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都是谁分别是哪几位:马宝玉,葛震林,宋学义,胡福才,胡德林。

《潜伏》《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中英雄人物分别是谁_百度知道
《潜伏》《平原游击队》《英雄儿女》《林海雪原》《狼牙山五壮士》中英雄人物分别是谁
《潜伏》——余则成:本是重庆军统的外勤,后随上司吕宗方(共产党地下情报人员)前往南京汪伪政府刺杀叛徒李海丰。不想余则成独自完成任务后身份暴露,被追杀,危急之时被共产党救下。得知军统特务头子为运送私产向日本人提供军火,余则成失去了对国民党的信任,加上未婚妻左蓝的影响,余则成决定秘密加入共产党,并返回重庆进行潜伏。余则成作为英雄被授予嘉奖,并被派往军统天津情报站(后改名为保密局)工作。经过巧妙的周旋和数次化险为夷,余则成先后除掉了情报站行动队队长马奎、情报处处长陆桥山等人,并升任副站长。解放前夕,满怀期待的余则成却被站长硬拉到了台湾,继续潜伏。《平原游击队》——李向阳:1943年秋,我冀中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遭到日寇的“扫荡”,为了粉碎日本侵略军“扫荡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阴谋,并最终克敌制胜的故事。游击队长李向阳奉命率队深入敌人后方的县城,以牵制敌人松井部队力量,使他不能进山增援;同时,还要保住存在李庄的公粮,与敌人机智巧妙地周旋,并最终克敌制胜。《英雄儿女》——王成:抗美援朝志愿军,后在一次战役中牺牲。
王芳:王成的妹妹,在全军展开的学王成的运动中承担了宣传英雄唱雄
的任务,用《英雄赞歌》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志气。《林海雪原》——杨子荣:1946年2月进驻海林剿匪,被评为“侦察英雄”、“战斗模范”。1947年,一举将“座山雕”及其联络部长刘兆成、秘书官李义堂等25个土匪全部活捉,创造了深入匪巢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在继续追缴丁焕章、郑三炮等匪首的战斗中英勇牺牲。《狼牙山五壮士》——指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军和伪满洲国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余则成 李向阳王成杨子荣班长马宝玉
提问者评价
O(∩_∩)O谢谢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狼牙山五壮士的相关知识
其他5条回答
则成 李向阳 王成 杨子荣 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宋学义
潜伏:余则成平原游击队:李向阳英雄儿女:王成 林海雪原:杨子荣狼牙山五壮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是:余则成
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余则成 李向阳王成杨子荣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潜伏】余则成,【平原游击队】李向阳,【英雄儿女】王成,【狼牙山五壮士】葛福田,【林海雪原】杨子荣。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狼牙山五壮士是哪几个人呀_百度知道
狼牙山五壮士是哪几个人呀
狼牙山五壮士”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胡德林、葛振林,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宋学义,他们是马宝玉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狼牙山五壮士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胡德林、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班长马宝玉
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狼牙山五壮士分别是哪五个人_百度知道
狼牙山五壮士分别是哪五个人
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题的词。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了的情况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1941年,日军对河北易县的狼牙山地区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连续的“扫荡”,制造了田岗、东娄山等多起惨绝人寰的惨案,妄图以凶残的“三光”政策,“蚕食”我抗日根据地。9月23日,日军分三路向易县进军,妄图包围杨城武司令员指挥的晋察冀军分区一分区。24日,3000名日伪军突然包围了狼牙山地区,将邱蔚团、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的游击队以及周围人民群众共2000多人围住,形势十分严峻,邱蔚团长急速将此情报告杨城武司令员,为解救游击队员与当地百姓,杨城武司令员制定了“围魏救赵”的作战方案,命令3团、20团佯攻管头、松山、甘河一带日军,促使日军从狼牙山东北方向调兵增援,以便于被围的游击队员与人民群众从狼牙山东北方向突围。邱蔚团长根据此作战方案将掩护部队转移的任务交给7连。午夜,邱蔚团长指挥部队及当地群众从盘陀路安全地转移到了田岗、牛岗、松岗一带。清晨,日伪军误以为邱蔚团已经被包围,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500多日伪军凶猛地向狼牙山方向攻来。7连战士早就在敌人必经的路上埋下地雷,炸的日伪军丢下五十多具尸体慌忙地逃了回去。日军指挥官深信邱蔚团已被围住,命令部队再次疯狂地向狼牙山方向进攻。激战中,7连战士大部分牺牲,连长刘福山身负重伤。为了让大部队再走远些及7连受伤的战士能安全地转移,指导员蔡展鹏命令马宝玉班留下坚守。为了拖住并吸引日伪军,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等5名战士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日伪军引向悬崖绝路。当他们退到棋盘陀顶峰时已经剩下5个人了,并且子弹已经全部打光,他们只好举起石块向日伪军砸去。日伪军发现他们已经没有子弹了,蜂拥向山顶冲来,并叫到“捉活的,捉活的!”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提着枪纵身跳入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马宝玉等五名战士的英雄壮举迅速传遍全军全国,被誉为“狼牙山五壮士”,1942年5月,晋察冀军区举行了“狼牙山五壮士”命名暨反扫荡胜利祝捷大会,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狼牙山五壮士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受到聂荣臻司令员的高度评价,他说:“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秀品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坨主峰建起了纪念塔。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的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1978年,宋学义因病逝世,长眠于沁阳市烈士陵园。日,在即将迎来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葛振林病逝于湖南衡阳,至此,狼牙山五壮士中最后一位在世者也永远离开了人们。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1.马宝玉(润堡子),男,1920年10月出生在河北省蔚县下元皂村,1937年12月 28日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担任班长。日,在狼牙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系狼牙山五勇士之一,三烈士之一。
2.胡福才(胡小秃),男,1913年出生,容城县郭村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日。在狼牙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系狼牙山五勇士之一,三烈士之一。
3.胡德林(安小尚,其生父姓胡,继父姓安,参军时的名字叫胡德林),男,1917年出生,容城县李郎村人,出生地容城县郭村,1938年参加八路军,日在狼牙山战斗中壮烈牺牲,系狼牙山五勇士之一,三烈士之一。
4.葛振林,男,1917年生,河北省曲阳县喜峪村人,日在狼牙山战斗中,英勇跳崖,被树枝挂住,幸免遇难,系狼牙山五...
狼牙山五壮士指: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
狼牙山五壮士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_百度百科
狼牙山五壮士纪念碑
为纪念在期间阻击战中跳崖而死的、、,特颁令建于狼牙山巅的。
1941年8月,日军对实行空前规模的大“扫荡”。
9月24日,日军3000多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进攻狼牙山一带,企图一举消灭一分区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一团。当夜一分区领导机关和一团主力转移外线,仅留七连二、六班在牵制敌人。25日拂晓,当敌猛攻狼牙山时,即率二、六班战士接连打退敌人4次冲锋。
至中午,二、六班战士大部奉命撤走后,为确保主力部队安全转移,与副班长,战士、、等共五人,开枪将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的山顶绝路,并利用猛烈还击敌人的连续冲锋。至弹尽,仅存一。继用石块砸敌。当敌迫近,将最后一颗手榴弹投入敌群。
随后,率4人走到悬崖边,将所携枪支扔下山崖,并写下同葛振林介绍三名战士加入的介绍信。此时,敌已攀上崖顶。即率4人整理好臂章,第一个跃下万丈深谷,壮烈牺牲。时年21岁。葛与3名战士相继跃下。敌军为此壮举惊呆。胡德林、胡福才跃下后亦壮烈牺牲。、被崖边树枝挂住,次日返回部队。后晋察冀一分区召开庆功大会,表彰。
“”。代表中共党委和宣读嘉奖令。
1942年1月,边区政府在峰顶建造。
1943年该塔曾被日军破坏。1958年重建,至今犹存。
半个世纪以前,斗争最尖锐、形势最困难的时期,在的,发生了五壮士奋勇舍身跳崖的故事。从日至今,整整 60年过去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带着它特有的悲壮色彩,走上了舞台、银幕和荧屏,并且通过教科书和各种读物传遍了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至今,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故事传播得如此广泛和深入人心,原因正如狼牙山五壮士所在部队指挥员杨成武将军在一本文集的序言中所说,五壮士在狼牙山舍身跳崖的壮举,“壮了军威、壮了国威、壮了党威”。它是“血液流淌着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壮士在狼牙山所表现出的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精神,已成为全民族共有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作为曾经采访过五壮士事迹的记者,我想说的是,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现在人们所知道的,仅是它的主要部分,并非全部。几十年来,一些崇敬和热爱五壮士的同志通过研究历史文献和访问五壮士中的健在者及知情人,一直在追踪着英雄们的足迹,探索着英雄们的生活道路和内心世界。河北省文联作家余炳年同志,花费多年心血写出了《葛振林传》,就是这方面的一个重大收获。现在是狼牙山五壮士中唯一的幸存者,当年五壮士跳崖时,他是六班副班长,他提供的材料具体、详实,弥补了原来故事中的某些缺憾。《葛振林传》的出版,使英雄故事更加丰满和完整,对于人们进一步了解的全貌,澄清社会上的一些误传,具有重要意义。
谈到弘扬“五壮士精神”,就特别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原副校长余药夫同志。
60年前,19岁的余药夫是青救会干部。日军进攻地区时,他和群众一起,进山区与敌。五壮士跳崖那天,是他顶着硝烟未散的夜幕,在棋盘坨旁的石崖下,援救了跳崖后被树杈架在半山腰的林和,他搀扶他们到山上古庙休息,给他们做饭,为他们放哨、探路。第二天又和古庙道士一起,送二位壮士归队。当时相遇突然,情况紧急,葛、宋二人又身负重伤,所以未详细交谈,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姓名。狼牙山匆匆分别,一别就是45年,直到1981年,余药夫才从报纸上得知葛振林的消息,二人开始通信。
1986年,在狼牙山五壮士纪念塔第三次重修竣工典礼大会上,老英雄和当年曾经救助过他的余药夫才终于重逢,两只沾过血染泥土的手又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两颗相互挂念的心又重新紧紧地贴在了一起。
45年,在人的一生中可谓漫长。这45年,老英雄葛振林一直没有忘记当年在狼牙山麓援救过自己的那位“穿便衣的年轻人”,无论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还是在紧张的训练中,他一直通过各种渠道,想方设法打听救命恩人的下落。
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老人为干部战士进行。
和葛振林一样,余药夫也从来没有忘记过几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从那时起,他就和五壮士结下了终生难解的情结。他认为,认识两位英雄,是自己的荣幸。作为救护者和知情人,自己应该为弘扬五壮士的精神尽一份责任。几十年中,他的工作岗位多次变换,当过区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当过报社的记者、编辑、艺术院校的办公室主任等职。但无论在什么岗位,他从未忘记过自己肩上的那份使命。他收集和研究了大量有关狼牙山五壮士的史料,并且十多次带着孩子重上,凭吊战斗遗址。他曾应邀到部队和一些中小学校,给大家讲述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还为报刊撰写了大量关于狼牙山五壮士的纪念文章,同时自费编辑出版了《狼牙山五壮士赞歌》、《狼牙山万世颂英雄》等文集。即使在十年动乱中,余药夫虽身处逆境,他还写信给在北京读书的儿子,让他上狼牙山,把五壮士上的碑文抄下来寄给他。余药夫说,“五壮士精神”是我的精神支柱,是它支持我克服困难,战胜一切不幸。因为我与狼牙山五壮士有过一段特殊经历,所以我有责任有义务大力宣传五壮士的事迹和精神,用崇高的和精神武装青年一代。
“历史是一个客观存在,决不允许随意模糊或篡改!”
1996年3月,某报刊登一篇《五人重于泰山,五人轻于鸿毛———狼牙山有十人》通讯,声称当年狼牙山上作战有10人,5人跳崖、5人投敌被杀。这条通讯曾被各地一些报刊广为转载,在广大读者中产生极坏影响。1996年9月,当葛老所在部队宣传科原科长罗良伟将此文稿拿给葛老看时,葛老开心地说:“这纯粹是瞎写,因为有100人参加。”为了澄清历史真相,他郑重其事地写了一纸声明,以昭后人。
当年五壮士在棋盘坨峰与敌激战、乃至跳崖时有三位目击者,他们分别是余药夫、李海忠、。
余药夫是当年“五壮士”幸存者的救护者。他在《广西日报》4月25日撰文回忆写道:打响后,19岁的余药夫在向棋盘坨方向转移时,与同志们失去了联系,紧急中他发现悬崖有夹缝,便攀藤顺崖而下,隐藏其中。、跳崖后被挂的地方离洞不远,他待鬼子走后,忙把葛、宋救下,并先后背送他俩脱离了危险。时隔45年后,葛老与余药夫于日相会于河北易县举行的“狼牙山五壮士”落成典礼上。由于种种原因,余药夫救助葛振林、宋学义的事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公开。
狼牙山战斗打响后,棋盘坨庙的道长李海忠便躲在棋盘坨山的先人洞里,他目睹了7连6班抗击日军,最后全部跳崖的经过,还亲眼目睹了日寇在“五壮士”跳崖后,竟然整齐地排成几列站在“五壮士”跳崖处,随着指挥官的口令,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当时“”团长在距棋盘坨峰5公里的另一座山峰上用望远镜目睹了战斗全过程,他对身边的人员哽咽地说:“7连是好样的,6班是好样的!”敌人撤离后,邱团长立即组织突击救护队,抢救“五壮士”
就在许多热心的同志到处奔波,为“五壮士”事迹著书立说,主旋律的同时,偶尔也从有的角落,冒出一些不和谐的杂音。5年前南方一家报纸的副刊上曾登出一篇文章,耸人听闻地说,当年不是5个人,而是6个人,除五壮士外,还有一个名叫吴希顺的副班长,战斗中投敌后被日军杀死了。狼牙山五壮士唯一健在者、老英雄同志看了报纸非常气愤,他说:这是造谣,当年狼牙山战斗时,六班只有我们5个人,我是唯一的副班长,六班和我们整个七连,从没有一个叫王八蛋的人,这样瞎编是给我们的军队抹黑。
许多知情人和广大读者纷纷给报社写信提出质问,要求更正。不久,该报在报上作了更正和检讨。
事情过了5年,不知何故这一说法又出现在今年4月5日某市晚报副刊上。我又不得不给这家晚报写了更正文章。
尽管不时有干扰,群众学狼牙山五壮士事迹之风却越来越强劲,情况令人振奋。今年“七一”,为纪念党的生日,北京市一些单位,举行了一次“寻访五壮士踪迹,奔未来共创新世纪辉煌”活动,在昔日战场狼牙山过党日,学革命历史,瞻仰当年五壮士舍身跳崖处。已故五壮士之一的儿子宋福宝专程从河南泌阳市老家赶到狼牙山,参加活动。当年在狼牙山援救过跳崖负伤的、宋学义二位壮士的余药夫,身体不好,也带病赶到狼牙山当“解说员”,给大家介绍当年情况和五壮士跳崖经过,大家说这次活动是一次生动、实际的爱国主义和教育。这样的活动,北京今年共进行了3次,可以说是全国学习“五壮士精神”的一个缩影。狼牙山五壮士——宋学义的最后一段旅程
狼牙山五壮士——宋学义的最后一段旅程&
摘自:《河北日报》日5版,作者:刘荣荣朱艳冰,原题:《宋学义的最后一段旅程》
<font STYLE="FonT-siZe: 24px" COLOR="#、他是寻找回来的英雄
“按村里的辈分,宋学义得叫我叔———事实上,是我一直管他叫叔。”
在河北易县,狼牙山下的北管头村,如今71岁的杨成海这样解说自己与宋学义的关系。
1970年4月,春寒料峭中,陪宋学义度过在狼牙山最后一段时光的,就是他。
“那年离宋学义他们五个跳崖也差不多快30年了。”杨成海说。
1941年9月,在侵华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的大扫荡中,作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第一团七连六班的战士,宋学义与战友马宝玉、葛振林、胡德林、胡福才四位战友一起,在弹尽粮绝之际,宁死不屈,从狼牙山纵身跳下,由此,他们被称为“狼牙山五壮士”。
五壮士中,宋学义与葛振林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北管头就成为因跳崖致残的宋学义复员后的安置地,他在那里生活了三年,还娶了当地姑娘李桂荣为妻。
“很瘦,佝偻着背,老是用右手按着肚子。”杨成海这样回忆那时的宋学义,“看他脸色不好,劝他去看看,他总说是老胃病不要紧。”
如今杨成海回想起来,也许宋学义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剩的时间不多了,所以才再访狼牙山。
但是这一次,他爬不上去了,他“只能在山脚下久久地仰望,小声地叹息,转身抹去眼角涌出的泪水”。
杨成海陪着宋学义在村里转了个遍,“他基本上没有停过脚,走西家串东家……”
宋学义一路有说有笑,但不说话时,他总是紧锁着眉头。
杨成海当时并不知道,眼前这位让他深深景仰的“大英雄”,心里怀着怎样的忧虑。
“文革”开始,宋学义因为20多年前狼牙山的那一跳,遭到从未有过的冲击。
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把他说成“假英雄”、“假模范”,甚至在批斗会上当众质问他:“人家都跳崖跌死了,你怎么活着回来了?你再到狼牙山跳跳,跌不死,就承认你是英雄。你从房顶跳下来也行,房顶还没狼牙山高,跌不死也算……”
“关于宋学义的闲话和议论一直都有,说他没本事,要不立那么大功劳,咋还是个农民。”李成杰告诉笔者。
79岁的李成杰曾在河南沁阳宣传部长期任职,与宋学义打了几十年交道,最终成为他的传记作者。“那些人如果了解宋学义是被寻找回来的英雄,就不会说出那种闲话了。”宋学义的老友、曾长期在沁阳任职的老干部张贺兆说,“要不是1951年的全国寻访英雄活动,人们或许就永远不知道他的下落了。”
60年前,第一个找到宋学义、并代表组织确认了其身份的,正是张贺兆。
1951年10月下旬,当时正在沁阳县政府民政科工作的张贺兆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中央要召开全国老军人、老烈属代表大会,要在全国开展一次寻访英雄活动。根据线索,“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就在沁阳,要尽快找到他。
从部队复员到易县当地,再到解放初回故乡河南沁阳北孔村务农,宋学义的党组织关系并没有断,他只是从来没有提过自己负伤转业的具体原因。加上长途迁徙和战争年代档案资料不够健全,从1947年到1951年的几年间,复员回乡的宋学义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
张贺兆通过查找伤残军人花名册,在北孔村找到了宋学义。时至今日,他仍然记得那个深秋天气里,自己第一次见到的宋学义:夹衣,单裤,穿着露脚趾头的鞋子,拦腰扎一条草绳,腰驼得厉害。
张贺兆上前套话,宋学义随口道来,参军打仗的重要经历都对上了,可张贺兆一提及1941年反扫荡,宋学义就把话题往别处岔。
最终,还是宋学义的妻子李桂荣趁他被村里叫出去办事时,拿出了一枚奖章———上面刻有“坚决顽强”4个大字———这才使张贺兆对宋学义的身份确定无疑。
这正是将军代表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颁给宋学义的。而杨成武亲手为宋学义佩戴奖章时的照片,也保存了下来:照片上,年轻的宋学义紧抿着嘴唇努力挺直着腰板,只是他的身后,必须有人搀扶。
如今,这枚奖章正静静躺在国家博物馆中。
<font STYLE="FonT-siZe: 24px" COLOR="#、他把伤残补助都拿给贫困户
“父亲从狼牙山回来后又去了他的老部队,还去了我当兵的地方。”
5月24日,河南沁阳。
宋福保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皱成一团的卫生纸,掩饰着在鼻尖上按了按,然后飞快地擦了擦泛红的眼圈。“那是我成年之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听父亲作报告。”宋福保说。
平时很少主动出远门的宋学义不仅回了狼牙山,还去了一趟远在广州的老部队。
其后,宋学义又从广州来到了儿子当兵的,却因为宋福保所在的部队是执行特殊国防任务的保密单位,怎么也找不到驻地。
情急之下,一生中很少主动提到自己名字的宋学义,给昆明军区政治部打了一个电话。就这样,在短短三天的相聚日子里,20岁的宋福保没能跟父亲聊上几句,更多的是坐在台下,倾听父亲讲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一次战斗———
那是一个全国人民都知道的故事,可震撼宋福保的,不是舍身一跳,却是父亲生还后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跳崖当晚,死里逃生的宋学义、葛振林连夜带伤下山寻找大部队。路遇险情,腰部已经受了重伤、还在吐血的宋学义毅然决定,由自己在前头探路,为的是万一碰上敌人回不来了,伤势较轻的葛振林能逃离险境,继续打鬼子。
千古艰难唯一死。“刚刚与死神擦肩而过,一般人可能后怕还来不及,他却又一次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父亲的形象在宋福保心目中骤然高大了起来,他终于信服,自己那瘦削的、总也直不起腰来的父亲,原本就像电影里那五个舍生取义的英雄一样顶天立地。
跳崖之后,宋学义的腰就再没能直起来。
5月25日,在沁阳市博物馆,工作人员打开保险柜,轻轻捧出一个粉色的绸包。摊开粉色绸布,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城市所珍藏的头号文物———一个早已明显磨损的、形状独特的皮质腰带出现在笔者眼前。这就是宋学义生前很少离身的“腰卡”。为的是让这条腰卡里层叠的钢板替代他伤残的腰椎,承受上半身大部分重量。“有点像电影里的子弹带。”笔者轻声说。而博物馆工作人员马上告诉笔者,眼前这条腰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当地政府为宋学义重新定制的,在那之前的十余年间,宋学义佩戴的第一条腰卡,就是用一条帆布子弹袋缝入钢板制成。“只有夏天极热的时候,父亲才会摘下它来。”宋福保告诉笔者,宋学义的左眼也在跳崖时被树枝刮伤了,人走到近处才能看清楚。身体上的伤残,正是宋学义当年早早离开部队解甲归田的最直接原因。
可在宋福保的记忆里,一直当村干部的父亲虽有伤残补助,却很少拿回家里,“他都拿给村里的贫困户了”。
由于家里人口多,缺少壮劳力,在村里,宋学义家的生活水平一直算中下等。
<font STYLE="FonT-siZe: 24px" COLOR="#、他想得最多的是乡亲
“他提出的最后一个要求,是开封介绍信。”
6月10日,笔者几经辗转,终于与在河南新乡的张贺兆通了话。
1970年10月,张贺兆下村办事,在北孔村见到宋学义时不由吃了一惊———几个月不见,老宋瘦了好多,脸色发黑,目光倦怠,“说肚子疼,老用手捂着。”“疼得厉害,他就掏出两片止痛药吃。就是这时候他要求我给他开个介绍信,因为他思前想后,想去洛阳拖拉机厂给村里要台拖拉机。”张贺兆回忆。
宋学义在洛阳受到了热情接待,4场报告“换”回了一台在当时还颇为珍贵的拖拉机。“但是他为个人的事,从来没向组织上伸过手。”电话那头传来张贺兆感慨的声音。“葛振林生前给我讲过一段往事。”宋学义的女婿田元才说,那是1958年,电影《狼牙山五壮士》正在北京门头沟拍摄。剧组把五壮士中得以生还的两位———葛振林和宋学义都请到了拍摄现场。“有一天吃完晚饭没事儿,葛振林对我岳父说,走,咱们洗澡去,放松放松。”但是一向开朗爱玩的宋学义没有响应,他皱着眉头说,惦记着家里,“家里没有一个壮劳力,大女儿还体弱多病”。“葛振林当时听了很吃惊,说你们当地对你没有照顾吗?又说,你实在困难,可以向组织上反映啊……”
可是,宋学义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即使后来一个女儿患上小儿麻痹四处求医时也没有,最终女儿下肢致残。
被“寻找回来”之后,宋学义也曾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全国民兵大会,担任过公社委员、县委委员等职务,走南闯北见过不少大场面,也遇到过不少老战友、大人物,甚至还被主席请进中南海自己家吃过一顿饭。
“他不是没机会进一步。”沁阳的老干部们这样说,跳出农村、当官提干意味着啥,宋学义自己心里清楚,但他就是一直在家乡北孔村担任村支书。
“在他的带领下,北孔村实行了盐碱改造,从原来最穷的要饭村,变成了全县最好的村。”张贺兆如是说。
“那时候,干部不计工分,可他也下地,腰不行,干不动重农活,就整天拾粪。”在宋福保印象里,父亲几乎总是背着粪筐到处走,天热时到哪儿都戴个草帽。
“早先为防失落,草帽檐上拿红色儿写上他的名儿,后来改了,只写一个宋字。”宋福保觉得奇怪,为这事问过父亲。宋学义的回答是,不能让人家一看见这名字就想起课本上写的、电影里演的狼牙山那些事来,“咱就是个农民,得讲本分”。
“他就是这样,洁身自好到了刻意回避自己名字的程度。可是他也有喊着说自己是‘狼牙山五壮士’的时候。”李成杰回忆说。
1959年宋学义到河南滑县开会,适逢河堤决口,在场的群众手足无措。宋学义当场跳进水里大喊:“我是‘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宋学义,大家听我指挥,没带工具的下水,挨个坐在决口处筑成人墙。”人们顿时跟着扑通扑通都跳了下去,用身体堵住决口。
“宋学义”仨字好使,他自己清楚。该啥时候提,他心里更清楚。
日,宋学义因肝癌在郑州去世。
日,宋学义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日,清早淡淡的阳光洒落在沁阳烈士陵园。
在这里,安葬着158名革命烈士,其中,157位都是在不同历史时期英勇牺牲在战场上或敌人屠刀之下,只有一位不同,那就是宋学义。
从战场到家乡,从壮士到农民,无论是战时的悲壮,还是和平年代的“默默无闻”,宋学义,都以同样对党的忠诚,成为后人楷模。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生间水泵不响了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