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一氧化碳中氧的含量含量多高为危险

一氧化碳_百度百科
[yī yǎng huà tàn]
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 CO)纯品为无色、无臭、无的气体。相对为28.01,密度1.25g/l,冰点为-205.1℃,沸点-191.5℃。在水中的溶解度甚低,极难溶于水。与空气混合为12.5%~74.2%。一氧化碳进入人体之后极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产生,进而使血红蛋白不能与结合,使人缺氧,严重时死亡。在、、石墨电极制造以及家用煤气或煤炉、汽车尾气中均有CO存在。
该种气体是在古代用来处决希腊人和罗马人,在11世纪一个西班牙医生第一次描述了这种气体。 最早制备一氧化碳的是法国化学家 de Lassone(在1776年)。他通过加热和碳制得了一氧化碳。但由于一氧化碳燃烧时产生了与氢气类似的蓝色火焰,de Lassone错误地认为他制得的是氢气。在1800年英国化学家William Cruikshank才证明一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的化合物。
最早对一氧化碳的毒性进行彻底研究的是法国的生理学家Claude Bernard。在1846年,他让狗吸入这种气体,发现狗的血液“变得比任何动脉中的血都要鲜红”。后来我们知道血液变成“樱桃红色”是一氧化碳中毒的特有的临床症状。
正是因为这种特点,一些肉品商人用一氧化碳处理鲜肉,可以使生肉不被氧化变色,甚至可以在10℃的温度下保存28天还如同新屠宰的肉,并因此引起非议。美国消费者协会认为即使这种处理没有害处,也会掩盖肉不新鲜的状态,即使肉品处于即将腐烂状态,消费者也不知情。
电子式及结构
碳的最外层有四个电子,氧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这样碳的两个
单电子进入到氧的p轨道和氧的两个单电子配对成键,这样就形成两个键,然后氧的孤电子对进入到碳的空的P轨道中形成一个配键,这样氧和碳之间就形成了三个键。其电子式为:
一氧化碳分子为,但由于存在反馈,分子的极性很弱。分
一氧化碳结构
子形状为直线形。
一氧化碳(carbon monoxide)(CO)
在通常状况下,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熔点-205.1℃,沸点-191.5℃。标准状况下气体密度为1.25g/L,和空气密度(标准状况下1.293g/L)相差很小,这也是容易发生煤气中毒的因素之一。它为中性气体。
化学性质有:可燃性和和毒性
一氧化碳分子中碳元素的是+2,能进一步被氧化成+4价,从而使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一氧化碳能够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条件:点燃)
燃烧时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大量的热。因此一氧化碳可以作为。
实验室一般使用浓硫酸催化或加热分解并用氢氧化钠除掉二氧化碳制得一氧化碳,具体反应如下:
一氧化碳作为,高温或加热时能将许多还原成金属,因此常用于金属的冶炼。如:将黑色的还原成红色的金属铜,将还原成金属锌:
这里特别提示:除非是严格防护下制备Ni(CO)?,否则不得使用CO还原NiO,因为会反应生成剧毒的Ni(CO)?
在炼铁炉中可发生多步:
一氧化碳还原
注意:一氧化碳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但是仍然可以一些参与反应,但是特别注意,单纯的高锰酸钾溶液不能与一氧化碳反应。
常见的常温下氧化CO的反应如下
在加热和加压的条件下,它能和一些金属单质发生反应,组成分子化合物。如Ni(CO)?()、Fe(CO)?()等,这些物质都不稳定,加热时立即分解成相应的金属和一氧化碳,这是提纯金属和制得纯一氧化碳的方法之一。但这些物质都有剧毒,且极难治疗!
由于在一定条件下CO可与粉末状NaOH反应生成,因此可以将CO看作是的。
毒性:CO与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与氧气结合,造成人中毒。
用于制甲酸钠,在冶金工业中作还原剂。
CO+NaOH==高温高压==HCOONa
用于做气体燃料,如水煤气
工业上通常采取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的原理制取
在实验室中可将浓硫酸滴入以制取一氧化碳
亦可用锌与加热,制得一氧化碳。
主要成分:纯品。
CAS号:630-08-0
InChI:InChI=1/CO/c1-2
EINECS:211-128-3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的气体。
熔点(℃):-207
沸点(℃):-191.4
(水=1):0.793(液体)。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967
(kPa):309kPa/-180℃
(kJ/mol):283.0 kJ/mol(1.01×104kj/kg)
溶解性:难溶于水。
稳定性:稳定。
禁配物:、碱类。
分解产物:400~700℃间分解为碳和二氧化碳。
危险特性: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温能引起燃烧爆炸;与空气混物爆炸限12%~74.2%。
其他物理特性:608.89℃。
下游产品:甲醇(精)、甲醇、甲醇(粗)、甲酸、二苯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N,N-二甲基甲酰胺、甲酸钠、多亚甲基多苯基多异氰酸酯、碳酸氢铵、异丙威
一氧化碳是大气中分布最广和数量最多的污染物,也是燃烧过程中生成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大气中的CO主要来源是内燃机,其次是锅炉中化石燃料的燃烧。
CO是含碳燃料燃烧过程中生成的一种中间产物,最初存在于燃料中的所有碳都将形成CO。CO的形成和破坏过程都是受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所控制,是碳氢燃料燃烧过程中基本反应之一,它的生成机理为:
RH → R → RO? → RCHO → RCO → CO
式中R为碳氢自由。反应中的RCO原子团主要通过热分解生成CO,也可以氧化碳氢基团R后生成CO。燃烧过程中CO氧化成CO?的速率要比CO生成速率低,因此在碳氢化物火焰中CO的基本为:
CO是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之一。若能组织良好的燃烧过程,即具备充足的、充分的混合,足够高的温度和较长的滞留时间,中间产物CO最终会燃烧完毕,生成CO?或H?O。因此,控制CO的排放不是企图抑制它的形成,而是努力使之。
研究表明,碳氢燃料和空气的火焰中,由于CO的生成速率很快,在火焰区CO浓度迅速上升到最大值,该最大值通常比反应混合物在绝热燃烧时的平衡值要高,随后CO浓度缓慢地下降到平衡值。因此,从燃烧设备的中检测的CO含量要比在燃烧室中最大值低,但明显地大于排气状态下平衡值。这表明化学反应着CO的生成和破坏。
凡含碳的物质燃烧不完全时,都可产生CO气体。在工业生产中接触C
O的作业不下70余种,如冶金工业中炼焦、炼铁、锻冶、铸造和热处理的生产;化学工业中合成氨、、、甲醇的生产;矿井放炮、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碳素石墨电极制造;内燃机试车;以及生产金属羰化物如[Ni(CO)?]、[Fe(CO)?]等过程,或生产使用含CO的可燃气体(如水煤气含CO达40%,高炉与中含30%,煤气含5%~15%),都可能接触CO。或火药爆炸后的气体含CO约30%~60%。使用柴油、汽油的内燃机废气中也含CO约1%~8%。
一氧化碳是无色,无臭,无味气体,但吸入对人体有十分大的伤害。它会结合血红蛋白生成,碳氧血红蛋白不能提供氧气给身体组织。这种情况被称为血缺氧。浓度低至667可能会导致高达50%人体的血红蛋白转换为羰合血红蛋白,可能会导致昏迷和死亡。而中亦含有一氧化碳。 最常见的症状,如头痛,恶心,呕吐,头晕,疲劳和虚弱的感觉。一氧化碳中毒中毒症状包括出血,以及异常樱桃红色的血。 暴露在一氧化碳中可能严重损害和,会有后遗症。一氧化碳可能令孕妇胎儿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一氧化碳中毒症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轻度中毒 。 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视物模糊、耳鸣、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心动过速、短暂昏厥。血中碳氧血红蛋白含量达10%~20%。
二是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口唇、指甲、皮肤粘膜出现樱桃红色,多汗,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心率加速,心律失常,烦躁,一时性感觉和运动分离(即尚有思维,但不能行动)。症状继续加重,可出现嗜睡、昏迷。血中碳氧血红蛋白约在30%~40%。经及时抢救,可较快清醒,一般无并发症和后遗症。
三是重度中毒。患者迅速进入昏迷状态。初期四肢肌张力增加,或有阵发性强直性痉挛;晚期肌张力显著降低,患者面色苍白或青紫,血压下降,散大,最后因呼吸麻痹而死亡。经抢救存活者可有严重合并症及后遗症。
中、重度中毒病人有神经衰弱、震颤麻痹、偏瘫、偏盲、失语、吞咽困难、智力障碍、中毒性精神病或去大脑强直。部分患者可发生继发性脑病。
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达到50ppm时,健康成年人可以承受8小时; 达到200ppm时,健康成年人2~3小时后,轻微头痛、乏力;达到400ppm时,健康成年人1~2小时内前额痛,3小时后威胁生命; 到800ppm时,健康成年人45分钟内,眼花、恶心、痉挛,2小时内失去知觉,2~3小时内死亡;达到1600ppm时,健康成年人20分钟内头痛、眼花、恶心,1小时内死亡;达到3200ppm时,健康成年人5~10分钟内头痛、眼花、恶心,25~30分钟内死亡; 达到6400ppm时,健康成年人1~2分钟内头痛、眼花、恶心,10~15分钟死亡; 达到12800ppm时,健康成年人1~3分钟内死亡。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我国发病和死亡人数最多的急性职业中毒。CO也是许多国家引起意外
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中致死人数最多的。急性CO中毒的发生与接触CO的浓度及时间有关。我国车间空气中CO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0mg/m?。有资料证明,吸入空气中CO浓度为240mg/m?共3h,Hb中COHb可超过10%;CO浓度达292.5mg/m?时,可使人产生严重的头痛、眩晕等症状,COHb可增高至25%;CO浓度达到 1170mg/m?时,吸入超过60min可使人发生昏迷,COHb约高至60%。CO浓度达到11700mg/m?时,数分钟内可使人致死,COHb可增高至90%。
临床上以急性脑缺氧的症状与体征为主要表现。接触CO后如出现头痛、头昏、心悸、恶心等症状,于吸入新鲜空气后症状即可迅速消失者,属一般接触反应。
轻度中毒者出现剧烈的头痛、头昏、心跳、眼花、四肢无力、恶心、呕吐、烦躁、步态不稳、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 (如意识模糊、朦胧状态),但无昏迷。于离开中毒场所吸入新鲜空气或氧气数小时后,症状逐渐完全恢复。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面色潮红,多汗、脉快、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及时移离中毒场所并经抢救后可渐恢复,一般无明显并发症或后遗症。
重度中毒时,意识障碍严重,呈深度昏迷或植物状态。常见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正常或迟钝,四肢肌张力增高,牙关紧闭,或有阵发性去大脑强直,腱壁反射及提睾反射一般消失,腱反射存在或迟钝,并可出现大小便失禁。脑水肿继续加重时,表现持续深度昏迷,连续去脑强直发作,瞳孔及角膜反射迟钝,体温升高达39~40℃,脉快而弱,血压下降,面色苍白或发绀,四肢发凉,出现潮式呼吸。有的患者眼底检查见视网膜动脉不规则痉挛,静脉充盈,或见乳头水肿,提示颅内压增高并有脑疝形成的可能。但不少患者眼底检查阴性,甚至脑脊液检查压力正常,而病理解剖最后仍证实有严重的脑水肿。
重度中毒患者经过救治从昏迷中苏醒的过程中,常出现躁动、意识混浊、丧失,或失去远、近记忆力。部分患者神志恢复后,可发现皮层功能障碍如失用(apraxia)、失认 (agnosia)、失写 (agraphia)、失语 (aphasia)、皮层性失明或一过性失聪等异常;还可出现以智能障碍为主的精神症状。此外,短暂的轻度偏瘫、帕金森综合征、舞蹈症、手足徐动症或癫痫大发作等均有人报道。经过积极抢救治疗,多数重度中毒患者仍可完全恢复。少数出现植物状态的患者,表现为意识丧失、睁眼不语、去脑强直,预后不良。
除上述脑缺氧的表现外,重度中毒者中还可出现其他脏器的缺氧性改变或并发。部分患者心律不齐,出现严重的心肌损害或休克;并发肺水肿者肺中出现湿啰音,呼吸困难。约1/5的患者发现肝大,2周后常可缩小。因胃溃疡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偶有并发横纹肌溶解 (rhabdomyolysis)及筋膜间隙综合征 (compartment syndrome)者,因出现肌红蛋白尿可继发急性肾功衰竭。有的患者出现皮肤自主神经营养障碍,表现为四肢或躯干部皮肤出现大、小水疱或类似烫伤的皮肤病变,或皮肤成片红肿类似丹毒样改变,经对症处理不难痊愈。听觉前庭损害可表现为耳聋、耳鸣和眼球震荡;尚有2%~3%的患者出现神经损害,最常受累的是股外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胫神经、腓神经等,可能与昏迷后局部受压有关。
部分急性CO中毒患者于昏迷苏醒后,意识恢复正常,但经2~30天的假愈期后,又出现脑病的神经精神症状,称为急性CO中毒迟发脑病。因表现出&双相&的临床过程,亦有人称之为&急性CO中毒神经系统后发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种:
(1)精神症状:突然发生丧失、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记忆障碍、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或出现幻视、错觉、语无伦次、行为失常,表现如急性痴呆木僵型精神病。
(2)脑局灶损害
1)锥体外系神经损害:以帕金森综合征多见,患者四肢呈铅管状或齿轮样肌张力增高、动作缓慢、步行时双上肢失去随伴运动或出现书写过小症与静止性震颤。少数患者可出现舞蹈症。
2)锥体系神经损害: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的轻度偏瘫,上肢屈曲强直,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引出一侧或两侧病理反射,也可能出现运动性失语或假性球麻痹。
3)其他:皮层性失明、癫痫发作、顶叶综合征 (失认、失用、失写或失算)亦曾有报道。
3.低浓度CO对人体的影响
长期接触低浓度CO是否可以造成慢性中毒,至今尚有争论。近几年来的资料认为,长期接触低浓度CO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两方面的影响:
(1)神经系统:头晕、头痛、耳鸣、乏力、睡眠障碍、记忆力减退等脑衰弱综合征的症状比较多见,神经行为学测试可发现异常,多于脱离CO接触后即可恢复。上述症状顽固者,往往有多次轻度急性CO中毒的历史。
(2)心血管系统:心电图可出现心律失常、ST段下降、QT间期延长,或右束支传导阻滞等异常。在职业接触者COHb饱和度达到5%以上时,可以见到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羟丁酸脱氢酶 (HBD)、肌酸磷酸激酶 (CPK)增高,这些酶活性的增高可能与心肌损害有关。此外,通过人群调查,发现约20%~25%的吸烟者血中COHb高于8%~10%,这些人心肌梗死的猝死率比不吸烟者为高。近10余年对63名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研究发现,在接触CO使COHb水平由0.6%升高至2%及3.9%后,其出现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时间提前,对运动的耐受力明显减低。这些调查资料,结合动物实验研究,提示在低浓度CO的长期作用下,心血管系统有可能受到不利影响。其与血红蛋白结合能力为氧气的二百倍。
在生产场所中,应加强自然通风,防止输送管道和阀门漏气。有条件时,可用CO自动报警器。矿井放炮后,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必须通风20min后方可进入工作。进入CO浓度较高的环境内,须戴供氧式防毒面具进行操作。冬季取暖季节,应宣传普及预防知识,防止生活性CO中毒事故的发生。对急性CO中毒治愈的患者,出院时应提醒家属继续注意观察患者2个月,如出现迟发脑病有关症状,应及时复查和处理。
如果吸入少量的CO造成中毒,应该吸入大量新鲜空气或者进行人工呼吸。医疗上可以通过向血液里注射亚甲基蓝进行解毒,因为CO与的结合比碳氧血红蛋白更牢固,从而有利于CO转向亚甲基蓝而释放出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呼吸作用。
上世纪60年代,人们就知道身体组织受毒素,紫外线辐射,激素和药物等侵害时,血红素加氧酶-1(简称HO-1)会及时对抗相应的受伤和感染,此时体内会自然地产生少量的一氧化碳.不过,当时人们都认为一氧化碳是组织代谢的副产品.
然而,美国科学家所罗门·辛德在1993年提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扮演了一个有意义的角色.它有协助管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例如大肠的收缩,胃的排空等.但是,研究人员作了很多的努力之后,还是没有检查出一氧化碳在人体中的准确作用.
由于一氧化碳对人体有益,一些科学家想把它用于临床治疗.然而,一氧化碳是有毒气体,使用稍有不当,就会对人类造成危害.一氧化碳能紧紧结合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形成羧化血红蛋白,使氧气无法载运到全身.当人体内2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和晕倒的情况;当人体内40%左右的血红蛋白转变成羧化血红蛋白时,就会夺人性命.因此,有科学家反对把一氧化碳引入对人类的临床治疗.但美国的奥古斯丁·乔和弗里茨·贝奇称,医药界不该这么快拒绝一氧化碳的治疗潜力,一氧化碳疗法是紧急情况下最好的方法.
2001年上半年,乔和贝奇领导的研究小组指出,患者吸入微量一氧化碳有助于防止器官的排斥反应.他们在进行老鼠心脏移植时,用一种叫&卟啉&的化学药品将HO-1封闭,一星期内老鼠有排斥移植的反应产生.但如果将老鼠置于含微量一氧化碳的空气中,则可以幸存.也就是说,吸入动物体内的微量一氧化碳可以完成H0-1所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实验也说明,20世纪60年代人们在研究HO-1时发现的一氧化碳不是代谢废物,而是在HO-1的作用下,人体为生理所产生的气体.
2001年年底,美国的大卫·平斯基的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对肺移植手术也大有帮助.平斯基改变了一些老鼠的遗传特性,使它们缺少制造HO-1的基因,然后让它们和正常的老鼠一起进行模拟的肺移植手术.平斯基用夹子截断供应到老鼠左肺的血流,一小时后让它们重新恢复流动.结果正常老鼠的生存率为90%,而所有改变过基因的老鼠皆死于产生在肺中的血块.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当平斯基给改变过基因的老鼠呼吸微量的一氧化碳后,只有一半老鼠死于非命。近10年,每年有数千人进行肺移植手术,失败率为30%,比其他器官移植的失败率要高,比如,肾移植的失败率只有10%.因此,医药学家希望把一氧化碳的治疗作用引入到肺移植手术中,也有一些医生把一氧化碳用于临床手术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氧化碳(CO)是 一种对血液,与神经系统毒性很强的污染物.,空气中的一氧化碳(CO),通过呼吸系统,进入人体血液内,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含二价铁的呼吸酶结合,形成可逆性的结合物。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不仅降低血球携带氧的能力,而且还抑制,延缓氧血红蛋白(o2hb)的解析与释放,导致机体组织因缺氧而坏死,严重者则可能危及人的生命。
正常情况下,经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的氧,将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氧血红蛋白(o2hb)被输送到机体的各个器官与组织,参与正常的新陈代谢活动。比如果空气中的一氧化碳浓度过高,很多的一氧化碳将进入机体血液。 进入血液的一氧化碳,优先与血红蛋白(hb)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百~3百倍。 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解离速度,只是氧血红蛋白(o2hb)的1/36百。
一氧化碳对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 的浓度与机体吸收高浓度一氧化碳空气的时间长短。一氧化碳中毒者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的含量与空气中 的 一氧化碳的浓度成正比关系,中毒的严重程度则与血液中 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含量有直接关系. 此外,机体内 的血红蛋白(hb)的代谢过程,也能产生 一氧化碳,形成内源性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 正常机体内, 一般碳氧血红蛋白(cohb)只占0.4~1.0%,贫血患者则会更高 一些.
心脏与大脑是 与人的生命最密切 的组织与器官,心脏与大脑对机体供氧不足 的反应特别敏感. 因此, 一氧化碳中毒导致 的机体组织缺氧,对心脏与大脑的影响最为显著后,人体血液内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可达到2%以上,从而引起神经系统反应,例比如,行动迟缓,意识不清. 比如果 一氧化碳浓度达到30ppm,人体血液内 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可达到5%左右,可导致视觉与听力障碍;当血液内 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达到10%以上时,机体将出现严重 的中毒症状,例比如,头痛.眩晕.恶心.胸闷.乏力.意识模糊等.
一氧化碳中毒对心脏也能造成严重 的伤害. 当碳氧血红蛋白(cohb)达到5%以上时,冠状动脉血流量显著增加;cohb达到10%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25%,心肌摄取氧 的数量减少,导致某些组织细胞内 的氧化酶系统活动停止. 一氧化碳中毒还会引起血管内 的脂类物质累积量增加,导致动脉硬化症. 动脉硬化症患者,更容易出现 一氧化碳中毒. 2.5%,甚至1.7% 的碳氧血红蛋白(cohb),就可能使心绞痛患者 的发作时间大大缩短.
由于 一氧化碳[在]肌肉中 的累积效应,即使[在]停止吸入高浓度 的 一氧化碳后,[在]数日之内,人体仍然会感觉到肌肉无力. 一氧化碳中毒对大脑皮层 的伤害最为严重,常常导致脑组织软化.坏死.
美国卫生部门把碳氧血红蛋白(cohb)不超过2%作为制定空气中 的 一氧化碳(co)限值标准 的依据. 考虑到老人.儿童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安全,我国环境卫生部门规定:空气中 的 一氧化碳(co) 的日平均浓度不得超过1毫克/立方米(0.8ppm); 一次测定最高容许浓度为3毫克/立方米(2.4ppm).
人体内正常水平的cohb含量为0.5%左右,安全阈值约为10%. 当cohb含量达到25%~30%时,显示中毒症状,几小时后陷入昏迷. 当cohb含量达到70%时,即刻死亡. 血液中 的cohb含量达到30%~40%时,血液呈现樱红色,皮肤.指甲.粘膜及口唇部均有显示. 同时,还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甚至突然昏倒. 深度中毒者出现惊厥,脑与肺部出现水肿,心肌受到损害等症状,比如不及时抢救,极易导致死亡。
2013年春节期间长沙的气温一直又湿又冷,不少家庭各种取暖设施齐齐上阵,这也成为了一氧化碳中毒的隐患。仅7天长假期间,医院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病人就达10余人,其中近9成是因洗澡时通风不良所导致。随着新一轮雨雪天气的来临, 这一组数字还在不断上升。[1]
一氧化碳(CO)是煤、石油等含碳物质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性的有毒气体,几乎不溶于水,在空气中不易与其他物质产生,故可在大气中停留2~3年之久。如局部污染严重,对人群健康有一定危害[2]
大气对流层中的一氧化碳本底浓度约为0.1~2ppm,这种含量对人体无害。由于世界各国交通运输事业、工矿企业不断发展,煤和石油等燃料的持续增长,一氧化碳的排放量也随之增多。据1970年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一氧化碳总排放量达3.71亿吨。其中汽车废气的排出量占2.37亿吨,约占64%,成为城市大气日益严重的污染来源。采暖和茶炊炉灶的使用,不仅污染室内空气,也加重了城市的。一些自然灾害,如火山爆发、、矿坑爆炸和地震等灾害事件,也会造成局部地区一氧化碳浓度的增高。吸烟也会造成一氧化碳污染危害。
危害和机理
随空气进入人体的一氧化碳,经肺泡进入血循环后,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肌肉中的肌红蛋白和含二价铁的酶等形成可逆性结合。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大200~300倍,因此,一氧化碳侵入机体,便会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COHb),从而阻碍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HbO?)。但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只是氧合血红蛋白的1/3600,因而延长了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时间和加剧了一氧化碳的毒作用。一氧化碳中毒的轻重,呈现出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吸入的一氧化碳浓度越高,碳氧血红蛋白的饱和度(碳氧血红蛋白占总血红蛋白的百分比)也越高,达到饱和时间就越短。从图可以看出,吸入浓度为0.01%的一氧化碳,过8小时后,碳氧血红蛋白的饱和度约为10%,无明显中毒症状;但当吸入浓度为0.5%的一氧化碳,只要20~30分钟,碳氧血红蛋白饱和度就可达到70%左右。中毒者就会出现脉弱,呼吸变慢,最后衰竭致死。这种急性的一氧化碳中毒,常发生在车间事故和冬季家庭取暖不慎时。
长时间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是否会造成慢性中毒,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在血液中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可以逐渐解离,只要脱离接触,一氧化碳的毒作用即可逐渐消除,因而不存在一氧化碳的慢性中毒;另一种认为接触低浓度的一氧化碳能引起慢性中毒近5年来,许多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查都证明,长期接触低浓度一氧化碳对健康是有影响的,主要表现在: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S.M.艾尔斯等人发现,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的饱和度为8%时,静脉张力降低,从而引起心肌摄取氧量减少和促使某些细胞内氧化酶系统停止活动。P.阿斯特鲁普等还证明,一氧化碳能促使大血管中类脂质沉积量增加。当血中碳氧血红蛋白达15%时,能促使大血管内膜对胆固醇的摄入量增加并促进胆固醇沉积,使原有的动脉硬化症加重,从而影响心肌,使心电图出现异常。②对神经系统的影响。脑是人体内耗氧最多的器官,也是对缺氧最敏感的器官。动物实验表明,脑组织对一氧化碳的吸收能力明显高于心、肺、肝、肾等。一氧化碳进入人体后,大脑皮层和苍白球受害最为严重。缺氧还会引起内窒息,发生软化和坏死,出现视野缩小,听力丧失等;轻者也会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降低等神经衰弱症候群,并兼有心前区紧迫感和针刺样疼痛。③造成低氧血症。出现红细胞、血红蛋白等代偿性增加,其症状与缺氧引起的病理变化相似。④对后代的影响。通过对吸烟和非吸烟孕妇的观察,吸烟孕妇的胎儿,有出生时体重小和智力发育迟缓的趋向。
制定和执行一氧化碳的卫生标准。美国在考虑到劳动强度的情况下,规定接触8小时的一氧化碳标准为9ppm,接触1小时为35ppm。中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居住区大气中最高一次容许浓度为3毫克/米?,日平均为1毫克/米?,车间连续接触8小时的最高容许浓度为30毫克/米?。此外,改进汽车燃料和改革工业生产工艺,使燃料能完全燃烧;加强冬季采暖管理,使居室通风,在取暖炉灶上安装通风排烟设备等,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LC50:小鼠mg/m?,豚鼠mg/m?,兔mg/m?,猫mg/m?,狗3mg/m?。 亚急性和:大鼠吸入0.047~0.053mg/L,4~8h/d,30d,出现生长缓慢,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增高,肝脏的及的活性受到破坏。猴吸入0.11mg/L,经3~6个月引起心肌损伤。
代谢:一氧化碳随空气吸入后,通过肺泡进入血液循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Hb)和血液外的其他某些(如、二价铁的等)形成可逆性的结合。其中90%以上一氧化碳与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约7%的一氧化碳与肌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肌红蛋白,仅少量与细胞色素结合。实验表明一氧化碳在体内不蓄积,动物吸入200ppm一氧化碳持续1个月,停毒后24h一氧化碳已完全排出,其中98.5%是以原形经肺排出,仅l%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吸收与排出,取决于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分压和血液中HbCO的饱和度(即Hb总量中被一氧化碳结合的百分比)。次要的因素为接触时间和肺通气量;后者与劳动强度直接有关。
中毒机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Hb)可逆性结合引起缺氧所致,一般认为一氧化碳与Hb的亲和力比氧与Hb的亲和力大230~270倍,故把血液内(HbO?)中的氧排挤出来,形成HbCO,又由于HbCO的离解比HbO?慢3600倍,故HbCO较之HbO?更为稳定。HbCO不仅本身无携带氧的功能,它的存在还影响HbO?的离解,于是组织受到双重的缺氧作用。最终导致组织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产生中毒症状。
危害分级(GB5044-85):II级(高度危害)。
其他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地表水、土壤、大气和饮用水的污染。
非生物降解:CO的物理化学特性表明,大气中CO的去除主要通过一氧化碳与的反应,其最终产物为二氧化碳。每年排放在大气中的绝大多数的CO通过与羟基反应除去约85%,土壤吸收10%,剩下的扩散到平流层中。在每年的排放和去除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小小的不平衡,引起了CO每年有1%的增加。这个不平衡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使排放量增加引起的。CO的平均浓度为100μg/m?,在大气中CO总量约为4亿吨;一氧化碳的平均寿命约为2个月。
常见环境浓度
自然水平 (MOPITT)
0.5 至 5 ppm
普通家庭的平均水平
5 至 15 ppm
家中靠近燃着气灶
100 至 200 ppm
汽车车尾排出气体
家里柴火的排气口
没有经过处理过的汽车废气
一氧化碳中毒后的紧急处理五步骤:
将门窗打开,勿碰触室内家电,以防爆炸。
将患者移到通风地,并松开衣服,保持仰卧姿势。
将患者头部后仰,使气道畅通。
患者如有呼吸,要以毛毯保温,迅速就医。
患者如无呼吸,要一面施行人工呼吸,一面呼叫救护车。[3]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予输氧。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
一氧化碳中毒
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一氧化碳过滤式自救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以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燃烧产物: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1.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一氧化碳中毒抢救
轻度中毒表现为头痛、头昏、四肢无力、恶心呕吐、轻度意识障碍等;中度中毒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重度中毒意识障碍达深昏迷或去大脑皮层状态,如CO浓度极高时,可使人迅速昏迷,甚至“电击样”死亡。
2.其他损害
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之外,急性CO中毒尚可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如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周围神经病变(多为单神经损害),皮肤水疱或红肿,身体挤压综合征(包括筋膜间隙综合征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极少部分患者可合并脑梗死或心肌梗死。
3.迟发脑病
部分急性CO中毒昏迷患者苏醒后,经2~60d的“假逾期”,又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称为迟发性脑病。精神及意识障碍表现为智能减退、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或去大脑皮层状态;锥体外系障碍表现为震颤、肌张力增高、主动运动减少等帕金森氏综合征表现;锥体系损害表现为偏瘫、小便失禁、病理征阳性;大脑皮层局灶性功能障碍则表现为失语、失明、失写及继发性癫痫发作等。
4.实验室检查
①血碳氧血红蛋白高于10%,但该项检查必须在脱离接触8h之内进行,8h以后碳氧血红蛋白已分解,无检测必要。②头部CT检查:急性期显示脑水肿改变,两周后显现典型的定位操作影像,即大脑皮层下白质广泛脱髓鞘改变、基底核区苍白球梗死、软化灶。③颅脑MRI可示脑细胞肿胀、髓鞘脱失、梗死及软化灶等。④脑电图检查呈中、高度异常。⑤大脑诱发电位异常。
(1)现场处理:迅速将患者脱离现场,移至空气新鲜处;吸氧;对发生猝死者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
(2)高压氧疗法:对于促进神志恢复、预防及治疗迟发脑病都具有较好疗效。
(3)脑水肿治疗:应限制液体入量,密切观察意识、瞳孔、血压及呼吸等生命指标的变化。宜及早应用高渗晶状体脱水剂、快速利尿剂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酌情给予人工冬眠疗法及抗痉镇静治疗等。
(4)自血光量子疗法:如无高压氧气设备,可将患者血液抽出后经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回输体内,能迅速改善组织缺氧状态。一般隔日一次,10~15次一疗程。
(5)脑细胞复能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脑神经生长素及能量合剂等。
(6)改善微循环及溶栓剂:金钠多(银杏叶提取物)、克塞灵(国产降纤酶)、尿激酶、蝮蛇抗栓酶等。
(7)对症治疗:对合并有筋膜间隙综合征者要及早切开减压;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合并急性肾衰竭宜及早进行血液透析;对其他器官功能障碍要给予对症治疗;注意防治感染,纠正酸碱平衡失调及电解质紊乱等。
1.改善组织缺氧,保护重要器官
(1)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空气新鲜处,解开领扣,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冬季应注意保暖。
(2)吸氧:以加速碳氧血红蛋白的离解。有条件者行高压氧治疗,效果最佳。鼻导管吸氧的氧流量为8~10L/min。
(3)保护心脑等重要器官:可用细胞色素C30mg静脉滴注(用前做皮肤试验),或将20mg、(辅酶A)50U、普通胰岛素4U加入2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
(4)有脑血管痉挛、震颤性麻痹者,可用阿托品或654-2静脉注射。 2.防治脑水肿应用高渗脱水剂,如20%与高渗葡萄糖液交替静脉滴注、或并用利尿剂及地塞米松。脑水肿多出现在中毒后2~4h。
3.纠正呼吸障碍pp可应用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等。重症缺氧、深昏迷24h以上者可行气管切开,呼吸停止者立即人工呼吸,必要时气管插管,加压给氧,使用人工呼吸器。
4.纠正低血压发现休克征象者立即抗休克治疗。
5.对症处理惊厥者应用苯巴比妥、地西泮(安定)镇静。震颤性麻痹服苯海索(安坦)2~4mg、3/d。瘫痪者肌注氢溴酸加兰他敏2.5~5mg,口服维生素B族和地巴唑,配合新针、按摩疗法。
6.预防感染对长期昏迷者给抗生素治疗。
7.其他治疗如高压氧疗法,放血疗法等。
1.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1)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器:固体热传导式、定电位电解式、一氧化碳检测仪、红外线一氧化碳检测仪。
(2)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比长式检测管法、硫酸钯-比色式检测管法(万本太主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
(3)气体速测管。
2.实验室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类别来源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徐伯洪,闫慧芳主编:《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监测方法》
非分散红外法
GB 9801-88
非色散红外吸收法
固定污染源排气
HJ/T 44-1999
气相色谱法
作业场所空气
WS/T 173-1999
气相色谱法
杭士平主编:《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
硫酸钯-钼酸铵检气管比色法
杭士平主编:《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
节选自国标GB 9801-88 空气质量 一氧化碳的测定 非分散红外法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空气质量中的一氧化碳。
测定范围为0~62.5mg/m?,最低检出浓度为0.3mg/m?。
样品气体进入仪器,在前吸膜里吸收4.67μm 谱线中心的红外辐射能量.
在后吸微至吸收其他辐射能量.两室因吸收能量不同.陂坏了原吸收室内气体受热产生相同振幅的压力脉冲变化后的匝力脉冲通过毛细管加在差动式薄膜微音器上.
被转化为电容量的变化,通过放大器再转变为与浓度成比例的直流测量值。
3.1 一氧化碳红外分析仪:量程0~62.5 ㎎/m?
3.2 记录仪器:0~10mv。
3.3 流量计:0~10 L/min。
3.4 采气袋、止水夹、双联球。
3.5:要求其中一氧化碳浓度已知.或是制备霍加热管除去其中一氧化碳.
3.6一氧化碳定气.浓醍应选在仪器量程的60%~80% 的范围内。
4.1 使用仪器现场连续监测将样品气体直接通入仪器进入气口。
4.2 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时,用双联球将样品气体挤入采样气袋中,放空后在挤入,如此在清洗3~4次,最后挤满并用止水夹夹紧进气口,记录采样地点、采样日期和时间,采气带编号。
相关检测仪
1、泵吸式一氧化碳检测仪
泵吸式一氧化碳检测仪采用内置吸气泵,可快速检测工作环境中一氧化碳浓度。泵吸式一氧化碳检测仪采用进口电化学传感器,具有非常清晰的大液晶显示屏,声光报警提示,保证在非常不利的工作环境下也可以检测危险气体并及时提示操作人员预防。
2、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
便携式一氧化碳检测仪可连续检测作业环境中一氧化碳气体浓度。一氧化碳检测仪为自然扩散方式检测气体浓度,采用进口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极好的灵敏度和出色的重复性;一氧化碳检测仪采用嵌入式微控制技术,菜单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可靠性高,整机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检测仪外壳采用高强度工程材料、复合弹性橡胶材料精制而成,强度高、手感好。
3、在线式一氧化碳报警器
在线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由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器和固定式一氧化碳检测器组成,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器可放置于值班室内,对各监测点进行监测控制,一氧化碳检测器安装于气体最易泄露的地点,其核心部件为气体传感器。一氧化碳检测器将传感器检测到的一氧化碳浓度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线缆传输到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器,气体浓度越高,电信号越强,当气体浓度达到或超过报警控制器设置的报警点时,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并可启动电磁阀、排气扇等外联设备,自动排除隐患。在线式一氧化碳检测报警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煤矿、水厂等环境,有效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1.(GBZ2-2002)
最高容许浓度(MAC)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TWA)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STEL)—
2.环境标准
中国(TJ36-79)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
3.00mg/m(一次值)
1.00mg/m(日均值)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
编号毒性类型测试方法测试对象使用剂量毒性作用1
人类——男人
胃肠道毒性Gastrointestinal - changes in structure or function of salivary glands
胃肠道毒性Gastrointestinal - hypermotility, diarrhea
胃肠道毒性Gastrointestinal - nausea or vomiting
啮齿动物- rat
行为毒性Behavi口服 - somnolence (general depressed activity)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Lungs, Thorax, or Respiration - dyspnea
胃肠道毒性Gastrointestinal - hypermotility, diarrhea
Intraperitoneal
啮齿动物- rat
5476 μg/kg
行为毒性Behavi口服 - muscle contraction or spasticity
肺部、胸部或呼吸毒性Lungs, Thorax, or Respiration - cyanosis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Lungs, Thorax, or Respiration - other changes
Intravenous
啮齿动物- rat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Parenteral
啮齿动物- rat
6570 μg/kg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啮齿动物- 小鼠
7080 μg/kg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Subcutaneous
啮齿动物- 小鼠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Intravenous
啮齿动物- 小鼠
周围神经毒性Peripheral Nerve and Sensation - flaccid paralysis without anesthesia (usually neuromuscular blockage)
心脏毒性Cardiac - other changes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Lungs, Thorax, or Respiration - other changes
Intracervical
啮齿动物- 小鼠
300 μg/kg
同第8条第一要点。
行为毒性Behavi口服 - changes in motor activity (specific assay)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Lungs, Thorax, or Respiration - dyspnea
Subcutaneous
Mammal - dog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Intravenous
Mammal - dog
1916 μg/kg
心脏毒性Cardiac - arrhythmias (including changes in conduction)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Lungs, Thorax, or Respiration - respiratory stimulation
胃肠道毒性Gastrointestinal - hypermotility, diarrhea
啮齿动物- rabbit
2250 μg/kg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Intraperitoneal
啮齿动物- rabbit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Subcutaneous
啮齿动物- rabbit
行为毒性Behavi口服 - convulsions or effect on seizure threshold
内分泌毒性Endocrine - hypoglycemia
Intravenous
啮齿动物- rabbit
1971 μg/kg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Intramuscular
啮齿动物- rabbit
2530 μg/kg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Parenteral
啮齿动物- rabbit
1971 μg/kg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Mammal - pig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Intravenous
Mammal - pig
6570 μg/kg
大脑毒性Brain and Coverings - recordings from specific areas of CNS
行为毒性Behavi口服 - somnolence (general depressed activity)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Lungs, Thorax, or Respiration - 急性pulmonary edema
Intramuscular
Mammal - pig
2190 μg/kg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Lungs, Thorax, or Respiration - dyspnea
胃肠道毒性Gastrointestinal - hypermotility, diarrhea
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Nutritional and Gross Metabolic - weight loss or decreased weight gain
啮齿动物- guinea pig
5060 μg/kg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Parenteral
Bird - chicken
8500 μg/kg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Mammal - domestic
3300 μg/kg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Mammal - horse, donkey
心脏毒性Cardiac - pulse rate increase, without fall in BP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Lungs, Thorax, or Respiration - respiratory stimulation
胃肠道毒性Gastrointestinal - hypermotility, diarrhea
Mammal - cattle
9900 μg/kg
Details of toxic effects not reported other than lethal dose value
Intramuscular
Mammal - domestic
1533 μg/kg
嗅觉毒性Sense Organs and Special Senses (Olfaction) - effect,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行为毒性Behavi口服 - somnolence (general depressed activity)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Lungs, Thorax, or Respiration - dyspnea
MutipleDose
啮齿动物- rat
5397 mg/kg/6W-C
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Nutritional and Gross Metabolic - weight loss or decreased weight gain
慢性病相关毒性Related to Chronic Data - death
MutipleDose
啮齿动物- rat
152 mg/kg/13W-C
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Kidney, Ureter, Bladder - interstitial nephritis
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Kidney, Ureter, Bladder - changes in bladder weight
内分泌毒性Endocrine - effect on menstrual cycle
MutipleDose
啮齿动物- rat
1966 mg/kg/1Y-C
血液毒性Blood - normocytic anemia
慢性病相关毒性Related to Chronic Data - death
MutipleDose
啮齿动物- 小鼠
942 mg/kg/2Y-C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Lungs, Thorax, or Respiration - structural or functional change in trachea or bronchi
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Kidney, Ureter, Bladder - other changes
慢性病相关毒性Related to Chronic Data - death
MutipleDose
啮齿动物- rabbit
2541 μg/kg/33W-I
血液毒性Blood - changes in serum composition (e.g. TP, bilirubin, cholesterol)
生化毒性Biochemical - Enzyme inhibition, induction, or change in blood or tissue levels - transaminases
MutipleDose
Mammal - pig
13 mg/kg/5W-C
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Nutritional and Gross Metabolic - weight loss or decreased weight gain
生化毒性Biochemical - Enzyme inhibition, induction, or change in blood or tissue levels - other oxidoreductases
生化毒性Biochemical - Enzyme inhibition, induction, or change in blood or tissue levels - transaminases
MutipleDose
Bird - duck
168 mg/kg/6W-C
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Nutritional and Gross Metabolic - weight loss or decreased weight gain
生化毒性Biochemical - Enzyme inhibition, induction, or change in blood or tissue levels - other oxidoreductases
生化毒性Biochemical - Metabolism (Intermediary) - other proteins
MutipleDose
Bird - duck
58800 μg/kg/12W-C
血液毒性Blood - changes in leukocyte (WBC) count
生化毒性Biochemical - Enzyme inhibition, induction, or change in blood or tissue levels - transaminases
 Bacteria - Salmonella typhimurium
1 μmol/plate
 Bacteria - Salmonella typhimurium
10 μg/plate
 Bacteria - Escherichia coli
25 μg/well
 Bacteria - Bacillus subtilis
50 μmol/plate
 Yeast -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Yeast -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300 μmol/L
 Human Fibroblast
50 μmol/L
 Human Fibroblast
80 μmol/L/3OM
 Human Fibroblast
80 μmol/L
 Human HeLa cell
10 μmol/L
 Human HeLa cell
50 μmol/L
 Human Fibroblast
80 μmol/L
 Human Lymphocyte
80 μmol/L
 Human Fibroblast
80 μmol/L
 Human Leukocyte
7900 nmol/L/19H
 Human Lymphocyte
7900 nmol/L
 啮齿动物- rat Liver
100 μmol/L
 啮齿动物- rat Lymphocyte
7500 nmol/L
Intravenous
啮齿动物- rat
啮齿动物- rat
4200 μg/kg/5W (Continuous)
 啮齿动物- 小鼠Leukocyte
20 μmol/L
 啮齿动物- 小鼠Mammary gland
啮齿动物- 小鼠
Intraperitoneal
啮齿动物- hamster
6650 μg/kg
Intraperitoneal
啮齿动物- hamster
6650 μg/kg
 啮齿动物- hamster Lung
Reproductive
啮齿动物- rat
384 mg/kg,male 34 week(s) pre-mating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Paternal Effects - testes, epididymis, sperm duct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Paternal Effects - other effects on male
Reproductive
啮齿动物- rat
15 mg/kg,male 13 week(s) pre-mating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Paternal Effects - spermatogenesis (incl. genetic material, sperm morphology, motility, and count)
Reproductive
啮齿动物- 小鼠
999 mg/kg,female 1-19 day(s) after conception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Fertility - post-implantation mortality (e.g. dead and/or resorbed implants per total number of implants)
同63条第二要点。
Reproductive
啮齿动物- 小鼠
50 mg/kg,female 8-12 day(s) after conception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Effects on Newborn - live birth index (measured after birth)
Reproductive
啮齿动物- 小鼠
112 mg/kg,female 6-13 day(s) after conception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Fertility - litter size (e.g. # measured before birth)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Effects on Newborn - live birth index (measured after birth)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Effects on Newborn - growth statistics (e.g.%, reduced weight gain)
Reproductive
啮齿动物- 小鼠
50 mg/kg,female 8-12 day(s) after conception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Effects on Newborn - viability index (e.g., # alive at day 4 per # born alive)
Reproductive
Subcutaneous
啮齿动物- 小鼠
45995 μg/kg,female 7-12 day(s) after conception
同63条第2要点。
Reproductive
Subcutaneous
啮齿动物- 小鼠
1729 μg/kg,female 16 day(s) after conception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Maternal Effects - uterus, cervix, vagina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Effects on Embryo or Fetus - extra-embryonic structures (e.g., placenta, umbilical cord)
同63条第2要点。
Reproductive
Subcutaneous
啮齿动物- 小鼠
7890 μg/kg,female 12 day(s) after conception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Effects on Newborn - live birth index (measured after birth)
同65条第3要点。
Reproductive
Intravenous
啮齿动物- 小鼠
2836 μg/kg,female 12 day(s) after conception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Effects on Embryo or Fetus - fetotoxicity (except death, e.g., stunted fetu
Reproductive
Mammal - pig
1003 mg/kg,female 1-16 week(s) after conception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Effects on Newborn - weaning or lactation index (e.g., # alive at weaning per # alive at day 4)
同65条第3要点。
Reproductive
啮齿动物- hamster
17290 mg/kg,female 8 day(s) after conception
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 Effects on Embryo or Fetus - fetotoxicity (except death, e.g.,
1.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常见原因
工业上炼钢、炼焦、烧窑等在生产过程中炉门或窑门关闭不严,煤气管道漏气,汽车排出尾气,都可逸出大量的一氧化碳。矿井打眼放炮产生的炮烟及煤矿瓦斯爆炸时均有大量一氧化碳产生。化学工业合成氨、甲醇、丙酮等都要接触一氧化碳。零散中毒病例多系北方冬季用煤炉、火炕取暖因燃烧不全而发生。亦有城市居民因煤气管道泄漏而致中毒。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表现
最初的症状,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乏力、嗜睡等,医学上称为轻度中毒,此时如能及时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症状可迅速缓解。
反应迟钝、除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乏力、嗜睡外,可出现面色潮红,口唇呈樱红色,脉搏增快,昏迷,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及腱反射迟钝,呼吸、血压可发生改变。医学上称为中度中毒,此时如能及时抢救,亦可恢复。
出现深昏迷,各种反射减弱或消失,肌张力增高,大小便失禁。医学上称为重度中毒,此时可发生脑水肿、肺水肿、休克、应激性溃疡、大脑局灶性损害,受压部位可出现类似烫伤的红肿、水疱,甚至坏死。
3.如何进行家庭救护
当发现或怀疑有人为一氧化碳中毒时,应立即采取下述措施:
(1)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迅速将患有转移至空气新鲜流通处,卧床休息,保持安静并注意保暖。
(2)确保呼吸道通畅
对神志不清者应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吸入呼吸道引直窒息。
(3)头置冰袋以减轻脑水肿
对有昏迷或抽搐者,可在头部置冰袋,以减轻脑水肿。因为经呼吸道吸入肺内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很强,所以,一氧化碳很快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使组织发生缺氧,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中毒症状。
(4)迅速送往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院
因为高压氧不仅可以降低碳氧血红蛋白的半衰期,增加一氧化碳排出和清除组织中残留的一氧化碳外,并能增加氧的溶解量,降低脑水肿和解除细胞色素化酶的抑制。
谣言:高锰酸钾可以氧化一氧化碳
驳斥:针对CO能否使KMnO4溶液褪色存在争议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出了室温常压下CO不能使KMnO4溶液或其酸性溶液褪色的结论,并作了一定的理论解析。[4]
.际通宝[引用日期]
.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引用日期]
.CNKI[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气中一氧化碳含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