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喧落空中月——写出这七个字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和平仄,如何写?

蛙声喧落空中月——写出这七个字的词性和平仄,如何写?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蛙声喧落空中月——写出这七个字的词性和平仄,如何写?
蛙声喧落空中月——写出这七个字的词性和平仄,如何写?
名,名,形容,使动,名,名,名。平平平仄平平仄词性,平仄简表,
&&&&&&&&&&&&&&&&&&&&&&&&&&&&&词性口诀: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8~(E/H)A!JV!|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云??,日?朦。腊屐对渔蓬。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秋雨梧桐论坛y9Z1q9}f[5v9i,[/@7L
  山对海,华对嵩。四岳对三公。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清暑殿,广寒宫。拾翠对题红。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垂钓客,荷锄翁。仙鹤对神龙。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金菡萏,玉芙蓉。绿绮对青锋。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意懒对心慵。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花灼灼,草葺葺。浪蝶对狂蜂。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朱漆槛,碧纱窗。舞调对歌腔。汉兴推马武,夏谏著?逄。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步辇对徒杠。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灯闪闪,月幢幢。揽辔对飞?。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酒量微熏琼杳颊,香尘没印玉莲双。诗写丹枫,韩夫幽怀流节水;泪弹斑竹,舜妃遗憾积?江。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山亭对水榭,鹦鹉对鸬鹚。五色笔,十香词。泼墨对传卮。神奇韩干画,雄浑李陵诗。几处花街新夺锦,有人香径淡凝脂。万里烽烟,战士边头争宝塞;一犁膏雨,农夫村外尽乘时。/a-I{K,O
  俎对醢,赋对诗。点漆对描脂。瑶簪对珠履,剑客对琴师。沽酒价,买山资。国色对仙姿。晚霞明似锦,春雨细如丝。柳绊长堤千万树,花横野寺两三枝。紫盖黄旗,天象预占江左地;青袍白马,童谣终应寿阳儿。
  箴对赞,缶对卮。萤?对蚕丝。轻裾对长袖,瑞草对灵芝。流涕策,断肠诗。喉舌对腰肢。云中熊虎将,天上凤凰儿。禹庙千年垂桔柚,尧阶三尺覆茅茨。湘竹含烟,腰下轻纱笼玳瑁;海棠经雨,脸边清泪湿胭脂。
  争对让,望对思。野葛对山栀。仙风对道骨,天造对人为。专诸剑,博浪椎。经纬对干支。位尊民物主,德重帝王师。望切不妨人去远,心忙无奈马行迟。金屋闭来,赋乞茂林题柱笔;玉楼成后,记须昌谷负囊词。
贤对圣,是对非。觉奥对参微。鱼书对雁字,草舍对柴扉。鸡晓唱,雉朝飞。红瘦对绿肥。举杯邀月饮,骑马踏花归。黄盖能成赤壁捷,陈平善解白登危。太白书堂,瀑泉垂地三千尺;孔明祀庙,老柏参天四十围。
m6?*L1m^,Yj
  戈对甲,幄对帏。荡荡对巍巍。严滩对邵圃,靖菊对夷薇。占鸿渐,采凤飞。虎榜对龙旗。心中罗锦绣,口内吐珠玑。宽宏豁达高皇量,叱咤暗哑霸主威。灭项兴刘,狡兔尽时走狗死;连吴拒魏,貔貅屯处卧龙归。
 衰对盛,密对稀。祭服对朝衣。鸡窗对雁塔,秋榜对春闱。乌衣巷,燕子矶。久别对初归。天姿真窈窕,圣德实光辉。蟠桃紫阙来金母,岭荔红尘进玉妃。霸主军营,亚父丹心撞玉斗;长安酒市,谪仙狂兴换银龟。&
------------------------------------------
.一。名词  表示人和事物的名称叫。如:"黄瓜、猪、羊、白菜、拖拉机、计算机"。
  1、表示专用名称的叫做"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白居易,中国"。
  2、表示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做"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品质、友谊、方法"。
  3、表示方位的叫做"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等。
  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有的动词表示一般的动作,如"来、去、说、走、跑、吼、叫、学习、起飞、审查、认识"等。
  2、有的动词表示心理活动,如"想、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等,这样的动词前面往往可以加上"很、十分"。
  3、有的动词表示能够、愿意这些意思,叫做"",它们是"能、要、应、肯、敢、得(dei)、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这些能愿动词常常用在一般的动词前面,如"得去、能够做、可以考虑、愿意学习、应该说明、可能发展"。
  4、还有一些动词表示趋向,叫做"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起;,它们往往用在一般动词后面表示趋向,如"跳起来、走下去、抬上来、跑过去"。
  5、"是""有"也是动词,跟动词的用法一样,“是”也成为判断动词。
三.形容词
  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颜色、状态等,如“多、少、高、矮、胖、瘦、死板、奢侈、胆小、丑恶、美丽、红色……”。
  状态形容词 通红、雪白、红通通、黑不溜秋等前面不能加“很”。
  是表示事物数目的词。如"一、二、两、三、七、十、百、千、万、亿、半"。
  量词是表示事物或动作单位的词。 汉语的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
  1、名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又可以分为单位量词和度量量词。
  单位量词表示事物的单位,如"个、张、、只、支、本、台、架、辆、颗、株、头、间、把、扇、等;
  度量量词表示事物的度量,如"寸、尺、丈、斤、两、吨、升、斗、加仑、、欧姆、立方米"。
  2、动量词表示动作的数量,用在动词前后表示动作的单位,如"次、下、回、趟、场"。
  能代替实词和。表示指称时,有定指和不定指的区别。不定指往往是指不确定的人、物或某种性状、数量、程度、动作等。他不常指某一定的人物,也就不可能有一定意义,介乎虚实之间。
  1、: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称。我你您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 她们 它们 咱
  们 自己 别人 大家 大伙(自己能和其他代词连用,起强调作用。例如:我自己 你们自己 大家自己)
  2、:用来提出问题谁什么哪(问人或事物)哪儿那里 (问处所) 几 多 (问
  数量) 多 多么 (问程度) 怎么 怎样 怎么样 (问性质状态)什么 怎样什么样 (问方式行动)
  3、:用来区别人或事物这那(指人或事物)这儿这里 那儿 那里 (指处所)
  这会儿 那 会 儿 (指时间) 这么
这样这么样那么那样那么样(指性质、状态、方式、行动、程度)这些那些这么些那么些(指数量)
每各(指所有的或全体中任何一个)某另别(确有所指,未说明哪一个)
  代词一般不受别的词类的修饰。代词同它所代替的或指示的实词或短语的用法相当,它所代替的词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它也能充当什么句子成分。
  总是用在动容词前面做,
  如 "很、颇、极、十分、就、都、马上、立 刻、曾经、居然、重新、不断"等。
  副词通常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
  如"就来、马上走、十分好、重新开始",只有"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总是同其他的合在一起,构成,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如"把、从、向、朝、为、为了、往、于、比、被、在、对、以、通过、随着、作为。
  可以连接词、短语、句子乃至段落。
  如"和、及、或者、或、又、既"。语可以看成是连词,如"因为……所以、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附加在词、短语、句子上起辅助作用的词。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结构助词,它们是"的、地、得、所、似的";
  一类是动态助词,它们是"着、了、过";
  一类是语气助词,如"啊、吗、呢、吧、呐、呀、了、么、哇"。
十一.叹词
  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的词叫做叹词。
  如:“喂、哟、嗨、哼、哦、哎呀”。叹词总是独立成句。
十二.拟声词
  这是模拟声音的词。如"呜、汪汪、轰隆、咯咯、沙沙沙、哗啦啦、呼啦啦"。
十三. 缩略词
  略写某些单词,如:CCTV HB US WC
秋雨梧桐论坛NoG&V%gL
------------------------------------------
Ⅰ 分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Ⅱ 辨析:
1)名与动、形的区别:
A.名词不能重叠。(少数除外如:人人、时时、处处、事事、家家、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重叠后表示遍及全部、毫无遗漏。)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跑跑、想想、讨论讨论、干干净净、高高的。
B.名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形式提问。如:国家不国家?
动词、形容词可以重叠,如:走不走?好不好?
C.名词前不能加“不”(不受副词限制)如:不北京。动词、形容词一般可以,如:不看、不吃、不好、不大。
2)动词、形容词的区别:
A.前加“很”,一般动词不能(表示心里活动的动词和能愿动词可以加程度动词)。形容词多数可以,如:很走&,很好√。
B.动词重叠:ABAB式,AA式,如:讨论讨论,看看;
形容词重叠:AABB式,AA(的)如:干干净净,高高的。
C.动词绝大多数能带宾语,形容词不能,如:喜欢(你),怨恨(他),愉快(你)&,高兴(他)&。
3)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一概不一概?一致不一致?
4)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从曾经、到刚刚。
d.时间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
练习: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5) 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明天我在家。他在看书。
我比你高一点儿。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他给了我一本书。
别那我开玩笑。他手里那着一本书。
6) 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
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
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
如:我和弟弟都去过。
我和弟弟谈话。
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7)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
如:把住质量关。(动词)把书拿来。(介词)拿把菜刀来。(量词)
开了一朵花(名词)花了很多钱。(动词)
☆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
买了一把锁。(名词)把门锁上。(动词)
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
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
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
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
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
一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
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
3.你比我强,我比不过你。
4.你为什么老向着他而不向他提意见?
5.到了北京,我就赶快跑到医院去看病。
二 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肃立B.也许立刻
C.聪明智慧D.欣然果然
三 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精兵简政”是条好意见。(动词)
2.队员们精疲力尽。(名词)
3.过日子要精打细算。(形容词)
4.输得精光。(副词)
四 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形容词)
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动词)
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名词)
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形容词)
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动词)
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名词)
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形容词)
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动词)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形容词)
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动词)
五 选出下列加点词词性不同的一项。(B)
A.电灯突然亮了。B.这场雨下得太突然。
C.心脏突然停止了跳动。D.突然,掌声暴风雨般的响起来。
六 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B.叹词C.介词D.拟声词
越发(副词)除了(介词)始终(副词)依照(介词)沿着(介词)
索性(副词)扑通(拟声词)哦(叹词)屡次(副词)何必(副词)
自从(介词)砰(拟声词)啊(叹词)却(副词)
七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一个人为自己所热爱的目标而奋斗时,即使困难重重,也会百折不挠的去克服它。
  常见的轻声词语
  肮脏巴结巴掌扒拉扳手帮手包袱包含槟榔玻璃苍蝇差事
  掺和抽搭抽屉出落出息窗户聪明撮合耷拉褡裢答理
  答应耽搁叨唠灯笼掂掇东西兜肚嘟噜嘟囔嘟哝多么多少
  哆嗦风水风筝干巴干净干系甘蔗高粱膏药疙瘩胳臂
  胳膊跟头工夫工钱公家勾搭估摸姑娘骨朵儿呱嗒官司归置
  规矩哈欠花哨叽咕饥荒家伙奸细将就缰绳交情街坊
  结巴结实精神磕打窟窿宽敞宽绰亏得拉扯拉拢邋遢罗嗦
  没关系眯缝摸索拍打篇幅欺负千斤(顶)敲打亲戚亲事
  清楚山药商量烧饼烧卖身份身子生日生意牲口尸首
  师父师傅师爷收成收拾书记叔伯疏忽舒服舒坦摔打说法
  说合说和私房思量斯文松动松快踏实踢腾提防添补
  挑剔温和窝囊窝棚稀罕虾米先生消息歇息心思薪水腥气
  兄弟休息烟筒胭脂央告秧歌吆喝妖精衣服衣裳冤家
  冤枉约莫糟蹋扎实张罗招呼招牌招惹折腾针脚真是支吾
  芝麻知道知识周到庄稼作坊
  白天荸荠便宜别致财主裁缝残疾柴火长处成分除了船家
  茨菰嘀咕格式蛤蜊蛤蟆寒碜合同和气和尚核桃横竖
  狐狸胡琴葫芦糊涂滑溜黄瓜馄饨活计活泼节气觉得咳嗽
  来路牢靠累赘篱笆莲蓬凉快粮食菱角萝卜麻烦麻利
  玫瑰眉毛门路门面迷糊迷惑棉花苗条名堂名字明白模糊
  磨蹭蘑菇难处难为能耐泥鳅年成年月黏糊娘家奴才
  挪动牌楼盘缠盘算朋友皮匠皮实枇杷疲沓琵琶脾气婆家
  葡萄人家神甫神气神仙什么石榴时候拾掇俗气随和
  随着抬举笤帚停当铜匠头发头里徒弟王八王爷鞋匠行当
  行家行李玄乎学生学问牙碜牙口衙门严实阎王姨夫
  意识油水云彩匀称匀净匀溜匀实杂碎折磨直溜值得妯娌
  摆布摆设本钱本事比方笔杆子扁担补丁打扮打点打发打量
  打磨打手打算打听点拨点心点缀懂得耳朵火候伙计
  讲究搅和考究口袋苦处喇叭懒得老婆老实老爷了得马虎
  买卖免得
---------------------------------------------------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谐趣联)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 (一)平仄归类标准
& 在现代对联写作、评选中,提倡以普通话四声(阴、阳、上、去)为平仄归类标准。
但是,前人作品中某些字古韵、今韵读音差异较大,为充分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应该掌握古四声(平、上、去、入)。参见《平水韵部》。
允许用古四声创作对联,但应加以注明;如果出句注明“使用古韵”,对句也应遵循古韵,不应在一副对联中古今声韵混用。
& 普通话平仄归类,简言之,阴、阳为平,上、去为仄。(古四声:上、去、入为仄。)
& (二)平仄相谐规则——马蹄韵
& 当代楹联界公认的平仄相谐规则是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余德泉教授提出的“马蹄韵”规则。
马蹄韵最基本的规则:平平仄仄两两交替!这是马蹄韵对联规则的精华所在,因状如马蹄的节奏,“马蹄韵”因此而得名。
& 以上联为例,马蹄韵有两种平仄排列规则(平仄杆):
& 第一种: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 第二种: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不论是句脚平仄还是句中平仄,均应遵循此规则:
句脚平仄:不管多少句的联语,每一分句的句脚字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句中平仄:不管多少字的联句,只要从上列任意一个“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取一截,即可符合马蹄韵规则。
& 下联平仄一般要求和上联相反。
& 完全符合“平仄两两交替”规则的联句称为“正格”,不完全符合的称为“变格”。
& 1、句脚平仄正格举例
& 二句联:
&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平仄)
&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仄平)
& 爆竹知人意,声声悦耳;(仄仄)
& 梅花晓天时,朵朵欢心。(平平)
& 三句联:
& 申奥功成,入世关通,一年好景蛇辞岁(平平仄)
& 兴邦业举,富民旗展,万里雄图马跃春(仄仄平)
& 勤廉并行,作风转变,民安国泰千秋富(平仄仄)
& 法德齐治,正气弘扬,地久天长四海春(仄平平)
& 四句联:
& 九州风物,荡漾胸中,一任他海阔天空,鸢飞鱼跃;(仄平平仄)
& 三晋溪山,奔腾眼底,合归我松青柏翠,鸟语花香。(平仄仄平)
& 申奥扬眉,入世争雄,足球圆梦,喜事桩桩强国力;(平平仄仄)
& 促农迈步,航天斗艳,科技兴邦,丰碑座座快民心。(仄仄平平)
& 五句联以上以此类推,不再举例。
& 2、句脚平仄变格举例
& 民意顺,国运兴,四海讴歌称盛世(仄平仄)
& 春风和,日色丽,九州景物换新颜(平仄平)
此例句脚平仄没有遵循“两两交替”规则(没有从“平仄杆”的最后依次向前截取),故为变格。
四句、五句及以上的长联,有时为了联意需要或者运用特殊联格的缘故打破“两两交替”规则,即为变格。例: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识、值、夕,古韵仄声)
&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句脚押韵)&&&
& 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
& 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
(拆词分总)&&&&&
& 循规曰圆,循矩曰方。当圆则圆,当方则方。或舍圆求方,或舍方求圆,圆方岂可随心变。
明事为觉,明知为悟。错觉非觉,错悟非悟。有以觉求悟,有以悟求觉,觉悟缘由阅世来。(觉,古韵仄声。普通话jue2平声)
& (句脚越递)
& 3、句中平仄正格举例
& 一言句:
& 旧(仄)
& 新(平)
& 二言句:
& 诗癖(平仄)
& 画痴(仄平)
& 看水(仄仄)
& 听泉(平平)
& 三言句:
& 独生子(平平仄)
& 特种兵(仄仄平)
& 龙胆草(平仄仄)
& 马兰花(仄平平)
& 四言句:
& 四方来宝(仄平平仄)
& 八路进财(平仄仄平)
& 恩来立志(平平仄仄)
& 马到成功(仄仄平平)
& 五言句:
& 有客如擒虎(仄仄平平仄)
& 无钱请退之(平平仄仄平)
& ——五言句律诗格之一
&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
& 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 ——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 八方盈正气(平平平仄仄)
& 四化涌春潮(仄仄仄平平)
& ——五言句律诗格之二
& 六言句:
& 梅报九州春讯(平仄仄平平仄)
& ——六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
& 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 七言句:
& 莺歌燕舞留春住(平平仄仄平平仄)
& 虎跃龙腾向未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 ——七言句律诗格之一
& 诸葛大名垂宇宙(平仄仄平平仄仄)
& ——七言句此格式也可看作下列格式的变格。
& 碧海红霞辉玉宇(仄仄平平平仄仄)
& 东风旭日荡神州(平平仄仄仄平平)
& ——七言句律诗格之二
& 八言句以上多为拆分句,拆分后按每个分句的字数套用上述规则即可。不再举例。
& 4、关于句中平仄变格
& 句中平仄变格之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
& 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
& 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
具体说(上联):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 柳三变(□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仄)
& 张九成(□仄平。正格应为:仄仄平,此例变格:平仄平)
& 风清云静(□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平平平仄)
& 九州溢彩(□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平仄仄)
& 四言句特例:
百花齐放(□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此例实为:仄平平仄,符合第一平仄杆,反而为正格)
& 明月几时有(□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平仄仄平仄)
& 我欲乘风归去(□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平平平仄)
& 电信九州枢纽(□仄□平□仄。正格应为:仄仄平平仄仄,此例变格:仄仄仄平平仄)
& 草亭闲坐看花笑(□平□仄□平仄。正格应为:平平仄仄平平仄,此例变格:仄平平仄仄平仄)
& “一三五不论”变格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 (1)忌孤仄/孤平
孤仄/孤平导致联句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一般应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中避免此问题。
& 如何避免孤仄/孤平?记住一句话:不能只对第三字作变格。以上联为例:
& 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
& 六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仄,如果第三字变格:仄仄仄平仄仄(第四字犯孤平,下联孤仄)
& 七言正格:平平仄仄平平仄,如果第三字变格:平平平仄平平仄(第四字犯孤仄,下联孤平)
此外,五言正格“仄仄平平仄”也不能只对第一字作变格:平仄平平仄。如此上联犯孤仄,下联犯孤平。
& (注意:五言、七言句孤仄/孤平的概念是不含最后一字。)
纠正孤平/孤仄的办法:将其他单数位置的字也酌情作变格处理(其依据正是“一三五不论”规则)。例:
& 明月几时有(平仄仄平仄)
& 重见六朝名胜(平仄仄平平仄)
& 前途无限未来日(平平平仄仄平仄)
& (2)忌三仄尾/三平尾
& 忌三仄尾/三平尾的理由同样是“平仄交替太少,读起来缺乏音调变化”。
切记: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平平平仄仄)第三字、七言第二种律诗格(仄仄平平平仄仄)第五字不能作变格处理。否则就会在上联出现“三仄尾”,下联出现“三平尾”:
& 平平仄仄仄(下联:仄仄平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平)
因此,根据“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和三仄尾/三平尾的禁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五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字作变格,七言第二种律诗格只能对第一、三字作变格。
& 句中平仄变格之二:特殊联格
在很多特殊联格中,其平仄运用可以视作马蹄韵的变格,这些特殊联格包括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等。另外,上联全仄、下联全平联句也是很典型的变格。在这些变格联句中,平仄安排几乎没有了任何规律。
& 坐,请坐,请上坐;
& 茶,敬茶,敬香茶。
& (复字格,上联全仄)
&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
& 国事 家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 (复字格)
& 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
& 山东落花生花落东山
& (回文格)
& 管他三七二十一
& 醉我三百六十五
& (谐趣、数字格。联脚上平下仄,极为特殊)
&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 (此联联脚上平下仄,实因联意需要)
& 逝水载往事此去不返
& 新人说真情常来重游
& (全平对全仄,古来有之)
& 羊年阳春扬州杨柳飏絮洋洋洒洒
& 燕乐艳日雁塔彦英宴宾嬿嬿姝姝
(同音异字格。2003中华世纪坛征联一等奖。本来是变格出句,但是对句做到与出句平仄字字相反,整体对仗十分工整,给人一种物极而反的完美感)
& 另有一些规则此处略去。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五律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春望 [唐]杜甫
  ,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9]。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10] 。
(2)五律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11]。
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头。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2]。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首。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3]。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冬云 毛泽东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14]。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15]。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16]。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
  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也只能这样办。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或者是:
  (2)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18];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例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9]。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0]。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22]。例如[23]: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4]。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5]: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26]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拓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叶烧[27]。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8]!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a)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c)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和(a)(b)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或(c)。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29]。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唐]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0]。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是(c)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c)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c)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宋]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b)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助的。
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是,它分析问题是页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唐]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
  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1]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2],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33],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宋]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4]?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人一种古风的感觉。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5]。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规则。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古体诗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9]胜,平声,读如升。簪字有zān、zēn两读,分入覃侵两韵,这里押侵韵,读zēn。字下加小圆点的都是入声字。下同。
  [10]参看杜甫《月夜忆舍弟》。
  [11]这一种格式比较少见。参看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
  [12]“那”,平声。
  [13]“教”,平声。
  [14]“漫”,平声。
  [15]参看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参看杜甫《客至》。
  [17]“粘”,读ni&n。
  [18]失粘有广义,有狭义。广义的失粘指一切平仄不调的现象。狭义的失粘就是这里所讲的。
  [19]“燕”,平声。
[20]注意:犯孤平指的是平脚的句子;仄脚的句子即使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如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媢家》:“我宿五松下”只算拗句,不算孤平。又指的是“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至于像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那也是另一种拗句,不是孤平。
  [22]唐人的试帖诗也容许这种平仄格式,可见它是正规的格式。
  [23]林逋《山园小梅》第三句“疏影横斜水清浅”,第七句“幸有微吟可相狎”两句,杜甫《天末怀李白》第一句“凉风起天末”也是这种情况。
[24]鄜,读如孚,平声。看,读如刊,平声。
  [25]陆游《夜泊水村》第七句“记取江湖泊船处”,杜甫《春日忆李白》第七句“何时一尊酒”,王维《观猎》第七句“回看射雕处”也都是这种情况。
-------------------------------------------------
(1)每两字为一个节拍段,五字句形成2/2/1/和2/1/2/两种格式,则是在五字句前加上一个节拍段,形成2/2/2/1/和2/2/1/2两种格式
(2)同句内平仄交替,内平仄对立。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滚滚来。
(3)相邻两联中,前一联的下句和后一联的上句必须平仄相粘(niān)。
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
(4)“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一口诀是指处在位置的字可违拗平仄要求,但处在位置的字必须严守平仄规则。但须注意,如果一联中出句违拗了平仄规则,则在对句中相应位置的用字就须予以补救,即使用相应的违拗法则。(如上句中第三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则在下句中第三字用平声字,而不能死守格式仍用仄声字)
(5)古诗中的古须灵活判断,有时可借助方言读音来推测认定,这是因为方言中还保留着很多。
2、的平仄常见和变式
第一式:平起,仄起如首句押韵,应作: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如首句押韵,应作: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
上述二式单用为律绝,双用为,律诗第五句只能用左边的定式。
--------------------------------------------
&&&&&一、句中格律
&&&&对联的句中平仄规则:同一联句当中,每两个或三个字就互换平仄。上下联之间的同一位置,平仄要相反。
&&&&1、一言联格律。上联仄下联平。
&&&&上联:仄
&&&&下联:平
&&&&例如:
&&&&&2、二言联格律。上联:仄仄。下联:平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上联:仄仄
&&&&下联:平平
&&&&绿叶&&&&&&&&&&&&&&&
&&&&红花&&&&&&&&&&&&&
&&&&&3、三言联格律。三言联格律有两种:A:上联:平仄仄,下联:仄平平。B:上联:平平仄,下联:仄仄平。第一个字可以不论。
&&&&三尺剑&&&&&&&&&&桃叶渡&&&&&&&&空中月&&&&
&&&&六钧弓&&&&&&&&&&琼花台&&&&&&&&水底天
&&&&4、四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例如:天明鸟语==月夕鸡栖
&&&&B:上联: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例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5、五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平仄仄。下联:仄仄仄平平。例如:临军称将能==玩洞羡诗雄&&&&&&&&&&&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B:上联:仄仄平平仄,下联:平平仄仄平。例如: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6、六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上联:仄仄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平平。例如:秋水长天一色===落霞孤鹜齐飞&&&&&&&&窗外数声啼鸟===&庭前几点落花&
&&&7、七言联格律。&&平仄的要求是一、三、五不论,可以活用,二、四、六分明。格律为:
&&&&A: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例如:一楼瑞霭来天地==千载文光射斗牛。&&&&名传寒北三千里==味压江南十二楼。
&&&&B: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例如: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广结佛缘心自坦===多行善事梦长圆。
&&&8、八言联和格律。平仄要求:奇位字可心活用,偶位字要分明。格律为:
&&&&A:上联: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例如:帝子长洲仙人会馆===将军开库学士词宗
&&&&B: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例如:左图右史书香永代===绿水青山宇宙长春
八言联,可以是四言联的组合。
&&&&九言联,一般是四五言(或是五四言)联相加。十言联一般是四六言或五五言相加而成。十一言联多为四七言相加,也有五六或六五相加组合而成,以后照此类推。
注意:以上所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遇到对联的禁忌时,要严格遵守平仄格律,以后再述。
&&&&&&&二、句脚平仄规则
&&&&当一副对联中的上联和下联,有若干句时,每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简称为句脚)的平仄安排也要讲究,一般是按照马蹄韵为准的(也有例外,叫变形格)。句脚的平仄安排规则,公式(就是马蹄韵)如下&:(所举例皆为上联句脚,下联和句脚没有列出,公式与上联正好相反,大家自己对照学习。)&
  二句:○,●&
  三句:○,○,●&
  四句:●,○,○,●&
  五句:●,●,○,○,●&
  六句:○,●,●,○,○,●&
  七句:○,○,●,●,○,○,●&
  八句:●,○,○,●,●,○,○,●&
  八句以上句脚平仄以此类推&
&&&&另外:“意节说”&&:主张联句内应遵循词组或节奏点平仄交替的规则。意节律可以作为马蹄韵的补充说明,但是其适用性要比马蹄韵广泛的多。因为马蹄韵95理解是建立在单字词的基础上,如果有专有名词,马蹄韵就不一定适用了,比如“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用马蹄韵是解释不通的,因为“李谪仙、陶彭泽、千金裘、五斗米”都是专有名词。如果用意节来分析则李谪仙(平)|欲以(仄)|千金裘(平)|换酒(仄),陶彭泽(仄)|不为(平)|五斗米(仄)|折腰(平),则平仄交替,抑扬顿挫的感觉就出来了。
-----------------------------------------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仄
平平⊙仄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仄
⊙仄平平⊙仄平(韵)
⊙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平⊙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仄平。(韵)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韵
--------------------------------
 合辙押韵
  h& zh& yā y&n
  形容非常押韵。
  在的《》一文中提到——“特别出色的是那种合辙押韵的吆喝。”(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十三辙韵母表
十三个韵母
  所谓“辙”就是“”也就是十三个韵部.是北方戏曲唱词所用的韵部.是按照普通话的语音系统来分的.因此,"十三辙",就完全可以用作现代诗歌的用韵部。
  合辙跟押韵,意思差不多,细分起来,辙宽韵窄,如“发花乜斜”辙里可通押,韵中则不能。
  1、 发花辙:韵母包括a、ua、ia。
  举例: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目)。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注:带括号的字为合辙的字〕
  〔注:绕口令〕
  2、 梭波辙:韵母包括:e、o、uo。
  举例:襄阳府东阳县名叫罗(德),那本是奴的前夫名叫蒋兴(哥)。
  〔注:出自评剧《珍珠衫》,曾被马三立先生在《三字经》中当作学校的校歌〕
  3、 乜斜辙:韵母包括&、ie、&e。
  举例: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巨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岳飞《满江红》〕
  4、 一七辙:i、&、er。
  举例:龙游浅水被虾(戏),虎落平阳受犬(欺)。
  〔注:俗语〕
  5、 姑苏辙:韵母是u。
  举例:出南门,走七(步),拾块麂皮(补)皮(裤)。是麂皮,(补)皮(裤),(不)是麂皮,(不)必(补)皮(裤)。
  〔注:绕口令〕
  6、 怀来辙:韵母是ai和uai。
  举例: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注:刘若英《后来》]
  7、 灰堆辙:韵母是ei和uei(ui)。
  举例:你的心情总在(飞),什么事都要去(追),想抓住一点安(慰)。你总是喜欢在人群中徘(徊)〔注:在流行歌曲中“徊{huai(二声)}”有时唱作“hui(二声)”〕,你最害怕孤单的滋(味)。
  〔注:《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
  8、 遥条辙:韵母是ao和iao。
  举例:(一)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
  (二)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酒祭雄杰,扬眉剑出(鞘)。
  〔注:《天安门诗抄》中的两首诗〕
  9、 由求辙:韵母是ou和iou(iu)。
  举例:六十六岁的刘老(六),盖了六十六间好高(楼),买了六十六篓桂花(油),养了六十六头大黄(牛),栽了六十六棵垂杨(柳)。
  [注:绕口令]
  10、 言前辙:韵母是an、ian、uan、&an。
  举例:我的儿汾河湾前去打(雁),天到了这般时,不见回(还)。将身儿坐至在窑门以外,等我儿他到来同把饭(餐)。
  〔注:传统相声《汾河湾》〕
  11、 人辰辙:韵母有en、in、uen(un)、&n。
  举例: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
  〔注:《唱支山歌给党听》〕
  12、 江阳辙:韵母有ang、iang、uang。
  举例:梦下园林草木(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黛玉回到潇湘馆,一病奄奄不起(床)。
  〔注:京韵大鼓《黛玉焚稿》〕
  13、 中东辙:韵母有eng、ing、ueng(weng)、ong、iong。
  举例:正月里来正月(正),我请小妹看花(灯)。
诗歌的韵母
  诗、词和曲一般都是要押韵的,诗词曲韵都和语言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诗韵、词韵和曲韵之间就有一定的联系。
  诗韵最早形成,在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广韵。而后在宋词兴之后,才有了词韵。而戏曲的十三辙,则是在明清时代形成的。
  古体格律诗,到清末使用的官韵,是通称的“平水韵部”。在民过以后就没有官韵了,而写旧体是的人仍依“平水韵”,但平水韵部里的许多字,和现在的语言已经脱节了。而且有许多的字和现在的语言根本不同了。因此我极力主张用汉语拼音为标准的新韵。只要依照汉语字典为准就可以了。
  平水韵的上平声有十四个韵部,下平声有十五个韵部,总计平声韵部29个。我曾写过篇关于诗韵改革的文章,建议合并为十四个韵部,即:
  一东 (dong),分解为d-i-eng 韵尾为eng。将冬、庚、青、蒸等韵尾为eng 这合并。
  二江 (jiang ),分解为j-i-ang。将阳韵合并。
  三七 (qi ),将支、齐、灰(部分)和鱼韵合并。
  四灰 (hei),平水韵的五微和十灰和的一部分。
  五怀 (huai),平水韵十灰的一部分。
  六屋 (wu),平水韵七虞的部分
  七佳 (jia ),将九佳和六麻合并。
  八真 (zhen),将真文侵和十三元的一部分合并。
  九元 (yuan),将十三元的一部分和寒、删、先、覃、盐、咸韵合并。
  十萧 (xiao )将肴、豪韵合并。
  十一歌 (ge),在平水韵的窝(uo)为入声字,与(e)韵合并。
  十二尤 (you)
  十三月 (xie )平水韵里的入声字。
  十四儿 (er),拼音的er 我这样将平水韵韵的一些韵部合并,合乎现代的语言,也和十三辙相对应,便于现代人的使用。
  十三辙是戏曲界常用的押韵工具,和现代语言一致。十三辙和我合并的诗韵是对应的:
  摇条(即十萧),花发(即七佳),人辰(即八真),由求(即十二尤),乜斜(即十三月),姑苏(即六屋),江阳(即二江),怀来(即五怀),中东(即一东),一七(即三七),言前(即九元),灰堆(即四灰),梭坡(即是十一歌)其实在戏曲中是有儿(er)韵的,只是未列入十三辙而已。
京剧的十三辙
  京剧是我国特有的古典歌舞剧,其中歌唱方面(包括部分念白),要求唱词合辙押韵,以求节奏明快,旋律优美。不但唱词具有诗的味道,就是人物上场后唱的“引子”、“点绛唇”、“粉蝶儿”和念的“定场诗”,以及人物下场时念的“对儿”(两句对剧情和人物情感进行小结性的诗句)都必须合辙押韵。故念来朗朗上口,听来铿锵悦耳,无论抒情、写景,还是叙事都给人以美的享受。京剧的辙韵与古典诗词要求相比,则更加宽松和通俗,它在古典音韵的基础上,将剧中唱词的韵脚规范为13项,形成京剧十三辙。现举例说明如下:
  一、摇条如《连营寨》中,刘备唱:“白盔甲白旗号,点点珠泪往下抛”。
  二、发花如《捉放曹》中陈宫唱:“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怕,背转身自埋怨我自己做差”。
  三、人辰如《打龙袍》中包拯唱:“忽听万岁宣包拯,午门来了放粮臣”。
  四、由求如《失街亭》中,诸葛亮唱:“两国交锋龙虎斗,各为其主统貔貅”。
  五、乜斜如《贵妃醉酒》中杨玉环唱:“恼恨李三郎竟自把奴撇,害得奴挨长夜”。
  六、姑苏如《献地图》中张松唱:“我张松卖地图不误主顾,一顿棒打却了西川地图”。
  七、江阳如《二进宫》中杨波唱:“千岁爷进寒宫休要慌忙,站宫门听学生细说比方”。
  八、怀来如《镇五龙》中单雄信唱:“大吼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笑开怀!”。
  九、中东如《击鼓骂曹》中祢衡唱:“平生志气这未通,似蛟龙困在浅水中”。
  十、一七如《铡美案》中包拯唱:“我劝你认香莲是正理,祸到了临头悔不及”。
  十一、言前如《文昭关》中伍子胥唱:“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十二、灰堆如《逍遥律》中汉献帝刘协唱:“父子们在朝中伤心落泪,想起了朝中事好不伤悲”。
  十三、波棱如《打渔杀家》中萧恩唱:“昨夜晚吃酒醉和衣而卧,稼场鸡惊醒了梦里南柯”。
  十三辙发音不同,韵脚各异。一般由唱词内容决定。如江阳、言前为宽辙,词多、字多,发音嘹亮,打远。乜斜、姑苏为窄辙,词少,字少,发音低回,委婉。一些名演员按自身条件选用不同的辙口演唱,而形成不同的风格特点,各有千秋。为了便于记忆,有人把十三辙归纳为一句话:“俏佳人扭捏出房来,东西南北坐”。另外有两道小辙儿——小人辰儿、小言前儿,均发儿化音。词汇活泼、俏皮,多用于丑角的数板和曲艺唱词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语词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