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岁月静好 现世安稳,现世安稳?

今生今世,但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每天都能看见他的笑颜。
喜欢就猛击分享!
个性网内容精选:信息加载中...
最好的胎教: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想。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做父母,谁不会?还用你来教吗?我无意教大家怎样做父母,只是就这个问题探讨一下自己的看法。做父母,表面看起来容易,好像谁都会,实际上,所谓照顾孩子并不仅仅是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并不仅仅是让孩子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教育孩子也是做父母的一项主要内容。而提到教孩子,可能真的就有父母不会教。&&&
  我想大家一定对去年豆瓣网上那个名叫&父母皆祸害&的网络讨论小组记忆犹新,该小组的主要成员为&80&后,他们在一起批评父母,甚至是宣泄自己的愤怒。
  &&& 我不知道他们的父母看到这个会有什么感想?但我想,最起码,他们的父母会感觉委屈,他们会认为:我辛辛苦苦养育孩子,为孩子牺牲了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东西,孩子为什么不领情?
  &&& 也目睹过很多妈妈的教育方式,记得有一次带孩子去公园玩,看见一个孩子因为好奇抢过妈妈手中的相机照相,不小心将相机摔在地上,那位妈妈立刻骂自己的儿子说:&你知道这相机多少钱吗?你摔坏了好几千块钱,你怎么那么不小心?&
  还有一次去朋友家玩,朋友向我诉苦说:&我儿子现在越来越不听话了,为了他,我已经两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了,他怎么就不知道父母的苦呢?带他去超市,见了玩具就想买,他从来不体谅父母挣钱的辛苦&&&
  &我孩子现在很叛逆,越不让他干的事他越要干,每次他不听话的时候,我都会打他。&
  &我孩子特别不珍惜东西,我给他买的新玩具,玩不了几天,就会被他拆烂;给他买了水枪,他玩了几天后,非要尝试着往水枪里放沙&&就这样,弄坏了很多玩具。&
  其实,像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并不以为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却一直以为是孩子出了问题。这样的家长有一个共同点:出了问题,先从孩子身上找原因。无论任何时候,当孩子出了问题,我们做家长的,都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是没有错的,孩子的错一定是家长的错。
  孩子本身是一张白纸,可塑性很强,为什么有的孩子长大后很优秀,有的孩子却不呢?归根结底,都是家庭教育造成的,不同的家庭教育会造就不同的孩子。教育专家孟迁说过:家庭教育真正的困难并不在于孩子身上的问题太大,而在于父母头脑中障碍太多。广泛的无知、狭隘的观念、简单的思维反映出家长的认知缺陷。假如一个人的胃有问题,那么他吃再多的美食也无法获得营养;假如父母自己的认知有缺陷,那么,再多的知识和建议也无济于事。
  其实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做父母?父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我就这两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父母要转变观念,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要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
  每个人都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孩子也是。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不是任你摆布的木偶,所以,做父母的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的行为,要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包括,允许孩子成长中犯错。不要以为孩子小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有思想,只是这思想经常不被家长理解。
  遇到什么事情时,允许孩子表达他的观点,并尊重孩子的意见。有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理解,不是家长泛滥的爱。所以给孩子什么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孩子是否需要。如果孩子已经吃饱了,你还要求孩子再吃点,结果孩子撑着了,那他就会认为你根本不理解他。无论任何时候请记住,孩子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
  二、不培养太听话的孩子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只要听话服从就是好孩子,实则不然。太听话说明家长没给他一个自由的环境。太听话的孩子,多数往往没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有想法也不敢在父母面前表达,这样的孩子,创造性稍差。
  当孩子太听话,从来不敢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做父母的就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了问题。当孩子犯错时,你是否大声呵斥、批评孩子了?犯错也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经历,孩子会在犯错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宽容孩子,允许孩子犯错,孩子才会真正独立。
  三、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毫无条件的。
  作为父母,将孩子养大、教育好是你的责任,至于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不会听话,会不会成为人中龙凤,会不会成为班上的学习尖子,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是否感觉到快乐,是否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只要孩子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就不要强求他必须出成绩。
  父母也不要总想着,我对孩子好,就是希望能得到孩子的回报。我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不听话,不顺从我,那么我自己的付出都白费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不求任何回报的,如果为了孩子回报你,那你就别提父爱母爱有多伟大了,说来说去,你养孩子还是为了你自己。
  四、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才能正确认识孩子,尊重孩子,就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会通过不同的方式感知、探索这个世界。比如,二岁的时候,他可能喜欢玩耍;三岁的时候,可能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四岁的时候,可能喜欢模仿;五岁的时候,可能非常叛逆&&这其实都是孩子探索这个世界的方式,请允许孩子自由地发展。
  按照孩子的天性培养孩子,当孩子喜欢玩耍的时候,就尽情地陪他玩,满足他想玩的心理需求;当他喜欢重复的时候,不要嘲笑他、打击他,家长要尽可能地耐心地等待孩子做他一直重复做的事;孩子喜欢模仿的时候,那就让他模仿;孩子叛逆的时候,允许他叛逆,家长这时候要注重照顾孩子的情绪,不要指责、打骂孩子,过了这个阶段,你会发现,他的能力在叛逆中得到了提升。
  & 那么父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父母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父母的心理素质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深远的影响,一个情绪平稳、心态豁达、行为具有理性的父母,会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为他们的健康人格奠基。因此,父母最好懂得一定的心理学知识,遇到压力、困难时,学会自我减压。当孩子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时,也才能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如果孩子每天看到的父母都是阳光、快乐、积极向上的,那么孩子也一定会具有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二、父母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我们父辈养育我们,主要是靠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经验,他们的父母就是那么养育他们的,所以他们也那样养育了我们。如今,传承性的经验型教育方式早已经过时,也不再适应当今这个社会。只有父母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我们的父辈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儿,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整个教育中很总要的一部分,家庭教育的作用甚至要超出学校教育。所以,父母要具备科学的教育孩子的能力和观念。
  三、父母之间的关系要和谐。
  不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父亲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他的母亲。家长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个恩爱,和谐的家庭环境。有了良好、和谐的环境,教育才会有效。如果父母整天吵架,孩子天天处在担惊受怕的环境中,他能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吗?和谐的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乐园,父母之间和谐了,才有可能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孩子才会得到良性的发展。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教育自己,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首先成为这样的人。
  四、父母要具备良好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方式,是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保证。父母可以一起参加体育锻炼,比如利用周末出去打球,晚饭后一起出去散步,或者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用来看书。做这些时,要尽量带着孩子,让孩子于无形中感受到运动的魅力,使孩子受到熏陶和感染。
  具备良好的生活方式,就会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孩子的身体素质也会在锻炼中得到提高。父母也可以教给孩子一些休闲活动,多陪孩子运动,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具备旺盛的精力,抗挫能力也会增强。
  五、父母要提高认知能力
  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也会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我想补充一句,教育孩子,是一项需要终身修炼的艺术。就像上面案例中提到的那位妈妈,其实她女儿的表现很正常,孩子对她未曾接触过的东西感兴趣,她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探索、感知这个世界,而那位妈妈却因为孩子弄坏了光驱而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对孩子进行罚站。这样的教育方式对扼杀孩子的创造力,造成孩子做事畏手畏脚,缩头缩脑,不敢尝试新事物,也接受不了挑战。归根结底,是那位母亲的认知能力达不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她有那样的教育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
  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就要多看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自己的认知能力提高了,就可以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理解孩子的行为,教育孩子时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犹如我们生命中的方向盘,方向不对,育儿中就是南辕北辙,走得越快,离既定目标就会越远。
  有很多倡导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警句在警示着我们&&
  世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
  每个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非凡的家长;
  孩子的错,都是家长的错;
  别因为你的无知,而误了孩子;
  现在家长的教育理念远远落后于孩子的成长速度。即农业化时代的教育理念培养信息化时代的孩子,孩子怎能不出问题。正象骑自行车的技术驾驶汽车一样,怎能不出车祸。驾驶汽车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培养孩子也要有与同时代匹配的教育理念。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我在报名学习了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家庭教育是一门应用科学,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这方面的培训和专业人才)。自从报名学习后,我感觉我学到了很多。眼界开阔了,思路宽广了。我所掌握的育儿知识,只是一丁点皮毛,如同井底之蛙,只看到了自己眼前巴掌大点的那片天。跳出去才发现,育儿中有很多更精彩的理念和观念。尤其是听了那些专家讲座后,我感觉 自己学到了不少东西,进一步领悟了育儿中的精髓。
  当然,我不会把其中的教育理念搬到一恒身上套用,学习那些,可以提高自己的分析和认知能力,这就足够了。而且,我一直坚信,女人将钱和时间花在什么地方,是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多学习,多给自己&充电&,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会让女人看起来更有气质,人的心态也会变得年轻。
  先声明,我不是做广告,只是感觉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思想有了较大的转变,急于和大家分享。大家有时间可以听一下中华家庭教育网的和,我看了很受启发。
  眼光有多远,决定我们走多远。如果我们走在了别人的前面,我们就领先一步。孩子的成长不能等,家长的家庭教育学习不能等。为了孩子,我会努力学习!
&&&&发布于日 00:00 |
阅读数(2418)
此文已被博客管理员""推荐到博客首页今日热文,奖励30分
上一篇:下一篇:
谢谢你的信任,如果孩子有什么问题,欢迎随时请教!
发表评论 &
最近来访我
我最近看过
显示全部&&
一恒的世界
身边的知己
优美散文博客
显示全部&&
文章数量:863
评论数量:14606
访问数量:1811736(第二十三期)
编者的话:
&又是暑假,又是一个轮回。收拾了旧时光的残屑,我突然间在这一刻变得怅惘。
  是什么让我们在时间面前变得如此彷徨?是什么让我们在岁月面前如此倍感沧桑?是没有力量。没有力量,我们的心里才充满了失去方向的惊慌;没有力量,我们的生命才会缺失了内在的乐章。
&我们应该到哪里去寻找我们的力量?
&曾在报纸上读到一位乡村教师的文章,里面有这样几句话:“教师既不可能指望权威,更不可能幻想逃避。他必须独立思考、独立创造并且独立承担风险!因此,唯一真正可行而且真正可靠的合作,其实就是和书本的合作。”
&唯有阅读能赐予我们光辉与力量。
本期目录:
  山东省青州市庙子中心学校副校长 扈培杰
&  2004年,我读了几本教育专著,给我印象最深的当属《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尤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阅读的教育理念,一辈子读书不辍的良好习惯,反复倡导师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的谆谆教诲,一次又一次叩击着我的心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读书应当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方式。2004年,我结识了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这位师友,虽然和我相识相知的时间短暂,但“她”自真正进入我的视野起,就融入了我的心灵,成为我的知音,并且是“她”拓宽了我的视野,是“她”引领我真正的思考,是“她”敦促我提起拙笔,敞开心扉……
  2004年12月2日的《读书周刊》登载的高万祥校长的《培养中国的读书人口》一文,让我知晓了高万祥其人,怀着对他的深深敬意,我又先后从其他版面拜读了他的《着力营造“文化”飘溢的校园》,以及朱永新和陶继新先生分别介绍高万祥的文章《做学校有灵魂的人》和《为师生打点文化底色》。这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高万祥,了解了高万祥心中那个梦——“我有一个梦想,有一个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的梦想,有一个书香中国,文化中国的教育的梦想。”
  浓厚的读书氛围无疑是这个“梦想”
  ——学习型社会的显性标志,而这一氛围形成的源头自然非学校莫属。那么正处在读书“黄金时期”的中学生自应是最贪婪的读书群体。就让我们走近这一群体,看一看吧。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语文老师王纪铨就中学生课外阅读状况,各选择了一所上海市市重点中学和普通中学,对高一至高三年级共271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高中生课外阅读现状”的问卷调查,并著就《高中生为何望书兴叹》一文。通过调查统计,王老师得出了三个结论:其一,课外阅读“二多二少”,即时尚类多,名著类少;教辅类多,文学类少。其二,“老师只推荐我们买教辅书”。在“你选择课外读物的主要途径”一问中,“自己选择”和“同学介绍”分别占76%和22%,仅有2%的学生是通过老师的推荐来选择课外读物的。可见当前高中生的阅读基本处于“自发”、“自流”的状态。对高中生课外阅读持“无所谓”和“反对”态度的教师(不含语文教师)分别占47%和20%,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有22%和5%的语文教师也对高中生课外阅读分别持“无所谓”和“反对”态度。其三,高中生成了读书“弱势群体”。在“你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吗?”一问中,选择“没有”和“基本没有”的学生将近占50%。在家庭藏书(教辅、杂志类除外)调查中,藏书200本以上的仅占14%,而在50本以下的达到42%。
  从王老师的抽样调查结果来看,中学生的读书状况实在让人痛心和失望。可想而知,读书指数和教育水平均居全国领先地位的上海尚且如此,其他省市又会如何呢?
  2004年12月9日《读书周刊》刊发的《多读书分数的累赘?》一文,对此也有调查。文载:广西师大附中的语文老师张丽说:现在的孩子博闻强记,占有的信息量大,搜索资料的能力强,但书读得少,见识少,辩证思维能力差。尤其是男孩子读得更少,站出来都能感觉到,书读得少气质就差。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的邹寿元老师认为:由于数学、生物、物理等学科竞赛的好成绩能使学生被保送高校,所以本来就重理轻文的重点中学,文科受到的冲击就更大了。不少学生高一、高二时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准备竞赛上,只读学科竞赛训练手册之类的书,大量做题,读人文方面的书几乎成了空白。
  从2005年2月3日《读书周刊》刊登的文章《老师,你是否点亮了儿童经典阅读的灯?》来看,正处在读书习惯养成之关键阶段的少年儿童的阅读状况也令人忧虑。
  生不教,师之过。其师辈的读书又如何呢?
  读了2004年12月30日《读书周刊》中记者的文章《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阅读大面积空白》,更是令人触目惊心!文中指出:“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发行人员介绍,世界经典教育名著,发行量超过4000册的就算是发行不错的了。发行总量达到10000册左右就算相当成功了。”“《陶行知文集》……是唯一在现今的市场上还能见到的陶行知著作,而这本书自上世纪80年代末初版,至今,近20年来只有8000册的印刷量。”而这与1300万教师的数量相比,不足千分之一。“足见陶行知已经被教育界大面积遗忘,而新一代的教师队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陶行知的著作。抛弃了陶行知,又从何谈了解中国教育的现实,又如何理解中国教育的血脉呢?”文中又言:据出版社反映,整个东北市场,教师用书,尤其是教育科学类图书很难进入,书店拒绝销售。陕西、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等省,教师图书的销售量小的可以忽略不计。但令记者不解的是,即使像天津、山东、安徽这样的文化发达之地,教师专业素养的阅读也很不理想。
  “教师是真正的课程,是学生成长的标杆。”教师不读书,不思考,不教学生读书,学生会读书吗?学生在学校里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不会读书,不爱读书,将来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会读书吗?会学习吗?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不就成为空话吗?
  正如卜之先生文中所言:“教师读书是关系国家教育成败的大事,大面积的教师不读书、尤其不读教育科学著作,意味着教育的运转肯定出了偏差。”——“在清华附中特级教师赵谦翔看来,现在的中学生中流行着‘贫血’(缺少真情)、‘缺钙’(缺乏理想和斗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没有独立思想)的时代病——历史课上,讲到日本侵略者南京大屠杀时,竟然有人伏案酣睡,有人谈笑风生;语文课上,讲到谭嗣同为变法而甘愿流血牺牲时,竟然有人嘲笑他的愚昧无知;讲到林觉民舍弃小家为大家献身时,竟然有人批评他不懂得爱情,‘与革命私奔’。真是‘暖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多读书分数的累赘?》)。这难道没有我们教育的“偏差”吗?
  如何矫正“偏差”,医治中学生的“时代病”,赵谦翔(2004《读书周刊》年度表现十大读书人物之一)老师的“药方”就是“读书”。他说:“阅读是一个人呵护自己心灵的绿地,建设自己精神家园的良方,阅读是治愈“贫血”、“缺钙”、“脑膜炎”的良药。苏霍姆林斯基也坚定的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但是,面对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学校“师”“生”两大群体如此之糟的读书境况,如何使二者察觉,并意识到自身所染之“顽疾”,自觉地像一日三餐一样,饮用“读书”这副良药,毕生不辍呢?
  学校的读书与学习(指课本以外的学习)氛围不佳,学校以外,其他行业、领域的读书与学习氛围,恐怕也不乐观吧?
  追寻“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美好“梦想”,路在何方?
  世界上,凡是发达国家和先进民族,都有良好的读书传统。他们的发展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型社会机制和全民读书氛围,能促进国民素质和民族竞争力的提高”。一个不爱读书、不善学习的民族是没有发展后劲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之举。目睹当前之现状,我愿尽微薄之力,为创建学习型社会鼓与呼。同时愿这篇拙文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以成立专门课题组,研究这一难题的破解之策。
             《中国教育报》日第5版
&教师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母鸡,说这话的作家冰心已经仙去,但这句话却会传布永久。教师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无论怎么估计都不过份。因为教育与千家万户有关,没有任何人能自外于教育,说教师具有无远弗届之力,并不为过。但糟糕的是,英才固不易得,良师也极罕见,这真是中国特色的时代之病。从四九年后再也没真正的有教育思想家这个残酷的事实判断中,我们不难窥看当今教师群体素质之一斑。
&我不知道有人搞过教师阅读状况的调查与否?但据我的观察,数据和实情一定都不会太乐观。现在的中国既非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社会,更非民主自由、生活无虞的国度,在这样的境况下,要大多数老师安于现状,不受极度实用的拜金主义风气的影响,几乎不可能,也是不公平的。用为人师表的“灵魂工程师”和“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样的精神紧箍咒,来代替乃至压制老师作为普通人的烦恼和所需,既是对大家智商的侮辱,更是专制者常用不衰的、治人之不二法门,因为教师只不过是个职业而已。诚然,我同意问题的难度在于,教师面对的是千百万在知识上对他们有依赖,在学习方法对他们有期望,在做人上对他们有则效的学生,这便决定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我虽非一位职业教师,但也常到学校讲课。以我个人的浅见,做一个合格的老师殊非易事,首先他应该是个正直的人,其次对知识有纯然的热爱,再者还该是一个有趣的人。今天既是关于老师读书之事,其他先按下不表。说老师读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授课更为着实,使学生更热爱学习,不误人子弟,这我完全同意。但要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
&书籍浩瀚,从何措手确是难题。然一个人只要知道自己的心性何在,便不是太大的困难。当然认识自己并不容易,不然古希腊帕农神庙就不必刻下这句在一般人看来是废话的警句,来戒示后人了:人啊,认识你自己!个人心性如同吃饭,你有自己的偏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但如果你连自己喜欢读什么都不知道,那我就只好说你做个老师的资格,一定是有问题的。在探知了自己的心性后,每天阅读感兴趣的书籍,半小时至一小时以为日课,坚持不懈,必定对自己教学以及扩大视野都有莫大的帮助。如果你用没有时间来搪塞,我除了理解外,还是固执地认为你做一位老师不太合格。我三十五岁以前,特别相信人的天才,特别夸大天份的作用。当学生时看到鲁迅和爱迪生对天才的论述,便很逆反地认为他们本来就是天才,便说天才之不足道。现在才意识到他们是真诚的,许多做出不朽事业的人,都只不过是中人之质,并非有特殊异禀。若硬要说他们有什么特殊之质的话,我认为在于他们做事的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正所谓几十年如一日,真是比上刀山、下火海还要困难的事。谁若不信,你可以坚持记日记看一看?就可以较量出一个人的耐心和韧性。
&倘使要在符合自己心性的趣味阅读上,进一步想旁涉其它,那便是努力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吃饭的偏好得到重视后,营养师便会告诉你,必要的食物调整和合理的饮食结构,才会使你的身体健康且平衡地成长。社会急剧变迁,新知层出不穷,若不自行改变知识结构,用偏颇而陈旧的知识去妄议新事,便会适得其反。近几年一些有点才华的作家如梁晓声、张承志、张炜等——这个名单可以开列一长串,至于他们的良知如何我暂不怀疑,因为这容易搞成诛心之论——议论起社会问题来,只要稍一注意,你便会觉得他们的可笑,其因殆出于此。要做个不被别人卖了还帮着别人数钱的明白人,九十年代以降,我愿意推荐三个中国人,一为王小波,二为林达,三为王怡,诸位用网络搜索引擎,便不难了解他们的思想源流,可循此而读他们的书。
&至于推荐阅读书目,我是不敢的,我曾经写过一则《目前影响自己的十本书》,现在仍在影响我,抄在这里作为读什么书的补充,圆括弧里是我的一句读后感:哈维尔《公民不服从》(任何藉国家、党派之名号召甚至强迫我们做什么,我们都有不服从的权利,如果他违宪违法的话);米切尔.卡蕾《寂静的春天》(二十世纪伟大的环保著作之一,她让我们知道,我们正在制造令人惶恐的灾难);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是联合教科文组织对二十世纪教育的指南,应该成为中国教师的必读之物);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法国盛产积极自由人士,如卢梭,所以有法国大革命的断头台。很少产像托克维尔、贡斯当这种对自由有如此深湛理解的人,此书至今仍是美国大学的必读书);维尔.杜兰《世界文明史》(他让我们知晓世界如此绚烂多彩,就更加珍惜自己的文明,同时也尊重其它的文明,参差多态乃人类幸福之源,信然);《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博尔赫斯是二十世少数几位改变了传统小说写作手法的伟大作家,他拓展了小说的疆域);里尔克《杜伊诺哀歌》(读这样的诗章,经受再大的挫折和磨难,你都会觉得:人类啊,我是多么幸福!);《庄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尽管它有令人难堪的值得批判之处,但我仍要说,它是我们整个中国文化中的异数);哈耶克《通住奴役之路》(他预言了人类二十世纪的两大灾难: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可叹的是,我们正是其中的牺牲品和试验品);亚当.斯密《国富论》(一只无形的市场之手,一个管得很少又管得很好的有限政府,见证了亚当·斯密之后所有人类奇迹和繁荣景象)。不少人做教师而不读书,在中国已是公开的秘密。倘使这样的现实,发生在其他国家,必令举国震惊,但在多灾多难的中国——大规模频发的矿难、贪污贿赂公行、大批失业人群、贫富急剧分化等——好像算不了什么。当一个国家的教师不爱读书,已不是新闻的时候,我只有仿用一句联想的广告语:教师不爱读书,学生将会怎样?国家将会如何?
我是个不读书的“好”教师
  我是一名教师,但我不读书,这并不能怪我,因为我有充足的理由。谓予不信,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曰:不能读。就拿隔壁的那个小王老师为例吧,这小子为新课程改革欢欣鼓舞,以为教育的春天终于要来了,为了赶上时髦不致落后,自费买了大量理论指导、案例点评什么的,拿出个“头悬梁锥刺股“的架势,整日里埋头书山苦读文字,便自以为掌握了教育的真谛了,还神经兮兮地指责我上课不符合这个精神那个理念的。到头来呢,他自己带的班级考试成绩不进反退,被领导找去谈了几次话了,据说还有家长联名要求学校调换老师呢。你说这书能读吗?现在学额渐少,听说上头正酝酿教师分流方案呢。叫我读书,弄到跟小王一样学生的考试成绩下降,那不是自已摔了饭碗吗?像我这样年龄都已“奔四”了,除了凭学生的分数混口饭,还真不知道能到哪里去觅食呢。
  二曰:不需读。我等一介教师,最大的追求目标不过是所教学科的考试分数高人一等,如此我便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最大价值了。经过十几年应试的风口浪尖的磨砺下来,本人自信所积累并总结的一套“应试宝典”足以应付自如了,至多也不过还需要局部修订修订以求与时俱进而已,哪里还需要去读那费财费时的劳什子呢?什么,你问我“应试宝典”的具体内容?这个,呵呵,诸位就别为难我了吧,我可是上有老下有小,要凭此独门秘籍养家糊口呢。被你们学了去弄成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岂非要后悔莫及去跳楼了。
  三曰:读不起。君不见,现在的书,越来越花哨越来越厚实,动辄几十大洋,你说我读得起吗!你说什么,教师待遇跟下岗工人比已是天上地下还哭穷!兄弟,你这不是在讽刺我吧?虽说托各级领导的福咱的工资是不拖欠了,可你说这吃饭穿衣,赡老扶幼,还有各种非考不可的这证那证培训准考费,非献不可的各种爱心,哪一样开支少得了。唉,真是不入其门,不知其情,更何况站着说话腰不疼呢。多说无益,不说也罢!
  四曰:没时间。你说我矫情?这你就不懂了。你以为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就靠课堂四十五分钟那么简单啊?这真是“隔行如隔山”了。说实话,连吃饭睡觉我都在想还有哪些试题类型没有做到呀;哪天晚上我不在批作业、找题目出试卷到深夜呀;哪个双休日我不在为提高成绩而劳心累体地搞地下战呀。至于那个长长的暑假,除了要到县里参加上级统一组织的进修学习外,剩一点时间我还得找几个学困生尖子生加加小灶呢(当然顺便也弄点香烟钱啦……)
  不过,我虽不读书,但我教的科目平均分经常名列前茅呢,所以我是个“好”教师,至少在领导和家长眼里如此,这也可以从我厚厚的一摞荣誉证书和时不时地评得优秀得到证明。这就够了,能令“衣食父母”满意就不用为饭碗发愁了!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管你什么猫,能提高分数就是好猫。老祖宗不是说了嘛:识时务者为俊杰呢。这年头起码还处于“后应试时代”吧,所以分数还是硬道理!
直面教师阅读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阅读就是升华师魂的攀登之索,在灵魂升华的历程中,一本好书可以使人登高望远;一本坏书也可以让人坠入深渊。现在让人们倍感忧虑的问题是,阅读——这条教师灵魂的攀登之索正在经受着断裂的考验。我们发现,近来有关国人阅读质量和数量下降的文章屡屡见诸报端,特别是报道教师读书少、人文精神缺失、职业怠倦漫延的消息不绝其径,教师的阅读现状让人忧虑。
  其一,教师的阅读行为越来越平面化。经典的人文读品与科学著作日益受冷落,而娱乐性的休闲读物却逐渐受到青睐。对全国教师阅读的抽样调查显示,在工作之余,教师选择经典读物的人数比例下降了9.7个百分点,有更多的教师将上网或读通俗读物作为自己的休闲方式。当阅读的目的不再是叩门和解惑而单纯是为了娱乐和消遣时,当灵智的追求让位于感官的刺激时,阅读便渐渐退化为一种无聊的消费。面对着各种信息,人们成为匆匆过客,像是匆忙的旅行者鱼贯而入又鱼贯而出,主体在阅读中缺席,而将“思”的意义放逐。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流于平庸的阅读,势必导致教师精神世界的平面化,难于对学生的精神成长进行价值引领。
  其二,教师的阅读内容越来越狭窄化。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其知识结构应是专与博的结合。一方面,教师应使自己在所教专业方面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决不能固步自封,形成一潭死水;另一方面,教师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广博知识,成为永不干涸的资源宝库。这需要教师的阅读应有广泛的情趣,以强化自己的教育素养。然则,不少调查表明,许多教师的阅读面过度狭窄,仅仅偏重于自己所学专业和所教的学科,教师间的专业鸿沟变得越来越深。理科教师的人文素养不足,文科教师的科学素质缺失。这种情况造成了在教学中很难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双向沟通,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其三,教师的阅读目的越来越功利化。迫于考试压力和业绩考核,许多教师只关注教参,而排斥其他读物。相当数量的教师对教参的运用往往囫囵吞枣、照搬照抄,没有自我的理解、诠释和反思,也无视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在功利思想的引导下,教师为教而教,丧失了主体意识,教材内容鲜活的灵性和整体的美感被无情的肢解,整个教学过程匠气十足,但却很少有人思考,是功利化的阅读方式局限了自己的视域,僵化了自己的思维,
窒息了自我的教育智慧。如若不意识到这一点,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将被大大扼杀,教师的品格更趋向“经师化”,离启迪、创造和人师的理想目标会渐行渐远,到那时岂不变成了“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误人子弟者。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将价值引领与人文塑造视为己任。要塑造他人的灵魂,首先必须使自己的灵魂博大、宽广、充满魅力。因为只有教师灵魂的高远与超越,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中华民族一代代学子心灵的故乡。当我们的国家从传统走向现代,我们的学生从儿童走向青年的时候,只有教师的灵魂不断超越和升华,方能使校园环境有塑造和濡染的神效。有了教师灵魂的升华,方能使每一个学生在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和未来之时,充满自信与自豪;有了教师灵魂的升华,方能使每一个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世界的风起云涌和急流险滩,把握准人生的坐标。塑造学生的人文情怀则需要教师厚实的文化底蕴。林语堂先生说,剑桥的学生都是被教授的烟斗熏出来的,可见教授对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功力。那么,今天我们的教师拥有这样的“烟斗”吗?你是否具有“熏染”的功力?
  中小学教师的阅读状况关乎着我们的未来。老师们,让我们现在就远离浮躁、远离无聊吧!享受阅读的快乐,畅饮心灵的鸡汤,与杰出人物对话,与精粹文本对话,与高尚灵魂对话,以修身养性、滋养自我为人生至美,以博采诸家、厚积薄发为人生至善,以一片为师者书海的蓝天拥揽为生者心灵的白云,从而感受精神生命的呼吸,理解并且做到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教师阅读,不仅仅是提倡
??“很大一部分教师都不读书”,这已经成了报纸刊物、网上网下一致的判断,各种实际观察和数据调查也在说明着教师读书的缺失状况。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教书者不读书是大家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对教师不读书的批判、指责声越来越多。
??问题还不仅仅是读书的人少,读的书少,阅读的质量和结构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传统的阅读精神似乎在发生某种扭曲,阅读不再用脑,思想不再交锋,深度的思考和发现蜕化成浅层的感官享受。这种阅读生活中的‘奶嘴文化’现象正在蔓延,使阅读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人文旨趣。”而在有限的阅读中,又大多集中于教学参考、复习资料等,“走进教师的‘书房’,见得到的常常是厚厚的一摞学生作业、各种检测试卷和所教学科的课本、教参和零星的继续教育课本,床头枕边偶见的也只是休闲杂志”。
??教书者先读书,这要求并不过分,但与对教师的其他要求和批判一样,这种完全合乎情理的要求,一旦与教师的生存环境、工作状况联系起来,就变得复杂了。身处一线的老师有太多的理由说明自己为何不读书。工作压力大就是一个重要原因,有位老师发出这样的感慨:“现在的教师是越来越难当了!教师头上至少压着‘三座大山’:学生、家长、校领导。每次考试后,名次一旦落后,教师心里就不是滋味了。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教师只能选择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教本、习题集,哪有心情去读所谓的‘闲书’?”同时,备课、改作业等工作占据了教师大量的时间,“闲暇时间”是比较少的。除此之外,社会阅读环境差、书籍太贵、好书相对较少等也是经常被提到的原因。
??教师阅读出现的“应然”与“实然”的差距并不仅仅是因为工作的忙、累以及压力,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即阅读的需要及阅读的兴趣、习惯。需要决定行动是否发生及何时发生,教师阅读的缺失等问题正是源于每个个体对阅读的需要的怀疑,或者说至少这种需要不是最紧迫的。教师需要阅读,大多数人对此可能没有异议,但在阅读之前,还排着太多的要极大地耗费教师精力的任务:教学的任务、学生的成绩、领导的肯定、关系的处理等。从理论上讲,阅读和这些本没有直接的冲突,甚至可以很好地融合,但在实践中却的确很容易把这些作为一项项任务按紧迫性、重要性排列起来。阅读就这样“牺牲”在这排名之中。
??与需要一样重要的还有兴趣和习惯,在大量的谈阅读的文章中都是把兴趣和习惯放在首位的,因为兴趣和习惯能使阅读的需要由被动转到主动,由外在的任务变为内心的需要。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教师自己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做学生时,他们的阅读能力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培养,缺乏读书的内在需要”。我们完全可以认为,教师阅读中存在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缺失。在兴趣和习惯面前,一切的理由、分析、动力就显得没有必要了,就如同一位教师在总结自己的阅读时所说的:“没有人引导,没有具体的外因,我就是喜欢读,所谓的原因都是先喜欢了然后找到的。是否确实自己也不敢肯定。所以我相信爱是不需要理由的,爱是前世注定了的。”
??阅读的需要,阅读的条件,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当我们再用这些原因去关照当前有些地区和学校已经开始行动的教师读书活动时就会发现,关于教师阅读,在提倡和组织的同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显然,阅读如果成为教师的一项新增的任务,那抵触和形式就不可避免;而阅读如果成为一种内在的需要,就能达到“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生活方式”的理想境界。因此,教师阅读活动的开展应以一种较为民主的方式来推进,将阅读融入到教师的工作和成长中。同时,要关注教师在阅读过程中的情绪,了解他们是否感受到阅读带来的乐趣,是否真正将阅读作为自己的需要。
??在阅读中,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宣传,不仅仅是组织,更重要的提供服务和支持,为教师阅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教师闲暇时间少,学校就应该优化教师的工作,减少教师的一些意义不大的活动;教师工作压力大,学校可以通过活动、谈心以及改革学校的评价制度等来营造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书太贵,教师购书要花费太多的钱,学校可以通过建设好图书馆来为教师提供支持。其中极为重要的是图书馆的建设,图书馆既是学校教学和学生成长中极为重要的资源,更应该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资源。但是,目前许多学校的图书馆建设都在强调“做大”,充斥着大量旧书和学生捐献的老课本、练习册等,适合教师阅读的教育书籍、专业知识资料等并不多,针对教师的阅读需要而专门购置和补充的新书更少。
??既然是阅读的建设,那么自然要考虑我们需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阅读终归是个人性很强的活动,自发自愿的阅读是学校推动教师阅读应达到的目标,阅读活动的成效主要也应表现在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是否养成上。在阅读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关注一年开展了多少次活动,集中看了多少书,写了多少读书笔记,但实际上,在总结阅读效果时,对教师个人的阅读兴趣和习惯是否养成的关注更为重要。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主要不是强调这个组织有多少学习的制度和规定,而在于这个组织是否有一种学习的气氛,学习的环境。各种阅读活动的目的也正是形成这种学习的气氛,逐步形成个人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为只有基于兴趣和习惯下的阅读,才会会更深入,更全面,也更适合个人。
??在培养阅读的兴趣的基础上,我们更要发展和重视基于兴趣的阅读内容。教育教学需要功利性的阅读,如从一些教育方法类书籍中学习如何做教育科研,学习教学的方法和艺术等。但同时,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仅仅停留在技能技巧的学习,还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持,需要人文书籍来拓展人文视野,需要文学来丰富我们的情感……许多老师的成长历程都在说明,纯粹基于个人兴趣的阅读对教师个人成长的影响并不亚于这些功利性的阅读。
??由组织倡导性的阅读逐步深入到教师个人选择下的自发阅读,在功利性阅读的基础上重视基于个人兴趣的阅读,这是教育阅读建设的关键。
??在教师阅读的建设中,阅读的范围不仅仅限于现实中的一本本书籍,网络阅读也开始倍受关注。在我们的观察中,在网上看长篇大论的比较少,有意识地搜索自己需要的文章和资料的现象比较多,同时,论坛因为观点丰富、经过深入的讨论并且自己也可以参与讨论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老师的喜欢,而教师文集、教育博客等因其原汁原味、包罗万象而且更新极快也成为教师网上阅读的一个亮点。“网络教育”、“网上教研”等虽并未成为教育理论界的有分量的名词,但基于网络阅读及网上讨论所带来的一个个教师成长的故事已经在网络上传开。
  摘自《中国教育报》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有效教学方法》&&&&&&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的智慧》&&&
岳麓书社2003年版&&&&&
《西方的智慧》&&&
(英)伯兰特·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美的历程》&&&&&&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世界史上的科学技术》&&&&&&
(美)詹姆斯·E·麦克莱伦第三等著,王鸣阳译&&&
上海科学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新教育之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人的现代化》&&&
(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自我实现的人》&&&&&&
(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三联书店1986年版&&&&&
《宽容》&&&&&&
(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三联书店1985年版&&&&&&
《一生的读书计划》&&&&&&
(美)费迪曼&&&
花城出版社1981年版&
《中国经济》&&&&&&
蔡肪、林毅夫&&&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版&&&&&&&
《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李洪涛&&&&&&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俄)塔尔塔科夫斯基著,唐其慈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著,
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教育的经济价值》&&&&&&
(美)舒尔茨著,曹延亭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人的教育》&&&&&&
(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孩子们!你们好》&&&&&&
(苏)阿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评价》&&&&&&
(美)B·S·布卢姆著,邱渊、王纲等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成功智力》&&&&&&
(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邵瑞珍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网络社会与学校教育》&&&&&&
马和民、吴瑞君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帕夫雷什中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教育和美好的生活》(英)罗素著,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
《多元智能》(美)加德纳
著,沈政隆
译&& 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英)埃德蒙·金著,王承绪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一些好的人文学术丛书,比如:《中国大学人文启示录》(1-5)、《在北大听讲座》(思想的力量)、(思想的声音)、(思想的灵光)、《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若干卷)、《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
一些应当关注的知名学者(网上有他们的文集):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哲学史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后、讲师
心灵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导师
中国近代思想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吉林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方哲学,政治哲学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系副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后导师
中国哲学,中医理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当代文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副研究员
基督教哲学
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
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近代史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
广州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和政治史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西方历史研究
中国历史研究
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基督教、宗教学原理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研究员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文化与佛教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宗教学、西方哲学
艺术理论、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艺术系教授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教授
大众文化研究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北京大学现代文学和比较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深圳行政学院教授
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教授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西方哲学,政治哲学
经济学理论
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西方经济学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西方社会理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北京大学法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外法学比较
北京大学教授,傅士生导师
立法学研究
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法律社会学
朱建国、刘军宁
杰、任不寐、摩
罗、林毓生、金观涛
王力雄、余世存
张建伟 王小波
自由思想者
何清涟 沙叶新
杨慧林 叶舒宪
周小仪 姚文放
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
北京大学2000哲学系硕士
武汉大学哲学系硕士研究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98级博士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
西方马克思主义
自由思想者
“知识哲学”及经济、教育思想
北京大学哲学系西方哲学专业博士生
北京大学外哲所硕士研究生
现代西方哲学
北京大学外哲所98级博士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中国社科院98级研究生
近代西方哲学
自由思想者
自由思想者
自由思想者
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99级博士生
自由思想者
哲学,文化研究
黔西南州行政学院教师
经济学,法律,中国文化
莞中教科室  2006年7月5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琴瑟在御 岁月静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