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臣上朝皇帝批阅了大臣的奏章,这些奏章再返回给大臣吗?

[图文]光绪登基内幕:慈禧为掌权发动大臣票选皇帝(2)_清朝历史故事-历史大全网
您当前位置: >
[图文]光绪登基内幕:慈禧为掌权发动大臣票选皇帝(2)
发布时间:14-11-26
  这一年,慈禧73岁(11月3日)的庆寿会上,多了一个新节目,西藏达赖喇嘛来到北京,率属员向太后叩祝。后来又有传言,当时见过达赖喇嘛的庄士敦记录:&慈禧去世后,大家纷纷说,一城容不下两个活佛,因为会相克。&不过,在当时,&老佛爷&慈禧因有西藏&活佛&来拜,还是极其高兴的。刚刚过完寿会,慈禧就病了。达赖喇嘛知道后,呈上佛像一尊,说应即刻送往太后陵寝,可镇压不祥,而且圣寿当增。慈禧于是命令庆王奕劻迅速办理此事&&送佛像去陵寝,犯得着用庆王之尊?宫廷故事,从不简单。
  这个时候,慈禧&接班人&的人选已定,需要创造条件实施。庆王刚走,慈禧即将北洋军段祺瑞的第六镇全部调出北京。段部,系袁世凯嫡系,当然也是庆王的军队。调走段祺瑞所部,又调来陆军部尚书铁良统辖的第一镇接防北京。卫戍部队安排妥当,所有步调走顺,庆王回京,慈禧宣布了她的人事安排&&载沣为摄政王,当然,作为一种平衡,慈禧亦将&亲王世袭罔替&的光荣给了庆王奕劻。 历史大全网好,好历史大全网
  无论庆王奕劻先前是否有过阴谋,新皇帝已由慈禧择定,他对此无可置疑。不过,奕劻仍扳回一城。当时慈禧属意只是承继同治皇帝,如此一来,宫廷政治里极其重要的一支后宫力量,比如光绪的皇后以及妃子,将如弃履。奕劻的建议是,光绪亦无后,在承继同治同时,也应兼承光绪。慈禧同意了这一选择。同治皇后已死,而光绪皇后隆裕尚在,如果兼承光绪,则内宫里,隆裕未来将上位,而这又是有赖奕劻的执言。奕劻当然是政治高手,迅速在王朝更替时刻,找到了自己未来的安全自处之道。从结果看,众人厌恶的奕劻得以善终,当可理解他对利弊判断的准确与选择的机敏。对于属臣,宫廷政治,选择靠山是核心要义。 历史大全网好,好历史大全网
  反过来,对于所有属臣的主宰慈禧而言,权力如何制衡,则为关键。 内容来自
  当慈禧自知不起之际,她的最后一道懿旨明言:&若有重要之事必须禀询皇太后者,即由监国摄政王禀询裁夺。&前一天刚刚由奕劻仗言,才得到未来内宫权力的皇后隆裕,由此获得制度性的权力安排。这一制度意味着,摄政王载沣的权力将受隆裕的制衡。 历史大全网好,好历史大全网
  宫廷政治,看似漫无头绪,处处阴谋,实则亦有其一般规律。当年咸丰辞世之际,任命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而同时,又将&御赏&之印与&同道堂&之印分授慈安与慈禧,&赞襄&大臣所拟圣旨,须&御赏&之印起首,&同道堂&之印盖于末尾,才算合法。这同样是权力制衡机制,仅仅凭这一微弱的制衡制度,慈禧夺八大臣之权,由此上位。而在慈禧临终时刻,她同样安排了这一制衡制度。那么,如果世事承平,而隆裕又够强,未来未必不可以如慈禧那般夺权上位,成为新一代&女主&。
  国家责任与个人情感,当然并不一定和谐与融洽。 历史大全网
  家族规则 本内容由历史大全网提供:
  慈禧为什么会选择?现场的纷乱,都是现实利益,自无可靠答案,必须拉开基本的时空距离,才可能略有所得。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独裁政制,最重大的挑战是继承人的问题,中国自秦以来,这样的故事延绵不绝。这一问题延续到清雍正皇帝,他创造了&密建制度&&&皇帝密写立储谕旨封于匣内,死后开启。这一制度基本上算解决了皇子争位的动荡。由雍正而至同治,一切正常。但是,问题也出在同治时代&&辞世时刻,同治没有子女。 本内容由历史大全网提供:
  皇帝无后,在里,也无稀奇,只是问题在于谁来挑选承继者。或者,更直接地看,当时谁是的主政者。这个人当然是慈禧。
  慈禧如何上位? 本内容由历史大全网提供: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城,咸丰皇帝逃至热河,当时的说法叫&巡幸木兰(今承德)&。一年时间,咸丰亦不起、将辞世。临终之前,咸丰安排了以肃顺为首的八位&赞襄政务王臣&,以辅助他唯一的5岁儿子载淳(同治皇帝)。但是,这一人事安排,未兼顾权力平衡:咸丰的两个弟弟,六弟奕訢与七弟奕譞,以及同治的生母慈禧与皇后慈安,均与权力无涉。所幸,咸丰给两位皇后留下了&御赏&与&同道堂&之印。当时,八大臣认定,这两印只是走个过场形式而已,八大臣之一的载垣甚至说得直接:&臣等是赞襄幼主,不能听命于皇太后,请皇太后看折亦为多事。&但是,未料慈安、慈禧坚决,必须看折,有印在手,不给看不盖印。女人情绪,在政治里,虽为不按规则出牌,但是强悍。不过,政治断不是如此闹情绪,慈禧之谋是联合皇弟奕訢与奕譞,将肃顺等八大臣收监或斩首。于是,慈安、慈禧垂帘听政。慈安当然比不过慈禧嗜权,慈禧由此开始执掌清之权柄。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清史著者一般将同治在位的13年称为:同治中兴。但是,这13年,同治基本还是个孩子,正式执政仅两年,就去世。那么,这一中兴,究竟功可归谁?如果完全忽视慈禧之价值,恐怕不智;转由慈禧的角度观察,这些年的垂帘听政,会给她带来什么样的心理与信心呢?答案将在为同治选择继承人时产生。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当时,摆在慈禧与所有皇族面前的,有两个现实。其一,同治皇后已有身孕,是否需要等待这个孩子出生再定?如果是儿子,当然一切问题全将解决;其二,咸丰是以皇四子身份承位,他这一支无后,按一般家族原则,则当由咸丰的哥哥,亦即皇太子那一支的后人继位。这是其时舆论的主流。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如何选择?《慈禧外纪》很精彩地记录了这一有25位皇族与权臣参与的讨论过程: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慈禧首发言曰:&皇后虽已身孕,不知何日诞生。皇位不能久悬,宜即议立嗣君。&恭王抗言曰:&皇后诞生之期已不久,应暂秘不发丧。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议新帝不迟也。&其余大臣,似亦以此议为然。慈禧曰:&现在南方尚未平定,如知朝廷无主,其事极险,恐致动摇国本。&军机处大臣及各大员中有3位汉人,极以太后此言为然。谓南方乱事未定,如皇位久悬,其势实不稳固。此时慈安太后发言曰:&据我之意,恭王之子可以承袭大统。&恭王在下闻之,叩头言不敢,又曰:&依承袭之正序,应立溥伦(即皇太子那一支后人)为大行皇帝之嗣子。&溥伦之父载淇,亦叩头言不敢。&&(慈禧)转谓慈安太后曰:&据我之意,可以立奕譞之子载湉(即后来光绪),宜即决定,不可耽延时候。&恭王闻之,怒谓其弟曰:&立长一层,可以全然弃置不顾吗?&慈禧曰:&可以投名法定之。&慈安太后无异言。其结果则是醇王投溥伦,有3人投恭王之子,而众人皆如慈禧意,投醇王子,于是大位遂定。盖慈禧志意既坚,而众人皆向戴慈禧为中国之主者,故多遵慈禧意,投醇王子。慈安太后则向主谦退,遂一听慈禧之所为。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这段极具戏剧性的叙述,证之其他史料,并无可证实的证据。尤其&票决&,几无可能。但此刻选择嗣皇帝,竞争之剧烈却是事实。如此残酷竞争,最后醇王之子载湉胜出,奕譞内心的恐惧,当然真切。这时的载湉、后来的光绪皇帝年仅4岁。那么,再度垂帘听政,自当必须。如果说,当年联合咸丰之弟奕訢与奕譞,扳倒肃顺等顾命大臣,权力意识尚为初步,现在,经此嗣皇帝的选择,慈禧已是意志坚定,她要掌控国家。皇太后主政,制度尤其继承制度安排将与往常迥异,这是前提,失去对此的体察,将可无得窥慈禧后来的种种安排,特别是对的选择。 历史大全网
  皇帝主政,他的寿命多长,权柄即把握多久&&乾隆皇帝不愿意比他爷爷康熙在位时间长,所以执政到60年的时候,就自己退位当了&太上皇&,但是权柄仍在手里。按祖制,女人主政没有合法性,权力机会与条件只能是皇帝系幼主,这时才是制度之外的权力真空期。 历史大全网
  但是,无论幼主多幼,终究会长大主政,这更是女主的挑战。慈禧如何选择? 本内容由历史大全网提供:
  没有意外,慈禧的选择在血缘与姻缘两端。 本文来自历史大全网
  载湉(光绪)是谁的孩子?当然是醇王奕譞的儿子。但是,我们不可忘了他的母亲系慈禧的妹妹。女人的机巧,岂可轻视。有意思的是,慈禧的这个妹妹,倒是与她的性格反差甚大,极刻板。《爱新觉罗&载沣》一书所述:据说咸丰去世后不久,慈禧请来妹妹看戏,坐在前排的这位妹妹双眼紧闭,不着一声。慈禧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她说:现在是国丧期间,不可娱乐。慈禧莫奈她何。虽此,她俩毕竟是亲姐妹。慈禧后来为光绪选的谁家女儿做皇后呢?她弟弟的女儿成为光绪的隆裕皇后。关键&岗位&的关键人物,全系慈禧家的直系亲属,有血缘关系然后由婚姻结合,这种关系构成的清宫图景,自然需要细细辨识。稍后,载沣亦长大成人,慈禧又废掉他家所定的那门亲事,自己的近支已无可许配之人,便将宠臣的女儿嫁给载沣,而就是这位瓜尔佳氏所生。&&如此重重关系下缔结的婚姻,当可保慈禧之权柄而不失?相信,这至少是当事人的愿望。 历史大全网好,好历史大全网
  为什么会选择才3岁的入宫,答案在此。慈禧需要这段体制外的权力真空期,也希望凭借血缘与姻缘来控制权力。王朝的姻缘关系,尤其是皇族与权臣,多数基于权力与利益的结合&&研究一下袁世凯儿女们的婚姻,其对象皆为疆臣与皇裔,从无例外。只是,慈禧主政,皇权社会的家族规则,被她发挥到了极致。 本内容由历史大全网提供:
  至此,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权力之于慈禧,她是主动的。称其嗜权,并无失当。那么,这对后期之走向意味着什么呢?换言,更深刻的问题是,清一代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本内容由历史大全网提供:
  中国 历史大全网
  后世读,无可绕开的是家族传奇。,在一定程度上确如梁启超所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但是,如果不深入家族史亦即&家谱&,我们又如何得识之真相?问题只是,读史与述史者,有无穿越家族传奇与恩怨之能力。由人事纠缠进至制度结构,继而进入环境变迁,由三者之关联尤其是相互作用而稍得史识。 内容来自
  治清史者,一般将1861年慈安、慈禧垂帘听政论为慈禧主政的开端。那么,如果欲究慈禧对清一朝意味着什么,我们须再度拉开时空距离,来认识清一朝君主到底拥有什么样的权力。 历史大全网好,好历史大全网
  钱穆先生在其《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论及中国各朝:&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朝,则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显然,明清两朝,才是专制权力真正形成并实施之际。而过去的皇权时代,是何权力结构?&在唐代,一切政令由宰相拟定,送皇帝画敕;在宋代,是宰相向皇帝上劄子,先得皇帝同意或批改,再正式拟旨;到了明代,则一切诏令,皆出皇帝亲旨,大学士只是皇帝秘书。&但是,细究,君权虽然开始集中,但漏隙仍多,钱穆论述:皇帝不懂之事,要咨询大学士(秘书)的意见,于是大学士有了&条旨&,即&票拟&,写出自己的意见,由皇帝细阅决定。皇帝偷懒,则将直接以&票拟&发出,由此大学士可弄权;之后皇帝再懒,跟内阁也不见面,则由太监联络内阁与皇帝,继而太监也有了擅权的机会。皇帝之权,旁落他人之手。这是明亡之内因之一,清人如何应对这一挑战? 本内容由历史大全网提供:
  清一朝,聪明强悍的康熙执政61年,权力已高度集中;而继任者、精力极其旺盛的雍正皇帝又创造出了只是服务皇上的秘书班子&军机处&,权力已不容旁落。其制度设计:奏折由具有奏事权的官员亲封,由皇帝亲拆,皇帝批阅后下发军机处,由军机大臣根据皇帝的朱批或面谕拟旨,再经由皇帝批准后下发。&&如此制度,皇帝若不及时发下奏章,政务中枢即梗塞。皇帝无法倦政。而皇帝批阅奏章的专用朱笔,太监谁也动不得,动则杀头。
  由开始的&一切皆决于上&,至雍正终于真正完成其制度结构安排。由此,清一朝君权臻至顶点,是真正的专制时代;但同时,又对皇帝的能力与精力提出巨大挑战。康熙在位61年,其&勤政、爱民、崇正学&(萧一山《史》评论),为其子孙做出了表率。这一&朕即国家&的高度集权体制,即使康熙也感叹:&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仕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 历史大全网好,好历史大全网
  这种体制之下,君主的贤与不肖,对国家的决定性作用,自然超过先前历朝。后代皇帝,无论咸丰,还是女主慈禧,拥有此等权力,其功其咎,自无可遁。 内容来自
  雍正创立&军机处&,始自1726年准备对西北厄鲁特人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发动征讨,因其事务机密,所以成立军机处处理相关事宜。传统中国之结构性矛盾,拉铁摩尔在其《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里创造性地提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对内陆边疆的争夺,才是中国历朝之核心性挑战。而若以&塞防&与&海防&论,当然上对外问题,郭廷以在《近代中国史纲》论:&均起于塞北,东南海疆大致安谧无事。&只是,至中叶,塞防这一国家的核心性挑战,或曰母题,开始转向&海防&。 历史大全网好,好历史大全网
  清人以关外满族身份入主中原,其塞防问题,已削减许多。传统中国的茶马贸易,以茶易马,至清康熙初年,即渐衰微,很简单,过去的边疆,现在已为的内地,清政府已有条件自己组织养马,而无须依赖交易得马。但是,西域厄鲁特尤其是准噶尔部却一直是的挑战。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至1759年,乾隆平定整个东突厥斯坦,随后实行了军事占领,并正式将西域定名为新疆&&中国统治伸展到中亚心脏塔里木盆地。乾隆时代的中国,其版图大于和,仅次于13世纪的蒙古帝国。
  杰出的皇帝配之前无古人的高度集权制度,仅三朝,即达高峰。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里评论:&见证了上第二大帝国的兴起,仅次于元代,并为这个国家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与繁荣。这种太平盛世加速了人口史无前例的增长,从1650年的1.5亿增至1850年的4.3亿。因此疆域与人口这两份遗产,奠定了今日中国国力的基石。& 历史大全网
  偶尔,后代读史者,不免感叹,专制主义尤其高度集权相当长时间内,几乎被论为中国传统之恶疾,亦为中国衰落之关键因素。但是,传统中国被称道的盛世由何而来?杰出人物若无专制制度之保障,恐怕也难。多读而深思,人事与制度之外,对于清一朝,更关键的因素是环境变迁,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变量的出现,曾经已至高峰的权力制度,不免崩坏。断而言之,环境之价值,学家郭廷以论:&任何民族的命运,决之于其对于时代环境的适应力。& 历史大全网
  无上的权力以及辽阔的疆域,前辈皇帝已经创造出来,后代国君,无论咸丰皇帝,还是女主慈禧,将会如何作为?探究此道,我们必须从人事与制度关系,跃进至环境变迁的观察。共4页:
热门关键词: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地址:本文标题:
最新历史文章
本月热门历史文章唐朝好医生最新章节_正文 第三百二十二章 代批奏章_青帝文学网_小说最新章节TXT下载
正文 第三百二十二章 代批奏章
类别:历史军事 &&&&&
作者:&&&&&书名:
&&&&第三百二十二章 代批奏章&&&&李世民看向王平安,道:“王平安,你做事糊涂……”&&&&“是是,臣一向糊涂!”王平安连忙答声。&&&&李世民摸住胡须,呵呵一笑,这王平安真是好脾气,反正别人说他啥,他都是嗯嗯,好好,对对,从来不带顶嘴的!&&&&他道:“你得到藏宝图,上交太子,乃是理所应当之事,可你却不该撺掇太子,与你一去寻宝,听说还遇到了瘴气,那是杨玄感为了护止别人得到他留下的重宝,特地安排的机关,如果万一太子出了意外,你可担当得起?”&&&&王平安紧忙用袖子擦汗,做出害怕的模样,道:“臣事先没有想得周全,都是臣的过错,恳请皇上责罚!”&&&&大臣们听着君臣二人的对话,全都默不作声,心想:“听皇上说话的语气,王平安怕又要得到额外的赏赐了!”&&&&李世民要是想处罚谁,那定会先说这人的功劳,夸赞一番,最后才会说,你立了这许多的功劳,可惜却犯了什么什么罪,朕只能将你杀了……然后,洒下几滴眼泪,将犯了罪的大臣,推出去咔嚓了!&&&&而他要是一开始就斥责对方,那往往就是要施加恩宠了,先训斥一顿,以免大臣得到恩宠后,翘起尾巴,居功自傲!&&&&果然,大臣们都没有料错,李世民话锋一转,道:“从今天开始,你仍领太医令一职,但不用去太医署当值了,每天卯时之后,去东宫崇贤馆当值,辅助太子处理政务!”&&&&王平安忙道:“臣遵旨!”嘴上答应,心里却想:“我本来不就是崇贤馆的学士么,为何还要特地嘱咐我这句?”&&&&殿上群臣,虽然没有出声,但心里都艳羡不已。王平安做了中书舍人,不去中书省当值,却去崇贤馆,这不就是摆明了,皇帝要为太子培养宰相么,这王平安真是好运气啊!&&&&在群臣的眼中,一颗朝廷新星,已然冉冉升起了!&&&&“小心做事!”李世民一摆手,让王平安退下。&&&&马周回头看着毕恭毕敬退下去的王平安,心想:“这少年新贵,和我年轻时,倒有几分相象啊!”他低下头,慢慢退回了朝班。&&&&禁卫们上殿,将黄金一箱箱的都搬了下去,君臣们开始议论起朝政来。李世民没有叫王平安退出殿去,所以他也就站在最后,也不吱声,光听着。&&&&今天议的国事,竟和王平安有点关系,说的是突厥的事情。&&&&王平安收的那个突厥弟子阿史那奇钵儿,已然回到了草原上,有了大唐在后面做支持,他招集旧部的过程,就快了许多,此时已聚集起了六七百户牧民,男丁近千人,虽多是老弱牧民,但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个好的开端。&&&&王平安冷丁听到阿史那奇钵儿的事,心里很是高兴,离开了这么久,原来他在草原上,竟然混的不错,有好几百户的牧民投靠他,不过估计能投靠他的,应该都是赤贫之人,否则各有部落,谁能去投靠他们那对孤儿寡妇呢!&&&&李世民命人起草圣旨,命玉门关的守将,再支持一下阿史那奇钵儿,当严冬来时,允许阿史那奇钵儿带着他的部众,在玉门关外立帐篷,就近得到大唐的给养,等到开春返回草原,再接着去祸害其它突厥各部。&&&&议完了这件事,接下来又议高昌的事,对于西域各地,大唐王朝虽然征服了不少地方,得到广大的领土,可对那里的统治却不是特别有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突厥这个大敌存在,在李世民统治时代,这个大敌始终没有彻底解决掉,而突厥虽然表面上臣服,可暗地里总是收容反对大唐的敌人,不少叛贼被唐军围剿,打不过便跑,逃入突厥的地界,而唐军又不能追进去打,撤军之后,叛贼又会回来,如此反复,很是让大唐的君臣头疼。&&&&这回他们说的便是一伙叛贼,首领是一个自称高昌王族后裔的人,这名叛贼竟然绑架了一名唐朝的和尚,还管大唐要赎金,这可真是混帐加三级了!&&&&煌煌天朝,绝对不可能和叛贼谈条件的,连对方投降都不会接受,更不可能交付赎金,处理这件事的方法,只能有一个,就是出动军队,将这伙叛贼全部抓住,统统处死!&&&&今天议的这件事,就是怎么剿灭这伙叛贼,成功解救出唐玄奘来,因为唐玄奘已被李世民承认,他是大唐派往天竺的使者了!&&&&王平安听来听去,听得直皱眉头,殿上的大臣们并不如何在意唐玄奘的死活,讨论的方法竟然都是,如何把责任推到突厥头上去,然后对突厥用兵,光明正大的出兵草原!&&&&忽然,李世民道:“王平安,你对这件事,有何看法?”&&&&王平安一愣,怎么问起自己来了,自己不是旁听么?他忙出了朝班,道:“臣没什么看法,一切全听皇上吩咐!”&&&&李世民笑道:“不要害怕,有什么话就说出来,你现在是中书舍人了,参予朝政,决策事宜,正是你的份内之事,朕想听听你的想法。”&&&&王平安抬头看向李治,李治表情木然,很显然他什么想法也没有,只好看向长孙无忌,见长孙无忌冲他微微点头,以示鼓励,他这才敢说话。&&&&王平安道:“臣的看法是不必调动大军,而派一支精锐部队,先答应叛贼的条件,定下赎人的地点,然后将赎金交给叛贼,让他们先高兴高兴,派人尾随跟踪,待查到叛贼的巢穴再出动大军,一举剿灭!”&&&&李世民嗯了声,道:“这个主意不错,但今日议的并非是如何成功救回那个和尚,也并非是如何剿灭那伙叛贼,而是如何向突厥的几个部落开战。”&&&&王平安皱起眉头,心想:“这种大事怎么问我啊,我又不是领兵的将军……啊,对了,我是沙洲的都督啊,真叫倒霉,不会在我的地盘上开战吧?”&&&&他道:“回皇上的话,只需在严寒时节,派人向突厥部落求助,让他们派兵助我们剿匪便可!”&&&&大臣们听罢,一起点头,这倒也是种方法。他们一起看向王平安,目光中尽是同情和怜悯之色。&&&&王平安被看得莫名其妙,心想:“干嘛用这种眼神看我,难道我说错了吗?”&&&&上面的李世民点了点头,道:“这个法子不错,正和朕意,王爱卿聪明机敏,甚好!”&&&&王平安谢了声恩,退回朝班最末。&&&&他出的这个法子确实不错,严寒之时,如果大唐派出使者,向附近的突厥部落求助,让他们出兵剿灭大唐的叛贼,如突厥部落出兵,天寒地冻的死伤必多,可以削弱他们的实力,如果不出兵,这种可能性最大,草原上的冬天冷得吓人,部落首领们不愿意派出战士助战,那么来年开春,唐军攻打他们部落也就有了理由,你们不肯出兵作战,定是叛贼的同伙,想要祸乱我大唐边疆!&&&&不管突厥部落怎么做,好处都在大唐这边!&&&&王平安心里纳闷儿,皇上都夸我了,说我的主意好,可为什么大臣们……啊,明白了!这事只要稍稍用脑袋一想,就知其中猫腻儿!&&&&这个主意,连他这种政坛菜鸟都想得到,那些人老成精的大臣们能想不到,可为什么大家都不说?谁说,就会派谁去啊!&&&&他的折柳县封地在那里,而又兼着沙洲的都督,这主意又是他出的,那他可不就是最好的人选了吗!&&&&王平安咽下口唾沫,心想:“中招!”&&&&殿上君臣又议了会别的事情,这才散了朝会,各自回衙。&&&&王平安没有回自己的住处,而是跟着李治去了东宫。&&&&路上,李治笑道:“无病,今天这事儿你可开心?你进了中书省了,以后就是孤的左膀右臂,可要好好干啊!”&&&&王平安却道:“臣对于朝堂上的事情,一窍不通,臣只会看病,不如殿下和皇上说一说,让臣还是回太医署吧!”&&&&李治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总不能一辈子做太医,太大材小用了,还是帮着孤批阅奏章吧!”回头冲史爱国一挥手。&&&&史爱国连忙上前,将手里几道奏章,往王平安的手里一塞,笑道:“无病,以后这些奏章,就全都交给你了!”&&&&王平安哭笑不得,自己献上那份黄金,只是想保住更多的,同时又能为百姓们做些实事,不想得到的赏赐,竟是进了中书省,当了个什么舍人,这舍人倒底是干嘛的呀?&&&&去了崇贤馆,李治对王平安道:“无病,你批复这些奏章后,拿给孤看看,然后就送去中书省吧!”说罢,不管不顾地去后殿睡觉了。&&&&王平安无可奈何,只好留在前殿,替李治批奏章。李世民分给李治的这些奏章,都是些长安本地的民间琐事,主要目地是让李治能够了解百姓们的生活,以及世间百态,没什么太重要的事情。&&&&很顺利的,王平安批好了前面几道奏章,翻到最后一道,见是一桩案子。长安城外一个村子里前日失火,房子点着了,烧死一个病人,病人的妻子当时不在家,大火灭了后才回来,见丈夫烧死了,她便要安葬,可夫家的叔伯却不让,说是病人死得蹊跷。&&&&长安县令断病人是被烧死的,与旁人无关,可夫家的叔伯仍要上告,不肯罢休,长安县令问可不可以将这个案子,交给刑部。&&&&王平安心想:“这还不好解决么,有什么犯难的。”他在奏章上批复,病人是否死得蹊跷,看口中是否有灰即可。&&&&批复完毕,拿了奏章,去后殿找李治去了。围猎罗马- 第三百九十九章 丢失的奏章TXT下载-笔下文学
&&&&&&&&小窍门:按← →键可快速翻到上下章节
第三百九十九章 丢失的奏章
&&&&“参见陛下,陛下万岁!”桑德拉被太监宣御书房之后走到御案前恭恭敬敬向秦东行了个大礼。&&&&秦东伸手道:“桑德拉,起身吧,你今天来见朕有何事啊?”&&&&“谢陛下!”桑德拉道谢后起身,然后又道:“启禀陛下,臣前几日呈上来的奏章不知陛下阅览没有,如果陛下已经有了批阅,还请发还给鸿胪寺,臣也好加紧处理,毕竟此事事关帝国颜面,刻不容缓啊!”&&&&“奏章?这几天你的鸿胪寺什么时候呈上奏章了?朕为何没有看见?”秦东听了桑德拉的话之后非常纳闷,他确实没有看见鸿胪寺呈上来的奏章,一般来说臣下呈上奏章之后,皇帝要赶紧批阅的,如果对于某些事情下不了决心,或者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皇帝会留中不发,而臣下也不会亲自面见皇帝询问,毕竟要给皇帝一个考虑的时间,如果一定要皇帝表态,臣子也会等到朝会之时在朝会上提出来,不是朝会期间,皇帝可以以任何理由拒绝传召臣子进攻面圣。可现在还不是朝会的时间,鸿胪寺卿桑德拉就亲自来皇宫询问奏章的批阅情况,事情就有点反常了。&&&&桑德拉还以为秦东对此事拿不定主意,因此留中不发了,现在秦东又说没看见奏章,还以为秦东是在装糊涂,可是奏章上所奏之事是拖不得的,拖的时间越长越是有损帝国尊严,他此时也顾不得其他了,直接道:“陛下,三天前臣上奏了一份奏章,所奏之事乃是阿曼尼人在应该纳贡的时间内没有向我帝国纳贡之事,臣以为应该以帝国的名义派人去催促阿曼尼人。如果被其他蛮族知道阿曼尼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向我国纳贡,恐怕其他帝国也会有样学样!”&&&&“等等!”秦东立刻明白了此事的重要性,不过现在不是处理阿曼尼人的时候。而是要立即调查为什么没有看到桑德拉呈上来的奏章,奏章去哪儿了?皇帝没有看到大臣呈上来的奏章。此事非同小可!&&&&秦东立即道:“哈德林,传通政使司门德斯觐见!”&&&&“遵旨!”当值大太监哈德林当即用公鸭嗓子答应,随后快步走到御书房门外再次大声喊了起来:“传通政使司通政使门德斯觐见——”。&&&&“传通政使司通政使门德斯觐见——”&&&&这个声音被一个个宫门外的太监传递了出去,到了皇宫大门口的太监值班室,有专门的传召太监立即骑马,在几个禁卫军士兵的护卫下出了皇宫城门去传召。&&&&通政使司就是通政司,掌管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通达下情,勘合关防公文。奏报四方臣民实封建言、陈情申诉及军情、灾异等事的中央机构,通政司不归任何部门管辖,只对皇帝负责。其长官为“通政使”(掌管掌受理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左、右通政各一人,正四品(受理内外章疏和臣民密封中诉之件),誊黄右通政一人,正四品(记录武官贴黄、卫所官袭替缘由,以备征选之事),左、右参议各一人,正五品(佐通政使。受理四方章奏),经历司:经历,从五品至正八品(掌收发文移及用印)。知事,从七品至正九品(掌收发上下文移)。&&&&对于一个勤勉的皇帝来说,通政使司非常重要,因为所有大臣的奏章都需要经过通政使司呈给皇帝,如果通政使司这里出了问题,皇帝就看不到大臣上奏的奏章,就不知道天下发生的事情,就不能了解民情,等于成了瞎子。因此秦东的第一反应是要查通政司。&&&&通政司因为职责的关系,就设在皇城边上。方便呈送大臣上奏的奏章和各种紧急军情之类的奏报,秦东的口谕下达之后。传召太监带着几个禁卫军骑兵很快赶到了通政司传召了通政使门德斯,门德斯随后跟随传召太监去面见秦东。&&&&到了御书房后,门德斯向坐在御案后面的秦东行了一礼,又向鸿胪寺卿桑德拉点头示意。&&&&“起来吧!”秦东说了一句,等门德斯起身并道谢之后又道:“门德斯,刚才鸿胪寺卿桑德拉告诉朕,三天前他向通政司送去了一份奏章,可到现在为止朕都没有看到这份奏章,你告诉朕,桑德拉呈上来的奏章去了哪儿?”&&&&门德斯听得心里一紧,不过他的思维还很清晰,皱眉道:“三天前?臣想起来了,三天前正好是微臣当值,臣记得当时的确有一封鸿胪寺呈上来的奏章,不过臣当日已经亲自将所有奏章全部送过来了!臣敢以人头担保,奏章在臣这一个环节绝对没有丢失,这个是可以查出来的!”&&&&秦东站起来身体前倾厉声道:“门德斯,你真的敢以人头担保?”&&&&门德斯见秦东如此神情,顿时吓得不轻,这件事情非同小可,一旦真的是他这里出了问题,脖子上的脑袋可就真的保不住了,不过门德斯还是挺直腰杆大声道:“臣以人头担保,绝无虚言!”&&&&“好!哈德林!”秦东喊道。&&&&门外当值大太监哈德林立即跑进来躬身道:“小人在,陛下有何吩咐?”&&&&“马上去司礼监值班房查验,看看三天前是否有鸿胪寺的奏章记录!”&&&&“遵旨!”&&&&一般通政司送过来的奏章都要交到司礼监备案登记是哪个衙门送过来的奏章,写奏章的人是谁,这些都是有详细记录的,做好记录之后,奏章才被送到御书房内,这几天通政司送过来的奏章,秦东早就批阅完并且发回去了,面前御案上并没有还没有批阅的奏章。&&&&而秦东设置的司礼监并没有明朝司礼监那么大的权利,明朝中后期的司礼监可以代皇帝“批红”,“批红”就其权力性质而言,属于最高决策权,是实现皇权的一种方式。故司礼太监代皇帝“批红”,是在代行皇权,秦东设置的司礼监不能批阅奏章,如果出于其他的原因来不及批阅或者因事耽搁了,他宁可压住奏章,也没有让太监代行批阅奏章之事。&&&&司礼监是皇宫内诸多衙门之一,有提督、掌印、秉笔、随堂等太监。提督太监掌督理皇城内一切礼仪。刑名及管理当差、听事各役,说白了就是管理皇宫内太监的一个机构,与明朝的司礼监的权利相差太大。&&&&等了大约十来分钟,当值太监哈德林就小跑着进来行礼道:“启禀陛下,小人查验过了,司礼监值班处确实有鸿胪寺呈上来的奏章!”&&&&“什么?这么说奏章是在朕的皇宫内丢失的喽!”秦东猛地一拍御案站起来大喝道:“你还站着干什么?还不快去查,当日值班的太监是谁?谁做的记录,又是谁将奏章送到御书房来的?奏章最后去了哪儿?给你一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查不出来,你这个司礼监提督太监也不用做了!”&&&&“是是是,陛下息怒,小人马上去查!”哈德林吓得屁股尿流,答应后连滚带爬地跑了出去。&&&&等哈德林走后,秦东转过头看向鸿胪寺卿桑德拉,“奏章丢失的事情已经去查了,咱们暂且放到一边,桑德拉,现在你说说,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桑德拉行礼道:“陛下,阿曼尼人原本归附了南院大王桑布斯,每年要向桑布斯纳贡,且不说桑布斯本身就是匈奴帝国的南院大王,去年桑布斯更是将兵权上交,现在尽管已经是胡人帝国了,但桑布斯还是我国南院大王,只不过他只管政务了,因此阿曼尼人应该向我朝纳贡,纳贡的时间应该是在上个月,这都过去一个多月了,丝毫不见阿曼尼人派人押送贡品和贡金来赛迪卡朝见皇帝陛下,如果我帝国不追究,当做没这回事儿一样,那么其他归附我帝国的蛮族可能明年也不会纳贡了,所以我们必须要追究,而且要严惩,否则的话,一旦开了这个口子,那么帝国的威严将会不复存在!”&&&&秦东听明白了,阿曼尼人这是挑衅帝国的权威,这就是说不能让阿曼尼人开这个头而不加以惩罚,不然的话,帝国这么多蛮族附庸就不好管理了,要是每个归附的蛮族都不纳贡,胡人帝国对蛮族还有威信可言吗?&&&&秦东点点头:“此言甚善,既然阿曼尼人从前向桑布斯纳贡,那么现在他们就应该向帝国纳贡,否则就是不臣,就是挑衅帝国的权威,对于那些挑衅帝国朝廷权威的蛮族,朝廷必须要施以严惩,否则不足以威慑其他蛮族,这样吧,后天就是朝会日,届时桑德拉你将此事在朝会上奏对,朕让诸位大臣商议商议,看看到底如何处置才为妥当,是派大军攻打还是屯兵边境威逼,总要拿出一个章程出来才好!”&&&&通政事门德斯这时行礼道:“陛下,从阿曼尼人的居住地到赛迪卡的路程着实不近,带着车队至少要走两个月,微臣建议,不如再等等,也许阿曼尼人押送的贡品和贡金已经在路上了,如果真是这样,而我们这边却派了大军去征剿,这会让别人如何看我们呢?”&&&&秦东听后想了想点头道:“你说的也有些道理,这样吧,派出八百里加急去边关询问情况,看看是否有阿曼尼人的使臣队伍通过边境,桑德拉,此事交给你们鸿胪寺去负责盯着,一有消息立即向朕报告!”&&&&“臣等遵旨!”(未完待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羊皇帝vs七只狼大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