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小阳春

访第16届百花文学奖获奖作家秦岭:把内心照亮
[摘要]在我看来,优秀的文学必然布满了社会的神经。社会越是无序和喧嚣,文坛越应该清醒和警觉,这一点,我非常看好西方文学家的思想和姿态。而我们不少人面对文学却是轻佻的。作家秦岭(资料图)问:短篇小说《女人和狐狸的一个上午》荣登2014年中国小说排行榜,入选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必读》等多种年度选本,这次又荣获第16届百花奖,您认为这部作品为什么如此受欢迎?秦岭:小说一经《人民文学》发表,我即感受到了来自专家、读者的青睐和热情。您一定注意到,很多评论中都提到唤醒、永恒、普世等令人唏嘘的字眼,我自己也深受感染。今年“读书节”前后,一些高校邀请我讲座的缘由,多与生命的尊严、大爱的寻觅、生态的呼唤、人性的反思、价值的判断等人文元素有关,我想,这也许是来自女人和狐狸生命的呼唤吧。有学者说:“把我们的内心照亮”。这一定是读者欢迎它的理由。问:《女人和狐狸的一个上午》的画面感非常强,文字所要展现的画面感和影视剧的画面感有没有区别?所谓“画面感强”的文学作品是否在改编影视作品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秦岭:您提到的画面感,实际上是中外小说创作中最为宝贵的审美品质之一,其主要特征是细节和描写。在过于偏重形式和技术的当下,许多人有意绕开这一铁门槛,而我选择跨过去。在我看来,只有画面意象才能弥补女人、狐狸两个不同物种的行为交流和心理博弈。文字展现的画面感与影视剧的画面感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表现人物行为层面的“画面”优势永远无法相互替代,但心理层面的“画面”,文字与影像的抵达始终是一致的。画面感强的文学作品改编影视固然得天独厚,但前提是小说“画面”转换之后,必须满足影视“画面”的指向,也就是区别之外有联系的部分。问:报刊和网上有很多赏析《女人和狐狸的一个上午》的文章,作者有专业评论家,也有文学爱好者,其中不少分析得十分细致,让人想起学生时代做阅读理解题时老师的讲解。您更希望人们以怎样的心态和方式欣赏您的作品?秦岭:这一现象既鼓励了我,也让我警惕,当这篇小说和之前的《弃婴》、《杀威棒》、《摸蛋的男孩》被一些大学、中学教师从国情教育角度搬进课堂时,我真正体味到当年章德宁、杨显惠诸贤提出的“秦岭的小说提供了认识价值”的深意。当下中国的现实为作家提供了非常丰厚的思考养料,考验作家的除了技术的智慧,重要的是观察、思考与判断社会的硬功夫。在重力加速度的时代,我们不该让现实瞬间变成历史的废墟,我愿意我的读者保持一种冷静和从容感受我的小说,因为我所有的质疑、追问和批判,都把历史和现实纳入当下来判断。我阅读别人曾屡屡上当,我不能让读者上我的当。问:《女人和狐狸的一个上午》与您之前的《皇粮》《在水一方》等不同体裁的作品,创作思路有哪些联系和区别?秦岭:联系在于都是反映社会变革时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灵世界,区别在于体裁、表现方法的路径不同。《女人和狐狸的一个上午》用了现实加魔幻的手法,以“水”为背景,把人与兽类放在同等的、公平的灵魂天平上,考量生命和精神的尊严。而长篇《在水一方》是纪实的,为了反映饮水安全这一全球关注的严酷现实,我斗胆融入了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的技法,我相信写实的冲击力,同时也相信虚构超越真实的可能性。尝试的结果是,这部书被纳入中国水文化研究的重点图书。值得一提的是,《女人和狐狸的一个上午》、《借命时代的家乡》、《被马咬掉耳朵的主人》等中短篇,均与我关注饮水民生有关。我和央视主持人朱军对话的主题是《水是举头三尺的神明》,是水、神明这样的字眼带给我内心的震撼,加速了我在纪实、虚构、想象之间的不断变换。“皇粮”系列包括《皇粮钟》、《皇粮》、《碎裂在2005年的瓦片》等小说,题材因素,我用了写实之法,在我看来,没有任何文学的母体能够像绵延达2600多年的皇粮史足以反映农民内心的隐痛了。“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人,一要喝水,二要吃饭,连我自己都没料到,我的文字会落到老百姓的杯子、饭碗里。问:在《皇粮》创作谈中,您曾提到该系列改编的电影、电视和戏剧,大概只有农民才会感兴趣,那直到现在为什么还在坚持写农村题材,对城市读者的信心有没有增长呢?秦岭:记得那个创作谈的题目叫《有一种蒙昧我不愿相信》,也是我6年前荣获第十三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的感言。当那么多城市居民享受城乡“剪刀差”的巨大红利而对中国农民付出的惨重代价不明就里时,当宁可享受低保而不愿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下岗职工对牲口一样建设现代都市的农民工嗤之以鼻时,这种糟糕的文化心理足以让全人类惊诧和质疑。根据“皇粮”系列改编的多个剧种吸引了很多农村观众,也摘取了很多大奖,但它打动城市观众很难,其中包括象牙塔里的某些知识分子,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盲流”、“闲散人员”、“城市不稳定因素”、“待遣返人员”等概念,就是知识分子的可耻发明。我之所以选择面对乡村,是因为农民经受的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让我欲罢不能,而笼罩城市居民心头的多是精神的迷茫,这种迷茫其实更为悲哀,它与无情、自我和欲望有关。我的许多小说其实是把城乡融为一体的,城市,其实是乡村的镜子。我对城市读者当然充满期待,我今后写城市的时候,必然会把镜子掉过来。问:农村缺水、上缴皇粮,都是当代城市人不太熟悉的元素,您是否将这种“唤醒”视为自己的一种责任?秦岭:责任这个词,在我看来是很恐惧的。我宁可认为,写水、写粮食是我的宿命。三年前,水利部从中国作协推荐的十多名作家中,最终选择委托我行走乡村考察饮水状况,开始我并没答应,但我突然就想到了故乡甘肃大地湾出土的史前时代先民们用来取水的尖底儿陶罐,想到了我儿时在山洼里担水、在枯井边等水的记忆。同样,我有过早在八九岁时就背着小麦、拎着篮子给城里人上缴“皇粮”、鲜蛋的经历。当这些记忆与现实的都市链接,眼前仿佛有一个巨大的黑洞,走出这个黑洞的唯一路径,就是创作了。当我回味从维熙、蒋子龙等方家以“历史的刻度”定义我的创作时,我也感受到了“唤醒”的力量,在一次政协会议上,有好几个“富婆”委员告诉我,看了《女人和狐狸的一个上午》,再也不忍心穿皮草了,再也不敢浪费一滴水了,愿意把洗衣服的水节约下来冲马桶。有些单位在民生教育中还以“皇粮”系列为例,宣讲人与粮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问:您曾经提到希望人们能用历史、社会、生命、宗教的视角审视文学,这对小说来说要求是否太高了呢?尤其是在关注度原本就被其他艺术形式分散的当下。秦岭:在我看来,优秀的文学必然布满了社会的神经。社会越是无序和喧嚣,文坛越应该清醒和警觉,这一点,我非常看好西方文学家的思想和姿态。而我们不少人面对文学却是轻佻的。譬如,很多文学评论家习惯于就文学论文学,习惯了在形式上兜圈子,很少有人跳出文学本身,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观照文学;成为作家的门槛也很低,个人情绪的宣泄、人性恶俗的刨挖很容易以文学的名义被津津乐道。这样的东西,疑似批判现实的,实质上是迎合世俗和俗世的。正如建筑大师们在京城创造了许多“奇奇怪怪”的建筑,专业人士陶醉其中,却丝毫不顾民族、社会的审美理想与文化水土的历史适应性,文学存在同样的幽默,这也是它在艺术形式分散的当下不够强势的原因之一。我这样讲,不是有意抬高文学的标杆,而是在此岸遥望文学的真容。问:如今人们阅读的介质逐渐向移动化、电子化演变,作为文学创作者是否要顺应这种变化,比如在作品结构、篇幅和题材等方面。秦岭:新媒体时代,变与不变同样会有市场。不久前,天津外国语大学的一位教授邀请我为其小说作序,打动我的是她笔下文学与网络联姻之后的开阔性,是把故事框架敲碎以后用图片影像代替文字的观赏性,是英、汉双语交替叙事的文化共融性,是电子光盘语音辅助诠释的立体型、诗性和神秘性。小说之所以在大陆和英语国家受到欢迎,是因为她在高雅与流行中靠近了受众的审美之根。我欣赏这种探索与创新的科学性,但我自己的创作肯定要背对这种范式的,我也在颠覆自己,但那是坚守中的颠覆和颠覆中的坚守,这与我的审美与路数有关。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ophiawang]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人文社科]当代文学当代文学
榆林学院 白晓华第一讲、绪论
? ? ? ? ?【学习重..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人文社科]当代文学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急!急!急!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并举例说明。_百度知道
急!急!急!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并举例说明。
急用!!谢谢大家了……
提问者采纳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区别:  首先,它们总体的侧重点不同。现实型文学侧重于写实,要求立足于客观实在,力求把生活的实在面目描画出来,是对生活的再现和复制,没有添加生活本来没有的棱角。它着重的是逼真再现,如同拍照,拍出来的作品是最真实的、没有经过化妆或其他手段美化处理的、最朴素的生活照。例如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一部典型的现实型作品。他从现实中取材,从妇女、婚姻等问题中寻找创作的灵感,《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理想型文学则侧重于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重在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理想型文学并不旨在写实,而是要求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打个比方来说,这种类型的作品就如同化了浓妆的艺术照,经过了各种美化加工,不再是生活原原本本的面目,而是通过处理添加了许多生活原本没有的“脂粉水粉”“妆扮”过从而不再旨在复制“对象”的原形而旨在表现“对象”的个性思想的作品。例如《格林童话》和《哈姆雷特》等作品就是属于理想型的。还有罗曼·罗兰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它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它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而作者也于1915年,得到瑞典文学院授予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文学作品中高尚的理想主义和他在描写各种不同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再说象征类型文学,它的侧重点就更“另类了”!象征类型文学作品侧重于寄寓某种意念、意蕴。继续上面的比喻来说,这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就如同是抽象派画作,而不是照片。因为,它一方面见出它自己的特性,另一方面显出个别事物的更深广的普遍意义而不只是展示这些个事物本身。它通过暗示使人的想象延伸开去,由此及彼,扩展开来。象征主义文学作品在诗歌创作中体现最明显。艾略特的《荒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它象征着世界没有水,因而干枯了,趋于毁灭。它是现代诗的一个里程碑。  其次,从人物塑造方面比较,三种类型的文学也有区别。现实型文学力求提示人物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现实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此也多是生活中平凡普通的人物,不是超时空的、理想化的,而是存在于特定时代社会的具体环境中的。人物性格具有非常具体、确定的社会内容。社会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起到极大的作用。比如&&茶花女&&中的主角,就取自生活原型,她的悲剧命运根源于当时特的时代背景和她所处的生活环境。而理想型文学中则多见各种变形的、奇幻的形象,常有虚幻离奇的神仙妖怪和超尘脱俗的英雄豪杰。比如&&安徒生童话&&里的各种拟人化的动物和虚构的精灵之类的角色,就具有明显的理想化色彩。在文学意象的塑造中,象征型文学为了暗示某种深远、普遍的哲理、意蕴和主观情思,对客体形象进行加工处理,使其成为变形化、拟人化的假定性意象。这种文学意象已超载了自身的具体、个别的现实属性,不确指生活中的某一真实事物,而是概括性、虚拟性很强的假定事物。例如北岛的诗&&迷途&&: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里面的象征意义可以这样理解:1、“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2、“森林”象征遮挡日光的障碍因素;3、“蒲公英”象征共同追求的同伴;4、“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5、“你”和“眼睛”双重象征着理想的化身。  再次,从作者的情感评价的角度看,三种类型的文学也有所不同。现实型文学的主观情感态度融会在客观再现之中,渗透在情节、场面、人物的描绘刻画中。作家不直接在作品中表露自己对的主观倾向,而是把自己感受过的现实生活再现在作品中,呈现给读者,让读者自己去体验和感受,而不是直告之。张爱玲喜描写各色“坏女人”,她的小说人物多是病态女子,她写来并没有明确流露出自己对这些人物的喜恶,但是真把作品读懂了的人们却不难发现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观感。理想型文学则像极大地突出文学的抒情表现功能,常常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对主人公保尔的炽热感情就流露得很明显。至于象征型文学,它则偏于以间接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这种作品中有作者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必须依赖各种象征意象,曲折地、独特地表现出来,并需要读者通过直觉与情感进一步加以理解。它不直接描述思想和情感,也不通过与具体意象明显的比较去限定思想和情感,而是暗示这些思想和情感是什么,运用未加解释的象征使读者在头脑中重新创造它们。例如李金发的《弃妇》,它可谓我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开山之作。米勾勒出一个愤世、厌世、隔世的“弃妇形象,不仅仅写了“弃妇”的悲情,而且是作者的自况,亦庶几可以说是当时青年中惶惑、颓废甚至遁世心态的折射。这就是象征型文学作品的特色之处。  举例已放在区别内,以具体文章、人物为介绍,简述了一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1.现实型文学重在再现现实;
理想型文学重在表现情感;
象征型文学重在寄寓某种意蕴,这种意蕴或主观或客观,都具有某种超出集体现象、个别事物的抽象性、概括性。
2.现与理的再现与表现都具有直接性。
再现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表现着重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情感态度。
而象征则以暗示的方式间接地表达某种观念和意味。
3.现和理的思想内容、情感意义相对明确;
而象征的审美意蕴则是朦胧、含蓄、多义的。
4.现侧重从现实取材,逼真地描绘客观事物,强调感性状貌和细节真实;
理侧重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奇中取材,并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等方法,不求生活真实,而遵循情感逻辑;
象征或从现实中取材,或虚构事物形象,但这些形象都是经加工处...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不​解​释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