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恨恼怒烦与贪嗔痴慢怨恨的古文怎么写好看

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贪嗔痴」?
按投票排序
的回答已经很详细了今天正好看到索达吉堪布的一条微博,也讲到一点这个问题,虽只有一句,但尽得真意
痴是轮回的根源,贪嗔是轮回的动力。贪嗔痴即三毒。1、痴的本质——无明(对五蕴——苦、空、无常、非我本质的不知 不明 不离欲)2、贪嗔的本质——追求快乐(乐受)、逃离痛苦(苦受)图一:十二因缘——三毒在十二因缘中的位置图二:比较直观的图 生死轮回图,图的正中央是三毒贪嗔痴(图三),中间的环形是六道,最外环是十二因缘(图一) 图三:三毒放大后是这样:猪代表“痴”,从猪的嘴中吐出的鸽子代表“贪”,吐出的蛇代表“嗔”。关系是“痴→贪嗔”
(答案来自网络,我觉得说的很完整,共同进步了。)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戒定慧是对治贪嗔痴的方法。
佛家有所谓“贪、痴、嗔”三念:
贪是指染著于色、声、香、味、触等五欲之境而不离的心理活动,《大乘义章》卷五说:“于外五欲染爱名贪。”就是指的这个意思。佛教认为,众生生活于世间,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与外界相接触,产生色、声、香、味、触等感觉。这些感觉能引起众生的利欲之心,因此叫做五欲。于此五欲执著并产生染爱之心,就成为贪。因此又以贪与爱为同体异名。
《俱舍论》卷十六中说:“于他财物,恶欲名贪。”通俗地说,对于名、利,对于财物,对于外界一切可欲之物,甚至对于由五蕴和合之众生之体,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欲望,都可称为贪。《成唯识论》卷六中则说:“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有”和“有具”是指三界众生以及众生赖以生存的各种条件。并认为贪着这种心理能障碍无贪,并且因其执着于由五蕴和合的众生之体,导致生命处于不断的生死轮回中,长受三界流转之苦,所以说以生苦为业。
佛教认为,贪是佛教修行的大敌,是产生一切烦恼的根本,所以将贪列为根本烦恼之一,并将贪与嗔、痴等一起作为有害众生修行的“三毒”。小乘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大乘唯识学派则以此为“烦恼法”之一。《俱舍论》依贪著对象区别,将贪分为四种:一显色贪、二形色贪、三妙触贪、四供奉贪。《瑜伽师地论》中则分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等。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又作无明。指心性迷暗,愚昧无知。《俱舍论》中说:“痴者,所谓愚痴,即是无明。”佛教认为,众生因无始以来所具之无明,致心性愚昧,迷于事理,由此而有“人”、“我”之分。于是产生我执、法执,人生的种种烦恼,世事之纷纷扰扰,均由此而起。因此痴为一切烦恼所依。《唯识论》卷六中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碍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又说:“诸烦恼生,必由痴故。”
痴既为一切烦恼之所依,因而自然也就成了根本烦恼之一。而且它是随顺其他诸根本烦恼共同起着作用。《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又将随烦恼中覆、诳、谄、昏沉、妄念、散乱、不正知等作为痴的具体表现。佛教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消灭无明,断灭痴愚。
贪嗔痴,其本质是对“自我”的执着、维护、贪着。
如果没有“自己”,那就没有“自己”想要的,也就没有贪
如果没有“自己”,那就没有能够激怒“自己”的事物,也没有能嗔的“自己”
不过愚痴就比较不明显,在对“自己”的贪执,和对外在事物的贪执、执取都真正去除之后,自然本智会生起,愚痴自然消失。
因此贪嗔痴是否减弱,这是看修行是否进步的一个根本征兆。
「贪嗔痴慢疑」。众生的苦难都是源于「贪嗔痴」。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侵害你身体身心健康的五毒,五种负面情绪。回答问题:1、贪,贪婪心,不知足,在不限制自己欲望的边界,不断的无节制的汲取。2、嗔,分别心,易动怒,就是怨恨,分别这是你的还是我的,较真。3、痴,执着心,无知愚昧,总是把自己的想法运用到别人的想法中。五毒在每个人身上都是有的,但在不同的阶段是不一样的。
贪嗔痴是早期佛教理论就有的概念,历史悠久。1,贪:贪欲,佛教图画中以鸡为代表;
嗔:怒,恨,佛教图画中以蛇为代表;
痴:无明,以幻为实,佛教图画中以猪为代表。2,贪嗔痴为三毒,是四圣谛中苦集圣谛中的内容。3,人由三毒而有种种恶业,而不离轮回,不能离苦。
佛教图画中经常以鸡蛇猪构成的圆环表征轮回。注:四圣谛为简称为“苦集灭道”,全称分别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
因愛生貪,因恨生嗔,因對愛恨的執著生痴无奈人心渐开明&贪嗔痴恨爱欲
全文如下&:
龙佛护持普度场&华灯普照大千界&&
普天大道今时降&度尽原儿返家乡&&
混沌初开大道传&天地继之而生成&&
人合天地并三才&遵崇三纲守五常&&
清心寡欲勤修炼&均可成仙返天堂&&
志心皈命礼&玄灵高上帝&历劫亿万千&功德满天下&&
无上证真仙&掌末后天盘&龙华盛会临&亲演龙华经&&
以度诸善良&&
人身本一小天地&头顶青天脚踏地&&
堂堂正正一道体&原本不染一点尘&&
无奈人心渐开明&贪嗔痴恨爱恶欲&&
酒色财气集一身&自造地狱不可拔&&
世心轮回不思归&三纲五常均不守&&
只爱凡尘苦海游&原灵暗淡已无光&&
上天不忍玉石焚&只得速将正法传&&
若欲登上正法船&速将龙华经记心&&
一者前恶速忏悔&二者立改诸恶过&&
三者忠孝之行扬&四者仁义礼勿忘&&
五者智信并去行&六者三纲不可抛&&
七者孔圣言多研&八者礼佛学清静&&
九者持斋戒杀生&十者日日遵经行&&
以上诸条记在心&时时诵念此圣经&&
则可养成光明体&然后勤修金丹道&&
方可结丹成大罗&金丹之道本至简&&
无奈人心太污秽&大道渐渐告失传&&
现值末期大普度&只要有缘众善灵&&
谨记龙华大圣经&除恶务尽养圣体&&
时到丹道方可行&躲过此劫方为仙&&
无极正法久不遇&吾今特将此法传&&
有缘之人能得遇&恶人若能立忏悔&&
放下屠刀即是佛&速照圣经体奉行&&
亦是吾门道中人&来日齐赴龙华会&&
同登彼岸见亲娘&
贪:就是告戒你做人要知足,知足常乐,不要被欲望充昏了头脑.
嗔:就是告戒你千万别动怒,真正高尚的人是不会动怒的.
痴:告戒你做事时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放弃,不要痴迷,痴迷自生苦.
恨:就是要你己所不欲,勿施与人.不要对世人的无知而产生恨意,因为你 是修行人.
爱:要爱自己,爱别人,爱万物万象,爱世间一切,只有用博大的爱心才能洗去各种罪恶.
恶:恶一般都是由各种欲望而萌生,"金钱"是罪魁祸首,万恶之根源.
欲:则是人的各种欲望,有物质欲与精神欲,物质欲是由"金钱"带来的,精神欲则是贪恋肉体,灵魂上的享受.
六欲,生、死、耳、目、口、鼻&&
七情,喜、怒、忧、惧、爱、憎、欲&
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
怨恨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
怨恨&会、求不得、五阴炽盛。生老病死好明白。爱别离苦就是相亲相爱的人往往分开,
怨恨会苦就是不喜欢的、烦的、恨的人往往相遇、相伴,求不得苦就是想得到的东西得不到,五阴炽盛苦就色、受、想、行、识五种欲望很强烈,如火一样烧着人,使人感觉很苦。这些苦前四种主要是肉体的,由肉体转为精神。后四种主要是精神上的,而爱苦、相思苦往往与恨憎会苦相伴。也派生出求不得和五阴炽盛苦。所说人生是苦,不是说人生没有一点不好的,只是说有这五种苦,谁都免不了,不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并且,人生的许多美好,一是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二是与苦痛相伴。所以,有种说法:人生许多时候是苦中作乐。&&
&禅说—人生八苦&&
人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皆为人之五行,心志之所发。那么人生百味有多少是苦的?生老病死,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坎坷迷离,伤痛落失,众叛亲离,流离失所,凡此种种都为苦之表象。纠其根源与禅说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人生第一苦——生苦。佛说,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
生生死死,何时尽?&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人生第二苦——老苦。佛说,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
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得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人生第三苦——病苦。佛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颠沛于残酷的现实之中,有谁能保证不受到病魔的折磨?人吃五谷杂粮那有不生病的,随时的病痛让人饱受病之苦。&&
人生第四苦——死之苦。佛说,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佛说,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一,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佛说,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人生第七苦——怨恨会苦。佛说,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
人生第八苦——五阴过盛苦。佛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佛家说忌三 贪 嗔 痴 中的嗔死什么意思..还有7情指哪7情?_百度知道
佛家说忌三 贪 嗔 痴 中的嗔死什么意思..还有7情指哪7情?
2.嗔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何谓七情?《礼记-礼运》说:“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可见,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表现或心理活动,而欲是七情之一。奇怪的是,佛教的“七情”竟与儒家的“七情”大同小异,指的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中医理论稍有变化,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这七种情志激动过度,就可能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周而引发各种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医学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嗔】 (术语)又云嗔恚。三毒之一。梵曰讫罗驮Krodha,于苦与苦具憎恚,谓之嗔。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者。唯识论六曰:“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中略)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大乘义章五本曰:“忿怒为嗔。”遗教经曰:“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决定毗尼经曰:“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往生要集中曰:“或处经云:能损大利无过嗔,一念因缘悉焚灭俱胝广劫所修善。”(同指髦钞曰未知何说)。【七情】 (名数)喜,怒,哀,乐,爱,恶,欲,之称。
七情为“喜、怒、哀、惧、爱、恶、欲。嗔:指嗔恨心.嗔恨心不段除掉会堕地狱!这个心我们不要有。遇到事物应该尽量想开。佛家讲三毒心。就是贪嗔痴!佛性就被这三毒心所污染
通俗的说是:仇恨心,和愤怒心。具体的如下:佛教是众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般修行人要戒十 恶而修十善。十种恶业反过来叫十善业。所谓十恶业指:身三业、意三 业、口四业。身三业包括杀、盗、淫。口四业指妄语、两舌、恶口、绮 语。意三业指贪、嗔、痴(无明)。你所问的贪、嗔、痴是三意业内容。 所谓“贪”指“心理贪财、贪名声、贪权势、贪淫欲、甚至贪睡觉等都 是贪。明明睡八个钟头够了,却偏偏要睡十个钟头,十个钟头刚睡起来 不久,又去睡一下,这也是贪。贪主要是淫欲。十方世界的三世众生都 是这样,通常要修到三果才能远离,那是断五下分结以后的事了。 第二个意业我们称为嗔恚,动不动就发怒。我们刚刚讲过,有的人发怒 ,拍桌子摔东西,乃至拿刀子杀人。有的人发怒时皮笑肉不笑...
佛家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什么贪嗔痴恨爱恶欲_百度知道
什么贪嗔痴恨爱恶欲
何为贪嗔痴恨爱恶欲。。
前面几楼说的都太繁琐了,让人搞不懂,简单说贪,就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嗔,就是管不住自己的这张嘴,老说不好的话痴,就是人们常说的傻,为某件事过于着迷恨,恨别人,讨厌别人,心生憎恨别人之心爱,过度的偏爱或溺爱恶,恶事 坏的想法欲,欲望,无边无尽的念头总之就是一个字贪,就是人类一切不好的习惯和想法,佛家讲究心身清静,杜绝妄念
(好像是这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梵语lobha,ra^ga 巴利语同;或梵语abhidhya^,巴利语abhijjh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着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又作贪欲、贪爱、贪着。略称欲、爱。俱舍论卷二十广引诸经,谓缘五欲之境而起贪欲,缠缚其心,故称欲轭。书中又举出欲贪、欲欲、欲亲、欲爱、欲乐、欲闷、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随、欲着等十二项冠有‘欲’字之异称。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贪系由取蕴、诸见、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受用之过去境界、恶行、男女、亲友、资具、后有及无有等十事而生,经由以上十事所生起之贪,依序称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俱舍论卷二十二将贪分为...
贪嗔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贪嗔痴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贪嗔痴是什么意思
【贪】梵语 lobha,ra^ga 巴利语同;或梵语 abhidhya^,巴利语 abhijjha^。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识百法之一。欲求五欲、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著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俱舍论卷二十广引诸经,谓缘五欲之境而起贪欲,缠缚其心,故称欲轭。书中又举出欲贪、欲欲、欲亲、欲爱、欲乐、欲闷、欲耽、欲嗜、欲喜、欲藏、欲随、欲著等十二项冠有“欲”字之异称。据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五载,贪系由取蕴、诸见、未得境界、已得境界、已受用之过去境界、恶行、男女、亲友、资具、后有及无有等十事而生,经由以上十事所生起之贪,依序称为事贪、见贪、贪贪、悭贪、盖贪、恶行贪、子息贪、亲友贪、资具贪、有无有贪。俱舍论卷二十二将贪分为四种;显色贪、形色贪、妙触贪、供奉贪,可修各种不净观以对治之。
贪通于三界,其中,欲界之贪,称为欲贪,其性不善,为十恶、五盖、三不善根之一;色界、无色界之贪,称为有贪,其性有覆无记(能障覆圣道之染污性,然因其过甚轻,作用极弱,故不会招感果报),与欲贪共为六根本烦恼、十随眠、九结之一,又其性非猛利,故为五钝使之一。说一切有部以贪为“不定地法”之一,又非缘无漏法而生者,仅与喜、乐二种感受相应,故与随烦恼及八缠中之无惭、悭、掉举,六垢中之诳、憍二者为等流。然唯识家则以贪为“烦恼法”之一,于喜、乐二种感受外,若于逆境中亦会与忧、苦两种感受相应,并与“见”皆同缘无漏法而生。又依俱舍论卷二十二之说,经部以中阿含经卷七分别圣谛品为根据,谓四谛中仅有集谛以“爱”为体,爱乃贪之同体异名。(俱舍论卷十六、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一、品类足论卷三、显扬圣教论卷一)((参见:爱)5457)p4792【嗔】梵语 pratigha 或 dves!a,巴利语 pat!igha 或 dosa 。又作嗔恚、嗔怒、恚、怒。音译作醍鞞沙。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为三毒之一。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于俱舍宗属不定地法之一,于唯识宗属烦恼法之一。据俱舍论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六所载,对违背己情之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之精神作用,名为嗔。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皆以嗔之部分为体,是为六根本烦恼(或十随眠)之一。以其不属推察寻求之性质(见),作用迟钝,故为五钝使之一。与贪、痴两者,共称为三毒(三不善根)。亦属五盖、十恶之一。 嗔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色界、无色界则无。贪乃从喜爱之对境所起,反之,嗔则从违逆(不顺心)之对境所起。嗔,为修学佛道上最大之障害,经论中常诫之,如大智度论卷十四(大二五·一六七中):“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无嗔”即对境不起害心,为对治嗔之精神作用,属俱舍宗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善心所之一,与无贪、无痴共称三善根,又为四无量心中之慈无量心之体。(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二十八、悲华经卷六、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七、卷三十四、卷四十四、卷四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四十、阿毗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十六、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p6114【痴】梵语 moha, mu^d!ha。又作痴。愚痴之意。为心所(心之作用)之名。谓愚昧无知,不明事理之精神作用。俱舍宗视为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则视为烦恼位心所之一。与“无明”、“无智”同。为三不善根(三种根本恶德,亦即三毒、三火)之一,六根本烦恼之一,十随眠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所依,三界系中,于四谛及修道中断之。据瑜伽师地论卷八十六载,痴有无智、无见、非现观、惛昧、愚痴、无明、黑闇等异名。又同论卷五十五谓随烦恼中,覆、诳、谄、惛沈、妄念、散乱、不正知等,皆以痴之一分为体;成唯识论卷六谓诸烦恼之生起必由痴,故痴必定与其余九根本烦恼相应。 反之,若心处于非痴之状态,或与痴相反之精神作用,称为无痴,乃三善根之一。俱舍宗不以其为独立之心所,唯识宗则以为善心所之一。成唯识论卷九谓菩萨之十地以及佛地,各有其应断之二种愚痴,合为二十二种愚痴,又称二十二愚。(长阿含卷一大本经、北本大般涅槃经卷五、顺正理论卷十一、俱舍论卷二十一、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俱舍论光记卷四)((参见:无明)5094)p6668
其他类似问题
4人觉得有用
为您推荐:
贪嗔痴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贪是对境界的取舍 嗔是妒忌发怒 痴是不信因果 不信圣贤教法
贪婪,嗔恨,烦恼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字怎么写好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