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园青春诗歌会中,你选择了那首诗歌,和同学交流一下对这首诗的看法

答案:解析:
  1、中间两联主要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
  “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同意第一种:诗中提到的“心犹壮”、“病欲苏”、“存老马”等都表现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的愿望。
  (或同意第二种:诗中写道的“思归客”、“腐儒”、“片云”“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一句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三点一测丛书 高中语文 必修3 (广东教育版课标本) 广东教育版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下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开头两句极言蜀道之难,统摄全诗,点明主旨,莫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豪放。
诗人着重从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险峻两个方面写青泥岭的难行,捕捉了在岭上曲折盘旋、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描写,采用写实的手法把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形象地刻画了出来。
“问君西游何时还”一段,诗人以虚拟问答的方式,借问友人何日归未,引出旅人面对“畏途”的羁旅愁思。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言剑阁有易守难攻的险要形势,暗示中央朝廷的部队很不容易打进来,因而野心家可以据险发动叛乱。
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何作用?
读“上有六龙……坐长叹”,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来写蜀道的雄奇险峻的。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4届广东省高三9月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题大庾岭 &北驿
[唐]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大庾岭:在江西、广东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宋之问流放钦州(治所在今广西钦州东北)途经大庾岭时,写在岭北驿的一首五律。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
1.“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概括并简要描述。(3分)
2.此诗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表现方法,请任意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同步题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薛宝钗咏白海棠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林黛玉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根据给出前诗颔联的分析,试分析后诗颔联的特点。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金山寺①王& 令&&&&&&&&&&&&&&&&&&&&&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②飞白鸟,潮回瓜步③见黄滩。&&&&&&&&&&&&&&&&&&&&& 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①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当时金山立于江中,现在已与陆地相连。②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象一道天然的门户。③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 (1)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4分)&&&& (2)诗的最后一联包含着什么深刻含义。(4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 日暮海门②飞白鸟,潮回瓜步③见黄滩。
&&&&&&&&&&&&&&&&&&&&&&&&&&&&&&&&&&&&&& 常时户外风波恶,只得高僧静处看。
①金山寺:著名的佛寺,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位于今江苏镇江北金山上。当时金山立于江中,现在已与陆地相连。
②海门:指焦山和象山相对之处,就象一道天然的门户。
③瓜步:山名。在今江苏六合东南。
(1)诗的颔联写景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包含着什么深刻含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精卫①顾炎武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注】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飞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问精卫:万事皆有不平,你何必目空一切,自讨苦吃,以微小的身躯衔木填海不止?B.五至八句精卫回答:我誓要填平东海,纵然力竭身沉,也绝不改变,大海不平,心无绝期。C.诗歌前八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明确地揭示了精卫矢志平海、不惜捐躯的崇高精神。D.诗歌末三句感叹西山衔木之鸟虽多,可是那些鹊、燕之类来来去去,却都只是为自己做窝。②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乐乐题库
& 诗词九首知识点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精...”习题详情
216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6.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精&&卫①顾炎武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注】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飞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问精卫:万事皆有不平,你何必目空一切,自讨苦吃,以微小的身躯衔木填海不止?B.五至八句精卫回答:我誓要填平东海,纵然力竭身沉,也绝不改变,大海不平,心无绝期。C.诗歌前八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明确地揭示了精卫矢志平海、不惜捐躯的崇高精神。D.诗歌末三句感叹西山衔木之鸟虽多,可是那些鹊、燕之类来来去去,却都只是为自己做窝。②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1-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统一练习(一)语文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精卫①顾炎武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注】①精卫:古代...”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目空一切”有误,“空”在此处意为“白白地”)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精卫①顾炎武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注】①...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精卫①顾炎武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注】①精卫:古代...”主要考察你对“诗词九首”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精卫①顾炎武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注】①精卫:古代...”相似的题目:
【古诗阅读】金陵怀古〔唐〕刘禹锡潮满冶城①渚,日斜征虏亭②。蔡洲③新草绿,幕府④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注释]①冶城:东吴著名的制造兵器之地,在今南京朝天宫一带。②征虏亭:亭名,故址在今南京市玄武湖北。③蔡洲:江中洲名。东晋陶侃、温峤曾起兵在此讨伐叛军。④幕府:山名。东晋丞相王导曾在此建立幕府屯兵驻守。8.阅读上面的诗歌,完成下面题目。(3分) 【小题1】诗中体现国家存亡“在德不在险”的诗句是“&&&&,&&&&”。(1分)【小题2】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11分)秋宿湘江遇雨(唐)谭用之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渔人②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注】①刘琨:《晋书o祖逖传》记载过他和祖逖共被同寝,夜间闻鸡起舞的故事。②《楚辞o渔父》有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小题1】请选择本诗中较为突出的艺术手法加以赏析。(5分)【小题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小题1】“书愤”的“愤”在诗中具体指什么内容?请作简要分析。(3分)【小题2】“出师一表真名世”一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诗人化用此典故的用意是什么?(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精...”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精卫①顾炎武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注】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飞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问精卫:万事皆有不平,你何必目空一切,自讨苦吃,以微小的身躯衔木填海不止?B.五至八句精卫回答:我誓要填平东海,纵然力竭身沉,也绝不改变,大海不平,心无绝期。C.诗歌前八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明确地揭示了精卫矢志平海、不惜捐躯的崇高精神。D.诗歌末三句感叹西山衔木之鸟虽多,可是那些鹊、燕之类来来去去,却都只是为自己做窝。②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精卫①顾炎武②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注】①精卫:古代神话中记载的一种鸟。相传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溺水而死,死后化身为鸟,名叫精卫,飞到西山衔木石以填东海。②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前四句问精卫:万事皆有不平,你何必目空一切,自讨苦吃,以微小的身躯衔木填海不止?B.五至八句精卫回答:我誓要填平东海,纵然力竭身沉,也绝不改变,大海不平,心无绝期。C.诗歌前八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明确地揭示了精卫矢志平海、不惜捐躯的崇高精神。D.诗歌末三句感叹西山衔木之鸟虽多,可是那些鹊、燕之类来来去去,却都只是为自己做窝。②这首诗结尾处刻画了鹊、燕等众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相似的习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14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注〕题目中“漳汀封连四州”,指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和连州刺史刘禹锡,他们和柳宗元一样都是被贬谪的官员。9.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A.“大荒”,指登楼所见的景象,荒僻的郊野辽远无边。B.“飐”,风吹使颤动;“芙蓉水”,惊风吹动的是水中亭亭而立的芙蓉(荷花)。C.“薜荔墙”,“薜荔”一种蔓生的植物;“薜荔墙”,用薜荔的枝蔓作为院墙。D.“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A.第二联,写登楼远望所引发的幻觉,暗喻仕途多坎坷,但诗人如风雨中的芙蓉和薜荔一样临变不惊。B.第三联,状写实景,岭上树荫蔽目,城下江流曲回,诗人借景抒发谪居荒蛮之地备感压抑的情怀。C.最后,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的艰难处境,他们都遭受贬谪,各滞一方,难通音信,诗人只得遥寄思念。D.全诗以写登楼所见的景象为主体,但寓情于景,对友人的惦念,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皆在景语之中。-乐乐题库
& 诗词九首知识点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14...”习题详情
165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8.4%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14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注〕题目中“漳汀封连四州”,指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和连州刺史刘禹锡,他们和柳宗元一样都是被贬谪的官员。9.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大荒”,指登楼所见的景象,荒僻的郊野辽远无边。B.“飐”,风吹使颤动;“芙蓉水”,惊风吹动的是水中亭亭而立的芙蓉(荷花)。C.“薜荔墙”,“薜荔”一种蔓生的植物;“薜荔墙”,用薜荔的枝蔓作为院墙。D.“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二联,写登楼远望所引发的幻觉,暗喻仕途多坎坷,但诗人如风雨中的芙蓉和薜荔一样临变不惊。B.第三联,状写实景,岭上树荫蔽目,城下江流曲回,诗人借景抒发谪居荒蛮之地备感压抑的情怀。C.最后,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的艰难处境,他们都遭受贬谪,各滞一方,难通音信,诗人只得遥寄思念。D.全诗以写登楼所见的景象为主体,但寓情于景,对友人的惦念,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皆在景语之中。&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0-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14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9 、C “薜荔墙”解释错了。“薜荔墙”,指城墙上覆盖着蔓生的薜荔。“薜荔墙”与前句“芙蓉水”对仗。10、A认为第二联写“幻觉”没有根据,而且对诗句比喻意义的理解也欠妥。实际上,第二联写的是实景,影射政治气氛恶劣,正直的官员如被风雨摧残的芙蓉和薜荔一样,遭到迫害。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14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还有不懂的地方?快去向名师提问吧!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14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主要考察你对“诗词九首”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14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相似的题目: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月夜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此时杜甫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虚幌:薄帷。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等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2)两首诗均用一“独”字,请分析这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村晚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小题1】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景?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6分)【小题2】这首诗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根据上下文或提示语,用课文原句填空。1.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2.山际见来烟,&&&&。(吴均《山中杂诗》)3.&&&&,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4.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论诗》)5.&&&&,&&&&;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6.&&&&,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7.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句子是&&&&,&&&&。8.杜甫在《江南逢李龟年》一诗中表达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的句子是&&&&,&&&&。&&&&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14...”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14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注〕题目中“漳汀封连四州”,指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和连州刺史刘禹锡,他们和柳宗元一样都是被贬谪的官员。9.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A.“大荒”,指登楼所见的景象,荒僻的郊野辽远无边。B.“飐”,风吹使颤动;“芙蓉水”,惊风吹动的是水中亭亭而立的芙蓉(荷花)。C.“薜荔墙”,“薜荔”一种蔓生的植物;“薜荔墙”,用薜荔的枝蔓作为院墙。D.“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A.第二联,写登楼远望所引发的幻觉,暗喻仕途多坎坷,但诗人如风雨中的芙蓉和薜荔一样临变不惊。B.第三联,状写实景,岭上树荫蔽目,城下江流曲回,诗人借景抒发谪居荒蛮之地备感压抑的情怀。C.最后,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的艰难处境,他们都遭受贬谪,各滞一方,难通音信,诗人只得遥寄思念。D.全诗以写登楼所见的景象为主体,但寓情于景,对友人的惦念,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皆在景语之中。”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9-10题。(14分)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 犹自音书滞一乡。〔注〕题目中“漳汀封连四州”,指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和连州刺史刘禹锡,他们和柳宗元一样都是被贬谪的官员。9.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A.“大荒”,指登楼所见的景象,荒僻的郊野辽远无边。B.“飐”,风吹使颤动;“芙蓉水”,惊风吹动的是水中亭亭而立的芙蓉(荷花)。C.“薜荔墙”,“薜荔”一种蔓生的植物;“薜荔墙”,用薜荔的枝蔓作为院墙。D.“文身”,在身上刺花纹,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A.第二联,写登楼远望所引发的幻觉,暗喻仕途多坎坷,但诗人如风雨中的芙蓉和薜荔一样临变不惊。B.第三联,状写实景,岭上树荫蔽目,城下江流曲回,诗人借景抒发谪居荒蛮之地备感压抑的情怀。C.最后,诗人联想到几位好友的艰难处境,他们都遭受贬谪,各滞一方,难通音信,诗人只得遥寄思念。D.全诗以写登楼所见的景象为主体,但寓情于景,对友人的惦念,对现实的不满和批评,皆在景语之中。”相似的习题。小题1:①诗人选取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四种适合自己心境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野外傍晚秋景图: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瑟的秋山。(2分)②这图景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诗人落寞凄清的心境。(2分)小题1:(2)①“闭关”二字语意双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蕴含与世俗绝交、不再过问社会人事之意。(2分)②“闭关”二字点明了辞官归隐的宗旨。从“闭关”二字中,我们再次看到了诗人此时的心情又趋于淡泊恬静。(2分)小题1:这里是把握诗歌内容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小题1:这里是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体会诗歌的艺术技巧,就是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这里应体会“一语双关”为表现手法。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共12分)舟中二首 ①&&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②。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注]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②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小题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小题2: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酬王处士九日①见怀之作顾炎武②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注释:①九日:指九月初九日,重阳节。②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排遣。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定风波①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注释】①作者被贬黔中所作。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四川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③两谢:谢瞻、谢灵运,二人曾在戏马台前赋诗为乐。小题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气候特点?这样的描写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2: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春寒①梅尧臣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妻子谢世后次子又病逝。②“青帘”指酒旗。小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小题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首宋诗,完成小题。(11分)定林①&&&&&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他经常到定林寺游玩休憩,并写过不少诗作,这是其中最为出色的一首。②仍:又。小题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5分)小题2: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幽居初夏&&&(南宋)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余谁共午瓯茶。[注] 这首诗是陆游闲居家中所作。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常见之物。小题1:题目为“幽居初夏”,诗人怎样去表现居所之“幽”的?试作分析。(3分)小题2:这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前后发生了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共 4分)安肃道中清·严遂成水粼粼渌菜畦香,塔影如龙卧夕阳。高柳乱蝉风不住,残声曳过浣衣塘。【注】严遂成(1694-?),浙江吴兴人,清朝雍正二年进士,仕途坎坷,只做过山西等地区的知县。小题1:诗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图景,请简要描述。(2分)小题2:诗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2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简答题。(10分)小题1:《呐喊》中有因头发被剪而搅得生活不平静的故事,请写出相关的篇名和人物。(4分)小题2:《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先后做了哪些事情促成了孙刘联盟?(6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春诗歌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