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新装课本剧里,老百姓开始为什么也说假话?这说明了什么?

皇帝的新装52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皇帝的新装52
教材分析《皇帝的新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从文章的特点和所在单元来看,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导学案设计;一、明确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字的音、形:稽陛衔骇钦差御聘勋附和爵;2、掌握词义:炫耀滑稽赏赐陛下头衔御聘呈报精致无;3、了解有关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二)能力目标;1、作阅读提要,
《皇帝的新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当时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并无情的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被两个装成织工的骗子所骗,光着身子游行的诙谐故事,幽默而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奢侈、昏庸、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课文具体描述的是看不见的、实际上是根本不存在的“美丽的新装”,深刻揭露了皇帝及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从文章的特点和所在单元来看,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对各类人物的描写、明了童话的寓意是重点,突出让学生理解童话的想象与幻想的意义是一个难点。导学案设计一、明确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字的音、形:稽 陛 衔 骇 钦差 御聘 勋 附和 爵2、掌握词义:炫耀 滑稽 赏赐 陛下 头衔 御聘 呈报 精致 无双 骇人 听闻随声附和3、了解有关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二)能力目标1、作阅读提要,用连贯的语句复述故事情节,理解写作思路。2、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心理,品析人物形象,提高语言感受力。(三)德育目标多元解读童话主题,分析作品的思想意义,理解人物所揭示的社会意义,在感染和熏陶中培养健康人格。教学重点1、从语言和心理描写中感知人物形象。2、采用“添枝加叶”法进行补写、续写训练,进行想象思维训练。教学难点
对童话主旨和借助夸张、想象反映生活的写法理解。 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了解文学常识和文章体裁
整体感知课文二、前置自学1、了解作者
安徒生:(1805――1875)19世纪丹麦文学的代表作家,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1835年开始写童话,一生共创作160多篇杰出的童话作品。代表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2、了解文章体裁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教育儿童的一种文学形式。3、听课文朗读,检查预习的字、词的形音义1、给加点字注音:滑稽(
) 随声附和(
) 骇人听闻(
)三、展示交流四、合作探究1、根据图片内容复述故事情节要求:(1)叙述有条理,情节完整;(2)不遗漏人物重要的对话和心理独白;(3)口齿清楚,声音响亮。2、总结:本文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上当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3、本文以“新装”为线索。请速读课文,在括号里上填一个字,使本文的故事情节清楚明了:(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试)新装――(展)新装(1)
(2)―(4)
(5)―(22)
(23――36)(引子)
(高潮、结局)4、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各个角色的身份、个性,要分清哪些是人物心里想的和口头说的。一般地说,心里想的应轻读,口头说的应重读,朗读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来,口吻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和个性特征。五、读写训练1、将本文缩写成300字左右的故事梗概。2、思考:这个皇帝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受骗?(要全面) 第二课时一、明确目标把握人物描写 分析人物形象检查作业,用简要的语言复述课文的情节二、前置自学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新课(把全班同学分为八个小组,每一个小组一个题目,每组选出中心发言人)问题一:文章第一段从哪些方面写了皇帝爱新装成“癖”?从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皇帝? 从三方面写皇帝爱新装成“癖”:①费用上(不惜??所有的??)②心思、兴趣上(既不??也不??也不??除非??)③更衣次数上(每??每??总??)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昏庸,荒唐的皇帝。问题二:骗子织成的新装有什么特征?这一特征在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外表上:最美的布,分外美观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一特征贯穿全文,成为主线,下面展开情节,安排材料,刻画人物都是围绕这个主线进行的。问题三:皇帝做新装的目的是什么?这说明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风气?皇帝做新装的目的就是:除了为了漂亮外,主要还是想借此机会测试一下,他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哪些人是聪明人,哪些人是傻子。这一方面说明了当时社会欺骗成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皇帝对他统治下的充满虚伪和欺骗的王国里的臣民不信任,对他们的称职和聪明持怀疑态度。问题四:皇帝派两位大臣去看新装,他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他们不敢说真话?他们什么也没有看到。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是害怕失去乌纱帽,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体现了他们的虚伪和自欺欺人。问题五:皇帝看新装时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假话?迫使上至皇帝自己下至大臣官员说假话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一句话说明)皇帝也是什么也没有看到。可是他也不敢说真话。他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这样不仅他说假话,还造成了一种迫使人们说假话的氛围。迫使上至皇帝下至大臣官员说假话的原因是“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的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就像一条绳索套在文武百官的脖子上,他们不仅不敢诚实地戳穿骗局,而且还帮助骗子行骗。这充分展示了整个宫廷的愚蠢和虚伪。问题六:文中哪句话写了人们观看“新装”的盛况?人们为什么热心看“新装”?与前文哪句话相照应?“站在街上和窗子里”。人们热心看新装的原因是“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测试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问题七:这里安徒生为什么勾画了一个倾城观看,并异口同声说假话的场面?老百姓说假话和皇帝、官员说假话是否相同?作者勾画了一个不说假话显示不了“聪明”的社会;一个欺骗成风的王国。文中的老百姓虽然说假话,但是因为他们胆小怕事,一旦有人揭穿骗局,他们也最终承认了真话。作者对老百姓还是正面肯定的,而对皇帝和大臣官员则是极其辛辣的讽刺。问题八:为什么小孩儿敢于说真话?作者这样结尾的作用是什么?小孩儿怀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社会上的污秽还没有来得及污染他的意识和他的灵魂。他无所畏惧,无所求,无所得,无私无畏。因此,他敢于说真话。总结性发问:请用一个字概括本文中心内容,这个字既能适用于文中每个人物,又符合本文思想内容。(骗)学生自学回答问题后教师小结:这个故事本身就是一个骗局,而这个骗局是有两个骗子导演的,这个故事从骗子行骗开始,到小孩揭骗结束,始终没有离开这个“骗”字。所以说,这个故事是围绕着一个“骗”字展开的。那么这个故事中的各色人物就围绕着一个“骗”字显出了他们的真面目。皇帝爱新装已经到了成“癖”的程度,对骗子所说的神奇而又漂亮的新装自然会感兴趣,所以狡猾阴险的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投其所好,用织新衣来骗他,自然会行骗成功。两个骗子其实代表了社会上靠行骗为生的一种社会病态,所以作者把骗局当作一面镜子,一方面照出了文臣百官的丑恶灵魂,一方面当作一把解剖刀,剖析这种社会人生的病态。作者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热衷权力和无知、虚伪、愚蠢的本质, 同时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三、展示交流四、合作探究品味人物性格,拓展延伸想象1、谁来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试评价文中皇帝的形象。2、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你如何评价骗子?小结:看来这个问题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很好,其实我们在讨论人物性格的时候就应该学会从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对文章要有个性化的理解。3、文中的大臣、老百姓不敢说真话,现实生活中是否有类似情况?4、如果你当时在皇帝游行的现场,会怎样做,试结合生活经验,讨论一下有关说真话的话题。小结:说真话需要勇气,有时还要付出代价,作为一个人,要敢于正视现实,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如果每一个人都多一份真诚,多一份爱,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五、拓展思维训练请同学们就下面设定的情景,展开大胆想象,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象力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1、有一天,皇帝在更衣室里,有个大臣来报重要军情(想象一下,皇帝的反应)2、老大臣走后,两个骗子(想象一下骗子会说什么)3、皇帝看到新装后,回到宫里 (想象皇帝会想什么、做什么)4、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么发展?五、读写训练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皇帝回宫后会怎样?那两个骗子的命运又如何呢?请你们拿起笔,大胆想象,续写这个故事。2、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想象,以小组为单位改编课本剧,准备在活动课上展示。板书设计 骗子(贪婪
狡猾)行 (昏庸 愚蠢) 皇帝
老百姓 (胆小
揭 大臣 官员(虚伪 自私)
小孩儿(天真无私 无私无畏) 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生活休闲娱乐、应用写作文书、行业资料、中学教育、专业论文、高等教育、皇帝的新装52等内容。
 皇帝的新装_初二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一、知识积累 1.《皇帝的新装》体裁是 ,作者是 的著名的儿童文学家。此外我们还知道 他的童话有《 》《》《 》...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语导学案 2013 年 12 月 8 日 主备:褚桂荣 审核: 《皇帝的新装》导学案【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作品和童话常识;速读课文,理...  一起读。 师:板书:新装,皇帝的新装,已经过去了 170 多年,但是魅力 依旧。我们的生活中,少一些虚假、虚伪、虚荣,多一些真实、真诚、 真挚,不让新的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 情节 皇帝 引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___ ___ ___ ___ ___ 5、根据以下问题,故事接龙复述课文 (1)、皇帝有何嗜好? (2)、两个骗子怎样设...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闻名于世,文中的皇帝穿着并不存 在的“新装”参加游行大典,成了最滑稽的镜头,永远定格在了人们 的心中。这个皇帝也成了人们讽刺的...  皇帝的新装_初一语文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皇帝的新装教案《皇帝的新装》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写作思路,了解童话通过幻想、想像和夸张塑造...  皇帝的新装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广饶县丁庄镇中心初中“和实”课堂教学导学稿七年级 科目 语文 课 题 皇帝的新装 秦冬梅 级部审核 课型 王秀峰 新授 时间...  皇帝的新装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有关童话的文学常识,理解文章蕴涵的思想内容。 2.做阅读提要,用连...  皇帝的新装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江夏区齐心小学教师备课录共性设计《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 个性设计 学习目标: 1、 学会 10 个生字。 2、 练习阅读课文,分...皇帝的新装
来源: 作者: 【
】 浏览:7775次 评论:0条
最近浏览过的会员: []
【基础知识精讲】
称职 呈报 精致 不可救药 骇人听闻
1.作者简介
安徒生(),丹麦作家。日生于丹麦菲英岛欧登塞的贫民区。安徒生从小就为贫困所折磨,先后在几家店铺当学徒,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代即对舞台发生兴趣,幻想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1819年在哥本哈根皇家剧院当了一名小配角。后因嗓子失润被解雇。从此开始学习写作,但写的剧本完全不适宜于演出,没有被剧院采用。
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他的作品被译成80多种语言。
2.《皇帝的新装》的时代背景
这篇童话写于1837年。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而处于北欧的丹麦却还是个君主立宪国家。拿破仑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丹麦统治阶级利用英法矛盾,以中立地位大搞海上粮食贸易,引起英国不满,英国要求丹麦交出从事贸易的舰队和商船,成为英国的附庸国。丹麦拒绝了这一要求,英军于1807年炮击哥本哈根,摧毁了丹麦的舰队,丹麦便由中立倒向拿破仑一边,成为交战国。8年后,拿破仑战败,丹麦也成为战败国而失去广大领土,耗尽了钱财,银行倒闭,农村萧条,刚刚兴起的小型工业也全部破产,丹麦最终成了英国的附庸国。丹麦人民身受本国封建阶级和英国资产阶级的双重剥削,过着饥寒交迫的贫困生活,而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一则民间故事改编了《皇帝的新装》,把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无情地嘲讽了贵族、宫廷的丑恶行径,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及大小官吏的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
这篇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以“新装”所具有的奇怪的特性为线索,以皇帝为中心人物展开故事情节。
1.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
童话一开头就用概括、对比的手法写出皇帝爱新装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写出了他为穿新衣而恣意挥霍民脂民膏;“既不……也不……除非……”句,写出他穿新衣胜过关心军队和其他活动;“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新衣服”和“皇上在更衣室里”,极尽夸张,突出强调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浪费在穿衣上而不顾国计民生。这样一个嗜新衣如生命的皇帝,对于骗子所言的神奇而漂亮的新衣,当然会感兴趣了。
两个骗子看准了皇帝的心思,声称“他们能够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他就是喜欢穿得漂亮,他根本不问国家大事,因此他觉得这“真是理想的衣服”“我穿了这样的衣服,就可以看出在我的王国里哪些人不称职;我就可以辨别出哪些是聪明人,哪些是傻子”。也就是说,这样的新装一举两得,不仅漂亮无比,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可以帮助皇帝检验他的臣民是否称职或愚蠢,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这对皇帝来说,当然更有吸引力了。
这样,骗局就和皇权结合起来了。事实是根本没有衣服,说“看不见”是一句真话,但敢于说真话就是“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在这样的威压之下,“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者太愚蠢”。从皇帝到大臣,到朝廷大小官员,谁都自欺欺人,最后演出了一幕皇帝赤身裸体举行大典的丑剧。老百姓起先也只得说假话,最后是一个小孩子说出了真话,直到所有的老百姓都说出了真话,而皇帝和大臣们硬是装模作样,直至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作者凭借自己天才的想像,通过两个骗子设的骗局,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童话以讽刺之鞭,无情地鞭挞了腐朽的封建王朝,无情地鞭挞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和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把他们的愚蠢、卑鄙、虚伪、为了保持权力不惜自欺欺人等等恶行,拿出来示众。童话还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皇帝想去看新衣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亲自去看,这时作者重笔写了他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这段心理描写一波三折,写得非常精彩。“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这是第一次转折,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心很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相信。接着是第二个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但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是第三次转折,说明他心里还是非常害怕自己看不见那块布,因而证明自己是不称职或是愚蠢的,所以心生一计:还是先派人去看看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3.这场骗局最后是由一个小孩儿说出真相,这说明了什么?
在这样一个谎言充塞、欺骗成风的世界里,作者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子喊出了“天真的声音”,讲出了谁也不敢说出的真相,使得“新装”顿时失去了神奇的作用。这一笔,增强了童话的神话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子来揭开皇帝新装的奥秘,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的:“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这句话既天真又大胆,既率直又肯定,符合孩子的身份。如果改成成人来说,反倒不真实。其实,它虽出自孩子之口,却代表了所有老百姓的意见,以至大家都重复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作者用孩子的眼光来感受、描绘,寓严肃的主题于诙谐的故事之中,真不愧为世界著名的童话家。
【例题精讲】
阅读语段,完成1~4题。
许多年前,有一位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1.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皇帝酷爱新装的?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第2句中加粗的三个“不”起了什么作用?
3.你认为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 1.这道题考查概括能力。首先要快速读懂语段,其次要把握内容,找出与本题相关的句子,进行准确的概括。
2.这道题必须结合具体的句子来体会词语的作用,同时联系全文。
3.上面的语段是文章的“引子”,要体会它的作用必须紧扣中心。
【答案】1.①为了穿漂亮衣服,不惜花掉所有的钱。②全部心思都集中在穿新衣上。③把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换穿新衣上。
2.三个“不”突出皇帝酷爱新装的怪僻。
3.用夸张的手法交代皇帝酷爱新衣、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暗示了他最后赤身露体参加游行大典的必然性,使后面的情节发展合理而自然。
【同步达纲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赏赐( ) 陛下( ) 爵士( ) 滑稽( )
头衔( ) 钦差( ) 愚蠢( ) 御聘( )
2.给下列三组多音字注音。
(1)称职( ) 相称( ) 自称( ) 称赞( )
(2)温和( ) 应和( ) 和面( ) 和睦( )
(3)更加( ) 更衣( ) 更换( ) 更夫( )
3.下列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是(形近、音同的字要仔细区别)( )
A.测验 头衔 辩别 不可一世
B.呈报 狡猾 陛下 不可救要
C.理智 恼怒 欣赏 洋洋自得
D.雕像 分外 钦差 害人听闻
4.在下列句中横线上填上最恰当的词语。
(1)这两个家伙正在以__________织布,但是一根线的影子也看不见。
A.全神贯注
B.全副精力
C.全力以赴
(2)皇帝__________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3)城里所有的人都在__________着这美丽的布料。
(4)“这布是华丽的!__________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
5.对“诚实”一词的理解,下列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题)( )
A.从两个官员的所作所为看,他们并不诚实,所以用词不当。
B.指两个官员老实、憨厚。
C.取其反义,讽刺两个官员的虚伪。
6.(皇帝在亲自去看了两个骗子织布的情形后,说)“哎呀,真是美极了!”“我十分满意!”这个句子如果改成“不错,”皇帝说,“我满意。”与原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7.课文中有一句话,它是骗子行骗成功的关键,凭自己的记忆把它写出来。
8.“皇帝心里想,‘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认真回顾平时所接触的修辞手法的特征)
9.你能想出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吗?(可顺着原话往深层次想)
(1)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2)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衣服呀!
(3)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老百姓都说。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不过他自己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10.“天真”在文中的正确含义是 。
11.皇帝有点儿发抖了,为何又摆出“更骄傲的神气”?
12.对“‘我必须把这游行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这句话的含义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皇帝企图以骄傲的神情掩盖内心的恐慌。
B.皇帝要以完成“游行大典”给臣民们做出“行必果”的榜样。
C.作者要以这笔描写,揭露皇帝虚伪、卑鄙、愚蠢的本质。
D.作者要以这笔描写,揭露皇帝穿新衣参加游行大典这场丑剧。
13.第3段的话和第4段的“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刻画了人们怎样的心理?(分析清楚两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14.游行大典完毕,皇帝回宫后,内心想些什么?内臣们如何面对皇帝?请同学们展开想像,使自己的想像和课文的内容、课文的人物保持一致,给课文续上一段500字左右的结尾。
一、1.cì bì jué jī xián chāi chǔn pìn
2.(1)chèn chèn chēn chēn
(2)hé hè huó hé
(3)èn ēn ēn ēn
4.(1)B (2)B (3)C (4)C
6.原句形象地写出了皇帝的虚伪和造作,改句这样的效果大大减弱。
7.任何不称职或是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9.(1)他们相信其他的人无论是否看得见布料,一定都会说看见了布料。
(2)这是一个孩子说的,应该是真的;而我也看出了皇帝的确没有穿衣服。
(3)这时候如果停止游行大典,就会被老百姓发现自己的愚蠢;把假的当做真的或许可以蒙混过去,无损自己的尊严。
二、10.形容单纯幼稚
11.这样做正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恐慌。
13.第3段是写市民转述小孩子的话,他们还不敢正面承认这个事实;第4段则直接描写市民已认可并说出这个事实,前面还有疑惧,后者则已摆脱心理压力。
【】【】【】 【】【】【】 【】 【】
苏教版初中语文**********扬州教育************邗江教育************方巷教育***************苏教版初中语文
------------- --
Copyright & 2009 - yuwen.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皇帝的新装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实话后来又敢说了呢_百度知道
皇帝的新装为什么老百姓刚开始不敢说实话后来又敢说了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因为他们要看下皇帝的裸体.说了实话皇帝就会穿衣服.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皇帝的新装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老百姓也说假话—兼与王君老师商榷《皇帝的新装》的主题--《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32期
为什么老百姓也说假话—兼与王君老师商榷《皇帝的新装》的主题
【摘要】:正读完《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3年第5期《认识你自己———〈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后,总觉得王君老师引领学生解读出的主题有点不妥。一般来说,解读文本的主题有两个途径。一是"知人论世",即关注作者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文本时想传递的原始信息,进而更好地挖掘作品丰富的内涵。二是"披文入情",即"一切尽在文本中"———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是一个丰富而独立的世界,任何文本都是通过自身的材料说明主题。下面,笔者就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与王老师作一些商榷性的交流,不妥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G633.3【正文快照】:
读完《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3年第5期《认识你自己———〈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后,总觉得王君老师引领学生解读出的主题有点不妥。一般来说,解读文本的主题有两个途径。一是“知人论世”,即关注作者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文本时想传递的原始信息,进而更好地挖掘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莹;;[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年04期
毕学清,逄效友;[J];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06期
贾志敏;;[J];上海教育;2009年Z2期
施齐;;[J];语文教学通讯;1988年Z1期
林松华;;[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年07期
李荣宜;;[J];江苏教育;2006年06期
高梅;;[J];吉林教育;2010年01期
张刘祥;;[J];班主任之友;2006年08期
何德明;;[J];科学教育;2010年02期
李晓红;;[J];教育教学论坛;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治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孙洪祖;;[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年
海门市包场中心小学课题组;;[A];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论文集[C];2004年
张治中;;[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张永忠;;[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陶文兰;;[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孙明;;[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胡明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周晓平;;[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王赵军;;[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逯阳;[N];中国信息报;2004年
安塞县沿河湾镇中学 高海珍;[N];延安日报;2010年
延安育才学校 王华;[N];延安日报;2010年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狮子庙
王玉飞;[N];学知报;2011年
陈聪;[N];鹤壁日报;2011年
广元剑门 张羽红;[N];四川科技报;2010年
河南省睢阳区闫集乡二中
谢秋英;[N];学知报;2011年
艾方容;[N];北京日报;2000年
费舍尔 (美)
蒋丽萍;[N];人民法院报;2010年
舒时;[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登斌;[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金锋;[D];清华大学;2011年
宋胜利;[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杨黎;[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许跃敏;[D];浙江大学;2002年
富世平;[D];四川大学;2005年
李俊方;[D];吉林大学;2006年
刘顺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张良田;[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李雁南;[D];暨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吕丽云;[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曹妮娜;[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徐晴阳;[D];吉林大学;2004年
苏平萍;[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朱维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李旺欣;[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顾正武;[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郑莉萍;[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胡非玄;[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田文华;[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帝的新装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