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分析文革时期美国文学当代时期的发展状况

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文档、资料、论文、办公、总结,均是精品资料,免费阅读..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2013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_中国作家网
2013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
中国作家协会
2013年中国文学发展状况
中国作家协会
  前& 言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年。中国广大文学工作者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学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出一大批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文学评论更加活跃,文学活动成效显著。
  一、文学创作
  1.小说与网络文学
  2013年,小说家们凝视民族生活的过去和现在,细致梳理壮阔丰盛的中国经验,在人民的梦想和奋斗中认识和表现时代的变化发展,长篇小说创作硕果累累,中短篇小说创作生机盎然。
  贾平凹的《带灯》以虚实相生的叙事结构观照社会现实,韩少功的《日夜书》讲述“知青”一代的精神史,苏童的《黄雀记》在世事的映照下揭示人心的隐秘。王蒙最初创作于“文革”期间的《这边风景》,满怀激情、体贴入微地描绘特定年代新疆各民族人民生活,体现出对共和国历史的深情珍重。黄永玉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以古老的故乡思维生动展现上世纪初叶的边城画卷。林白的《北去来辞》、项小米的《记忆洪荒》、王华的《花河》、邵丽的《我的生存质量》、马原的《纠缠》、徐小斌的《天鹅》、张浩文的《绝秦书》、艾伟的《盛夏》、红柯的《喀拉布风暴》、须一瓜的《白口罩》等长篇小说,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多姿多彩的中国故事。
  “70后”作家纷纷推出长篇新作,是年内引人注目的现象。乔叶的《认罪书》、田耳的《天体悬浮》、徐则臣的《耶路撒冷》等,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视野中深入剖析人的精神状况,表现出直面现实、刻画灵魂的雄心和能力。颜歌的《我们家》、七堇年的《平生欢》、冬筱的《流放七月》、鲍鲸鲸的《等风来》等,展现了“80后”、“90后”作家的长篇创作成就。
  中短篇小说创作始终处于小说思想和艺术探索的前沿。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中,一个普通青年的悲伤蕴含深广忧思,引起读者强烈共鸣。在叶弥的《亲人》、铁凝的《火锅子》、蒋韵的《朗霞的西街》、计文君的《卷珠帘》等作品中,作家们富于想象力地探索和确认美与善、爱与信。陈应松的《去菰村的经历》、邓一光的《轨道八号线》、鲁敏的《小流放》、陈谦的《莲露》、蒋一谈的《故乡》、肖江虹的《蛊镇》、李佩甫的《寂寞许由》、陈河的《猹》、马金莲的《长河》等,各以独特的视角呈现时代变迁中的都市与乡村、中国与世界。蒋峰的《手语者》、星河的《聚铁铸错》、陈继明的《陈万水名单》、小白的《特工徐向璧》、石一枫的《三个男人》等,为表达丰富深微的中国经验做出了曲径通幽的探索。张嘉佳在微博上发表讲述都市人情感生活的“睡前故事”,结集为《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显示了新媒体为小说创作和传播提供的新的可能性。
  2013年,玄幻、仙侠和都市类小说继续居于网络文学主流。唐家三少的《绝世唐门》、烽火戏诸侯的《雪中悍刀行》、辰东的《完美世界》、方想的《不败战神》和树下野狐的《云海仙踪》等作品广受读者关注。市场格局的变动、读者的分众化趋势、有关方面的扶植和引导,深刻影响着网络文学创作。网络作家的写作和发表方式发生了值得注意的变化,江南的《龙族》系列、萧鼎的《诛仙2》选择了线下写作出版路径,小桥老树的《侯海洋基层风云》则采取了先出版、再上网连载的“双轨制”。这表明,部分作家正克服每日更新的急迫,回归耐心、沉着、精益求精的写作。
  2.诗歌
  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巨变对诗歌构成了重大考验,也为诗歌敞开了广阔天地。2013年,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诗人的担当意识、诗歌的思想性等问题持续成为诗歌界讨论的热点。年内出现了孙文波的长诗《长途汽车上的笔记――感怀、咏物、山水诗之杂合体》、小海的长诗《影子之歌》、刘年的组诗《虚构》、荣荣的组诗《声声慢》等一批具有现实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作品。《高缨诗选》和翟永明的《行间距》、沈浩波的《命令我沉默》、朵渔的《最后的黑暗》、潘维的《水的事情》、宋晓杰的《忽然之间》、侯马的《他手记》(增编版)、江离的《不确定的群山》、柏桦的《一点墨》、刘川的《打狗棒》、张执浩的《宽阔》等诗集呈现了诗人们活跃的探索和创造。山东、浙江、云南等新锐诗人群体的崛起引起广泛关注,诗刊社推出《第29届青春诗会诗丛》。15部诗集展示了青年诗歌创作的最新收获。以北京的“我们”为代表的写作群体带动了散文诗创作的新变。
  旧体诗词在继承和创新中力求表达新的时代经验,实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显示出日益旺盛的生机和活力,相关社团组织达2500多个,创作群体扩展到大中学校园。
  诗歌如何有效地重建与读者的密切关系,这是近年来诗歌界不断探索的课题。2013年,新媒体平台、诗歌网站与纸媒的互补日益紧密。国内第一个诗歌跨界传播基地在深圳问世,结合电台、影视、网络、移动客户端的“第一朗读者”活动,“为你读诗”、“睡觉前读一首诗” 等微信公众号和“新诗实验课”、“诗歌来到美术馆”、“中国诗电影”等活动,推动了诗歌的大众传播。
  3.散文
  2013年,散文家们在对真善美的不懈探索中,承载着人生与文化之“道”。
  陈忠实的《儿时的原》、鱼禾的《父老》、塞壬的《悲迓》、周晓枫的《盛年》、王巨才的《沉重的负债》、邓友梅的《我走过的道路》等,在对记忆的珍重抚摸中领会生命的幽暗与明亮。王小妮的《我们的存在感》、刘亮程的《新疆无传奇》、张炜的《谈简朴生活》等,打开了深广的思想空间。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詹谷丰的《书生的骨头》、余秋雨的《从一帧照片想起》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情回望和礼敬。
  年内出现了一批引起广泛关注的散文集或长篇散文,作者把自己全身心地放进作品,在行动、观察、回忆、思考中呈现丰赡多彩的精神世界。贺捷生的《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满怀激情地追忆前辈的革命生涯,焕发着理想和信仰的光芒。胡冬林长年在荒野中凝视生灵,他的《狐狸的微笑》是“生态写作”的重要成果。葛水平的《河水带走两岸》透过历史的镜片,打量着沁河两岸的乡镇。苏宁的《一座消失的村庄》是正在逝去的乡土物质生活的档案,而花如掌灯的《故乡有灵》同样表达着时代巨变中的绵长乡愁。柴静的《看见》是10年央视记者生涯的记录,蒋方舟的《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在自我审视中展现锋利的文化态度,陈平原的《花开花落中文系》和李辉的《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则是从个人记忆出发反思和梳理文化脉络的努力。
  随着微博、微信成为散文写作的新空间,年内出现了“微散文”的概念。《光明日报》两次以专版刊登选自微信的“微散文”,《一个北京导游眼中的藏族人》《太空授课还带来了什么》《老板,您能请我父亲吃饭吗》等显示了这种新的写作方式的独特力量。
  4.报告文学
  2013年,“中国梦”是报告文学最为突出的主题。作家们满腔热情地讴歌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推出了一批兼具思想力量和情感热度的优秀作品。何建明的《江边中国》生动展现了一个村庄实现小康梦想的变革过程。王宏甲、刘建的《农民――一户中国农民的百年历史》,蒋巍的《中国能源的“秘密武器”――神华集团“煤制油”揭秘》,李春雷的《我的中国梦》,傅宁军的《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裔兆宏的《国家情怀――援疆“霍城模式”启示录》,陈新的《蛟龙探海》,李玲修、王鼎华的《乒乓中国梦――走进蔡振华团队》,王国平的《一枚铺路的石子》,郝敬堂的《芳草地》,黄传会的《国家的儿子》等,刻画了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众多追梦者的鲜明形象。
  直击重大民生和社会问题,是报告文学的重要支脉。靳怀@的《悲壮三门峡》,秦岭的《在水一方》,一合、薛景辰的《红脸――国家审计在行动》,卞毓方的《寻找大师》,吴恒的《舌尖上的安全》,王敬东的《“囚犯”的救赎》,赵德发的《白老虎――中国大蒜行业内幕揭秘》等,体现了作家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普通劳动者历来是报告文学书写的重要对象。丁燕的《工厂女孩》呈现了“80后”、“90后”女工们艰难而顽强的生存状态,向思宇的《中国代课教师》为数十万无私奉献、即将退出历史舞台的代课教师立传代言,贺小晴的《艰难重生路》关注汶川大地震丧子家庭再生育问题,触及人性中最痛切的层面。
  传记文学创作取得丰硕成果。作家出版社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础性工程,首批推出庄子、王羲之、施耐庵、顾炎武、曹雪芹、梁启超等10位名人传记,写作者包括王充闾、周汝昌、徐刚、杜书瀛、陈世旭、何香久等著名作家。施昌学的《海军司令刘华清》、张艳茜的《平凡世界里的路遥》等,也是值得关注的传记作品。“凡人自述” 大量涌现是年内一个重要现象,沈博爱的《蹉跎坡旧事》、赖施娟的《活路》、周国忠的《弟弟最后的日子》、许燕吉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儿》、姜淑梅的《乱时候,穷时候》等,都是普通人的自述,以个体的生命痕迹,为百年中国历史提供了平实而意味深长的注脚。
  非虚构写作方兴未艾。阿来的《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记述和反思康巴地区的隐秘历史,具有强劲的思想力量。徐怀中的《底色》从亲历者角度回忆越南战争,是宝贵的历史证言。刘广雄、李海啸的《闯海记》,张培忠的《海权战略:郑芝龙、郑成功海商集团纪事》,叶广芩的《张家大哥》,卜谷的《为毛泽覃守灵的红军妹》,马娜的《滴血的乳汁》,赵富海的《南丁与文学豫军》,张雅文的《百年钟声――香港沉思录》,余艳的《板仓绝唱――杨开慧手稿还原毛泽东爱情》等,都跨越文体界限,探索纪实写作新的艺术空间。
  5.儿童文学
  2013年的儿童文学延续了新世纪以来的繁荣态势,涌现出一批兼具儿童性、文学性和思想性的优秀作品,迅捷而密切地呼应着广大少年儿童不断变化的阅读期待。
  彭懿的“我是夏蛋蛋”系列、高洪波的“小猪波波飞”系列、张之路的《拐角书店》、殷健灵的《致未来的你――给女孩的15封信》、龚房芳的《注意女王》等,以或写实或幻想的笔触展现当代“中国式童年”的绚烂风貌,深切观照少年儿童的心灵成长。
  沈石溪的动物小说、伍美珍的“阳光姐姐小书房”、曹文轩的“丁丁当当”、杨红缨的“笑猫日记”、晓玲叮当的“超级笑笑鼠”等深受小读者喜爱的作品系列年内均有新作,持续推动着儿童文学写作与出版的“品牌化”、“系列化”。陈诗哥的《一个故事的故事》、张景睿的《冬末深夜天空味道的蛋糕》、汤汤的《看戏》等,显示了儿童文学新人探索创新的充沛潜能。
  温习童年,温暖当下,是年内儿童文学的显著主题,形成了“童年回忆性书写”的热潮。常新港的《青草的骨头》、陆梅的《格子的时光书》、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王安忆的《放大的时间》、迟子建的《会唱歌的火炉》、赵丽宏的《童年河》等,以对逝去童年的诗性回望,把个体经验提炼为可与今天的孩子亲密交流的共同体悟。更多作家跨界介入儿童文学写作,使儿童文学更充分地分享当代文学的整体经验,想象力和表现力得到丰富和扩展。
  二、文学评论
  1.文学评论对创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
  2013年,评论家们更加自觉地体认文学评论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一些重要文学现象和文学理论问题作出鲜明有力的回应,文学评论对创作的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强。中国作协创研部召开全国散文创作会议,评论家们对散文创作面临问题的讨论,在散文界引起广泛共鸣。张江的《当代诗歌的断裂与成长:从“诵读”到“视读”》反思当代诗歌的发展,重提诗歌“大众化”命题,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南帆的《文学,家族与革命》、雷达的《重新发现文学――论当今文学的自信力》深入论述文学的思想史意义和文学在人民精神生活中的价值。董学文的《文艺理论和批评需要改进文风》、贺绍俊的《当前文化语境中的文风问题》、张莉的《作为文学批评家的孙犁》探讨文学批评如何改进文风,重建与作家、读者的有效关系。欧阳友权的《当下网络文学的十个关键词》、谢志远的《商界小说中的“商业场域”探析》等,力求正确认识网络文学、类型文学的成就与局限,健全网络文学评价体系。方卫平的《商业文化精神与当代童年形象塑造》对儿童文学的现状和问题做出了具有理论深度的分析。
  2.紧随“走出去”步伐,深化中国故事研究
  随着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评论界持续深入地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性意义、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经典化的标准与途径等问题。陈思和的《在讲故事背后――莫言〈讲故事的人〉读解》、陈晓明的《“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李建军的《直议莫言与诺奖》、谢有顺的《莫言获奖的文学思考》、程光炜的《当代文学的经典化研究》等,对如何增强中国文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扎根中国经验、讲述中国故事展开了具有理论深度的研究和争鸣。当代文学翻译和海外传播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熊修雨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影响力因素分析》、崔涛涛的《莫言作品在德国的译介与接受》、吴S的《西方视野下的毕飞宇小说――〈青衣〉与〈玉米〉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张元的《中国当代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传播》、王侃的《翻译和阅读的政治――漫议“西方”、“现代”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体系的调整》、刘江凯的《通与隔――中国当代文学海外接受的问题》、叶子的《猪头哪儿去了?――〈纽约客〉华语小说译介中的葛浩文》等一批探索性成果,有助于在国际视野中深化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解。
  3.积极介入文学现场,提高文学评论公信力
  评论家们积极介入文学现场,追踪当代文学发展,对新推出的文学作品展开讨论和争鸣,呈现建设性的、鲜明尖锐的评论风气,提高了文学评论的公信力。姜涛的《“历史想象力”如何可能:几部长诗的阅读札记》、吴义勤的《“贴地”与“飞翔”――读贾平凹长篇新作〈带灯〉》、刘复生的《掘开知青经验的冻土――评韩少功的长篇小说新作〈日夜书〉》等文章,对作品作出了敏锐的阐释和判断。张定浩的《〈第七天〉:匆匆忙忙地代表着中国》、霍俊明的《〈第七天〉与当下小说的“现实”困境》、金赫楠的《〈第七天〉:盛名之下的无效文本》、黄惟群的《缺乏理性张力的〈炸裂志〉》、马明高的《脱缰的狂奔与直露的焦灼》等,对余华的《第七天》、阎连科的《炸裂志》等作品直抒己见,显示了文学批评的思想锋芒。
  4.青年评论家迅速成长,评论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
  随着“70后”、“80后”评论家的成长和崛起,评论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中国作协创研部举办“80后”批评家研讨会,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了青年批评家丛书,杨庆祥、李云雷、梁鸿、张莉、房伟、霍俊明、周立民、刘涛、刘大先、刘志荣、何同彬、李丹梦、张立群、张丽军、金理、郭冰茹、黄平、傅强、曾一果等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一、二批客座研究员,已成为评论界的活跃力量。这些青年评论家大多受过完备的学院训练,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对时代变化和新的文学、文化现象高度敏感,如张丽军的《未完成的审美断裂――中国“70后”作家群研究》、黄平的《〈小时代〉:物质吞噬人性》、杨庆祥的《历史重建及历史叙事的困境》等文章,都具有较强的理论品质和犀利的问题意识。
  三、文学活动
  1.认真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中国作家协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中国作协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文学界思想实际,加深理解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对于文学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增强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坦诚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针对查找出的问题,制定方案,逐项整改,建章立制。各地各行业作协认真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文学的独特作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各地各部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2.成功召开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日,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全国青年作家代表300多人参加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总结近年来青年作家的创作成就,研究推进青年作家队伍建设、促进青年文学创作的举措,取得圆满成功,产生了积极反响。
  围绕青创会的召开,中国作协就当前青年作家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鲁迅文学院举办了两期以“作家的责任与使命”为主题的青年作家专题培训班,中国作协创研部开展了“青年创作系列研讨”。各地作协通过启动扶植文学新人计划、出版青年作家丛书、举办研讨班等形式,加大对青年作家的发现培养力度。
  3.实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
  中国作协正式启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以多种方式推动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举办了以“中国梦的多民族文学书写”为主题的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论坛。鲁迅文学院与8个省区作协合作举办创作培训班,培训来自39个民族的312名作家、翻译家。重点扶持了少数民族作家的90个创作选题,编辑出版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集》首批19卷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作品选萃》11卷。
  4.举行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评奖
  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评选及颁奖年内举行。继续贯彻评奖改革的精神,实施大评委制、初终评一贯制、实名投票制,保证了评奖的公平公正。本届参评作品数量为历届之最,20名获奖者有16人是首次获奖,充分展示了我国儿童文学繁荣发展、新人辈出的态势。
  5.加强联系网络作家,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中国作协进一步完善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重点文学网站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强与网络作家的联系,有针对性地提出引导措施。分别与广东作协、盛大文学联合召开研讨会,加强对网络文学创作的分析研究。鲁迅文学院举办了第六期网络作家培训班。在中国作协支持下,“中文在线”成立公益性网站中国网络文学大学,对网络作家进行网上培训。浙江、上海、山东等地作协通过举办网络文学大赛、设立网络文学创作研究基地等活动,积极引导网络文学健康发展。
  6.积极开展中外文学交流,推动中国文学对外译介
  2013年,中外文学交流活动丰富多彩。中国作协组织出访团组25个,加强了与南非、冰岛、西班牙、英国、加拿大等国文学界的友好交流。铁凝主席率中国作家团参加了伊斯坦布尔书展并访问越南,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笔会中心召开会员大会,健全了领导机构,并派团赴冰岛参加国际笔会年会,取得良好效果。成功举办了有两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和库切出席的第二届中澳文学论坛。中国作协继续大力推动中国文学的对外译介,开始实施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对外翻译工程,向33部作品提供了资助,并与国务院新闻办和中国外文局联合主办“中国当代优秀作品国际翻译大赛”。
  结束语
  2013年的中国文学,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奋进,时代召唤着文学,向文学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肩负起光荣的历史使命,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努力创作出更多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为中国梦提供丰沛的正能量!
(转载自《人民日报》日)
电话:010-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网络工作室必修3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测试题
当前位置:>>>>>>>>>>>>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在一次科技博览会上,大家首次看到了“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模型、杂交水稻“南优2号”。请推测一下,这次博览会最早可能举行的时间是(  )。
A.1980年  B.1970年  C.1990年  D.1973年
2.观察图片,下列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图①反映了中国古代在地震观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图②反映出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试爆原子弹的国家
C.图③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高新科技的发展
D.图④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在给2007年度“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其中的“两弹”是指(  )。
A.原子弹、氢弹  B.原子弹、导弹  
C.氢弹、导弹  D.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
4.20世纪中期,中国某著名科学家发表文章指出:“(如果)把每年射到一亩地上的太阳光能的30%作为植物可以利用的部分……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量就不仅仅是现在的两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而是两千多斤的二十多倍!这位科学家的说法(  )。
A.从科学的角度论证了农业发展的潜力  B.揭示了农业生产与太阳能的内在联系
C.属于迎合当时形势的违心言论  D.科学地指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瓶颈
5.右图是“嫦娥一号”传回的月球三维照片,标志着我国绕月探测飞行取得圆满成功。下列关于我国航天事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1960年我国自己设计的第一枚火箭在酒泉发射成功
B.1966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D.2003年“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第一人
6.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曾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明力的是胰岛素。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中学习制造胰岛素。”这一观点主要是针对我国成功(  )。
A.爆炸原子弹  B.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C.试爆了氢弹  D.建成了核电站
7.“这是一个具有高度标志性的事件,它表明中国的航天技术在21世纪已经走到了欧洲和日本前面。”这一评论是指(  )。
A.“神舟五号”顺利返航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D.“银河-I号”计算机成功研制
8.有一人物是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度的获得者,人们是这样形容他的:“一人干了两亿人的活”,他的科技成果主要应用的领域是(  )。
A.农业  B.工业  C.航天  D.信息
9.2010年1月11日上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谷超豪、孙家栋两位院士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个奖项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或社会效益。这则材料说明(  )。
①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是我国一项重要政策 ②应该坚持把科技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③知识和科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文革”期问,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请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这一时期的科技成就(  )。
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②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③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首次培育出杂交水稻 ⑤成功发射“神舟五号”飞船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  C.③②④  D.①③②④
11.“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不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这是邓稼先归国时的一段话,这段话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有(  )。
①当时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 ②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③邓稼先是在“双百”方针的感召中回国的④中国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12.关于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不符合史实的是(  )。
A.确保了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B.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
C.纠正了科学文化领域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
D.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经验
13.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但此后却是二千多年如“万马齐喑”般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又经历了1956年的县花一现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思想文化现象与国家的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
D.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
14.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时昆曲复兴的主要原因是(  )。
A.“双百”方针的贯彻  B.昆曲名剧的涌现
C.大众舆论吹捧宣传  D.“教育大革命”的推动
15.某同学的爷爷讲:“在那段日子里,在电影院只能看到《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等样板戏,哪像你们现在看美国大片,看韩剧”。“那段日子”主要是指(  )。
A.过渡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文革”十年  D.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时期
16.有一位同学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在《人民日报》上看到了一篇《我们也有一双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文章报道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青年学生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到农村安家落户的消息。这份报纸是下列哪个时期的(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7.电影《高考1977》反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如果让你去设计考试场景,可以出现的是(  )。
A.背景音乐:反映粉碎“四人帮”的歌曲
B.外景:考场门口悬挂着“改革开放送春风”的横幅
C.内景:考场中张贴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标语
D.特写:作文题目“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8.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主要教育措施不包括(  )。
A.接管各级各类学校
B.从列强手中收回教育事业自主权
C.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放
D.及时提出了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19.邓小平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  )。
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
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
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
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
20.邓小平曾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此基础上,中国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提出(  )。
A.“载人航天工程”  B.“双百”方针
C.“科教兴国”战略  D.“三个面向”方针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5分,第23题20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新疆罗布泊沙漠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结束了我国的无核时代。我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氢弹爆炸,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在当时,前苏联毁约停援,撤走专家,西方科技封锁,又正值困难时期,我国科学家、解放军和工人跋涉戈壁滩,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研制期间,毛泽东同志曾多次主持会议,成立了以周恩来同志为主任的专门委员会,26个部委,20多个省市,1000多家单位的精兵强将和优势力量大力协作。
(1)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的原因是什么?(2分)
(2)就上述材料而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核武器研制.成功对我们今天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有何启示?(4分)
(3)世界上首次研制出原子弹的是哪国?在何时何地首先使用?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3分)
(4)我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就庄严宣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我们制造核武器只是为了铸造和平盾牌。与此同时,我国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20世纪80年代我国已经有两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它们是华南地区的省的核电站,华东地区省的核电站。(4分)
(5)我国的核试验有哪些特点?在核武器的使用问题上我国坚持什么原则?(2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京知青之歌》(节选);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已转入青春史册,一去不复还。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跟着太阳出,伴着月亮归,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荣的天职,我的命运。啊,用我的双手绣红了地球,绣红了宇宙,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会到来的。
材料二 《1957~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学校数目/所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
材料三 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
──教育部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
(1)材料一、二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3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其原因。(8分)
(3)结合材料三分析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是什么?为此教育应该作出怎样的改革?(4分)
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三 (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两项决定,以下摘引了这两项决定的部分要点。)现代科学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成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要为九十年代乃至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
材料四 和过去不同,科学已开始扮演最革命最积极的角色,这表现为科学发现了新的物质和新的过程,特别表现为在基础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产生了以前的生产实践不可能产生的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条件下,实践本身就要求科学跑在技术、生产的前面,而生产则越来越变成科学的工艺体现。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1)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大体时间。据材料二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4分)
(2)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提到了要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列举若干实例说明这一决定的实施情况。(5分)
(3)上述材料基于哪些领域义是如何说明科技进步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的?(6分)
(4)结合所学知识及其有关材料,说明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生产实践与科学发现之间的关系。(5分)
1.解析:“南优2号”在1973年由袁隆平培育成功,故最早可能举行的时间是1973年。
2.解析:图①浑仪是天文学家测定天体方位必需的仪器;图②表述有误,美国是第一个试爆原子弹成功的国家;图③“文革”犯“左”倾错误,给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带来巨大的损失。只能说,“文革”中对“左”倾错误的抵制,促进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说稻麦每年的亩产量为“两千多斤或三千多斤”,这本身就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作者却论证有可能再提高“二十多倍”,这说明该科学家的这篇文章发表于浮夸风盛行的“大跃进”时期,故C符合题意。
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记忆的准确性。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1964年,故B项错误。
6.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诺贝尔奖委员会主席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肯定和赞扬。
7.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A项,2003年;B项,1964年;C项,1970年;D项.1983年。符合题中“21世纪”要求的只有A项。
8.解析:从材料中可获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和“一个人干了两亿人的活”两个信息,可以判断这个人是袁隆平,所以答案选A项。
9.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科教兴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材料充分体现了①;科技教育能创造巨大效益,②正确;知识和科技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③正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必须尊重知识和人才,促进科技进步,④正确。
10.解析:该题有两个要求,一是排除不是“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二是把“文革”时期的科技成就按先后顺序排列。根据时间要求排除“文革”前的①和“文革”后的⑤;然后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最早的是③,最晚的是④。
11.解析:结合题干信息可知,邓稼先归国时中国的原子弹并没有研制成功,因此应排除④项;而题干中的“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识献给祖国,”说明了归国科学家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作出了贡献。由此可确定答案为D项。
12.解析:“双百”方针提出不到两年,就出现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等错误,它未能确保学术文化事业此后十多年的繁荣。
13.解析:领导者的素质高低会影响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14.解析:注意时问是“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文艺建设随之展开,为了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毛泽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昆曲复兴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
1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辨别能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等将改编后的现代京剧《红灯记》等作为“样板戏”,推广到全国。一时间,全国上下成了样板戏“一统天下”。
16.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1968年后的“上山下乡”运动,发生于“文革”期间。
1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的再认再现能力。题干要求是1977年,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科教兴国最早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也发生在1977年高考之后。正是在粉碎“四人帮”,邓小平复出主抓科技、教育的前提下才得以恢复高考,因此答案选A。
19.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晨的“三个面向”,反映了当代教育的客观规律,为我国素质教1lr指明了基本方向。归根结底,其目的是通过教育的发晨,让教育为现代化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晨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20.解析:“载人航天工程”提于1992年;“双百”方针提于1956年;“科教兴国’’战略提于1995年;“三个面向”方针提于1983年;再结合题干可知考查的是教育战略。
21.解析:本题以核武器作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核问题是现代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本题贯穿和平使用核能的思想,命题思路较好。在解第(1)问时,要注意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进行解答;解第(2)问时,要注意通过对材料的总结,归纳出对现在的启示意义,解第(3)问时,要注意从加速二战结束这方面看原子弹使用的积极意义,解第(4)问时,要注意结合相应的地理知识进行解答;解第(5)问时,要注意从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这方面总结我国的原则。
答案:(1)抵御帝国主义国家武力威胁,打破大国的核垄断,尽快增强国防实力。
(2)①坚持统一领导,发挥政治优势I②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③坚持全国人民协作,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3)美国。1945年,在日本广岛、长崎。意义。加速了日本的投降,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的重大标志之一。
(4)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
(5)特点:起步晚,总实验次数少。原则。独立自主地进行核试验,不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核武器。
22.(1)教育受到“左”倾错误影响,出现偏差。
(2)状况:1957~1960年高校数量显著增加,是由于当时“教育大革命”、“大跃进”造成的,1960~1971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减少,说明教育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受到严重破坏;1971~1997年高校数量又大幅度增加,说明“文革”后,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3)缺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性人才;国家必须加快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
23.(1)火药大体在唐末宋初,指南针在宋朝,活字印刷术在宋朝。载人航天(“神舟五号”飞船升空)、银河巨型计算机。
(2)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实施“211工程”计划;国家加大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所举史实只要是1985年以后,并且能够体现“决定”的实施情况即可。)
(3)社会变迁(社会转型):预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经济建设(生产力、社会生产):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源泉,是新的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精神生活:成为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
(4)教育的发展推动科技的进步,是科学技术得以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又带动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实践本身就要求科学跑在技术、生产的前面,而生产则越来越变成科学的工艺体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