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国所有朝代的古懂百元777照片吗

90年代飞天茅台酒图片及鉴赏
90年代飞天茅台酒图片及鉴赏
90年代飞天茅台酒图片及鉴赏
90年代飞天茅台酒图片及鉴赏
90年代飞天茅台酒图片及鉴赏
90年代飞天茅台酒图片及鉴赏
90年代飞天茅台酒图片及鉴赏
90年代飞天茅台酒图片及鉴赏
&茅台近期的成交价:
LOT号 拍品名称&&&&&&&&&&&&&&&&&&&&&& &&&& 估价(万) 成交价(万) 拍卖日期&&
年汉帝茅台酒 & & & & & & & &350-800万 万& 897万&&&&&& &&&
5100 贵州茅台酒(五星牌) & & & & &240-240万 万& 930万&&&&&& &&&
86年五星 & & & & & & & & 200-300万 万& 230万&&&&&& &&&
86年五星 & & & & & & & & 200-220万 万& 230万&&&&& & &&
1702 贵州茅台酒(五星牌) & & & & &200-200万 万& 638.25万 &&
5058 贵州茅台酒(五星牌飞天) & 180-180万 万& 960万&&&&&&&&&&
85年五星 & & & & & & & & &180-200万 万& 218.5万 & &
茅台 拍卖 私下 鉴定 交易 可联系资深古董经纪人
戴总监:(微信)qq:
一直以来,茅台酒都是酒类拍卖市场上的&宠儿&。本次拍卖会茅台单瓶成交价格再创新高,是建立在茅台酒收藏价值基础之上的:首先,赤水河畔的酿造环境独特,微生物群落具有不可复制性;其次,酱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复杂,酿造周期长,赋予了酱香型白酒的稀缺性;第三,茅台作为中国白酒第一品牌,位居老八大名酒之首,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都首屈一指;最后,本次拍卖会售出的陈年茅台酒均产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年份久远,收藏价值极高。
茅台酒在拍卖会上的热销同时也反映出白酒收藏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国内的名酒收藏交易每年超过50亿元交易额,名酒收藏已经成为白酒营销的一个新的突破口。除了投资者看好名酒收藏以外,随着老酒价格的一路攀升,普通消费者也开始将收藏老酒作为一种投资渠道。我国现有酒类收藏爱好者60万人以上,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酒类藏品规模达万瓶。对此,河南省酒业协会收藏鉴定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溢利酒业董事长张总结认为,名酒收藏正在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投资收藏产品。
  白酒行业调整期也恰恰是收藏市场的发展机会,资深白酒营销人士肖竹青表示:&就收藏投资市场而言,目前白酒在调整过程中,也算挤掉了一部分泡沫,价格逐渐回归理性。对于有实力的投资收藏家来说,或许正是逢低介入的好时机。&
一方面国内白酒收藏市场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潜力极大;另一方面茅台酒有着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品鉴价值,是白酒收藏者的首选,因此在2014年春季拍卖会上,106件标的,1800余瓶陈年茅台酒全部成交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相信随着名酒收藏市场的发展,民间收藏者的品鉴能力逐步提高,名酒收藏市场的需求会进一步扩大,国酒茅台在收藏市场上将大有可为,继续引领白酒企业的多元化、多渠道发展。
早在&2000&多年前,今茅台镇一带盛产枸酱酒就受到了汉武帝&&&甘美之&&&的赞誉,此后,一直作为朝廷贡品享盛名于世。茅台酒历史&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35年,汉武帝令唐蒙出使南越,唐蒙饮到南越国(今茅台镇所在的仁怀县一带)所产的构酱酒后,将此酒带回长安,受到汉武帝的称赞,并留了&唐蒙饮构酱而使夜郎&的传说。据清代《旧遵义府志》所载,道光年间,&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1843年,清代诗人郑珍咏赞茅台&酒冠黔人国&。1949年前,茅台酒生产凋敝,仅有三家酒坊,即:华姓出资开办的&成义酒坊&、称之&华茅&;王姓出资建立的&荣和酒房&,称之&王茅&;赖姓出资办的&恒兴酒坊&,称&赖茅&。&赖茅&就是现在的茅台酒的前身。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著名蒸馏酒之一,誉称国酒,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产于中国贵州茅台镇,以本地优质糯高梁、小麦、水为原料。相传,汉高祖刘邦饮过枸酱酒后赞不绝口。汉武帝刘彻饮之盛赞&甘美之&。曾写下&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佳词名句的北宋大诗人黄庭坚,饮之则叹曰&殊可饮&。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七经仁怀,畅饮茅台酒之后更是写下&万顷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赤虺托起擎天柱,饮尽长江水倒流&的千古名句。翼王虽然兵败大渡河,但他诗中隐喻赤虺托起的&擎天柱&,是否使人隐隐感悟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百年之后将会成为中国的&国酒&。
茅台酒是世界三大名酒之一,是中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是酿造者以神奇的智慧,提高粱之精,取小麦之魂,采天地之灵气,捕捉特殊环境里不可替代的微生物发酵、揉合、升华而耸起的酒文化丰碑。茅台酒源远流长,据史载,早在公元前135年,古属地茅台镇就酿出了使汉武帝&甘美之&的枸酱酒,盛名于世。
茅台 拍卖 私下 鉴定 交易 可联系资深古董经纪人
戴总监:(微信)qq:
&老八大&、&新八大&成为藏家心头好
  &老酒是个时间概念,是指1996年之前生产的白酒,但有收藏价值的主要是指存放了二三十年的名酒。&高海洑介绍1996年以前,我国的白酒生产尚未全面市场化,各级国营酒厂还依照传统工艺,以纯粮食酿酒。1996年后,这些国营酒厂纷纷转制,改为机械化生产,虽然不少厂家也推出了各种高端品牌或年份酒,但由于产量巨大、成分不透明,难以获得藏家认可。
  这么多年,不少酒厂倒闭、易主,市场经济大浪淘沙,懂酒人最认还是&老八大&、&新八大&。
高海洑介绍,1963年,主管白酒鉴定的国家轻工业部请全国各大酒厂的专家、品酒师,通过品饮鉴,根据香型、口感等多个指标,从几万家酒厂品牌里评出了八大国家名酒,即古井贡、茅台、董酒、汾酒、五粮液、西凤、泸州老窖以及全兴大曲,也就是&老八大&。到了1979年,国家又评了一次,剑南春、洋河大曲取代西凤酒、全兴大曲上榜,成为&新八大&。后来,虽然也评定过&十七大名酒&,但因为门类广、收藏难度太大,在藏家中认可度不高。
什么人买顶级老酒?根据高海洑多年的经营经验,主要是男性、40岁以上的大中型企业的当家人或高管,收藏、投资、高端送礼、给孩子留传家宝、自己品尝,都是购买的主要原动力。
  数量有限,消耗量大,老酒势必继续升值
  高海洑介绍,吹响老酒集结号,主要靠在全国各地高价回收,再通过专业藏家或机构,鉴定、评级、把关,最终根据一定标准,配成八大名酒的套装。
  近些年,陈年老酒价格稳步上升。高海洑分析,陈年老酒受追捧,一是因为从民间能够收集到的老酒数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老酒受追捧的程度却越来越高。
  高海洑介绍,上世纪70年代,几十元就能购买一套八大名酒,而现在,根据生产年代、存世量的多少、品相好坏,一套八大名酒价格从几万到两百多万元不等。&八大名酒,有&八&的彩头、涵盖五种香型、有多个省份的口味包容性,不论品尝、送人都很合适,如今供不应求。&
  由于近些年消耗量大,配齐&八大名酒&已经越来越难,以高品汇为例,70年代&八大名酒&,一年仅能配出十套八套;80年代的&八大名酒&,每年不过配出几百套,90年代&八大名酒&能配一千套左右。
  &70年代以前的老酒会直接上拍,价格不菲。&高海洑说,建国时的赖茅,已经成为孤品,一年发现不了三五瓶,被称为液体黄金。而一瓶20年的茅台,也已经高达一两万元。
  &酒越陈越香,越老越值钱,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是个金矿。&他认为,这个市场刚起步,与翡翠、和田玉、红木家具等资源稀缺型收藏一样,陈年老酒以其不可复制性,价格还会上涨。
  看品相、看酒花、看酒色,警惕老假酒、假老酒
  老酒也会有假酒,并有两种形式存在。一种是当年假,也就是老假酒,历史上一些非法企业生产的假酒,在存放了十几年后重新流入市场。一种是假老酒,现代企业仿制当年的工艺、冒充老酒。&一个80年代出厂的茅台酒瓶已经高达三五千,做成老假酒,转手就卖十几万。&高海洑说。
  如何甄别老酒的价值?高海洑总结道,好、老、少是基本准则。
  首先看品相,由于年代久远,破损和损失都很正常,但保存完好程度决定了价位。酒瓶没有破损,挥发非常少(因为早年密封工艺落后,一般一斤装剩余八九两都算合格),酒标越完整,收藏价值越高。每瓶陈年老酒都必须有年代标记,从商标、印制的年代感,油墨的颜色、风格,瓶盖有没有松动、裂痕,有没有跑酒,包括酒瓶的包浆,都可以判断是不是造假。
  此外,还可以根据酒花来判断陈年老酒品质。65度的老酒酒花会很大,消散得很慢,54度左右的老酒酒花最为持久,一般会长达30秒以上,而38度左右的老酒,酒花一般会很小,消散得也很快。
&事实上,只有50度以上、纯粮食酿造的高度白酒,才有传世的价值。&高海洑说:&因为38度、42度等低度酒大多用水勾兑原浆制成,10年8年后,水解味儿就越来越重,口味发酸、发涩,口味难比老酒,所以低度白酒没有收藏价值。&
茅台 拍卖 私下 鉴定 交易 可联系资深古董经纪人
戴总监:(微信)qq:
━━━━━━━━━━━━━━━━━━━━━━━━━━
┃如有藏品需要鉴定/送拍/展览,请将藏品图片发送到邮箱。
┃同时请标明您的姓名、电话。我们会在24小时内给您回复。
┃您也可以直接联系我:
┃资深古玩艺术品经纪人:戴总监
┃联系手机:(微信)
┃地址:上海市闸北区天目西路218号嘉里不夜城a座21楼(上海火车站南广场对面)
━━━━━━━━━━━━━━━━━━━━━━━━━━━
评论 (0条)
抢沙发,第一个发表评论中国宝藏→ 古董年代的测定误差 ←宝藏宝藏中国 ∈探秘中国Ж探秘E族
探秘 | 探险 | 异域 | 文明
| 宝藏 | 神话 | 灵异 | 灾害 | 生态 |
古董年代的测定误差  金龟子
  目前世界各国测定文物、古董等历史年代的方法,大多数采用1940年由美国科学家马丁?卡门和塞缪尔?鲁宾所发现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来判断的,这种测年技术是目前被国际公认的“标准历史时间”。
但是碳14测年法真的那么准确吗?
  “碳定年法”是根据生物体死亡以后该生物体中碳14不断减少的规律来推算生物体死亡年代的方法。只要测定任何&含碳物质中放射性碳14&的含量,就可推断其所在的年代。但是经过几个半衰期后,碳14就会衰减到几乎没有了,所以“碳测年”的范围大约在五万年左右。一般测定标本的年代不能超过3万年,一些新式超灵敏度的加速器质谱仪,据说可以测量约停止碳循环10万年左右的标本。
  实际上用碳14测定的年代误差是受多方面影响的,也是无法避免的。例如:不同测试设备和各种操作程序上的误差;测定样本的纯度也可能会有测试差别;而空间辐射的差异也会造成很大的测试误差等等。
  在应用碳14测定的方法中,人们常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碳14测定法是“基本假定大气中碳14的浓度自古以来都是保持不变的”!
  而事实上大气中的碳14浓度怎么可能会几百年、几千年、甚至几万年都不变化呢?
  没有人能知道几千年前或几万年前处于生死变换状态时动物、植物的放射性水平是什么样的,尽管碳14的衰减周期很长很稳定,但是以“宇宙射线的强度自古都稳定不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没有变化”这样的假设作为判断历史年代的标准依据,好像也是有点牵强的吧?
  所以有很多专家们也指出,“大气中的碳14放射性水平只是变化相对不大,并不是真正恒定的”,因此利用现代标准所计算出来的年代并不是“日历年代”,只能称为“碳14年代”。
  (个人认为大气中的碳14浓度变化不是不大,而是很大!尤其是现代世界人口增多,各种污染加剧,致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增加,甚至导致了臭氧层空洞,难道碳14的浓度不会有所变化吗?
  不过,据说目前国际上统一以公元1950年为起点作为公布碳14年代的标准。)
  碳14测定法对于距今年代越远的标本,测定误差也就越大,有时误差可能达到几百年、甚至在几千年以上。后来又出现了木轮年代校正曲线,经过科学家们多年来的努力,据说这两者结合以后可以将误差缩小到几年甚至一两年!(事实上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中所生长的树木年轮也是有很大差别的,所以大误差依然还是存在的!)
  随着核物理学的快速发展,出现了采用加速仪质谱学进行碳14测定的分析方法,适用于从几百年到几万年历史时间内的具体年代,大大拓宽了碳14的测年范围。据说使用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是测定5万年以内年代精度最高的一种。
  尽管据说用碳14可以测定5万年以内的历史年代,不过目前普遍认同超过1万年的生物年代就不怎么准确了,而一般能在1万年以内形成的化石基本没有,所以据说测定化石的年代一般不用碳14来判断。
  另外碳14测年法必须要求所测试标本自身要含有“碳”,例如各种含“碳”的古物:农作物、树木、动物、人体骸骨等,但是许多文物本身并不是生物体,就像陶瓷、金属器具、玉器等物品,碳14也就无能为力了。
  一般判断这些文物年代的方法,是根据物品上的文字、图案、花纹、符号之类的来分析,或者测定同一位置共存的“其它含碳物品”历史年代来推断的,例如可以根据一些墓葬中的木简、丝绢、绵麻、纸张、木棺、木材燃料等判断墓主的年代、身份,以及所陪葬的铜器、陶器等等所在的历史年代。
  还有一些当不好直接测定物品年代的情况下,就改为判断这些物体上所附着生物体的年代,例如打捞、研究一些水底沉船中古代物品的时候,可以通过测定一些水底物品上所附着的水生物来判断沉船的大致时间等。(当然这样测试结果的误差其实是很大的!)
  所有碳14年代数据都标有“标准偏差”,物品的“真实年代”大致上只有68%的机率会在所测定的数据范围内。所以很多时候单个物品的年代测定准确性很低,如果有多个同时期物品的年代测定会相对准确一点。
  一般测定为2万年左右的物品,测试的误差大约为正负1千多年以上,即便是几千年之前的物品,误差年代也有100年上下!这些正负100多年,甚至上下几千年的误差,对于一个历史时代来说,又能说明什么呢?
  100年又是个什么概念呢?100年可以更替几个朝代!100年可以生死几代人!100年可以创造出汽车、轮船、电器、电脑、飞机、火箭!100年可以登上月球、太空!在这不长的100年之间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历史年代的误差范围是不是有点太大了啊?
  有谁能想象在100年之间的社会总体环境究竟是怎么变迁的?又有谁能体会在100年之间广大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如何变化的?因此对于考古研究来说,绝对不能完全迷信于“碳14的测定年代”,所有测定结果都只能作为一个参考的范围而已!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就有专家指出,使用碳14测定地质历史年代在9000年以内误差不大,但超过9000年误差就会越来越大,2万年史龄的测定误差约为3500年。
  据说用铀钍测定法则比碳14测定精确的多,甚至可以测定50万年以内的历史年代,不过可惜直到现在好像也没有被充分重视以及广泛应用吧!
版权所有 探秘中国 Ж 探秘e族 . 保留所有权利
(C)Copyright www.27ds.net . All Rights Reserved(15)(6)(15)(11)(1)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北宋徽宗时期被定为皇宫专用的贡瓷。自那时起,便有了“黄金有价均无价”
、“雅堂无钧瓷,不可自夸富”之盛赞。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钧瓷,历来被人们誉为“国之瑰宝”,特别是其神奇的窑变所生发出千变万化、
绚丽多姿的艺术效果,堪称中华一绝。
&&&&&&&&&&&&&
&&&&&&&&&&&&&
“京城名嘴”王岐山幽默“反腐段子”集锦
这是网络上疯传的一个故事,看完后有不少人为之落泪。
马云团队3大错致2天蒸发2000亿
&昔日,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今天,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决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的教材进入
&&&&&&&&&&&&&&&&&&&&&&&&&&&&&&&&&&&&&&&&&&&&&&&&&&&&
文源主人老百姓
白开水是人们平常生活中喝得最多的水,它清淡无味,也是极其的普通.但就是这样的一杯白开水对人体的生理机理具有很重要的调理作用.早晨空腹喝上一杯温热的白开水对人的身体是百益而无一害,它不仅能稀释血液,降低血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减少血栓危险,防止心脏病“高峰期”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顶层设计”是“脱离群众”的代名词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一直提倡的党的优良传统、“走群众
果果相信大家都知道红薯的营养十分丰富。然而,更为可贵的是,在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20种抗癌蔬菜“排行榜”中,红薯也一举夺魁。||||||||||||
窥探民国时期北京的书画交易市场
摘要: 民国时期藏家在古董店观看书画
  文/吕友者
  北京千百年来一直是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到了清朝覆亡后的民国,大量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以及鬻画为生的画家聚居于此,形成浓厚的艺术 ...
民国时期藏家在店观看书画
  文/吕友者  北京千百年来一直是北方乃至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尤其到了清朝覆亡后的民国,大量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以及鬻画为生的画家聚居于此,形成浓厚的氛围。同时,交易活动活跃,造成艺术品市场高度繁荣。其市场的形态也有别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  那么,这一时期北京的书画市场及其运行机制到底是怎样的呢?笔者试图通过对艺术市场的生产者、中介机构以及消费者相互之间关系的剖析,全面呈现构成市场流通的各个环节与要素,以期让大家对民国北京书画市场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市场的供给群体  民国初年,北京作为当时的首都,参与书画市场群体非常之众。旧皇室贵族、满清遗老遗少、社会名流、政府官员和传统家,无不积极参与到市场中来。而艺术品市场流通首要链条的供给者,主要以北京地区的书画家为主,他们才是市场上商品来源的主力。北京画家群体有着自身的特质,其构成也颇为复杂。京城作为明清帝都,有大量宫廷书画家、满汉官员、谋职的传统文人画家以及民间的职业画师等。这些画家创作了无数作品进入到市场流通,使北京的书画市场商品异常充足。  其实,出身贵族的画家参与市场的目的和心态是不一样的,如溥佐、溥雪斋、林琴南、溥松窗、溥濡、于非?、余绍宋等。他们作为满清皇室贵族后裔,受过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书画造诣也相当深厚。到了民国初年,这些失去俸禄的贵胄子弟,有的却不得不以书画为生。但他们本身具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资源,虽然卖画,却都能坚持个人的艺术主张,不为艺术市场所左右。  还有些以民国政府官员身份出现的画家,其代表性人物为金城、陈师曾、周肇祥和徐鼐霖等。这些人广泛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资源从事书画活动,虽然也定制润格出售笔墨,但却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书画家的身份只是他们所扮演的众多社会角色之一。  当然,市场上还是以职业书画家为主,如俞陛云、齐白石、陈半丁、柳青、陈少梅等。他们处于民国书画市场供给方的底层,但本身艺术修养颇高,为了谋求生存,时常会根据大众的喜好进行创作,以迎合市场。  除了居住在北京的本地画家之外,南方地区的画家也纷纷涌入北京。民国十七年(1928) 秋,张大千由上海到北平,经陈三立介绍,认识了居住在原恭王府的溥心畲。从此张大千与溥心畲常在一起谈书论画,吟诗作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的画作也多次共同在北平的琉璃厂展出,销路甚畅,因此有“南张北溥”的说法。民国二十四年 (1935), 张大千在北平卖画时又结识了于非?。于非?非常赏识张大千的画作,在报纸上大写文章吹捧,对张大千的画笔及用纸夸奖不已,用词揄扬有过,在艺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后张大千在北平多次举办画展,获得了极大。由此可以看出,张大千的成名与北平的画家群体及繁盛的艺术市场是分不开的。  齐白石和黄宾虹两人也曾于同时期寓居北平。齐白石于民国六年(1917)为避兵乱从湖南湘潭漂泊至北京。当时53岁的齐白石栖身古寺,在附近琉璃厂的南纸铺刻印卖画,以谋生路。在人生地不熟的他乡,生活异常艰辛:“朝则握笔把刀,目不暇给,惟夜不安眠,百感交集。谁使垂暮之年,父母妻子别离,亲戚朋友不得相见?”由于学八大山人的冷逸风格不对市民口味,作品的销路并不好。后来他结识了陈师曾,陈师曾建议他自创风格,改进画法以适应民众对绘画的偏好,并将齐白石的作品推向海外。从此齐白石声誉日隆,求画者不断。黄宾虹定居北平已经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因受北平古物陈列所之聘鉴定书画,随后又应北平艺术专校之邀任国画室教授、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于是便移居北平。在北平沦陷后,黄宾虹的生活陷入困境,经常三餐不济。黄宾虹当时住在北平石附马胡同,为补生活之急,不仅把心爱的名画卖掉,甚至常常以画换米。除南方画家外,北京附近城市的画家也来京城鬻画。如以卖画为生的天津画家刘奎龄也曾一度携刘继卣到北平,并会见张大千和张善?I等人,还为魏恩甲作《关山行旅图扇》《京剧四平山图扇》等。  除了以卖画方式流入市场的画家画外,宫廷书画大量外流也是市场的来源之一。当时在宫廷之中,上至皇帝下至太监,都拿皇室收藏的古书画来发财。他们纷纷盗窃宫里的画出卖,以致琉璃厂宫廷藏品交易异常繁忙。同时催生出造假的风气,特别是在地安门一带,形成了专门伪造宫廷书画来赚取利润的造假作坊聚集区,俗称后门造。  这时期北平还有大批旧官员失去俸禄,成为遗老遗少。至清廷倾覆后,满清的王公贵族、士绅官员、八旗子弟失去了赖以为生的经济支柱,但依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这些人大多都有收藏古玩的嗜好,为了继续维持奢侈的生活,便开始变卖家中世代珍藏的古董字画,成为市场的供给者。以致当时的市场上流通着大量贵族收藏过的珍贵字画。并且每有公卿去世,其家所出售者,必为书籍字画也。“市贾又百方难之,不售不止,售不尽不止。有自国初守之至今,亦荡尽者。如怡亲王载垣,自被爵后,其子售书画三十年始尽。”这种现象在当时已较为普遍,有些贵族显宦之家己经坐吃山空,日趋潦倒。如恭亲王之孙溥心畲为母亲办丧事没钱,被迫将家中祖传的陆机《平复帖》卖给当时的著名收藏家张伯驹。  经营场所与交易方式  市场的繁荣,除了要有一批画家等艺术生产群体之外,还应有作为中介机构的古玩商铺及一些书画商人的周转,这样市场才能维持正常运转,才能使艺术品流通得更顺畅。  这时期的书画交易方式多样,主要有通过艺术经营场所或中介人购画、画家制定润格卖画、直接向画家定购、举办展览售画等。  当时北京经营书画的古玩市场主要有琉璃厂、海王村、前门、大栅栏、隆福寺等,其中尤以琉璃厂最具特色。琉璃厂自清代开始兴盛,到民国时期已成为北京古玩交易的主要场所。据记载,这里“列肆如云,古董居其大半,入其肆,古色苍然也”。北京的古玩店各有特色,大都集中于此,如文禄堂、蜚英阁、松筠?、保古斋等。很多文人都到这里淘古董书画,像鲁迅就好几次在其笔记中提到来此购买碑帖拓片和古旧书刊的经历。孙殿起也经常光顾这里,并留下了《琉璃厂小记》等详细记录此地经营交易状况的书籍。可以说“琉璃厂向为旧籍及字画古玩流转之总汇,学人于中物色获之者往往视若拱璧。其有备述经过,著成专书者,盖亦甚多”。此外,还有一种是北京市场所独有的中介机构叫挂货铺。天桥挂货铺经常出佳品,索价较厂肆为廉,这也是挂货铺在京城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专门的古玩市场外,这时期北京一直还存在着地摊式经营的旧货市场,就是所谓的“鬼市”。 事实上,这种集市早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唐郑熊在《番禺杂记》中说:“海边时有鬼市。半夜而合,鸡鸣而散,人从之多得异物。”民国的北京“鬼市”主要集中在天桥、西小市、东小市、高粱桥、朝阳门外等,曾兴盛一时。清末民初,一些皇室贵族的纨绔子弟,将家藏古玩珍宝偷出换钱。也有一些鸡鸣狗盗之徒,把窃来之物趁天黑卖出。这里的古玩商贩总是半夜时分打着灯笼赶来抢位设摊,很像鬼影随行,于是就被人们称为“鬼市”。由于经营的古董大都来路不正,因此价格十分低廉,是人们捡漏的好地方。但至1949年北京解放之后这样的市场就基本绝迹了。  然书画交易方式不仅限于古玩市场等经营场所,这时期画家选择进入市场的途径已很多样化。由于碍于面子,大多数画家会选择传统的中介机构,如古董铺、笺扇庄、南纸店、茶楼及装裱店等代理悬挂笔单宣示润例。书画家挂笔单(润例)多见于南纸店,纸店可以从中收取一至二成酬金。同时,他们还可售出纸张簿绢,并代办装裱等业务。除通过店铺悬挂润例外,有的画家把润例直接张贴于其住所,亦或刊登于报刊杂志,这在当时也十分普遍。当时书画家润例的价格由名气、地位等因素决定。  也有一部分书画家是通过参与社团展览这种新兴中介进入书画市场的。北京地区有中国画学会、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和湖社等社团组织。各社团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美术展览活动,一方面宣传社团的艺术主张,扩大社会影响力,壮大社团力量;另一方面,由画会的成名者代订润格,通过画会宣传出售近作。如湖社第四次成绩展,售出画款近2800元;第六次成绩展,更是售出画款千余元。还有的成员一次展览就销售百余件作品:“本社干事金荫湖,最近赴吴兴原籍扫墓,便道沪滨,将所携带湖社同人画件,于十二月二十九日起,公开展览,闻售出之画,有百件之多。”另外天马会历届展览中,画作都标有价格出售,并且规定所售画作须缴纳20%用于社团资金。  不光社团展览,还有通过举办个展直接售画获得预想收益的。故都六月展览会最盛,计有艺风社、燕社、湖社、晋省旅平同乡研究会展览、溥心舍夫妇画展、京华美术职业学校美展、蒋兆和绘画近作展等,皆有可观。其他毕业学生,或初弄笔墨者,开个展览会。既可由此扬名,并能檄幸获售,何乐不为?约计秋凉尚有数月,不知尚有多少展览会出现,故都人士,眼福诚不浅也。  众所周知,成熟的市场都会有相应的书画经纪人出现,民国时期的北京也不例外,并且群体相当壮大。书画经纪人又称牙侩、牙郎、牙人、掮客等,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明代时活跃了一大批牙人,如吴其贞、张黄美就是当时的典型人物。这些人奔走周旋于书画作品的买卖双方之间,牵线搭桥,评鉴真伪,协调价格,收受转交润金等,成为书画家进入艺术市场销售其画作的又一条重要渠道。对此,据喜爱收藏吴昌硕作品的王个簌回忆说:有一些掮客知道我收昌硕先生的画,所以拿到了昌硕先生的一些精品,就会一天几次地来爬我的楼梯。我收藏的昌硕先生的作品,差不多都是从掮客手中买下的。齐白石也曾回忆道:“经过日本展览以后,琉璃厂的古董鬼,知道我的画,在外国人面前卖得出大价,就纷纷求我的画,预备去做投机生意。一般附庸风雅人,听说我的画能值钱,也都来请我画了。从此以后,我卖画生涯,一天比一天兴盛起来。”  发达的市场令裱画师也蠢蠢欲动,亦积极地参与市场交易,扮演“牙侩”的角色。例如当时一个叫刘金涛的装裱师,他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经常带着齐白石的画到处串门兜售,其中大部分是早期之作,要价也公道,成交与否他总是一脸笑容。像这类人在北京不在少数,当时一般称之为“掮客”。掮客是典型的书画中介者,他们在书画市场上到处游走,买进卖出,十分活跃。无论是对加剧市场的流通速度,还是对繁荣市场他们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购藏群体与书画作伪  繁荣完善的书画市场除了供给群体和中介外,收藏群体是艺术品交易能否完成交易的关键,处于整个市场体系的终端。北京的购藏群体包括政府官员群体、王公大臣、社会名流、文人学士、市民商贩、外国人等。他们嗜好古玩书画,构成了北京地区书画市场独特的消费群体。  民国北京浓郁的文化与政治氛围,使得政府官员和文人学者在书画市场中占有较大比重,这在其他城市较为少见。北京政府官员大多附庸风雅,不仅追捧古代书画,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也被纳入他们的购求视野之内。当时有个叫徐燕孙的画家,其作品受到市场青睐并成为政要竞相购买的对象。徐燕孙回忆起在中山公园举办画展的情形:捧场者颇多,卖出各件多大字标贴某局长定或某处长定,一若为该画增光者也。既然徐燕孙的画作这么受欢迎,惹得众人眼红也在所难免。以致有许多人甚至包括他的徒弟,也偷偷地复制老师的作品和印章,暗中作伪卖画。  值得一提的是,收藏者的热情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旦这些购买者受时局流变而出现经济危机时,也会暂停购画,从而极大地影响到书画市场的交易。欧战未已,古董一行,不独外人无问津者,即京朝官,亦以薪傣支发不已时,囊中稍有余钱,亦留备缓急。故厂肆水清鬼静,甚于民国元年。这说明市场也会受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  至于传统收藏家群体,一般也以具备一定文化修养的文人居多,如张伯驹、张允中等。当时北平书画市场的繁荣,甚至吸引了一些外地收藏家专程前来购买:书藏家蒋毅生氏夫妇来平避暑,近来字画购入甚多。上海大藏家庞莱臣,现已来平,收购旧画之兴甚豪,王亮之吴仲圭渔夫图,已由庞莱臣君购去矣。  除去附庸风雅的官员和文人外,市场上还活跃着众多的商贩群体。如王一亭、陈小蝶、虞洽卿、李秋君、穆藕初、吴蕴初、陈光甫、狄楚青、杜月笙和黄金荣等,都是画坛十分活跃的商人。商人购买字画在当时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有提升身份地位之意,也是他们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购画。有一次丰子恺举办画展,许多作品都被这些商人买去。  此外,普通市民也喜欢购买书画,而且群体数量非常之庞大。他们是社会中收入居中的阶层,购买艺术作品主要为装点居室之用。市民阶层中有着较高文化修养或专业的一类,是美术消费的主要群体之一。他们思想开放并拥有稳定的职业,收入较高,且具备文化消遣的素质和资本,购买艺术品成为其提高生活品位的标识。  除了国内买家,当时的外国人也很青睐中国的书画艺术品。民国以后,大量西方人涌入中国,其中一部分出于欣赏喜好,也有一部分出于赚取利润等目的大肆购买中国书画。如1945年傅雷致函黄宾虹称有“外国人欲购其书画作品,惟便逢美国记者,及本为艺术家而被征入之军人,约观法绘,一致钦佩。已就敝藏中择一二转赠,以广流传。彼等有意,一恳求大作查美金兑率甚高,若以润资易吾公喜爱之古书画,亦大佳事;二设法在美开一画会,为吾翁宣扬海外”。  民国时日本人购求中国书画的风气颇为浓重,旧人之订购先生(吴昌硕)及白石画者,岁必数千幅。被誉为北平广大教主的金城“以摹古得名,专以宋元旧迹,输送日本,其画青绿浓重,金碧渲填,日人购之,盖兼金焉”。齐白石作为职业书画家,更是日本购买者群体存在的最大受益者。在1922年春天,陈师曾受邀参加在东京举办的中日联合绘画展览会,带去了齐白石画的几幅花卉山水,展出并销售。这些作品不仅全部售出,而且卖价颇高。一幅花卉卖到100银元;一幅二尺长的山水竟卖了250银元。  市场的高度繁盛,也催生了伪造古书画的风气。像上文提到造假作坊区和从事赝品造的书画商人在北京不在少数。还有一些画家纷纷通过摹古制假,以获取暴利。二十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张大千的名声还不如今天这样高,可他临摹古画却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就连精通鉴定的黄宾虹也曾被骗,拿着自己收藏的石涛真迹来换取。张大千同京城琉璃厂古玩字画商赵盘甫、萧静亭、靳伯声、周殿侯等人有交往,这些人帮他销售临摹的古画。他的“假画”由于水平高超,现在依然有很高的艺术。  如今,北京俨然已成为全国书画艺术品市场的交易中心,北京市场的冷暖已成为各地的风向标。但我们不应忘记民国的北京,那个大师辈出年代。大师们为求生存而创作的作品经典不衰,成为场上炙手可热的争夺对象。那些宝贵的市场经验和完善的市场运行机制,无不给了我们更多的感悟和启示。虽然那个时代已远去,但带给我们的色彩斑斓的记忆却是永远抹不去的。我们似乎依然能从那些发黄的画作和老照片中,闻到一种特有的艺术气息,给予心灵慰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朝代顺序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