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户县凿齿南村名人历史名人崔瑞祥

曾任民政局副局长、户县农林局副局长、户县农办副主任、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主任、《户县志》总编辑。
著作有:《户县志》(总编,110万字,西安出版社1987年出版。为陕西省第一部新编县志)、《杂汇两言》(户县文化馆1994年出版)。《流年笔记》主要论文有:《读五部县志的心得与意见》(合撰,《中国地方志通讯》期);《关于<户县志>初稿的编纂经过》(《陕西地方志通讯》1984年第6期);《陕西省(户县志)初稿编纂简介》(《黑龙江史志》1984年全国北方十三省、市"县志稿"评议会专辑)等。1990年2月,被评为新编地方志先进工作者,发给了荣誉证和奖章。1989年应邀义务性地参加了《中共户县组织史资料》编纂。1990年后,应邀义务参与了《户县教育志》、《户县水利志》、《户县统计志》、《户县档案志》、《校志》等专业志的审稿和定稿研讨工作。1994年,被录入西安史志馆组织编纂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当代方志学者辞典》。1996年春,被户县政协文史委员会聘为文史资料征集员,先后为《户县文史资料》撰稿十余篇,为《户县文史资料》第一辑撰写的《户县的自然概况和建置沿革》一文,被作为代发刊词刊在卷首。任《户县志》总编后不到半年即离休,而在五年多的编纂过程,基本是义务性的工作。《户县志》出版发行后,赠给亲朋好友的几部,均是自己出钱购买的。个别同志非议这种做法几近迂腐,他听后淡然一笑置之。&&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6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16:51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地(市)级共青团和青少年组织&
地(市)级共青团和青少年组织
&&&&一、地(市)级团组织的发展沿革&&&&1949年10月,陕西境内的团陕北区委和西安、三原、渭南、大荔、邠县以及同年11月成立的宝鸡、咸阳、商洛团地(市)工委,均隶属于团西北工委直接领导。&&&&1950年4月,青年团陕西省工委成立,撤销团陕北区委和三原、邠县、大荔团地工委。这时,团省工委共下辖黄龙、绥德、榆林、宝鸡、咸阳、渭南、商洛和陕南共8个团地(区)委。同年5月撤销团黄龙地委,成立团延安地委。10月成立团安康地委,隶属于团陕南区工委领导。&&&&1951年2月,团陕南区工委撤销,成立团南郑地工委。所辖团安康地工委改属团陕西省工委直接领导。&&&&1952年5月咸阳专区撤销后,团省工委于1953年1月决定撤销团咸阳地委。所辖各团县委分别由团省委和宝鸡、渭南团地委领导。同年2月成立团太白、黎坪中心区委,分属宝鸡、南郑团地委和团省委双重领导。1954年1月,团南郑地委随行政机构易名,改称团汉中地委。&&&&1954年8月,西安市并入陕西省建制,原隶属于团西北工委直接领导的团西安市委,随之归属于团陕西省委领导。&&&&1956年9月至10月,根据国务院关于精简机构、减少层次、调整干部、加强领导、提高工作效率的指示精神,团渭南、宝鸡、绥德地委先后随所在专区一并撤销。原团绥德地委下辖各团县委分别划归团榆林地委和团延安地委领导。原团渭南、宝鸡地委下辖的各团县委归团省委直接领导。&&&&1958年3月,团太白、黎坪中心区委撤销。5月,铜川县改为铜川市,团铜川县委和铜川矿务局团委合并为团铜川市委,仍直属于团省委领导,1961年10月划归共青团渭南地委领导。&&&&1961年8月至11月,随着有关专区的重新设立,先后成立了团宝鸡、团渭南、团咸阳地委。&&&&1962年4月至7月,根据国家精简机构精神,先后撤销商洛、汉中、延安、榆林等团地委。同年10月恢复团商洛地委,11月恢复团延安、榆林地委。1963年4月,团汉中地委恢复。到1966年5月,团省委共辖西安、榆林、延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洛9个团地(市)委。&&&&1967年春,各地(市)团的机关被造反组织非法夺权或被冲击瘫痪以后,全部停止活动。从1968年2月开始,各地(市)陆续成立了革命委员会,青年工作由各级革委会政工组(群工组)代管。1970年我省开始全面整团建团,各级团组织陆续恢复。各地(市)先后召开团代会,选举产生了各地(市)团的领导机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80年12月,团省委决定将各地区团的领导机关由常委会改为委员会。1983年10月,咸阳地区改建咸阳市,团咸阳地委改为团咸阳市委。截止1989年底,团省委共辖4个市、6个地区及其所属的117个县(市、区)的共青团组织。&&&&二、建国后的陕西地级团组织&&&&(一)青年团陕北区委员会&&&&1949年3月成立,1949年10月后,领导绥德、黄龙、榆林3个分区和原延属分区所辖各县的青年团组织,隶属中共陕北区委和西北局青委、团中央、团西北工委领导。王冶周、刘书亭先后任团区委书记。&&&&1950年4月,青年团陕西省工委成立,团陕北区委撤销,所辖各级团组织划归团陕西省工委领导。&&&&(二)青年团陕南区工作委员会&&&&1949年10月,中共陕南区委发出《关于建立工青妇群众团体的决定》,1950年4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陕南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团陕南区工委)成立。杨克兼任团陕南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张廉任副书记。团陕南区工委隶属中共陕南区委和青年团陕西省工委领导,下辖青年团安康地工委(1950年秋成立)、南郑市和南郑、城固、洋县、勉县、西乡、褒城、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1县团组织。1950年6月增辖团凤县工委,以南郑市(今汉中市)为机关驻地。&&&&1951年2月,中共陕南区委撤销,青年团陕南区工委亦随之撤销,所辖团安康地工委改属于团陕西省工委领导,所辖南郑市和12个县的团组织,改属于新成立的青年团南郑地工委领导。&&&&(三)青年团绥德地方委员会&&&&1950年3月,召开第一届团代会,选举成立青年团绥德地方委员会。申效曾、孔芳修、高录昌先后任团地委书记,高录昌、冯浩、姜伯雄、杨蔚林任副书记,以绥德县城为团地委机关驻地。青年团绥德地委下辖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子长、延川等团县委。隶属于中共绥德地委、团陕北区委(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青年团陕西省委领导。&&&&1956年10月,绥德专区撤销,青年团绥德地委随之撤销,所辖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6个团县委划归青年团榆林团地委领导,子长、延川2个团县委划归青年团延安地委领导。&&&&(四)青年团黄龙地方委员会&&&&1949年11月召开黄龙分区第一届团代会,选举成立青年团黄龙地方委员会,张维锦任团地委书记。黄龙团地委隶属中共黄龙地委和青年团西北工委领导,下辖黄龙、宜川、宜君、洛川、黄陵、富县6个团县委。团地委机关驻洛川县城。&&&&1950年5月,黄龙地区撤销,青年团黄龙地委随之撤销,所辖各县划归青年团延安地委领导。&&&&(五)青年团邠县地方工作委员会&&&&1949年8月,青年团邠县地工委成立,王自强任书记,王乃奇任副书记,团邠县地工委隶属于中共邠县地委和青年团西北工委领导,下辖邠县、长武、永寿、乾县、麟游、醴泉、栒邑7个团县委。&&&&1950年4月,中共邠县地委撤销,长武、邠县、乾县、麟游、永寿团县委划归青年团宝鸡地工委领导,醴泉、栒邑团县委划归青年团咸阳地工委领导。&&&&(六)青年团三原地方工作委员会&&&&1949年5月,青年团三原地工委成立,杨德厚、牛其益先后任团地工委书记。团三原地工委隶属于中共三原地委和青年团西北工委领导,下辖三原、泾阳、高陵、富平、同官(铜川)、淳化等7个团县委。先后以栒邑马栏和三原县城为机关驻地。&&&&1950年5月,三原专区合并于咸阳专区,青年团三原地工委随之撤销,所辖各县团委划归青年团咸阳地工委领导。&&&&(七)青年团大荔地方工作委员会&&&&1949年8月,青年团大荔地工委成立,董念黎任团地工委书记。团大荔地工委隶属于中共大荔地委和青年团西北工委领导,下辖大荔、韩城、郃阳、澄城、白水、蒲城等团县工委。团地工委以大荔县城为机关驻地。&&&&1950年4月,大荔分区并于渭南分区,青年团大荔地工委随之撤销,所辖团县工委划归团渭南地工委领导。&&&&三、共青团(青年团)西安市委员会&&&&青年团西安市工委于1949年6月建立,韩夏存、丛一平先后任团市工委书记。1950年1月,团西安市工委建立了机关、学校、企业三个直属团工委。隶属于中共西安市委和青年团西北工委领导。团西安市工委曾设秘书处、组织部、宣传部、青工部、学生部、少年儿童部、统战部、军体部。下辖12个区委和直属团委、企业团委、学校团委。团市工委以西安市青年路200号为机关驻地。&&&&1953年2月,团西安市工委召开第一次团代会,正式成立青年团西安市委,并选举产生团西安市第一届委员会,丛一平当选为团市委书记,刘健、江风为副书记。&&&&1954年5月,西安市第二次团代会召开,选举产生第二届团西安市委员会,刘健当选为书记,江风为副书记。&&&&1954年8月,西安市由中央直辖改为陕西省直辖市。此后,团西安市委隶属于中共西安市委和团陕西省委领导。团市委下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长乐、草滩、未央、阿房、雁塔、郊区10个团区委。&&&&1955年4月、1956年4月、1957年8月、1958年9月,西安市第三、四、五、六次团代会先后召开,选举产生第三、四、五、六届团西安市委员会,刘健为团市委书记,江风、葛世民、延焕梧先后为副书记。1959年1月区划调整中,临潼、蓝田、长安、户县团县委划归团西安市委。1960年6月,中共西安市委任命延焕梧为团市委书记。&&&&1960年7月,西安市召开第七次团代会,选举产生第七届团西安市委员会,延焕梧当选为团市委书记,冯德兴为副书记。1961年1月,中共西安市委任命王保民、杨定中为团市委副书记。1961年9月区划调整后,团临潼、蓝田县委划归团渭南地委管辖,团户县县委划归团咸阳地委管辖。&&&&1962年5月、1963年4月,西安市第八、第九次团代会先后召开,选举产生第八、第九届团西安市委,延焕梧当选为团市委书记,冯德兴、王保民、杨定中为副书记。1964年11月,中共西安市委任命王一平兼任团市委书记。&&&&1967年1月,团西安市委受冲击瘫痪。1968年后,青年工作由市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代管。1972年中共西安市委决定成立第十次团代会筹备小组。1973年1月,团西安市第十次团代会召开,大会选举产生共青团西安市第十届委员会,王保民当选为团市委书记,刘瑜、陈少卿、陈琼艳为副书记。团市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青工部、学校和少年工作部、青农部、统战部,1974年4月成立红卫兵工作部(1978年撤销)。团西安市委隶属中共西安市委和团省委领导,下辖长安县、郊区、莲湖区、新城区、碑林区、阎良区等6个区县团委。1973年7月,中共西安市委任命刘瑜为团西安市委书记。1975年2月到6月,先后任命马一戈(马桂花)王志科、张学东为团市委副书记。&&&&1976年10月以后,中共西安市委对团西安市第十届领导班子进行了补充和调整。1977年11月,任命杨华靖为团市委副书记。1978年3月,任命刘玉生为团市委书记,毋森保为副书记。1978年10月,任命李广瑞为团市委副书记。&&&&1979年3月,团西安市第十一次团代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团西安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刘玉生当选为团市委书记,李广瑞、毋森保为副书记。&&&&1980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了西安市郊区建制,恢复雁塔、灞桥、未央3个区的建制。&&&&1983年10月,省区划调整后,将临潼、蓝田、户县、周至、高陵5个县划归西安市管辖。至此,团西安市委下辖临潼、蓝田、户县、长安周至、高陵6个团县委和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阎良7个团区委。&&&&1983年8月到1984年11月,中共西安市委先后任命李广瑞、熊力为团市委书记。1979年12月到1984年11月,先后增补田润德、屈增民、杨范清、熊力为团市委副书记。&&&&1984年11月,西安市第十二次团代会召开,选举产生了团西安市第十二届委员会,熊力当选为团市委书记,曹丽丽、刘家泉为副书记。1987年7月,增补何平安为团市委副书记。&&&&四、共青团(青年团)宝鸡地方(市)委员会&&&&1949年11月,青年团宝鸡分区工委成立,隶属于中共宝鸡地委和青年团西北工委领导,下辖宝鸡市及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凤县9个团市、县委。1950年4月,划归青年团陕西省工委领导。&&&&1950年5月,邠县分区合并于宝鸡分区,青年团宝鸡分区工委(后改为团宝鸡地方工作委员会)增辖武功、麟游、乾县、永寿、长武、邠县6个团县委,团凤县县委划归团陕南区工委领导。&&&&1953年1月,青年团咸阳地工委撤销时下辖的周至、礼泉、兴平、栒邑、淳化5个团县委和2月成立的团太白区委也划归青年团宝鸡地工委领导。王伟章、曹廷甫、冯德兴、呼延夫先后任团地委书记,王乃奇、曹廷甫、冯德兴、呼延夫、王振云、程维岳任团地委副书记。&&&&1956年10月,中共宝鸡地委撤销,团宝鸡地委也随即撤销,所辖团市、县、区委归属团陕西省委直接领导。&&&&1961年8月,团宝鸡地委随中共宝鸡地委重新成立,下辖宝鸡市、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武功、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渭滨、金台14个团市、县、区委。赵含璘任团地委书记,常忠诚、吴志汉、赵含璘任副书记。&&&&1967年1月,团宝鸡地委瘫痪。1968年2月,青年工作由宝鸡地区革命委员会群工组代管。1971年10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撤销宝鸡地委,所辖各县委划归宝鸡市委领导,团宝鸡地委随之撤销。&&&&1972年12月,召开了共青团宝鸡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按原县级市的宝鸡市团代会顺序接排),重新成立团宝鸡市委,四届一次会议选举党长元为团宝鸡市委书记,白索仓为副书记。团宝鸡市委下辖团宝鸡、凤翔、岐山、扶风、眉县、陇县、千阳、麟游、凤县、太白、武功、金台、渭滨13个县(区)委,隶属中共宝鸡市委和团省委领导。1975年4月到1979年7月,孟文华、陈乃荣先后为团市委书记,1973年1月到1978年4月,孟文华、陈乃荣、杨宝庆、刘志芳、柳树斌曾任副书记。&&&&1979年3月重新设立宝鸡地区,团宝鸡地委成立,隶属于中共宝鸡地委和团省委领导,接辖团宝鸡市委所属的宝鸡、凤县、太白、眉县、武功、扶风、凤翔、岐山、千阳、陇县、麟游11个团县(市)委。陈乃荣任团地委书记,刘志芳为副书记。&&&&1980年5月,团宝鸡市委召开第五次团代会,选举产生了团宝鸡市第五届委员会,后因地、市即将合并,选举结果未被批准,团市委工作仍由上届班子主持。&&&&1980年8月,宝鸡市与宝鸡地区合并,团宝鸡地、市委亦同时撤销,重新成立了共青团宝鸡市委,陈乃荣、阎少锋先后任团市委书记,刘志芳、田志刚任副书记。团市委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学校部、青工部。下辖原团宝鸡市委领导的两个团区委和原宝鸡地委领导的11个团县委。&&&&1983年5月、1987年5月,先后召开宝鸡市第六、七次团代会,选举产生了共青团宝鸡市第六、七届委员会,阎少锋、刘忠良、段屹先后任团市委书记,田志刚、刘忠良、赖晓明、段屹任副书记。&&&&五、共青团(青年团)咸阳地方委员会&&&&1949年10月,青年团咸阳地方工作委员会成立,下辖长安、咸阳、兴平、周至、户县、武功6个团县工委。隶属中共咸阳地位和青年团西北工委(1949年10月至1950年4月)、青年团陕西省工委领导。&&&&1950年4月,青年团邠县地工委撤销,所辖团醴泉、栒邑县委划归团咸阳地工委领导。同年5月,三原专区并于咸阳专区后,青年团三原地工委下辖的团三原、泾阳、高陵、耀县、铜川、富平、淳化县委划入青年团咸阳地工委领导。杨德厚、涂洛克、任学斌先后任团地工委书记,任学彬任副书记。&&&&1953年1月,青年团咸阳地工委随咸阳分区一并撤销,下辖的咸阳、铜川、户县3个团县委划归团陕西省直接领导;下辖的三原、泾阳、耀县、富平、高陵5个团县委划归青年团渭南工委领导;下辖的兴平、礼泉、淳化、栒邑、周至5个团县委划归青年团宝鸡地工委领导。&&&&1961年7月,重新成立中共咸阳地委,11月,共青团咸阳地委随即成立,下辖咸阳、三原、邠县、户县、周至、乾县、兴平、淳化、长武、栒邑、永寿、礼泉、泾阳、高陵14个团市、县委。程维岳任团咸阳地委书记,王振云任副书记。&&&&1967年1月,团组织遭受严重摧残,团咸阳地委完全瘫痪。1968年8月,咸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青年工作归属地区革委会政工组管理。1970年后,各级团组织在整团建团中逐步恢复,共青团咸阳地委重新恢复工作。1973年2月,召开咸阳地区第一次团代会,选举共青团咸阳地区第一届委员会,刘金华当选为团地委书记,王景民、沈振邦为副书记。1974年2月和1976年8月,中共咸阳地委先后任命曾建民、聂万青为团地委副书记。&&&&1978年10月,中共咸阳地委决定雷建华任团地委副书记。团地委下辖咸阳、兴平、乾县、周至、淳化、礼泉、彬县、永寿、三原、高陵、长武、户县、泾阳、旬邑14个团市、县委,隶属于中共咸阳地委和团陕西省委领导。&&&&1983年10月机构改革,咸阳地区改为咸阳市,原团咸阳市委更名为团秦都区委,原所辖周至、户县、高陵团县委划归团西安市委领导。&&&&1985年6月,召开共青团咸阳市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团咸阳市委。此后,苏进荣、李选政先后任团市委书记,李选政、张改萍、赵哲民先后任副书记。团市委隶属于中共咸阳地委和团陕西省委领导,下辖兴平、武功、三原、泾阳、乾县、礼泉、永寿、彬县、淳化、长武、旬邑11个团县委和秦都、渭城、杨凌3个团区委。曾设办公室、组织部、工农青年部。&&&&六、共青团(青年团)渭南地区委员会&&&&1949年6月,青年团渭南地工委成立,隶属于中共渭南地委和青年团西北工委领导,下辖渭南、蓝田、临潼、华阴、潼关、华县6个团县工委。以渭南县城为机关驻地。&&&&1950年4月,团渭南地工委划归团陕西省工委领导。同年5月,大荔专区并于渭南专区后,团渭南地工委增辖了团大荔地工委所辖的大荔、朝邑、平民、韩城、郃阳、澄城、白水、蒲城团县工委。&&&&1953年1月,团咸阳地工委下辖的泾阳、三原、高陵、富平、耀县团县委也划归团渭南地工委领导。李经纶、刘力彬、姬超、刘思福、申占亮先后任团地委书记,刘力彬、汤少平、姬超、刘维剑、姚世平、李佑国先后任副书记。&&&&1956年9月,中共渭南地委撤销,团渭南地委也随之撤销,所辖各团县委直属团省委领导。1961年8月,恢复渭南专区建制,同年10月,共青团渭南地委重新成立,下辖蓝田、临潼、耀县、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韩城和铜川市15个团县(市)委。&&&&1961年11月,中共渭南地委任命李佑国为团地委书记。1963年5月,任命杨蔚林为副书记。&&&&1967年1月,团渭南地委受冲击瘫痪。1968年9月后,青年工作由渭南地区革命委员会群工组代管。1973年2月召开第一届团代会,团渭南地委重新成立,下辖渭南、韩城、华县、华阴、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临潼、蓝田、耀县14个团县委,隶属于中共渭南地委和团陕西省委领导。李西平、刘万兴先后任团地委书记,刘万兴、陈鸿谦、王斌珍为副书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后,团渭南地委仍由“文化大革命”期间调整了的领导班子主持工作。辖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大荔、蒲城、澄城、白水、合阳、富平、耀县、临潼、蓝田14个团县委。&&&&1980年1月,团耀县县委改属团铜川市委领导,1983年10月,团临潼、蓝田县委改属团西安市委领导。刘万兴、梁星浩、王勇先后任书记,陈鸿谦、王斌珍、梁星浩、郝喜来、刘碧芳、王宏、王万胜、张兴邦先后任副书记。&&&&七、共青团(青年团)铜川市委员会&&&&共青团铜川市委成立于1958年5月,原为县级市,至1961年10月,直属团省委领导。此后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归渭南团地委领导。&&&&1966年8月,铜川市改为省直辖市,铜川团市委由渭南团地委领导改为直属团省委领导。书记崔瑞祥。1967年2月,团铜川市委受红卫兵运动冲击,停止工作。1968年5月,铜川市革命委员会成立,青年工作由群工组代管。&&&&1972年12月,共青团铜川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四届一次全委会选举孙海潮为团市委书记,孙菊英、尚淑侠为副书记。1975年10月,宋全智被任命为团市委副书记。&&&&1979年5月,共青团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委员会,孙菊英当选为团市委书记。团市委辖成区、郊区两个团区委,同年增辖原渭南地区所辖团耀县县委,1983年10月增辖原延安地区的团宜君县委。尚淑侠、赵小侠、宋全智、徐流成、张伟、刘选民、刘拴信、高中印先后任团市委副书记。&&&&1988年6月,共青团铜川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第六届委员会。团市委六届一次会议选举刘选民为团市委书记,高中印为副书记。&&&&八、共青团(青年团)榆林地方委员会&&&&1949年6月,青年团榆林分区工委成立,孙振业为团地工委书记。下辖榆林、神木、神府、府谷、横山和榆林市6县(市)团组织,隶属于中共榆林地委和青年团陕北区委领导,以榆林市为机关驻地。&&&&1950年4月,榆林专区第一次团代会召开,选举成立了青年团榆林地方委员会,陈智亮为团地工委书记。隶属于中共榆林地委和青年团陕西省委领导,下辖神木、府谷、榆林、横山、榆林市、定边、靖边7个团县(市)委。1950年5月,撤销团神府县委,并入团神木县委,撤销团榆林市委,并入团榆林县委。&&&&1956年10月,青年团绥德地委撤销,所属绥德、米脂、清涧、吴堡、佳县、子洲6县团组织划归青年团榆林地委领导。&&&&1962年6月机构精简中,团地委撤销,同年11月团地委又恢复。曾设组织部、宣传部、学校部等工作部门。马科系、刘长凯、刘崇光、任国义先后任团地委书记,姜弼臣、马科西、雷步州、刘崇光、任国义、霍海昌、王汉昌先后任副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榆林地委于1967年1月瘫痪。1968年4月,青年工作由榆林地区革委会政工组、群工组代管。&&&&1972年10月,榆林地区革委会决定恢复团榆林地委,1973年2月召开第二次团代会,选举成立了团榆林地委。李凤扬当选为团地委书记,吴广元、贾凯毅为副书记。团地委下辖榆林、神木、府谷、靖边、定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12个团县委,隶属于中共榆林地委和团陕西省委领导。&&&&1974年1月到1987年10月,中共榆林地委先后任命吴广元、李向东、贾建文、张逊德为团地委书记,李向东、魏琳、栾生海、贾仲廉、孔德勤为团地委副书记。1985年,团地委下辖榆林、神木、府谷、靖边、定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绥德、清涧、子洲12个团县(市)委,工作部门调整为组宣部、工农青年部、学校部、办公室。&&&&九、共青团(青年团)延安地方委员会&&&&1950年4月,陕北行署及其所属黄龙分区撤销后,延安分区成立。原陕北行署所辖延安、安塞、志丹、甘泉、延长5县,原黄龙分区所辖富县、宜川、洛川、黄龙、黄陵、宜君6县和原定边中心县所辖吴旗县划归延安分区。1950年5月,在原青年团黄龙地委基础上成立了青年团延安地方委员会,任命张维锦为团地委书记,张志杰为副书记。青年团延安地委隶属于中共延安地委和团陕西省工委领导,下辖甘泉、延安、安塞、志丹、延长、吴旗、富县、宜川、洛川、黄龙、黄陵、宜君12个团县委(1956年10月增加子长、延川2县)。1953年改名为青年团延安地方工作委员会。&&&&1958年11月,团地工委辖延安、洛川、黄陵、宜川、子长、延长、志丹7个团县委。1959年团地工委复名共青团延安地委。&&&&1962年4月,中共延安地委精简机构,撤销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团地委停止办公,同年11月恢复。团地委曾设组织部、宣传部、少年部、军体部、办公室等工作部门。&&&&到1966年5月,延焕梧、梁永华、冯锦秀、王祖培先后任团地委书记,张志杰、梁永华、魏润滋、王祖培、富锦华、罗士杰、崔振文、乔尚发、李明智、郑禹钧先后任副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地委于1967年1月停止工作。1968年8月,青年工作由延安地区革命委员会群工组代管。1972年6月,延安团地委恢复。同年12月召开团代会,选举成立了团延安地区委员会。张志清当选为团地委书记。团地委下辖延安、吴旗、志丹、安塞、子长、延川、延长、甘泉、富县、宜川、洛川、黄陵、黄龙、宜君14个团县(市)委,隶属于中共延安地委和团陕西省委领导。1973年1月,栗建国被任命为团地委副书记。1974年8月,张志清调离,中共延安地委任命李怀德为团地委书记,1976年9月,张正秋被任命为团地委副书记。&&&&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团延安地委书记仍为李怀德,其后进行了3次调整。栗建国、张正秋、李广全先后为团地委书记,副书记先后有刘进录、吕少敏、马乐斌、姬乃荣、郝东明、王延生、周德喜。&&&&十、共青团(青年团)汉中(南郑)地方委员会&&&&1951年2月,青年团陕南区工委随陕南行政区撤销而撤销,成立青年团南郑地方委员会,隶属于中共南郑地委和团陕西省委领导,下辖南郑市和南郑、城固、洋县、西乡、褒城、勉县、宁强、略阳、镇巴、凤县、留坝、佛坪13个团县、市委。以南郑市(今汉中市)机关驻地,张廉、汤少萍先后任团地委书记。&&&&1952年10月,中共南郑地委任命高永中为团地委书记,高维屏、张敏为副书记。&&&&1953年2月,黎坪中心区成立,随之成立了黎坪中心区团委,归南郑团地委领导。&&&&1954年1月,南郑专署更名为汉中地区行署,青年团南郑地委随之易名为青年团汉中地委,所辖县、市不变。团地委书记为高维屏,副书记吴同治。&&&&1958年汉中地区县、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并了南郑、佛坪、褒城、留坝4县和黎坪中心区,团地委辖汉中市、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宁强、略阳、凤县、镇巴9个团县、市委。1961年1月,凤县团县委划归宝鸡团地委领导。1961年9月,恢复南郑、留坝、佛坪3个县建制后,团地委辖汉中市、南郑、城固、洋县、西乡、勉县、宁强、略阳、镇巴、留坝、佛坪11个团县、市委。1962年7月,中共汉中地委撤销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团地委停止办公,所辖团县委由团省委直接领导。&&&&1963年4月,共青团汉中地委恢复工作,所辖团县(市)委不变。增设组织部、宣传部、办公室等工作机构。何生侠、李展纬先后任团地委书记,副书记先后有李展纬、周沪、刘守昌。&&&&“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汉中地委于1967年4月瘫痪。1968年9月,汉中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青年工作由革委会政工组群工组代管。1972年6月,团汉中地区第一届代表大会筹备组成立,1973年3月召开团代会,选举成立团汉中地委。书记朱庆发,副书记张素荣、魏有德。团地委隶属于中共汉中地委和团陕西省委领导,下辖西乡、勉县、洋县、留坝、佛坪、宁强、略阳、城固、镇巴、南郑、汉中11个团县、市委。1975年11月,增补黄庆民为团地委副书记。1976年12月,任命黄庆民为团地委书记。&&&&1981年后,中共汉中地委先后4次调整了团地委领导班子。张华、雍世盛、丁玉萍先后任团地委书记,王承德、刘汉英、丁玉萍、杨树凯先后任副书记。团地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学校部、办公室等工作部门。&&&&十一、共青团(青年团)安康地方委员会&&&&1950年秋,安康团地委成立,隶属于中共安康地委和青年团南郑区工委领导。1951年2月,青年团陕南区工委撤销,安康团地委直属青年团陕西省工委领导。曾设组织部、宣传部、少年部、军体部、和秘书室,下辖安康、石泉、白河、汉阴、宁陕、旬阳、紫阳、镇坪、岚皋、平利10个团县委。中共安康地委先后任命张迈远、任怀庆(代)、马平(未到职)、刘长英、吴同治为团地委书记,张迈远、任怀庆(第一副书记)、刘长英(第二副书记)、吴同治、吴巨、杨恺先后为副书记。&&&&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安康地委于1967年1月瘫痪。1968年9月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设群工组代管青年工作。1973年2月,召开安康地区首届团代会,重新成立团安康地委。王化群为团地委书记,梁西平、周明宽为副书记,下辖安康、石泉、白河、汉阴、宁陕、旬阳、紫阳、镇坪、岚皋、平利10个团县委,隶属于中共安康地委和团陕西省委领导。1973年10月,任命罗哲为团地委副书记。1974年6月,任命杨松涛为副书记。1976年7月,又任命杨松涛为书记。&&&&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任团地委书记的先后有杨松涛、上官卫国;汪成安、上官卫国、张富成、吴应德、罗向东、党少亭先后为副书记。&&&&十二、共青团(青年团)商洛地方委员会&&&&1949年11月,青年团商洛分区筹委会成立,1950年3月改为青年团商洛地委,隶属于中共商洛地委和团陕南区委领导,下辖商县、洛南、商南、山阳、丹凤、镇安、柞水7个团县委。以商县城为机关驻地。郭茂生(兼)、孙振业先后任团地委书记,姜弼臣、薛永年为副书记。&&&&1954年8月改为团商洛地工委,李仲发为第一副书记,刘有发为第二副书记。1957年7月又改为团商洛地委,宋建勋任团地委书记,宋建勋、贺悦荣先后任副书记。&&&&1958年11月区划调整中,团丹凤县和团柞水县撤销。&&&&1962年4月,中共商洛地委精简机构,团地委撤销,是年10月,又恢复了团地委。贺悦荣、白云峰、王敦智先后任副书记。曾设组织部、宣传部、学校部、军体部和秘书室等工作部门。团地委隶属于中共商洛地委和团陕西省委领导。&&&&“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团商洛地委于1967年1月瘫痪。1968年商洛地区青年工作由地区革命委员会政工组代管。1973年2月召开共青团商洛地区第一届团代会,选举成立了团商洛地委及其常务委员会。李永和任团地委书记,许兴华任副书记。下辖商县、洛南、商南、山阳、丹凤、镇安、柞水7个团县委,隶属于中共商洛地委和共青团陕西省委领导。1976年7月,增补陈再生为团地委副书记。&&&&1980年10月,团商洛地委改常委会为委员会,设立组织部、宣传部、学少部、办公室,1984年增设工农青年部,下辖团县委未变。陈再生、马仁照、阎林虎先后任团地委书记,陈再生、胡万成、阎林虎、孟军先后任副书记。1988年9月,团商县县委改为团商州市委。从此,商洛团地委下辖6个团县委和1个团市委。&&&&十三、市级青年联合会&&&&(一)西安市青年联合会&&&&1950年10月,召开西安市首届青年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西安民主青年联合会(简称市青联),归全国青联直接领导。韩夏存任市青联主席。1953年5月和1959年9月分别召开第二、三次青年代表大会。刘健、延焕梧分别任市青联主席。1954年8月西安市划归陕西省辖市后,市青联亦划归省青联领导。1963年3月和1965年8月,分别召开市青联四届一次、五届一次委员会议。王保民任青联主席。&&&&1979年6月召开五届常委扩大会议,正式恢复市青联工作。1979年11月,召开市青联六届一次委员会。王保民、刘玉生先后任市青联主席。&&&&(二)宝鸡市青年联合会&&&&宝鸡市于1957年12月召开第一次青年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宝鸡市青联。1960年1月、1962年3月和1965年3月,分别召开第二次青联代表大会和三届一次、四届一次委员会议,曹廷甫、程博、赵含璘、党长元先后任主席。&&&&(三)咸阳市青年联合会&&&&咸阳市于1986年5月召开一届一次青联委员会,正式成立咸阳市青联,选举常委18人,李选正任主席。&&&&(四)铜川市青年联合会&&&&铜川市青年联合成立于1965年11月,“文化大革命”初期停止活动。1983年8月恢复工作,1989年9月召开青联二届一次委员会,选举产生了铜川市第二届青联常委会。崔瑞祥、刘选民先后任主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户县历史天气查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