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在湿润的土地中跟中小型企业的特点点

超高产粳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超高产粳型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主要重金属在水稻土—水稻、小麦籽粒中的分布与聚集特征研究
下载积分:1800
内容提示:主要重金属在水稻土—水稻、小麦籽粒中的分布与聚集特征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9:46:5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主要重金属在水稻土—水稻、小麦籽粒中的分布与聚集特征研究.PDF
官方公共微信第三章& 土地实体及特征(续)
(二)主要人为土壤类型及其特征(熟悉不同类型土壤特征)
根据《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gb/t17296—2000),从人为或生产的角度来区分,人为土纲可分为水稻土、灌淤土和灌耕土。
代码:l11。
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过程中,通过水耕熟化过程而形成的特殊土壤、是一种人工水成土;它既是栽培水稻生产稻谷的主要生产资料,又是生产劳动的产物。水稻土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经过人为水耕熟化、淹水种稻而形成的耕作土壤。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它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旱作。水稻土按区域可分为红壤地区水稻土、黄棕壤地区水稻土和北方地区水稻土。
分布地区: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很广,占全国耕地面积的l/5,主要分布在秦岭一淮河一线以南的平原、河谷之中,尤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最为集中。
主要特征:红壤地区水稻土主要表现为铁、锰的淋溶淀积现象十分强烈;有机质积累作用较明显。水稻土在淹水缺氧的情况下,有机质分解比较缓慢,腐殖质程度高,肥效比较稳长,养分损失较少。稻田淹水以后,ph值往往升高,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从而促进磷酸铁的水解加强,高价铁的磷酸盐还原为低价铁的磷酸盐,铁、硅复合体也被还原。
代码:l21。
灌淤土是中国半干旱地区平原中的主要土壤,一年一熟,以春播作物为主,生长小麦、玉米、糜谷等。地下水位较浅,水源充沛;因排水条件较差,有次生盐化现象,应注意灌排结合。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于银川、内蒙古后套及辽西平原。
灌淤层可厚达 1米以上,一般也可达30~70厘米。土壤剖面上下较均质,底部常见文化遗物。灌淤层下可见被埋藏的古老耕作表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因地区不同而异。西辽河平原的灌淤土,质地较粘重,有机质含量约2~4%,盐分含量,一般小于0.3%,不含石膏;河套地区的灌淤土,质地较砂松,有机质含量约1%,含盐量较高。灌淤土以春播作物为主,一年一熟,生长小麦、玉米、糜谷等。利用灌淤土时要注意防止土壤板结和次生盐渍化,巩固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灌淤土的主要特征包括:(1)由于经常接受淤积,灌淤土剖面层次分化不明显,而且也不稳定;(2)土壤一般都有强石灰性,富含碳酸钙,且有机质含量较低,灌淤土易板结;(3)在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存在不同程度的盐渍化现象。
(3)灌耕土
代码:l22。
灌耕土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土壤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清水灌溉和耕种熟化,演变发育而成的一种土壤。
分布地区:我国各地均分布。
例题:从人为或生产的角度来区分,人为土纲包括(&&& )。&&
a.草甸土&&&
b.水稻土&&& c.灌淤土&&& d.灌漠土&&&
答案:bcd&
解析:从人为或生产的角度来区分,人为土纲可分为人为水成土和灌耕土两大类。水成土有水稻土,灌耕土有灌淤土和灌漠土。
三、地质条件类型及特征(掌握地质条件类型,熟悉不同类型地质条件特征)
地质是指地球的物质组成及其结构构造,地质条件主要是指地球某个地方表面岩石组成及其地质构造。
1.岩石的分类与特征
岩石为矿物的集合体,是组成地壳的主要物质。岩石可以由一种矿物所组成,如石灰岩仅由方解石一种矿物所组成;也可由多种矿物所组成,如花岗岩则由石英、长石、云母等多种矿物集合而成。组成岩石的物质大部分都是无机物质。
虽然岩石的面貌是千变万化的,但是从它们形成的环境,也就是从成因上来划分,可以把岩石分为三大类: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
岩浆岩也叫火成岩,是在地壳深处或在上地幔中形成的岩浆,在侵入到地壳上部或者喷出到地表冷却固结并经过结晶作用而形成的岩石。因为它生成的条件与沉积岩差别很大,因此,它的特点也与沉积岩明显不同。岩浆岩的主要特征包括:
①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浆主要由硅酸岩和一些挥发性组成。目前比较公认的看法,认为岩浆是由地壳和上地幔中形成的,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炽热、粘稠、富含挥发性的熔融体。
②岩浆岩是由岩浆直接冷凝形成的岩石。具有反映岩浆冷凝环境和形成过程所留下的特征和痕迹,与沉积岩和变质岩有明显的区别。不论喷出岩,还是侵入岩,大部分岩浆岩都是块状结晶的岩石,只有少数急速冷却形成的玻璃质岩石,如黑耀岩,外貌象沥青,就是完全由玻璃质组成的,这种玻璃质岩石一般只形成在岩浆岩中。
③岩浆岩中有一些自己特有的结构和构造特征,比如喷出岩是在温度、压力骤然降低的条件下形成的,造成溶解在岩浆中的挥发份以气体形式大量逸出,形成气孔状构造。当气孔十分发育时,岩石会变得很轻,甚至可以漂在水面,形成浮岩。如果这些气孔形成的空洞被后来的物质充填,就形成了杏仁状构造。岩浆喷出到地表,熔岩在流动的过程中其表面常留下流动的痕迹,有时好像几股绳子拧在一起,岩石学家称之为流纹构造、绳状构造。如果岩浆在水下喷发,熔岩在水的作用下会形成很多椭球体,称之为枕状构造。可见,这些特殊的构造只存在于岩浆岩中。
④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此外,还常含微量磁铁矿等副矿物。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
⑤不同的岩石中有着不同的矿物组合。比如在比较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岩石,组成它们的矿物不论在成分上,还是在结构和构造上都具有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相应的特点。而在低温常压条件下形成的岩石,其矿物的特征和组合就与之截然不同。
岩浆岩不论侵入到地下,还是喷出到地表,它们和周围的岩石之间都有明显的界限。如果岩浆沿着层理或片理等空隙侵入,常形成类似岩盆、岩床、岩盖等形状的侵入体,它们和围岩的接触面基本上和层理、片理平行,在地质学上称为整合侵入;如果岩浆不是沿着层理或片理侵入,而是穿过围岩层理或片理的断裂、裂隙贯入,这种情况形成的侵入体被称为不整合侵入体。人们通常所说的岩墙,就是穿过岩层近乎直立的板状侵入体,厚度一般为几十厘米到几十米,长度可以从几十米到数十公里,甚至数百公里。   
沉积岩是在地表或近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一种岩石类型。它是由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碎屑物质在常温常压下经过搬运、沉积和石化作用,最后形成的岩石。不论那种方式形成的碎屑物质都要经历搬运过程,然后在合适的环境中沉积下来,经过漫长的压实作用,石化成坚硬的沉积岩。沉积岩来自于岩石和有机物的碎片,叫做沉积物,在百万年期间积聚成堆。这些紧密的岩石比火成岩更易弯曲。像沙,盐,粘土,砂岩,炭和石灰石都是例子。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包括:
①层理构造显著。具有层次,称为层理构造。层与层的界面叫层面,通常下面的岩层比上面的岩层年龄古老。
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许多沉积岩中有“石质化”的古代生物的遗体或生存、活动的痕迹,它是判定地质年龄和研究古地理环境的珍贵资料。
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干裂出现在河滩、湖滨、海边等泥质沉积物上,常可见到多角形的裂纹,称为干裂,又称泥裂。在沉积岩中常含有与围岩成分有明显区别的某些矿物质团块,称为结核。其分布有的呈层状,有的顺层呈串珠状。
常见的沉积岩有:直径大于3毫米的砾和磨圆的卵石及被其它物质胶结而形成的砾岩,由2毫米到0.05毫米直径的砂粒胶结而成的砂岩,由颗粒细小的粘土矿物组成的页岩,由方解石为其主要成分,硬度不大的石灰岩等。
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和矿物质的混合作用下由一种石头自然变质成的另一种石头。质变可能是重结晶、纹理改变或颜色改变。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一般变质岩是在地下深处的高温(要大于150摄氏度)高压下产生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出露地表。在地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沉积岩、岩浆岩,由于后来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固态情况下发生了矿物组成调整、结构构造改变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这种岩石被称为变质岩。变质岩是大陆地壳中最主要的岩石类型之一。
一般变质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变质作用作用于岩浆岩(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成为正变质岩;另一类是作用于沉积岩,生成的变质岩为副变质岩。
习惯上先按变质作用类型和成因,把变质岩分为下列岩类。①区域变质岩类,由区域变质作用所形成。②热接触变质岩类,由热接触变质作用所形成,如斑点板岩等。③接触交代变质岩类,由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所形成,如各种夕卡岩。④动力变质岩类,由动力变质作用所形成,如压碎角砾岩、碎裂岩、碎斑岩等。⑤气液变质岩类,由气液变质作用形成,如云英岩、次生石英岩、蛇纹岩等。⑥冲击变质岩类。由冲击变质作用所形成。在每一大类变质岩中可按等化学系列和等物理系列的原则,再作进一步划分。在早期的分类方案中,还出现过从原岩的物质成分与类型出发,再依次按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与生成的岩石进行的分类。所有这些分类,原则不尽相同,强调的分类依据也有差别。原岩类型和变质作用性质是变质岩分类的两个主要基础,但原岩类型的复杂性和变质作用类型的多样性,给变质岩的分类带来许多困难。以变质作用产物的特征(变质岩的矿物组成、含量和结构构造)对变质岩进行分类,将成为今后的主要趋势。
变质岩的特点,一方面受原岩的控制,而具有一定的继承性;一方面由于变质作用的类型和程度不同,而在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总之,三大岩类似乎很好区分,它们的成因似乎也很清楚。但实际上,不论那类岩石的成因,都是在长达一、二个世纪的争论中不断建立和完善的。比如“水成说”和“火成说”的长期论争,最终以岩石多成因,以及岩浆的存在被肯定而告终。岩石成因的争论过程,就是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
2.地质构造
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地壳中岩石受各种作用就会发生变形,形成各种构造如榨皱、断裂。岩石中这种构造叫地质构造。
(1)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是岩层因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而变形,形成的一系列连续弯曲。岩层的连续完整性未遭到破坏,是岩石塑性变形的表现。岩层的弯曲现象称为褶皱。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或者说在地应力作用下,改变了岩层的原始产状,不仅使岩层发生倾斜,而且大多数形成各式各样的弯曲。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之一。褶皱的规模可以长达几十到几百千米,也可以小到在手标本上出现。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但褶皱和褶曲有时并无严格的区别。而且在许多外文中也只是同一术语。
(2)断裂构造
如果说岩层的弯曲称为褶皱,那么岩层被错断,使岩层连接性被破坏发生位移或裂开时我们称为断裂。断裂又称断裂构造。岩石受地应力作用,当作用力超过岩石本身的抗压强度时就会在岩石的薄弱地带发生破裂。断裂构造是岩石破裂的总称,包括劈理、节理、断层、深大断裂和超壳断裂等。劈理是变形岩石中能使岩石易于沿一定方向劈开成无数薄片的面状构造, 劈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具有域构造,表现为岩石中劈理域和微劈石域相间排列。根据断裂程度和规模,把那些位移显著、规模较大的断裂称断层,规模小、位移又不显著的称为节理。一种是受引力产生的、张开裂口的张节理;另一种是由于受扭动产生的剪切应力发生袭面闭合的剪切理。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称断层。深大断裂 是规模巨大而切割深且发育时期很长的断裂带。一般长达数百公里以上,深可切穿地壳甚至整个岩石圈,伸入地幔。深大断裂把地壳分割成不同地质特征的地块,它常作为划分构造单的界线。
研究断裂构造对找矿勘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以及了解区域构造特点均有实际意义。
四、土地基础设施类型及特征(掌握土地基础设施类型,熟悉不同类型土地基础设施特征)
土地基础设施类型主要包括:三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平整土地)、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讯、平整土地)、七通一平(通上水、通下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1.三通一平
建设用地中,毛地要做到“三通一平”。三通一平是通路、通电、通水和场地平整的简称,这是开发土地所进行的基础工程和配套设施。三通一平是指基本建设项目开工的前提条件,具体包括:水通、电通、路通和场地平整。其中水通专指给水;电通指施工用电接到施工现场具备施工条件;路通是指场外道路已铺到施工现场周围入口处,满足车辆出入条件;场地平整是指场地内的障碍物已经全部拆除。
2.五通一平
熟地要做到“五通一平”。五通一平是指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讯和场地平整的简称。其中,通水包括上水通和下水通。电通、通讯通,即供电、电讯,满足一般生活工作需要。
3.七通一平
七通一平是指土地(生地)在通过一级开发后,使其达到具备上水、雨污水、电力、暖气、电信和道路通以及场地平整的条件,使二级开发商可以进场后迅速开发建设。七通一平中,“七通”是指通上水、通下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一平”是指场地平整。上水通是指宗地内自来水通畅,供水满足正常生活工作需要。下水通也叫排污通,是指宗地内排水通畅,生活污水、雨水排放通畅。路通是指宗地内永久性道路通畅。
例题:五通一平是指(&&&
a.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讯、土地平整
b.上水通、下水通、电通、路通、通气、土地平整
c.水通、电通、路通、通讯通、通邮、土地平整
d.水通、电通、路通、通讯通、通热、土地平整
解析:五通一平是指通水、通电、通路、通气、通讯、土地平整。七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邮、通讯、通暖气、通天燃气或煤气、平整土地)。
五、主要地上定着物类型及特征(熟悉)
地上定着物也称为土地定着物、土地附着物、地上附着物。地上定着物是固定于土地并不能移动的有独立实用价值的物。如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道、电视塔、树木、沟渠及地上作物等。
地上定着物虽与土地联结,但不是土地的组成部分,故属独立之物。地上定着物因固定于土地,所以适用不动产法律,定着物所有权为不动产所有权。最高人民法院《民通意见》第186条规定:土地、附着于土地的建筑物及其他定着物、建筑物的固定附属设备为不动产。
目前地上定着物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一)建筑物及构筑物。建筑物一般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例如,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农业建筑和园林建筑等。建筑物是最主要的土地定着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在房地产估价中一般将建筑物作广义理解,对建筑物的定义是:人工建造的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等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包括房屋和构筑物两大类。其中,房屋是指有基础、墙、顶、门、窗,起着遮风避雨、保温隔热、抵御野兽或他人侵袭等作用,供人们在里面居住、工作、学习、娱乐、储藏物品或进行其他活动的建筑物一般是由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建筑设备(如给水、排水、采暖、通风与空调、燃气、电梯、电气等设备)等组成的空间场所。构筑物是指人们一般不直接在里面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建筑物,如烟囱、水塔、水井、道路、桥梁、隧道、水坝等。根据《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房屋,是指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构筑物。”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特殊的需要或者约定俗成,目前不同的领域对建筑物、房屋的范围有不同的界定,特别是与房地产估价密切相关的建筑领域和会计领域。其中,建筑领域多将建筑物与构筑物并列,把建筑物视为不包括构筑物,会计领域则多将房屋与建筑物并列,把建筑物视为不包括房屋。《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把房屋定义为包括建筑物及构筑物。因此,对建筑物、房屋、构筑物三者含义的界定是:建筑物、房屋和构筑物都是人工建筑而成的物,其中建筑物的范围最大,包括房屋和构筑物。房屋和构筑物是同一层次的,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① 人们是否直接在里面进行生产或生活活动。人们通常直接在里面进行生产或生活活动的,一般为房屋;人们通常不直接在里面进行生产或生活活动的一般为构筑物。(2) 是否有门、窗、顶盖。有门、窗、顶盖的,一般为房屋;没有门、窗、顶盖的,一般为构筑物。当然,有时对于亭子、宝塔之类的建筑物,称其为房屋似乎不妥,称其为构筑物似乎也不妥,一般只好直呼其为建筑物。
(二)其他土地定着物的含义
其他土地定着物是建筑物以外的土地定着物,是指附属于或结合于土地或建筑物,从而成为土地或建筑物的从物,应在房地产交易中随着土地或建筑物的转让而转让的物,但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其他土地定着物与土地或建筑物在物理上不可分离,或者虽然可以分离,但这种分离是不经济的,或者分离后会破坏土地、建筑物的完整性、使用价值或功能.或者会使土地、建筑物的价值明显减损。例如,为了提高土地或建筑物的使用价值或功能,埋设在地下的管线、设施。建造在地上的围坡、假山、水池,种植在地上的树木、花草等。仅仅是放进土地或者建筑物中,置于土地或者建筑物的表面,或者与土地、建筑物毗连者,例如,摆放在房屋内的家具、电器,挂在墙上的画,在地上临时搭建的帐篷、戏台等,不属于其他土地定着物。在实际房地产估价中,估价对象的范围如果不包含属于房地产范畴的其他土地定着物的,应逐一列举说明,未作说明的,应理解为在估价对象的范围内。如果包含房地产以外的财产的,也应逐一列举说明,未作说明的,应理解为不在估价对象的范围内。
在现实中,其他土地定着物往往被视为土地或建筑物的构成或附属部分。本书通常把房地产简化为包括土地和建筑物两大部分。
(三)地上作物。
地上作物是生长在土地上的各类植物,如树木、农作物、花草等。需要说明的是,植物的果实尚未采摘、收割之前,树木尚未砍伐之前,都是地上的定着物,属于不动产,一旦采摘、收割、砍伐下来,脱离了土地,则属于动产。目前主要地上作物包括以下几种:
1.粮食作物
粮食作物又叫粮谷作物,是指提供人们作为食粮的一些作物。顾名思义粮食作物是一类提供人类食粮的作物,粮谷作物主要为人们提供淀粉、蛋白质、维生素等。粮食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主要任务。粮食作物栽培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类食粮和某些副食品的需要,或部分供作饲料的农作物,简称“粮食”。 粮食作物是指那些产品用来做主食的作物,包括小麦、水稻、玉米、燕麦、黑麦、大麦、谷子和高粱等,其中三种作物(小麦、水稻和玉米)占世界上食物的一半以上。粮食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
2.药用作物
药用作物是指含有生物活性成分,用于防病和治病的作物。药用作物是制药的工业原料,主要用来加工生药、农药和兽医用药。大部分药用作物用种子繁殖。大部分药用作物用种子繁殖。药用作物内所含有效成分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收获后的药材要及时加工和干燥。如洗净、去杂质、去皮、去心、去核、蒸煮等。干燥方法有晒干、阴干及烘干等。
我国是世界上药用作物种类最多的国家,栽培历史悠久。早在2600多年前,《诗经》已载有枣、桃、梅的栽培,既供果用,又可入药。我国现有药用作物约250种,分属菊科、豆科等80余科。按入药部位分:
①根与根茎类。有人参、三七、大黄、当归、地黄、川芎、甘草、附子、麦冬、云木香、黄芪、党参、白术、白芷、黄连、天麻、延胡索、贝母、丹参、牛膝、巴戟天、北沙参、板蓝根、西洋参、太子参、玄参、郁金、黄芩、柴胡、桔梗、半夏、紫菀、明党参、射干、知母、玉竹、白芍、姜、泽泻和山药等。
②全草类。有穿心莲、细辛、广蕾香、蒲荷、荆芥、泽兰和紫苏等。
③叶用类。有毛花洋地黄和古柯等。
④花类。有金银花、款冬、番红花、红花、洋金花、菊花等。
⑤果实种子类。有山茱萸、木瓜、五味子、瓜蒌、枸杞、砂仁、使君子、罗汉果、补骨脂、水飞蓟和葫芦巴等。
⑥皮类。有金鸡纳、杜仲、厚朴、黄柏和牡丹等。
⑦树脂和乳汁类。有安息香与罂粟等。
⑧真菌类。有灵芝、茯苓和银耳等。
3.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是以榨取油脂为主要用途的一类作物。这类作物主要有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蓖麻、苏子、油用亚麻和大麻等。大豆、花生、油菜籽、葵花籽和棉籽是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人们做饭时使用的烹调油是从一些油脂含量很高的油料作物的果实或种子中提炼出来的。我国种植较广泛的油料作物有花生、大豆、油菜等。
4.能源作物
从能源作物提炼出来的生物柴油可以替代石油,减少人类对石油的过度依赖。因而能源作物的开发与种植,不仅使能源可再生和综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也为农业经济的复苏创造了契机。能源作物成为发达国家开发再生能源的又一新途径。
据研究,生物柴油不含硫化物,因此不会形成酸雨现象;另外它可以借由生物分解,避免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目前世界各国纷纷开发新能源,期望能在维持工业发展的同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发达国家推广种植能源作物,不仅是国际环保的大势所趋,而且也是农业经济与改善土壤的要求所致。现代农业的高度生产、单一作物的种植以及过度机械化的结果,导致严重的土壤流失,而在些发展中国家,不当的耕种方式、种植对土壤有害的作物,造成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种植能源作物,不仅可阻止土壤的流失,还可帮助土壤建立新土壤层。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发现了40多种“石油”植物。专家们正在进行品种的选择和质量的优化,并准备尽快实行商业化生产。能源作物是再生能源,然而,提炼生物能源对作物的需求量巨大,由于一些能源作物如玉米,同时也是人类生活必需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为了开发再生能源而导致的粮食作物种植减少、大量耕地被占用、森林被毁,甚至已经开始在世界范围形成粮食危机,这些严重的社会问题的出现已引起国际间对生物能源开发的质疑。
5.纤维作物
纤维作物指利用其纤维作纺织原料的作物。如棉花﹑亚麻﹑大麻等。属于这类作物的主要是棉和麻。根据纤维所存在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大麻,黄麻、苎麻等;叶纤维,如剑麻、蕉麻等。
6.糖料作物
用于制糖的作物称为糖料作物。制糖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甘蔗,它是一种高高的绿色的茎;一是甜菜,它是一种长在地下的膨大的根。人们榨取他们的汁液,把汁液收集起来转化为糖的结晶。在我国,北方一般以甜菜为原料制糖,南方则常以甘蔗为原料制糖。
糖料作物是以制糖为主要用途的一类作物,主要是甘蔗、甜糖菜等。这类作物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气候、雨量、土质适宜就能高产,反之,单产就会下降。因此,因地制宜、适当集中地发展,就可少占用耕地,以较少的消耗生产更多的糖料作物。
7.绿肥作物
绿肥作物以新鲜植物体就地翻压、异地施用,或沤、堆制主要用作肥料的栽培植物。多为豆科类。主要包括:①按栽培季节分为:冬季绿肥、春季绿肥、夏季绿肥、秋季绿肥和多年生绿肥作物。②按生长环境分为旱地绿肥作物和水生绿肥作物。③按植物学分类,可分为豆科绿肥作物、禾本科绿肥作物、十字花科绿肥作物等。④按用途划分为绿肥作物和兼用绿肥作物。
8.其他作物
其他作物主要包括蔬菜类作物、根茎类作物、水果类作物、瓜类作物、花卉作物、原料作物等。&&&
例题:棉花属于(&&&
a.粮食作物&&&
b.纤维作物&&& c.药用作物&&& d.能源作物
解析:纤维作物是指利用其纤维作为工业原料的一类作物。属于这类作物的主要是棉和麻。根据纤维所存在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种子纤维,如棉花;韧皮纤维,如大麻,黄麻、苎麻等;叶纤维,如剑麻、蕉麻等。
六、地下空间及及特征(熟悉)
1.地下空间的涵义
地球表面以下是一层很厚的岩石圈,岩层表面风化为土壤,形成不同厚度的土层,覆盖着陆地的大部分。岩层和土层在自然状态下都是实体,在外部条件作用下才能形成空间。
在岩层或土层中天然形成或经人工开发形成的空间称为地下空间。天然形成的地下空间,例如在石灰岩山体中由于水的冲蚀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称为天然溶洞;在土层中存在地下水的空间称为含水层。人工开发的地下空间包括利用开采后废弃的矿坑和使用各种技术挖掘出来的空间。
建造在岩层或土层中的各种建筑物,是在地下形成的建筑空间,称为地下建筑。地面建筑的地下室部分,也是地下建筑;一部分露出地面,大部分处于岩石或土壤中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称为半地下建筑。地下构筑物一般是指建在地下的矿井、巷道、输油或输气管道、输水隧道、水库、油库、铁路和公路隧道、野战工事等。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有时总称为地下工程或地下设施。
2.地下空间的特征
&(1) 地下空间的可利用性
地下空间利用是城市立体化再开发的结果。城市规模的扩大,就业人口的增加,汽车的普及,使城市的集约化水平迅速提高,社会财富高度聚集,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人口的膨胀、汽车的增多、高层建筑的大量兴建,使城市原有空间和基础设施不能适应,以致空间拥挤,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目前,人们逐渐认识到城市地下空间在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上的优势和潜力,形成了地面空间、上部空间和地下空间三维式协调扩展的城市空间构成的新理念,也就是立体化的城市再开发,地下空间的利用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地下铁道网的建设,大规模地下综合体的出现,地下综合管线廊道的兴建,地下步行道路网的形成等等,都是城市立体化再开发的产物;同时也表明,只要存在着城市立体化再开发的客观需要,又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手段,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就符合城市发展的规律,必然取得良好的结果。
(2) 地下空间的效益性
取得综合效益是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目的。城市地下的岩石圈本是实体,是一种自然资源,经开发成空间后,就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主要表现为使用后所能创造的效益;在使用价值中扣除开发成本(即工程投资)后即为开发价值,如果为正值,说明开发是合理的。但是地下空间的开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营利性的,如商业空间;另一种是非营利性的,如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公用设施等。在后一种情况下,地下空间开发的经济价值较低,甚至无法用直接的经济效益衡量,但这并不等于没有开发价值,只是开发价值主要表现在社会效益或环境效益,不像经济效益那样容易定量。同时解决城市交通矛盾是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动因。交通是城市功能中最活跃的因素,顺畅和便捷的交通系统给城市发展注入活力,而一旦交通阻滞,城市生活就要受到很大影响,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交通矛盾的核心是行车密度过大和行车速度过低,以及人流与车流的混杂,这些问题单靠拓宽道路和设置立体交叉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只有采取分流措施才是有效的途径。大量建造地下铁道、地下高速公路、地下步行道和地下停车场,与地面上的轨道交通建设和各种停车设施的建设相配合,才能使地面上的车辆和行人得以分流,使城市的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得到明显的改善。
&(3) 地下空间利用的环保性
地下空间的利用对改善地面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在发展地下交通、降低城市大气污染的同时,还应提倡建设城市地下市政管线公用隧道,将自来水、排污管、供热管、电缆和通信线路纳入其中,可缩短路线长度达30%,还易于检查和修理,不影响地面土地的使用。有条件的城市还可发展地下垃圾处理系统,消除垃圾“围城”现象。
例题:下列关于地下空间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在岩层或土层中天然形成或经人工开发形成的空间称为地下空间&&&
b.建造在岩层或土层中的各种建筑物,是在地下形成的建筑空间,称为地下建筑&&&
c.人工开发的地下空间包括利用开采后废弃的矿坑和使用各种技术挖掘出来的空间&&
d.地下空间的开发都是营利性的&&&&
e.地下空间的利用对改善地面环境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abce&
解析:地下空间的开发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营利性的,如商业空间;另一种是非营利性的,如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公用设施等。&
七、土地污染种类及特征(了解)
土地污染主要是指构成土地实体的土壤遭受的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土壤中某些或某种有害物质含量过高,致使健全的土壤功能受到损害,理化性质变坏,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受到破坏,肥力下降,导致农作物生长发育不良,造成减产。土壤一旦遭受污染,不仅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品质量,还能通过食物链和饮水间接危及人体健康。因此,保护土壤不受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土壤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和城市的废水及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生物残体、大气中二氧化硫和氢氧化物以及通过降水而降落到地面的沉降物。除噪声、振动、电磁等不产生污染物的污染外,其它污染所产生的污染物,几乎都可以进入土壤,从宏观来看,土壤污染是多方面的。
1.土壤污染物
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通过“土壤→植物→人体”,或通过“土壤→水→人体” 间接被人体吸收,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就是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物有下列4类:
①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无机物主要有汞、铬、铅、铜、锌等重金属,砷、硒等非金属,过量的氮、磷植物营养元素,氧化物和硫化物等。有机污染物主要有酚、有机农药、油类、和洗涤剂类等,如各种化学农药、石油及其裂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类有机合成产物等。以上这些化学污染物主要是由污水、废气、固体废物、农药和化肥带进土壤并积累起来的。
②物理污染物。指来自工厂、矿山的固体废弃物如尾矿、废石、粉煤灰和工业垃圾等。
③生物污染物。指带有各种病菌的城市垃圾和由卫生设施(包括医院)排出的废水、废物以及厩肥等。
④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核原料开采和大气层核爆炸地区,以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为主。
2.我国土壤污染的特点
我国土壤污染具有以下特点:
(1)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废弃物污染等问题一般都比较直观,通过感官就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则不同,它往往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才能确定。因此,土壤污染从产生污染到出现问题通常会滞后较长的时间。如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20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
(2)土壤污染的累积性。污染物质在大气和水体中,一般都比在土壤中更容易迁移。这使得污染物质在土壤中并不象在大气和水体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容易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同时也使土壤污染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3)土壤污染具有不可逆转性。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许多有机化学物质的污染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降解。譬如:被某些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可能要100~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
(4)土壤污染很难治理。如果大气和水体受到污染,切断污染源之后通过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也有可能使污染问题不断逆转,但是积累在污染土壤中的难降解污染物则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土壤污染一旦发生,仅仅依靠切断污染源的方法则往往很难恢复,有时要靠换土、淋洗土壤等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其他治理技术可能见效较慢。因此,治理污染土壤通常成本较高、治理周期较长。 鉴于土壤污染难于治理,而土壤污染问题的产生又具有明显的隐蔽性和滞后性等特点,因此土壤污染问题一般都不太容易受到重视。
3.几种主要的土壤污染物
(1)废塑料制品
近年来,城市垃圾中废塑料剧增,各类农用塑料薄膜作为大棚、地膜覆盖物被广泛应用,使土壤中废塑料制品残留率明显增加。塑料类高分子有机物性质稳定,耐酸碱,不易为微生物分解。农用塑膜残片进入土壤后,使之物理性质变劣,不利于作物生育。主要表现是:1)有些塑料制品的添加剂中含有毒成分,接触种子或幼苗后,抑制萌发,灼伤芽苗。2)塑料残片阻断水分运动,降低孔隙率,不利于空气循环、交换。3)土壤物理性能不良导致作物扎根困难,吸肥、吸水性能降低而减产。
目前,我国政府对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问题特别重视。2008年1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除了“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之外,《通知》还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通知》指出,我国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塑料购物袋。塑料购物袋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购物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通知》还就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对其他相关政府部门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国家发改委要抓紧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工商部门要加强对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监督检查,对违规继续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等行为,要依照《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予以查处;环卫部门要加快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切实减少被混入垃圾焚烧或填埋的废塑料数量;环保部门要加大对废塑料回收利用过程的环境监管,制订环境准入条件、污染控制标准和技术规范并监督实施,建立废塑料从回收、运输、贮存到再生利用的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废塑料处理处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开发推广提高废塑料利用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提高废塑料资源利用水平;财政、税务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抑制废塑料污染的税收政策,利用税收杠杆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支持、鼓励废塑料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
(2)固体废物与放射性污染物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按固体废物与放射性污染物来源不同,可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放射性固体废物和城市垃圾四类。
①工业固体废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明确,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进入土壤中的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硝酸盐、硫酸盐氯化物、可溶性碳酸盐等是常见的且大量存在的无机污染物。这些无机污染物会使土壤板结,改变土壤结构,土壤盐渍化和影响水质等危害。如处理不当,不但大量侵占农田,而且长期堆积,破外绿化植被,有时严重污染土壤。
②农业固体废物。农业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稻草、秸杆、腐烂的蔬菜和水果、果树枝、糠秕、落叶等植物废料,畜、禽粪便、农药、废塑料等。
③城市垃圾。城市垃圾来源广泛,成份极为复杂多变,含有重金属及其他有害元素,如不经适当处理,必将导致农田中重金属的超量积累,使产品特别是城郊菜地蔬菜重金属超标,危及人类健康。
④放射性固体废物。放射性污染物对人畜产生放射病,能致畸、致突变、致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物;二是原子能工业中所排出的三废,由于自然沉降、雨水冲刷和废弃物堆积而污染土壤。土壤受到放射性污染是难以排除的,只能靠自然衰变达到稳定元素时才结束。这些放射性污染物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健康。
例题: (&&& ) 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  
a.生物污染物&&&
b.放射性污染物&&& c.物理污染物&&& d.化学污染物
解析:化学污染物包括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
八、土地灾害类型及特征(了解)
(一)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常见的地质灾害有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水土流失等。地震和火山主要由自然原因产生,近些年来,人类大量开采地下矿产,也引发一些较小的地震及地裂缝等。山崩,滑坡,泥石流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地形高差大,断裂发育,岩层破碎,降水强度大,植被不良,大地震也会引发山崩,滑坡,泥石流。人为原因主要有破坏植被,破坏原来稳定的地形。地面下陷主要与过度开采地下水有关。
▲崩塌是指陡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一般发生在地形坡度大于50度,高度大于30米的高陡坡上。
▲滑坡(也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泥石流(也称蛟龙)是山区特有的一种自然地质现象,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水石块的特殊洪流,泥石流按物质组成划分为泥石流、泥流、水石流三类,按流体性质可分为粘性和稀性泥石流;此外还有按水源类型划分的降雨、冰川、溃坝型;按地形形态划分的沟谷型、坡面型等。水既是泥石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泥石流的激发条件和搬运介质。降雨、冰雪融水和水库溃决溢水等都可成为泥石流的水源。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重力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面沉降是指地质砂土层由于长期大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软土层压缩变薄、地势标高降低、地面缓慢下沉的现象。地面沉降一般出现在滨海平原地区。
进行地质灾害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是:城市、农村和其他人口集中居住区、大中型工矿企业所在地、重点工程设施、主要河流、交通干线、重点经济技术开发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
(二)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土地荒漠化作为一项复合性(自然和人为)灾害,在某种程度上远比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得多,它所摧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土地和环境,直接动摇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且在时间上将延续几代甚至几十代人。
土地荒漠化简单地说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广义荒漠化则是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三)土地盐渍化
土地盐渍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不合理的措施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也称盐碱化。盐碱土的可溶性盐主要包括钠、钾、钙、镁等的硫酸盐、氯化物、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硫酸盐和氯化物一般为中性盐,碳酸盐和重碳酸盐为碱性盐。干旱的气候环境、过度开发资源、不合理的水资源规划和利用是导致耕地盐渍化的根本原因。盐渍化主要是与灌溉的快速扩张和不合理的灌溉系统有关。问题可能来自水文平衡的两个方面,或者是由于灌水不合理或者是由于排灌不良,以及不恰当的农田耕作制度。导致盐渍土面积增大的一些政策是那些与水使用权和水价有关的政策,对灌溉和排灌系统的投资及食物安全政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稻花粉粒中淀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