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 春日这首诗的意思层次清晰,转承自然.简要分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歌主旨句,并作简单赏析_百度知道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歌主旨句,并作简单赏析
提问者采纳
安得广厦千万间、关心人民生活思想的集中表现,感慨深沉,是杜甫同情人民疾苦。”
诗人触景生情,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希望天下穷苦人都能过上安定生活的美好理想和希望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5条回答
“大庇”:“广厦”,又声音宏亮、“欢颜”等词境界宏大主旨句:安得广厦千万间,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天下”,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赏析,情感奔放、“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千万间”
这首诗通过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惨状以及屋漏雨湿苦况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宁愿自己受冻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人道主义胸怀。他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
并作简单赏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与学习指导【作者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原文赏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
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1]。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2], 下者飘转沉塘坳[3]。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4], 公然抱茅入竹去[5],唇焦口燥呼不得[6], 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7],秋天漠漠向昏黑[8]。 布衾多年似铁[9],骄儿恶卧蹋里裂[10]。 床头屋漏无干处[11],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12],长夜沾湿何由彻[13]! 安得广厦千万间[1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15],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16],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疑难诠解】 [1]三重(chóng):三层。[2]挂罥(juàn):挂结。罥,挂,缠绕。 [3]塘坳(āo):低洼积水的地方。坳,低洼的地方。 [4]忍能对面为盗贼:忍心当面作“贼”。能,作“这样”解。[5]竹:竹林。 [6]唇焦口燥呼不得:呼喊得唇焦口燥仍然没有效果。[7]俄顷:不一会儿。 [8]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向昏黑:将近天黑的时候。向,趋向、将近。 [9]布衾:布被。[10]骄儿:爱儿。恶卧:睡相不好,两脚乱蹬。 [11] 床头屋漏无干处: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照射,“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12]丧乱:指安史之乱。[13] 何由彻:怎样才能熬到天亮呢?(如何挨到天亮)彻,通,这里指彻夜、通宵的意思。 [14]安得:哪得,哪有。是欲得而不能得的假设语气。 [15]庇(bì):遮蔽。[16]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见,同“现”。【古诗今译】八月秋深,狂风怒号,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飘飞,吹过江去,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低的飘洒沉落到池塘水坳。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直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无奈的回到家里,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棉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也蹬破了。屋漏床湿,整个屋子没有干地方,但雨还是像麻线一样密集下个不停。自从安史之乱以来,心事重重很少睡眠,长夜漫漫,在这阴雨潮湿的屋里怎样才能捱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住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风吹雨打不会动摇,安稳得像泰山一般?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哪怕唯独我的茅屋破漏,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快乐赏析】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帮助下于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入夜又下起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百感交集,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题目是一种被动句式,意为茅屋被秋风吹破。歌,古诗的一种文体,指铺陈、记述。这是一首古体叙事诗,以七言为主又灵活多变,全诗可分为四段,前三段叙述以“茅屋为秋风所破” 为线索的整个事件,最后一部分直抒胸臆,表达出心忧天下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现实的理想。从“八月秋高风怒号”到“下者飘转沉塘坳”共五句为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的情景。起句交代时间,然后用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句句押韵,给开篇就带来一股气势。“风怒号”三字,写出秋风来势猛,声音大,速度快,力量强。“卷”有连底刮跑的意思,不仅富有动感,而且满含浓烈的感情色彩。诗人好不容易盖起茅屋,刚刚定居,秋风却好像故意和他作对,使他不得安居,这怎能不令诗人万分焦急?  从“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到“归来倚仗自叹息”五句为第二段,写群童当面抢抱茅草的情景,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这里又从天地写到人。诗人用“对面”、“公然”、“盗贼”等字样,把一群什么话也不听的顽皮、讨厌的孩子形象活画了出来。诗人对他们欺负老人的行为并未深责,一方面看出杜甫心地宽厚,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诗人痛感自己的衰老,
从“俄顷风定云墨色”到“长夜沾湿何由彻”八句为第三段,写屋破雨漏长夜难眠的情景。!反映了杜甫百感交集的痛苦心情。。“俄顷”两句,以饱蘸浓墨之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的心境。“布衾”两句,写生活的窘困,隐含着诗人难以为家的隐痛和不安。“自经”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丧乱”,指安史之乱。
“安得广厦千万间”至最后共五句为第四段,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深沉,表达了诗人的美好理想和希望,这是全诗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杜甫同情人民疾苦、关心人民生活思想的集中表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寸不动安如山!”诗人在屋漏床湿身冷的痛苦处境中,想的却是天下穷苦的人,只要他们都能居住得安定快乐,即使自己住的是破房子,甚至冻死,也心甘情愿。这种因自身遭受痛苦而推己及人,想到别人的痛苦,进而只要使别人免除受苦,自己宁肯受苦的思想感情,是多么崇高啊!“安得”是假设之词,表现诗人的理想和愿望。诗人的这种希望天下穷苦人都能过上安定生活的理想,也是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的理想。杜甫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是他在长期战乱中备尝生活艰辛,四处飘泊,有机会接近人民、了解人民疾苦的结果。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着读者的心灵,并发生了积极的作用。
这首诗的特点首先是通过秋风破茅屋的过程,反映诗人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先写狂风破屋,次写群童抢草,再写屋破雨漏,最后表达理想和愿望,清晰、紧凑。
其次,善抓特征和细节描写,运用语言精炼生动。如描写秋风破茅屋的情形,先写秋风怒号,接着写怒号的狂风一层,一层,又一层揭走屋上的茅草,最后写茅草在空中飞舞飘落的情形,有的挂在树梢上,有的飞过江去,有的落在水塘里。这样,不仅将狂风吹走屋上茅的情景,而且也把茅屋被吹破的过程生动形象的写了出来。再如“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而密集的雨点即将从漠漠的秋空洒向地面,已在预料之中。“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两句,没有穷困生活体验的人是写不出来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而表现阔大境界和愉快情感的词儿如“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安如山”等等,声音洪亮,从而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写法举要】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描写、叙述、抒情有机结合。全诗共四段,首段写狂风破屋,卷走茅草,以描写为主,连用“卷”“飞”“渡”“洒”“挂卷”“飘转”一串动词,组成一组鲜明的图画,表现诗人焦灼和怨愤之情;二段写群童抢茅,呼喊难禁;三段写雨大屋漏,境况窘迫。二、三段以叙述为主,述说自己孤苦无助,无处安身的不幸遭遇。此时诗人的心境可以说暗淡到了极点。但是诗人却由个人的艰苦处境想到了天下的寒士,顺理成章的过渡到了四段写理想和愿望,抒发了诗人关心天下寒士的真挚感情和舍己为人的宽大胸怀。前三段写事,紧扣主题,充满感情,最后一段抒情,水到渠成,自然贴切。全诗环环相扣,层层逼进,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层次清晰,结构严谨。2、善抓特征和细节,运用语言精炼生动。(详见快乐赏析末段)【经典积累】【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被誉为“诗史”。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等。【经典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成语】唇焦口燥:chún
zào 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重点词句】通假字: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你是?一中的?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河北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两年真题).doc8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河北中考古诗词34首(注释+评析+鉴赏+两年真题)
4.饮酒(结庐在人境)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闻王昌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关雎》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水鸟鸣叫的声音。雎 ju 鸠:一种水鸟。 (2)洲:水中的陆地。 (3)窈窕 yao tiao :内心,外貌美好的样子。淑:好,善。 (4)君子:这里指女子对男子的尊称。逑 qiu :配偶。 (5)参差 cen ci :长短不齐的样子。荇 xing 菜:一种多年生的水草,叶子可以食用。 (6)流:用作“求”,意思是求取,择取。 (7)寤 wu :睡醒。寐 mei :睡着。 (8)思: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服:思念。 (9)悠:忧思的样子。 (10)辗转:转动。反侧:翻来覆去。 (11)琴瑟:琴和瑟都是古时的弦乐器。友:友好交往,亲近。 (12)毛:拔取。 【评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诗的第一章(第一节),先用起兴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接着就进入了正题,提出文静美丽的姑娘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第二章(第二、三节),写小伙子追求心上人而未得的忧思还是以“兴”写起,长短不齐的荇菜,就应当想尽办法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择,“窈窕淑女”,就应当醒着梦着都念念不忘、执着追求追求不到,小伙子非常忧虑,日夜思念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把一个深受相思之苦折磨而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诗歌阅读答案解析及赏析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诗歌赏析】
&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新课标卷II)(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等。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韦庄《含山店梦觉作》诗歌赏析
&&&&①含山:唐武德六年(623),分历阳县西部地区原龙亢县境域设含山县,县以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志》说:&在含山县西三十里,崔巍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唐因以名县。&《太平寰宇记》又说;&以县境众山所含,故名含山县。&一说含山在今山西闻喜。&&②袂:衣袖。&&&③觉:睡醒。
&&&&这是一首羁旅乡思的经典作品。
&&&&在唐代诗人那里,&回家&与&仕进&是一对永远无法解决的矛盾。对于锐意进取、自视甚高的唐人而言,若是功业无成,宁可&一醉任天涯&,决不轻易还家,必须坚忍地前行。这便有了韦庄将&流离&&别家&当作一种习惯,成为生活常态。与其他诗人相比,韦庄似乎表现得更为洒脱,更加决绝,&等闲挥袂客天涯&,唐人的胸襟、气度与抱负尽出,毫无悲悲切切之感。韦庄的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是唐末乱世典型的漂泊者,他的这句诗,最能表现唐代士子气度。
&&&&但是乡思功名两不弃,又谁也克服不了谁,自然会让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将这份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韦庄一生又是饱历艰辛,读书时数米而炊,秤薪而爨,加之早尝寇乱,间关顿踬,其漂泊流浪之苦、去乡怀国之痛的体验不可不谓深刻,这些在他的诗作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孤灯所具有的悲剧意味,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而&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疑,那是一种凄然的美,仿佛万籁俱寂之夜,只有一盏孤灯,作者企图在黑夜中寻找寄托,然而醒来时却是斜月相迎,此情此景让人愈加惆怅。
羁旅漂泊本是人生常有的际遇,而在离乱的时代更不足为奇。他善于从内在的角度契入,以其深刻的感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这种人之常情显得格外动人。全诗的境界直白而不深隐,其间却处处涌腾着感情的潮流,那淡定,那昂扬,那思念,那怆然,甚至那惆怅迷茫的叹息都发自内心深处,若隐若现,既不激烈,也不哀怨,厚重深挚,令人品味不尽,使人想见风度。夜深人静,好梦搅醒后的诗人,兴尽悲来,他心头袭上的哀感绝不止一己的生命飘泊无着之感,更是人类生命的苍然之悲感。韦庄这种清丽柔婉诗风,属于典型的晚唐格调,于此诗犹见一斑。
宿渔家郭震
注释&&生涯:生活。海涯:海边。
&世代在海边生活,几间小屋上面覆盖着雪白的芦花。白天在海上捕鱼虽然辛苦,但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开心惬意。
&从体裁角度看,这是一首七绝诗。全诗写夜宿渔家所感到渔家生活的苦乐与渔民豪爽乐观的性情。首句&几代生涯傍海涯&中叠用两个&涯&字,把生涯与海涯联系起来,形成音节朴实流畅,朴实中见巧思的妙处。&两三间屋盖芦花&句中的&芦花&意象,简洁准确地勾勒出渔家的生活环境。
&灯前笑说归来夜&句中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白天的时候在海上捕鱼虽然非常辛苦,但是晚上归来,有青天明月、大海涛声伴送到家,真是非常的开心惬意。诗的最后两句写得极自然、优美、有意境,令读者和诗人一起欣然神往。该诗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是很不容易的。
(重庆卷)12.&&&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7分)
商调&黄莺儿&&赠燕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城,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謝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如口张状,故称。
(1)作着描写燕子,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答案】(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携归画栋修花口&&千般诉说&等是拟人。&王謝堂前&,即王导和谢安,&乌衣巷&,原是三国东吴禁军的驻地,后东晋王谢再此居住,繁华一时,终归衰落,与&花落&&衔花&等实写对照,既是用典又是虚写。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情?(4分)
【答案】(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解析】&&携归画栋修花口&即修补房梁上斑驳的花朵,&落花&表明是春末。前四句写燕子惜花故衔花,实则寄托了作者惜花伤春之情。后四句通过写&乌衣巷&的衰落,&王谢&家族的没落以此抒发痛惜衰败之感。
&&&&张潮(后)(84)怀才不遇,流寓扬州十年之久,不免也染上沈仕(约)的香奁曲风(85),如〔南中吕驻云飞〕&效沈青门唾窗绒十首&、〔南仙吕桂枝香〕&十香曲&十首之类,是其小令的主体风格,但在套数中竟出现隐括《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吊古战场文》四套悲愤慷慨的曲风,想必是受到时局剧变的激发。在张潮小令一片南曲软香气息中,唯有〔南商调黄莺儿〕&赠花间四友&(86)较为可观,其&赠莺&云:&爱煞小幽禽,着黄衣,恰似金。&&喜愔愔,天生不妒,到处结同心。&似在赞美天真无邪的美少女(或美少年);其&赠蝶&云:&双飞惹得我痴心艳。美修髯,便教梦化,栩栩又何嫌。&化蝶的遐想,倒也浪漫。四首咏物之中,私意以为&赠燕&与&赠蜂&是以重笔书写言外心声: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赠燕)
&&&&瘦小最无端,向花心,着意钻,偷香手段生来贯。纤腰那酸,烘声似欢,酿成芳醴供缗算。漫盘桓,两衙朝罢,一样散千官。(赠蜂)固然&赠燕&一首免不了&王谢堂前&、&乌衣巷口&的老套,但是前三句含意甚深,交织着时代的悲凉。次首特写蜂儿巧小蜜甜,钻营手段,是讽刺性强的佳作。
作者以隐逸生活为乐,此作就是写他对自己隐居生活所感受到的乐趣。生活简朴,山竹炊粳米饭,山水煮山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住在山上,吃在山林,欣赏的是山中风光。事事离不开&山&,伟岸的山、崇高的山,使得他对自己的山居生活感到高洁。很显然,这里饱含着与传统世俗生活的对抗情绪。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作者】
马子严(生卒年不详),南宋文人,字庄父,自号古洲居士,建安(今福建建瓯)人。淳熙二年(1175)进士,历铅山尉,恤民勤政。长于文词,为寺碑,隐然有排邪之意,为仓铭,蔼然有爱民之心(《嘉靖铅山县志》卷九)。能诗,尝与赵蕃等唱和,《诗人玉屑》卷一九引《玉林诗话》,谓《乌林行》辞意精深,不减张籍、王建之乐府&。尝知岳阳,撰《岳阳志》二卷,不传(刘毓盘《古洲词辑本跋》)。其馀事迹无考。据集中《金陵怀古》、《咏琼花》诸作,知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近人赵万里辑有《古洲词》二十九首。《全宋词》第三册录其词。《全宋诗》卷二六五O录其诗五首。
 &&&本篇描写南宋都城杭州市民暮春游览西湖的情景。清明、寒食一过,百花逐渐凋谢,人们为了挽留春光,纷纷出城来到苏堤之上,尽情游赏。然而春之神似乎并不懂得人们的用意,终于随着游人的船儿默默无言地归去了。小词抒写惜春之情,构思新颖,读来别有一番韵味。《蕙风词话》谓其&翻腾妆束闹苏堤&句,&形容粗钗腻粉,可谓妙于语言&,表现出浓厚的市民色彩。绘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画面,从而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审美效果。其中&翻腾妆束闹苏堤&一句,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表达了身临其境的美感。
(广东卷)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3分)
(1)前四句描写了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春水渺茫,行舟远去,愁云惨淡,小舟渐行渐远,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作者以景衬情、含蓄蕴藉地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韵味十足。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4分)
(2)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反衬)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万树(),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万树是我国清代著名的词曲家,词曲风创新,硕果累累,其新编的《词律》对中国词坛的贡献尤为巨大,影响深远。
万树送别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淡雅含蓄、情景交融。《望江怨&送别》这首词运用比兴手法,以景衬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效果更加明显。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但所描绘的景致,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绪表现得缠绵婉恻,韵味十足。
分析题目:《望江怨&送别》顾名思义为一首送别词。以&送别&为主体的诗词,多为缠绵不舍之情。
分析词句:抓关键意象。词中&春江&&残照&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时间,&断送扁舟过&可见行人已远行;&愁云&&恨&可看出词人送别时的愁情别恨,最后一句&怪人催去早&,可以看出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也。
概括词义:(友人乘舟远行),词人伫立江边,眼前春水渺茫,一望绵远,不见端际。词人目送行舟,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此时,愁如云积,小舟渐行渐远,最后船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时刚好有人&催去早&,词人心中生恨,反倒责怪起催促者来,更感慨若非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与友人相叙一番吧。
解答问题:
第一问: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这道题考的是分析概括场景。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分三步走:先总体概括,再进行细节分析,最后点明场景与氛围。
总体概括:在春天的傍晚,诗人在江别送别友人。
细节分析:前方江水渺茫,(词人)看着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被岸边的树梢遮住了部分;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点明氛围:&愁云&一词点明了词人此时此刻的心情&愁云惨淡&、&悲凉寂寥&。
形成答案: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春天的傍晚,词人在江别送别友人,看着前方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词人心中不觉愁云惨淡。
第二问: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请结合全词分析。
这道题考的是结合语句,分析全文内容,概括思想情感。审读题干,抓住&怪&这个心理描写,着重分析其对抒发词人情感的作用。注意题干&结合全词&,梳理出全文的情感脉络,分析词人为何&怪&?&怪&什么?&怪&的情感怎么一步步展开。
答案:词人在友人的帆船出发之后仍旧不忍离开,目送扁舟渐行渐远,第一次渲染了不舍之情;天边浓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愁云&再次渲染出此人的离愁;看这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心中生恨,反倒怪起催促者来,怪其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这里的&怪&进一步反衬了&不舍&,此时情感已经得到三重渲染。&怪&的反常心理,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从而可以看出两人友情之深。
 【赏析】
题曰《送别》,此刻行人已去,但仍可见其行舟,词大半从&舟&字着笔。
春江水暖,一望绵远,不见端际。&渺&同&淼&,有浩淼意,更有邈远意。释皎然《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云:&遐路渺天末&。词人伫立江边,目送行舟,水长天远,似都没有尽头。次句紧承上句,仍是江边人注目之所见:望呵!
望呵!&一直望到远去的小舟过了树木的梢头。&断送&,一般作消磨、弃绝、打发等义解,在这里均不甚妥切,实际是目送而至于尽&(&断&),极言所望之远。
&&杪&,树木的末梢。孙觌《西山超然亭》诗:&孤亭坐林杪,俯见飞鸟背。&孤亭高过树杪,所以才&俯见&。船已行远,故所望之人似觉船已越过树梢在前进。首二句十个字,将送者神情专注和船行渐远的情状,描绘极为精细。接二句说,船越行越远,船体已不可见,惟见点点白帆,比沙鸥还小。这里&青未了&从文义说接下句,指&布帆&,正&孤帆远影碧空尽&时,惟有点点白帆可以望见。而愁如云积&(所谓&愁云惨雾&,见《景德传灯录》卷22),是此时词人的感受。&布帆&,布质的帆。《晋书》卷92《顾恺之传》:&后为殷仲堪参军,亦深被眷接。仲堪在荆州,恺之尝因假还,仲堪特以布帆借之,至破冢,遭风大败。恺之与仲堪笺曰:&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李白《秋下荆门》:&霜落荆州江树空,布帆无恙挂秋风。&&布帆遥比沙鸥小&,可看作写实,但亦寓有对行者的祝愿。
最后说:&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残照&,夕阳、落日。孟浩然《同独孤使君东斋作》:&竹间残照人,池上夕阳浮。&残照尚有一竿高,送者心中生&恨&,偏又有人&催去早&,呼唤早点回去,又怎能不&怪&!&怪者,埋怨、责备,见怪也。
这首小词,除去首句三个字作为&送别&的背景&(季节、地点)&外,似句句都在描绘景物,但从送者注目远望的诸种景物中,凝聚成对行者的无限深情。
词中有人,呼之欲出,请看他用全副精神望行舟,似乎都有点呆了。最后既&恨&又&怪&,如不是残照只余&一竿&高,怕还会相叙一番吧。万树写情的小词,多疏隽澹荡,情隐景中,读后有有余不尽之妙。
(江苏卷)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⑴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九日驱驰&是欣然前往的,&寻君不遇又空还&是怅恼的,友人&诗思清人骨&是值得欣赏的。认真把握、解读每句诗,情感的体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评点】关于情感变化的题型,江苏已经命制几次了,最为典型的是2009年命制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中的一题: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如此题型,应给予学生好好地训练。
⑵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城郭休过识者稀&,是言不要经过城郭,因为认识他的人少;&哀猿啼处&,是言他住在深山老林里,不然哪里来的&猿啼&;(此句有点深)&柴扉&,是言他家居简陋;&渔樵路&,是言他过着渔樵生活,是隐也;&日暮归来雨满衣&,是言他完全与山相融也,亦隐也。
⑶&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友人的家门前寒风阵阵,正对家门的山满覆白雪,从触觉、视觉的角度写出了友人住处清冷的环境,一是揭示前句友人诗风的成因,二是象征友人清廉高洁的品性;第二首诗的结句,傍晚回来,山雨打湿了所有的衣衫,想像(或虚写)友人整天与山为伍、与自然相融的隐逸情趣,(或者从作者角度作答亦可)表达作者对友人隐逸生活的羡慕之情。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鉴赏
唐制,官吏每旬休假一日。这首诗第一句叙写自己的一旬中九天为官务奔忙,好不容易迎来了一个休假日。
第二句写诗人利用休假日去拜访友人王侍御,不料扑了个空。&不遇又空还&五字把诗人满心欢喜寻访不遇的沮丧、懊恼表现得非常真切。
三四句诗人宕开诗笔;从赞美友人诗思之清入手,进而衬托出友人不凡的人格。韦应物说,难怪友人的诗思如此清澈而沁人心骨,原来他所居住的环境如此清冷幽静,不仅门对着潺潺溪流,仰头还可看到白雪皑皑的山岗呢!末句妙语双关,既是友人居住环境的具体描绘,又是友人诗思诗境的比况形容,其中透露出的对友人的钦慕之情宛然可见,韦作构思之妙,于此可窥一斑。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义山开始想象隐者现在的境况。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隐者不愿生活于城市,不愿经过城市,所以认识他的人很少,他的平生志向就是&江湖归白发,天地入扁舟&,过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虽然意境有些凄凉&&&哀猿啼处有柴扉&,但这并不能改变隐者的志趣。
依然是最后两句,最有意境。&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沧江白石樵渔路,虽然是三个并列的名词相连,但是依然是动态的,因为这是隐者渐次走过的路,一个悠然的隐者,行于沧江之上,走过白石之地,踏过樵夫的路,穿过渔夫的径,就这么一路洒脱地走来,从清晨走到日暮,然而傍晚时分,忽然下起了一阵秋雨,以至&雨湿满衣襟&。
前一首,我感觉到了自然界的生命于时间中的流动;后一首我感觉到了人于自然中的流动。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一种细微的令人感动的运动,生命的一种寻常的而又不寻常的律动,这也许就是生命中的常与变。
(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表明由于时间尚早,学科,网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出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解析】本题属于诗词鉴赏中的&一字领全诗&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要先总述诗中是&如何体现&的,也就是关键方法,然后结合诗句逐一分析即可。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背&是背着,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飘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在长期失意潦倒、漂泊无依的情况下,以垂老之身赴职塞北边关途中所作。全篇笼罩着悲凉愁郁的气氛.首联交待时间,紧扣诗题。从灯残酒醒,可以想象前夜曾有多少愁怀难以排遣,故只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然而宿酒才醒,惟见一点残灯明灭,万事依旧,又将踏上北去关山之路?心中的悲苦自不待言。次联承上联&离程&写来,明点&愁&字,全是离人眼中情景。孤身早行,偏偏遇上漫天飞雪;浩浩长空,大雁结伴南归,而&我&则单人只影,离乡背井,反向北而去。古诗百科首发此于理相背、于情相违之事,真是不胜其苦、难堪其愁。如果说前二联是抒情为主,以情带景,那么第三联极写边地荒凉,于景中见情。旷野漠漠,唯见塞北特有的白草凄凄。&近关微有路&正反见大野无路,荒无人烟,浊河连底冻彻,此是正写,更于凄清中见出悸惘之思。在这无声的空茫之中,诗人内心的愁苦部结已久,再也不能忍耐,故于末联发为深沉而又无奈的慨叹。江甫、塞北,本已千里迢迢,艰辛备尝,更何况蹇驴只鞭,茕茕独行,此中况味,人何以堪!
此诗之精粹在颈联,这不仅因其写景深切边地景象,更由于它在全诗结构中的地位。一、二联均明写征行,此联如再明写,必平直无味,唯如此移情人景,转明为隐,方能既拓开境界,又造成感情之谆蕴。有此一弛,尾联再转入明写,发为感愤,方于诗势跌宕之中,见出感情之邵结奔涌。
罗邺&lu&&y&
(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父为盐铁吏,家赀钜万。子二人俱有文学名,罗邺尤长律诗,才智杰出,笔端超绝,气概非凡。以七言诗见长。在咸通、乾符年间(860&879),时宗人罗隐、罗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江东三罗&。其诗写身世之感,颇有理趣,如《仆射陂晚望》中有&身事未知何日了,马蹄惟觉到秋忙&之句,颇受宋人称许。间用俚语入诗,晓畅明白。明代有人将罗邺置于&三罗&之首,辑有《罗邺诗集》一卷,《全唐诗》卷六五四收其诗。罗邺在唐咸通中,屡下第,有《下第》句云:&故乡依旧空归去,帝里如同不到来&。江西观察使崔安潜侍郎廉平时就很仰慕罗邺诗作,问江西,时罗邺适漂泊湘、浦间,欲用之,为幕吏所阻。既而俯就督邮,不得志,踉跄北征,赴职单于牙帐。在光启末年至大顺间(888&891),罗邺以垂老之身,踉啮北行,往帐前任职。生活在万里沙漠中,举目无亲,举事无成,前途无望,郁郁而终。罗邺去家愈远,万里风沙,满目谁亲,郁郁而终。光化中(898&901),以韦庄奏,追赐进士及第,赠官补阙。罗邺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此句采用了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本词倚楼怀远,感伤身世飘零,更寄寓了故国之思。极目所见,皆惹起无穷的哀思离情。上阕写久客绍兴,一片水乡风光,但笔调有些无奈,至&想如今&句,则明白点出。下阕由己及人,结末愈转愈深,曲折如意。
  这是一首赠友词。开头三句写极目远望之景。近处,则是一幅春雨催种的田园图画。&新烟禁柳&转而遥想杭州临近清明时的景象,&荒城&三句折回眼前情事,勾出书远梦无的沉痛怅惘。全词一气呵成,时空组接,道尽游子客中的伤春伤别之情。
这首词是作者客居江阴时,追忆杭州旧游之作。上片以景出情,由此及彼,点出思念杭州西湖美景之意。先写远景,起二句为倒装句,&山空入海&,及&倚楼望极&所见。山耸春空,天登大海,起势十分壮阔。&一帘&三句写雨中春耕的农村风光,清丽生动。生活气息很浓。&想&字是关键,触景生情,引出下文。下片自伤羁旅漂泊,抒怀人之情。前半化用桃梗与沈约两个典故写自己的漂泊与瘦弱,&长疑&以下揭示主旨,点明怀人之意。先写认为很快可见到恋人。结果没有见到。不但不见人,反而连信也没有;既然没有信便退一步,想做梦见一见,可是连梦也做不成,层层转折,越转越深,且又是人常历之生活情境,故极有艺术感魅力。张炎本是贵公子,世代生活在杭州,家中有园林声伎。宋亡之后家资丧尽,四处漂泊,杨缵曾称他为&佳公子,穷诗客&。故其对杭州有特殊的感情。全词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西湖之景,再由自己之愁思而想到西湖之恋情,娓娓道来,意脉清晰,层次井然。是词林艺苑之佳作。
&(山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寻诗两绝句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艳丽 &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清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4分)
【答案】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 &亭角寻诗满袖风 & &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 &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 &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①楚酒:楚地产的酒。唐皇甫冉《送从弟豫贬远州》:&忧来沽楚酒,玄鬓莫凝霜。&困人:使人倦怠。
 ②陈居士:陈与义自称。古有德才而不仕者称居士。
 ③亭角句:谓苦寻诗句却无所获。觅得佳句便写下来放在衣袖中,既然&满袖风&,自然没有诗句了。
  楚酒使人倦怠,我接连醉了三天,谁料到春雨过后鲜花竟红遍满园。可惜没有人能画出我惆怅的影象,在亭角寻觅诗句却只有清风把两袖涨满。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①把,持。山瓢:葫芦瓢做成的酒具。②引睡:犹催眠。
 ③乔木峥嵘:高大的树木。这里似乎暗指宋王朝不知爱惜、擢用真才,使自己闲置。《孟子&梁惠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请不要嘲笑我好酒贪杯,苦恼中只有它能催我入睡。醒来时推门走去寻觅诗句,伴着明月在高耸的大树间徘徊。
   这两首诗表现的依然是那种寄人篱下,满怀惆怅,而又无可奈何的愁绪。表达了对无所作为的苦恼和无奈。其一,说自己借酒浇愁愁不去,园花无情依旧红,有谁能理解苦寻诗句以寄托愁思的诗人呢?古诗百科独家首发其二说的是别笑我好酒贪杯,只有酒能使我酣睡而暂忘痛苦。一旦清醒,月光下峥嵘的乔木又会引发起我的故国、身世之悲了。
  这两首绝句,是陈与义自述其创作情状的,格调轻松,语句诙谐。
  第一首绝句中,作者畅饮了楚地的美酒,酣醉三日不醒,此时小园里的花儿,经历了雨水的洗拂,洗出了分外明艳的红色。此际销魂,诗思泉涌,一句&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是自嘲,亦是自诩。看吧,一位宿酲初醒,便尔寻诗的诗人,此时面对满园的春色,正站在小园亭中的一角,一面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一面在苦思冥想,搜寻着最能够表现这自然美景的诗句。一阵清风吹过,诗人的袍袖被风吹得鼓了起来,这满袖的清风,不正是诗人的诗思最好的凭借吗?
第二首绝句中,作者强调了美酒的作用。他说,我就爱喝点酒,拿着葫芦瓢悠哉游哉,你们可不要笑我。&侬&,是&我&的自称。酒这个东西,在忧愁之时,能让你酣然大睡,其功至高至奇,切切不可轻忽。大抵诗思愁郁之时,智慧否塞,难有新意,不如以酒浇愁,先大醉一场,待到从醉中醒来,头脑分外清明,推门出去,找寻那逝去的诗思,抬头兀地看见满院的乔木,在明月的映照下,呈现出各种峥嵘的姿态。此时物与情会,景与境偕,诗思的泉涌,也正在这明月下、树影间。
文学创作有其自身的规律,然而创作灵感的来临,有时确实需要外物的引动。正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文心雕龙&物色》),陈与义在这两首绝句中描写了自己的创作经验,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体验的色彩,亦可见出作者倜傥佻达的个性。
【作者简介】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杜甫,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四川卷)13、阅读下面的清诗,回答问题。(8分)&&&&&&&&&&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诗人简介:赵执信()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诗歌分析:此时当作于赵执信被革职之后。诗歌内容时令是秋季,时间是暮色夕阳,首联自言愿意&栖老一枝&&不为秋悲&,实则是对现状不可改变的无奈之叹,看似旷达,实显无奈。后面三联以&斜阳&&落叶&&孤鸿&&残菊&&短烛&&低横北斗&等低沉意象为主,缀词成章。惆怅失意之情溢于言外。全诗不脱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怀。
&&&&&⑴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3分)
【解析】此题延续四川高考爱出&炼字&题的风格。解答时理解词义,把握准情感,并结合诗句实据分析即可。难度不大。
  ⑴&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⑵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解析】此题考查心境。属于&鉴赏诗歌的情感&考点,学生解答时需要注意几点:一是读懂诗歌,理解情感;二是要会逐联分析;三要语言准确优美,表达出诗人的心境,鉴赏出诗歌的美感。难度较高。
  ⑵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汗衫、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分隔线----------------------------
1.阅读杨炯《战城南》,完成试题。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21.阅读曾公亮《宿甘露僧寺》,回答问题。 枕中云气千峰近,...
训练一 鉴赏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
意象就是诗歌中所描写的人、物、景、事,许多意象都是有寓意...
古诗文图片鉴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牧童这首诗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