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出行能互相串门吗

串门那也是有讲究的_滦县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2,128贴子:
串门那也是有讲究的收藏
【又到岁末年终,春节期间串门儿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可是你知道吗?在古代,串门可没有现在那么简单,想坐在一起拉个手唠家常,那也是有讲究的。】穿衣梳妆停当,出发拜会朋友,这才是真正考验普通人个人风度的时候。别急,登门之前准备好礼物先。这倒不费什么脑筋,《周礼》早就规定好了见什么样的人带什么样的礼,“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帝王)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普通的读书人之间以“雉”,也就是野鸡为礼物,这是别有深意的。因为雉这种动物奉行一夫一妻制,是守信义的象征,而且必须是死的,以表达“为君致死”之意,尽管活野鸡留着能生蛋,煮了吃味道也更好。不管怎么样,你现在终于提着礼物来到主人家门口了。不过,如果你是初次登门,很有可能会吃闭门羹——别慌,主人不是要赶你走,正相反,这是在表达恭敬,类似于“哎呀怎么好意思让您亲自屈驾光临寒舍呢,您还是请回吧,下次我去拜访您”。这时候你要做的就是站在门口一再恳请,直到主人接收到你的诚意迎出大门,宾主互行拜礼,然后主人三揖从右边入门,你从左边进去,在庭中递上礼物,再经过“哎呀哎呀太客气了拿回去吧”和“那怎么行你就收下吧”的三个来回,主人终于接过礼物,让你进屋了。哦对了,这只野鸡最后还是你的。若对方与你身份相当,就会在不久之后回访,待再次见面的时候把它带来。若主人的身份比你高,则这次告辞的时候就在门外还给你了。当然,又免不了三推三拒——唉,做个客真累啊。进了屋也不能轻松。首先,进门请脱鞋,别踩脏了一会儿的坐席。是的,桌椅这两种现代生活中最基本的家具,出现的时间比你我想象的要晚得多。直到唐宋年间,它们才慢慢进入人们的生活,而在此之前的几千年里,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因此室内往往满铺筵席,脱鞋甚至脱袜入室就成了最基本的礼节,否则便是对主人不敬。后果有多严重?据《吕氏春秋》记载,有一次齐王生病,名医文挚用激怒他的方法为其治病,其中一项就是不脱鞋进室。结果齐王见文挚“不解屦(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且“登床,履王衣”,勃然大怒,竟下令将他活活烹死。君子坐席也有许多讲究,比如效仿孟母教子的“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是指席子的四边要与墙壁平行——她该不会是个强迫症患者吧?此外,《礼记》还规定“父子不同席”、“男女不同席”、“有丧者专席而坐”。坐的姿势也不能随随便便,两膝着地、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这是一般姿势,跟老友谈天说地无妨;若要向对方表示尊敬,就得抬起臀部,挺直上身,摆出“跽”的恭敬姿态。好不容易坐定,又突然来了一位尊者,还要让席以表谦卑——唉,做个客真累啊。要是主人留你吃饭喝酒,更累。互相礼让了好一番,座次终于安排好了,开始敬酒。这简直是一场拉锯战:主人先敬宾客,宾客还敬主人,主人再敬宾客;然后主人敬介宾(就是宾客请来的宾客),介宾还敬主人;最后主人向众宾敬酒。而且,每一轮敬酒之前,主人都要当着众宾的面进行“盥洗”,洗手、洗杯具。这在后来更像是一项重要的敬酒礼仪,但在先秦时代,却主要是为了实用功能。尽管当时已经有了筷子,但它还没有成为日常用餐的工具,只有当从汤中夹菜时才使用,其他情况下则统统直接“动手”,因此,与别人一起吃饭前不洗手也是失礼的行为。不过,真正风雅的聚会可不只是觥筹交错,就如同真正的谦谦君子可不只是守着这些繁文缛节。连西门庆都雇佣了一位文人温葵轩,在宴饮时陪宾客行酒令、附庸风雅,文人雅士则更需内外兼修。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最让古代官员憋屈的十种老婆
发表时间: 7:55:22
最让古代官员憋屈的十种老婆
& 男人在外闯事业,最担心的是什么?后院起火;将军策马疆场,最担心的是什么?粮草不济。一般来说,眼前的困难再多,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怕就怕来自身后的压力,所谓“后顾之忧”,大概就是这样炼成的。当官的也一样,家中若是没有一位好老婆在那撑着,这个官多半当不好。&&& 如今稍微关心时事的朋友,都清楚一则规律:但凡落马的官员,无论是贪贿渎职,还是腐败变质,其身后都若隐若现着老婆的影子(当然不是什么好老婆)。古代官员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且有更糟糕的迹象,像苏东坡、韩世忠、戚继光等人,娶到贤妻良配而留名青史者,毕竟为数不多。从这个角度来看,历朝历代的吏治之所以一团糟,跟官员们未娶到好老婆不无关系。&&& 笔者无意为问题官员开脱罪责,也不完全赞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陈词滥调,但是,碰到以下十种老婆,任那个官员都轻松不了,轻则感觉生活无趣,失去进取动力,重则丧名失节,被万世唾骂。&&& 抠门的老婆。她们的共同特点是斤斤计较,对人对事、对内对外,均显得小家子气,尤其是在对待钱财上十分吝啬。娶到这样的老婆,古代官员不憋屈也难。读《儒林外史》,感觉严贡生就是一个典型。他的大老婆极为抠门,恨不得一枚铜板掰开来花,去世的时候,留下的银子有数千两。严贡生后来虽然出了贡,但是,因为老婆抠门,他自己在当地留下了委琐、狡诈的形象,欲再往上爬恐怕很难了。&&& 虚荣的老婆。这种女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占有欲,还爱到处炫耀。当官的老公为了满足老婆的占有欲,或者为了满足老婆炫耀的资本,不得不极尽所能地攫取权力和财富。比如,北宋权奸童贯,起初做官还比较清廉,他老婆喜欢去别家串门子,回来常絮叨人家如何如何富贵,架不住老婆一来二去的絮叨,童贯大人于是不由自主也“富贵”起来了。&&& 长舌型老婆。舌头长,但并非吊死鬼,而是喜欢捣腾是非,张家长、李家短地说个没完。这种老婆不光古代官员感觉头疼,就是现在的官员也会憋屈。通常来说,官太太是“隐权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来自官太太的小道消息则是“隐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焉能不让官员头疼?所以,古代比较好的官员,一般都严禁老婆长舌,也为此做了许多预防工作。然而,因为老婆舌头长陷入政治漩涡的官员,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此处不再赘述。&&& 笨蛋型老婆。她们大多没什么文化,不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婚姻,更不懂婚姻的精髓在于沟通和协调。这与男尊女卑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但也不完全是。官员老公也是人,他们也需要与人沟通交流,特别是与身边的女人进行情感交流,体验幸福的感觉。但是,笨蛋型老婆往往只秉承中庸之道(教育如此),使得官员无法响应,无法体谅,家里渐渐将被杂音弥漫。&&&& 木头型老婆。特点是缺乏生活情趣,不懂诗词书画,只会任老公摆布。这种老婆是古代官员普遍需要面对的类型,毕竟像李清照这样的老婆,几百年才出一个,不可能每个官员都有这样的运气。老婆是木头,老公也会萎靡,身心凋敝,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也难怪古代官员大多喜欢去青楼消磨时光了,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狮子型老婆。她们爱一意孤行,对老公与异性的正常交往横加干预,甚至大吵大闹,闹出笑话,丢尽官员老公的脸面,老公还不产生逆反心理?干脆你敢说我敢为,一不做,二不休,老公被赶入别人的怀抱。苏东坡的好朋友陈季常和泼辣妻子柳月娥的故事,不用我再叙述了吧,男人都要面子,何况还是官员?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由来已久,深入骨髓,老婆们闻者足戒!&&& 懒散型老婆。官员忙了一天政务,回到家中一看,自己老婆蓬头垢面,家里杂乱不堪,他会是什么感觉?懒散型的老婆,连自己的容貌都不想打理,又怎么会关心老公是否会衣冠不整?长此下去,这个官员做事会杂乱无章,工作没有头绪,感情会得不到升华,就只能做个平庸的官了。&&& 破罐破摔型。女人一般扛不住岁月,年老色衰,是迟早的事。所以,聪明的女人会修身养性,极力挽留行将失去的美丽容颜,以取悦老公。然而,破罐破摔型老婆,则随遇而安,抱着“老则老矣”的心态,随他去吧,浑不顾老公的心情是否抑郁,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家门?读到这儿,该理解古代官员为何再三再四地纳小妾了吧,找回恋爱的感觉,脚踩几只船,男人天性如此。&&& 疑神疑鬼型。这种老婆一般娘家地位尊贵,老公奈何她不得。她们不思进取,唯一的爱好就是对老公监视偷听,官员身边的小厮是她们的眼线,自己身边的丫鬟是她们的窃听器,由此来限制老公的人身自由。在老婆的高压监管下,官员们会养成孤僻自闭的性格,不擅与别人交往,施政能力受到制约;不擅取得别人信任,执行力大为减弱;社交圈子狭窄,凡事多波折,缺乏有效措置。&&& 狗头军师型。特点是比谁都聪明,其实是小聪明或者假聪明,最擅长吹枕头风,为官员老公出谋划策,借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有趣的是,古代官员对于这类老婆,常常用“妇人之见”四个字给打发掉,甚至还挖苦说“头发长,见识短”,让她们脆弱的心灵很受伤。不过,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官员被枕头风吹得五迷三道,事后横眉冷对大呼“红颜祸水”。&&& 家有贤妻,是男人三生之幸,更是古代官员的三生之幸,反之,则如同钻进烂絮,苦不堪言。老婆是否温顺贤良,知书达理,对当官的老公影响颇大,这或许也是一个历史规律吧。那些宽宏大度、清正廉洁、为民做主、造福一方的好官,其身后也一定有一个好老婆,虽不具绝对性,却也八九不离十。(赵炎)&
共有4人发表观点
果断支持!
群众纷纷表示强力围观!
此帖纯属虚构!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世上没有比这更雷的!
---------------------------------------------------
关注本帖的网友,还关注:
&&&&&&&&&&&&&&&&
帖子地址:最让古代官员憋屈的十种老婆_赵炎专栏_天涯博客
文史、娱评、时评
已出版《Q版三国》、《零碎历史风情》、正出版《历史的拐点》等拙著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192位
(1085)(234)(645)(35)(98)(53)(3)
(13)(13)(12)(10)(17)(33)(33)(28)(22)(18)(16)(17)(11)(15)(18)(18)(13)(17)(22)(18)(12)(16)(16)(12)(19)(22)(19)(27)(7)(11)(24)(19)(27)(25)(25)(17)(21)(25)(20)(23)(25)(26)(23)(17)(16)(22)(24)(22)(27)(25)(25)(19)(20)(22)(24)
  最让古代官员憋屈的十种老婆    文/赵炎    
男人在外闯事业,最担心的是什么?后院起火;将军策马疆场,最担心的是什么?粮草不济。一般来说,眼前的困难再多,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怕就怕来自身后的压力,所谓“后顾之忧”,大概就是这样炼成的。当官的也一样,家中若是没有一位好老婆在那撑着,这个官多半当不好。    
如今稍微关心时事的朋友,都清楚一则规律:但凡落马的官员,无论是贪贿渎职,还是腐败变质,其身后都若隐若现着老婆的影子(当然不是什么好老婆)。古代官员的情况也大抵如此,且有更糟糕的迹象,像苏东坡、韩世忠、戚继光等人,娶到贤妻良配而留名青史者,毕竟为数不多。从这个角度来看,历朝历代的吏治之所以一团糟,跟官员们未娶到好老婆不无关系。    
笔者无意为问题官员开脱罪责,也不完全赞同“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陈词滥调,但是,碰到以下十种老婆,任那个官员都轻松不了,轻则感觉生活无趣,失去进取动力,重则丧名失节,被万世唾骂。    
抠门的老婆。她们的共同特点是斤斤计较,对人对事、对内对外,均显得小家子气,尤其是在对待钱财上十分吝啬。娶到这样的老婆,古代官员不憋屈也难。读《儒林外史》,感觉严贡生就是一个典型。他的大老婆极为抠门,恨不得一枚铜板掰开来花,去世的时候,留下的银子有数千两。严贡生后来虽然出了贡,但是,因为老婆抠门,他自己在当地留下了委琐、狡诈的形象,欲再往上爬恐怕很难了。    
虚荣的老婆。这种女人往往具有强烈的占有欲,还爱到处炫耀。当官的老公为了满足老婆的占有欲,或者为了满足老婆炫耀的资本,不得不极尽所能地攫取权力和财富。比如,北宋权奸童贯,起初做官还比较清廉,他老婆喜欢去别家串门子,回来常絮叨人家如何如何富贵,架不住老婆一来二去的絮叨,童贯大人于是不由自主也“富贵”起来了。    
长舌型老婆。舌头长,但并非吊死鬼,而是喜欢捣腾是非,张家长、李家短地说个没完。这种老婆不光古代官员感觉头疼,就是现在的官员也会憋屈。通常来说,官太太是“隐权力”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来自官太太的小道消息则是“隐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焉能不让官员头疼?所以,古代比较好的官员,一般都严禁老婆长舌,也为此做了许多预防工作。然而,因为老婆舌头长陷入政治漩涡的官员,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此处不再赘述。    
笨蛋型老婆。她们大多没什么文化,不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婚姻,更不懂婚姻的精髓在于沟通和协调。这与男尊女卑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但也不完全是。官员老公也是人,他们也需要与人沟通交流,特别是与身边的女人进行情感交流,体验幸福的感觉。但是,笨蛋型老婆往往只秉承中庸之道(教育如此),使得官员无法响应,无法体谅,家里渐渐将被杂音弥漫。&    
木头型老婆。特点是缺乏生活情趣,不懂诗词书画,只会任老公摆布。这种老婆是古代官员普遍需要面对的类型,毕竟像李清照这样的老婆,几百年才出一个,不可能每个官员都有这样的运气。老婆是木头,老公也会萎靡,身心凋敝,精神压力可想而知,也难怪古代官员大多喜欢去青楼消磨时光了,个中原因不言自明。    
狮子型老婆。她们爱一意孤行,对老公与异性的正常交往横加干预,甚至大吵大闹,闹出笑话,丢尽官员老公的脸面,老公还不产生逆反心理?干脆你敢说我敢为,一不做,二不休,老公被赶入别人的怀抱。苏东坡的好朋友陈季常和泼辣妻子柳月娥的故事,不用我再叙述了吧,男人都要面子,何况还是官员?中国人的面子文化由来已久,深入骨髓,老婆们闻者足戒!    
懒散型老婆。官员忙了一天政务,回到家中一看,自己老婆蓬头垢面,家里杂乱不堪,他会是什么感觉?懒散型的老婆,连自己的容貌都不想打理,又怎么会关心老公是否会衣冠不整?长此下去,这个官员做事会杂乱无章,工作没有头绪,感情会得不到升华,就只能做个平庸的官了。    
破罐破摔型。女人一般扛不住岁月,年老色衰,是迟早的事。所以,聪明的女人会修身养性,极力挽留行将失去的美丽容颜,以取悦老公。然而,破罐破摔型老婆,则随遇而安,抱着“老则老矣”的心态,随他去吧,浑不顾老公的心情是否抑郁,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家门?读到这儿,该理解古代官员为何再三再四地纳小妾了吧,找回恋爱的感觉,脚踩几只船,男人天性如此。    
疑神疑鬼型。这种老婆一般娘家地位尊贵,老公奈何她不得。她们不思进取,唯一的爱好就是对老公监视偷听,官员身边的小厮是她们的眼线,自己身边的丫鬟是她们的窃听器,由此来限制老公的人身自由。在老婆的高压监管下,官员们会养成孤僻自闭的性格,不擅与别人交往,施政能力受到制约;不擅取得别人信任,执行力大为减弱;社交圈子狭窄,凡事多波折,缺乏有效措置。    
狗头军师型。特点是比谁都聪明,其实是小聪明或者假聪明,最擅长吹枕头风,为官员老公出谋划策,借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有趣的是,古代官员对于这类老婆,常常用“妇人之见”四个字给打发掉,甚至还挖苦说“头发长,见识短”,让她们脆弱的心灵很受伤。不过,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官员被枕头风吹得五迷三道,事后横眉冷对大呼“红颜祸水”。    
家有贤妻,是男人三生之幸,更是古代官员的三生之幸,反之,则如同钻进烂絮,苦不堪言。老婆是否温顺贤良,知书达理,对当官的老公影响颇大,这或许也是一个历史规律吧。那些宽宏大度、清正廉洁、为民做主、造福一方的好官,其身后也一定有一个好老婆,虽不具绝对性,却也八九不离十。(赵炎)  分类: |灰色地带:古代官员灰色收入究竟有多少
转帖_官居一品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8,208贴子:
灰色地带:古代官员灰色收入究竟有多少
灰色地带:古代官员灰色收入究竟有多少
1楼 21:35&|
古代的权力结构中,尤其是地方的官府衙门里,官吏存在着很多获取灰色收入的管道。而在他们获取灰色收入的过程中,并不排除有人会突破尺度,坏了行规,但多数食权者还是会选择一边奉行官家制度,一边又恪守另一套灰色生存的规则,打打制度的擦边球。除非到了一个新王朝的初建阶段,国家机器与政治制度一并打破重建,这种灰色生存系统才失去了生存土壤。而在正常的年份里,就算食权者半明半暗地奉行灰色生存的那一套规则,往往也会被视为一种半合法的行为。   古代是一种相对刚性的制度,它的主要特质就是命令和服从。这种制度所发出的辐射力量通常直接指向各级官员,而官员作为服从者往往处于被动状态。与制度的强大约束力相比,人是具有柔韧性的生命个体,是可塑的、可变的。人在现实和规则面前,就算是铁打的英雄也有弯腰的时候,所以这种被动的服从也就成为官家制度(政府正式的规章制度)的“异化”模式。  在异化了的制度面前,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很多时候人也就被裹挟着成为刚性制度的一部分,于是有温度的生命个体就可能被制度物化。中国古代官员的灰色生存和之间存在一种必然的联系。可以说,权力集团中的灰色生存是官僚制度的一种异化,前者又反过来推动了后者按照独立的规则运转下去,结果两者相互强化,推动着历史不断向前。  古代官员的灰色生存与权力配置的特点和崇尚权力的政治文化的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权力配置的特点来看,正式权力的暗箱操作是古代官员灰色生存难以真正被遏制的最主要原因。而所谓的“灰色收入”,也就是由行为人收取的,官家制度不认可其为合法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认定其为违法或非法,但又是有违社会公平公正的、不合理的那部分收入。  灰色收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能确定其来源的合法性,但又无法认定其非法性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将其划到灰色收入的盘子里。比如说逢年过节的官府衙门和各部门福利中,权力集中者所得会比一般官吏来得多,而人情送礼,也是官阶越高、权力越大,节礼就会越丰厚。这是官家制度“敬长尊权”规则下的必然结果。
2楼 21:35&|
 二是中国古代官场是一个,很多事玩来转去最终都要纠结在“人情”二字上面。我们打个比方来说,春节期间,知府家里来了一个亲戚,提了一些很贵重的东西。如果说他单纯的是知府的亲戚,那么这些贵重的东西就应该属于白色收入,是礼品;但是如果亲戚是其所辖地的一名知县,也是做官的,而知府又正好可以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帮助到他,那么亲戚拎上门的礼品就可能转化为灰色收入。灰色收入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与中国自古以来“熟人社会”编织的那一张张复杂庞大的关系网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理很简单,人熟自然形成关系;关系也就是人脉资源,有关系就好办事。如果人不是那么熟,就会逼着你变着法儿地去打通自己的人脉。而打通人脉的过程也就把人置于一种灰色生存的状态之中,这个时候就需要奉上礼金、礼品,依靠糖衣炮弹轰开人与人之间的冰冷状态,把关系搞得一点,为下一步捞取私利做好人情铺垫。就算没有捞到现实利益,最起码不用担心具有“合法伤害权”的人在背后捅你刀子。  的最大特点就是让人与人之间形成一种私人利益的对接管道,并通过这种管道把人与人联系起来,将各个点连成一条线,最后构成一张张无所不在的关系网。而灰色收入正是这一张张关系网捕进去的鱼和虾,网越大捕进去大鱼大虾的几率就越高。关系网越织越密,灰色收入也就愈演愈烈,并进而成为深度扭曲的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  换句话来说,所遵循的运行规则,无非就是灰色生存的基本规则。如果每个人都能踢开潜规则,给不给“好处”都一样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谁又愿意无端地去增大自己的交际成本呢?  有人用各种计算公式,推算古代官员灰色收入值,却只能算出一个大概,无法得出一个精确的数字,这不仅仅是因为灰色收入的隐蔽性,更在于其来源的复杂及界定的困难。要想将其完全量化,难度实在太大,而且这个量又是个变量,并不是定量,这个量因人而变,因时而变,因职位大小而变。  在灰色利益的驱使之下,灰色生存在不知不觉中就转化为官员的基本生活状态。在他的官场日记中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幅官场生态:终日送往迎来,听戏宴会;大宴会每月都有,小应酬则日日不断;每次宴会,连戏价、备赏、酒支杂支,总在二百余金。  晚清官员们也就是在这歌舞欢宴和觥筹交错之间,把官家赋予的公权力或者个人对于权力的影响转化为私利的考量,然后他们又将这种考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脸红耳热的交际场上,那些冷冰冰的白纸黑字条文显得非常不近人情。
3楼 21:35&|
  话又说回来,那些官员并不能保证其使用的制度条文就能摆平体制内的所有问题。这时候“熟人社会”奉行的那一套准则就会悄然登场,它为权力披上了温情的面纱,赋予了曲径通幽的可能。对于官僚集团成员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和圈子圈套,而并非如何精通儒家经典,学习皇帝颁发的圣谕。他们必须动用人情世故的立体化手段,海陆空全方位地努力,将自己维系在关系网中。  对于一个官员来说,如果想要在权力场上站稳脚跟,就要动用这些手段。这些手段本身并没有僭越法律,而是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空间。  而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来说,人情世故也是一门必修的功课。这门功课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就是行走世道所必备的防身术,精通此术方有机会获取权力利益或者降低权力对自己的伤害。  由此可见,灰色生存的意识已经渗透进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空间,并不单单存在于官场。  灰色收入值几何
4楼 21:36&|
乾隆五十七年(1792),刚刚从前线击退廓尔喀入侵、平定西藏战乱而凯旋的福康安遇到了一件烦心事。  在回到京城以后,福康安照例往户部递交了军费账册,以便能够早日报销军费开支,不料却遭遇户部书吏索要“部费”,也就是要赏钱。要知道,福康安从小由乾隆皇帝带在身边长大,皇帝待他如亲生子,这时候的他更是圣眷正隆,是朝廷的大红人。不入官品的户部书吏竟然刮钱刮到他的头上,无异于太岁头上动土。  福康安哪里受得了这种勒索,气得暴跳如雷,他怒道:“幺麽小胥,敢向大帅索贿赂乎!”论级别,小小书吏与他这个爵爷相差十万八千里。别说刮他的油水,就是他能在人群中瞟上他们一眼,他们也应该激动好几天。  就在福康安愤愤难平之际,书吏对自己的行为给出了解释:索要“部费”只是为了“多添书手、日夜迅办”,如此才能速报速结,否则,“仅就本有之人……非三数年不能了事”。书吏还特意提醒福康安,现在你刚刚大捷归来,皇上对你有求必应,一旦这事久拖不决,“上意倦厌,必干诘责”。这句话是在暗示福康安,要办尽早办,如果拖下去对其不利。  那么,小小的户部书吏怎么敢与皇帝身边的红人、朝廷的封疆大吏叫板?  在中国民间有句老话说得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地方上的胥吏吃老百姓的,而中央六部各衙门的书吏则吃下面大小官员的。所以虾米能不能吃定大鱼,关键不在虾米的才能高低,而在于虾米在权力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这些小小的户部胥吏之所以敢吃定福康安,奥秘就在于官员的隐性利益。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做官员的隐性利益。  官员的隐性利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灰色收入,二是隐性特权。由于清朝政治制度规范的缺失,当时的大小官员往往会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权,来谋求诸多显著高于社会一般成员的非正当性收益以及依靠权力延伸出来的“含金”收益。
5楼 21:36&|
在京城各部门供职的书吏,虽然不能与那些地方官员获取的收益相提并论,可也有获取隐性利益的巨大空间。既然地方官员的“炭敬”(冬天取暖费)、“冰敬”(夏天的消暑费用)之类的贿赂砸不到他们的头上,那么他们就因地制宜,通过自己的部门特权向各地方官员直接索贿。  六部书吏在索贿这件事上是各有各的道儿,从不含糊。在这六部当中,户部索贿是最容易的事,其次才轮得上吏部和兵部。因为户部是管各种费用报销的部门,地方的各项开支要报销,都必须经过户部核准,不然就没办法报。  但凡有利益出没的地方,就会产生灰色生存。那些不谙规则的人,往往就没有办法办成事。  就拿这眼下的军费报销人福康安来说,朝中谁人不晓得他是皇帝面前一等一的大红人?可胥吏照样不买他的账,照样要他按照行业规矩来办事。这时候胥吏的衍生权力,就形成了上自户部大员下到普通胥吏的一条“灰色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之间,是相互贯通的。  送礼是中国古代官场的一种特有现象,并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康熙时期的吏科给事中林起龙就曾经直指要害,他说,一个州县官员到任之后,“参谒上司,则备见面礼;凡遇年节,则备节礼;生辰喜庆,则备贺礼;题授保荐,则备谢礼;升转去任,则备别礼”,一句话就是,新官上任所要烧的三把火,最大的一把火就是权力系统内的人情之火,靠人情之火来熔化权力的刚性。  按照中国人所讲究的“节礼”习俗,端午、中秋、新年这三个传统节日是千万不能漏掉的。尤其是拜年送礼,可谓流毒甚远。  中国传统社会讲究的是人情,所以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里,我们自然也就很看重这样一个重大节日里的人际交往。其中的拜年被当做一项重要的民俗传统代代相传,早已成为民间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意义上的拜年,大多是一种自觉行为。它的表现形式来自两方面:一是邻里之间的互拜,大家相互串串门、拱拱手,表达喜庆、问候、祝愿;二是晚辈对长辈的伦理之拜,晚辈恭恭敬敬前往长辈处,或施礼或磕上几个头,若晚辈是年轻或年幼者,长辈则还以红包来“压岁”,若晚辈已是成人,就要端出好酒好菜来招待。总之,传统的拜年是有分际和讲究的:邻里互拜,抽支香烟尝点瓜果糖之类,实在没有什么利害关系可以表现;而伦理之拜,晚辈对长辈施予“礼”,长辈对晚辈还以“利”。  这种以“礼”换“利”的做法,在不知不觉中被移植到了官场之上。  同样是拜年,放在官场上则完全变了味道。首先是大多数的拜年者并不是出于自愿,总感到人家都跑去给上级官员拜年,自己如果搞特殊化,就会被“特殊处理”。时下不是有一个段子说,一领导在某年关曾对一帮部属半开玩笑地说:谁到我家中拜过年我不一定记得,但谁没去我肯定记得。这句话吓得那些本来不准备拜年者改变主意。其次,官场拜年不合传统拜年礼仪,被拜者既收“道贺”又收“钱物”,礼利双收,这完全背离了初衷。所以,官场拜年是“拜年”的异化,拜者借此平台行巴结贿赂领导之能事,被拜者借此机会捞取金钱财物之实惠。  官场拜年的传统自古有之,但这种拜年并不是发乎情而止乎礼,人们往往拜的是权并不是年。明中期的官员陆容在他的《菽园杂记》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然士庶人各拜其亲友多出实心。朝官往来,则多泛爱不专……”也就是说,士人与老百姓拜年都是捧着一颗心来,而官员之间的往来,就有花心的成分在里面。为什么花心?当然是为个人命途考虑。  进入清朝中期以后,这种送礼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当时,一个省部级高官如总督、巡抚一年的“节礼”收入是不可估量的,其标准也是因时、因地而异。当时官员的灰色收入和地方经济状况是成正比的,富裕之地可以刮出的地皮油水肯定要比穷乡僻壤更多。  晚清时期,一个省部级地方大员即使在甘肃、云贵这样的穷地方为官,一年捞他个两万两银子也难度不大(当时一两银子约折合人民币200元,两万两银子约合400万元);如果在江西这样不算穷也算不得富的地方为官,官员只要稍微动用“灰色技能”就能获取六七万两银子;如果运气好的话,能够分配到江浙地区这样的富裕省份为官,那就等于是抱上了一棵摇钱树,一年从树上摇落个十万雪花银应该是很轻松的一件事。那个时代的十万两银子,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相当于两千多万元。  我曾经在古史堆里翻出下面一组数字,可以以此来算上一笔账:康乾时期的文官集团的总人数在3万人左右,如果我们按照每个人每年所捞取的灰色收入是1000两银子计算,那么一年下来,用于官员灰色生存的总费用就高达3000万两。而乾隆十八年(1753)国家一年的全部收入约5000万两白银、1300万石粮食。两下对比,我们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朝廷官员的“节礼”差不多是国家财政总收入的一半。如此惊人的数字,传递出的信息是,清朝官员灰色收入已经不再是“灰”那么简单的事。  还有人推断出,晚清光绪年间官员的灰色收入是其正式收入的20倍。数字的精确程度暂且不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官员的灰色收入要远远大于其正式收入(工资)。古代官员的正式收入通常是朝廷付给的劳动报酬,属于正俸。清代文官集团的正式收入在650万两银子上下,但灰色收入却达到了3000万两(这里也仅仅是放在明处的“节礼”一项)。两下比较来看,差距又是何等惊人。  当古代官员拿着并不丰厚的工资单在哭穷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忘了那正式收入背后的巨大黑洞。
6楼 21:36&|
关于“一两银子值多少人民币”的问题,基本上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清朝中晚期一两银子价值人民币150—220元左右; 明朝中期价值人民币600—800元; 北宋朝中期600元—1300元(或元); 盛唐时期元。 下面再提供一些古代数据,提高一下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 = 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 = 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 那些当官的,哪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 = 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7楼 21:39&|
十万雪花银算个清官你说呢
8楼 22:38&|
这好像是《百家讲坛》杂志节选《血酬定律》里面的文章的嘛。记得那时《百家讲坛》里面有初汉三权分立,康有为的假面舞会,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这样的好文章,现在的《百家讲坛》基本上是没有很好的文章了。
9楼 01:00&|
登录百度帐号我的游戏推荐游戏
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官居一品“的信息,请&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官员问责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