战于泸州,住四川成都府北关外天华街。他的后代繁衍发展在成都地区,估计四川省资阳县的眭姓成员是他的后代。根据《资阳县志》记载在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有眭明才考中进士,官历陕西佥事。眭续是明万历元年(公元1537年)举人。现在我们没有与资阳县的眭姓成员取得联系,情况就不知道了。清朝末年,从昔阳县迁到河南省中牟县一支,详情不知。陕西省澄城县寺前村与大荔县眭家村的眭姓是一个分支。是从东冶头村迁去的。他们只知道是从山西迁去的,但不知具体的县与村。迁去的时代大约是元末明初。根据现在留存的一块墓碑,始祖是眭明德。这块碑是他的十二世孙眭必德,十四世孙眭宝堃、眭有彩,十五世孙眭新垲暨合族人等同立的,年代是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澄城县寺前村的眭姓是大户族。清朝前期是鼎盛时期。居住西、南两条大街,原来建有两层楼的&祖师庙&。上层是一尊铜像祖师爷,下层有三尊石像,并立有三块石碑。在&文化大革命&中都被破坏了。就是碑上的文字也被磨光。旧有的祠堂房子仍然存在。现在是六十六户、三百六十多口人。有迁到洛河之南的村庄及西安市的。二十四代的眭培文、眭培成,迁到了甘肃省景泰县,大安乡武英村,已发展为五户二十六口人了。
  在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寺前村的眭时聘考中举人,曾历任河南省延津县、石台县知县,后升任山西浑源州知州,又升为郧阳太守,未到任而致仕。另外有贡士眭推,例贡眭抡。清康熙24年(公元1685年)拔贡眭廓基为宝鸡县教谕。同治年间有岁贡眭汝蒉,道光年间有岁贡眭霍。这村还保存有一幅家谱,上面还画着眭时聘的像。寺前村的眭同升认识谱书的重要性,不仅是记载历史,而且对教育后代团结族人是有益的根据,故本人写出了他们三代的谱书。说明亲属系统,家规家风,教育子孙忠厚勤孝。并规定了自二十七世起的班辈次序,为廉、孝、仁、爱、义、礼、平七个字。大荔县的眭姓是从澄城县迁移去的,主要居住在眭家村,共一百三十八户七百多口人。其余的就散居在许庄镇、铁门村、马一九队等村。
  大荔县城有一条眭家巷,许庄镇有两条眭家巷都是眭姓成员的聚居点。眭家村的成员也保存着与寺前村同样的有眭时聘像的家谱,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眭占鳌考上武举,清朝末年的眭焕朝及其父眭茂兴以药饵济人,荒年赈灾,荣获四品封典,其子眭治臣是秀才、大荔县红十字会会长,救死扶伤不取分文。其孙眭玉台是县政协委员,为人民做了有益的工作,是一位光明磊落的人。在陕西省的蒲城县与千阳县亦有眭姓成员。
  南方的眭姓始于五代时期的眭昭符。他是现在的河北省高邑县人,是南唐的进士,曾任常州刺史,及南唐的进奏使.后定居于丹阳县(历史上曾叫做云阳、曲阿、兰陵,唐朝时才叫做丹阳)董庄。繁衍旺盛,人才辈出。宋代有眭九诚,明代时有眭烨、眭石,清代有眭朝栋等人。后代们移居到镇江、扬州、茅山、彭桥、瓮城、朱巷、石潭、坊前、凌口、黄土桥等地。在丹阳县居住比较集中的,是以眭字命名的村庄有三个:第一是横塘乡的眭巷村,习惯称大坟头眭巷。第二是延陵乡的眭巷村,习惯称阳安眭巷。第三是大泊乡的眭家村。人口多少没有统计,但是大坟头眭巷一村,即有三百多户,一千余人。丹阳地区的眭姓在明朝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修订了眭氏谱书&,清代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续修族谱一次。
  镇江一支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建立了&镇江支谱&。并定出班辈次序为:&道传宏大,名震家邦&八个字。可是,镇江市还有一支眭姓后裔另有班辈字序是:&成文福永,生世乃昌,先为至宝,德可兴家&。而这一支眭姓后裔当然是眭昭符的后代,但是他们是从丹阳迁来镇江市的,还是从丹徒、武进、泰兴等地迁来的尚不得而知。在清代中期有眭姓兄妹二人,为躲避战乱流落到江北淮阴县,就落户到那里,到现在已发展了五世,建成了一个眭家村。丹阳城里还有一座眭姓祠堂,门上的对联是&西汉家声远,南唐世泽塘&(塘字应该为&深&字,这样才合韵,也符合意义。不知用&塘&字是什么意思)。
  丹阳的眭姓是直接从高邑县迁去的,没有在河南居留过。这一点从明朝眭石的语言与行动中也可以得到证明。根据《丹阳县续志》卷二十,&儒林&项目中对眭石的记载:&在京师时,宫中有郭贵人者,其母亦眭姓。以舅甥礼请通,拒弗许&。曰:&六世而袒免,吾家去赵州越六世矣,何能序昭穆耶&。他也认为眭姓是从赵州迁去的。当时河北省的高邑县即归赵州所管辖。根据现有的材料看,以丹阳县发展到武进县现有五百多人,泰兴县四千多人,丹徒县三十八户。其它地方如张家港、太仓、昆山、沙洲、无锡、高淳等县市都有,但人数不知。眭昭符的十二世孙眭九诚,是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乙酉科举人,任长沙府茶陵州知州,为官清廉,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恩授奉直大夫,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调江西瑞州府知府。舟过江西永新县拿陂村,危石损舟,即留拿陂圹背立宅家焉。成为江西、湖南一带的眭姓始祖。
  江西永新县的眭姓已发展到二十五世。分布在高桥楼、石桥、怀忠、象形、莲圹、龙门、烟阁等乡镇。总人数六百余户,三千多口。他们有班辈诗:&江山永大定,传衍蔚兴隆,忠孝守先德,安邦建伟功&。并给眭九诚建有祠堂。名人有眭琼林是中宪大夫,眭应贤是广东肇庆府知府,眭世昆清代的举人。江西省的安远、大余、南康、莲花、信丰等县,也有眭姓成员居住的村庄。眭九诚的七世孙眭彰仁由江西省永新县迁到湖南省的东安县石期市,安居落户经营商业,人口繁衍。其九世孙眭相蒉在明代正德年间卜居于零陵县名山岭村,直到现在发展到二十七个村庄,九百三十三户四千二百三十九人。迁移到宁远县的已有八代人了,居住在六个村中,总人数约有六百余人。以后又发展到衡山、新田、道县、湘乡、湘潭、祁阳、江永、南岳、衡东、衡阳,江华等县。
  清代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永州积善圹的眭元祥带领叔侄十七口人,迁至现在的四川省绵阳市安县的陈家沟居住,以后陈家沟改为眭家沟。在四川省的北部与东部发展起来,计有中江、广汉、忠县、万县、重庆、江北、梁平、岳池、大邑、宜宾等市县。从零陵县名山岭迁到广西省的有:兴安县、全州县、阳甥县、隆安县、永福县、荔浦县、平乐县、灌阳县等。如全州县安和乡大沅口村,共有十一户,七十九口人。兴安县有一百多人。零陵地区的眭姓还有迁移到台湾省去的.有的迁移到美国及加拿大的。这个地区的眭姓曾两次修订谱书,第一次是在清代初期,由进士眭明谦主笔,成书十八本。他不只是修订了当地及从零陵地区发展出去的后裔,而且把丹阳地区明代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间,所修订的谱书,全部包罗在内。这样就保存了南方地区眭氏氏族的历史。这一次修订谱书制定了班辈诗,共七句,三十二个字。即:&显相眭秀时尚炯(一)元,光明(日)正大。本朝钟(德)纯道,国(嘉)世绍(孝)其昌,承家方有志,登仕逢时扬&。第二次修订即在中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由秀才眭延主笔,并进行了大规模的访问调查,成书二十四本,修订了班辈用字,把&国&字辈统一为&嘉&字辈,即成为&嘉善贵解振,贞守庆太安,进履惟笃厚,登庸定可长&。由于两次修订谱书年限相距不远,又做了规模较大的采访与调查。所以这支眭姓宗族班辈分明,关系亲密,情感融洽。
  眭姓成员分布的还有以下县市:安徽省的旌德、肥东、东至、淮南,浙江省的慈溪,贵州省的赤水、桐梓,福建省的邵武,河南省的南阳,上海市的市内、青浦、宝山、嘉定、川沙、上海县,广东省的仁化、乐昌,云南省的镇雄、文山、马关。台湾省的高雄、台北、台中,以及美洲加拿大的温哥华市,美国的洛杉矾市等地都有。总之眭姓族人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为了解决生活问题与工作问题,逐渐流散迁居于全国各地,以及发展到国外去了。最近联系到的云南省马关县城镇的眭玉仙(女),据她介绍马关县的眭姓是从贵州省遵义地区的桐梓县东芝里村迁去的,时间大约在乾隆年间。先迁到云南省昭通地区的镇雄县野得坝,又迁到文山自治州的文山县东安里陇戛村,以后又迁到马关县的麻哈冲、淹坪村、独田村,才定居下来。桐梓县的眭姓有班辈词:&昌仕登文龙,元开顺德荣,光宗耀祖远,富贵永兴隆&。始祖为眭昌俊,迁移到云南省镇雄县的是第四代眭文仲。第五代的眭龙昭、眭龙著又迁往文山县,直到十世的眭荣寿才定居在马关县的独田村。根据她的介绍麻栗坡县城有姓眭的,马关县的浪桥乡有姓眭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他们保存有谱书,是眭龙昭、眭龙著在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写的。只是昌字辈到龙字辈,元字辈很少几人。以下就没有记载了。她复印送来的。
  眭姓成员的特点是:第一,对自己的姓氏的眭特别关心。由于不知眭姓的来源与历史,多少年来没有出名的人物,眭姓的成员少,眭字的应用不广,许多人包括许多知识分子都不认识这个字,常常被读错与写错。可我们眭姓成员为保护自己的姓氏做了不少的努力。一方面想方设法了解眭姓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一方面向不认识眭字的人解释读音与纠正错写的字体,争取更多的人正确了解我们眭姓。第二,团结互助合作,全国各地分布的眭姓成员,虽然相隔千里,素不识面,一听同是姓眭就特别亲近,善意接待,互相帮助。江西省永新县高桥楼乡茅坪村,新建&眭氏祠堂&附近各县的眭姓都派成员来祝贺,充满了团结欢乐的气氛。
  这次我收集资料准备写《眭姓历史考证》时,也充分表示出团结的象征。我看到《人民日报》上登载的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名单中有眭宝华(女)是湖南省的代表,就在电话中取得联系,大会散会之后,主动来家中会面。她介绍了零陵地区化工局的眭飞野,使我与眭飞野取得联系,之后眭飞野介绍了名山岭村的眭玉林、眭华、眭道林、眭道科、眭道广、眭辑、眭敏等人。他们介绍了永州地区眭姓历史与发展的情况,供给该地区编纂南方眭姓的谱书内容。而眭道科到各地去调查情况,眭道广把谱中序言与文章复印了其中的重要章节送到我处。丹阳地区是在北京工作的镇江市的眭世洪介绍了居住镇江市的眭世达,由眭世达介绍了丹阳市的眭醒陆、眭进求、睦佑等人。他们供给了丹阳地区眭姓历史发展与现在分布的情况。陕西澄城县的眭同升、眭俊太、大荔县的眭三余、眭玉树,江西省的眭煜华等等,都表现了认真负责的为这本书的写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是一种团结的精神互助合作精神。
  这次我写《眭姓历史考证》,也充分表示出团结的象征。我在报纸上、或在什么地方看到了眭氏成员的姓名及通讯地址,给他写信联系,他们在收到信后及时回信,并提供资料。还有的向他所知道的成员介绍我写&考证&的情况,听到的人也主动来信联系,并供应资料。如云南省马关县城关镇的眭玉仙就是如此。大家相互关心是可贵的。第三、是&班辈&的统一。在一个村庄,或一个地区都有这个村庄,这地区的统一&班辈&词语,尤其湖南永州,江西永新,江苏丹阳、镇江,山西昔阳,都是这样做的。这种对成员之间统一&班辈&的重视,维护了本族的宗亲秩序。密切了相互之间的关系。第四、眭姓氏族的成员是正义的勇敢的,为国家为人民做过不少的事业。如三国时代的眭同是农民起义的领袖。明朝时的眭明永、眭自强;抗日战争中的眭宗熙、眭国梁以及许多烈士。如眭仲德赞助吉棠读书,使之成为御史。眭烨不受贿赂弹劾奸弊。眭石拒绝郭贵人的攀援。眭时聘、眭文焕做官时为人民办实事。眭茂兴、眭尚伊灾年赈济,平时救死扶伤不收报酬。他们都是我们氏族的优秀人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现代社会中的科学界、教育界、工程技术方面,也出现了不少的优秀人才,在各条战线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着。从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历史上的进士、举人、秀才、教师以及作官为宦的人数和现在的当干部、当教师、搞科研、当医生等的数字来看,人数确实不少。在我们眭姓成员不多的情况下,有那么多的人才,为国家为人民作贡献,是很可观的。希望今后更要加强学习,努力工作,提高文化与生活水平,为国家为人民更多的服务,为眭姓氏族增光。
  二.眭姓的辩白:
  眭姓是由其它姓氏改来的传说是多种的。流传最多的就是由圭姓改为眭姓。这在眭姓氏族中与昔阳县的群众中都是这样传说的。1988年12月政协昔阳县委会文史资料委员会出版的刊物《昔阳文史资料》第一辑《关于肥子国的传说与考证)的文章中就写着:&据传说肥国是白狄人,国王姓圭,晋萄吴灭肥时,族人怕受株连,在原圭字旁加了个目字便成为眭字。现在东冶头村姓眭的人,就是肥人的后裔&。由圭姓改为眭姓的传说在历史书籍中找不到根据,&圭&字做为姓氏,在历史书籍中也找不到根据,只是春秋时代鲁襄公十九年(公元前633年)传日:&子然、子孔,宋子之子也,士子孔,圭妫之子也&。杜注:&宋子、圭妫皆为郑穆公妾&。正文与注解都没有说明圭妫是姓圭名妫,还是名字就叫圭妫。从有关历代名人的名字中及记载姓氏的书籍中部没有把&圭&字列为姓氏,更找不到一个姓圭的人名。《辞典》《辞海》中也没有把圭字做为姓氏而注明,可见由圭姓改为眭姓的传说是没有根据的,不可相信的。
  另一种传说是眭姓是由桂姓改来的,就是说先祖为了避免祸害牵连族人,就把&桂&字左边的&木&字改为&目&字,而成为&眭&字了。从历史上到现在我国确有桂姓。但桂姓起源于秦代,迟于眭姓起源三百多年。根据河南出版社的《姓氏辞典》桂姓条目下写道:&桂系改姓,源于姬姓,是春秋时鲁国公族季孙氏的后代,秦博士季桢被杀害,其弟惧怕株连、便命长子奕改姓桂&。又根据史国强著的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姓氏起源》一书中,在桂姓条目下写道:&桂姓源出于姬姓,本文王胄裔,秦朝时,始皇帝焚书坑儒,秦大夫姬季桢被害,其弟姬眭深恐祸及子孙后代。把其兄季桢的四个儿子改为桂、昋、炅、炔四姓。其读音皆为gui,音同字不同。长子名奕,改桂奕,居幽州守护祖上茔墓;次子名突,改吞突,迁居于济南朱虚;三子名奖,改炅奖,移居历山;四子名奘,改炔奘(一名炔彬),迁居河南城阳。四姓后裔的姓氏,虽字异而音同,为同宗同源.五代时,为避乱,四姓南渡,到广信、上饶等郡。参见《宋文宪集》、《姓苑》、宋濂《桂氏家乘序》、《集韵》、《通志》、《姓氏考略》等&。从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桂姓仍然存在,而且历史上宋、元、明、清都有名人。这个桂姓与我们的眭姓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古今图书集成》中的《眭姓部&汇考杂录》上写道:&汉书眭弘传注,师古日,眭音息随反,今河朔尚有此姓,音字皆然,而韦昭、应劭并云,音桂、非也。今有炅姓乃音桂耳。汉之炔录(炔钦)又不作眭字。宁可混糅将为一族?又近代学者旁引炅氏谱以相附著。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
  这一段话是明确的肯定的说明桂姓与眭姓是两个姓,而是不能混为一谈的。况且肥子国存在于公元前520年前,而秦始皇的朝代是公元前220年间,两代相距三百多年,而桂姓又是由姬姓改成的,更说明桂、眭两姓无任何关系,更不能混为一谈。另一种说法是眭姓的来源是以居住地名作为姓氏。如《元和姓纂》上说:&赵大夫食采眭邑,因以为氏&。《尚友录》上说;&望出赵郡&,以及敦煌石室写本,唐贞观《氏族志》(姓氏录)残页上写着:&赵郡二姓(赵州)李、眭&。可是查了许多古今历史地理书籍中,所记载的赵郡并没有&眭邑&这个地名。而在古今历史地理的记载中,全国只有一个以&眭&字为名的地方,就是陕西省泾阳县的泾河南岸有一个地方叫做&眭城渡&。《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眭城渡条目下写着:&在陕西泾阳县西南十五里,路通咸阳县。《陕西通志》左传襄公十四年(公元前559年)诸侯伐秦所次,即今眭城渡,系汉唐通津&。(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841页)此地今名为&眭村&。渭城地区地名办公室监制的眭村说明碑上写道:&在咸阳市东北十八公里,萧何墓东侧,汉时长坪坡。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汉宣帝刘询在此接来朝的匈奴呼韩邪单于去长安,确定了汉匈友好关系。唐更名为眭城坡,村建坡上,取眭字为村之专名,眭字方言读&苏&音。村南有唐顺河&。眭城渡地处秦郡而不是赵郡,是一个渡口而不是邑,不合乎&赵大夫食采眭邑,因以为氏&的意思。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不能成立的。唐贞观《氏族志&姓氏录》上写的&赵郡二姓李、眭&是说明赵郡以李姓与眭姓为著姓。而编于明朝的《尚友录》所谓&望出赵郡&,是指南北朝时代赵郡高邑县出了眭迈、眭寂、眭夸、眭邃、眭道闲等有名望的人而言的,而不是说明眭姓的起源的。
  我国还有一个稀少的姓氏就是&睢&姓,读音为sui,睢与眭虽然是同音,字形也有些相似,但不能混为一姓。《中国姓氏起源》一书中说:&睢,东周战国时,赵国有大夫因功封于睢邑(今河南省睢县),子孙遂定居其地,以食采之地名命姓,乃成睢姓。见《通志&氏族略》&。这是典型的以居住地的地名,做为本族的姓氏的例子。睢姓现在仍然存在,分布河南商丘地区,在宋朝、明朝都有名人。我们的眭字与他们的睢字有明显的区别,我们的眭姓起源与他们的睢姓起源都具有不同的历史实际。两姓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这里着重说一下,明朝景泰六年(公年1455年)上元县(现在的江苏省江宁县)进士倪谦写的眭氏《江南旧谱序》。其中一段是:&眭氏之功公殷时为赵大夫,食邑于宋地睢阳,因以为氏。(睢字去亻为眭)今改为州,属北畿之真定府,但远而难稽,无所考据&。这段话实际上是把《通志&氏族略》中的意思加以发挥,是不正确的。根据历史的传说,眭姓是肥子国的后代,那么肥子国是在春秋时代,是公元前520年间,而殷商时代,即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期,年代相距很远,殷商时代是不会有眭姓的。《江南旧谱序》中把&之功公&做为一个人的名字是不对的。在殷商时代没有眭姓,也就不会有眭之功这样的人。殷时为赵大夫,也是错误的。
  赵国的出现,是在公元前475年,其势力的发展是战国时期。而殷商即是公元前16~ll世纪。殷商的末代与赵国的出现,相差五百多年,怎能把殷商时代与赵国时代联系到一起呢?因为殷商时代没有赵国,当然也不会有赵国的大夫了。又说:&赵大夫食邑于宋地睢阳,因以为氏&。宋国的开国君主是商王纣的庶兄微子启,是周公旦平定武庚之后,立即封微子启于商朝故都商丘及其周围地区,国号为宋.睢阳在商丘之南,为宋国的要地。宋国在战国时期的公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归齐国所有,根本没有成为赵国的土地。赵国虽为战国时期的七雄之一,建国于公元前403年,实力雄厚,疆域广大,在南边也只达到现在河北省的西南的邯郸地区,距离商丘很远,怎能派自己的大夫到宋国国都商丘之南的睢阳去呢?这是不可能的事。至于睢姓前面已经说过这个姓确实是有的,确实是以采食之邑的地名而命姓的,但不是《通志&氏族略》所说的是赵国派去的大夫,而是宋国派去的大夫才是对的。因为这一睢姓至今仍然存,在历史记载又有名人,是客观的实际。有人要把&眭&姓与&睢&姓揉合在一起这是错误的。序言中又把睢阳说成是:&今改为州,属北畿之真定府&,这更为荒唐。睢阳在黄河之南,真定府在河北省之中部,两地相距千里,怎能使黄河之南的睢阳,属于河北省中部为北畿的真定府呢?序言中的这几句话,地理上不合乎客观实际,历史上不合乎发展规律,倪谦本人也觉得经不住推敲,故以&远而难稽,无所考据&一语为托词而作罢。由于我们的这个眭字主要作为眭氏用,别处用的不多,几乎是不用。而眭姓人数不多,分布不广,近代以来又没有名人出现。眭字的知名度不大,形成了多数人不认识这个字,就发生了错读错写的情况。从辞典中看&眭&字也是一个多音字。
  我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辞典《辞海》与规模最大的古汉语辞典《辞源》两部辞典中都有&眭&字的词目,《辞海》中定为两音,读sui(虽),读gui(桂),《辞源》中定的两音读hui(惠),读sui(虽),但是gui与hui的读音都是形容词,而sui的读音都是姓氏。这说明作为姓氏的读音为sui是正确的。可是在我们眭姓成员中的读音也有不正确的地方,如南方各地的眭姓读音为xu(徐),陕西省澄城县、大荔县一带即读为su(苏)。河北省赵县的眭家营村即读为cui(崔)。至于其他姓氏的人们由于不认识这个眭字,就有多种读音,如有读睦的,有读陆的,有读畦的。而在写字上即有写成睦、或陆、或畦、或睢,有的就按读音而写成隋的。就是我们眭姓的人也有时写成睢字的,如临城县官都村的眭福增自己就写成睢福增的,这在历史上和现在是常有的错读错写的情况。
  南北朝时代的史书中将眭豫写成了睦豫,眭仲让写成了睦中让,眭邃写成了睦邃。在《北齐书》列传第三十七的&校勘记&四十四条中给予纠正,全文抄录于下:&眭豫,字道闲。诸本&眭&作&睦&。张元济《北齐书》跋云:&按本传,睦豫赵郡高邑人。本书崔暹传(卷三十)&赵郡睦仲让阳屈之&,魏收传(卷三十七)&房延佑、辛元值,睦仲让虽夙涉朝位,并非史才&。《北史》此二传&睦仲让&均作&眭仲让&。又《魏书&逸士传》(卷九十)有眭夸者,亦赵郡高邑人。又慕容宝传(卷九十五)有&中书令眭邃&,汲古本亦误作&睦&,而鉴本即作&眭&。(按百衲本作&畦&)。由此推之,眭氏必为赵郡钜族,且当时人物亦甚盛,窃疑睦豫为眭豫之讹&。按张说是,此传序文中&睦道闲&,《北史》百衲本也作&眭&,而殿、局本改作&陆&。此传明言仲让为豫宗人,道闲即是豫字,《北史》二处都作&眭&,这里&睦&也是&眭&之讹无疑,今改正。再者《北齐书》卷三十,列传二十二的&崔暹传&校勘记第五条中写道:&赵郡眭中让阳屈服之。诸本&眭&作&睦&。按姓氏书无睦姓,今据《北史》卷三二改,详卷四五校记&。
  从以上&校勘记&中可以看出,把&眭字写成&睦&字或者写成&畦&字都是错误的,在校勘时加以改正了。&睦&字是不做为姓的,《辞海》与《辞源》中都没有注明为姓氏。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一书中,也没有注明&睦&字为姓氏。而《康熙字典》中注明是姓氏。并写明&《正字通》北齐散骑常侍睦豫&,这显然是错了。上面已经考证明白,北齐散骑常侍是眭豫,把眭字改为睦字是错误的。在《辞海〉的《正字通》词目下说明《正字通》&征引繁芜,常有穿凿附会之说&。可见《正字通》的注释是不确切的。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录睦姓的两名,一名是睦豫,&北齐高邑人,字道闲,弱冠举秀才,天保中参议礼令,历迁散骑常侍。&上文已经说明是错了。另一名是睦大用,&元为汾州同知,公廉有威,吏民畏服。去任,州人思之&。而《汾州府志》上记载是:&睦大用是神峰人,元代延佑年间同知汾州,廉正有威,吏民守法,畏服&(见《汾州府志》四卷十一页、五卷三十页)。除以上材料外,再无材料说明。
  另一种是把眭字读成&陆&音,或者写成&陆&字的也是很多的,明显的是南宋马令著的《南唐书》与清朝吴仁臣著的《十国春秋》,把眭昭符都写成了陆昭符。南宋诗人陆游著的《南唐书》却写成了睦昭符。这三本书都写的是眭昭符的传记,内容是一致的,但姓氏却都写错了。丹阳县志中即写着:&眭昭符,字隆祖,赵州人,南唐进士,常州刺史。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江南王累遣昭符如宋、周。周啖以爵不受,宋加以威不惧,卜居丹阳董庄,为邑眭氏始祖.祀常郡名宦&。这才正确的写出了眭昭符的姓氏。对眭字的错读错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由于文化程度低,或者根本不识字,尤其是在过去的旧社会中,眭姓成员常由于生活所逼迁移到各地去,只知姓眭不知道眭字的写法,往往把眭字写错。河南省中牟县的眭姓后裔即是如此,他们把眭字写成&畦&字。
  我的一位弟弟眭凤临,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解放军战士。1949年在解放开封的战役中,住到中牟县的一个农民家中,看到这家墙上挂的家谱,写的是&畦氏家谱&。由于他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姓氏,就问房东的一位长者:&你们这是姓什么?&长者回答说&我们是姓眭,是从山西省乐平县迁来的&(昔阳县在中华民国三年以前叫做乐平县)。凤临说:&我是乐平县人,我也是姓眭,但是我们的眭字是目字旁边一个圭字,而不是田字旁边一个圭字。这个字念畦(其),不念眭了&,长者说;&这是我们写错了,真对不起祖宗,赶快改过来吧&。凤临说:&就这样写吧,不要改了&。长者说:&要改,要改,我们把自己的姓氏写错了多少年代,已经对不起自己的祖宗了,过去不知道而写错了,现在知道了一定得改过来&。当即把畦字改为眭字。
  这件事可以看出这位长者对自己的姓是严肃认真的,错了就要改过来。有的人就是明知道错了,也不改正。陕西省大荔县机械厂一位工人眭德功,在他的身份证上写成了睦德功,明知道错了他也不去纠正。原河南省供销合作社主任眭福增,是河北省临城县官都村人,他常把自己的眭字写成&睢&字,这都是对自己姓氏不严肃认真的表现。更有甚者是改姓,因为别人对眭字不认识,常常读错与写错,又说《百家姓》的书上就没有这个姓氏,他们就不坚持自己的姓氏,而改为别的姓了。河北省临城县王家庄村原有眭姓后裔,则因以上的原因改为姓&孙&了。河北省宁晋县寨子村的眭姓后裔则改为&崔&姓了。湖南省永州市名山岭村,有一位名叫眭醒千的老先生过去在广西省兴安县,阳朔县,以及湖南省永明县任过数届县长,并当过零陵保安司令。由于别人对眭字总是误写为&睦&&陆&,甚至于不认识,于是他把眭字改为&书&字,并在他的家龛上写了一付对联:&弓冶千秋薪传孟夸,眭书二字香炙刘娄&,为放弃自己的宗姓而自慰,对他崇拜的个别人也跟着把眭姓改为&书&姓了,实在是无原则的与不可取的做法。
  另一种即是由于社会上的人们不认识眭字,把眭字错写成睦字。如《中国专家人名辞典》工程技术栏里边有睦明录与睦镇华两位工程师的名字,他们都是江苏省丹阳县的人,我认为是把姓氏搞错了。可能是在编辑这部书的时候,在编辑人员的心目中只知道有个睦字,不知道还有个眭字,甚至他们认为眭字是错误的,而睦字才是正确的,所以把眭明录,眭镇华改成为睦明录与睦镇华了,自认为是改掉错字,而实际上是他写了错字。
  自汉朝的眭弘、眭固,南北朝的眭邃、眭豫、眭夸,以及五代时的历代很少出现过有名的人物,眭姓在社会上没有产生影响,引不起人们对眭姓的重视,形成人们对眭字的不认识,就是一些专门研究姓氏的书籍,都不严肃认真的对待。《元和姓纂》这一部写姓氏问题的书籍,也是错误百出的。现抄其全文于下以供大家分析研究:眭:&赵大夫食采眭邑,因以为氏&。嘉庆七年版《元和姓纂》卷二&眭:&赵大夫食采眭邑,因以为氏。赵郡邯郸、为郡著姓,汉有符节令眭宏,字孟。类稿二引,眭均误作&睦&。光绪六年版《元和姓纂》卷二上面两段写的简单明确,但没正确说明眭姓的来源问题,再全文抄录《元和姓纂》支韵,卷二、一页中的一段:枝:楚大夫,枝如子躬之后,或姓枝如氏。赵郡邯郸、为郡著姓,汉有符节令宏,字孟。十一代孙固,迈生逸燕,易州刺史。昌黎公生镇,后魏七兵尚书。曾孙燮,生仲让.北齐国子监祭酒。仲让生燕通,滑州别驾。义安、后魏有枝雅。濮阳、唐考功郎支逸文。马邑、后魏有支夸。从以上这段抄文来看,主要是把&枝&姓与&眭&姓混淆在一起了。正确的文字应该是:枝:楚大夫,枝如子躬之后,或姓枝如氏,眭:赵郡邯郸,为郡著姓,汉有符节令宏,字孟。十一代孙固,迈生逸燕,易州刺史。昌黎公生镇,后魏七兵尚书。曾孙燮,生仲让,北齐国子监祭酒。仲让生燕通,滑州别驾。义安、后魏有眭雅。濮阳、唐考功郎眭逸文。高邑、后魏有眭夸。以上这样的写就把两个姓氏的问题分清楚了,尤其是眭姓人员的姓名也就符合实际了,可见《元和姓纂》这一书,对眭姓的考证是十分不认真的。
  总之,澄清了以上这些问题,才能对眭姓的历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既可以教育眭姓后代,更可以向社会人士进行正确的宣传,在广大的群众中树立起对眭姓的认识,对眭姓历史的了解,树立眭姓在社会上的地位。现在我们眭姓成员中提出一个问题来,说眭姓是什么民族?是少数民族吗?是满族吗?可以肯定的答复眭姓不是少数民族,更不是满族。根据历史书籍的记载,肥国是白狄,与鲜虞国、鼓国同属于白狄。
  白狄一词始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传日:&晋侯败狄于箕,郤缺获自狄子&。箕是地名,山西省太谷县。郤缺是人名,是晋国的大臣。自狄子是白狄的首领。《左传》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经日:&晋师、白狄伐秦&。这是史书上记载&白狄&最早的地方,而白狄是狄人中的一部分,他以爱穿白衣而得为&白狄&之名。狄是古族名,亦作&翟&。春秋前,主要分布在河西(春秋、战国时指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之西)、太行山一带。春秋时,逐渐东徙,活动于齐、鲁、晋、卫、宋、邢等国之间,与诸国有频繁的接触。公元前七世纪时,分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各有支系。因主要分布在北方,故又通称为北狄,以游牧、狩猎为业,善骑射。著名的考古学家王献唐先生所著的《炎黄氏族文化考》书中。认为炎黄二帝为争夺黄河流域的水草美腴之地,而发生了战争。炎帝的后裔被黄帝的后裔所败,被迫离开黄河两岸的地区,逃亡到北方的偏远的地方就成&狄人&,游牧于陕西的北部与山西的中部。以后向东发展成为陕西、山西及河北西部的游牧、狩猎的民族。白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白狄是炎帝的后裔,不是少数民族,更不是满族。
  根据《炎黄氏族文化考》一书的考证,炎帝的姓氏是姜,黄帝的姓氏是姬。可是炎帝后裔狄人又分为许多姓氏。而白狄姓什么《炎黄氏族文化考》中没有讲明。《辞海》的词目:&隗&字下说:&姓,古代为狄族的姓&。《辞源》在白狄词目下说明为:&春秋时我国北方地区狄族的一部,狄、亦作&翟&。其衣尚白,故名。散居在山西、陕西西北一带,隗姓,与晋互通婚姻&。以上资料说明白狄是隗姓,可是晋国灭肥之后,将帛系皋软禁在现在昔阳县东冶头镇的肥子国里时,史书上并没记载着他的姓氏。在《辞海》、《辞源》及《康熙字典》中,都写明&隗&字有三个读音,三个解释:一是读wei(委),高峻貌。二是读kui(葵),古国名,故址在今湖北秭归东。三是gui(归),姓,古代为狄族的姓。緜皋是白狄人,他可能是姓隗了。隗字的第三音是gui(归),这个读音就与传说中的&眭姓由圭姓改来&的说法一致了。但不是由这个&圭&字改的,而是由这个&隗&字改的,这是我的推论,不能做为定论,真正的定论将由眭姓的后代得到更新的资料来做结论了。
  综观以上资料与分析,眭姓氏族是属于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姓氏为姜,是狄人族中的白狄人。到春秋时代即可能改为隗姓,肥国灭亡之后,族人怕因为肥国国王的后裔而受害,便改隗姓为眭姓。眭姓的来源就是如此。明朝时代丹阳人眭思永曾写过一篇《眭大夫之功考》的文章,其中提到的赢姓、子姓以及后人提到姬姓的都是不足为据的。眭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炎帝的后裔与黄帝的后裔都是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员,这个集体就是汉族,所以我们眭姓也是汉族,绝不是少数民族,更不是满族,这是无疑的。
  本书按:
  撰者为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二部研究员眭凤鸣。
  眭凤鸣早年投身革命,离休后不顾年事已高,披肝沥胆,网罗钩沉,寻查走访,于1997年著成《眭氏历史考证》一文,继而欲修《中华眭氏宗谱》。然天不假年,赍志而殁。《眭氏历史考证》一书的结论部分尚可斟酌。而发牣之功,诚没世难泯。
  全文由江苏丹阳人眭彤华校对,此处刊出其中一部分内容,以飨眭氏族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