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没有过三月不见阳光三月的?

更多选车参考:
综述:今天提车了,作业过后补上
今天跟LD去提车,被4S店气到了,什么都不送,连油都是自己加了200的……然后一直跟销售磨,最后同意在4S店以优惠价4000块钱做原厂的全车膜(说是保8年)和封釉,然后销售才答应送VIP卡、原厂3D脚垫、原厂后备箱垫和挡泥板,还有其它几样东西。果然买的没有卖的精啊。唉……然后说说对小6的感觉,提的是红外黑内1.6自舒,被QJ了7000导航倒车影像。车子2月29日出厂的,3月17日到4S店。很新。见到车的时候刚洗完,在下真漂亮。内饰方面感觉做工真的很好,比和新帕用料给力的多。所用的材料明显很环保,不开窗子也没太大味道,这个值得赞。不过17脑残吗?之前看车的时候没留神,今天提车才,说是黑内,结果顶棚和ABC柱全是米色……这算不算是欺骗消费者?方向盘是真皮的,但是没有多功能按钮,圈有些细手感有些硬,单手揉车的时候容易打滑,看来还需要再包一层皮子才合适。被QJ的导航是飞韵的,功能很不错,开启屏幕有大众logo,导航定位很快,精度也比较准确,操作也算方便。媒体功能一应俱全,完美支持原车的和,插上USB、SD卡或设备时自动识别,自动搜索播放。倒车影像很一般,不支持翻盖倒车,只能在拍照框上沿装个小摄头,不支持随动线,通过屏幕不容易判断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很是不好用,幸好有原车的嘀嘀嘀的提示。不过好在支持模拟倒车影像,跟RCD510的那种模拟倒车影像是一样的,感觉这个更好用一些,至少对后边障碍物的距离比较直观。这个模拟倒车影像功能倒是给了我一个小惊喜。座椅包裹感很强,比老款和速腾要好很多,最让我满意的是驾驶席的腰部支撑,调到最高曲线很合适,不用买靠垫了。玻璃还是的防紫外线绿玻璃,这个没减配还算厚道。但是是怎么回事?原来配就招骂了,结果今天我拿到车一看,KAO!!!!17你真的不要脸了吗?幸好仔细看了看螺钉倒还都是防盗的,平息了一丝怒气。在4S店里一通各种检查,然后上路回家。发现EA111的机器确实比老的EA113稍为给点力,提速明显比老速腾快那么一点,估计也跟小6身体轻盈一些有关系。今天没遇到堵车,40多公里四环路和莲石高速、20多公里单向双车道路面加上十几个红绿灯,从4S店出门的10.8降到了现在的7.0,感觉还是不错的。在四环上80了一段路,粗略估算了一下平均油耗大概在4.5个左右。估计期过了,平均油耗还能再降点。跟车子附带的标签上标注的综合油耗7.6还是比较接近的。这点17还是没有虚标的。在路上还试了一小下S档,还行,1.6的动力在3000转的时候也可以接受,至少在车里坐了3个1.75米以上的成年人以后还能有点推背感。一般家用完全够了。如果对性能有些要求想再“运动”一些,真需要上1.4T的车型。PS:在TAO买了一大堆的装饰品,就等后天验车上牌后动手打扮了我的红小高了~今天先叨唠到这里,过两天补上作业。
22:01:00回复(0)|支持(0)
上一条口碑:
下一条口碑:
车型评分:*
做出个总体评价吧
评价标题:*
必填,3-20个汉字
您的评价会对其他人有很大的帮助
填写个综述吧10-500汉字
您还需要输入10个汉字
选择口碑分类:
外观内饰操控动力售后保养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有误
同步到微博&&
指导价:11.89-23.58万(待定)
市场价: 9.72-25.08万
类型:紧凑型
保修:3年/10万公里
擅长领域:
解答问题:个
被提问:次心经讲解1 心经讲解1
一、《心经》要义
  今天给大家讲我们经常念的一本经,也是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我们学习的题目叫做“生活中的智慧——《心经导读》”。&
  《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心经》这268字,包括了佛教的核心内容。它主要是教导我们怎样观照当下的精神生活境界和物质生活境界,教导我们在圣凡迷悟之间怎样处理修行者所面对的真理世界和世俗世界。《心经》突出地讲了一个“空”字,这一个“空”字,扫除了凡情圣解;也突出地讲了一个“无”字,这一个“无”字,显示了佛教的不二法门。《心经》还有两句话,一句是“真实不虚”,一句是“究竟涅槃”。这八个字,建立了人生的究竟目标。&
  所以说《心经》虽然字数很少,内容却很深刻,道理很透彻。要把《心经》学透彻,是我们每个学佛人天天要训练、天天要思考、天天要体会、天天要观照的中心内容。&
  可以这样说,佛学是透彻、完整、精辟地揭示宇宙生命的真相和奥秘的学问。宇宙的精华是生命,生命的精华是人,人的精华是般若智慧。佛学的核心,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般若心经》就是讲人生的大智慧。佛法的大智慧就是告诉我们怎样来处理内心的烦恼、生命深处的烦恼、生活中的烦恼;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开发每个人生命深处的潜在能量。这个潜在的能量就是大智慧,就是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我们每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在处世接物中,往往有许困惑与窘迫、烦恼与痛苦;人生道路上往往会遇到种种坎坷,种种难以逾越的困难。这些都是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面对这些现实,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心经》这本仅有268字的无上宝典,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大智慧。&
  《心经》开宗明义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只有时时以甚深的般若进行观照,才能见到我们身心世界五蕴皆空所显示的真理。见到了真理,开发了智慧,才能够度一切苦厄。《心经》开宗明义的第一句,就是这本经的总纲。&
  般若要用,要观照,才有自在;般若要行,行深般若,才能照见五蕴缘生无自性的空理。般若要深观、要深行,才有在真理指导下的度一切苦厄。般若智慧不是静止的。对于每一位修行者来说,般若是在观照中不断深化、不断升华的。&
  五蕴不是五件事,其实是一件事。色受想行识就是我们生命的当下,生命的现实,生活的现实。&
  《心经》开示明义的这一句话,既是此经的纲要,也是整个佛法的纲要。佛法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生如何从迷惑中觉醒过来,度脱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指出了修行般若的任务是什么,实践是什么,所取得的效果是什么。“观自在菩萨”是修行般若的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修的般若行;“照见五蕴皆空”是修行般若的境界、任务;“度一切苦厄”是修行般若的效果。&
  整个佛法修行的过程不外乎境、行、果。《心经》这第一句话,就把学佛任务(境)、实践(行)和效果(果)三者包括无遗。所以说这一句话就是《心经》的总纲,也是我们每一位学佛人修行的总纲,也是佛法的总纲。&
  大家请把《心经》打开。既然是导读,那就是要引导大家来读一遍。在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心经》的段落分一分。&
  二、经文的段落及大意&
  题目:“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整个经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显说般若,从“观自在菩萨”至“真实不虚”。第二部分是密说般若,从“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至“菩提萨婆诃”。&
  再细分可分为五分。&
  第一分就是《心经》的总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第二分从“舍利子”至“无智亦无得”,是讲般若的妙义。我们来看这一段文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是讲我们凡夫身心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五蕴。&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进一步地讲,在真空当中,没有五蕴之相。&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是讲的我们凡夫的生活现实,六根对六尘(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也就是说,在真空当中,缘生无自性,这六根六尘都是无相的。&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这是讲十八界。(眼界就是眼睛,眼睛有它自己一定的界限,所以叫眼界。然后是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再就是色界(可视物)、声界(声音)、香界(气味)、味界(食物)、触界(引发触觉之物)、法界(意识所缘境界);然后是眼识界(视觉)、耳识界(听觉)、鼻识界(嗅觉)、舌识界(味觉)、身识界(触觉)、意识界(思维认知)。六根、六尘、六识合起来称为十八界,也就是十八个部分。这十八个部分,有物质的部分,有精神的部分。属于物质的部分有十一种,属于精神的部分有六种多一点点。因为其中的法界,虽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纯精神的活动,但是也有属于法尘的一部分,也就是意识中呈现出来的物象,叫做“法处所摄色”。&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讲四谛;“无智亦无得”讲菩萨以甚深智慧所取得修行的成果。智就是智慧(菩提),得就是涅槃。&
  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也没有六根、六尘、六识这十八界。这是讲凡夫的生活境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讲缘觉的生活境界;“无苦集灭道”是讲声闻的生活境界;“无智亦无得”是讲菩萨的生活境界。&
  以上这一段,是讲般若的妙义。因为在我们凡夫看起来,这些都
是生活的现实。但是把它提升到甚深般若境界的观照下,凡夫的生活境界也好,声闻、缘觉、菩萨的生活境界也好,实质上都是因缘所生法,其性本空。所以说,在真空当中,既无五蕴六根六尘之相,也没有十二因缘、四谛、菩萨的得与智之相。所谓无相,所谓空,其目的就是要我们破除凡夫的执著,破除二乘的执著,破除大乘在修行过程中的一切执著。一切都要以无所求心、无住的心,来面对凡夫和圣者的生活境界。所以以上这一段,就是讲的般若的妙义。&
  第三分讲般若的妙行。“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是讲菩萨在无所得的甚深般若观照下所取得修行成果。修行成果是什么呢?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这就是修行所取得的成果。菩萨在行甚深般若时,所取得究竟成果,那就是无上大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是依般若成就,依般若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般若为佛母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行深般若,所以能够得到究竟涅槃;能行甚深般若,所以能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四分,以秘密般若来称赞显了般若。“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第五分,以秘密般若加持显了般若。“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经268字分这五个部分,大家把这五个部分区分好了,记牢了,我们再来念《心经》,就能够随文入观。在观照中,逐步地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六根六尘皆空,照见十八界皆空,照见十二因缘、四谛皆空,照见菩萨的智与得皆空。在没有所求心、没有执著心、没有分别心的甚深般若指导下,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三、释经题&
  上面是总体上将《心经》的段落大意给各位提示一下,下面稍微具体地讲一讲。但是要在两小时以内把这260字讲得浅显明白,也不容易。&
  我们先讲经题。经题由四部分组成。&
  (一)般若。&
  梵语“般若”中译为慧、智慧、净慧。不管译成什么,都不能完全表达般若一词在梵文中的含义。为了不以智慧二字局限“般若”这个名称,所以仍然保留梵音。一般说有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由经教所显示的道理,比如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而获得的智慧为文字般若。&
  在文字般若的基础上,随文入观,随文生解,随文起行,进行正思惟所获的智慧为观照般若。经文中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讲观照般若。所谓观照般若,就是把文字所显示的般若在修行生活中具体运用。&
  第三是实相般若。我们观照什么呢?观照诸法的实相,诸法的实相是什么?“五蕴皆空”,空的道理就是实相,实相无相。由现实而悟证的智慧为实相般若。&
  窥基法师是玄奘法师的弟子,他说:实相般若就是真理,观照般若就是真慧,文字般若就是真教。真教、真慧、真理就是三种般若。由真教产生真慧,由真慧而证得真理,是为三种般若的相互关系。&
  上面说到,般若是佛母。一切诸佛从般若生,由此而言,即是诸佛之母。《仁王护国经》说:“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母、诸菩萨母。”又说:“般若能出生一切佛法、一切菩萨解脱法、一切国王无上法、一切有情出离法。”一切诸佛之所以成佛,是由般若而产生;一切菩萨要成佛,必须依般若而成就而解脱;一切世间事业,好事、善事、利益众生的事,都是从般若而产生;一切有情必须依止般若波罗蜜多才能出离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
  (二)波罗蜜多&
=======================
“波罗”者,彼岸。经典作者说“彼岸有二:一是菩提,二是涅槃。”菩提是觉悟、是智慧;涅槃是究竟圆满、究竟寂灭。菩提涅槃是为彼岸。&
  “蜜多”者,到义、离义。由行般若,离诸障染,因此到达彼岸。“波罗蜜多”合起来就是“到彼岸”。要到彼岸,就要发心修菩萨行,要修到彼岸的功德,首先要具备七种最胜方便。具足此七种最胜方便,才可以称为到彼岸。这七种最胜是:&
  1、住菩萨种姓。修菩萨行,行菩萨道,一定要具备菩萨种姓,要有这样的善根,要有这样的福德因缘。没有菩萨的善根,没有福德因缘,就发不起修菩萨行、行菩萨道的大道心。&
  2、依大菩提心。修菩萨行,行菩萨道,它的动力就是大菩提心。&
  3、悲悯有情。行菩萨道的目的,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下化众生,必须要有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之心。&
  4、具行事业。有了发心,有菩提心,有慈悲心,仅仅发心而不付诸实践,那种发心永远不能成为现实,所以要具行事业。就是要行六度万行,以这样福慧事业来庄严菩提心、菩萨道。
  5、无相智所摄。修一切善法,修六度万行,都要以无相智作为出发点,不要起执著,不要为名闻利养而修。不能修有相法,要修无相法。所谓无相,就是要破除执著。&
  6、回向菩提,将所修一切善法功德,不回向人天小果,一定要回向无上菩提。&
  7、不为二障间杂。二障就烦恼障、所知障。在修万行,修一切功德时,都不能从烦恼障、所知障出发,要破除二障,不要让二障在修行过程中,导致信心不专一,誓愿不专一。&
  要修“波罗蜜多”行,必须具备此七种最胜方便。&
  (三)心&
  心,顾名思义,这里的心有两个意思。就其本意而言,这268字,是般若的心脏,是般若的纲要,是般若的要领,是般若的根本。它就像人的心脏,是人身体中最重要的器官。心,在人生中,起到决定一切、指挥一切的作用。此经就是600卷般若经的核心内容,故称为《心经》;一切佛法都以般若为中心为根本。第二个意思,这268字就是讲的凡夫的心、圣者的心、成佛的心。就是讲从凡夫的心如何修成圣者的心,修成佛的心。&
  所谓心,如果从一般意义上讲,有四种心:&
  1、肉团心。肉团心是身体器官,它虽然是物质的,却是我们精神的依托、思维的依托,所以把它叫做心。
  2、缘虑心。遇到种种因缘、种种景象、种种境界,心有所思、有所虑,叫做缘虑心。缘就是对象,虑就是主观思维活动。主客观一经接触,就有思维活动。&
  3、集起心。就是指八识心王阿赖耶识。集指八识种子,指因。通过第七识、第六识、前五识的作用,不断地把所接触的外界的一切信息,反馈到八识田中,就成为种子贮存起来。第八阿赖耶识就是以第七识为桥梁,不断地反馈和输出。反馈进去成为种子,输出出来就成为现行。现行生种子(集),种子生现行(起),这样的心我们称为集起心。&
  4、真实心。就是我们的真如佛性。真如佛性通过甚深般若的薰习、开发、挖掘,能够产生无穷的妙用,所以也把它叫做心。&
  (四)经&
  经有五义:&
  1、出生义。能出生一切义理。因为佛法的一切义理,都在经典的记载中。我们要懂得佛法,与佛祖进行沟通交流,只有从经书入手。经书能够出生无穷的妙义。&
  2、涌泉义。一切经典所讲的道理,其义味无穷无尽。反覆品味、反覆研究,从古到今,永远都不过时,永远都有新意。&
  3、显示义。经书的文字内容,能够显示佛法的深妙之义。&
  4、绳墨义。经书中所讲一切道理,都是教我们如何除邪显正、改恶修善,可以成为我们人生一切言行实践的标准。&
  5、结缦义。世间人用绳子把许多花贯穿起来成为花缦,花就不会散落。经书也就好像是一根绳子,把佛教的法门贯穿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是从譬喻立名。&
  梵语修多罗,译为法本。教为理本,理为教本,教理互显,并皆为本。&
  《心经》这本经,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从古到今,译成汉文的有十个译本。这十个译本有详有略。最早的译本是鸠摩罗什的,最迟的译本是诺那活佛从藏文翻译过来。除汉译之外,《心经》还有日文、韩文、越南文、梵文、藏文、英文、法文、德文、蒙文等多种语言的译本。我们现在所读的《心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佛学家,大师级的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所译。这是一位在国际上,从古到今享有盛名的大师级的高僧。有关《心经》的经文只能作简单地介绍。&
  四、释经义,共有五分&
  第一分,全经的总纲&
  “观自在菩萨”。观者,观察。自在者,所行无碍。没有障碍才叫做自在。自在从何而来?从观来。观什么呢?观“照五蕴皆空“。以什么来观照?“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以观自在,是能修般若之人;“波罗蜜多”是所修般若之法;“照见五蕴皆空”是在修行过程中不断地运用般若来观照我们的身心性命。观的结果是什么呢?空。空了以后怎么样呢?度一切苦厄。运用般若,观照五蕴皆空,最后得到度一切苦厄的无上妙用、无上妙果、无上妙法。&
  每一位学佛者如果时时刻刻都能行甚深般若,都能观照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人人都是观自在,人人都是观世音,人人都成了上求下化的菩萨。&
  菩萨二字是称谓时的简化,全称“菩提萨埵”。菩提者,觉悟义。萨埵者,有情义。菩萨有觉悟,所以能上求佛道;菩萨有慈悲,所以能下化有情。菩萨以上求下化为目标,所以称为觉悟了的有情。我们能行菩萨道,就能观自在,就能觉有情。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都不要在此大愿大力面前发生退转之心,都要勇往直前地承担起这一个上求下化的重任。要学佛,就一定要承担这个重任。不想承担这个重任,又说自己在学佛,那是不究竟的。&
  要发心修菩萨道、行菩萨行,必须具足十种胜德:亲近善友;供养诸佛;修集善根;自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心性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
  由观照所得,而有十种自在:寿命自在;心自在;财自在;业自在;身自在;胜解自在;愿力自在;神力自在;智慧自在;法自在。法自的意思是什么呢?自己掌握了真理,生活在真理中,所以于法自在。有此法自在,就能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这十种自在不是凭空而来,都是由于修习施戒忍进禅智六度而获得。&
  观自在菩萨与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极为有缘。不管是信佛的人还是不信佛的人,都供奉观世音菩萨,念诵观世音菩萨,祈求观世音菩萨。我想,我们最重要的,还是要按照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度脱一切苦厄。&
  大家能够把《心经》的总纲掌握了,下面这些具体内容就容易掌握。各位按照今天所分的五分将《心经》的结构弄明白了,哪些是凡夫法,哪些是缘觉法,哪些是声闻法、菩萨法、佛法,再来念诵《心经》,就会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就能更好地运用《心经》的道理,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使我们在生活中具大智慧,具大慈悲,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善用其心,善待一切。&
  第二分,般若的妙义&
  现在讲第二分般若的妙义。般若的妙义就是空义,就是讲这个“空”字。我们现见世间一切万法宛然存在,但是《心经》上说一切皆空。&
  我记得禅宗有一个公案:一个小和尚才出家,出家以后就学《心经》,他在读《心经》的时候产生了一个疑问。《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他把自己身体上的眼耳鼻舌身意摸一摸,都宛然存在。然后他就问师父:“师父啊!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不都是好好的吗?为什么《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意,这是什么道理呢?”老师父见到小徒弟这样发问,就觉得这个小徒弟将来一定会成大法器,成为人天师表,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为什么呢?他一接触佛法,就在观照,就在思考,就在对人生产生种种疑惑。所以老师父就介绍小徒弟到一位高僧那里去学习佛法,参禅打坐,让他真正能够明白无眼耳鼻舌身意的道理是什么。&
  我们一般人说到空,往往就有种种恐惧。一切都空了,我们怎么生活,怎么生存?我们修学佛法,做一切善事,还有什么结果?如果这样地理解空,把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那就不是善解空义。善解空义的人,一定会从真实不虚的角度来理解空义,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角度来理解空义。&
  “舍利子”,就是我们所熟知的舍利弗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宣说甚深空义的经典,只能够对有大智慧的人来讲。只有具备大智慧的人,才能够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甚深空义。这里所说的空,是绝待的空,不是空有对立的空,不是有和没有对立的空,更不是虚空的空。这个空是超越了有无,超越了一切对立的空理,是真空。真空不是一,不是二,它是一个整体,它是真理,它是一切事物的实相。&
  我屡屡说到,佛教讲空,是从缘起性空的角度来观察一切事物的实相。一切事物都不是独立的存在,不是无缘无故的存在,都是有条件地存在,都是有因有缘的存在。这是“空”的第一层意思。&
  第二层意思,一切因缘也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空间上相依共存,在时间上相续不断,都要以自身以外的所有事物作为条件,才能有某一件事物存在的可能性。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所以说是空。&
  第三层意思,一切事物都不是永恒不变的。有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没有。虽然我们现前看到有情的生命和无情的物质,有一种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当我们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我们会发现没有一件事物不是瞬息万变,没有一件事物有一秒钟停留在原来的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迁流不息,瞬息万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五蕴皆空、万法皆空。空者,无常义,变化义。&
  第四层意思,一切事物既然是相依共存,是有条件的存在,而且又是在不断地迁流变化,那么一切法都是没有主宰的,一切法都是无我的。在佛教的意义上,我是主宰义。什么是主宰义呢?既然有我,我就可以不要任何条件独立存在,我就不需要依赖任何因缘而存在。现见世间没有这样的一件事物。&
  从以上这些道理和观点来看待每一件事物,色受想行识,六根、六尘、六识,都只有空,没有实体。&
  在真空中,又显示妙有。虽然一切是空,但是一切事物又宛然存在。这种存在,是以空的形式而存在,是以空的性质而存在,所以它是妙有。所谓妙有,就是在存在的当体离一切分别、离一切执著、离一切邪见。所谓邪见,就是执著是有、执著是无、执著是断、执著是常等。这些都是邪见,都不是中道。中道的意思是非有非无、非常非断。中道就是实相,中道就是真空,中道就是妙有。&
  一切色法包括内五根、外六尘,一共十一种色法。其中法尘中有一部分是心法,有一部分是色法。这是色。空就是真空妙有的空。&
在真空妙有中,由于排除了一切偏见与执著,所以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和空没有什么不相同的地方,空与色也没有什么不相同之处。在这里,色与空好像还是两个东西,只是不异而已。下面两句则强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说色的当下就是空,空的当下就是色。这种道理,在我们一般人听起来,就等于是听天书一样。有一定社会哲学思想作基础,有一定的世间的哲学思想作基础,才能够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种般若智慧。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或者叫经题)
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般若”、
“波罗蜜多”、
有的人把它理解为“般若波”、
“罗蜜多”、
“心经”;
又有的人把它理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还有的人把它理解为“般若”、“波罗蜜
多”、“心”、“经”。这样的理解都是不对的。“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音
即古印度语的原来语音直接用同音汉字表达,
此为翻音不翻义。
文意译,即根据古印度语的原意用汉字表达,此为音义俱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中的“般若”,
意思近似于汉语中的智慧一词
过这种智慧不是一般平凡人的那种智慧,而是大智若愚、大彻大悟一类的智慧。
平凡人的智慧不过是属于聪明的一种,
充其量只能算是小智小慧。
“般若”是大
在凡夫的眼中看起来反而好似愚蠢,
不容易被接受。
因为两种智慧处于
不同的境界上,
就象一个人站在天上,
一个人站在地下一样,
根本无法比较,
得高才能看得远,有怎样的境界才会有怎样的智慧。
“波罗蜜多”,意思近似于汉语的到了另一处境界,到了家,即到了彼岸;
“波罗”是汉语彼岸的意思,“蜜多”是汉语到了的意思。
“心经”,类
似于诀窍、
心法之类的意思。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整个经名的意思,
的一句汉语表达就是:
智慧到了家的诀窍。
我们平时见到某个人的技艺炉火纯青
说他的技艺真正是已经到家了就是这个意思。
读者能够真正明白心经的精髓,
也可以说是智慧到家了。
心经的智慧主要在“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和“不
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几句上,凡夫不容易参悟得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是菩萨的名号,即是人们常说的观世音。
“菩萨”,是已经
觉悟了的人,
还没有觉悟的人不能称为菩萨,
只有真正觉悟了的人才有机会称为
觉悟什么呢?不要以为是人们常说的张三有觉悟,
李四有觉悟的那种觉悟,
那种觉悟是指一个人有正义感,
品德高尚,
原则性强的意思。
此觉悟不同于彼觉
如果这种觉悟也算是觉悟,
那么岂不是满街菩萨?菩萨岂不是很易做、
于凡夫?这里所指的觉悟是能够洞悉宇宙人生的真正道理所在,
明白这个宇宙人
生究竟是怎么的一回事。
不过觉悟亦有高低之分,
菩萨的觉悟和佛的觉悟尚有一
菩萨比佛差一个档次。
菩萨是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基本明白了,
一点点不是十分明白,
还未完全参悟得透。
佛是彻底明白了,
已经完全没有不明
所以佛才是彻底觉悟的代称。
“观自在菩萨”,
意思是说这个名叫观自
,不是说看见这个逍遥自在的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中的“行深”,
意思是说修行到了道行很深。
若波罗蜜多”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这里不再赘述。
“时”即时候。
“行深般若波
罗蜜多时”意思是说修行到了智慧真正到家的那个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中的
是指宇宙万有,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
之就是宇宙中的所有一切,
包括物质,
一切的一切。
,意思是明白到,领悟到。
,是指全部都不是实有,只是虚幻的境
是人类感观上感知出来的东西
“照见五蕴皆空”,
意思是指明白和领悟到
了宇宙中所有能够感知的东西都是虚的,不是实在的,只是属于人类自己感观
上感知得来的。
“度一切苦厄”中的“度”,
是指灭度、
意思是说消除了心中所有的
痛苦和困厄。
凡夫之所以有痛苦和困厄,
是因为不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所致,
白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原来是怎么回事,心中也就再没有任何痛苦和困厄了。
“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的话,用现在的语言表达意思是说:观自在这个菩萨,修行到道行深了,智慧
真正到了家,明白到宇宙人生原来不过是这么回事,一切宇宙万有都是虚幻不
实的,只不过是人类自己的感觉器官感知出来的罢了,因而消除了心中所有的
痛苦和困厄而得到大自在。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
“舍利子”是对一个人的称呼,
就象我们叫张三家的孩子,
李四家的孩子一
也有人说这里的“舍利子”是指舍利弗。
这里的“舍利子”不是指高
僧大德们圆寂之后身体上留存下来的那种坚硬的结晶体,
舍利子的名称虽然一样,
不过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不同概念。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这句话就是心经蕴涵的智慧之所在了。
“色”是指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
我们的感觉器官可以发挥功能作用,
感知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闻得香,尝得味一类的那些东西;
“空”是指宇宙的实相,
我们可以把它视为基本粒子世界或是能量世界,
们的感觉器官发挥不了功能作用,无法感知得到,看不见,摸不着,听不到,闻
不得,尝不了。
“异”就是不同的意思,
“不异”就是没有不同,
为什么说色和
空没有不同,色其实就是空,空就是色呢?这是区别智慧与非智慧的分水岭了。
我们人类感知这个世界都是大致相近的,
之所以大致相近,
是由于我们的感
知器官构造相近。
尽管黄种人、
白种人和黑种人肤色不同,
体型高矮各异,
方式亦各有各的特点,
但是对于事物的感知却是十分接近的。
感知人人都是差不多(色盲的人例外)
,绿色的大家都会认为是绿色,只会有色
深色浅的差异,
不会有人把绿色看作是红色。
对声音的感知人人亦很相近
的人除外)
,雷鸣大家听起来都会知道是雷鸣,不会有人听成了狼嚎。对气味的
感知各国的人也是一样,
香的就是香的,
不会有人感觉到是臭不可闻。
道的感知各人亦大致相近,甜的大家都会觉得它甜,没有人会感觉是辣得要命。
触觉亦然,
人人大致差不多,
火灼手时谁都会觉得痛,
没有人只会感觉到非常好
除非是身体上发生了病变,
不然人人的感知都是非常接近的,
不同的个体之
间差异不会太大。
其它动物对事物的感知是否也与我们人类相近呢?那就未必了。
我们人类看
见今天的天空是蓝天白云,
其它动物看到的是否也是一样的呢?我们人类听不见
十公里之外有人说话的声音,
其它动物是否也听不见呢?我们人类闻那食品已经
是发臭了,
其它动物闻那食品是否也是臭的呢?如此等等。
不同的物种之
不同的物种个体之间,
触的感知是否都是完全一样的呢?
科学考察告诉我们,
彼此之间可以说有相似,
亦有不相似。
为什么呢?相似是彼
此的感官构造相似,
不相似是彼此的感官构造有差异。
决定感知的相似
或者不相似的原因在于物种感觉器官的构造!
这样就带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世界、
这个宇宙及其所有存在物的实相究竟是怎样的呢?是我们人类感知那样的呢,
是狗只感知那样的呢,
抑或是小毛虫感知那样的呢?如果我们人类把感官的基因
进行改造,
改造之后我们再来感知这个世界、
这个宇宙及其存在物,
那么我们感
知的结果是否和改造之前一模一样呢?这个世界、
这个宇宙及其存在物的实相是
基因改造前那样的呢,还是基因改造后那样的呢?
由此可见,
我们认知的这个世界、
这个宇宙及其存在物的现状,
其实是我们
感官的产物,
并不是宇宙本来的实相。
不同的物种,
不同的生命个体,
官构造就会出现不同的世界、
不同的宇宙及其存在物。
荆轲刺秦王时那种“风潇
潇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项羽别虞姬时那种“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叹息,
李清照伤春悲秋
时那种“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殘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的感怀,
南唐后主李煜吟咏“无言独上高楼,
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无奈,全都是
由心之所生,
是属于虚幻境象。
所以佛祖教导徒儿说“世界是由心所造”就是这
“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
这一句中的“受”,
意思是指授受,
引伸为言行;
是指思考、
引伸为心理活动;
“行”和“识”意思亦是指言行与心理活动。
“亦复如是”意思是也都是一样的。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
人的一切言行以及心
与我们所感知的大千世界一样,
同样是属于感官的产物,
是虚幻不实的。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
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里的“诸法”,
是指一切法,
不是指特定的某几个法。
佛学把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里的“
“空相”意思是虚幻不实,不是实有。
这一句话的意思是说,舍利子啊,
一切法全部是虚幻的,来自于感官上感觉出来的罢了,不是真实的。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是指“诸法”的特征,
换言之也即是宇
宙中万事万物的本质特征
为什么说它“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呢?
这就要对我们这个宇宙有所了解才能够明白了。
我们知道这个世界、
这个宇宙中每天发生的任何一件事物都是有原因的,
有事物会无缘无故地发生,
也没有事物发生之后而没有结果,
换言之即是说一切
事物的发生都会有前因后果。
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
”的道理已经成为
人类的共识。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在因”,
那么等于说因与
果的关系没有源头,没有结尾。
换言之即是说宇宙中没有始祖因,没有终末果,
不存在所谓的“第一因”问题,也不存在所谓的“最终果” 问题。
因与果的关
系既然是没头没尾,
而且一个因可以带出众多果,
众多因又可以带出一个果,
么因与果的关系只能是一个类球形的网状关系,这种关系有限无边。这样的话,
因与果的互变关系就会存在一个总变量,
宇宙中万事万物的发生和变化是依据这
个总变量而变来变去,
变尽之后又再重新开始,
就象一个百变魔方。
这意味着什
么呢?意味着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不可能新增,
不可能消失,
永存宇宙,
录制好了的一套长篇电视剧。
这套长剧在宇宙中不断地播放,
谁也不知道需要多
少亿年才能够播完
(按照邵康节
《皇极经世》
的说法是一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
即一次小循环结束,
十二次小循环为一次大循环,
即我所说的一切重新再现,
但是这个循环时间未必准确)
不过播完了又会重新再播,
这样不断地周而复始,
直至永恒。剧中人(宇宙中的众生)并不知道是这种情况,“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唯有看剧的佛祖、
菩萨的智慧到家了才会明白,
播来播去都
是亘古不变的那些东西,
并没有什么新创的节目!
所以易学中有三易之理:
变易,不易。
简易”,就是说易理是很简单易明的;“变易”,就是说易理是
时刻变化着的,
永远地“变动不居,
周流六虚”的;
“不易”,
就是说易理有一
个永恒不变的“道”在里头。
这个“不易”,就是宇宙的实相,即“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永恒不变
。我们感知到的变,是由于生命短暂,是短期
生命的短期感知的结果,
就象“夏虫不可与语冰,
井蛙不可与谈天”一样,
易令其明白。
如果我们的生命有无限地长,
从长期的角度来感知,
那么就会很容
易明白宇宙的万事万物是没有丝毫改变的,
只有不断地重复再现
(请参阅拙文
氏时空还原论》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明白了前面讲述的道理之后,
我们理解这一段话就很容易了。
然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万事万事没有生灭,它的出现只不过象电视剧的重播,
说穿了只是一种现象的重新再现,
那么我们感知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
所有事物,
成住坏空,
生老病死,
乃至我们自己的言行,
心理活动,
嗅觉,味觉,触觉等等的所有一切,全部只是幻象,不是宇宙的实相。
我的主页帐号设置退出二级(152)
我的文库我的贡献我的课程我的任务||私信(5)|下载客户端|百度首页
新闻网页贴吧知道音乐图片视频地图百科文库& 帮助 全部 DOC PPT TXT PDF
百度文库教育专区小学教育其它课程六年级其它课程上传文档文档信息举报文档原虚贡献于
4.6分(158人评价)
暂无用户评价我要评价캧*总体评价:请帮我们完善下面的评价,这会帮到更多的用户:
丰富度:&&&
阅读体验:点击标签,留下你对这篇文档的印象五个以上用户留下相同印象即可显示在页面中。最新专业适合入门内容过时好多错误文不对题
大家印象:还没有用户留下印象呢,点击“我要评价”留下您的印象吧。
贡献者等级:手不释卷 四级
关键词:心经解释&&
1/2相关文档推荐心经全文解释
5页8财富值心经诠释
7页免费心经注释
10页免费心经解读
9页免费心经释义
50页1财富值心经解释
暂无评价5页免费心经讲解1
6页免费心经的解释
28页1财富值心经全文解释
8页免费心经 解读一
2页2财富值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心经讲解
20页免费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音版
2页免费心经全文解释
5页8财富值金刚经(全文注音版)
29页免费《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
6页免费如要投诉违规内容,请到百度文库投诉中心;如要提出功能问题或意见建议,请点击此处进行反馈。
限时!免财富值下载心经解释10787人阅读心经解释心经解释隐藏&&
咸阳居士林中元居士讲解心经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运用智慧观察)
,照见五蕴皆空(了知身心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
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
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
得,以无所得故,菩萨低陲,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
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
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
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观自在菩萨,
修行深般若法门,
当其功行圆满之时,
心中如明镜照亮,
明白地照见五蕴皆空,
身心无我,本然清净。于是自觉而觉地,度化众生脱离苦海,同登觉悟之岸。舍利子:色之
表象离不开空之本质,而这本质离不开表象,
它们不是两件对立的事物。色本来就是空,而
空也就是色身的本来面目。感受、动机、判断的精神现象与空相同,
这与物质现象之色与空
的等同是一样的道理。舍利子:世间一切事物本来的性质,皆同一不二,平常无差别,既没
有产生,也没有灭失,即无所谓污染,也便无所谓清净,既不会增长,也不会消减。所以观
自在菩萨以般若智慧观照到的这个五蕴皆空的境界中,没有物质色身,也没有感觉、知觉、
意志、判断,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感觉思维器官,也没有色、声、香、味、触、法
等相应的感觉除去烦恼,
没有烦恼,
也没有除去烦恼的菩提,
乃至没有生老死的十二因缘系列,
也没有涅槃没有世间一切皆苦的念头,
没有世间苦及其原
因的说法,没有苦因可除的希望,没有修行而脱离苦痛的方法。总之,没有般若智慧,以此
求般若便什么也不会得到。修行般若法门由本来
的缘故,因而无所不得。诸菩萨依
靠般若智慧到达彼岸,
证得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界;
由于内心无牵无挂光明坦荡的境
界便没有生死恐惧的心理不安,
便没有世俗之人颠倒的梦想和痴迷的欲望。
因此而最终达到
十方三世的诸佛,
也依靠般若智慧而达彼岸,证得无上的脱苦之师,
是最高圆满的一
是无与伦比的总持法门。
它能解救一切苦厄,
是真法实相而不是虚假的幻相。
于是宣说般若法门的总持咒,咒说:揭缔,揭缔,波罗揭缔,波罗僧揭缔,菩提萨婆呵。
中元居士讲解
般若是印度语,即是梵语的音译,意思是大智慧,或者是妙智慧,而佛经所讲的
智慧并不是说文化知识,科学理论之类的智慧,仍是指心说法,经中所说的,都
是使人认识心,理解心,练心,明心的正法,所以说字字不离心,离心,都没有
经书,佛离心没有法可说,佛的千经万卷,通称为心法。学佛的目的是明心,因
为人有心才能学佛,
没有心用甚麼学佛?所以心为万法源,
心经就是为心源而说,
所以叫心经,
心经的智慧,
为大智慧,
智慧功能来源於心,
心为智慧体,
心为智慧根,简称慧根。用智慧破愚迷叫法,智即是理,慧即是光,心叫妙明紫
金光,亦叫妙明心,因此,心生之慧叫慧光,也叫智慧灯。六祖云:「一灯能除
千年暗,一智能波万年愚。」心有欲叫迷,解迷生智慧叫觉悟,迷既然解了,法
也没用了,这叫做物空心空法亦空,了无一物。
汉语叫做“到彼岸”。甚麼叫做此岸,甚麼叫做彼岸呢?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苦
多乐少,所以又叫做苦海,有些是人为的灾难,有些是自然的灾害,有可以避免
的,有不可抗拒的,如水火刀兵,旱涝饥谨,生老病死离别苦,贪求之心不得等
人若脱离苦海,
登上佛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
为到彼岸,
一个学佛者,
思想境界达到如如不动,不被一切所迷,不被万境所转,心若真空,为到彼岸。
遇事著急上火,生气发愁,悲伤恐惧等等,是此岸,坦然无事,心平气和,常乐
是非无动於心,
幸福和痛苦,
好与坏等,
全在一人之心,
佛说万法,
不过是为人明心而说,
也无此岸,
也无彼岸。
汉语叫做“定”。定,心稳如泰山,如如不动为定,非指身体的姿势或身体动与
不动而言,
万境攻心心不动为定,
心不被是非,
生死所转为定。
定乃心之用,
无心何言定?定,
心之假名,
心达真空,
无定无静,
定静无非明心之法语,人的一生幸福,贫困,本属虚幻,百年之后不过是一把骨
完结了人的一生,
留下来的,
只是幻影虚名,
世人把人生看得真实不虚之事,
所以心迷在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不能自拔,作为一个人来讲,社会,工作,家
庭,是非,繁多复杂,万事纷纭,事过心清,心不被一切所迷为定。
这里所说的心,不是心脏的心,心是一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见闻知觉
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为人有一颗妙明之心,才
能应物,产生意识,才能理解万物,改造万物,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语
言文字、文化知识、科学成果、纲常伦理、宗教等等,哪一样不是人心的产物?
心是大自然赋予人的一台灵机,
是世界上的万机之母,
可以这样说,
世界上如果
没有人的心,
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一切。
心既然有这麼大的本领,
我们就应该了
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是从何处来?它是怎麼样的?水有源,
了根源,才能真正明白,真正理解,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灵气,故谓之心灵。释
迦牟尼佛说,人的心性大而无所不包,细而无所不举,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
草一木,都含在如来性海之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自身肉体亦含在心内,如
电灯本体亦含在电灯光内一样,
人的心能装下整个世界而不满。
心之光体遍於五
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来性海,万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维到那裏,
心之光就到那裏。意念一动,万里之外,心之光当下即至。心光之速为神速,超
过物质之光速。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即是此意。心在人身来说,也不在
体内,也不在体外,无在无不在,心为万灵机,用到那儿,那儿就灵,眼、耳、
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种功能,用那个,那个灵,同时用,同时灵,所以
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因为六种功能都源於一心。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
条件,看是心看,不是眼看,就像人坐在屋内通过窗看见屋外之物,窗比作眼,
室内之人比作心,
窗不能看,
眼不能看,
心才能看,
所以才把眼睛叫
灵之窗」。人变老,心不变老。少年时代看山看水甚麼样,老年时再看山看水还
是那样,见物之心永不老,所以才说「人老心不老」。听的功能也是一样,是用
心来听,不是用耳来听,耳和眼一样也是条件,是人体器官之一。没有心甚麼都
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
对其它事物则视而不见,
闻,集中精神看书时,对电视裏演的甚麼,唱的甚麼就不清楚。不是没听见,是
没动心,心永远在听,从不停止。人睡著了也在听,所以一叫就会醒。人的一切
功能,思维的功能,记忆的功能,录音录像的功能,放音放像的功能,以及身体
各部份的感觉功能,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人的妙明之心和各个器官的关系,
就像电源和电器设备的关系,有电,设备就能运转,没有电,设备就只是摆设,
毫无用处。佛留下的千经万卷都说的是心,都是明理明心之路,千言万语,苦口
都是怕后人误入歧途,
哪一部经书有叫后人对著佛的偶像烧香祷告?顶礼
膜拜?更没有说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相反在「金刚经」中,佛用极具明确的语
言告诉后人千万不要那样做:
「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
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二字,非指
释迦牟尼而言,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
知心者为自知之明,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得用理来衡量。
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
那麼请问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谁的名字才成佛的呢?念念不离心,
念之念,即是佛因。没有心,你用甚麼去念?念佛之心即是佛。念只是降伏意念
心正意念正,
何须用念去降伏?人们对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
烧香磕头能
解决甚麼问题?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你朝拜的那个
不是真佛,
磕头的这个才是真佛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
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彻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光
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佛以慈悲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为基,慈悲是
指心说,慈悲之心,没有定在出家,烧香,念经,拜佛上,是定在人的心上,慈
何时何地不能做?何人何处不能为?岂能局限在出家当和尚和烧香拜佛
者的清规戒律等尘法上吗?所以学佛者不要本末倒置。心经就是叫人找到自心,
认识自心,明白自心,心经不是给后人留下的语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颗真心,
学佛者如果不认心,不炼心,不明心,佛之真传绝矣!把语言文字当成真的,把
领会语言文字当成目的,
等於没学,
真空实相,
不是用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出来的,
全凭自参自悟,亲自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说开口即是妄,落笔就是
经书上写不出真的来,
经书只是留给后人一张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图,
不走路,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这张图也就没有用了,为了过河
到达彼岸,就要坐船,经书就是船,到了彼岸,船还有甚麼用呢?所以说「迷时
千卷少,悟来一字多」。这就是「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道
理。我们学佛的也应如是看。
经者路也。心经,心路也。心经离心无经矣。心经乃明心之圣旨,见性之坦途。
心是万圣之纲,心是人人都有之大本,认心,炼心,明心,乃心经所指之路,是
达无上正等正觉必经之路也,
行路必先明路,
自我之觉,
明路之师也,
自我之心,
人类试金宝石也,路之邪正远近,觉悟者自知也。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自心如如不动,心生良智良能,用自心的智慧之光,化自心之暗昧,复自性之光
明,证真空之境界,出尘海,超气海,入如来圆觉海
观自在菩萨
观:心之觉,以自心照自心为观,以自明化自愚为观,以自心悟真空为观。
自在:并不是自由自在,或逍遥自在。是自心理体如如不动,不住於法,不住於
相,一无所住,自性本空为自在。起心即是妄,自性本来清净,也没有来,也没
有去,即是自在。
菩萨:菩萨是梵语,译成汉语,「菩」意为觉,「萨」意为性,人能觉悟本性,
这个「人」即是菩萨。
观自在菩萨,即是自心求理悟真宗,由定慧开始,悟心明觉,达明心见性的内圣
即是自心自参自悟,
自性自一度,
自心自明的功夫。
是明心见性的第一步,
是明心见性的基础。
是心行觉观,
佛才把此经定名为心经。
实为自心求理悟真宗,
明心见性之真功,心为佛果,观自在菩萨为佛因。
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即自心已通妙有真空之理体,无人无我,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清净本然,心明
觉圆之时。
照见五蕴皆空
照不是用光去照,
明心与自然母体合明叫照,
即自我之真心本体,
通过自身的眼、
耳、鼻、舌、身、意,接触到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叫做照,用自心智
慧之明,照自心愚昧无知之暗,即是照。
五蕴是色、
识的总称,
即是蒙在珠宝上的尘垢,
理明透彻一尘不染,
复本性之圆明,心空无物,一物不迷,万有皆空,即是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自心理体本无苦厄,苦是随缘而生,因缘而起,父母深恩,夫妻儿女之重爱,生
老病死,是是非非等精神上的压力,或肉体上的折磨,苦不堪言,无法摆脱。只
有明白道理,认识到苦因何而起,因何而有,因何而生,才能摆脱。苦与不苦,
是由心定,自心量大,无所谓苦。自心狭小,一句话都承受不了。同样的事,因
人的觉悟不同,
或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可能就有完全不同的结纶。
有一个故事
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老婆婆,
人人都叫她做哭婆,
为甚麼呢?原来她每天都坐
在庙门前哭。
无论是晴天或是雨天都哭。
有人就问她为甚麼每天都哭呢?她就回
答:我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卖雨伞的,一个是卖鞋的。雨天的时候卖鞋
没有生意,我替他担心所以便哭。当晴天的时候卖伞的儿子没有生
意,我又替
他担心所以便哭。人们听了就对她说:唏!雨天的时候卖伞的儿子有生意,你应
该开心笑啦。
晴天的时候卖鞋的儿子有生意,你更加应该笑啦。自从哭婆听了
那人的一番说话后,从此就没有人叫她做哭婆了,无论是晴
天或是雨天她都是
开开心心的,人人都叫她做笑婆了。又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从前有一个盲公,
在地上拾到一只金戒指,他又非常不开心,人家都很奇怪,於是就问个究竟,你
想想他怎样回答?他说:我是盲的也拾到金戒指,
开眼人一天不知拾几多。其
实只要明理明心,明白社会人生的一切道理,自心平静如水,不起一念,苦从何
处来?自性圆明,无善无恶,无苦无乐,一切苦厄自脱。
舍利子,可以比喻为自性。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质。
宇宙真空为万物之母,
天地日月星都是源於真空母
体,都是生於真空,灭於真空,生生不息,永无了期。这些被真空所包含的形形
色色的万物,
统称为色。
色是真空演变生化出来的。
是与空不同的另一种表现形
式。显的时候,人看得见,摸得著,谓之有,隐的时候,看不见,摸不著,谓之
无。但实际上并不是无,而是隐於空,是另一种形式的有。比喻水,水就有不同
的表现形式,雨,雪,霜,雾,冰,都是水,波浪也是水,水蒸气也是水,这些
都是有形式的水,水蒸气再扩散,与空合为一体,眼睛看不见了,只看见空,但
并不等於空中无水。
空即是隐於空,
色即是现於空。
妙有真空乃色之本,
万物生生灭灭永无了期。
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生是灭的开始,
的开始,生生灭灭的一切是色,生色之本是真空,空色一体。所以说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
是客观外界之物,
通过见闻觉知的功能,
反映在心中产生的领受
的心理活动,
这些都因心应才有。
心生法生,
心灭法灭。心在物上物就有,心不在物上物就无。心不在焉,就视而不见,听而
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自做到如如不动,无受想行识。
是诸法空相
舍利子,也可比喻为自我之心性,此言心之本质。
法,不是方法的法,也不是法术的法,这个法字,在这里泛指万事万物的意思,
也可以说就是五蕴。
前面已经说过,
空即是有,
有即是空,
空和有永远互相转化,
有的转化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比如星球的生灭,
恐怕得以若干万万
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人生不过百年,
谁也不可能看见这个转化的全部过程。
用理可以推出来。在这个意义上说,不但宇宙真空无生无灭,万物也无生无灭,
只是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存在著。
所以说万物同体,
谁也没有离开这个
宇宙大自然,即然如此,也就无所谓垢与净的区别了。物转化为真空时,真空并
没有增加,
真空化为物时,
真空也没有减少甚麼。
就像人的生育一样,
母生九子,
母体并没有少了甚麼。一个子女没生,母体也没有多出甚麼,道理是一样的。
是故空中无色
无受想行识
这裏说的空,是说人的妙明之心本来空无一物,至清至净,如如不动,正因为如
此,所以才能应万事万物,才称其为妙觉,色受想行识,心动则生,心空自灭,
所以称其为幻,所以说真心之中,无受想行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