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流”的文言词句和诗句文言文中取名字及解释

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曾经和同事争论的很激烈,今天又争论了一番。之前讨论是因为语文教材要删除鲁迅的某些文章,今天争论是因为上海小学一年级要删除古诗词。不过习大大发话了,说他不赞同小学教材删除古诗词,所以啊,所以北京那边就传出消息了:下个学年要大幅增加中小学教材中古文诗词的篇幅,好像是说要增加两倍。我不太确定这些消息是不是媒体断章取义,但无论是全部删除古诗文,还是因习大大的话要增加两倍的古诗词,我都不赞同。再回过头来,说我的问题。同事一直说:"孩子不理解的东西,你让他去背有什么用?难道你忘记了自己小时候被强制背诵不理解的东西是多么痛苦吗?为何要把这种痛苦强加给孩子?”这是用大人“有用无用”的价值观念来评判孩子的世界,我不赞成,但是面对周围功利性的环境,我又不能充分地批驳这种理念。我想请教各位知友:1、你小时候讨厌背诵教材里的古诗词、古文吗?有没有觉得很痛苦?为什么会讨厌或者喜欢呢?2、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你觉得有用吗?或者说,你会让孩子去背那些你觉得有用的东西吗?为什么呢?3、如果你会让孩子背诵古诗词,那么你觉得背诵对于孩子的意义是什么呢?4、成人世界里经常要讨论做一件事是否有用,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以后用不到的东西,孩子就不用学了?第一次在知乎提问,感谢大家的关注和答复。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2117 个回答
4,5岁的时候,妈妈就教我背唐诗。不觉得痛苦,诗词押韵,和儿歌差不多,“粒粒皆辛苦”,“上山打老虎”,也分不出高下。背着玩就是了。慢慢的,就长大了。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都急匆匆的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知道了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约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月上柳梢头”。灯会的时候,知道什么是“一夜鱼龙舞”。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小的时候,“坐看牵牛织女星”;大的时候,“金风玉露一相逢”。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记住了词,记住了景,也记住了情。至于具体的用处,作为理科生,工作上的确用不到。但当年我情书写的是极好的,就凭这个,就觉得很值。现在我也在教儿子背。update: ,这是你要的情书教程,。
谢邀。孩子都要学说话的。最初学些什么好呢?好诗都是音韵和谐、字句铿锵的,是语言的精粹。你是愿意孩子从小读“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这样流转缠绵的句子,还是念“全面推进XXX,总目标是XXX,以XXX为荣,以XXX为耻”?以后他想起小时候的文字,是记起“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还是“叫一声阿姨好漂亮阿姨给你糖吃啊”比较好?就像,如果可以选择,你是希望孩子小时候听听舒伯特,听听昆曲,听听评戏河南坠子,还是让他听“擦干一切陪你睡”?小时候,记忆里的声音,对精神世界是有影响的。诗歌,哪怕不明白意思,只是音韵,让他听着学着背着,都比读背些粗鄙词句要好些。至于担心孩子不了解……诗歌哪有那么复杂?诗歌的好处,就是纯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日常语言解释起来的话,鸟儿轻轻唱,落在河洲上;美丽俏姑娘,青年好对象。哪那么复杂?世上到处是清澈见底的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种句子,意思一读就明白,有什么难懂的呢?比日常语言难得到哪里去呢?当然,宋之后诗爱说理,爱用典,一言难尽。那就教些《古诗十九首》,教些汉乐府,教些王维孟浩然。中国诗那么多,没必要非让孩子背《长恨歌》吧。至于说,怕孩子对这些诗的深文奥义不懂,那么……其一:这种思维,是中了教育制度的毒了。诗歌的好处,就是言简意丰,一首诗解读出几万字,是学者们的事;读着赏玩,是我们的权利,当日《诗经》三百,多少风都是民间唱着玩儿的,哪有理解不理解。晏殊们宋初写词,是拿来牙板拍唱,喝酒时听的,多惬意;哪怕不理解,就当歌词唱,图个好听不行么?其二:《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因为长大了以后我们面对三千世界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我艹”,“牛B”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他们不懂,我们有办法让他们懂。这学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主题是“轻扣诗歌大门”,第一首诗是《诗经o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讲这首诗的那一天正好在下雪,于是我给孩子们补充了这首诗描述的情景:寒冬,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也许是一切如昨,也许是物是人非。等我讲完这样的情景,让他们看着窗外纷飞的雪花,再次朗诵这两句诗,他们读得非常动情,让我险些落泪。第二首是《春夜喜雨》,我讲的时候重点放在了“作者为什么觉得下雨了很高兴?”一开始没有人回答准确,于是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自己朗读了一遍这首诗给他们听。“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教室里静极了,同学们仿佛都屏住了呼吸,我读完最后一个字,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然后我说了这么一段话“古诗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们记录的是诗人的日常生活,承载的是他们的离合悲欢,描绘的是他们眼中的大千世界,表达的是他们心中的凌云壮志。这些诗歌或高亢激昂,或低回婉转,或金戈铁马,或青山绿水。它们的存在是古人活过的证明,是生命燃烧后留下的痕迹。也许现在同学们不太理解诗歌的意思,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总有一处风景,总有一种心情会让你觉得只有用那一句古诗才能形容。你们总会知道什么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你们终将明白什么是‘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你们必定懂得什么又是‘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到了那一天,你们就会发现,之前不懂得那些诗,是因为你们没有过诗人那样的经历和感受。从古至今,虽然人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是对理想的追求,对家乡的思念,对美好的期盼始终如一,我们和古人的精神连接并没有断裂,灵魂相通的时刻,诗歌就是我们的使者。”就是这样。
给六年级的孩子讲授古诗时,领读到“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因为离家一年有余,我几乎心酸又感动得要落下泪来。可是孩子们全无感觉,只是大声读过,然后问我“要求背诵么?”后来,我跟他们说,诗歌的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懂得。“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笑渐不闻声渐消,多情总被无情恼”。“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都是多么美好的意境,足以令人落泪。诗歌带给人最美妙的体验,大概是,在一个特殊的场景,你突然生出了特殊的感动,这时就会感觉胸中有一首诗非要吐露出来不可;如果不能,只能感慨一句“真美呀”或“好伤心”,实在显得单薄,也是一大憾事。可惜,这种美好只有等到长大后才能领悟。可是,如果没有幼年的文化积累和习惯养成,长大后再想领略这份美好,怕也是不现实的吧?昨晚与友人聊天,她说幼读诗歌,未解其意,但是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体会到汉语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这是童子功,没有几年的阅读基础是难以达成的,这完全有可能影响到一个人日后的写作和讲演。彻底吸收了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待到一定的年纪,诗中蕴藏的情感自然会浮出水面。所以,或许是我们搞错了重点。问题的关键,不是是否要保留诗歌,而是应该怎样教授诗歌;不是应不应该背诵诗歌,而是应该怎样背诵诗歌。同事有一个四岁半的小女儿。幼儿园小班。让她背诗,必然是艰涩困难。可是,她的母亲跟我说,孩子看电视时,只要看过几遍,就能背下所有的广告语。连语气声调都拿捏惟妙惟肖。我想,这应该不是个案。广告的本质就是重复,借此营造一种“虚假熟悉”的错觉。也许应该把这个例子迁移过来,不应该强求学生在一个小时或者一天内背诵出来,相反,应该不断重复、不断在他的耳边眼前晃荡,所谓耳濡目染,大概就是这样的概念。说让小学的孩子领略诗歌的美感,这扯得有点远。语言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与其让他花时间模仿广告,不如多给他一些时间,让他在轻松的重复里,自然而然地学会背诵诗歌。不要强迫,不要压制,不要引起逆反心理。要引导,要陪伴,要设置情景和画面。就诗歌气氛的熏陶而言,家庭教育的效果其实是要胜过学校教育的。可惜,多数家长都忽略或者无暇顾及这一点。他们在接孩子时习惯性的问一句:“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起到决定作用的不是老师教了什么,而是父母教了什么。对了,让我把开头的故事讲完。孩子们问我:“这首诗要求背诵么?”我说:“课本里没有要求。如果你们喜欢,就背;不喜欢就算了。考试不会出现的。”两天后,默写。在写了全部的字词后,他们提醒我说还有一首诗没写。“哪首?”“《逢入京使》。”“不是没有要求背诵么?”“我们都背过了!”他们很大声的说。语气里是完成了额外任务的骄傲。果然,全班只有两个孩子写错。那一刻,在我心里燃起的是满满的感动,这比一百分的卷子更让我骄傲,因为我跟他们说的是“如果喜欢,就背”。而我知道,他们喜欢,绝大多部分的原因是来自我喜欢。其实,背诵一首古诗,没有那么痛苦的。------------------下面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小广告”--------------------
转载请注明出处————————这样当TA长大恋爱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白云洒金天心动,扇随君子携风流。”而不是:“爱情像糖,甜到忧伤。”“离开你以后、才发现眼泪有些咸。”“誰爲誰悲傷、誰爲誰絕望、”“为什么,蕞後受伤德縂是莪?”
补充一部电影 The History Boys ,讲的是英国北部的一所男子中学里,八个高中生正积极准备着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招生考试的故事。这学期某节课读柏拉图读荷马史诗摩诃婆罗多的时候,周围美国同学难免质疑读这些东西的价值意义何在,虽然他们很小也背过莎翁一类的。我们的教授是英国人,哈佛读的历史硕士博士。他引用了这部电影里的对白,我觉得很有道理。The best moments in reading are when you come across something — a thought, a feeling, a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 that you'd thought special, particular to you. And here it is, set down by someone else, a person you've never met, maybe even someone long dead. And it's as if a hand has come out and taken yours.“阅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你突然领悟到什么,一种思想、一段情感、一个视角,和一个未曾谋面的人有了共鸣,就像有人握住了你的手”Pass the parcel. That's sometimes all you can do. Take it, feel it, and pass it on. Not for me, not for you, but for someone, somewhere, one day. Pass it on, boys. That's the game I want you to learn. Pass it on。key idea就是:1.读书是和自己相遇 那些“意义”早在我们的生命中埋下了种子 在某一天某个地方 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独一无二 2.文化的传承积累╮(╯▽╰)╭最后结合下自己。两岁时候我爸就叫我妈每天早上去幼儿园路上教我十句三字经。然后每天把之前的也都背一下(那个时候我爸是不知道什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后来我背单词背新概念什么的都是这种重复记忆方法。。。真是膜拜我爸)再然后开始背唐诗宋词古文=,=就是纯模仿啊也不认识字更不懂什么意思了。体会到的最大好处其实是:初中每次学到背过的都不用花什么时间背了!别人背得哼哧哼哧的时候,自己读个几遍就想起来了。不过经常发现原来我妈教我的有的读音是错的=,=初中毕业后就和中文脱轨。。。相比小时候背的,长大背的明显记不太起来。有时候一个人在宿舍,脑子里真的会响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图书馆刷题,会在草稿纸上划几笔“人比黄花瘦”习惯了upstate new york的恶劣天气,哀叹“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哎写这个答案的时候,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许多东西我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完全理解,比如音乐、比如美术、比如舞蹈、比如运动、比如先贤的话。但是我们所能肯定的是:一个学过乐器的孩子听一场交响乐的感觉肯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一个学过画画的孩子看到一场晚霞的感觉肯定和别人不一样。一个学过舞蹈的孩子听到节拍的感觉肯定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一个读过经典的孩子游历古迹的感觉肯定和别人不一样。我小的时候,家里的老人都反对女孩子学音乐,学中医、学诗词、学书画…他们认为学好数理化才是唯一出路。他们更反对学艺术却不去比赛考级,认为有了考级证书才能证明实力。那个时候我才八九岁,我记得妈妈挡在我的身前,背着一把琴。温柔而坚定的说:“她没有兄弟姐妹,等有一天我们不能陪她,她起码可以和自己作伴。”我感激她一生。
有趣的问题,不请自来。不仅是在中国,在英语国家的基础教育中,诗词的背和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一开口肯定是要讲语言习得的问题,不过我们先把语言习得放一放,看看这个问题本身。题目叫做“让孩子背诵他们根本不懂的古诗词、古文有什么意义?”“根本不懂”这个定语有点夸大了。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老师一般都会先讲一讲这个诗句的内容和意境是怎样的,有的时候称其为品鉴,有的时候称其为帮助大家理解性记忆。不管怎样,上来就说,第几页第几篇大家开始背的情况应该不属于寻常情况。我记得很清楚的课堂讨论都有这些:唐代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门”如果换成“僧推月下门”会怎样,是敲好还是推好?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这两个简单的形容词表现出了怎样无穷的意境。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点绛唇》中的下阕“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一个“嗅”字体现出了少女怎样的情态。元代杂剧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几句直白的铺陈有着怎样的妙处?为后文“断肠人在天涯”做了怎样的情感和内容上的铺垫?唐初四杰王勃的骈文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用“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意向为读者展示了怎样一副图景和意境?请试着阐述。例子不用再举,大家鲜活而“痛苦”的记忆可能已经回来了。关键是,痛苦吗?未必吧。家母是小学教师,所以我还算记得小学的课程设置(高考是全国卷一的省份里面),三年级及以下是不讲古文的,三年级开始才开始训练作文写作的。一二年级选的诗词不外乎“锄禾日当午”这样易于理解、便于记忆的简单儿歌吧。再举几个例子?北宋邵雍《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所以说,我们一定程度上也是被自己的选择性记忆欺骗了,在谈及古文的时候,像这样朗朗上口简单易诵的诗词我们想不到,光顾着去回想自己背诵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三吏三别”的痛苦情形了。可是这些古风,据我查证,多收录于高中语文课本。那个时候,咱们古文也学了四五年了吧?综上所述,如果就事论事的话,(使用全国卷一的省市)现行收录的诗词和古文对于课程所面向的学龄儿童来说,一点都不难。如果大家同意我的说法,那我稍后再来讲讲背诵诗词对于儿童、少年语言能力的发展又怎样的积极作用。 一直在病着,所以更得很迟。今天更一点算一点吧(鞠躬)我们从小到大来谈。从最局部的,近期的功效来看,诗词有助于培养儿童有关韵律和节奏的知识和感觉(语感)。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我们觉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中的斜更应该都成xia(当然现在又多读为xie);我们能体会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首颔尾联中末字的押韵之美;我们在读“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觉得琅琅上口用词妙绝。回到生活中,我们在敬酒贺喜庆生迎新献祝福时,更习惯使用句法结构相似的四字成语和熟语,例如“喜结良缘,早生贵子”;更倾向于说平仄相合,韵脚相同的上下句“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迎新春;还多会选择对对联对对子时相匹配的意象“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接着来说点时髦的“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you try you die wu yi wai”,为何会这样脍炙人口?除了它契合热词、热点话题的内容外,它形式上的对仗和押韵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如果没有后者,也很难让大家在乍一听时会心一笑。除此之外,诗歌所营造的语境,让词汇学习变得简单。或者更直接地说,是韵律和节奏让词汇学习变得简单:工整的诗节,对仗的上下句,音韵相和的首尾,为不熟悉的新词创造了一个相对“熟悉”和舒适的环境。再有,大声地、重复地诵读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的诗句,对于儿童锻炼他们的发音帮助极大:音高、音调和音响。从成年人的视角来看,这些“技能”显得十分微不足道,但是要知道在语言能力构建的初期,对语音变体的甄别和掌握是非常复杂也是非常重要的。非母语者在学习汉语时一个很难突破的关节点就是不同声调的音高和音调变化的掌握,足以说明字调的学习之难。而我们一代代的青少年之所以能够在声调方面运用自如,诗歌的诵读在其中功不可没。当然,诗歌诵读还能够锻炼儿童的口舌能力:呼吸协调,嘴巴和舌头的协调。“Helping children understand rhyming is one key skill of phonemic awareness” (Block & Israel, 2005)形式之美已经说了不少了,接着说说意象的搭配。下文节选自《声律启蒙》: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沿对革,异对同,白叟对黄童。江风对海雾,牧子对渔翁。颜巷陋,阮途穷,冀北对辽东。池中濯足水,门外打头风。梁帝讲经同泰寺,汉皇置酒未央宫。尘虑萦心,懒抚七弦绿绮;霜华满鬓,羞看百炼青铜。  贫对富,塞对通,野叟对溪童。鬓皤对眉绿,齿皓对唇红。天浩浩,日融融,佩剑对弯弓。半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野渡燕穿杨柳雨,芳池鱼戏芰荷风。女子眉纤,额下现一弯新月;男儿气壮,胸中吐万丈长虹。在我以前提到的导师Antonella Sorace创办的Bilingualism matters“双语很重要”项目中,中文子项目中就有对对子的内容。这些意象的搭配其实是传达了一种中国人看世界的方式和朴素的哲学观。大家天天都在谈文字功底文化底蕴,殊不知诗词歌赋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以其独特的、形式上的便利为我们提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熏陶和教化。 说完了语言学中的音韵、韵律,文学方面的意象,再来说说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背诵诗歌这样一个活动能够给儿童带来怎样的裨益。首先,朗诵诗歌毫无疑问能够锻炼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公开的、有观众在场的(比如说站在讲台上)更佳;其次,背诵诗歌作为一个小而独立的学习任务,并不十分困难,儿童在完成之时会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sense of fulfilling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这种正向激励对于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十分有益的。最后,诗歌工整的格式对于pattern recognition(模式辨别)这样一种认知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总之:Working with teachers in sharing poetry across the curriculum have shown us that students need to practice developing their oral fluency and that they find poetry a particularly unintimidating and fun way to do it. (Hadaway, Vardell & Young, 2001)References:Fox, M. (2001). Reading Magic. San Diego, CA: HarcourtNancy L. Hadaway, Sylvia M. Vardell and Terrell A. Young. The Reading Teacher Vol. 54, No. 8, Embracing Pluralism Worldwide, Part 2: Classrooms in the U.S. (May, 2001), pp. 796-806
不止是古诗词,小学教的好多东西都需要几十年去理解,但预埋下种子是有用的。我六七岁的时候被迫背下了一首不能算诗的“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二宁福吉安,云贵川藏青甘陕,内蒙台湾北上天。我母亲当时是英语教师,父亲外出上大学,我没上学的时候就把学校当成了游乐场,常常在教师办公室等着母亲下课。办公室里有个年纪很大的老头喜欢把我抓过来“辅导”为乐,其中一项内容就是背这段地理口诀,还要指着地图让我一一对应省份。讲完行政区就对着立体地图讲地貌,接下来是铁路网、城市群……我当时虽然不太喜欢这种填鸭式教学,但出于对老师这个职业的敬畏(暂时还是畏多于敬),还是坚持背下了不少地理知识。之后的十几年,除了让我地理课省些力气,多些乐趣,这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始终没发挥什么实际作用——连高考都不考地理。期间我虽然也出省几次,但都是随着父母坐车,点到点的旅行,从未自己运用过地理知识,直到高考后报志愿。高考结束,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份长长的院校名单,全国上千个院校和几千个专业足足占了三四张报纸的整版。每个人都根据自己估算的分数圈出了百十所院校,掂量着自己今后四年乃至今后几十年的地理选择。这个时候,以往因为高考不考而忽视地理的那些同学都晕了,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城市,又如何到达那个遥远的省份。这时候,我的态度是这样滴:选定我自己要去的学校之后,我开始上蹿下跳,给迷茫中的同学们充当地理顾问。“同学,石河子大学在新疆都不算靠东,你确定你要去那么远?……对对对,新疆就是最西边的省份,和河北不挨着,比北京远……可不是一点啊”“以后你就是四川人了,去成都可不容易,没有直线,咱们得先到西安,从宝鸡翻秦岭过去。咱们有篇课文《夜走灵官峡》还记得吗……那边吃辣,因为潮才吃辣,不喜欢潮湿就不要去了”“中山大学,你看清了,这是广东省,不是山东,到亚热带了,做好吃蛇肉、打蚊子的准备,不过水果应该挺多的,那边经济也发达,可以就地找工作,赚钱了坐飞机回来也不难啊”西安是在西面……我知道你二舅家在张家口,但不是一回事,真不是坝上荒凉的地方……陕西是陕西,陕北是陕北,西安不是黄土高坡……不不不,陕西是一个省,陕北不是,陕北就是陕西的北面,陕北的省会不是延安……kao!我被你绕糊涂了,总之你去西安不用住窑洞就是。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哦,是十堰啊,那边有二汽,第二汽车制造厂,算了,给你看地图吧……这儿的确是山区,不过通火车的地方就不会太偏僻,知道襄渝铁路吗?讲着讲着,我开始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时刻。这些年轻人此时在院校名单上的目光移动几厘米,往往就意味着人生几千里的变动。“千山万水”这个词此前或许是个飘渺的形容词,但很快就会成为几百个同学之间真实的距离。那时互联网离县城学生很远,手机还是绝对的奢侈品,8角邮票的平信才是普通人最常用的通讯工具。两个朋友各搬一次家,往往就会一辈子再无相见机会。兄弟姐妹一旦远走他乡,此生再相聚的时间加起来也就是几个月。一个人最需要地理知识的时刻莫过于此。但在此时,居然如此之多的学生对地理茫然无知,完全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不知道一个省到底是多么辽阔的一片土地,不知道气候带和经纬度到底会如何影响环境。鉴于这个转折点如此之重要,我不得不我很感谢当年那个地理老师强迫我背下的口诀与地图。再后来,交通发达了,我也因为工作原因不断地在各个省份之间穿行,看到山川雄壮、城邑繁华,我走进各个文化区的乡镇,和普通人谈他们的琐碎家事,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似与不同。过去在地理书上粗略谈过的南北差异、铁路对经济的影响、水运对城市群的构造,现在都变成了眼前非常具体的事实,都是成千上万人生动的生活。这些时候,当年死记硬背的地理口诀,以及一篇篇当初看不出有什么感情的中小学语文课文,如《南京长江大桥》、《荔枝蜜》、《桂林山水》……都浮向眼前,成为我理解这个国家的起点。2010年我坐高铁从郑州到西安,第一次全程坐高速铁路旅行,洛阳、渑池、三门峡、灵宝、华山这一个个千年名城在2小时内从身边掠过,大平原迅速变成黄土台地,再变成高耸的秦岭,我忽然就想起了当年老蔡老师逼我背下的“两湖两广两河山……”,这首本来毫无文采的口诀,忽然有了博大雄壮之感,读起来字有风声,句起波澜,不比脍炙人口的那些唐诗宋词差。闭上眼睛默想口诀,整个国家的锦绣江山、大漠沧海都会在眼前缓缓展开。以上图片摘自以上图片摘自 (登录可看)张家口大境门
全国闻名的横匾张家口大境门
全国闻名的横匾之前在飞机上跨越长江黄河,在海轮上驶入长江口,午夜开车翻越秦巴山地,坐火车穿越暴涨的嘉陵江河谷……我也屡屡想起那位蔡老师,那位其实几乎没离开过几次家乡的工农兵大学生。因为我通过几十年的人生意识到,如果只为了识字的话,小学教科书本来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内容。长大后回头看,当年看似干巴巴的教科书原来蕴含了无穷的伏笔,需要你用一生的体验去逐个“解锁”。学校不能教给你所有的东西,但如果你把教科书看做人生的第一页目录,就能在几十年后体会到那些编书的大家在教科书中用尽的无数心思。为此我要感谢我的小学教育,感谢所有那些在偏僻的山乡描述整个世界的老师。感谢你们为无数山区孩子点燃了梦想。补充1:我对地理的“恶趣味”一直保持到我成年。2011年,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要招几个大学生,给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老员工做助手。我的考题除了一些工程常识之外,就是每人发一张白纸,不许看手机,画一张你心目中的中国地图。要求包括长江黄河和尽可能多的省份,其他内容多多益善。其中一些考卷被我收集起来,几年后做了新闻:,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依然任重道远,比我小十届的大学生有至少一半搞不清自己在中国的位置…………我很抱歉未经允许就发表了这些考卷,所以隐去了姓名和专业。如果有当年的考生看到我的这个帖子,觉得不妥可以私信给我。补充2:我前两年的微博在坐京沪高铁。开车前一壮汉恐慌地找乘务员【这车去北京?】被确认后大惊【我去济南!】乘务员说路过,他不信,打电话再问。此前和上海同事说我是承德人,同事说知道避暑山庄。刚要夸他地理好,他又说【听说湖南也很热,咋避暑呢?】原来是常德。十年前从上海给石家庄发快递,邮局小妹【县以下不办!】
为了“祛魅”吧。据说防范收进假钞的最好办法,是让柜员只接触真钞,一旦碰到假的,不用反复求证,光凭手感就能区分开来。同理,让少年人对许嵩河图之类的“古风歌曲”彻底不感冒的最好办法,就是接触真正的传统诗词吧。只有见识过“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的惊艳,才不会落入“既然琴瑟起,何以笙箫默”的窠臼。
谢不邀。 家庭背景如下:家父是中文系毕业的,大姨是中文系毕业的。 我从学前班起(五岁左右),每天6.00被父亲叫醒,开始背古诗三百首。至今仍记得那本书的外壳图案。 从"窗前明月光"到"岱宗夫如何" 到后来高三自己为了排解压力看的《大学》,《古文观止》。 确实,我的孩提时代的背诵,是父亲棍棒打出来的。每天一首诗,背不出来真的没有早饭吃。我还记得我有次早晨发呆,然后没有在规定时间背出来,硬是跪了好长时间才被我妈扶起来吃了几口饭。那么,有什么用呢?其实,按现代人观点,真没有什么用。你们已经没有机会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场景了。你们也几乎不可能拥有"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的生活作息了。你们也不能体会什么叫"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的长相思,断肠苦。但是。无论时代怎么变,人们永远永远都会追求美好,追求浪漫,追求文明。就像有个答案说的,背古文,作为中国人而言,能让我们在看到美景时,第一反应不是,"我X!"不是千篇一律的"amazing!"而是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份美好,是古文可以带给你的。我为我是炎黄子孙而自豪,因为我身为中国人,我能体会古人在古诗词曲里那份情。哪怕穿越了千年,仍然于我心灵相通。放大的我不敢说,毕竟这世上有人喜欢MUJI的简约有人喜欢奢华,有人喜欢古韵有人喜欢时尚。但,我未来的孩子,必须给我从小背古诗!╭(╯ε╰)╮嘤嘤嘤我才不是报复呢。说个事你们感受一下。有个女生拒绝了一个挺有钱的男生的追求。男生当时送她一份挺贵重的手饰。如果是一个没有古诗积累的女生会怎么说呢?我不知道。但这个女生是这么做的。礼物退回去了,附了一首古诗"碧玉小家女,不敢攀富德。感君千金意,惭无倾城色。"是不是觉得很温婉呢?这就是背古诗的用处。回答完毕。=======================这是我把我的答案发给父亲,他的回复——谢谢评论区的各位,谢谢我的父亲。
不可一概而论的。小猪从三四岁开始,我就教她古文了。有一天晚上坐车回家,路两旁灯火通明,我教她念“火树银花不夜天”。我说,你看,树上的灯啊像不像火呢?像不像花呢?她很有悟性。一天夜里出门,她摇头晃脑的念“佛速银发不夜天”,没把我笑死。给她讲的第一首诗是弘一大师的“长亭外古道边”。我朗诵给她听,然后还唱给她听。她听得很认真。我没有作任何解释,问她,你听到了什么?她回答,有个人要走了,要走了,说再见了,很难过。我知道,孺子可教。然后就开始带领她学习古文了。三字经、诗经、唐诗、宋词、史记、世说、古文观止、六组坛经、金刚经、庄子、红楼梦、西游记、三国,一开始进度很慢,一周讲一首诗,两周讲一篇古文。后来教她查字典,让她学着自己摸索。今年7岁,虽不是什么学霸,但是我发现这些经典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熏陶,她在旅行途中常常有感而发,不说出口成章吧,至少用的诗句很贴切某个场景。有时候她问我一个词是什么意思,我直接回答她一句诗,让她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古文最大的好处就是美,而且是“精华液”。用现代文罗里吧嗦一大堆话,可能一句诗就说完了,还让你意犹未尽。古文当中还能学习汉字的“本义”,这对于学习现代文也是有帮助的。文人的精神在古文里面也是相当有价值的体现。我们都很喜欢陶渊明,喜欢苏东坡,李清照,从诗里面也最真切的学一种品格,一种思想。学了古文吧,也让小猪真的有学问了,可以辨别。有篇课文“三过家门而不入”,讲大禹治水。我一看,就知道文章是胡编滥造。于是就叫她去查史记,听太史公咋说。结果她一读,明白了,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呀。有次去看京剧“春秋二胥”,看得挺带劲的。回家,就翻史记呀,读伍子胥列传。看了三国演义的连续剧,再读出师表,就更明白了什么叫“遂许先帝以驱驰”。小猪还为三国自配了插图,画的挺逗的。现在我们正在学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学习中国古典哲学。其实这些都是我大学的专业课,但也可以用浅易的讲法教给小猪。说起来,她也算学了两三年古文了,知道的东西还不少。这些都只是基础。学自己的历史,学自己的哲学,学自己的文化,这对于一个中国人太重要了。毕竟这是母语,我不相信孩子小就不明白。与其从3岁开始学英文,还不如学古文呢。很多人把古文当成一种“语言”,觉得它很难,太难了,都是误解。不过话说回来,现在大家的古文水平严重退化,繁体字都基本不识了。给篇古文,要是不加句读的,估计没什么人看得懂了。这也是畏难的原因。社会上到处是英语培训学校,但没有古文学习的地方。有的所谓的国学班,不过就是读读背背而已,孩子是不会懂得欣赏的。这也是我们文化没落的原因。说了那么多,总结下:学习古文要趁早(早开始多积累好熏陶能提高),生活和古文相结合来学习,没有欣赏的读读背背是折磨(不建议这么弄)。
小学时候我以为从我家到学校那一片儿就是整个世界的时候我哥哥问我:美国和伊拉克开战了,你支持谁?我哪知道啊美国听着比较熟美国!然后我哥给我巴拉巴拉讲了一遍世界局势后来我开始喜欢政治和历史小学时候我刚刚学到循环的时候我哥哥问我:0.999循环是不是等于1?绝壁不等于啊不等于然后我哥哥巴拉巴拉给我讲了一通我不懂的大道理令我觉得虽然不知道你说的啥但是你说的好有道理的样子啊然后委屈的承认等于1后来我知道我哥讲的是高数里面的极限但是从此我数学很好初中时候我在玩那种一个塑料片穿了个绳子一拉呜呜呜响的玩具时候我哥的同学问我:你知道为什么速度快的时候声音会发生变化么?我哪知道啊···然后巴拉巴拉给我讲了一通后来才知道这个哥哥在清华学的飞行器设计等我学习流体力学的时候豁然开朗你看有些时候就算当时完全不能理解但是会在孩子的内心里面不抗拒的埋下一颗种子遇到合适的环境自然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的教育也许很死板硬套但是同时也在为未来的很多可能创造机会我想这就是意义所在后来等我给我妈辅导班上的孩子讲课的时候我也悄悄的给他们讲了杨辉三角、电子跃迁等等等等虽然他们还在上三四年级希望他们在高中学到这些时候能够会心一笑
为了在深夜的漆黑的路上、在沟壑中穿行、在漫无边际的大地上摸索方向时,能偶尔抬头望得见点点星空,在某一瞬间能感受时间和空间广大的维度中,“我”和另一个很久以前存在的人,也有相互辉映的光亮。感受到生而为人也不是完全的孤寂的,we all have been through that。前述所有的答案都值得点赞。
从小被古诗词滋cán养hài的少女要求发表一下看法…【长文慎入】小学的时候老师要求每学期背40首古诗、词和古文,当时真是背到吐。原因好像是我们小学的特色就是背古诗吧,每学期一开学还有比赛什么的。记得按照当时的速度,每星期要背2-3首,加上班主任特别特别严厉,所以我们班同学都是叫苦不迭要死要死要死,然后说校长是不是有毛病…先说说比较鼠目寸光的好处吧…初一开学有一个语文竞赛,然后大部分就是各种古诗词的单选和填空,然后我拿了一个年级第七…在北京某市级重点中学…然后中学语文课本上的90%的古诗篇目和80%所谓的『并背诵全文』的古文我已经烂熟于心了,读两遍就背过了…虽然中考完就出国了,但据悉,高中《必修》上也有好多我们早就背会的古文…比如那个《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我五年级背的…(这爆棚的优越感是怎么回事)就我的个人感受来说,我觉得虽然当时背古诗词真是要命,但长大(哦就是说15、6岁)之后确实有被一些早就背过的诗词惊艳到。小时候背古诗词就纯属背音儿啊,因为当时看不懂古文,互联网也没发达到百度一下啪啪啪注解释义都出来,所以大部分诗词都是按照谐音背。比如《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面有一句: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里面的“酣高楼”就让我有一种建筑工地盖楼的感觉…#脑洞少女#包括这首诗的题目啊、『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谢你跳楼、然后贱贱地和校长书记叔云道别好了不扯这些没用的了…【捂脸】但有的时候,在别的地方读到什么诗词的时候,很精致的文字就和脑子里抽象模糊的读音联系在一起,就会呈现某种浑然一体又恍然隔世的惊艳的感觉…我至今记得秦观的那首《鹊桥仙》,其实倒不是因为被老师罚抄了十遍……好吧我承认这是一部分原因。全文儿在这儿: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本来我不是很喜欢这首诗、因为“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什么的总是让小时候的我想到每晚八点黄金档…觉得、很恶俗…但我记得我及笄那一年、留下谈了一年半的男朋友、一个人留学海外。然后有天我翻出了这首诗、看到最后一句话、眼泪就止不住地哗哗地往下掉、异国恋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嗯、对啊、又岂在朝朝暮暮…那个时候谈着15岁时年少单纯的感情、却背负着好像大人才有的离愁相似无处诉说。隔着冰冷的屏幕、日日夜夜望眼欲穿,这种从心底透出的孤伶和无助、正好恰合了这两句诗的意境、在我看来多少算点慰籍…然后我记得是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我已经不记得自己背这首诗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了。很可能是一边在床上打滚、一边吃水果一边背下来的…但和上一首一样,长大之后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再看一遍的时候,除了有格外熟悉和顺口的感觉,还有就是,所谓的惊鸿一瞥…每一词每一句,都让异国恋的我格外心疼、格外难受…分手之前我从来没出去玩过、因为、没有他在一点都不好玩。夏威夷的风景虽然很漂亮但在当时的我看来什么都不是…家长把我狠狠骂了一顿、我就把自己藏在游艇的某个角落里默默看书。不是我不合群,只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其实把古诗词和气质联系在一起、也挺合乎常理的…记得初中的时候总被语文老师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虽然我觉得这句话挺俗气、但是其实心里还是觉得大好…虽然当时也不懂所谓的“气自华”华在哪了,但数据显示:在我身染重度中二的那两年,有三个女生和三个男生和我告白了…在这个看脸和化妆决定气质的年代、颜值高到一定境界连演技都能忽略的年代、多读读诗词就能提升气质还是性价比挺高的…再说了、鸡汤文不经常说什么书是女人最好的化妆品么…而且玛麻也常教导我要多读古诗词…虽然我常常以「读《金瓶梅》和《霸道总裁爱上我》行吗」来答复她的教导…噗…倒霉孩子…虽然玛麻的孩子特别不正经,但是我妈妈和我小学班主任聊天的时候总是说、当年张老师让我们背的古诗词真是太有用了。小时候背的大多都是婉约词,给人的感觉也大都是温婉文静的,也很谦虚低调。(当然只是个人感受、毕竟年少无知而且不是研究古典文学的…)这些东西读多了背多了、感觉气质应该自然也就熏染到我的骨子里了。似乎为人谦逊就是必要的品质,淡泊名利就是一个人该有的信仰,温婉恬静就是女子应有的性格。所以我想、多读读背背古诗词、体会一下古代人崇尚的秉性、是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的。而有些品质、在这个让我觉得有点儿吵的世界里,是很珍贵的…起码我觉得,看遍婉约词,熟读诗经的女孩子,就算精通化妆和打扮,也绝对不会沉迷在某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执着于把自己打扮得闪闪发光,然后肤浅地笑得花枝乱颤…【哦BTW、我滥用顿号的恶习也是因为古词读多了然后觉得这个标点符号特好看…hhhhh】最后我想说的一点是…自从高中出国留学之后、我就知道我这辈子大概也不会有专门用来赏析背诵古文的机会了、就连接触中文的机会都在清楚地减少。所以我很感激小时候被逼着背了那么多古文、因此现在脑子里、这些传承了千年不灭的词句也在我的骨子里刻下了鲜明的印记、让我在文化交织混杂的国家里、依然有可以让我紧紧握住的东西、而不像一片浮萍一样随波而流、忘却自己的归属。这些将一个年少离家的少女与自己的家乡紧紧缠绕住的羁绊,就是那些从小被大人强塞进脑子里的古诗词,还有这些传统文化里隐隐的带些厚重感的傲气…
心灵的土壤不被古典的美好占领,或许就会被杂草占领
稚子背詩,苦不堪言,恰似烈酒入喉,辛辣難嚥,而一旦回甘,則妙不可言
又想引用江南《九州缥缈录》中的一段话了,略长,重点已加粗和划线——==================================================  息辕和吕归尘走进大帐,略略有些吃惊。偌大的帐篷本是白毅野外行军的仪式场所,里面空间极其开阔,原本应该卫兵拱列,可是这两个人却只看见空荡荡的一座帐篷,只在最中央搁着一把椅子,一身白衣的将军双手按着膝盖,沉默地坐在那里遥望他们。他的眼神是安静的,又带着刀剑般的锋利,却不咄咄逼人,只是能把一切都穿透似的,静静地推了过来。  息辕也是见过场面的人,此时却不能不束手束脚,他示意吕归尘把小公主放下。吕归尘解开了笼在小公主脸上的面巾,小舟脂玉般的脸庞露了出来,一双明净的眼睛开始有些姜黄,当她看见端坐不动的白毅时,忽然就安静下来。她还是有点畏惧,低着头,却使劲抬起眼睛,小心地揣摩着白毅的神情,稍微觉得不对了,又立刻把目光低下去。那眼神分明是看见了最亲近的人,只是害怕被责骂。  可自始至终白毅只是静坐,连眉梢都没动分毫。  息辕和吕归尘开始觉得不自在了,这个场面让他们觉得自己根本就是不该存在的外人,像是糕点上的苍蝇一般令人讨厌。  “舟月见过老师。”小公主缩着肩膀看着地面,小心地说。  “老师?”息辕吃了一惊。  “舟月,”白毅点了点头,“看见你,老师很高兴。国主嘱咐老师,一定要从万军之中保得你的平安,天幸你得救。可是城里又一直动荡不安,你没有事,老师就放心了。”  “舟月记得老师的教诲,有几次遇见危险,一直默默地念老师教给舟月的话,就不怕了。”小公主声音细细的放不开来,却分明是极其地依赖白毅。  吕归尘在一旁看着她几次想上前去接近白毅,却被白毅以眼神吓止,便又强忍着站住,像是一个等待老师训斥的学生般。他心里觉得小公主有些可怜,却也不便在这种时候多说话。  “老师教你的什么话?”白毅问。  “俯仰无愧,得失不惊,生死六十年中,荣辱几点墨迹。待得看穿沉浮,终归不过流水事,我身一石子,自沉天地间。与我何相干……”小公主清亮亮地朗诵。这句话大概是出自什么老儒的随笔,息辕是不懂的,只觉得从一个锦绣缠身的小公主嘴里听来,说不出的可笑。可是小舟朗诵得很认真,白毅听得严肃,息辕只有把笑生生压住,憋得难受。  小公主朗诵完了,恭恭敬敬地一拜。  白毅微微点头:“不错,这一课记得很好,那么,这段《石头言》出自哪里?”  “出自下唐国文睿国主的《暇心论》。”  “怎么解释?”  “是说人不能太看重自己的喜怒哀乐,被自己的得失操纵,其实世事看起来纷杂反复,但是无非是映在人心中的投影。只要能够安定自己的心,无愧于内,就能无所畏惧。生死是很短暂的六十年间的事情,别人的赞赏和辱骂也不过是一些墨水痕迹。世间的事情就像流水,但是人可以把自己看作石头,石头总是沉在水底,任凭流水起伏,石头却不会被翻起来。”  吕归尘微微点头。这段话他跟着路夫子学过的,解释也分毫不错,可是这样一个白玉般的小娇女,却不太可能明白这种老人的心境,终究不过是照本宣科而已。他没有想到白毅授课也是如路夫子一样,尽是说些大道理,说起来无论怎么有理,想起来却有些虚。  白毅却赞许地点了点头:“不错,都能记得就很好。”  他也不看吕归尘和息辕,从椅子上起身,背着手在大帐里踱步,仿佛自言自语:“息将军送你来这里,让我们再见一面,是因为你今天就要随下唐军去南淮了。那么这一面,就是最后一面。国主临行前叮嘱我务必带公主归国,因为非常挂念,不过我思考再三,既然已经应诺了下唐国,没有中途反悔的道理,这次能够救出公主,下唐国也出了很大的力。希望公主明白事理。”  他停下来,隔着很远和小公主对视。小公主像是呆了,张着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小脸上的神情让息辕也心里一软。他从未想过从一个孩子的眼睛里能看到那么多、那么深的失望,让人心里不自觉地泛出酸楚来。  “希望公主明白事理。”白毅轻声重复了一遍。  小公主低头看着地面,息辕能看见眼泪就在她的眼眶里打转,晶莹剔透,可是最终却没有滑落。小公主抬起头来,用清朗朗的声音说:“舟月知道了,老师的话,舟月记在心里。”  “很好。你生为我们楚卫国的公主,无从选择家世,享受富贵荣华,也必须承担起公主的责任。”白毅点了点头,长叹了一声,“可我一生自恃才能,如今却不得不让年幼的公主分担战祸,真是嘲讽。”  他站在那里,遥遥地和公主对视。吕归尘看着白毅的眼睛,只觉得这短短的凝视像是极漫长极漫长,长得让人恍惚。可是他觉得小舟是能明白的,他看见小公主面对白毅,努力抿紧花瓣样的嘴唇,露出坚毅的神情来。  白毅似乎是不经意地踏了一步上前。  “噌”的一声,是武器出鞘的声音。吕归尘看见息辕紧张地拔出了佩剑,斜插于地,封在了小公主身前。息辕神情紧张,是不自觉地做出了防御,不知怎的,此刻他对于白毅的接近感觉到了某种危险。  白毅停下了脚步,看了看隔在他和小公主身边的那柄剑。良久,他收回脚步,退后一步,站在了原来的地方。  “你到南淮之后,下唐国国主想必会安排最好的老师给你。他们教给你的东西,也像老师教你的东西那样,要用心记牢。我以前给你授课,也知道有些东西你现在不懂,可能要过许多年才会真正明白,但是我还是要你强记下来。因为世间总是聚少离多,即使老师也不可能一生一世都守在你身边,总有一天老师也是要死的。先把一些东西教给你,你将来想起来会有用,”白毅看着小公主,低声说,“勇敢些。”  吕归尘心里微微一动,就要出口说原来是这样的,一切的一切只是为了你记住,将来会有用。他想起他的爷爷在石窟深处举起刀的瞬间高喊历代祖宗的名字,那个老人希望他记住,将来当他成长为英雄,这些记忆中的知识便会有用。  “去吧。”白毅向着吕归尘和息辕挥了挥手。  息辕不想再耽误,他觉得时间已经太长了,急忙把素锦面巾再次蒙在小公主头上,抱起她大步出帐,吕归尘看了白毅一眼,这个绝世名将低头坐在椅子上,忽然间变得疲惫不堪。吕归尘想也许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一个乱世男儿失望的了,自己无法承担的责任,要靠一个花蕾一样的孩子去背负。  平生第一次,他觉得这些乱世中纵横挥斥的男人们,也和其他人一样,对很多的事情无可奈何。  他向着白毅躬身一拜,退出了大帐。==================================================原谅我就是这么的喜欢这部书,唉。
看到这个问题不得不来说几句。因为本人就是从小被强迫背古诗词的典型范例。外人眼里看来我们家可以说是"书香门第",我爷爷就是中学语文老师,从我爸我叔叔小时候开始,他们就被"强迫"背诵唐诗宋词元曲古文名篇,理由是:小时候记忆力好,虽然不明白意思,但是记住了以后就不会忘记,等年纪大了就能理解意思,有所共鸣了。我当时从二年级开始,每逢暑假,最怕的就是住在爷爷家,因为每天要背诗!(直接导致我没有正常的童年啊,别人看过的动画片我基本没看)。。先从基本的唐诗名篇开始,从绝句到律诗,最后到将进酒兵车行蜀道难琵琶行长恨歌等等,我九岁那年会背的长恨歌,记得那个时候爷爷作了一首打油诗,大意就是我九岁能背长恨歌什么的。接下来就是宋词当中有名的,李清照苏东坡辛弃疾等等,基本不遗漏名篇。还有。。据爷爷说,南宋词人张孝祥是我们家的祖先,家里的家谱上有明确记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反正又背了老祖宗的几篇代表作。然后元曲稍微少一些,主要背古代散文,像课本里出师表岳阳楼记滕王阁序之类的我早就会背了,结果就是我语文教科书里的篇目从来不用背(但是考试前要看一看,因为古文有很多版本差异,个别字不一样)。就这样大概背到初三才因为学习忙停下来。就我自己理解,古文教育的初衷大概首先是一种人格培养,所谓背圣贤书,不太容易干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其次也是一种文化趣味熏陶,比如我爸到现在依然喜欢用古诗词做qq签名,随便写点文章都要引经据典。背过许多古诗词的人,人生际遇与诗词所言相近时不免产生共鸣。虽说少年时的我,往往不过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最后,背古文真的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大道啊。我自己从小到大语文成绩基本在班级里前三,当年别人写作文挤牙膏,我各种装逼洋洋洒洒引用名句几千字。加上学校语文竞赛拿第一,以至于我们初中语文老师当时说我高考读文科可能拿文科状元。结果后来我为了多学一点自己不懂的东西读了理科。。理科学多了,神经大条起来,对语文的兴趣日益减少,终于成为如今这般流水账水准。话说,初中我们班班花就因为我文章写得好要和我在一起,结果我居然拒绝人家。。到现在上大学还是单身狗。唉,好汉不提当年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爱情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