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杂感其二曾国藩 其二 赏析 颌联用了什么表达技巧?写了什么内容?

[转载]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下)
10.(福建省惠安三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预测)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问题。
碛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一身从远使,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①碛西,即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运用了多种手法,请列举其中的一种,并简
析其艺术效果。
  (2)请简要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①运用拟人的手法。诗歌把无生命的月亮人格化,生动地描写了在长安与家人见惯了的一轮明
月,此时却挂在沙漠上,显得有几分愁惨,仿佛在对人垂泪一样。
②运用主客换位的方法。诗人不说自己因对月思乡而垂泪,却反说明月对己垂泪。而自己的思乡之念,已形
象地寄托于月亮这个物象之中。
③融情于景。“汉月”高照,“胡沙”无边,遥相对应,天上地下的景物融成一片,更衬托出孤身一人在苍凉
沙漠上行进的艰难。
④“费”字炼字极佳。诗人没有直接写沙漠夜行的困难,而用“费马蹄”间接体现,“马蹄”之“费”,明指
对马蹄的磨损,暗含沙软难行,足见行进的艰难。
⑤运用对偶的手法。两联对仗工整,而且上下句意义互补,上句“汉月”,下句“胡沙”,点明了月照沙漠的
情景(或,“愁地尽”与“觉天低”互补,点明沙漠的广袤,路途的遥远),丰富了词语表达的内涵。
⑥用典贴切,内涵丰富。一是点出张骞出使西域与诗人戍边的自然环境接近,二是用这个典故寓指简直要走
到天地的尽头,表现路途遥远。
(2)诗人通过自己由长安人安西时的情景和在军帐中与临行的李判官痛饮,以及酒酣作书,托李判官带回
的细节描写,表达诗人不畏艰难、远戍边疆的报国之心(或暗含了李判官人京,旅途艰难,须多保重之意),
抒发了怀念亲友的乡思。
11.(海南省2010年高三五校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1)颔联寓情于景。“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12.(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
清平乐&& 春晚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请简要分析。
(1)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万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之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借景抒情,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
(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2) 结句由伤春的琵琶声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始终不肯飞入画堂朱户权贵之家,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慨,写
出了自己的真性情,是作者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
13.(北京市朝阳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诗歌,回答①—②题。
【南朝】虞羲
冲飚发陇首,朔雪度炎州。
摧折江南桂,离披漠北楸。
独有凌霜橘,荣丽在中州。
从来自有节,岁暮将何忧!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严寒天气,寒风自西北陇首呼啸而来,朔雪直达岭南炎州,肆虐逞威。
B.三四句写风雪过处,树木几乎无一幸免的景象:江南桂树摧折,漠北楸树凋零。
C.最后两句写中州橘树从来就具有不畏严寒的本性,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
D.这首诗咏橘言志,在生动的描写之后,以议论抒情作结,主旨突出,意蕴丰富。
②请简要分析“独有凌霜橘”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 ①C(“但岁暮来临时也会忧心忡忡”有误)
②“独”是“仅仅”、“只”的意思,与风雪肆虐、桂楸摧折的凋零景象,形成对比(或:反衬、衬托),突
出橘树傲然凌霜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橘树的赞美之情(或:寄寓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14.(北京市东城区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一②题。
李唐①
百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②画牡丹。
注:①李唐,宋代画家,精于山水画。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
①下列对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题画诗,类似的作品还有杜甫的《春夜喜雨》。
B.第一句写作者限中看到的村落实景错落有致,画面淡雅清新。
C.第三、四句作者慨叹人们只对花鸟感兴趣,对自然山水视而不见。
D.整首诗语言浅近,通俗易懂,抒发出作者内心的种种感慨。
②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①D(A《春夜喜雨》不是题画诗。B&
第一句描写的是画中的景致。C&
第三、四句作者慨叹当时的人只重富贵荣华,表达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
②(评分要点:1.对诗人的思想表述清楚;2.结合诗句具体解说。)
15.(江苏省徐州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挂玉:喻昂贵的柴米。
(1)本诗以“忧”贯穿全诗,作者的忧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
(2)作者在首联中运用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百忧缠心?
(3)颈联从哪些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答案& (1)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
(2)①通过描述滞雨通宵未歇,直到天明,侧面暗示作者通宵未眠,表明忧愁之久,内心无时无刻不被忧愁缠绕;②运用比喻手法,将“百忧”比喻为雨中生机勃勃滋生的青草,表现出忧愁的烦乱纷杂。
(3)①视觉角度与听觉角度。树上集聚的早鸦,是作者所见之景;沉闷的鼓声是作者所闻之景。②这些景
物凄冷萧条,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
16.(2010年东北四校第三次高考模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释:①柑为橘树一种。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②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
徕服兮”之句。③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至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诗中哪个字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颈联中用何种手法抒发了这种情感?
(2)对诗的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作者希望橘树成林,清姚鼐则说作者“恐见(柑)这成林也。”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1)颌联的“怜”字集中体现了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颈联作者运用比喻和想象的手法,将橘花和橘实比作“喷雪”和“垂珠”,想象橘树开花结实,生动而形象。“几岁”和“何人”都承上文“怜”字而来,“怜”之深所以望之切,深切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对橘树的喜爱之情。
(2)我认为作者希望橘树成林。作者不论首联中“新”、“遍”二字对橘树嫩绿和茂盛的描绘还是颈联对橘树开花结实的想象,都表现了对橘的喜爱之情,自然也渴望自己亲手栽种的橘树成林;颔联更是一正一反用屈原怜橘和李衡谋利的典故,以像屈原一样爱橘表现了自己的志向,橘在作者眼中是高洁的象征,渴望橘树成林滋养自己正是作者未在贬谪后消沉,坚守节操的体现。(我同意姚鼐所说的作者“恐见甘之成林也”。作者是被贬谪于此,无论写现实的还是想象的橘之繁盛都只能反衬出作者沉沦于此的落寞与苦闷,以屈原白比更是有对被贬谪的不满之意。尾联只是故作达观语,表面说等到柑树成林的时候,它的果实滋味还能够供养我这个老人的,实际是感伤自己迂谪时日已久,唯恐延续到黄柑成林,自己还能亲尝。)
17.(广东省汕头市2010年普通高中高三教学质量测评(二))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
(1)诗的标题为“晚次乐乡县”,请结全诗内容,分析诗中是如何表现“晚”的?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1)第二句的“日暮”,是时间的开始;中间“烟断”(“木平”)的描写,说明夜色渐浓;末句“夜猿鸣”,
直接拈出“夜”字回应篇首“日暮”
日暮乡情,结束全诗。全诗以景写情,动静结合,以时间为线索表现“晚”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入暮以后渐入静境,猿的啼叫声清亮而凄婉,此时此境,
诗人羁旅他乡孤独寂寞之愁,无尽的乡思之情油然而生。
18.(河北省唐山一中2010高考模拟试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祥兴二年(1279),文天祥被俘押赴燕京,路过金陵时作此诗。
(1)首联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化作啼鹃带血归”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首联将金陵的荒凉与身世的飘泊一并提出,为全诗定下悲凉的基调。
(2)表达了作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坚定不渝的民族气节。
19.(江苏省南京市2010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少年随将讨河潢,头白时清返故乡。
十万汉军零落尽,独吹边曲向残阳。
&& ⑴两首诗描写的人物有何异同?试简要概括。
&& ⑵卢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 ⑶请简析张诗的主要表达特色。
答案& (1)同:都是返乡士兵。异:一病一老,一在途中一已归乡。
& (2)对病军人的同情。
&(3)以少年出征与头白返乡对比,突出戍边之长;以十万将士与我对比,突出战争的残酷。
20.(2010届湖南六大名校高三高考模拟仿真联考(教师版))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歌,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①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二月二日②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②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
州,任职柳仲郢幕府。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
(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王诗中的“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
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叽叽喳喳地鸣叫,就像人在
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
情飞舞的情景。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
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怡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表现了
诗人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哀情,后
两联转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心情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
21.(海南省2010年高三五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1)两首诗都以溪居生活为题材,但主旨有异,请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请你结合《溪居即事》,尝试着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
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
(1)《溪居即事》主要表现水乡的宁静优美、溪居生活闲适;《溪兴》主要表现随遇而安,独乐其乐
的闲适心情和隐逸之乐,同时,还有些孤寂。
(2)平白、质朴。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小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好客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惟妙
惟肖,神态毕现。诗人以他那锐利的双眼,捕捉到了这一刹那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
淳朴、天真好客的水乡农村儿童形象。
22.(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
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
(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
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
23.(2010年上海市徐汇区高三下学期学习能力诊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第问题。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山中与元九书
  &&&&&&&&&&&
元稹注&&&&&&&&&&&&&&&&&&&&&&&&&&&&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忆昔封书与君夜,金銮殿后欲明天。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今夜封书在何处,庐山庵里晓灯前。
&&&&&&&&&&&
&&&&&&&&&&&&&&&&&&&&&&&&&&&笼鸟槛猿俱未死,人间相见是何年?
〔注〕元稹,字微之,世称元九。写此诗时元稹被贬为通州(今四川达县)司马。
(1)用一句话解释元诗的标题。
(2)白居易读了元稹的诗说:“至今每吟,犹恻恻耳。”结合元、白诗意,推断白居易内心“恻恻”的原因。
(3)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赏析两诗画线句。
答案& (1)(我)听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缺少对象或被贬不给分)
(2)为好友感同身受的真挚友情;为好友因自己被贬而生的悲愤;为自己与好友同是“笼鸟槛猿” (或同
处被贬的境遇);为自己给病中的好友带来的悲愤(或伤痛)。
(3)元诗末句融情于景,将对好友被贬的悲愤和病中凄苦的心情融于凄清景象的描写中,言有尽而情无限;
白诗末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与好友被贬相隔不能相见的凄楚与无奈,感染力强。
2010年4月更新
1.(福建省东山二中2010届高三质量检测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韵①中玉水仙花二首
黄庭坚②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③为骨玉为肌。暗香已压酴醾④倒,只比寒梅无好枝。
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⑤。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
注:①次韵:亦称步韵,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②黄庭坚:才华横溢,却久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③水沉:沉香木。④酴醾:蔷薇科春尽开花,花单生,重瓣,白色或浅黄色,甚美丽。⑤黄玉花:水仙花的别名。
(1)请对第一首的修辞手法进行简要分析。
(2)结合两首诗说说诗人选择水仙作为意象来写的意图何在?
(1)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说水仙花骨如沉香肌如玉,写出了水仙有的沁人的芬芳和晶莹澄澈之美。
诗人用两个对比,与酴醾比香突出水仙暗香浓郁;与梅比枝条为显示水仙的柔弱。
(2)水仙拥有晶莹澄澈之美和沁人的芬芳暗指诗人自己有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佳人流落小民之家指自己久
谪川蜀,远贬岭南,仕途坎坷。
2.(2010年吉林市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 笳鼓喧喧汉将营。
&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②曙色动危旌。
&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③。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用以泛指平卢、范阳这一带。唐代的范阳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为中心,统率十六州,为东北边防重镇。它主要的防御对象是契丹。
②三边:古称幽、并、凉为三边。这里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
③蓟门的南侧是渤海,北翼是燕山山脉,带山襟海。
(1)在开篇两联中作者触景生情,其中哪一字起到了诗眼的作用?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为何产生这种感受。
(2)尾联中作者运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终军请缨的典故。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1)“惊”。首先是因为军营中,吹笳击鼓,喧声重迭,可见军营中号令之严肃;其次,是在严冬初晓、
积雪万里的时候,作者远望到在半空中猎猎飘扬高悬的旗帜,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军营中庄重的气派和
严整的军容。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了。
(2)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班超,可是见此边营士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为国
立下奇功。(2分)末二句水到渠成地顺应“客心惊”,结束全诗。
3.(2010年江苏省姜堰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本诗以“山行”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3)请简要理解“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的含义。
(1)运用了拟人手法。(“想像”也对)由首联浮云不定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
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了。
(2)不矛盾。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蘋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狎
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所谓“山行即事”。
(3)尾联运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并不是说行者真的喝多了酒,需要解酒困,而是用“唤醒三日酲”,
表现山色的可爱,能够使人神清气爽,困意全消。
4.(2010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千秋岁①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②,鹓鹭同飞盖③。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注】①绍圣元年(1094年),秦观因元祐党祸,贬杭州通判,又因御史刘拯论增损《神宗实录》,中途改贬监处州酒税,此词作于处州任上;②西池会:元祐七年三月上巳,诏赐馆阁花酒,游金明池,琼林苑,与僚友西池宴集赋诗唱和;③鹓鹭:指朝廷百官;飞盖:形容车辆之疾行。
(1)“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一句中“乱”和“碎”,用词极为工致,“乱”写出了花的&&&&&&&&&&&&
;“碎”写出了莺声的&&&&&&&&&&&&
(2)近人夏闰庵云:“此词以‘愁如海’一语生色,全体皆振,乃所谓警句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如海
之愁”有哪些内涵?
答案& (1)“乱”字写出花的纷繁、摇曳;“碎”字写出莺声的清脆、杂乱。
(2)“飘零疏酒盏”一句,他乡逢春,因景生情,亲友离别,产生飘零憔悴之愁;“忆昔西池会”一句,抚今
追昔,政治风云变幻,同僚好友多被贬谪,天各一方,有忆念故人之愁;“日边清梦断”一句,青春年华消逝,
政治理想破灭,有抱负难伸之愁;“春去也”一句,暮春时节,落红无数,感叹岁月流逝,良时难再,有惜
春伤己之愁。
5.(安徽省合肥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秋日怀九华旧居
吾道在五字①,吾身宁陆沈②。
凉生中夜雨,病起故山心。
烛共寒酸影,蛩添苦楚吟。
何当遂归去。一径入松林。
①五字,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②陆沈,比喻沉沦不被人知。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的颈联。
(2)联系全诗,诗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
&(1)用烛影、蛩鸣衬托诗人的孤独和酸楚,营造了孤寂、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
(2)①身在异地,对故乡的思念。②弃官归隐的思想。③为自己的处境深感悲苦。
④在艰难处境中坚守自己的人生道德标准。
6.(福建省漳浦一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海棠& 袁枚
小朵娇红窈窕姿,独含秋气发花迟。
暗中自有清香在,不是幽人不得知。
注:袁枚,三十多岁以后不再出仕,过了几十年悠游林泉山野的闲适生活。
(1)诗人笔下的秋海棠具有哪些特征?请概括回答。(3分)
(2)本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三四句作简要分析。
(1)“小朵娇红窈窕姿”,写秋海棠花朵娇小、颜色红艳、姿态美丽;“独含秋气”写秋天开花;
“暗有清香”写自有香气。
(2)本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以秋海棠借指品行高洁的人。后两句中,“清香”喻指一种高洁的
品德,“幽人”指高洁的隐士,这两句诗借赞美秋海棠,表现自己的高洁操守,淡泊情怀。
7.(广东省潮州市2010年高考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1)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
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元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
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
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
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
点出了愁怀所在。
8.(广东省惠州市2010届高三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其二)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洲。
(1)请评析这首诗中间四句(颔联和颈联)在表现手法上的突出特点。
(2)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个字?为什么?
(1)将金陵昔日的荣耀繁华与眼前的荒凉萧瑟对比着写,形成情感上的巨大反差,突出了怀古伤今
的伤感沉郁情怀。
(2)“空”字,“空”是金陵怀古的题旨和情感的泉眼,山水风景不变,但空有其好,金陵不再是历史上的
金陵,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备受冷落。暗寓昔盛今衰、世事沧桑之感。
9.(广东省茂名市2010年第二次高考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晓行南谷①经荒村
杪秋②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③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永州乡下。②杪秋,即深秋。③机心,机巧的心计,语出《庄子》。
(1)诗中的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中的意象来分析。
(2)有人评价此诗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1)颔联、颈联描绘了一幅冷清、衰败、荒寂的荒村景象。处处围绕一个“荒”字,描绘出一幅荒
凉凄清的画面:经霜袭击的树叶在变黄,在瑟瑟秋风中孤独地飘落,溪上小桥铺满枯叶;荒村除古木之外,
一无所见;耐寒的山花疏疏落落;幽深的泉水在深秋时节也时断时续,只剩一线。
(2)诗人借山水排遣谪居生活的郁闷之情,希望忘却得失恩怨、是非荣辱,但这种宁静、淡远又与诗人的理想、追求相矛盾,所以用无“机心”表现“不怨而怨,怨而不怨”的思想,闲静中深蕴(或:孤愤,忧愤,幽怨,抑郁。无奈)。
10.(贵州省银河中学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是我国一座著名的佛寺,始建于三国吴时,在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上,面对长江,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
(1)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的运用上很有特色,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1)作者以甘露寺所处的地势为立足点,描绘了山川的雄伟壮阔。开头写小小的枕头却装着浩然的云气,而由于云气,遥远的千山万峰也近在身边了;低矮的木床下面却响着松涛之声,而由于松声,仿佛千沟万壑的风声也都响在耳边了,这表现了崇山峻岭的雄伟。至于“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更是突发奇想的神来之笔,以写“银山拍天”浪之大,以“开窗放入”写江之汹涌。作者正是以这样开阔的境界、宏大的气势抒发作者豪迈、进取的情怀。
(2)虚实结合。前两句弥漫山巅云气直入枕中是实写,然而这却让人觉得好像千峰在侧,松涛就在床下轰鸣,让人觉得如临万壑之中,这是虚写。在这里,千峰万壑给人艺术体验之真,把人带入惊心动魂的艺术境界。
诗歌后两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塑造了一种豪壮、崇高之美。为了欣赏那银山般的浪涛壮观,领略那拍天而来的江河气势,索性打开窗子放长江入室,以荡涤心胸。
11.(河北2010年高考模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⑴古人写诗讲究一字传神,请分析本诗颔联第一句“窥”字的精妙之处。
⑵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⑴写出了诗人不愿打破宁静的环境,俯身悄悄观水的情态。表现了诗人对绿水的喜爱与怜惜。
⑵由叙及情,揭示主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景色的喜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
12.(河北省邯郸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居①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这是作者被贬永州迁居愚溪后的诗作。
②簪组:古代官吏的服饰。&&&&&
③夜榜:夜航。
(1)请结合具体意境,对“夜榜响溪石”进行赏析。&&
(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请结
合诗句具体分析。
(1)诗人在天黑的宁静中,荡着小船归来,夜船触溪石而发出声响。这里以有声表现无声,烘托出
诗人“溪居”之所静谧的氛围,反衬了四周环境的寂静。这看似随意的一笔,深合高超的艺术辩证法。
(2)全诗表面写溪居生活的闲适,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但诗中实际表达了
作者谪居时的抑郁之气,“闲依”其实是不能为世所用的无聊赖,“偶似”则表明诗人并非真有隐士的淡泊心
境,“来往不逢人”则写出诗人的孤寂。
13.(河南省新乡平顶山许昌201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睛。
荷雨洒衣湿,萍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酲:ch&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首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是如何统领全诗的?&
(2)诗以(“山行即事”为题.诗句中却没有一个“行”字,诗题与诗句是不是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1)运用了拟人手法,“议”字生动地写出了云来云去、时阴时晴的状态,赋予在碧空里来回飘的浮
云以人的感情。由首联浮云“来往议阴晴”领起,颔联写“荷雨”“湿”,下起雨来;颈联写“日出”,太阳又出来
(2)不矛盾。全诗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所写内容从浮云在空,到荷雨湿衣、萍风吹袖、鹊声喧日、鸥鸟
狎波,都是“山行”过程中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合起来,就是“山行即事”。
14.(江苏省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下学期六校联合调研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北宋·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注】。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闲官”。
①这首诗描写竹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竹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②请赏析颈联中“拂”字和“侵”字的妙处。
①答:托物言志(答“托物抒怀”“绘声绘色”“由形到声”皆可。写出了竹清白、坚贞、高洁的
特点。表现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② “拂”和“侵”字都是一种拟人化(答“动态”亦可,“拂”字答“通感”亦可)的写法。“拂”即吹拂,
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坪上,使人感受
到竹的形象,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
15.(陕西省2010届高三西安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①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②。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②泛觞:是一种游戏。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景物有什么技巧?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的孤寂、冷清景象。运用了视觉听觉结合(或绘形绘声)的技巧。诗人眼耳并用,写出了鹤盘旋之形和蝉鸣之声,传神逼真。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
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的“非我有”,或“故山”)。
16.(湖南省长沙市一中2010届高三第九次月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陈师道
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儿女已在眼,眉目略不省。
喜极不得语,泪尽方一哂。了知不是梦,忽忽心未稳。
注:第一首诗是诗人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第二首诗写于元祐二年(1087),当时诗人得任徐州教授,生计稍微好转,即从岳家接回妻儿,一家得以团聚。这首《示三子》即作于妻儿们刚回来的时候。
(1)第一首诗的前两句,哪两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2)这两首诗都以以反常之笔见深情(所谓反常之笔,就是看似有悖于常情其实却符合情理的笔法),请结合
两首诗的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1)“断”和“复”用得好。“断”写出诗人与家人音问不通,彼此生死未卜的处境;“复”字写诗
人谪放时间之长,表现了诗人度日如年、孤独苦闷的心境。
(2)第一首“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即是以反常之笔写深情,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
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
原因遭到不幸。“情更怯”与“不敢问”,正表现了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后一首,①前两句即是以反常之笔
写深情。“去远即相忘,归近不可忍。”“即相忘”只是无奈而已,其实并不曾忘却,不然何以家人团聚的日子
近了却又兴奋难抑呢?“不可忍”正说明诗人对亲人怀着一腔不可抑制的思念。②三、四两句写儿女已回到
眼前,诗人却记不清他们的容貌,恍惚难以相认,似乎无情,但是,正是因为别时儿女正小,见面时儿女形
貌已非,这正说明离别的时间已久,正可见分离时惦念之苦,相忆之深。③最后两句写与亲人们团聚,自知
不是梦,可心里却恍惚不定,怀疑眼前的情景不是真的。“了知”,是明了、知道的意思。既然“了知”重逢
“不是梦”,心里应踏实安定,却又说“忽忽心未稳”,这一反常之笔,委婉含蓄地反映了诗人深怨别离之苦,
反映了他对妻子和儿女们的真挚深切的爱。
17.(湖南省常德市2010届高三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
(2)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 ⑴第一首:呈现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郊野的隐者形象。
第二首:呈现了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⑵两首诗三、四句都用了拟人的手法。
前者写出对春天的陶醉与赞美。&&
& 后者写出了老之将至的伤感之情。
18.(江苏省盐城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
&&&&&&&&&&&&&&&&&&&&&&&&&&
&&&&&&&&&&&&
手燃寒灯向影频,回文机上暗尘生。
&&&&&&&&&&&&
自家夫婿无消息,却恨桥头卖卜人。
【注】回文机:前秦符坚时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惠善属文,把对丈夫的思念织为回文旋图诗,读法宛转循环,词意凄婉。
(1)两首诗写景的手法有何不同?
(2)两首诗都写到了“消息”,张诗的“问消息”和施诗的“无消息”的具体内容有何不同?两首诗都表达了怎样
的思想感情?
(3)第二首诗中,思妇为什么要“恨”卖卜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动静结合,细节描写。
(2)张诗的“问消息”是要探问出征的丈夫身在何处,施诗的“无消息”是不知道丈夫何时回家。两首诗都
表达了对离家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3)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回头期盼丈
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
丈夫的思念之切。
19.(河北省邢台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月夜闻纺织声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多少吴姬厌罗觳,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涵的相同情感。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1)①表达了诗人的不平之气(或“表达了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④表达了诗人对织女深深的同情
(或“表达了织女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意思对即可)
(2)①对比。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产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以
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两句将“厌罗彀”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然不同。
突出表达了诗人的不平与同情。
2010年3月更新
1.(2010届浙江华维2010届高三综合试卷一)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作用?
(2)从颈联和尾联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1)(从听觉的角度写,)以声衬静,“孤灯无焰”,闻声才知“穴鼠出”,听到踩踏枯枝发出的声响,推想是“邻犬”在行走,由此衬托出深夜的静谧,刻画了诗人夜不能寐的形象,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
(2)诗人早年希望能够为国效力,然而报国无门;晚年希望学得长生之术,而又自知不能;遂生归隐之心(就
产生逍遥江湖纵情山水的想法),从中可见内心的愤激之情。
2.(福建省2010届青于蓝高考核按钮综合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咏柳& (宋)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咏柳”诗,是托物言志之作,其寓意是什么?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文意也通,你觉得那一句更好,请简述理由。
(1)讽刺、揭露得志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没有好下场。
(2)原句好。原句中的“天地”着眼于空间,突出了天地间的浩然正气,有诗人的主体感,能显示诗人正气浩
然之志。改句的“秋后”没有上述之意,且与“清霜”有重复之嫌。或改句好,“秋后”着眼于时间,强调了小人
可以猖狂于一时,却不可能猖狂一世;“秋后”与“清霜”呼应,且与俗语“秋后算账”暗合。“秋后”的使用使诗意
更显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皆可酌情给分。)
3.(福建省三明市市区三校2010届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别杜审言①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
(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
(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
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
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4.(湖南省衡阳市2010届高三两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末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寂
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
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
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此题
如答同意,不给分。)
5.(福建省泉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词(其八十三)  
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①学阿谁。
  【注】①从初:当初。
  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关于反复。
  答:&&&&&&&&&&&&&&&&&&&&&&&&&&&&&&&&&&&&&&&&&&&&&&&&&&&&&
  (2)关于对比。
  答:&&&&&&&&&&&&&&&&&&&&&&&&&&&&&&&&&&&&&&&&&&&&&&&&&&&&&&&&&&
(1)示例1:“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
  示例2:“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叠词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
  (2)  白头乐师无人过问与弟子天天有人喝彩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老乐师的同情,以及对世态
炎凉的慨叹。
6.(福建省福州市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查)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
(1)第一句诉诸感觉,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诗人
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7.(广西柳州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 寒月上东岭,泠泠②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l&ng l&ng):清凉;声音清越。
⑴颔联中“泠泠”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⑵诗人因何寂寞?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
答案& ⑴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
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⑵原因: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手法:以动写静,反衬
8.(哈尔滨三中、东北育才、大连育明、天津耀华2010年四校第四次高考模拟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1)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
9.(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
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
的“故山”)。
10.(山东省胶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
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
(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
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
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11.(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赏析诗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
(2) 从内容及表达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清清溪流中,小洲耸立。芳草离离,鲜花开放。一只白鹭孤独站立其间,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了这只白鹭的清高,孤傲与寂寞。表达手法:衬托/烘托、比喻。
12.(浙江省2010届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注: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关山月》,乐府曲名,属横吹曲。多为伤离别之辞。②无那:即无奈。
古从军行(节选)
(唐)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1)从题材看,这两首诗都属于
&&&&&&&;在意象的运用上,两首诗都采用了&&&&&
(2)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它们情感表达的异同。
(1)边塞诗&&&
烽火(或“风沙”)
(2)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
带来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李颀《古从军行》,诗人不仅看到了战争给普通士兵带来的
痛苦,也看到了战争给少数民族也同样造成了无尽的苦难,诗人对两者都表达了同情之感。
13.(陕西省西安西工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近试上张水部              酬朱庆馀
    朱庆馀                 张籍
  洞房昨夜停红烛,            越女新妆出镜心,
  待晓堂前拜舅姑。            自知明艳更沉吟。
  妆罢低声问夫婿,            齐纨未足时人贵,
  画眉深浅入时无。            一曲菱歌敌万金。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临考前写下此诗,征求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则以酬诗的方式作了回答。
(1)在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法运用上这两首诗有相同之处,请作简要分析。
(2)有人说这两首诗“文人相重,酬答俱妙,千古佳话,流誉诗坛”,试从两首诗的内容方面对此加以说明。
(1)都运用了“比”的手法(答其他手法都不给分)。如:朱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以公婆比
主考官;张诗,以越女和采莲姑娘比朱,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的作品。
(2)《近试上张水部》表达了作为应试举子在考试前不安和期待的心情,《酬朱庆馀》表明张籍对朱庆馀才能
的肯定,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朱的赠诗写得好,张也答得妙,可谓珠联璧合。
14.(四川省棠湖中学2010届高三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其一&&&&&&&&&&&&&&&&&&&&&&&&&&&&&&&&&&&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
莫做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⑵“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做简要分析。
⑴这两首诗均写出丈夫外出久而不归,家中妻子天天思念的情形,在感情的表达上,不直抒相思之苦,
而从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动作的描写上显露其情深,笔法新颖别致。
⑵“不喜”“生憎”的对象从事理上看是毫无道理,但它又有必然的联系。因当初就是“秦淮水”和“江上
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至今还没把他载回来,主人公怎能不怨恨这水和船呢?寥寥几笔,从其天真地埋
怨水和船的心理变化刻画中,增强了感情的表达力量,这种埋怨之情正是强烈思念之情的外化,因而它又
是在情理之中的。
15.(2010年东北三校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
&&&&&&&&&&&&&&&&&&&&&&&&&&&&&&&&&&&
(宋)叶茵
&&&&&&&&&&&&&&&&&&&
机声咿轧到天明,万缕千丝织得成。
&&&&&&&&&&&&&&&&&&&
售与绮罗人不顾,看纱嫌重绢嫌轻。
&&&&&&&&&&&&&&&&&&&&&&&&&&&&
&月夜闻纺织声&
&&&&&&&&&&&&&
&&&&&&&&&&&&&&&&&&&&&&(清)陈文述
&&&&&&&&&&&&&&&&&&&
茅檐辛苦倦难支,绣阁娇憨定不知。
&&&&&&&&&&&&&&&&&&&
多少吴姬厌罗縠,绿窗一样夜眠迟。
(1)请概括这两首诗蕴含的相同情感,并简要分析叶茵的《机女叹》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织女生活的。
(2)陈文述的《月夜闻纺织声》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进行赏析。
(1)①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之气(或对富人富贵骄人的不满);表达了对织女深深的同情(或表达织女
哀叹自己辛苦劳作的辛酸和无奈之情)。②“织”(或劳作情景)和“售”;织女机声不停,通宵劳作,费尽
辛苦,才织得沙绢;织女们将精心制作的织物送到大户人家去出售,结果换来的却是富人的不屑与嫌弃。
(2)①对比。②前两句将茅檐舍下纺织女的辛苦疲倦、体力不支,与锦绣屋阁中富家女的娇憨悠闲作对比,
(以不眠与酣眠对比),后二句将“厌罗縠”的“吴姬”和贫寒的“织女”进行对比,同是不眠,人生却迥
然不同。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不平与同情。
16.(福建省宁德市2010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查)古代诗歌阅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请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方面赏析两首诗歌的异同。
相同点:两诗都颂扬了母爱的深厚和伟大,都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母亲的爱心,都选择寒衣针线这一母
爱的典型寄托物来抒情。都运用了心里描写手法,前者写母亲对儿远行的担忧,后者写归儿内心的惭愧。
不同点:孟诗把母爱比作春天的阳光,儿子如寸草,比喻贴切生动,又以反问句结尾,让人思考小草怎么能
报答得了阳光的哺育,提升了母爱的崇高。
蒋诗则通过刻画母子重逢的喜悦,用针线密,墨痕新,写出了母亲对儿子的思念,用怜清瘦,问苦辛,写出
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又细写儿子的惭愧心里,不敢诉说风尘的艰辛,直抒胸臆,对母亲的感激与敬爱表露无
17.(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2010届高三3月质量检测考试)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1)这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有许多共同点,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2)赏析皎诗“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一句的意蕴。
(1)两首诗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①寓问于答,以答句包含问句,从第三者的回答中反映出被造访者的
情况。语言精练简洁,含蓄有味。②寓深切的仰慕之情于叙事之中,从“寻访”和“追问”中可以看出。在
写法上的共同点是都使用了烘托的手法,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言深意远。皎诗以菊花来烘托人物的逸致雅怀,
贾诗则用悠悠白云来烘托人物的高洁志趣。
(2)这一句写茅屋的近处,有篱笆环绕,里面种着菊,现在已经是秋天了,仍未开花。 “秋来”点出造访
的季节, “未”字点出本是开花的季节而花未开,说明是刚刚移居来种上的; “篱边菊”则从侧面烘托了
人物的逸致雅怀。
2010年1月更新
1.(安徽省利辛二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晚秋①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注]①齐安郡,即黄州。此诗为杜牧受权贵排挤,谪任黄州刺史时作。
(1)诗题为“齐安郡晚秋”,诗中是怎样表现“晚秋”的?
(2))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诗人的用意何在?&&&&&&&&&&
(1)柳影稀疏(或柳叶凋落);北雁南飞。(每点1分)
(2)颔联中诗人游赏山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但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3)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壮
志难酬的不平之意。
2.(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学2010届高三第一次月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明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释: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
▲&&&&&&&&&&&&&&&&&&&&&&&&&&&&&&&&&&&&&&&&&&&&
(2)最后一联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
&&&&&&&&&&&&&&&&&▲&&&&&&&&&&&&&&&&&&&&&&&&&&&&&&&&&&&&&&&&&&&&&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移动。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
(2)运用典故。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行》,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水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
3.(内蒙古赤峰平煤高级中学2009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什么样的心境?
&&&&&&&&&&&&
&&&&&&&&&&&&&&&&&&&&&&&&&&&&&&&&&&&&&&&&&&&&&&&&&&&&&&&&&&&&&&&&&&&
(2)“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
&&&&&&&&&&&&&&&&&&&&&&&&&&&&&&&&&&&&&&&&&&&&&&&&&&&&&&&&&&&&&&&&&&&&&&&&&&&&&&&
⑴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⑵和谐的。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静谧。
4.(宁夏银川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本诗第二联“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运用比喻手法,寓意丰富,请简要分析。
(2)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人指控本诗尾联为“讪谤当国”,作者因而被罢黜,史称“落梅诗案”。请分析尾联中诗人是如何“讪谤当国”的。
(1)本联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比喻奇特,寓意深刻丰富,既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又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人生,还有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的意味。
(2)尾联是全篇的点睛之笔,表面看是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忌妒梅花孤高任意摧残它。实际上是另有所指,借此暗讽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5.(河北省正定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歌的颔联是赵嘏的名句。据《唐诗记事》卷五十六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
倚楼”。请你就颔联某一方面的艺术特点做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
(2)诗中的“紫艳半开篱菊静”一句,寄托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并请简要列举你的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⑴①动静结合,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雁横塞”这是动景,“人倚楼”这是静景,动静结合,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
②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空中又飞来一行秋雁,远处传来一声长笛,依稀可见有人背倚着栏杆,营造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情与景自然融合。
③烘托,渲染。作者通过廖落的晨星、南归的雁阵、哀婉的笛声、倚楼听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伤的画面,饶有情韵,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
④引发联想,韵味清远。笛声那样悠扬,那样哀怨,让人联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叹,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的情思,那长笛一声引发无穷的联想,使闻者黯然神伤。
  (对艺术特点的概括2分,结合诗歌做具体赏析2分。意思对即可。)
(2)寄托了诗人思乡归隐的思想感情。理由只要能答出两点即可:
 ㈠寓情于景。篱菊的意象与诗中的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归隐的情绪。
①篱菊的意象,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潜,寄托的是归隐三径之心。
②诗中把南归之雁、时令之秋结合在一起,传达的是思乡的情绪。
㈡尾联借用典以明主旨,写家乡鲈鱼正美,我不归去,却如囚徒般羁留长安,甚是无谓,表示的是归隐事不宜迟的决心,篱菊的意象与之相和谐。
【鉴赏参考】这首七律,通过诗人眺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
  首联总揽长安全景。在一个深秋的拂晓,诗人凭高远望,眼前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全城的宫观楼阁都在脚下浮动,景象迷蒙而壮阔。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抑郁的基调。
  颔联写仰观。“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致;高楼笛声又为之作了饶有情韵的烘托。诗人忽闻一声长笛悠然传来,觅声望去,依稀可见有人背倚栏杆吹奏横笛。笛声悠扬、哀怨,是在慨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据《唐诗记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联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
  颈联写俯察。夜色褪尽,晨光大明,眼前景色已是历历可辨:竹篱旁边紫艳的菊花,一丛丛似开未开,仪态十分闲雅静穆;水塘里面的莲花,一朵朵红衣脱落,只留下枯荷败叶,愁容满面。紫菊半开,红莲凋零,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郁的主观色彩。目睹眼前这憔悴含愁枯荷,追忆往日那红艳满塘的莲花,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更令人忆起“采菊东篱下”的陶靖节,油然而起归隐三径之心——写菊而冠以“篱”字,取意就在于此吧?
  上面三联所写清晨的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景,无不触发着诗人孤独怅惘的愁绪;末联则抒写胸怀,表示诗人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也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流逝由暗而明的变迁。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果合起来,景语即是情语。雁阵和菊花,本是深秋季节的平常景物,南归之雁、东篱之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黎明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思归典故的运用,使得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6.(河北唐山市开滦二中2010届高三第三次调研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7.(江苏省赣榆中学、射阳中学、滨海中学2010届高三1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 暑 旱 苦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有人认为本诗首联“屠”“着翅”两词用得巧妙,请你分别说说它们的使用效果。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现“暑旱”?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请简要分析。
(1)“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驱除、消除。“清风无力屠得热”,写清风本应能够驱热,此刻却无力驱除暑热。“屠”字以示对暑热的憎恨之深。
“着翅”一词用得生动,落日本来无翅,“着翅上山”,显其不肯降落。“落日着翅飞上山”,写太阳能够助热,此刻却应落不落。“着翅”以示盼望早日落山之切。
(2)艺术手法:①比拟
暑旱难耐,清风也无能为力,落日插上翅膀;②对比,“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这里的“天”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它不痛惜“河汉”(指银河)干涸,这与人害怕江海枯竭的心理形成了强烈对比,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或者首联的酷热与颈联的清凉构成对比;③虚实结合,诗人由现实中的“暑旱苦热”想到昆仑、蓬莱等现实与传说中的清凉世界表,突出了暑旱之苦。
思想:这首诗本因苦热而发,但诗中表现的是天下人的苦热。即或有清凉世界,如果不能提携天下人同往,自己也便不忍独游其间。诗人自恨不能拯天下人脱离火坑,也就不愿独自一个人去。这种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胸襟抱负,正是诗人的可贵之处。
8.(江西省白鹭洲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苏溪亭上草漫漫,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1)这首诗描写的是&
&&&时候(季节)的景色,诗人抒发的是&
&之情。(请各用双音节词
(2)宋代词人贺铸的《青玉案》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与本诗“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的写法非常接近,你认为哪一个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暮春,怨别
(2)观点1:“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燕子还没有回到旧窝,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写的虽是眼中景,却暗寓着心中情,化虚为实,把情绪、心境和感触等物化,变无形为有形。
观点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因为诗人借当前季节的风物——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一口气连用三个比喻不仅巧妙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的问题,而且同时又是在说:我这愁恨,已经够多了,偏又赶上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雨不止的时节,越增我无限的愁怀恨绪。意绪巧叠,令人回味无穷。
9.(山东省潍坊七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物象来表现初夏这一时令特点?
(2)诗中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 (1)梅子,芭蕉,柳花。
(2)闲。诗人闲居乡村,初夏午睡后,悠闲地看着儿童扑捉戏玩空中飘飞的柳絮,心情舒畅。诗中用一个“闲”字,不仅淋漓尽致地把诗人心中那份恬静闲适和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表现出来,而且非常巧妙地呼应了诗题。
10.(福建省福鼎三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测试)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明)茅坤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
(1)“迸”在诗中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迸”字显示了力量,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交集。
“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
(2)第八句总括全诗
“短愁”指羁旅之愁、思乡之感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11.(湖北省补习学校联合体2010届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注:外弟,即表弟
(1)说说“语罢暮天钟”一句描写了什么情景,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2)简析“秋山又几重”中“秋”字的作用。
(1)这句诗表现了诗人与表弟久别重逢后交谈的情景。他们从白天一直谈到日落黄昏、寺院钟声响起的
时候,表现出两个人交谈的时间之长。诗人明写他们交谈时间长,暗写他们相互倾诉的内容之丰富,交谈的气氛
之热烈,从而表现出他们之间情谊的深长。
(2)“秋山又几重”一句中“秋”字的作用有二:一是点明作者与表弟乍见又离的时令;二是烘托悲凉的气氛,“秋”使人产生西风萧瑟、黄叶飘零的联想,表现作者伤别的情怀。
12.(四川省雅安中学2010届高三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
&&&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亭基、渡口、春草、晚照、杨花、杜鹃啼血;(1分) 动静结合(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写哀情)。
寂静的渡口,杜鹃啼血;春草茂盛,充满生机,可是杨花飘零,杜鹃哀鸣,以乐景写哀情,动静结合,反衬效果
(2)不同意。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身份--—南宋移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提示“杨花”表现身世飘零;“杜鹃”表现游子思乡,此指故国之思)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楚东岁暮诗歌赏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