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帝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题库系统分析,
试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同治...”,相似的试题还有: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材料二&&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材料三&&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四&&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2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2分)又有哪些保留?(1分)(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2分)(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3分)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者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梁启超《康有为传》(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606-3393
今日:3176套总数:5158004套专访:2885部会员:125135位
当前位置:
& 江西省吉安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考历史试题
江西省吉安二中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周考历史试题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52次
资料类型:月考/阶段
文档大小:480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吉安县二中高二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周考历史试卷
分值: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2.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故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B.出礼则入刑C.以刑代礼
D.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3.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
)A.仁政和道德教育B.王道和民主政治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D.实行人治和法制
4.现代著名美术家王承利认为,中国绘画强调“意足不求颜色似”,西方绘画强调“度物象而取其真”。两者不同的绘画要求体现了中西文化深层次的差异。对比下列两幅画,这种差异主要是(
A.浓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B.专制统治与民主政治的差异C.儒家自我道德人格要求与人文主义的差异 D.追求审美意境与反映现实生活的差异
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B.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D.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6.斯宾诺莎的法律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之上的。他认为,社会之所以需要法律,是为了约束人们,使之听从理性的指导,而人并不是生来就能听从理性指挥的,因此,法律是人类本性的需要。以下中国古代先贤的思想与之有相似之处的是(
A.朱熹 B.董仲舒 C.李贽 D.王夫之
7.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8.明清时期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独裁的进步思想的根本原因(
A.知识分子具有忧国忧民思想 B.封建专制的残酷压迫C.商品经济的发展 D.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9.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两汉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 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10.图1、2所示地点分别是两个重要权力机构的办公地点。在18世纪中叶,(
①二者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向皇帝负责②二者都是在与王(皇)权的斗争中形成的③前者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后者则由人民选出,代表人民行使权力④前者是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后者是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A.①③
11.美国学者威尔·杜兰说:“(中国)在这个制度之下,没有操纵的提名,没有混乱或腐化的选举,没有伪君子卑鄙的争夺。它给人的机会是平等的,它通过公平考试选出最有学问的学者来担任官职。它防止了权力的世袭化,保证了知识阶层的合法对流”。这个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宗法制
12.中国秦朝制定的法律细密严苛,实行“轻罪重罚”;古罗马《民法大全》规定“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这是由于两者:(
A.推动立法的动力不同 B.对犯罪的界定不同 C.打击犯罪的效果不同 D.立法的出发点不同
13.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对中国科技有过如下一番论述:“像印刷术、大炮、气球和麻醉药这些发明,中国人都比我们早。可是有一个区别,在欧洲,有一种发明,马上就生气勃勃地发展成为一种奇妙有用的东西,而在中国却依然停滞在胚胎状态,无声无息。中国真是一个保存胎儿的酒精瓶。”据此,雨果认为(
A.否认中国人的发明和创造力B.中国的社会状态对科技发明起了保护作用C.雨果认为西方科技更加神奇D.中国传统发明缺乏发展成为生产力的土壤
14.中国近代在学习西方政治模式的历程中,其学习对象经历的演变是(
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 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 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
1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引发了人们的热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借鉴了近代西方的代议制
②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 ③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主要方式
④是直接民主制的一种形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6.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全球化了的我在哪里》中写到:“我们不管是北京还是上海、台北、香港,在被全球化席卷而来,就是说那个浪冲过来,我们的脚站在那个沙滩里头,你要知道你的脚站的沙不完全从你的脚下整个被掏空,你一定还要有土壤。”据此,我们可以推知她对全球化的态度是(
A.全球化大潮可迎不可拒 B.全球化要立足于本土化C.全球化的本质是西方化 D.全球化无异于洪水猛兽
17.1998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国务院提出法律草案66 个,制定行政法规197个,依法行政状况有所改善。这说明我国(
A.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B.加快了民主化进程C.把建设法治国家列入宪法 D.开始进入法制社会
18.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C.《海国图志》D.《中国土地法大纲》
19.胡适曾说过:“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这里所谓的“树墩”是指(
A.传统思想文化 B.君主专制制度 C.传统的小农经济 D.反动政府的统治
20.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学器物、学制度、学文化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B.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
22.下列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相同的一项是(
A.都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B.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C.都反专制、反封建 D.都以民主、科学为旗帜
23.“现代化”一词的英文翻译是“modernization”。这个单词产生于18世纪,是从英语单词“modernize”和“modern”中衍生出来的。根据韦氏辞典,英语单词modern产生于16世纪。下列属于“modern”产生时的历史现象的是(
)①宗教改革????②文艺复兴③启蒙运动????④世界走向会合 A.①②④
24.希腊和罗马的民主或法律本质上都是(
A.维护了大部分公民的利益B.妇女、儿童的权益受法律保护C.在亚非文明影响下产生D.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25.“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与该诗是同一创作风格的美术作品是(
A????????????????
?? B?????????????????
C??????????????????
第II卷(非选择题
(第26题12分,第27、28题各14分,29、30选做1题各10分,共50分。)26.(12分)阅读下列材料: 相传孟子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鲁国、滕国、薛国等。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 ——译自《孟子》
材料二苏格拉底坐牢时,听见隔壁牢房里有个新来的犯人在哼歌,那是一首新歌,他以前从未听过。苏格拉底急忙请求唱歌的狱友教他那首新歌。监牢里的人都知道苏格拉底是死囚,行刑日期迫近。听了他的请求,唱歌的囚犯很吃惊:“您不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被处决了吗?”
“我当然知道。”苏格拉底轻松地回答。
“那您为什么还要学新歌呢?”狱友不解地问。
这位伟人回答说:“这样我死的时候就多会一首歌。”——《环球时报》日 第二十版( [美]安东尼·曼罗?王悦 编译)
材料三“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根据自然,我们大家在各方面都是平等的,并且无论是蛮族人,还是希腊人,都是如此。”“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普罗塔哥拉
请回答:根据材料一回答孟子的“仁政”学说为什么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2分)材料二中苏格拉底临近死期还要学唱新歌包含了他怎样的信念?(2分)孟子和苏格拉底的遭遇反映出当时中国和希腊的学术研究面临的共同难题是什么?(2分)归纳材料三的主要观点,并予以简要评价。(6分)
27. (14分)思想解放贯穿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古代希腊、罗马文明之后,基督教会对西方世界进行了长达千年的思想统治,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受到极大的压制。为此,不同国家、不同领城的杰出人士不顾教会势力的迫害和世俗的误解,在欧洲掀起了三次影响巨大的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二?在路德看来,人必须信仰上帝,也必须过宗教生活,这样灵魂才能获救升入天堂。但这一切并不需要通过教会这个中介,也不需要借助教会那些奢侈而繁杂的宗教仪式,因为人可以“因信得救”,即只要自己虔诚地信仰上帝,诵读《圣经》,就可以与上帝直接沟通,使灵魂得救。——摘自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三教师用书
材料三?分明挂了共和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这腐旧思想布满中国,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摘自1919 年5 月1 日《新青年》3 卷3 号
材料一中,“杰出人士”在西欧掀起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什么?(2分)指出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 (2 分)根据材料二,归纳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2分)为反对“尊重孔教”,先进的中国人掀起了什么运动?2分这场运动的两面旗帜是什么?2分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共同作用?(4分)
28.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柴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必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习之。”“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敬,虽愚人亦有贤知风味。”“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以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摘自《曾国藩家书》材料二?
民国学者郭斌和教授认为: “曾文正,即我国旧有教育理想与制度下所产生的最良之果之一。故能才德兼备,文武兼资。求一平均发展道德文章事功三才之成就,可与文正相比者,实不数数觏。”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摘自《曾文正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曾国藩的主要教育思想。(8分)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郭斌和与革命党人评价曾国藩的角度。我们应依据何种标准评价曾国藩。并指出影响评价人物的主要因素。(6分)
三、选做题(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每题10分)
29.(10分)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 必除旧布新, 两者之用力相等, 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
请回答: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2分)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2分)又有哪些保留?(1分)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3分
30.(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罗伯斯庇尔的墓碑上:“我,罗伯斯庇尔长眠于此,过往的行人啊!千万别为我默哀,因为如果我活着,你们谁都活不了。”
在雅各宾派执政的几年中,法国血雨腥风,人民提心吊胆。革命内部的丹东、罗兰夫人等都遭到迫害。
罗兰夫人在被雅各宾派处死的时候说:“自由啊,自由,多少罪恶借你之名而行。”
——根据《百度网》整理材料二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予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你如何评价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4分)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4分)材料二与材料一是什么关系?(2分) 吉安县二中高二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细则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B A C D A C C B D B A D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A A B B B A C C C A D D
(第26题12分,第27、28题各14分,29、30选做1题各10分,共50分。)
26.(12分)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统一。(2分)学到新知识、掌握知识就有了智慧。(“知识即美德”)(2分) 缺乏良好的政治环境。(2分)(或社会环境,或学术研究与政治需要相冲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根据自然法则,人人平等。人是评判万物的标准。怀疑神的存在。强调人人平等,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思想。肯定人的地位和决定作用,怀疑神的存在,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张扬。但过分强调人的感觉的作用,容易导致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6分)
27.(14分)
文艺复兴(2 分)人文主义(2 分)“因信得救”,信仰得救,“因信称义”。(2分。任答一点即可)新文化运动(2分)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 2 分)打击封建势力;解放人们的思想;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4 分。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8.(14分)
主要教育思想:孝友;耕读;勤敬;戒傲惰。(8分)评价角度:郭斌和从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之荣的角度评价的。革命党人是从曾国藩镇压农民运动和镇压人民反侵略运动的角度评价的。(2分)标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全面评价。(2分)影响因素:研究者的阶级立场、史料占有情况、时代性、评价角度等。(2分)
29.(10分)
中国:购买和使用工业产品和军需品,日本:学习政治制度和教育。(2分)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2分)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1分)论者:变法策略过于激进;辩者:制度变革不彻底。(2分)变法的目的是“救亡图存”,具有强烈的爱国性;变法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变法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3分)
30.(10分)
一方面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另一方面威胁了人民的生命、自由和民主权利(4分)观点:无限制的权力即暴政(多数人的暴政);反对暴政和绝对权威;崇尚自由;倾向民主制,但并不热爱民主。(4分)关系:托克维尔的观点是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2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客服总机:400-606-99777 业务传真:010- 客服邮箱: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100390号/8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11 p.8 p.8 p.12 p.10 p.9 p.6 p.7 p.8 p.7 p.7 p.7 p.11 p.7 p.5 p.7 p.3 p.6 p.6 p.7 p.6 p.10 p.5 p.12 p.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3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3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第Ⅰ卷时,...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3届高三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相关文档专题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doc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同治粉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