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字有几种英文字母草写体

[转载]学写草书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草书的用笔和基本笔法
“”“”“”“”“”
“”“”“”“”“”
草书的用笔特点
&&&&草书因分章草、小草、大草三大类,故谈及草书点画,应将此三种草书的用笔分开。小草与大草的用笔属于同一范畴,故章草点画略而不述。小草与大草的用笔变化是无穷的,孙过庭说:“草贵流而畅”。也就是说,写草书要流动而畅达。所谓流动是用笔要灵活,不可拘束。一支笔顺用、逆用、正用、侧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纯任自然,任意挥洒。放得开、收得住,牵丝出于自然,用笔仍有顿挫。所谓畅达,就是能凌空取势,纵横驰骋,无滞无碍。既有真书的凝重,决不能——笔带过,用笔浮滑,又不能缭绕失度,徒增繁复。总之,草书的用笔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和特征:用笔简化,点画变异、互连,环转、减少顿挫,行笔顺序可以颠倒,偏旁替代极复杂等等。由于一千多年来的继承和发展,草书的用笔已自成体系,有些已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能有错,故对点画的写法应有极正确的辨认能力。
&&&&(一)线条是构成字形的基本元素
&&&&汉字的点画由粗细、长短、曲直等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线”即是构成字形的基本元素。故有人直接称书法美为线条美。直线条给人以雄健、挺拔、刚劲之感,曲线条给人以圆浑、变幻、柔和之感。然而毫无变化的直线条乃显僵硬,而过多的弯曲、过度的弧形则显得软弱无力,都会让人想到“丑”。书法艺术家则善于将内心深处的感情以“线”的形式抒发出来。艺术家心中的激情有时似咆哮的大海,喷薄的火山;有时也会似涓涓的流水,委婉的琴声。由不同的感情表现出来的线条的形态也不同,怀素以狂飙旋风式的线条组成的狂草,给人以绵绵不绝、气贯长虹之感;而王羲之的草书的线条则雍容平和、雅逸潇洒,见之如入虚无缥缈之境,心绪归之宁静。因为时代不
同,个性各异,表达出来的线条的节奏和旋律就有巨大的差别,圆润的线条和刚劲的线条能反映出书写者截然不同的气质。
&&&&(二)草书的线条要有“力”
&&&&书法线条给人以美感的关键在于“力”。无论线条的外表是柔是刚,但均需内涵劲力,这劲力的由来是充分发挥书写者的用笔技巧和控制笔毫的能力,让笔的作用力和纸的反作用力构成一股粘着的磨擦力,使写出的线条有轻重徐疾,顿挫起伏,形曲势直的变化,或优美流畅,或厚重凝练,或柔润遒劲,都能体现出“力”的美。“—一字千字,准绳于画”,线条有力感,那么作品就能具备良好的素质。
&&&&(三)草书的线条要有动感
&&&&草书线条追求动荡感。动荡生变化,动荡就充满着无限的生机。因为这线条的写成倾注着书写者的激情,而这线条又是以代表功力的中锋用笔的“圆”为基础的,所以虽流畅飞舞,动感十足而又不显空泛。“圆”是立体的概念,圆代表着无始无终、无中无偏,圆的线条最为流畅,最为柔顺,又最为坚硬,包含着最丰富的美的联想,圆又有无处不在,无穷无尽的含意。连绵大草用笔缭绕,——气呵成、线条跳跃得令人眼花缭乱,信手万变,变幻莫测,一切楷、行、篆、隶的用笔之法都要糅合一气,所以一切用笔中的方圆、中侧、徐疾、轻重、提按、圆转等的笔法都可在草书的线条中应用、变换。虽速度快,连绵不绝,但仍应如刘熙载指出的“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
&&&&线条之美在于形态和质地,形态有动感,动由情生;质地能圆润,圆之所得在中锋。反之,如若线条飘浮、扁薄,或软而无骨,或硬而失润,或肥而多肉,或瘦而露骨,或浓肥庸俗,或光滑刻板、或牵丝不挺、或笔势别扭,都是用笔之病,都是线条的形质有亏。
(四)草书的线条要有节奏感
&&&&书法点画之韵律是以用笔的快慢节奏来表现书法动态美的方法。写出了字的节奏,也就写出了草书的特征,楷书也有节奏,但其表现得极为温和,不明显,但草书行笔的轻重、快慢的变化就大了,写出了高低起伏,就有了动荡感,字就能“活”了。这与音乐的节奏是相通的,———首乐曲,因其旋律优美,富有节奏,和谐流畅,才能悦耳动听。一幅草书作品,因其用笔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结字左欹右侧,有大有小,生意盎然,才能让人赏心悦目,神思无穷。如果运笔时用平均速度,快则全快,慢则全慢,缺乏节奏变化,单调乏味,则作品必然或生硬板滞,或举止匆忙,也就谈不上艺术感染力了。所以写点画时,用笔必须讲究节奏的快慢、轻重,然后才有韵律可言。
&&&&&&若欲掌握节奏,还应熟记楷法,宜先缓笔,定其形势,上来就快,必失规矩。如陆柬之《文赋》、李邕《麓山寺碑》等最能体现出寓动于静,沉着有力,这样写出的字才能达到用笔的精到、周全,笔力的劲健入骨,意态的沉静渊穆。寓婀娜逸秀于雄健浑穆之中,意境高远,不染尘俗。若初学草书,便欲抒情写意、痛快一时,任情恣性,不屑工稳,则必疵病百出,难有所成。朱和羹《临池心解》曰:“作书须以整暇出之,若匆忙行笔,则折搭无起讫,往来无含蓄,如治乱丝而紊之矣。”所以写草书的节奏虽然稍快一些,但切不可手忙脚乱,失却法度。
&&&&轻与重、快与慢是相对而言的,重以取稳,厚实而有质感;轻以取巧,轻灵而有妙姿;快以取峻,神奇注于笔端;慢以取妍,自然容于徘徊。处理得当,则用笔生动自然、变幻莫测,所以用笔轻重快慢,关键在于守法。刘熙载说得好:“行笔不论迟速,期备于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进一步论之,明解缙《春雨杂述·草书评》:“学书以沉着顿挫为体,以变化牵制为用,二者不可缺一。若专事一偏,便非至论,如鲁公之沉着,何尝不嘉,怀素之飞动,多有意趣。”书法艺术变化万端,难有定规,偏执一隅,必有所失,包容万象,又决难做到,其中;利弊得失,全在悟性深浅
草书应该是一种结体严格、书写规范的书体,这有别于任意潦草的乱写。所谓:“草字离了格,神仙也不识”。这里的“格”,就是草书书写的基本法则和规范。但是,我们仍能见到古今今草书家的书作中,有不顾字形而任意驰骋的结体,这是不值得称道的风气。
草书分两类:一是章草,一是今草。今草又可分为大草、小草两种。小草相对平和,大草相对放纵。大草中更为狂放的就叫狂草。也有学者把草书分成章草、今草、狂草、行草的,其实狂草和行草就是大草和小草,都可归为今草。
从字体上说:章草是隶书的草化,今草是今楷的草化。历史上有一种说法;章草是汉元帝时史游创造的,今草是后汉张芝首创的。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二位先人,在这二种书体的整理、应用、推广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如果推论由他们二位关着门独自发明的,似乎有背历史的客观。
二、&&&&&&&&
草书大约出现在两汉时期,至今有二千多年。章草的出现完全是历史上实际生活的需要:为应付大量文件的催要,当时是用隶书书写文件,打稿时就采用一种简便快捷的写法,久之,这字体被大家所接受,于是乎就流行起来,形成了一种现在称为章草的书体。后来隶书被其他书体所替代,因此章草没能发展到十分成熟的阶段也就跟着不用了。
章草虽然也叫“草”,但与今草的写法完全不同,它自有一套独自的面貌。从大处来看,它的字是个个分开,互不相连,笔画中间绝无牵丝萦带。而且大小相仿,字距均匀,行间清晰,布列整齐。从体型上看,它不全象隶书横扁取势,已有竖长为型的发展。从用笔上看,已多不用隶书的蚕头起笔,而有今楷、行书的顺势入笔。尤其写捺的笔画,更是尽可能发挥磔的写法,甚至短小的可以改写成点的地方,仍写成波磔。但撇已不是隶书的写法了,而是变成渐渐拢毫放锋收笔,转向今楷行书的写法。章草在用笔上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在行笔过程中的折笔,改作圆转的弧弯。这就省去了一些提按转锋的麻烦,提高了书写速度。简化笔画上,把邻近的笔画连接起来,变两笔为一笔,甚至把许多笔连接变成一笔。这样,有些字形就有了较大改变,为了简便,有些字甚至打破自左向右的书写规则,直接从右向左书写。而今草中有些字形的变化就是来源于章草,所以有的学者强调,要学好今草,就得先学习章草,就是基于这个道理。
草书主要是以“简化、从宜、易知”为目的,所以字体的变形可塑性很大,这让书写者根据自己情感的自由发挥有了极大的空间,但是这又让欣赏者增加了辩认的难度。楷是规范,行是便写,草是急书。其实“草如奔”的说法就较为形象地说出了草书的体势特点。可以说;今草是在章草的结体基础上,把横折、竖挑、撇捺变为环转。字画中的方折,大多用圆转去代替,同时基本去掉了波(撇)、、磔(捺)的隶书笔意。笔画之间,有的以意构通(意到笔不到)或者以细如游丝的萦带相连接。经过千百年的积累,前人为我们整理了一套草法规律;即连、省、变、代。
所谓“连”,就是把两笔或者更多笔连在一起的写法。如“反”字,原需四笔,草书只有一笔便可。
所谓“省”,就是把一些可以减少,而又不至于影响字的大略的笔画省去。如“代”字省去第一笔、“少”字省去第三笔。
所谓“变”,就是对原本的字型作适当的变化。如“为”、“意”。
所谓“代”,就是经过以上诸种草法的错综复合,形成一些比较稳定的写法,如同符号一样,固定地代表一些偏旁,如“转”、“就”、“朝”就用同一符号代表字的不同偏旁。甚至于完整的一个字或者二个字用一个符号代替。
当然,这里介绍的只是草书的常见规则,并不能包括草书结体的所有规则,比如还有:留两头去中间、留外框去中间、缩短笔画、易曲为直、改变笔顺、重复符号等等书写规则还需要我们在学习中不断牢记、应用。
四、&&&&&&&&
习草书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1、悬肘、悬腕是书写草书的基本功。
2、笔力不是用力下压笔端而产生的。所谓笔力:是发自腰、臂、肘而达于手腕、手贯注于笔端的内在力量。这样才能达到“力透纸背”的程度。
3、草书的书写并不要求快,先做到结体、笔画到位,待熟练后自然能快。等到书写熟练了,也应该“当迟则迟,当速则速”。大体上说,点、画要慢;圆转稍快。
4、多读帖。认识帖中要学的字,牢记结体、笔顺,并熟练掌握。想写的文字认真查对结体。千万不可凭想象独立创造。否则一定会弄出笑话来的。
5、草书的总则虽然是“连、省、变、代”,连是第一位,但不是要求每字每笔都连,除了笔连,还有丝连和意连。
6、草书的结体中,为求得连笔,每笔相连,一字中出现许多圆圈,显得很热闹,这种做法被认为是低俗、浅薄,是决不可取的。如果真要写出圆圈,也不要写出一个个象圆规画出的圆来。力求这些圆面貌各异,各不相同。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2014年和字书法纪念币第四组草书普通纪念币
康银阁包装 20枚整包 在 京东 的历史价格走势图 - 盒子比价网
商城降价榜:
分类降价榜:
盒子比价网自日 开始收录2014年和字书法纪念币第四组草书普通纪念币
康银阁包装 20枚整包在京东的历史价格数据;
最新价格:¥675.00,最后更新时间为:日 ;
历史最低价格:¥675.00,最近一次出现最低价格时间为;日
目前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成都 武汉 天津 南京 西安
等地有货。
此商品由京东第三方商铺销售;
目前在该商城有1位用户发表过评论。
赞助商广告清代草书字帖一本48元包邮!!永远包到清代!!!!!!!!!!!!!!!!!!!!!!!!!!!!!!!!!!!!!!!!!!!! - 实习会员杂件信息 - 古泉社区
发表于 18:37:14
价格: ¥48.00
邮费: 卖家承担邮费
以 ¥48.00 成交
永远包到清代
发表于 19:04:45
发表于 19:16:57
永远包老!
发表于 19:17:21
发表于 19:18:36
要了好的 !谢谢了!
地址:湖南长沙市八一路亚华大酒店2504古泉园地
转:网拍(8009)安支()站务()网络技术(8005)书法鉴赏——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篆书
【作者】河南纳中文化传播
书法鉴赏&&隶书、行书、楷书、草书、篆书(五千字的书法史)
书法鉴赏&&隶书&
隶书相传为秦朝程邈所创。程邈为县狱吏,因得罪秦始皇,被关押于云阳狱中。其时政务多端,文书日繁,小篆不便于速写。程邈身为狱吏,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便在狱中创造了隶书。这种隶书特点是扁阔取势,结构简单,笔画平直,有了波磔,与小篆相比,书写方便,易于辨认。秦始皇看后大喜,不但赦免其罪,还提升其为御史。这种字因是徒隶所创,又首先在徒隶中使用,所以称之为隶书。其实,据出土的文字资料来看,早在秦始皇推行小篆之先,就有隶书萌芽。程邈只是做了一番整理工作。但历史一般认为程邈是隶书的创造者。可惜他没有书迹留下来。&
隶书始用于秦代,盛行于西汉,鼎盛时期在东汉后期。&
在隶书著名书法家中,程邈之后,最负重名的要算东汉末蔡邕。他博学多才,精通经史、音律、天文,善辞赋,工书法,以隶书最为著名。清代陈思说他&得八分之精微,体法百变,穷美尽妙,独步古今&。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蔡邕奉诏写定&六经&文字,书丹上石,刊刻于洛阳太学门外,世称这些刻石为《熹平石经》。石经用当时标准隶体书写,结体平整端庄,浑厚凝重,深受时人喜爱。当其建立之始,乘车来观览、摹写者日余千人,填塞街衢,足见其声誉之高。他的女儿蔡琰也是中国历史上博才多学的第一个有书法作品传世的女书家。其他如萧何、曹喜、师宜官、梁鹄等也是写隶书高手,可惜他们的书迹没有流传下来。&
隶书书法,除民间流存下来的帛书、竹简外,汉代刻石,保存也较为集中。不过,西汉刻石,较为罕见,而且不少石刻仍是古隶,如《五风二年》刻石,《菜子侯》刻石,都略带篆书笔意。隶书成熟以后,在东汉碑刻中大放异彩。现存东汉刻石,以桓、灵之际为多,后世所谓&汉碑&,主要就是指这个时期的碑刻。为了便于介绍,把风格比较接近的归类如下:&
清秀飘逸者:这类风格的为数最多,这主要因为字体纯熟首先要表现出一种秀丽俊俏。我们可以举《曹全碑》、《张景碑》为例。尤其《曹全碑》更为著名,此碑立于东汉中平二年(185年),原石现陈列于西安碑林。&
端方工整者:这类风格以严整健稳见长,但从中透露着自然朴茂之质。我们举《衡方碑》、《封龙山颂》为例。《衡方碑》立于建宁元年,在山东汶上县。《封龙山颂》立于廷熹七年,是河北元氏县著名五碑之一。全碑隶书15行,每行26字。&
遒健挺劲者:这类风格的多以遒劲清癯见长,但又不失洒脱。我们可以举《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为代表。《礼器碑》,全称《汉鲁相韩敕造孔庙礼器碑》,又称《韩敕碑》,无额,四面刻,隶体,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刻,《史晨碑》亦名《史晨奏铭》。此碑前后两面刻字,所以也叫《史晨前后碑》,立于建宁二年,现在山东曲阜孔庙。《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置有石卒史碑》,亦称《孔酥碑》。于东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立,现藏山东曲阜孔庙。&
朴茂凝重者:这类风格的字,以厚重朴实见称,给人一种雄健有力的感觉。我们以《张迁碑》、《鲜于璜碑》为代表。《张迁碑》立于东汉中平三年(186年),现存泰山岱庙。《鲜于璜碑》立于东汉廷熹八年(165年),碑两面刻字,共827字,现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
奇纵恣肆者:这一风格的字,以奔放洒脱为人称道。我们可以举《石门颂》、《西狭颂》为例。《石门颂》刻于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镌刻在陕西褒谷石门西壁的一块摩崖石刻。共675字,每字约7&8平方厘米,被尊称为隶书神品。《西狭颂》亦名《武都太守李碑》或《惠安西表》,全名为《武都太守李西狭颂》,刻于汉建宁四年(171年)。&
唐代隶书历来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平分秋色。其中韩择木列四家之首,其隶书代表作是《祭西岳神告文碑》。史惟则,人称&史侍朗&,代表作是《大智禅师碑》。而蔡有邻、李潮鲜有作品传世。此外,唐代隶书作品,著名的还有徐诰的《嵩阳观记》,唐玄宗的《石台孝经》,李白的《上阳台》,杜牧的《张好好诗》等。&
唐代以后隶书中衰,直至清代。清代所涌现的隶书书家之多,水平之高,阵容之大实弥补了唐宋以来的不足。其中以邓石如、伊秉绶最为突名。邓石如,不仅篆书精妙,隶书也很突出。他用篆书笔法写隶书,开创&篆从隶来,隶从篆出&的笔意。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称邓石如的隶书为&神品&。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墨庵,福建汀州宁化县人,人称&伊汀州&。他博学多才,篆刻、绘画、诗文无所不精。所以,在他的隶书作品中,还反映出浓厚的&金石气&和&书卷气&。他与邓石如并称&南伊北邓&。&
书法鉴赏&&行书&
行书是继草书、楷书之后,出现的一种书体。相传是后汉桓、灵帝时一位书法家刘德升所创,西晋时期的卫恒的《四体书势》里讲:&魏初有钟(繇)、胡(昭)两家,为行书法,具学于刘德升。&可惜刘德升没有留下墨迹。&
什么叫行书呢?简言之是在楷书的基础加以小的变化,书写起来很简便的书体,故而与楷书相间流行开来。行书是介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它不象草书那样难写难认,又不象楷书那样严谨端庄。所以古人说它&非真非草&。它的特点是运用了一定草法,部分地简化了楷书的笔画,改变了楷书笔形,草化了楷书的结构。总之它比楷书流动、率意、潇洒,又比草书易认好写。&
行书在汉末是伴随着楷书而产生的一种新的书体,在当时,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上文讲过,草书、楷书到了王羲之手中才形成最完美的艺术。行书也不例外,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将王羲之奉为&书圣&是当之无愧的。王羲之的行书,在他本人各体之中也应排在首位。&
王羲之的行书从刘德升、钟繇一脉传来,并把行书推到了相当成熟的高度。但他留下的真迹不多,多是后人所摹。其行书帖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兰亭序》、《圣教序》等。&
其中,《兰亭序》为王羲之行书的最突出的代表,被历代称为天下行书第一。《兰亭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其好友谢安等12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举行&祓禊&之会,饮酒赋诗,各抒情怀,汇为《禊帖》。王羲之满怀激情,笔走龙蛇,为本诗集写了序文,这就是光照千古的《兰亭序》。此帖表现了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在用笔上有藏有露,侧笔取势。遒媚劲健,自然精妙。结体上变化多姿,匠心独运,文中20多中&之&字,7个&不&字,虽重复出现,却无雷同。章法上则疏密斜正,大小参差,敛放揖让,承接呼应,均极为奇谲。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可惜这件书林瑰宝,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
王献之亦极擅行书,其行草代表作有《中秋帖》、《鸭头九帖》、《新妇地黄汤帖》等。《中秋帖》是&三希之一&。《鸭头九帖》也是王献之行书墨迹中的佼佼者。其用笔洒脱流利,与其他帖相比,此帖风格明显不同,极其雅逸,随意中书写,而神韵自得。《新妇地黄汤帖》及《廿九日帖》等也是王献之行书中的上乘之作。用笔秀劲飘洒,灵动宜人。在王氏一门书翰中,还有一件弥足珍贵的墨迹,就是王珣的《后远帖》。珣为羲之侄,其书法遒丽峭劲,潇洒流畅,&东晋风流,宛然在眼&。清代乾隆帝极珍爱此帖,将其与羲之《快雪时晴帖》、献之《中秋帖》同藏于养心殿书房,并称此处为&三希堂&。所谓&三希&就是三件稀世珍宝。该帖是存世最早的行书著名墨迹真本,极是珍贵。其中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被列为&三希之首&。&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尤喜行书,他酷爱王羲之的行书。由于唐太宗的提倡,更加稳定了行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尤其是二王体系的行书,笼罩了整个唐代,成为一代风范。他本人也是行书的高手,他的代表作品《温泉铭》,就是学习二王典范。此碑也是第一块将行书运用到碑版上来的刻石。这在行书史上是一大飞跃;也为行书开辟了新的领域。盛唐时,出现了一位书法大家,他将二王行书又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他就是李北海。&
李北海,名邕,字泰和,因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他在继承二王同时,发挥自己的特点,创立了行楷一路,所谓的&行楷&就是指在楷书的笔画中溶会行书的笔意,在行书的结构中又吸收了楷书成分。这种字虽早在李北海之先就有过试尝,但到李北海笔下才真正成熟和统一。当时的李阳冰称赞他为&书中仙手&。&
李北海一生写字甚勤,有人说他平生书碑有八百多块,许多名碑都自书自刻。传世作品有《麓山寺碑》、《云麾将军李秀碑》、《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法华寺碑》、《东林寺碑》、《叶有道碑》等等。其中《麓山寺碑》最见风神。&
此碑刻者托名黄仙鹤,其实就是李北海自己刻的。后人称此碑&三绝&:文绝、书绝、刻绝。&
唐代杰出的书法家颜真卿,不仅楷书艺术博大精深,而且在行书上也有极高的成就。他的行书雄健刚强、气势磅礴,不追求雕琢之气,而渗透他那刚正的性格、豪放炽热的情感。其著名行书作品有《祭侄稿》、《争座位帖》、《刘中使帖》等。字体挺拔、气骨情真,为历代书家所颂。宋代米芾号称《争座位帖》为颜书第一。元人鲜于枢把《祭侄稿》评为天下第二行书,有人将此帖同王羲之《兰亭序》并列为世之&双璧&。&
行书到了宋代,出现了新的面目。书法家往往借助书法来表现个人的学识、个性和怀抱。所以古人评及宋人书法说&宋人尚意&。能代表宋代风格要推举&宋四家&。宋四家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学识渊博,在古文、诗词、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相当辉煌的成就,可以说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他在书法上主张师化自然,所以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天真烂漫之气。代表作品有:《天际乌云帖》、《寒食帖》、《赤壁赋》、《杜甫桤木诗帖》等等。以《寒食帖》为世人所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他出自苏轼之门,而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他也具备多方才能,他的书法追求迭宕态势,他的字&中宫敛结,长笔四展&。特点是中部较紧实缜密,外围较开拓宽博。代表作品有:《松风阁诗》、《幽兰赋》等。&
米芾,字元章,他的号很多,常见有襄阳漫士,海岳外史。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应居宋四家之首,最善临古,据说传世二王墨迹,不少是他摹制的。代表作品有:《蜀素帖》、《苕溪帖》、《方圆庵记》等;其中《蜀素帖》最能代表其风格。全篇气韵高古,奔放潇洒,结字奇伟,翩翩若飞,用笔凌厉痛快,有人将它奉为&宋代第一行书&并非虚誉。&
蔡襄,字君谟,他的行书主要以平和蕴藉见称,宗法颜真卿、虞世南,清秀圆润之中带有一种妍丽之质。米芾评他的书法说:&蔡襄如少年女子、体态娇娆,行步缓慢,多饰繁华。&代表作品有:《蔡襄自书诗帖》、《谢郎帖》、《离都帖》等。&
行书在元朝,如同楷书一样,还是要首推赵孟兆页。赵孟兆页的行书,一扫两宋书坛。,独标晋唐风神。他对《兰亭序》深有研究,他的临本可入晋唐之室,他也深得李北海之神髓。无论知书与否,见到赵孟兆页的行书,无不称绝。他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十三跋》、《净土祠》、《洛神赋》、《中峰和尚寺》、《心经》等等,我们可举《心经》(见图2&50)以瞻其风彩,此帖是他中年的作品,流丽娟秀,字字可爱。&
明代文征明以行书见长,他的行书作品主要有《文信国诗》、《满江红》、《赤壁赋》、《行书心经》、《滕王阁序》等。其行书用笔,法度精严,极少失度现象,中、侧锋运用自然得当,深得笔势劲健之妙。&
明代董其昌,最为世人所推崇的,是他的行书。他的行书,灵秀天然,少有雕琢;墨色清润闲淡;结字奇宕潇洒,章法宽绰而不凋疏。董其昌的行书传世甚多,代表作有《书宋词册》等。&
清代的傅山、王铎、郑板桥、何绍基都是行书大家。傅山行书圆转自如,天真烂漫;王铎的行书气势连贯,节奏强烈;郑板桥的行书隶、楷参半,间行、间草。何绍基的行书宗法颜真卿的《争座位帖》和《裴将军诗》,卓然自成一家,世有&何全之说&。&
书法鉴赏&&楷书&
楷书是汉字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之一,又称&今隶&、&真书&、&正书&、&正楷&等。因其形体方正,可作楷模而故名。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朝更是楷书的黄金时代。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慢慢退化而成的。早在东汉时代的简、帛及器物上以能看到一些楷书得体势,《熹平石经》的正方字,《张迁碑》的方劲用笔,实际开启了楷书的先河。&
楷书的特点,从总体上看,楷书呈长方形,结体也比隶书紧密,用笔也很丰富细腻。写起为也要比隶书灵活捷便,从楷书创立之后,它就代替了隶书正统地位,经过长期的试用证明了它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较好的一种书体。千年来一直是官方所采用的正式字体,也成为书法史上的一大宗。我们常说的&真、草、隶、篆&四体,楷书居四体之首。楷书的开创和确立之功,应首推钟繇。&
钟繇(151&230年)字云常,三国魏颖川长社人(今河南人),官至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钟繇书法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博取众家之长,兼擅各种书体,尤其精于隶书和楷书,他将楷书中简单易成分集中起来,又打破了隶书中的常规,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所以,钟繇成了楷书之祖。并与略后的王羲之,合称&钟王&。他的传世之作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表》、《调元表》等,尤以《宣示表》最为著名。&
钟之后,最为著名的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了。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人称:&王右军&、&王内史&。其书法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被尊为古今莫之与京的一代&书圣&。他的楷书传世之作均为小楷,其代表作品有《黄庭经》(见图2&25)、《乐毅论》、《曹娥碑》、《东方朔画赞》等。&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幼从父学书,少有盛名,人们尊为&小王&。他的楷书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洛神赋十三行》小楷。其字迹在宋时有九行,贾似道又得4行,合起13行刻于玉石上,故世称《玉版十三行》。&
在南北朝时期,北朝一直战乱不止,但是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受到中原及南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新的文化。在书法上,北朝盛行石刻,在书法史上我们将北朝的石刻称之为&北碑&。它在楷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北碑流传最多的为魏碑,所以我们常称它为北魏书体。由于这些石刻多出于下层书匠之手,所以流于粗糙疏率,往往错字、别字比比皆是。作者的名字也多不可考。北魏的石刻,多以墓碑、墓志、摩崖、造像等几种石刻形式。较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嵩高灵庙碑》、《张玄墓志铭》、《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崔敬墓志铭》等。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为生人祈福或亡灵超度,在河南洛阳龙门的崖壁刻成佛像,并附志铭文,称之为造像。后人选了书法最精者二十种,合称《龙门二十品》。我们图示其中的《始平公造像记》。&
隋朝的书法,也以刻碑为主。主要有《龙藏寺碑》&后人誉为&隋碑第一&、《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繁荣强大的朝代,文学艺术在唐朝也是最辉煌的时代,唐朝更是书法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大批书法家和优秀的书法作品。更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书法被列入教育、取士、官制之中。楷书在唐朝初年就进入了鼎盛时期;初唐大书家很多,成就卓荦的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他们四人被后人合称&初唐四家&。&
欧阳询,字信本,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他的楷书笔力遵劲,法度森严,结构平稳之中寓险奇。他的楷书,被后人奉为楷书极则,称为&欧体&或&率更体&。楷书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简称《化度寺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等等。尤以《九成宫醴泉铭》(参见图2&34)著名。此碑简称《九成宫》,最能代表欧体风神,评者多称之为&楷书之正宗&&真书之冠&。其用笔稳健平实,结体较长,清秀之中带有险劲。因此碑十分著名,摹拓日广,损坏较重,又经后人洗凿,有失原貌。&
虞世南,字伯施,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他曾师事智永,得王羲之嫡系真传。他的楷书继承二王,精神内守,含润温和。楷书作品只有《夫子庙堂碑》(见图2&35)和小楷《破邪论序》传世。《夫子庙堂碑》,为虞世南中晚年作品,深得《玉版十三行》规范,秀丽圆通,毫无火气。宋代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有诗赞道:&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足见此碑之珍贵。&
褚遂良,字登善,官至谏议大夫,中书令,吏部尚书,封河南郡公,世称&褚河南&。他以擅书见重于唐太宗。他深得隋碑之髓,又参以虞世南、王羲之,体势更为宽博。代品作品有:《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倪宽赞》、《阴符经》、《房玄龄碑》等等。其中《雁塔圣教序》(参见图2&36)最能代表其风格。此碑是他晚年的力作,以瘦硬见称,此碑一出,褚书顿成一时风尚。&
薛稷,字嗣通,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世称&薛少保&。薛稷的楷书接近褚的风格,但更有清奇之趣,当时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说法。他传世作品不多,以《信行禅师碑》较为著名。&
除此四家之外,再如,欧阳通、赵模、冯承素、敬客、钟绍京等等都是很知名的书家。不过他们的影响似乎不如初唐四家。我们讲初唐四家虽然自成家法,然而他们始终没有离开二王所开创的娟秀文雅这一传统的风尚。到了中晚唐时期,书坛上崛起一位革新派书法家,他开宗立派,成为书法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就是唐朝后期最重要最显赫的书法大家&&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官至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世称&颜鲁公&。其为人忠烈耿直,安史之乱中为盟主,抵抗叛军;唐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前往劝说而被害,不屈而死。颜真卿以自己的人品、学识和对书法艺术的进取,开创了二王体系之外的新书体&&颜体。&
颜真卿的楷书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多宝塔感应碑》)、《东方朔画集》是其早期作品。其特点是:严谨清雄,方圆兼具,略存隶意,字的直画取背势。《鲜于氏离堆记》、《赠太保郭敬之庙碑》,是中期的代表作,其特点是:用笔多取圆转,竖画粗重,相间回抱。《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颜惟真家庙碑》、《李玄靖碑》,是他晚期作品,其特点是:横画细劲,竖画粗重,结字雄厚博大,沉着方正。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他的楷书,是后人学习的极好范本。&
继颜真卿之后,成就较大,对后世影响较深的应属柳公权。&
柳公权,晚唐著名书法家,擅长楷、行、草书,而楷书功力最深,世称柳少师。他师古而不泥于古,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柳体&,柳书是继颜书之后,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的书体,并称&颜筋柳骨&。有一件事让柳公权名扬千古,这就是笔谏之事。穆宗是个昏君,却也附庸风雅,有一天向柳公权询问笔法。柳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话既说明思想修养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显然含有讽谏之意,因此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他的代表作品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李晟碑》等等。尤以《神策军碑》(参见图2&39)著名。此碑是他六十五岁时所书,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世人评述此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
继唐以后的五代、宋朝,三、四百年间,帖学大兴,碑版见疏。虽善书者不乏其人,但终不如唐人。在宋代书坛上,名噪一时的&苏、黄、米、蔡&(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也多是在行书上开拓了新的意境,楷书方面只是承袭前代,了无新意。&
自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灭了南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元朝。在历时九十多年历史的元朝,可以说是书法的复古时代。成就最大者应首推赵孟兆页。&
赵孟睿肿影海潘裳┑廊恕⑴凡ā⑺Ч廊说取K撬纬谑遥醯迷雷嫔褪叮首谑保侔莺擦盅砍兄肌⑷俾淮蠓颍篮蠓馕汗治拿簟!对?赵孟兆页传》说他&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我们常说的&颜、柳、欧、赵&四体,其中,颜、柳、欧是唐朝人,赵孟兆页是元朝人,他跨越了时代,直接与唐人并驾,可见赵孟兆页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他的书法笼罩了元朝书坛,沾溉以后书林。在明清之间,就连书肆刻书,也多用赵体,足见赵孟兆页书法对后世影响之广大和深宏。&
他力追二王,结体秀美,笔画圆润,外见温文典雅,内寓刚劲遒丽。赵字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实用,学习欧、颜,常有这样体会:习欧患难,学颜失俗;学习赵体往往可免此累。赵孟兆页给我们留下大批宝贵遗产,他的传世作品之多,恐怕历史上无出其右者。楷书代表作品有;《妙严寺记》、《福神观记》、《胆巴碑》、《三门记》、《仇锷碑》等等。&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历时二百七十六年。在这近三百年中,几乎没有冲破赵孟兆页的蕃篱。擅于楷法者,如文徵明、祝允明、王宠、董其昌等,其中文徵明可算其中的佼佼者。&
文徵明,初名璧,号衡山居古,人称&文衡山&,曾为翰林院待诏,故又称&文待诏&。他幼年时并不聪明,到了年青时参加生员考试,曾因字写得不好而列为三等,不能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这在当时是很难堪的事情。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但他没有因此气馁,反而促使他发奋习字。他利用别人休息和游戏的时间,默默地练习写字,他平时书写一丝不苟,凡是认为不满意,就要重写。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晚年。他之所以取得很大成绩,恐与这一习惯不无关系。他的书法,以秀整规范见长。尤其是小楷更为世人所重,功力深厚,严谨朴实,稳健秀丽。但是,他的书法中缺乏变化是其小疵。他的著名小楷作品有:《千字文》、《离骚经》、《月赋》、《雪赋》。&
清朝书坛上,篆、隶超过了以往几代,这在前面已经谈过了。至于楷书,可以说是无为的时代。如果论清代楷书卓有成绩者,应推清代晚期的赵之谦。&
赵之谦,字益甫,扌为叔,号悲庵。他是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工书擅画,兼精篆刻。他的楷书笔力浑厚,结体安稳;在当时包世臣书学理论影响下,专习北碑,经过他的努力,涤除了北碑中的霸悍之气,创立了清新拔俗,自成一家面目的书体。他的作品有《南唐集字》、《悲庵剩墨》(书画合集共十册)。&
书法鉴赏&&草书&
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笔画连绵、结构省简的字体。草之本意,在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创、草稿,非正式不成熟的意思。草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起源于西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章》,因名&章草&。也有说是东汉章帝爱好这种书体,因而得名。唐张怀瓘说:&章草即隶书之捷。&因而章草还保留了某些隶书笔画形迹。章草产生于秦末汉初,盛行两汉魏晋,唐始衰落,元明复兴,入清沉寂,清末又再中兴起来。汉朝,杜度是史载最早的章草艺术家,崔瑷也以章草称著,时人并称&崔杜&。张芝章草学杜、崔,又有出蓝之誉。三国时,皇象章草冠绝一时,钟繇也擅精此体。西晋,索靖的章草艺术登峰造极,和卫瓘并称&一台二妙&。东晋,羲献父子、卫铄俱是深谙章草能手。唐宋时,书家辈出,但工章草者绝少,章草之法若存若亡。元朝,惟赵孟兆页复古工章草。明朝,以&三宋&称著,其中宋克独善章草。清末,章草复兴,涌现出了沈曾植、王薳等一批章草名家。&
传世的著名章草碑帖有:史游的《急就章》、索靖的《月仪帖》、《出师颂》、陆机的《平复帖》、皇象的《急就章》等等。&
章草的历史并不长,但它对代之而兴的今草起着很大积极作用,历史上的草书家们也从中吸收了很多营养。&
代章草而起的就是今草。习惯上,我们把今草直接称为草书。据史书记载,今草始创于汉末的张芝。然而,从流传下来的他的作品来看,不尽可靠。普遍地认为,晋代的王羲之是草书的集大成者,由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功绩,人们将他奉为&书圣&。&
他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卓有成绩的书法家,历来将他们父子俩,合称为&二王&。&
二王父子奠定了今草的基础,历代学习草书者,虽亦有建树,然无不法宗二王。二王的草书作品也是后人学习草书的楷模。王羲之的草书可以举《十七帖》(参见图2&53)为代表,此帖是唐太宗李世民购得的王羲之书,因卷首帖有&十七日&云云,故名《十七帖》。王献之的草书,可以以《中秋帖》(参见图2&54)为代表。此帖在清乾隆时收藏在内宫,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后由清宫流出,辗转流入香港,1951年在周恩来同志直接关怀下,有关部门以重价收回,现藏故宫博物院。&
草书发展至隋唐,基本上还是沿着二王体系发展,其中出现了不少草书家,卓有成绩的如智永、虞世南、孙过庭、颜真卿等等,他们虽然没有冲破二王的蕃囿,但在书法史上都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他们的作品也为世人所重,为一代楷模,尤其是孙过庭的《书谱》(参见图2&55),它不仅堪称我国书法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本身也是艺术水平相当高的草书作品。&
在唐朝中期出现了狂草;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础之上,更加潦草和奔放,甚至很颠狂。狂草不计一笔一字的工拙,力求气势畅达豪放,大起大落,放任不羁。它的创始人可以算是张旭。&
张旭,字伯高,他的字和李白诗歌、裴旻的剑术,时称&三绝&,他常常醉后呼喊狂走,然后落笔,甚至醉后,以头濡墨书写。&
其次是怀素和尚,他也是一个狂草书家。怀素,字藏真,书法史传说的&笔冢&的佳谈,就是说他,用坏的秃笔掩埋成一个大冢,他也好饮酒,醉后奋书,有如急风骤雨,瞬息万变。所以书法史上,将张旭和怀素称为&张颠怀狂&。&
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是当时有名的&饮中八仙&之一,文书俱佳。贺与张旭是忘年之交,且两人都以草书著称。&
黄庭坚的草书如同他的楷书、行书一样称誉于后世。他的草书代表作主要有《诸上座》、《李白忆月游》、《花气诗》等。&
祝允明,号枝山,与唐寅、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狂草书,尤为当世所重。&
张瑞图,明末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代表作有《骢马行》、《后赤壁赋》、《乐志论》等。&
文征明,各体兼工,尤精草书。其草书犹如风舞琼花,泉鸣竹涧。传世草书作品很多,如《玉泉千尺泻》、《文征明四体千字文》、《桑母王安人墓表》等。&
书法欣赏&&篆书&
(1)介绍:&
中国先秦伏羲氏时期,就产生了文字。考古学家论证是在龟甲、兽骨上刻画的甲骨文。因其是用以占卜、预测吉凶祸福,故称卜辞。但其已具备中国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用笔、结构、章法等。殷周时期,铸刻在钟鼎彝器上的铭文即金文又称钟鼎文广泛流行。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据文献记载。秦以前汉字书体并无专门名称。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由于是官书。小篆只适合于隆重的场合。如记功刻石。叔量诏版。兵虎符之类。标谁篆书体的体式是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而长。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具有这样一些基本特征:字形修长。而且紧画向下引伸。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加之字体结构的趋简约固定的倾向。小篆书体的章法布局更能形成纵横成行的序性。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为秦篆之俗体。汉魏之际是秦篆的强弩之末。除用于碑铭篆额和器物款识之外。难得有独立的篆书。唐篆。因李阳冰出而复苏。仁秦篆的浑厚宏伟之气已荡然无存。宋代金石之学和元朝的复古书风。使用权篆书得以起微潮。以篆书著称者不乏其人但乏超越之力。明代承元之风。步趋持平。清朝篆书百花斗艳。进入了推唐超秦的大繁荣阶段。&
先有大篆后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划的符号和描绘物象的图画就具有文字的雏型,随后在漫长的发展中,产生的象形(图画)文字。三千年前的殷商时代,在龟甲兽骨上刻划的文字,即甲骨文,书法细劲挺直,笔画无顿挫轻重。商周时代,出现的铸在钟、鼎、货币、兵器等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或钟鼎文。书法渐趋整齐,风格圆转浑厚,字形变化丰富,参差不一。春秋战国时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笔划雄强而凝重,结体略呈方形,风格典丽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石鼓文,秦代称之为大篆。&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由丞相李斯整理,简化 统一字体,后人称之为小篆。小篆 字体略长而整齐笔划圆匀秀美。&
(2)代表人物:&
小篆的鼻祖--李斯,字通古,战国时代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后做了秦相,整理制定了秦代的标准书体小篆。现存于西安碑林的《峄山碑》,系宋代摹刻。所书的刻石多已毁没。存世的原石仅两块。
您可能也喜欢
记住用户名
本周【综艺大观】阅读排行
留下你斑驳的笔迹
织梦推荐阅读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通讯录”,点击右上角的 “添加” 搜号码
或查找公众号 安妮导刊 即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文字母草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