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六国化工的使者是谁

加入开心网,成为张剑伟的好友!
的专辑“美图美语”
上一张:& 下一张:
保存成功!
添加到专辑后面
专辑名称: *
访问权限:
好友的好友
凭密码访问
允许好友转贴
你确定要复制该照片的站外链接吗?通过该链接查看这个照片时将不受隐私控制。
将下面的链接发送给好友(如QQ或MSN),他们不需要登录就能查看该照片&
已经复制到剪贴板
通过链接,直接把照片分享给站外好友
请输入被圈人的姓名:& 六国文化小使者相约东湖街道感受魅力北京(图)
六国文化小使者相约东湖街道感受魅力北京(图)
印度小朋友向居民学习包汤圆 千龙网记者 安力 摄
来自美国的学生们与社区居民练起太极推手 千龙网记者 安力 摄
  千龙网北京7月30日讯(记者 安力)学打太极拳、学画中国画、包汤圆、吃饺子……7月30日下午,参加“相约北京”国际青少年大联欢活动的美、韩等六国中学生艺术代表团一行来到北京朝阳区东湖街道,与北京的小朋友们一起参加中国传统文化的体验活动,感受北京无穷魅力。
  当天参加参观体验活动的140名外国学生分别来自美国、韩国、埃及、乌干达、印度、越南六个国家,作为中学生艺术代表团的文化小使者参加“相约北京”国际青少年大联欢活动。他们大多是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北京。连日来,他们参观游览了长城和北京一些学校,早已为北京的魅力所倾倒。今天的传统文化零距离体验,更是让大家兴奋不已。
  在南湖东园北社区,来自美国代表团的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体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太极拳。在一阵舒缓的音乐中,老师身着白色服装,缓缓迈出左腿,双手向左前推进,打出一招野马分鬃,看得美国小朋友们忍不住也跟着比划起来,几位年龄稍大的美国同学还跟老师“切磋”起太极推手。
  来到望京西园社区,这里的居民们早早就为远道而来的小客人们准备了汤圆等传统食品,不过是生的,得大家动手自己包。揉面、填馅、搓圆,在老师的帮助下,来自印度和乌干达的学生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与此同时,利泽西园、望京花园等其它社区的居民们还为越南、韩国等代表团的小朋友们展示了中国传统书法、绘画和京剧等。
  晚上,六国小朋友和东湖辖区的小朋友们一起举行了大联欢。极具中国特色的功夫、首尔艺术高中的长鼓舞、越南歌舞……各国文化交汇相融,大家载歌载舞,现场气氛热烈非常。在欢歌笑语中,大家收获的不仅是快乐,更是友谊。
  相关专题:(提示: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转载或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其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请慎重判断。)
正在读取...
新闻热搜词赞助商广告本周十大热门资讯 宏观最新专栏图文精选最新评论 宏观赞助商广告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秦始皇为什么能翦灭六国,而六国不能联合抗秦?
为什么一对六都能赢?有什么原因?
09-09-30 & 发布
經過春秋戰國四百多年的紛亂局面, 在歷史條件的配合下, 秦始皇終於公元前二二一年滅六國, 一統天下。 誠如錢穆於國史大綱言: 秦人一統天下對中國歷史發展意義重大, 為中國史第一次走上全國大一統的路, 此不專因於秦國地勢之險塞及其兵力之強盛, 而最重要的是當時一般意向所促成。 現就秦統一因素分述如下:     首先,在地利方面: 秦得據關中地勢之利, 土地肥饒廣闊, 又有殽函為障, 有四面別山河之固, 閉關自守, 列國不能攻, 開關破敵, 諸侯不能禦, 進可攻, 退可守, 獨擅其,利, 六國對秦莫可奈何。&史記?范睢傳&云:「大王之國, 四塞以為固, 北有甘泉為界, 南帶涇渭, 右隴蜀, 左關阪, 奮擊百萬, 戰車千乘, 利則出攻, 不利則入守, 此天發之地也。」自併巴蜀之後, 西土之地皆為秦有,秦強而無後顧之憂, 故能集中力量向東方發展。反觀其時各國互相銜接, 無山河之險, 兩者對比之下, 形勢自遜於秦國。    其次, 秦國民雜西戎, 民風強悍, 而關東三晉民風較秦為弱, 心理上對秦人極為畏懼, 最東的齊國其民風又較之晉為怯弱。而就各國的民間經濟情況而言, 秦國最貧弱, 齊民最富庶, 三晉則介乎兩者之間, 故當時的情形是地區位置愈東愈富庶, 愈西愈貧弱, 愈西愈強悍。以富家子弟去擋貧窮勇悍的士卒, 自然無法攻勝, 故秦國士卒雖赤膞上陣, 但勇氣百倍; 東方士卒雖披戰甲執利兵, 一旦遇到秦兵, 內心自生怯意, 不戰而潰。  另一方面, 秦國領土向為中國最佳的戰馬產區, 所以騎兵特強, 以悍兵乘壯馬, 如虎添翼, 絕非東方怯弱善用步兵的國家所能抗拒。 當時只有趙國北境也產戰馬, 訓練騎兵, 所以戰國時代能與秦一抗高下的只有趙國; 及秦趙長平會戰, 趙括為白起所騙, 大敗於長平, 喪師數十萬後, 東方各國己精神崩潰, 不戰自亂, 這也是促成秦國統一天下的重要原因。   又秦人僻處西隀, 關東諸國素以戎狄視之, 故極少參加東方諸侯的會盟和征伐, 於列國兵戈擾攘之時, 獨得閉關休養, 培植國力, 又因地廣人稀, 召地狹人稠的三晉人民入秦任耕, 使自己的人民任戰,秦國在以逸制勞之下, 不為諸國所乘。&史記?秦本紀>記載:「諸侯力政, 爭相併。秦僻在雍州, 不與中原諸侯會盟,….孝公於是布惠振孤寡, 招戰士, 明功賞。」   秦始皇自翦滅呂不韋後, 掌握了全國政權, 此時秦國的國力己強大, 成為當時七國中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秦的東郡、三川郡、南陽郡己深入中原地區, 成為進攻六國的根據地。就整個而看, 己秦己佔有地,利又能堅定政策, 民風強悍, 君主有雄心, 在此種有利條件連結下, 國力自然雄厚。   就內政外交方面而論:秦國數世君主如孝公、昭襄王、始皇帝皆能高遠矚, 發憤圖強, 他們以霸諸侯、一天下為己任, 又能任用賢人, 如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 孝公用商鞅, 昭王用范,睢始皇用李斯等。此外, 自孝公以後, 任用法家, 紀律嚴明, 賞罰分明; 又推行良好制度如廢井田, 開阡陌, 置郡縣, 設令丞等, 有助於國家富強, 與當時六國君主之貪圖苟安截然不同, 其成功自非倖致。  秦始皇即位後, 一反過去呂不韋的雜家政策, 徹底遵行商鞅擬下的法度, 對法家思想之李斯極見重用。商鞅雖為秦所誅, 但他所訂下的法律政策卻依然不變。反觀六國之政策不一, 多以自己利益為大前題, 各疑其心, 蘇秦雖曾倡議合縱政策, 但由於未能集中力量與同心一意而終招失敗。相反地, 秦則一意消滅六國為目的, 軍民上下同心一致。   秦自立國以來, 僻處中國西北部, 不論在經濟、文化各方面均落後, 其時東方國家文化、政治、經濟已相當發達, 相對之下, 秦國是一個未上軌道的國家。孝公用商君之議, 實行變法, 廢井田, 開阡陌, 加速農業發展, 土地財富, 漸集中央, 奠定富強基礎。又開發山林, 物產由是富厚, 更厲行法治, 國法由是一新。秦勢力增強成為當時第一強國。    秦之所以霸天下, 自商鞅變法以來, 把過去一切貴族領主制度廢棄, 而易以人才政治, 故人才為所用。 反觀六國之中, 其政制多以貴族或宗室利益為主, 他們更有操縱國君之權力, 如每立新君時, 均有公子爭位之內戰, 又如齊國家族以田氏為主, 歷代國君將相多出田姓, 否則無問津機會, 如楚國家族之屈、昭、景三姓, 歷代君主將相皆多出此, 而此等宗族貴顯多以本身利益為先, 國家利益則次之。反觀秦國自變法以來, 一反貴族專政制度, 而易之以人才政治, 於是六國之中, 有才幹而無出路者, 多投效秦國。其他優良制度, 如編造戶籍, 普設郡縣, 廢井田, 開阡陌, 統一度量衡等別國所未有, 這些制度都助於秦國的富強。   誠如錢穆所言:秦之富強得東方遊士之力為多,此言非虛。秦孝公以後, 數代君主及臣屬多傑出之士, 而且更廣求外地人才, 不問國籍地位, 凡有富國強兵之術或其他突出表現者, 均見重用, 故一時國之人才入秦者, 大不乏人。秦穆公時, 先後重用百里奚、蹇叔等, 使秦國接受了東方各的先進文化, 推動了國家的進步, 由一個落後的小國成為春五霸之一。孝公又任用商鞅, 改革了秦人落後的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 使秦國經濟得到充份發展, 成為當時先進國家。惠文王之用張儀, 昭襄王之用范睢, 始皇帝之用李斯, 他們都非秦人, 卻能得位列相卿, 權力遠超秦國諸公子, 人才較六國為盛, 故一時諸侯莫能拒抗。   秦統一中國, 部份原因是由於國策運用巧妙與適當所致。秦國初用商鞅變法, 奠定富強基礎, 其後用張儀「連橫」之說, 粉碎六國聯合陣線, 繼用范「遠交近攻」之計, 削弱韓、魏國力, 最後採用李斯之謀, 離間六國君臣大將, 分化反抗力量, 使其互相猜忌, 是六國輕易地次第被吞併。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秦王政亲政后,听取李斯进献的灭六国的建议,着手规划统一中国的大业。其总的战略方针,是由近及远,集中力量,各个击破;先北取赵,中去魏,南取韩,然后再进取燕、楚、齐。秦国之所以统一,一是地利,秦国位于西部,自从收服了巴蜀这块富饶的地方之后便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了,而且跟东方六国之间的函古关易守难攻;二是东方六国一天到晚你争我斗,并没有齐心合力抗秦,看着秦国坐大;三是人才问题,东方六国都不乏人才,可惜不会用,最遗憾的莫过于赵国的廉颇、魏国的魏无忌,相比之下,秦国的李斯、王翦可是人尽其才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先分析秦灭六国的战略,无非是远交近攻,分隔对手,各个击破。而且自己国家吸收各国人才,为地域统一以后的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前者最著名的就是苏秦的合纵和张仪的连横之争。后者最著名的就是李斯的《谏逐客书》。楚国国力衰落后,内部民族纠纷又不断,但作为强盛过的帝国又不甘命运,一边想方设法平息内部矛盾,一边仍然在三晋中使些手脚,以便以后可以东山再起,与秦争夺天下。齐国好不容易从燕国手中恢复国土,但又沉溺于自己的光辉历史,还搞了个稷下学宫,助长了夸夸其谈之风,一心以为秦会和平共处。三晋一直都明白只要自己统一成一个国家就是战国最强的国家,但就是统一不起来,虽然有不少外因,但本身谁也不服谁也是个问题。燕国本身势力就弱,但野心却不小,先有并吞齐国之志,后有荆柯刺秦王之举,但小小螳螂焉能挡车。周则更弱了,没人理他,自然等着被灭了!      秦的战略是历史,有兴趣的可以翻看历史,这里不做详细分析。现在再分析分析如今的世界。从战略角度看,美国今日于世界上广招人才,除补充本国人力资源之不足外,显然也在为统治与管理未来的世界性大帝国,从人才和文化上做着准备。然后一边利用经济和武力对对手进行诱惑和威胁达到孤立包围的目的,一边利用利益分享为自己多多缔结盟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甘心自己的衰落,一边加紧对内的矛盾解决,一边老想在世界舞台上担任重要角色。中国刚刚迎来国家的经济复兴,却又掉入了自己光辉历史中,不想管别家事,一门心思的只想把自己的事做好。法、德想通过欧盟发行欧圆和建立自己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来达到脱离美国控制的目的,但美国只用了一个小小的科索沃就成功的离间了欧盟,又把欧盟牢牢的抓在自己手中。日本自从上次收购美国(打经济战)失败,已经又龟缩不动了。英国(包括英联邦国家)现在还在做天下本是一家的迷梦,等发现美国已经控制了自己才明白一切都晚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兼并六国前,如果说秦始皇还知道该做什么,那就是翦灭六国,一统天下。其实,这个目标 也不是他制定的,而是其数代先人之谋略,秦自孝公起秦王政亲政第九年,系以30岁之龄,以风卷残云之势全面展开了翦灭山东六国之战。在兼并 六国的战争中,秦始皇继承了前秦王朝范公为秦昭王所提出第一个原因固然是因为秦始皇的名气太大了,所以一般人都知道是 秦始皇灭了六国,而不知道秦国军队的前线指挥官王翦。这个原因我们不作阐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必须要自身强大。无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人,最重要的就是使自身足够的强大,这是打破困境的唯一出路。孝公抓住了历史机遇,通过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第二代,秦惠文王,这个时期,条件变了,历史使命也变了。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变强了,秦国一强,其它六国得了红眼病,因为六国不能看着秦国强大。这样六国的有识之士就要想办法,对付强大的秦国。合纵,就是联合六国削弱秦国,秦国就完了。所以秦惠文王的历史使命就是打破六国的合纵。秦惠文王也完成了这个使命,办法就是连横。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这个韩非子的功劳大大的有!O(∩_∩)O~秦王采纳了韩非子的军事思想才能最终统一中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六国不和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秦始皇(前259—前210)  即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有人说他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13岁即王位,39岁称帝。战国末年,秦国实力最强,已具备统一东方六国的条件。  秦王政初即位时,国政为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公元前238年,他亲理国事,免除吕不韦的相职,并任用尉缭、李斯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魏、楚、燕、赵、齐六国,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包五帝”,于是决定保留“皇”(“皇”在金文中是光辉、美丽、伟大的意思)字,兼用古帝位的称号,将古代传说中最尊贵的神和人——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而为一,号称“皇帝”。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随后,他在全国范围内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在皇帝的直接控制下,建立自中央直至郡县的一整套官僚机构。以秦国原有的法律令为基础,吸收六国法律的某些条文,制定和颁行统一的法律。将原六国贵族豪富迁至关中、巴蜀,以防止他们的分裂复辟活动。又明令禁止民间收藏武器,销毁没收得来的武器,铸造12个金人。  在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始皇三十一年(前216)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只要向政府申报土地数额,交纳赋税,其土地所有权就得到政府的承认和保护,并以商鞅所制定的度量衡为标准统一全国的度量衡制度。统一全国币制。为发展全国水陆交通,又实行“车同轨”,修建由咸阳通向燕齐和吴楚地区的驰道,以及由咸阳经云阳(今陕西淳化西北)直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的直道;在西南地区修筑了“五尺道”,开凿沟通湘江和漓江的灵渠。  在文化思想方面,以秦国通行的文字为基础制定小篆,颁行全国。并利用战国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以秦得水德,水色黑,终数六,因而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符传、法冠、舆乘等制度都以六为数。水主阴,阴代表刑杀,于是以此为依据加重严刑酷法的实施。始皇三十四年,下令销毁民间所藏《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随后因求仙药的侯生、卢生逃亡,牵连儒生、方士四百余人,而将其全部坑杀于咸阳,史称“焚书坑儒”  秦始皇即位后,派蒙恬率兵出击匈奴,还把战国时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连结起来,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在征服百越地区后,设置桂林、象郡、南海等郡。始皇末年,秦郡数由统一之初的36郡增至40余郡,其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修建豪华的阿房宫和骊山墓,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在名山胜地刻石纪功,炫耀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士徐(即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至东海求神仙等等,耗费了巨大的财力和人力,加深了人民的苦难。三十七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于是作书命长子扶苏送葬,并继嗣帝位。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和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并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不久,即爆发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朝灭亡。具体经历  秦始皇于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赵国邯郸,是秦庄襄王与吕不韦的姬妾所生,所以有人说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出生后,姓赵。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嬴政即秦王位,时年13岁。相国吕不韦掌握实权。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政加冕亲政。这年,宦官嫪毒发动宫廷政变,秦始皇派昌平君、昌文君率兵围剿长信侯嫪毒,并悬赏说:“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史记o秦始皇本纪》)。将把叛乱者一网打尽。第二年,又借嫪毒事件,免去“仲父”吕不韦的相国职务,把朝政大权收回到自己手中。又听从李斯之议,继续重用客卿,定下金帛利诱与武力打击相结合的方略,加快兼并六国的战争步伐。  秦王政十一年(前236),乘赵攻燕之机,遣军由南北两路攻赵,夺占赵国大片地区。十三年,桓齮攻赵国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10万。十四年,再攻平阳,取宜安,破赵军,杀赵将。桓齮定平阳、武城。十七年,派内史腾灭韩,俘韩王安。将韩国设为三川郡。  十八年,用计离间赵国君臣,除去曾两次大败秦军的赵国良将李牧。十九年三月,王翦军乘势猛攻,一举击败赵军,杀赵葱,占东阳(太行山以东)。颜聚惧逃。十月,王翦、羌瘣军攻破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带领宗族数百人逃代(今河北蔚县四北),自立为王。但此时赵国已名存实亡,秦于赵地设邯郸郡。代地赵军与燕军联合驻上谷易水(今河北怀来西北),企图阻止秦军继续北进。二十一年(前227年)又为秦军击败。至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率军在攻灭燕赵残余势力后,破代,俘代王嘉,赵彻底灭亡。  二十年,燕国太子丹使荆轲刺秦王。被秦王发现,将荆轲体解。秦王派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出兵攻秦军,秦军在易水之西破燕军。二十一年,王贲攻蓟(今北京西南),破燕太子军,夺取蓟城。燕王喜及太子丹率公室卫军逃辽东(今辽宁辽阳)。秦将李信带兵乘胜追击至衍水(今辽宁太子河),再败太子丹军,消灭了燕军主力。燕王杀太子丹向秦求和,秦国未允。但鉴于燕、赵的残余势力已不足为患,为集中兵力攻魏、楚,故暂停进攻。  二十二年,秦王遣王贲攻魏国,魏军依托城防工事,拼死防守。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三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魏亡。秦在魏东部地区设置砀郡。  同年,秦将李信和蒙武在楚国被楚将项燕打败,遭到重创。二十三年,秦王亲自登名将王翦之门谢过,请其出征。王翦和蒙武率领60万大军再攻楚国,在蕲(今安徽宿州东南)南大败楚军,杀死楚将项燕。秦军乘势攻取了楚国的许多城邑。二十四年(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俘楚王负刍,楚亡。王翦继续进军江南,占领楚国全部土地。秦在楚地设立楚郡,不久,又分为九江郡、长河郡和会稽郡。  同年,在灭楚、魏之后,秦王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燕王喜,燕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二十六年,秦王以齐国拒绝秦国使者访齐为由,避开了齐国西部主力,命王贲率领秦军由原燕国南部(今河北北部)南下进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北)。齐军士气本不旺盛,对秦军突然从北攻来,更是措手不及。迅速土崩瓦解。秦军一举攻占临淄,俘齐王建,齐亡。秦王在齐设置齐郡和琅邪郡。  秦王政扫灭六国,统一天下,结束了西周末年以来诸侯长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王自称皇帝,追庄襄王为太上皇。  秦始皇称帝后,频繁用兵,开疆拓地。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调发数十万人,三攻岭南,占领百越之地(今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又派大将蒙恬率领30万军队北击匈奴,收复被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迫匈奴退往阴山以北。为了防止匈奴的侵扰,他把昔日秦、赵、燕所筑的长城加以修缮,连接成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又南征百越,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大帝国,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傍)阴山至辽东”。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加强手中的权力,秦始皇采取了中央集权的政体,否定了丞相王绾提出的恢复分封制的主张,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又增至40多郡。郡置郡守,县置县令,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协助皇帝处理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务。这一政治体制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控制,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  为巩固中央统治,秦始皇下令收缴天下兵器,并将六国贵族和豪富12万户迁到咸阳附近和四川等地,以便控制。同时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两条驰道:一条东通海边;一条南入吴楚,以便一旦发生叛乱,迅速调动军队镇压。秦始皇还多次到各地巡游,以“威服海内”。  在经济上,秦始皇于公元前216年发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确认土地私有制度,又下令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加强各地区的经济交流。  在思想领域,秦始皇为了打击儒生淳于越等反对郡县制的言论,稳定民心,维护皇帝的权威,他采纳了李斯的主张,下令除了医药、卜筮、种植(指农业)之书、秦国史书和博士官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外,其它书籍一律烧毁。次年,又因为方士侯生、卢生违命叛逃,秦始皇下令追究方士、儒生的罪行。结果活埋400多名儒生,制造了历史上第一个“焚书坑儒”事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陵墓。仅阿房宫和骊山墓两项工程,就动用了70余万人力,给劳动人民带来繁赋重役和饥寒交迫,激起人民起来反抗,为秦朝的迅速灭亡种下祸根。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患病,七月死于沙丘平台(今河北平乡东北)。死后不入,即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历史评价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其非凡的功绩在中国帝王中也只有数人能与之相比。虽然他在晚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他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正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评论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但秦仅二世而亡,其中的历史教训足以警世后人,引以为鉴。秦始皇称帝后,主张“事皆决于法”,从而高扬起“法治主义”的大旗,以理天下。直到今天,法治主义也是个十分诱人的主张,而法制社会更是今人努力在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境界。难道在几千年前,这位极权皇帝就已经实行了法治主义吗?到底什么是法治主义?秦始皇搞的“事皆决于法”是否是法治主义?这对于了解中国传统的法治思想将不无益处。  死后建立了秦始皇陵,而是为不把建陵之事告诉世人,便把大多数工匠也活埋了。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  秦始皇,名叫赢政,后灭六国,统一中国,称始皇帝,是秦王朝的开国皇帝。两千年来,对他的评价是很有争议的,那么秦始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呢? 儿时历难 少年成帝王  秦始皇的出生和他的父亲子楚(又名异人)做人质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出生的年代正是战国末期,各国之间的争斗异常激烈。秦是当时的七雄之一,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听取了范雎“远交近攻”的战略,把进攻的矛头先对准了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联合。遵照当时的惯例,两国互换人质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是秦始皇的父亲子楚,因为他在秦国的地位并不很高。  子楚就是秦昭王的孙子,即太子安国君(秦始皇的爷爷)的儿子。子楚的母亲夏姬不被安国君宠爱,子楚又在安国君二十多个儿子中排在中间,不是长子,所以地位很低,挑选人质时便选中了他。  子楚在赵国很不得意,但吕不韦却改变了他的命运。  吕不韦当时已经是一个富有的商人,他很会投机,见到了子楚便觉得他像个贵重的商品一样奇货可居,将来可以借他赚取功名利禄(这就是现在“奇货可居”这个成语的来历)。吕不韦很熟悉秦国的内幕,知道安国君虽然最宠爱华阳夫人,但她却没有儿子,便打定注意要让华阳夫人过继子楚为子,那么以后在太子安国君即位后,子楚也就是太子了,自己肯定会利用特殊的政治资本赚来无数的钱财。  主意已定,吕不韦便付诸行动了。他拿出了1000金作为本钱,其中的500金送给子楚,让他广交朋友,500金则用来购买奇珍异宝,然后带着去了秦国。他很精明,没有直接去见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而是采取了更稳妥更有效的迂回策略:去找华阳夫人的姐姐。吕不韦施展口才,说子楚如何贤达,如何聪慧,广交天下朋友,富有大志。虽然身处异乡,但天天想念慈祥的安国君和贤惠的华阳夫人,还经常对他说“夫人就是子楚的上天”,有时到了深夜还思念得流泪。说到最后,见华阳夫人的姐姐被他的话打动了,便请她将礼物转交给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接受了吕不韦替子楚交给她的礼物,又听说了子楚对她和安国君的态度,便对子楚有了好感。  吕不韦又劝说华阳夫人的姐姐去游说华阳夫人,让她尽早在众公子中挑选一个好的作为自己的儿子,并立为储君,那么以后即使在秦昭王死后也能保住自己的地位,而子楚便是最合适的人选。吕不韦商人式的精明算计,正好是华阳夫人日夜耿耿于怀的心事,姐姐来了一提此事,正中下怀。于是,华阳夫人便利用安国君的宠爱,说服他立子楚为继承人。  事情办成了,子楚的处境和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给了子楚足够的钱财,还让吕不韦做他的师长,扶助子楚。  从此,吕不韦便长住在了邯郸,和子楚一起广交天下宾客,等待回国做太子、准备以后继承王位的那一天早点到来。  为了更好地笼络子楚,吕不韦还给子楚送去一个擅长歌舞的美女,因为是在赵国的都城,所以历史上称她为赵姬。后来,赵姬给子楚生下一子,这就是秦始皇。开始他姓赵,因为出生在赵国。因为是生在正月,所以名字叫正,后来就改为政。等到回到了秦国,才改成了国姓嬴。  秦始皇刚出生,秦国和赵国便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第二年,赵国在秦国围攻时想杀死子楚,结果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重金贿赂了守城门的官员,逃出了邯郸城。秦始皇和母亲在外祖母家的掩护下,逃过了杀身之祸。  六年后,公元前215年,秦昭王死,安国君即位,这就是秦孝文王,华阳夫人立为王后,太子就是子楚。此时,秦国和赵国的关系也恢复到以前的友好状态,秦始皇和母亲得以回到秦国。安国君在位时间很短,先是为父亲服丧一年,正式即位后仅仅三天便死了。子楚即位,就是秦庄襄王。刚即位,便让吕不韦做了相国,还封为文信侯。但子楚在位时间也不长,仅三年便死去了。公元前247年,刚13岁的赢政便登上了秦王的宝座,因为年幼,政事便落入了吕不韦和赵太后之手。励精图治 十年灭六国  赢政做了秦王之后,吕不韦的权势更大了。而且取得了“仲父”的称号,他食封大邑万户,还拥有上万名家僮,财富巨万。同时,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他又召集很多的门客,让他们搜集史料,最后辑成了《吕氏春秋》。赵太后在先前被吕不韦送给子楚之前和吕不韦很要好,现在虽然地位尊贵,但子楚已经死去,守寡时间一长,便和吕不韦又重新走到了一起。此时,秦始皇已经长大,吕不韦也害怕她和太后私通的事被发觉,引来杀身之祸,于是便给赵太后找了个替身,这就是嫪毐,让他冒充宦官进宫,在净身时赵太后买通了执行的人,让这个假宦官进去供赵太后享乐。  这样,在秦始皇的身边有了两个对他政权构成威胁的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就是嫪毐。在秦王八年,即公元前239年,秦始皇满二十一岁,依照秦国的旧制,第二年要举行加冠礼,然后就可以亲政了。而吕不韦和嫪毐却在此时向他示威:吕不韦公开拿出了《吕氏春秋》,嫪毐则依仗赵太后的势力,私自分土封侯。秦始皇在挑衅面前不动声色,而是按计划举行了加冠礼,而嫪毐却等不及了,他想乘机叛乱,杀掉秦始皇,结果被早有防备的秦始皇平息,自己被捉,最后处以车裂酷刑,诛灭三族。他的同党被诛杀的有二十多人,牵连的多达四千多家。赵太后和嫪毐生的两个私生子也被杀,赵太后则被软禁起来,经过群臣的劝说,秦始皇亲自把母亲接回咸阳。  除掉嫪毐的第二年,秦始皇又免掉了吕不韦的相国,赶出咸阳,让他到自己的封地洛阳。两年后,秦始皇为了避免吕不韦和其他国家串通作乱,派人给吕不韦送去绝命书,信中对吕不韦大加斥责:“你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却能封土洛阳,食邑十万?你和秦国又有什么亲缘,却得到仲父的称号?你快给我滚到西蜀去吧!”吕不韦知道自己去也是最后难免一死,干脆服毒自杀了。  对自己政权的威胁都清除了,秦始皇便开始对东方的六国采取了军事行动。他继承了祖辈的基业,而且发扬光大,在秦始皇手下,有一批很有才干的文臣武将,文臣如谋士李斯和尉缭,善于间谍活动的姚贾和顿弱。武将则有蒙恬、蒙武、王翦和王贲。秦始皇继续用“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国。  最先灭掉的是韩国,秦王十四年,即公元前233年,韩国割地称臣,也没能挽救败亡的命运。三年后,秦国俘虏了韩王,灭掉了韩国。  然后秦国攻打赵国,俘虏了赵王,公子嘉逃到了代郡(今河北蔚县),称代王。到秦王二十五年,代王也被俘,赵最后灭亡。  在秦王二十年,王翦领兵攻燕。在易水西面秦兵打败了燕、代联军。攻占了燕国都城蓟城(今北京)。燕王向辽东方向出逃。后来,燕王只得杀死了曾经派荆轲刺杀秦王的太子丹,把他的头献给秦军求和。到秦王二十五年,燕国最后的一个王——喜被俘获,燕国也被灭了。同时,魏国也被秦军灭掉。  秦王二十三年,攻打楚国的秦军因为兵力太少,被楚军打败。秦王又派老将王翦出征,并听从他的建议,给了六十万重兵,结果,王翦用了三年时间,终于拿下了楚国。  最后灭掉的是齐国。在秦国先后对其他五国用兵时,齐国不但袖手旁观,而且和秦国结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前途和其他五国一样。因此,齐国没有做任何战争准备。等到秦王二十六年,五国都被灭掉后,齐国这才派兵准备抵御秦国,并和秦国断交,但为时已晚。秦国大将王贲在最终灭掉燕国后,领兵大举南下,一战俘获了齐王。至此,秦灭六国,十年统一了中国。政治改革 建大秦帝国  秦始皇用武力平定天下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对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统一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秦始皇改变了历来的帝王称号。他让大臣们讨论他的称号,有的主张用“帝”,有的主张用“皇”,这主要来自远古的传说三皇和五帝。结果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高过了三皇和五帝,最后将皇和帝并称为“皇帝”。由皇帝来掌握全国的政权,不再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各管一地,致使最后诸侯各自独立,中央无法控制,这才导致了天下大乱。  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对名称也做了规定:皇帝自称用“朕”,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皇帝的印信专门用玉做成,叫做玉玺。而且只有皇帝的印信才能叫做玺。同时,皇帝的妻子称“皇后”,父亲称“太上皇”,母亲称“皇太后”。  秦始皇为了将大权集于一身,每天都日理万机,白天审理案子,晚上还要批阅公文,而且给自己定下了工作量:每天必须批完一石公文才能休息。一石在当时是120斤,相当于现在的60斤。  秦始皇对中央政治体制进行了改革。皇帝之下是三公九卿: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太尉则是最高的军政长官,负责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  三公的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典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  在地方,加强君主集权的重要措施是实行了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代替了原来的分封制。在讨论时,李斯反对分封制,周朝因为分封制,将子弟封到各地为王,几代之后,关系就疏远了,不可能像原来那样团结,致使周朝分崩离析。天子无法控制,徒有其名。应该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也操纵在皇帝手里。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中央皇帝的手里。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设立了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 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  秦朝对于官吏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制定了很多处罚官吏的法令。官吏犯法,不是像西周那样享有特权,即“刑不上大夫”,而是加重处罚。这使得秦朝的吏治非常清明,政府的办事效率极高。对于官吏要求很严,必须通晓法律,但也给了很高的地位,不但是政治地位,法律的学习也向官吏请教,即“以吏为师”。  除了政治体制改革外,秦始皇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集权统治。  第一,修造长城。秦始皇下令将原来六国的首都和各自修造的长城拆毁,然后统一修造抵御北面匈奴的长城。秦的长城西起陇西的临洮(现在的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现在大同江一带),东西长达万里。第二,没收天下的兵器,然后熔化铸成十二个巨大的铜人,每个有24万斤,防止天下人作乱。第三,修建官道,即弛道。以咸阳为中心,共修成三条,一条向北通到了内蒙,叫做直道。一条通向东面的河北和山东,直到海边。一条向南,通两湖和江苏。弛道宽达五十步,两旁每三丈远就种一棵青松树。弛道的建立,大大缩短了信息传播的时间,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令的及时传达。第四,为了根绝先前六国后裔的反叛行动,秦始皇将后裔贵族们连同富豪一块迁到了咸阳,这样便于监视,同时也繁荣了都城的经济。  同时,秦始皇还改革并统一了原来混乱的度量衡和货币,汉字也得到了统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  秦时的疆域异常辽阔,北到长城和阴山,南到南越,即现在的岭南地区,秦还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进行管理。疆域的西界是陇西,东则延伸到了辽东。焚书坑儒 苛政猛于虎  秦始皇由于实行严酷法律,引起了士人的不满,纷纷指责秦始皇。已经升任丞相的李斯主张严厉镇压这些胆大妄为的士人,他给秦始皇写了一封奏疏,要求进行焚书。即除了《秦记》之外的所有史书一律烧毁,全国百姓和士人私自收藏的经书和诸子百家的典籍,也全部由官府统一烧毁。敢再违抗命令,议论政事的人一律处死。如果官吏知情隐瞒不报,也和藏书的人同等治罪。除了少数史书之外,其他的最后只留下了关于农业、卜筮和医药的书籍。  秦始皇同意了李斯的意见,下令全国进行焚书,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清洗,和法律一样是秦朝暴政的集中体现。  只烧掉书籍并不能堵住士人的口,反而激起更大的反抗,百姓和士人对秦始皇的暴政怨愤异常,对他不利的言论遍布天下。这使秦始皇勃然大怒,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最后抓到四百六十多人,秦始皇下令一块押到骊山的山谷中,全部坑杀,也就是活埋。因为这些人绝大部分是儒生,所以被后人称为“坑儒”。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无法抹去的一大污点,极大地抵消了他统一全国的历史功绩。  不仅是焚书坑儒,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导致民怨沸腾。  秦始皇很喜欢六国华丽的宫殿,所以,每当灭掉一个国家,他都要让人将宫殿的图画下来,然后在咸阳照样仿造。等全国统一了,他还曾经想造一个最大的苑囿,西起雍、陈仓(现在陕西凤翔和宝鸡地区),东面延伸到函谷关(现在河南灵宝),长达千里。最后被秦始皇的侍从、侏儒优旃劝止。优旃对秦始皇说:“这样可太好了,有了这么辽阔的皇苑,我们可以多放养些猛兽,如果六国的后裔有人敢从东方进攻,就把这些猛兽赶出去将他们吓跑。”秦始皇一听,不禁大笑,于是就打消了建这个巨大苑囿的打算。  最大的苑囿没有建成,但秦始皇却建了其他很多的宫殿,单单咸阳的周围就建有宫殿二百七十多座,行宫在关外有四百多座,关内三百多座。在这些宫殿中,最大最有名的还是阿房宫。因为在秦末已经被项羽烧毁,所以其规模究竟有多大,现在无法估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光阿房宫的前殿的东西就宽达五百步,大约相当于七百米。南北有五十丈,相当于一百一十五米。殿的门用磁石砌成,主要是用来防止人带兵器行刺。在殿门前排列着十二个铜人,即用没收民间兵器熔铸而成的那十二个铜人。  在秦始皇死在出巡的路上时,阿房宫还没有建成,这个巨大的工程,每年都要调用民工七十万人。另一个宏大的工程是修建秦始皇自己的骊山墓,每年也用工七十多万人。加上其他的用工,如修建长城,修弛道,常年的兵役征发,致使秦朝每年服役的人达三万之多,男子征发不足使用,有时还要征发女子。秦朝因为实行法治,反对儒家思想,没有像后来那样限制妇女从事公众活动。儒家主张和长辈同住,以便尽孝,秦则要成家的男子和父母分居,这样国家可以按照户数多收赋税。  苛捐杂税,加上严酷的法律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灭六国顺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