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老虎系列丛书丛书的名类书籍,有一本书讲的是一位中国医生变成佣兵的,我不记得书名与人名

我读过的书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我也读过书
  我读过书的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    这本书我第一次是在北京文艺台小说连播里听到的(如果首先在书店里看到我可能根本不会理它),听了几次后发现书写的真不错。于是在书市里买了一本。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个书名会联想到什么样的内容。    简单的说,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叫梁大牙,他本来是一个浑身充满匪气,毫无革命意识的小镇雇工,他原打算参加国民党军队,却阴差阳错地投奔了共产党的队伍,但是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的战火洗礼,党的大熔炉最后把一块未经冶炼的矿石,锻造成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我军的高级指挥官。    以往我们的作者描写这类题材的小说我不说大家也能想象出那种程式化的内容,而这本书完全摆脱了老套路。梁大牙原来可以说一个泼皮无赖,一身匪气,他抗日是一种本能根本没有什么民族精神,他加入八路军更完全是偶然的。但是经过很多很多的事情的磨练,经过八路军杨司令员等的培养,梁大牙终于渐渐的懂得了革命的真谛,加入共产党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士。    我喜欢这本小说主要是因为书中的非程式化的东西,语言描写,包括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刻画,非常人性化,让读者觉得很真实。当然书里依然有老套的东西,我觉得那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    不过,作者徐贵祥这个名字,以前实在是没听说过。    最后,听说小说已经改编成电视连续剧了,还没看过。
  楼上你们急什么,我还没写完呢。
  王跃文《国画》    这也是一本看了书名让人无法想象书的内容的小说。    小说的作者王跃文是一位非常善于描写官场的作家,因为他也曾在官场混过所以深知里面的玄机。这本书第一次也是在小说连播里听到的。只是书一直买不到,在各种书店在书市里找过几回了,据说是被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才买到一本DB的——顾不了那么多了,看了再说。    国画描写了主人公朱怀镜仕途的升迁,我们可以从他身上看到官场的方方面面,了解到一个常人表面上无法知道的秘密。我曾在书市到处找他的小说,后来还真找到好几本,尤其是国画的续集《梅次的故事》。在续集里王跃文对官场的刻画更加入微,据说这本书也曾被禁售,就因为他揭露的东西太多了。不过我看了两本书后,感觉国画写的更丰满些,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刻画。《梅次的故事》太偏重于官场的是是非非了,少了很多本来应该属于小说的东西。    手中还有他另外几本书没看呢,而且我发现又有他的新书上市了,但愿不是DB的。    我记得还有几个善于写官场的作家(当代),例如柯云路、周梅森、刘醒龙等。柯云路的《新星》、《夜与昼》、《衰与荣》曾是我当年非常喜欢的小说。最近电台刚刚播讲过周梅森的《我主沉浮》。刘醒龙的作品我一下想不起名字了。他们写官场风格各异各有各的特色。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去过好多次书市了,而我在书市里只特意找过两个人的小说,一个是我在前文介绍过的王跃文,另一个就是王小波。    第一次读王小波的文章时他还活在人世间,记得那篇文章就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当时关于他本人的资料很少,所以除了对文章的印象外其余的就都不了解了。后来在南京买到了他的最早出版的那本散文集,名字好像是《思维的乐趣》。再一次读了一遍他的东西就有了新的感觉。之后不久传来他因心脏病而离世的消息。    王小波被誉为文坛外的高手。他是学理工的,做着和文学不搭边的工作,但是他却写出了很多非常有思想深度文笔流畅有着独特风格的文学作品,并且数次获奖。他早期写的东西(知青时吧)和后来的“时代三部曲”风格迥异,起初我有些看不习惯后来写的小说,觉得语言叙事风格跳跃性太大,无法专心致志的读下去。那部时代三部曲我买了很久了直到最近才认真的读过。在他的妻子没有大张旗鼓地整理他的作品给他出专辑时,他的很多小说我都是在一些文学期刊上找到的,包括他早期的《绿毛水怪》《地久天长》《红线盗盒》。    我尤其喜欢他的《绿毛水怪》、《地久天长》,虽然都是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但是看了后让我感动得想流泪。    在《绿毛水怪》里,“我”有一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叫妖妖的女同学,可能因为两个人都是那种很个性的人就走到了一起成了好朋友。两个人一起攒钱然后去买小人书看,直到都长大了从朦朦胧胧的友谊到情感初开。故事的结局是小说最感人的地方,“我”无意在海边遇到了已经变成绿毛水怪的她,并答应她第二天早晨再来海边变成海怪和她私守一生,结果我回去就病倒了发了三天的高烧,等我再来到海边时,没有见到她只看到了她写在海滩上的一行字……    《地久天长》是发生在知青生活中的事,我不想详细的介绍了,希望感兴趣的人找来书自己去看吧。    我前一段时间把王小波的书又翻出来大致的看了一遍,尤其那本《青铜时代》,写的还蛮有意思的,我发现我已经变得非常喜欢他的那种信马游缰的叙事风格了。    小说《绿毛水怪》的结局是我喜欢这个故事的一个原因。王小波早期的小说的结局很悲剧,《地久天长》也是,那么好的女孩子得了脑瘤。    《天涯》杂志曾刊登过王小波写给夫人李银河的情书,可能是因为私人信件,写的特别不拘一格,写的特别好,我看了后首先觉得很惊异,然后被他的文字所感动。现在好像已经结集出版了。    王小波就像他自己写的那只特例独行的猪一样,也非常特例独行,这也是我比较喜欢他的作品的一个原因。    他的杂文写的也非常好,很有想法的。    他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他觉得北京除了又脏又乱外,完全是纽约之类的城市的翻版。他说,美国几乎没有什么历史,所以他的城市都是那种现代的高楼大厦。但是北京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但是走在北京的街头,几乎看不到多少属于自己的东西了。这和我的感觉一样,中国的现在的城市建设其实就是在毁坏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我们每天几乎都可以在新闻上看到这些类似的报道,某某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院被拆了,某某古迹遭到毁坏却无钱维修等等,我道过国内的一些城市,从市容上来看几乎千篇一律的特点,我想早晚晚有一天我们走在国内所有的城市的街道上,会发现彼此没什么区别。至今我还记得讲美术史时,老师讲起北京为了修二环拆了古城墙时那痛心疾首的样子。        
  李碧华《霸王别姬》    李碧华这个名字为很多人所不知,尽管说起《霸王别姬》、《青蛇》、《诱僧》、《胭脂扣》、《川岛芳子》、《潘金莲之前世今生》、《古今大战秦俑情》这些电影你可能都曾耳闻目睹,但也许你并不知道这些电影都是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不知道为什么李碧华的小说这么受导演们的青睐。    李碧华的文集两年前曾经出版过,长篇短篇散文一共八九本吧。我是一次逛书店时偶然发现的,真的很喜欢,但是当时看了看书价犹豫再三最后没有买。后来等我想买的时候就再也找不到了。直到张国荣陨落后不久我才在一家小书店里又看到了这套丛书,可惜唯独少了那一本《霸王别姬》。我找了好几家书店都是少这一本,想来是因了张国荣的缘故,直到过了好些天才终于买到。    把小说《霸王别姬》和电影《霸王别姬》比较一下,感觉是经改编后的电影总体上胜出了小说原作。电影在小说的故事主线下经过艺术加工,比原作更加丰满而且内涵更加深厚了。    李碧华小说中那诗化般的语言和细腻的心境描写,很单纯和跳跃,有点像戏剧般的处理方式。而电影则把故事置身于时代环境的大背景下去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和发展故事情节。    另外电影的结尾和小说的不是很一致。在小说中,段小楼偷渡去了香港,而程蝶衣被下放到了酒泉劳改。二人的相会的时间和地点在小说中是被安排在了香港,平反后的程蝶衣作为艺术指导带领北京京剧团去香港演出,程蝶衣的名字被路过剧院的段小楼无意发现。之后才有了二人多年后的再一次同台《霸王别姬》。相比之下电影的结局要简洁和震撼得多了,我更喜欢。  
  顾城《英儿》    作为一个诗人,这是顾城写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绝笔之作。这本书写完不久,顾城就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本书有两个版本,好像正式发行的那本是个删节本;另外还有一本全本,不知道是不是盗版的。但是我以为,对于《英儿》这本书来讲,如果想真切地体会顾城在书中表达的情感,读删节本会大打折扣的,因为所删节的文字正是这本小说最值得一看的地方,而且删去的那些文字所描写的性爱的情境是那么的美好。在顾城的笔下,性爱变成了诗意般的境界,带给你一种从没有过的感受,充满了新奇和美丽,像孩子一般的天真、纯洁,没有了动物原始的冲动,读这些文字的时候你会诧异和新鲜,性爱居然还可以这么写。这正是这本书带给我最新奇的感受和印象最深刻的地方,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如果看删节本你根本没办法真正去体会。    顾城的这本《英儿》是用诗体化的语言写成的,跳跃性极大;从另一个角度讲,更像一个人的呓语,很多时候你无法知道他在说什么。所以需要你仔细去阅读,如果不懂也没关系,体会到他的意境就可以了。说实话我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根本没看懂,现在我依然似懂非懂。    顾城在小说中穿插了他的一些诗歌和他画的一些画。我尤其喜欢他画的画,看起来像是国画的工笔,虽然不知道那美丽的抽象的图画具体是什么,但依然被画的线条和构图所吸引。    提到顾城就不能不说他的诗歌。最早是什么时候读他的诗的已经记不清了。好在他的诗被广泛选摘,比较容易读到。大概十年前吧,顾城的父亲顾工为其出版了全集。我在书店发现后立刻买了一本。    最早比较系统全面选摘他的诗歌的的应该是那本《朦胧诗选》。书中比较全面地收录了中国朦胧诗著名代表人物的代表诗作。朦胧诗代表人物顾城、北岛、舒婷的作品当然占据了大量篇幅。说到朦胧诗,很多人把看不懂的诗都称为朦胧诗是不对的。朦胧诗是个特定时期特定的文学现象。简单说应该是在`77-`79年间,反思文革岁月的诗歌作品统称为朦胧诗。除了上述三位最著名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外还有很多比较著名诗人的的诗作。例如北岛的比较经典的句子什么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者的墓志铭(原句忘了),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等等。——据说顾城的这首诗是晚上睡觉时在黑暗里写在墙上的。当年在成都,据说万人排队抢购刊载这首诗的《星星诗刊》(《星星诗刊》是我从前非常喜欢的一本纯文学的诗歌杂志)。  
  《小布头奇遇记》    好像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小布头奇遇记》,作者是谁已经没办法知道了。这是我很小的时候看的第一本童话故事,这本书对我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记得我好像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从同学那里借来读的,它也应该是我认识字以后读的第一本书吧。    小布头是一个玩具,准确点说是用一块布头做的娃娃。在童话故事里,作者(记不得是谁写的了)通过一个布头娃娃的经历,透视了从旧社会到新中国拥有小布头那家子人的生活变迁。    作者的文笔特别生动,故事情节也非常吸引人,尤其是小布头被老鼠们错当成点心抓到洞里,对三只老鼠的描写,那几只老鼠为了能吃到小布头说的四段顺口溜,还有大勺子回忆它主人的孩子饿肚子拉着它玩的那段情节,让那时的我看了不由得辛酸流泪。虽然三年级时也没认识多少字,但翻开书就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也让我从此对读书发生了兴趣。    在外这么久了我不知道这本书现在是否还在家里,也许它只能留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了。  
  芥川龙之介《罗生门》    这是一本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选集,收录了芥川龙之介的一些代表作。如《罗生门》、《密林中》、《鼻》、《地狱变》、《蛛丝》、《桔子》等。    芥川龙之介这个名字对于我来说并不十分陌生,但是说实在的,我并不了解他曾写过什么以及在日本文学上的贡献和地位。等到看完了小说《桔子》(应该是这个名字吧)后才发现我曾在《读者》上看过这篇小说。而其他的我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被北野武改编成电影的《罗生门》——以《密林中》小说的内容和《罗生门》小说的名字。    小说里的将近一半的作品我看不懂,就是说我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我承认可能是我的修养和理解力还不够。按照译者的序言里的话说,芥川龙之介有时候是故意在玩一种深沉,但玩得很高明。也许是吧。    据说芥川龙之介是以《罗生门》踏入日本文坛的。作者在小说里揭示了人性本恶的一面。那个门很有象征意义,善恶分界之门。    但我个人喜欢的是《密林中》、《地狱变》。《密林中》扑朔迷离的情节,对于一个人命案,每个当事人从自己嘴里对事情经过的叙述几乎都不一样,每个人都讲出了一种杀人的过程,每个人的听起来都是那么合乎情理。读者判断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电影《罗生门》即改编自这篇小说。    《地狱变》里有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老殿下、良秀、良秀的女儿等。外界传闻如何仁慈信义的老殿下却似乎是个好色残忍之徒。良秀为了艺术甚至不惜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身女儿葬身火海。    虽然是译本,但看得出芥川龙之介的文笔极好。对事物的描摹刻画极为丰富、细腻。  
  王跃文的《国画》和《梅次故事》里的同一个主人公,在两部书却仿佛两个不同个性的人物,还是第一部里的真实、丰满。
  纠正一个错误,改编成电影《罗生门》的是黑泽明,不是北野武。
  同意停车借问天涯的评论。
  谢谢夜雨惊心,不好意思是我记错了
  述平《上天自有安排》    短篇小说,作者述平。    述平这个名字可能对很多人来势比较陌生,但如果告诉你说,张艺谋的电影《有话好好说》就是改编自他的小说《晚报新闻》,你也许会多少有了点印象。其实电影比照原作有了很大的变动。《晚报新闻》我读过,我记得好像是由若干片段组成的,每一部分都会在开始像序一样摘录一段看似和小说无关的新闻,然后再叙述故事,而且每个故事不是相联系的。最后那段的新闻是两个青年工人大都对方带的是什么中午饭,好像是一方猜对了另一方不认帐,就因此发生了血案(具体的记不清了)。而小说正文好像是说一个人因为什么事,要剁掉对方的手,对方根本不信,结果这个人被激火了造成惨剧发生。    述平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凸凹》、《某》等,两部很不错的小说。《上天自有安排》估计是他很微不足道的一篇作品,但是我对这篇小说却情有独钟。    小说描写的是男主人公喜欢上了坐在对桌的新来的女同事,两个人彼此心有灵犀。一次男主人公借过生日之机邀同事来家聚聚,并借机像女同事暗示了自己的爱慕。女孩子看男孩小时候的照片时说男孩像只小熊,女孩子发现男的也喜欢泰戈尔并向他借诗集,于是男孩在诗集里加了张字条,邀请她周末来家吃饭,结果等了一天也没见到她。当天刚好他的一朋友来找他并给他介绍了一个当医生的女朋友,于是心灰意冷的他和那个女医生迅速恋爱,并在几个月后决定结婚。    婚礼上女孩子也来了,并给男孩带来了一只大玩具熊作为礼物。男孩装作不在意的说,等你结婚时我送你一只胖鸟。女孩子犹豫了一下说,其实那天我去了,只是在外面转了很久没好意思进去。男孩很意外低下头去,等再抬起头已是满眼泪水,男孩说,如果你前一天告诉我,今天我就不结婚了。    当初我看小说时一直没觉得如何,因为故事情节属于老套了,直到看到最后男主人公的那句话,才豁然明白小说题目和情节的巧妙照应,也不由得折服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如果这篇小说换成另外的题目,我想也许就变成了另一种味道也就没这么精彩了。  
  潘军《三月一日》    不知道哪位网友看过潘军的小说。    我是一点点开始注意到潘军这个人的。闲暇时经常看一些文学期刊,好的东西就会留心一下作者的名字。潘的小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我渐渐注意的。    小说《三月一日》说的是主人公因为一次偶然的车祸,从死亡边缘回来后发生的一些事情。主人公的车祸很突然,三月一日那天他接到了一个奇怪的电话,于是在骑车去见一个人的途中,忽然听到有人喊“月亮”于是急刹车,结果被汽车撞了,虽然命保住了但左眼却失明了。后来他的生活因此发生了很多变化,有人对他的死而复生很不适应。一次无意中他发现他失明的左眼竟然能看到人们的梦境,于是他通过他的左眼知道了很多别人无法知道的东西,例如他老婆的外遇,同事偷窃公款的隐匿地方等等。最后他终于知道了三月一日那天是谁喊的“月亮”——他的乳名,于是在他明白的一刻,他的左眼流出了一滴泪。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曾看过几遍,我也是从这个小说开始留意他的。潘军很勤奋,他的小说风格各异,大多是我喜欢的,尤其他的小说会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    可能因为他的努力,他的专辑陆续被出版社看好并相继被出版了。据说他的文集也出版了。  
  史铁生《我与地坛》    地坛该是我生命中的一个情节。而这一情节就是源于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最早看到这篇散文时,是在一本杂志上,隐约的记得这篇散文好像是因为获奖而被推荐的。    但当时我看了好像一点也没什么感觉也没留下什么印象,我想可能是当时因为年龄的原因无法理解吧。再一次看到时就忘记是何时了,这一次是真的被它震撼了,于是一遍又一遍地读过,后来开始动手抄写。    史铁生是一名非常特殊的作家,年轻时因为疾病导致了他的半身瘫痪。但他没有沉沦拿起了笔。史铁生写过很多小说获了很奖项,但是我唯独喜欢他写的散文。在他的散文里记述了很多他生病前后的事情,非常真挚,他并没有在文中过多渲染他自我的东西,而是写了周围的很多人和事,而正是在他的描写中让我一点点的感动的。    在我与地坛文中写了他瘫痪后坐着轮椅在地坛里游荡(这个词不恰当但我找不到合适的)时的见闻、感受和反思遐想,写他的母亲不放心他又怕伤他自尊而偷偷地跟在他身后,写他见到的那个屡次获得名次但光荣榜上却阴差阳错每次都没有他的照片,写他听着苍凉的唢呐声仿佛看到一个在外面玩耍忘记了回家的顽童……    可能是因为这篇散文吧,我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没有真正进入到地坛里,我怕我见到的一切会破坏心中那片美好的境地。我想我会找一个恰当的时候走进那里,走进曾在我心灵里留下感动的那片生命的载体。    
  格非《锦瑟》    不是李商隐的《锦瑟》,是格非的小说《锦瑟》。    格非写的小说很多,我也看过一些,但我唯一喜欢的就是这篇《锦瑟》。李商隐的《锦瑟》向来被评论家冠以晦涩难懂,我不知道格非写他的《锦瑟》时是不是受了李商隐的感染。    格非的《锦瑟》是由若干故事组成的,这些故事的主人公的名字都叫冯子存,但是随着故事的年代和情节的变化,冯的身份年龄也随之改变着。这些故事看似彼此不相干,但细细读下来却发现彼此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读者似乎掉进了一团迷雾,似懂非懂中有着无限的遐想。我想格非通过小说这种文体方式,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李商隐的《锦瑟》的背后的故事。    我看完小说后非常的喜欢,于是决定抄一遍,可是后来我没坚持下去,因为小说实在太长了。    
  安妮宝贝《彼岸花》    说实话,我对什么安妮宝贝卫慧棉棉九丹之类的所谓美女作家实在不怎么感冒,她们写的那一大堆汉字也是小说?!但为了在批判她们时有理有据,我还是不得不看了一下她们写的东西。    《彼岸花》是一个女同事借给我看的。    她说这本书如何如何的好,她把它放在枕边每天都要翻开看看。有这么好嘛我表示怀疑,于是决定借来看看。    小说其实写的是一种生存状态,“我”的生存状态,我猜想也是作者的一种生存状态。彼岸花其实是她对未来心存的一种幻想或者是美好的憧憬或者是一种解脱。小说像记日记一样记录的生活中的各种碎碎的事情,看得让人感觉很累很颓废。    但小说还是有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中间的那段故事中的故事,关于那个小女孩南生的故事,窃以为那才是安妮宝贝的真正的水平,体现她的纯净的不浮躁的一面,如果没有了那段南生的故事,这本小说实在没有什么可看的了。    到此为止,安妮宝贝的小说不用再看了。  
  三岛由纪夫《奔马》    记不清在哪里知道这部书的名字了,但也只是隐约知道名字而已,这部书是谁写的写的是什么一概不清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朋友家里看了这本书,于是就借了来。    看了作者介绍才知道,三岛由纪夫在国内是个倍有争议的日本作家,起因大概就是他的军国主义的倾向和复辟,加上他颇为复杂的文学观和人生哲学。他的作品翻译到国内,是带着让大家审视批判的目的来阅读的。    其实小说写的很维美细腻,评论家对他的诸多评价可能由于自己的鉴赏能力实在低下,基本没看出来什么。小说那个为了拯救日本的少年,虽然执著而坚毅地努力,但最终还是面对朝阳,切腹自尽了。应该是个悲剧,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一种以身殉美的无畏魅力。    小说里面有很多关于死亡、哲学、宗教、历史的话题,看得出作者的博学多才。只是本人实在才疏学浅,加上那完全是发生在另一个国度的事情,所以读起来倍感吃力。    最后书终于看完了,居然断断续续用了两个月的时间。   
  谢谢楼主的认可,这可是我的第一次回帖。楼主提及的书我大多读过,也深有同感。没读过的,竟也引起了一读的兴致。
  二楼三楼很幽默啊:)  楼主很实在!
  好,请继续
  变颜色了,谢谢斑竹:)
  古华《芙蓉镇》    现在读这本书就好像还债一样,因为这本书出版至今已经有二十几年了。小说获茅盾文学奖之后好像还被拍成了电影,电影好像也获了什么奖,可是二者我居然就一直都没看过。前年秋天农展馆的书市,我买了好几本获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给自己补课。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现在市面上流行的那些被媒体炒来炒去的书真的没什么可看的。呵呵,读书也是有怀旧倾向的。    小说描写的那个时代实在离我们太遥远了,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它对于上两代的人才会有更切身、更深的触动,引起他们的共鸣,但对我来讲就是在看一个故事。另外,二十年前小说创作上比较新颖的构思和结构等方面,现在看来已经很平常了。我们看得多了,另外对于作家来说,想创新现在已经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我特别喜欢小说里描写的那个叫芙蓉镇的地方,真的特别想去看看,去走走那三百米长的青石板路,去吊脚楼里住一住。不过估计经过了二十年了,恐怕那里已经和中国其他的城镇没什么区别了,一样的柏油马路,一样的高楼大厦。那些带有浓厚的地域文化的建筑、民俗恐怕只能在文字和图片上看到了。  
  浩然《苍生》    这是我第二遍读这本小说了。虽然已经看过了,但这次读的时候依然像没看过一样,依然书中被故事情节吸引,厚厚六百多页的小说不知不觉从头看到了结尾。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至少是十年前了吧。我还是先看过由这本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后才读的小说。电视剧有一些情节比原作稍作了改编,当时还能记得的一些细节,现在几乎想不起来了,只记得电视剧的结尾删掉了小说的最后一章,但比小说更有想象的空间和艺术魅力。    当年扮演田大妈的演员就是已故的表演艺术家赵丽蓉老师,她把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田大妈给演活了,以至于我后来再看小说时已先入为主,读到田大妈的情节时眼前浮现的都是赵丽蓉老师所饰演的音容笑貌。电视剧其他的演员也选得比较合适,都很好地体现了原作中的人物形象和气质。依稀记得电视剧的主题歌非常好听,可惜时间久了词曲几乎都忘了。    小说的作者浩然当年可是位非常有争议的人物。他的小说《金光大道》和《艳阳天》在七十年代中期那个特殊时代备受推崇,成为茅盾先生所谴责的当时中国文坛只有“八个样板戏、一个作家”中的那个作家。《艳让天》我大概上小学时看过,也是描写那个年代农村生活的,情节早忘得一干二净了。《金光大道》就摆在我的书架子上,一共厚厚的四大本大概两千五六百页,几次计划去读最后都打了退堂鼓。  
  谢谢停车借问天涯、严说天下、云也退的支持~~~
  萧红《呼兰河传》    萧红的代表作之一,与她的另一篇代表作《生死场》相映生辉。    喜欢上萧红的作品完全是受身边的文友影响。有一个人喜欢也会不以为然,但是如果有三四个同时都喜欢,就不由得不勾起我一读的好奇心了。于是便一发不可收的读了差不多她的所有作品。    其实现在想来,作品是一方面,更让我心恸的是萧红她短暂而苦难的一生。因为每当我看到她遗留下来的那些黑白照片时,我就不由得会联想起她在作品里描写的她那些挨饿的日子。记得她在一篇小说里寥寥数语,饥寒交迫跃然纸上,让人几欲流泪。    也许是因为同样生长在东北的黑土地,看她笔下描写的童年无忧无虑的生活,家乡美丽自然的风光是那么亲切,仿佛身临其境一般。那是她童年所度过的一段短暂但却最美好的岁月。自从她迫不得已离开那片土地,人生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萧红的家乡在解放后已经更名为呼兰了。我一直想去那个地方去看看,只是不知道现在的呼兰还是不是书中描写的那个样子。我想恐怕早已人非物也非了。  
  不错  这似乎才应该是书话里的文章
  顶一下,写得比我好,有点自卑ING
  这才应该是书话里的文章啊!
  再顶一下~
  再次谢谢大家的支持!    其实我读书很没系统和章法,完全凭自己的个人喜好,还望各位多多指教!    另外我的理解能力和文笔也很一般,对读过的书只能写些皮毛的感悟。我看过本版的一些帖子,有的写的非常有深度和广度,尤其是斑竹云也退的书感和博客,实在自叹与其相差甚远!
  《历史的天空》拍成电视剧了,很不错的片子,边看边感叹作者写得好!从演员来看,只觉得东方闻樱演得不太好,有感觉在朗诵台词,缺乏真情感。  张丰毅和好几个男女演员演得都很好。  王小波的情书结集出版了,也很好。既不肉麻又真挚,又有不少闪光的思想。语言简洁、轻松,让人读了感觉舒服。
  慢慢就有系统了,别谦虚,很好的,一路看下来感觉是一个爱书的人,就是不明白,可以问下吧:为什么一定要抄一遍呢?为什么不继续再读一遍呢?西西,回答我。。。
  谢谢碧可。    我读书有做摘抄笔记的习惯,大大小小摘抄了十多本呢。看到好的句子章节就想抄下来,这样以后有时间可以随时再翻阅,否则一本本找起来多麻烦,何况有些书是借来看的。看到好的小说只要不是中长篇也忍不住想抄一遍,也抄过几篇,格非的《锦瑟》看完了特喜欢就想抄,但只到一半就坚持不下去了,真的有些长了。    虽然现在不如过去有毅力了,不过读书依然会摘抄一些东西,只是都是和专业有关的了。
  这种贴我喜欢  我一般是这么认为,一本书要让人读了两遍以上还特别喜欢的话,那就值得推崇  我以前读过好多书,第一遍时感觉都还不错,但第二遍读就没感觉了,或是没兴趣去读第二遍,窃以为这样的书就不值得推荐
  狂奔疾飞,可惜,一直没看到过这部改变后的电视剧。
  禾鱼草,其实有的书是值得看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而且每一次阅读带来的感受都不一样。只是我这个人记性不好,好多书看过后就时间一长就忘记详细的内容了,有时候不得不再看第二遍。
  那你可以把你的摘抄发到网上来不,也信息共享呀
  呵呵,其实我看书也很少有看第二遍的,有时候是怕失望,有时候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这世上的书真是太多了  能列得出来我看过两遍以上的书也就是《荆棘鸟》、《红楼梦》、《围城》等等,呵呵,向你学习,偶的阅读量是远不如你的
  古龙的《萧十一郎》    在网友严说天下发的帖子里,我看到了一个关于古龙武侠小说的,于是就忍不住想说两句古龙的《萧十一郎》。    我记得我看的第一本古龙小说就是《萧十一郎》,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武侠小说还没有在国内形成前所未有的铺天盖地全民皆读之流行态势。    八十年代的中国比较有意思,读书就像穿衣服一样,跟风。流行穿体型裤,那就不管什么身材什么年龄的女人几乎人人都穿着一条体型裤,有的让你赏心悦目,有的惨不忍睹。读书先是以琼瑶阿姨为代表的言情风行一时,所有小女孩说话都是一口“我好喜欢你好喜欢你”的腔调。后来就是以金、古、梁等几位老先生为代表的武侠风。不过我这个人特不喜欢赶时髦,我都是在每股风刮过之后才想起来凑凑热闹。    第一次看到古龙的《萧十一郎》是在我父亲的书箱子里,当时我一看名字还以为是一本关于一个日本人的书呢,哈哈,萧十一郎嘛,一个典型的日本人的名字嘛!后来我记不清是在一种什么情景下翻开来看的,结果让我不免大吃一惊,喜欢的不得了。    《萧十一郎》在古龙众多武侠作品中,大概还算不上什么特别代表性的,我唯独提到它除了“处女读”之外,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龙在小说里的一个让人深思的寓意,那就是那些声名显赫的所谓正派之人,常常在背后干着不可告人勾当;而那些所谓臭名昭著的恶人,其实他们常常都是被那些正派人陷害,才不得已而为之的。很有现实意义,看看我们的周围。另外,古龙在书中提到了狼,古龙借狼喻人,还原了真实的狼性,而且这种关于狼的描述也是我从来没看到过的。    一直以来非常喜欢古龙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故事情节,因为特色明显,所以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模仿他口气写的各种好玩儿段子。这也是我比较偏爱古龙武侠小说的一个原因。    
  《小布头奇遇记》  作者:孙幼军    前些日子恰巧在网上看到了这个可爱的故事,还有插图,就当下来了.  楼主要吗? :)    给楼主抄一段鼠老四的歌谣:  鼠老四,真能干,  香油能喝一大碗,  能吃饺子能吃面,  点心能吃二斤半!    
  碧可,那可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啊~~~
  禾鱼草,《荆棘鸟》、《红楼梦》、《围城》我也都看过,不过都是十多年前看的,《红楼梦》已经列入第二遍读的计划内了。
  故园遥望,太好了!!!    我当时特别喜欢那四只老鼠为了能吃到小布头,编的那些“诗”哦。    麻烦发到我的邮箱,谢谢再谢谢~~~
  楼主,真不好意思,在试图发邮件时发现文件可能被&感染&,附不上.  先给你个链接,我就是在那儿找到的.  “童心世界”(http://childhood.yeah.net)    抱歉!    为表歉意,把另三首老鼠&诗&都抄上吧:    鼠老大,顶呱呱,    人人见我都害怕!    洞里大权都归我,    世界之上我称霸!     鼠老二,本事大,    嘴儿尖尖会说话。    别看今天当军师,    哎呀吱呀吱呀呀。    其实这首诗,鼠老二早就编好了,末了儿一句本来是“老大一死我当家”。鼠老二又不是傻瓜,他当然不肯当着鼠老大的面照实念,所以临时改成“吱呀吱呀吱呀呀”了。      鼠老三,不简单,    又用牙来又用拳。    只要老大说声“咬”,    让他脖子稀巴烂!  
  小布头的链接:  http://www.white-collar.net/child/authour/10-shun_yj/xbt/index.htm
  洪峰《中年底线》    很久没看过洪峰写的小说了,也许自己已经不像以前那么喜欢他写的东西了,对他的关注自然降到了很低的程度。加上文学期刊看得少了,在书店也几乎没看到过署名洪峰的小说,所以差不多要把他的名字给忘了。     前不久在街边的小书店看到这本“布老虎丛书”的《中年底线》时,竟然有些无动于衷,甚至都没有从书架上把它拿下来翻翻。春风文艺出版社最初搞“布老虎丛书”的时候至少是在八九年前了,现在又出来了打着“布老虎丛书”旗号的小说,着实让我怀疑书的真假。     直到有一天我在北京文艺台的小说连播中听到了正在连播中的《中年底线》,我不知道是小说的情节还是声情并茂演播吸引了我,在书店再一次看到《中年底线》时,毫不犹豫地买了一本,没两天地就把它读完了。     我读的第一本洪峰的小说好像是他的《苦界》,也是“布老虎丛书”中的。如果仅仅和《苦界》相比,我个人认为《中年底线》要胜出很多,虽然我觉得《中年底线》并没有像我以前读洪峰小说时,深深吸引我让我感动。     洪峰还是比较善于编故事的,小说开始就留给了读者一个悬念,然后枝枝杈杈慢慢展开情节,吸引着你不断地读下去、读下去。     洪峰现在好像把目光转到了中年人身上,开始关注起他们的事业婚姻和相关的社会现象。不过似乎有点缩手缩脚,挖掘得不够深厚,好像想尽量地显得明亮一些吧。故事发生的背景城市我很熟悉,虽然他在小说中用了个字母代替,但以我对那座城市的了解还是一眼就看出了他说的是哪里。那是个很有文化但也很堕落的城市,故事发生在那里倒也很合适的。    
  故园遥望,看到那些老鼠歌谣,时光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怀念ing~~~    已经打开链接了,不知道怎么表达我的心情和谢意———
  王小鹰《丹青引》    这本小说是我去西四的新华书店闲逛时在打折区发现的,因为在此之前我已经在电台的小说连播中听过这部小说的片段了,就买了下来。后来我才知道这本书好像也曾获过奖,是不是茅盾文学奖我就记不清了。     小说以一个国画的民间画派的盛衰为载体,通过画派中的两代画家的坎坷命运描写,由美术映射文化乃至社会,颇具传奇色彩。可能是因为作家王小鹰本人就喜好丹青,而且师从名家学习画艺,所以她对作品中涉及到的国画知识及内容,处理得非常游刃有余,加上女性特有的细腻的文笔,让小说读起来非常流畅和好看。     不过我看完小说后总是觉得这样的题材和故事情节特别像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甚至更早的背景下发生的事,作者把书里关于画的东西写的太过传奇了。  
  发现楼主特别喜欢听小说连播,呵呵  楼主看的书偶都没咋看过,发现自己特不时尚,特土,回头补习去,嘿嘿
  很喜欢楼主的推荐!!!再多做一些,谢谢!!
  不错,看过的有共鸣,没有看过的要找来看看了。  再多写一点!
  回禾鱼草,这年头,读书才不时尚才土呢,呵呵。
  todaye、烟火红颜,谢谢支持,我会继续的~~~
  洪峰《生死约会》    我发现是那么喜欢洪峰写的小说,虽然家里有很多书可看,但我还是挑了本他的小说。     《生死约会》是洪峰两年前的作品了。典型的洪峰式的语言和叙事方式,但是故事和内涵我真的不是很喜欢。     除此之外,不想说什么了。  
  迟子键《亲亲土豆》    迟子键和萧红一样,都是来自于东北黑龙江的女作家。    和萧红不同的是,迟子键笔下的故事都充满了童话般的灵动,甚至连悲剧都是那种挂着泪花的微笑,就像这篇《亲亲土豆》。小说的故事情节我记不清了,只记得结尾应该是一个悲剧,但却被迟子键一句话就给化解了。本来男主人公离开人世了,女主人公应该很伤心。这时候堆放的土豆忽然滚落了,有一个很大的滚到了女主人公脚边,女主人公看着那个土豆仿佛是对着她的老公,说,你都多大了,还跟脚。    迟子键的笔下描写的差不多都是家乡的风土人情,纯朴的民风善良的百姓,没有那么多让人沉重的阴暗险恶。如果你是个在东北黑土地长大的,那么你可以在迟子键的小说里看到你曾经熟悉的生活画面;如果你未曾到过那片土地,你可以在迟子键的小说里领略那一派原始自然的风土人情。    六七年前我特别喜欢看迟子键的书,差不多读遍了她写的小说。  
  我帮你推荐一本  〈我们仨〉 杨绛  平实的叙述语言,道出生活点点滴滴,再现了我最喜欢的钟书先生的平凡琐事  估计大家也都听过或看过,呵呵,不要说我没新意哦    另,要说读书土,那咱大家都是土人,土有土的好处,哈
  杨绛的《我们仨》不错,读过片段,只是买了一直没认真读过呢。
  杨绛的《我们仨》不错,读过片段,只是买了一直没认真读过呢。
  迟子健的短篇《清水洗尘》也很不错!还有《花瓣饭》(应该是她的吧,当时同时看了不少,说不定会混淆~)也不错。  《我们仨》乐滋滋的买来,读过后有些许失望,想看到的是思想火花却看到的是生活琐事,可是换个角度,高龄时的我们回顾过去,也许更看重的画面都是那些与情感相关的生活画面,而非思想和学识~:)  很喜欢钱媛呢!上进、聪慧、自然、善良……
  楼主:   你这么喜欢萧红,推荐看一看美国女作家维拉·凯瑟的早期作品。她写内布拉斯加的荒原生活,有着和萧红一样的天才和激情。《啊!拓荒者》有中译本。还有一本叫《我的安东妮》,也很好,不知是否已翻译过去。
  狂奔疾飞,你说的《清水洗尘》和《花瓣饭》还真的没看过。    关于《我们仨》我还没看过,所以还无法具体说出我的感受。    
  心行,有时间一定去书店找找你推荐的美国女作家维拉·凯瑟的作品。
  史铁生《我与地坛》  萧红《呼兰河传》  顾城《英儿》  迟子键《亲亲土豆》    这些很喜欢。尤其喜欢《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呼兰河传》《生死场》《英儿》《亲亲土豆》《我们仨》王小波的情书  读书的时候看的《英儿》,记忆中最深刻的是那些抽象的线条的画,看了总让人痴痴的想。  《我们仨》总让人感觉到在苦涩中的温馨的家,那朴素的感情还有文字。  
  &&小布头奇遇记&&呵呵,小时侯是我的最爱,她的作者儿童文学家孙幼军的童话是我最喜欢的,他的代表作是&&婷婷的故事&&在儿时的我心里描画了一个那么生动有趣的世界,婷婷就象我身边的朋友一样,后来才知道原来孙幼军是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不由慨叹~~~
  我一个人在回忆我们仨,夕阳下一个老人在诉说着,没有悲伤。只有苍凉。    《我与地坛》,读了让人对生命有新的感悟,喜欢山东画报出版社配有的插图。    迟子建是东北的女作家,看过清水洗尘,是在读者上。挺感人的!!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了她的长篇《伪满州国》不知有没有谁看过。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周国平的纪实小说(散文?)一个父亲的失去女儿的经历。《读者》里曾经载过一篇短的散文,很感人,怀疑是抄袭《妞妞》的情节。文字很不错,也感人。一篇文章文字情节都好,不容易。  
  芳草520、树子、whldp、Todaye,有这么多同好之书友,此乃吾之兴也~~~
  周国平的散文我记得我上大学的时候看过,好像那个时候《读者》之类的杂志上刊登的很多。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这不是小说也不是诗歌散文,这是书法作品,书写着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即楷书欧体的创始者。当年欧阳询为什么写这块碑我记不清了,好像是奉皇帝之命写的。    欧阳询的书法作品有碑也有帖,但传世的不是很多,例如《化度寺》《温颜博》《仲尼梦奠》等。《九成宫醴泉铭》是书法界公认的欧的最成熟的代表作品。但我个人有时候更喜欢《化度寺》和《温颜博》(《虞恭公》)。    楷书四大体中我对欧情有独钟。其实欧是比较难学的一种书体,欧体讲究法度以险峻著称,入帖难出帖更难。很多人学书法入门时好像都愿意选柳公权的字帖来临,但窃以为,柳体源自于欧体和颜体,学柳不如直接学欧或学颜。其实这几种书体我都临过,我也喜欢颜,但对颜体有些敬而远之,太气势磅礴了,怕学不来。颜真卿有一部大作《裴将军碑》(据传),是我尤为感兴趣的,碑的风格被称为破体,集揩行草于一碑。    至于赵孟FU(找不到这个字)的,好是好,看看还可以,不想学。    一般对的欧体的评价都是“法度严谨、瘦硬险峻”,“秀丽”好像差一些。柳骨的另一个说法大概是说柳公权这个人很刚直,很有骨气。而柳体采颜体与欧体的精华,无论从间架结构、用笔方式,都比较适中,初学者学柳体是因为比较好掌握书法的基本要领。    楷书里我还喜欢《灵飞经》。    我初学书法是从隶书入门的,临过《张迁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曹全碑》等,但我偏偏喜欢《鲜于璜》。我是偶然的机会喜欢上北碑的,在一次书法讲座上看老师在黑板上双钩魏碑,立刻被震撼了。于是开始学习,像《龙门二十品》《爨龙颜》《张猛龙》《张黑女墓志》等等。    行书里喜欢李北海《麓山寺》,尤其喜欢黄庭坚的《松风阁序》。    
  李轻松《玫瑰血》    据说这本小说发行不久就被禁了。我是看完了小说过了两年后才知道的。    第一次看这本书时大概在96年的春夏。时隔两年后我在学院路附近的地摊上买到了这本书。摆摊的小贩告诉我这是本禁书。我想如果这本书真的被禁了,可能是因为里面的一些性描写。但同时我又有些怀疑,我想小贩的意图可能是促使我决心买下这本书。    作者李轻松好像是沈阳的女作家,好像以前是写诗歌的。再早好像是学医护专业的。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她了这样一本书。看书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李轻松一定是看了顾城的《英儿》后才写的这本书,因为里面很多性爱的描写太像《英儿》的了。但是像归像,她无法达到顾城的境界。顾城的可以把性爱写的超凡脱俗,而她的就很有些淫荡的意味了。    小说的男女主人公韩雨林、古晓彤似乎都有些心理问题,因为他们都在年少的时候不经意间经历了一种让心灵受到巨大创伤的死亡场面,从此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痕迹,以至于影响到了未来的生活,暗示了人生悲剧的结局。韩雨林选择了解剖,每天面对着肢解的尸体面对着血腥却有着一种破碎的快感和无法自拔的沉迷。古晓彤,这个美丽的女孩子在误闯韩雨林的解剖室后,从恐惧惊慌失措到冥冥中被什么东西的一种吸引,有返回了那间死亡之屋,甘心成为了韩的女朋友。小彤知道自己每天生活在一种危险与死亡的边缘,惶恐害怕却又不能逃避和自拔。当这种生活的伤害韩的伤害终于促使她决心断绝与韩雨林的关系离开这个危险的男人时,她却又鬼史神差般的回到了韩的那间解剖室,最后被韩雨林的刀锋割开,泡在了福尔马林里。而韩凝视着欣赏着古晓彤被肢解后的残体,他想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后最完美的一件作品了。    文中还描写了小彤的同学岳慕心,一个被感情欺骗后变得放荡开始玩弄感情的美丽女孩子,最后因为发现了自己解剖的尸体竟然是青梅竹马的好友大力而突然精神崩溃,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还有其他几个各具性格的人物,韩雨林的老婆、好朋友江涛等。    有一段时间我时常翻看这本书,感受着作者笔下的带着血腥的美丽。李轻松写的别作品是什么样的呢?很想看看,可惜找不到。    
  路遥《平凡的世界》    我大概是十年前读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我父亲比我还喜欢这篇小说,因为里面描写的那些困苦生活让他想起了他度过的那些艰苦岁月。    书中的主人公孙少平是个历经艰苦却依然顽强生活的强者,一个平凡的人在一个平凡的世界里,做着一般凡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只是我觉得路遥写孙少平写得有些太苛意了。青梅竹马的润叶被那个开车的玷污不得不离开了他,第二个女朋友又在采访时不幸命丧洪水,第三个女人是他师父的老婆,师父命归矿井的塌方,但路遥并没有让少平做出最后的选择。有必要这样写吗,就为了给少平安排一个命运多桀的人生以示他的坚忍不拔和高风亮节?    相对来说,我更喜欢他的另一篇代表作品《人生》。  
  楼主弄错了吧,润叶是跟少平他哥少安青梅竹马的。    作为一个农民,我更喜欢孙少安,不太喜欢孙少平。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记忆,这本书真的很好,有好多不爱读书的人,也都看过.比如作个调查,你的座佑铭是什么,好多都会说鲁迅先生&故乡&的名言.&走......让别人说去吧&.问你读过的书有哪些,回答最多的也是&平凡的世界&.    好书!!!
  实在是不好意思,是我记错了,楼上 傻鹏 说得对,润叶是少平他哥少安青梅竹马的恋人,孙少平的初恋情人是郝红梅。真的是时间太久了,记不不清了,呵呵。
  周得东《773恐怖系列》    记得以前周得东是写那种风花雪月般的文章的,不知道什么时候改写恐怖小说了。    北京文艺台每天零点有个栏目“午夜拍案惊奇”,专门播讲恐怖小说和恐怖故事。以前因为每天睡得很晚,所以就经常收听,其中有一段时间播放的就是周得东的这套丛书《773恐怖系列》。    其实无论是恐怖电影还是恐怖小说,真正要达到那种让看的人身临其境的效果,小说内容固然关键,看的人周围环境更加重要。我在沈阳时曾有一次夜里看盘,其中有一部是个鬼片,其实电影的情节没那么恐怖,只是当时空荡的三间屋子里就我一个人,结果是自己吓自己,越看越害怕越害怕越想看,那种感觉太刺激了。我的一个朋友有一次租了某恐怖片的系列,看到半夜吓得不行就给我打电话,说着说着我就插了一句:你回头看窗外……咔的一声,他立马把电话挂了。    听“午夜拍案惊奇”也是同样的感觉。《773恐怖系列》是由若干小说组成的丛书,有的情节构思的确实挺让人毛骨悚然的,说书人语言极具感染力(好像“午夜拍案惊奇”一直是他在说书,不知道深更半夜地讲恐怖故事他是什么感觉,我真的挺想知道的),加上是半夜了家里就我一个人,那种感觉啊,经常就听得我躺在床上连厕所都不敢去了。因为听故事如果有间断就会漏掉一些情节,所以我就买了其中的一本,啊哈,晚上看书的感觉和听节目一样,刺激神经兴奋得睡不着觉。    后来去书市时我见到了这套丛书,犹豫再三没有买,想想还是不吓唬自己了,晚上睡个好觉吧。    
  喜欢《灵飞经》,狂喜欢。  还有王小波的《地久天长》,平实真切。
  书一般般,评论一般般。    3分走人。
  七七三系列之《猫眼》买过。
  叶广岑《黄连厚朴》  最近在读叶广岑的小说《采桑子》。我注意到叶广岑并开始喜欢她的作品是通过文学期刊,而且也仅限于文学期刊。叶广岑的作品很多,但我曾经试图去书店找她的书,不知道是何原因,只买到两本,一本是正在看的小说《采桑子》,还有一本是她的小说选集《风也萧萧,雨也萧萧》(此书被一朋友借去尚未归还)。    关于叶广岑的情况我知之甚少,只能从小说后面附的作者简介看到只言片语。叶广岑是满族旗人,祖姓叶赫那拉,后改姓叶。虽然叶赫那拉这个姓氏曾是满清皇族所属,但是“文革期间”却给她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北京户籍被取消,她只好离开北京去了陕西。为生活所迫,叶广岑养过猪、务过农,当过护士,做过记者……    叶广岑现定居于西安,任西安作家协会副主席,而在西安生活的她,笔下作品发生的故事背景却多取材于北京的大院胡同和生生不息的皇城根儿,作品中浓浓的帝王之气与西部作品的风格清晰有别。文学界把她的小说被称为“京味小说”,也的确,在她的作品里你不但能领略到北京没落的皇亲贵族大宅门内的生活画卷,更能感受到纵横古今的北京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可以说如果没有很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真的无法写出如此有深度和广度的作品来。    我喜欢叶广岑的小说,但我读过的实在不多,除了上述提过的两本外,能记住名字的还有《黄连厚朴》和《狗熊淑娟》,而且这两篇都是在小说选刊上读到的。    《黄连厚朴》具体的故事脉络我已经记不清了,我这个人有个比较致命的弱点,就是看过的书时间一久了就经常记不清书里都写了什么。请大家原谅,如果想知道小说内容还是自己找来看吧。    《狗熊淑娟》好像是和一只熊有关的故事,最后那只叫淑娟的熊被杀了,熊掌做了大款们的盘中餐,记得当时看到小说的结局时让我非常伤感。    和时下里的这些所谓身体写作、快餐文化相比,我更喜欢像叶广岑这样的作家的作品。    
  方方《风景》    首先欣赏作者为小说起的名字。    从某种角度讲,风景是客观的,但是在每个人的眼里,对风景的感受又不是完全一样的。更何况小说里描写的“风景”又是通过一个刚刚来到人间随即就又离开的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到的。“我”是这家众多孩子中的老八,“我”死了后被父亲埋在了窗子底下,于是“我”就在这个栖身的地方静静地看着我周围的世界——“我”眼里的一道道风景。    方方的《风景》被誉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新写实小说的代表作,我也是在看过这篇小说后,开始留心新写实小说的。像《你是一条河》、《离婚指南》等等。写实,顾名思义就是依原型真实地描摹。所以在小说里你可以看到被原封不动搬到纸上的生活,真实得让你甚至都失去了去面对的勇气。这就是新写实小说给我的感觉。    方方在《风景》里描写的这个家庭成员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那种人,贫穷而又愚昧、野蛮但有着原始的善良。抹去污泥依然可以看到他们原始、粗糙的美丽。但他们的那种生活状态给我心灵的震撼和刺激,仿佛罩在天空的一片乌云,多少年来一直无法彻底驱散。    把生活阴暗的一面揭示出来是一种勇气,而且更是一件好事,它让你心灵承受刺激与压力时,会倍感生命的美好,从而去更加的珍惜与拥有。    
  别馆接莲池,谱来杨柳双声,古乐府翻新乐府;  故乡忆梅事,听到鹧鸪一曲,燕王台作越王台。                 ——叶广芩《谁翻乐府凄凉曲》    在1999年第6期的《小说选刊》上看了这篇文章后,立马把它撕了下来(书是书店租来的)。再看了很多遍之后,决得非抄它一遍不可。抄了几章,终归没有继续下去。
  呵呵,终于看到一个和我一样喜欢叶广岑小说和喜欢抄小说的了。    采桑子  作者: 纳兰性德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叶广岑的小说《采桑子》就是用这首词构思写成的,通篇小说以此词为结构,每一句即每一章的标题。可是这个不能抄了,长篇啊。    
  同上面的一个朋友感觉相同,看了楼主的帖子觉得自己的读书趣味特别好土,楼主说的人,我就读过王小波、路遥、李碧华、史铁生、古龙、浩然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这首词印象好深,知道纳兰性德的第一首    《我与地坛》
印象最深的是写他母亲每天送他出来后,偷偷要跟着出来....... ,母亲的平凡和伟大,感动.....  《英儿》 是在高中时看的,那时读的不是很懂,很朦胧  《爱你就象爱生命》
前些天刚看 非常喜欢,很纯真  他的绿毛水怪 ,看的眼泪下来,虽然故事很平实,  《平凡的世界》
这本书不知为什么,读完不愿意再去读,觉得很心酸  《我们仨》
琐碎的生活中也透着人性的善良,睿智,《洗澡》也是如此,很安静的情节,里面的思想和动作其实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周围,就象一个人在微笑着俯视着这个世界,会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  周国平的散文里推荐了一篇儿童故事《胡萝卜须》,很好........    找小布头奇遇记来看 :)    
  梦也何时到谢桥??,是叶广芩一篇知名的中篇!!    前些日子看过方方的长篇&落日&,写得是武汉两代人不同的思想,和流逝的机会,错过就不再有.写得很近生活.    她的&乌泥湖年谱&一直是认为比较好的小说,买来好久,没看呢!!
  是梦也何曾到谢桥~:)  她的《祖坟》及《厚朴黄连》(呵呵,我也记不准了,应该是这名吧)也很不错!推荐一读。
  喜欢王小波的作品,大学的时候读了好多他的文章
  绿毛水怪
朴实无华  
  只一个人,不要妄自菲薄哦。其实我翻了读书版里的其他帖子后,一样自惭的不行,可以看出天涯读书版是个苍龙卧虎之地,有很多高人在此出没。他们在帖子中提到的那些书和作者一看就颇具专业水准,都是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对我来说听都没听说过,更别提阅读了。窃一直以为,所谓好书就是首先你喜欢而且能看进去能看懂,然后看了后觉得有收获,这就行了。
  《梦也何曾到谢桥》,在我的那本借给朋友的叶广岑小说集好像有部小说就叫这个名字。我没什么印象了。更不知道这个《梦也何曾到谢桥》和叶广岑小说《采桑子》之间什么关系,是不是《采桑子》的其中一章节选尚不得而知。
  谢谢故园遥望给了我《小布头奇遇记》的链接,我已经从网上下载了。这可真是个非常意外的收获啊!    下载后我立刻打开从头大致看了一遍——时光仿佛倒流,那么亲切啊!网络版的连插图都和当年书中的一样!不过这个版本据作者介绍,是他修改后再版的版本,书中删去了很多和文革有关的印迹,同时又添加了一些情节——我说我看到后面忽然觉得情节非常陌生,还以为时间久了自己忘记了呢。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    至今我还能想起七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时的情景。    八九月的南京异常炎热,晚上我拿着杯可乐坐在南京的鼓楼广场,借着四周的灯光翻看着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虽然是夜晚了,可是广场上依然人声鼎沸,看累了的时候我就看看周围的人群。那时候的我还没有意识到,其实在这个商业社会里,每个人都是营销主体和客体,谁也逃不掉。    这本书是当时公司的老总介绍给我的,我买的时候刚好是这本书的第五版出版上市。其实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在江苏这个地方作了将近一年的营销策划及广告执行了,而这一年期间里我并没有看过任何一本营销方面的专业书籍,所做的一切凭的只是从前少许在校所学、别人的指导和不断地摸索、积累。当我这个时候坐下来读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有种恍然之觉,我这时才发现许多曾经的事件终于找到了其理论依据,很多的不懂和迷惑终于找到了答案,许多我们费心求证的其实早就作为真理存在了。还有就是书中的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自己从未曾听闻的,而这正是自己浅薄无知的所在,所以我发现这个时候自己根本就看不懂。于是我对所谓实践检验真理,理论指导实践开始有了最初步最基本的认识和体会。    现在这本书已经又几次再版了,我在书店看到的新版本已经变成了16开本的。现在我已经知道菲利普•科特勒在世界营销界是位什么级别的人物了,也知道这部《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的举足轻重。    
  怎么人名变成乱码了?再发一次: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
  :)  
  《小狗钱钱》    我以前一直以来对股票、基金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也不懂。我实在是做不到每天为了一大堆根本看不明白的数字符号和线头去操心。所以即便周围有很多同事、朋友在炒股票,而且有的已经赚到了很多的钱,我依然无动于衷。    可是如果你选择了广告这一行业,你就不得不接触很多对你来讲也许根本不喜欢的东西,例如虽然你是男的但你不得不去作女性用品——诸如护理液、卫生巾等等的广告。前一段时间我终于不得不和我不感兴趣的股票、基金正面接触了,因为有家基金公司成了我们的客户。    公司里有个男同事以前是在证券公司工作的,那种穿着马夹拿着人家的钱替人炒股的职业,他说经他手的钱经常是成百上千万的。而他刚好是这个项目的AE,因此我要和他经常沟通。为了能让我们理解客户的项目内容,于是他经常给我们做股票、基金培训。在他面前我就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问来问去的,他就像个大人尽量通俗易懂地讲给我听。时间久了虽然我金融证券方面的专业知识增长的不是很大,虽然我依然没有开始炒股票或投资基金,但我终于对这个行业里的东西不是那么陌生,甚至稍稍有了些许兴趣。    《小狗钱钱》就是他介绍给我看的一本如何理财的童话故事,换句话说,是国外的一位著名的理财专家撰写的一本关于如何理财的儿童读物。书写得非常通俗易懂,本来理财是很专业很深奥的东西,通常这样的书都是通篇的理论加术语,让人望而生畏。虽然书是写给孩子的,但据说在国外连成人都很喜欢读它。我也非常感兴趣,二百多页的书不知不觉中就看完了。很有收获,但是很多东西看归看,理论和实践往往还是有着很大距离的。    在此我不想再谈论书本身如何如何,我只想说一点,就是人的意识。在我们国家目前专门写给儿童看的介绍理财的书,可以说几乎还没有。    
  瘦尽灯花又一宵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记得qq号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