靺鞨绣人的习俗是什么

中国人的习俗是什么?_百度知道
中国人的习俗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有人总结到,劝人饮酒有如下几种方式:“文敬”、“武敬”、“罚敬”。这些做法有其淳朴民风遗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文敬”,是传统酒德的一种体现,也即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
酒席开始,主人往往在讲上几句话后,便开始了第一次敬酒。这时,宾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并将空酒杯口朝下,说明自己已经喝完,以示对客人的尊重。客人一般也要喝完。在席间,主人往往还分别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这...
其他类似问题
4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中国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服装店主首家自媒体平台服装店主进货新渠道百万服装店主的选择
当前位置 &
&gt &gt满族服饰深入人心
念念不忘的服饰习俗服饰与发型一直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性标志,满族先人为勿吉人,他们头上插虎豹之尾,靺鞨人颈间佩戴野猪牙,冠上插有雉鸡尾,女真人则以皮毛为特征,尊尚白色,衣服多为短襟紧身方便狩猎的特点。服饰与发型一直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性标志,满族先人为勿吉人,他们头上插虎豹之尾,靺鞨人颈间佩戴野猪牙,冠上插有雉鸡尾,女真人则以皮毛为特征,尊尚白色,衣服多为短襟紧身方便狩猎的特点。而令老北京人最念念不忘的莫过去满族的服饰特点。满族服饰的基本特征满族人的服饰则是传承了女真人的基本特征,且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汉蒙等民族的一些特点。满族人的褂袍、鞋帽以及发式都是具有浓厚的民族特征的。满族服饰即为现在人称的“旗袍”,因为旗人的服饰而得名。满族服饰的特点有几处,即马甲、褂、袍、靴子等。袍基本为圆领而袖窄,衣摆四面都为开衩,习惯束腰和扣袢的装饰,普遍为左衽。而男式的长袍直至脚下且下摆宽大,再早期男式袍袖上还设有袖头,即为“马蹄袖”。袍还分为皮袍、棉袍、夹袍及单袍之别。满族崇尚黄色,视为皇家御用之颜色,这一点与汉族基本相同。如今满族的女士旗袍已经走向世界的高度,甚至为中国服饰的代表。满族服饰的穿着特点满族服饰相对传承了中国古代的穿衣特点,内为袍,袍外着褂,这是清代满族人的主要服饰。而在褂子上还有很多的种类和讲究。比如官员穿衣比普通百姓要长,袖长必须超过肘部,一般对襟系扣的叫做补褂,官员的褂上有显示其等级的“补子”,没有补子的即为常褂。原只有兵丁穿着的及腰及肘的宽大短褂后改变为常服,即为“马褂”。而穿着马甲也是满服的一大特点,它是由古代的汉族演变而来,原为穿在袍内,到清朝满族将其改穿在袍外,如今也已是中国服饰的一大特点。很多满族服装特点都在潜移默化中融入国人的穿着习惯中,周而复始的复古风频频垂爱中国经典服饰,满服、都是倍受国人喜爱甚至代表民族精神的,然尔能够固守我们的民族文明并将其发扬光大,才能将民族文明推向世界的至高点。分享到:上一篇:下一篇:
本类最新推荐
本周点击排行
热门评论榜
推荐阅读在店铺运营过程中,终端店铺的选址无疑是头等大事。到底怎样选择旺铺呢?既要有宏观的打算,又要有细节的追求。战略上...开服装店是一项门槛较低的投资,如果不做好前期规划,风险还是很大的,因此,新手需要谨慎准备,以策万全有几点是需要特别...法国人有一句经商谚语说,即使是水果蔬菜,也要像一幅静物写生画那样艺术地排列,因为商品的美感能撩起顾客的购买欲望。
关注衣联官方微信
掌握最新优惠
关注衣联微博
客服热线400-您当前所在的位置: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 && 志书 && 宁安县志 && 第四节
少数民族习俗
少数民族习俗
加入日期: 17:43:22 查看人数:1371
志书名:宁安县志
篇名:第二十一篇
章名:第六章
节名:第四节
少数民族习俗
少数民族习俗
  一、满族(旧时)
  1、住宅
  宁古塔满族喜在沿江向阳台地上,或依山傍水的地方建立部落。住房是就地取材,用毛石
建房基,土坯砌墙,房山挂“拉合辫”,多用红松木做房木,房顶为人字形,6ゼ埽叩
檩子,或者大柁上架二柁,柁上,五檀五檩,房顶苫羊草。
  满族大户人家喜盖五间或三间正房。一般都是中间为堂屋,即灶房带暖隔,西间叫西上屋,
长辈所居,东间叫东下屋,晚辈所居。西间与堂屋之间有隔扇,叫“排叉”,能卸下来便于聚
族活动。室内南北西三面火炕,西条炕墙上供佛爷板和匣子,南炕梢放大红描金柜,北炕梢放
装米板柜。南炕上下四扇窗户,上窗外面糊纸,下窗上玻璃。北炕单扇纸窗。院内东厢房是伙
计(长工)屋子,西厢房是碾、磨房或仓房。院内以木为栅,猪圈、鸡架、牲口棚、柴火垛等都
安排的得当。
  2、饮食
  满族的主食有小米、白面、荞面、粘食等,尤其喜吃粘饽饽。粘食做法:春夏做粘火勺或
用椴树叶包粘号子、苏子叶包粘团子,秋冬做粘糕或粘团子等。粘饽饽也是满人祭祀中的祭品。
  满人喜食猪肉,尤其是白肉血肠或猪肉酸菜炖粉条是家家喜食的菜肴。冬季或年节,招待
亲朋讲究“八碗菜”,即用猪肉、狍子肉、鹿肉、大豆腐、干豆腐、蘑菇、木耳、黄花菜,搭
配在一起,烩成八个大碗。吃时放在锅里蒸一下,即可招待宾客。满人在年节也喜欢吃火锅。
  3、装束
  满族在历史上有他们自己便于生产、生活,而又富有美感的传统服饰。但不管什么样的服
装都是左大襟。旧时:
  男人,由于征战、狩猎、骑马之便,喜穿没脖领、马蹄袖、四开禊的箭衣。出门会客或遇
有族中大祭,多穿青、蓝色的长袍。上套马褂或坎肩。
  女人,喜穿她们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一种式样典雅,线条优美,尊贵大方的旗袍。出门会
客,在旗袍外套上一件绣着各种彩条图案的大坎肩。劳动时则穿短衣短裤。
  头上,男人普遍留长辫,脑门上半剃仰脸。女人发式多样,有架子头(京头)、四伞头、两
把头、燕尾头。老太太盘高髻,冬天脑门戴脑箍,满语谓“妈护”。清代满族女子也有戴形似
官帽的“坤秋帽”。
  足下,男人、平民冬天穿乌拉,当官的穿高腰布靴,平时穿单鼻掐脸布鞋,鞋尖比鞋底大
一指,有的镶云子勾图案。女人,不缠足,穿白布做的明缉脸袜子,平时也穿单鼻掐脸鞋,在
年节等喜庆日子穿木底鞋,鞋底中部高3寸左右,前后悬空。
  4、婚礼
  满族旧婚俗先由媒人介绍议婚,由双方父母窥看。双方同意后,男方备礼送女家作定礼。
  宁古塔满族在清代举行婚礼时有“插车”仪式。民国年间以后改为头一天新郎带着宾相,
骑着对子马,赶着轿车到女家娶亲,在丈人家住一宿。第二天天不亮,新娘坐在被子上,怀抱
一面镜子,由胞兄或族兄等人抬进轿车,然后由鼓乐班吹吹打打娶到婆家。车到男方大门口,
新娘还要在轿车里坐一会,叫“劝性”。新娘下车后,顺着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新郎新娘面北
而拜,叫“拜北斗”。然后到院中临时搭的帐蓬前,新郎用马鞭将新娘头上的盖头挑下,置帐
蓬顶,新娘入帐“坐福”,新郎站在帐蓬外相陪,俗称“坐帐”。
  正午,院内设神桌,供奉猪“哈力巴”肘肉一方,碟一个,内摆三盅酒,尖刀一把,是敬
神吃肉用的。新郎在桌前跪下,左首一人单膝跪在桌前,手擎托碟,用满语高唱“阿察布密歌”
(合卺歌)。歌词的大意是:选择吉日良辰,摆下新婚宴席,宰杀了自家养的肥猪,供奉在天诸
神。请天神保佑,夫妻幸福。六十岁无病,七十岁才见衰老,八十岁子孙繁衍,九十岁须发斑
白,百岁而无灾。子孙尽孝,兄弟施仁,父宽宏,子善良,日后作官,夫妻二人共享富贵生活。
  “阿察布密歌”共分三节。每念完一节,用刀切一片肉掷向空中,向地浇酒一盅。众皆欢
乐喜庆,婚礼达到高潮。
  当晚,新婚夫妇宿于帐蓬。宿前新郎身上背包,绕帐蓬三圈,问:“留不留宿?”新娘答:
“留宿”!新郎方能进帐。
  婚礼三日晨起,先拜祖先及舅姑并各尊长,俗称“分大小”;婚后七日,新娘由嫂或大姑
格格陪同祭拜祖坟。在坟上磕头后,将装好的烟袋点燃放上,再磕头而去;婚后一个月,新娘
回娘家住“对月”。在这一个月中新娘给婆家每人做一双布鞋。
  5、丧葬
  旧时,病人垂危未辞世之前,先将祖宗板,祖宗匣子“请”下,装在干净箱子里,放在背
静处。俟病人去世三个月后,子孙择吉日致祭除孝服,照旧请供西墙。倘有未及背藏,便将祖
宗板或匣火焚,灰烬送往河中,丧事之后,再择日另立祖宗板、匣。
  满族人死后顺炕沿停放,头向门,不得过大梁。老年人死,放高与炕平,中年人低于炕沿,
小孩更低。入棺时人从窗户抬出。棺材起脊,俗称“鞑子荷包”。送葬打红幡,上饰三角青布
头,青边穗。夫妻先死一人,在坟地上去掉青布头、青边穗,拿回红幡收藏起来,待后者死再
用。生者对死者的哀悼,常以边哭边唱做表示,唱词的内容尽述死者一生的好处。
  清明、阴历七月十五日、腊月除夕为祭日,尤以阴历七月十五为大祭。清插“佛托” (即
木棍上扎色纸花和纸条)。 阴历七月十五日各地远近族人齐集老屯老坟,烧纸添土,供食致祭。
腊月除夕烧“包袱”,是用冥衣纸糊口袋,内装金银纸锞,袋封写上死人名讳,夜晚焚之。意
为给死人送钱过年。
  6、礼俗
  满族礼俗很严,长幼有序,以长为尊。很讲究“有父从父,无父从兄”,弟弟在兄长面前
必须有礼貌,规规矩矩。
  旧时满族父子、婆媳不同席。外出坐客时,儿子要到父亲桌上请安,儿媳也要到公婆桌上
敬酒,这叫“告席”。
  满族礼仪是男人行打千磕头礼,女人行跪拜摸鬓礼。长辈对晚辈摸头示爱,晚辈对长辈要
磕响头。亲故久别重逢要行抱腰擦肩礼,女人相见拥抱为亲。
  拜年时或族中聚会,必须先从袒辈拜起,然后拜父辈,如果先拜父辈后拜祖辈则不受礼。
  对亲友或老人三天不见,见面时要问好,五日见面要请安。青年人见长者要垂手站立,和
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问父母的近况,子女必须站起来垂手答问。长辈进屋,晚辈必
须站起来让座。在大街上走路时须给老人让路,如遇亲朋熟人,须放下双手点头示意。
  儿媳对公婆更是恭而敬之。新媳妇过门头一年不能在炕上吃饭。鸡叫起炕,先到上屋给公
婆装上袋烟递过去,燃着,退两步转身再走。中午和晚间睡觉前照例装烟。公婆的三餐,儿媳
也要吃一碗盛一碗地侍候着。来了客人,主家不管有几房儿媳,都得系上围裙,老婆婆坐在炕
上喊:“大媳妇装烟喀!”、“二媳妇倒茶喀!”、“三媳妇做饭喀!”每喊一声,媳妇都得
答应一声“薄
  媳妇若是外出帮忙(红白事)或串亲戚,走时必须给公婆装上烟施礼告别说:
  “请阿玛跟额娘看家。”方能上路。回来时亦复如是。如果媳妇随婆婆出去“坐席”,必
须等公婆吃完后,下次入席。
  当媳妇的从来不敢穿着短衣服去见长辈,即使是热得满头大汗,也不敢敞胸露怀赤脚穿鞋,
扫地时更不准把屁股对着人扫。
  妇女管孩子从不敢破口大骂,特别是在公婆面前更不能大吵大骂,只能以理说教。
  每逢族中大祭或婚、丧大事聚会,各家媳妇聚在一起,一个比一个干净、洒脱、勤快、礼
貌。即使是老媳妇,在长辈面前也要象个当媳妇的样子。宁安县勃利哈达屯的托豁罗哈拉举行
祭祀时,全族人从各屯赶来参加公祭,其中河西范家屯甸东末支有个84岁的老婆婆,领着61岁
的儿媳赶来祭祖。老婆婆见了长辈时对儿媳说:“快给你四叔装烟喀!”其实这个老媳妇的四
叔才是个16岁的孩子。当然,老媳妇更有礼貌,装上烟双手递过去说:“请四叔吃烟”。这种
情况在满族中屡见不鲜。
  旧时宁古塔旅店很少,过路人多到民宅去投宿。如到满族人家,主人会热情接待,酒足饭
饱后安排住宿。由于满族居室条件是一室三炕,主客就得同居一炕,男女不相回避。但客人在
入睡时必须面背女主人和衣而卧。第二天客人上路时,不留报酬,只向主人致谢即可离去。
  在山沟里,过路人到满族人家去找饭吃或投宿,如果主人外出狩猎,家中无人,过路人可
以进屋自己做饭吃。饭后只须收拾干净,物放原地,走时过路人拿把草放在门前,往哪个方向
去,草梢就对着哪个方向,主人回来见草梢方向就知道客人的去向,感到这是喜事。
  7、信仰
  满族崇信北方民族的萨满教。宁古塔称萨满为“叉玛”。
  满族的先民因为对天地山河、风雷电雨等自然现象不理解,便产生了超自然的神奇幻想和
万物皆神的“原始拜物教”,也就是萨满教。
  尽管满族所崇信的神灵众多,然而我们还可以从满族的祭祀中找到代表原始神的妈妈神。
东海满族装佛爷的皮口袋里,装着一个老头形象的猎神和27个老太太形象的妈妈神。宁古塔早
期满族也是东海女真人,他们崇信的也是一个老头形象的猎神,名叫“斑达玛法”,其余也都
是老太太形象的妈妈神。这些神中有“阿布凯恩都哩(天神)、“窝敦恩都哩”(风神)、“托恩
都哩”(火神)、“必拉恩都哩”(河神)“主棍恩都哩”(路神)、“毛恩都哩”(树神)、“塔森
恩都哩”(大力神,亦谓虎山神),此外还有日、月、山路(窝瓜妈妈)等神。家神中有“火突恩
都哩”(福神)、“额娄棍恩都哩”(喜神)以及称为“佛托妈妈”的祖先神等等。
  满族除了供奉始母神(即天女佛库伦)、佛托妈妈神、老罕王以外,满族先民也把观音菩萨
作为家神供奉,有的氏族把关公作为武神年年供奉,保佑族人出兵顺利。早期满族不供灶王神、
土地神、门神。只供火神奶奶和猎神爷爷。
  8、祭祀
  宁古塔满族氏族众多,各氏族的祭祀方法也不同。有的人家挂黄檬子或索罗条子,有的人
家供诸路妈妈神的人形,有的供木制、泥制神像,也有的供铜观音和关公画像……。各家的祭
祀天数也不一样,或二或三天不等。使唤猪也不一样,有三有五,还有祭“他合马”的 (真马、
为神马)。香碟、挂彩(挂钱) 也不一样,各家的叉玛有男有女,有的动鼓,有的不动鼓磕哑叭
头,也有的动鼓带耍刀,各有各的祭祀方法。这里仅选佛满洲中于旧时带有普遍性的祭祀仪式
记述如下:
  满族居室西屋为大,西炕墙上是供佛爷匣子的地方,里面装着神祗、谱册、香碟、供器等。
木制香碟各家不一,瓜尔佳氏祖先原居长白山头道沟,他们祭祀时就摆一个香碟,挂一张满洲
衫(挂钱)。伊尔根觉罗的祖先原居长白山六道沟,就摆六个香碟。也有的满族老祖先哥几个就
在木碟边沿上刻几道木槽。
  祭祀烧的香是“鞑子香”。每年旧历七月十五日上山采鞑子香,阴干后轧成面,用净纸包
好,以备祭祀焚用。在祭祀时把香碟内放上净灰,再放上一条鞑子香面点燃,这叫“描香”。
  祭祀的意义是一年丰收,请神和祖先吃席,叫“使唤猪”。一般是在每年的旧历十月初一
以后,各家举行全族大祭,早期满族话叫“阿拉农依金皆”,即喜庆丰收的节日,祭祀用的猪,
一般都是自养的全毛黑猪。
  祭祀的前几日,各地族人齐集“老院”欢聚一堂,男女老少一齐动手准备祭品。老太太挑
云豆,青年主妇淘黄米酿制米儿酒,轧黄米面蒸糕。男人单腿跪着搓绑猪用的绳子和穿蒸糕用
  祭祀第一天,后半夜两点多钟主妇就起来蒸糕,蒸好糕天也大亮了。在西炕上立上供神的
幔帐架子,挂上幔帐(俗称子)。有的人家在幔帐内供索罗条子或其他人形神祗。下边摆上两
张炕桌、香碟、四块蒸糕。一切齐备,主祭叉玛喊:“全族跪下!”然后向祖先满上三盅米儿
酒,全族磕头。奠酒完毕,族人吃糕。
  吃完糕开始“拿猪”(不许说杀猪)。将猪抬到祖宗桌前,族人跪下,叉玛往猪左耳倒酒,
猪耳扑愣时拿猪人“币簧馕嫦攘煨粤耍忌敝怼I敝砗笮冻纱罂椋笃摺顺墒欤
捞出大件摆在木槽里供袒。族人磕头。
  稍事休息,撤掉供肉,族人吃肉,叫吃“老虎肉”,意思是像老罕王放山吃老虎肉一样。
  第二口猪是祭祀佛托妈妈的。当天掌灯时候杀猪煮肉。把腱子肉供在西炕南边的供桌上,
黄幔帐换上黑幔帐。祭祀开始,叉玛发话熄灯,遮上窗户,族人全跪,在人群北边留一条道,
供桌放一块方子肉,再放一把菜刀。先由主妇跪拜,然后她轻手蹑脚摸黑把肉拿走,走时故意
把刀碰响,叉玛听主妇走后召呼点灯。这时族人都起来煮肉,煮好后摸黑吃肉。
  第二天是祭天。早晨起来先在院中偏西南立索罗杆子,把头一天剩下的肉垛碎和小米饭煮
在一起吃,叫做吃“小肉饭”或“小人饭”。可分屋里屋外吃,但不许乱窜。吃完饭举行祭天
仪式,主要是祭天神和诸神。在杆子后摆上地桌,桌上摆五个碟,装五谷粮。在杆子前杀猪。
没杀前族人全跪,叉玛口念祭词,名为“察出布密”歌(也叫阿察布密)。歌词的大意是:选择
大好吉日,吾家备办了好的贡物供奉上天,请天神享受。从今以后,严令吾家大小子孙,勤劳
耕作,以求无病无灾,直到白发苍老,过着太平日子。
  叉玛唱完祭词,即命使猪人“乌二尘!”(把猪)杀了!然后把猪身各部割下一点,送到索
罗杆子的锡斗里,以敬天神和诸神。然后煮肉吃。吃完把剩下的猪骨送到村外神树下埋掉,或
扔到大江去。整个祭天就算完毕。
  有的人家在第三天祭祀佛托妈妈。也有的是在第三天杀愿猪(还愿)。这是各自为便的规矩。
  除上述旧习俗之外,满族人家男孩降生后在大门上挂一张小弓箭,希望孩子长大能成为一
个好猎手,同时也有借以避邪的意思。生女孩挂一块红布条和盖帘,象征吉祥。小孩降生后即
将孩子的胳膊肘、腿膝盖、脚脖三处用带子捆绑起来,放进摇车,为的是长大以后胳膊平直,
双腿位置端正。小孩被包裹身子不得翻动,把头睡成偏平头为美。放进摇车后,母亲边悠摇车
边唱着:“悠悠筒朴菩 了踵希±抢脆希』⒗脆稀⒙楹(山中魔怪)跳墙也来嘞!
悠悠筒惆⒙瓿霰⒙磬希〈蠡嶙恿梁於プ樱跸鹿褪悄忝青稀!焙⒆拥谝淮
到亲属家去串门,主家给挂上一绺白线,说是好养活。
  满族院内西厢房是碾、磨房。说磨为青龙,碾为自虎,猪为黑煞神,猪圈必须放在西南角。
  满族人抽旱烟,男人抽大烟袋的少。早期满族男人多是鹿皮烟荷包、铜嘴、铜杆、铜锅、
半大烟袋。尤其女人最好叼大烟袋。宁古塔民间有句歌谣:“宁古塔三宗怪:窗户纸糊在外,
养活孩子吊起来(摇车),十七八的姑娘叼烟袋”。
  满族人不准在索罗杆子上拴马,表示对天神的尊敬;不准伤害乌鸦,因为传说乌鸦救过老
罕王的命。实际是居于虎尔河(牡丹江)女真的原始先民以乌鸦为图腾的遗风。不准吃狗肉和戴
狗皮帽子,据说也是因为大黄狗救过老罕王。其实是满族先民狩猎时必须养几条或几十条狗帮
助主人围猎,所以北方狩猎民族在生活中离不开狗,养成爱狗的习惯。
  满人很讲究“五世同堂”,甚至几辈子也不分家,谁要是闹分家就为不孝,也被众人耻笑。
  满族先民是唐代渤海H人,即以“长白山之兔”为贵。以白雪为圣洁的象征(民族灵魂)。
把白兔视为“圣洁”之兆。所以满族沿袭祖先的传统习俗仍以白色为喜,红色为丧。故此,满
人死后挂红幡,今天宁安县满族仍有沿袭这种习俗的。至于满族过年贴红对联是汉人习俗的影
响,反映了满族和汉族杂居以后,在文化上、风俗
  习惯上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今天,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满族在风俗习
惯上有很大的变化,很多旧俗已经消失。
  二、朝鲜族
  1、装束
  朝鲜民族自古喜穿素白衣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对于朝鲜民族的服装习惯,在我国
好多史书上早有记载:《燃黎室记进别集》(卷十三)记载,李朝时期的朝鲜“举国皆衣素”。
由此可见,朝鲜民族喜着白衣的习惯有相当悠久的历史。
  男子的上衣为斜襟,无钮扣,以布带打结。外出时再加着长袍(式样与上衣相同),冬季劳
动时穿半身上衣,以防寒冷。男子的裤裆肥大,便于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男女所穿的上
衣,在斜襟上都镶着自布边。青壮年一般喜穿有色的衣服。
  妇女的服装是短衣长裙。上衣“则羔利”为斜襟、无纽扣,以布带打结。袖口和衣襟上镶
色彩鲜艳的绸缎边。飘带也是用缎绸制成,红、蓝、紫色都有。这种上衣叫“半回装则羔利”。
老年妇女喜穿白色衣裙,并习惯用绒布包头。冬天,加穿以毛皮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妇女
的裙子分为缠裙和筒裙两种。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缠裙带有宽腰带,腰间有许多细褶,长及
脚跟,是分叉裙子。穿时把裙子下摆的一端提上来掖在腰带里。穿缠裙必须在里面加穿素白色
的衬裙。筒裙是缝合的筒式裙子,它的腰问有许多细褶,上端连上小白背心,前胸开口扣纽扣。
筒裙长过膝盖,便于步行或劳动。因此,妇女们参加家务和生产劳动时多穿这种裙子。
  朝鲜族姑娘和年轻妇女的衣裙,五彩缤纷夺目,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幼女上衣的袖筒多
用七种颜色相配的绸缎做料,穿起来好象彩虹在身。
  朝鲜族的鞋有个演变过程。早期多穿木履、草履,后来出现草鞋、麻鞋。三十年代男子多
穿平面白胶鞋,妇女穿白色或天蓝色船形胶鞋。现在,男女穿胶布鞋和皮鞋。
  近些年,宁安县朝鲜族人民(少数老人在外)为了工作和生产的便利,除节假日和民族性的
集会外,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大都穿工作服、制服或西服。
  2、饮食
  朝鲜族饮食可分家常便饭和特制饮食。便饭包括米饭、汤、菜等。米饭以大米为主。汤是
日常饮食中必备的,种类繁多。日常生活中喜喝大酱汤,其主要原料有大酱、白菜、萝卜、海
菜、豆油,有时亦用各种肉或明太鱼等熬成。伏天喝凉汤(早餐一般不喝),凉汤以黄瓜丝、葱
花、蒜冲凉水加上酱油或大酱、醋、芝麻而成。朝鲜族喜欢吃辣椒酱。是用糯米糕加上辣椒面、
大酱粉、蜂蜜或糖稀(白糖也可)、芝麻、香油等各种调料制成。
  泡菜(即辣白菜)是朝鲜族饮食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冬季必备的副食品。腌的方法依各地习惯
有所不同。一般腌法,先选出包心较好的秋白菜,去掉外层菜帮,洗净后
  放进淡盐水缸里,泡几天,然后用清水洗净,再把白菜叶一片一片地掰开,涂匀调料。这
些调味料是用食盐、捣碎的蒜、生姜丝、辣椒面、味素、香料等综合制成。有条件的还可以放
进新鲜海味,如明太鱼、黄花鱼等不带腥味的鱼类,也可以放入熟牛肉、梨、苹果片等。最后,
腌渍在缸里(事先放在菜窖里的缸)加以密封约半个月左右就可以食用。此外还有以萝卜 (丝或
片)、芥菜、英菜为主要原料的泡菜,其调料与腌辣白菜的调料同。
  特制饮食有糕饼、糖果、冷面等。糕有用米和米面做的两种。用米做的打糕是把蒸熟的糯
米或小黄米放在木槽子或石槽里,用硬木制成的打糕锤锤打而成(现在用机器可以加工)。用米
面做的有“发糕”、“蒸糕”、“松饼”等。现在宁安县农村仍喜食这类传统糕类。
  冷面,以适当比例把荞麦粉、面粉、粉面子等掺和制成面条,用牛肉或鸡肉熬汤,熬汤时
放入适当比例的甘草、胡椒、花椒、生姜等调味料,待汤冷却后撇油才能食用。吃冷面时,要
先放入冷面汤,然后放香油(或芝麻)、辣椒面、味素、酱油、醋等。如果再放牛肉片、鸡蛋丝
或鸡蛋、苹果、梨片,则更味美可口。旧社会有正月初四中午吃冷面的习惯,是说这一天吃了
长长的冷面条,就会“长寿百岁”,故称“长寿面”。
  糖果类有糖饴、饴糕、油蜜果、煎果等。近几年由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各种糖果齐全,民
间基本不做这类传统的糖果。
  朝鲜族菜肴种类颇多,其中最讲究的有脱口子汤、辣香汤、牛肉烤、生牛肉脍、牛肚脍等。
脱口子汤是用神仙炉(即火锅)随煮随吃的杂脍汤,可以将鱼肉、蔬菜、木耳、蘑菇、鸡蛋丝、
辣椒丝等随人爱好自由选放汤里,作到真正脱口,因此叫脱口子汤。辣香汤,是酱汤里放进辣
椒、蔬菜等做的简易汤。现在宁安县朝鲜族饭店里流行的烤牛肉,是先把牛肉炒成半熟后,放
入牛肉汤,再放进豆腐、细粉、紫菜、海鱼、胡椒面、味素等随煮随吃。它与牛肉烤毫无相似
之处,是脱口子汤演变的食品。
  酒类,除白酒外,有民间酿制的米酒(即土酒)、清酒、浊酒。浊酒“麻可利”是至今在宁
安县农村中酿制的一种酒。
  朝鲜族喜食牛肉、鸡肉、海味等,不喜吃羊、鸭、鹅以及油腻的食物。过去,有仲秋节吃
牛肉的习惯。
  狗肉是朝鲜族喜吃的肉食之一,一般喜欢熬汤吃。过去多在伏天杀狗,说是伏天吃狗肉能
滋补身体,食后,不喝凉水,不睡凉炕,以防泻肚。现在,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吃,但有一
个禁忌,婚丧及佳节不食狗肉。
  朝鲜族炊事用具和饮食器皿有它独特之处。饭锅锅底宽,锅盖是铁制的,中心有圆柱小手
把。一般一灶两锅,一个锅做饭,一锅做汤或菜,也有一灶兰,四锅的。用朝鲜族锅闷的饭特
别香,但炒菜、烙饼不如汉族锅方便。饭桌有长方和圆形两种,有单人桌(专供老年人用)、多
人桌。据调查,宁安县已经多年不见单人桌,现在全家老幼同桌就餐。朝鲜族习惯坐炕就餐,
所以饭桌都是矮腿的。吃饭主要用匙子,筷子仅供夹菜时使用。
  3、房屋
  朝鲜族的房屋建筑大都是以木搭架,屋顶为四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片覆盖。墙壁多泥
沙混合墙,然后刷白灰。解放前,朝鲜族流动性较大,加之生活贫困,多采用两面坡屋顶形式。
现在的四斜面房屋多是解放后盖的。解放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的生活水平
有显著提高,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每栋房子一般分为老少寝室、客室,厨房、仓库等。
屋内用砖或平坦的石块铺成平炕。由于满屋都是炕,进屋则脱鞋上炕。过去农村的炕面都铺上
芦苇席或高梁杆编制的席子,现在多用人造纤维板,上面刷上油漆,经常擦洗,保持光洁。城
乡不少家庭已经铺上了地板革。
  4、婚礼
  朝鲜族过去封建婚姻,都是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要求门当户对。但朝鲜族自古以来不
分贫富贵贼,都必须严格遵守一个规矩,即同宗、表亲不得通婚。
  选定婚日后,男方准备礼妆,女方准备嫁妆。礼妆也叫“纳采”是男方为女方准备的礼物。
过去一般为新娘准备的嫁妆有衣妆和象征“幸福”、“多男”、“长寿”的米粒、棉籽、假发、
玩具和妆刀等。现在为新娘准备衣料、衣服、毛毯、化妆品和现金等。嫁妆是女方为男方准备
的礼物和婚后生活用品。现在一般准备两套新被褥和出嫁后本人、新郎要穿的衣服或衣料、生
活用品,还有赠送公婆和男方近亲的见面礼品。
  朝鲜族传统的婚礼仪式有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新郎穿礼袍(道袍)骑马去迎亲,在新娘家
举行新郎婚礼。首先,陪新郎去的近亲代表新郎给新娘赠送礼妆,新娘不直接接受,由女方家
的大儿媳代表新娘用裙子恭敬的接受,然后拿到新娘寝室,给岳母及近亲鉴赏 (这种礼妆新娘
出嫁时带到新郎家自用)。 赠送礼妆后,依次进行奠雁礼、交拜礼、合房礼、席宴礼。奠雁礼:
新郎迎亲时带去一只木制的彩色模雁,放到新娘家客室门外一张小桌上,把模雁往前轻轻推三
次,之后行跪拜礼。雁是双双高飞,至死不离的鸟类,奠雁象征新郎新娘象雁一样永远相亲相
爱,守贞节,不分离。交拜礼:新郎新娘一内一外相互跪拜,然后交换酒杯,互相敬酒。合房
礼:新郎进到新娘的房间,同新娘见面,互问家安。席宴礼:就是新郎接受婚席,席上摆满糕
饼、糖果和鸡、鱼、肉、蛋等,由傧相和村内青年相陪。席宴将要结束时,给新郎上饭上汤,
在大米饭碗底要放三个去皮的鸡蛋。新郎用饭时要吃鸡蛋,但不全吃,留一两个,等新郎退席
后,由新娘吃新郎留下的鸡蛋。新娘上轿离家前,要向父母及长辈叩首告别。
  新娘穿结婚新衣、戴礼帽(象汉族的花帽)坐轿到新郎家后,举行新娘婚礼。新娘婚礼备有
婚席,由女傧相陪同。新娘在婚席前正襟跪坐。新娘婚席比新郎婚席要丰盛,在桌上一定要摆
上一只煮熟的昂首挺胸的公鸡,嘴里叼着一个大红辣椒的以示吉祥。新娘婚席摆好后,先请陪
新娘前来的女方近亲过目。婚礼当晚,近亲和村里的男女青年为新郎新娘开娱乐晚会,歌舞到
  婚后第二天早晨,举行舅姑礼,新娘备好礼品叩见公婆及近亲。叩见时,从公婆起依次敬
酒,行跪拜礼,并赠送礼品。平辈之间一般握手或相互敬礼。第三天归家(回娘家),现在一般
在第二天举行舅姑礼后就归家。归家时带去新娘席上撤下来的各种食品让父母鉴赏,以示新娘
受到优待。同时,新郎新娘向女方父母行跪拜礼。
  解放后朝鲜民族的婚礼风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现在,新事新办,新郎不穿礼袍,不戴礼
帽,不骑马,穿中山服或西装。新娘不坐轿,不戴礼帽,穿鲜艳夺目的民族服装,乘坐汽车或
手扶拖拉机。出现朴素、大方、热闹的新的婚礼仪式。同时,也出现了新的规矩:婚后归家时,
新郎向岳父母赠送衣料等礼品,以示感谢对妻喂奶抚养成人、与己结成伴侣之恩。这种礼品群
众自称为“奶费”。
  朝鲜族还有结婚60周年举行“旧婚礼”的独特风俗。旧婚礼只有夫妇健在,所生子女无一
死亡,而且有孙子、孙女才能举行。据渤海镇上京村的老人们讲,他们只听说过朝鲜族有旧婚
礼的风俗,但从未见过,由此可见,能举行旧婚礼的老年极少。
  朝鲜族还重视老人六十花甲、七十晋甲和小孩过周岁生日。六十花甲由子女为老人摆上
“花甲宴席”。老俩口穿上新衣服,坐在宴席正中,同岁老人作陪。祝寿开始,从长子夫妇、
长孙起,依次敬酒跪拜。这一天全村老人都来祝福。小孩过周岁生日,在饭桌上摆打糕、铅笔、
本子、剪子和一些玩具,让小孩抓取。如果小孩先抓文具,就说这孩子将来会念好书,女孩子
抓取剪子就说这孩子会干好针线活,所以往往把文具、剪子类摆在小孩易抓取的地方。
  5、丧葬
  朝鲜族的丧事(指成年),家属和近亲男女穿丧服,男戴丧帽(用麻布缝制)、女戴丧圈 (用
麻往左拧成圆圈), 女丧主解发髻在屋内,男丧主拄竹丧仗在屋外守灵,并接待前来吊丧的亲
  吊丧时先向遗体三叩首(这时男女丧主号丧),再和丧主互叩首,说些安慰话,前去吊丧者
带一些丧礼,过去一般带蜡烛。
  出丧过去选单日,大人灵柩停放3天、5天、7天,甚至更长时间。
  在入棺守灵期间,每日早、晚各祭飨一餐,每次都要有孝子带领近亲号丧致哀 (直系和近
亲号丧致哀。直系和近亲号丧声音不同)。灵柩起运前祭奠号丧,然后出殡。
  出殡前的丧礼有“袭”(给死者擦身换衣服)、“殓” (把尸体用麻布或棉布捆三处,后入
棺),“成服” (穿丧服,直系和近亲的丧服、丧帽式样不同)、吊丧和祭祀。其中最基本的仪
式是葬礼。过去把棺材放入丧舆里,抬着出殡。
  墓地要请风水先生选定。祭礼一般按身份等级各有不同要求。现在,一般直系亲属丧亡后
连祭三年,周年祭称“小祥”,二周年祭为“大祥”、三年过后祀“忌祭” 和“俗节祭”。
  朝鲜族过去的丧葬习俗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现在移风易俗,村里出丧事没有一家穿丧服,
出殡时用专用丧葬牛车送到公用墓地埋葬。
  6、礼节
  朝鲜族自古很讲究礼貌礼节。晚辈对长辈必须用敬语,平辈之间初次见面也用敬语。在屋
内初次见面必须互相通报姓名,这时双膝跪席,双臂垂直按席,稍俯上身,恭敬地通报自己的
住所及姓名,然后说些“多多关照”等客气话。与村中或亲属长者同路时,年轻者必须走在长
者的后面,如有急事,要向长者说明理由,然后超前。在路上遇上认识的长者,恭顺地问安让
路。朝鲜族过去无敲门的习惯,客人走进院子先干咳一声,等主人闻声出来才可以对话。现在,
则在门外先喊一声“主人(或×同志) 在家吗?”然后问询。互相使用的话都是敬语。
  就餐时,一日三餐盛饭、盛汤、菜,要先盛老人的,并给老人摆单人桌,由儿媳恭顺地端
到老人面前,等老人举匙,全家才能就餐。就餐中要用筷子夹菜时,匙要放在汤碗里,若把匙
子放在桌上,就表示吃完。客人吃饭时不全吃留一点,表示对招待满意。
  饮酒、吸烟时,父子不能同席,即晚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吸烟。在家宴中,青年人与
老年人同席无法回避时,年轻人举杯背席而饮。有时长辈遇到青年人相聚饮酒时,为使他们不
受拘束而回避。酒席上,按年庚依次倒酒。旧社会老年人都留长长的胡须,难辨年庚而犹豫时,
老年们马上给予指教。吸烟,年青人不能在老年人面前吸,不能借火,更不能对火,否则是一
种不尊敬老人的行为。
  朝鲜族家庭礼节较严格。孝敬父母长辈,这是全民族成员共同遵循的社会公德。谁违背它,
谁就遭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
页码:689-699
黑ICP备号 版权所有 & 牡丹江图书馆
牡丹江市公安局网络警察
地址:牡丹江市太平路338号 邮编:157003 牡公网安备09号
电话: 邮箱:&&您是第位访问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水靺鞨骑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